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体会

2024-07-07

高考阅卷体会(11篇)

1.高考阅卷体会 篇一

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万人关注的高考考试结束后,我受学校的委派,有幸参加了我省2015年的高考阅卷工作。今年的阅卷地点仍然是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6月10日,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阅卷地点。此次,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是一次机会,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成长。在这紧张有序的八天中,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次我参加的是物理压轴题25题的批阅。下面谈谈阅卷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阅卷流程

1、阅卷培训:首先是整个理综阅卷老师进行培训,就在阅卷过程中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要求。然后是分组培训,每一个学科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培训。小组培训主要是统一答案。先是试评。试评卷也是今年考生的答卷。目的是在试评过程中掌握考生不同的表述。然后再统一答案,哪些表述是可以得分,哪些表述是不能得分的。这样答案标准会更加统一。试评完了以后才转入正评。

2、评价尺度。网上阅卷明显比纸上阅卷更公正、公平、高效。因为所有试卷都是双评,双评要求0误差,即两名阅卷员在每个得分点给的分值相同,差距不在预知范围内的(每小题不超过1分)便实行三评,如果三评还不能达到0误差,就得仲裁评阅。这样可以大量减少因阅卷老师的失误而使考生失分。另外小组长和领导小组的检查员随机抽查阅卷情况,并及时反馈意见。所以整体来说,评卷误差很小,基本做到了客观、公正。

3、阅卷给分原则

评分的给分原则是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评分标准并非只是高考参考答案,还有补充说明。这些评分补充说明是在培训和试评时,根据题长和本组评卷教师试评的千余份学生的答题情况,经过了充分讨论而进行的扩充。应该说覆盖面比较广,基本可以做到不宽不严,给1分有理,扣1分有据。

二、阅卷体会

详细说一下25题,本题是物理的压轴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今年的压轴题一反往年的常态,今年是力学综合。题目貌似熟悉,容易着手,但是,本题过程多,对象多,解决本题需要有清晰地思路,扎实的功底,得分也却是不一。

阅卷中学生答题失分的情况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是思维混乱,审题不清。答题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就匆忙作答,丢三落四,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对,划去再写,卷面乱七八糟。致使阅卷老师评分时找不全得分点出现评分遗漏,一些考生将一些不相关的,甚至是错误的公式胡乱堆积上去,虽然写满试卷,但是得分甚少。二是书写不规范。主要是物理量的符号没有按题目要求书写,有的是只有公式没有文字说明,有的是只有文字没有公式。

三是数学计算能力太差,差得让人无语。粗心大意,低级错误频出。

最后针对这些情况对同学们有以下建议,希望对以后参加高考的同学起到作用。

一、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晰,字体大小要适中。字体太小,太细,太粗,放大都很难辨认,不会给分。

二、解题要规范。步骤一定分步写,先写“原始方程” “基本方程”。高考网上阅卷我们的评分宗旨:先看结果,结果对了给满分;结果不对,看过程,找小分,即找得分点。原始方程就是一个得分点,一般为2分。同学们一定要谨记着这一点,不要盲目写综合式,答案不对一分都不得。

三、答题格式要规范。写成“诗行式”,以便阅卷员更快寻找得分点。答题卷面一般不用竖线隔开,分左右两部分来用,最好按上下顺序来写,评卷老师看的更清楚,不容易遗漏。在落笔作答时最好先大体规划一下书写的版面,要保证答在规定区域内。

四、实在不会做的,也一定要写出相关联的方程,这也是得分点。如,本题有一部分学生只写原始方程,就能得到5、6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定不要忽视。

五、结论要规范。解题得出的“结论”肯定是得分点,一定要单独列出并作出说明。如果引用了新字母,一定要用文字解释清楚其物理意义。

总的说来,高三学生备考时要注意答题得分点的训练,不在于写多,而在于写出对题目有用的表达式,表达要简练,并按题目要求解答。

2.高考阅卷体会 篇二

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得亲自咬一口, 尝一尝。此言得之。现在借用来也说一句, 要想感悟高考作文的“个中三昧”, 就得真正“品味”阅卷现场的真实状况。笔者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 并一直密切关注全国高考阅卷的现场, 认为有义务将有关高考阅卷的心得奉献给今天准备高考的同学们。

(一)

让我们首先关注阅卷现场的“审题”。高考, 是人才选拔考试, 必须“命题”。我国一直在讲究“文以载道”,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承载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都在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和谐发展的理念, 着眼于人与时代的交融共生, 人与生活的水乳交融, 人与社会的相依互存层面的思考;清楚表达切合时代主旋律, 贴近社会主流意识, 具有进取情怀的主题倾向更为显豁鲜明。“在语文学习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 有了“命题”, 就得“审题”, 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 否则, 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 就无法比较和鉴别。

“几十年的高考作文下来发现, 以前的命题中, 考生要花很多时间在审题上, 即使这样还是会一不留神跑了题, 文笔再好作文都不及格, 实在很可惜。近两年在作文命题上已有意识地将审题难度降低, 不让考生转弯太多。”这是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席话。指出了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走向:降低审题难度, 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作文本身而非纠结于题目。

从现在的高考阅卷现场情况看, 作文命题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是作文题目却并不好写;一般来说, 高考作文审题无难度, 但写起来有难度, 写好更有难度。其原因主要有, 有些题目中所含的某些要素, 虽然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但考生比较生疏, 不在关注、了解的热点范围内;有些题目的导语亦实亦虚, 并没有给考生足够的启示;许多考生没有完整理解命题隐含的限制性, 没有理清题目所存在事物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备考中准备的材料不容易使用, 只能依靠自己的综合素质, 发挥真实水平。实际上, 主张逐渐降低审题的难度, 就是为了让考生在有限的时空内专心致志地把文章写好;然而, 难度总得存在, 因为从选拔的角度看, 一定要凸显区分度。所以, 依然应该注重审题, 一字一句地把考题像要知道梨子那样“咬一口, 尝一尝”, 弄清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滋味”。如果审题马虎, 提笔就写;或因时间紧, 未能认真理解;或因心理紧张, 未加省察, 就会导致“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情况。而那些试图淡化审题和忽视审题的做法是完全无视高考作文的基本规律, 在高考作文应考实践中更是误人子弟的一种导向。摆脱这种情形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强化审题意识, 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地审清题中之言, 不必急于求成;唯求准, 唯求切, 唯求新。因为审题失误, 乃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切题与否, 才决定作文的档次分类, 并直接决定其分数的高低。这就要求在审题时不要局限于一面, 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多方面挖掘。

就拿某省高考作文题目《忧与爱》来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命题, 所谓切题, 就是要看是否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其关系揭示的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内容上能涉及“忧与爱”的关系, 哪怕在情理上略显牵强;或在关系中侧重于某一方、另一方但也有所关联的, 均被视为切题。从这个角度看, 审题难度好像不大;但像这样审题所写成的文章分数, 也很难进入到考生所期望的理想档次;这又似乎证明在审题上决非那么简单。如果考生能再深入思考一点, 就会不难发现这个命题的重要关注点是, “忧与爱”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并列或选择, 不应该仅仅只限于“因爱生忧”、“忧因爱烈”之类的理解, 而应该看到命题中更复杂、更多重、更深刻的关系;比如说“忧患中的爱”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关系, 只要分析合情入理, 就可以拿到一定的高分。

再如, 某省某年的许多考生, 由于在审题时没有能够完整地理解命题中《回到原点》所隐含的必要限制, 即“回到”与“原点”所存在的事物之间本应具有的逻辑联系是因果关系, 而非假设关系。当年就有一定数量的考生, 竟写出假设自己又回到母腹中 (有的干脆写成“妈妈的子宫里”、“母亲的肚子中”) , 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 自己将会如何之类的文章, 令人啼笑皆非, 其分数难有优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如, 某年某省的高考命题材料涉及对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的主旨把握, 按理说不难理解, 但还是经常见到不少甚至有些是语言功底相当不错的考生, 因为偏题或跑题而被判低于基准分的低分;其中有多数考生“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急于抢时间以快速写作, 思忖不周就匆忙下笔, 结果曲解了歌词的整体寓意, 比如对歌曲中“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关键语句竟视而不见, 而只抓住一些细枝末节而大做文章;有些考生只抓住歌词中“你也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于是就大谈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和谐相处;有些考生抓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今天这方明天那里”等语句, 就大书特书“请父母赶快放手, 我们能自主自强自立”等一厢情愿的宣言式文章;有些考生更是由于对歌词中的“根”与“绿叶”二者之间存在的主体与派生、支撑与依附等主从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 因而在文章中竟将这种“主从关系”人为颠倒;将“自己”理解为“根”, 而将父母理解成“围绕子女默默奉献”的两株“绿叶”。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 导致不少考生的分数都没有及格。

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某省高考作文题目《拒绝平庸》, 当年考生的审题疏忽状况, 更可以印证不认真审题而出现大量低分的严重教训。当年在现场触目惊心地看到, 这个省近40万考生面对这个题目, 仿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维传染病”, 竟然一致作出了这样的理解, “拒绝平庸, 就等同于追求卓越、放弃平凡”;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导引下, 于是名人事例蜂拥而至, 许多为人们广为知晓的伟大人物再一次粉墨登场集体亮相:“拒绝平庸, 就是放弃平凡”,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最好的证明;“拒绝平庸, 就是追求卓越”, 李娜法网夺冠, 就是追求卓越的典型表现;屈原不随波逐流就是“拒绝平庸”;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就是“拒绝平庸”;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就是“拒绝平庸”;鲁迅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拒绝平庸”。一时间此类例子连篇累牍充斥文中。似乎是每个创造了不凡业绩人物的背后, 都至少应该有着典型的“拒绝平庸”的故事。问题在于, 先不说所列举的这些人物及事迹虽然都是无可厚非的“经典”材料, 但像这种炒历史冷饭的材料运用, 却也是写作上平庸之“举”的“经典”表现。再者, 从严格审题的角度看, 对《拒绝平庸》这个命题, 审题的应有之义应该是, “拒绝的是庸, 而不是平”, 而这一点在其提示语中更有着“不避平凡, 不可平庸”这样极为清楚的说明。当年的考生如果能够认真审题思考, 就应该读出这个题目中所包含的一定哲理, 就必须是“已经有‘平庸’危及自己, 且自己又能认识到这种危机, 并表明态度采取措施, 拒绝、摆脱这种危机”;这其中有的或许本来平庸, 此时忽然觉醒;有的或许本是平平淡淡, 但能静中思动, 追求不凡;有的或许已经出类拔萃, 但仍能志存高远;有的或许本已出类拔萃, 但现在已经担心“江郎才尽”等等。很显然, “追求卓越”只是命题“拒绝平庸”的一种可能;但决不能认为, “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的结果不一定非要“追求卓越”。当年大量考生由于审题的“偏”与“浅”才直接导致所写的文章也走向“平庸”。而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的惨痛教训, 作为今天的考生不可不察。

另外, 在作文的审题中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不知基于何种思考就匆匆扫描, “整体打包”, 比如把“忧与爱”这样进行“整体打包”, “历史中的忧与爱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社会中的忧与爱是塑造我们灵魂之形的力量”、“生活中的忧与爱是支持我们面对人生的力量”等, 根本不顾及命题的基本要求, 如今已成为审题过程中最常犯的毛病之一。这类作文一般都被毫不留情判在40分左右, 自属必然。

(二)

此外, 再来看看阅卷现场另外一些需要留意的现象。

可能是在平时备考时, 为了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整个学校都掌握了一些所谓的写作“模式”或“套路”并经强力训练;在阅卷现场集体“亮相”时, 更有甚者, 不只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相同, 开头结尾相似, 甚至所使用的具体材料也“何其相似乃尔”, 这就必然招致某种意义上的宿构之嫌, 尽管判定“宿构”需要阅卷者拿出确凿证据, 但这类文章仍然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相当糟糕的印象。那么, 阅卷老师怎会心甘情愿给这些文章亮出理想的分数呢。

无独有偶, 还有一类考场作文也被讥之为“套式作文”, 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文章结构表现为典型的“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三个自然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 再加上开头结尾;而主题又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 而不能进行深入开拓。主题平面化、结构模式化、材料滥俗化, 是“套式作文”的三大基本表现, 这也是“模式”或“套路”的典型一种;对指导教师而言, “虽曰爱之, 实则害之”, 还是不要仅仅为了应考而如此短视, 不仅把灵动的思维束缚, 限制了思考, 而且也无法真正形成写作能力, 对将来更是有害无益;只有平时老老实实多写一些活泼灵动具有真生活、真性情的“真文章”方为上策。

在阅卷现场还发现有些考生照搬使用试卷中的有关材料, 这种做法还被某些所谓的“指导专家”在自己的有关参考书或文章中美其名曰为“节省考场时间的最佳方略”等, 说得天花乱坠;可在阅卷现场, 遇到此类情况, 如果是用做文章论据, 则被认定为“机械抄袭”而只能得到很一般的分数;如果整段全篇照抄, 其性质则比抄袭文章还要严重, 只给评很低的分数。这里的教训是不要耍小聪明而投机取巧, “就地取材”即使“取之有道”, 也最好不要如此不劳而获。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缺乏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 在试卷中随意透露出自己在具体某某市或某某学校如何, 无意中泄露了该考场的文章来自哪个市县 (区) , 不说这根本就不符合高考阅卷的有关规定, 也难料该阅卷老师有没有地域亲疏心理, 则很容易出现评卷中的人为不公正因素而招致不利影响, 应该尤为注意。

另外, 选择书信体、日记体, 使用副标题、小标题、题记、后记等, 虽然都被允许, 可是在阅卷现场还是看到, 有些阅卷老师就认为滥用小标题或题记纯属于小题大做, 在区区1000字中不伦不类;虽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 但难免不因个人的情感好恶而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分数。

在现场还发现, 对标题进行任意图解擅改的 (重起炉灶) , 这类作文一律是20分以下;胡编乱造、肆意虚构的, 例如不顾命题实际胡乱写成“穿越剧”, 则定然会往低分打;标新立异、硬贴标签的, 这类作文一般是5类卷。这些现象, 也应引起注意。

在阅卷现场, “立意”是最能体现思想见解和认识水平的。一篇好的作文, 立意首先要正确, 但要想拿高分的话, 还必须做到深刻和独到。要有思想的“火花”, 有自己的独到感悟, 能让阅卷老师觉得眼前一亮。在现场有句话传得好:只要阅卷老师的眼睛“亮”了, 那么所阅作文也就“靓”了。但在平时的应考训练中, 考生往往多把重点放在好操作的结构思路上, 这才出现前面所提及的诸多“模式”、“套路”, 而对于思想内容, 却总觉难以下手;而高考阅卷现场却又在充分说明, 构思固然重要, 但真正决定作文档次的, 思想性却居第一位。因为那些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见地的文章, 哪怕有些瑕疵也属“白璧微瑕”而获得高分;而那些空洞干瘪言之无物的作文, 即使结构完整、辞藻华丽, 也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就要求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 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生活, 要求尽可能地联系自我, 不要总是拿古今名人做代言人;材料要尽可能鲜活, 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不要总拿所谓的“经典”素材, 给人“陈芝麻烂谷子”为之麻木的感觉, 那些人云亦云重复率较高的材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所评分数的结果。

(三)

“语文素养”, 更是当今阅卷现场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 其中, 文体意识一定要清晰分明, 这虽是反复强调的话题,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文体意识淡薄而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 记叙文东拉西扯, 信马由缰;不讲构思, 甚至套作抄袭。议论文取材空洞, 材料堆砌,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叙是简单的低级转述, 不能动人;议是随便地泛泛而谈, 不能明理;甚至一半叙述, 一半议论, 凡属此类作文, 一律视为5类卷;语言素养较差的, 降格为6类。

此外, 从阅卷现场还可看到, 书写正确、整洁, 可以上浮一个档次;书写潦草且错别字、病句较多者, 一律下浮一个档次, 严重者可直接进入6类卷。这是因为文字表述是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载体, 一切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文字上, 要求文字表述首先要通顺些, 不能病句、错别字连篇, 不能颠三倒四, 不能写只有少数人才懂的“网络言辞”, 不能书写得歪歪斜斜、潦草不堪。文字基本功扎扎实实为上, 早已经成为共识。

再看现场《等级评分标准》的“表达”项共有四个评判指标, 其中关于书写的评判指标依次为:“一等 (25-21) ”“书写工整”, “二等 (20-16) ”“书写较工整”, “三等 (15-11) ”“书写潦草”, “四等 (10-0) ”“字迹难辨”, 可见人们最关注的“文面”要素就是文字书写。将心比心, 在阅卷现场阅卷老师每人每天不少于300篇, 加班则不少于400篇, (但每日不得超过600篇) , 这不能不说节奏太快;此外, 在现场阅卷这种严密监管下所进行的高强度劳动, “劳动者”早已疲劳感顿生, 每天瞪大眼睛紧盯在电脑屏幕上的扫描件, 本来已使人烦躁不已, 但是绝大多数作文的“文面” (文章的视觉化) 更让他们疲惫不堪。毫无疑问, 在阅卷现场的特殊氛围里, 当人们遇到一篇书写清晰、工整、美观,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写规范, 行款格式正确, 修改符号使用规范, 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时, 眼前能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甚至击节赞叹吗?这样的文章, 即使某个要素差一些, 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被评得较好的分数, 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 能有如此幸运者凤毛麟角。其实, 阅卷就是交流, 考生的文章就是代表作者在和阅卷教师在阅卷现场交流, 阅卷教师对每一篇即将和自己见面的文章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每当系统推出一篇文章,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文章内容, 而是“文面”。因此, 一个干净整洁的“文面”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四)

从阅卷现场感悟高考作文, 一言以蔽之:

现在的阅卷现场一般有这样几个“看重”:看重考生感悟生活的体验与认识水平;看重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水平;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能力;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思路与结构能力。

“考纲”对作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符合”、“健康”、“充实”、“通顺”、“完整”、“规范”几个词上。这其中“符合题意”是最基本的, 因为考试要消除宿构、套作、抄袭等不公正现象;“思想健康”是传播文明的前提;“内容充实”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语言通顺”方能证明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书写规范”才能让人愉悦顺畅地阅读。这些是高考优秀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其实,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说法, 那就是高考现场作文评分人心目中的作文是什么样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最主要的是作文的思想应该是明确的, 作文要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 文字要一看就明白, 能畅晓通彻地把握全文意旨, 表达的过程中, 没有指向不定的模糊与歧义, 没有明此而实彼的微言大义, 没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空白意蕴, 没有出人意料的穷极奇崛的语言等, 这都因现场阅卷的临时限制性所决定, 因为高考作文并不是作文竞赛, 它还只是水平测试, 而非选拔极少数的写作“尖子”。

因此, 高考作文的平时训练中, 要注意积累丰富的知识, 要训练明辨事理的能力,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确切地认识事物, 要培养自己的情致来驾驭文辞。与其在训练时搜肠刮肚地堆砌辞藻、搜集资料, 还不如从思维的角度创新, 即, 拿到一个题目, 不一定去写整篇文章, 可以多找几个“下刀”的角度, 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并学会揣摩命题者的想法。

毋庸置疑, 读书对高考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平时坚持安排合理的时间,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作品, 以开阔视野 (只是不要漫无目的跟风阅读, 比如, 非要读莫言的全部作品) ;精读自己喜欢的某些作家作品, 以探知精妙之所在, 肯定会对高考作文不断补益。

有专家就曾指出, 在高考作文训练中, “能力”依次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 可见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作文兴趣”。因此高考作文训练也要“兴趣”重于“技能”, “课外”重于“课内”, “讲评”重于“指导”, “多改”重于“多写”。不知以为然否。

3.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篇三

巧妇难为无米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以为,有些考生语言低幼、思想平庸、作文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课外阅读贫乏。黄山谷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不阅读,你的文章怎能摆脱平庸?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呢?

1,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学好课本知识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由课内精读向课外延伸扩展。可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或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2,博览和精读相结合。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略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必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大家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另外,大家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学会积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要圈点批注,做好读书笔记。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一般都有几本厚厚的随笔集。

当然,课外阅读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但“厚积薄发”的道理大家都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满分得主不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吗?没有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熟稔于心,怎会有《赤兔之死》?没有对文学经典《红楼梦》的细嚼慢咽,怎会有《宝钗喊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头脑“内存”大了,写作时分析理解能力强,文章自然就不同凡响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家可以看看这篇200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既是样卷的首篇,也是样卷的压卷之作。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语不惊人死不休,开篇便先声夺人。接着,“我给这种品牌时尚下个定义,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超级女声想唱就唱,于是,这种唱之时尚我也给下了定义:愚者自愚,娱者娱人。”“头之时尚,我也赐个定义:脑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脑袋上的花样越来越多。”“杜拉斯说:写作,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我觉得,自杀未免太奢侈了。于是这种博客之时尚我还给配个定义:就是把所含口水成分差不多的人集中到一个圈子里去吐。”亏她想得出来,一连串的机智深刻的“时尚定义”,出语警拔,如老吏断狱,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最后:“记住,品味时尚,所谓的时尚,可以咀嚼,可以回味,但万万不可以下咽,就像嚼口香糖!”一个“豹尾”,回味久长。真是一篇见识非凡、文采斐然的考场佳作!

笔者阅卷回校后欣闻,此文出自我的学生刘丽丽之手。笔者曾教过她一年。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随笔中常常是妙语连珠、火花进发,语言犀利、见解深刻。因此,她在高考舞台上的绚丽绽放也是顺理成章。

在艰苦紧张的阅卷中,常常有“两三点雨”、“七八颗星”闪耀在眼前,那语言的灵动、思想的魅力让我们倍感清凉与舒心。笔者忙里偷闲,抄录部分,姑且取名为“时尚语录”。现摘录于兹:

时尚语录

1,时尚如一个圆,起点也是终点,沿线走,还会回到原地。

2,人在风中立,哪能不吹风,在时尚的风潮中,关键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时尚,没有必要作太多的表扬和批评。

3,心怀传统,紧跟流行,双脚踏在时尚的阶梯。传统是水,流行是乳,水乳交融才能成为一幅妙手丹青的盛世蓝图。传统在左,流行在右,于旧俗于新潮的交会点,我们品味到什么是真正的时尚。

4,不必鄙视今天的山寨。说不定将来的世界500强也有今天的山寨,谁又能肯定当今的500强没有昔日的山寨呢?

5,品味时尚,犹如狂欢后置身于寂寞的冷场,品到的是激情后的失落,尝到的是迷恋后的苦涩。

6,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时尚是一杯可乐,溢满了泡沫,刺激而新奇,炫目而短暂,就像精神鸦片,一饮而尽后,只剩下一阵快感,一个饱嗝。

7,我以为,对美的毫不做作的发白内心的诠释,就是最纯净的时尚。

8,邓丽君歌声悠扬,使人们的心灵恢复了温度;她温柔甜美,为人们铺下抒情的芳草地。她是一位破冰者,她把一个时代的文化真空变成一个人的时尚星空。她是赞美生命讴歌爱情的开拓者。抚慰人性从品味时尚开始。

“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如何才能让阅卷老师“暗点头”呢?你看,以上这些“语录”风格不一、异彩纷呈,比喻贴切传神,语言精练简洁。或抒性情,但并不矫情;或写哲理,但非大道理。尤为突出的是语言中透着一股哲学的味道,它们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理性的思考。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观点的阐发注意尺度和形式,既符合生活的真,又符合人性的善,不偏激、不虚美,也不唱高调,因而散发出思想的魅力。这些充满灵性和个性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言语的诗性和智性的适度把握。

4.高考语文阅卷体会及备考启示 篇四

今年语文阅卷地点在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有知识题组21个,每组16人左右,作文题组21个,每组15人左右。作文题组阅卷员全是各地的一线教师,知识题组以研究生为主,少数是一线教师。我阅的是作文部分,下面将我的见闻和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阅卷程序:

11号上午学习专家组定的不同等级的标准卷14篇,听取专家解读标准。下午试评10篇培训卷,评卷员打分与专家打分不超过7分,视为培训合格。

12号开始正式评,慢的一天评六七百份,快的能评一千多份。每个评卷员一评就是一个考场的30份试卷,一份作文由两个评卷员评,当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小于事先规定的误差域值时(这次作文的误差域值是7分),计算机就自动取两人平均分数作为考生该题的最终得分。如果大于7分,计算机就自动把考生的作文发送给第三位老师评阅,所有经过三评的作文最后发送给小组长进行审查确定分数,一般取较接近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专家组随时抽查每个老师的阅卷质量,同时对特殊试卷进行仲裁。

各组小组长负责全组的阅卷质量,他的电脑上有本组各位评卷老师的有效评卷数量以及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他们会随时将三评率、吻合度、平均分、标准差等情况通报给各位评卷老师,让其马上及时进行修正、调整。

16.17号限定阅卷数量,每人每天阅卷量上限是800篇,18号下午全部阅卷结束。作文平均分42.42分,去掉0分作文,大约在43.5上。

具体步骤是:

专家挑选标准卷→评卷员学习标准卷→专家解读评分标准→评卷员熟悉标准并试评→组长审核通过→评卷员正式评→组长把关→专家审核仲裁

二、电脑阅卷界面介绍

每道大题的阅卷界面都是两部分,左面是学生的答题内容,右面是阅卷员打分区域。作文题左面内容需要用鼠标拉着看,右面打四个分数,分别是内容、形式、发展和扣分。第四大题右面打8

个分数,第五大题打三个,第六大题打

1五个,都是每个小题打一个分数。

三、专家解读作文阅卷标准

(一)、作文题目

2009年是命题作文,与2008年相比,考生难度下降了,阅卷难度加大了。“见证”的词典意思:亲眼目睹;可以作证。

导语“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中,前后呼应,阐述了“见证”作为动词和名次的意义。

“见证”的主体:①人(自我、我们/历史人物)②拟人化了的事物 “见证”的对象:①客观事物(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个人身边的小事)②对客观事物的思想升华

(二)、2009高考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1、对见证的理解不准确,滥用“见证”。

主客体关系颠倒,灾难见证了我们等说法不准确,见证是历史使命,我们要勇于见证等都不恰当。

2、滥用“我们”。

我们见证了五千年文明,见证了祖国的成长

3、罗列材料,无中心,形散神也散。

4、大而空的空话套话,无真情实感。

(三)、四类卷分数的评判标准

一类卷:60——54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有文采。(夹叙夹议类的文章,文体不做严格的要求)

二类卷:53——42分

对“见证”的理解有一点偏差,个别段落不协调,主题清楚,语言通顺,错别字较少。

三类卷:41——31分

对“见证”的理解有较多的偏差,主题模糊,中心较散,感情空洞,语言不够通顺,错别字较多。

四类卷:30分以下

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感情虚假,句子不通,错别字较多。

(四)、对不足字数作文的处理

600字以上,50字扣一分;不足600字,400字以上,25分切入;400字至200字,20分切入;不足200字,10分以下;只有题目,给2分。

(五)、无题目或更改题目,扣2分。错别字一个扣1分。

四、阅卷体会及备考启示

1、加强书写规范化的训练。

每篇作文评分时间不到30秒,第四大题打八个分快的也就是30秒,而且评卷点每天公布每个评卷员的阅卷数量,虽然没要求具体数量,慢的自然要加快。中午饭后阅卷员没有地方休息,下午评卷也有点头昏脑胀,因此,书写好坏成为重要的判分依据。

在平时答题时,我们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促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清楚工整,少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特别是在时间紧,答案差不多相同的情况下,书写往往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

2、让学生熟悉评分细则,强化规范答题。

作为知识题组的评卷,专家都给出了每个小题详细的评分细则和标准。作为高三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清楚阅卷场的评分细则,也应让学生了解高考评分细则。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决胜高考”。教师可结合高考试卷,详细地讲解高考评分细则,并可组织学生为自己评分,以此来强化得分意识。在平时作业批改、考试阅卷时,教师更应规范给分,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怎样答题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考分。

3、作文训练讲实效。

高三作文训练直接应对高考。遵循作文评分细则,投阅卷老师所好,应是训练的方向。首先立足基础等级,可针对审题立意、材料选用、思路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以确保作文不出现大失误;然后冲刺发展等级,用心打造作文亮点,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高考不是打名次分,高分作文必须值高分。

4、作文选材切忌“撞车”。

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重要区别,就是在6月7日上午有数十万人写同一道作文题,稍不留心,就会“英雄所见略同”、你写我写大家写,选材撞到一

个地方去了。当几十万考生反复向阅卷老师宣讲同一种“材料”时,那接受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只能是灾难性的!今年许多同学把08年的雪灾、地震、奥运、神七等大事罗列一遍,就出现了材料相同、结构相同、主题相同的现象,得分多数在41——45分之间。

5、在一轮复习的作文备考中,文体训练应多样化。高考作文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文体,不要一味写议论文,今年记叙文得分较高,特别是写借物抒情类的。

6、不要玩深沉,玩哲理,太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跟阅卷老师捉迷藏。议论文论点不明显,记叙文只是平铺直叙都难得高分。

7、不要写莫名其妙的“科幻作品”。不要写跳荡不已、不停分段、空对空抒情的所谓“散文”。这样的作文会给人卖弄之嫌。

8、文章的开头、结尾非常重要,平时作文应加强训练。电脑阅卷评卷员先看到的是文章的开头,即将打分时看到的是结尾,这两者对打分的影响较大。

9、语言有无文采非常重要。文采能反映一个考生的语文水平,有的评卷老师特别注重这一点。因此,在作文备考时,从字、词、句、句群、段落、修辞等方面要多加强训练。

10、命题作文不得再自我拟题。否则,先扣2分。

11、文言文翻译要训练学生理解文意,先把意思翻译正确,因为翻译题的评分标准是先看意思正确,然后再看关键词赋分。如果意思不正确,关键词翻译正确也不得分。

12、选做题考生绝不能忘记涂选做标记,因为根据选做标记电脑会自动分类,阅文学类文本的评卷员只阅文学类文本,阅实用文本的只阅实用文本,不涂选做标记,就没人阅了。

13、在知识题答题中,考生应突出关键词,答案内容不以多取胜。写得太多往往会给人不会而乱答之嫌。

5.高考阅卷体会 篇五

2014年6月10日到19日,我受学校派遣应高考历史阅卷组邀请到安师大参加了安徽省2014年高考历史阅卷工作。应该说受益良多,下面就本次阅卷情况作一介绍:

一、阅卷概况介绍

1、阅卷人员组成

高考阅卷老师由省教育厅和承担该学科阅卷任务的高校负责聘请。成员包括高校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以及从各地市抽调的中学历史教师,大部分是师大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其中淮南市分配的名额为2人,外加一名阅卷中心直接发函邀请的教师,共3人,我校共去2人。

2、阅卷程序

电脑网上阅卷,实行双评制,两人共评一份试卷,设一定的分差,以我所参与评改的试题为例,所取的分差为2分,两位教师评完后,取两个的平均分为学生的最后得分。两人所评分数超过所设分差,试卷进行三评。

3、培训动员会

6月11日召开了培训动员会,历史阅卷点组长作动员报告,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行阅卷教师的培训,所有教师集合到指定教室(师大的大礼堂)参加培训。随后分组培训,所有阅卷人员进行分组,一般主观题一小问一组,每组成员20多人左右,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各组共有一名大组长,组长基本都是由高校教师担任。

同一小题的阅卷老师集中一个地点培训,讲评该题与赋分标准,各种不同表达及其赋分标准和依据,主要是提供了一份评分细则。

先进行试评,对照专家试评的标准卷,阅卷老师对碰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总结。原则上答案的评分标准不再进行调整。相对而言,评分细则比所给的参考答案,给分的范围要宽泛的多,学生答题只要符合评分细则的要求就可以得分。在试评中,主要是熟悉得分点和操作规程,试评结束后再进行正式的阅卷。每位老师负责阅一小题,我当时阅卷题目是第36题第(2)小题。

4、阅卷的遵循的基本原则

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评分细则将答案要点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原则上采点给分,只要基本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给分范围相对宽泛。阅卷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从宽原则。在阅卷中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对于考生而言,要获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必须树立惜分意识,从点滴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机会。

5、阅卷纪律

阅卷点要求评卷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评卷细则,严格遵守评卷守则,严守纪律保守秘密,阅卷期间实行手机屏蔽,安装监控设备。评分细则不准传出和外发,严格按照评分细则给分,对于评分细则中没有给出的新解法要报告组长或专家组,由研究确定评分标准,不得随意给分。做到“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

6、阅卷要保质保量

阅卷过程中要求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组长随时监控阅卷教师的错误率、无效卷数量和阅卷速度,并要求阅卷老师及时调整。由于高考阅卷工作量巨大,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注意速度,一般速度较慢的评卷员会受到组长的单独照顾,找出去谈话。

二、高考阅卷中的收获

1、有助于了解评分标准,指导学生按要求答题

高考阅卷的规则和得分点的判定与我们日常教学和平时考试所遵循的标准有所不同,通过参加高考阅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不同,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高考的要求去组织答案。

2、关键字词是主要的得分点

高考阅卷中,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量大,阅卷教师只能从学生答案中找出最显眼的所谓“关键词”“关键句”,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品读其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答案的语言完整性和逻辑性是是次要的,“关键词”“关键句”才是最主要的得分点。“关键字词”更多的体现在具体史实方面,也就是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答题清晰明白有利于阅卷者容易看到关键词和句,这样的字词要写在醒目、容易看到的地方。

3、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答题位置错误,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本题全部答到了其他题下,自己另外加上题号;二是将本题的部分内容答到其他地方,用箭头表示。(虽然按规 定阅卷过程中如果发现这样的情况要进行上报,但是由于进度问题,有的阅卷教师并没有上报该类试卷)

(2)格式不规范:文科答案一般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不分一个段落,没有序号,硬是文字堆砌成一片空间,令阅卷人无从下手找要点。即使找到也难免有遗留,在阅卷高速的情况下,一片文字是很吃亏的,逐字逐句慢慢研究答案是根本不可能的,阅卷者看不到你的关键词关键句,就一带而过了。

(3)审题不清,答题缺少历史性思维和认识,缺乏逻辑思维。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作答,比如第36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问题清楚地问转变的原因,可是有的同学答成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还有的答成了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这里面有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的问题,但是更多的从审题的角度找原因。

4、缺少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专有名词,这不但能保持学科的特色,而且能使到自己的答案变得精练、简洁。例如,有的考生在答题时讲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时,直接简写为“两半社会”,在阅卷中这是没有分的。

三、对教学的启示

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启示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夯实基础知识

应严格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专业书籍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2、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能把历史事件、事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 3 分析认识,也就是学生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历史意识或历史感觉,从而来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有自觉地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练习和试卷讲评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多讲,多问,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主观题比较强调学生从材料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按高考的能力要求,对材料题进行系统的训练,材料形式要多样,除了文字外还要有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在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和认识高考“怎么考”,答题“怎么答”,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考试要求的方法和规律。在材料题的训练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一定要避免因审题不清而造成的失分。

4、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

(1)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答题做到规范化、序号化、要点化、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这一点在历史小论文试题中尤其重要,忌用口语,要用历史术语答题,不要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一些语言。切忌使用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6.高考阅卷零差错 篇六

当915万考生走出考场时,2012年全国高考还远远没有结束。在一个个戒备森严的评卷点,4200万份试卷正在经历一道道严格而隐秘的“工序”,最终将化身为分数大白于天下。

国之大考,万众瞩目,为期20天的高考评卷工作是怎样进行的?评卷过程如何保证安全有效?评分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面对这些百姓热切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部门更是全力以赴,确保高考评卷“零差错”成为一项“放心工程”。日前,记者跟随教育部有关部门来到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和安徽大学高考评卷点,现场追踪高考评卷的全过程,探访2012年高考评卷工作的新举措与新亮点。早部署,严要求,试卷安全层层把关

从大门到小门,要经过两道警卫,出示两种通行证,室内外24小时有视频监控并全程录像„„经过层层穿越后,记者走进安徽省考试院库房,看到全省200多万份高考试卷处于绝对安全状态,随时接受调度。

其实,在运抵库房前,全国的每一份高考试卷都经历了一次安全接力之旅。不过,出于保密考虑,这些工作一直鲜为人知。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陈为舟说,2012年高考的一大亮点是安全工作部署早,要求严。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教育部党组多次指示要求做好今年的高考工作,教育部考试中心从2011年10月就开始围绕高考热点问题进行梳理、调研,重点查找安全薄弱环节,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然后上报部署落实。

6月9日,全国高考考试平稳结束,各地试卷在高度安保状态下运达扫描点,高考评卷工作也随即开始。然而,如何确保评卷过程不出安全纰漏,依然是各地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今年安徽省把全省高考试卷都集中到省考试院,安保措施更加严密、可靠。”安徽省考试院院长郑大明告诉记者,6月7日晚,合肥周边地区的高考试卷直接送达考试院库房,试卷扫描当晚开始进行,全省200多万份试卷要将近一周时间才能扫描完毕。

在与库房同一楼层的两大间扫描室,72名扫描员正在埋头奋战,两人一台扫描仪,平均每秒能扫描3份试卷,整个房间只有机器的“嚓嚓”声。郑大明说,这些扫描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军校学员,个个政治过硬、业务熟练,能最大程度保证试卷扫描不出差错。扫描室隔壁是质检室,12名质检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查看扫描出来的答题卡和试卷有无折叠、污点、空白等质量问题。确定无误后,这些数据化的试卷再由调度室通过专线网络分派给各个评卷点。

网上评卷全面铺开,最大程度确保公平公正

今年高考,山西和内蒙古首次实行网上评卷。自1999年广西率先试行英语学科网上评卷以来,全国31个高考覆盖的省区市至此全部实行网上评卷。

在安徽大学语文评卷点,记者看到,800多名评卷教师正在9个机房同时进行网上评卷。安徽大学评卷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杜先能说,在正式评卷实施前,网上评卷必须先经过试评,即从每科随机抽取10%的样卷,由评卷专家组成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预打分”,由此确定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和细则,为正式评卷提供参考依据。

“网评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轻松实现‘多评制’,评卷系统依层次设置不同权限,所有答题都要经过两名评卷员‘背对背’评阅,有的甚至要经过三评、四评,最终得出公平公正的分值。”安徽大学语文评卷组组长鲍恒说。

这也是当前国内高考网评普遍采取的做法:如果两名评卷员对某道题的分差在规定范围内,就取两者判分的平均值为考生得分;如果分差超出规定范围,试卷就由系统自动转给评卷小组长评判;如果三评分数与其中一位评卷员的分数相近,就取两者平均值为考生分数。如果小组长的判分与两个评卷员的判分都不靠近,则进入四评,由学科组长最终评判。

评卷现场还设有质量监控室,十几位专家级评卷员负责实时监控网评质量,并及时查找问题。来自合肥一中的王老师正在密切关注显示器上的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个人评分与全体评分的对比分布情况,一旦发现有人“倾向”打某个分值,就要及时提醒或约谈相关评卷员。

“与传统的手工阅卷相比,网上评卷由于始终处于严密监控中,而且便于事后追溯、统计、核查,所有评卷员都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懈怠,而这恰恰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卷质量!”有着20多年评卷经历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制度为技术作保障,科学管理落实到位

网上评卷虽然是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活”,但真正让技术大显身手的是制度。近年来,教育部对高考网评作了全方位部署,使得网上评卷方式逐步规范并普及,今年专门下发了针对高考网上评卷的考务管理办法。高考评卷期间,教育部派出多个检查组、专家组赴部分省区市检查、指导当地评卷工作。

一位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说,各地在此基础上纷纷根据本地实际出台更加细致可行的管理性文件和技术要求。很多省份出台的有关网上评卷操作性文件“要用尺来量”。

作为高考人口大省,今年是安徽实行全学科网上评卷的第7个年头。安徽省根据教育部指导文件,出台了相应的评卷点工作实施细则,为今后的网评管理、技术设备、评卷员选用以及环境维护等制定了“一揽子方案”。同时成立了由学科专家、教育测量专家、纪检监察人员组成的仲裁组,安徽省考试院副院长沈滔告诉记者,为了建立和完善评卷安全与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安徽启动了评卷基地建设,省考试院与包括安徽大学在内的4所省内高校共建评卷基地,使得高考评卷在场地、设备以及流程等方面更加便捷、高效。

安徽大学把高考评卷列为工作重点,先后投入400万元经费进行基地建设,专门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机房,建成高考评卷网上巡查系统。高考评卷期间,学校评卷工作领导小组每天实行例会制度,每天下午及时排查评卷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此外,评卷教师的选用与培训也事关网上评卷工作质量。教育部规定,评卷员要以高校、中学教师、教研员为主,高校本科生不得参加评卷工作。目前,各地都按学科建立了评卷教师档案库,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学教师、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经层层选拔后方可进入评卷员队伍。

安徽大学评卷基地今年从全省抽调了810名评卷教师,其中70%是来自各地市优质中学的骨干教师,其余是来自省属高校中文系教师和少量具有“助教、助研、助管”经历的研究生。

7.从高考阅卷角度谈作文教学的策略 篇七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 均分与去年持平, 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 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 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

1. 基本文体不清

⑴有的一半篇幅写一个故事, 一半篇幅抒情议论。

⑵有的议论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中间写人叙事。

⑶有的记叙文还有分论点。

⑷有的一篇文章写几个毫不关联的人和事。

⑸有的“我”的故事和名人的故事并列。

2. 写作能力弱

⑴游离主题, 主要不写忧与爱, 而自顾自的写支离破碎的矛盾冲突或父母的不理解、不关心, 或家庭变故等。

⑵不能紧扣主题忧与爱, 很多只写爱, 没有忧。

⑶写人叙事很肤浅, 语言无味, 缺乏细节描写, 简单但不纯真, 没有味道。

3. 思想情感偏执

假装自己是残疾, 诅咒父母离婚, 写爷爷奶奶死亡, 文中表现出的对父母骨子里的不屑, 对老师的不尊敬, 对人情的过早的世故, 对社会的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臣服, 让人感到疑惑。

(二) 议论文文章未能充分区分学生的思辨能力, 怎么说这种关系, 是难点, 也是学生思维的短板。纯哲学地来辩证这种关系, 肯定很空洞, 需化大为小, 借助一定的载体, 才能把关系说得圆润和丰满。也就是要有一个由头, 一个小切口。如对江南水乡的忧与爱, 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忧与爱, 对乡村城市化的忧与爱, 对名人文物建筑的忧与爱, 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与爱, 对子女成长的忧与爱, 对天下国家黎民的忧与爱, 对自然生态的忧与爱等等。

(三) 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素材, 更不会用素材。引用导语繁多, 材料撞车多 (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 , 妈妈送考或担心高考的忧与爱比比皆是, 以上分数均在45分左右。素材更缺少对生活的真实的体味, 没有真实的、动人的力量, 哪怕是最本色的生活也没有。不管是无源之水, 还是无米之炊, 还是既不会烧水也不会炊, 都是问题。如果是思想品质, 没有生活情感, 就不仅仅是写作的问题, 那就更是问题了。

二.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 因时而动, 研究高考作文特点及规律。

只要高考存在, 她对教学的强力干预就不容回避, 如今的高考作文已远非往日, 取消了切入分, 代替的是五档评分模式, 现在又细化为六档, 分数差距已明显拉开。所有的作文全部双评, 超过分差的要三评, 仍超出分差的要进行仲裁。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这样评价作文: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种草就让他回家收草去吧!成也作文、败也作文的时代已经来临。高考第一门的语文, 特别是作文, 已经成了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的分水岭。

在这个背景下, 我们要紧跟高考, 识时务者方能成就俊杰。我们要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和规律, 研究话题作文的导语, 研究每年高考的评分细则, 研究高考作文的样卷及优秀作文;研究作文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研究政治话语系统笼罩下的作文之道;研究阅卷人的年龄层次、他们和他们能接受的文化、审美形态;聆听专家的报告与讲座, 能听到和看到的, 都要孜孜以求, 博采众长, 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得高, 看得远, 才不会鼠目寸光。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坚持以高考为我们师生共同奋斗的指挥棒和发令枪, 力求让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者, 让老师成为先进理念和思想的领路人和接引者, 让学生成为对高品质生活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二) 学生之“学”与教师之“引”融动, 阅读、指导、系统训练多管齐下。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 对阅读的高度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课本、读本, 大量的名家美文, 丰富的课外书籍, 推荐书目的欣赏, 都应是学生每天的常态阅读, 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营养餐。

但是仅仅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写作的时候发现, 读是读的, 写是写的, 油还是油, 水还是水, 学生还是无米下炊。阅读和写作之间缺少了一个过渡, 这个过渡就是老师指导下的有要求有任务的阅读。印发的美文不能东挑一篇西挑一篇, 要进行整理分类。笔者在高二曾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阅读:如弘扬孝道———不可迷失的生命反哺;谦卑做人———和你一起低头找幸福;解读英雄———触摸精神的脊梁;心怀悲悯———茫茫尘世的温暖手掌;贵族精神———平民时代追怀的优雅背影;守护良知———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等。学生在通读此组文章后, 结合思考题, 对某个主题、结构、技法要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师在阅读材料上的放手和“无为”, 也改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囫囵吞枣和熟视无睹,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显和应付式的阅读。

作文的系统训练也不能少。作文的训练要规范、系统, 不能顾此失彼, 文体更不能主观上孤注一掷一种文体, 否则后果很严重。其中审题训练和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更是要浓墨重彩大张旗鼓, 因为高考作文必须带着镣铐跳舞, 它让你画驴, 你画的马再生动也是枉然, 而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动人和充满魅力的基本技巧。

(三) 思维互动, 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高考作文所暴露出的思维的四平八稳与模式化、大众化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缺乏思维训练, 更多注重知识的传输有严重关系。为思维而教应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课堂具有思维训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是立体的、人文的、自由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更不如授之以思维。小组交流、课堂展示、质疑、争辩都是思维活动的载体。科学的引导, 再给以充足的空间, 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 让智慧与智慧碰撞, 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该是教与学的天堂。

笔者在教授《项脊轩志》后, 曾引导学生讨论:在你的眼里归有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学生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有情有义、多情敏感的男人, 因为具有这种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细腻让人动容的文章;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时代和家族的牺牲品, 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带有悲剧因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软弱的缺乏安全感的人, 所以他必定不可能完成什么重大使命, 性格决定命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好男人;有的甚至认为归有光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学生的视野, 课堂上激烈的争鸣, 思维的宽度、广度、厚度, 是我始料未及的, 让我坚信, 只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生能纵横整个世界。笔者再让他们课后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 加以补充完善和修饰, 推荐给杂志发表。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 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 还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找到一种写作的成就感。

(四) 教学方式变动和灵动, 让写作活动不再成为学生永远要言说的痛。

交往互动是人类的本性的需求, 而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需要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那种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不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正如精神科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所说:教育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 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的相通, 精神的相遇。

基于此, 笔者正努力让作文评讲方式丰富而灵动, 并在不断实践中完善。作文的评讲, 首先是在小组中朗读, 小组成员谈得失修改意见, 组长归纳给出书面评价和模拟分数, 优秀作文小组推荐全班欣赏评价, 然后老师定分数给出最终评语, 最后全班评讲。作文的批改方式, 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简单的对接, 而是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

另外, 励志电影的欣赏与沙龙、专家讲座、演讲比赛、歌咏大赛、戏剧表演、作文竞赛等教学活动, 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让学生更接近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更接地气, 更有生命力。

8.高考阅卷示范区 篇八

近年来,高考作文阅卷专家们也意识到了辞藻华丽所带来的不良效应,开始注意矫正这一问题。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丽、堆砌辞藻的不良文风。因此,考生要时刻记住,文章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内容不充实,没有真情实感,即便有再美的语言,这样的文章也不可能成为优秀作文。

下面这几段文字摘选自广东省某年高考作文,作文话题是“传递”,考生自拟的标题是《游子的目光,朝北消瘦》:

平仄数十字,你将那对故乡深沉的爱传递千年,让后世的我仍能从《苏幕遮》中,看见你这游子的目光,朝北消瘦。

碧云天,黄叶地。浅浅的白云躺在蓝天的怀里,轻唱着歌谣。风把枝头的叶子带进大地母亲的怀抱,却还有数不尽的叶子向下飞旋。那是因为大地母亲怕它们冷,要搂它们过冬。那你呢?谁伴你过冬?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你的乡愁蔓延开来,变成一条河,直达山的那一边,接住了斜阳。那是故乡的方向呵!你将乡愁折成一只纸船,即使没有航标,也未迷失家的经纬度。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挂在天边舍不得走,舍不得你这满心秋寒的孩子,你却与那芳草一起,逃离斜晖。你说,不是我们无情,而是心壶已装得满满的,怕一与那同落故乡的夕阳相遇,思念之水便会溢出,淹没天地……

初评,这篇作文满分——60分。改卷者给分的理由是“意蕴厚重,情感沉郁”“情景交融,思绪飘飞”。这篇满分作文引起了阅卷专家的注意,经过专家组讨论,该文最终被判为42分。原因如下:作文话题是“传递”,文中除了点题时有一两处提到,其余完全有穿靴戴帽、牵强附会、投机取巧之嫌;标题更是令人一头雾水,有故弄玄虚、卖弄文字之嫌。确实,我们读完全篇,感觉作者运用的语句满纸浮华,不知所云,无一处能体现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

9.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篇九

我有幸参加了去年的高考阅卷工作,从6月11日开始到6月19日结束,历时九天,这九天很苦很累,但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是战斗,是磨练,也是学习和提升。

以下是我回忆出的点滴阅卷心得体会,可能有点琐碎,但都是我要跟这届高三学生说的肺腑之言。

一。网上阅卷流程:

试卷经高速扫描仪扫描和图像切割校验两个步骤,被传送到阅卷电脑上。扫描出来的图像非常清晰。在阅卷过程中采取双评形式,以降低误差率。

二。作文阅卷流程:

我因为分在作文组(2003年那次高考阅卷也是分在作文组),所以对作文阅卷流程有发言权。

先是阅卷专家组预先从考生答卷中提取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样卷,经反复讨论最终形成标准卷也就是标杆作文;接下来是阅卷组长要求我们尝试着给每一篇标准卷评分;然后自行与专家组的评分仔细对照,等我们基本搞清楚了不同类型作文的评分标准后听专家讲座(合肥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鲍恒老师主讲),深入学习标准卷得分的缘由,从而掌握更多更细的评分标准。由于去年的作文题反响糟糕(今年的作文题反响更糟糕),学生们差不多声泪俱下地控诉:史上最坑爹的作文,所以专家组老师非常谨慎,尽可能制定出非常贴近现实的评分细则。切合题意和基本切合题意的立意累计有几十种之多,这是往年没有的。专家讲座结束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试评,如果试评过关就开始正式阅卷,悟性好的老师,只需要评百来篇就被认定为吃透了阅卷标准。

所阅的试卷是随机接收的,一份试卷如果两个老师评阅分差在6分以内,系统自动取平均分作为该生作文的最终分数;如果超过6分,系统会自动将其发给第三位老师评阅,取三位老师中分差在6分以内的两人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三评后如果分差仍超过6分,则将其提交专家组仲裁。在整个阅卷过程中,专家组一直不停抽检,每天小组组长的电脑上都会有所在组每位老师的阅卷数据统计和阅卷质量分析,包括评分曲线、三评率、吻合度、平均分……组长随时将无效卷(引入三评)、恶评卷(与其他两位老师分差大于12分)及时通报给各位评卷老师,让其及时修正、调整;同时组长会将已批阅过的试卷中的百分之三四左右发回重评,以检验老师把握标准的能力。组长一边督促我们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一把尺子量到底,向我们要质量;一边又催促我们,发信息告诉我们某某老师已阅多少份,向我们要速度。看到一些不幸的老师因为数量、质量跟不上被劝黯然打道回府,我们时刻是处于紧张状态和拼命状态中,毕竟提前回家是件很没面子的事。

三。关于写作的体会:

1.受阅卷老师青睐的作文共性:

标题:记叙文标题靓丽,议论文标题一针见血,片言知意,题好一半文。

开头:开头简洁有力,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揭示中心。

内容:议论文论据正确,一看论据马上知道立意。而且论据来源不能单一,例如全举古代文化名人作为例子的要适当扣分。

结构:结构尽量精巧,并列式、层进式比较受欢迎。

结尾:一定要有结尾,哪怕你写了900字,结尾一句话不完整或缺失了一个句末的点号,都视作残篇,残篇只能打到三类卷。

2.作文最关键是审题立意。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的多。阅卷老师往往根据文题判断文章的立意,然后确定文章大致属于哪类卷,所以文题用词要准确、鲜明。例如:“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属一类文,而“谈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属三类文;“将关爱落到实处”属一类文,而“谈关爱”属三类文;“从多角度出发”属一类卷,而“转换思维方式”属二类卷;“打破常规”属一类卷,而“说创新”属于三类卷……

3.卷面清晰很重要。

虽然书写漂亮不完全能一俊遮百丑,但老师们多以貌取文,没有谁愿意将一篇字迹潦草的文章多看一眼。高分作文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书写漂亮。工整的卷面和潦草的卷面带给阅卷老师的视觉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势必要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毕竟老师们最慢也是一目十行,每篇作文耗时不能超过30秒。

四。备考启示:

1.书写对策:

对于书写潦草的同学要求他每天坚持练字,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工整地抄写名句美文,一举两得。

2.针对评分细则详、参考答案多,答题要有方向性、条理性,分点作答,一目了然,不要怕麻烦,不放过任何得分的可能性。

3.避免硬伤,争取高印象分。文题、首尾段、每段第一句话坚决不出现错别字;作文论据不能张冠李戴;作文要完篇;标题不可丢……

4.作文训练求实效。

高三作文训练直接应对高考,立足基础等级,以确保作文不出现大失误,然后冲刺发展等级。

5.作文不玩深沉、不玩哲理、不玩含蓄,不写莫名其妙的科幻题材、离奇的故事或小说,这样的作文判为三类文,没得商量。

6.高三复习时不能忽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识面广不广,语文素养高不高,在考生作文中一目了然。一篇文章的好坏,只需要扫中文中几句话就略见一斑,因此高三备考不能忽略课外阅读,不能忽略课外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的积累。有这样的顺口溜:积累多,书写好,分数一定低不了;表达通,答满卷,高考一定没遗憾;开头好,结尾好,考后一定不懊恼。

10.2014高考数学阅卷心得 篇十

本人有幸参加了2014年江苏高考的数学阅卷工作,期间感慨颇多,现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阅卷评分原则

阅卷老师在评卷之前被要求先进行试评。首先由专家组讨论制定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并进行细化,把题目的多种解答方法和每一个得分点都列出来。在实际阅卷中,只要是评分细则认可的,符合专家组合议认定的得分点,就可给分。但也只有见到认定的这些踩分点才给分,否则写得再多也无用。因为评卷规定:不能灵活给分,更不能酌情给分,否则容易造成大量的仲裁卷,因为系统规定得分误差不能超过2分。误差2分则取平均数,数学卷的解答题得分最小单位为2分。专家组在试阅时,已经将该题可能的解法,都采集出来,制定了得分点,基本不会出现考生有新颖的解法,而老师误判的情况。老师在试评到几乎不出现误差时才会转入正评,每份试卷都会有两位老师进行评阅,出现误差系统会提交给仲裁老师三评,最后再提交专家组老师,直至专家组老师评阅通过。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阅卷过程是客观公正的,特别对数学这门功课来讲是十分准确的。

二.阅卷心得体会 有鉴于此,结合自身的阅卷,我觉得广大考生有必要注意把握以下答卷技巧:

1.注意答题序号和位置。关于填空题答错位置的情况,规定填空题中如果调换了两个题目的顺序,是不会给分数的,就算错误了。

另外要强调,考生在做解答题时,不能答在所给答题区域的方框外。答题时,有同学写不下了,想在下面挤一行,有的挤到别的题目上了,有些挤到框框外面去了,这些都不可能在阅卷时看到。扫描只能扫到当前题目所给答题区域以内,答在答题框以外的任何地方,和没有做答是完全一样的效果。

2.答题版面设计要合理。重点一定要突出,叙述以踩点、清晰、简洁、工整为佳。不少学生看到卷面空白的地方还比较多,开始答题的时候写得比较松散,但越是写到后面越发现写不下,也知道不能写到指定区域的外面,就画一箭头把步骤带到有空白的地方,东一个箭头,西一个箭头,过程书写极其混乱,这对自己的得分非常不利。

3.还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有问必有答。平时有些学生审题不细心,题没看完就开始做,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稀里糊涂做完了,这个时候产生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做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问什么再做,做完后一定要检查是否回答了题目的提问。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提醒自己是不是解答完整了;第二,其实也是为了让阅卷老师能一眼看到答案,让老师尽可能短地在试卷上停留。

4.阅卷时特别强调知识点的把握。解题过程中,一些计算的具体细节可以不写,但是关键的得分点的步骤必须要有。这一点,高考阅卷和平时不一样,给分给的比较细,比如2014年江苏卷立体几何体题总分是14分,题目不难,属容易题,但有的考生逻辑段内条件不完整,导致得不到满分,是十分可惜的。

5.注意答题技巧。

有些同学碰到某个题目不会做时,就干脆不动笔,直接放弃,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仔细分析下题目,尽可能多地翻译出题目条件。比如:今年第17题解析几何题的第二步,有同学看到计算繁杂,干脆不做,一个字不写是很可惜的。比如写出直线BF方程得两分,与椭圆方程联立,解出点坐标再得2两分,写出垂直关系两分,点坐标代入垂直关系得两分,解出答案两分。因此,考生平时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要静下心来多“翻译”题目条件,制定解题策略,大胆地往前走一走,多数时候就可以将题目解出来;广大老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和学生一齐捕捉习题中的信息点,千万不能很生硬地告诉学生怎么解!如果那样的话,学生就失去了能力发展的机会。

6.要加强通性通法的教学。因为高考评卷时间紧,用通解通法去做,既节约时间又能准确无误地得到理想分数。这两年的高考试卷,开始一种“清新”的风格,2013年试卷就已经开始显现,今年更是如此,试卷立足于基本知识的考查,竞赛味道已淡出试卷。高三复习要分清阶段,不要盲目地将许多难题插到平时考试的试卷中,既影响了复习的进度又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一些有追求的孩子,更要打好基础,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框架,才能突破难题。

7.考生答题时要合理分配时间。会做的题一定要首先去完成。试卷的压轴题里有基本步骤,有的孩子由于时间分配不当,导致19,20题里基本步骤没有做,失去了本来可以拿到的分数,十分可惜。

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考查,要求我们平时踏踏实实地做好复习的每一环节,有学生到考试时出现紧张读不懂试题,读题时漏条件,细想一下这是否与平时教学的两方面习惯有关呢?其结论不言自明了。

11.2014高考数学阅卷场报告 篇十一

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理科卷共有18套,为了给今后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提供一定的参照和帮助,我们精选了其中的四套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山东卷、广东卷。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试卷均由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组成,且以容易题、中等题为主,压轴题在难度上控制得很好,整体感觉知识覆盖面广,运算量适中。试题在继承的背景下进行创新,其中全国新课标卷Ⅰ的第14题推理题、全国新课标卷Ⅱ的第12题、山东卷的第15题新概念题、广东卷的第8题相对来说更加突出。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待高考希望“平稳、稳定”的指导意见,让考生容易适应。具体分布如表1:

一、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014年高考基本涵盖了重要知识的80%左右,各种题型也是丰富多样。但不是说每一道题目只考查单一的知识点,而往往是多知识点的一次次交汇。

1.小题

从统计结果来看,选择题和填空题部分喜欢考查的知识点有:集合、复数、函数性质、导数、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线性规划、二项式定理、计数原理和概率、算法框图、三视图、向量等。这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做这些小题要学会巧做,节省时间。如何“巧”呢?常见的做法有:特值法、图象法、验证法、排除法、利用结论法等。

例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1,圆O的半径为1,A是圆上的定点,P是圆上的动点,角x的始边为射线OA,终边为射线OP,过点P作直线OA的垂线,垂足为M,将点M到直线OP的距离表示成x的函数f(x),则y=f(x)在[0,π]的图象大致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三角形的有关知 识,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互化。 但如果考生知道一个三角形的重要结论,即射影 定理,则本题可速解。射影定理是:acosB+bcosA= c,bcosC+ccosB=a,ccosA+acosC=b。

例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甲、乙、丙三位 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

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

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

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合情推理和演绎 推理的知识,这类题目在以往的考试题中比较少 见,没怎么被开发过,比较新颖,所以同学们以后 要多多关注这类推理、证明等逻辑性较强的问 题。就像导数、三视图的出现一样,开始一般比较 简单,但是出过几次题之后,难度在悄然升高。

2.大题

解答题部分一般都是三角函数、数列、立体 几何、概率统计、圆锥曲线、导数、选做题等为主。 其中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相对简 单,而圆锥曲线、导数难度相对较大,一般为压轴 的两个题。另外前几年的解答题中,相对简单的 首个解答题连续出现三角函数题,而今年几个地 区的高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数列解答题。 纵观2014年全国高考数学18套理科卷,也只有福 建卷和辽宁卷的解答题中没有涉及数列,所以在 2015年备考复习时,同学们要同时关注三角函数 和数列这两部分知识,因为它们都有可能成为 2015年高考数学试卷解答题的第一题。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知识以及阶差法和探索性问题的常用解法。(Ⅰ) 题利用数列中常用的方法———阶差法很容易证 明。(Ⅱ)题,假设{an}为等差数列,则前三项a1,a2, a3必成等差,从而猜测出常数λ的值,接下来对n 分奇偶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经验证,果然 可保证其为等差数列。多年前的高考曾出现过 探索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的问题,做法类 似,所以做做前几年的高考题对同学们也是大有 裨益的。

(Ⅰ)求a,b;

(Ⅱ)证明:f(x)>1。

例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从某企业生 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 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到频率分布直方 图(如图2):

nlc202309041618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等 概率统计知识。只要这部分知识扎实,解题应该 没有什么问题,运算量也不大,但关键还是看概 念和公式是否清楚。应用题的命题要求是坚持 “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十二字原则, 而近几年高考中的应用题,从知识角度看都是概 率统计的内容,且一般都是概率、分布列和期望, 涉及正态分布的较少。所以今后对于正态分布、 线性回归等这些课程改革后较少涉及的内容要 倍加关注,未来有升温的趋势。

3.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的知识面很广,预计今后也将如 此。这就要求我们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 识的复习不能走过场、赶进度,吃“夹生饭”,而 应在“准确、系统”上面下工夫。基础知识是成绩 提升的瓶颈,只有对基础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 会时,才能突破这一瓶颈,逐步形成基本技能, 实现能力的提升。

高三的三轮复习至关重要,提倡全面回归课 本,要把基础知识夯实并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以不 变应万变。因此,同学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把课 本内容、基本解题方法吃透,掌握基本概念的性 质,定理及其一般应用。第二轮复习时,要结合教 材和考试大纲,把整个高中数学知识分成几大模 块:集合与简易逻辑、函数与导数、直线与圆锥曲 线、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二项式定理、计数与概 率、三角函数、向量、数列、不等式等,对各版块的 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熟练化,还要熟悉各版 块的联系、交汇、网络化,把整个高中的基础知识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环节 进行专题训练,比如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可以多练;要特别关注函数与导数。考试中较 少出现的内容,也不可忽视,比如正态分布、定积 分等未必会考,但必须会做,以备不时之需,方为 万全之策。

二、思想方法的灵活考查

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 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与数学 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 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 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 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的掌握程度。

七大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 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 然与必然的思想,它们就是我们在做数学题时大脑 的所思所想,是快速解题的关键。有诗为证:

数形结合千般好,分类整合常用到;

函数方程很重要,化归转化离不了。

有限常把无限描,或然总被必然表;

特殊一般多辩证,思想交汇步步高。

当然,每道精心设计的考题未必是单一地考查 某种数学思想,而是多思想的综合。

1.老四样

数学思想的重点还是四大数学思想,俗称“老 四样”,即数形结合、分类整合、函数方程、化归转 化。高三复习时,这些技能要真正内化到同学们的 骨子里去,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和习惯。

A.(2,+∞)B.(1,+∞)

C.(-∞,-2)D.(-∞,-1)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函数的零点、导数及 其应用等知识,涉及了分类整合思想、数形结合思 想。三次以上的高次函数必须借助导数才可研究 其性质,求导后再对参数a分类讨论,同时画出函 数的简图即可作出判断。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以 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涉及了分类整合思想、 化归转化思想。(Ⅰ)题简单,求出a、b即可;求解 (Ⅱ)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点P到椭圆C的两条切 线相互垂直”这句话。首先设出切线方程,但需要 注意的是,由于用到了点斜式,所以要分两种情况 讨论斜率是否存在。对于斜率存在的情况,将切线 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y得到关于x的方程等一 系列同学们最为熟悉的操作之后,关键点到 了———两条切线的两个斜率之积等于-1,而两个 斜率恰好是方程的两个根,于是根据韦达定理立 刻得到点P的轨迹方程。

(Ⅰ)求E的方程;

(Ⅱ)设过点A的动直线l与E相交于P、Q两点, 当△OPQ的面积最大时,求l的方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以 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涉及了函数方程思想。 (Ⅱ)题求△OPQ的面积的最大值,其本质就是先 建立面积关于某变量(比如斜率)的函数,然后求 该函数的最大值。在圆锥曲线中经常遇到求取值 范围或求最值的问题,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函数 问题。

2.备考建议

数学思想方法年年都会考查,且出题灵活多 变。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 养成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习惯,特别是数形结合、分类整合、函数方程、化归 转化这四大思想,用好了必然事半功倍,而使用的 关键就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意识。

三、能力素质的重点考查

2014年高考,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 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 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很好地融为一体,全面检 测了考生的数学素养。

能力是指“五能力”和“二意识”共七种能力 要求。空间想象能力是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 象能力,三种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是顺利解题的 前提;抽象概括能力是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 研究对象的本质;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 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 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包括演绎与合情推 理、直接与间接证法;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 和运算技能的结合,主要包括对数的笔算、心算、 估值、简算和近似计算,对式的组合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数据处理能 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 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应用意识 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也即“建模”的能力 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 高层次表现,对于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要善于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迁移、组合、融会、证 明”,会解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

当然了,思维是数学的核心,而逻辑又是思 维的核心,所以各种能力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 力(特别是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 必然贯穿了全卷,所以每道题目未必是单一地考 查某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上一篇:班风建设会议记录下一篇:酒店转正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