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精选6篇)
1.《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篇一
小学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自然现象紧密 相联。小学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2.《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篇二
一、研究的价值意义
(一) 理论方面
“助学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立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微观领域,整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能理论,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并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探索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教学理论体系,以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二) 实践方面
纵观现实,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依旧还是为完成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有效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设计指向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对学生进行题海的机械训练,缺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等诸多问题。所以,践行以“助学笔记”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师学科教学知能理论的研究是必要的。如果“助学笔记”能提升初中英语教师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能理论的认识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及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使之升华为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就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及文献综述
(一) 国外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对教学知能的研究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知能的定义重新作了界定,探讨了教学知能具体表现,提出了教学知能的标准,阐述了教学知能的关键原则,并且深化了教学知能的研究。
(二) 国内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教学知能的研究有了新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教学知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从宏观上提出教学知能的理念、内涵、外延、实施的情景和发展趋势等等。还有的学者从微观领域入手,探讨提升教学知能的策略、标准和特征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助学笔记
“助学笔记”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知能理论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并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的“一个课时的教与学流程”。
(二) 教师学科教学知能
我国教育研究者认为教学知能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1) 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认知。 (2) 教师的知识转化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能是教学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交集部分,是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理解的形式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教师知道用怎样的演示、举例、类比等来呈现学科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四、“助学笔记”主要环节
1.学生独立学习的环节 (预习的内容)
(1) 揭示明确具体学习目标。
(2) 告知达标需要的学习类型、方法及所需的时间。
(3) 要求学生找出具体的问题。
2.学生研究、讨论的环节
(4) 明确讨论的问题、范围、方法及时间。
(5) 检测讨论的效果。
3.教师总结的环节
(6)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矫正。
4.当堂巩固的环节
(7) 提供及时的练习和测试。
(8) 布置巩固作业 (包括学法指导) 。
五、研究范围和内容
(一) 研究的范围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子课题)
1.教师学科教学知能理论的研究。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
3.英语教师工作的着力点研究。
4.“助学笔记”对提升教师教学知能影响研究。
5.学生课堂英语自学能力形成的条件研究。
6.“助学笔记”对初中生英语成绩和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
7.“助学笔记”对提高学生有效学习能力影响研究。
8.初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框架) 的研究。
9.“助学笔记”对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
六、预期成果
1.大型研究报告。
3.《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篇三
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讨论课。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1.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
2.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或大组讨论,人数多,能集思广益;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直接了解学生情况;讨论也容易深入,师生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课堂讨论,按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辩论式、演讲式、对话式、咨询式、设置情境式和调查研究式讨论。
1.辩论式讨论
对一些有争论,需要有一段时间酝酿,而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辩论式的讨论形式。例如,“初中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事先,可让同学作一些准备,按不同观点推选出善辩者4—6名,组成对立面的正反双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辅导或提供必要的资料。这种形式的讨论,由于双方都作了认真准备,对自己的观点考虑成熟,论点清楚,论据充分。又因辩论具有对抗赛的性质,刺激性较强,所以辩论过程中可使大家思想集中,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2.演讲式讨论
它适合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激励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学完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之后,开展“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的潜能”的短小演讲。但这种讨论形式对学生各方面要求比较高。
3.对话式讨论
针对讨论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阐明观点,以达到沟通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这种讨论的特点是突出对话,大家有问有答,平等交流。例如,“情趣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吗?”“通过学习,你准备今后如何拓展你的兴趣?”这种形式的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思想交流,是对知识单向传递观念的突破。
4.咨询式讨论
课上指定一个小组或某些人为咨询小组,由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承担回答班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或由他们发布讨论命题,组织全班讨论。例如,“人类和其他生命体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人类践踏其他生命有什么危害”等。由咨询小组收集命题,课上发布命题并组织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及组织、应变能力。
5.设置情境式讨论
对一些有着丰富内涵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采用设置情境的方法,即运用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小品等形式,引出所讨论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例如,“消费者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让学生先采用小品等文艺形式表演,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然后概括抽象,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特定情境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借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6.调查研究式讨论让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以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交流,解决疑问。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她课前让学生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展调查,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发言并展开讨论。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堂讨论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各年级教材、学生素质的不同,教师特长各异,所以不能采用同一种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二、读书笔记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合理服从”习惯 教材阅读指导七法
阅读教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首先,书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学生要学的知识,基本都写在
上面,如果丢弃书本而不顾,只一味抄写教师笔记,是舍本求末;教师离开书本另搞一套,是舍近求远。
其次,从中学政治教材的实际看,教材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因此必须要求学生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如果学生读懂了课本,就能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为教师讲课扫清一些知识上的障碍。起到了以逸待劳的作用。
再次,学生在教师讲述前读书,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渴望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可读性强,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好,是教师必须重视的。教材引用的材料丰富、生动、具体、形象,文字较为活泼,所讲的内容
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阅读,但如何使学生读懂、理解教学内容,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指导得法,是师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关键,否则将读书变成例行公事,既耽误了时间,又使学生厌烦,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切忌随心所欲,马虎从事,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容,课型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缜密地提出读书要求。1.自然归纳法
教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具体的、典型的、基本的事实出发,逐步引出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在“导读”中最易行的办法是顺着教材的脉络自然而然地运用准确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指出各段内容的中心,让学生明白后再阅读,之后再归纳出所要明白的观点道理。2.纵深引导法
在学生阅读教材中,教师提出若干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导深挖深掘,三言两语把问题表达得简明而深透,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能豁然开朗,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阅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一小节时,就要思考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新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种新的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发展?什么叫“隶农制”和“初税亩”?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可问什么是“公田”、“私田”,再问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土地所有制改变,剥削方式变了,生产关系也就变了)等,学生就向纵深方面思考了。
3.逆思跳跃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的小结部分;从新的角度或逆向思路来阅读教材,从而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内容。
如学习《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时,先要阅读后面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主要特点,然后再阅读《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与《残酷的封建剥削》两框的内容,由于观点一下子提了出来,教材中又有“农民头上三把刀,租重税重利率高”和喜儿变成白毛女的具体、生动的事例叙述,学生的阅读兴致特别浓厚。4.设问启迪法
即把教材的内容设列为若干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重点、难点部分更是这样。由于提出了问题,因而就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思考,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如《奴隶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框学习中,就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为什么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发展更快?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边学边思考,教材上的内容一般也就能够掌握。5.段段串接法
顺着教材内容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往下读,读一段就指出该段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把各个自然段的要点—一连接,所要掌握的内容就串起来了。如分析《推翻封建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框,就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受到封建政权的种种束缚——行会制度设置障碍——封建割据的禁锢——等级制度的压制——贵族特权的限制,一串起来就清楚“只有推翻封建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6.结构纲要法
先简要指出教材相互间的联系,然后把学习内容用结构图表列出来,再对照结构图表自已阅读,弄清教材。7.重点反复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可在学生初次阅读后,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后回答。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如私有制产生问题,可在学生初读教材后,提问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末期)、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结果,生产力提高在私有制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交换只是起促进、加速作用)、过程(强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标志(土地)、结果(氏族成员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出现贫富分化)等。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就能认识到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将来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灭。
以上七种阅读指导法也是学生常用的课文阅读法,使用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必须遵循的共同的操作要求,即:“三到”、“四遍”、“三出”。
所谓“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最为重要,“眼到”、“心到”,就是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运用各种自学符号,划、摘、记,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促进思维。所谓“四遍”,即第一遍,了解全貌,胸有全局;第二遍,了解结构,分清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第四遍,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阅读第一遍时,使学生感到如登高远望、纵观全景,要求学生重在一个“全”字;阅读第二遍时,使学生感到犹如缓步其中,逐层观景;阅读第三遍时,要求学生感到留连忘返,观赏奇景,要求学生重在一个“要”字;阅读第四遍时,使学生感到如归途回味琢磨,方知理在其中,要求学生重在一个“联”字。
所谓“三出”,就是把自然段标出来;概念、原理、重要的观点画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三出”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具体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提出问题;反过来想一想,提出问题;前后反正想一想,提出问题;深入一步想一想,提出问题;与各科横向联系想一想,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自己的理解逐条地进行讲解,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使课堂教学在一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是完成中学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理解教材七法 1.扩大显微法
所谓扩大显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含义分解为若干个层次,然后逐层展开分析的方法。
比如,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教材指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分析时,应指出:这个解释点明了四点。其一,点明了领导力量,即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其二,点明了阶级基础,即工农联盟。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的区别及联系。其三,点明了基本职能,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又包括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四,点明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政权,这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运用扩大显微法分析教材,使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2.概括浓缩法
所谓概括浓缩,就是精炼教材,揭示主干,把握要领。比如,在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形 成的”这一论点时,可以将教材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作用的论述文字概括浓缩为“五个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指出一条出路”(即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找到一条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改变一个局面”(即政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一个转变”(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一个任务”(即完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运用概括浓缩法,一是有利于抓住中心和要领;二是有利于理清内容脉络;三是有利于记忆。3.变式设疑法
所谓变式设疑,就是对于同一内容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疑。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生义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可以变式设疑:
(1)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间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政治上的本质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变式设疑,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审题能力、应变能力。4.异同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加强对一些易混概念和问题的辨析。在思想品德课诸多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是比较实用和常用的一种教学法,因为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掌握道德观念更清晰,获得道德概念的印象更深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上好思想品德课的自觉性,并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主要政治现象,逐步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1)列图表比较。一般是将课前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的数据和资料汇集于一表作比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观性和可感性。
如,为了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设计一张家用电器对比统计表,填写后在课堂上请学生交流比较,使学生看到改革前后情况的变化。
(2)设疑比较。设置疑问若能恰到好处,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改变课堂中的沉闷气氛。
如《热心为人民做好事》一课,可设置这样的疑问:在周一校会上,校长表扬了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王开防同学用自己的钱给五保户老人买火柴、买盐,赵红拾到一块手表交给学校??李伟想:做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愿意做哩!我做大的好事。你说李伟同学的想法对吗?错在哪里?为什么?王开防、赵红的品德为什么受人称赞?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热烈争辩,最后统一认识;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都要热心去做,好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3)联想推理比较。联想能激起道德情感上的波澜,推理能促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巧妙地运用联想、推理进行比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会礼貌用语》,设计这样一道让学生联想推理的题目:“小锋踩着了小刚的脚,道歉后,小刚仍不原谅,要是你是小锋怎么办?”在大家热烈的联想推理中,教师及时“导行”,围绕普及礼貌用语这个中心,坚持正面教育,表扬小锋同学自觉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品德,使学生进一步“明理”。5.系统梳理法
教材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政治教材的纲目之间、知识点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是课本知识的整体的各个不同要素,它们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知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条理性和连贯性。所谓系统梳理,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点,按照不同的纲目关系,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然后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纳入统一的系统整体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知识网络。(例略)系统梳理法不仅适用于复习课,而且也适用于新课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结构,驾驭教材整体,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6.主线贯通法
即按照教材编写的主要线索和指导思想去阅读理解教材。比如,由于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阶级现象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政治现象,在现阶段,国内阶级斗争和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并具有长期性,所以,高中《政治常识》应当贯穿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这一主线。不仅如此,还应当坚持全面运用教材前言中提出的“三个关系”、“三个基本观点”和“两个正确方法”去学习和领会教材,去认识当代主要的政治现象。
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要注意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特点;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比较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7.考评思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考后指导是完善教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考后指导,对于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考后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评”。即指导学生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自评或互评单元测验的部分答卷。通过组织学生直接评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强化对所考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指导“思”。即指导学生考后反思,让学生开展“质量分析”,以便找出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制订改进措施。三是指导“改”。即针对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设计一些“模拟错题”,交学生辨析并改正,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旧病复发”,从而把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讨论指导学习法
讨论式学习法就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和提高觉悟的一种课堂学习方法。1.讨论课的课前准备指导
讨论课是思想政治课常常采用的一种课型。这种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或对某个实际问题进行争论,提高认识,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说明现实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其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遗憾的是许多讨论课常常达不到这些目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因此,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讨论前的准备指导。
第一,应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作好讨论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目,写好发言提纲和发言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提出论点、拟出论据,然后进行论证。一般说来,学生提出论点没有什么困难。但论据常常找不到、找不准。有的同学找到了论据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和论证。因此,教师应在这方面多加指导,以保证讨论课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已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常识与社会实际、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不要只谈理论,不与实际沾边。
第三,学生写好发言稿后,应要求学生熟悉,作好发言准备。特别是应对那些胆子小,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做好思想开导工作,鼓励他们在讨论时大胆发言。如果是分小组讨论,就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如果是全班讨论,只有少数学生能发言的话,则应由小组推荐或由教师挑选那些认识深刻的、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对这些发言稿教师应进一步审阅修改,以保证讨论课的效果和质量。2.课堂讨论步骤
(1)认真阅读教材。每节新课开始,用一定时间阅读课文,要求做阅读笔记,把课文中的主要概念、主要观点(或原理),名人名言,用铅笔在书本上划下来,将疑难问题写在笔记本上。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得多,重点抓得准,问题提得多。这个步骤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开端,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脑海中已有了初步观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或疑点,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对疑点的思考,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
(2)提问•质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尽量把问题提出,把疑点摊开,对于有可能忽略的一些重点问题,则启发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经过适当的综合和归类,作为下一个环节讨论的内容。表扬在此环节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能提出引起师生重视的、见解深刻的问题的学生。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通过深入分析而发现问题,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3)讨论。讨论前必须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归类,确定讨论的中心议题,对于中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逐一讨论,而只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深入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观点和方法,其它问题自行得到解决,也就是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正确选定中心议题是开展有成效的讨论的先决条件。
讨论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错误的观点不可采用简单的否定态度。注意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论证问题,使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讨论中不要回避现实问题,要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象,使他们在思想和能力上都得到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根本任务。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教师必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而同时必须采取耐心说理的方法。对于学生中的一些特殊的、个别的问题,不论属学习上的问题或是属思想问题,应采取个别谈心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使学生群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思想状态之中。
在讨论中尤其要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由基本事实导出基本理论的原则”,对于理论性的问题,一定把握好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好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不单纯追求理论体系上的系统和完整。
(4)综合、归纳、评议。待问题议论到某种程度后,教师必须将各种不同的见解综合、归纳、对所论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作出明确的解答,同时对讨论过程给予评价,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的思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给予评议,启发他们正确地去思考问题,致力于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和论证能力。
讨论和综合归纳在一节课里有时还可以交替进行,使问题的论述渐次深化。
3.克服四种心理障碍要提高讨论的质量,必须克服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一是从众心理。政治课的讨论会上,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最初发言的几位同学对某一问题发表了一致的看法,往往会影响其它人的态度。
这种人云亦云的从众意识,干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压制了不同意见的发表,造成了认识完全一致的假象,直接影响讨论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减少从众心理,可以试用以下办法: ①启发诱导。向大家讲明:每个人的思维方法、认识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各有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个人有不同见解,本身是件好事,说明动了脑子;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②分组辩论。对某些问题有分歧时,按学术观点分甲乙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做,阵线分明,论点集中,发言机会均等,易于畅所欲言。
③安排顺序。一般应该让没有“头衔”的同学打头炮,把平时不爱说话、缺少主见的同学往前安排,最后再安排学习骨干和班干部。
④广开言路。通过橱窗、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园之声等多种途径展开讨论,形成群言堂的讨论气氛。
二是随意心理。不少学生讨论前对布置的题目不动脑、不思考、不打稿子、不做准备,使讨论出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谈的自流现象。
克服这种心理,要在提高学生对讨论重要意义的认识的同时,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①设题适宜。讨论题目不能设得太大、太笼统,题目要有实际意义,有探讨价值。
②形式多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造像交流体会、演讲、答辩、竞赛、点将、对话这样多种的讨论形式,活跃讨论气氛。
③增加压力。对讨论的准备情况,要像布置“数理化”作业那样,及时督促、检查、批改、讲评,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准备,在心理上有一种压力感。
④注意引导。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自始至终都要把大家想的说的引导到讨论题目上来,围绕主题循循善诱,使大家既敞开思想,又话题集中。
三是逆反心理。片面认为政治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讨论不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厌烦政治课的心理。讨论中也随之出现了阴阳怪气、不负责任、怨声载道、挑剔指责的偏激情绪,使讨论会变成了“牢骚会”。
抑制这种心理,不妨试用这样一些办法:
①分解组合。讨论分组时注意把那些有偏激情绪的人均匀的分到各小组参加讨论。
②邀请社会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以弥补教学水平的不足,解开学生思想上的各种“扣子”。
③做好准备。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搞清楚、琢磨透,并有充分回答各种问题的思想准备,以便进行疏通引导。
④善于等待。对那些一时难以回答、无法把握、而又容易诱发大家抵触心理的问题,可以布置题目,暂不讨论,启发学生去理智地思考,自悟正确答案。四是回避心理。
①缺乏准备的沉默。讨论前对题目没有认真准备,讨论中谈不出什么东西,不好发言。克服的办法是:安排人率先发言,抛砖引玉,启发大家开阔思路;也可以边学边议边提问,在讨论之中进入角色。②临阵怯场的沉默。心里想得条条是道,因平时缺乏燃烧,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克服的办法是:多给机会,鼓励发言,并表示对他的发言很感兴趣;也可以让他把心里想的写成简要提纲,再逐渐甩掉“拐杖”。
③防范性的沉默。怕在政治上被人抓住把柄,抱着言多必失、少说为佳的戒备心理。克服的办法是:不抓辫子、不戴帽子,创造敢于直抒己见的心理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发言无顾虑,不发言有压力。
4.《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篇四
1、日记开始于1942年6月14日 星期天
安妮刚刚过完13岁的生日,这一篇里全是幸福与快乐
2、1942年7月9日 星期四
就是这一天,安妮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搬入“秘密小屋”,躲藏了起来,
这里是安妮爸爸的办公室,楼上有很大的空间,无人知道,爸爸的几个同事和员工担负着为他们采购食品与安全保证工作。
这一项“工程”从很早前就开始策划,秘密小屋里已经储藏了很多日用品。
3、1942年7月13日
爸爸同事达恩一家三口也搬进了秘密小屋里
4、1942年11月16日
秘密小屋的第八位成员杜赛尔到来,他是一个牙医,他和安妮同用一个房间。
5、1944年8月1日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篇,这时她们已经快迎来了希望,战争已经向着好的一面发展。
这一篇里,安妮剖析了自己性格的两面性。
6、日记戛然而止,三天后,也就是1944年8月4日,纳粹警察闯进秘密小屋,八名成员被捕。
八个月后,只有安妮的爸爸一个人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泪流。
这段时间一直揪着心,就怕警察发现她们,也曾遭遇过几次危险,可是,最后却被一个工人告密。
人性,人性,拷问人性。
有的人可以伸出援手,两年来无私地帮助她们,有的人却去告密。
只有唏嘘。
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也许太过于普遍,可是,跟着安妮度过了二年的时光,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5.初中语文读书笔记 篇五
全书中除了描写阿龙纳斯先生及其助手康塞尔对海底生物的分类、研究,尼德。兰狩猎生活以及时刻酝酿的逃离计划外,最具有神奇色彩的便是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他究竟是什么人?无限的富有,自称能还清法国上百亿的国债。他还是一个科学的天才,依靠大海解决了吃、穿、用、住。可他为什么要隐遁于海洋深处?这是一个迷。但我更看中他头脑深处的科技含量。
他利用钠电池来维持鹦鹉螺号的正常运作。依靠海底煤矿从海水中提取钠,与汞混合,生产出其电动力是锌电池两倍的钠电池;他还利用特制的潜水服深入海底森林探险,找寻消失的陆地。其科学价值含量不可估计。倘若他并未隐遁于海洋深处,而是在实验室里,在大陆上指导工业生产,提高生产力,人类的文明恐怕要提前一大步,他也必将青史留名。
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仇恨人类文明,他宁愿孤身一人在深邃的海洋中巡游。可能他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不愿奉献自己的才华。但是我不得不说,他没有认清科学的真正用途,他需要对科学的正确认知。
当鲁尔煤田正散发着浓烈烟雾的时候,尼摩船长边悄无声息的开采了海底煤田;当本生灯正时明时暗地在千家万户中微微发光时,鹦鹉螺号上由钠电池供给的灯正照得整个大厅如一片金色的天地,驱动着鹦鹉螺号勇往直前。这两项技术领先全世界。倘若用在人类社会造福无数。黑夜将不再是手术的难题,电灯将不再是富人的专利,陆地上的资源亦不至于如此紧张。这就需要一个人对科学利用的态度。
科学的错用比比皆是。原子能的大发展促进了核电站的诞生,核能作为新能源的使用,缓解了资源的短缺,单同样原子能的发展催生了另一样足以毁灭世界的利器—原子弹。广岛、长崎城市上空的原子弹消散的是多少平民百姓的生命,这笔债难道不应该由日本军国主义来负吗?说到二战,整个世界都颠倒了。科学技术不再是为民牟福利的帮手,而是摧毁无数家庭,夺取无数生命的利器。德国集中营,“科学实验的福地”,种族歧视下,科学家成了罪恶的帮凶。毒气室里多少无辜犹太人的叫喊,置若罔闻;战场之上飞机呼啸地轰炸,虎、豹式坦克犹如巨兽吞并无数生灵。整个二战科学技术都被颠覆了,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灾难,更是科学发展史的一次浩劫。
二战过后,我认为科学依旧没有摆脱畸形发展的魔咒,两极格局,美苏争霸,为了军备竞赛,军事工业、重工业地大发展,消耗了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最终竟然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科学的发展用好则能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一旦畸形发展,所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异常重要。最主要的既是人类对科学地正确认知。
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步入了正轨。这得益于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正确认知。观念的改善,伴随着福利国家的建设,生产力开始了飞速发展.高新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画网络的诞生,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也在90年代末步入总体小康,这不得不说是科技发展的功劳。
6.要学会写读书笔记 篇六
一、写心得
心得, 也叫读后感, 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经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种形式。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一个观点, 也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问题、某些观点发表看法。紧扣原文, 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写心得, 能使学生练习写作, 提高修养, 对书中的内容和道理理解得更透彻。
二、抄摘要
摘抄式读书笔记, 是抄录原文有关内容的一种方法。就是教学生将书中富有哲理的或精彩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论点、结论、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下来, 便于继续钻研或随时查考。必要时, 在摘录后结合所摘录的内容写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三、列提纲
学生阅读时,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逐段分析原文的每一部分要点, 写出各部分的标题和大意。这有助于学生分清层次, 抓住中心, 记住要点。我引导他们借鉴文章和书前的内容提要和内容梗概练习, 在训练中使他们逐步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四、记日记
这种形式易把一点一滴的读书体会记下来。如果学生每天能结合读书, 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 会慢慢地积累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五、下批语
就是教学生在原文顶端、原文后面、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处或者文章的佳妙处、精辟处, 加上眉批、尾批、旁批、旁点、旁圈等。这有助于培养言简意赅的好文风。
六、画符号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师读书笔记09-15
初中数学复习方法策略07-14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2-20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09-02
初中数学教师读书心得08-11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08-21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06-16
《露珠》初中读书笔记08-05
《狼图腾》读书笔记初中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