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2025-01-01

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精选14篇)

1.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一

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总结报告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初涉这个专业是在高考报志愿时,可能因为学理科的缘故,看到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好像就它的名字比较长,毅然报了这个专业。

自从开始上这门课,这才明白了名字的长短好像与学的专业的辛苦程度有关,每天都在图版上画图,看着那些让人眩晕的零件剖面图,高中学的知识算什么。开始有点佩服那些已经毕业的学长们,你们不容易啊。

慢慢的发现了机械这门课虽然辛苦,却很实用,机械专业五年前还是冷门的专业,现在虽然不是特别热门,但确实是已经升温了,还比较欣慰。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机电是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在机电里,既有“机械”的内涵,又有“电子”的本质。然而,无论是机械还是电子,在机

电中都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了,它们融合成的新体系具有与机械学和电子学都不同的自身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飞快,特别是近几年来制造业的迅猛崛起,使得机电方面的人才缺口大幅攀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区域现代化机械制造业方面表现尤为急切。我校近几年来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十分喜人:连续5年除个别考研学生外,就业率100%。

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教师资。

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后,直接从事设计、技术工作的占20%;直接从事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工作的占10%;在生产一线工作0.3~1年后调至设计、技术岗位的占66%。其中在设计、技术岗位的人员一般担任产品设计工程师、工艺设计工程师、工艺管理工程师、设备管理工程师、CNC及重要设备操作与管理员等。

主要专业能力:

1.具有制图、机电信号采集转换与检测、机电系统微机与PLC控制、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

2.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

3.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测试机电参数、合理运用机电设备的能力。

4.具有机电产品的开发运用能力。

机械电子学的突出特点是:

(1)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2)具有明显的发展层次;

(3)使人机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4)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因此可获得更高的可靠性

和系统稳定性;

(5)资金投入的密集度高,可获得更高的效益投资

比;

(6)由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功能的增加,使其具

有更高灵活性,扩大了产品应用范围,增加了产

品覆盖面。

我校为了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开设了机电实验室。机电实验室由机械电子实验室、测试测试实验室、物流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组成,是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本科生实验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两名,机电实验室拥有3562动态信号分析仪(HP)、大型液压实验台、单片机实验系统、综合性机电实验台等诸多代表性实验设备,除能满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验外,还依托本

专业的机电教研室、测试研究室、机电一体化研究室进行广泛的科研工作。相继完成“北京二热发电机组噪声防治”、“大连二热厂房噪声防治”“保定电厂风机振动治理”保定市科委“虚拟振动测试仪器”等多项科研任务,机电实验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论验证的同时,提高了实践技能。

机电实验室的各子实验室拥有各自的独立实验空间,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可开出简支梁动态参数估计、单片机各项实验、PLC控制实验、直/交流电机调速等三十余项实验。每个实验都具有接纳400名学生的能力。

2.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二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涉及力学、材料、机械、化学工艺和化工原理等知识[1],综合性强、工艺纷繁、流程复杂,且学生对实际化工生产设备接触较少,对具体设备的性能陌生,尤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学习的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成果不够理想。因此如何把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根据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教学效果,必然要从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入手[2]。

1 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与静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化工容器与设备和机械设计知识联系紧密,具有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逻辑分析等特点,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很难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对化工设备有深入的理解与全面的把握。因此,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精选,挑选出重要的、典型的工艺设备及材料作为重点,深入地讲解并分析总结。

本文作者以选定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陈国恒等主编的《化工机械基础》为主教材,辅以其他参考教材,依据教学大纲,重点讲解工程力学和化工容器设计,教学中尽量弱化公式推导,强化公式的工程应用,讲透拉伸与压缩变形和典型内压薄壁容器完整的设计流程与设计思想,强调规范和标准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今后在相关工作中遵守相应规范。而对化工设备材料和机械传动等教学内容,只作简要的、概述性的介绍,具体内容由学生阅读学习,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分析思考。这样可以将教师的重点讲授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相配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对典型化工设备有深入的理解,又对化工设备材料有整体的把握。

2 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不同于化学和机械理论基础课,它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化工设备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及安全性能,如果采用单一传统的黑板讲授教学方式,耗时费力,给“教”和“学”均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工程力学主要讲解物体受力作用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重点掌握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过程,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以板书为主;而化工设备材料和机械传动是为了掌握化工设备材料选用的原则和了解 V 形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特点、适用场合及传动的主要参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3,4],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工材料信息和化工机械传动过程,将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以图片、短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既可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又可增强对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理解;而对于化工容器的设计的学习,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化工设备的知识,作者曾将到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淮北发电厂参观时录制的实际生产现场与流程设备展示给学生,再配合详细讲解,使学生对配煤设备,炼焦设备和化产设备有了较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加强课程设计,培养专业技能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课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教学实践环节,时间为两周,需完成化工设备及结构的计算、化工标准的查找以及化工设备图纸的绘制,时间紧任务重;在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学生对机械、设备的认识是抽象的,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2)在课程设计阶段,因理论课知识掌握不好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3)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的过程设备强度计算书由WORD软件完成,设备施工图采用AUTOCAD软件完成,目前抄袭现象比较严重[5]。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首先丰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试题库,题目类型较多,包括精馏塔、换热器、反应器、搅拌釜、储料罐等,也可以根据生产实习收集的数据补充,同时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相互联系,可以节约时间,加深设计难度。改革之后,课程设计保证每人一题,两到三人分为一组,选取一个组长,每组组员相互讨论设计方案,做到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指导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分析设计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投入到设计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确处理理论计算和结构、工艺要求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依据计算结果,综合考虑零件结构、加工、装配、经济性和使用要求等条件,应贯彻“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问题,力求设计合理、正确。

4 追踪学科发展,反映最新成果

随着化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工设备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教材内容的更新落后于生产技术革新的步伐。因此,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和学科最新发展。教材主要内容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介绍的都是典型的化工设备,而目前企业采用的是经几代改进后设备。为了缩小生产实践与课程学习的差距,本人每学期聘请化工设备厂商和化工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和接受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技术改造的意识,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学生可了解新信息、新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本教研室在每届毕业生中建立联系员,根据他们的工作岗位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其具有针对性。

5 结 语

为了实现培养掌握化工设备知识的创新型实用人才的目标,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加强课程设计和举办专题报告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恒.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2.

[2]赵斌,张及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5,20(2):45-47.

[3]高光藩.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6):56-58.

[4]周远,孙利平.大学理工科课程多媒体教学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5):133-135.

3.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三

【关键词】OBE模式 研讨型 过程管理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2015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KG-2015-3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3-02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是化工专业典型的跨学科桥梁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工程知识和专业常识,该课程负责构建化工过程与化工机械间的联系,使学生作为化工工艺人员能具备与机械设计人员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化工设备机械进行结构设计和校核分析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其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日常学习不到位,考前突击复习,学习质量差;学生抄作业,造成练习复习不到位;学生自学或复习过程中,疑点多,教师答疑工作量大。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组将《化工机械基础》课程建设成为“产出导向”(“OBE”)模式指导下的研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大纲将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课程教学形式以研讨型教学为主,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形式;重视过程管理,尝试建立“日常为主、期末为辅”、涵盖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三方面成绩的综合评定机制;建立学生自学资料库,包含课程自学指引及相关课程参考资料;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来改进学生课下学习质量;建立教学难点的微课视频、日常教学视频记录和常见设备3D仿真模型库,为学生自学复习提供参考,降低教师答疑工作量。

1.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化工专业培养要求,依据“OBE”模式指导,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重视实用性和工程应用需要,完善《化工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完善学时分配。

2.教学条件建设

对本课程涉及的常见化工设备进行3D模型建设,借助3D动画更加直观的展示设备的三维内部结构,用于教学讲解和学生网络课程自学。

对课程设计内容、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尝试与同学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相结合,在学生完成《化工原理》课程要求的工艺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的设备机械设计;同时,课程组建立了课程设计计算模板和课程设计指导书,为学生课程设计提供规范、严谨的评价依据。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根据《化工机械基础》课程要求及课程内容特点,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提前自学预习、参与教师引导下的专题讲授和讨论,通过课下作业引导复习,通过随堂测试、提问和讨论检查预习、复习情况;对于工程常识与应用规范,采用课程应用锻炼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设计汇报和小组讨论来锻炼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和工程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来解析重点难点。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不断检验和改进教学设施方案,通过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变成学习引导和答疑解惑。

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采用“平时+期末考试+课程设计”的综合评定方式。其中,期末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工程常识以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在综合评定中占比25%;课程设计重点评价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评定中占比25%;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随堂测试、课上讨论及考勤违纪等方面,在综合评定中占比50%。

为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和效率,课程组强化过程管理,在加大平时成绩比重的同时,提高课程教学日常评定的要求,保证日常评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同时,以课程教学日常评定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平时成绩的真实、准确,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临考突击复习的不良学习风气。

4.课程网站与自学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和必要的学习指导。其中,网络课件是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开发了本课程的网络课件,并以网络课件为依托,链接相关课程资源。

学生自学资料库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课程自学指导、参考教材、习题指导、模拟试卷、课程设计参考资料及微课资源库。《学生课程自学指导》: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细化课程知识体系脉络,并给出教学要求和自学建议,为学生自学提供必要的指导;《教材课后习题解析》:依据现行教材,给出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方便学生学习检查;就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内容建立了“微课资源库”:利用微课视频,解析教学过程中的常见疑难问题和经典案例,有利于学生自助学习。

4.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四

钢、铁固态下加热、保温和不同的冷却方式,改变金相组织以满足所要求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称为热处理.退火:把钢(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目的:消除组织缺陷、降低硬度、提高塑性、便于冷加工、消除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正火是把钢(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置于空气中冷却。目的:细化晶粒,提高韧性,有比退火为高的强度与硬度。正火与退火不同之处,在于正火是将加热后的工件从炉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铸、锻件切削加工前一般进行退火或正火。淬火是把钢(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至淬火温度(临界点以上30℃~50℃),并保温一段时间,后投入淬火剂中冷却。淬火后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增加硬度、强度和耐磨性。淬火剂有空气、油、水、盐水,冷却能力递增.碳钢在水和盐水中淬火,合金钢在油中淬火.回火是淬火后进行的一种较低温度的加热与冷却热处理工艺。回火可以降低或消除零件淬火后的内应力,提高韧性。在150℃~250℃范围内的回火称“低温回火”。目的不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刃具、量具,要进行低温回火处理。中温回火温度是300℃~450℃。目的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提高弹性。弹簧、刀杆、轴套等进行中温回火。高温回火温度为500℃~680℃。调质处理:淬火后的高温回火。目的获得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用于各种轴类零件、连杆、齿轮、受力螺栓等。时效热处理:材料经固溶处理或冷塑变形后,在室温或高于室温条件下,其组织和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时效可进一步消除内应力,稳定零件尺寸,它与回火作用相类似.“蠕变”现象: 高温高压的蒸汽管道下挠变形;高温高压下法兰及螺栓蠕变变形而泄漏;铅丝在常温下受重力作用而变长变细。“蠕变强度”:材料在高温下,抵抗发生缓慢塑性变形的能力,以sn 表示,单位MPa。“铁碳合金”由95%以上铁和0.05%~4%碳及1%左右杂质元素所组成合金。含碳量0.02%~2%称为钢;含碳量大于2%称为铸铁;含碳量小于0.02%时称纯铁(工业纯铁);含碳量大于4.3%的铸铁极脆.铁在910oc以上是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γ-Fe;铁在910oc以下是具有体心立方结构的α-Fe.碳溶解在a-Fe中形成固溶体称铁素体。a-Fe原子间隙小,溶碳能力低(最大溶解度不超过0.02%),强度和硬度低,但塑性和韧性很好。低碳钢是含铁素体的钢,具有软而韧的性能。室温时,钢的组织中只有铁素体,没有奥氏体。碳溶解在g-Fe铁中形成固溶体称奥氏体。g-Fe原子间隙较大,碳的溶解度比a-Fe中大得多,如在723℃时可溶解0.8%,在1147℃时可达最大值2.06%。奥氏体组织是在a-Fe发生同素异构转变时产生的。由于奥氏体有较大的溶解度,故塑性、韧性较好,且无磁性。硫 有害元素。FeS和 Fe形成低熔点(985℃)化合物。钢材热加工1150~1200℃,过早熔化而导致工件开裂,称“热脆”,磷 有害元素。虽能使强度、硬度增高,但塑性、冲击韧性显著降低。氧有害元素FeO、MnO、SiO2、Al2O3,使强度、塑性降低。尤其是对疲劳强度、冲击韧性等有严重影响。氮:长时间放置或在200~300℃加热氮以氮化物形式的析出,硬度、强度提高,塑性下降,发生时效。氢: 有害元素来源——钢由高温奥氏体冷至常温时,氢的溶解度降低,来不及到钢的表面逸出而积聚,并产生高压力,在钢材内产生“白点”。——裂纹源.按用途:建筑及工程用钢、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不锈钢、耐热钢)按含碳量: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按脱氧方式:镇静钢和沸腾钢;按品质:普通钢、优质钢和高级优质钢,Q235-A,屈服强度数值(MPa)普通碳素钢 质量等级A,B,C,D。脱氧方法为F,b,Z,TZ。化工压力容器用钢一般选用镇静钢。普通碳素钢有 Q195、Q215、Q235、Q255及 Q275五个钢种。铸铁可分为灰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和特殊性能铸铁等。按合金元素总含量分:合金含量<5%,低合金钢,合金含量5%-10%,合金钢,合金含量>10%,高合金钢.铬 提高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含量达到13%时,能使钢的耐腐蚀能力显著提高,并增加钢的热强性。提高钢的淬透性,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使塑性和韧性降低。提高强度、高温疲劳强度、耐热性及耐H2S等介质的腐蚀性。硅含量增高会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铝强脱氧剂,显著细化晶粒,提高冲击韧性,低冷脆性。提高抗氧化性和耐热性,对抵抗H2S介质腐蚀有良好作用。价格便宜,在耐热钢中常以它来代替铬。专业用钢锅炉用钢,压力容器用钢、焊接气瓶用钢等。在钢号后面分别加注 g、R或HP等,如20g、16MnR和15MnVHP等。特殊性能钢:不锈钢、耐热钢和高温合金及低温用钢.通常按钢的金相组织分为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等.防止晶间腐蚀的方法降低含碳量 <0.06%时不易产生,<0.03%时可靠地克服,超低碳不锈钢,如00Cr19Nil0 2)稳定碳原子,加入Ti,Nb,V,Mo稳定剂,广泛用,0Cr18Nil0Ti、0Cr18NillNb3)形成双相组织,加入铁素体促成元素Ti,Al,Si,Mo,铁素体含铬高、补充快,5%以内,阻断腐蚀通路。4)控制热规范,快速加热和冷却,或非常缓慢。5)补充热处理稳定化退火(免疫处理)压力容器用钢的基本要求: 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韧性、制造性能和与介质相容性.压力容器设计中,常用的强度判据包括抗拉强度бb 屈服点бs 持久极限,蠕变极限,疲劳极限б-1常用的塑性判据:断面收缩率,延伸率δ5常用的韧性判据:冲击吸收功Akv ,韧脆转变温度,断裂韧性。压力容器用非金属材料要求:除要求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外,还应有足够的强度,好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加工制造性能。氢腐蚀:氢气在较低温度和压力(<200℃,<5.0MPa)下;对普通碳钢及低合金钢不会有明显的腐蚀,但是;在高温高压下则会对它们产生腐蚀,结果使材料;的机械强度和塑性显著下降,甚至损坏,这种现;象常称为“氢腐蚀”。晶间腐蚀:发生在晶界,晶粒之间结合力下降,与元素Cr的含量有关。应力腐蚀:金属在腐蚀介质和拉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破坏形式。腐蚀与拉应力,起互相促进的作用,金属设备的防腐措施衬覆保护层 金属保护层、非金属保护层 电化学保护 阴极保护(牺牲阳极保护)、阳极保护添加缓蚀剂 缓蚀剂要求严格,必须根据设备所处的具体操,塔的迎风面受到风压载荷,并随高度而增加。基本假设:小位移假设,直法线假设不挤压假设。自重载荷,风载荷,地震载荷,偏心载荷。

5.化工厂电气设备管理经验总结 篇五

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4-4-18 10:45:03 论文专区

一、电气设备管理的发展

自总变电站的投运起,电气设备陆续开始了运转。由于刚开始车间的检修维护制度还不健全,还停留在出现故障进行抢修的状态下。随着公司试车成功,进入正常生产后,有计划的检修、高压设备及安全护具的定期校验等定期计划性工作才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根据电业管理法规和发变厂检修规程的要求,车间组织技术力量,编制了符合公司电气设备实际需求的检修规程、运行规程,逐步的开展了电气设备的计划检修工作。即以检修规程规定的检修周期为依据,到期必修,修必修好,按周期进行设备的计划检修。

在执行计划检修的过程中,检修性质也从恢复性检修转向改进性检修,即检修工作不单纯是原拆原装,恢复设备原来的结构,而是针对设备部件结构、技术特性、材料性能、拆装检修工艺上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改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达到提高检修质量,延长运行寿命的效果,避免造成设备状态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发生。动力输煤皮带的原控制系统为继电器连锁控制,二次线繁多运行极其不稳定,并且出现故障后不容易查找恢复。车间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后,将这个控制系统更换为PLC控制。极大简化了控制系统的二次接线,并且运行稳定、可靠、合理。

二、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管理

进入正常生产后公司把设备检修工作作为一项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检修管理达到有计划的安排检修,提高检修质量,提高工效,节省材料费用的目的,并使设备经常保持在良好状态。

电气车间的设备维护、检修工作由车间主任负责,各技术员和班长配合共同完成。在加强维护、检修管理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重点抓电气设备的维护检查。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其良好的性能,不发生故障,就要预测出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件,在它即将发生故障之前进行检修。实际上要准确地更换可能出现故障的部件是非常困难的。通常要依靠设备维修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工作中收集的经验数据,并借助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性能检查记录,来正确地选择这个最佳时刻。

电气车间设备检查的实施方法有以维修工为主的巡回检查、技术员对主要设备的重点巡检和设备的定期检查。

1.实行以维修工为主的巡回检查

巡回检查是维修工按照编制的巡回检查路线对设备进行定时(一般是上班后十分钟开始)、定点(规定的检查路线)、定项(规定的检查项目)的周期性检查。

巡回检查一般采用主观检查法。即用听(听设备运转过程中是否有异常声音)、摸(摸轴承部位及其他部位的温度是否有异常)、查(查一查设备连接处螺栓的松紧程度,二次线的紧固程度)、看(看设备运行参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闻(闻设备运行部位是否有异常气味)的五字操作法。或者用简单仪器测量和观察在线表机连续测量的数据变化。

巡回检查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1)电动机在运行中,每天应注意对灰尘、油污的清抹工作,并检查现场信号灯、电流表是否正常;

2)经常注意电动机风道的进、出口气体的温度,轴承温升,定子绕组或铁芯温升的变化情况。滚珠及滚柱轴承的温度。定子绕组或铁芯的温度均不超过最高允许值;

3)检查电动机在运行时滑环有无异常的火花,炭刷在刷握中是否有跳动或阻塞现象;

4)检查电动机运行时的电磁响声、轴承响声、机组振动等有无异常;

5)配电装置在运行中其指示灯、位置状态都应指示正确,盘上电流表指示正确并且其值在允许范围内,周围没有杂物,声音、气味正常;

6)检查备用装置是否完好,必须保证备用装置可随时投入运行;

7)配电装置柜前、柜后标示应相对应并且醒目清晰;正在检修或不具备送电条件的装置应悬挂表示牌;

检查过程中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应立即查清原因,及时调整处理。如发现特殊声响、振动、严重泄漏、火花等紧急危险情况时,应做紧急处理后,向车间技术员或主任报告,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并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详细记录在操作记录和设备巡回检查记录本上。

2.技术员对重点设备的巡检

技术员每日上班后开始巡检,包括检查现场重点设备状况和班组巡检到位、人数、工器具的携带等情况,并且将检查出来的情况详细记录在巡检记录本上,每月底根据记录情况对现场设备维护人员进行考核。

3.设备的定期检查

车间定于每周五下午由主任带队,所有技术员、班长参加进行现场设备大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配电室、现场设备的卫生状况等,将检查出来的设备缺陷指定整改负责人、限定整改时间并公布出来。对不具备条件整改的缺陷详细记录在缺陷记录本上,等待机会进行消缺。

(二)设备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

生产实践证明,设备管理工作应执行以“维修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没有正确的维护保养,就不可能有周到的计划检修。对于设备缺陷发展较快,未到检修周期即有可能构成事故或形成设备带病工作的,逐渐根据所掌握的设备实际状况,来调整设备检修周期,由到期必修转为应修必修,检修项目的安排也从单纯按检修规程规定的标准项目,发展到根据设备实际状况、存在的缺陷、试验检测结果,经过深入分析研究确定施工内容,从而走出按周期、标准项目进行检修工作的误区。

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之间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计划检修只是抢进度,忽视检修质量而遗留下设备隐患,就会加大维护保养的工作量。反之,如果维护保养不精心,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操作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就不仅会带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后果,而且会加大检修工作量,正常计划被打乱,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三)设备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进入正常生产后,要集中力量对设备进行更新与技术改造工作。只有把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工作做好,才能克服现有企业耗费高、能耗大、等弊端。另外设备的更新与改造也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维修班在巡检中发现有三台冷却塔风机配电抽屉的电源插接件有发热烧损的情况,随即车间技术人员与维修师傅一道对冷却塔风机配电抽屉的电源插接件研究、试验,最后发现这种插接件的接触面不能满足设备额定电流的需求,调研后决定更换符合要求的插接件,并对抽屉的插接部位进行改造,以增大接触面积。进行改造投入运行以后运行效果良好。另外,我们还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将已不能满足需要的原有电动机保护用的热继电器、控制元件进行更新改造,更换成新型的电动机综合保护器,使检修、运行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减小,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四)设备管理与业务能力、智力开发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设备向着大型化、高速化、机电一体化及结构复杂化等特点发展。为了对现代化设备搞好管理,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掌握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面对现代化的生产装置和复杂的设备,操作人员对所使用的设备要做到“四懂”、“三会”。设备管理人员要做到对设备全过程综合管理。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对全体人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长期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技术教育培训和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了搞好设备管理工作,车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岗位练兵并且有详细的考核制度,使岗位练兵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根据现场设备技术新、难度大的特点,车间用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请专家来讲课等形式,让技术人员和维修工人学到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

(五)统筹安排坚持长计划、短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搞好设备的轮修。

车间建立了每台设备的详细台帐,从配电装置到电动机都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并且根据每台机电设备的运转年限、制造质量、运行状况、存在缺陷等不同情况,来对每台设备科学分析,分清影响安全生产的主次矛盾,设备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情况,统筹规划、科学安排、长短安排,有重点的制定设备检修计划。

做好设备检修的前期准备工作,设备检修前由技术员根据设备运行状况,编制检修项目和内容;编制设备改进的方案、图纸,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做好施工组织;准备好检修材料、工具、专用机械和检修施工场地,并将检修设备和运行设备妥善隔离。

(六)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检修质量。在施工中重点抓好质量标准、工艺措施的贯彻,并严格质量验收体系。重大项目实行三级质量验收体系,做到不合格的坚决返工,杜绝检修质量出现问题。

三、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

1.严格贯彻以两票三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增强值班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重点抓好操作票制度(认真填写操作票并逐级审核)的落实,操作时严格执行唱票复诵制,保证操作正确无误。加强设备的保养维护,及时消除缺陷,做好设备的技术监督,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及时分析设备技术状况,采取预防事故措施保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值班人员组织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注意经常性的遵章守纪和敬业思想教育,加强考核。运行人员岗位练兵常抓不懈。每周进行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练、现场实际操作等岗位练兵,并详细记录练兵成绩,在月底进行考核。

2.严格执行车间有关运行的规章制度。

运行技术员每月组织一次运行工作分析会。运行分析包括对安全运行经济运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建立奖罚制度。每季度运行主任召开一次运行分析工作会,对本季运行工作进行讲评,保证下季工作顺利进行。每年对运行工作进行总的评比,组织大家对一年的运行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发扬好的工作方法,改正差的地方,使运行工作安全经济,事故为零。

四、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基本上是沿用别的电厂和建设单位的经验,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和制度在试车期间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但是进入到正常生产后不断暴露出安全责任不清、安全意识淡薄等安全管理上的漏洞。特别是96年“1.24”事故发生以后,针对安全管理上的不足,公司逐步加强了安全组织的建设,完善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开展了“事故反思”、“百安竞赛”等多项安全活动,强化了设备的缺陷管理,电气车间也根据公司精神和电器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的提高,把安全工作的重心由以设备管理为中心转移到以人员为中心,把提高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放在了安全工作的首位。

1、建立健全车间安全组织体系。

在电气车间成立了由主任挂帅,各技术员、班组长为成员,车间安全员具体负责电气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了各班组的安全员职责,建立健全了贯穿于各个班组的安全网络,在车间形成了安全生产“步步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坚持安全教育活动常抓不懈,使职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的好与坏,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关键,在公司重抓安全的大环境下,车间不间断地进行各种形式安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1.24”事故以后,进行安全检查和反思;每月坚持进行电气事故的事故预演和反事故演习;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坚持每年一次的安规考试等等。

3、安全规章制度常抓常新,不断完善。

不断学习电业安全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这些规章制度都是在吸取了其他单位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改革总结 篇六

一、课程改革方案的落实情况;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在本学期《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大量使用提问和讨论的方法,将启发式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力求在讲课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入,而且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期末,还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化工安全生产的音像资料、图片等,起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安全生产的直观感受,加深对安全技术措施的理解和掌握的作用。我们还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大量补充工作岗位安全常识,分析实际事故案例,使学习内容尽量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注意力、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际演练

本学期中段,我们在保卫科等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了一次消防演习,主要演练消防器材的使用和现场救护,如:检查和判明伤情、通畅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

通过消防演习使学生了解了消防器材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掌握了常用的现场救护措施,初步培养了冷静、准确、快速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坚持实施,并逐步丰富其内容。

3.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过去讲课以粉笔为主,现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使讲授更加生动、易于接受。

评定学生成绩方法采用了一些新的尝试,采用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并把实习成绩也纳入考核,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4.积极开展教法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教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及自发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已成本系教师习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研究教学中问题及教法研究已经蔚然成风,统一学时、通一布置作业,考试统一命题,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也有利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体会

1、教材问题:我们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系列的规划教材,此教材内容丰富、翔实具体,附录的有关法规、资料很多,比较合适学生自学。因此,教材建设方面主要是利用有关化工安全生产的音像资料、图片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实践教学

我院高度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虽然不一定是专门为本课程而组织的,但同样使学生接触到了大量实际化工生产安全措施。感觉这些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远远超过观看图片和视频。通过实践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常识和经验,对以后干好本行业工作的信心也增强了。

三、如何更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措施

1、提高教师水平

可以通过任课教师到化工生产企业学习、协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2、引导学生自学

可以通过灵活安排课后作业,引导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搜索资料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搜集相关方面的精品课程网站,相关专业信息等方面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加强课外活动和课外辅导的力度,方便学生进行课外训练,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7.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七

一、冶金化工设备课程建设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往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或化工原理与有色冶金炉或冶金炉课课程的设置逐渐暴露出以下缺陷:

1.两门课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原理, 这部分内容在两门课程中均有讲授, 由于两门课独立自成体系属不同专业的领域, 且分别由隶属不同教研室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或同教研室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授课, 内容很难做到统一精选, 造成同一内容在两门课中交叉重复, 占用学时数较多, 因而学生不能学深和学透。

2.部分内容与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相重复。

3.冶金反应设备的设计过分强调经验与反应器的理论相脱离。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因此, 国内各高校本着理顺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设置[1、2],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以便增加新内容, 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教育的宗旨, 先后将两门课整合成了冶金设备或冶金化工设备一门课。

二、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整合后, 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若采用原两本旧教材进行教学, 则存在以下几个重大缺陷[3]: (1) 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若采用原两本旧教材进行教学, 存在相同内容上篇幅的浪费, 即原两本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相同或属同基础不同对象或属同对象不同内容深度的内容, 因此存在篇幅上的较大浪费; (2) 对同类问题的叙述方法, 着重的对象和同一物理量所用符号不一样,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3) 由于原两门课的教材各自成独立体系属不同专业的领域, 由两位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采用两套教材授课很难做到内容统一精选, 完全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 (4) 部分内容陈旧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需更新、补充和加强; (5) 缺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业设备防腐知识和防腐材料及选择的内容。为了满足课程整合后教学上的需要, 填补整合后课程在教材上的空白, 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

三、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教育思想和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系的具体体现[4、5]。由于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课程体系下课程的教材已不再适应, 因此, 必须有一本与新课程体系内容相适应新的好的教材与课程相配套[6]。一个好的课程的改革与整合, 如果缺少一本好的相应配套教材就不能说是一项好的成功的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因此, 课程成功整合的关键在于与之配套的新教材的建设[7]。

针对原两门课教材存在的缺陷和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提出的要求, 本着宽专业厚基础, 突出工程计算、工程应用和设备选型, 剔除陈旧内容, 反映新成就,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精减学时数与避免重复的宗旨[8], 我们进行了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建设。建设的目标是将原《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或《化工原理》与《有色冶金炉》或《冶金炉》两本教材融合与整合成一本既能满足有色冶金专业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学需要和要求, 又能适合其他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此, 我们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9]: (1) 对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首先我们将原两门课程教材的内容按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 将与其他课程结合更紧密的内容从原教材中分离出来放至更适合的课程去讲授, 例如将换热器设计、炉子的结构和设计等内容放到了课程设计中, 这样不但理顺了内容体系, 优化了课程内容组合, 还使教材内容重点更加突出, 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对内容增、减并举。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课程体系下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已陈旧过时, 我们对此进行了删除和更新, 对涉及较少和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也进行了删除。另外我们增加了一些能够反映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能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生产实际经验知识。增加的内容突出了一个新字和工程应用以及能力的培养。 (3) 对优化、增减后的内容进行合同存异。我们对经过优化组合和增减后的内容最后进行了合同存异。所谓合同存异就是把原来两门课程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或理论基础相同而研究对象不同或理论深度不同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保留原两门课程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和相同内容中的不同部分, 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复。 (4) 保留和增加与其他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要求相同的内容。

由于在新教材的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以上方法, 因而使建设成的教材, 其包含的内容虽多但不庞大, 虽杂但不乱, 这就为课程的成功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 教材初步建设成后经试用和重新修改并命名为化工过程及设备, 后于2003年初由冶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具有以下特色:

1.打破了原两教材各自的体系, 构筑了一个新的教材体系。原两教材独立自成体系, 新建设的教材打破了原教材的体系, 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更新和补充, 理顺了原各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组成了新教材自身的新体系。

2.统一了原属不同专业领域的两教材的相关内容。在新建设的教材中对原两教材中相同的内容进行了统一整合, 并对同一概念的表述和同一物理量所用符号进行了统一, 使新建设的教材的内容更加紧凑, 结构更加合理, 条理性和系统性更强。

3.突出了工程计算、设备选型和知识的工程应用的主线。教材中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为此, 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知识在工程上实际应用的内容, 补充了一些对工程设计计算有用的经验数据, 使理论和实际, 一般与个别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拉近了学生和实际工作的距离。

4.剔除了陈旧和实际中涉及较少和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 补充了新内容, 恰当地反映了本学科的一些新成果。如将原教材中介绍旧型号泵的内容更新成了介绍新型号泵的内容, 删除了射流的内容;又如编入了湍流下不用试差法求λ的最新简单计算式和用气体辐射网络单元法推导火焰炉内辐射传热的公式的内容等。

5.教材内容的安排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将原有的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内容和冶金炉的设计计算内容放在了课程设计的教材中进行讲授, 把塔设备结构内容放在了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的教材中讲授。这就增强了课程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6.教材中涉及的物理量名称、单位、设备型号等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为了走向世界,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原有的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标准进行了更新。由于原两教材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编写的, 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国家标准已过时, 已有新的替代标准, 新教材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

7.在保证不降低原有的质量和要求下, 新教材篇幅和教学时数有较大的减少。原两教材字数合计有一百来万, 新教材内容叙述简洁明了、准确, 字数只有六十来万, 篇幅减少了三分之一多, 教学时数由原来两门课的110学时减少到整合后的78学时。

8.拓宽了教材的使用面。教材在编写内容时考虑了相近专业的要求, 使相近专业能各取所需。因此, 新教材不仅适用于冶金工程的教学需要, 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 (如化工、环境、无机材料等专业) 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

9.填补了课程整合后在教材上的空白。教材先后获得了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省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 并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级再版教材。再版后的教材更名为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原理及设备, 并获得江西省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五、结语

经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建设是成功而有效的。

实践表明, 通过教材的建设, 理顺了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内容;优化了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避免了教材中和教学上内容的重复;减少了教学时数;构筑了内容更加紧凑, 结构更加合理, 条理性、系统性和通用性更加强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材的建设, 还达到了我校多专业相近课程教材统一的目的 (新教材不仅可作为冶金工程专业原两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冶金化工程及设备与有色冶金炉整合成冶金化工设备课程后的课程教材, 也可作为我校其他相近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材) 。由于具备了这些特性, 该教材自建设成以来先后被我校冶金、稀土、化工、无机材料、环境和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教学所采用, 同时也被国内其他一些学校作为学生或教师教学用书使用, 被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和贵阳镁铝设计院等科研、设计院所的科研设计人员等所采用或引用。

摘要:本文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冶金和化工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分析总结了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现状及必要性。根据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目标, 提出了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编写的教材经教学实践检验证明,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建设,冶金化工设备,特色

参考文献

[1]吕小艳, 项蓓丽, 文衍宣.实施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 2012, (11) .

[2]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9) .

[3]卜正学.课程与教材关系浅析[J].求实, 2008, (2) .

[4]陈立德.论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1 (1) .

[5]邸凯辉, 张雅楠.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学观[J].教育探索, 2007, (9) .

[6]孙京新, 褚庆环, 李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立体化教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1) .

[7]郭彤, 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1上) .

[8]赵庆华, 赵姝.关于普通高校教材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12) .

8.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八

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有潜在的对环境和周围居民的危害,那么化工厂的选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既可以减少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又可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建设要求呢?小编带大家来一看究竟!工厂定位,面对的是一个计划中的工厂和一个现实的环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工厂建于何处。化工厂定位,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有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良好的流通条件;

(2)有储运、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等方面良好的协作环境;(3)靠近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4)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5)有良好的工程地址和水文气象条件。化工厂厂址选择的基本要求工厂应避免定位在下列地区:ˉ地震高发地区;ˉ厚度较大的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ˉ易遭受洪水、泥石滑坡等危害的山区;ˉ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地区;ˉ对机场、电台等使用有影响的地区;ˉ国家规定的历史文物、生物保护和风景游览地区;ˉ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厂址选择的原则★厂址宜选在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便利的地区,并在储运、机修、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具有良好协作条件的地区。★厂址应靠近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充足的地方。★厂址应选在有便利交通的地方。★选厂应注意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厂区的面积形状和其它条件应满足工艺流程合理布置的需要,并要予留适当的发展余地。

★选厂应注意自然环境条件,工厂投产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作出预评价,工厂的生产区和居民区的建设地点应同时选定。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主要考虑风向和建设项目与周边区域在危险、危害性方面相互影响的程度,采取位置调整、按国家规定保持安全距离和卫生预防距离等对策措施。★依据主导风,把工厂置于社区的下风区域。

★易燃易爆的生产区沿江布置时,宜位于临近江河的城镇、水源等重要建筑物的下游,并采取防止可燃液体流入江河的有效措施。

★使用或生产有毒物质、散发有害物质的工厂企业应位于城镇和居住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有可能对河流、地下水造成污染的生产装置及辅助生产设施,应布置在城镇、居住区和水源地的下游及地势较低地段。★对噪声敏感的企业应位于周围主要噪声源的夏季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侧。厂区总平面安全布置所谓总平面布置,就是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流程、运输条件及安全、卫生、环保、施工、管理等因素,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多方案比较后,合理规划和安排建设场地内各功能区之间,各建、构筑物之间和各种通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建设场地按功能分区是总平面布置中最重要的一环,据此可确定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运输联系。

1、厂区功能区分工厂布局是一种工厂内部组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问题,其基本任务是结合厂区的内外条件确定生产过程中各种机器设备的空间位置,获得最合理的物料和人员的流动路线。化工厂布局普遍采用留有一定间距的区块化的方法。工厂厂区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六个区块:工艺装置区;原料与成品储存区;罐区;公用设施区;运输装卸区;辅助生产区;管理区。车间布置方式根据生产规模、生产特点、厂区面积、厂区地形及地址条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布置: 集中布置,分散布置。注意:尽可能采用露天化布置。典型设备的布置原则

1、反应器

2、换热器

3、蒸发设备

4、储罐

5、泵泵应尽量靠近供料设备以保证良好的吸入条件。它们常集中布置在室外、建筑底层或泵房,小功率的泵(7kW以下)可布置在楼面或框架上。室内的泵沿墙布置能节省面积,如将工艺罐放在墙外,管道穿过墙与泵相连则空间更省,操作亦甚为方便。室外布置的泵一般在路旁或管廊下排成一行或二行,电机端要对齐,吸入端对着吸入罐使吸入管短而直,泵的中心线在管廊柱间均匀排列。

交通路线的规划

9.化工类毕业设计中期总结报告 篇九

2012年3月初我得到了毕业设计的课题在知道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我的毕业设计,在这一周内我收到了来自导师的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开始在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各类相关资料,并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全部保存到电脑中,使我的资料完善、精确、数量多而杂,但是这有利于毕业论文的撰写。然后我将收集到的资料仔细分类整理,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及每周的安排,开始进行每一个模板的资料整理并做好了记录。在此其间完成了500子的外文文献的翻译,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完成了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第一个阶段。

四月初,所有模块的资料已经查找完毕了,我开始着手我的毕业设计,首先对工艺的选择,在大量的工艺中选择出一个最好的工艺,该工艺流程短,原料丰富,对环境的污染小。确定以后对该工艺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并在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最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确定该工艺的可行性。接下来确定了该工艺的流程,并确定流程中的设备,以及一些辅助设备。由于在大学期间学习动手实践扩展中养成了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把在设计中的一个个困难解决掉。我的设计基本慢慢的成型。

四月中旬,初步设计的基本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了工艺流程的详细内容,并且绘制了CAD流程图.在这些基本内容完成之后开始了整个计算,首先是物料衡算,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物料衡算,经过了大量的查阅资料,以及同学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该部分的所有计算。之后进行了整个流程的热量衡算,热量衡算相对物料衡算要难的多,需要查询所有参与该工艺流程的物性参数,有些物质在的物性参数很难查到,我们就利用一些物性查询软件和工具进行查询最后确定了所有的物性参数。并按照热量衡算的标准格式完成了衡算。

四月下旬以后,开始对关键设备的详细计算,由于本设计的关键设备是搅拌釜式反应器,该反应器的设计比较复杂,并且对设备计算了解少,所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标准进行详细计算,计算过程中请教过同学和老师,最后完成设备的详细计算。

10.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十

1.1 课程要求方面

时间上, 该环节都安排在各专业课教学完成之后进行, 要求在2.5—3周内完成, 由于目前课时压缩, 要求2周内完成也是常见的教学安排。工作量方面, 要求学生看懂装配图, 以及写一本工学结合实训报告, 所有的测量、维修、安装都包含在里面。

对于化工机械维修专业课工学结合来讲, 时间之紧迫、任务之繁重, 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完成任务很艰巨。同时, 由于时间紧迫, 如何验证正确性、准确性、可靠性也是一个问题。

1.2 化工机械维修课工学结合选用方面

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育人, 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导向功能。通过直接接触实际, 使我们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 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 使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还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教师通过工学结合实训, 与企业结合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 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发现并弥补不足, 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1.3 化工机械维修课过程实践性方面

由于化工机械维修课, 化工机械具有通用性, 因而实训过程实践性强, 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通过化工机械维修课工学结合, 学生增加了实践知识, 将理论分析、工艺计算等结合到实训课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化工机械概念, 整个实训过程过就不是纸上谈兵。再者, 师生同时操作, 体现了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高级蓝领技术人才。

2 具体分组实训课题及内容

实训地点机泵实训教室, 四十六名学生分四组轮换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主要有:

第一单元:活塞式压缩机的维护———熟悉活塞式压缩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能阅读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图及参数设置;熟悉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系统活塞式压缩机的型号有关知识;学习活塞式压缩机的维护方法。

第二单元:活塞式压缩机的安装—学习活塞式压缩机的安装工作性质、任务, 熟悉活塞式压缩机安装常用设备、工具和材料, 注重活塞式压缩机的系统的安装, 增加试验,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单元:活塞式压缩机的检定———能阅读检测活塞式压缩机的压力、流量数值、分析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图及参数设置, 熟悉组成活塞式压缩机的结构形式、选型的有关知识。

第四单元:通过活塞式压缩机的维护———使学生学习拆卸与装配技术, 系统结构, 掌握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3 化工机械维修课程工学结合的体会

根据教务安排, , 在工学结合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学校进行“工学结合”的用心良苦。“工学结合”是国家教委明确指出的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同学们有幸有这样一次机会接受企业的岗位锻炼, 对自己的成长, 对自己以后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训中, 同学们都表现很好, 做到了以下几点, 没有辜负系部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

有服从意识, 吃苦精神, 爱岗尽业。这是用人单位最为看中、看好的首选素质;

善于挖掘实习的深层次意义。在刚开始实训时还只停留在对化工机械的外观和简单操作的浅显认识上, 随着实习内容的展开,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开始对工作原理, 拆装过程和调试方式方法原则进行很多方面的讨论;

学会了观察, 培养了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 通过现场观察, 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 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 通过接触结合实际,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实训课程学习中和学生相处时间长, 也和学生树立了合作精神, 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素质。

同学们在实训期间都坚持写笔记、心得, 作好实训报告, 通过这些学习, 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但是仅仅通过实训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时间角度都不足以满足我们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所以, 我们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努力开发实习产品、不断改善实习条件。

对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使我们真切体会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学校传统的课堂上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理念、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及应用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 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应用型人才, 只能在应用中练就;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结合本次化工机械维护课程的实训, 我们提出了适合本专业化工机械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使同学们能够熟悉新型化工机械维护方法, 高精度的工作原理及正确修理和装配知识;掌握化工机械维护课专业的现场安装技术;熟悉化工机械试车及调试;学习计算机的编程、控制技术及网络技术;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 有所作为。

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对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 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升, 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作观念和效益观念, 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能力, 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另外,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 我们还组织了篮球友谊赛、对所在实训组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学习化工机械维护课中级工的知识等很多活动, 既学习了知识, 又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针对工学结合的不足,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系部及教研室在与教务处制定完整的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

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与带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质性的接触及研究, 研究工学结合时间安排、所讲授技能内容,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方案、具体授课时间安排表。以使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实践单元内容, 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半工半读的实质性目标。

4.2 为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增加问题的现实感和针对性, 学校

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到学校搞讲座、组织优秀毕业生到厂与师傅座谈、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吸足了各方面的营养, 为迈入社会, 开始职业生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3 我们可以借助用人单位的真实现场环境和先进设备条件,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 使工学结合更具针对性, 将工学结合做得实实在在。例如:我们可以以订单培养的形式, 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 与企业一起制订培养计划, 实训课程在企业进行。这些企业成为我们稳固的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在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实训期间, 我们按照与企业共同制订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 选择性地对学生的工学结实训分阶段管理。

5 总结

通过化工机械维修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使学生熟悉了新型化工机械维护知识, 提高了对化工机械维修课程学习兴趣, 加深了课程的理解, 在工学结合实践中, 不断积累经验, 丰富专业知识, 为化工企业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化工机械维修专业新型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中“化工机械维修专业课程工学结合”面临的一些问题, 探讨化工机械专业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遵循“结合实际、着眼发展、突出技能、操作精练”的指导思想, 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完善实训课题建设。提出了适合于推进课程调整和改革的化工机械维修专业课工学结合具体实现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化工机械,工学结合,实训课题,课程安排

参考文献

[1]涂伟平, 陈佩珍, 程达芳.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08.

[2]匡国柱, 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02.

[3]张麦秋, 傅伟.化工机械安装修理.[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09.

11.化工机械设备课程总结报告 篇十一

今天下午1:50分始湖北省分中心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班级就两天的化工原理及实验培训内容进行了小组讨论与班级大讨论,学员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大家都感到此次培训很有意义,拓展了教学视野,感受了名师教学风范,了解了天津大学的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教改情况,国外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设置,尤其是案例教学与贾教授的课件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现将班级讨论情况汇总如下:

第一题:如何加强“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在高等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课和专业课间的一门衔接课程。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化工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地位特殊、作用不可忽视。具体措施:(1)增加创新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项目;(2)多引入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实验;(3)每个单元操作都设一次案例教学课;(4)对新型传质分离方法让学生自己查文献写论文;(5)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来自工程实际。

第二题:为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等化工创新人才的需要,如何深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答:(1)根据化工原理课程与实际联系比较强的特点,授课中设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教师自己的科研、申请的专利引入到教学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下水道中的液封,用扑克牌形象表示“牛顿粘性定律”中的剪应力,热水器中自然对流的应用。

(2)对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指导书, 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

(3)加强试题库建设。对现有的题目加以整理更新,有些题目应修正,补充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尤其是有些“扫描的图片”应加以整理。

(4)建立共享资源,特别对课件制作中使用较多的“图片,案例教学和动画库”。

(5)课程设计方面,在两周时间内完成设计说明书、工艺条件图、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对相关的“技术经济评价方面不够”。为了加强“课程设计”, 将认识实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生产实习让化工原理老师参与进来。相关的设计题目尽可能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千篇一律的传统老体系题目。

(6)加强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考核和管理,实验结束后要讨论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应做分析。

第三题: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答: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重点院校,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应整理科研成果,编写案例,以共享资源,可由天津大学牵头,组织我们有关院校,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搞好化工原理案例教学。(2)可以和企业互动,请工矿企业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讲解公司实际工业生产中与单元操作有关的实际案例。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也可以切身体会案例教学。

第四题:请就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交流。答:

(一)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果

(1)希望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多媒体共享资源,再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2)精心制作多媒体,力求达到与板书同样的效果。

(3)每张幻灯片内容应精炼,不出现冗长的文字,避免学生视觉疲劳。(4)多媒体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图片、动画),把抽象的设备构造立体化、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启发式教学

(1)根据专业特点和单元操作的特性,从工程实例引入。例如,精馏单元操作,可以氯苯的生产为例引入(氯苯的生产流程为:苯与氯气反应→常压精馏(苯与粗氯苯的分离)→减压精馏(一氯苯和二氯苯的分离)

(2)课堂教学多注意师生互动,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先将待讲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例如,讲解传热章节中的自然对流时,以空调和暖气的安装位置不同,提出问题。

(3)讲解综合应用题时,先把题目布置给同学,让同学通过查阅文献及计算,相互交流,得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对各方案从经济和技术方面进行比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

(4)对自学内容,将问题和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创新性教学

及时引入新的工程设备和一些新的传质分离方法。

(四)把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1)在见习实习阶段,让学生有目的去认识化工单元操作,明确化工操作单元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前有较好的感性认识。

(2)对于实验,采用开放性实验,在掌握理论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充分把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工程实践上来。

第五题:请就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进行讨论交流

答:

(一)结合工程实际和专业特点选题。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可以以二氧化碳填料吸收塔的设计为题目(以碳酸丙烯酯为吸收剂,原料气的成分有:CO2,CH4,CO,N2,H2)或以板式塔作为精馏塔设计

(二)进行课程设计时,如何较好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并且避免同学之间的相互抄袭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如何结合每个老师的专长,发挥他们在课程设计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受益更多。

(四)设计的题目多样化,根据新发展的工艺,补充新的物系和分离方法。

(五)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应放在生产实习之后,应在同学对设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使设计结果更接近实际工程要求。

第六题:请就化工原理实验进行讨论交流。答:

(一)湖北分中心学员所在单位的现状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与实验同时开出,4个实验(上),4个实验(下),基本上一个实验两台设备,设备的厂家不同,每台装置5个同学,很多同学实验走过场,实验数据没有认真处理,老师很难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的实验考核较难。

江汉大学:实验课基本上和理论课程一起开设,为了加强实验,08年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因设备少而采用大循环,后来采用开放式实验,学生提前预约,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老师的工作量难计算,所以最后还是采用大循环。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学时少、学生多、老师累,学生的实验效果欠佳。

三峡大学:实验一共8个实验,每个实验4台设备,在实验之前先仿真预习再进实验室,进实验室后老师不讲,学生自己做,学生遇到问题后采用启发式讲解,考核分为操作考核和理论试卷考核。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学校比较重视实验,实验课程设立实验课程负责人制度,学生实验之前实验老师必须先进行实验条件的摸索验证,并且写好实验报告,经系主任认可后方可开实验。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强调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一共6个实验,每个实验两台设备,采用大循环,实验课独立开设,学生的考核成绩由考勤分,课堂纪律,实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处理等几部分组成。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课单独开设,共有7个基本实验及少部分创新实验,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制剂、制药和高分子材料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授课,其他专业中文授课。设备多为自制,但基本上验证型实验装置。

总体情况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验的设备台数少,实验室少,老师投入精力多,工作量计算偏少,学生对实验环节不重视,实验前不预习,实验老师带学生很累!

(二)教学建议

1.增加设备台套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2.开设公共邮箱,将实验要求、数据处理、优良报告传到公共邮箱供学生参考。

3.更新设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装置。

第七题:请提出本次培训中您不理解的内容,或您最感兴趣的方面。

答:我们最感兴趣的方面有:夏清教授讲的换热器案例和贾教授讲的吸收塔改造案例,夏清教授讲的泵的安装高度,贾教授所做的课堂经验交流。

湖北省分中心化工原理及实验班级

班长:唐正姣

12.机械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二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们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几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们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们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外我们都有了一种”春眠不觉晓“的感悟。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有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甚至弄错。但是一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们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要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

我们觉得我们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大二的学生,能做并且做成功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已经度过的两年大学生活里我们有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基础课。但是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基础课的理论面,如何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机械设计?如何把我们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呢?

我想做这种课程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查阅了很多次设计书和指导书,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专用机床的标准,一次次翻阅机械设计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做的是课程设计,而不是艺术家的设计。艺术家可以抛开实际,尽情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我们胜程师,一切都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寻,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只能使想,永远无法升级为设计。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这是我们在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作为机械专业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制图软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本次课程设计用的是autoCAD制图,虽然班上像xx这样的高手用的是Proe做的,但是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用的它。因为用cad制图方便简洁,易修改,速度快,我们的设计,大部分尺寸都能在cad上设计出来的。

其实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发现不管是我们这组的”四工位专用机床"的课程设计,还是班上其他的同学的课程设计,我们班上的同学都齐心合力的把老师分配给我们的任务都很出色的完成了,虽然有些设计和数据不是专用的那么标准,但是至少我们班的同学此次的设计当中,把协调合作,分工完成却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当然我们这组更加,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短短几周的课程设计,使我们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两年来的学习也学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另外,课堂上也有部分知识不太清楚,于是我们又不得不边学边用,时刻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是我们作本次课程设计的第二大收获。整个设计我们基本上还满意,由于水平有限,难免会有错误,还望老师批评指正。希望检查时,老师多查出些问题,由此我们可用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便课后加以弥补。

对于我们这组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而言,当初太多的难题困扰了我们。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并非每个组员都能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参与,因为是由小组完成设计,所以我们进行了分工合做,但当然最终每个组员都是必须能完全了解我们组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并且要能很好的组织语言来讲述我们自己的设计。说实话,因为每个同学所要处理的部分不同,所以也导致了一点不可避免的问题出来,就说那最初的送料机构。

虽然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将料送进加工位的装置,但说实话,这可以说是我们完成最晚的一个步骤,不是因为它很难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重要原因,而只是因为开始的不同组员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而导致的最终的不同结果。所以直到最后大家才理解了一个共同的想法,才得以完成,才终究到最都一个步骤才得以统一,得以实现。从这一点我发现,真的,组员之间的配合和多沟通对此次设计的重要性真的很没话说,如果各位组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和课堂所得拿出来给各位组员分享与探讨的话,尽管最后终将有一个结果,但我相信最后的结果是不会让大家都满意的,是不能代表我们这一个组的最终能力的。同样的,有些方面就就必须要大家能够在某些同学的帮忙下理解和懂得才行,而且是必须只能自己去接受别人的结果,不能更改的,当然,那就是计算了。因为不可能每个同学都会很懂得去计算,都懂得怎么去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关于数字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那些计算功底好的队友帮助我们这些计算稍弱的共同完成任务。

当然,在我们设计次机械前,这个机械的运动方案也是最我们很重要,很困扰我们的一个环节。

在机械设计过程在中,机械的功能原理方案的构思和设计,仅能提出实施机械的各分功能的原理方案图,对于机械产品来说,从功能原理反哪个案到供生产用的图纸,其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将功能原理方案所需实施的各分功能,构想出一些动作过程,然后合理地选择各个执行机构来实现这些动作过程,在进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时,同样可从多个方案中通过选择,取得较理想的反哪个案。当然,在设计中,由机构的选型可知,在选择执行机构时,要对各种实现运动的机构和执行元件的性能、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机械运动方案的好坏,对满足机器总的功能要求,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机械产品的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纺织机械概论课程总结 篇十三

首先,我们为下个定义,纺织及机械就是把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成为纺织品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生产化学纤维的机械虽然包括多种化工机械,现在已被认为是纺织机械的延伸,属广义的纺织机械。把棉、麻、丝、毛等不同的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所需要的工序不尽相同,有的完全不同,所以需要的机器也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纺织机械通常按生产过程分类,计有: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印染设备、整理设备、化学纤维抽丝设备、缫丝设备和无纺织布设备。纺纱设备又分为加工短纤维和加工长纤维两类。棉和棉型化纤属短纤维类,毛、麻、绢及其混纺化纤属长纤维类。两类纤维的加工工序不同,设备也不能通用,只不过某些机器的设计原理相近。即使同一类设备,机器的结构也相类似,但由于原料的性质和对织物的最终要求不同,一般也不能通用。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它的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都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

发展历史

人类最初用天然纤维作原料纺纱织布,早于文字的发明(见世界纺织史、中国纺织史)。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已经使用手摇纺车纺纱,到了宋代已经发明了30多个锭子的水力大纺车。1769年英国人R.阿克赖特制造水力纺纱机。1779年英国人S.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传入美国后,1828年美国人J.索普发明环锭纺纱机,因采用连续纺纱使生产率提高数倍。中国战国时期的织机已经运用杠杆原理,以脚踏连杆带动综框完成开口动作。1733年英国人J.凯发明飞梭,打击梭子,使其高速飞行,织机生产率得以成倍提高。1785年英国人E.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机,同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用蒸汽机为动力的棉纺织厂,是纺织工业由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的一个转折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纺织机械的改进。能源改革(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畜力)则奠定了现代纺织机械的基础。19世纪末人造纤维问世,拓宽了纺织机械的领域,增添了化学纤维机械一个门类。人们对合成纤维需要的增长,推动合成纤维纺丝设备向大型化(纺丝螺杆直径达200毫米,单台纺丝机的日产量达到100吨)和高速化(纺丝速度达3000~4000米/分)方向发展。世界合成纤维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几乎在5~6年内设备更新一次,机台数量在10年内就增长一倍。近20年的纺纱织造设备,为适应化学纤维纯纺或与天然纤维混纺作了不少局部改进,如扩大牵伸机构适纺纤维长度的范围、消除纤维上静电等。在染整方面发展了高温高压染色设备、热定形设备、树脂整理设备以及松式整理设备等。人类用传统方法纺纱织布,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至今根据传统原理设计的纺纱织布机器,仍是世界纺织工业的主要设备。但是50年代以来,已经创造出一些新的工艺方法,部分地取代了传统方法,以高得多的效率生产纺织物,如转杯纺纱、无纺织布等。新的工艺方法孕育着新的纺织设备,新的纺织设备成熟与推广,又促使纺织工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机械特点

工艺性、连续性、成套性;高速度、高效率、省维护;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低能耗、低噪声、低公害,是现代纺织机械的特点和方向。工艺性、连续性、成套性

近代,人们对纤维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因而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工艺方法,这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纤维和织物的特性。为了配合这个发展,现代纺织机械运用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特别是弱电技术创造出门类繁多、性能各异的加工机器。例如,工业用涂层织物的制备工艺有涂布法、辊压法和层压法三种,设计的机器也相应地有三种不同结构。又如合成纤维对染料的亲和力较小,针对这一点就创造出能缩短染色时间并取得良好染色牢度的高温(130℃)、高压(2.7公斤/厘米)染色设备。纺织机械的连续性是服从工艺流程的。例如:纺制20.8~27.8号棉纱,从棉花到细纱的总牵伸倍数为13900~19000倍。工艺过程需要经过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因此必须将牵伸分配于各工序的相应设备去完成。又如树脂加工过程(见防皱整理),织物先在浸轧机中浸渍树脂,然后在焙烘机中经高温处理使树脂在纤维间缩合,最后在平洗机中经皂洗、水洗去除未结合的树脂残余物,再用干燥机烘干。整个过程由工艺要求决定,不能颠倒、无条件地省略或合并工序。纺织机械的成套性也从属于工艺性。例如按棉纺工艺流程配置成套机器,机种排列先后次序、机台数量之间的固定关系都由工艺要求决定。又如一定工作幅度的织机织出的产品,需要配置相应工作幅度的验布、量布以及染整设备,也属于成套性。因此,纺织机械的成套性不仅存在于一个工厂中,也存在于厂与厂之间。

高速度、高效率、省维护

现代纺织机械的一个主要发展特征是不断提高机器的运转速度,从而获得高产量,以减少设备的配台数,缩减厂房面积,节省投资和劳动力,以较少的资金取得较大的效果。纺织机械的高效率是在高速度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的其他措施实现的。如排气棉箱和梳棉机自调匀整装置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清棉与梳棉的联合,从而取消成卷工序和清棉成卷装置,节省大量搬运工作,提高了效率。精梳毛纺由于采用自调匀整装置(见牵伸自调匀整)使前纺工艺道数由40年代的7~10道缩减为4~7道,减少了机器配台,节省了厂房面积,节约了投资和劳动力,降低了成本。用机械化、自动化装置逐步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减少操作工人,是提高纺织机械工作效率的又一措施。现代的细纱机配有自动落纱插管生头装置,代替了繁重的人工落纱操作;自动接头装置代替了人工巡回接头。纺织机械原来就是模拟人的动作不断完善起来的,现在已成为带有艺术性和精巧性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而产生的微电子技术、微处理机和电子计算机,开始渗透到单台和成套的纺织机械中来。高速自动络筒机配有电子清纱器,能自动检出纱疵和粗细节,自动切除并自动打结,还可以与微处理机接口作纱疵、粗细节的分类统计。配有微处理机的验布机能用显示屏将有关疵点类别的统计数、疵点位置、每卷布的长度(扣除坏布部分)和重量以统计表格形式显示出来,并能在一批布验完后输出本批布的总卷数、分类的疵点数和坏布扣除量的报告,还能打印出结果或记录在磁带上供日后检查之用。现代纺织机械在设计上充分注意减少维护保养和延长使用寿命。在选用材料和制订热处理工艺方面经过周密考虑,保证零件的使用寿命长、动作可靠。有的采用部件装配时一次加足润滑剂,在若干年内无须加油;有的采用检测装置预防事故;有的采用特殊加工使零件具有镜面光洁度,等等。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14.《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总结 篇十四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生产化工原料,再以化工原料制造各种产品,是化学工业的核心。由于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腐蚀性,以及对产品质量、数量、生产效益的追求,再加上人们对安全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与化工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工自动化,应用越来越普遍,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超。同时,人们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重视。正因为如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多年来在多种专业、不同档次学校一直开设。

自动化技术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高科技之一,也是中国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高科技领域。

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大标志。

在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提倡自学,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网络等便利条件,从中获取各种仪表的相应信息。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如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厉玉鸣 第四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杨丽明,张光新,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了解各种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进展,尤其针对实际应用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际工程问题处理、改进类的文献,拓宽视野。

经过8周的学习,终于完成了该课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如下收获:(1)能够读懂、并能规范地绘制常用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2)能根据仪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常用检测仪表,能对变送器实施正确地调零、零点迁移、量程扩展操作;能根据工艺和控制要求,合理设置智能PID控制器的相关参数。

(3)能根据仪表技术说明书的维护要求,能对仪表的常见故障和线路故障合理分析,并加以排除。

(4)能够根据工艺与控制要求合理选择常用的温度、压力、流量和物位检测仪表。

(5)能够根据工艺要求,综合运用知识和各种方法,设计出简单控制系统并加以实施。

(6)能够根据被控参数和系统特点,运用临界比例度法、衰减曲线法两种工程整定方法,对简单控制、串级控制等控制系统,实施正确地调试,使系统在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的三项指标基本优化,满足工艺要求。

(7)掌握常用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与性能特点,熟悉其适用场合。理解被控参数、调节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掌握被控参数与调节参数的合理确定方法。

上一篇:交车仪式演讲稿下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