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2024-06-10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共9篇)(共9篇)

1.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一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数学课上,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纸,问:“你有办法算出纸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带着问题,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寻找答案。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算法:7×4=28(平方厘米)、7×5=35(平方厘米)、(7+5)×2=24(平方厘米)„„

接着,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组间交流。面积28平方厘米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乘得到的,一个小组代表边把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边说着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理由。面积35平方厘米是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得到的,另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面积应该是35平方厘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点头赞同,有的一脸疑惑,出现了小声的议论。我也说:“是呀,他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35平方厘米当然也应该是正确的。”我这么一说,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有个学生质疑:“同样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怎么会不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发表意见,纠正错误。有的学生还发现:当把平行四边形拉转成长方形时,面积是最大的。而且,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们的讨论中,下课铃响了。

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下的一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片断。通过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双基训练扎实有效

扎实的“双基”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有些教师担心新课程实施会削弱“双基”。如在上述课堂片断后的教研中,就有教师问:“几乎用整节课的时间探究公式,没有习题训练,学生能行吗?”

在应试课堂教学中,出示用硬纸片剪成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底和高;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拼成长方形,让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讲授大约用时10分钟,余下的时间便用来做练习。

压缩新知获得的过程,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会使基础知识扎实吗?我不以为然。事实上,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各不相同。对于学生片面的、错误的想法,仅凭教师示范讲解,往往不奏效。学生没有真正明白错在哪里,即使接受了正确的观点,错误的想法仍然潜伏,没有得到删除或更正。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错误的想法被替代,正确的知识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二、实现学生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

有人提到,自主、合作、探究往往会造成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分化现象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不能以此否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全面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所学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不是要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要实现学生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认知水平,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若真要防止分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接受训练。然而,这种生产“标准件”和“填鸭式”的教学能批量传授知识,却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面对有差异的学生,为了实现差异的发展,必须进行开放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就像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创设情境、开放空间、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各有所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的割补转化思想、数学的逻辑推理、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敢于探究的精神、同伴的合作交流、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学生得到不同而又充分的发展,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保底而不封顶”。

三、数学思想有效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比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也曾设计通过割补转化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也确实受此影响,没有其他的想法,轻而易举地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但后来,我摒弃了这样的做法,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直面问题,激活已知,探究新知。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不用割补也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得到面积计算公式。于是,矛盾冲突产生了,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转化过程中,图形面积必须始终保持不变。我想,知识是可以通过传授来接受的,而学习思想的最好办法是亲身实践。只有亲身实践了,才会有深切的体悟。

数学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为活跃的场所,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数学课堂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特别是那些难度特别大的全新数学知识,单靠学生的探究有时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探索点,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索活动,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历,不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 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 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那么, 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使开放成为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一、扬情———课堂充盈活力的“魂”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 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 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堂上, 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 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 信其道”。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老师问:“小朋友你文具盒共花了9元6角, 你该怎样付钱给营业员阿姨呢? ”这下学生就和伙伴们一起用学具拿了起来, 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后, 老师把方法展示出来, 问:“同学们的方法真多, 说明都动了脑, 下面考考你们, 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可见这节课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使他们轻松学到知识。

二、探索———课堂充盈活力的“根”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 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教师未作任何暗示, 先让学生尝试着做。 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 把9分成2和7, 8加2得10, 10再加7得17。 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 想到2”的思维定势, 认为8比9小, 分8比较简便, 于是把8分成1和7, 9加2得10, 10再加7得17。 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不时迸发出创新火花。 又如这课的做一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 然后观察异同, 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 于是学生就知道计算8+6时, 6要分成2和4。 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 通过猜想、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课堂充盈活力的“境”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 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 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 获得了激励。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给予及时鼓励, 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 如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 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解法”, 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 对他说:“×××, 你真棒! ”;又如, 在低年级课堂上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 剪成苹果状, 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 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 如果孩子答对了, 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 这个苹果属于你。 ”如果答错了, 就对他说:“错错错, 请你继续再努力。 ”开放的课堂教学, 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 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 因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 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成功者, 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 这样, 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练习———课堂充盈活力的“园”

开放是创造的条件, 开放练习的和核心就是开放思维。 在课堂练习中, 开放习题, 可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 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1) 实行弹性作业。 让那些已经学好、学充分的学生免做作业, 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探究自己还不会的知识;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 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 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 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 (2) 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 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 在实践中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交流是学习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师在不同年级阶段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时不能只关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为交流而交流,而要注重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笔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要有一个学习基础平台。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如果学生连起码的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都没有,那么怎能有效组织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呢?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老师要为学生直接讲授有关年月日的天文知识,如果学生不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那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就是如同盲人骑瞎马,无的放矢。因此,在学生形成技能和经验之前,教师的直接讲授很有必要。

其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应与“尝试教学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尝试教学法自问世以来,有效性早已被实践证明。尝试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策略,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教师可不断让他们尝试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可自觉通过阅读课本、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提问请教等,最后解决问题。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时,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已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教师应通过画辅助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讨,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的结论。这样,学生在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得新知。

再次,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略教师主导作用。在组织学生探究、交流时,教师要从旁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防止学生讨论、交流时跑题。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如:在推导圆周长公式时,圆周率的确定可以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计算后,得出圆周率值的范围,并且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根据这个值计算出圆周长。

最后,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通分时,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分一个西瓜,每人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八戒不乐意,悟空说:“八戒食量大,就给他八分之二吧。”八戒还嫌少,悟空又说:“那就十六分之四吧。”八戒一听,心想十六比四大,这才乐了。同学们,八戒是真的多吃了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了。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通过新知识的传授,学生最后明白,八戒根本就没有多吃,和原来的四分之一是一样多的,从而认识到通分的重要性。

4.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篇四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5.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五

龙井市东山实验小学

马薇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新大纲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面迈进,但同时既怀疑学生的能力,又担心他们学不到知识,学生好象是一只只风筝,我们把他们放上了天,又紧紧拽着绳子,目的是不让他们乱飞。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只有放开手中的绳,让学生自由飞翔,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就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谈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

第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如: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第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

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像: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乐于和同学交流等习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水平的提高,到了高年级,就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乐于提问额度习惯。因此,课堂上我严格培养,帮助,指导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才会见到成效。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精神是综合学习中首先要培养的,这一点无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综合性学习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不强调合作精神,不学会与别人合作,我们的学生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将很难有立身之地。

1、集思广益合作。所谓“集思广益”就是集中每个学生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在学习人物或学习一些生活哲理时,总会问学生“他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大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积极,更深刻的记住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2、各取所长合作。“各取所长”就是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合作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善读,有的学生善写,而有的学生善画。有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我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他们自动组建合作小组,善画的作画,能写的撰文,字好的抄写,会说的演讲„„20分钟后,他们争先恐后上台展示。看着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海报,听到他们绘声绘色地解说,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3、优差搭配合作。有时候,我在让学生分组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将优、中、差三类学生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优生自然而然地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在他们的带动下,差生有了进步,而优生也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分析能力也提高了,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优差共进。

4、分扮角色合作。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像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把一些活动内容“演”出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禹对课本剧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像,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

在语文课中,我常常让学生分角色饰演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此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上《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提出让学生来表演“晏子出使楚国”的活动内容,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一试。见每个学生都这么积极,我便跟学生商量,让他们选择合适的人选自由

组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表演。商量完毕,学生便分头行事,教室顿时变成了一个排练厅。不一会儿,成果就出来了。尽管有的小组效果不佳,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当然,“合作”不等于“合并”,“合作”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过程不再是老师把知识强灌进学生的脑子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探讨,然后得出自己的结果,再与别人或者老师的结果比较,总中学到知识和学习方法。所以不管以何种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都必须要突出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提出的具体步骤方式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这三个。

总之,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语文,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

6.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一)新课程的呼唤

《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二)语文教育的渴求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就语文实践而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时代的呼吁

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和内涵所在

(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学生中心理论“(美国杜威为代表)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中心理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其理由是:(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2)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3)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二)内涵概述

1、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2、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3、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一)不同语文课型的可行性探索

1、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2)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勤读,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4、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标准》首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拓宽语文学习途径的现代性方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此仅论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学时,要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要着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形成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开辟语文学习途径,让生活成为课本,让语文融于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出发选题、定题,放手让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搜集、整合、处理信息,在合作中交流,达到“有心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境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和本领。

语文探究性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其设计思路是:(1)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2)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3)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4)活动空间:从封闭带开放;(5)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具体而言,学习地点是不固定的,或家庭、或社区、或科技馆、或工厂;学习范围是广博的,或社会、或自然;学习场所是多样的,或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形式是丰富的,或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策划方案,或制作小报、撰写调查报告等。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良好途径,应积极运用。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探索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于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而,小学语文在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口语交际中,应进行可行性的有益尝试。

1、识字教学中的实践

识字是语文的基础性教学,就数量上讲,小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就能力上讲,要求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要逐步会用工具书,有条件还要学会键盘输入。识字教学相对枯燥,如何利用能动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效高质完成识字教学呢?(写字教学在此不谈)

(1)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已有知识,行动自主、讲究合作,巧妙识字。例如,课前,老师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小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并写上一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既尊重了小学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有了自主权,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又如,识字时,老师开门见山引学生尽兴读自己认识的字,接着不经意一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孩子们自豪而言:“我自己预习的。”“妈妈教的。”巧妙一点,展示了课外识字方法、途径,潜移默化学会了学习方法,推动了自主性学习。

(2)多种形式发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运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方为有效之策。A、投影出示带拼音生字,让小学生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助,再小组合作读。B、去掉生字拼音,学生自由练读,再开火车读。C、男女赛读。D、打乱词序指名读。E、自拿字卡逐个读。F、找字卡:一生读余者找。G、做游戏:我读你找,你读我找。H、字归文中反复读。I、看画贴词。Q、课件展示等。通过以上方法,学生的眼耳口脑共同感知,愉悦中识记了字词。(3)创设生活情境识字。“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创设情境,自主与合作学习,抽象的字词形象理解、掌握。如,学“百鸟争鸣”一词,可让学生闭眼想象,让其模仿小鸟“叽叽喳喳”的各种叫声,领悟中总结:“小燕子叫了,小黄鹂叫了,小白灵唱了,所有的鸟都在鸣叫,这就是“百鸟争鸣”。(4)语言环境中字识字。(略)

识字教学中相信小学生,发挥自主;关注方法,讲求合作;发展能力,促其探究,势必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

2、阅读教学中的探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表达力,发展认识力,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多变性,其教学程序无固定模式,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1)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2)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写话与习作中的应用

写作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语言素养的高低。实际生活中,写作无处不有,无处不用,其重要性可以非常。《标准》将小学阶段作文教导界定为写话和习作两个部分,强调其基础性教学和基本技能之培养。教学中要以阅读教学为主,综合学习与口语交际为辅,奠定作文基础,有意识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时时、处处、事事中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写话与习作教学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基础性训练;注重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获取丰富的作文题材;注重与地域文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充实作文内容;注重与现代科幻影视、信息相结合,发展习作想象力。让学生堆积情感与生活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且富于创新。除课堂习作途径外,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扩展习作教学途径:(1)听讲故事——学生语言发展之摇篮。教师可借助动画片、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历史传说、人物传记等。以听讲为主要形式进行习作启蒙教学,积累素材;还可以改变、创造角色表演、拓展故事表演等,内心体验;也可同桌对说、小组交流,合作中练笔;更可联系生活想象创作,进行探究。(2)看图写话——作文的捷径。生活中不乏直观形象的典型性画面,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语言滔滔不绝,一“写”千里。(3)日记练笔——学生习作的土壤。借助日记,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久而久之便会“材”源滚滚,不只长知识提能力,还形成了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4)自制手抄报——习作兴趣的激发。儿童表现欲强,又不喜欢走别人的路,就应当给他一片自由、自主的园地,让他尽兴地去开发,去表现,去创造,过程中发展其习作能力。此外,建立小编辑部制作校报、成立小通讯组为“红领巾广播站”撰稿、即兴写作等无不是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慧脑去思想,用一双慧手去描绘。

4、口语交际中的尝试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当今之时,未来社会,人的交际与协同能力是何等重要,而口语交际更缺之不行。它是人与人之间认词、交往、互信、理解、合作之媒介和纽带,教学中积极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迫在眉捷。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呢?我想,应当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大胆探索。

(1)立足教材,以课文为主阵地,奠定交际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力之培养融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儿歌部分的教学,除了反复朗读外,还可通过描述画面、互问互答、续编儿歌或仿编儿歌等形式进行教学,也可将口语交际的形式置于课堂教学中。如教学《尾巴》一课,可以让学生投影展示自主惧的各种小动物图片,再围绕小动物形态、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问有答,编个故事、做个广告、做个介绍、当个导游等,既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2)创设情境,抓住典型,丰富交际内容。“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A、语言调动,融入角色。教师用极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变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到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引其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B、借助媒体,说话感知。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情趣浓而易学。C、角色表演,激发兴趣。教师应善用、珍视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利用角色表演能激发其参与交际的热情,学会符合角色的口语表达。D、加强朗读,积累语言(略)。E、自由评论,争辩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家庭、学校及周边发生的事、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为内核,自主组材,展示辩论,既发展思维呈现创新,又锻炼了口才。F、体验生活,乐于交际。让学生步入社区,走向社会,广泛接触,实地交际。如,“今天我购物”活动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与售货员交际中得到发展。G、举办专题演讲等活动,促使在一定氛围与场合下提高口语交际之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可知,生活之源为之广阔舞台,口语交际应渗透于事事、时时、人人之中。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反思

现代性的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准则,关注素质全面提高,立足于发展。为此,我们务须对教育和教学作以下经常性的反思,才能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教学。

1、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和教学。

2、怎样“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注重人的潜能开发。

3、如何科学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4、教师何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撒在学生心田;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生存”,“美好生活”。

5、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育应是“大语文”,生活化,教师怎样创建现代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7.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七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教学方式,改进策略

引言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要求, 符合其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便包括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然而怎样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的误区

随着高中课程的推移, 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日益增加, 难度越来越大, 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吃力, 有些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消磨殆尽, 甚至有些学生还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 干脆有些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放弃了数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然而往往因为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而步入误区。

1. 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方法的认知不够系统全面。 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空间, 通过一系列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等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 但往往学生很难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束缚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发展, 这正是由于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 导致教学模式进入了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2.教师太过于注重形式, 虽然说数学是门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及信息等概念的学科, 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做出了很大努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也出现了问题。 例如在小组谈论问题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 可是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优等生在发表, 其他成员并没有真正起到探讨的作用,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 导致教学实践出现形式上的偏差倾向。

3.师生、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一般教师都会有厚此薄彼的态度, 把更多精力放在优等生身上, 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 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两极分化现象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更好, 差的学生越来越赶不上学习进程,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隔阂, 基本是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做自己的事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的“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练习”模式, 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教材难点、重点和知识点, 根据分析结果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点之前,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提出问题:6个朋友相约去饭店吃饭, 由于座位有先后顺序, 因此6个朋友互相谦让, 谁也不好意识坐, 在陷入僵局的时候, 饭店老板提议:“你们6个人在我的饭店吃顿饭就换个座位, 如果等到你们6个人把所有的座位都坐过之后再来吃饭, 你们的吃饭费用我们饭店包了。 ”这时候学生肯定会感到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 怎么可能? ”大家在交头接耳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各位同学可以运用乘法原理算算看等这6个人把全部的座位坐一边需要多久? 学生在这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计算结果一出来, 学生大吃一惊, 全部座位坐完约需80多年, 不得不佩服老板的精明。 如此一来, 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了位置排列和数学之间的关系, 为这部分知识奠定了基础, 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对所提问题产生质疑, 鼓励学生讲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此外学生在讲解自己看法时教师可稍加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针对探究问题, 采取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 针对探究性问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安排任务让学生自由谈论。 例如:通过自由讨论三角函数的概念、运用方式、解题技巧, 可以提高学生的解能力和理解题能力、学习效率。

学生个人解题力量有限, 通过提出数学探究问题,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观察彼此, 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他人的长处, 扬长避短, 还能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 对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 另外, 还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愉快轻松,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3.引导学生反思, 做好归纳总结工作。

长久以来, 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教材内容的知识点、难点一板一眼地讲解给学生, 一般在讲解完知识点和例题后就草草结尾, 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对难以解决的学习困境要与教师加强沟通, 反复做错的题目要认真钻研, 准备一本错题集经常拿出来练习, 做好归纳总结工作, 熟练掌握学习方式, 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学习效率。

结语

通过实践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有多么重要, 一味地使学生处于“被动式”学习模式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 提升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求职过程中无往不胜。

参考文献

[1]郭宗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05:41-44.

8.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57-02

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提高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我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创设情景、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评价体验——达标测试、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学,激发探索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二年级“平均分”时,教学之初就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春游的情景,里面蕴涵着该节课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主旨,又为探索研究备好了素材。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数学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获取知识和积累经验。这需要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不断反思。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探究新的算法,每一种计算方法的探索都由学生借助于操作小棒,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而得到。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索的过程。

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研究,取长补短,相互启迪,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更佳,进而揭示知识规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展示交流,评价体验,提升学习动力

在课堂上,要把握合适的合作时机,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情境景,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争论、倾听与反思,让他们在接纳与批判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需要帮助时,有来自伙伴的援助,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每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引导他们合作探究,让他们领略他人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并从中获得效益。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博采众长的同时,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要认真思考而不是肓从。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计算0.67÷0.22=67÷22=3……1,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只有个别学生感觉不正确、有疑问,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老师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予以评价,使他们获得自主探究知识的情感体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途径,使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并自觉地将思维重点指向数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获取主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探究出多种和最佳算法,总结出法则后,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今天同学们经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究,获取了许多新知识。大家回顾一下学习过程,我们这节课探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来探究的?我们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老师的激励评价,产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愉快体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四、巩固练习,点拨升华,拓展思维

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掌握技能技巧,又让学生置身于有趣、有效的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有效参与,探寻规律,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在老师评价和学生自我总结后,老师组织了这样的练习:

1.学生自己出两个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题目,用竖式计算,做完后,互批互改。

2.学生计算:24×63 36×42 12×84 48×21

做完后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出有这样规律性的算式吗?

让学生在巩固笔算的同时,有意识地安排蕴含规律性的两组算式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究,学生感到其乐无穷,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发现了这两组是“回文”算式,每一组两个算式的积相等,还发现:

24×63=36×42 12×84=48×21

学生寻找有这样规律的算式,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因此,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五、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在实践中求创新

达标检测,既是对本节或阶段教学的一种系统小结,又是对学生学习达标情况的检查、反馈,为教师教学、合理地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是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教学“找规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创意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性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在不断的应用中,再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9.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篇九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课程标准》问世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力图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及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着手解决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具体学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习方式?有人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1eam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人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这三种观点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习方式的特征,但是又不全面,没能很好地揭示学习群体特点、个体特点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整体特征,是整个学习的认识过程的整体特征。

2、理论依据

1)新课标提出,“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心”。它指明了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题就是以《课标》精神为理论依据。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故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学习方式变革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直接体现,建构主义理论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最主要的理论支柱。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概括地讲,就是积极践行新课标,努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化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认知倾向。具体目标有以下5点:

1、教师的理念更新,实现角色的转变。

2、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4、学生思维方式得到提升(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

5、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成符合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一览表: 总课题 子课题 组 长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生作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 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小学生 阅读方式的转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以调查法、实验效果检测法、经验总结法等。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组成员人人坚持写教后记或教学日记,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

2)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考察各种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

3)实验效果检测法

选择了一定的班级,运用新教学模式、新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再运用书面的、非书面的方法对实验前、实验后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经验总结的一般方法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实事;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⑦总结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组通过3年的实践,围绕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实验教师的理念更新,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思维方式得到提升,课堂变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成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几种学习方式:

1、“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小学阅读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整体特征,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整体特征。基于此,现将“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小学阅读学习方式以及与之相融的动态阅读教学方式,一起向各位专家汇报。动态阅读教学分为三大环节,这三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逐步深入的过程。

①自主预设,合成目标 ——“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定向、起步阶段

如果学生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知道学什么,就根本谈不上学会了学习。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自己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样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上课一开始或课前,让学生初步自主感悟,预设学习目标。潜移默化启发学生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并逐渐自觉地从这三个维度来设计学习目标。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不同的孩子自设学习目标时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允许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所预设的学习目标有部分不同。

学生预设的学习目标具有非预期性,不一定准确地抓住了要点,也不一定全面,而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不一定适合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这就要求执教者能和学生一起优化组合,生成富有磁力的学习目标。各个学生可在全班的学习目标基础上,加入部分仍觉得有必要研究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探究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怀有饱满的学生热情,因而充分蓄积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能量。

②张扬个性,引领生成——“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蓄势阶段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围。”动态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开心地、主动地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教者的指令,机械地完成学习目标。教者要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再现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资料搜索,拓宽视野,激起学

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自我感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平等自由与民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欣赏欲„„从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这绚丽的火花与文本(作者)、学习伙伴、教师的心灵火花相互撞击,就会生成许多难得的教学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些机遇,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就会向我们走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者要注意扮演好以下角色:一是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可能要用的图片、书籍、光盘、模型、网址等资料、信息;二是调控者,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适时参与到各组的探究中,发挥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作用,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防止少数学生抓不住重点、钻牛角尖。

动态教学课堂中,师生的创造潜能易于被激发,会不断出现生成性因素,因此,探究目标应该不断完善与提升。当然,生成性因素也不一定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者注意恰当选择。总的来说,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原先师生合成的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比,谁的价值大,就以谁为主。如果生成性目标价值大,我们应抓住机遇,反客为主,甚到完全搁置原先的合成目标,组织起最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全盘搁置“合成目标”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极有价值”为唯一标准。通常还是要紧扣“合成目标”,机智引领有效生成,实实在在地进行理解与建构,切忌随意把握生发点,漫无目的,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学习目标的游离与偏差。

③展示成果,艺术放大有效生成——“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升华阶段 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应当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学生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向同学展示探究过程与成果。既可以朗诵,又可以表演;既可以口头陈述,又可以书面展示;既可以表示赞同,又可以当堂辩论。当教者发现答案不完整时,要请发言人的同组伙伴补充;如果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请研究同一问题的其他同学评价纠错,全班无法纠错时,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当一组的代表表述完毕,要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评价,开展生生交流,而教师则要对汇报者、评价者进行恰当的点评与鼓励,还要鼓励其它组的同学积极质疑问难,教者则必须及时敏锐地捕捉有效的生成性因素,要用智慧来艺术地处理,把个人的、小组的探究活动延伸为全班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从而艺术放大有效生成,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创造出一种充满智慧的课堂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构建新课程标准所畅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以上的三步动态教学过程,同时是学生运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2、“体验式”小学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1)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学习“认识千克”时,在比较体验中,感受到了“轻重”,经历了千克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亲近了“千克”这个质量单位,而且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整堂课是这样展开的:

①对比体验轻重——初步感受。

教师安排:“凭自己的力量抱起你的小伙伴。并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再抱一抱老师,又有什么感觉?”接着安排“掂一掂数学书和听写本,将数学书放在左手手心上,听写本放在右手手心里,静静地体会一下,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老师揭示板书课题。这样的安排,选择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在体验中比较,在比较中体验,让学生感知轻重处处存在。

②对比体验一千克——建立表象。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一袋东西提在手中半分钟。半分钟后将感觉告诉同桌,并全班交流:这样重点抓住:这袋东西与抱人的体重、掂书本的轻重进行比较,为1千克的概念建立做好铺垫。在相互交流提“这些物品”的感觉时,老师要求再提“这袋东西”并停留一会儿,然后引出“这一袋东西就是1千克重”。这样在比较中多次感受“这袋物品”的重量,并且在学生心中支撑起了“1千克=这袋物品的重量”的天平。

然后要求:同桌为一组,打开“这袋物品”,并将这袋物品(到底是什么东西?有多少?)介绍给同桌,然后全班交流。有的介绍:这袋物品有8个同样大的苹果,是1千克;有的介绍:1千克=4瓶牛奶;又有的介绍:一千克=2包盐„„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重新将这袋物品,提在手上,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这样的教学,把1千克的重量与具体的事物对应起来,并知道1千克物品有哪些。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1千克”„„

本堂课的重点为“千克的认识”,“一千克”的构建是需要独具匠心的。在对比体验中,在感觉交流中,既突出了主题,又将数学知识形成性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③对比体验几千克——逐步深化。

提问:想知道2千克、3千克„„几千克有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桌两个小朋友的物品合在一起就是2千克,并主动要求提在手中也感受感受„„这样3千克呢,4千克呢„„人越聚越多,感受也越来越沉,一直到提不动了,还在继续努力想办法„„开放式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体验到了不同的重量,对比体验让学生较自觉地将几千克的重与一千克的重区别开来。这部分的内容,重在体验和感受,在体验中悟出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数学学习的真理。

这样的体验,一方面加深了“千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千克”用于计量较重物品的单位;

2)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如学习“连减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连减应用题的两个数量关系:即:总数-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剩余的部分数,总数-(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剩余的部分数;更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两种解题方法。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学习情境:

①教师创设了“送玩具”的情境:

“小明有6辆玩具车,送给弟弟2辆。”请补上问题,并解决问题。接着增补了“又送给妹妹3辆”,仍要求学生补上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拓展到3个条件2个问题,以及浓缩为“3个条件1个问题”并解答出来:

6-2=4(个)4-3=1(个)综合算式6-2-3=4-3=1(个)

在这个情景中学习,孩子们初步领略了“连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②师生共同创设“剪纸”情境:

教师出示:“一条35厘米的纸条,第一次剪掉5厘米,第二次剪掉15厘米?”、师生共同剪纸,孩子们将这一过程编成了应用题。接着安排了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重点对“36-15-5”进行了研讨。

教师提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提出:26-(15+5)(先算两次剪下的厘米数,再从总厘米数中去掉,解题过程与操作顺序有所变化)。再次安排“剪纸”操作„„

当出现“26-(15+5)”解法时,再次让学生独自剪纸,以加深对“a-(b+c)”的印象。③学生创造“截粉笔”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教师出示了几支同样长的“粉笔”,要求学生围绕“截粉笔”创造情境。学生独自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发挥想象,将其“截粉笔”的情境,编成完整的应用题,并要求解答出来。如编出的应用题为:“一支粉笔长10厘米,第一次截下5厘米,第二次截下3厘米,还剩下多少厘米?”题目一编完,学生马上动手解答。这样对“10-5-3”或“10-(5+3)”理解更深刻了„„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年级“可能性” 一课,以“游戏”为载体,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一条线,“游戏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朋友学得轻松、积极,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①“猜正反”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

两人一组玩“猜硬币正反”游戏,先猜一猜抛的结果,再实际试一试。以游戏中可能正,也可能反,让小朋友体验“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

②“摸球”游戏,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六人一组玩“摸球”游戏,分三种情况:盒子里全部装白色的乒乓球,去猜,去摸,发现一定是白色的乒乓球;盒子里装2只白色的乒乓球与2只黄色的乒乓球,去猜,去摸,发现可能是黄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盒子里全部装黄色的乒乓球,能摸出白色的乒乓球吗?去猜,去摸,发现不可能摸到白色的。让小朋友感受到“除了黄球之外,别的球都不可能摸到”,并从中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

③“石头、剪子、布”游戏,体验可能性外的多元文化。

师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 游戏,共玩了10次,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师生在“竞争”面前的平等,老师没有优势,假如老师“一定”要赢,那结果只能

是“不一定”;更体验了跟老师玩这个游戏时,“赢、平、输”的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几乎同样大小的。

对这一游戏结果的简单评析,让小朋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失败的坚强;也体验到了同伴间的赏识与关心;更体验到了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是最可取的。“石头、剪子、布”游戏,不但让小朋友体验到了“一定与不一定”,而且体验到了“游戏”之外的丰富的知识,体验到了“可能性”外的多元文化。

3、“植根生活,自主习作,合作提高”小学作文学习方式

二十一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写作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工具。着眼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进行“小学生习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总结出了“植根生活,自主习作,合作提高”小学作文学习方式:

1)植根生活,厚积乐写;

学生只有搜集到相关的素材,有相应的语言积累,并乐于表达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学生在习作中,应当把习作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吸取其中的营养,做到“厚积”,才可能文思如泉,才可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①让作文与生活同行。

让作文与生活同行,学生向生活投射孩子们的独特目光,用心感悟是生活,他们就会乐于用手中的笔来尽情描写色彩斑斓的生活,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作文与生活同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欣赏家乡美景、采访家乡名人、先辈精神,描写家乡的变化,体验乡情亲情,赞淳朴民风,说劳动苦甜„„

②广为采撷,读写结合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所以,同学们要通过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进行知识积累,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学生《求知笔记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还用剪贴、办手抄报等形式进行专题积累。然后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现读写结合,可采用仿写、改写、续写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等形式,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读

写实践活动的乐园,促进学生学习、掌握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并牢牢夯实语言文字及文字及表达的基本功。

2)自主习作,力求有创意;

新课标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小学阶段淡化文本,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习写作的人在认识上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只要掌握写的技能技巧,作文一定高质量高水平。其实不然。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感。想写、要写的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勤于笔耕,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快乐,有的是孜孜不倦,长期坚持,力求文字能准确地表达情意,有的则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为写作奠定情感基础。教学中,让学生随身带一小本子,随时记下思维的火花,随时收集灵感产生时的妙语佳句,绝对是一个好主意。我校中高年级学生都写《成长日记》,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记下了各人成长的足迹。厚厚的本子里散发着主人顽强的毅力,流淌着孩子童年时光,折射着人间至爱真情„„这无价之宝让学生习作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早就有人大声疾呼写日记,但缺少可操作性策略。可以通过“积分竞赛”、“放送心语”等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习作课上的每一篇作文的完成时间,也不一定就在某天的两堂作文课,而应是布置一个作业后,让学生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有时间从已积累的素材中去挑选合适的材料,或者去亲近生活,搜集好材料进行补充,然后构思,多方请教、学习,从而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稿。

3)精评多改,合作提高。

学生写好了作文稿,可以互相阅读,精要地评一评,接着重点探讨:如何修改? 为什么评论要精?一是课堂时间有限,二是评论的目的是要在互相学习、鼓励的同时,指出不足,共同提高,而不是相互指责,找茬儿。三是精要地评论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纵观全篇,抓主要问题的能力,以免盲人摸象。

怎样评才精?认真欣赏了别人的作文后,努力地概括对方作文的总体情况后,主要谈谈你学到了什么。优美词句、独特构思、人间真情、生活五味,自然美景等等,都可以谈。不过,为了做到评论精要,一般挑选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精要地谈谈。

修改对学生写好一篇作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确不少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修改了200多遍。我国散文家杨朔的《雪浪花》,全文仅3000字左右,却修改过200多处。

小学生初学写作,不仅应该重视文章的修改,而且要做到“多改”。多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多次修改,要对作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进行多方面的修改。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一下子完成如此繁重的修改任务有困难,因此,应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可以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讲评、修改,这篇作文中其余需修改之处,留给学生课后自由修改,或者留到以后具备了这种修改能力后,再进行三次修改、四次修改„„。在这项重点训练的修改能力基本养成了,再转入另一个训练重点。一般地,第一步先进行字、词、句的批改,内容包括:①、字体是否端正卷面是否整洁;②、指出错别字;③、修改病句;④、修改标点符号,看看是否一逗到底。第二步是进行选材立意方面的批改,内容包括:①、中心是鲜明;②材料是否切题;③结构是否条理;④语言是否简明。

个人自改的基础上,应采用互改、小组改,和教师共同修改,和家长一起修改等多种形式合作修改,以进一步提高作文质量。为了让修改真正收到实效,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修改作文的乐趣,一定要化足够的修改时间,要持之以恒地练习。

1)倡导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参与

所谓自主学习,即:通过学生的自发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优势的学习。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主动完成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尝试着采取了一些办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进行研究的热情,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离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作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澳大利亚的市场分析下一篇: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表格格式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