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024-08-16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共13篇)(共13篇)

1.《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一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课前听《三国演义》的歌曲,进行谈话。(1)这首歌曲是那一部电视剧里的歌曲

(2)《三国演义》里如此激昂澎湃的乐曲声让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大家看老师写课题。

二、师: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1:《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 师:说出其中的一个你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人了。

师:咱们这节课学的就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师: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生1: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生2: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生3: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T: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茅草做的房子 生:顾是光顾、拜访的意思

生:刘备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三、师:刘备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访诸葛亮,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诸葛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找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二、生:读第二节(板书:结拜)

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结拜”是什么意思呢?他还有个典故呢?叫什么? 生:桃园三结义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三、过渡句:桃园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更加的美丽,那里就是卧龙岗,卧龙岗的景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找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这里描写竹林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

师:景色“秀丽宜人”什么意思? 生:美丽迷人

师:噢,真是一块秀丽宜人的宝地啊!作者写了蜿蜒的山冈、潺潺的溪流和青翠 的竹林,真是美不胜收,美景、美文应该怎么读呢,谁愿意再试试?(出示幻灯片)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写“山冈”用到了哪个词语? 生:蜿蜒

师:“蜿蜒”什么意思?

生: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又像是一条卧龙。

四、师:说到这里,你想到了谁?对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这句话其实是在暗示这座山冈里住着一位高人,他就诸葛亮?诸葛先生是高人,是隐士,你要想把他请来真是不容易,那你说刘备到底靠什么把诸葛亮请出来的呢? 生:他是靠诚信把诸葛亮请出山的?

师:大声点,再说一遍,一语重地呀,我很佩服你。(板书:诚)

师:其实在咱们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描写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下面把它们一一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师:谁来帮张飞“嚷一下”自己练一练,看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生气、讨厌

师:“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生:齐读

师: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生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师:你们看,刘备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处不留漏出对诸葛先生的深深敬意,请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最能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下面做一下记号。然后想一想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下马步行、轻轻敲门,师:他为什么不骑马走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已经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生: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还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读:“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恭恭敬敬是很有礼貌,你在生活当中对谁恭恭敬敬? 生:父母、老师

师:这说明了刘备虽然从来没有讲过诸葛先生,但是他已经把诸葛先生当成老师了。这个词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师: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师: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师: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生读:等了半晌工夫…….师:一个时辰是多少?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

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生:说明刘备很有耐心,生:齐读这部分,感受一下时间有多长。感受一下刘备的耐心。生读:“等了半晌工夫…….”

师过渡: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师: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五、师读: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何德何能,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邀请呢?读读最后两节,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诸葛亮的才学?

生读:读最后两节。

师:你觉得哪一句话能表现诸葛亮的才学? 生:诸葛亮分析了。。

六、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大家看,他读的有一个词我觉得写的非常好。板书:(茅塞顿开)

师:大家想一想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生:恍然大悟,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

师:你比喻得很形象,以前刘备的心里混沌一片,像茅草塞着一样,是什么原因呢?就在那个句子里有一个词可以说明原因,是哪一个词呢? 生:是群雄纷争 师:我的意见和你一样。板书:群雄纷争

师:雄,是乱世英雄,三国中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生:孙权、曹操、吕布、董卓、周瑜、黄盖、马超。„„

师:这些英雄们在一起打打杀杀,使民不聊生,刘备也是颠沛流离,没有立足之地,他怎么不茅塞呢?„

师:顿开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树上也有一个词可以说明原因。生:三分天下。东吴、蜀国、魏国。师:你知道什么是三分天下么?

生:把天下分为三份。板书:三分天下

东吴

蜀国

魏国

师:刘备先联合东吴打败魏国,然后再消灭东吴,统一天下,刘备怎么不茅塞顿开呢?真是山重水路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生再读:

七、师:刘备此时的心情呀,书上有一个比喻句子写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诸葛亮还未出茅庐,但天下大事已总揽与心,所以说他在以后的战争中是运筹帷幄,决战先机,所以刘备才高兴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师:真是如鱼得水 生再读这个句子

八、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描写诸葛亮的句子并不多,这三个句子却从侧面传神的写出了诸葛亮非同凡响的才华,我们再把这三个句子读一读。感受、感受。师:原著中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曾写到“刘备是泪沾袍绣、衣襟尽湿。刘备说:“先生,如果你不出山,如苍生何也?”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历史时刻。播放影片

九、师总结:诸葛亮是身在茅庐,而心寄苍生,这条等待实际腾飞的卧龙今天终于等来了他的志同道合的人,你们想不想刘备和诸葛亮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就请看原著。

2.《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二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将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请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 同时在探究感悟中, 习得写作方法, 并尝试运用, 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并选用所听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三顾茅庐秀丽宜人草堂恭恭敬敬半晌讨论

2.出示预习题: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对贤才的尊重表现在哪里?

师:在这个故事中, 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 那就是—— (刘备) 。课文读了多遍, 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畅谈刘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对人才尊重、渴求、有诚意……)

【检查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预案。因为课堂是生本课堂, 教师的一切教都要依据学生的学, 而不能走教案。】

二、品析言行, 体会尊重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抓住这一核心问题“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表现在哪里?”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

1.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2~5自然段, 如果有新的感受, 可在预习的基础上适当修改批注。

2.集体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 第一处:抓住人物对话, 感悟人物品质

A.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 “嚷”有几个口?用一张嘴读出三张嘴的力量。中国的文字就这么奇妙, 文字本身就告诉我们怎么读了。谁再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2) 是啊, 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 可绑不来他的心哪!鲁莽的张飞不懂, 可刘备知道!刘备“生气了”, 这里的生气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刘备的话。

(3) 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 (张飞) 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补充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或插播“桃园三结义”影视片段) 。

师:刘备和张飞可是一对结拜弟兄、铁哥们, 现在, 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 可见, 刘备对诸葛亮—— (生接说) 多么有诚意呀!

(4) 点出写法:这里张飞的鲁莽与刘备的生气,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板书:对比) 更加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2) 第二处:抓住人物动作, 体会诚心诚意

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呢?细读第三自然段, 圈出写刘备动作的词, 试着用“我通过__感受到__”这句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 师重点点拨:

B.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刘备就下马步行。

采访:你现在就是刘备, 老师当记者现场采访你一下。你为什么不骑马到门前呢?可是还有半里多路的哦。 (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追问: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一位皇叔) 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一位村夫, 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 会显得怎样? (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尊重别人。)

生自然明白:刘备下马步行, 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这样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此情此景, 让人动容。

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

C.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 自己轻轻地走进去, 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出示插图)

师:伸出手, 一起写这个“恭敬”的“恭”, 恭是形声字, 上半部分是声, 下半部分表意, 表意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 表示“诚心诚意”。这里连用了几个“恭敬” (两个) , 可见刘备的心有多诚。

恭恭敬敬地站着, 是一种怎样的站法呢?请同学们站一站。 (生站半分钟体验)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及时补充其年龄、身份与地位:当时作为皇叔的刘备已经47岁, 年近半百, 而诸葛亮不过是27岁的毛头小伙子, 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不论是权势、地位, 还是年纪, 刘备都无需“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还是这样做了, 这一等就是多长时间? (半晌又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2小时, 半晌=2时辰) , 可见刘备的—— (虔诚, 对人才的渴望)

读读这句话, 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 (生练习读、指名读。)

D.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同诸葛亮见面。

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急) 我觉得他不急, 他不是很有耐心地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吗?从这快慢的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些什么? (求贤如渴、渴望人才、尊重人才)

3.师小结:“下马前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走进”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 除了“尊重”还是“尊重”, 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 刘备会生气。

4.让学生捧起书本有感情地朗读草堂等候这一幕, 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鼓励学生试着把这感人的场景铭记心中, 生自由练背、齐背等。

【在品读刘备的言行过程中, 教者紧扣刘备的动作, 引导学生找词语、谈体会、巧体验、读出味。教师再适时富有激情地补充介绍当时备亮身份、地位、年龄的悬殊, 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尊重”的分量。从而一个礼贤下士、求贤如渴、胸怀统一大业的刘皇叔形象跃然课堂。同时, 又让学生隐约体会到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 在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人物写活, 使主人公形象逼真, 使课堂教学充实而丰盈。】

三、感受才华, 拓展延伸

1.过渡引读:那么, 刘备如此尊重人才, 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 诸葛亮究竟是不是个人才呢?师引读最后两小节。

2.拓展练说:你知道历史上诸葛亮指导过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 七擒孟获, 三气周瑜, 智降姜维, 空城计, 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 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助”。你想, 到那时, 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 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出示练说: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不禁感慨万千, 他想……

学生交流, 随机补充《出世表》

3.小结提升:是啊, 所以说“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如此, 在知识就是经济, 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 就尤为突出了, 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代名词。我们也衷心希望求贤若渴、尊贤重才的中国传统用人文化源远流长,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将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上, 读“尊重” (分男、女、齐三次诵读这两个字) , 并落实在自己言行之中, 将其传承!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四、关注环境, 习得方法

出示:他们来到隆中, 只见……景色秀丽宜人。

1.在悠扬的古筝曲中, 师范读卧龙冈美景的句子, 生闭目想象这美丽的画面, 谈谈各自的感受。

2.待学生交流后, 引导比较:不要景色描写会怎么样?加入景色描写呢?

3.师补充了松、竹、溪、山的象征意义。

(在此基础上, 再来读这段文字。高雅之人隐居在这里的感觉跃然纸上。)

4.点拨:作者把隆中的景色写得这么秀丽宜人, 也是别有用意的, 看,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知道吗, 其实诸葛亮号称——? (卧龙先生) 。这个比喻句中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其实就是暗指——? (诸葛亮)

5.小结写法: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6.指导朗读并出示填充题练习背诵。

【落实课后习题1, 实现目标的达成度。本段篇幅较长, 草堂等候与卧龙冈美景分块背, 依学情降低难度, 及时积累。】

7.句式练习

就景色描写, 本段很精彩。作者用一个“来到……只见……”的句式把隆中的景色写得那么美, 让人如临其境。我们也来试试吧!

学生练写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 每篇课文学完后, 最好腾出6~8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文本语言, 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使其成为课堂高效的增长点。】

五、总结反思, 畅谈所得

自主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 你们收获了些什么?

提醒:从内容、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反衬、环境烘托) 等方面畅谈所得。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同时, 作为学生也得追问自己“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促使孩子在反思中成长、提升。】

六、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1.练习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阅读《三国演义》, 研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要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 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 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此项训练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有助于深化文本的理解, 同时,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课本到原著。经历过教材的“得法”,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得益”, 用教材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孩子们阅读的人生, 意义深远, 效用无穷!】

附板书:

三顾茅庐

3.《三顾茅庐》的教学心得 篇三

在《三顾茅庐》课文教学之前,我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首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结果发现很多孩子看过电视连续剧以及少儿版《三国演义》,有些男生还搜集了一些三国人物卡。有段时间班级里正好都在玩《三国杀》的游戏牌。

我就利用课前时间,像讲评书那样将一些人物故事和大家分享,听得大家欲罢不能时,我戛然停住,让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线索和脉络,了解三国故事的开端。学生对三国故事其实并不陌生,但若从经典的意义来解读,他们脉络上并不能清晰地获得认识和感悟。为此,我选择通过适当的多媒体引入,让学生建立概念。

在课堂之初,我播放《三国演义》当中的一段歌曲视频,出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画面,进行引入。三国故事的开启必须要提到三个人物,那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在那个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求贤若渴,想要寻找大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可是他想要找的人物是谁呢?到底如何才能求到大才呢?

我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人物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即兴做简单介绍,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对人物鲜明的性格有所了解,并能够加以区分。而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质疑文本课题,并进行自我解读:三顾茅庐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发现这是刘备渴望获得人才的一种性格展示,也有学生认为这是诸葛亮有才的性格展示。

二、多读善思为载体,探秘经典人物的性格

在人物性格的解读中,我让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描写的刻画手法,体验刘备、张飞的性格。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体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为此我使用朗读的载体,一边读一边将人物性格融化在读悟之中。

师:张飞叫嚷起来,请问他是怎么叫的,你能读出来其中的感觉吗?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你能读出他的感觉吗?(师生合作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其中的人物性格,又能越来越有兴趣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范读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抓住了三国故事当中的夸张情绪,让学生听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性,让学生易于模仿,自然而然就能够使其找到一种人物感觉,体会张飞的豪爽、鲁莽,也体会到刘备的稳重,尊重人才。

而在人物性格的解读方面,我不单单从语言入手,而是通过看、议、读、悟四个环节,让学生从人物动作加深对人物丰满性格的了解。

1.看一看:刘备对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人物动作场景,和文本相同)

2.议一议:你看到了刘备的哪个动作最代表其性格?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然后全班汇报。大家热烈讨论。有人说刘备是在耍心眼,有的说这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天性。

3.读一读:请看完电视剧片断,再来读一遍课文,脑子里放一遍,让情节活起来。有学生读起来就仿佛是在评讲,有声有色,人物角色也被带入进去,效果非常好。

4.悟一悟:刘备的动作说明什么?他为什么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学生在前面几个环节中获得突破,很快就找到答案:说明刘备待人真诚,求贤若渴,任人唯才。)

三、拓展延伸打开视野,渗透经典人文情操

课堂结束之后,我针对文本中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物的性格,以及文本传达的精神,进行拓展延伸,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感渗透。比如,让学生评述一下刘备,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是针对张飞的性格特征,勾画一下张飞的内心活动。同时,我也让学生课外继续搜集三国的故事,举办故事会。当然,在讲故事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演绎和评说。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安排,不是为了取悦于学生,更不只是让其单纯地了解某一个人物性格,而我在课堂外的引导,旨在通过再拓展和再延伸,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精神,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文情怀,并以此获得心灵共鸣,更获得成长,这才是经典文化教学的本质所在。

4.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四

奉化市居敬小学 葛玉娟20007、12、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

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5.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五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责张飞

诚下马步行礼贤下士阶下恭候求贤若渴

6.教学设计《8、三顾茅庐》 篇六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思维导图:

今天我们就跟随 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隆中的景色怎样?刘备又是如何去拜访诸葛亮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同位交流思维导图,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各大组的语文代表下位解决难题,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全班交流。3.交流。

(1)指名一个小组选代表上台,展示互构后的思维导图中的隆中美景部分。大家提出修改建议,其余同学再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相机指导学生读书。

(2)景色的美暗示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

(3)既然诸葛亮这么了不起,当时是不是有很多人去邀请他呢,像曹操、孙权等人,为什么只有刘备能请到他呢?

生:刘备诚心诚意。让学生板书诚心诚意。

请一生向全班展示思维导图的诚心诚意邀请部分。大家提出修改建议,其余同学再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

相机指导学生读书。

4、过渡:刘备那么诚心诚意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对他那么好呢,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读读根他相关的语句!

二、精妙的比喻

1、出示文中的比喻句,指导学生品读体会。

2、交流感悟。

三、仿写

1、出示卧龙岗景色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来到一个地方,先找这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

老师用思维导图展示卧龙岗景色部分的景物及特点,再出示运河春景图,和老师根据此图做的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选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或用老师提供的另一张运河景色图来画思维导图。

2、交流

生根据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口述:来到……,只见……

三、拓展学习

7.《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七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刻画, 其人物形象被彻底神化。但作者认为,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分析, 他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和人力资源学家, 比如著名的“三顾茅庐”案例, 就充分地展示了其卓越的“面试”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诸葛亮也是个社会新鲜人, 也要经过面试这个环节走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首先, 诸葛亮在出山的时候, 只有二十六岁, 和现在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年龄相仿。其次, 他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 主要的知识也来自于书本。再次, 他也不是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 没有人提前替他安排好职业生涯。但是, 经过这次“面试”, 刘备对于比他小二十岁的诸葛亮钦佩有加, 不惜放低身份, 恳请他出山相助, 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因此总结诸葛亮的“面试”智慧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应聘实践有充分的指导作用。

1 锻炼“口才”和“应变能力”

和很多毕业生的理解不同, 正规面试时, 面试官提问的往往不是学科专业问题, 因为对专业知识的考察往往通过笔试或实操测试。比如下列出现的这些问题:“你认为工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冲突吗?你喜欢出差吗, 喜欢与陌生人接触吗?如果你可以变成别人, 你会变成谁?如果你被炒鱿鱼了, 会是什么原因?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你最喜欢哪首歌?”等等。这些问题, 要在众目睽睽之下, 顶住巨大的压力, 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词汇, 用非常有感染力的语言逻辑表达出来, 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 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往往是最欠缺的, 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以不懈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对诸葛亮面试智慧的总结和提升, 笔者将“口才”和“应变能力”的全面培养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1 面对压力, 敢于表达

面试场景的布置往往是非常严肃的, 一般情况是求职者坐在一边, 面对几名面试官。面试官的选择是有严格规定的, 通常一定会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 也就是求职者潜在的直接领导, 他主要负责对求职者的临场表现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作出判断, 特别是像营销、推广、策划等对于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高的岗位更是如此。

另外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也一定会到场, 通常在招聘环节, 人力资源部要负责制定招聘计划并组织实施;收取应聘材料;理论、实操测试;面试;选择入职等全面工作。一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负责人, 基于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可以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甚至细微表情的变化, 对其内在能力与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按照既定的模型测试得出评估结果。如果是对公司非常重要的面试, 副总以上级别的高层也可能出席。

可见, 面对这样的阵仗和关乎自己职业生涯开端的前景,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以至于平时可以侃侃而谈, 这时却瞠目结舌, 前言不搭后语, 造成面试的失败。

而诸葛亮是不是面临相同的问题呢?二十六岁的他, 面对的是年近五旬, 在乱世三十年浮浮沉沉, 但以信义仁爱著于天下的“大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刘备, 是一位拥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识人、用人技巧的天下枭雄。任何空谈、做作和欺骗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更何况他的身边还有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名将保镖。所以, 如果诸葛亮也紧张地说不出话来, 怎么可能有隆中对的旷世战略展示呢?因此, 在校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加以锻炼, 努力达到像诸葛亮一样, 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面对什么人都可以敢于正常表达自己的正常思绪和情感。

1.2 逻辑表达, 条理清楚

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人, 没有比他“敢说”的, 长篇大论, 东一句西一句说了半天, 听众却根本不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他缺乏第二个阶段的能力, 即讲话有逻辑性、条理性, 经典的说法就是“起承转合”:“起”是话题的引入;“承”是描述事件的过程;“转”是转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是对该事件的总结。要根据听众的特点, 充分发挥讲话的艺术, 以使对方理解, 进而接受并支持自己的观点。

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用一篇精彩的演讲充分地展示了自身逻辑表达的能力, 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面对刘备问计, 他的“起”为“从董卓开始, 占据州郡的各路诸侯数都数不清。”短短数言, 交代了当前的天下大势, 因为刘备一直有称雄之意, 这种开头一下子就可以凝住其心。紧接着“承”, 分析当今最强的两大诸侯, “曹操拥百万雄兵, 挟天子而令诸侯, 实在不能和他正面交锋。”“孙权在江东三世, 拥有长江天险而人民爱戴, 手下有贤能为之用, 只能和他联合而不能为敌。”描述了今后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的原因。接着话锋一“转”, 为刘备构建下一步的长远计划, 即先占据荆州和益州, 再“西面与诸戎和睦相处, 南面安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发展自身力量。当天下有变时, 两路大军共同北伐曹操, 进而平定天下。最后“合”, 按照这个总体构想实施, 刘备将得偿所愿、称霸天下、恢复汉朝。可见, 诸葛亮充分了解刘备的需求和优劣势, 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条有理、有论有据, 逻辑清楚。所展示的光辉前景使得刘备对诸葛亮更加钦佩, 坚定了请其出山辅佐的决心。

大学生锻炼这种能力, 可以在平时参加演讲及辩论活动, 学习媒体主持人的讲话逻辑, 在重要的场合, 要养成列讲话提纲的习惯, 甚至对于发言要进行多次演练和模拟。

1.3 知识广博, 扩充杂学

根据前面对面试场景的描述可知, 面试官问的基本上不是学科知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 与他人交流的也往往不是专业的内容, 而是“杂学”。在古代是指科举文章以外的各种学问, 现代是指本身专业知识以外的学识, 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历史、天文、地理、艺术、饮食、旅游、军事等。

诸葛亮的知识就非常广博。他书法精湛, 篆书、八分、草书作品都堪称经典, 同时绘画才能卓越, 画作构图宏伟、场面博大。在音乐方面, 他不止会吟唱、善操琴, 创作乐曲和歌词, 而且还会制作七弦琴和石琴, 甚至还写有一部《琴经》[2]。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诸葛亮还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和实践,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拥有了丰富的“杂学”知识, 诸葛亮不仅与任何阶层的人沟通都谈吐自若, 有共同的话题, 而且气质出众, 受到大众的爱戴和支持。大学生想扩充“杂学”, 必须要做到大量阅读非专业书籍, 积极听取各类知识讲座, 并时时关注媒体新闻, 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最新动态。

2 面试的外部形象包装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3]可见, 在出山前, 诸葛亮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士生活, 但他能不能就穿着干农活的脏衣服面见刘备呢?当然不行, “刘备见诸葛亮身高八尺, 面如冠玉, 头上戴着纶巾, 身披鹤氅, 飘飘然像神仙一样。”孔明先生的风貌给了以后的领导“惊艳”之感, 完美的第一印象为“面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对面试者而言, 恰当合理的外部形象包装能够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形中为自己的面试加分。而在面试环节, 如果面试者穿着随意, 打扮邋遢, 就容易给面试官留下不良印象, 影响其面试成绩, 甚至与好工作失之交臂。

有关研究显示, 着装打扮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一般那些穿着朴素大方的人往往稳重干练、真诚厚道;习惯穿浅颜色衣服的人大多性格开朗健谈、交际能力强;经常穿深颜色衣服的人性格稳重、老练、深谋远虑;衣着高档华丽的人虚荣心强自我显示欲望强;穿着马虎邋遢的人逻辑性与机密性较差, 但有实力, 认真负责, 面子心理较重。因此, 求职者应该合理着装, 色彩搭配不宜过多, 简洁大方即可。

职场面试属于严肃场合, 对于形象包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适合过于另类前卫的造型和张扬个性的夸张服饰, 要选择凸显随和、亲切感的色彩和款式。因此, 女生切忌穿着嘻哈风、黑白灰或过于性感, 应该淡妆、着明快色系裙装、简单配饰, 力求优雅、美丽、精致。而男生要保证稳重、整洁, 不可穿着过于随意, 切忌出现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去面试的情况。

3 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三顾茅庐中, 诸葛亮用他的智慧、胆识、仁义折服了刘备, 从此成功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在三顾茅庐这场面试中, 诸葛亮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面试者, 他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回答刘备提出的种种问题, 并反客为主, 向刘备讲述其胸中抱负, 最终以其智慧与谋略彻底征服了刘备。

通过以上的综合锻炼和包装, 求职者已经可以从容地应对各种面试场合。接下来, 面试者就要进入面试正题了。在整个面试过程中, 面试者应该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面试者可以稍作思考再予以回答, 有意识地揣摩和思考面试官提问背后的深意, 从而做出令其满意的回答。

一般地, 在面试环节, 面试官除了会提问一些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之外, 还会积极了解面试者的一些个人情况, 以判断其性格、人际关系、情绪状况、成熟度、工作态度等。面试者要想提高其面试成功率, 就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回答面试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使其看到自己的真诚和个性。此外, 在面试现场, 面试者还应该注意以下的细节。首先, 态度要展现不卑不亢, 时刻保持微笑, 注意手部不要有过多的小动作, 避免东张西望, 逃避面试官的目光。其次, 细心倾听每一个问题, 可以稍加思索, 回答时稍稍放缓语速, 尽量做到吐字清晰, 回答明确, 紧扣题目。最后, 要时刻注意礼貌, 进入和离开时要鞠躬, 称呼面试官要用敬语, 每次回答要以“回答完毕”结尾。

摘要:通过对“三顾茅庐”案例的充分剖析, 归纳出高校毕业生应对面试要锻炼“口才”和“应变能力”, 讲求外部形象包装, 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总结诸葛亮的“面试”智慧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应聘实践有充分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顾茅庐,诸葛亮,面试,口才,形象包装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郑燕欣.浅谈汉代音乐艺术赋予南阳旅游的内涵[J].大众文艺, 2009.

8.抓小说特点,教《三顾茅庐》 篇八

一、 丰富而细腻的人物刻画

在《三顾茅庐》一文中,有一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这是在刘备执意第三次到隆中去邀请诸葛亮出山时,张飞与之意见不一,而引起的争论。读好这段对话,学生会对张飞、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段对话,成功塑造了张飞高大威猛、粗豪莽撞、不怒自威的形象;也塑造了刘备尊重贤才、诚心诚意的形象。在教学中,我让同学反复推敲这段文字,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思考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比较读、表演读,以演促读、以读促悟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文中还有一段细腻的人物刻画,表明刘备用诚信感动诸葛亮。我让学生抓关键词句:“下马步行、轻轻敲门、不要惊醒先生、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引发学生思考:“刘备作为皇叔为什么对一介布衣诸葛亮如此礼让?”学生的回答很踊跃:“刘备为人真诚、尊重人才。”“因为刘备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我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刘备。”……在一番对话之后,学生们都对刘备产生了敬意。

我顺势说:“究竟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能让这位皇叔三次诚心诚意拜访?”很快,同学们从文中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感悟出了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奇才;还有学生联系自己看的《三国演义》评价他是一个旷世奇才,精通天文地理,忠心耿耿、料事如神、才华横溢的人。课后,我推荐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原文,深入品味人物形象。

二、 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连贯性,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在《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我补充介绍了刘备前两次拜访的情况,帮助学生感悟小说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第一次拜访,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冈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不巧诸葛亮外出,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午睡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环境有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一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三顾茅庐》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急于求贤,帮助他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在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已经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学好本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自然环境是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在课文第3自然段的开头,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我问学生:“这卧龙指的是?”刚开始,学生理解的只是“山冈”。我又引导学生再读“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再思考之后,很多学生都能想到,是指诸葛亮。文中暗喻诸葛亮将被明君赏识、成就一番伟业。“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句景物描写将当地的自然环境营造得美轮美奂。我点拨学生:“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还能显示人物的情致和品格。好好读读这段文字,你觉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说:“诸葛亮是一个高雅之人。”更有学生说:“诸葛亮隐居于此,等待明君发现他。”我追问:“怎么说?”学生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我惊讶于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大凡四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到这个层面的,但他的理解却高出其他同学。于是,我让他当小老师,具体地给同学们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他如流的回答,让同学们豁然开朗。学生们的理解,也因此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对于《三顾茅庐》的教学,不能囿于故事本身,而要从小说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方法,从而为今后学习其他的小说打下基础。

9.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九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理解三个比喻句。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梳理课文脉络。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课前二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历史人物刘备、诸葛亮有了初步地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体会人物特点。

板书课题: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师导入:第一次给五班同学上课,先让我见识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吧。(分小组齐读)

(1)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人物)

(2)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写景)(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敬等候(动作)

(4)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计策)

有没有注意,每行词语都是同一类的。(分析。。)

诸葛亮有这么好的计策,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孙权、天下群雄都想请他出山,得到他的辅助,为什么独独刘备请到他了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请大家到课文中找找关键词。(诚心诚意)

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分析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出示课文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嚷”字中有几张“嘴巴”?怎么读?

透过这个“嚷”字,你或许还能看到张飞的心情。(生气、不满)

是啊!他肯定又想起第一、第二次去隆中的情景——

(课件展示一顾、二顾茅庐的图片)

师述:第一次他们没见着诸葛亮,诸葛亮的童子说“先生出去了,踪迹不定,归期不定。”

第二次,三人冒着鹅毛大雪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的弟弟说“诸葛亮昨天刚出去闲游!他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师:诸葛亮的这般举动又怎么能不让张飞生气呢!张飞真是窝了一肚子的气呀!小张飞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你们的不快!自己练练看。(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读。

(3)从二人对诸葛亮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

过渡:到了隆中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自读第三小节,再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

(二)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这段文字中,刘备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受感动。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半里多路大概有250米。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特别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尊敬,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啊!)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学生生模仿动作。(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4)“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个站法?你放学等父母的时候怎么等?

谁来模仿一下”恭恭敬敬“?指名模仿动作:

“恭”字表示人的内心一种敬佩之情,也是“诚”的一种表现,所以下面是一个“心”,只是把“卧钩”改成“竖钩”,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这儿有两点。大家一起写一写这个字。

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刘备与诸葛亮年龄、地位都有很大的悬殊,刘备已经年近半百,而诸葛亮才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刘备是皇族后裔,人称刘皇叔,诸葛亮只是一个书生,一介平民。

年龄小、地位低的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着,而年龄大、地位高的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阶下恭候。在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封建社会,这合适吗?

小结:通过刘、诸葛身份的对比,通过这些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指名读。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 此时的快步与等待时的耐心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看到的一个什么样的刘备?

过渡: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齐读第四小节。(三分天下,最后取胜)

这个计策有这么好么?如果你对三国形势、军事战争不太在行,那么看看刘备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三)品读比喻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A句,齐读

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顿开”?(师点拨: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句话说得是刘备本来对天下形势看得不透,经诸葛亮一点拨就明白过来了。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由此你看出了什么?生说:诸葛亮很有才华。)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拨云见日)

过渡:再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出示B句,齐读。

B、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①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鱼儿离开水会怎样?那刘备没有诸葛亮的辅助呢?(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过渡: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C、出示课文:他们来到隆中。。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齐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仅仅是山冈像卧龙吗?

师引:有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的辅助,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他们打了哪些胜仗?

(《草船借箭》:二十艘船,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20万支箭,让曹军未战先败,打击了曹军的嚣张气焰;

《火烧赤壁》: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空城计》:带领少数老弱士兵,吓得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兵马后退四十里!)

五、全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一个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环境描写、三个比喻的运用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更多的故事,请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取材于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我抓住“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课前,歌唱家杨洪基的深情演唱营造了课堂氛围,将历史回转到1800年前的那段纷争的三国时代。

1、比较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心理。

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为感受刘备的,我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刘备、张飞的对话,比较刘张二人的态度。指导过程中,我从“嚷”的字形入手,让学生观察,“嚷”中有几个“口”,引导学生明白“嚷”就是“大声地说”。接着让学生说说嚷时的心情,学生大多能体会到生气、不满等情绪,再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补充一顾、二顾茅庐时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受,真正让学生走进张飞的心灵深处,再读时,自然地“嚷”出心中的不满。

2、分析人物动作,感受人物性格。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刘备“诚心诚意”的正面描写,我抓住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再告诉他们刘备、诸葛亮不同的年龄(刘大20岁)及不同的身份(刘为皇叔、诸葛亮门庭沦落隐居)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更加深了学生对刘备渴求并尊重人才的认识。

课堂上存在不少遗憾和不足,首先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朗读感悟比较仓促,并且没有留下写练的时间。其次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充分,朗读指导不够全面细致。

10.《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镇江市丹徒区西麓小学

詹晓云

212127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点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既反映出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也暗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本课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设计理念]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课外阅读丰富课文情节;主动质疑。[设计思路] 出示地图,相机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初识人物——作业练习,深化巩固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相机导入

1.课件出示三国鼎立的地图,了解历史背景。2.音乐伴奏,教师激情讲述。3.教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读。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主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同桌互读难读易错的词语。

(三)出示词语:山冈 半晌 茅塞顿开 恭恭敬敬 1.指名读、领读,纠正读音。

2.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恭”在书写的时候下面部分不能少一点。)3.出示田字格,学生观察“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给大家提个醒。4.教师友情提醒:“恭”的一撇一捺要舒展,下面不能写错。5.学生拿出习字册,描红、临写。6.反馈写字情况,点评,再写。

(四)质疑:“顾”是什么偏旁?(“页”部),启发学生思考:“页”可能与什么 有关系?

1.课件出示“页”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页”与头有关。2.出示“页”字旁的字读一读:顶、额、颈、颊、颜、领。

(五)理解词语,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2.分组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

第一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A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

B这是描写哪里的景色?哪一种景象你见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C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指导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会读得更好)。

第二组: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这组词语说的是谁?你在什么时候有恭恭敬敬的表现或者你看见过别人恭恭敬敬的样子吗?

第三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你能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来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

三、了解大意,初识人物

课文是不是把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的情景都写出来呢?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先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接着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最后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2.在这之前,刘备和诸葛亮当时各是怎样的处境呢?前两次去请的情况你们知道吗?谁来说说?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成就大业。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3.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这节课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四、作业练习,巩固深化

1.抄写课文后第3题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2.试着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

附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

11.“风雨茅庐”难寄身 篇十一

那么,郁达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上海呢?这件事说来话长。郁达夫于1913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回国后仍继续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大众文艺》等进步刊物。正因为这样,他受到了上海反动当局的威胁,于是有了迂居之意。

杭州是郁达夫少年游学之地,与其家乡富阳近在咫尺,成了郁达夫移家的首选。“风雨茅庐”便是他为自己在杭州的居所取的名字。据郁达夫《图书的惨劫》一文记载,“风雨茅庐”的藏书非常丰富。自然,书架的一角也收藏了他本人历年的作品,比如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文艺论著《小说论》《戏剧论》等。《沉沦》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挤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迁》中的“他”和《银灰色的死》中的“伊人”,则深感自身的孤凄悲凉,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心中交织着个人和民族的积郁,但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

假如在太平世界,郁达夫由沪迁杭,精心构建自己的家园,委实不失为一件令人羡慕的美事。可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即便如郁达夫这样的文学家,也不能在“风雨茅庐”中躲避“风雨”,享受人生的宁静。后来,他不但抛却了自己亲手构建的“风雨茅庐”,而且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1945年,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2.《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十二

【重点段解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课后练习第5题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由编者意图可见,引领学生品味写景文字并学会仿写是教学本课的核心目标之。

写景文字只有区区两句,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独特的表述洋溢着盎然的诗意,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从内容看:

所写景物只有四种:“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但有山有水,可以引发我们无穷联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时还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这些景物无不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代表的出场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描写景物的词语只有8个:“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但它们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对景物的特点分别予以介绍,和而不同。

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耐人寻味的妙喻又将景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形式看:

这段写景文字先介绍景物的主体山冈,然后再介绍局部的松林、溪流、竹林。在描写这四种景物特点时,采用“什么的景物怎么样”的句式,整齐优美,朗朗上口,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

一、亲近美景感悟意蕴 1.师:同学们,《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详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充分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的人物描写让我们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我们再来读读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发现它虽然只有区区64个字,却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2.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样景物?它们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生答,师板书山水松竹)

3.师小结: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人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和水的背后分明隐藏着个人,这人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这里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仿佛又暗示了这位世外高人品性的高洁。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破解密码积累内化

1.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的这些词语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物的呢? 2.师小结。描写景物的词语虽然只有“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等8个,然而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师:4处景物,8个词语就让我们浮想联翩,身临其境。其实妙处还不止于此,描写山冈、松林、溪流、竹林的句式还有共同点呢,你发现了没有?

4.师:最后一句“景色秀丽宜人”也不简单,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5.师:如果老师把这些景物和描写它们的词语去掉,你还能把它们回忆出来吗?

三、链接生活仿写迁移

1.师:这样的句式不仅可以描写隆中的美景,也可以描写其他地方的景物,比如山冈、湖泊、田野、小溪„„拿起笔来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2阅读交流学生的仿写片段。从有没有选取代表性景物、有没有抓住不同的特点、用词美不美等方面评析。

出示学生作品:

13.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简解]

本文改编至著名古典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自然段略写了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后一自然段写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的友情。文章反映了刘备的胸怀大志,同时体现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沿袭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细节描写,通过刻画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二是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等待机会实现自己远大志想。另外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也是本文亮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研字边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层次分解,学会概括课文,。

3.依托文体特征,多层次品读环境描写,体会诸葛亮志存高远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在研字学文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环境描写中体会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出处,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时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的。

2.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指名读课题。视机纠正“顾”和“茅”两个生字的读音。

二、分析“字源”,整体感知。

1.从字源入手,理解“顾”。

①板书篆书:

边板书边讲解:在古代,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左边的部分像什么?这个部分就叫做“雇”,是一只鸟,一只候鸟。右边的“页”在古代表示人,你看他的头很大。古时候,农民们看到了候鸟回来后,就开始农耕。这个字的本意是“雇”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字一直包含着“看”的意思。

2.你接触过哪些含有“顾”的词语当中的“顾”是表示“看”的?

3.提问: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些什么?示范写“顾”字。

4.出示“顾”字的三种解释:①看;②照顾;③拜访。

浏览课文,思考:“三顾茅庐”中的“顾”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三、拧袄怼倍廖模引导概括。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试着用上“拜访”这个词语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紧扣“拜访”,评价引导中学会概括,交流对话中学会“词”、“文”。

(1)要讲明谁拜访谁。

①肯定学生学会了“诸葛”二字。

②讲解“诸葛”为复姓。补充复姓: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

(2)要讲明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①怎样做才能称之为“拜访”?

②读准词组,体验“拜访”之礼: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一个时辰

(3)要讲明刘备到哪里拜访诸葛亮。

①简介“隆中”:隆中也称古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

②读一组词组,品味“隆中”的独特风景。

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的山冈 疏疏朗朗的松林

清澈见底的溪流 青翠欲滴的竹林

③读一段文字,把对词组的品味放到文字中赏读。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4)要讲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结果如何。

①读到“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想到那个词语?

②读一组词语,体会“如鱼得水”般的快乐。

讨论 策略 三分天下 群雄纷争 最后取胜 茅塞顿开

3.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概括课文。

四、依“字”入境,初识孔明。

1.品味“茅”。

①诸葛亮居住于隆中的茅庐之中,何为“茅庐”?找一找文中和“茅庐”意思相近的词。

②试着想一想“草堂”是怎样的?

③补充解释:草堂,常指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

2.这简陋的.“草堂”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读课文第三段,划下相关句子。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细读“环境”,逐层领悟。

(1)一读:品味“秀丽”。

①理解“宜”。交流中梳理出“宜”就是适合的意思。

②在能体现秀丽宜人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③交流: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

④引导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重点交流:“疏疏朗朗”和“欲”

(2)二读:品味结构

①教师引读: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还有那山冈――(蜿蜒起伏)

②通过跟老师的诵读,你发现什么了?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将你的感受带到语句中再次品味。

(3)三读:品味安静

①品读这疏朗的松林,这潺潺的流水,这翠色的竹林,你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②指导学生朗读出安静的感觉。

(4)四读:品味“志远”

①出示:“宁静致远”和“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致远”这个词就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全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读读这段话,你能发现暗藏的表现诸葛亮的志向句子吗?

③引导讨论为什么叫等待腾飞的“卧龙”?

4.写“字”明文,静默品味。

①同学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在不经意间便渲染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拿出我们钢笔,让我们在静静的书写中,品味这段文字的精妙所在。

②出示书写要求:行款整齐 大小匀称 字放中间 四边留空

③教师按照书要求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检查。

五、顺“字”而行,留下话题。

通过字词的赏析,对环境的品读,我们对诸葛亮有了了解,如此一个志存高远的人,终于等到了识才之人的“拜访”,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课文又是如何去写出刘备的那种爱才,惜才,诚心诚意的呢?下节课,我们将在小说中了解刘备其人,并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设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形成的

第一,科学整合课时任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需要界定清楚,这则设计中突出了第一课时需要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阅读话题。教学内容繁多,容易造成散乱的格局。第一课时中字词教学的特征最为明显,因此,我构建了“顺字学文”的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第二,合理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能力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依托文章特点,把握文章脉络,形成步步深究的探索过程,这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本设计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将引导概括文本的过程进行的分解,帮助学生建构概括的框架,在这个训练中掌握概括课文的一般方法。

第三,有效突出文体特点。这篇课文是小说改编的从本质上说依然保留着小说的特征。而这篇文章从细节刻画人物是重要内容,我将其纳入的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被沦为第二课时教学的“鸡肋”,因此我将此内容作为了第一课时的阅读话题。通过多层次的品读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从环境处初步读懂诸葛亮,同时感悟小说的写作特点。

上一篇:暑期卫浴实习报告下一篇:高三的教学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