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第四单元(10篇)
1.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一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丹麦(国)作家 安徒生 写的,他被誉为 “ 世界童话大王 ”,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虚实结合,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
替出现。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
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他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
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
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
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些”指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注意的是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她
注意这些是因为这一天是大年夜。
(2)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分别在括号中标上序号。
破折号用法:a、用于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意思的选择。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a)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b)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c)
(3)这个选段主要写在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饿赤着脚还在街上卖火柴。
(4)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没有用。
3、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离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和自己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文中划线的句子说明
A火柴对于贫穷的小女孩来说实在珍贵,她舍不得抽出火柴来。()
B小女孩实在太冷了,使她顾不上恐惧,抽出了一根火柴。(∨)
(2)、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因为小女孩很冷,一根火柴的热都让她觉得非常温暖,所以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4、(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什么?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岁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凡卡在城里过得很苦,认为在乡下的日子 是 快乐的,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诉苦时以“乐”相衬,更让我们感受到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2、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3、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 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 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 拿雪把它 擦亮了似的„„
(1)这段话主要写了凡卡回忆乡村美丽的夜景。读了这段话,我知道凡卡写信时的心情 很痛苦,他之所以把乡村的夜色写得那么美,是因为 对比他此时此刻内心的心情。
(2)这段话是按从 高 到低 的顺序写的,描写的景物有 白房顶、烟囱、树木、雪堆、星星、天河。
(3)这一段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产生对比作用。
4、“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着我的头发,把我到院子里,拿皮带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那条青鱼,拿鱼嘴我的脸。伙计们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
答: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
(2)这一段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挨打、挨饿、睡不好这几个方面。
5、写话:请你写几句话赠送给可怜的凡卡吧。
你每天被欺辱、挨打、受骂,连店里的伙计还要捉弄你……整天生活在痛苦的生活中,真的是太可怜了,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不要哭泣,眼泪是无法洗去痛苦的,你要坚强,对生活要有信心。
16《鲁滨孙漂流记》
1、《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他的作品还有《辛格尔顿船长》、《杰克上校》,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梗概中的内容是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表现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2、“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鲁滨孙出海的目的地是__南美洲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4、在荒岛上,鲁滨孙把 羊捉来畜养起来。
5、鲁滨孙把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 “星期五”。
6、一天清晨,鲁滨孙救下了船长,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__28__年汤姆·索亚历险记》
1、《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 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他的作品还有 《威尼斯的小艇》、他语言的特点是轻松、幽默。
课文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哪五次历险? 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
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
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2、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汤姆有着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正义勇敢、足智多谋,是人们心中的小英雄。
文学常识
1、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2、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以《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他和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4、海明威,美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5、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和《复活》。
2.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二
[第一次执教]
2008年5月, 我在杭州市长青小学星级教师展示课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示范课上执教《数学思考》, 试图以学生的即时生成为主, 最大限度地展现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简要的教学设计附后。)
这一节课上下来, 第一感觉是累。课堂是生成的, 它不会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情境按部就班地推进, 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握和调控。本次执教仅从文本出发, 教师只是按教材的内容与顺序执行了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只强调了学生的画一画, 没有深刻感知过程内在的变化联系, 解决这类问题“画”并不是一种好的策略, 得想办法找规律, 并感受到“数学思想”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一切都让我在教学结束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体味, 整节课下来就像是老师拖着学生往前走, 老师累, 学生困惑———这节课老师究竟要教会我们什么?
第二感觉是自己对数学教学理解的肤浅, 特别是对于知识大背景更是浮光掠影式的把握。忽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学生已会快速而准确地数线段) , 但教师还是将学生置身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之中, 认为解决了连线段问题之后并通过机械练习, 就能把该种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但没有想到的是在新的问题情境出现时, 运用原有解题模式进行分析、解答, 结果竟是几近全军覆没。难道是例题教学时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 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体验从现实生活开始……使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对于点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 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学的组织也应当站在学生的知识起点这一平台上来进行有效展开。
[第二次执教]
2008年6月, 我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家长开放课上执教《数学思考》, 本次教学我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像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 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画图, 由简驭繁, 发现规律。特别是“做数学”成为当下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在自然情境中, 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知识。 (简要的课堂实录附后。)
第二次执教的探索过程是: (1) 利用操作与图示进行转化, 并运用图形、符号使之数学化, 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2001个点、2008个点呢? (2) 通过操作、比较、分析, 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第一步:以退为进, 从简单的数学问题想起 (即由简驭繁的数学思想) 。第二步:对比每次操作过程中点与所连线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并揭示规律。第三步:建模, 如果平面上有n个点, 则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前 (n-1)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1+2+3+……+ (n-1) = (1+n-1) × (n-1) ÷2=n× (n-1) ÷2 (3) 解决后续问题:2001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8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1× (2001-1) ÷2=2001000 2008× (2008-1) ÷2=2015028
第二次执教中将知识的习得过程融合于具体的操作活动之中, 符合小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数学应用从“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类似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 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在生活原型与数学材料中进行积极的思辨, 通过握手、连线、画图, 由简驭繁, 在思维撞击中获得数学体验与收获, 从而发现规律。本次教学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同时更关注学生以往知识学习的大背景, 把有效的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作背景, 然后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仅靠听和看, 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 可以达到9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 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直观。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过程, 以及由图形到算式再到图形的演变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 体验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在自然情境中, 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其他知识。
[感悟]
此次磨课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于教学的学习, 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 更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 使教学能真正立足学生的学, 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力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感悟的愉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下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探索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的表现会令你瞠目结舌。在第二次执教中, 把学生真正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 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大多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道研究, 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而第一次执教中把学生学会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 甚至希望学生能尽快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简洁”“明快”“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思考, 更是不允许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就知识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 第一次执教无疑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也能提高学生解题应试的水平, 但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致使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或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 出现似懂非懂甚至措手不及也就不足为怪了。
2.基于文本课程的教学, 还是基于体验课程的探究?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科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不应只是“文本课程” (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 , 而应该是“体验课程” (能让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第二次执教中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图示”与“操作”来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注重寻找数量关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把知识仅仅作为文本课程来进行教学, 而是把思考的时间、探索的空间、交流的机会让给了学生, 既关注数学知识的习得, 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 让学生有展示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平台。
3.基于知识结论的记忆, 还是基于数学智能的发展?
数学的教学有两条线, 一条是明线, 即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另一条是暗线, 即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明线而忽视暗线, 新的教材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会不断发生冲突, 容易致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次执教中通过变式、比较、分析、反思,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意识, 即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复杂的问题时, 都可以采取以退求进的方式,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 由最小的、最简单的情况入手, 找出规律, 以简驭繁、化繁为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 概念原理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附:第一次执教教学设计
一、回忆引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意图:这一基本原理由教师直接进行陈述, 从而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
二、尝试
出示问题情境一:现在在黑板上任意画出三个点, 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任意三点连成线段, 让学生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有一初步的认识。
三、展开
(1) 出示问题情境二:任意的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任意的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1个点、200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用较大数目的点来连成线段, 挑战性更大, 期望学生能从数学思考角度找到方法和策略。
(2) 思考、讨论、汇报交流。
四、应用
附:第二次执教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把小组的每位同学看成一个端点, 去与能跟你自己连成线段的同学握一握手, 你和组内同学能连成几条线段? (学生“握手”活动)
意图: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作为课堂的引入, 从而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展开
A.握手问题
1.把小组的每位同学看成一个端点, 去与能跟你自己连成线段的同学握一握手, 但不要重复, 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组内同学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
2.用下面这几个点, 请你想一想、连一连, 能画几条线段?
意图:提取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
B.连线段问题
1.下面这4个点, 请你想一想能画几条线段?
师: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2.根据以上规律, 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吗?请写出算式。
3.我们用n表示点数,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本题的规律吗?
4.通过以上的操作,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2001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8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6.刚才同学们是怎样找到规律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7.特别要注意的是把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 不能只记录最终的结果, 这样便于我们发现规律。
意图: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思维而有序展开。
三、应用
(1) 10个老朋友见面, 每两人相互握手一次, 你知道一共握了多少次手吗?你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吗?
10×9÷2=45 (次)
(2) 从1, 2, 3, ……, 9这九个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两位数, 一共可以组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想一想, 这和用点连线段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3) 一条直线能将一个长方形分为两部分, 两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分为4部分, 那么5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划分成几部分?2008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划分成几部分呢?
(4) 一张正方形纸, 用“十”字形连续均分 (如下图) 。均分2008次后, 这张正方形纸被分成了 () 个部分。
四、小结收获, 自我反思
3.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三
1、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4、物质变化一般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大类。化学变化:既改变形态和大小又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只改变形态和大小,不产生新的物质。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再滴上柠檬汁,蓝色消失。因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和。柠檬汁的好处:消脂肪、助消化、美白肌肤、滋润肺腑。
6、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米饭、马铃薯、芋头、麦、南瓜等。不含淀粉的食物:鸡蛋、白菜、梨、苹果、青菜。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有气泡产生,小苏打少了,白醋的酸味淡了。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会使火柴熄灭。
8、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同时浅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逐渐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第四单元 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篇四
基础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位考古学家要想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他首先应该掌握下列哪种文字()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希腊字母D.拉丁字母
2.“19世纪30年代,英国青年军官罗林生在伊朗西部的山上发现了一幅雕刻在岩壁上的作品,„„作品中的文字的笔画一头粗一头细„„”。这些文字被称为()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拉丁字母
3.下列关于世界古代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B.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C.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了楔形文字
D.两河流域最早出现的楔形文字是由雅利安人创造的4.央视“开心辞典”中有道题:圣诞节、上帝、十字架,这些词语与这个宗教有关,公元纪年法也与这个宗教有关,请你说说这个宗教是()
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
5.2005年12月19日上午,宁夏首批参加2006穆斯林朝觐活动的600余名朝觐人员从兰州中川机场出发,参加由中国政府统一组织的朝觐团,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城朝觐。这些中国的“穆斯林”信仰的应该是()
A.婆罗门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
6.每逢教历12月9日,来自五大洲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要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的朝觐典礼。这里是指下列哪一个建筑?()
A.巴黎圣母院B.科隆大教堂C.麦加大清真寺D.耶路撒冷的哭墙
7.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基督教②佛教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8.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阿基米德的有()
①杠杆定律②浮力定律③汽船④运动三大定律⑤螺旋式水车()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⑤D.③④⑤
9.要想研究古代希腊早期社会情况,应该参阅的下列作品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汉谟拉比法典D.《古兰经》
10.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下列人物中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的是()
A.荷马B.索福克勒斯C.阿基米德D.亚里士多德
11.下列作品中,反映阿拉伯地区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是()
A.《荷马史诗》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D.《汉谟拉比法典》
12.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方面的成就,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
B.《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分
C.《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
D.《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来自古希腊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13.明明暑假准备去参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他应该去下列哪一个城市()
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
14.学完世界古代史的建筑艺术后,小明做了以下的读书笔记,请你判断他整理的哪一项是错误的?()
A.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
B.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
C.麦加大清真寺位于现在的伊朗境内
D.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D4.A5.D6.C7.D8.B9.A10.B11.C12.D13.B14.
提高练习
一、判断题
1.象形文字有一定的读音,属于最早的文字。2.麦加清真寺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3.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古代史诗的内容一般都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而且夹杂着大量的神话传说。
二、单选题
4.古罗马的典型建筑是 A.帕台农神庙B.圆形竞技场C.巴黎圣母院D.麦加清真寺 5.世界三大宗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人民斗志的共同思想是 A.众生平等B.忍耐顺从 C.世界中有救世主D.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赐的 6.《安提戈涅》的作者是 A.索福克利斯B.埃斯库罗斯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 7.《荷马史诗》的体裁是 A.长篇叙事诗B.抒情诗C.五言诗D.长短诗 8.下列属于索福克利斯的作品的有
①《俄狄浦斯王》 ②《安提戈涅》 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④《荷马史诗》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9.有“悲剧之父”美称的是
10.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B.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11.下列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建筑是 A.希腊的帕台农神庙 B.罗马的圆形竞技场 C.巴黎圣母院D.麦加的清真寺 12.《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 A.欧里庇得斯B.埃斯库罗斯C.荷马D.索福克利斯 13.人类最早的图画文字产生于 A.1.5万年前B.2万年前C.3万年前D.4万年前 14.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有
①《美狄亚》 ②《特洛伊妇女》 ③《天方夜谭》 ④《荷马史诗》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15.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是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B.《俄狄浦斯王》 C.《伊索寓言》D.《美狄亚》 16.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的名字是 A.《伊索寓言》B.《天方夜谭》C.《伊利亚特》D.《奥德赛》 17.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创造于 A.公元前2000年左右 B.公元前4000年代末 C.公元前3000年代初 D.公元前2500年左右
18.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 A.火的使用B.文字的产生C.语言的产生D.文学作品的出现 19.埃及人发明的是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金文 20.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 A.中国人B.印度人C.苏美尔人D.古巴比伦人 21.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 A.悲剧B.喜剧C.歌剧D.舞剧 22.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是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俄狄浦斯王》C.《荷马史诗》D.《美狄亚》 23.《荷马史诗》主要包括哪两部作品
①《伊利亚特》 ②《奥德赛》 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④《俄狄浦斯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24.《伊索寓言》是________的民间故事集 A.古希腊B.古阿拉伯C.古罗马D.古埃及 25.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下列人物中为繁荣古代希腊戏剧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是 A.荷马B.埃斯库罗斯C.普林尼D.希罗多德 26.西方最早的史书是 A.《吉尔伽美什》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历史》D.《荷马史诗》 27.法国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
28.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B.金文C.小篆D.楔形文字 29.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我们知道,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但它并非文明的本质。那么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A.金字塔、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B.奴隶制社会的形成 C.《汉谟拉比法典》等成文法典出现D.古代哲学产生 30.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 A.埃及创造的象形文字B.中国人创造的甲骨文 C.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D.印度人创造的数字文字 31.希腊著名的悲剧家有
①埃斯库罗斯 ②索福克利斯 ③欧里庇得斯 ④荷马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5.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五
一、我是知识小百科。22分
1、太阳光是由
红、橙、黄、绿、蓝、靛、紫 7种颜色组成的。
2、实验证明,白色光可以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的光也可以合成白色的光。
3、偏振片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材料,它可以过滤掉物体上强烈的反射 光,在特殊的场合下能起到保护
眼睛 的作用。
4、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 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
5、镜子是各种各样的,按镜面分,有
平面
镜、凸面 镜、凹面
镜。
6、平面镜是指 表面是平面 的镜子。平面镜中的像和镜外的物体大小
相等,距离 相等。平面镜能使光的传播路线
发生改变。
二、我选择,我快乐。12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①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外的物体大小是相等的 ②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外的物体大小是不等的
3、从内到外排列,彩虹颜色的顺序是 ②。
① 红橙黄绿蓝靛紫 ②紫靛蓝绿黄橙红
3、太阳光进入洁净的水时,会发生 折射 现象。
① 折射 ② 反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③。
① 彩虹是雨前形成的 ② 彩虹是雨中形成的 ③ 彩虹是雨后形成的
5、城市某些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反射阳光所形成的光污染属于 ③。
① 彩光污染 ② 人工白昼 ③ 白亮污染
6、下列可以称为光源的是 ①。
① 太阳 ②月亮
三、火眼金睛。12分
1、雨过后,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彩虹。(×)
2、白色光可以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各色光也可以合成白色光。(√)
3、光总是对人有利的,对光的开放利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给社会发展带来繁荣。(×)
4、物体在镜中所形成的图像叫做像,在光下所形成的图像叫做影。(√)
5、凡是本身能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6、《聪明的阿基米德》的故事说明,当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一个物体上,只要反射角度合适,便会聚集大量的太阳光能和热能。(√)
四、名词简答。10分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彩虹: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五、列举。(各举出2——3例)16分
1、人们在医疗方面对光的利用:用激光做手术 无影灯
2、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对光的利用:广告牌 旋转灯
3、人们在交通方面对光的利用:路灯 红绿灯
4、人们在农业方面对光的利用:捕杀害虫 太阳能
5、人们在工业方面对光的利用:水幕电影 激光灯
六、我是小小科学家。12分
1、相同颜色的物体在不同颜色光的照射下,色彩有变化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回答。
2、凸面镜中的像与镜外的我们大小相等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回答。
实验材料:凸面镜,大卡纸、桌子 实验步骤:①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凸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②把卡纸放在凸面镜的斜对面,调整凸面镜与卡纸的位置,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的正立的影像。大小要比实际的形状小。
七、我会答。16分
1、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平面镜中的像和镜外我们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2、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治理光污染?
6.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六
吃的学问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营养十分重要。但是学生在营养行为上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如讲营养就是追求高档食品、山珍海味、越精越好……挑食、偏食、追求食物的适口性等也不乏存在,儿童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现象日显严重。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加工食品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怎样选择食品和注重吃的安全,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内容。因此,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去思考吃什么和怎么吃,用吃的学问指导自己健康饮食,注意消化器官的保健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实验。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3.能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4.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5.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做出合理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食物的营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给食物分类、阅读资料、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统计与分析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学习阅读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信息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了解这些营养成分的作用,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性,以及选择食品时要注意它含有的营养成分和数量。同时进行分类能力实验能力及利用资料能力的训练,并引起学生对营养与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兴趣。以上这些内容,构成了本单元的起始课。
第二部分,合理营养。在本单元,合理营养的内容涉及到平衡膳食、饮食安全及饮食习惯三个方面,分布在第二、三、四课中。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一些合理搭配食物的科学方法,知道安全饮食的基本常识,并用于指导自己的饮食行为,运用所学知道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图表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7.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七
水和空气
教学内容:教材第66—84页。单元目标:
1.科学概念: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2.过程与方法:
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教学时间:7课时
第一课 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
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
(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5
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思维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
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思维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
(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
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
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
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4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的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 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
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 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
(出示食物或照片)
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7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
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
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 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80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
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
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
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 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
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
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
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
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
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 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4.小天平调平。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 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
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8.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八
岩石和矿物
一、填空:
1、在自然界中,由石头构成的山有很多,这些自然界中的石头,在科学上叫做______,______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山上、地下和海底的______,严严实实的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是由大大小小的颗粒组成的,我们给岩石分类时可以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等来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岩石是我们常见的岩石。
4、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用______观察、相互______观察、在岩石上滴______观察等。稀盐酸有______,千万不要弄到皮肤上和眼睛里,滴过稀盐酸的岩石要用______洗干净。
5、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______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的。花岗岩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6、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______种。常见的矿物有石盐、煤、硫磺、方解石、赤铁矿、石墨等。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______,点豆腐用的______,做铅笔芯的______,中药用的______,做首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都是矿物。
7、很多矿物是以__________命名的,如赤铁矿是______的、褐铁矿是______的、黄铜矿是______的、白钨矿是______的。
8、矿物的硬度分为____级,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______,它广泛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工具中;硬度最小的是______,它是重要的__________,还用来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在建筑、珠宝、雕塑等行业中很有意义。
9、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______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______,把矿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0、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______,矿物的光泽分为______光泽、______光泽、______光泽。其中______光泽反光最强,______次之,最弱的______光泽。最弱的______光泽又可分为__________(玻璃)、__________(丝绸)、__________(蜡烛)、__________(泥土)等(由强到弱)。有金属光泽的大部分是______矿物。
11、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______和______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如:石头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______和______,因为它们是属于________资源。矿产资源属于______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采。
14、地球由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地球内部有炽热的______,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15、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等。
16、______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又叫做火成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
17、______是地壳深处的岩浆,在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渗透,还未到达地表就已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
18、______是在水中形成的,是流水携带碎石、泥沙、动植物遗体,并把他们平缓的地方沉积下来,逐渐形成的岩石,(又叫做水成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沉积岩。
19、岩石受到一定的____________而发生变化,矿物会重新排列,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______。如石灰岩变质形成______,页岩变质形成______。
20、岩石和矿物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
21、观察岩石的方法很多,如:手____、____闻、轻轻敲打、用小刀刻或指甲、铜钥匙等____、滴____等。
22、在岩石中保留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______。
23、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______和______、检测矿物的_____等方法研究矿物。
24、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粗略地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
软
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较软
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较硬
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硬
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25、描述方解石:颜
色:__________________
条痕:__________________ 透明度:__________________
光泽:__________________ 硬
度:__________________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
26、几种矿物的条痕:
自然金---______
石墨---______
赤铁矿---______
方铅矿---______
石英---______ 黄铁矿、黄铜矿---______;
27、我国已发现各种矿产______种,其中稀有金属矿、钨矿、锡矿等____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用途?(至少4种)
2、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3、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给岩石分类?能按照大小来给岩石分类码?
4、矿物与岩石有什么不同?
5、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描述矿物?
6、为什么在鉴别矿物时,它们的条痕颜色比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7、请描述三种矿物的形状、透明度和光泽。
8、如果想要知道我们对于矿物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
9、为什么要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0、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11、我们可以根据那些特点将岩石进行分类?
12、矿物与我们存在着那些广泛的联系?对于矿物的开采,我们要注意那些问题?为什么?
三、实验和操作
1、岩石的分类
实验材料:岩石标本(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放大镜、稀盐酸
实验目的:能借助放大镜、稀盐酸等材料,采用多种办法识别出所提供的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实验结论:花岗岩是岩浆岩。砾岩、砂岩和页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
花岗岩-----花斑状
页
岩-----泡薄层状有化石
板
岩-----易分离成层敲有声音
砾
岩-----混凝土状
石灰岩------青灰色、遇盐酸冒泡
大理岩-----有美丽花纹遇盐酸
2、几种常见岩石的用途:
铁矿石
钟
表
石
膏
做首饰
金刚石
点豆腐
金
银
炼
铁
石
英
划玻璃
3、把下列岩石和它们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页
岩
由碎石或卵石组成,粗糙,硬
砾
岩
容易分离成层,颗粒细,硬,敲击有清脆的声音
石灰岩
有多种颜色,颗粒细,较软,薄层状,常有化石
大理岩
花斑状,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板
岩
青灰色,颗粒细,较硬,遇盐酸冒泡 花岗岩
纯白色、黑色等,颗粒较粗,较软,遇盐酸冒泡
9.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九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我会填(1‘×13)
1、花岗岩的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2、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矿物近
4000 种,其中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
金刚石,硬度最小的是
石墨。
3、我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看)、(摸)、(闻),通过学习我认识的岩石有(花岗岩)、(大理岩)、(砾岩)等。
4、要想知道矿物的硬度,我们可以采用 小刀、铜钥匙、指甲
等去刻划矿物,判断其硬度。
5、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国已发现各种矿产有(171)种,这些矿产资源属于
国家,任何 组织
和个人不得私自开采。
6、所有的岩石都是有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7、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三类。
二、我会判(1‘×9)
1、石英具有多种色彩。(√)
2、岩石和矿物很多,我们可以随意开采。(×)
3、不同岩石的硬度也不同。(√)
4、不管什么岩石中都含有一种或几种矿物。(√)
5、岩石很坚硬,永远不会改变模样。(×)
6、制造钟表和计算机都要用到花岗岩。(×)
7、各种形状的岩石都会改变模样。(√)
8、赤铁矿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
9、花岗岩是房屋装修的好材料。(√)
10、要辨别一块岩石是不是花岗岩,只要用手摸一摸就可以了。(×)
11、我们用的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
12、我国的稀有金属矿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13、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14、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泽。(√)
15、矿物外表的颜色和矿物条痕的颜色是一样的。(×)
16、各种形状的岩石都会改变模样。(√)
17、石英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
18、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19、各种岩石的硬度不同。(√)20、花岗岩是雕塑用的好材料。(√)
21、我们把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种。(×)
三、我会选(2‘×6)
1、下面三种矿物,硬度最大的是(A)。A、石英
B、云母
C、长石
2、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划出痕迹,估计这种矿物的硬度(B)A、较软
B、较硬
C、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B、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4、下列矿物中颜色为黑色或红色,硬度相对较硬的是(C)。A、方解石
B、硫磺
C、赤铁矿
D、方铅矿
5、一些岩石上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A)。
A、化石
B、青田石
C、页岩
6、经过地球运动,(B)是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的岩浆形成的。A、化石
B、浮石
C、页岩
8、我们在观察岩石时,常用下列方法中的(B)。
A、用秤称
B、用手摸
C、用尺量
9、下面岩石中遇盐酸会冒泡的是(C)。
A、砂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10、下面岩石中有不同的颜色,很坚硬,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B)。A、板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11、岩石学家常常观察岩石的(C),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A、颜色
B、光滑程度
C、成分和颗粒
12、化石一般存在于(A)中。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13、下面岩石中多气孔的是(A)。
A、浮石
B、花岗岩
C、石灰岩
14、砾岩最主要的特点是(C)。
A、灰色
B、粗糙
C、由小石或卵石组成
15、下面矿物中有六个面,并且每个面都是菱形的是(A)。A、方解石
B、石英
C、石盐
16、下面岩石中容易分层的是(A)。
A、板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17、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石,它是(B)A、沉积岩 B、变质岩 C、火成岩
18、用于食用和防腐,还能制取纯碱、盐酸的矿物是(B)A、石膏
B、石盐
C、石墨
四、我会连(6‘)
1、把下列矿物和它们相应的光泽连起来:
石英
光泽像玻璃那样
长石
有蜡烛一样的光泽
云母
光泽和丝绸差不多
2、几种矿物的条痕: 自然金
黑色 黄铁矿
白色 石英
黄色
方铅矿
绿黑色
赤铁矿
樱红色
3、几种常见岩石的用途: 石膏
做铅笔芯 石墨
点豆腐 金刚石
造房子 白金
划玻璃 石灰岩
做首饰
五、我会做(5‘×2)
1、岩石和矿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们用的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请你试写出几种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⑴岩石或矿物的名称: 参考书82页
⑵ 岩石或矿物的应用:
2、、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矿产资源,人们是如何开采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家乡的矿产资源?
3、矿物和岩石的用途很多,请把你学习了解的矿物和岩石按用途分类,并填入下表中: 分类标准
冶炼金属 金属矿物 建筑材料
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 生活用品 石膏、石墨 医
10.六下科学第四单元 篇十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空气占据空间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理解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3.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套在瓶子里的气球,我们只能吹大一点点是为什么?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如果我们在瓶子侧壁钻一个小孔,再来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结果会怎样?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一、填空
1.空气占据着一定的,并充满各处。
2.做实验使用锥子等尖锐工具时,要注意。
3.装糖果的塑料袋子鼓鼓的,因为里面除了糖果,还有。
4.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纸团
湿。
二、选择
1.向气球中吹气,气球会越来越大,这说明空气()。
A.有重量
B.占据空间
C.没有一定体积
2.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只能吹大一点点,是因为()。
A.用的力小
B.气球一定漏气了
C.瓶子里有空气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身边的空间都被空气占据着
B.书包里的空间除了文具盒和书本占据,也被空气占据了一部分
C.在杯子底部紧塞一团纸,垂直倒扣压入水底,然后将杯子倾斜,杯子里的纸团不会湿
三、判断
1.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2.空气不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一个开口的空瓶里没有空气。()
4.我们可以直接用实验来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5.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只能吹大一点点,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会上升的热空气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排风口安装的位置,提出并验证自己的假设。
2.会做“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的实验,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4.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6.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是什么使纸蛇转动?这说明了什么?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四、填空
5.使用蜡烛时请注意安全,防止
自己或他人。
6.“放飞塑料袋”实验中,注意不要让电吹风的高温部分靠近
和。
7.从“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热空气会。
五、选择
1.制冷空调安装在房间的()合适。
A.低处
B.高处
C.任何位置
2.在做“转动的纸蛇”实验时,在卡纸上画出的蛇的形状是()。
A.直线状
B.螺旋状
C.曲线状
3.在做“转动的纸蛇”实验时,用不到的材料是()。
A.安全剪刀
B.蜡烛
C.塑料袋
4.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该放在冰块的()。
A.上方
B.下方
C.上方、下方都一样
5.排风扇安装在窗户的上部,是因为()。
A.是为了防止小偷进来
B.方便热空气排出去
C.为了不影响视线
六、判断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2.暖气片通常安装在房间的高处。()
3.孔明灯利用了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
4.点燃蜡烛,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下方。()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空气的流动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分析暖气片旁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谁占据。
2.通过实验,证明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7.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8.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9.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空气是流动的实验需要用哪些材料?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七、填空
8.在用装置模拟一间房子的实验中,蜡烛相当于房间里的。
9.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
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
10.炉子下方的开得大一些,流进炉子里的冷空气就,炉子里的火也就会。
八、选择
1.在电风扇底下吹点燃的香,烟就飘得()。
A.快些
B.慢些
C.一样快慢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B.水能流动,空气也能流动
C.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下降
3.做验证空气是流动的实验时,我们必须用的材料有()。
A.蜡烛、线香、带孔的玻璃箱
B.细线、线香、带孔的玻璃箱
C.蜡烛、安全剪刀、带孔的玻璃箱
九、判断
1.蜡烛点燃后,“房间”里的空气不会流动。()
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上升后变凉又再次下降。()
4.为了控制炉子里煤炭燃烧的火力,人们在炉子的上方开了一个口。()
5.制冷空调安放在室内墙壁的上方,这样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大自然里的风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观察寻找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现象都有哪些。
2.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0.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11.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12.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大自然里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十、填空
11.春天,杨树飞絮,能把飞絮吹到很远的地方。
12.大自然里也有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
13.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主要和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
有关。
14.在大自然里,我们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
十一、选择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热空气会下降
B.冷空气会上升
C.冷空气会下降
2.下面关于风的流动方向,不正确的是()。
A.陆地←海洋(白天的风)
B.陆地→海洋(夜晚的风)
C.海洋←陆地(白天的风)
3.到了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得,会比海洋上的气温
。正确的是()。
A.快
低
B.慢
高
C.快
高
4.下面关于风的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风是风婆婆吹出来的B.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C.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就能形成风
十二、判断
1.纸风车转动是因为空气的流动。()
2.晚上,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低。()
3.自然界如果没有冷、热的差别,就不会有风。()
4.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引起了空气流动。()
5.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形成了空气流动。()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我们来制造风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
2.能运用语言和同学交流风的好处和坏处。
3.了解新能源——风力发电。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3.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1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15.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风能是指什么?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制造出风来?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十三、填空
15.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
16.风能是的能源之一,而且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7.在缺、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利用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十四、选择
1.下面利用里风的好处的是()。
A.龙卷风
B.风力发电
C.沙丘移动
2.下面不能制造风的工具的是()。
A.吹风机
B.电风扇
C.安全剪刀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我们热的时候,风能给我送来凉爽
B.风能能源有限
C.在山区适合利用风力发电
十五、判断
1.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2.扇扇子可以在制造风。()
3.蒲公英利用风传播种子。()
4.风是有力量的,风力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六下科学第四单元】推荐阅读:
六下科学实验操作培训09-14
六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08-14
五上第四单元科学试卷06-19
六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11-07
三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12-26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7-1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0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