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教学

2024-08-01

德育渗透教学(精选12篇)

1.德育渗透教学 篇一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仁怀市火石岗中学 冯文飞

历史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与考核趋向于一种开放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对中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和分析社会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界结果,更应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价值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渗透可归纳为:

一、历史政治融合法

历史政治融合法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例阐述历史的价值观点,这是人文科学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历史课和历史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侧重于“意识客体价值”(包括意识结构价值、意识形态价值等重要内容)的培养。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历史教材的编制为政治历史融合法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

1、历史人物的人格对事业的影响论述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意义,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历史的管理事例(包括治军、治吏、法令等)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阐述,渗透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反复的选择中,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就是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确立认识、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价值内涵在于鼓励学生装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方位化,常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程度,为“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培养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价值择取趋向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价值就是以预测为前提,以评价为动因,在批判中实现的。”对于同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必定会有观点的分歧,即价值趋向的分歧。这样,教师就要以一定的价值原则为指导,通过民主讨论方式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互相争议中确立最佳的价值选择。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来确立价值的最终渗透。如通常所说的“理不辩不明”。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装主动性,使素质教育的价值渗透更趋向一种公开化、民主化、自主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征。

实践锻炼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多种价值认识和选择的前提下进行价值确立,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而进行的自我意识活动,明显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爱生意识。

三、教师人格熏陶法

历史素质是历史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决定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中学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课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具体地说,教师的个人脾气性与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总和既教师道德人格,也是教师一定价值的沉淀。事实上,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价值魅力更有利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表现在:

第一,教师人格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使学生加快对某种价值的选择。教师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选择得以确认。

第二,教师人格有利于教育学生价值选择。“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运用历史人物教育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教师的表率对有强烈模仿性的中学生更具有感染力,使教师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潜移默化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去。

第三,教师人格有利于确立教师的威信,升华教师的道德人格,增强学生价值选择的确定性。教师的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无穷的精神感染力,也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依据。在某个程度上,学生为获取社会、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常主动确定教师所渗透的或具有的价值标准。

教师人格熏陶法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项长期而又职业化的过程,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从上述三种方法来看,其实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是从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上阐述的。历史政治融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价值渗透过程,实践锻炼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表现价值渗透过程,教师人格法则是补充手段,是联接教师进行价值渗透和学生接受价值渗透的桥梁,使整个价值渗透活动在一系列的表率引导活动中顺利完成。但是,在进行价值渗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概括分析能力、文科的综合素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素质改革的趋势为教师队伍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德育渗透教学 篇二

有了这个想法后, 我开始进行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在渗透的原则上, 我从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论述中得到了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都有物质生活需要, 也都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 在道德教育中, 必须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要使学生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首先要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的个性、兴趣和爱好, 尊重他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处理生活的主动权, 应该在精神上与他们保持一致性。

二、在渗透的内容上, 我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下一些品德培养。如: (1) 怎样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 (2) 怎样对待前进中的挫折; (3) 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 怎样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 (5) 怎样处理友情 (包括恋情) 中的问题; (6) 怎样看待现实中的不良倾向; (7) 怎样正确评价国内外一些重大事情, 等等。这些方面, 当然不能有步骤地统一进行, 而是要根据学生各自在写作中反映的问题来具体地进行诱导的指点。

三、在渗透的具体措施上, 我一是诱导学生制定每学期的小作文规划, 提倡他们给自己的小作文册命名, 在扉页上写一句最能激励自己的名言和写一篇序。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学生在品德的自我培养上导向;二是批改坚持“快、点、夸”的原则。“快”即集中精力与时间, 尽快批阅完每周的作文, 迅速发下去, 以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评价的心理。“点”即每次批阅时, 着重抓住各个学生作文中的思想闪光点, 技法上的主要优缺点, 不四面出击, 分散精力。“夸”即评语在一个“夸”字上:夸取材新颖, 夸立意深刻, 夸见解独到, 夸胸怀坦诚, 夸构思巧妙, 夸态度认真, 夸点滴进步……不但老师夸, 还让同学夸。布卢姆把学生受到激励或能够受到激励去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称作“先决情感特点”, “夸”的目的, 就是力求将这种“先决情感特点”尽可能变成影响学生的一个主要变量。

上面所提到的在小作文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内容、措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怎样综合起来, 加以贯彻, 才能收到最优的效果呢?我认为应把握如下两点:

首先要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例如, 在鼓励学生给小作文册命名时, 我指出所命之名是用来反映自己作文的倾向和内涵的, 可采用象征的手法, 如用“足迹”、“蓓蕾”、“野草”、“丑石”、“心声”、“旭日与大海”等名称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怀和永恒不懈的追求。然后因人而异, 进行具体的诱导。比如杨涛同学的作文本定名“探索”。她在“序”中写道:“我将去探索知识, 探索人生, 探索真、善、美;我深深地懂得, 探索需要勇气与毅力, 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只要我是为了祖国, 为了人类的幸福, 锲而不舍, 我坚信我一定会攀上光辉的顶峰, 达到胜利的彼岸。”我认为她的定名和序言很能反映她的实际和追求。她上学期曾因自己下了功夫而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度很苦恼, 因此, 我表扬她给作文册的定名, 并写下如下批语:“立志欲坚不欲锐, 成功在久不在速, 我相信你志向坚定, 成功在握。将功夫下在平时, 加强计划性和科学性, 必能出高效率。”这样一来, 她情绪稳定了, 一学期来锲而不舍地努力, 终于取得了班上第一名的成绩。她在学期作文小结中写道:“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难道不应该说是老师指引了我正确的方向和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吗?”

又如鲁立同学, 原来写作文兴趣不高, 语文测验挂过红灯, 但他的思维敏捷, 很有潜力。他给小作文册定名为《野草》, 序言中有打算要像野草一样蓬勃向上, 顽强不息的话, 我顿时喜上心头, 便有意写下“可喜”两个有力而醒目的大字。一个学期下来, 他不但作文进步了, 而且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在作文小结中这样写道:“虽然您的评语只有‘可喜’两个字, 但我看到它, 心中极不平静, 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 每每暗下决心, 决不能让这个‘可喜’被劣作冲淡, 决不能落在其他人后面。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我这个原来厌恶作文的人终于变成爱作文的人了。”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我发觉, 学生处在少年到青春期的转变时期, 情绪极不稳定。一次挫折, 可以使他们情绪一落千丈, 一点初恋的萌芽, 可以使他们魂不守舍, 在小作文活动中更应及时因势利导, 把他们迅速地引上正道。例如, 有个同学, 他原任班体育委员, 关心集体, 热心班务, 要求同学很严格, 当然也难免有自己某些弱点, 一次班干部改选他落选了, 他觉得人心难测, 很苦恼, 便写了首诗宣泄这种不满。我看后, 首先是理解他, 然后才开导他。我眉批道:“你的成绩有目共睹, 它已写在班级历史中, 写在老师与同学的心中。”“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不是更好吗?”在尾批中我又送他两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改革者能上能下。”听听他的反映吧:“我急急地翻开作文本, 一行熟悉的红字跳入眼帘, 顿时一股暖流涌向全身。当时我是多么孤独, 突然您送了一句饱含爱心的话给了我, 实在是字字千金啊, 我反复地读着这句话, 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我心中重新树起, 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我的体内。”从此, 他严于律己, 一如既往地关心集体, 处理好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也正确地战胜了一次次挫折。

又如, 有个刚16岁的女孩, 她悄悄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同学, 时常焦虑不安, 魂不守舍。这样一来, 成绩自然下降。于是, 她又转而恐惧。我发现了这个问题, 先侧面委婉地启发、诱导, 响鼓一点就有反响, 她认为找到了知心朋友, 可以向我倾吐自己羞于启口的事情了, 于是她写了篇作文叫《为了纪念那份不成熟的爱》, 文中写道:“我坚信自己有理智和顽强的毅力, 扼住这份来得过早的感情…!我清醒地意识到, 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想他, 我不愿意再去品尝酸心的苦味了。”我给予的批语是:“我认为能战胜自我的人, 必定是一个强者。你小小年纪,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战胜了一个矛盾的自我, 你的智慧和才能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最后, 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按我的建议, 将这个本子保存在我这儿。从此她学习专心致志, 成绩很快又保持优秀的水平。

其次, 要理解学生, 相信学生。

从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 我之所以在小作文教学活动中收到那样的效果, 是与我充分相信学生会跨入自己发展的明天, 登上自己发展中的更高一级台阶这点分不开的。如果说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是方法, 那“理解学生, 相信学生”就是这种方法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者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的心灵的每一个最细微的运动”, 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这样做, 才能看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也理解教师, 从而成为教学中自学的参与者;这样做, 才能选择最合适、最恰当的教育方法。作文, 是学生抒写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智力活动, 尤其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因势利导。理解有法, 但最重要的是看到学生的弱点、烦恼和一些消极面时, 能从他们的生活、思想、意念中发现积极的东西。这样, 他们才会和教师倾心交谈。

3.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教育性;品格

一、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若要体现素质教育中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就必须在各学科本身的内容体系中融入德育内容。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德育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德育需要情境,而我们课堂教学中教材给予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情境,加以自然的引导,德育之水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例如:一年级语文《自己去吧》,教小鸭独自去学习游泳,教育学生,小鸭天性不怕水,到水里不会被水淹,小朋友可不行,千万不能独自去游泳,老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在数学课上讲“时、分、秒”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美术课结束后收拾用具,教育学生管理好自己的东西,废纸入篓,文明教育。唾手可得的东西何必踏破铁鞋寻遍千山万水呢?

三、课堂评价体现德育渗透

课堂上德育评价的目标很广,例如:尊重别人的发言,当别人发言时,做到不插话打断他人思路,不嘲笑他人的不同见解或错误。如果有异议,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有礼貌地反驳。尊重别人的缺陷,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比如有的同学天生口齿不清,有的同学性子慢,要学会宽容,尊重老师,上每一位老师的课必须尊重老师的成果。

乐于帮助别人,小组合作时,积极地给予评价,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绝不能袖手旁观。在生活中也要予以帮助,如同桌铅笔忘记带了,大方地借一支,帮助别人愉快自我。我认为课堂中的学习习惯是其他所有行为习惯的基石。对此在教育实践中我有深刻的认识,并作如下归纳:

(一)语言方面

1.每节上课、下课师生问好:老师,您好。

2.上课发言积极主动,讲普通话,不插嘴,学会倾听。

3.讨论问题不大声喧哗,组内要有序发言,辩论要有礼有节。

(二)行为方面

1.进出教室应向老师说明原因,迟到喊报告。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整齐;下课后及时更换整理,再离开座位。

3.听课、读写姿势正确,不随意交头接耳,不自由走动。

4.进入教室遵守规则,做好每天的眼保健操。

(三)心理方面

1.上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2.遇到困难不退缩,有勇于克服的信心;遇到挫折(如老师批评、同学指责)及时调整心态,不消极怠慢。

3.尊重老师和同学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各项课堂学习活动。

4.同学有困难,及时给予热情帮助;同学取得成绩,不妒忌不冷漠,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

5.思想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受外界干扰。

6.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师德引领德育

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职责的全部,长期的一线教学,让我认识到德比学更重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做一名教师,处处彰显着高尚的品德、素养、情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好的垂范。例如: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当你撒播诚信的种子时,这些种子就会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中清脆拔节;反之,这些种子就会在贫瘠的土地上遭受风吹雨打。例如: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班上的41名学生,有本地学生,有外地务工的孩子,不论男女,也不论成绩好坏,都应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力求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成长空间。尊重他们,不因学生无法选择的外部因素或自身先天条件而让他们感到自卑。公正之心像一汪清泉,不能给他们同样的水分,但他们可以从中吸取到自需的所有水分。

尊重人格,呵护幼小心灵。“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这对一位老师来说不难做到。但只有师德才能引领学生也能“不讽刺、挖苦、歧视”他人,让学生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师者必先拥有。

德育是树人之本,根扎得越深,树木越是枝繁叶茂。课堂是一片沃土,我们为人师者决定着这片沃土的质量。

参考文献:

邢元敏.德育创新与探索:大中小学德育规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3.

4.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5.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 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 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 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6.德育渗透教学 篇六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现代的课程论也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着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7.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七

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60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8.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八

美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的作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美术教师在进行美育工作中,应当有机地与德育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滋润孩子心田的细致工作,而美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既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完美观念,又要在各种活动中引导他们,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努力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与教材,选择合适的时机穿插德育教育,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或明显或含蓄,需要我们教师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教学生学画的同时,除了引导他们识别色彩的冷暖倾向,用合适的冷暖色表现主题,还要联系实际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关注课堂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是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渗透德育,不但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受到教育,让德育之苗遍地开花,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紧抓课堂常规,进行品德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制定一系列课堂常规,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师生问好,坐站姿势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又如工艺美术课中,对制作后的材料要及时处理,培养学生爱班级、讲卫生的意识等等。

2、营造课堂氛围,增强情感体验

教师教学时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术是无声的语言,如何让它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相互关爱的纽带,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3、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游戏教学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化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學得更轻松,更开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在集体创作中,顺其自然地渗透德育。

集体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儿童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当作品完成之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的荣誉感。而且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在实践活动中,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居多,90后家长把他们放在温室中让他们成长,不管家庭经济怎么样,给孩子最好的这就是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爱,殊不知,那平常的一句“孩子,这个你拿不动的让我来。这个很脏不要碰……”这样不但把孩子的独立能力扼杀在摇篮里了,而且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对孩子从小进行劳动教育是必须的。教育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多做动手游戏,并使孩子明白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三、以亲切的态度了解学生,渗透德育

谈起现在的学生,老师们都有一个感受:太有个性,越来越难教了,以前的学生多听话多乖巧啊……其实我们也都明白,个性独特正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正常产物和需要,个性化的孩子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化.那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学习呢?我发现,一些不经意的亲切关心的小动作,可以放松学生对老师的反叛心理,并悄悄地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四、课后设计中的德育教育

新教材中的设计·应用课,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工艺制作,是民间艺术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设计课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强、接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等特点,从而决定了设计课的重要地位。《中国结》是设计课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在我国申奥成功之际就选择了以申奥为主题的《中国结》课,得到了孩子们积极地响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所以一节好题材的美术课同时也是一节好的德育教育课。使学生学会制作中国结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中国结更加喜爱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为祖国的民间艺术而骄傲和自豪。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如教育行家所说:“教无定法,贵在实效”。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课型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愈开愈美丽!

作者简介:

9.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九

雍妮瑛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你真是一名董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11.试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一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认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的和谐性,才能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

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

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有位教育家曾说过:鼓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以恰当的方式对他们予以肯定;当然还要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委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4.运用教育体态,传递教育情感。教师的眼、手、头等是表达无声教育体态语言的重要器官。教师以其整体的由内而外的综合素质所显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吸引学生,内化其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密切师生情感,在和谐中求得发展。

二、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睛”“点石”之功效

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感到有时一言不发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这要求教师注重:

1.点的基础。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充分准确了解的基础上。

2.点的对象。往往是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的学生。

3.点的时间。要把握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时机。

4.点的技巧。充分运用体态的“无声语言”和简练精辟的有声语言相结合,旁敲侧击,点到为止,点中要害,做到“软点”与“硬点”的结合。

三、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悟”就是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的心灵感悟、心领神会,达到自我校正、自觉自省和自我教育。其过程是:在教师教育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渐悟、顿悟到觉悟,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这要求教师:

1.给学生一个“悟”的时空。凡事不能也不必要说得太白,德育工作者对某人某事的心理、想法或行为不必要让学生摸得一清二楚,让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言行点化,“先做后学,且缓说破”。留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和余地。否则,“水至清则无鱼”。

2.给学生设置“悟”的悬念。

四、严而有度、掌握分寸与火候,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更是如此。教师作为教育者与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两个独立的平等的人格之间,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无论是做人的要求、学习的要求、生活的要求都应适度,这样的要求、规则或制度才可能是有效的、可行的。“适度教育”管理水平非一日之功,需要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经验,厚积而薄发。“适度教育”给学生一个带有一定约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不越轨、不出格的状态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情感教育、点化教育、悟性教育、适度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灵活运用的,其中,情感沟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点化教育”和“适度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融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12.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篇十二

一、高中生的道德现状

高中生的行为规范以及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大的方面来看, 他们的道德主流还是良好的。但是由于受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使得我们的高中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考试时弄虚作假;生活中缺少应有的道德规范;行知不一, 自律性差;公共场合没有公德等等, 这都会使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扭曲, 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滑坡, 有的极端者可能因此走上一条不归路。可见, 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重要。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就说说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二、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善于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情操。

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 我会根据教材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提出各种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相对兴奋的状态。比如, 我经常会用到一些正面和反面的故事来感化学生, 使他们意识到做人以及做学问的道理,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来不了半点虚假, 让他们养成一个学习知识、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良好品德, 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思想明确了, 在学习中也就知道了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该怎样做。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2、运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就是由一些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的某个阶段创造出来的,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含量各不相同。其中, 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有西兰花、白菜心、莴笋叶、黑藻等。其余的蔬菜含有少量纤维素或者纤维素极少, 对研磨没有太大影响。

有部分的蔬菜含有的水分很少, 在研磨时加入的丙酮一旦挥发完全, 则研磨液所剩无几, 西兰花、莴笋叶、韭菜、黑藻等蔬菜就属于这一类。

一部分蔬菜的研磨液颜色较浅, 将研磨液划到滤纸条之后叶绿素含量更少, 层析的效果就很不明显, 甚至不能层析出色素带, 这些蔬菜是生菜、春菜等。

还有一部分研磨液颜色深浓, 滤液线清晰, 但是叶黄素和叶绿素b含量很少, 因此层析出的色素带中, 黄色和黄绿色就不易分辨, 不能清晰的展示四条色素带, 这些蔬菜是茼蒿、芥菜、茴香、薄荷、莴笋叶、韭菜、豌豆苗等。

最后, 在所有蔬菜中, 易研磨, 研磨液丰富, 颜色深绿, 画出的滤液线较为深浓清晰, 并且能层析出明显的四条色素带的蔬菜是西洋菜、油菜心、菠菜、小叶茼蒿、枸杞叶还有红薯叶。

的德育渗透就不可能离开历史人物, 这就给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只是从宏观上阐述历史, 往往忽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知识,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渗透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讲了司马迁受迫害被宫刑后发奋著称《史记》, 后来被人们誉为“史家之绝唱”;祖冲之为了得到圆周率更为准确的数值, 历经了上万次的演算等等。为了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的传统美德, 我讲了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等, 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责任感。

3、运用历史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难的民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也发生了不少的历史事件。同样的, 这些历史事件也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我们善良和正义的心灵。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经常插入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在讲“草原文明”时我会插入匈奴和汉王朝的关系、汉匈和亲、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及民族自豪感等。在讲“联合国宪章”以及“日内瓦公约”时, 我会插入这些“宪章”及“公约”形成的历史背景事件, 像日本偷袭珍珠港、南京大屠杀等, 让学生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破坏及灾难, 从而使我们要更加的维护和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4、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渗透德育。

知识联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 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引导他们的行为规范, 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对国家、对人民要忠心且富有责任感;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德;热爱关心集体等等。这样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加强, 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而德育教育又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 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努力的将“知”和“德”有机的结合起来,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不断地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为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可以采用的蔬菜中, 最为理想的材料是菠菜, 各色素带分层非常清晰, 并且叶子大, 叶脉少, 易于破碎, 不可采用的部分不多, 较为经济实用。其次是小叶茼蒿、枸杞叶、红薯叶, 这些蔬菜效果也明显, 但是叶黄素的含量没有菠菜的多, 黄色的色素带没有菠菜的清晰。最后是油菜心和西洋菜, 因为油菜心以油菜花和茎为主, 叶子较小而且不多, 实验中所不能采用的部分占了大多数, 对原料是一种极大地浪费, 因此并不是十分推荐采用油菜心作为这个实验的材料。西洋菜叶片很小, 并且特别娇嫩, 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 取材时除去茎的步骤较为繁琐, 所以也不是特别推荐。

经过这个实验, 筛选出的几种蔬菜都可以作为《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 保证了实验的开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爱爱生命学会感恩下一篇:金色童年-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