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反思(共8篇)
1.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一
1台灯设计(教学反思)
台灯设计是一堂设计应用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是设计并用废旧材料制作一盏有自己创意的台灯,培养学生将美观和实用进行结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时候,我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首先,展示示图片,仔细欣赏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主要从造型、巧能和创意特点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古代人像雕塑,更是一件将实用功能与净化空气的科学性相结合的照明用具,从而揭示课题——《台灯设计》。接着用幻灯片出示一系列优秀的台灯设计作品,这些台灯的图片是从互联网上摘录,并经过仔细筛选,比较适合学生,容易看懂。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丰富思维,增加对台灯的直观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欣赏图片过后,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对台灯的外部形状和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台灯包括灯罩、灯柱和底座这三部分组成,并向学生提供了几种基本的台灯外形,如方形、半圆形、伞形和人形几种样式。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台灯整体意识的理解,以便惊醒进行更好地构思和设计制作。
老师的示范之后,还不失时机的展示了一些学生的同龄人的台灯作品,这时候,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比我想象的要高。有一些学生恨不得马上动起手来。老师讲解了制作要求和内容后,学生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独自或者合作形式的制作。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制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大大超过我的预想。有一组学生尝试用“酒红”的元素来设计台灯,有一组学生用纸杯子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成台灯。
(1)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这比我以前所教的学生要好一些。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力气小,有些动作技术不好。有些剪、割材料的动作(如电线、铁丝)需要老师来帮忙。
(2)如何让学生利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进行重构“创意台灯”,是本课时的关键。所以课件制作还应该注意这方面的要求,如雨伞、椰子树、花瓶、水果等物品都可以作为台灯的创意来源。
(3)关注某个创意细节,成为设计亮点,使制作的台灯更实用、好看、耐看。
2《水资源》教学反思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2、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
3、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情感价值观: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 分组读图——合作学习——展开联想——探究问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总结方法——学会学习,最后得到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目的。
师:通过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分析,讨论: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2.人们大多饮用纯净水、矿泉水,为什么? 3.水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师:请看漫画“就地取材”。漫画讽刺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如果人类再不合理用水,继续污染,继续浪费,那么地球上就没有水了,请看漫画图。(地球上没有水了,人们提着水桶到外星球去接水)
师:如果水资源不污染,该多好啊,请欣赏图片,图片旁边附有诗句。(长江三峡图旁边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河小浪底图旁边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瀑布图旁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看图读诗效果很好。师:展示“节水标志”图和保护水资源的口号,呼吁全社会的人都要保护水资源,节约为本,治污优先。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师:播放视频《不容忽视的水污染》。教后反思:
成功:本节课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形成民主的课堂气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材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和可见性强的多媒体去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不足: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讲练并重,提高能力。
3《漫画与生活》课后反思
这节课在情景导入上比较顺利,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对漫画人物的形记忆深刻,因此在回答表述上也积极有劲,能把人物的形象说的很透彻,但由于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个性了解不多,因此,对夸张这一手法没有太深的感受,知道这个词但不会想到它与漫画的关系紧密,所以教师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强调一些夸张化的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漫画语言的夸张。作品欣赏主要是承接“往往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出示的作品经过精选,具有代表性,又要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且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类似,如“父与子”一例可以从现在的学生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开讲,不但容易设问,还能够见机插入情感教育。而“回想”则可以根据上节课“水资源”的内容进行展开,有了上节课的基础,学生自然就能够跟上思想进程。
本堂课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整堂课在前面的且情境教学段气氛较活跃,而从作品上看,大多数同学可以画出大致的形象特点,但缺乏新意,有个别同学不能按照要求创作,或者说漫画语言不是很有幽默感,认为画人物有难度。整体反映了现在的小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缺乏实践,以致于创作无新意,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更多地进行技能教学,鼓励创新,鼓励动手实践。
4《戏曲人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画花脸、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像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装饰手法和不同方式来表现,使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更能吸引人,更有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特别强调对戏曲人物神态、动作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稚拙、天真地加以造型表现,增添戏曲人物的艺术光彩。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来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由于大多学生很少接触国画,虽然教学中我加强了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加强了演示,但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容易出现墨色过重,缺乏水墨画韵味的毛病。这和他们缺少国画技法练习,不熟练是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能在本课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国画学习活动的乐趣,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
5喜气洋洋这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剪纸美术课。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学习剪出一个“双喜字”,并能对“双喜字”里面上下的两个“口”,稍作变化进行简单的装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并能学以致用。
1.趣味盎然又紧扣目标的导入
以观节日热闹照片导入让学生体验喜气洋洋的氛围,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喜”字。导入目的是达到让学生进入一种喜气的情境,又直接切入本课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我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喜”字是如何演变为一个具有艺本效果的“双喜字”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对艺术字的认识。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双喜字”的剪法,并且能作简单的变化。
3.动手演示
在课堂中两次出示作品,都是原先自己剪好的,缺少了教师示范性作用的一个过程。怎么折,怎么画?我都示范性的教学,等到剪的时候我自己竟然忘记了。4.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以及美术作业的评价。
(1)学生看步骤图自己尝试剪出一个双喜字后我根据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改正。点评时我采用了将剪好的双喜字按原样还原的方法来检查问题所在的原因,师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但是我在肯定或者指正一个学生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强调。
(2)别具一格的作业展示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制作完成的剪纸作品“双喜字”贴在黑板上,激发学生“争胜”心。
5.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6.情感态度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双喜的特色,在掌握了剪双喜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7.教学言语
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儿童化,组织不够流畅,乏味、单一。这也是我一个新教师要学习的方面。8.图片展示
展示过程的时候图片过于小,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只能看书本上。剪一个变化的囍字时,图片复杂了些。
通过本课的备课,试教,上课,评课。让我一个新教师收获很丰盛,在此我也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听课、评课和帮助过我的教师说声“谢谢”。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我才会在一次次实践中成长与进步!
6《龙的传人》教学反思
执教了《龙的传人》,感到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教材的定位应更精准。既然已经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那么,网络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学生对龙的精神的内涵理解是否只能停留在文本所呈现的层面,还是应该运用网络,进一步的拓展?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上网浏览、汇报交流过后,脑海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人文内涵要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的高度: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然而,在本课教学中,对“龙”的精神层面的认识并没有加以升华。因而,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偏低的,或者说是单一的。
(2)语文味虽浓,但文化味不足。课堂上虽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但是这种语文味应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味”上,否则,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显然,本堂课的课堂上只有对文本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没有深层次的引导感悟,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可能是教师本身对“龙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就能避免教学时出现的 “浅尝即至”的现象。在教学拓展阶段,笔者认为能否利用网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教学更具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围绕“龙”这一主题有四篇课文,本文是第一课,因此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握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文的学习应有助于其他3篇课文的学习。
(3)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龙”并非是学生陌生的东西,“龙”的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牢牢抓住这一点,特别是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以及第一段学习的时候,明显的受制于教材,而没有有效地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人们对“龙”的喜爱这一话题的讨论交流。与其看图片,不如出示有关龙的艺术品、生活日用品、装饰品的实物,也许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理,使文本第一段更具说服力。
《线条的魅力》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课的大概设计是这样的:
1.先通过观察丝带舞动时产生的线条而认识线条,并通过寻找老师身上、同学身上,及教室里的线而认识线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欣赏并寻找生活中美丽的线条,从而认识不同类别的线; 3.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感受线条的魅力;
4.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认识线条的排列及黑白灰的关系; 5.作业以不同形态的线装饰“小鱼”为主要内容;
6.展评的过程是将作业贴到教师以准备好的水底世界大展台上,评进行评价; 7.多学习后的知识进行拓展,欣赏并感受线条在建筑中运用。
反思:
首先,从课的选择来讲: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这堂课的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原则。本课教学的主题——“线条”,来源于生活,最后学生又用创作出来的黑白线描作品小鱼来装点热闹的水底世界,来美化我们的生活。中间的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线条”二字轻松展开,把教学目标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堂呈现得井然有序并非常的富有节奏感。
其次,从教师的角色来讲:教学中多处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如:丝带舞动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样的线?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你们又发现了哪些种类的线?欣赏克利的《奔流》,他用了什么线来表现,线的排列又有什么特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能说明了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这节课的活动中心,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利用教师的“主导”优势,积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再次,从教师的示范来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直接透露出一个老师绘画的基本功是或扎实及教师的素质素养,并由之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朱老师的示范虽然简单,但很明了,很有激情地在鱼形白纸上系统地描绘出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曲直、浓淡,边讲解边分析,很快就呈现了一条活泼的黑白线描小鱼作品,从而不只是进行了技术上的引导,还很好地感染并激起了学生动手创作的热情。
当然,上一堂好课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磨课,希望借助美术组集体的智慧,以及自身的目录,我们能上出更多精彩的美术课。
《风儿吹过》教学反思
一、感受、探究“风”
创设情景,让学生制造强度不同的风儿(吹、扇等方法)吹拂事先准备好的景物,并观察、探究大小不同的风儿吹过,物体的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身体对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能力,使他们对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风中物体的形态变化有直观的认识、感受。
二、聆听、表现“风”
借助聆听不同的风声(微风——大风——飓风),诱发学生记忆在大小不同的风中,物体的形态发生什么变化。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假如自己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颗小树„„),请同学们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在不同风中的形态,也可以选择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颜色,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所听到的风。在锻炼学生记忆、想象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形式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寻找、欣赏“风”
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风儿图片“的欣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观察、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风,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强化感受自然界中不同风儿吹过,物象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画家作品赏析,体会中西艺术的不同,学习、借鉴作者的表现技巧,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为创作铺垫。
四、想象、创作“风”
学生自由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五、展示、评价“风”
采用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自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喜悦。互评:学生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借鉴“海选”的形式,自主选出最喜欢的作品。教师简评:根据激励性原则,肯定孩子的努力,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对一些优秀作品进做重点讲解。)
六、拓展、升华“风” 自古以来,有关风的作品就十分繁多,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绘画作品之外,还有雕塑、版画、装饰、音乐,诗歌„„,风可以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如何让风更好的造福人类?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虫虫大聚会》教学反思
《虫虫大聚会》这课是以手工制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课程。本课我是先让学生折一折、卷一卷纸,让他们先学会把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再通过小朋友的图片导入,猜猜他们在干吗而引入虫子,这是第一部分,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喜欢的虫子,最终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虫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看到形态各异的虫子而喜爱上漂亮的虫子。第二部分是通过制作各种昆虫来完成的。第三部分着重是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对虫子有所区分,培养学生对益虫的认识,让大家去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朋友。
作品上,一部分学生都挑简单的毛毛虫做,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问题,所以在选择昆虫放在美丽大草原背景上时,我特地选择了色彩各种不一样的虫子展现在黑板上,螳螂、瓢虫、蝴蝶等煞是好看。还有几个做蝴蝶、蜜蜂、蜗牛、瓢虫等,虽然有的做的不是很精美,但形象上还是很成功的。须在学生动手能力上要多培养一下,让他们平时多练习。还有我为了帮学生把作品展现在黑板上,而没有能够在学生制作时多加帮助和指点。
学习美术应该是轻松快乐的,在快乐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收获知识。生活处处是美丽,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我们的心灵也就同时受到愉悦,所以我们要发现美丽、创造美丽。美术就有这个功能,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并去创造美,那我们世界明天将更美好。
10《生长的植物》教学反思
《 生长的植物》是一课非常贴近生活的美术课,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及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栽种植物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色彩变化;表现自己与植物有趣的故事和深爱绿色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将自己的种植物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讲述,他们的爱护植物的情感传染给了所有的学生,有些学生笑着对我说:“我回家也想栽种一棵属于自己的植物。”还有一些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塔是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别致、美观的建筑,以千姿百态、雄伟挺拔的形象屹立在世界各地,点缀着山河,为各地名胜增添风采神韵,闪烁着建筑艺术的熠熠光辉。
本课从存放佛舍利的大雁塔导入,引起学生来研究塔的兴趣,通过展示杭州著名的三座塔——雷锋塔、六和塔和保俶塔,让学生感受塔的不同造型、不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并要求联系各地家乡的塔,进一步了解塔的文化和特点,以此,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教科书第31页展示了我国各地的著名宝塔,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塔建造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并懂得塔的建筑特点:塔的层数一般是奇数,塔的横截面的边多为偶数;引导观察塔的三部分——塔基、塔身、塔尖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能敏锐而细致地观察事物能力。
在教学方案一中,侧重于塔的“综合.探索”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寻找、收集有关塔文化和知识的资料,用文字、图片、摄影作品、写生稿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对塔的造型表现有所突破,能创造性地用各种材料来表现想象中的塔。最后作业是用线描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塔,色彩要求鲜艳,并添上周围环境色。
生活中处处有美,艺术家就是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开发,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探究,融知识于趣味学习中。在上《瓶子新生代》这一课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瓶子作为创作的对象,让学生利用各种彩纸,彩泥和其它装饰品进行添加装饰,使之成为家庭的一件艺术品。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成果往往寓于探索之中,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首先布置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在教室的四周布置好展桌,摆满各种瓶子制作的艺术品。课堂一开始,我就请小朋友带着两个问题去欣赏这些作品,从中找找制作的材料,学学制作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获得最初的知识,对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小朋友都看得很仔细,有些小朋友还把作品拿在手里仔细地观察,而后激动地跑到我的面前,告诉我:“这个我也会做的,就是把毛线扎起来做头发……”大多生能通过欣赏观察了解装饰瓶制作的一般方法,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有了探究作为基础,此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播,学生就能掌握制作的要领和注意点,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把抽象的讲解易化为形象地观察。
展示,作品欣赏以点带面。作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与肯定,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堂课的教学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摆放在阶梯形的展台上,这样的展台便于学生清楚欣赏到每一件作品,也让展示整体化。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大家一起围在作品四周,一起欣赏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优秀的作品,由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夸一夸它的优点,提一点更好的建议。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高举着作品说得头头是道,其他学生也能做到仔细听他的介绍,并能提出更好的建议。此次活动将欣赏评价变得游戏化,生活化,让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盘盘转转》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手工教学课,而这一课实际上是通过手工的方式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和螺旋结构,深刻体会其独特的美感。例如:贝壳、牵牛花的触须、螺旋状星云、蚊香、灯管、旋转楼梯等。螺旋结构既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图案,在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螺旋线的巧妙利用,且形态优美。
我认为无论是绘画课还是手工课都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一定会在里面创造各种奇迹,生活的灵感,艺术的灵感,有时候可能就来源于学生的一个小小奇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的欲望,我尽可能的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随时都能发现的美,将其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与之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线条的艺术魅力。如:请学生说说大自然中弯曲、旋转的物体;在欣赏环节中让学生欣赏曲线美的自然现象,并说说在物体上发现了哪些线条,在凡高的画中寻找不同的曲线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想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努力去创造美。
在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尝试用线材组合进行创作,学生都非常有创作欲望,但要明确说明线的各种排列方法,从而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供更多的直观作品,以开拓思路和提高表现力,想象能力。学生的作品就会丰富多彩,并能很好地体现螺旋线。
总之,在整堂课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美术文化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围绕着一根皱纹纸搓出来的线展开教学,利用这种线的变化、造型、应用,或弯曲或旋转、或平面或立体,贯穿教学全过程。材料妙用
[ 反思] 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一开始只安排了简短的回顾与检查,教师就不再讲解,把对材料的感悟和体验交给学生自己。这一环节设置的时间比较长,为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拼拼摆摆、折折剪剪、团团包包、粘粘画画、插插卷卷中体验材料运用的和谐统一,为材料的妙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通过作品发布会上的交流评价环节——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创意奖、制作奖、环保奖各个奖项的评比中,将学生的制作热情推向高潮。在课的最后,通过谈话,落实了环保教育,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材料的构成可唤起时代的联想,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塑料时代与合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还在不断的出现,丰富的材料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材料的构成具有造型的生命力。
本课第一部分的内容编排是对材料的展示,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培养自己对材料的兴趣,了解材料的质感、特性等。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建议从直接认知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各种材料做成工艺作品,从纸类材料、废旧材料、金属材料的作品都有,展示的作品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主,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更加亲切,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对材料加工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传授新的创作理念,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运用和造型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教师也可根据当地的材料特点,选择性的上一些内容,也可以第一课次以拼贴为主,第二课次以立体制作为主。
15秦陵兵马俑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的互动与交流。欣赏评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另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针对本课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一递进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欣赏秦陵兵马俑雕塑,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因为是在外地学校临时定的班级,所以课前我没有让学生搜集并预习兵马俑的相关资料。好在这个四(1)班学生的知识面挺广,对兵马俑了解得还不少,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基本上能够把问题回答准确,不过课上我自己的讲解还是挺多。
本课的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欣赏秦俑雕塑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好的欣赏效果,我先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会辨认将军俑、跪射俑和武士俑,然后提问辨别的依据是什么。我有意识地把秦俑的细部刻画分成发式、胡须、脸部表情、姿势、装束等几大块,让学生有重点地欣赏、讨论、分析,教师融入其中一起探讨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通过人物的表情、胡须刻画,你认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从人物的发式、装束和姿势的刻画上,你认为他的职位、职能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凭借学生的回答适时解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巧等。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
评价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秦始皇兵马俑雕塑艺术的具体感受。我给学生的问题的“同学们在观看了这样宏大而又精美的地下珍宝库后,有什么感受呢?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吗?”学生的答案非常完美:绝无伦比、举世无双、独一无
二、惟妙惟肖、所向披靡„„实实在在地表达出了内心的震撼和感受。并激发起浓浓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后拓展这一块,我设计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让学生比较本地的龙泉青瓷与兵马俑在表现手法的异同,让学生通过这点能感受艺术就在身边。第二方面我要求学生欣赏后提一些关于秦陵兵马俑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秦陵兵马俑更深入的思考,促使他们今后能去做更深入的了解。
2.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二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无锡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从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 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 并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修订后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功能, 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练,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并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锻炼和思维开发。在游戏中体验锻炼的价值, 合理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 达到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14版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师用书《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水平二低单杠与游戏单元的第一课时, 此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11.3%, 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仰卧悬垂是比较易学的悬垂动动作, 在体操术语中称为混合悬垂。本课对平时极少接触单杠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的, 表现在握杠手臂力量控制不稳与悬垂时的挺髋不够充分, 因此本次课我们要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中, 根据水平二 (四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 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 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掌握动作技术, 享受运动快乐,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教材能充分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腹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 该年龄段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低单杆教学, 但部分学生已有玩单杆的经历和体验, 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且活泼好动, 少数因体质单簿或肥胖, 基本活动能力较差, 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敢于挑战新的活动内容, 团队意识比较强烈, 也有一定互助合作的观念, 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又奠定了心理基础。本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能较好地调动起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直臂悬垂;教学难点是身体挺直不屈髋。
五、设计思路
体操中单杠教材内容在平时迫于单杠器材较少, 无法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很多教师都不敢拿出来上公开课。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上好单杠课呢?
笔者最初的器材是体操棒, 第一次试教过程中教师发现因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没有足够的力量做支架扶体操棒, 练习时器械不稳, 易造成安全事故;第二次试教时利用了跨栏架, 但其面板呈扁平状, 与单杆的圆柱相冲突, 且不符合握器械的方法。综合两次试教, 除了器材本身反映出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生练习时间减少, 从而导致练习密度的降低。为了让学生能在安全前提下, 去不断挑战自己, 笔者就开始思考有什么样的器材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安全实用, 于是便在学校器材室仓库中无意间发现了学校基建时剩下的自来水管, 觉得如果做成简易单杠, 那将是多么具有挑战意义。于是就和学校领导商量着尝试做了一副单杠, 没有想到这个单杠可练习、可拆卸, 可当小足球门, 可练习传接球, 可随意摆放, 进行障碍跑, 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增强安全性, 一是在练习中两人轮流试做并保护同伴, 二是在单杠4个底座套上了废旧的自行车内胎, 达到防滑的作用。
整堂课以体操训练营为主题, 贯穿全课, 教师将教学重难点融入了热身操以及垫上辅助练习仰卧支撑, 通过垫上的练习, 使学生挺髋的动作要领。从两人练习基本动作仰卧悬垂到双人同时练习并交换伙伴练习;从根据图片练习3种仰卧悬垂动作再到自由进行创编,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能, 又学到了悬垂在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流程
1.花样慢跑和自编的热身操。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找营地进行慢跑, 学生通过哨音不断变换营地, 并强调了轮转要求, 避免了满场变换跑导致相互间的碰撞, 消除安全隐患,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单杠的好奇心, 又营造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渗透了德育内容遵守规则, 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考虑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选择了有激励曲风的歌曲《加油歌》, 伴随着激情的音乐, 教师一起带领着大家做起了热身操, 时而挥臂加油, 时而肩部绕环, 时而双手握杠压肩, 在达到热身目的同时, 也无意间练习了握杠。
2.辅助练习——仰卧支撑。此练习中, 不断强调挺髋动作, 让学生体会如何保持身体挺直,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主教材——仰卧悬垂。针对四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示范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心理, 通过直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分层递进法、游戏法等教法来提升学生的动作。利用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动作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 从两人轮流练习到双人同时完成再到小组自由交换伙伴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相互观察、挑战、超越, 共同提高。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法来激励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挑战,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动作方法。在各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动作, 同时通过有效合理的保护帮助, 使学生安全高效地完成动作。在拓展环节中, 考虑到教材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 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创设情景:“假如洪水来了你能创编出几种双脚离地的方法来躲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课堂气氛, 同时结合本课渗透德育内容, 不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勇于挑战自我, 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体育也应用于生活, 知道了其锻炼的价值, 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素质练习”矮人走”这是一个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矮人走过单杠, 碰见伙伴击掌鼓励, 走过单杠最多者获胜, 学生乐此不彼地练习着, 让学生感受了运动的魅力。
4.放松部分,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夜的钢琴曲》, 学生们坐于垫上一起进行柔韧性的练习, 以达到最好的放松效果, 整堂课均辅以教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串联起来, 也充分体现了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动作, 完成并超过了本课预设40%的练习密度, 达到游戏、技能、放松有效的和谐统一。
七、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自制单杠巧妙布置, 发挥音乐的作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充分利用自制单杠, 创设多种练习方式, 通过实效性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再到自主创编动作, 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并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 发展了学生自主创编学习的能力, 在练习中学生有交流, 学生有共享, 化枯燥为有序。体现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练更有趣、更实效。充分考虑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以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师生互动性语言与手势, 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 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练中去, 边指导边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男女生互动与交流。
然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 笔者只是单纯观察学生对动作完成的表现, 却忽视了对个别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在同伴交替练习时, 练习者只是通过同伴的语言来得知动作的完成度, 如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IPAD拍摄视频, 通过更为直观的图像来了解自己的动作,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达成本课认知目标。
指导教师点评:
陈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 重点突出, 难点有突破的方法, 所有教学手段、方法、内容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 并在拓展部分使单杠教学融于生活中, 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创编出多种悬垂的动作,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单杠悬垂的技能, 完成教学目标。本课亮点:多功能创新的单杠器材, 简便实用, 使原本枯燥、难学的单杠教材变得有趣和实效, 使该内容教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值得借鉴。
3.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三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4.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四
存在的问题:
1、整堂课的内容过多,使最后一段课文的学习没有完全到位,应该把第一段课文的学习安排到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把力度和时间放到重点和难点上。
2、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手,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重点段第二自然段中,用五句话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不同形态。我先让学生读了之后,在找出自己喜欢的狮子及相关句子品读,然后逐句指名读、说、演,教学形式显得单一呆板。此时,教师应相机指导学生品读一两句后,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领会作者想象的妙处,拓宽学生的思维,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我进入得太快了,从第一阶段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设置本阶段的学习我主要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对读的指导不够,学生读的少,老师没有指出要点,也发现了个在备学生方面的准备不够。“有的……好象……,有的……好象……”这个句式是要求仿写的,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讲授时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读课文,听的同学就边听边想,那些狮子都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我就马上提问:“大家想想,数不清的狮子,除了课文上描写的形态外,还有什么形态啊?”这个问题一出,课堂陷入了僵局,我也意识了这点,于是我开始了对学生的引导:“大家想想,这座桥几百年来一直在守护着卢沟,我想啊桥上的有些狮子在晚上的时候一定会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想些什么,又或者他们能够守护桥,肯定是威风凛凛的站在望柱上……”一番引导后学生有了些反映,但是并不热烈。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实际上我面对的是我的小组同学,都是大学生,可是也无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发现并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讲的太快,问的太突然。我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对读课文的引导,缺乏指导,让学生的读的不够,没有让学生细细的品味当中的韵味。比如在描写狮子形状的时候,有那些句子要读的轻些。那些要重点,那些是欢快的,那些是激昂的,这些都没有提到,如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了这些,那么会让学生对下面要引出的文章主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一点就是例子的示范作用,当学生思维未能打开时,老师应该有些例子示范而不是简单的引导就可以了。而且除了说狮子之外,仿写作为课文的难点,应该在课堂上也设计仿写这一环节,才可以做到巩固的作用,单单是作为作业的一种是远远不够的。
4、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就是让学生读了一次,然后让他们根据他们课前预习所获得的资料,想想我们应该对卢沟桥怀有什么感情,希望把学生引向比如对文物的爱护与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回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在教学中显得有些牵强,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个内容的引导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更适合,并由此增强学生对于周围的一些文物的保护意识,效果更佳。
★ 四年级跳远教学反思
★ 小学四年级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 四年级期末教学反思
★ 四年级体育课教学反思
★ 四年级白鹅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5.四年级《猫》教学反思 篇五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1
原定任务:初读课文,梳理字词,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特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在初读课文梳理字词这一板块就已经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剩下的十五分钟里,本打算在快速梳理课文结构后就开始着手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因为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晰,抓住猫的性格古怪(1—3自然段)与满月的小猫很可爱这两个方面展开来写。文中的第1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的的第一句话都已经做了概括,相信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但在行进过程中,却有不少波折,导致后面的部分都在梳理课文的内容。不觉时间有浪费,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匀讲开来,还是走得匆匆了些。
过程如下:
原本是想这么问学生: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特点?可话一出口,鬼使神差:“说说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猫的特点?”一生答:“三个方面。”当下第一反应,里面可以稍作停顿。于是再问:“还有不同的吗?”答案很多: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五个的都有。在我们看来条理很清晰的一篇文章,可在学生眼里却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解答,看来问题还真不小。问题从哪来,回哪去。我请这五个学生都来说说分别是哪几个方面,并做板书:
一个方面:性格古怪
两个方面: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三个方面:无忧无虑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四个方面: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勇猛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五个方面:老实贪玩高兴时温柔可亲声音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接着就引导学生来讨论,哪个不大恰当。有学生指出三个方面和五个方面的很不合理,他们直接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去掉了,且“无忧无虑”不是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只是其中某一个方面。“老实贪玩”就是猫的性格古怪,可以合在一起。“声音”就是写猫的温柔可亲。这样一来这两个答案都可以去除掉。有学生继续比较,“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与猫的“性格古怪”无关,不能合并,于是第一个答案也可以排除掉。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两个答案了。
两个方面: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四个方面: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勇猛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不少学生都赞成后一种提法——四个方面。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想想看。有一个学生提到:第二自然段是写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与不高兴时一声不吭,这也应该归并到“性格古怪”里去。我立即予以肯定。又有学生发现在写“勇猛”的时候,还提到小猫“什么都怕”这也是古怪的一个方面,也应归并到“性格古怪”,这样一来,课文就合并成两个方面了。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我匆匆做了总结发言。
课后,一个学生感慨道:“我们好像成了辩护律师了!”学生们享受这样的思辨时刻。不过也有孩子埋怨道:“老师,你都在为那个对的同学做辩护。”言下之意,老师放手得还不够彻底!在最后关头,气再沉一些,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在课文中再好好走一遍,毕竟一两个学生的发现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给学生时间,就能让他们把课文梳理得更细致一些,对行文了解得更透彻一些。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的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自读自悟,想象感悟等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2、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的词语。
(2)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爱猫,猫爱人”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2)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古怪,小猫的淘气。
二、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分析文本,进行适合班情学情的教学设计,制作简单适用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那你们对喜欢的动物了解吗?好,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做动作猜常见动物的游戏,愿意挑战吗?(幻灯出示游戏规则:一个同学上台做动作,其他同学猜动物名)真不错,看来咱们班同学真是动物的好朋友。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非常喜欢动物,他还特地为他的动物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呢!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老舍先生的《猫》。
2、师生一起写课题并齐读课题。
3、师:老舍爷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幻灯出示:认识老舍爷爷)
4、师:老舍爷爷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两大爱好:养花和养猫。那么他是如何把自家的猫介绍给我们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结合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在相关的句段旁边做上标注。(幻灯出示自学要求:A、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猫?B、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词或句子来概括。)
二、初读——感知猫的特点
师: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收获一定挺大的,现在来汇报一下吧。
预设:生:课文一共写了2种猫,大猫和小猫。(板书)
师:同学们第一遍没有白读,找的很准。接下来,请你们迅速浏览课文,能不能分分层次,哪几段写大猫,哪几段写小猫。
生:指名学生答。
师:看来这个问题你们都读懂了,都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了。(板书:1-3 4)
师:现在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学生交流。
师:教师相机(板书:古怪 可爱)
(幻灯出示两个句子:)
师:这两个句子在文中叫什么句?(中心句)
生:学生齐读句子。
三、品读——体会“古怪”和“可爱”
1、了解大猫的古怪。
师:课文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是什么意思?
预设生:古怪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
师: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让人难以捉摸。
师:那么,猫的性格古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1-3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师:我看大家已经学完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预 设
生1:我从哪句话读懂了猫很老实,有时候又很贪玩。(幻灯出示句子)
师: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板书:老实 贪玩)
生2:我从哪句读懂了猫捉老鼠时很尽职。(幻灯出示句子)
师:是呀,多古怪的猫,说它贪玩吧,可是抓起老鼠来又毫不含乎,尽职尽责。(板书:尽职)
生3:我从哪句读懂了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幻灯出示句子)
师:你很会读书,对比着体会猫古怪的性格。(板书: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生4:我从哪句读懂了猫很胆小又很勇猛。(幻灯出示句子)
师:胆小而又勇猛,多么矛盾的性格,多么古怪的性格啊!(板书:胆小 勇猛)
师:同不们可真了不起,一下子把猫的性格全找出来了。下面请你们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猫的性格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指名学生读。
2、体味小猫的可爱。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发现大猫把这么多古怪的性格集于一身,真可谓是与众不同!其实,老舍爷爷笔下的小猫更可爱。下面,请XX同学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小猫可爱在哪里?(幻灯出示句子)
生:学生读。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学生交流汇报。
师:相机总结板书(玩个没完没了 撞疼了也不哭 摔跤打秋千)
四、悟情——人爱猫,猫亲人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老舍爷爷笔下的猫还像猫吗?(不像)倒像是一个(小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大猫这么古怪,小猫这么淘气,我要是猫的主人,非把他们送人不可。老舍爷爷的想法和我一样吗?(不一样)那老舍爷爷是什么态度呢?(板书:爱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你见了他,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师:猫把家里搞的枝折花落,老舍爷爷非旦不打它,反而觉得天真可爱,真是从心底里爱猫呀!还有这们的句子吗?
生:如果学生没找到,就(幻灯出示句子:它要是高兴给自己解闷)
师:稿纸上的梅花指什么?
生:猫的脚印。
师:明明就是猫的脚印弄脏了稿纸,却说成是“小梅花”;明明就是猫的叫声而已,在老舍爷爷听来却是那么——(丰富多腔 美妙长短不同等)
师:早上同学们专注地上了两节课了,我看都有点疲倦了,我们一起放松一下,体验一下猫丰富多腔的叫声,有兴趣吗?
(幻灯出示)
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 如果猫听到主人呼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叫一声——
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
如果主人正在给猫抓痒,它也许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
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
师:真有意思,怪不得老舍爷爷这么喜欢猫了,猫也喜欢爷爷。同学们喜欢猫吗?只要你们是真心对待猫,老师相信猫见了你们肯定也喜欢同学们,这真是“人爱猫,猫亲人”啊!
五、作业超市
1、请同学们阅读语文书上《猫》的拓展阅读——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把自己心爱的小动物可爱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板书设计:猫
大 猫 ——古怪:老实、贪玩、尽职
猫
小 猫 ——可爱、淘气、生机勃勃
四、教学反思:
《猫》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的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爱护动物的情趣,二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抓住事物主要特点的能力。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提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做动作猜常见动物的游戏,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尽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初读——感知猫的特点
读通读懂课文是体会文章表达中心的基础,因此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理清课文层次;最后复习中心句。
三、品读——体会“古怪”和“可爱”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主要通过合作探究、自读自悟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
四、悟情——人爱猫,猫亲人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拟人、比喻的手法能让文章生动起来,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
五、作业超市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是为用服务。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读语文书上的拓展阅读《猫》,旨在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二是小练笔:介绍自己心爱小动物可爱的一面。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较浓的,课上通过品读感悟重点语句,如“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等,猫的古怪与可爱确实让学生深刻印象。但是,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因势利导,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是我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与探索的。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3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学生合作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可爱 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全文有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以猫的贪玩和尽职对比为例,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
⑴ 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读出有关句子。
⑵ 读出表现猫尽职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
3、猫很贪玩,但却又很尽职,学到这里你对这只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认为这是只怎样的猫)?
⑴ 你能从黑板上圈出一个词语吗?
⑵ 再读读这两段话,读出猫性格的古怪。
(设计意图:在通过理解、朗读领悟到猫贪玩、尽职之后,学生很容易能够在先前的板书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对猫新的认识──古怪。这样的设计为理解大猫性格的古怪作出了引导,又为更好的理解另外几处大猫的性格古怪做好了铺垫。)
4、举一反三,从课文的1~3自然段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猫的性格古怪?
⑴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同学们哪里还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
⑵ 填空: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试着说说古怪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设计如上填空,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以上的教学设计,通过实际的课堂检验,效果较好,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还得到了朗读、语言文字的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4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对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细致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内容具体,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文章。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老猫的性格古怪:讲它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胆小,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的小猫,腿脚还站不稳时就会玩耍;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都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可以通过师生分工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事例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这篇课文有突出的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无论是性格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分的可爱。人与猫之间的相互信任,相处和谐,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老舍先生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性格越来越鲜明活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节课中我点评小练笔的时候最好也能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评论。这样又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5
核心提示:《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个性化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结合本次校本研究主题: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谈理解,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比如: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这位老舍先生太喜欢这只猫了,等等。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我还结合了这篇课文渗透了学生在写作文和日记时所应注意的写作手法,比如: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准确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课上以学生谈理解、谈感受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完《猫》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除感动之外,还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得与失。
得1.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我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句,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抓重点词语乖;抓关联词语任凭……也;联系课文理解古怪等等。
3、挖掘了文章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我的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我的激情,情绪不够到位。如果多注意用儿童语言巧妙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而且,我今后要继续加强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并且,应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迅速地成熟起来。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板书:
猫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在学生填“猫既( )又( )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我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
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对课文理解从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刚上课时请学生自读全文,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体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后,我又利用课件归纳出猫性格古怪的几方面表现,以求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进行整合。学完全文后,我又请学生浏览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所以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8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简短,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爱猫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屏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屏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3、注重写法的渗透,读写结合。在学习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因为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出了片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9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重点词语,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即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1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乃至全面影响本学科学习及终生发展。对今天上的《猫》一课,我有以下思考:
一、本节课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1、创设了优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认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的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老师把学生引入了讨论的情境中,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强。
2 、注重在朗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夏老师注重利用通过朗读句子认识生字词语,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并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词语。
3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夏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有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比读、指名读等,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葡萄园中小动物的讨论中,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课文的寓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
4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而且感情丰富,激情饱满。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虽然教师激情饱满,但没有走到学生中去。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11
《猫》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语言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的流露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伊始,与同学聊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哪一种动物,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正当他们激情洋溢叙述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15、猫。
一、质疑切入、理清顺序
学习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如果能合理的存疑,一定会很投入地走进文本去解疑。因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然后我进行归纳总结:老舍先生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学生带着自己地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反馈交流时,学生不仅能解疑,而且行文的线索也清晰可见,板书: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时淘气、可爱。
二、品读课文,方法引领
重点品读“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部分。
1、设疑: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它的古怪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勾画、圈点、批注,先自我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反馈:课件出示“高兴………不高兴”的句子,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教师指导读,学生很快地感受到了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语等手法来表现猫的性格古怪的;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老实”,紧扣一个“可是”让学生体会猫老既贪玩,又尽职的事例反复朗读,并用“非……..不可”练习说话,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的古怪特点表现出来。过渡设疑:除了写了它的“老实和高兴,不高兴”课文还写了什么,引出猫的勇猛这个事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及时做好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得生动有趣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学法的指导,学生总结为:写总写,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特点。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方法迁移学习“满月时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升华理解
当学完课文后,设疑:学生能够把大猫和小猫给我们描写的如此生动,他的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既是师生对话,也是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更是升华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到了: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积累材料。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12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十分精彩的叙事散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四篇名篇的,以此,来感受作者细腻的文法,从中使学生同作者一样,内心产生亲近小动物,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本学期的我组教研课上,我讲了《猫》的第一课时。纵观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整体入手,落实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了“猫的特点是什么?”这个提纲挈领而贯穿全文的问题有了这个总的提问,学生就能够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做到抓住稳重的重点词语并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屏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屏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2.紧紧围绕写作特点——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训练。
只有能够指导学生正确体会出体会拟人句的作用,才会使学生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3.注重作者独特的写法的体会。
读写结合,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在学习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共识并喜欢的“小白兔”为例,仿照老舍先生的文法,写一写它的特点,并流露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师提示学生,既然是仿写就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由于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好“小白兔”片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六
仕版奋扬学校欧阳素君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需要,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二、自信心——科学探究的精神动力
7.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七
一、适当铺垫, 引入故事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译林新版《英语》四 (上) 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教学。文本以对话形式展开, 故事的内容是Yang Ling和Liu Tao到Mike家做客, Mike和Helen分别向他们展示了玩具汽车和贴纸。其中, 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是Howmany... do you have?的问答以及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ave a look?Can I have one? Sure.
在故事的引入环节, 教师引出故事的背景:It is Sunday.Liu Tao and Yang Ling are visiting Mike’s house.随后,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内容,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 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他们猜想故事中的人物会谈论玩具, 会一起看书, 也可能会一起谈论喜爱的动物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说出真实的语言。以下是学生的对话:
S1:Welcome to my home, Mike.
S2:Thank you.Your home is nice.
S1:Look at my toy dogs.
S2:How lovely.Let’s play!
S1:Great!
二、提供语言感受, 整体输入, 理解故事大意
在学生预测故事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看动画, 在整体情境中感受语言, 并获取故事中的主要信息: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教师利用教材中配套的动画,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故事大意, 并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理清故事主要信息:Mike has toy cars.Yang Ling has stickers.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 如, 用眼、用耳、用脑、用心等感受故事的情景和内容。学生在多种感受中, 积极地接收各种信息, 逐渐形成通过整体接受事实、领会故事概要的能力, 根据感受到的相关信息猜测、推断生疏词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聆听、积极思索发现等积极学习的形象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三、借助文本情境, 学习故事
1.形象阅读, 发展学生思维
形象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将阅读材料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特别是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知识、观点联系起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授第一幅图对话时,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想象Liu Tao会怎样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 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如何表达, 学生生成的句子如下:
S1:Liu Tao, Look at my toy cars.
S2:Liu Tao, I have some toy cars.Let’s play.
S3:Look, they’re my toy cars.
S4:Come and have a look, my toy cars are here.
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句子及时板书, 并继续引导学生想象Mike会怎样赞美Liu Tao的玩具汽车。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意义表达, 如, Wow.How nice! How beautiful! I like your toy cars.
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 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对话, 虽然孩子们自己编的对话没有教材中的完美和生动, 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预测文本内容, 并验证自己的预测。而阅读过程也逐渐从枯燥的“字面阅读”过渡到形象的“图片阅读”, 给中年级的课堂增加了一抹色彩。
2.自主阅读, 品味故事
阅读英语故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能力。故事本身作为一种阅读素材, 有利于给学生英语的感受, 培养他们理解英语的能力, 并在阅读中获得英语体验, 扩大词汇量, 学习、巩固新的语言现象。同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自主阅读, 获取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YangLing和Helen的对话, 并在故事文本中找出:HowmanystickersdoesYang Linghave?学生通过结合图片阅读故事的方法, 找到问题的答案, 并通过看图, 点一点图片中sticker的数量, 理解了fifteen的含义,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音的指导。
4.自主阅读, 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阅读的过程, 不仅是学习新知的过程, 更是体会人物内心、体验情感的过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 体验情感, 并获得情感的提升。
8.铰链四杆机构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铰链四杆机构;教学分析;教学内容
一、教学分析
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学习的能动性不强,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按以往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讲授这部分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直观的、生动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并且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表1)。
■
二、教学设计
1.动画演示(学习活动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应用)
这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及基本形式,并能对生产生活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模型的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是由机架、连架杆和连杆组成的,并且清楚了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类型,但是光靠模型很难让学生把这四个杆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播放大量的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我以小区中司空见惯的运动器械为例,循环播放工作视频,引导学生先将四个杆找出来,然后确定机架,分析两连架杆的工作情况,最终确定该机构的类型。明确了机构类型,又搞清了主、从动件的运动
■
路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该机构的功用。这种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处下手,有的放矢。打铁趁热,我开始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表2),认真分析视频中的机构,并给机构分类。布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视频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2.实验探究(学习活动2: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判别)
这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能独立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并能动手制作简单的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直接给出“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条件”,虽然结论清晰,但学生理解并能长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学生掌握了做题方法,也难于把他和实践工作相联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动手实践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为此我对该节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我给每组发放四个长度不同的带孔木杆,要求学生用教师提供的螺栓作为连接件组装铰链四杆机构。组装完毕后,依次固定一个杆作为机架,转动或摇动连
架杆,确定此时的机构类型。根据杆长条件不同,每组共进行三次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杆长条件、杆长、杆件位置以及机构类型记录在表格中(表3)。
■ ; ; ;有了数据,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发问“如果满足Lmax+Lmin
3.游戏引入(学习活动3:铰鏈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这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涵盖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引出新课,同时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授课前我组织大家进行了一个小小的竞技游戏——运乒乓球。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每组5人,每人用球拍托运乒乓球从起点出发,至终点将球放入桶中,迅速返回,并将球拍交给后一人,后一人继续运球;运球过程中球不能脱离球拍,若球掉落需捡回放于球拍上继续运球,用时最短组胜出。游戏结束后我会问大家“每个同学在运球过程中,是运球行程速度快还是返回行程速度快?”不难发现,运球是工作行程,为了防止乒乓球掉落,大家都小心翼翼,速度会慢些,返回行程是个空行程,为了节省时间,大家都快速奔跑,显然返回行程的速度要快于工作行程。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时,教师要引出急回现象的概念,导入新课。为了解释急回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让学生演示上节课制作的曲柄摇杆机构,并提出问题:“曲柄摇杆机构有急回吗?曲柄回转一周与连杆有几次工线位置?(教师引出极位夹角的概念)指出摇杆在两极限位置往复摆动时曲柄转过的角度?”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最终推导出产生急回的原因。
这个步骤采取的是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提高其兴趣,这些答案可能不一定相同,我会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引导,整个过程把难点分解了,推导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接下来的问题是根据急回产生的原因推导急回产生的条件,为了突出、强化这个重点,我会引入行程速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表格的数据自行导出K值和极位夹角θ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系列的分析,结合牛头刨床的工作视频演示,回想运乒乓球的游戏过程,学生不难发现急回现象是为了节省空回形成的速度,间接提高了生产率。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很快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死点位置的教学设计和急回特性的类似,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课程内容学完之后,学生会觉得这节课信息量比较大,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并加深记忆,我归纳总结了一个顺口溜:曲柄摇杆是基型,机构条理细分清;曲柄主动有急回,曲柄从动死点停;急回特性有K值,极位夹角相对应;死点位置很特殊,从动连杆把线共。
三、教学反思
1.生活实例,激发了学习热情
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理论化的,只有用形象的、生活化的实例来阐释理论,学生才容易、接受易于理解。授课时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个教学单元我所选择的教学实例大都来源于生活,用这些实例给学生一个理念:“机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机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生活化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2.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效率
动手组装铰链四杆机构,并在掌握类型判别方法之后动手设计铰链四杆机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获得感性认识,又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将书本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游戏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活泼的游戏教学中,学生思想压力减轻了,自信心增强了,通过交流合作,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层层设问,步步铺垫”的教学过程,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侯晓英.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特性说课.中国机械,2013(3).
【四年级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08-08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06-22
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09-19
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11-30
四年级上册劳技教学反思12-01
四年级上册 音乐教学反思06-14
四年级下册《白鹅》简短教学反思06-21
四年级上《观潮》的教学反思08-02
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学反思09-05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