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教学大纲

2024-09-18

建筑教学大纲(共8篇)(共8篇)

1.建筑教学大纲 篇一

《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建筑消防工程(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课程号: 3050912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32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建筑消防关系到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的防火安全,事关重大,尤其是高层建筑。建筑消防内容涉及到建筑学、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多个不同的专业门类,内容广泛,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需要各个专业相互密切配合。为使学生对建筑消防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开设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消防基础知识和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建筑防火、消防给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的设计参数。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3学时 第一节 燃烧原理

第二节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及燃烧产物 第三节火灾

第四节 建筑消防系统及消防方针

本章的重点是燃烧的基本原理、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和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难点是燃烧的基本原理、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第二章建筑防火6学时 第一节建筑总平面防火 第二节建筑防火分区 第三节安全疏散设计 第四节建筑耐火设计

本章的重点是建筑总平面防火、建筑防火分区、安全疏散设计的消防措施内容要求,难点是如何把这些内容要求和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第三章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6学时 第一节消火栓给水系统 第二节消火栓系统用水量 第三节消火栓的布置

第四节消火栓系统的水力计算

第五节消火栓给水系统的供水设施 第六节消火栓给水系统的超压和水锤 第七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八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 第九节喷头的布置

第十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 第十一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供水设施

第十二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减压、超压及特殊喷头

本章的重点是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构成、设置要求、设计计算等,难点是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四章气体灭火系统4学时 第一节气体灭火系统概述

第二节气体灭火系统类型、组成与工作原理 第三节系统主要组件及其设计要求 第四节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

本章的重点是气体灭火系统类型、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要求和理论计算等,难点是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五章泡沫灭火系统3学时 第一节泡沫灭火系统概述

第二节泡沫灭火系统的组成及适用范围 第三节泡沫灭火剂与系统组件 第四节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计算

本章的重点是泡沫灭火系统类型、组成、适用范围、工作原理、设计要求和理论计算等,难点是不同类型泡沫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和各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六章 灭火器配置2学时 第一节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常用灭火器的类型、工作原理、适用火灾类型 第三节灭火器配置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本章的重点是常用灭火器的类型、工作原理、适用火灾类型、灭火器配置的设计方法及步骤等,难点是如何对具体的建筑进行灭火器的合理配置。

第七章防烟排烟技术3学时 第一节烟气的性质与危害 第二节烟气流动特性 第三节烟气控制方式 第四节自然排烟的设计 第五节机械排烟

第六节正压送风防烟系统

第七节通风空调系统的阻火隔烟

本章的重点是烟气的控制方式和工程上防排烟系统的类型、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等,难点是正确理解各类防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

第八章消防电气2学时 第一节消防供电电源 第二节消防配电系统设计 第三节配电线路防爆防火设计

第四节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 第五节建筑物防雷、防静电设计 第六节接地

本章的重点是供电系统的消防要求和相应的工程措施、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作用、设置要求等,难点是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功能、设置要求。

第九章火灾自动报警与消肋联动控制3学时 第一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与组成 第二节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第三节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四节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五节火灾事故广播与消防电话 第六节消防控制室

本章的重点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与组成、火灾探测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等,难点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常用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设置要求。参观学习占用2~3学时

四、教材

《建筑消防技术》,龚延风、陈卫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2001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1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3、《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手册》蒋永琨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约占30%,期末考试成绩约占70%。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熟悉各种建筑消防的基本理论及建筑消防设备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工作原理、设计布置、计算方法,了解建筑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烟气流及其危害,灭火剂及其应用;掌握建筑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形成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后继课程学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通过学习建筑消防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了解并贯彻国家建筑消防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建筑消防设备的设计标准。熟悉建筑消防设备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工作原理。

 通过消防给水系统的学习掌握消防用水量的计算,掌握建筑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的布置原则和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计算方法。

 通过灭火系统的学习,应掌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原则,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计算。了解气体灭火系统的分类以及设计计算。

 通过防排烟与通风空调系统的学习,应了解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掌握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的设计,送风系统的设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理论教学(36学时)第一章 概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建筑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烟气流及其危害;掌握高、低层建筑和火灾救助原则。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及目的(2)建筑火灾

①火灾发生的原因和燃烧条件 ②火灾的发展过程 ③火灾蔓延方式和途径;④火灾烟气及其危害 ⑤建筑火灾分类

(3)高、低层建筑和火灾救助原则 ①高、低层建筑的划分及高层民用建筑分类 ②高层建筑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及安全疏散 ③不同高度建筑物火灾救助原则(4)灭火剂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火灾、火灾烟气、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灭火剂。知识点:火灾烟气及危害,建筑火灾分类、灭火剂和灭火的基本原理。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火灾烟气对人体的危害。(2)如何选择适当的灭火器灭火。

能力要求:能根据火灾分类正确使用灭火剂。

(三)课后练习熟悉规范相关条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然后再请另外的学生回答,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消防的图片加深认识。

第二章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一、二、三节内容已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室外给水系统的供水对象、用水要求及组成,主要的消防水源类型,室外消火栓类型;理解室外给水系统的任务,室外消火栓系统的布置;掌握确定室外消防用水量的方法,能够根据建筑性质,查相关规范确定室外消防用水量;掌握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和临时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最不利消火栓处的压力计算,室外消火栓系统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消防给水水源 第四节室外给水管网 第五节室外消火栓 1.主要内容

(1)市政给水管网供水;(2)天然水源;(3)消防水池;(4)室外消火栓类型;(5)室外消火栓的布置。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天然水源、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

知识点:室外给水消防用水量,室外消火栓的布置,消防水池容积计算。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思考题:

(1)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原则。(2)如何选择合适的消防给水系统类型。(3)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原则。

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不同场所的室外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水池设计。

(三)课后练习熟悉规范相关条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高层建筑给排水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消防的图片加深认识。

第三章 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全部内容将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第四章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全部内容内容将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第五章 气体灭火系统(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SDE灭火系统消防系统的设置原则、系统组成及功能,熟悉相应的消防规范及基本设计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卤代烷1211.1301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1)火灾种类(2)甲、乙、丙类(3)气体灭火系统的种类(4)规范条文

(5)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特点(6)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分类及部件(7)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防护区的设置要求(8)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系统设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A类火灾、B类火灾、C类火灾、D类火灾、1301灭火剂、气体火灾、液体火灾、固体表面火灾、电气火灾、哈龙灭火系统。

知识点: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防护区的设置、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卤代烷1211.1301到2010年后是否还能使用?为什么?(2)高层建筑内的燃油、燃气锅炉房、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多油开关室、充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室、自备发电机房等,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可否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

(3)1301灭火系统由哪些部件组成?

(4)1301灭火系统防护区面积是如何确定的?防护区围护构件上是否可以设置开孔洞?必须设置时应如何处理?(5)如何计算1301灭火剂的浓度与用量?

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进行1301灭火系统的基本设置与计算。第二节 CO2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1)应用范围(2)系统分类和组件:(3)系统的检查与维护(4)存在的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CO2灭火、全淹没系统、局部应用系统、半固定系统、单元独立系统、组合分配系统、高压储压系统、低压储压系统。

知识点:CO2灭火作用,CO2不能扑灭的火灾种类,全淹没防护区面积、容积和设置要求,局部应用灭火系统防护区的设置要求。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CO2灭火系统可扑救哪些火灾?不可扑救哪些火灾:(2)解释全淹没灭火系统、局部应用灭火系统、高压储存系统。(3)CO2灭火系统是否环保、安全?为什么?

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进行CO2灭火系统的基本设置与计算。第三节七氟丙烷(HFC-277ea)气体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

(1)FM200灭火系统特点及灭火机理(2)系统分类及部件(3)防护区的设置要求(4)系统设计(5)计算例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基本概念: FM200、HFC-277ea、灭火浓度、惰化浓度,泄压口。(2)知识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灭火作用,管网计算要点及公式。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七氟丙烷的优点及特点

(2)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为什么现在还比较常用?它有什么优点?是否环保?(3)七氟丙烷可以扑灭哪些火灾,又不能扑灭哪些火灾?(4)防护区面积如何确定?(5)泄压口面积如何计算?(6)根据什么确定灭火浓度?

(7)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计算要点是什么?

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七氟丙烷气体灭火体统的设计。第四节SDE惰性气体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1)SDE的基本情况(2)SDE灭火系统的优点(3)SDE灭火机理(4)SDE灭火系统的缺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SDE、窒息灭火、水雾降温。

知识点:SDE灭火作用,SDE能够扑灭的火灾种类,SDE灭火系统特点。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什么是SDE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它有什么优点?是否环保?(2)目前行业中对SDE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的应用情况如何?

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进行SDE灭火系统有个基本了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三)课后练习

布置一个电器设备间的气体消防系统设计作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气体消防的一些设计图纸和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六章烟气流动形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熟悉火灾烟气的性质以及火烟流的特征;熟悉和掌握烟流控制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筑火灾烟流基本性状 第二节烟气流动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烟囱效应 第四节烟气控制的预测 1.主要内容(1)火源的火烟流: ① 火源上的火焰气流特征 ② 火灾紊流

(2)火灾烟气的性质: ① 烟的浓度

② 建筑材料的发烟量与发烟速度 ③ 能见距离

④ 烟的允许极限浓度 ⑤ 烟的密度和压力

(3)流体运动方程式与连续方程式(4)压力差和中性面(5)开口处的烟气流动(6)门口处的烟气流动(7)竖井内烟囱效应的机理

(8)竖井的开口条件与中性面的位置(8)烟气在竖井内的流动

(10)火灾房间的烟层下降的预测模型(11)烟流的控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烟、烟的质量浓度、烟的计数浓度、烟的光学浓度、发烟量、发烟速度、能见距离、烟的允许极限浓度、烟气预测的三种模型。

知识点:烟气的组成和性质;防烟分区的划分;理解烟气的主要危害;烟气在室内扩散的特点;烟气控制的目的与原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思考题:

(1)结合身边实际,如何防止烟气中毒。(2)烟气中各成分所引起的中毒症状。(3)举例说明排烟的方法。

能力要求:能进行排烟效果预测的简化计算(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布置一个建筑作业进行排烟量预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建筑排烟的一些图片和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七章防排烟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控烟的基本原理和防排烟系统;熟悉排烟系统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烟控系统概述

第二节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设计 第三节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设计

 高层民用建筑加压防烟送风系统

第五节地下空间的防排烟 第六节防排烟系统的设备部件 第七节防排烟系统的控制程序 第八节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 1.主要教学内容(1)烟控的目的与基本原理(2)防烟、排烟系统

(3)自然排烟设计条件及优缺点(4)自然排烟设计方法

(5)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及排烟方式(6)防烟分区的划分(7)房间与走道的排烟(8)中庭排烟

(8)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部位及方式(10)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及系统设计要点(11)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12)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要求(13)地下建筑防烟排烟方式的选择

(14)防火阀、排烟口、排烟阀、压差自动调节阀、余压阀、HTF系列专用排烟轴流风机、自垂式百叶风口、自动排烟窗、挡烟垂壁。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正压送风系统。

知识点:防烟系统与排烟系统,自然排烟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设计,加压送风系统设计,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思考题:

(1)自然排烟的优缺点?

(2)如何选择合适的机械排烟方式?(3)如何选择地下建筑防烟和排烟方式?(4)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与地上建筑有何异同?(5)房间与走道的排烟、中庭排烟方式各有什么要求?

能力要求:能根据国家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的防排烟系统。(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进行该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八章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的优点及形式;掌握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及火灾时的一般处置方法 第二节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 1.主要教学内容(1)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

(2)通风空调系统的一般处置方式

(3)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优点(4)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可能性(5)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方式(6)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形式(7)有关兼用系统的规范标准和实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通风空调系统、字母风道、切换阀门。

知识点: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可能性,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形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为什么说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能力要求:能够选用合适的兼用方式。(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该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建筑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的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九章火灾探测器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自动防火系统的组成,了解火灾探测器的分类,掌握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火灾探测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式感烟火灾探测器 第三节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第四节感温探测器

第五节感光火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第六节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七节图像监控式探测器 第七节火灾探测器的选用 1.主要教学内容

(1)根据检测的火灾特性不同分类(2)根据感应元件的结构不同分类(3)根据操作后能否复位分类

(4)火灾探测器产品型号命名与编制方法(5)定温式火灾探测器(6)差温火灾探测器(7)差定温式火灾探测器(8)感温火灾探测器的灵敏度(8)红外感光探测器。(10)紫外感光探测器(11)催化型可燃性气体探测器(12)半导体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13)火灾形成规律与火灾探测器选用的关系(14)火灾探测器选用的一般原则及具体规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被动防火、主动防火、火灾探测器。

知识点:各种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各种火灾探测器的适用范围,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思考题:

(1)如何根据使用场合选择火灾探测器?(2)离子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3)同一场所是否可以安装两种灾探测器? 能力要求: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火灾探测器。(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对该建筑的相关场所选择适用的火灾探测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火灾探测器的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十章火灾报警控制器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火灾报警器的分类、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组成与性能;熟悉火灾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种火灾报警系统以及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与分类 第二节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组成和性能 第三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主要教学内容

(1)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及分类(2)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3)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4)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要区别(5)区域报警系统(6)集中报警系统(7)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火灾报警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知识点:火灾报警器的分类,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区域火灾报警器的组成和性能,集中火灾报警器的组成和性能,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工作过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思考题:

(1)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电路原理。

(2)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要区别。(3)区域报警系统和集中报警系统各自的特点。(4)区域报警系统和集中报警系统的适用范围。

能力要求:具有正确阅读报警系统图的基本技能,熟悉各报警系统的设计要求。(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对该建筑的相关场所选择适用的报警系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报警系统的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十一章: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消防联动控制的要求和联动控制的功能;熟悉防排烟设备的联动控制过程,熟悉气体灭火器的分类和功能;掌握消防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消防联动控制的要求与功能 第二节:消防设备的供电电源 第三节:消防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 第四节:防排烟设施的联动控制 第五节:消防电梯的控制 第六节:气体灭火控制器 1.主要教学内容

(1)消防联动控制的要求及联动控制的功能(2)消防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3)消防配电系统的一般要求(4)消防设备供电(5)消防备用电源的自投(6)消防线路及其敷设(7)各类灭火装置的控制要求(8)用于联动控制和火灾报警的设备(8)消防泵喷淋泵及增压泵的控制(10)送风机及排烟机(11)电动送风阀与排烟阀(12)防火阀与防火门

(13)气体灭火控制器的分类与功能(14)气体灭火控制器的原理(15)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联动控制、水流指示器、水力报警器、防火阀、防火门、电源的自投。知识点:消防联动控制的功能,消防泵喷淋泵及增压泵的控制,防烟设施的联动控制,防火阀与防火门,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消防系统对供电有哪些要求?(2)如何选择消防泵和喷淋泵的起动方式?(3)送风机及排烟机的设置位置有何具体要求?(4)气体灭火控制器设于何处?

能力要求:具有正确阅读各种控制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消防泵和喷淋泵的起动方式。(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对该建筑的相关场所选择适用的消防泵和喷淋泵的起动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消防系统对供电的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十二章: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了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掌握火灾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依据

第二节 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第三节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第四节 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警报装置 第五节 火灾应急照明 第六节 消防控制室 第六节 消防专用电话 1.主要教学内容(1)设计原则及设计依据(2)民用建筑消防系统保护对象分级(3)火灾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原则(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类(6)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7)火灾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8)火灾与应急广播(8)火灾报警装置

(10)消防控制室的位置选择及布置要求(11)消防控制室的控制功能(12)消防控制室的系统接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火灾报警区域、探测区域、火灾探测器、火灾预报装置。

知识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原则,消防控制室的位置选择及布置要求,火灾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思考题: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2)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室怎样划分的?(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的一般原则。(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哪几类?(5)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原则?

能力要求:能够合理选择消防控制室的位置并进行平面布置。(三)课后练习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考虑对该建筑的消防控制室的位置进行确定并对其进行平面布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消防控制室的平面布置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讲

教学时数

其他小

论 实验 教学

环节 计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概论 1 第二章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1 第三章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0 第四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0 第五章气体灭火系统 3 第六章烟气流动形状 3 第七章防排烟设计 5 第八章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 3 第九章火灾探测器 4 第十章火灾报警控制器 4 第十一章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 4 第十二章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2 统的工程设计

合计 30 1 1 1 2

注:第三章 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第四章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全部内容将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教材:

李天荣等.建筑消防设备工程.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1 2.教学参考书:

(1)建筑设备设计施工图集——电器工程.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2)姜文源.建筑灭火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版

(7)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9—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8)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8)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63—9(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10)火灾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11)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098—9(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七、其他说明

1.本课程专业必修课,李天荣主编的建筑消防设备工程教材中有关水消防的部分章节将在高层建筑给排水课程中讲授,所以授课老师要注意根据本大纲进行删减。

2.为加强实践环节,要保证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3.主讲教师可参考本大纲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

2.建筑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教学体系,“8+3”专题设计体系,教学特色

一、院校简介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下辖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环境艺术系, 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和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学院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津沽大学建筑系 (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 、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 (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97年6月, 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 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 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1992年和1995年经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先后获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学优秀资格认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该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可授予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9年经国家批准设立了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建筑学一级学科遂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据2014年的最新统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在校生人数449人, 本科招生人数89人, 当年授予学士学位数127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数275人, 研究生招生数104人, 当年授予硕士学位数74人。

二、办学理念和特色概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 提出以“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创新建筑人才培育”作为建筑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充分发掘本土建筑文化教学方面的潜力, 结合国际化办学方针, 推动中国本土化建筑特色的探索, 培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型建筑设计人才。[1]

学院秉承海纳百川的办学宗旨, 走科学与人文、艺术性与工程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强调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需求, 又要承担社会责任。

学院以优质的本科教育为基础, 坚持“教学优先、质量第一”, 积极探索建筑教育的规律, 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平台建设, 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 加强各类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 形成了有助于全面素质培养和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学科环境和课程设置。[2]

三、教学大纲设计的特色

1. 学学科科知知识识体体系系和和教教学学框框架架

为应对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方式的挑战, 以及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建筑设计知识体系和教学框架进行了持续地优化和探索, 将建筑学全部专业类课程划分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和建筑师业务4大类, 分别对应建筑系 (教学机构)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研究机构) 、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 (研究机构) 和外聘建筑师 (实习基地) , 使课程建设的主体更加明确 (图1) 。同时, 为应对专业知识的更新, 近期修订完成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2015年版) 》, 加快了课程建设的速度。

2. 更更具具弹弹性性的的设设计计教教学学计计划划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的宗旨, 是确保每个毕业生在学期间都经历全面严格的设计能力训练, 最终完成创造力与专业性的协调发展, 同时在专业领域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完善的潜质。基于本科五年建筑专业的教学规律的研究, 以三年级中期为分界, 结合“建筑设计能力知识框架”, 制定出更具弹性的设计课程教学计划 (图2) 。

(1) 设计基础:三年级中期之前

在“建筑设计能力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设计教学将设计能力分解描述, 分别将教学重点嵌入到三年级上学期之前的设计课程中, 每个设计课程被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设计能力点的问题, 以此为目标进行考核。同时, 大部分的专业必修课程也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之前。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在三年级中期之前, 已经完成了支撑建筑设计的关键能力训练和理论储备。

(2) 设计拓展:三年级中期之后

学生在三年级中期之后, 将进入到“综合设计+专题设计”的循环式设计课程中, “综合设计”为期8周, 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的复杂建筑问题的能力;“专题设计”为期3周集中授课, 旨在指导学生解决某一专项知识或技能的拓展问题。这一时期的专业理论课程大部分为选修, 设计专题也可自由挑选, 客观上为同类理论与设计课彼此嵌套形成动态开放的课程模块创造了条件。[3]

3. 拓宽学学生生的的学学科科视视野野与与实实践践应应变变能能力力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2015年版) 》中, 将“暑期联合工作坊”作为开放课程向所有年级的学生开放, 并可兑换相应的设计和理论选修课学分。这一安排既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设计课程需求, 同时也为各年级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纵向和横向学习的机会。开放课程的内容不仅限于建筑设计内容, 还包含规划、艺术、人文、地理等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内容, 教学方式也更为轻松和多样。

四、设计教学组织的特色

1.“8+3”的教学组织模式

自2010年起, 学院对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组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在三、四年级专业设计课程中, 将原来每学期的两个设计课程整合为“8+3”设计模块 (图3) , 系统地增加了研究型的设计命题, 鼓励研究型与实践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2. 专题设计教学组的建立

结合“8+3”教学模式, 学院教师组织专题教学组, 或立足自身研究课题, 或结合建筑领域热点, 指导学生展开专项研究型设计。

本土设计专题教学组以探寻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方式为主旨, 编纂“山水精舍”和“园林办公”等教案, 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艺术转化为建筑语汇和塑造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空间场所的能力;生态技术专题教学组, 编纂“生命周期中的建筑”和“生态高层”等教案, 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数字化设计专题教学组组织“P r o c e s s i n g”和“互动建筑”工作坊, 从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和非线性设计的层面出发, 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建筑设计结果。

专题设计高效、紧凑的学时安排可与国际交流课程灵活对接。国际联合教学工作组结合专题设计节奏快、强度大、利于培养学生设计思考的连续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特点, 先后与美国U C L A、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海外高水平院校组织联合设计工作坊, 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建筑教育前沿, 吸收海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3. 实验、竞赛教学组的设置

为进一步深化建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更为有效的培养优秀建筑设计人才的教学方法, 学院成立实验教学组, 并在建筑学本科二、三、四年级分别设置16名学生编制的教学班级。教学组针对学科、专业热点和理论发展趋势, 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引导、发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发现社会及相关问题的敏锐视点, 通过课程体系中多目标性和系统化的教学环节设置, 逐步培养学生对形式背后设计逻辑的思考, 并结合建筑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伊始同时从创新和设计实践的现实性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 教学组聘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参与教学过程并选送优秀学生赴境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实习, 使学生全方面掌握从设计到实践过程的技巧。

面对学生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的热情, 学院有针对性地成立竞赛指导教学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 通过竞争刺激学生吸纳并深入探讨建筑设计新思想和新理念, 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其设计创新能力, 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

五、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1. 课程概述

设计基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 基本掌握建筑图纸表现方法和空间组合设计、模型制作的方法。课程实现了从“知识累加”到“思维建构”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并积极寻求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具体内容安排上分为“空间认知”与“空间设计”两大模块:“空间认知”着重了解和接触空间, 建立空间概念;“空间设计”注重空间设计思维的建构, 为建筑设计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2. 技法训练与设计思维的培养

一年级教学课题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点, 重点在于把握思考方法和基本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 教学组按行为尺度、建筑空间认知、城市空间环境认知、材料节点与结构等课题,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扩充课题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点, 在技法训练的基础上注重思维培养, 将一个课题拆解为多个不同的阶段, 使每个课题包含若干子课题, 并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方法, 既保证了对基本技法的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而且开放式的课程题目保证了设计中某一思维向度上的多样可能性。

在教学中, 按照“讲解基础知识—提出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设计解决方案”的逻辑, 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设计思考和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几个课题的实践, 培养学生能够初步利用行为观察、图解分析、实地调查、比较研究和结构分析等手段来进行设计。

六、课程设计的教学特色

1. 课程概述

二年级课程设计重点关注空间类型、功能流线、场地景观和材料技术等几个设计知识能力点。先以类型空间和类型建筑, 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空间概念迁移到具体的建筑设计;后期主题为场地和构造设计。近年来, 二年级实验班教学开始引入更多开放性的内容, 尝试将设计逻辑和特色空间的生成作为引导学生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的方法, 但强调夯实设计基础仍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目的。

三年级课程设计以设计概念和图解为起点, 突出设计逻辑和设计方法的教学和引导, 鼓励学生对社会和文化问题进行思考。这一阶段, 学生会释放出强大的设计热情和能量, 因此在教学中会着意鼓励各种思维类型和设计途径, 在理论课中系统讲授当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专题设计和短学期中, 学生还会接触和运用参数化设计、空间句法和B I M等设计工具, 参加设计竞赛和国际设计工作坊等。

四年级课程设计聚焦城市与建筑的复杂性, 强调运用合理的建筑技术解决复杂的功能、流线等问题, 在保持设计概念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思考设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典型设计课程有城市设计、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观影建筑、材料设计和算法设计等。四年级的国际设计工作坊更加注重综合性的教学体验, 包括中外教授授课、集中设计、两地评图和参观游历等教学活动。

2. 设计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为保证设计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学院制定了标准的评图规范, 从流程上确保设计成果评价的开放性和公正性。在规范中明确要求评委不应少于5人 (含院外评委1名) , 采取宣讲评图的方式, 每个设计宣讲和评价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教学组在“评图季”邀请著名建筑师参加评图, 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 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多元性

学院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多元性作为设计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 从体制上鼓励教师在设计选题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 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学到适合的知识。在专题设计的框架中, 教师可以在本年级教学框架的基础上, 编写相应的设计教案, 邀请学术讲座和辅助教师。通过专题宣讲环节, 由学生填报并最终确定设计课题。

七、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运作

学院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关注文化、技术与社会现实问题, 系统了解所选专题设计的前沿理论与实践, 综合利用本科阶段所积累的调研、沟通、分析、设计、制图与表达方法, 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工作。具体毕业设计成果包括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图纸、调研报告、外文资料翻译、毕业设计成果展板6个部分。

针对近年来学生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择业所进行准备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影响, 学院在毕业设计题目设置、设计周期、程序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尝试。在题目上, 设置建筑遗产保护、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博览建筑、人居建筑、建筑声学等设计和研究专题,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在周期上, 将原来的1个学期延长至1.5或2个学期, 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深度;在程序上, 设置毕业设计中期考核、毕业设计展、一次答辩、二次答辩、延期毕业等环节, 激发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危机感, 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结语

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的深入进行以及更多海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将逐步得以完善。立足本土、务实创新、改革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独立的研究方向, 以多元化取代一体化, 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互相促动, 形成良性循环, 更好地面对国际化建筑教育的趋势,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学院教学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颀.两种关系, 两种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09 (7) :12-13.

[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天大专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3.建筑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建筑制图;建筑CAD;中职学校;项目教学;项目驱动

1 概述

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缩写。十八大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已经深生产生活中,已然成为社会发展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AutoCAD,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应用于图形绘制工作中,成为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素质。

2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的主体是在中考没有考入高中的落后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因各种原因导致学习不佳,理论知识跟不上,具有基礎知识差的普遍特点,面对理论知识多而难的情况,即使很想学,也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学习信心难以树立。但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使中考落榜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梦想,如何学习一技之长,提高自身技能,毕业后才能融入社会,甚至成为某些行业中的佼佼者。

该校综合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情况为建筑工程与施工、工程造价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开设《建筑制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为学生开设《建筑CAD》课程,在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建筑制图》这两门课程后,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识图纸的基础技能,才开设《建筑CAD》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将两门课程脱节,学习CAD课程后只是简单的掌握了该软件的基本命令,不能很好的为建筑制图做好辅助工作,使CAD(计算机辅助制图)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发挥就业的导向意识,提高技能的本位理念,成为中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科学规划,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所有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职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的有效结合成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结合

3.1 教学内容的整合

《建筑CAD》是做好图纸绘工作的重要工具,《建筑制图》知识内容是学好《建筑CAD》的基础。课程内容安排上,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以《建筑制图》的内容作为主线,把《建筑CAD》的内容辅助于教学,达到内容的整合效果,便于学生学习理解[1]。

3.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新形势下,按照分离式教学方法讲授《建筑制图》与《建筑CAD》已经难以满足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作为两门课程,分别安排教学,课程开课时间间隔太长,不能达到有效的理论知识结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分为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讲授,即"三段式"教学法;一是认知阶段,二是掌握阶段,三是应用阶段,面对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2]。

认知阶段:以建筑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原理及各章节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认知度。要求学生认知与理解要学习的课程。明确认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是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在此阶段以加强直观性教学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掌握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清晰生动地讲授相关章节的概念、原理,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完成点、线、面、体的三面投影图、简单建筑构造图的的绘制与识读。

应用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识读与绘制专业建筑施工图是本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将学生利用《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知识独立完成绘制建筑施工图的技能操作,能识别操作中的差错并自行纠正。

3.3 考核方式改革

《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的结合教学把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作为技术课程,以实践作为考核内容,达到以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体系,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3.3.1 德育考核

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常规检查作为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上课的评估,学生互评,作业完成等内容反映体现。

3.3.2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主要以制图基本理论知识、空间概念、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符号、线型、尺寸标注、各种图的投影原理,建筑CAD基本知识、CAD基本操作、基本绘图的命令与编辑命令的功能等系统理论知识,采用教考分离方式,实行笔试与上机并用的考试模式。

3.3.3 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即实践。一是学生手绘建设计划的工作业绩,二是与AutoCAD地图绘制施工计划和成就的全面培训,三是评估CAD绘图机运行性能的总结。

4 结束语

当今建筑制图发展的趋势要求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制图中,《建筑CAD》结合《建筑制图》的教学,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绘图的理论,制图标准,学习如何使用电脑辅助设计(CAD)软件,《建筑制图》和《建筑CAD》教学相结合是当前形势下更先进的教学创新模式。我们将贯穿课程的全过程中,最终达到仪器绘图、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三种手段结合使用,促使学生真正达到建筑设计员的素质水平,实现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结合课程的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蓓.对《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相结合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7):108.

[2]李红群.AUTO CAD与建筑制图组合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168.

4.《建筑(装饰)材料》教学大纲 篇四

建筑(装饰)材料

Building(Decorate)Materials

修订人:张荣美

审核人:张旭辉

修订时间:2017.7.10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建筑设计 装潢艺术设计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学 时 数:36(其中讲课学时:36,实习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习题课学时:0)学

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理论必修课。主要讲授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系统阐述各类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材料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指明本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发展方向。本课程以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建筑金属材料及沥青为重点。本课程是为学习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服务,并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时)

内容: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耐久性。要求: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了解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掌握建筑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了解建筑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耐水性、耐久性及抗冻性;掌握建筑材料的亲水性、憎水性,以及力学性质。

(二)第二章 石材(2学时)

内容:建筑中常用的天然岩石的形成、种类,以及岩石的构造和特征。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加工类型及选用原则。人造石材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要求:掌握建筑工程中常用石材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了解常用岩石的形成及其结构、构造、性质和主要用途。

(三)第三章 气硬性胶凝材料(2学时)

内容: 石膏胶凝材料的生产,以及石膏的凝结硬化、技术要求、特性及用途。生石灰的生产、消化、硬化过程、石灰的品种及技术指标、特性、用途、储存。

要求:掌握掌握石灰的特性及应用;熟悉其石灰生产、凝结硬化原理以及储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掌握石膏及水玻璃的特性和应用;熟悉其生产、凝结硬化原理以及储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第四章 水泥(4学时)

内容: 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生产过程、熟料矿物组成、各组成矿物的特性及其与水泥性质的关系。水泥石的结构组成及影响其强度发展的因素。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类型与防治,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基本原因;防止腐蚀的措施,以及硅酸盐水泥《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的性质与应用。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以及其它品种水泥。

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组成的基本组成与性能特点;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硬化机理;熟练掌握硅酸盐水泥的性质及应用;掌握几种常见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组成和特性;能根据不同的外界条件选择适宜的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掌握铝酸盐水泥的组成、特性和应用;了解特性水泥的应用。

(五)第五章 混凝土(6学时)

内容:混凝土的定义、分类、优点与发展前景,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混凝土拌合物和硬化混凝土的技术性质,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以及配合比设计,其它品种混凝土的介绍。

要求:了解水泥混凝土的地位、分类,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的表示方法;掌握混凝土基本组成材料及作用;掌握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技术要求及选用;熟悉砂的颗粒继配、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掌握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熟练掌握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原理;掌握配合比设计的步骤过程,以及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几个因素。

(六)第六章 建筑砂浆(2学时)

内容:砌筑砂浆和抹面砂浆。

要求:掌握建筑砂浆的组成材料、技术性质要求以及建筑砂浆配合比计算。了解砂浆的种类及强度等级。

(七)第七章 砌体材料(2学时)

内容:块体材料;建筑饰面陶瓷制品;建筑玻璃。

要求:掌握烧结砖普通砖的技术要求与应用,领会新型墙体材料改革的意义;了解建筑饰面陶瓷制品建筑玻璃的种类及各种材料的适用条件。

(八)第八章 金属材料(2学时)

内容:建筑钢材;铝合金。

要求:掌握钢的主要性能、钢的分类;了解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了解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了解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了解铝合金的组成及分类。

(九)第九章 有机高分子材料(2学时)

内容: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建筑塑料的主要特性、组成、分类、及常用的建筑塑料及制品;建筑涂料的组成、分类、常用的建筑涂料;胶料剂的组成、分类、以及影响胶结强度的因素和常用胶结剂。

要求:建筑塑料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性质,常用塑料制品及其应用。掌握 建筑涂料的基本组成及常用建筑涂料的类型。胶结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材料及常用胶结剂;了解塑料、合成橡胶及胶粘剂的组成和主要品种性能。

(十)第十章 木材及制品(2学时)

内容:木材的分类及构造,以及密度与表现密度、含水量、木材的湿胀干缩、强度等内容。木材的腐朽与防止措施,及其综合应用。

要求:本章重点为木材的物理及力学性质,要求掌握木材的构造,木材的种类与规格及《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利用含水量等因素对性质的影响;了解木材的腐朽原因及防止措施。

(十一)第十一章 防水材料(2学时)

内容: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及应用煤沥青、改性沥青概念及用途。其它防水材料,如:防水涂料、防水油膏、防水粉,沥青防水卷材、改性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品种及应用。

要求:掌握石油沥青的组分、主要技术性能及衡量方法;掌握沥青防水材料,工程中用途广泛的油毡的构成、性能、规格。了解沥青的分类;简易鉴别沥青的方法;煤沥青与石油沥青的性能区别;了解新型油毡的名称、性能及防水涂料、密封材料的基本概念。

(十二)第十二章 建筑装饰材料(2学时)

内容:常用建筑装饰材料的介绍。

要求: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特点及应用。

三、实践教学要求

时间允许时可安排一到两次实地参观和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和随堂测验等形式督促考查学生学习。课程考试采用做论文的方式,成绩评定方法为平常出勤(30%)、作业(20%)和论文(50%)。

五、材及参考书目

教 材:《新编土木工程材料教程》,吴芳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12年9月

参考书:《建筑材料》,高琼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建筑与装饰材料》,柯昌君,黄河水利出版社;

《土木工程材料》,苏达根,高等教育出版社;

5.建筑电气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五

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 课程设计环节代码:050219 课程设计环节名称:建筑电气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Building Electricity 实习(课程设计)周数:2 学分:2.0 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环节:建筑电气 电工学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建筑电气设计理论与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思维以及施工、安装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课程设计的任务包括高层建筑的电气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低压配电线路施工图的设计。

三、课程设计方式 1.课程设计的选题

本课程设计一般由指导教师出题,按设计小组组数确定相应数目的设计题目,并对应制定任务明确的“课程设计任务书”。

2.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

1)根据学生人数,按2-3人为一组,将学生分成多个设计小组。2)学生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就设计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工作的内容,并收集、准备相关的技术资料。

3)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顺序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

3.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

本课程设计结束时,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资料包括:设计说明书,文字内容不少于3千字;完整的低压配电线路施工图一份

四、课程设计教学(或指导)方法与要求

(一)指导方法: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流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设计方法;适当安排时间,采取集中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针对每个学生随时进行答辩和质疑,以考核学生对建筑电气系统的掌握理解程度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

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训练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要求如下:

1、任务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规定,独立地、认真地、有计划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2、知识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工作中,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延伸。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依据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和整理,掌握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流程、方法和标准,提高设计、理论分析、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

4、综合素质要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守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五、课程设计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方案设计阶段 2天 具体内容如下: 确定设计内容:根据建筑规模、功能定位及使用要求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确定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 确定是否需要设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型式。4 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形式进行说明。

(二)初步设计阶段 6天

本阶段应在方案设计确定的设计内容基础上展开各系统的技术设计,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变配电系统型式、照明系统设计、动力系统设计、保安系统设计、电话通信系统设计、防雷设计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 2天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初步设计各系统方案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及完善。

六、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方案设计阶段

1、要求

(1)确定设计内容:根据建筑规模、功能定位及使用要求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

(2)确定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

1)确定负荷级别:1、2、3级负荷的主要内容。

2)负荷估算:本阶段主要采用单位容量法或单位指标法进行估算。3)电源:根据负荷性质和负荷容量,提出要求外供电源的回路数、容量、电压等级的要求。

4)确定变、配电所位置、数量、容量,变压器台数。

(3)确定是否需要设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型式。(4)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形式进行说明。

2、重点、难点

重点:确定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形式进行说明

难点:负荷估算

(二)初步设计阶段

1、要求

(1)确定变配电系统型式:

1)确定负荷等级:1、2、3级负荷的主要内容; 2)负荷计算:根据设备专业提供的设备资料,分类进行负荷计算,并算出总负荷;

3)根据确定的变配电方案,提出电源数量及回路数要求,了解电源引自何处;确定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确定重要设备的供电方式;明确是否需要设置备用电源;

4)确定变配站的数量、位置、面积;

5)绘制竖向系统图,标注各配电箱编号、对象名称;

6)确定配电干线主要敷设;确定各主要配电间、电气管井位置及面积; 7)画出配电干线平面图并标出主要配电箱位置及编号;(2)照明系统设计

1)确定照明种类、灯具型式、照度标准; 2)确定应急照明电源型式;

3)确定照明线路型号的选择及敷设方式。

4)绘制照明灯具(包括应急照明及疏散照明)平面布置图;(3)动力系统设计

1)确定动力设备的负荷等级; 2)确定动力设备的配电方式;(4)保安系统设计 1)确定保安系统的组成内容

2)确定保安系统的系统结构型式及对相关设备进行选型(5)电话通信系统设计 1)确定电话系统的配线方式 2)对电话系统的相关设备进行选型(6)防雷设计 1)确定防雷等级; 2)确定防雷措施。(7)初步设计资料

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应包括以下资料: 1)图纸目录

2)设计说明 3)材料表

4)高压配电系统图 5)低压配电系统图 6)配电干线图 7)配电箱接线图 8)配电平面图 9)照明平面图

2、重点、难点

重点:变配电系统型式的确定;照明系统设计 难点:相关图纸的绘制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

1、要求:

(1)在初步设计各系统方案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及完善。

2、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完善各方案

难点: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考虑

七、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根据集中考勤、问题解答情和课程设计书质量,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评定方法评定。

(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标准,集中考勤、问题解答情况占15%,课程设计书质量85%。

成绩评定标准

优秀:设计的内容正确、有独立见解或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清晰。

良好:设计的内容正确、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 中等:设计的内容正确、独立工作能力一般;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及格:设计的内容无原则性错误;独立工作能力差;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

不及格:设计未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要求或有原则性错误;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不完整。

八、课程设计指导书

王金风编《快速识读建筑电气施工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张九根编《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徐泽植编《常用供配电设备选型手册---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第二分册)》(煤炭工业出版社)

焦留成编《供配电设计手册》(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编《电气标准规范条文说明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戴瑜兴编《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朱克勤《电气照明设计》(复旦大学出版社)

6.建筑装饰材料教学大纲 篇六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6 面向专业:艺术设计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材料的一个分支,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装饰的总体效果和建筑装饰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室内配套产品的质感、形体、图案、功能等体现出来的。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各种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掌握各类建筑装饰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善于在不同的建筑装饰工程、不同的使用条件和部位正确选择建筑装饰材料,做到既能完善地表达设计意图,又能达到经济、合理和耐久的目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学习装饰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以及装饰砂浆与装饰混凝土、建筑装饰钢材、木材、建筑装饰石材、建筑装饰陶瓷、玻璃、涂料、骨架材料等。应着重掌握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品种、技术指标与适用场合。同时应密切联系装饰工程施工中材料的应用情况,经常了解有关建筑装饰材料新品种、新标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材料。

实验技能方面:建筑材料试验是建筑材料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验证基本理论,学习试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慎密的科学态度。做试验时,要切实做到人人动手,按章操作,仔细记录,准确计算,认真分析,并要及时完成试验报告。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建筑装饰材料概述(1学时)

第二章: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4学时)第一节: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材料的密度;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材料的耐水性。第二节: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材料的强度、弹性与塑性、脆性与韧性等。第三节:材料的装饰性与声学性质

第三章 装饰砂浆与装饰混凝土(2学时)第一节:装饰水泥

白色水泥;彩色水泥;装饰水泥的应用。第二节:装饰砂浆

装饰砂浆的组成;装饰砂浆的种类及饰面特性。第三节:装饰混凝土

第四章 建筑装饰钢材(3学时)第一节:钢材的分类及其化学成分 第二节:钢材的机械性能

钢材的抗拉性能;冷弯性能;冲击韧性;硬度;耐疲劳性等。第三节:钢材的技术标准及应用

钢材的冷、热加工处理;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的性质与应用。第五章:木材(3学时)第一节:木材的分类与构造 第二节: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

物理力学性质:①木材的含水量;②木材的表观密度;③木材的湿胀干缩;④木材的强度。

第三节:木材的装饰应用

木材的特性及装饰效果;木材的装饰应用;常用的人造板材; 第四节:木材的防腐与防火

第六章:建筑装饰石材(3学时)第一节:天然大理石

天然大理石的特点及用途;天然大理石板材的分类等级和命名;天然大理石板材的质量技术要求;常见大理石品种。

第二节:天然花岗石

天然花岗石的特点及用途;天然花岗石板材的分类等级和命名;天然花岗石的质量技术要求。

第三节:人造石材

人造石材的特点及用途;人造石材的类型 第四节:建筑水磨石板材

建筑水磨石板材的特点及用途、分类等级和命名、质量技术要求; 第七章:建筑装饰陶瓷(4学时)第一节:陶瓷材料概述 陶瓷材料的分类与原料。第二节:内墙面砖

内墙面砖的特点和用途;内墙面砖的品种、形状和规格;内墙面砖的技术质量要求。第三节:外墙面砖

外墙面砖的特点和用途;外墙面砖的品种、规格;外墙面砖的技术质量要求。第四节:陶瓷锦砖

陶瓷锦砖的特点和用途;陶瓷锦砖的品种、形状和规格;陶瓷锦砖的技术质量要求。第五节:建筑琉璃制品

建筑琉璃制品的特点和用途;建筑琉璃制品的品种、形状和规格;建筑琉璃制品的技术质量要求。

第八章:玻璃装饰材料(3学时)第一节:玻璃装饰材料概述

玻璃装饰材料的种类及表面加工。第二节:普通平板玻璃

普通平板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普通平板玻璃的分类和规格;普通平板玻璃的技术质量要求。

第三节:安全玻璃

钢化玻璃;夹丝玻璃;夹层玻璃。第四节:特种玻璃及其它玻璃 第九章:建筑装饰涂料(3学时)第一节:涂料概述

涂料的分类与组成;油漆涂料的命名、型号和分类; 第二节:内墙涂料

内墙涂料的特点和常用品种。第三节:外墙涂料

外墙涂料的特点和常用品种。第四节:地面涂料

地面涂料的特点和常用品种。第五节:特种涂料

第十章:装饰骨架材料(2学时)第一节:木骨架材料

木骨架的分类与性能;木骨架材料的材质标准和等级。第二节:轻钢龙骨材料

轻钢龙骨的特点和种类;隔墙轻钢龙骨;顶棚轻钢龙骨。第三节:铝合金龙骨材料 第四节:轻质隔墙板

第十一章:顶棚饰面材料(2学时)第一节:石膏板及装饰石膏板 第二节:矿物棉、玻璃棉装饰板 第三节:金属、塑料装饰板 第四节:装饰线条

木装饰线条;金属装饰线条。

(二)课程实验教学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6学时,设2个实验,分别如下: 实验一

天然饰面石材试验(3学时)

本试验的目的是检查天然饰面石材的规格尺寸、外观质量、平面度和角度,测定天然饰面石材的光泽度、吸水率、弯曲强度等。

实验二

建筑砂浆试验(3学时)本试验主要测定砂浆稠度和分层度,评定强度等级,检验或控制现场拌制砂浆的质量。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采取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

附:本课程建议使用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及参考书目

7.建筑教学大纲 篇七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 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 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 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 历时八周, 分六个阶段完成, 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 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 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 (1) 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 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 (2) 布置任务书, 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3) 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 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 (1) 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 (2) 收集相关资料 (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 , 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 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 第二阶段 (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 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 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 (2) 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 进行汇报讨论。 (3)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 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 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 (1) 制作场地地形模型, 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 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 (场地分析图) 。 (2) 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 (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 。 (3) 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 (平面功能图) 。

(三) 第三阶段 (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 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墙面与屋顶) 讲解。 (2) 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 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 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 (2) 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 (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 。 (3) 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 第四阶段 (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 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2) 修改和深化方案, 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 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继续制作工作模型, 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 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 (平面、立面、剖面) 。 (2) 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 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 第五阶段 (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 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 (暖通空调系统) 的讲解。 (2) 继续深化方案, 确定三草方案 (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完善二草, 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 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 推敲模型。 (2) 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 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 进行结构设计。 (3) 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

(六) 第六阶段 (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 (1) 绘制正式方案图。 (2) 成果模型制作。 (3) 评图。

学生作业: (1) 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 (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 。 (2) 制作正式模型, 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 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 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 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 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 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 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 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习除了设计类课程之外, 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 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 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 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 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 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 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 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 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 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 从二年级开始, 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 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 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 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 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 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 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 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 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 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 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 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 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 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 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 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 在设计课前期阶段, 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 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 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 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 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 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 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 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 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 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 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 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 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 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 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 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 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以绿色建筑为导向, 选择博览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旨在探讨符合绿色建筑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参考文献

8.《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建筑力学 教学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结构工程学科作为支撑,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施工技术,并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要求

《建筑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64学时,属必修课性质,后续课程为《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技术》。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要求学生对一般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受力性能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为学习建筑结构方面的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课程课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充足,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重点,注重概念讲解、引导学生建立受力分析的概念,为以后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对一些方案设计如:脚手架、模板支撑等进行计算来确定;对于一些设计结果能够正确的解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进行判别也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施工中力学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一些结构形式、受力特点和受力规律,能够对于一些简单结构来进行求解验算是《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建筑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外,要结合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建筑力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再加上其内容较多(涵盖三大力学),连贯性强,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难学、难懂,并对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有所怀疑;作业不够认真,存在抄袭现象,有不少同学一开始就放弃;最后考试,卷面得分集中在60分左右,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概念,选择和填空得分较高,但计算和简答题普遍得分较少,尤其是包含简单力学原理的工程实例计算题,得分更少。笔者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学好《建筑力学》这门课程, 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紧密联系实际。

3.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把握《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掌握建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教学原则方面,首先应该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应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感知和学习;最后,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教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重视实习和练习等实践环节中。[1]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使其了解到《建筑力学》课程是学习《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技术》的前续课程,是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需要掌握的知识之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的联系,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形象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行考试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以便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如在现对完整的一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测验,并计入最终成绩,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总结本阶段的学习情况,避免出现到最后“积弊难返”。下面重点就在教学中加强与实际联系谈一下笔者的感受:

3.1学习之初,善于虚拟实际工程问题,一切学习都是围绕解决问题开始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授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直至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在讲课中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一些有关工程缺陷和事故的实例,可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建筑力学》知识对建筑工程人员的重要性,如可列举一系列脚手架因承载力不足而倒塌的工程实例。

3.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2]。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如:结构受扭变形、梁受弯变形)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学院引进的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系统就提供了完整的结构受力变形的动画,通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观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课堂模型这一教学手段。教室门和门框只能绕销钉轴线作相对转动,这一实物分别在讲解力偶矩的概念、平面的受力平衡及扭转等章节多次用到;还可以鼓励同学做一些纸质模型,如在梁受弯章节中,通过比较材料用量相同的矩形截面和方形截面受弯承载力不同来验证受弯截面形式的影响,在实际授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4力學知识中有许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还有力学发展简史,都可以从中选取出相应的部分用来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事实,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诸如结构模型大赛等,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院已举办四届结构模型大赛,通过参赛锻炼了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应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的能力,整体提高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结语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研究,指出了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相对抽象等实际问题,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历,对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富有成效的措施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龙.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8(6).

[2] 荣国瑞.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0(9).

作者简介:史永涛(1982-),男,河南范县人,硕士,安阳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检测、加固及耐久性。

上一篇:火灾爆炸事故防范措施下一篇:党支部换届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