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精选16篇)
1.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一
参加工作十六年,每一次出课,都让我有一种再次蓄力提高的感觉。规范的秩序,专注的氛围,让一个教师体会到职业的成就感。所以,再一次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一堂成功的课有很多标准,简化来说就是两条:一是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二是课堂达成度如何。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反思体会这节课。
本堂课设计上,我设计了两个目标
知识目标。将本学期教材两大重点“中国古代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结合对比,分析差异,落实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培养,语言组织,自主探究,小组展示等能力。小组展示,一直是我近几年来培养的教学方式,由于课堂节奏的要求,不一定保证每堂课都能使用,但基本上每周或每一单元为单位的时间里,我都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机会。本堂课展示就是同学们常规展示中的一次。
情感目标。上学期,万校长就在会议上提出学科突出政治性的要求,而在情感教育目标上,历史学科有着先天的优势,如果不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情绪认真的时机发挥这样一个学科长处,实在有些资源浪费。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什么事都娱乐化,恶俗化的氛围下,学生群体有必要进行一些理性的,深度的,正能量的思考。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沉体会到常规的说教难以达到效果,所以本堂课的情感目标尝试“润物无声”“静水深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某些情感。
从课堂达成度来看,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从学情上看,本节课由于是复习课,时空跨度较大,相应难度增加。尖刀班基础较好,加上本学期教学重点就是“儒家思想发展与演变”“西方人文主义”所以学生能够在长时间学习积累过程中达到本堂课知识要求,但语言组织上仍有不足,表现为零散的词汇拼凑,不能形成完整流畅的句子,这也是以后我在教学中要加强的地方。
在处理东西方文化差异上,由于命题较大,难以一言贯之,所以只能抓住其中一点进行阐述,没有全面解读,稍显单薄。
导课部分引入东西方两本名著,但在人物介绍上稍显唐突,如果在背景上做一下铺垫,将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效果可能会更好。
2.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二
1 体育人文理念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体育人文理念教育是指体育教育主动表现出对学生和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它强调以人为本理念传播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对人类进行自身维护和美化的教育过程。体育人文精神由内而外体现出三个层次:最内层,即最核心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对人格的尊重”;中间层,体育人文精神体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公平、竞争和超越”;最外层,即外延性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现出一种“民族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这三个层次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协调促进,共同构成了个体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强烈需求。体育人文精神应该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必须建构的一种时代精神。
2 高校体育教育强化体育人文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育应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只追求技能达标、为考而教的教育内容,还必须有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良好人格以及培养民族精神等的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强化体育人文理念,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也波及到了高校教育。当代众多的独生子女,凭着优越的自身条件,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唯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孤僻,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针对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高校体育教育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责任,因此,高校体育需要加强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高校体育教育强化体育人文理念的基本内容
3 . 1 竞争进取理念
竞争进取理念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为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竞赛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其它学科竞赛难以比拟的。英国政府曾经对国内那些体弱多病,肥胖超重,懒性极大,缺乏竞争动力的孩子呼吁“参加富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是最好的选择”。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开展竞争的舞台,有竞争就有较量,较量进步与落后,较量勇气、毅力、创造与超越。较量、竞争的过程包含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要有坚硬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足、成长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价值。
3 . 2 公平规则理念
任何体育竞赛,都崇尚公正的原则。倡导公平竞争、公正裁判、规范竞争的模式。运动场上,人人平等,公平获胜,不允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体育竞赛展示的是团结协作的友好竞争而不是破坏性的斗争,不允许违反规则和假冒伪劣。竞技体育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保障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裁判示意比赛开始,个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并自由发挥出追求自我利益的能量。一旦比赛结束,无论输或赢,个人都必须接受这一比赛的结果。整个比赛过程带来了民主与法制的平等,展示了人类追求正义、公正、民主的社会理念,倡导了一种人道礼让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学生必须自律、自制,共同遵守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反对一切不平等现象和腐败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更需要公平、公正的规则来维系。
3 . 3 民主理念
一直以来,人类都赋予了体育丰富的理想:和平、进步、团结、友谊,相互尊重和了解等,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民主理念在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事业的民主目标。
一般的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都比较多,而体育比赛结果往往都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体育比赛从整体上体现为一个民主过程。在大学校园里的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平等地参加,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与自我天赋相适应的结果。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中,竞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结果的裁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充分的民主。当然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民主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比赛的民主是在比赛规则的严格约束下形成的。体育比赛结束后,相关结果的裁定也是在众人的关注下实施的,因此,体育竞赛活动的结果通常需要接受仲裁和众多师生舆论的监督。这些过程所体现的公开和透明,恰恰也保证了体育竞赛活动的程序民主。
3 . 4 全球化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外丰富的体育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使体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发挥了教育功能,体育充当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先锋使者,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全球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文明病”;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文化的异化和冲突导致了社会丑恶现象丛生;全球竞争的加剧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间的战争危机。面对全球的种种困难,全人类应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以前瞻性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共同维护、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美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更应时刻具备这种全球化理念,高校体育应加强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适应社会、和平竞争的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积极参与与其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各种竞争,从容的接受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3 . 5 民族认同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激发以及振奋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认同意识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民族认同意识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的形象。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同学、家庭、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能极大地震撼着亿万大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中国的体育发展始终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以及民族的事业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体育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民族的忧患意识,同时又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总之,不管我们是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夺得金牌,人们都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感到无比巨大的荣誉感,激发着强烈的民族团结自豪感。
3 . 6 团队协作理念
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协作理念和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现代高校体育注重培养体育团队的意识,强调团队及成员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大学校园里面的各种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节、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和充实校园文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与那些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文化艺术等社团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但对其成员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的种类很多,层次也比较多,学生的选择余地相对较大,所担任的各种角色都能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相对其他类型的社团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可以说,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的参与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自我完善的过程。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爱心,完善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
摘要:本文对当今高校缺乏人文关怀等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呼吁高校体育教育应担当责任,充分发挥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作用,对体育人文理念教育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强化体育人文理念教育的六个基本内容,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3.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三
从上次对liberal education在20世纪以前发展史的勾勒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这一教育传统的三个重要层面:它以学习经典作品为主.着重培养个体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关注有关人和世界(包括神)的哲学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问题。我们此前反复提到.在纽曼生活的19世纪.这一非功利性的教育传统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自然科学的发展,功利主义伦理学的流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实用主义教育的推动以及整个基督教社会的日益世俗化趋势。作为一位终生致力于教育和宗教两大事业的保守派,纽曼一直把继承和发展liberal education的传统当作他的大学理念与实践的核心。从他在《大学的理念》中的论述和为爱尔兰天主教大学制定的规划中可以看出.他不仅竭尽全力坚持和维护这一传统的三个层面对传统、对个体、对哲学的追求.而且用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阐释和拓展了每一个层面。另一方面,针对他所处的时代在精神上发生的危机.纽曼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即把liberal education的智性传统与天主教的道德精神统一在大学这片世俗世界的圣土中,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不论他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符合所谓“时代潮流”.他的真诚、勇气和超越性的眼光确实带给后世教育者们许多感悟。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纽曼对liberal education三个层面的阐释和发展。
4.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四
目前,在中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状况:有些中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沉溺于网吧游戏厅不可自拔;缺乏道德观念,打架斗殴吸毒自甘堕落。这是因为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人生观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科学界定,且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育人”的目标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在学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当然,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经受良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并在教学中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确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因此我们应摒弃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人文素材,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情感表现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分析课文,可少一些字词句篇章结构的分析,多一些情感熏陶。如《爱心—一则征母启事刊登之后》一文,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己找出并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还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还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课外练笔《爱就在我身边》,让学生不仅从课本中发现爱,更能从生活中寻找爱。
5.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五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目的是为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人文理念的实现应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区区一千字中,编者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内容囊括进去,并组合得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给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文理念的启示意义十分显著。
《千字文》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文化知识与其它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日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
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说,人们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为人要宽厚博大、仁慈宽厚,“仁慈侧隐,造次弗离”。安贫乐道、养生自持也是重要的人生修养,“性静情逸,tl,动神疲”。可以说,《千字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人生修养规范。
语文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脱离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我们忽视文化的浸融,将塑造健全的人格用一种道德符号的形式强行灌输给学生,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方面,《千字文》从编写体例到其包罗的内容,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如果我们在人文理念实现的过程中,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起健全人格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可知可感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人文理念的实现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也更便于具体的实施。
二、人文素养的提高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千字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传统蒙学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地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这个传统对后世的蒙学读物影响很大,如《童子礼》规定了蒙童家居的举止要求: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及至进退、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大事小情。朱熹的《童蒙须知》更是从儿童的日常行为人手,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个特点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的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脱离学生的常规生活,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些让学生感觉到高不可攀的理论,并通过理论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提高人生修养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所以我们认为,在当今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应该力求避免把思想德的养成、人生修养的提高、审美理想的培养等目标拔得过高充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相结合,与语文教材的内容为依托,具体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人生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都势必把人文理念的实现放置在一个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最终影响教育效果。
三、反复“涵泳”,建构人文理念
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好文化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学生的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伦理道德教育必须先人为主,使他们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先人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入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那么,如何实现“先人为主”呢?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学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侵染之前,首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
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意义《千字文》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古代蒙学教育的—个重要方法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陶染。其次是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后来朱熹在《童蒙须知》中作了如下总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就是强调从细微处入手首先要确立道德意识。这个特点虽然到朱熹时有了理论上的总结,但《千字文》的教育实践无疑是宝贵的积累。
“先人为主”的方法与西方的建构理论有着许多相近的地方。建构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们意义。如果按照这个理论实施人文教育,把“先人之见”作为“先前经验”,对于解释人文范畴中的新信息、新问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感悟体验中进行人文熏陶,其主要的教学指向应当是文本情感信息的深度开掘,而这种深度开掘在反复的品味、涵泳中更加易于实现。
四、体现语言魅力。做到水乳交融
孔子说“辞达而已”,说为“达”是指语言表达的精准到位,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千字文》的语言简洁精约,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千字文》全文虽仅有千字且无重复字眼,但其内容却极其丰富,天文、地理、哲学、伦理、道德、礼仪、历史、语言、文字、生活常识、学习方法,可谓包罗万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仅仅精炼简约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生动精到上狠下功夫。《千字文》虽然文字简短,但它绝不排斥辞采的优美,相反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追求与造诣。在遣词造句方面,往往是既经济又生动,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句中的“腾”和“结”二字,把云的气势和霜的冷峻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枇杷晚翠,梧桐早凋”一句中,“翠”字活用为动词,不仅突出了枇杷的翠绿,而且显示了其欣欣向荣的活力,作者文字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短短的一千字中,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以“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比喻人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出其人格品位;“临深履薄”则以“深”、“薄”指代深渊与薄冰,既节省笔墨,又能引起读者的遐思。
语文课堂教育是体现人文理念的主渠道,如果课堂语言刻板,甚至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语文学习的魅力就会丧失殆尽。只有不断提高语言修养,体现语言魅力,使鲜活的教学语言活跃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人文教育才能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水乳交融。在这一点上,《千字文》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明显的。
6.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六
新时期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作 者:张华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必要性 途径
7.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七
实施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理念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 如何能将新课标理念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还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教学行为习惯等。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
一、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设计各种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知识, 增长能力, 体验收获。一般来说,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来设计。对于教学内容来说, 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变为学生迫切想要理解的内容, 想要说的话。对于学生实际生活来说, 可以模拟, 也可以采取真实的场景, 设定的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的学习。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亲近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情感体验, 感受多元价值。
通过讲述教材中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献身科学的精神。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故事。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勤奋好学, 勇攀科学高峰,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能号召学生学习爱因斯坦对科学坚贞不渝以及为人谦逊, 平易近人, 鄙视名利的崇高人文精神。讲到杨利伟时, 可介绍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展望人类探索宇宙、登月的前景,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过去重视“教”而忽视“学”的做法, 要在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学, 要指导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就是按照教师的指导,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需确定研究课题, 组成研究小组, 主动进行探究,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发挥潜力, 树立自信, 培养创造性能力。另外,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开放的活动中放开自己身心, 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和个性, 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后, 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体互助精神, 让学生相互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公平竞争, 丰富其情感体验, 发展其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三、转变评价方式
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评价中要实施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它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 (学习成绩、学习态度, 情感价值等) 的一种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很多, 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之间相互评估等。其评价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包括在课堂上教师的观察、课下的问卷调查、教师家访、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等。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 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期中、期末时的终结性评价, 一味地强调学习结果, 而是要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 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评价过程中。
四、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传导者, 由控制课堂的权威变为学生发展的支持者。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要在课堂中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民主、和谐氛围, 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心理和知识上的支持, 为学生充分发展, 表现自我提供一定的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要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都有提高的潜力。尤其是面对后进生, 要积极帮助他们恢复信心, 尽量为他们制造实践的空间。“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8.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自我与人、自我与物、自我与己的关系上。因此,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可从实现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人性自我完善、人格自我塑造三个方面人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极其宝贵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积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儒家的仁义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儒家的“仁”与大学生的人生自我超越
自我与人的关系实际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大学生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儒家的“仁”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明人是如何超越自我的道理。
(一)仁:实现自我超越的行为方式。“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基本思想就是“仁爱天下”,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使人们用仁爱的胸怀和仁爱的行为去共同实现充满爱心的社会,共同达到充满爱意的人生理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爱天下的根本。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哪仅仅是仁啊,简直达到圣人境界了,即使是尧、舜也难以做到啊。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仁的根本,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与他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爱天下的原则。据《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主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这是仁爱的原则。
“克己复礼”是仁爱天下的方式。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爱天下,可以通过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来实施。因为一旦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合于礼,那么天下也就归依于仁了。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就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处理好自我与人的关系,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这是实现人生自我超越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人生自我超越:坦然、进取、仁爱。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的结果。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呢?
一是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孔子认为,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仁者不忧就是说,真正有仁心的人,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因而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不会纠缠于小的得失。这样,他就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不会受环境动摇。每天都行走于世间百态之中的大学生,要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就要以仁的大胸怀坦然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前提。
二是要以进取的精神对待人生。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所肩负的责任很重大,并且所要走的道路又很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责任,这难道还不重大吗?为此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大学生只有具备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才能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学而有成、报效祖国、报答父母。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动力。
三是要以博爱的心胸包容社会。“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博爱。博爱是一种境界,是每一个大学生修身立德的根本。有了博爱之心,才能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社会各阶层的人,关心地位低下、生活窘迫的人;有了博爱之心,才能够同情那些不幸失学的孩子,而珍惜当下,发愤努力;有了博爱之心,才会出于对耕作者辛苦劳作的感激,节约一餐一饭;有了博爱之心,才会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用博爱的心胸包容社会,用善来改变恶,用爱来化解恨,用温情来驱散冷漠,力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其乐融融。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目标。
二、儒家的“义”与大学生的人性自我完善
自我与物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身外之物,如何处理自我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取与舍的关系,这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人性是否完善的具体体现。
(一)义:人性完善的表现。义者,宜也,就是要符合社会的正确要求,在利益面前摆正位置、处理好各方关系。儒家认为,尊德乐义、以义待利是人性完善的第一个表现。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但这种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义。据《论语·里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维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对义的追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义。对大学生来说,尊德乐义、以义待利,就要正确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免沦为物的奴隶,丧失心灵的自主,进而迷失自我,丧失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儒家认为,崇义尚道、舍生取义是人性完善的第二个表现。当义与生存矛盾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肯定生命宝贵的同时。认为“义”比生命更可贵。儒家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报效祖国、献身祖国。继承和光大儒家这种精神,对完善大学生的人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性的自我完善:取之有道、知足常乐、持志养气。在当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里,大学生如何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呢?
一是取之有道。利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和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去取。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都爱财,这是人的天性,但君子取财有道,取财的途径是正当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己的利益应该在法律、道德等允许的范围内,不能为追求利益而背信弃义、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这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基础阶段。
二是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就是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自己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并充分肯定目前的状态,从而在利与义面前始终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大学生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并不是要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是要对现有的收获充分珍惜,对目前的成果充分享受。而这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发掘和对自己人性的不断完善,从而为今后的创新和进步提供平台。知足常乐是大学生人性自我完善的提升阶段。
三是要持志养气。利对人的诱惑是巨大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很难抵挡利的诱惑。这就需要树立高远的志向。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指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即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气,即浩然正气,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用义培育出来的,没有义它就会软弱无力。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像三军有了主帅一样,就能使“浩然之气”充满全身。浑身充满力量,行动就有了内驱动力。因此,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而不应计较个人一时的得失。这是大学生人性自我完善的保持阶段。
三、儒家的“礼”与大学生的人格自我塑造
自我与己的关系,其实就是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就是如何认识自我、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我的心与身、自我与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一)礼: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是道德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显示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以礼待人,按礼行事,正是道德高尚和人格魅力的反映。儒家提倡的礼,不仅仅是制度、礼仪和规矩。它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及其修养方式,是一种人格魅力及其形成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温良恭俭让上。具体而言,温,即温和的态度。《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恩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色思温”意思是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温和的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意见易于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良,即善良的心理。善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之上的。恭,即恭敬的行为。孔子认为,君子应以一种恭敬、谦让的行为与别人交往,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俭,即朴素的作风。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这就是君子。让,即谦让。孔子深刻意识到谦让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性。他对他的学生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儒家认为,温良恭俭让的核心是礼。否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意思是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而不懂礼法就会尖锐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就会影响君子的形象,影响理想人格的实现。
(二)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塑造:谦让、克己、慎独。大学生要吸收儒家礼的精华来帮助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那就要求外要谦让、克己,内要慎独。
一是要谦让。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要做到谦让,首先要谦虚,不妄自尊大,不骄傲自满,遇利能辞让,治学能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作为。其次要宽容,对非原则性问题不要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谦让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谦让的结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谐,而“和”正是儒家所致力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的理想境界。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谦是一种态度,让是一种行为,做到谦让,才堪称谦谦君子。这是大学生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一步。
二是要克己。克己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若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孔子十分重视“克己”,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遇人遇事容易急躁,因此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二步。
9.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九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迅速发展,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摇篮的输出地,面对着新的教学形势与教学环境的变化,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对此本文将从人文关怀视域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管理;发展
管理制度对于现代高校教育影响重大,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促使教育管理工作稳步进行,也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效率,但教育管理并不是一种强制行为,只有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文观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才能构建人文主义下的和谐校园,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这一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人文主义,其本质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因此其倡导人人平等,追求个性化的思想解放,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而这一思想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所提倡的“仁”的观点是具有相同意义的,这也无疑从某个方面肯定了人文关怀的现实价值[1]。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这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越发的意识到高校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做到以人为本,立足于实际,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的教育管理体系。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分析
1.严格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当下的大学生以九零后为主,其主要的特点就是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但是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加强对其管理和约束是有必要的,但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教育管理具有可信性[2]。对此笔者认为有两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制定切合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其应该摒弃长久以往的陈旧思想,将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条条框框连根拔除,可以与当下的教育改革要求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对学生有效的约束。其次可以依照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果无法做到按照规章办事,所有的规定也将会是一纸空文,因此当制度制定后,就应该严格遵守,使制度落实到实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制度的人文性。
2.细致教育,体现人本精神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也是教育管理者指导学生思想的基础,而为了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教育管理的人本精神,就要小事做起,细致入微的展开教育。对此高校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从过去的管理、教育、服务,转变为今天的服务、教育、管理,时刻确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打破原有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将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转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为学生办一些实事[3]。第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就是对个体机能的一种激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管理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学生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多个层面出发,才能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例如管理者可以为一些优秀骨干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家庭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就要给予其更多温暖和关怀,使其在集体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3.严中有情,融情感于教育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确不可或缺,但是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只用制度来管束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从情感入手,将情感注入到教育之中。对此管理者要明确这样的概念,严格并不是管死,只有从管理中体现出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才能将无情的制度和有情的教育相结合,使高校教育管理既具有制度化又具有人情化。其次管理者也要体会教育中的“情”并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降低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刚性的管理中,又能体现出情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只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上旬刊),(03).
[2]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2013(10).
10.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十
1、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期刊以其知识新颖、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出版周期短,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迅速传播最新的情报信息而受欢迎。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期刊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查阅信息要“广、快、精、准”,要求图书馆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的内容上要求提供期刊信息咨询、刊名篇目检索、定题、专题检索、引证报告、文献传递、成果查新、课题跟踪、学科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电子期刊导航等服务。
期刊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可通过馆员对需求人员直接口授,利用图书馆办的宣传栏及刊物加以宣传报道和电脑检索;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图书馆在网络上自办的主页加以揭示。及时宣传报道最新期刊、学术动态,以及学科前沿信息,而且这种宣传揭示,基本上不受图书馆开馆时间和阅览地点的限制。
2、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和分离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本系统的电脑操作都比较熟练,但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在电脑操作过程中硬性管理,对读者过多的指责,态度冷若冰霜,缺乏对读者的指导、教育和人性关爱,造成了期刊服务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和分离。
近年高校图书馆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图书馆实现了业务管理的自动化,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强调技术的决定作用。忽视读者服务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少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影响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了懒惰、消沉、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在人员的培养、使用、晋级上,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有时公开、公平、公正成为只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
2.2对读者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有些图书馆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没有树立起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第一”的理念,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发点自然而然地是加强对软、硬环境和文献的管理。甚至是传统的以藏为目的,限制期刊的流通,而且有的高校图书馆还存在选择读者类别服务的现象。某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主动性,业务不熟练。缺乏与读者沟通,对读者缺乏应有的耐心与热心,对读者调查研究不够,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检索水平、专业特长、阅读规律知之甚少,而且,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信息需求了解不深,认为读者在信息需求中一次得不到,可通过下一次信息需求得到弥补,不是急读者所急,帮读者解决急需的信息,从而影响了服务效果。
2.3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读者和图书馆的同行认为期刊部工作技术含量低、工作简单。因而对他们的工作不足挂齿,甚至有些读者进出阅览室如入无人之境,对期刊服务人员视而不见等,他们的态度和偏见使期刊工作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服务认同感和信心,缺乏成就感和光荣感,因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且,有的馆员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工作好坏无人问津、无人评说,这就造成了馆员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对工作没有主动性,甚至失去兴趣,影响了期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两个职能的发挥,给期刊服务工作带来了一种潜在的危机,进而形成图书馆人才环境质量恶化,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高素质、高人文的馆员屈指可数。
2.4重“藏”轻“用”和服务形式的局限
由于经费的原因,高校图书馆的过刊资源大部分都没有复本,因怕丢失和损坏,长期以来,过刊采取的是藏阅一体、不外借的方式,只允许阅览和复印,对期刊资源过于“珍惜”造成“重藏轻用”,一旦整理上架,便不轻言借阅,“藏”得多,“用”得少,最后,过刊库对资源以保存为主,查阅为辅,造成一种神秘的同时,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大量期刊无人问津,使之成为鸡肋,从而把大量读者拒之门外。许多读者甚至不了解过刊里有丰富的资源、信息。
期刊服务形式单一、被动,常常局限于对期刊的整理、分编、排序、上架、借阅、复印等,对有价值而零散的资源信息没有进行整理加工,方便查阅;检索工具不全或不能正常使用,给查阅带来困难。
3、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呼唤人文精神
高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就是以读者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帮助读者,一切从满足和方便读者出发。去思考我们的服务工作,在服务中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3.1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期刊工作人员的职业威望
对期刊工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和理解期刊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在对其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对他们的工作和价值予以肯定和体现,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期刊服务工作的职业威望;建立层层负责制,增加期刊工作的技术含量。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从期刊的订购、增删、编目、登到、磁条加工、排架、过刊下架、送装订、验收、数据录入、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及提供服务等都是期刊部的工作,提高了期刊部工作的技术含量,使工作人员意识到除了服务读者,通过系统的刊物管理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调动了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宣传让广大读者了解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方法。引导读者尊重期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与此同时,严格把好期刊工作人员聘用关,强化资格要求。营造充满工作激情的人文环境,形成支持期刊工作的社会氛围,让期刊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自豪感,以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期刊服务工作。
3.2加强期刊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期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在日趋社会化的图书馆活动中,期刊工作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期刊工作人员树立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在健康的心态下愉快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善于找到克服困难和走出逆境的理想途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方式。图书馆应该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定期组织馆员参加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强调馆员应该恪尽职守,以一颗公正的心去对待读者,以一颗诚挚的心去关爱读者,在对读者服务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实现从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以管理为主导”到“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观念转变;图书馆的工作以读者为先,以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对各项文献需求,将服务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并将每周星期五下午定为职工教育和业务学习时间。
3.3营造和谐的人性化期刊服务环境
在期刊服务中构建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服务环境,这种环境是由蕴涵人文关怀的建筑环境、富有审美情趣的室内布局、体现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创造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等具体事物构成。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部,由中文过刊库、外文过刊库、现刊阅览室、东区和跃进南区阅览室组成,共有阅览座位739位,在阅览桌底及墙脚配有信息接入点和电源,提供检索电脑和服务读者自带电脑来。在阅览区内、书架边缘摆上适当的绿色观叶植物,在玻璃窗及玻璃墙上贴上绿色防晒膜,并十分注意提示语言的表达,在标识牌上尽量使用温馨提示语。不使用各种命令句,避免用生硬的语言使读者看了有身心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读者可以携包自由出入,并允许自带书籍和短时间外借,延长开放时间每周达到85小时。通过这样处理,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
3.4实行期刊服务的人本管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期刊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期刊工作应该实行人本管理,要求期刊管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要注重期刊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期刊工作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实行开架管理、及时流通,让读者入库自由选刊,方便了读者,开拓了读者的知识视野,扩大了读者的查找范围,特别为第一线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并提供计算机检索。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期刊验收、登记,既快又准确,使新刊1―2天内就可投入流通。在期刊加工方面,要把期刊服务的重点转移到期刊信息深层次加工和开发利用上,从期刊的外表加工向期刊的内容加工发展,对期刊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即从单一的期刊刊名、类目加工,转变为多角度的期刊主题、关键词、文摘、摘要等加工,实现文献资源开发从载体单元到知识、概念单元、电子信息单元的转变,使期刊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有效的利用。
3.5以人为本,加强期刊导读工作,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期刊信息资源要为读者充分利用,我们应该以读者为本,充分发挥导读和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部中文过刊库接待读者入库和读者咨询,以来入库读者约20万人次,其中外单位读者一千多人次。耐心细致解答读者问题,指导读者查阅资料,并根据读者对期刊需求状况的差异进行导读。对刚入学的新生,介绍期刊库的馆藏和布局、查找资料的程序、方法和具体规定等;对研究生和临近毕业本科生,根据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写作科技论文的需求。则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与课题有关的期刊情况,帮助并协助他们查找资料、编制主题目录、文摘索引等;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定题和专题信息服务,围绕一段时间高等农业教育与科研的现状和新时期的要求,以及当前的教改动态,搜集现阶段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课题需要的资料,从相关期刊中搜集观点新颖的论文或文献,建立专题信息积累,主动提供给学校及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人员,供其参考。近年除了向本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还向周边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以节省研究人员查阅文献的时间,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上。
3.6加强馆员自身人文修养,提高馆员的人文素质
11.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 人文关怀 缺失 对策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際关系”[1]。这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到“人文关怀”的字眼。胡锦涛的这一新提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把尊重大学生主体性作为教育实施的可行方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
从工作的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从对工作的方向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重视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内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启发和引导人的自觉性、能动性有助于提高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人文关怀的宗旨是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自身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使自我完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文关怀在于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人文关怀就要在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体差异,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2.1高校缺失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
2.1.1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基本情况。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求和目标的相同性,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一致性,体现的就是一种共性教育。这与人文关怀所倡导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是有差异的。
2.1.2人文教育内容缺失,教学方法滞后
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并重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的编排上,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很少结合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进行教育,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对立问题的出现,造成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匮乏。
2.1.3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
与高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大学生通过参与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经历多方面锻炼和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提升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待解决的问题。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偏差
2.2.1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长期以来,高校有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系统的教材、严格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政治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却很少对学生的内心压力和个性发展给予关注和关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挖掘。
2.2.2教育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过分强调政治理论的阐释
高校教育的内容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需求增长,缺乏激发对大学生进行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没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以致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是关注与考试相关知识信息,而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狭窄。
2.2.3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育把老师看做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把大学生看成缺乏独立自主性、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使得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独立自主、勇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对策研究
3.1改进教育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3.1.1坚持与时俱进,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高校教育者应自觉地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的目的性、政治性跟大学生的现实性、利益性相结合,用和谐的思想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取向融合到社会主流价值中,使他们的价值追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社会价值趋于一致。
3.1.2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主体。这要求广大教育者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此外,还要把教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多的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和教育学生,从更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3.1.3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的人文关怀要尊重个性、突显个性。高校教育者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班会发言、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等方式,通过与大学生密切接触,了解大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等各情况,剖析他们的个性特征,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异同点,了解学生想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
3.2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2.1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大学生的易发心理问题,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针对个别学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健康人格。
3.2.2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需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要净化网络环境,通过网络传播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是非辨别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10.
12.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篇十二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需要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融人文教育于高校英语教学中, 不仅能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潜能, 适应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然而, 一些院校把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应试上, 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英语教学仅仅是语言上的教学, 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英语成了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 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作为一门语言, 其蕴含的人文思想被忽略, 高校英语教学只是“传道”, 无法做到育人。态度、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是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充分利用高校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 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改变高校英语教学观念,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又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努力塑造完美人格。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语言知识的掌握要贯穿整个英语教育过程中。
2. 营造强烈的人文气氛,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习外语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学生整天在单词和题山海卷里跋涉, 会抹杀其个性, 遏制创造力。完美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风格, 以坦诚、耐心、平等的态度组织教学, 有效地实现人文教育。教师应将课文中所包含与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并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 引导他们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结合起来, 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 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和分析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不仅如此, 还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外语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 用心去体会语言中包含的文化意义, 也是用心去体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并且参与到这种人文实践中。由此才能使语言学习由表及里, 透过表面的语言符号看到隐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体验其中意味深远的人文意义, 从中汲取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和人类共同文化建设的有益食粮。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视情感陶冶
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 达到艺术境界的外语教学, 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 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学生感受到美的至高境界。高校英语课程在高教领域里被视为传递异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成果、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人类文化物质的重要中介。然而, 高校外语教育界却一直未能走出教育功利的泥潭, 重知识传授, 轻文化、情感和审美内涵的挖掘。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源于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学习活动本身成为学习者追求的目标, 就能使他们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教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十分必要。教师首先要营造愉悦、轻松、良好、和谐的课堂情感场, 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效应, 然后可通过巧设导言、精评关键词句、巧用学生情感交流等方式激发情感, 使其学习得以深化、升华。
4. 注重过程评价, 促进个性发展
高校英语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英语教学要求的有机衔接, 从而保证英语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四结束语
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的结果, 其中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人的直接经验体会, 以及环境对人的教育。在文化的多元化时代, 加强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 让学生感触到由外语教师带来的独特语言文化魅力, 把人文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融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为一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要用优秀的人文文化陶冶高校学生的身心, 丰富其精神世界, 以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 是高校英语教育的灵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必须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的内涵;营造强烈的人文气氛,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视情感陶冶;注重过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校英语教学,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谢敏.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贵州工业高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4]高旭阳.思维在断裂处穿行——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找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13.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十三
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通知
文科各院系及有关个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 [2004] 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安全稳定工作研究,教育部思政司决定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和办法如下:
一、课题类别及资助额度
本次项目分为:(1)一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8万元;(2)二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2万元;(3)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1万元。一类、二类课题必须严格按照课题指南(详见附件)申报,不得更改课题名称。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由高校专职辅导员(指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自拟题目申报。要求研究课题就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切忌空泛抽象。
二、申报条件
1.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每所高校最多只能参与每类课题的1个项目申报;各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可单独申报;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原则上不牵头申报。
2.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申请;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次项目:
(1)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负责人;
(2)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2006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
者;
(3)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4)在研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负责人;
(5)申报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三、申报办法
1.本次项目采用电子文件申报的方式。申请者登录“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同时将纸质件各2份送至我处(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805、805),逾期不予受理。联系人:刘津芳,34206166
四、其他要求
1.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年申报资格。
2.请确保填报信息的准确、真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如违规申报,将予以通报批评。
3.获准立项者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
文科建设处
2009-04-30
附:
1、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2、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报一览表
3、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一、一类课题
1.“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3.加强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高校党的建设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研究
5.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6.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立法研究
7.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研究
8.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现状和防治研究
9.大学生网络民意可信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二、二类课题
1.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研究
2.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规律变化研究
3.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4.高校全员育人政策研究
5.高校辅导员骨干学位提升培养工作研究
6.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研究
8.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9.形势报告会育人作用研究
10.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对策研究
1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研究
12.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3.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14.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研究
15.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16.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17.加强高校党校建设研究
18.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19.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20.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与办法研究
2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22.高校统战成员为学校科学发展作贡献研究
23.高校廉洁教育教材建设研究
24.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
25.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研究
26.大学城(校外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研究
27.高校非政府组织活动管理研究
28.高校宗教工作研究
29.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全工作研究
30.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规律研究
31.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行为特点、社会影响和发展趋势及其管理
策略研究
32.校园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形成机制及在高校网络舆情获取和舆论引导中的应用研究
3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3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
35.高校新闻网创新与发展研究
36.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形成、作用和管理研究
37.高校网络文化产品培育机制、推广机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38.网络暴力形成、危害及对策研究
39.网络“客文化”研究
40.网络社区文化的形成、影响和管理研究
41.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策略研究
14.书法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之研究 篇十四
安徽省青年政治学校 刘国宏 倪八燚
内容摘要 :书法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书法教育教学为载体,进一步探寻书法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内化和形成,有着积极的普遍意义。本文对书法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分析,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创建模式并用于书法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书法 人文素质 教育教学 模式创新
悠久的中国历史因书法艺术而灿烂辉煌,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书法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书法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演进的特殊符号。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在中职生成长中的巨大作,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名作,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是全面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书法教育现状观察
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人对世界艺术的贡献。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与韩国,中国传统书法对他们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在日本,他们把中国书法称之为“书道”。他们认识到书法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内涵。在韩国,书法被称为“书艺”,学习书法被认为是有修养人士陶冶性情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与韩国的书法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极其重视汉字书法教学。国外的不少艺术、文化教育机构都十分关注中国书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还派了不少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和研究书法。中国书法的影响正在向全世界拓展,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会随之加强。书法艺术历经几千年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不仅在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康有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类的素养、品行。
在传统文明,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受到强烈冲击,在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发生断裂的历史背景下,高度重视中职学生的书法教育,突破中国书法教育的瓶颈,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书法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1、书法教育与激发民族自信心。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纵观历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智慧。通过书法教育,可以让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著名的西班牙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深广久远的影响,足以使国人骄傲自豪。
2、书法教育与意志力培养。学习书法更多的时间是在临摹著名书法家的碑帖与墨迹。书法比较起绘画没有那么多的变化和色彩,更容易使练习者感到枯燥乏味。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才使书法练习更需要意志力做支撑和依托。意志力可以通过书法练习得到更加充分的的培养和磨练。意志力可以使我们比其他人有着更多的韧性和耐力,我们可以克服很多眼前和预想到的很多的困难,我们可以在很大的困难面前保持镇静。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平心静气,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知难而进的好习惯。
3、书法教育与人格培养。任何一门艺术,都没有像书法那样与人格的培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字如其人”是古训,也是现实。书法以文字为基础,人以文化为根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今人解释为:“心正才能笔正,笔正才能字正”。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高尚情操。古往今来,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孙过庭等书法大家都是以品高而书传后世的。
4、书法教育与文化素质培养。发挥书法教育文化功能,以“书”传“文”。书法的内容从甲骨卜文到楚辞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白话文、格言警句、诗歌散文……无不涉猎。我们在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不仅被其形式美所折服,而且深受其文学内容的启发和感染。自殷商经秦汉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伴随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一起延绵发展,为推动民族进步,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巨大的成就。因此,学习书法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5、书法教育与能力培养(1)观察能力的培养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显见细致的观察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在书法教育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临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观察不同字体中笔法的变化和渊源关系,观察各类碑帖墨迹总体的神韵、风貌和特征。当有意或无意地观察到别人没有注意的问题,并引起探索研究的兴趣,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如天空的彩云、春天的杨柳、奔腾的江河以及人的坐卧、行走、歌舞、劳动、战斗等等,都和书法中的神情意趣相契合。但是,书法“挫万物于笔端,不拘常理常形”,它不像绘画那样反映的是事物的原形,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抽象的线条造型。因此,书法教育中十分重视思维的训练,即人们常说的“悟性”。书法教育中的思维训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两个途径解决实际问题。
(3)记忆能力的培养
书法教育中十分注意记忆力的训练,尤其是临摹的训练中,它分为:对临:照着字帖,看一字,写一字,背临:脱离字帖,依靠记忆写出范字。“背临”的训练,完全依靠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书法作品分析力的提高也离不开记忆。学生必须要记住旧的知识,并且清楚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解决新的问题。
(4)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书法教育中创作训练是书法艺术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完整、准确的临摹古人碑帖的同时,还要从中汲取古人作品的精华,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这是一个从继承到创新,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与创造教育的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发展个性、有独创见解的宗旨是一致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依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加以引导,适时指出他的艺术风格应向什么风格发展。
6、书法教育与审美素质培养。书法教育本身是一种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书法艺术以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美的感受。从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角度观察,有飘逸秀的姿态美,有辗转流动的气势美,有疏密错综的结构美,有浓淡间出的墨韵美,有厚重轻软的运笔美。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角度研究,有的作品能使欣赏的心灵处在振奋的状态,并唤起人们崇敬的心情和自我的尊严;有的作品能使欣赏者的心灵处在平静安宁状态,并唤起人们对生活亲切美好的感受;有的作品使欣赏者感到有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与冲动,并唤起人们豪放的气魄和不屈的性格;有的作品使欣赏者感到有一种巧夺天工的和谐完美,并唤起人们协调严谨的作风。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豪放是美,婉约也是美;外露是美,含蓄也是美。
三、书法教育途径和方式的探索
任何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都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措施,书法教育也不例外。成功的教育源于成功的教育措施,为搞好我校的书法教育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如下。
1、安徽省青年政治学校(安徽省团校)是隶属于共青团安徽省委的公办中专学校和共青团干部培训基地,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共青团干部岗位培训的任务。“以政治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自1982年恢复办校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开设书法课。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
(1)书法教学的一般方式。从“书”到“书法”再到“书法艺术”,书法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历史。传统的书法教学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调古典书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把“书法教学模式”看作是一个由各子学科集合而成的母学科,强调各子学科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是自上而下的组建方式,即完全不考虑书法各子学科的独立性,以最抽象的书法哲学为切入点并作纲举目张式的展开。
(2)精讲多练,突出示范。对所教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先给学生做整体的示范,把书写的技巧表现给学生,使之更为直观。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实践练习,并对学生进行巡回辅导。通过示范和指导,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并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善于比较,把握规律。教师要不断帮助、引导学生总结书写的规律,从而把握规律、遵循规律,通过规律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书体的更深认识,较快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这样学习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因材施教,抓住两头。为了让对书法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班级书法兴趣小组或推荐吸收到学校的书法协会,每周定期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培训和指导,着力把他们培养成书法的尖子学生,使他们成为班级书法的骨干。抓住两头的另一方面是抓差生。对差生来说,他们都有写好字的强烈愿望,但往往是缺乏足够的信心或学习的方法不当。作为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树立起“我也能写好字”的信心。
3、书法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1)定期开展书法讲、练、赛、展、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学习热情。
(2)走出校园参加大赛,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整体素质。走进社区为居民义务写春联。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
(3)以书法教育教学为载体,做到“人正、心正、字正”,实现“认真写好字,诚实做新人”的理想目标。(4)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根据需要统一命题,让学生走出字帖。在创作中寻找差距与不足并体验创造的快乐与喜悦。
2014/2/20初稿于 安徽省青年政治学校
基金项目:2012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JG12011
参考文献
[1] 谢和平.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与中华文化复兴.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丁建顺.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评说.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3] 陈振濂.书法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王强.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模式与创新探讨.百度文库 [5]于唯德.书法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研究.龙源期刊网 艺术教育 2007年第7期
作者信息:
15.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十五
一、人文关怀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中的必要性分析
分析人文关怀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中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人文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可以让学生更加自觉的去接受教育, 避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的品质, 从根本上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中引入人文关怀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 以往的思政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只是让他们去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难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给教育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分析
(一) 高校思政教育对象和理念错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有的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只是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 强调国家利益, 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 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还有一部分教育者把思政教育视为对学生的束缚, 造成了教育对象的错位, 这样会阻碍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 过分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但是在现实的思政教育中只是强调共性教育, 忽略了个性教育, 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进而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 忽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当人们自身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时, 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现在的大学生都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挥洒自己的青春, 这些需要都应得到满足, 但是各高校忽略了这一点, 没有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三、以人文关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面对现在高等学校缺少人文关怀而导致思想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应在下面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 重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坚决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关心学生在情感、思考、价值等方面的追求, 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善, 注重高校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另外,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即强调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个体价值。
(二) 改善思政教育的内容体制
面对现在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 在以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确怎样的内容体系才符合现代人文时代的要求。在这一点上, 要十分注重两个方面:第一, 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核心,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 通常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说教, 这样很难让学生关注到自身对理想的信念。相反,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人文关怀就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第二,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世界, 现在思政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造成了高校内发生了很多悲剧的事件, 所以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思政教育就得注重学生心理世界的健康。
(三) 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的授课方法
传统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已经不满足人为关怀下新教育模式的要求了, 所以为了达到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就的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对现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让教育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 抓住学生心理, 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人文关怀, 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思政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方针。但是在现实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这就要求从事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遵从新时代的要求, 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会柏, 罗伟刚.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大学“思政课”教改班的准实验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64-71.
16.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精神;普高大学生
“Physical Education”and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Students
LIU 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ilitary and Sports,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This paper,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stic spiri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hot issue of reform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alyses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way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ng it, hoping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文精神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1.1教育导向作用
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是以育人为先,在此同时才是健体。其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可导引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磨练学生的意志,塑造现代意识,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激励凝聚作用
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学校、团体、组织及个人的荣辱和威望。整个活动过程充满着激励学生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每个参加的学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努力创新。
1.3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在大众体育项目里,学生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在娱乐体育项目里,学生可获得愉悦感和欣快感。在竞技项目中,学生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的体验中,受到各种复杂情感的冶炼。
1.4娱乐调节作用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高校体育,是活跃学生生活、调节紧张单调的生活节奏和增添生活情趣的最直接最佳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参与娱乐休闲活动的同时,可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可增加文化素养,在寓教于乐中实现育人的目的。体育从形式上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透明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同时有利于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有利于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呼应。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它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科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推进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深透培养“以人为本”人文精神
2.1正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我国普通高校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仍处于辅助地位,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普通高校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显然缺乏强有力的开展基础。第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和手段缺乏时代感。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任务,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明显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这种以技术传授为指导的教育范式中开展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其发展前景不言自明。第三,教材体系不规范,现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所用的教材中,很少具有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教材尚且如此,效果可想而知。第四,教学连贯性差,大三、大四体育教学断裂现象严重。学生一进入大三后,体育课就断裂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不用再提了。第五,忽视余暇体育和学生体育活动习惯的培养,忽略大学生在大众体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也导致了在余暇体育、大众体育以及学生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的良机丧失。在余暇体育和体育活动习惯的培养中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在这两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亟需改观。
2.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特殊地位
高校作为人文精神的策源地,培养知识“载体”的摇篮,要考虑对被教育者在知识灌输上的提升与完整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人们有较高层次的文化,更要求人们知识具有全面性。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它具有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而这正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综观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教育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人才素质结构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
2.3高校体育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的契合点
弘扬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人体的需求和满足,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就是要摒弃把体育作为对人的纯生物学改造过程的生物体育观。强调体育与教育、文化相结合,把体育当作一个育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育体,而且要育新、育群。培养学生不断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精神;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具有终生体育的能力,最终实现人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学会欣赏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各种美,通过体育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修养。
2.4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2.4.1教师采取开放式教学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有没有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而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去钻研。课程教学要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当然要熟悉所教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功用与影响,然后组织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其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4〕。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还存有无数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去钻研、去解决。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激发参与的兴趣。
2.4.2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是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去从事教学,把每一个概念与理论的引入看成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5〕。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2.4.3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教师都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醉心于专业研究,为教育事业献身,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和事业,是学生最为敬佩的。教师学术造诣高,治学严谨,会受到学生尊敬。教师的学识、品质及人格魅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2.4.4用体育明星的成功故事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对青年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爱好体育的学生,体育明星的感召力是很大的,许多学生往往是在体育明星成功事例的影响下而决心献身于体育事业的。在体育教学中穿插一些体育明星成功的故事,向学生揭示怎样发现问题、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怎么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等,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引导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去求“真”求“美”,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明星对青年学生的无限魅力是我们在体育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
3小结
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功能、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拓展与加深,教育者认识到高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意志、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价值无量。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制约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而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长期的、潜在的,人文修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内化”过程。体育教學从形式上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透明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有利于师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呼应。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灌输和渗透,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科改革和发展现实的要求,对推进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昌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9-71.
〔2〕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13-19.
〔3〕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中国高校体育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16.
〔4〕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2-37.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4-148.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8-04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06-11
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07-14
浅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11-28
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11-20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09-01
护理人文修养与礼仪09-08
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10-07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与统一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