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2024-07-01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精选7篇)

1.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一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转变学生的课堂角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仅仅是依赖教师主观的讲授;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为物理氛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的有利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实际与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和兴趣。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习惯物理学习的主动探究的模式。在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兴趣、举措、态度、焦虑、厌倦等,一些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对探究模式产生抑制和阻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像催化剂般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效率和质量。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误差分析实验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物体如何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实验过程中无法确定的受力情况及如何平衡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在不同角度的倾斜面上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从而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的基本规则是:以教师向学生的单方向的信息传递为途径。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教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虽然,在教学中学生也会有一些反馈,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目的是为了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能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教。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身的个性,思维方式单一,缺少探究心理,更不会主动创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养成学会学习的好习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交流互动、团结协作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以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为目的,以合作学习、建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潜能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在团结协作、互利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在动态的、开放的、自由的课堂中,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协作,积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课堂教学深入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协作、生生多向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真正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很长的时间里,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没有被充分地重视,使物理知识与生活应用脱离,对于怎样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涉及甚少,学生们不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思想就是要教育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使物理学习与运用物理知识能有效地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物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逐步地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并得出实践研究的成果结论。

2.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二

高中语文课堂要想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就要特别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的看法, 这样学生才愿意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热情主动地汲取知识, 发展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上,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转换角度,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贴近学生的心灵, 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 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课后, 教师应尽量利用一些机会与学生接近,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听听他们的对课堂某些问题的认识, 融入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相信充满情感的师生关系是不会让课堂死气沉沉的。

一、高度重视课堂互动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倡合作学习。以前的课堂中, 教师占据主要支配的地位, , 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方法, 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应该退出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互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师生与文本之间都应该有交流和互动, 没有交流和互动, 就无法产生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小组讨论、辩论会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发表见解, 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还可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讲一讲。

二、积极完善, 提高自我

在新课改背景下, 语文教师应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在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 首先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 与时共进, 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生机勃勃, 才能够使学生喜欢语文, 爱上学习, 也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 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 了解新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三

一、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教材的实践与认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過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 ,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

3、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课程体系

1、新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教材,而必修教材是由5个模块组成,其中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有利于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它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人生规划的思考。

2、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他们是贯穿了整个高中数学 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教材的教学体会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有十条:课程的基础性;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双基认识的与时俱进;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而这些理念的具体化,就是教学要求的准确把握问题。我们全体备课组成员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针对新课标课时紧、任务重的特点并结合我校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教学中特制定了以下的实施原则:

1.对重点的传统知识作适当拓广

2.对新增加的知识内容加强基础训练

3.对新教材的删除内容控制知识拓广

4.对新课标淡化的知识内容不做拓广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准备

要让学生认清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特点上的变化,特别是语言、思维、课堂容量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在初、高中都赶上实行新课改,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些内容在难度、深度方面降低了。而且,许多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应在初中掌握的数学知识,有的在初中教学中进行了删减,有的降低了难度,这样无疑加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负担,一两节课的补缺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讲到哪需要补什么再补,发现学生哪欠缺就补哪。 实践证明,需要的时候给予补充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教师必须心中明确,何时要补?补哪些?怎样补?

(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上述设计呈阶梯渐进式推进,入题容易,学生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前进,学习的积极性颇高,课堂效率也因而提高。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4.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1.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2.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3.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4.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

5.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学校:中牟四高

姓名:张海霞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牟四高张海霞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文章中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河南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

6.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六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新课标下不稳定的教学环境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下, 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味地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而未能注重对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探索, 只采用硬性灌输历史知识的方法, 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使历史课堂失去活力, 学生很难跟随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深入的学习。

2.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式没有经验可循

新课标对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学理念, 这是教学方式新的历史变革, 但是新课标的要求却使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没有可以借鉴追寻的经验, 致使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模式, 只是在课堂上增添一些有趣的元素, 不敢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 学生无法完全达到自主学习状态, 也就无法达成新课标改革的教学要求,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二新课改下转变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策略

1. 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延伸学科知识

历史教学课前备课, 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知识点挖掘, 还要根据教学进程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或教学思路, 同时, 依据教材内容, 做好知识的移植和延伸。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历史知识面, 而且可以避免教师一味地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 可以更加灵活地阐释出教材内容。

2. 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 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奇想法和问题,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引导, 帮助学生对疑难的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探讨,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不断迸发出契合历史内容的思想火花。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可以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民主,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历史学习, 并会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历史课堂之中, 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教学趣味性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发挥有效性学习的关键。而历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启迪性和内涵性, 如果只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 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 更加失去了历史内容本身所独具的趣味性。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融入, 就可以极大地活跃教学气氛, 使原本在课本中生硬的历史事件, 变成灵动的视频图像, 复原历史事件, 丰富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在看视频的同时, 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事件全过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了解, 得到历史内容的本质性结论。多媒体的融入, 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新历史教学模式

1. 课堂讨论式

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构建一个合作讨论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 探讨解决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逐步得出历史知识要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讨论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讨论效果。如在学习“一战”后, 德国与苏俄签署的《布列斯特合约》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苏俄是否应签订条约, 在辩论过程中, 得出条约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列宁签约时的艰难性和策略性。

2. 角色扮演式

在历史教学中, 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件, 指导学生用历史人物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得出历史结论。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一节时, 可以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演绎会议内容, 探讨得出会议结果。这样可激起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欲望, 深入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容与本质, 亲身分析探讨历史问题, 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要结合高中生的自身特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探讨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要点, 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EB/OL].http://www.pep.com.cn/gzls/js/jxyj/kt/201008/t20100831_841137.htm

[2]蒋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11)

7.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七

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身体素质检验和竞技项目运动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进行自觉锻炼能力方面的培养;教材内容偏重于技能的培养,教学项目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体能和运动技能,但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了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更不能展示学生的特长;学生对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积极性高,不喜欢的项目基本不参与练习,更没有学习自觉性;考核评价是统一的标准,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统一标准的考核面前,只能一次次的体验失败,从而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体育教师观念

1.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实践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德才修养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教育教学。通过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善于观察发现教学问题,并勤于反思、质疑、创新、研究教学问题,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使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以生为本。在教学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教师教的如何,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中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及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如田径设为必修的内容,技术难的项目可进行适当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而选修的内容范围更广,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自愿选项与能力分层,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选用校本教材,开发当地的传统项目;教师可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来选择器材,积极自觉地参与锻炼,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会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培养学习积极性。“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兴趣能促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用激情的语言、积极地态度、师生共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感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运动,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励学生學习的动力;密切注意性别、体质的差异分层教学,运用激励、赞许、肯定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从而推动学生更加自觉努力地学习。

2.培养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同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变主宰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充分表现其才能,发展个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有的教师上课感情充沛,利用体势语言、艺术化语言感染学生、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采用游戏、竞赛、丰富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增长才干。

3.培养学生创造性。在教学中,通过集体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来激发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竞赛中,为了赢得比赛,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改变战术方法,考虑个体和主体的组合,就需要创新意识和方法。体育竞赛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重视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项目内容、技术动作、竞赛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尊重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多样化评价教学

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首先看学习态度、运动参与。不论学生的体质如何,教师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感到很吃力,但他能积极参与锻炼,而且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克服自身的不足,这种主动参与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其次是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参与练习,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第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否与同学进行体育锻炼、愉快合作,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下一篇:培训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