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共12篇)
1.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宿迁于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31.53万,是江苏重要和新兴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一朵艳丽的新葩,作为江苏、安徽两省之通衢,宿迁人杰地灵、资源丰富。
一、宿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城镇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市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宿迁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09年,宿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3.3%,比200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36.76万人,占总人口的25.8%,比1999年增加100.25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5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这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建市以来,宿迁把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 推进工业化进程,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市情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区划调整,将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并入经济实力强、人口密度大的中心镇,通过撤乡改镇、乡镇合并、镇镇合并、镇改街道,整合资源,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建市以来,宿迁城市建设迅速进入全面发
展阶段,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各区、县积极整合资源,对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进行撤并,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以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全区乡镇总数从2000年的126个减到111个,减少了15个,其中乡的数量下降14.3%;而建制镇的数量则增长11.9%。目前全市乡镇平均人口4.53万人,平均面积68.9平方公里。
(三)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建市以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城镇化进程依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2009年,三县两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1.2%,比1996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比199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同时,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46.3 %调整为59.8%,上升1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35.9 %调整为43.3 %,上升7.4个百分点。
(四)中心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建市以来,宿迁加大区划调整力度,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行政地域面积从1996年的136平方公里扩大到944.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由1996年的26.5万人扩大到136万人,比1996年增加100万人,增长46.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5.8%。中心城区暂住人口由1996年的24.92万人增加到58.76万人,增加了33.84万人,增长135.2%。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2009年,宿迁地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6.6%,非农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9.8%,而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0.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7.1个百分点,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低1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系数只有0.85。这反映了宿迁的城镇化与产
业非农化不同步,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产业非农化的进程。
(二)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我市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缺乏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区域,各1区、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小城镇数目虽然较多但增长缓慢,县城镇规模偏小,功能偏弱,集聚能力不强,吸纳生产要素、转移农业人口的能力较弱。同时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缺少相应的产业支撑,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较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城镇功能不明显。
(三)城镇化内在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上,盲目攀比,乱铺摊子,只追求城镇区域的扩大,不重视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镇功能的完善,造成中心城镇规模扩张过快,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管理水平上不去,医疗卫生设施不配套、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在城镇发展中,不注意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东西,没有彰显出自己的城镇特色和建筑风格,甚至连道路名称都照搬外地。个别地方在老城改造时过度开发,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不够,造成城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丧失殆尽。
(四)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由于缺乏系统的区域城镇发展规划的引导,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的影响,各地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分工,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在发展中缺乏协调和沟通,影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存在着重城轻镇、重镇轻乡的倾向,乡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009年宿迁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由1996年的2.11:1扩大为2.34:1。
三、加快宿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宿迁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坚持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积极融入宿迁城市群和徐州都市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推进宿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加强规划研究与制定,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适时、动态、超前研究编制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规划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要统筹区域城镇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区、县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行政区划“四划合一”的思路,合理定位各级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区域城镇体系。按照尊重科学、统筹城乡、服务经济、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城镇化发展纲要,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根据城乡资源环境容量,切实加强城乡空间管治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规划引导城市科学发展,以规划促进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和责任,加强对规划
实施的领导和管理。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二)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加快工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对于推动宿迁城镇进程至关重要。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加大工业投入,通过项目带动,形成支柱型经济增长点,扩大宿迁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加快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形成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原料型、低效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链式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功能特色,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落户宿迁。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社会的基本就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要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放手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市域城镇体系中联系城乡的关键环节。提高县城发展水平,可以增强其接纳上一级或同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能力,为上一级中心城市提供发展空间,也可以发挥县城沟通城乡联系、协调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重点中心镇是县域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强辐
射能力的建制镇。从县域经济层面来看,县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兴县必须强镇”,推进城镇化,应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提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增强县域发展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的区域中心职能,提高县级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县城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坚持择优培育的方针,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中心镇,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拳头产业或特色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服务功能。要把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有条件的少数中心镇要发展成为小城市,以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核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的发展要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道路。苏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有利于发挥城乡优势、形成城乡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城市在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要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
2.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二
一、“智慧城市光网四川”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成效
“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基于强大的智能管道和综合平台能力,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应用, 整合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信息产业多维汇集平台, 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反应, 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 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中国电信在西部通信枢纽基础上, 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通信信息枢纽。并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重要进展:
第一, 加快“智慧城市光网四川”步伐, 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交融发展, 有力占据西部信息高地。通过“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 截止2011年底中国电信光缆长度中西部第一, 互联网出口中继带宽2000G, 中西部第一, 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开通国际直联电路的城市;2011年主实业收入突破150亿元, 收入和用户规模集团内第六、中西部第一;3G网络全集团第二。2012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西部信息网络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市光网四川”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2012年2月, 刘奇葆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对“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并要求再接再厉, 勇担重任, 取得更好成绩!
第二, 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面升级换代。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将全光网络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加以部署和推进, 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目标, 即全光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达到“100M到户, 1000M进楼, T级 (1000000M) 出口”。截止目前光纤到户已经覆盖全省260万城市家庭, 四川成为继上海、广州、浙江、北京等省市之后, 全国第五个、中西部第一个全面实现20M宽带入户能力的省份。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末将实现全省乡镇以上3G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 3G基站已超过1.4万个, WIFI热点区域覆盖3.3万个, 全省乡镇3G覆盖率超过90%, 成都经济圈3G覆盖率超过97%, 全省重要风景区和重要道路3G实现100%覆盖, 下行带宽3.1兆。
第三, 以“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为抓手, 有力推动一系列重点项目落户四川。2010年底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一期数据中心建成投产以来, 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合力量, 已经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基地、前沿技术实验基地和对外合作发展基地, 并与微软、思科、中兴、IBM、华为、长虹、九洲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合作发展, 与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 有力推动了中国电信互联网应用基地、中央电视网络频道、住建部信息化项目、国家信息中心外网维护平台等重点信息化项目落地四川。2011年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投资10亿元的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二期“移动互联网创新研发基地”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今年2月中国电信集团与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投资100亿元的云计算三大基地之一正式落户成都, 为增强四川区域竞争实力、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聚焦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领域, 突出重点应用, 带动智慧产业发展
(一) 支撑服务好智慧政务工程, 助建服务型政府。智慧政务工程, 是在政务信息化既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打造以强化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横向资源整合的平台,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截至目前, 96196政务热线已在全省21个市州投入使用;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全部建成;政务OA、电子政务大厅、网上新闻大厅等应用已在全省推广;环保执法系统、司法校正系统、城管远程执法、工商执法系统、烟草配送系统等监管执法应用已在全省多个市州建成;公共治安监控系统和公民信息查验系统已在21个市州投入使用, 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警务执法系统已在部分市州建设完成。由电信负责运营的四川省政府网站, 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首次跨入全国前十;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五;2011年居全国第四, 西部第一, 政府信息公开专项指标全国第一名。
(二) 深入推进数字企业和智慧园区建设, 助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省政府指导下, 我们联合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建成了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门户平台——四川商情, 面向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形象和商品展示、供求信息发布、在线订购、在线支付等服务, 已累计实现注册应用企业17.35万户, 个人用户51.65万余人, 月均网站访问量4165万人次, 在线商品数60.1万个, 网购下单金额11.31亿元。省经信委于2011年7月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签署了“关于推进智慧产业合作协议”, 协议规划用三年时间建设百家“智慧园区”、万家“数字企业”。到2011年底, 全省180家产业园区完成了信息化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签约数字企业超过1000家, 600余家企业使用3G总机、协同通信业务有效降本提效, 200家企业通过使用视频监控、翼机通、销售管家、综合办公业务提高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 大力推动光网智慧小区建设,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助建和谐社会。光网智慧小区是依托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 向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单位以及周边商家提供社区信息化、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网络化视频通信及安防、社区互动娱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保健等一系列服务产品。该产品的规模推广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 如智能控制、监控设备、健康检测、射频卡、红外传感器等的发展。2011年底累计推广建设光网智慧小区2261个, 建设16个样板示范小区。
(四) 高举农村信息化大旗, 助力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期间将投入24亿元, 用于完成12000个行政村通宽带任务。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4.3亿元, 实现21个市州3000个行政村通宽带;持续推进“宽带信息百镇千村工程”和“3G应用辅导千站万员工程”, 已建成1400个宽带信息镇、6900个宽带信息村;信息田园网站镇村级网站突破3000个, 月均访问量60万次。通过以上工作, 有力促进了农村宽带进村、信息入户, 缩短了城乡信息化鸿沟, 提高了农民信息致富的能力。
三、对持续深入建设“智慧城市光网四川”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围绕“三个翻番、五个提升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 聚焦政务、民生、产业三大领域,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工程。针对当前工作推进中的主要问题, 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 加快“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恳请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推动,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广泛聚合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信息集成商和信息服务商, 针对前期已经形成的智慧城市实施计划, 落实保障措施、推进示范项目, 在有力推动“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上形成整体合力。
(二) 当前光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光纤入户工程中, 比较突出地存在迁改费用高、光纤入户技术规范执行不力, 缺乏光纤改造入户政策等问题。目前住建厅已经颁布了光纤入户的标准, 建议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 完善与迁改工程综合配套的支持政策, 确保执行效果。
(三) 在推进“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中, 电信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普遍电信服务, 在边远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巨大, 给电信运营企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建议从税收、用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3.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三
1.注重认识提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镇赉县已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高认识,全力组织,全力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各部门配合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制定规划。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按照全县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层层抓落实。三是会议部署。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和部署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调度会、汇报会,开展大检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顺利推进。四是明确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直干部和村干部包项目的办法,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协调一致,共同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广泛动员全县上下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县直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落实了包保帮扶责任,解决了包保帮扶工作任务不明、责任不清、力度不大的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2.注重经濟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实施了“农业富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了粮食生产大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畜牧业产业大县。在建设粮食生产大县上,做好兴水增粮的文章,组织实施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井、节水灌溉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避灾抗灾能力,镇赉县被确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做好整地增粮的文章,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结合“引嫩入白”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又新开发水田100万亩。做好科技增粮文章,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入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高效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了20.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在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建有机食品基地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目前已发展到1.5万亩,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在建设畜牧业产业大县上,抓住全省畜牧业“三年攻坚战”的有利契机,突出抓了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牧业小区发展到132家。特别是加快了世界最大的飞鹤欧美国际牧场建设,购进乌拉圭优良品种奶牛5130头,这些奶牛在今年7月末已产奶。 “三个大县”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注重环境整洁,打造宜居优美村貌
优美的农村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惠民工程。工作中,坚持把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着超前规划、美观实用、尽力而为的原则,着力抓好村屯绿化、亮化、硬化和美化工作,全面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2011年县委、县政府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2次,县委主要领导检查听取各乡(镇)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并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各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同时县里确定2011年9月份“白鹤节”召开期间为“环境整治月”,集中整治、突击攻坚、重点突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县里每半年组织2次由县委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场自选的2~3个村进行全面的环境卫生检查,逐步逐年推进各地村屯环境整治工作,使全县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二是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场都建立了环境卫生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重点开展了垃圾堆、柴草垛、粪肥堆的清理工作。目前全县农村有固定环卫人员180人,垃圾清运车31辆;驻镇村都招用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全天清理工作机制,主要进行街路卫生清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是制定规划和方案。按照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要求,完善了17个省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样板村的建设规划和村屯建设改造方案,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县141个村全面开展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的“四清、四改、两化”为内容的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局面。加强了省级示范村和“三线一环”上的村屯的村容村貌改造,特别是在2011年“白鹤节”期间,县里专门制定了旅游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通过大企业援建和扶贫帮扶,哈吐气乡宝山村、建平乡大五家子屯、镇赉镇马力屯都实行了统一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新农房。去年以来,全县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达3.3亿元,改造泥草房5412户,修村屯公路67.9公里;结合开展的“举县三年大造林”活动,全县141个行政村进行了主街和环屯林绿化,植树95万株;新建卫生厕所2000个,清理村屯生活垃圾、柴草垛、粪肥堆40万立方米。通过综合施策,全县村容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4.注重科学管理,营造文明民主风气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镇赉县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项制度”工作,完善健全村规民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重大事项经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决定,强化村务公开工作,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真正实现常公开、全公开、真公开和深公开。以深化和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了“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完善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及“一事一议”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扶持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90个,提高了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省级“平安乡村”7个,评树“四保户”3000户,改变了过去不良的生活陋习,新乡风、新村风正在形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注重资金投入,整合多方推进建设
县委、县政府逐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重点发挥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集体资金的作用,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县政府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切实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将新农村办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款10万元,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二是加大表彰奖励。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政府拿出100万元对“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三是部门项目投入。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都能够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据统计,今年共申报项目59个,计划投资4.1亿元,其中:基础类大项目3个,投资1.3亿元;生产类项目35个,投资1.6亿元,民生类项目4个,投资1.02亿元。省级示范村项目17个,投资680万元;四是企业参与建设。2010年5月份,协调大连毅腾公司为哈吐气乡宝山村捐助资金400万元,对两屯进行了整体合并,对88户泥草房进行新建,目前群众已搬入新居。现正在对新村配套设施进行规划建设。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协调白城丰盛米业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元,对建平乡大五家子屯65户泥草房进行了异地重建,群众已经入住。今年,借助“一汽”集团帮扶外力,对镇赉镇新立村马力屯进行整体改造,建设“解放社区”。到现在“解放社区”住宅建设进展有序,在建住宅已达到20栋(40户),其中:已完成住宅主体并上瓦的6栋(12户),垒平口的9栋(18户),挖完地槽开建的5栋(10户)。今年年底,农户可以全部搬入新居;五是发动群众参与。今年坦途镇特立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双榆树屯实施了总投资500多万元的村屯整体改造项目,目前已筹集资金173万元,统一建设铁艺围墙2800米,栽种绿化树木1万棵,改造泥草房43户,安装路灯64盏,投资130万元的屯内水泥路和休闲广场在8月底全部完成建设;六是帮扶单位支持。去年以来,镇赉县积极对接省、市帮扶单位,争得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省民政厅、省社保局、中国人寿吉林分公司、省外事办、白城师范学院的领导,先后到所帮扶的示范村指导帮扶工作。省民政厅投入40万元,为宝山村建设了农村社区;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先后为谢台岗子村投入帮扶资金9.69万元,为该村安装饮用水净化设备一套,并给村小学微机室购买了5台电脑;省社会保险局为新力村提供了价值5万元的电脑10台;白城师范学院为英华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帮扶资金2万元。通过全社会的大力投入,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顺利开展。
4.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四
实施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4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作 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 作者单位: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年,卷(期):,“”(1)分类号:X3
5.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五
统筹发展,除了体制的配套和保障外,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水平、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具体讲,就是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来实现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由此,建设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城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市场体系一体化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平台构建合理,环境营造舒适是城乡空间结构和资源布局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和职业转移顺利的关键。由于各地自然地理、历史传统、交通区位等的差异,城乡一体化道路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探索出一条有XX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首先必须对XX市情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XX市委书记廖炎秋同志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优劣并存,喜忧参半”来概括XX市情的基本表征。这既认识到了XX交通区位优,城市发展快,经济来势好,文化渊源深的有利方面,也认识到了XX受到xx双重夹击,缺乏产业支撑,观念狭隘等劣势。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才能避免外资留不住,内资往外流的“过水丘”命运,变劣势为优势,化忧为喜。首先必须解决两个认识问题,一要有开放的双赢观。加快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以与xx平起平坐,鼎足而立为出发点,而是以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市民化为目的。要有海纳百川、靠大联大、一体发展的襟怀和胆识,坚决革除“宁当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过去总想与大上海平起平坐的江苏、浙江等省,现在都极力争取融入大上海的经济圈,以做大上海的小老弟为荣。XX距xx均为一小时左右车程,我们要找准产业联结点,既融入衡阳经济圈,也融入郴州经济圈。不做“过水丘”,而要做承xx的中转站,甚至还要有把XX创建成为珠江和长江两大经济带联系停靠点的大气。二要有比较的优势观。XX在湘南地区的交通区位和历史人文优势显而易见,与xx市其它县市比较,XX的城镇空间布局和资源集聚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是XX城与建制镇差异明显,建制镇居民和农民空间转移方向集中于XX城,形成了市域范围内XX城无可替代的经济吸附力和人口转移吸引力。如xx县x差别不大,很难形成绝对中心地位。二是建制镇发展先天不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不强。新市镇有一定基础,由于耒水航运的中断,长期发展停滞,京珠高速开通后才刚有生气。如xx县,新县城刚搬迁,长期有县无城,县域经济缺乏中心,只得依附于xx市,而他们x等建制镇发展较好。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必须走XX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XX城尽量做大做强;建制镇突出发展重点、优化功能定位。努力构建以来阳城为中心,包括新市、小水、竹市等镇在内的半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经济圈的集聚、辐射、吸引、带动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解决XX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6.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六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党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个一体化格局,是针对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党建模式提出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的五位一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
新格局,作出了重要部署。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四全会精神要求,我理解统筹城乡党的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实践,以统筹为基本思路,以联建为基本抓手,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力和服务力为基本目标,确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的思路,形成城乡联动、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
同时,为了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筹城乡党建的基本内涵,还必须从以下四个基本特性上来认识:
一是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主要是指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党建封闭状况,树立区域性大党建观念,做到城乡党建在思路谋划、制度设计、工作推动上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主要是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突出党员权利保障,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克服对农村党员的偏见和歧视,公平对待城乡所有党员。
三是党务活动的统一性。主要是指打破城乡区域界限,进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党员动态管理、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城乡党内关怀激励活动开展、城乡互动的党建工作,统一进行、互相衔接、互促共建。
四是党建工作的服务性。主要是指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选班子、配干部、培养党员、开展活动,实现党的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以上是对统筹城乡党建内涵的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对统筹城乡党建的总体要求仅用了16个字来概括,就是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同样,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总体要求,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来认识:
一是组织架构一体化。简单理解就是要顺应党员就业多样化和活动流动性的趋势,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和有利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跨越所有制形态,以产业为纽带,以区域为依托,建立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组织网络。
二是资源配置一体化。就是要把实现党建资源一体化配置作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发展的重点,加快党的组织资源和行政资源、群众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城乡在人财物等方面双向开放、优势互补、互惠共享,发挥党建资源最大效益。
三是事务管理一体化。就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民主开放的党的事务管理体系,推动城乡党组织在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方面双向拓展,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方面双边行动,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开展党内关爱等方面同向加强,在干部和人才的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方面同比构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四是工作机制一体化。就是要全面整合党建部门力量,探索建立城乡党建联席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健全完善责任考核机制、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激励机制,推动城乡党建工作平衡发展。
二、推动统筹城乡党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重点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基层党建如何更好地适应、推动和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基层党建如何体现和落实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围绕解决这两大问题,我们认为,推动统筹城乡党建的指导思想应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打破城乡区域界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干部人才交流“六大统筹体系”,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区域联动、工作互动,形成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新格局,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如何推动统筹城乡党的建设,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应重点围绕“统揽、创新、规划、联动”这16个字来进行。
一是要在抓好统揽上求突破。要把统揽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党建的核心,树立用“统筹”来“统揽”基层党建工作全局的理念。这也是党建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好3个注重:一要注重均衡发展,使各个区域有序推进,协调发展。二要要注重功能互补,努力使城乡各类组织双向互动,携手共建。三要注重体制融合,构建城乡党建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城乡党建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7.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七
(一)三大工作亮点。
1. 城镇化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2007年,是我区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投资增幅最大、规模扩大最多的时期之一。城镇化水平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36.2%;城镇建成区增加67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26.8亿元,增长25.7%。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编制和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新城区的建设为重点,突出发挥中心城市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二是努力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各地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多渠道增加给排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城建项目的投入。
三是积极推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城镇特色塑造工作。
四是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2007年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32亿元,同比增加20%;开展自治区连片试点区域村屯规划和自治区村屯规划整治示范和试点,完成5000多个村屯规划的编制。
2.“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
“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共投入44亿多元,清理垃圾250多万吨、占道经营113万多处、不规范广告200多万处,整治露天市场1万多个、工地乱象11.9万多处,新增农贸市场443个、停车场1409个、果皮箱9万多个,以及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区的人居和投资环境,完善了城镇功能,提高了城镇管理水平和承载力,得到广泛赞誉,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企业的信心工程、城市的管理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干部的作风工程,成为我区一张响当当的品牌,成为我区发展的强劲动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我厅以全面贯彻“三项制度”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以“双百授权、审管分离、阳光操作、限时办结”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自治区向区直机关推广我厅向政务服务窗口充分授权的工作经验。
(二)三个进一步加强。
1. 建设经济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2007年,我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36.7亿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26.8亿元,村镇建设投资132亿元,这三项投资合计为895.5亿元,同比增长33.6%,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8.9%。
2. 建设行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区14个设区城市和61个县(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落实廉租住房资金2.5亿元、项目用地25万平方米,已开工27万平方米。二是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增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累计为77.4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累计为42.4亿元,实现增值收益2.4亿元。三是我厅成立信访办公室,加强对信访件的转办、督办和协调处理。2007年,我区成为到建设部上访案件最少的省区之一,我厅被评为自治区维护社会稳定先进单位。四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和重大事故约谈制度,加强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后的动态监督,完善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重点监督制度,建设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五是制定建安劳保费调剂计划编制标准等制度,全年筹集建安劳保费7126万元用于调剂,216个(次)企业、18.3万人受益。
3. 科技、人才、法制和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建设科技迈出新步伐。2007年,全区建设系统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二是人才和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广西城市建设学校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取得新成效。三是建设法制工作得到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修订案)》颁布;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普法教育、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取得成效。四是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扎实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坚决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效能监察,有力地促进了建设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机关作风转变。五是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加强。2007年,我厅荣获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计划生育、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三个初见成效。
1. 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围绕节能减排,出台《广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5项地方标准,积极构建建筑节能政策等6大工作体系,重点推广地源热泵等10项建筑节能技术,加大建筑节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对上林、田阳等20多个县的现有路灯照明设施进行节能改造,节电率达22%以上,启动我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全区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执行率为97%。新型墙体材料产量累计102亿块标砖,节地9200亩,节能59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6万吨,利用工业废渣120万吨以上。
2. 建筑和房地产市场规范整治初见成效。
积极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治理房地产领域商业贿赂,房地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被建设部誉为三个成效最显著的省区之一。以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加强和规范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诚信体系,严格建筑、勘察设计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强化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开展全区勘察设计质量大检查,组织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教材》,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工程监理覆盖面达90%以上,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开展质量安全层级监督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3. 建设事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积极推进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单位股份制改革,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完成重组改制,北海污水处理厂整体出让。梧州市与广州德润公司、来宾市与北京中科实业集团、上思县与广东湛江市麻章环卫机械厂,采取BOT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垃圾处理场。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加快,广西建工集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城市设计水平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不足,一些城市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呈加剧趋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水平较低,“城乡清洁工程”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地方出现“五乱”反弹现象;建设市场管理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有待解决;拖欠工程款、物业管理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建设工作重点
今年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城镇化水平比2007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实现建设经济“双千亿”目标。全区建设行业力争完成房地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等“三项投资”1000亿元,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20亿元。
——在县城以上城市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廉租房30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住房补贴1.02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90万平方米。
——各设区城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开征生活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县城以上城市新增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30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县以上城市实现控规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全覆盖,完成自治区重点镇近期建设用地控规的编制。
——继续推广与应用建筑节能10项技术;新增节能节土利废的页岩多孔砖和混凝土砌块生产能力60亿块标砖,第二批限期“禁实”的10个城市新墙材比例达到70%。
——全区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力争控制在4.2人以下,死亡人数力争控制在25人以内,杜绝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安全事故。
做好今年的建设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领域众多,要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核心战略。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心城市发展。要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开放开发的任务和重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抓好城市总规与其的衔接和落实,完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编制,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总规修编。加快发展一批县城和重点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年”活动。要把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精心安排部署,迅速掀起“城乡规划年”活动热潮。尽快出台《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抓紧县城以上城市近期建设用地控规的编制,并在年内实现全覆盖;加快桂东南城镇群、百色右江河谷走廊城镇带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强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和开发建设管理;完善城乡规划内容,落实规划强制性标准;引导建设项目向城镇和工业区集聚;落实派驻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规范“一书三证”核发、统计,推行“阳光规划”。
扎实推进“1211”工程。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和镇乡总规修编,突出抓好重点镇近期建设用地控规的编制,抓好撤乡并镇后城镇总规调整。继续开展城镇特色塑造和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重点抓好凭祥、东兴等国门城市、边境城镇、小康示范镇城镇风貌及景观改造;开展古民居古村落调查摸底和保护性规划的编制。继续抓好一批规划整治示范和试点村屯,组织编制1000个左右的村屯规划;开展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推广若干项村屯建设适用技术。加强农房建设的技术服务和农民建筑工匠管理,做好地震设防地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工作机制。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把城镇化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健全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协调和督促各级财政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对自治区重点镇、城镇化示范县和小康示范镇进行动态管理;加大落实城镇化政策的督查力度;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深化对城镇化发展目标、政策等的研究。
(二)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促进“城乡清洁工程”迈出新的步伐。按照“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的要求,加强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抓紧编制市政、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向城镇居民区和农村拓展延伸;把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与村屯规划整治结合起来,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延伸。
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广数字城管,继续发挥城市管理、保洁和督察队伍的作用。健全干部包街、门前三包等制度,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以及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三)加强宏观调控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今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筹资1.02亿元用于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同时将廉租住房制度覆盖到各市县。要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分工,落实住房保障资金、土地供应及工作机构,加强督查和考核,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要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落实建设用地,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90万平方米;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稳步提高缴存覆盖率和风险防范水平,计划全区住房公积金总量突破8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额发放总量突破45亿元。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多种方式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
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重点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控制房价上涨幅度。各地要抓紧制定和落实住房建设规划,2008年度住房建设计划要抓紧实施;3月底前要公布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6月底前要公布2008-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探索限价商品房建设、定价、供应和交易管理办法。积极稳妥推进危旧住房改造,努力增加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限价商品住房房源供给;加快已审批的市场运作方式建设住房项目建设。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完善和落实有区别的税收、信贷政策,严格执行第二套住房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抑制投资性购房和大套型住房消费,规范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
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和信息系统,抓好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分析。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加强对商品房预售和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完善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管理,加强对外商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的调控和规范。严格项目资本金和项目手册制度,以及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推进城镇房屋征收拆迁法制化、规范化。规范房屋权属登记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行为。加强白蚁防治管理。
(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
把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突出抓好自治区重点工程和中心城市、县城重大城建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层层分解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开展节能减排执法检查。
(五)大力发展建设经济,进一步提高对广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要在加大市政公用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装饰装潢业、建材业的同时,做优做强建筑业、房地产业。
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优化建筑业结构。积极推进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扶持一批建筑业企业晋升特级和一、二级资质;鼓励和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提高与总承包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土地、税务、信贷等调控手段,调整房地产企业结构;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退出机制,扶持大中型企业发展,支持优势房地产开发企业组建企业集团,鼓励优势开发企业向县、镇房地产市场延伸,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推进住宅产业化。
(六)加强勘察设计、标准定额工作,提高建筑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继续深化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动态管理,健全勘察设计市场管理机制。县以上城市要开展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特别是重要地块的建筑、标志性建筑,要符合修建性详规,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开展勘察设计质量、安全、市场专项检查。抓好标准定额工作,加快完善建设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做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合同备案,加强对工程造价活动的检查监督,规范工程造价咨询市场。
加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加强市政设施抗灾设防管理,抓紧编制城市管理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燃气、供水等行业应急预案。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建筑安全监督执法和专项治理。健全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村镇建筑施工队伍管理,做好农房安全工作。
切实转变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方式。加强对施工现场实体监督,以及对各方市场主体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督促企业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组织开展各种工程质量创优活动。全面推行住宅分户验收制度。
(七)加强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解决涉及民生的问题。
要把灾后重建与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建设领域涉及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办好十件实事。(1)实施廉租房保障工程。(2)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90万平方米;推进旧住宅区改造试点。(3)开展集中建设对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试点,缓解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4)配合有关地方和部门,实施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村寨火灾整治寨改工程,今年完成300个村的寨改规划设计。(5)编制《广西雨雪冰冻灾害农房重建图集》,免费提供给受灾村民选用。(6)全面修复因雨雪冰冻灾害受损的建制镇供水设施。(7)培训农民工、建筑工匠2万人。(8)组织编制村屯规划1000个。(9)努力维护建筑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居住环境、饮食卫生和劳动条件的监督检查。(10)开展全区建设系统信访处理专项活动。
(八)加强科技、人才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认真抓好科技创新。组织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打造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加强建设领域技术和产品备案管理。
加强人才工作。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选拔任用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以贯彻《城乡规划法》、住房保障制度和节能减排等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市县分管领导和建设系统干部培训;加强建设类执业注册人员考前培训、资格性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鉴定,提高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和建筑农民工的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建设系统依法行政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我区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力争出台《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广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加强行政复议、执法监督和队伍建设,落实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开展建设系统行政执法检查。
三、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解放思想,破除制约建设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容许失败、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把我区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
8.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八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1991 年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长沙开发区建设的序幕。截止2013年底,全市形成了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四区八园”(含工业集中区)的骨干园区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8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四区八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4个,完成产值57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积极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772.8亿元,是2006年的8.2倍,年均增长31.9%;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是2006年的7.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
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8.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4.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7家,占全市的55.6%;2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83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
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3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9.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9%,比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87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6.1%;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园区企业高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81.7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加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5大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4.2%,比2012年减少8.7个百分点;其余4大行业占比为30.3%,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业独大”难改,影响平稳发展
近十年来,长沙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业高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沙经济的走势,过度依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业的问题比较突出,为长沙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忧。2013年,园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4.2%,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近3倍,比占比超过5%的其他4个行业合计占比(30.3%)还高出3.9个百分点。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4.5%,影响园区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3.9%,近10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目标定位不清,影响长远发展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抓住1-2个重点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前两大行业看,天心经开区占比为51.0%,雨花经开区、暮云开发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低于40%,反映出主导行业不明,产业集中度低。
(三)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四区八园”工业投资虽然比上年增长26.5%,但比园区全部投资增速低1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工业投资产业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在全省确定的12大优势产业中,长沙的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7%。
(四)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
从园区管理看,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园区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园区管理人员懂经济的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加之园区考核成果没有完全与干部运用挂钩,考核体系中对工业发展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从企业发展看,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4.4%,低于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速1.0个百分点。2013年企业景气调查情况显示,22.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工业发展“首位”思想
工业是社会物质的主要创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没有第二产业创造的利润作支撑,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长沙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动工业经济这个“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
要立足全市的宏观发展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出台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统筹力度,根据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五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努力稳住生产,有效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外,其他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规模较小,必须重新进行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强招商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和各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针对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谋划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三是促进集群发展。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象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提高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五)强力实施园区人才战略
9.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标语参考 篇九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合力推进改革工作。
2、规划先行、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民主决策。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5、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6、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7、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8、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9、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
10、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1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13、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4、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15、着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
16、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水平。
17、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18、三清六改更清爽,屋里屋外亮堂堂,全力清除脏乱差,农民生活有质量。
19、建设新乡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面貌、创建好班子。
20、激发新追求,开拓新思维,增添新活力,树立新作风。
2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幸福和谐新南丰。
22、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5、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6、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
2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9、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30、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1、提高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3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
3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6、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
37、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助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设。
38、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9、全党动员,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40、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1、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42、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3、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建新机制、树立新风尚。
44、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45、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环保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
46、深入开展清理垃圾、清洁河道、改厕改圈和村庄绿化活动,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47、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8、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集中“无四乱”、绿色乡村面貌新。
49、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50、爱岗敬业勤劳富,精打细算聚财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家庭和睦同心富,邻里相亲互相富。
51、不断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2、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是基础。
53、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
5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55、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而努力奋斗。
56、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7、推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10.山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篇十
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结合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实行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布局,要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的需要。城市间基础设施的衔接,要尽可能把农村包括进来,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四通”工程。继续搞好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加强养护管理,确保路况完好。支持发展农村客运服务,本着路运一体、同步规划建设的原则,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努力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继续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优先解决高氟、苦咸、污染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继续完善村村通电工程,重点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减少损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保障率和安全性,加速推进城乡同网同电同价。系统推进农村信息化,逐步实行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
网融合”,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设施社区化的要求,着手实施以中心村(农村社区)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到2020 年,中心村之间及中心村与中心镇之间,要全面实现等级公路连接,以路网建设带动农村客运、商贸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中心镇和大部分中心村(农村社区)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质量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镇村街道要按功能要求全面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有条件的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社区)要争取实现集中供暖和供气,电力、电信、给排水、防灾减灾、环保设施和其它生产生活设施要全面改善。
六、统筹城乡环境管理,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
(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环境保护机制。对城乡生态环境实行统一规划和建设,着力构建城乡衔接的绿化和环保基础设施体系。按照谁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和赔偿的原则,统筹划分城乡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责任,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五)实行城乡污染一体化防治。把城市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和系统整治。统筹布局
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设施。到2020 年,所有中心镇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连接县(市)驻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有条件的应建设适度规模的垃圾处理厂。对农村污水,主要实行村收集、镇处理;对农村垃圾,除建有垃圾处理厂的中心镇外,主要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所有中心村(农村社区)都要建设垃圾临时存储设施和连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
(六)统一城乡环境管理。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工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解决农村工业分散布局、无序排污的问题。统一城乡环境保护政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到农村建设,特别要杜绝城市重污染企业、项目、废水和垃圾向农村转移。畜禽养殖企业要远离城市、村镇驻地和饮用水源地进行布局,所产生粪便等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七、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打破城乡分离的公共服务体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把由政府提供或主导的公共服务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城乡居民,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八)统筹配置城乡社会发展资源。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均衡配置,在校舍建设、师资配备、设备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把进城务工农民适龄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范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农村的需要,把对农民的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能范围。合理调整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涉农科技的投入,确保用于“三农”的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全部应用研发资金的比重逐年上升。加大对涉农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城乡科技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改革公益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和管理体制,加强县以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都要合理布局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鼓励采用托管、设立分支机构和医生轮值等形式,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乡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九)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调整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县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增收。
(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以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为目标,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营造保障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制度环境。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11.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有统一筹划、全面照顾的意思。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和全面系统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坚持统筹兼顾, 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之一, 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 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进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 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就高等教育来说, 坚持统筹兼顾, 也是科学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的根本方法。世纪之初,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 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兼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依靠发展振奋人心, 依靠发展凝聚人心, 依靠发展树立信心, 依靠发展开创局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推动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也是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正是得益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发展才是硬道理”, “稳定压倒一切”三大论断, 将改革发展稳定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支撑点, 缺一不可。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 三者内在统一, 是一个有机整体,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高等学校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总体说来, 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不断深化改革。而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 坚持统筹兼顾, 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才能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不断推进改革, 取得发展实效。
改革是强校之路。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有改革才有突破, 有改革才有发展, 有改革才有新气象。多年来的探索, 使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但并不完善或者不健全, 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这些体制机制必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必然要有一套新的“规矩”来帮助我们实现突破, 这就需要改革。因此, 我们认为改革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必由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 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发展一是要显著提升办学实力, 显著提高办学质量, 二是要显著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显著提高自主创新知识水平, 三是要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 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同时,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 发展也是为了人民群众, 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 在实现全局利益的同时, 保证个体利益, 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稳定压倒一切。维持社会稳定, 是获得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的改革不是成功的改革, 不会推动科学的发展。在高校, 稳定是正常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是实现教职员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任何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 这样的改革才能把握大方向, 才能取得成功。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然要求, 而统筹兼顾正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方法。高校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是全体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无论是综合体制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分配制度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上, 必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兼顾, 统筹谋划。改革要切合实际, 发展要着眼未来, 稳定要首先考虑, 离开了稳定的改革是“无本之木”, 最终会成为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统筹兼顾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 不断调研新情况、分析新形势, 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统筹兼顾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兼顾各方面利益, 并以此充分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和力量, 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也必须坚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必然结果和检验标准。统筹兼顾的改革发展既要注重完善改革措施又要注意与其他措施的协调联系;既要注重解决突出矛盾又要解决后续“增生”问题;既要加快改革发展进程、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又要考虑到师生员工的承受力。
2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是在不断演变的。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 国家科学研究处在起步阶段, 人才的需求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一段时期, 人才培养职能占据主导地位, 但科学研究并不偏废。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 大学首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其次是“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 主张大学兼有科研、教学两项功能。文革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 科学研究的主体功能地位逐渐显现。近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办学校, 特别是办大学, 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 二是造就人才”。邓小平同志1977年在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谈话中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 又是办科研的中心”, 进一步提高了科研的分量。特别是在1993年, 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力争到21世纪初, 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点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 达到世界较先进的水平。至此, 已经从政策上将科研工作已提到了及其重要的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上, 社会服务的功能日渐重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克拉克·克尔先生指出, 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是现代美国多元化大学存在和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高校如何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 融入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建设,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高等学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高等学校育人、研究和服务的关系很重要。普遍观点认为,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要有完善的教学基础来承载育人功能, 又要有优质的科研平台满足社会服务需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同时有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求, 教学和科研是基本功。
最新的高水平大学理念, 不外乎三类, 一是文化素质教育理念, 二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 三是服务型大学理念。按照统筹兼顾原则, 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创新型、宽视野、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提供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高水平师资和一流学术环境;在服务社会方面要通过核心创新技术促进和推动行业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职能的统筹兼顾, 既要通过人才培养为科学研究提供智力储备, 又要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上二者的结合点就在于社会服务功能上。社会支持高等学校的生存, 高等学校也要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技术输出“反哺”社会, 实现良性循环。高水平大学的办学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这一点。
3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高等学校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20世纪末期, 为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5月毅然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10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办学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高等教育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 激发了办学活力;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深化, 成效显著;高校的办学潜力充分发挥, 办学效益大幅提高。
尽管如此,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长期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办学条件紧张, 教师总量结构性短缺, 毕业生质量滑坡, 短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向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各地高校为最大限度的保障扩招工作的顺利进展, 可谓殚精竭虑, “疲态百出”。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强调,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领导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形势, 把握节奏, 抓紧解决、消化现存的问题与矛盾,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用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正确处理高等学校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强调,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领导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形势, 把握节奏, 抓紧解决、消化现存的问题与矛盾,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规模、质量、效益相互联系, 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没有足够的规模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又难以体现办学效益, 片面强调办学规模, 如果教学资源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质量必然下降, 就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 规模、质量、效益三者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才能切实发挥高等教育的最大效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统筹兼顾, 平衡点是保持适度发展规模, 关键点是提高人才质量, 着力点是提高办学效益。保持学校规模、质量的协调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 一是要坚持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相协调, 二是要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相协调, 三是要坚持学校发展与办学条件相协调。
统筹兼顾的原则下, 适度的办学规模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吻合, 与学校办学条件相匹配, 与学校师资力量相适应的办学规模。在确定办学规模时要广泛开展市场需求调研, 把这宏观外部形势与所处的地域和服务范围等情况综合考虑。办学规模的确定还必须对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场地环境、后勤保障、师资队伍等因素做出客观评价, 对办学条件改善的中长期规划了若指掌, 规模太小会造成办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能充分获取办学效益。当然, 规模也不能太大, 不能超出办学条件的负载, 否则将导致办学质量下降, 损害办学效益。因此, 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 确定合理的办学规模, 才能有效地提高规模效益。
统筹兼顾的原则下, 优良的教育质量是指宏观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微观上符合学生个体成材的科学质量观。创新型、宽视野、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等学校要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 深化综合体制改革, 同时需要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为社会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
统筹兼顾的原则下, 显著的办学效益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量的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是大量的推动社会进步、解决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三是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资金支持, 四是良好的办学声誉。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与办学规模和质量密切相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统筹兼顾, 要通过更新观念、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来提高效益, 要通过遵循规律、加强规划、盘活资源来提高效益, 要积极探索投入少、质量高、效益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冯刚.科学发展观高校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9.
[2]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与党员干部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建读物出版社.
12.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篇十二
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
(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
(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
(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
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
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协调处理发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真正构建和谐社会。(二)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协调、约束作用,通过编制总体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达到建设适度超前,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开发建设的系统性和网络化水平。增强城市的承载、服务、集聚和辐射功能。必须合理利用现有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石嘴山市成为一个宜人居住、环境优美的社区,其根本就是要搞好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完善小区各项福利设施,以人为本,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三)树立工作创新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能力
面对城乡面貌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要求,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建设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鼓励社会参与监督、评议,广泛听取群众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注意解决好“新帐不欠,旧帐逐年还清”的问题
我区一个市政基础设施欠帐比较多的地区,大部分村镇配套不完善,尤其是对污水的处理、垃圾的处置、生态环境的优化等问题,矛盾更为突出。由于受资金的制约,这些问题一时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要按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任务的轻重缓急以及政府对资金投入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建设计划,组织实施。做到新建项目按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步到位,过去的建设欠帐在今后更新改造中逐步加以解决,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五)加强联系,寻求支持,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抓好城乡建设长效管理,需要各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联合管理,形成合力。特别是巩固建设成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就更需要各部门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因此,要从三方面加强横向联系:一是,要从全市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在规划、市政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争取市里在管理上的支持。二是,加强与区内大型企业和部队的沟通,发挥他们的优势,联动发展,争取大型企业在执行上的支持。三是,建立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合作、齐抓、共管的世态,巩固建设成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六)统筹、科学安排好各类建设项目
要深化、优化各类控规和详规,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功能齐全、留有发展余地。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地块组团式、市政网络化模式建设各类项目。(七)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一项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在区委、区府统一领导下,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要抓好具有共性或职能交叉的工作,不推不躲不扯皮,齐心协力,形成“上级考核、同级评议、百姓测评”,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环境先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力求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能“建精品、创亮点、求超越、快发展”,使我区城市建设由治标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二)工作任务
1、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隆湖大道(山水大道-沙湖大道)。按照区委、区政府一湖两翼的战略构想,以隆湖大道(山水大道-沙湖大道)的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隆湖大道是星海镇南北经济发展的交通主动脉,也是带动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纽带。通过隆湖大道的改造,使其与沙湖大道、山水大道、新火车站—世纪大道横向发展轴一同构成星海镇快捷、高效、畅通的交通主框架。带动星海镇交通网络纵深发展,促进区域内总体交通能力提高,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周转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该地区群众生活和出行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
该项目起点位于山水大道,终点止于沙湖大道,全长6.1公里,规划建筑红线宽50米,建设标准为城市二级主干道,机动车道宽24米,满足六车道通行的要求,两侧各为2米的绿化带+4米非机动车道+4米的绿化带+3米的人行道,满足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需要,达到分流交通的目的,同时,增加绿地面积,美化道路景观。在项目的建设中配套建设路灯照明,预留供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管线的入地位置,净化空中“蜘蛛网”,避免重复投资。整个项目估算投资7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立项、勘查、测绘、施工图设计、土地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2月底已开工建设。2、利用争取到的隆湖六站至马拉机站25公里三级公路国债项目,投资3109万元,计划建设经六路、经十路、经十一路、纬十路、纬十一路、纬十二路,以拉升星海镇外围路网发展框架,为隆湖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和产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争取市上和农发行贷款资金,投资832万元对兴民村2.6公里长城路进行拓宽改造,修建16米宽道路,改善城乡道路交通状况。
4、概算投资335.9万元完成0.45贺兰山北路改造工程。
5、积极做好机械装备区2号路道路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前期立项、勘查、测绘、施工图设计、土地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现已开工建设。
6、概算投资6427万元分期完成星海经济区20.39公里5条路网建设工程。
7、待市上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修编调整完毕后,我局将结合市上调整后的村庄布局规划,指导督促各涉农单位调查研究,合理布局,尽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将乡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纳入到村庄建设规划中,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推荐阅读:
工作统筹安排不够科学07-04
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09-21
关于农村咸阳市城乡统筹建设10-07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09-25
统筹规范体现特色08-20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10-08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20
城乡统筹有限责任公司09-08
2022年城乡统筹工作思路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