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潍坊市风筝产业的调研报告
【按】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近期市政府办公室与市风筝办组成调研组,就我市风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式社会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察看本地风筝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了我市风筝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进一步做强做大风筝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参阅:
一、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年一度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和“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风筝已成为潍坊独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对于宣传潍坊、提高潍坊知名度、打造潍坊城市品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重要平台,我市风筝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历次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国内外风筝大赛暨表演中,我市的风筝都以鲜明的特色,上乘的质量,屡屡取得佳绩。2006年5月,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承办的奥运“山东祥云小屋”,充分展示了潍坊传统风筝的魅力和韵味,弘扬了风筝文化,拉动了潍坊风筝出口。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群众游行方队中,美丽的潍坊风筝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风筝展”上,潍坊风筝精湛的扎制技艺和多姿多彩的造型,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产业概况
据调查统计,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我市的风筝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额也仅有20多万元。现在,全市风筝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潍坊天成、潍坊凯旋、杨家埠、飞人风筝厂等一些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达7家。潍坊风筝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义乌等地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区域布局
我市的风筝产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目前,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和寒亭区杨家埠村已形成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潍城区火车站 “地一大道”和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成为主要的风筝旅游展示销售地,奎文、潍城两区除聚集了70多家风筝厂家外,还拥有风筝实体经销零售店300余个,其他县市区分布甚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如潍坊凯旋风筝厂厂长谭新波,他与国外的风筝制造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具有自主出口权,并聘请国外专家当技术员,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他本人也经常代表潍坊远赴国外参加风筝展示和表演比赛,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促进了风筝产品营销,也宣传了潍坊风筝文化。潍坊天成风筝厂厂长王永训,他以生产经营传统风筝为主,并在继承与创新上做好结合文章,使本厂的风筝品牌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三)产业结构
我市风筝生产以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为主。传统风筝生产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在制作工艺上分为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子式和特技六大品种,主要有龙头蜈蚣、大鹰、蜻蜓、金鱼等300余个品种。现代风筝生产以潍坊凯旋风筝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等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拿定单,组织生产运动类、广告类、大型软体类等风筝。传统风筝以内销为主,现代风筝以外销为主。运动风筝、动力风筝、冲浪风筝等高端、高附加值的风筝生产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产量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二、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风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量小质弱、手工作坊生产、分散经营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任重道远。
(一)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我市的风筝生产经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据调查统计,全市风筝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10余家,仅占全市风筝生产企业的3%。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格局,导致风筝企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普遍较差、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较低。今年以来,国家实行风筝出口“生产许可证”制度,按此要求我市几乎无达标的出口风筝企业。鉴于此种窘境,经与有关部门协商,才同意按特殊情况给我市风筝出口企业临时“开绿灯”。
(二)专业人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在潍坊风筝老艺人、老专家健在的越来越少,但能接上班的年轻传承人并不多,“老艺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传统风筝扎制工艺难以有效传承。从风筝企业员工看,从业者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风筝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粗放,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导致风筝产业整体效 益不高。在现有生产企业中,从事传统风筝生产的传承艺人和高端风筝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很小,人才断档和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受到制约
由于风筝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分布零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支撑能力弱,从整体上看我市风筝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正式注册风筝商标的企业,仅有潍坊天成、杨家埠、潍坊凯旋等十几个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无法以自身能力销售到国内外市场赢取更大利益,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初级产品,被他人“贴牌”。另外,风筝销售上存在管理不到位、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本市业户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现象,不仅损害了潍坊风筝的信誉,也影响制约了潍坊风筝生产销售市场的有序培育和健康发展。
(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对外宣传推广不够 多年来,全市没有形成一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风筝展示交易市场,与我市“国际风筝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现在虽有火车站“地一大道”和杨家埠大观园两处较为集中的展示交易场所,但由于规模较小,客流较少,加上受风筝本身一些特点如销售季节短、生产周期长、量大利薄的影响和制约,这两处场所短期内还难以做大做强。此外,普遍存在着广告宣传重视不够的问题,在公开的媒体上,几乎见不到潍坊风筝的营销广告。现在外界只知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但对潍坊风筝的文化、种类、扎制技术、制作工艺等却知之甚少,也反映了我市整体上对外宣传推广风筝文化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风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潍坊既是世界风筝都,又是国际风联总部驻地,发展风筝产业有着独特的品牌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前不久,张新起书记就风筝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风筝是潍坊文化之魂,来之不易的品牌,只能做强,不可偏废,望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更好的成效”,许立全市长也明确批示“以风筝会为契机,培强做大风筝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结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风筝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应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8第36号)为指导,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稳定生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加现代、高端带低 端”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平台,以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为中心,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当前要集中精力实施好“一场二所三地四举措”,带动风筝产业发展全面上档升级。
1、筹建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市风筝办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在宝通街以北春鸢路路东,启动一处大型风筝生产和批发交易场所。这里建筑面积适中,人流、物流、仓储、交通便利,比较适合风筝生产的存储、销售,年内将有80余家的风筝生产和销售业户入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这一龙头市场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并为广大厂商提供优质服务,扩大该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用2年的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筝批发交易市场。
2、巩固二个风筝展示销售场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杨家埠大观园和火车站“地一大道”现已初具规模。进一步,要继续实施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风筝厂家和经销商落户,进一步扩大“二所”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3、发展三个生产基地。以坊子王家庄、寒亭杨家埠和正在兴建的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为三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使之做大做强。坊子王家庄四个村的风筝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为促 进风筝营销,在当地可以兴建专门的营销场所,如风筝一条街等。
4、采取四项举措。通过申报“潍坊风筝”主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修订潍坊风筝地方行业标准,国际风联指定生产厂家和指定产品,风筝产业协会会员自律等四项举措,严把风筝质量关,打造潍坊风筝品牌新优势,使风筝产业形成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推广,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产品展销会、国内外交流等时机,采取影视文化、广告策划、放飞表演、现场互动、网络平台、在高速公路两侧主要位置设立广告位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潍坊风筝,真正使潍坊风筝品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同时,继续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依托风筝生产大户成立商贸公司,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发展壮大风筝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中间批发商,打造较为完整的风筝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坚持风筝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促进风筝旅游营销。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研发创新
依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加强风筝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风筝艺术人才库,发挥老艺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大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现代技术改进风筝设计和扎制工艺,努力保持世界一流的研发、扎制水平。市风筝办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继续合作办好“潍坊风筝研究与培训中心”和“风筝设计与制作”高级研修班,每年对全市风筝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轮训,继承发扬传统技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风筝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风筝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区域结构上应按照业已形成的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布局,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扩大高端优质风筝如精品传统风筝、现代风筝、动力风筝和冲浪风筝等名、特、优、稀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同时促进风筝延伸产品如风筝布印刷、玻璃钢、风筝线、风筝轮的生产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保持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生产和营销上的领先地位。要立足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生产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巩固我市“世界风筝都”的龙头地拉,切实提高风筝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
1、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由市风筝办、发改委、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检验检疫局、海关、商务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的风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市风筝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定期召开 协调会,协调解决风筝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风筝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风筝产业政策。应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具体细化的风筝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等等。此外,要建立我市风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政策扶持、措施呵护,迅速使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壮大。
3、设立风筝产业发展支持基金。建议市政府设立支持风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风筝产业的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和广告宣传等,支持风筝产业发展。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进入风筝产业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风筝产业,进一步优化风筝产业投资结构,解决风筝生产企业融资难问题。
4、充分发挥市风筝办和市风筝产业协会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市风筝办协调、指导、推动风筝产业发展的职能,并加挂“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牌子。为此,市风筝办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对风筝产业的调研规划和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帮助风筝企业解决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瓶颈 性”、关键性问题。结合筹办国际风筝会,办好每年一度的风筝产品交易会,同时,每年在国内主要城市组织几次较大规模的风筝放飞和风筝工艺品展销活动,为风筝企业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潍坊风筝知名度,促进风筝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市政府办公室、市风筝办调研组
2.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基本情况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 具体位于北纬25°34‘~26°18‘, 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 山有“九峰八面之奇”, 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 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 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 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 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 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 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 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 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 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 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 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 品类齐全, 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 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既具观赏性, 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 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 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 雄、奇、幽、旷之特点, 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 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 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 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 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 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 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 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 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 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 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 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 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 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 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 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 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 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 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起步较晚, 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 个别甚至出现赌博、色情等违法现象, 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强化政策引导,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 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 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 突出休闲旅游特色, 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 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 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 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 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 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 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 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 整合产业要素, 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 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 提高景区景点档次, 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 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 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 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 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 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 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 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 (3) 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 加快沿江开发步伐, 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 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 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 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 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 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 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 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 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 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 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冈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 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 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个~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5. 加强旅游产业经营管理
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解决影响游客滞留资兴时间短的矛盾;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规范东江湖游运秩序, 鼓励扶持燃气、电力、豪华游船, 淘汰限制燃油、破旧油船;加强各旅游景点、各工作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 全力提升资兴市旅游服务整体水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突出抓好东江鱼系列产品、竹木工艺品、少数民族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大力挖掘资兴旅游文化资源, 尽力传播推介东江湖秀美风光, 以“寿佛”文化和“古南岳”文化, 呼应郴州“福文化”和炎陵“华文化”, 打响资兴市“寿佛文化”品牌, 提升资兴旅游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加快资兴成为旅游名市步伐。
参考文献
[1]吴章文:湖南资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湖南地图出版社, 2002
3.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1.可有效解决我市耕地面积不足的矛盾
发展设施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市目前农业人口18.8万人,耕地面积为20.14万亩,人均耕地1亩,南部沿山区和中部平川区人均0.5亩,北部库区人均1.8亩,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的种植和粮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设施农业能够加快“秸秆生物反应堆”、“无土栽培”、“黄板诱蚜”、“菜沼综合应用”等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满足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产要求。同时,设施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带动建筑、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農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设施农业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设施农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被誉为农民的“绿色银行”。2010年南严村的瓜菜、东城村的西红柿亩纯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今年南严村日光温室仅西瓜一项就为全村增加110余万元收入。
4.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面临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的挑战。设施农业通过生物工程与环境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水、肥料、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如冯东村的大棚葡萄全年用药次数为6~7次,而露地葡萄用药次数为10~15次,用药次减少1倍。
5.是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果菜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均衡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通过创造可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据统计全市蔬菜产量为7.3万t,其中设施蔬菜产量为5.9万t,占全市蔬菜产量的80%。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能够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处在有效的安全监控范畴之内,成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我市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1.制定规划,科学发展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村组,认真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华阴市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实施百万亩设施大棚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通过电视、广播、散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政府重视、政策推动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全市设施农业发展专题会议,与各乡镇(办)签订了目标书,夯实了责任。二是资金支持。对于新建日光温室,除了省财政每亩补助资金2000元外,市政府每棚奖励1000元。
3.参观学习,调动积极性
一是先后组织华西、北社等6个乡镇主管领导、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150名人员到杨凌、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种植经验,让群众亲眼目睹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和市场前景,调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二是聘请我市土专家通过现身说法,使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科技支撑,强化品牌
一是实施技术责任层层包联。农牧局所属的8个基层单位负责包联6个镇(办)的日常业务指导,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各单位又与技术人员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夯实了责任。二是在建设设施大棚关键时期,下派2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到6个镇(办)22个村田间地头,全程跟踪,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建棚质量。三是成立设施农业培训专家团,明确人员及分工,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直通车,将农业科技服务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设立24h咨询电话,随时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引进、推广小型农机具和配套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年来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推广配套微耕机600台,卷帘机1550台,喷药机330台,太阳能杀虫灯500台,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依据市域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造,全力引导,强势推动,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给群众谋利增收的英明之举。截止10月底,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5125亩,产量51425t,总产值4537.5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535亩,大棚4200亩,新建百亩以上的示范园6个,其中岳庙办岳东村规划建设集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日光温室800亩,已建成54棚500亩。日光温室以钢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华西镇的南严村、冯东村,桃下镇的东城村等6个镇(办)12个村,以种植礼品西瓜、西红柿、黄瓜、葡萄为主,亩纯收入在1.5~2万元。大棚以钢架、竹木混合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北社乡的土洛坊、新姚村,华西镇的南严、庆华等5个镇(办)8个村,以种植甜瓜、哈密瓜、秋延辣椒为主,亩纯收入在0.8~1.2万元。经济效益高,发展势头强劲,但与设施农业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规模小
一是受南山、北滩、东塬的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我市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不平衡,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普遍偏小,难以形成规模。二是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使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难以集中,况且许多农民仍依靠种田务农来维持生计,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如我市百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有6个,但缺少千亩连片生产基地,更不用说万亩连片生产基地。
2.投入资金短缺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农力度不大,农户贷款难,发展缺乏资金,财政补贴资金与农户发展资金相差过大。如建1亩标准日光温室需要投资6万元,省财政、华阴市财政每亩共计补助3000元,仅占总投资的0.5%。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是依靠群众以自筹的手段来弥补,造成制约发展“瓶颈”。
3.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够健全,服务功能不够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份额不够大,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4.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对策及建议
1.扩大生产规模,做强优势产业
按照点状布局,块状联合,全面推进的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力度,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连片经营,规模发展,努力形成精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持措施
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资金整合原则,整合财政、农发、扶贫等各类涉农资金,将涉农项目资金向设施农业示范村倾斜。二是加强信贷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制度,联系协调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对设施农业开展信贷业务,并不断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优惠措施,吸引民間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3.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
主要围绕设施农业产业,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华阴市设施农业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设施农业生产标准,指导设施农业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规范种植行为,对投入品进行严格登记,实施农业生产档案记录,如打药时间、使用农药品种、农药用量、农药使用方法等,具有可追朔性,保护销费者的合法权益。
4.加大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
4.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四
传统服务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一类是为生产和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如饮食业、旅店业、旅游业、修理业、租赁业等都是传统服务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行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达到47%左右。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著名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香港甚至高达90%。国内先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北京达到 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市委将如何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列入此次调研范围十分必要。为做好此次调研,在对我市服务业状况、存在
问题、发展方向进行具体了解之后,又对南京、无锡、杭州等城市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举措
(一)南京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立足十一五发展,立足南京的优势特色,做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中心的战略决策。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发挥行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产业;发挥人文教育优势,以旅游休闲和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采取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584亿元,增长16%,占gdp的%,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主要措施是:
编制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南京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意见。2006年又编制完成了《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方案》、《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保障规划目标落到实处,2007年制定了《关于分解落实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的意见》等实施意见,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通过建立健全规划目标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
把握工作抓手,建设发展载体。近年来,服务业通过集聚引领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南京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已有11个集聚区获得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称号,吸引了大量服务业企业入驻,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产业支撑。
为促进重点项目建设,XX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企业在水、电、气价格,土地使用及报批手续,专项资金扶持和使用等方面都给予明确的政策措施。
提升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战略,XX市排出了各服务行业的重点企业,并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服务业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创建活动。启动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2007年,市政府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工作列为服务业工作重点,市委组织部也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列入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计划,并圆满完成了两期现代服务业专题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深入研究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出台南京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产业目录。努力营造吸引国内外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以及将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构筑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平台,制定针对性更强 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加大针对重点国家、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高科技对服务业的渗透力度,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程度,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对服务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完善市场专业分工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生产企业服务流程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
(二)无锡
近年来,XX市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主要做法是:
抓规划导向。采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服务业
规划导向力度,集中力量编制完成了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以及创意、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规划落实。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对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新增项目。
抓政策扶持。2004年,XX市就出台了《关于鼓励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近年来,又制定了扶持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及动漫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项领域的政策意见,有力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 健康有序的发展。
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赴东南亚、欧洲、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并以论坛、会展、恳谈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客商洽谈,共推介涉及服务外
包、旅游休闲、科技信息、商贸物流等项目450多个,协议金额超过30亿美元,为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无锡服务业与国际的合作交流。
抓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7年,XX市编制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服务业鼓励类、禁止类、淘汰类项目,为今后服务业项目建设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集聚区的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核心,加快集聚区规划布局和协调服务,分类指导,跟踪服务,促使一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抓住产业链前端创意设计、后端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吸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但鉴于我市长期处于重工业城市的历史原因,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
完成增加值为亿元,增长%,分
别低于gdp和工业增速和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仅为%,比2006年下降个百分点,低于全国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7城市第4位,其中农业居第1位,工业居第4位,但服务业却居第7 位,占gdp比重也居7城市第7位;与工业、旅游业均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6城市第6位,工业占gdp 比重居第3位,服务业占gdp比重居第6位。
3、某些服务业领域空缺或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中介、创意设计等基本空缺。社区服务业、演艺业、金融保险、it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4、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国内服务业500强。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
府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一些不当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6、服务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三、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各地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无不想尽了各种方法,仔细分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均不是空穴来风。营造气氛、因地制宜、从当地优势着手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议:
(一)全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服务业向全方面、多方位、深层次的浸透。
1、广泛宣传新兴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全面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认识。要全面宣传新兴服务业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人们用现代的眼光、站在更广的范围内来认识服务业,使人
们认识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从而鼓舞人们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发展服务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发展服务业的组织网络。成立由市领导为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和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有关土地、财税、人才引进、鼓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和引导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先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企业,优
先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的来洛投资。充分利用我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面推介我市的优势资源,积极组织、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洽谈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5、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要完善奖励机制,为培育和引进人才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以及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二)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
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1、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尽快确定XX市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主题,如XX市确定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确定的生活品质之城。围绕服务业发展主题,编制《XX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从而将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2、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大遗址保护的有利时机,把洛阳范围内的各大古城、遗址进行筛选,按照传承有序的原则进行排列,用快速通道的方式将其连接,建设主题为中华五千年的大遗址公园。
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以大运河的起锚港为主题,在洛河北岸修复当时的水岸码头,以此为中心,建设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将洛河打造成像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后海那样繁荣,住宿饮食一条街、旅游文化广场等服务聚集区,从而改变目前重于靓丽洛河转于利用洛河的状况。
3、继续组织力量,积极推进牡丹评选国花进程,将牡丹花会尽快打造成全国人民的节日。
4、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旅游集聚区(带)的建设,加大对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丰富城市旅游内涵,进一步合理编排洛阳境内旅游线路,努力营造住洛阳、游河南的旅游环境。
5、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深化项目带动意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产业优势,高起点策划,高质量完成,积极培植大产业,促进大发展,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创意设计、动漫等几个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6、进一步制定完善考核机制。把每年确定的发展目标
进一步量化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各职能部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纳入考核目标,作为绩效
5.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五
市科协党组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和建立科技推广新网络三大主体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效与特点
一是走出了以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粮为基础的优势产业板块突破发展的新路子。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存栏奶牛18.2万头、肉牛16.2万头、猪80.4万头、羊50.2万只、家禽77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6.6万吨、28.2万吨和3.32万吨,畜牧业产值31.3亿元;果品总面积达到134.4万亩,其中苹果83.6万亩,猕猴桃37.2万亩,时令杂果13.6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169.23万吨,较去年增产2.22%,实现了连续八年丰收。
二是构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产业规模、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经营、以科技示范园区提升产业水平的发展现代农业新平台。止目前,全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32个,全市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37个;市、县科协组织命名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7个,农村科普带头人579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多个,其中市级136个、省级24个、国家级5个,实现年销售收入71.69亿元。与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的亮点。
三是形成了以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乡土人才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新网络。目前,建立健全了宝鸡、杨凌、西农三方咨询会商制度,全市62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村一品示范村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培训农民100.28万人次,培养乡土人才l万余名。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320个,发展稳定用户23.4万户,有力地提升了农民增收能力,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这些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农产品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三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更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约农业集约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是土地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土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科技水平差异大,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大规模、统筹化经营举步维艰,极大地制约了我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据统计,全市土地流转只有10.5万亩,仅占总承包地面积的2.4﹪。
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把水源工程与“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二是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整合土地整理、一村一品、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和资金,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三是抓好水源林建设。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加大对水源林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土壤肥力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四是加强灌区配套渠系建设。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实现设施设备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排标准,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一是抓畜牧产业。以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以建设千头、万头奶牛场和百万头生猪大县为抓手,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生猪生产,做强做大畜牧产业;二是抓林果产业。抓好渭北塬区100万亩苹果和秦岭北麓60万亩猕猴桃、西部北部山区百万亩核桃、花椒产业带建设,在规模发展、优化布局、提质优果上迈出新步伐。三是抓蔬菜产业。以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10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四是抓优质粮产业。大力推广优质良种、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走粮食生产优质化、专用化之路。
3、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开展产业开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创新研究,为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种、良法、收储、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支撑。二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农业机械化为重点,加强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和农机新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育一批懂科学、会管理的复合式农民。四是发挥农技协及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机构。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产业带动载体,发挥其对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5、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创新机制,重点抓好宣传、管理和运行、监督和评估、规划和投入机制建设,确保生态农业建设顺利实施。二是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技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四是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运用工程,推广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继续抓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沼气池四大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生态屏障保护能力。
6.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关于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你们都写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为了解我市体育产业的运行情况,根据市政协常委会议题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20**年6月中旬,在市政协副主席彭皓方的带领下,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就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各有关地区、单位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我市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市体育产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市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业及体育彩票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使休闲体育在我市悄然兴起。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除传统体育活动以外,休闲与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高尔夫、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健身操等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目前,呼市已正规注册的单项协会共有31个,俱乐部38个。有游泳馆(池)20家、台球厅68家、跆拳道馆20家、武术馆3家、轮滑培训班9家、健身俱乐部20家。其中,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发展势头良好,已在我市开设了3个馆。此外,各地区、单位和民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直接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我市在采用市场化方式举办赛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依托圣奥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圣奥产业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与博茨瓦纳国家男子足球队比赛、中国国奥队与叙利亚国家队的国际男子足球赛、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体彩杯全国拔河精英邀请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等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
3、体育用品销售市场日益繁荣。由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各种体育用品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限额以上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比
上年增长 %。目前,我市有体育用品经营商户400余家(包括各大商场体育用品销售商户),主要以销售体育服装为主,体育运动器材为辅。在新华大街大统体育用品广场和在文化宫街的体育服装销售网点已形成我市较为集中的体育用品销售市场。
4、体育彩票销售态势良好。2002年以来,我市体育彩票销售收入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网点474家。2010年,在自治区销售量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呼市体育彩票销售量达到亿元,全区排名第二,位列XX市之后,超越了一直在我市前面的XX市,实现了新的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量累计达亿元,提供体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有效地弥补了首府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
5、体育培训业和场馆运营相结合。开业运营一年的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积极探索训练中心与俱乐部合作管理运营机制,将全民健身、后备人
才培养和市场化运作赛事有机结合,为场馆经营机制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已举办各级各类赛事31次,接待健身群众万余人次。
6、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情况。20xx年、2009年我市分别投资亿元、6500万元新建了呼和浩特体育场和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XX区、XX县相继投资兴建了多功能体育训练馆,托县新建了标准丙级体育场。20xx年国家体育总局投入体彩公益金150万元,为XX县配套8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186m2的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可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室内运动。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经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旺盛的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主要作法是:
1、领导重视,强化措施。市政府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倾听体育经营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并调整机构,设立办公室,由专人具体负责体育产业开发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XX区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精神,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办法、措施,使我市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国家整体发展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我市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不定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体育公益广告、网站,宣传呼市体育、公布产业信息,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体育、参加运动,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浓厚的市场氛围。
3、积极应对,规范管理。一是体育彩票作为我市体育产业的龙头,市体育局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对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分级管理。二是改善了市体彩管理中心的办公环境,并配备
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三是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重新规范和划分了即开型彩票销售网点,落实网点管理职责,提升服务水平档次。四是推出了奖励办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各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4、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运作能力。在管理和运作上逐步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办体育的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市场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增强,为呼市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现已初步形成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承办赛事水平不断提高。各体育协会在市体育总会的指导下,承办赛事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各单项协会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举办台球、网球、象棋等全国及区市两级赛事30项70次,参加人数达万人次。
6、整体规划,合理投资。全市体育中心进行整体规划。一是专门研究市
游泳馆、市体校和市体育局办公楼新建搬迁问题。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翻修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投资近700万元对呼和浩特体育活动中心进行改造并投入使用,该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投资30万元对占地面约1000㎡的沙土老年门球场等。三是加快更新改造。投资700余万元为人民体育场铺设人工草坪8000多㎡,翻建塑胶跑道 10600㎡;更新了已使用20年之久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四是为百姓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今年在市四区和五个旗县、青城公园安装了32套健身路径。为乌兰夫纪念馆、XX区公园、新华公园安装11套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20条。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呼市体育产业虽然有新的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仅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
到充分的发挥,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对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用地、政策、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也未能统筹规划。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体育产业。在我市的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体育消费,即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体育报刊、杂志等占了整个消费的重头。人们用于购买门票,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和人们花钱用于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健身休闲的参与型体育消费明显不足。目前,我市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是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实物型消费比重过大;消费群体比例不合
理,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形成消费主体;农村人口体育消费普遍偏低。
2、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呼市的体育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管理人员缺乏。我市及旗县区各相关体育部门虽然在机构上比较健全,但实际上各县、旗、区体育市场管理机构缺编严重,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缺少专项经费,对各地的体育市场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我市体育产业主要局限在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和体育彩票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产业链条延展不够。二是体育产业经营规模小、结构单
一、档次不高,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4、体育产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涉及体育、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和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但
目前国家尚未颁布有关体育产业市场管理的行政法规和配套政策,导致一些经营项目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甚至于恶意压价等现象的出现,扰乱了整个体育市场秩序,对整个体育市场的培育很不利,制约着我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5、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全市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场所不仅在市区分布不均衡,在农村更少。旗县、区大多至今仍没有专门的体育用品商店,有体育用品经营也是兼营,而且大多是规模小、品种少。
6、体育产业发展与旅游、经贸、会展等行业的有机结合上还有待加强。我市体育旅游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在经贸、会展、招商、引资、拉动旅游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开发上,还有待于继续加强与开拓。
三、意见和建议
1、继续提高思想与认识。一是从思想上树立新理念。各级领导应把体育
产业发展置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思考。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与运作。我市体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应继续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出台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税收和准入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该产业。在当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可以把体育产业作为全市优势行业、先导先行优先发展,把体育产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3、加大经费的投入。一是在十二五期间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体彩公益金。二是广泛发动社会赞助和捐赠。三是进一步争取上级体育项目投资和资金补助,实现体育经费结构的多元化。
4、探讨体育与旅游等相结合的新
途径,不断拓宽体育产业面。一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于创新。作为首府,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还需开拓。呼市地处内蒙古高原, 北靠大青山,南依土默川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内蒙古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十分丰富,如田径、球类、摔跤、柔道等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柔道、摔跤、长跑等更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深远。我们应立足本地特色、打造品牌,积极建设呼和浩特文化体育旅游圈。比赛本身不一定挣钱,但靠旅游消费却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二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势头迅猛。休闲体育巧打文化牌,休闲体育与文化血脉相连,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就充满休闲、观赏趣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很多民族民间体育可以植入城市休闲体育领域。如内蒙古的安代舞、赛马、射箭、博克等传统项目,都可以使都市人群在练习和娱乐
过程中就能了解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促成传承,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内心感受并从中获益。
5、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市体育产业方面,在经营管理水平上,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营管理、且善于商业化运作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应有的市场管理知识和技能。整个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松散的状态。应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
6、建立健全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目前我市体育经营单位和企业都以相对封闭的形式自主发展,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与有效利用。投资行为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特征,不利于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健全我市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在本部门网站
尽快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增添新内容,扩大交流面。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建议统计部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7、近年来,我市用公共资金修建了许多体育场馆,应坚持向广大公众开放。现有的体育场馆周边,多用于开办洗车房、饭馆等,应充分利用,想方设法让周边房产物尽其用,为发展健身、培训等体育事业服务,使公共设施真正大众化,并对社会开放。
8、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投资体育产业,开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经营性实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展体育的合力。另外,体育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不可小看。以体育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企业、人员共同发展,让他们开拓更新的
7.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七
工艺美术品既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又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工艺美术行业是具有产业和艺术双重属性, 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消费和收藏双重用途的特殊行业, 它蕴含着地方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着地方和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传承着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和文明, 担负着振兴地方和民族产业的重任。工艺美术产业既是传统产业, 又是朝阳产业;既是经济产业, 又是文化产业;既是现实产业, 又是战略性产业, 因而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进一步明确了要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不断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全面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更为加快发展有文化特质的工艺美术产业,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
二、湖南工艺美术产业的概况
湖南是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重点产区, 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繁多, 技艺精湛,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传统的湖湘文化的积淀, 形成了湖南传统工艺美术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 在传承和创新中, 彰显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湖南工艺美术品涉及雕塑、金属、陶瓷、漆器、花画、编织、珠宝首饰、烟花爆竹等品类。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衡阳、湘西、郴州、怀化等地, 其中长沙的湘绣, 浏阳的烟花和菊花石雕;醴陵的艺术瓷和烟花、祁东的工艺草席、永兴的银制品等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湖南工业美术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据资料介绍, 湖南的湘绣、竹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 就有多幅精细、生动、艳丽的湘绣品,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另外, 铜官窑、烟花爆竹始于唐代, 岳阳的青瓷, 土家族的织锦始于商周, 醴陵的陶瓷始于清代。
(二) 门类齐全, 技艺精湛
按照国家工艺美术行业的分类标准, 全国共分为11大类, 湖南工艺美术品类占到10大类, 涵盖雕塑、金属、抽纱刺绣、陶瓷、花画、编织、珠宝首饰、烟花爆竹及民间工业品等近80余个品种。其中湘绣等7个工艺美术品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菊花石雕等10个工艺美术品类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主要品类影响巨大
1) 湘绣
湘绣是将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 形成的以中国画为基础, 运用近200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 手工“以针代笔、以线润色”, 巧妙的运用100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曾有“绣得花儿含苞放, 绣得鸟儿画中飞, 绣得人物眼传神, 绣得狮虎也吓人”的美誉。实属湖南的省粹, 湖南的名片, 多幅湘绣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1997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研制的大型湘绣座屏《百鸟朝凤、洞庭春色》被省人民政府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的贺礼赠送给香港政府。去年, 该所研制的湘绣请柬《锦绣潇湘请你来》成功搭载“神州八号”遨游太空并永久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省内多家湘绣企业研制的湘绣作品也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文博会”金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特别奖等殊荣, 湘绣美誉与日俱增。
2) 艺术陶瓷
湖南的艺术陶瓷主要产于醴陵和长沙。从上世纪50年代起, 醴陵陶瓷就成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特制生活用瓷和国礼用品,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2006年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是中国红官窑所在地。产品外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铜官窑又名长沙窑, 是中国最著名的五大窑都之一, 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唐朝时期, 陶业就已异常繁荣, 唐朝诗人李群玉曾留下这样的诗句:“焰红湘浦口, 烟烛洞庭云”。描绘的就是铜官窑当时的恢弘气势。目前已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沉睡千年的铜官窑, 将再现盛世名窑的风采。近年来, 已在传承中, 恢复了古窑法生产, 重新走入市场。
3) 烟花爆竹
湖南的烟花爆竹主要集中在浏阳和醴陵, 其品类众多, 市场需求量大, 产业发展状况好, 烟花产值已占当地经济总量的48%, 出口占全国烟花出口的70%, 特别是近年来在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上成功组织燃放的大型烟花焰火晚会, 深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赞誉。
4) 菊花石雕
菊花石主产湖南浏阳的大溪河, 菊花石雕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工艺品, 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它材质天然独特, 技艺精湛别致, 作品生动而具神韵, 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雕之一。1915年由戴清升雕刻的菊花石雕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稀世珍品”金奖, 被誉为“全球第一”工艺品。1999年, 由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的菊花石雕《龙球》被省政府作为湖南庆祝澳门回归的贺礼赠送给澳门政府。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
(四) 传承中创新, 发展潜力巨大
在传承中创新, 已是工艺美术产业的独特生命力, 不少工美企业都有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 依托科技创新, 攻克技术难题, 开发新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如烟花行业, 浏阳已成功开发了无烟烟花, 冷光烟花, 日观烟花和室内烟花等高科技烟花产品, 极大地丰富了烟花产品适应性和美观度, 极大地提高了烟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如陶瓷行业, 近年来, 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红”的新日用瓷品种。一道千年难题终于被长沙大红陶瓷公司所攻破, 解决了红釉在800℃以上高温即分解, 红色不能持久的难题, 耐温可达1300℃, 红瓷色泽纯正, 经久不褪,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 投放市场后, 极受国内外人士欢迎, 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日用陶瓷新品种。
诚然, 湖南工艺美术行业也存在发展格局不均、企业状况参差不齐、个别品类工艺面临失传等问题。有的品类又高高在上, 市场化和产业化起步较晚, 因而市场占有率不高, 如湘绣产品, 目前年产值也仅2亿元, 仅占国内市场的30%, 国际市场的5%, 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 如何加快湖南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步伐, 已是摆在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和工美人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迫切的任务。
四、湖南加快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 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湖南的经济建设
目前我省有工艺美术生产企业近5000家, 从业人员近200万人, 近几年全行业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20%以上, 2011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位居全国同行业第7位, 五年内全省工艺美术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十年内年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增加就业岗位300万~350万个, 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更好地实现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助推器。
(二) 进一步弘扬湖湘文化, 繁荣湖南的文化事业
湖南工艺美术产业的传承和创新, 都得益于湖湘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而湖南工艺美术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又对湖湘文化的繁荣和丰富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近代以来湖湘文化孕育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改革开放后, 在文化产业的阵营里, 又涌现出了影响全国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等, 分别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各领风骚。如今湖南的工艺美术产业也已跻身全国同行业七强, 成为颇具影响的工艺湘军!这些都给湖湘文化赋予新的含义和多彩的魅力, 必将对湖南实现文化强省、增强湖南文化软实力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 进一步促进湖南的社会建设, 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湖南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一, 这是中央顺应当今国内外发展趋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部署。这无疑是湖南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更是湖南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资料显示, 湖南的工艺美术企业90%为零污染排放, 因而更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明显等特点, 所以, 加快发展湖南工艺美术产业, 是解决社会就业, 推进新型工业化,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特别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绿色湖南, 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五、湖南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从湖南工艺美术产品的类型上看, 使用和观赏相结合的产业占67%, 在工艺美术品类型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具有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湖南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居住着50多个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湖南人杰地灵、山川秀美, 物华天宝, 生产资源丰富。加之, 工艺美术品的销售与旅游关系极大, 湖南又是红色旅游胜地,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这也必将对湖南的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二) 教育及人才优势
现代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人才及传承人的培养, 如果还是依靠技艺的父传子, 师传徒, 那是不可能实行工艺美术产业的兴起和规模化发展的。因此, 加强工艺美术行业的教育和培训是实现工艺美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湖南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属下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直致力于工艺美术设计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近年来, 学院不仅建校规模取得了大幅发展, 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大胆创新, 创建了“专业+项目+工作室”的培养模式, 将传统的师徒相授融入职业教育体系, 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为企业培养大批量的订单式优秀设计人才, 如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与省内多家湘绣企业合作开办湘绣设计专业, 为一度青黄不接的湘绣传统行业快速补充了大批设计及绣制人才, 为湘绣行业的振兴, 彰显了生机, 增强了后劲。今年六月, 陈肇雄副省长一行还专题到该校进行调研考察, 充分肯定了学院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勉励学院为湖南工艺美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目前, 湖南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行业大师及高级工艺美术师600多人, 都已成为各个工艺美术品类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三) 政策指导和扶植力度加大
湖南省政府已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 特别是2011年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将推出《湖南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为给湖南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创建更加宽阔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的法规体系, 从2010年开始, 省政府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湘绣文化节, 同期举办工艺美术品大展。今年九月又如期举办了第二届湘绣文化艺术节和工艺美术品大展, 在全省营造了一种重视和加快以湘绣为重点的工业美术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环境。另外从去年开始, 省财政已下拨了专项资金, 用于湖南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和引导。并在全行业比照最新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 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等。这些扶植性政策和举措的实施, 必将对湖南加快工艺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8.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八
发展概况
近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实施“开化龙顶”名牌战略,坚持不懈地建基地、抓宣传、树品牌、拓市场、强服务,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化龙顶”茶已成为开化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响亮名片,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发展骨干茶园9万亩,采摘面积7.4万亩。全县名茶年产量1288吨,销售收入2.31亿元。今年,全县以“开化龙顶”茶为主的名优春茶叶增加值约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5,成为农业产业中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通过实施万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工程和低产茶园改良工程,推广无性系良种,全面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县。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称号。
优劣势分析
茶产业是开化县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地位较为突出、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增收作用显著的重要传统产业。从整个茶产业发展进程来看,与我国其他绿茶产区相比,我县发展茶产业主要有四方面优势:
1、有传统、有根基。我县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茶叶产区。经过多年的积累,茶叶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感情。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激发了广大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的积极性,一大批茶农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种采制茶技术,培养了一批相对专业的从业人员。
2、有特色、有优势。开化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是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正是这独特的自然禀赋,孕育了“开化龙顶”独特的品质。“开化龙顶”以其紧直挺秀、银绿披毫的外形,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杏绿清澈、匀齐成朵的独特风格,以及“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被世人所称道。
3、有市场、有潜力。开化是传统的全国重点林业大县和浙江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0.4%,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山地保护地区之一,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4、有政策、有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部署,这使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趋“生态”,同时也为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当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我县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市场发展方向、产业成长规律、产值增长轨迹及目前发展现状看,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为“小”、“弱”、“难”、“低”。
1、规模和总量相对较小。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我县茶园分布较散,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农户分散经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多数茶园开发建设起点标准不高,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粗放,茶叶资源综合利用不足,单产过低。我县大多数茶企主要是以出售初级产品为终点,利润率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直接导致带动茶农增收难。2、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市场外拓能力弱。3、随着“开化龙顶”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和茶叶总量的激剧扩张,品牌的保护和管理趋难。4、科技推广率低、文化力支撑程度低。
对策建议
全国、全省茶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尤其是各名优茶之间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当前及其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绿茶发展仍然是黄金时期。基于以上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化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要着力做到“一扩二优三提升”:
“一扩”即扩大规模,就是要全面扩大“开化龙顶”总量规模。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扩大总量。
“二优”即优化质量、优化结构。优化质量就是要在现有的质量水平基础上,通过对品种改良,加工工艺的优化提升等措施,实现茶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结构就是在名优茶发展方面,要向产品的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包括“单芽”、“一芽一叶”、“一芽多叶”和“开化龙顶”新香茶,以及综合开发产品等在内的结构多元的产品系列。
“三提升”即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提升整体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就是要通过加大宣传、争创名牌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开化龙顶”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就是要从流通、加工、生产各环节入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龙顶茶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基地,夯实产业基础。茶园建设是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也是茶农收入增加的根本保证。当前,应当把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茶园的改造提升上,从源头上保证茶产品质量。一是优化布局。着手研究制订茶叶生产布局规划,并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通过新植、改造、转换,搞好茶叶种植区域布局,明确各茶类种的适应区,引导农户科学发展。二是改良品种。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无公害、有机茶园的转换,扩大无公害茶、有机茶的生产规模,推进中低产茶园改造,建成一批优质茶叶基地。三是提升管理。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卫生管理,积极推广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提倡实行“乔一灌一草”立体复合栽培,有效改善茶园自然小环境。
2、扶龙头。提升产业带动力。提升茶产业生产、加工、贸易、创新的带动能力,是加速当前茶产业化步伐的重中之重。一是放开引进。用好现有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构建市场的多元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形式,对县内茶叶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企业实力。二是放手整合。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形成区域化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多元化经营格局。三是放活联营。立足“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名茶协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基地一茶厂一茶农一研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的合作经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各种形式的产销关系,促进产业细分,催生增长活力,扎实推进茶叶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四是放宽激励。鼓励和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发展潜力大的茶叶机制厂加大技改力度,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
3、强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要强化品质提升。依托“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
品牌效应,继续实施“放心茶”工程。二要加大品牌促销。要研究促销的区域,按照“巩固华东、挺进北方、进入北京”的思路,努力做好宣传促销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品牌共享与共建的关系,树立“人人使用品牌,人人保护品牌”的大局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关心品牌建设,维护品牌信誉。三要注重品牌保护。研究制订《开化龙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实施细则》,把证明商标规范使用好。发挥已取得的“开化龙顶”原产地保护标识作用,继续实施“开化龙顶”省级名茶地方标准和商标包装物管理办法,在经营上统一采用品牌茶叶的商标、包装、价格,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走“以标准整合企业、以品牌整合产品”的振兴路子,努力打造茶叶经营新体系。
4、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一要做大产地市场。加强开化龙顶名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二要拓展营销网络。以开化龙顶名茶专业市场为龙头,逐步建立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不断壮大茶叶营销队伍,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5、兴科技,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茶叶产量要上台阶,质量要上档次,品种要出特色,关键是要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加强茶叶基础研究和机制工艺研发,二是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三是加快茶叶人才队伍建设。
6、重融合,充实茶文化内涵。缺乏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要使开化龙顶品牌进一步提升层次,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必须坚持一手抓茶叶经济建设,一手抓茶文化建设。一是拓展融合思路。围绕“钱江源头、生态开化、绿色家园”的主题,重视发展茶文化旅游。二是开发旅游商品。把名茶系列产品作为重要的“礼品茶”、土特产来开发。三是创新宣传促销。突出宣传钱江源头生态环境的休闲养生功能和“开化龙顶”名茶的健康、放心功效,以简单、易懂、易记为原则,策划制作内容统一的宣传画册、VCD或DVD光盘。
7、优服务,改善发展大环境。提升名茶产业化发展水平,健全完善、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是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宏观领导,科学决策重大问题,组织和协调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实施名茶产业化战略。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整合现有扶贫资金、农机购机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土地开发资金的一部分,制定扶持政策,重点用于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绿色有机茶认证、名优茶加工机械购买补贴、龙头企业培育、加工企业的QS改造、品牌宣传创建、拓宽国内外市场等,扶持和引导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提高开化龙顶茶的品质和知名度,提高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开化龙顶名茶协会的作用,开拓茶叶营销市场,加强茶叶行业的协调、服务和监督,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积极引导茶农建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06-13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10-29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07-16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07-01
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04
我市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范文06-09
我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