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培训记录

2024-07-30

合理用药培训记录(精选13篇)

1.合理用药培训记录 篇一

合理用药培训考核试题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___________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___________、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__________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三个因素。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______________应用抗菌药物和_______________预防用药。

4.不合理处方包括 处方、用药 处方及 处方。5.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骨干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 ;责任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 天。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

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5、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预防用时间应为:()

A.12~24小时 B.24~48小时 C.48~72小时 D.2小时以上

8、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A.24h B.48h C.72~96h D.96h

9、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有尽有 D、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0、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1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2、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

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减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3、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4、关于SSI的细菌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B.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C.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阳性菌。

D.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15、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三、是非题(每题2分,共10分)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2、产ESBLs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宜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

3、肾功能不全时,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亦需减量应用()

4、对青霉素过敏休克患者,亦可应用头孢菌素()

5、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药物为青霉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杀菌或抑菌、喹诺酮类、真菌

2.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安全3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内科系统非手术 4.不规范、不适宜、超常 5.0.5-2 3 24

、有效、经济

6.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1天 7.II 8. 35、60%、20%

二、单项选择题

1---

5、D C B D D 6---10 D B C C B 11---15 D D D C D

三、是非题

1、√

2、×、×

4、×、×

6、×、×

8、√ 3 5 7

2.合理用药培训记录 篇二

【关键词】行政干预;药师素质;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特别是基层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尤为突出。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到经销商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合理用药、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合理用药现象急需整治。

我院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级别太高,多选用三代头孢甚至是四代头孢来作为预防性应用;2.预防用药全部在手术后给予;3.用药时间过长,不能做到及时停药,基本在患者出院时方停止使用抗菌药物。4.内科非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常高,在80%以上,5.不做药敏试验或虽做但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6.不必要的联合用药;7.随意更换抗菌药物;8.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药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的问题?: 2.不根据中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中药注射剂;2.存在重复用药现象;3.超剂量使用(超过说明书用量);4.不根据说明书选择溶媒等。

大量使用辅助治疗药物:我院大量使用的辅助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小牛血提取物注射液等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医师药品知识的了解不足、行政干预不力、药师主动性不够是主要原因。当然药师地位得不到认可,临床知识不足也是医院不认可药师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大量学习临床知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力争给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广泛、更新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将直接参与患者的合理用药治疗,改变过去仅仅在药房里调配药物的职业形象。临床药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临床药师的工作也将使患者和医生感受到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提高药学在医院的地位。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

1.3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加大不合理用药的处罚力度。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严格控制药品使用范围和剂量。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預警制度。 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卫生部相继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特别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是建国以来医院药学最重要的药事管理文件,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剂科工作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提出了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明确了医院药学应走向临床,建立临床药师制,面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在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方面发挥药学专业作用。对医院药学的正确发展、药师作用的发挥和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很有指导作用,受到药学人员的欢迎,也反映出医院药事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建立医师、药师、护师、病人互补的临床用药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我们药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3.临床药师用药咨询记录模板 篇三

临床、患者咨询记录表

科室名称

消化内科

时间

2014年9月17日

咨询人

□医师

□护士

□患者

□药师

提出问题: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常见病原菌及治疗原则?

临床药师回答意见:

支气管扩张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性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咯血,可导致呼吸功

能障碍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时,常见病原菌及其经验性治疗:

类型

病原体

首选治疗

备选治疗

无假单胞菌

危险因素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菌群(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

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曲松)

有假单胞菌危险因素

上述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碳青霉烯类。也可联合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怀疑合并MRSA感染者

上述细菌+MRSA

上述方案联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备注:1.呼吸道引流通畅。

2.应进行痰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或者修正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

3.预防加重:可选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

4.定期监测定植菌群

5.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

具备下列2条以上标准,需考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能:(1)近期住院;(2)频繁(每年4次以上)或近期(3个月以内)应用抗生素;(3)重度气流阻塞

(FEV1<30%);(4)口服糖皮质激素(最近2周每日口服泼尼松>2周),(5)既往急性加重时曾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定植。

另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时的微生物学研究资料很少,估计急性加重一般是由定植菌群引起,60%~80%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存在潜在致病菌的定植,最常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其他革兰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定植患者的下呼吸道。【3】有文献报道少见星形诺卡菌、曲霉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

参考文献:

签名:

4.合理用药培训记录 篇四

为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药品安全的浓厚氛围,为药品安全监管造成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以及对社会的危害。根据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集中宣

传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局“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集中宣传活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提高群众安全合理用药和依法维权的意识,提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社会知晓度,树立积极作为的良好形象。

二、宣传重点内容

1、宣传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要让公众熟悉和了解现行药品法律法规以及监管部门加强药品监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

2、宣传公众在药品消费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公众了解维权的途径和自觉抵制不合理用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宣传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有关规定,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帮助公众了解药品的相互作用和如何预防不良反应等常识,改变不遵医嘱用药和不按药品说明书用药以及过分迷信所谓偏方、秘方等陋习。

4、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以及抗菌药物滥用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巨大危害,增强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

5、宣传药品生产、经营监管知识,使公众了解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推行该规范对保证药品质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6、宣传药品注册知识,使公众了解我国新药的概念和新药上市后的监测情况。了解批准上市的药品也会出现假劣药的情况,提高鉴别能力和警惕性。

7、宣传药品的基本知识,使公众了解药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别,用药不要跟着广告走,不要被虚假广告所迷惑。

三、宣传形式

确定7月10日—7月16日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集中宣传周”。宣传周期间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广造声势,掀起宣传活动高潮。主要宣传形式:

1、宣传周期间组织县直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在其显要位置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等,努力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2、在《##宣传》开设一期“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专栏;与县电视台联合制作一期专家访谈,聘请专家解答关于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知识。

3、开展“药品安全知识下乡镇活动”,组织宣传人员深入乡村,利用宣传车、宣传站、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农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宣讲药品安全知识。

四、实施要求

集中宣传活动期间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发挥县药械协会在安全合理用药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涉药单位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与卫生、工商、公安、广电、城管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

5.合理用药质控方案 篇五

理工作的通知

为保障患者安全用药,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医院等级评审要求,现把合理用药监督检查列入医院医疗质量质控管理工作中,通知如下。

一、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小组工作

组长:黄建荣

副组长:曾恺、潘新增、邱凯锋 专家组成员:各临床科室正副主任

工作组成员:由质控科、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检验科具体负责

二、具体措施:

(一)检查时间:

1、定期检查:每月中旬、下旬各一次(?);

2、不定期检查:根据上级检查工作临时安排

(二)检查对象:全院各临床科室(包括门诊、急诊)

(三)检查范围

1、住院部科室:运行病历、归档病历。

2、门、急诊:当月所有处方。

(四)检查方式:运行病历检查每次抽查?个科室,由质控科提前一日通知,被检查科室应安排一名主治或以上医师陪同。归档病历、门急诊处方随机抽查,或根据临床用药监控情况进行专项抽查。

三、检查结果处理

(一)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合理用药评价表实施评分(见附件),定期公布评分。相应排名及评分交院务会建议列入医院年终科室评优参考因素。

(二)向相应科室书面反馈不合理用药情况,并于处方点评学习栏上公示。

(三)相应科室应于一周内把不合理用药情况在科室的病历讨论、业务学习或科室周会上进行讨论、学习,并作会议记录,要求所有医师签到学习。(质控科设置记录本,与不合理用药书面情况一并交该科室,会后收回。)如未组织学习或未有记录的,在医院年终评优时作扣分处理(?),并对相应不合理用药费用在科室劳务费进行扣罚(如无法确定不合理用药金额的,每次扣罚200元。

(四)对不合理用药反馈情况有异议的,应于三个工作日内向质控科提交书面解释说明。由质控科抽取专家组成员进行讨论,如专家组认为解释说明成立的,向该科室书面反馈。但专家组若未认可该解释说明的,即按第三点办法进行双倍扣罚。

(五)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定期进行回头查。对三个月内三次重复出现相同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或经专家组讨论认为存在严重不合理用药甚至明显滥用药情况的,交院务会讨论建议取消该科室评优资格,并对相关人员暂停处方权一个月。

四、要求

6.合理用药防心梗 篇六

心肌梗塞时,在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发生斑块硬化及小颗粒附着,使血管管腔狭窄,粗糙不平。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极易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栓块,使血管腔更加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即形成临床上的心绞痛,称为冠心病。当血栓块积少成多形成大的栓块时,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使缺血心肌血循环断流,使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常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而猝死。

在心梗期间或临床痊愈之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依然存在,因此随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再次发生心肌梗塞。所以凡患过心梗的病人,在一年内应尽量减少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做到保暖,一定要减轻心脏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要坚持按时服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7.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篇七

1.医院应加强医政、药政、行政管理,重视医药护人员医德医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医政、药政法规。医药护人员应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坚持原则,按照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为患者用药。

2.各级医药护人员均有义务接受药学继续教育,深入地学习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特别是新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

3.医师在用药前应尽量明确诊断,并了解患者用药史、药品不良反应史,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药物使用。

4.医师制定药物治疗计划应考虑患者病史、并发症、病理生理状况、遗传等因素所致的用药个体差异对药效的影响,通过治疗药物监测等手段,使给药方案由常规化、经验化转向个体化、科学化,提高用药水平。

5.医药护人员应严密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合并用药所致的不良相互作用,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尽快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

6.药师应积极开展用药监护工作。应严格新药审批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开展好合理用药咨询工作,编写资料,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信息交流,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经常进行药物利用评价,特别是抗生素合理应用调查分析,监督合理用药执行情况。

7.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药师应坚持下临床,参与医师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搞好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

8.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制作) 篇八

(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

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

①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②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100

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

1.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2.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住院医嘱)包括全身作用的抗生素类和合成抗抗菌药物类,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对象选择:全部门诊处方。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20%)

分子: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数。分母:单位时间内门诊处方总数。

计算公式:

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数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00

同一单位时间内门诊处方总数 注: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2.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在此表中不列为抗菌药; 3.抗皮肤感染药、抗眼科感染药及含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或其它复方的止泻药,列为抗菌药

(四)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急诊处方(%)。对象选择:全部急诊处方。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

分子: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急诊处方数。分母:单位时间内急诊处方总数。

计算公式:

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急诊处方数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00

同一单位时间内急诊处方总数 注:

1.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2.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在此表中不列为抗菌药; 3.抗皮肤感染药、抗眼科感染药及含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或其它复方的止泻药,列为抗菌药

(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象选择:全部住院病人。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DDD)。分子: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分母: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计算公式: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注:

1.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和。2.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 =该抗菌药物消耗量/DDD值(克/DDD值)3.DDD(Defined Daily Doses)值:WHO推荐的日处方协定剂量

庆大霉素(24万单位)+ 阿莫西林(1克)+ 头孢他啶(4克)

庆大霉素(1DDD)+青霉素(1DDD)+头孢他啶(1DDD)= 3DDD 4.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六)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指标名称: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对象选择:医疗总收入中的药费总收入金额。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药费总收入(万元)。分母:医疗总收入(万元)。计算公式:

药费总收入(万元)

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100

医疗总收入(万元)

(七)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对象选择:西药出库总金额中的抗菌药出库总金额。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抗菌药出库总金额(万元)。分母:西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计算公式:

抗菌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100

西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要求

(八)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

计算公式: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数)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量%=----------------------------×100%

同期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数)

(九)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20%)

计算公式:

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100%

同期门诊总人次

(十)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

计算公式: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100%

同期急诊总人次

(十一)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3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注:

1.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十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小时的百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10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小时的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疗程≤24小时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10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前0.5-1.0小时内给药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符合指南的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适宜的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静脉输液百分率=-------------------×100%

同期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例数

(十六)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人次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100%

同期门诊患者总人次

(十七)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人次

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100%

同期急诊患者总人次

(十八)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例数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100%

同期住院患者总例数

(十九)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袋(瓶)数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同期住院患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二十)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合格标本)送检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30%)计算公式: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生物标本送检例数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总例数

(二十一)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合格标本)送检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50%)

计算公式:

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

标本送检例数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

者总例数

(二十二)住院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合格标本)检查百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80%)

计算公式: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标

本送检数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总

例数

(二十三)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例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25%)

计算公式: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人次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率=----------------------------×100%

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人次

9.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九

选择适宜的制剂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口服制剂适用于慢性病,注射制剂适用于急性病,外用制剂适用于外科、皮肤科、伤科病,但这不是绝对的。就疗效而言,口服制剂较慢,注射制剂、外用制剂较快。就疗程而言,口服制剂适宜于长期服用,而注射、外用制剂只宜短期使用。

选择合适的剂量是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则

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不良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遗传因素等综合考虑。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依据年龄、体重按成人剂量折算,老人用药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相应减少。

选择对症给药途径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

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患者;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患者。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起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ml),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液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选择恰当的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是合理用药的必要条件

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物无毒而有效的必要条件。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以药物血浆半衰期为时间间隔恒速、恒量给药,4~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天给药3~4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如洋地黄类药物。对于一些代谢较快的药物可由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对于一些受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药物应按其节律规定用药时间,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点,选定每天清晨给药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如抗结核药一般应至少连续应用0.5~1年以上。此外,疗程长短还应根据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药物应采用间歇疗法给药。

合理用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排除禁忌证

就拿黄芪来说,性甘,微温,功效为补气升阳、托疮生肌、益气固表、利水通肿,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减轻肿瘤放化疗毒不良反应,升高白细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使肾脏病变减轻,改善肾功能;有强心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性能,增加冠脉流量;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红系与粒系细胞分化,对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有明显的回升作用,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黄芪还有明显的抑癌效果。但是,黄芪对于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比如感冒患者,则应謹慎使用。因为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总之,医者只有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经正确的用药途径,给予适当的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启 事

本刊2012年第3期第390页文章“新生儿住院期间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姓名“罗艳萍”,应更正为“罗燕平”(676200云南景东县人民医院)。

10.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篇十

方法对年3月~2010年7月随机抽取的我院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 临床中药咨询总人数为532人,总用药咨询率约为62.08%,其中患者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者可以多达346人,约占40. 37% ; 而咨询中药的煎煮方法者有186人,约占服用中药病人的21. 70%。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于中药的用法用量以及煎煮方法并不十分清楚。

11.2017合理用药监测情况总结 篇十一

一、抗菌药物指标监控

(一)指标完成情况:2017医院主要监管的抗菌药物使用指标能够达标的有:

1、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6.53 %(≤20 %)、(2016年为15.12 %);

2、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37.27 %(≤40 %)、(2016年为33.77 %);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7.02 %(≤60 %)、(2016年为39.95 %);

4、使用强度26.77 DDDs(<40 DDDs)、(2016年为27.86 DDDs);

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送检率37.95 %(≥30 %)、(2016年为33.73 %);

6、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8.97 %(≤30 %)(2016年为32.60 %)、;

(二)未达标的有: 1、7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1.66 %(原则上不使用)。

(三)抗菌药物数据超过责任状目标值的科室如下:

1、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超目标科室: 消化内分泌科门诊,16.26 %(12.50 %); 干部科二门诊,5.97 %(5.00 %);

心胸泌尿外科诊室,48.65%(43.00 %); 耳鼻喉科门诊,45.37 %(43 %); 口腔科门诊,67.77 %(50 %); 健康管理中心门诊,11.01 %(4 %)。

2、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超目标科室:

老年病科病区,39.13 %(36 %)。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超目标科室:

心血管内科病区,20.92(20); 感染内科病区,61.74(58); 急诊综合病房,56.73(55); 口腔科病区,63.89(40); 老年病科病区,21.54(20)。

二、门诊处方点评

(一)2017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小组共进行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11次,抽取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共2067张,发现不合理处方共171张,不合格率约为8.3 %。不合理处方主要问题如下:

1、无明确指征即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或诊断不完整;

2、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

3、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

4、无明确指征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

5、用法用量错误,包括给药频次、剂量等;

6、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不合理;

7、抗菌药物给药疗程不合理;

8、抗菌药物序贯疗法针剂与口服药物选用不合理;

9、普通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或其他药物超过7日常用量;

10、越级开具抗菌药物且超过1天用量;

11、激素类药物使用无明确指征,且存在激素与抗菌药物同瓶输注的现象;

12、辅助药物使用无明确指征;

13、未按“医院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规定”要求开具辅助用药;

14、其他药物选用不当;

15、重复给药,为患者开具两种药理作用或组成成分近似的药物;

16、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

17、部分科室未执行专科专治;

18、同科不同医师为同一患者开具相同药物;

19、医师签名过于潦草,辨认不清。

(二)2017年1月医院专门抽取处方点评专家小组,对我院处方进行了专项点评。点评的重点内容主要针对大处方,涉嫌滥用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PPI制剂、激素类药物的处方,以及其他涉嫌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所抽取的处方为2016年12月开具的所有门、急诊处方共5481张,经过专家小组的点评,发现不合理处方共224张,不合格率约为4.09 %。

三、住院医嘱点评

(一)2017年上半年医院抽取处方医嘱点评专家小组部分专家,对我院专项病人住院医嘱进行了3次专项点评,并对骨科、老年病科的住院医嘱进行了专项点评,点评的重点内容主要针对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PPI制剂、激素类药物的滥用以及其他不合理用药行为。点评共抽取出院病例约200余份,点评结果由质控科负责汇总。

(二)2017年下半年开展药学查房工作,每周抽取一个临床科室的5-10份病例进行合理用药点评,点评结果由机关按“先公示、再申诉、后处罚”的程序进行处理,共完成医院全部17个临床科室的医嘱抽查点评工作,点评医嘱共计100余份,现并指出了大量的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无明确指征给药,包括治疗性药物尤其是抗菌药物,以及辅助用药的无指征给药。

2、药物品种选择不适宜,尤其是抗菌药物选择级别过高,如明确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患者给予三代头孢治疗。

3、用法用量错误,主要为给药频次及给药剂量不合理。

4、给药疗程不合理,大多为用药疗程过长。

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也有重复给药的现象。

6、抗菌药物停药时机不当、更换过于频繁;未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7、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包括预防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疗程等。

8、注射剂配制过程不规范,如溶媒选择不当、组分过多等。

9、存在药物配伍禁忌及患者禁忌用药情况。

10、中药注射剂使用不当;激素类药物使用不规范等。

四、不良反应监测

在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可以及时反馈药物安全信息,从而达到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危害的目的。2017我们共收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42份,涉及11个科室:其中妇产科10份,肿瘤血液科8份,感染内科、心血管内科各5份,心胸泌尿外科4份,老年病科、肾病呼吸内科各3份,消化内分泌科、急诊科、皮肤科、儿科均为1份。2017药品不良反应上报例数仅为同期医院收治率的0.21 %,未能达到要求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1%),对比2016的上报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各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漏报率高,有些临床科室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不够重视,上报率较低。仍有部分科室在上半年还未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如普通烧伤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干部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康复医学科。

五、PASS系统黑灯警示

我院合理用药系统PASS可对医嘱进行实时监测,其中黑灯警示表示绝对禁忌、错误或致死性危害,是医院主要监管的项目,警示的内容涉及临床用药的各个方面,如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儿童用药、药物剂量、给药途径、药物禁忌、不良反应等。2017全院黑灯警示共808例次,同比2016黑灯981例次有明细改善。

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

医院对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管控较为严格,该类药物在使用前的会诊率基本能够达到100%,2017我们共收到“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申请单”380份。但在会诊的程序及执行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规定会诊应由医务处统一组织专家至申请科室进行会诊,而目前多为申请科室持申请单自行至专家处会诊;另外“会诊专家意见”一栏目前填写较简单,普遍为“同意”,而较少有具体分析。甚至存在个别会诊专家未审阅病历即签字同意的情况。

七、其他合理用药监测数据 1、2017门诊人均用药品种数:2.31 种,同比20162.21 种; 2、2017门诊人均药品费用:159.03 元,同比2016158.55 元; 3、2017门诊门诊注射剂使用率:11.21 %,同比201611.43 %;

12.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篇十二

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解读:早在1985年,内罗毕国际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就提出,合理用药的要求包括:对症开药,供药及时,价格低廉,配药准确,以及剂量、给药间隔和时间均正确无误,药品必须有效,质量合格,安全无害。

1987年,WHO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用药的标准:①处方适宜的药物;②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品供应;③正确的调剂处方;④按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天数用药;⑤确保药品质量及安全有效。

从以上合理用药的要求可以看出,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安全性是选择药物的前提,是指要求获取最大治疗效果而承受最小风险,避免或降低药物性损害;有效性是指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包括显效、好转、预防、降低死亡率等;经济性主要是考虑治疗费用,期望用尽可能低的医药费用获得尽可能高的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是否合理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①正确的药物。指根据疾病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②正确的剂量。应尽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遗传因素等生理病理状况做到个体化用药。③正确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每种药物都有其相适应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也可能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④正确的用药频次,即单位时间段内的用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及患者和疾病状况确定。⑤正确的用药时间。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因此,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来选择最佳用药时间、确定给药方案。⑥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指患者能够遵从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用药。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性价比高。我国的基本药物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是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遴选出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有人误以为基本药物就是廉价药,其实基本药物强调的是性价比。因此,通俗地说,基本药物就是相对物美价廉的常用药。基本药物的普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老百姓常说“是药三分毒”。据WHO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0%~20%。这里指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药物正常使用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包括选药不当、剂量不当、药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所致的药品不良事件。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相当严重,据估算,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已成为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解读: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谨慎用药。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药物,如普通病毒性感冒自然病程多为1周左右,应通过休息、多饮水等方法自愈;如早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通过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就有望不药而愈。

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是因为药物的不同成分之间有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也许会因此而失效,不仅影响原有的疗效,而且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据报道,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因此,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又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相对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但该途径有不少限制,如食物和一些其它的药物等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同时,这种给药方式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部分药物因为对消化酶不稳定等不能制成口服剂型,某些特殊情况如胃肠道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必需使用注射等给药途径。

老百姓不管大病小病,总希望医生开吊瓶(静脉输液),其实这是不对的。静脉输液无吸收过程直接进入全身循环,虽见效快,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输液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我国患者人均输液瓶数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中西部地区也明显超过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与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有关,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出老百姓对输液治疗的依赖,尤其是儿童患者的过度输液治疗值得大家关注。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解读:所谓处方药是指需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得到,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处方药一般包括: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镇静催眠药物等);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诊,使用药物需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胰岛素以及注射药物等。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就可以在药店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根据安全性的不同,又划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配有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购买。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零售。

nlc202309042226

目前一些药店尽管将处方药放在非开放的柜台中管理,但一般不需要医师处方都可以买到。这是违反处方药管理规定的,无疑会增加用药风险,建议老百姓对未标注“OTC”字样的药品,不要随意购买和使用,应咨询药师或医师后再使用。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解读: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指导医生和患者选择、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也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依据,是具有医学和法律意义的文书。药品说明书主要包括警示语、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保存条件等。

警示语是指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及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的警告,也可以包括药品禁忌、注意事项及剂量过量等需提示用药人群特别注意的事项。禁忌一般是指禁止使用,是最严厉的警告。说明书中列出的禁忌应严格遵守。此外,还有慎用、忌用等,消费者在用药时也需特别注意。

适应证是指本药品所直接对应的疾病,一般是经过临床试验证实该药品对所指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剂量和用法是指每一种疾病所需要服用的剂量和服用的方法,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医生可对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不良反应需列出根据药物特性推测及新药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上市后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应及时收集,并在说明书更新时加以补充。一般来说,不良反应列举比较详细的药物在前期临床研究时已经对其性质了解得比较透彻,有些患者看到说明书上列举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就不敢使用,其实是错误的,有些不良反应只是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发生率,列举在说明书中是为了提醒医务人员及患者。对那些不良反应资料不全的药物也应该谨慎使用。

用法用量,用量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指成人剂量,即18~60岁年龄段人的用量。用法一般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等,需要根据说明书来执行。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解读:以上讲了将有些药品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比如未知的副作用、比如依赖性等等,因此处方药不可擅自使用、停用或增减剂量,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及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使用抗菌药要严格按医嘱用药,首先必须按时、按量使用。因为抗菌药物需在血液或感染部位达到一定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才能杀菌、抑菌,不规律的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细菌带来喘息和繁殖的机会;其次一定要按照处方规定的疗程服用。因为抗菌药物完全杀灭或抑制细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按疗程服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疾病难以治愈。此外,要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细菌学检查等条件选择用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生活中错误地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一是不该用的用了,如普通感冒滥用抗菌药物很常见,其实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所以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二是该用的没有用,如明确的急性肺炎、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必需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激素类药物包括天然激素,以及结构和功能与天然激素类似的人工合成品,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但如使用不当,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激素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要特别注意逐步减量原则,不能突然停药。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解读: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既不是药品质量问题,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等。

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它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除了个别属于体质特别敏感外,毒性反应大多数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其轻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当然,即使在常用剂量下,有的患者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特异质反应是指极少数人应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关的反应。这种特异质反应有先天性特点,常存在遗传性酶缺陷,平时无表现,仅在应用某种药后才发病。

致畸作用是指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反应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妊娠妇女服药时的妊娠阶段。妊娠期的前3个月,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最大,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此外,非处方药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并需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人认为中药作用温和,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其实近年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少,特别是长期使用中药保健品引起的肝肾损害,当然,其中不少是由于药材污染引起的。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nlc202309042226

解读: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生理生化功能上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乳儿的健康。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老年人应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一般来说,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的疾病,很容易服用多种药物。而且,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逐渐衰退,适应和耐受能力也差,影响了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相对增加。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

儿童不宜服用成人药、补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用药的选择无论从品种,还是剂型、剂量,都需要考虑该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不能随意参照成年人用药。另外,儿童不宜用补药。某些药物或保健品中含有激素或类激素成分,长期服用会造成儿童性早熟。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的第1~3个月)妇女要尽量少用或不用药。某些药物可以透过胎盘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原则上,孕妇在整个怀孕期间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包括中药及外用药。

哺乳期妇女不能随意用药。哺乳期妇女用药后,某些药品的成分能随乳母的乳汁排出,乳儿吸食了这样的乳汁,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月经期妇女应慎用抗凝药、止血药。行经前盆腔器官会充血,经期纤溶功能较凝血功能相对亢进,抗凝血药可引起经期延长甚至月经周期紊乱,月经过多,甚至大出血,比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香豆素、溶栓剂等具有抗凝或抑制血小板功能。同样,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抗凝血、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也会造成月经量过多。而相反地,使用具有较强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

此外,由于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师,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向医师、药师咨询,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药物,适当减少用药剂量,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药师。

在从事驾驶、操纵机器和高空作业前避免使用抗组胺药和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因为服用这类药物后易出现嗜睡、眩晕、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危害人身安全。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师。因抗感冒药中大多含有抗组胺成分,所以要特别注意。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解读:在贮存保管药品时,空气、光线、湿度、温度和时间5大因素都影响着药品质量。因此,在保管药品时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注意密闭密封隔绝空气。在存放药品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如密封盒、玻璃瓶等。把药品放进去后要尽量作密闭、密封或熔封处理,避免空气、水分的侵袭。

2.注意干燥阴凉避光。有些药品说明书明确地说明了药品保存的温度,要根据说明书妥善保管。常温保存的药品夏天要置阴凉处,冬天要避免放在暖气片附近。

3.有些药品遇光易变色、沉淀,在贮存时要注意避光,最好用棕色玻璃容器包装,也可以用黑布包裹玻璃容器。

4.抗生素、胰岛素、疫苗、活菌制剂等在高温下容易变质,要采用低温冷藏贮存,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室,但是不能用冷冻贮存。

此外,对于保存的药品要注意有效期与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服用时还要注意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等等,出现变质的现象时就不能再用。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解读: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乙肝疫苗事件,让部分公众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疫苗接种大幅下降的现象,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接种疫苗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国家倡导的一类疫苗一定要接种,不接种疫苗,会增大将来患流行性疾病的风险,同时,若群体性不接种,可能引起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流感、水痘、肺炎疫苗等。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就医,只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现较严重的反应如高热、过敏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接种情况。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解读: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卫生行政部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保健品和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有的产品如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品。那么,药品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国家对药品生产管理更严格。其次,在治疗方面,作为药品,是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证,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的作用,不需要经过临床验证,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限量等卫生指标,合格就可以上市销售。所以消费者如果是“小病自治”应选择药品,为了确保安全,最好选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在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并严格按说明书所推荐的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如果只是以保健为目的,可以选择保健食品。

目前,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试)字+1位汉语拼音字母+8位阿拉伯数字”其中“准”字代表国家批准正式生产的药品,“试”字代表国家批准试生产的药品。

保健食品在2003年7月前由国家卫生部(原)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省份)卫食健字[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卫进食健字××号”。2003年7月以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国食健字J××”。

13.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相关规定 篇十三

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一、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一)、“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本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切实推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在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专家指导组定期开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与教育,对临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进行指导,及时解决临床科室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月分别对各科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情况进行2~3次监查。合理检查监查工作由医务科、质控办牵头,合理用药督查工作由药剂科牵头。

(二)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职责,医

务科、质控办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和新特药品的使用情况。

(三)、各临床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医生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纠正本科室医生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三、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执行同意书。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损害。

四、处方定期评估制度

建立处方定期评估制度,高费用处方、高价药品处方、高销量增幅药物处方是临床处方综合评估的重点,每季度都要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并对不合理处方予以公示,以防止药物滥用。处方评估中将采取随机抽取和重点抽取两点方式,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无指征滥用药物以及指征改善后应该停药而未及时停药、无针对性“大包围”式用药、违反联合用

药原则用药等情况。

五、各科室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一)、确定诊断,明确用药目的

根据病人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严重的程度,确定当前用药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制定适当的用药方案。

(二)、制定详细的用药方案

根据初步选定拟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该药作用的一切因素,制定用药方案。

(三)、及时完善用药方案

在执行已定用药方案的过程中,应随机观察必要的指标和实验数据,分析判定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四)、少而精和个体化

针对不同病人,因其病情不同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不同,用药方案应个体化。

六、明确合理用药的具体要求

(一)、临床用药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为依据,首选甲类药物,在甲类药物疗效欠佳的情况下选用乙类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抗菌药

物分为三类进行分级管理,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三)、药物剂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常用剂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有充分理由,并详细记录。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七日用药,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三日用药,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

(四)、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五)、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包括下列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2、处方用药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3、剂量、用法;

4、剂型与给药途径;

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七、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管理与考核

(一)、各科室主任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

(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督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

内容,并与科主任考核、责任意识考核挂钩。

(三)、每季度对督查结果进行分组讨论、汇总、确认存在的问题,最后结果通过《药讯》、院报等形式进行通报公布。

(四)、对确认存在不合理检查、用药的个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与口头警告、通报批评、停止处方权一至三个月等处理。

(五)、因不合理检查、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等,按相关规定处理。

合理用药管理细则

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

2.医师应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范围、药品适应性、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3.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天。

4.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5.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药;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肝病,处方用量不超过一个月用量。抗菌药物处方用量应遵守卫生部和我省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规定。

6.每一病人的辅助用药,口服中成药原则上不得超过两种,注射用中成药原则上控制一种。

7.使用二三线抗菌药物,在病程记录中为说明使用指征,选择依据,缺相应级别医师亲笔签名,每发现一例扣相应医师奖金50元。

8.药师有权监督医师科学用药、合理用药。

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

(一)、各科室主任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

(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督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内容,并与科主任考核、责任意识考核挂钩。

(三)、每季度对督查结果进行分组讨论、汇总、确认存在的问题,最后结果通过《药讯》、院报等形式进行通报公布。

(四)、对确认存在不合理检查、用药的个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与口头警告、通报批评、停止处方权一至三个月等

处理。

(五)、因不合理检查、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等,按相关规定处理。

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制度

概念:超说明书用药包括超适应症、超批准的适用人群、超剂量用药。

1、药品说明书是医师用药的法律依据,必须严格按照用品说明书用药。

2、若确实需超说明书用药,应有临床医师提供权威的文献依据,并经药事委员会审核同意,并报主管院长批准,每次应用时向患者说明理由,签署知情同意书。

3、由药剂科配合质控部门定期检查、监督。

药物动态监测制度

一、运用微机网络动态监控临床科室药品使用,每季度一次汇总分析,由药剂部门及时将结果上报医院质量管理部门。

二、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用药合理性,对用药不合理的科室、医师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发出预警通知,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三、药剂科对医院每季度药品使用总金额排名前20位的药品,进行排序统计,有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分析,重点实施监控。

合理用药咨询制度

为更好地向患者、医师、护士和公众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解答药学疑问、提供合理用药信息,特制定本制度。

1、用药咨询是应用药事所掌握的药学知识和药品信息,包括药理学、药动学、药品不良反应、安全信息等,承接公众对药物治疗和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

2、药师应针对不用咨询对象,从不同角度有侧重的向其提供合理药物信息;对特殊人群应提示其用药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

3、答询内容应可靠可信,应有据可查。

4、对不能确切回答的问题,不要冒失的回答,应积极寻求答案,在进行恰当的回答。

5、建立咨询记录。

处方点评办法

一、药剂科负责全院处方点评工作,具体点评工作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办法》规定。

二、处方点评工作人员负责处方的收集、审核,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处方点评。

三、对存在的较大安全问题,及时上报科里,同时上报医院,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四、对突出的药物不良反应,则迅速采取措施,停止其药品的使用。

五、药剂科定期向全院公布处方点评结果。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医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点评内容

根据临床诊疗范围、药物治疗原则、处方管理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药品使用管理的要求,将下列内容列入处方评价范围:

1、处方药品用量。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药;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肝病,处方用量不超过一个月用量。

2、抗菌素的规范使用。对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有关管理规范的规定,对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素作出评价。

3、高价位药品用法用量。对照患者的临床诊断,对价

格按贵的药品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4、处方药品费用。重点对大处方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

5、处方药品名称。处方药品名称必须用中文、通用名称书写。

6、特殊药品的规范使用。对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有关管理规范的规定,对合理、规范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作出评价。

二、评价方法

由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填写处方点评表,对处方统计、分析、总结,并将结果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临床科室的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

三、处方评价标准

医务人员所开具的处方凡存在下列问题之一者,为不合格处方:

(一)处方项目填写

1、前记中“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住址”等项目有缺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前记除以上必须栏目外,必须的“患者身份证明编号,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等有缺项。

2、后记中“医师签名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等栏目有缺项。

3、处方用纸颜色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

(二)处方书写

1、医师未签全名,或只有专用签章没有签名。

2、处方后记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或调剂、复核非双人签名。

3、儿科处方婴幼儿年龄未写日、月龄。

4、用不规范的药品中文名称。

5、药品用非通用名称。

6、药品剂量、单位书写不正确。

7、需进行皮试的,处方上未注明。

8、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未划斜线。

9、字迹难以辨认或修改处缺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或缺其中之一者。

10、其他项目书写有缺项。

(三)合理用药

1、无正当理由大处方;

2、无正当理由使用高价药;

3、药品的适应症与临床主要诊断不符合的;

4、根据患者点药开方,而非治疗需要的;

5、药品间有配伍禁忌;

6、单张处方超过五种药品;

7、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

8、存在重复用药现象;

9、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四)、其它

1、非本医院注册医师开具的处方;

2、药学部门无医师签名式样及专用签章备案,或医师的签名和专用签章与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不一致的处方。

四、考核与奖惩

(一)医院把处方的合理性纳入医师及其他科室的医疗质量考核范畴,质控办、医务科、对全院的处方质控,把处方的合理性与奖金发放、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做到奖罚分明。

(二)对不合格处方书写医师,按其违规程度等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给予批评、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等相应处理;对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规定的,依照《执业医师法》第37条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一、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需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二、在药事管理小组领导下,药学、医疗、院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对本科室临床合理用药进行监督、管理、培训。

三、临床用药需根据医疗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疾病治疗指南合理施治,原则上在本院《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内用药。

四、建立抗菌药物、血液制品,麻醉及一类精神药品、高价位药品使用管理规定。

五、建立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管理机制,医疗科室应定期评估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并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

上一篇:50条优美的个性签名短句下一篇:创建区级教学示范学校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