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2024-10-24

草原教学设计详案(精选12篇)

1.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篇一

元日

二小南校 范胜男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屠苏”“曈曈日”“桃符”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屠苏、桃符、曈曈日的意思,感受过年的快乐与喜庆。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那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春节的七言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一)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学习”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组词、形声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呢?(师总结:爆竹用火点燃,点燃后火花四溅)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

学习“除”,怎么记?(翘舌音、加一加、换偏旁)出示农民除草图:图中农民伯伯在干什么?(除草)这里的除是什么意思?(去掉)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除”字?(除法)

3、在“除”中拆出来一个生字“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去偏旁、加一加、猜谜语)

每一年我们都希望有很多的食物吃不完,有很多的金钱花不完,所以过年的时候我们会祝福别人“年年有余”,(出示词卡,齐读)猜一猜这里的“余”是什么意思呢?(剩下)

4、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学习“屠”(加一加、猜谜语、理解字义:宰杀、屠杀)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认识生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学习“符”。(加一加、形声字、组词)为什么是竹字头呢?(生猜想)出示古代符节图片:古代的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慢慢演变成用玉或铜制作,兵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凭证,大家看这是一只什么动物?(虎)所以兵符又叫做“虎符”。跟老师读一读这些词。

3、从“符”中也能拆分出一个字,学习“付”。这个字可以怎么记呢? 出示图片,付是会意字,像人用手把一件东西递交给另外一个人,组词交付、付钱。

4、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学习“换”。(字音、加一加、形声字、组词)同学们组的词真多,你们知道“换”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吗?

出示“换”字的不同含义:在字典中,“换”字有三种解释,找学生读一读,给下列词语中的“换”字找到一个准确的意思。

(换衣服、交换、换车、换钱、换牙)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

5、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学习“新”(组词、形声字)“新”字的部首是什么?斤字旁和斧头有关,“新”字本意是用斧子砍木头,现在多指与“旧”相对的含义。

学习“旧”:(加一加、组词)它的部首是什么呢?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6、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迎接太阳、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四、游戏巩固生字

同学们这节课的生字学会了吗?开火车组词领读。(爆竹声中巩固生字)除了本节课所学的词语,你还能想到哪些与过年有关的词语吗? 出示词语:开火车领读

五、指导书写“余”

1、谁来说一说这个字应该怎么写才能写好?

2、教师虚宫格内示范指导书写。

3、学生写、展示、评价。

2.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篇二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画面

1.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画出课文中有关的语句或段落,并想象画面,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草原风景的美和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理清课文的顺序。

3.梳理整合,浓缩场景。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五个场景:草原美景、马上迎客、主客相见、热情待客、联欢话别。)

二、研读品味,感受草原的景美和人美

1.体验草原的景美。①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②讨论探究: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丽?③找出最能概括草原景美的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⑤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具体表现是什么?⑥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本段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⑦作者使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和抒发感情的句子加以品读、理解,体会表达方法。)⑧针对内蒙古草原离云南十分遥远,学生对“一碧千里的大草原”陌生的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观看草原图片或草原景色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请到过草原的学生介绍见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之情。

2.合作学习,感受蒙古族的人情美和民俗美。①小组合作一起品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体悟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句段美美地读一读。②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蒙古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体会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同时体会作者记实语言的质朴美。③课件展示蒙古族人民马上迎客、主客相见、热情待客的动画场面及相关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④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⑤情景模拟,师生分角色扮演主客在蒙古包外相见和在蒙古包内敬酒的热情场面,体悟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俗美。

三、想象吟诵,体验浓情,明确主旨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闭眼遐想,想象自己就是客人中的一员。

2.反复吟诵最后一个自然段,体验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3.说说你怎样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篇三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掌握一定的基本乐理知识是必需的,但是难度性却很大。因此笔者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让学生先了解蒙古族的民间风俗,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舞蹈音乐,并具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这样既能让学生易接受,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间风俗,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舞蹈音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2.有感情的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3.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民间风俗,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五、教学难点:掌握二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能够为歌曲编创不同的节奏和动作。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头饰、筷子、音乐器材。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亲爱的小朋友大家好!愉快的四十分钟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高兴吗?(高兴)请坐。

上音乐课自然是离不开唱,那同学们你们做好唱的准备了吗?(准备好了)好。那我们先一起来坐坐发声练习。请同学们做好来。(抬头、挺胸、做凳子的三分之一、脸带笑容)

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小鸭怎么叫,嘎嘎嘎。

公鸡怎么叫,喔喔握。火车怎么叫,呜呜呜。

(设计意图:给学生热身,用可爱的动物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激情导入

1.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模仿一组动作,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动作,会的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来跳。(播放视频音乐老师跳,学生也跟着一起跳。)

2.师:刚刚老师模仿的什么动作啊!(骑马)同学们回答真好。

3.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那还有谁知道刚刚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吗?(骑马)是哪个民族的人民最擅长的呢?(蒙古族)回答真棒,表扬。对于蒙古族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吃羊肉、和牛奶;衣服很鲜艳;蒙古人喜欢骑马;住蒙古包。

4.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大草原吧。

5.(播放课件)师:这里的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到处绿草茵茵。在牧人动听的歌声中,可爱的羊群好像朵朵白云在茫茫的绿海中慢移,马儿也悠闲地吃着嫩草,一切都是那样的恬静、祥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大多以游牧业为生,他们喜欢骑马、射箭、摔跤,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当中骑马是非常重要,他们放牛、放羊是离不开马,外出也是离不开马,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6.了解蒙古族,当然还要来唱唱蒙古族的歌曲,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

(三)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播放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了解了蒙古族,自然是要来听听大草原的歌声了,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聆听,在歌声里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设计意图:用美妙的歌声来感化学生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草原的歌声美吗?请大家赶快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听后的感受吧。(你最想做什么)

生:听到歌声好像我来到了大草原,和小牧民一起放牧。生:……

2.二次聆听歌曲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拍着手小声的地唱一下。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用M唱一次。第二次跟着老师的琴声小声唱歌词。

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刚刚哪一句最不好唱。

学:“啊哈啊哈嗬”这句最不好唱。

师:这句里面有个什么记号,(附点)讲解附点该怎么唱。请同学来说说这首歌里哪里还有附点。

学:“美在眼里喜在心”这句重点拿出来唱。

师:跟老师的琴声演唱一次。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歌曲里哪一句最能赞美自己家乡的美。

学:“草儿青青样儿肥”这句。

师:教唱,草儿这应该怎么唱,有个什么记号,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记号你们从来没看过的。

学:休止符、后十六、前椅音。

师:同学说得真好。讲解这些地方该怎样唱。完整的跟老师琴声大声地唱一次。

(设计意图:这里的跟唱就是为后面的学唱部分做铺垫。)

3.学打节奏

(1)(出示筷子)(示范打节奏)

师:在学习歌曲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是什么呢?(筷子)筷子不仅仅是我们吃饭的工具。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呢,大家来听听。(示范)好听吗?老师也给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一双筷子,请拿出你们的筷子跟老师打一下。跟老师一样拿好啊!仔细听。(生打)老师又换一个,认真听,会吗,同学们。(师生一起打)我又换了,注意看(一起做)。

(设计意图:用自制的乐器来打节奏更能开动学生智慧,也更能让学生对节奏充满好奇心。)

(2)(出示课件)

师:这个节奏就是刚才老师领大家敲打的,我们再分组来敲一敲,第一行节奏就是老师敲的第一组节奏,(师示范,生学打)第二行(继续打)第三行(继续打)。

(3)分组打节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各自先试打一遍你们的节奏,然后我们在一起来合奏?现在看老师,我叫到哪组,哪组就演奏。(师哼唱打击)两遍。

(4)听伴奏打击

师:下面我们和着伴奏一起来演奏一遍。(师生演奏)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吗,哪组同学演奏了两次?这组同学先接哪组,又接哪组?这回我们再和着音乐一起来一遍好不好?大家的表演太精彩太出色了。

4.认识打击乐器

师:出示打击乐:响板、双响筒、铃鼓。教同学们怎样使用。然后请同学们打,其余同学用筷子一边打一边唱。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乐器引入音乐器材里的乐器更加有新意感,这样学生就更能对乐器有兴趣,玩起来就更加顺手。)

创编活动:(1)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歌曲已经学会了,舞蹈自然是不能少的了,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创编动作。(2)请同学来展示自己的动作看看哪组最有创意,加以表扬。(3)老师和同学一起边唱边跳。再加上我们的打击乐器。

(四)课堂小结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咱们的课马上要到尾声了,同学们请你们学着骑小骏马的动作,跟着美妙的歌声走出教室吧!

(五)教学反思

在歌曲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听、读、节奏训练、唱来完善歌曲的教学,在这几个环节中,节奏训练完成的不是很好,有些同学掌握得还是不够准确。可能用的方式不对,如果换一下打节奏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掌握得更好更快!

在演唱歌曲的时候难点学生掌握得很好,两个八分音符连唱学生掌握得不好,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开始的两个字就唱跑了,学生在演唱的时候不自主的就在两个八分音符中间加了一个八分休止。如果在读歌词的时候注意到及时纠正学生就会唱的好些。可见,在备课的过程一定要考虑的周全一些。

4.《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5.《麻雀》教学设计详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重难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猎狗、小麻雀、麻雀)

2、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你觉得这4个主角有什么特点?(小麻雀:弱小、惊慌;老麻雀:舍身忘己、奋不顾身、紧张、坚强;猎狗:害怕凶猛、惊奇、张牙舞爪)

二、读议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至三自然段思考: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小麻雀的弱小?

2、议一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等词的作用,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什么?

3、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过渡:这样一只弱小、可爱又害怕的小麻雀,被猎狗发现了,多么紧张,多么扣人心弦啊!特别是第四、五自然段。

三、读议课文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画上横线,还可以将你想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尝试在书上圈点、做批注(适时作学法指导)

师:没有写完没有关系,咱们现在换一种方式,把你的所思所想说给大家听,好吗?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谁来说说。

3、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引导朗读体会)

生:我认为老麻雀非常勇敢,当猎狗要吃小麻雀的时候,它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救小麻雀,它很了不起。

师:你说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这两段话的哪些字里行间你看到了老麻雀的“奋不顾身”?

生:我从这儿看出来的:“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生读的时候,很动情,语音强调了两个“自己的”)

师:你现在站的就是老麻雀站位置,看,你的前面是„„.想想,在你的身后是„„把你现在急于想说的话告诉我们大家。

生:我看到大猎狗正一步步逼近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吃了我的孩子,我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它。

师: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现在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就把你现在的感觉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感受。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老麻雀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生:我从这两段话也感受到老麻雀的母爱。

师:(教师若有所思)伟大„„母爱„„的确如此,那这“伟大的母爱”你从哪些地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呢?

生:“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鸟是会飞的,可这儿却说,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你看到这儿,你怎么想?

生:我觉得它当时飞下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想,很快就飞下来了。

师:你感受到它的速度之快。请你读。(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老麻雀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它想赶快飞下去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感受到了它心中的急切。请你读。(生读句子)

师:老麻雀心里为何这么急,它飞下来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当时情况如何?

生:(读)“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我们读的时候,都感觉好紧张,更何况老麻雀当时正面对着这一切。来咱们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教师读描写猎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师:我刚才见你读到“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时是这样的表情。(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你为什么这样,你想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

生:老麻雀太紧张了,它把全身的羽毛都竖了起来。它张开翅膀,挡在小麻雀的前面。

师:(指着板书)看,猎狗是如此庞大,老麻雀是这么弱小,可是它落在了猎狗的面前,落在孩子的前面,张开翅膀保护着孩子。谁想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麻雀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说得太好了!从哪里可以看到它从未放弃?

生:“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师:搏斗?(指板书)谁和谁斗?老麻雀用什么和如此庞大的猎狗搏斗?

生:老麻雀用自己锋利的爪子和猎狗斗。

师:指导看图:你看,(教师指着猎狗的牙齿)这是什么?

师:(教师指着老麻雀的爪子)看得见吗?

师:是啊,搏斗就将在他们之间展开。假如这场搏斗会进行,结果会如何?

生:可能都会被猎狗吃掉。

师:是啊,它既没有庞大的身躯,也没有锋利的牙齿,它只能“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的尖叫”;尽管“紧张,浑身发抖”,但它仍“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为什么,为什么,老麻雀呀老麻雀,你是如此弱小,可你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生:因为它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猎狗吃掉。

生: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是的。来我们一起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出示课件)。

生:(读)“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生:是它心中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母爱。

生:是母爱。

师:是的(板书:爱),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最深又是最浅,最复杂又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父母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你们想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齐读)

四、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感情升华

1、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2、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我”被老麻雀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想到这儿,“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3、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这爱的力量和爱的所在,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母爱体会到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在卡片上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五、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带着感情放声读尽量把有关的段落背下来。

六、作业布置

1、想想猎狗走后,老麻雀和小麻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运用学到的真实、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为文章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6.主题班会教学设计详案 篇六

学校:上罗中学

授课人:胡容

一、主题班会设计的背景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学生实行友善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对于空洞的教育熟视无睹,于是,我留意学生们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发现与人为恶,唯吾独尊的现象一幕幕的孩子们的身上上演:在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恶言相向;在班集体中,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引发争吵;在雨中行走,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骂骂咧咧;在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拳眼相向;课间同学们言谈中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害了你的感情。为此,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友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友善的含义,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友善的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更需要友善。

2、知道友善的含义,学会做友善的人。

3、通过此次班会,增强学生自信,能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行为。

五、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启发思考,引出主题。

师:俄国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切皆善,那么一切皆美,其实,与人为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六尺巷的图片)这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幻灯片展示六尺巷的由来: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城当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张英的宽容与豁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任然带给人们不尽的思索和启示。

师:听了这些你有何感想?

生:(宽容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友善的话题(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与人为善,做个暖心人》

(二)感悟友善—明白什么是友善。

师:生活多姿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在所难免,如果你遇到下列场景你将会怎么做?

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 课间,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

雨中行走时,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

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 课间同学们言谈中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害了你的感情„„

师:我们刚才的做法可以哪些用哪些词来概括呢?(友善、宽容、与人为善)能结合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友善是什么吗?

(友善就是与人为善,宽容谅解他人,相互谦让)

(三)感悟友善 —明白为什么要友善

师:然而,生活中时有意外,请欣赏三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品《教室**》

白话员:待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白话员:教室里,小女孩不小心把男孩的书碰到地上 小男孩:你神经病,不长眼啊 小女孩: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小男孩:对不起有用吗?对不起就能抹平你把我的书弄地上的事实吗?如果我捅你一刀也和你说一声对不起行吗?

小女孩:不就是把你的书碰地上了吗?有必要这么得理不饶人吗?

白话员: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诶,真不明白,一句对不起,没关系的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师:如果是你,你觉得会怎么做?会有什么收获? 师:由此可见友善它有什么作用呢?

幻灯片展示:对个人:有利于提高品德修养,有利于与他人交往;有利于个人生活 幸福,对社会:有利于安定与和谐,对国家:有利于发展和进步

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

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发生了纠纷请以友善的方式解决。如果你以前以不友善的方式解决了纠纷,现在想承认错误但是又没有勇气当面说出来,那就把它设计成友情卡,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交给他吧!

(四)学会友善—怎样做是友善 齐读快乐生活作业

(五)适可而止—友善是有原则的

师:任何事情适可而止,都有一个度,当宽容友善过头时题就变成纵容,友善是有原则的,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漫画启发引导)“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领土。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中方将会采取进一步行动,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 温家宝总理当地时间9月21日晚上8点在纽约会见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代表和中资机构时说。钓鱼岛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一块土地,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完整,友善不代表软弱无能,中国对钓鱼岛事件处理的态度并不是对日本的不友善,而是对自己权益的维护

(六)情感的升华—对自然地友善,全班齐读友善宣言

友善宣言: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遭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马克吐温《狗的自述》 等我长大成人,我一定要勤劳,知足,善良,要为别人做一些好事,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博得别人的欢心。——狄更斯《荒凉山庄》

(七)总结班会,提出希望。

7.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篇七

一、草原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北方民族所创造的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 是人类创造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有很多创造可称为世界文化的精华。草原游牧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绵延不断, 在北方历代各族中, 蒙古族是蒙古

的便利性, 采用简单的动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如浴室和厕所等一些活动空间的设置要保证老人活动需要的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方便老年人的各种活动。

2.安全性

建筑和周边的景观环境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特别是地面材料要求防滑, 地面的高差和门坎处理, 以及卫生间的基本设施设置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针对老年人视力的不足, 在设计中要用鲜明的色彩和充足的照明, 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同样由于老年人判别力、行动力减退的情况下, 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 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

3.健康性

由于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 所以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强烈, 在空间的设计中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 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 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同样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对温度变化和噪音的干扰的抵抗力是脆弱的, 特别是寒冷的冬天, 室内应该保持适当的温度, 让老人感觉到温暖。同时也必须使老年人处于一种安静的环境之中。给老人一个空间开放和环境安静优美的良好环境。

4.私密性

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除不断创造机会加强社会交往之外, 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老年人的生活空间有他自己的支配权, 他们的喜好和隐私应该得到尊重, 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尽量避免闲杂人员的穿梭和干扰。室外环境应该设计一些私密交流的空间, 方便老年人闲暇时间的活动和交流。

四、结语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尊重老人, 爱护儿童, 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人总会有衰老的时候, 因高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虽然蒙古民族共同体是在13世纪形成的, 但组成蒙古族蒙古各部都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他们与阿尔泰系各民族, 与我国历史上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 与更早期的原始人类, 都有着某种程度的渊源或亲缘关系, 他们之间的文化传统有许多是一脉传承的。历史上北方阿尔泰语系各部族普遍信仰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 他们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和文化元素。

“万物有灵”观念和“长生天”崇拜的产生, 与远古蒙古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形成的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天赐衣食, 谋生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天降灾难, 生产生活极不稳定。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 人们只能靠天、拜天, 对天神的崇拜成为北方民族和蒙古人的世界观, 祭敖包、祭火、驱魔祛病等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 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原始的蒙古人无法解释周围的这一切, 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来理解自然,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这种萨满教崇拜天的思想无孔不入地完整地积淀于民族民间生活中, 积淀在各类民间艺术中。万物有灵是萨满教的基础, 是萨满教的的主要世界观基础。图腾观念是蒙古族萨满教最古老的宗教之源, 动物图腾是蒙古族萨满教最古老的神祗, 图腾礼仪是蒙古萨满教最古老的祭祀礼仪。蒙古族萨满教崇拜可概括为:以天地为代表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风雨、火崇拜等自然神祗崇拜, 以及飞禽、走兽的图腾崇拜, 还有祖先和祖先偶像“翁衮”崇拜, 苏勒德崇拜和牲畜保护神、命运之神“吉雅其”和“保牧乐”崇拜。在古

此, 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环境, 研究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其需求, 营造适合他们的建筑空间环境, 将有助于建筑师、规划师、投资商和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更好地迎接新时期社会人口结构老年化问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TU241.93 H213.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12.

[2]胡绍学.《老年人住宅》.TU241.93 H27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0.

[3]蒋孟厚.《无障碍建筑设计》.J17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5[4]张明伟.邹晓英.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休闲环境设计.黑龙江科技信息.

[5]老年住宅市场浅析.深圳房地产信息网:http://www.szhome

[6]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TU241.93 Q44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0.

[7]哈尔滨建筑大学.《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TU241.93-65 JGJ122-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8]《老年人居住建筑》.TU241.93 04J923-1.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 2004.

作者简介:

1.孙俊桥 (男)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系主任。

2.刘建现 (男) ,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代的岩画中, 在民间美术的各种符号中, 在各种神像、唐卡、雕刻、禄马旗上, 都反映了蒙古民族的这种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生命和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 生存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也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基本意识, 这种意识积淀在各类民间美术中, 融于牧民的衣食住行中, 它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蒙古族本原文化的延续, 是蒙古族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民族特征最突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生活中的阴阳鱼和生命树形象, 龙、凤、蛇、狼、鹿、马、鱼、蛙图案, 盘肠、哈木尔、卍字纹样处处都有, 随时可见。这些图案都是由原始氏族社会图腾文化的积淀、发展演变而来, 使我们进入了远古图腾文化世界。

16世纪以后对佛教的笃信, 其中实际包含着对萨满教的信仰基础。佛教传入蒙古, 与萨满教虽有斗争的一面, 同时也有融合渗透的一面。蒙古人信仰喇嘛教是从元朝开始的。清代, 呼和浩特成为蒙古地区的一座宗教城, 即有俗传所谓“七大召, 八小召, 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随着召庙的大量出现, 随之产生了为宗教服务的宗教美术。喇嘛教对蒙古民族意识和文化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蒙古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 无不渗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从明代始喇嘛教给蒙古族文化带来了西藏化的强烈影响, 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 宣传封建主的特权是前世修行的“善报”。这种政教联合的思想, 因果业报和佛的创世、转生的思想, 深入蒙古封建上层的意识, 充塞于贵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佛教从蒙古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很多文化特质, 丰富了自己, 改装了自己, 形成了不同于原初的已经蒙古化了的佛教。喇嘛教哲学对蒙古族传统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最终导致了蒙古族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 虽然这一体系还没有完全挣脱宗教神学的外壳, 但佛教化的哲学思想的确立却是蒙古族传统思想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方面, 从元代实用器具设计方面可见一斑。元代壶类器物出现了受藏传佛教器具影响的多穆壶、僧帽壶这类特殊的制品, 内地生产的多为瓷质, 有别于藏地多为金属、木质的面貌。晚期生产的青花多穆壶则摆脱了对原有多穆壶形态细节的刻意模仿, 更加显示出陶瓷材质自身的美感, 在设计上技高一筹, 礼器、供器、漆器、石雕、碑刻、牌符表面图案常刻画与雕塑佛教八宝、七珍、金刚杵、瑞兽、佛陀形象。从元朝开始, 蒙古族传统哲学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学成为国学, 在上都建立孔庙, 在各地建立学馆, 崇儒重道。例如:忽必烈提出了“应天者惟以至诚, 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蒙汉哲学思想互相影响的最好例证。“应天者惟以至诚”是对蒙古族传统的“长生天”观念的一种继承, “拯民者莫如实惠”既是他的哲学思想, 又是他的施政方针。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痕迹, 也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务实精神。在成吉思汗开拓的开放型的思想文化影响下, 元世祖忽必烈智慧和理智地吸纳了儒家文化, 元一代多元文化共荣, 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在艺术设计方面, 日用品与陈设品的设计从产品结构和形态上看, 金银、陶瓷制作的茶具、酒具等饮食器, 一部分吸收融合了游牧民族及外来文化因素, 一部分保持中原传统作风。元代文人画盛行, 借助松、梅、兰、竹、菊等寄托文人情怀, 除礼器、供器外, 陈设品主要体现拥有者的审美情趣, 在元代上层社会和文人士大夫持有的陈设品上得到突出反映, 如用用于文房陈设或供文人把玩的物品, 更多地带有宋代艺术遗韵, 寄托了文人内在的情怀。平面设计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点, 儒、道、释、伊斯兰、基督教等不同文化元素的图形皆备, 汉、蒙、梵、藏等字体并存, 是元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平面艺术设计多样性的风貌直接为明清继承。

自古以来以游牧经济为依托的蒙古民俗、民间工艺反映在民间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传承性、自娱性、群众性、人民性、地域性、习惯性。所谓“人相习, 代相传, 今俗习古, 古俗沿今”, 反映狩猎游牧生产的习俗, 居住饮食习俗。蒙古包、车辆、服饰等, 自古迄今少有变化, 其原始思维方法、影像、夸张、复合等造型规律和众多的图案符号, 很多方面与东胡、匈奴、鲜卑、契丹的风俗和艺术传统是一致的。传承性的基本含义是历史的延续性。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又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北方民族从远古 (史前) 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 必然影响到该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的构成和发展。这些史前民俗与神话传说类的艺术、巫术性行为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往往与萨满教有联系, 其中萨满教祭祀、巫术构成了游牧狩猎民族史前社会的原始民俗之综合体, 祭祀活动在蒙古各部氏族社会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中尤居重要地位。渊源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民间美术, 无论除灾驱魔的咒语还是对诸神的祈祷、赞美, 以及与神有关的形象如岩画等, 无不反映了古代蒙古人相信他们的神秘力量的原始意识和心理, 这种祭祀行为逐渐衍化成为一种民俗化的自发行动。

二、草原传统审美文化对现代民族产品设计的影响

蒙古草原广大农牧区不仅是物质生产基地, 也是民间文化生产、传承的基地。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和造型, 各种符号图案所隐含的关系, 已成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骄傲, 草原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藏在其中。如果通过整个北方民族文化现象来观察蒙古族民间美术, 就不难发现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在思维方式和造形意识上的相通之处, 比如蛇纹、卍纹、龙凤纹、哈木纹图案及很多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等, 其中那些远古的感性经验、原始幻想越过漫长的历史岁月, 已经悄然沉积在民间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民间妇女很多刺绣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她们的一件件作品多数都已用抽象的传统纹样表现主题, 这里说的抽象, 只是对表现客观对象真实性而言。刺绣中的哈木尔、阿鲁哈、龙凤、卍纹 (图门贺) 、交叉式的蛇纹、蛙纹、鱼纹等, 都是原始社会彩陶纹样, 很多画面组合得生动有趣而高深莫测, 在这“意象造型”中, 在牧民们感受到的极端地自由和臆构化的后面, 有一股本能的原始灵魂在冲动, 驱使艺人的双手塑造出一个个绝妙的造型。在民间美术创造活动中, 往往在抽象之前就有了某种生长的神秘观念, 对于许多形象来说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 而是切中形象本质的, 这在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蒙古族民族产品在生产用具、劳动生产工具、宗教器具、工艺欣赏品、旅游纪念品这几方面都有着明显形式上的差别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体现在蒙古族日常劳动生产生活中, 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往往兼具多种实用功能。比如马鞍具既是生活用具又在放牧中使用, 它精美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又是一件工艺欣赏品;蒙古袍、首饰、蒙古靴、蒙古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还具欣赏价值;银碗、铜壶、供品碗、熏炉、佛龛、佛塔等蒙古族家具用品本身就是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这些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图案都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特点以及深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并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尤其是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图案装饰古朴, 比如广泛使用的回纹、各种云纹、“卍”形图案、各种盘肠和交叉图案、卷草纹、犄纹、各种长寿 (普斯贺) 纹样等等, 它们本身都体现着蒙古族的精神特质、审美观、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 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并在各种服饰器物上广泛使用, 传达着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精神。

三、结论

所以, 对蒙古族民族产品设计的形式应该从一下几方面来研究。首先, 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蒙古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其次, 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并找到旧元素向新元素转换的方式使蒙古族传统审美精髓得以再造和升华。升华后的再造元素不仅能传递现代设计观念, 还能够真正传递现代信息、符合现代产品的功用, 从而摆脱传统审美风格在现代民族产品使用上的局限与语义上的偏差, 也使建立具有民族个性的现代民族产品设计体系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蒙古族图案.阿木尔巴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蒙古族工艺美术.阿木尔巴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8.为草原牧鸡设计舒适的家 篇八

获奖者:李腾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

“风吹草低见牛羊”虽是草原上的一道美景 ,但是过度放牧却会使牧场出现植被退化、土壤沙化、沙尘暴等生态灾害。为此,科学家提出了“草原牧鸡”的生态发展模式。

2008年以来,在内蒙古的“草原牧鸡”试验示范基地已经形成年出栏散养柴鸡10万只的生产能力。而李腾的父亲,正是“草原牧鸡”项目的负责人。2009年夏季,李腾到草原牧鸡试验示范基地看望父亲时,发现了柴鸡散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心想办法帮助父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草原上传统散养鸡棚不可移动、防兽能力差、鸡棚内的鸡容易因惊吓起垛,造成鸡的出栏率低,而且鸡的习性是在距离鸡舍30米以内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牧场的嫩草和昆虫。另外,鸡棚的篷布只能使用一个养殖周期,综合使用成本每只鸡为2.0元。

经过思考,李腾决定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来设计新的鸡舍。新鸡舍的样子就像一个从对角线切开的方面包。制作2个这种外形的鸡舍仅使用3块整张的板材就足够了,而且容易切割,不浪费材料。为了使它更牢固,鸡舍的框架使用角钢制成。同时,为了便于清理鸡粪,保证鸡舍内的通风,鸡舍的底部设计为网状结构,距离地面10厘米,制成的鸡舍可容纳100只成年鸡栖息。此外,这种便于移动的鸡舍使用成本很低,综合使用成本每只鸡在1.0元以下。

李腾的设想不仅为牧鸡带来了安稳的家,也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2010年,新型鸡舍在项目试验示范基地组装了100套,鸡的出栏率可提高20%,鸡舍周围的植被没有发生严重破坏。

发明纵向摩擦单弦琴

获奖者:

黄晴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第二职业学校

传统弦乐器的演奏是依靠手指(假手指)与琴弦垂直从而摩擦琴弦,产生与琴弦垂直方向的横振动而发声。而黄晴发明制作的纵向摩擦单弦琴独辟蹊径——靠手指在琴弦上平行于琴弦往返摩擦琴弦(如同琴弓的效果)产生与琴弦水平方向的纵振动而发声。

黄晴发明的单弦琴外观看起来并不复杂,主要的部件不外乎一根尼龙线琴弦、一个摇把、一个音箱。尼龙线的一端固定在扬声器底部,另一端固定在弦轴上(松紧琴弦改变音调、音准)。弹奏单弦琴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琴弦,依靠手指垂直拨动琴弦引起琴弦振动。同时操作摇把通过改变琴弦的张力使琴弦长短发生微变而产生不同的旋律。

黄晴对她发明的单弦琴非常有信心,在她看来,纵向摩擦单弦琴探索出了弦乐器的一种新的共振方式和新的演奏方法,打破了千百年弦乐器的传统演奏方法和摩擦振动方式,可以说为乐器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篇九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

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

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

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10.《小蚂蚱》教学详案 篇十

教案

一、孩子们,美好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用最动情的声音来开启今天的学习。

师:早安,孩子们!

生:早安,潘老师!

今天,我想看到更加美好的你们!

今天,我想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二、亲爱的孩子们,我们都是爱读诗的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特别好玩的诗,题目是《小蚂蚱》。

教读蚂蚱轻声,读得亲切一些,轻一点就把轻声读好了。那么你们知道它住在哪里吗?有什么本领?是的,它住在草丛里,尤其时这种狗尾草,它的本领就是跳高。小蚱蜢现在本领很大,可是它在刚开始学跳高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事,跟着老师一起去读一读。

1、跟老师读“小蚂蚱,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刚开始学跳高,跳得怎么样呢?“一跳跳上狗尾草”。哇!真厉害,刚开始学跳高,一下子就跳上了狗尾草的尖尖处,最高处。厉害吧,那怎么能把小蚂蚱的厉害读出来呢?我们把声音读得响亮、读自豪一些,它的厉害就都出来了。谁来试一试,你们就是这只刚学本领就这么厉害的小蚂蚱。

2、那么,它是怎么跳,跳得这么高的呢?“腿一弹,脚一跷”,怎么跳,这有个小蚂蚱跳的动作的词,跟我读,弹,跷,连起来读。弹和跷是什么样的动作?弹就是用力发出去,跷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哇,这么非常敏捷,快速,那么我们是不是读得语速加快一点,动作的字重读,就体现出小蚂蚱的动作敏捷了厉害的本领。跳的真棒,小蚂蚱就是这么跳的,它腿一弹脚一跷,就跳得好高好高,确实厉害,那这么厉害,它的心情怎么样?心情一定十分得开心,高兴,所以小蚂蚱得意地说:“哪个有我跳得高”言外之意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一个人比它跳得高,好大的口气啊,这个口气应该怎么读?看来真的很得意,我们来读一读这种得意得口气。哇,我看见他刚才的表情动作好得意,孩子们,做一个得意的动作,得意的动作怎么做?双手叉腰,眼睛朝上看,用手拍拍胸脯,竖起大拇指,读一读,你来试一试,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我们把这种得意的心情用我们的声音读出来,带上得意的动作。谁来演一演,你就是那只得意忘形的小蚂蚱。哇撒,一个个得意忘形地小蚂蚱出现在老师的面前。好大的口气啊。

3、就在它正得意得的时候,突然意外发生了,“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我想问一问小蚂蚱为什么会摔跤呢?小蚂蚱光顾着跳高,太开心了,加上它还有点骄傲,没有注意到草尖又软又滑,容易摔下来,孩子们听出来了吗?学跳高的小蚂蚱,因为它太骄傲了,有点得意忘形了,小蚂蚱才跳上狗尾草,就得意得不得了,难怪会跌个大青包,我们可不要学它,千万别骄傲。

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整首童谣,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它读完了。

1、多好玩的小诗啊,读起来还这么朗朗上口,老师告诉大家因为这首诗也押韵哦,每一行押哪个相同的韵母呢?一会我会给大家提示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一遍,看谁能看出来?(带读)

2、押韵的诗节奏感特别强,给大家个建议,我们一边拍手一边朗读。

3、刚才我们都是集体读,读得这么灵动好听,接下来我想让男生女生分开来读,我们pk一下,看看哪个队读得更有趣。

四、穿越总结

真好,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首童谣,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从升入一年级到现在已经过去快一个多月两个月了,我想问问你们最近都学到了什么本领?生活上的,学习上的都可以说说。哇撒,你们任何一个人的进步,都是我们整个教室的和光荣,都让老师欣喜。那学完这首童谣后,我想问问大家,当你有了这些进步,取得成绩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继续努力,可不能学小蚱蜢得意忘形,要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11.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篇十一

一、加强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草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奇丽的草原风光与别样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的赞颂之情;二是学生在阅读和背诵积累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并积累运用语言;三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激发了解西部、建设西部的兴趣。由于文中生字新词多,优美的语言多,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以及“马上的男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身在南国的学生很难理解草原生动的画面与别样的風俗习惯,另外,一部分高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好,特别是农村小学中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学生拼音不过关,如果不加强课前阅读,他们就很难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谈不上形成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前应指导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阅读中做到“三个一”:即听一遍用录音机播放的课文朗读,朗读一遍课文,再把课文默读一遍。学生们阅读之后可以跟同学或家长交流感受,并在预习本记下自己的预习心得和有疑惑之处,待到课堂上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查和评价,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以通过有规律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争强好胜,和以前相比更关注自己的学业,对学习成绩更加敏感,自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鼓励学生质疑,通过积极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如在《草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几个步骤的自主学习。一是“看一看”。教师可以先利用Flash多媒体课件,将课文朗读以及一幅幅优美的草原风光、奇特的风俗习惯图片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堂的初次感知中对文章有整体的了解。二是“读一读”。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作者分别到了哪些地方,厘清文章的思路。三是“找一找”。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容易找到关于草原以及草原人民热情的待客方式)。四是“议一议”。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寻找相关句子、汇报交流、诵读等过程中,很容易感觉到了课文把草原的美、情感的真、文字语言的节奏美展现出来。五是“用一用”。运用课文优美的语言进行仿说、仿写。通过以上摸索、训练,学生们会仿照“小丘、迎客、待客”等段落进行描写,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教育家叶圣陶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为了让学生养成爱阅读、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草原》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老舍的文章《内蒙风光》,文中通过描写大兴安岭林海、陈巴尔虎旗草原、达赉湖渔场、札兰屯风景区介绍了内蒙的风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运用学习《草原》的方法,通过听一听、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用一用的阅读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文的优美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以建议有能力的学生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摘抄、写读书笔记,可以通过口头表扬、书面批语、班级推荐等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广泛的阅读巩固课内所学,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家校结合,培养学生勤积累、多练笔的意识

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小学获取知识的重要一部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了解各个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家长们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家长之间的交流、专家指导等,引导家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就学生在校的表现、课外作业内容、指导方法等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如《草原》一课的课后练习是要求学生读优美句段并进行摘抄,明确要求背诵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教师可以利用校讯通等通讯设备提醒家长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在背诵的基础上摘抄优美句段,特别强调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将“吟、襟、貌、涩、涯”等字书写正确,这样学生学得扎实,家长作指导时更加轻松。通过加强家校有效沟通,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给予检查、督促、指导,促使学生提高作业质量,养成勤积累、多练笔的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应顺应学生成长的身心规律,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2.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篇十二

内蒙古草原草肥水美,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养牛业在内蒙古畜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而且每年还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牛肉。然而,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诸如科学管理水平化低,生产效率不高等。在内蒙古草原养牛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牛群被放入水草充足的牧场以后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要长时间在草场上进食,牧民想要远距离统计当前牧场上牛群的数量,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科学化的方法。这样就会造成牛群中有牛丢失不能及时被牧民发觉,给牧民造成经济损失。由于动物运动的随机性,正确监测到每头牛是否脱离牛群的结果尤为困难。另外,草原放养牛群由于吃的是天然牧草,饮用的是自然清泉,又在不停地走动,所以相对于圈养牛肉,散养牛肉更加健康,并且肉质鲜美,富有营养,受到广大肉类消费者青睐;但是,市场上牛肉类有很多,不法商贩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消费者在面临选择时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辨别散养牛肉还是圈养牛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利用Zig Bee技术、GPS卫星定位追踪技术和远程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一种系统,其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监测草原牧场上牛群的数量和牛群的位置,并提出一种在牛群中随机加入路由节点,提高系统监测准确率的策略,同时能够向牛肉消费者间接提供是散养牛肉还是圈养牛肉的信息。

1 Zig Bee和GPS技术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家庭智能化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对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需求的日益增长,Zig⁃Bee协议标准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并展示出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引起了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Zig Bee技术是一种具有低速率、近距离、低复杂度、低成本、通信可靠和网络容量大等特点的无线通信技术[1⁃3]。Zig Bee的通信网络由三种类型的节点组成:协调器节点(ZC)、路由器节点(ZR)和终端设备节点(ZD)[4]。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是由美国研发、建立。随着GPS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涉及到军事、航海、航天、农业等许多领域。自从美国改变其GPS政策以后,许多民用GPS模块定位精度可以达到5 m以内[5]。该系统由位于地面的监控部分,空中卫星以及用户接收设备三部分组成。其定位原理主要是测量无线电信号从地面接收机传播到天空中卫星的时间乘以光速得到两者之间距离,然后结合其他卫星数据,就可确定接收机所处具体位置。草原环境地势平坦几乎没有高大建筑物,而且在草原这种大面积的区域内,GPS定位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本文所设计系统是通过建立Zig Bee通信网络,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牛群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数据,完成远距离实时统计草原牧场上牛群数量及实时监测牛群所处位置,并可根据经纬度计算出牛群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所行走公里数,从而确定牛群生长环境。系统主要由一号系统、二号系统和终端节点三部分组成。一号系统包括主控芯片、Zig Bee协调器、GPS模块、无线远程通信(GPRS)模块。

无线远程通信(GPRS)模块、GPS模块、协调器节点通过串口分别与主控芯片连接,实现数据交换;协调器节点通过Zig Bee网络分别与终端节点、二号系统路由节点连接,实现数据交换;二号系统包括主控芯片和Zig⁃Bee网络中的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终端节点通过串口与第二主控芯片连接,实现数据交换;路由节点通过Zig Bee网络和终端节点、协调器节点连接,实现数据交换。终端节点负责向一号系统协调器节点或者向二号系统路由器节点发送数据。系统的整体构架图如图1所示。

本文系统的实施方案是给牛群的头牛佩戴一号系统,在牛群中随机找到几头牛(除头牛外)佩戴二号系统,剩下的牛佩戴终端节点。终端节点通过Zig Bee无线网络和Zig Bee协调器通信,通信的内容是能够代表佩戴该节点的牛的编号。主控芯片根据协调器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析判断出当前牧场上牛群的数量,GPS模块采集经纬度数据,远程无线通信模块把牛群的数量和经纬度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存储,农牧民通过查阅这些数据便可得知当前牧场上牛群的数量和位置信息。

本文所设计系统需要长时间工作在无人值守的空旷草原地区,因此保证系统判断准确率是本次系统设计的核心。为了提高系统监测准确率,利用Zig Bee技术的优势,提出在多次查找后仍有查找不到的编号时,自动开启随机分布在牛群中二号系统上的路由节点,通过路由转发数据的方式把数据发送到协调器节点,以此来提高系统的监测准确率。

3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系统的主控芯片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生产的一款16 位RISC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F149。该芯片突出的特点是:低电源电压,超低功耗、5 种低功耗模式,可在6 μs之内快速从待机模式唤醒[6⁃7]。在本文设计中,由于MSP430F149 单片机只有2 个串口,其中一个设计为远程无线通信模块,另一个采用74LS244 双线总线控制器虚拟转化为两个串口,与GPS模块、Zig Bee协调器节点进行数据通信,从而达到串口分时复用的目的。单片机外围及串口分时复用电路如图2 所示。

在本文设计系统中主控单片机的主要功能是:

()比较、分析协调器节点接收到的数据。

(2)转换GPS模块采集的经纬度数据的格式。

(3)控制GPS模块开关机和远程通信模块睡眠与唤醒。

Zig Bee节点的硬件型号选用CC2530号芯片,是一个真正用于IEEE802.15.4和Zig Bee应用的片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可靠而又低廉的网络节点构建方式[8]。该芯片还集成了51单片机内核,内存为256 KB,具有极高的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性[9]。在本文所设计系统中通过CC2530和CC2591相结合的设计增加了RF发射功率,使Zig Bee节点间的直接通信距离达到了260~300 m。远程无线通信模块选用SIMCOM推出新款紧凑型产品—SIM900A,它是一个专门为中国大陆设计的双频GSM/GPRS模块。SIM900A采用省电技术设计,在SLEEP模式下电流[10]只有1.0 m A。该模块还内嵌TCP/IP协议,方面数据传输。在本文设计的系统中,不需要和上位机通信时,该部分处于睡眠状态。SIM900A外围电路见图3。

GPS模块采用U⁃blox公司的GPS芯片,该芯片数据刷新频率小于1 s,定位精度小于10 m。在本文设计系统中,在没有经纬度数据请求时,通过主控模块控制其供电电路使该模块处于关机状态。其供电电路设计如图4 所示。

4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号系统软件设计部分,二号系统软件设计部分、终端节点软件设计部分。

4.1 一号系统和二号系统软件设计

一号系统开机,将牛群中每头牛的编号存储到一号系统主控芯片中,初始化系统。一号系统的协调器节点建立网络,网络建立完成后,开始等待终端节点或路由节点加入网络。二号系统的终端节点和系统的其他终端节点加入一号系统协调器节点已经建立的网络,然后开始向协调器节点发送编号信息,二号系统的路由节点此时是处于关机状态。终端节点加入网络后向一号系统的协调器节点发送代表佩戴该终端节点牛的编号。协调器节点将收到编号通过串口发送到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将收到的编号与存储的编号作比较。当协调器节点接收到的编号信息和主控芯片所存储的编号信息相等时,称为正常状态;当协调器节点接收到的编号信息和主控芯片所存储的编号信息不相等时,称为不正常状态。当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判断到连续的三次不正常状态时,把三次不正常状态的编号取交集,当三次不正常状态的编号交集为空,则视为正常状态。当三次不正常状态交集不为空时,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将三次不正常状态编号的交集进行格式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编号信息通过串口通信发送到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开始向Zig Bee网络中所有终端节点广播这些编号的交集。

当二号系统的终端节点收到协调器节点广播的编号时,将收到编号通过串口通信发送到二号系统的主控芯片。当二号系统的主控芯片根据所收到编号的格式判定所收到的编号不是协调器节点广播的一号系统的判断结果时,二号系统不做任何响应;当二号系统的主控芯片根据所收到编号的格式判定所收到的编号是协调器节点广播的一号系统的判断结果时,触发二号系统的路由节点开机。

当二号系统路由节点开机后,所有终端节点向协调器节点发送编号时都是经过二号系统的路由节点转发的。协调器节点在收到路由节点转发的数据后,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在收到的编号中查找是否有交集中的编号,如果有交集中的全部编号,则认为这些编号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有交集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编号,则认为某个或者某几个编号是处于正常状态的。当一号系统在分析出牛群中各头牛处于的状态后,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控制GPS模块开机,采集经纬度数据,并将经纬度数据通过串口通信发送到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一号系统的主控芯片把经纬度数据转换成简单易懂的格式后,控制无线远程通信(GPRS)模块开机,并把一号系统主控芯片判断的结果和经纬度数据发送到上位机。一号系统和二号各个部分软件设计流程如图5所示。

4.2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终端节点的软件流程如图6 所示。终端节点加入网络以后会进入睡眠模式,此睡眠模式可由外部中断或者定时器唤醒。当终端节点被唤醒后就会执行相应的操作。

4.3 实验结果

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完成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测试。终端节点每隔5 min通过Zig Bee网络向系统发一次数据,系统收到数据后执行相应的命令。图7 是三组试验数据,第一组数据是所有终端节点都在安全通信范围内,系统判断结果是safe;第二组数据是把代表1号牛的终端节点关闭,把代表2,3 号牛的终端节点放到节点间直接安全通信范围以外,经过系统判断,报告发现编号为1 的牛不在安全范围以内,这组数据说明随机分布的带有路由节点的二号系统可以把更远距离的终端节点信息转发到一号系统的协调器节点;第三组数据是关闭代表1,2,3 号牛的终端节点,系统通过判断发现编号为1,2,3 的牛不在安全通信范围内。在20 头牛集体放牧中进行测试,带有路由节点的二号系统随机佩戴3 套,系统监测准确率达到100%。

在无人值守的空旷草原地区,常常会由于终端节点距离协调器节点较远,或者节点被一些障碍物遮挡而使Zig Bee网络信号强度变弱,导致Zig Bee网络中的终端节点不能及时的将编号信息发送到协调器节点,造成系统监测准确率下降。

本文通过在牛群中随机找到几头牛佩戴带有Zig⁃Bee路由节点的二号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系统监测准确率。另外,由于牛群中每头牛都有惟一的、能够区别其他牛的编号,这样农牧民就能清楚的知道牛群中哪头牛丢失了,并且可以根据纬度数据确定牛丢失的地点,为寻找丢失的牛提供了依据,通过该系统极大地保护了农牧民财产安全,在为农牧民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增加经济了收入。

5 结语

根据草原环境以及草原牧民独特的放牧特点,提出利用Zig Bee技术、GPS卫星定位追踪技术和GPR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远程牛群监管系统,实现了对牧场上牛群数量和位置信息的有效监测。设计系统不仅使牧民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牧场上牛群的信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有利于牧民及时发现牧场上的险情,减少财产损失。本文所设计的系统结构简单、佩戴方便、成本低廉,为草原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民收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石跃祥,钟喆,李锦泓.一种新型智能水表抄表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4(6):16-18.

[2]黄泽界.一种基于ZigBee技术远程无线抄表系统的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1):19-21.

[3]吴沧海,何火娇,熊焕亮,等.基于RFID与ZigBee的牛场远程监测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3,35(2):163-166.

[4]刘潘,丁瑞.基于ZigBee技术的果园无线传感节点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356-358.

[5]于占宝,王熙.黑龙江垦区农机作业GPS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33(9):208-211.

[6]杨本全,陈爱华,马迎,等.基于MSP430F149的便携式智能直流电子负载系统设计[J].科技通报,2014,30(1):149-152.

[7]郭亭亭,杨然兵,尚书旗.基于MSP430和ZigBee的智能喷药系统的研发[J].农机化研究,2014,36(2):201-204.

[8]陶在红,杨宇,常建华.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23):9-12.

[9]徐刚.基于GPRS和ZigBee的矿井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煤炭技术,2014(11):342-344.

上一篇:陌上花开,请允许我珍惜自己散文下一篇:韩非子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