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共10篇)
1.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一
认清思维发展三阶段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对于孩子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有侧重的进行:
3岁以下:动作思维阶段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动作、运动训练很重要,因此,训练孩子的爬行、滚翻、蹦跳等平衡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3岁-6岁: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但是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
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6岁-11岁: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
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由德国人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所想到的
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寓教于乐,实物的帮助下培养,这种培养,孩子是主动了,快乐,而不是强塞的。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故事是有灵性的,有趣的,能吸引孩子,能唤醒孩子的兴趣,唤醒孩子的逻辑思维,这种培养方式是主动的,而不是强加的。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图画的方式把孩子头脑中的思维想象表达出来,创造性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也是在快乐中进行的。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绌。
这一点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工科的女学生少,从小要注意培养女生的逻辑思维
和中国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年幼的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颂多少首诗歌。
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成材铺平康庄大道。
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词语,背诗歌这是锻炼人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在未来的社会里,特别是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哪一种能力更重要呢?
培养方法:
做数字的远行狩猎
当你在城市街道上开车的时候,让孩子注意寻找街上的各种数字显示,比如商店招牌、汽车牌照、街道号码等。当孩子发现一个的时候,让他大声说出来。
打电话
在纸上写下一个朋友或者家人的电话号码,然后让孩子读着去拨这个电话,这让他们有机会练习从左到右读出数字。
数你周围所有的东西
数数排队的有几个人?图书馆的台阶有几级?人行道边的树有几棵?
清点家庭用品
把所有的刀、叉、勺从抽屉里拿出来,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分类归组,然后数一数每组里面有几只。同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整理袜子抽屉(按颜色或者大小),整理玩具(比如把所有的熊玩具放在一起等。)
让孩子在房间里找正方形的东西、圆形的东西、三角形的东西、星星形的……任何一种形状。孩子会非常乐意在每个角落里寻找,并且画出来。
模板游戏
举个例子,可以给你的孩子一些绿色和紫色的葡萄,让他把它们列队成不同的模式:紫——绿——紫——绿,或者是绿——绿——紫——绿——绿等等。
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在自然中的模式,比如毛毛虫身上的花纹,蜗牛或者乌龟背上的纹路,蝴蝶翅膀上的假眼,或者就是那些成对儿生长的东西,比如眼睛、耳朵、果实的核等。这类游戏可以发展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
听有节奏的歌曲
“3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摔倒了,头上起大包;2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睡着了,肚子吃饱饱;3只小猴子……”任何这样有数字变化的歌谣都能把基本的数字概念介绍给孩子。
做数字的远行狩猎
在你为孩子做点心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量杯或者一只碗,然后把要量的份量和东西说出来,让孩子一一量出来。这是非常简单、非常美味的方法,能够把体积和重量的概念介绍给孩子了。
在生活中发展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生活就是活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智慧的组合。这也许就是国外为什么重视儿童的活动教育了。这可不是唯分数论的教育呀,可是慢慢来,不能拔苗助长
2.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二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对于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生)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现在国内理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基础实验和中级实验的层次。由于基础实验和中级实验主要还是针对已知的研究进行验证和重复,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缺乏必要的、直接的过程教育。而在大学里,虽然在大三学年理工科专业还会开设90学时左右的本专业的实验课,实验内容也相应地增加了与教师科研工作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但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内容有限,学生仍不能全面地了解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更不用说做到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真正应用到科学研究中了。而且,专业实验室面积较小,仪器设备有限,实验覆盖面低,专业实验室也只能接纳高年级或大三的学生,不能够对所有学生开放。
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诸多原因导致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以下特点:(1)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欲望;(2)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3)创新目标不明确;(4)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5)缺乏创新的毅力。
鉴于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1];(2)推出创新工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如建立系统的创新活动和实践培训体系等;(3)建立培养体系,如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课程教学渗透创新教育[2]、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等。
而开放科研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也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最快捷方式。高校理工科的各个专业,可以整合优势资源,把握学科前沿,对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把课业之外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加入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鼓励这些进入科研实验室的学生自己申请学校、省和国家的开放课题,即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等。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的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由教师教学生怎么做科研实验,到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实验,再自己申请课题,经教师指导设计实验、完成课题研究等一系列科学研究过程,能够全方位地受到培养和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之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自身也能够加强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以科研支持教学,使科研和教学更好地结合。
二、开放实验(室)课题的选择
当前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是科研活动的生力军。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无疑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同时对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也有重要的作用。不过,学生对科研的认识还停留在本科基础试验教学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如何引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课题适合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做呢?首先,应该选择较新的、体现当代学科前沿特性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子课题。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丰富多样,通过网络和新闻等渠道获得的科技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当代一些前沿和热点的科研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些初步知识的获得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选择研究课题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环境和能源是当代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半导体材料在这两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和知识在网络上以及一些书籍中都有体现,学生对这方面的科研课题就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其次,可以选择一些阶段性可以完成的科研子课题。这样的课题应该具有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基础实验课中,一般每个试验结束后都会有一些实际性的试验结果,所以,本科生选择科学研究课题时,在注重前沿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获得试验结果的周期性,最好在比较短的期限内有初步的、阶段性的试验数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进行研究的兴趣。同时阶段性的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加深对科研以及获得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如果一个试验获得结果的周期特别长,很容易使学生对研究的兴趣降低,或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迷惘。再次,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设计性。科学研究试验与基础试验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试验的设计性。试验过于简单化、程序化使研究课题与基础试验的区别不明显。让学生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试验流程以及组装试验仪器,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设计性试验的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研究课题的兴趣。
本科生毕竟不同于研究生,他们的主要精力还应该放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因此,选择一些具有前沿性的子课题非常必要,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态,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认识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将兴趣化为动力,更加自觉地参加并开展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更关注长远的、具有隐性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课题,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问题。
三、开放实验(室)课题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则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开放科研实验室使之成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此为契机整合资源,建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课题,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既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普及。
高等教育是将普通育人和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大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培养,设置开放实验(室)课题,可以汇聚优秀科研教师的力量,站在学科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培养学生。通过对学生开放课题的指导,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自觉地融入科技创新这个大课堂,逐渐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之路。
另外,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需要一定的孵化时间,如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可以说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从事开放课题研究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及和谐的沟通能力。
总之,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开放科研实验室,使教师在指导学生从事开放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如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样,作为培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并为学生的研究工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3]。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摘要: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开放高校科研实验室使之成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会聚优秀科研教师的力量,组织课业之外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有的放矢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宋辉,姜秀珠,徐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
[2]常彦伟,郭永环,郭玉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在专业课堂中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3.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篇三
德阳中学
李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前提和关键。
本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者队伍,却产生不出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又是生动的学问?”这个问题指出了一个事实: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忙忙碌碌,不注重教育科学研究,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者”,即日常所说的“教书匠”。这个问题也提出一种希望: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因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已摆上了议事日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人们对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忽视了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研究,不少文章见诸报刊杂志。但该项研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剖析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实践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并对完善、丰富和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出贡献。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⑴发现、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⑶学习、掌握和运用材料的能力;⑷总结、提炼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等等。
2、分析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全体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教师在教科研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⑴教科研意识不强。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教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并非一般教师所为;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仅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如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效。
⑵教科研常识和能力缺乏。很多教师缺乏基本的教科研常识,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即使有了资料,也不能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更不会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缺乏对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的认识。
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教师的主观因素外,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很多,如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评价导向、激励机制、教科研信息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研究,帮助广大教师增强教科研的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收集、整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并具推广价值的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训模式,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1、确立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目标应是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其研究重心应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原理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教科研的意识和最基本的常识与方法,如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
第二层次:对骨干教师而言,目标应是凝炼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其研究重心既应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应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如申领中微观层次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检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
第三层次: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而言,其目标应是继续总结和升华自己的成功经验,凸现教学思想,使之能发展或丰富现有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或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式等。其研究重心在于对学科建设负责,具体工作如积极申领宏观层次的课题研究,组建研究小组,带头开展教改实验,以此来研究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改革的思路等,并及时做好的转化、推广工作。
2、探索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⑴加强理论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学习《教育科研实用指南》、《洋思经验》《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现代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等理论专著。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从整体上强化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
⑵开设专题讲座
在加强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学校专门辟出时间,请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专题讲座。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开设以三次教育理论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素质教育论、教育实践原理等方面。讲座努力体针对性,内容根据学校教育实践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教师在教育研究和教改实验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来确定。
⑶组织学术沙龙
教师个体之间在理论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长,互有差异。组织学术沙龙,引发思维的碰撞,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在一个目标一致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新的见解常常会在碰撞中产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策略也会在碰撞中得到优化。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组织了八次学术沙龙活动,一次一个议题,大家围绕议题,各抒自见,畅所欲言。这种自由宽松的研讨活动,能使教师互受启迪,拓宽视野,促进自己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⑷指导课题研究
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我们规定:骨干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其他教师必须参加到有关课题的研究中去。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①指导选题。②帮助寻找理论依据。③指导设计方案。
⑸指导撰写论文
4.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四
作者简介:王文忠,南京大学物理学系0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广厚教授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一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材料制备及表征。现已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有2篇发表在材料学科的 Top 杂志 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平均影响因子在3.0以上。曾获中国科学院奖学金,摩托罗拉一等奖学金,南京大学博士奖学金。
不同的学科、专业的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我认为理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以纳米科技的研究为例,该研究领域既属于化学学科又属于物理学科,因此,需要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从事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例如,用一种新颖的化学还原法,我制备出了Cu2O 纳米线。最近,我利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合成Mn3O4, SnO2 和NiO纳米线的新方法。
2. 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
当你要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的时候,你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同行研究者们在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和成果,以判定你即将从事的研究内在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你可以从网上,期刊(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3. 科研创新性
搞科研不能总是重复别人的实验,这样做你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永远做不出有创新性的工作。任何一项新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叠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但重复不是目的,重复只是一种手段,通过重复,你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出你自己的实验方案。例如,通过大量的调研,我设计出一种简单而新颖的合成纳米棒的方法,即一步固体化学法。利用该方法我制备出CuO纳米棒,这一实验结果被英国国际著名杂志Chemical Commun接收了。引起法国Covalent Materials Inc研究中心(Senior Scientist)Jean-Christophe P.Gabriel博士,和一些英国、印度、香港等地的学者的来信或E-mail与我研讨。我用一种新颖的化学还原法合成出Cu2O纳米线,该实验结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最近,我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起来,发展了一种合成纳米线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我合成出多种氧化物纳米线和纳米棒,其中《Mn3O4纳米线的制备》一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审稿人是这样高度评价它的:“This paper reports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synthesis of Mn3O4 nanowires.The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the results are nice.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is new and the results are exciting.I believe the resul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a wide spectrum of people".4.与导师的合作和沟通
一方面,导师能洞察你从事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研究课题,把握住你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经常与导师沟通,将你的想法告诉导师,只要在导师研究方向的大范围内,让导师给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不要让导师把你的研究课题限制得太死,这样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有利于你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创新性的工作。5. 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科研工作中,应与他人进行团结合作,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都出自于一个团结合作,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在一个科研氛围十分活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科研群体中,你将会发现每个人的思想都变得十分活跃,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原创性的工作可能就会产生。
6. 科技论文(包括SCI论文)撰写能力
SCI所收刊物是全球自然科学方面较为重要的学术刊物,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称
为SCI论文)读者较多,是国际学术界用来交流的主要媒介。虽然,SCI 论文并非每
5.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五
东阿县大桥镇第三联办小学教师 路吉山
教师的能力培养与发展有以下几种有效的途径与方式。
(一)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与研讨
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始终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终身的求知者。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在当前的条件下,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仍是发展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参加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如参加课程研修班,参与省内或国内有关教育论坛、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一个大的视域内求得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整个社会的挑战。
(二)多渠道获取信息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图书馆等潜在性资源,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学的主动,成为一种快乐,成为一种生命的必需,从而在充分占有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能力发展方向和进程。
(三)行动研究
教师的能力发展离不开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了。教师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情境中的几个特点:研究主体是实践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过程具有开放性,即行动研究者可根据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来对研究与行动及时进行调空。国内外的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促进其能力发展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四)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6.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六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 中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推进。新课改使学生们对音乐的灵活性, 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展现。但在新课改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真谛的音乐教育, 在于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引导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即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的情感交流活动,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当前音乐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面向全体中学生, 避免了以往音乐教学中仅突出个体忽视整体学生的培养;重视审美体验, 打破了以往整堂音乐课只是一味教唱的单一培养方式;倡导主动发展, 突出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特别强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这不仅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在音乐课改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使每个学生善于发现自己, 挖掘自身的潜能, 展示自己。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并视音乐为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 初探一下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开动能动的思维活动,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音乐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音乐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机会, 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
何谓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 能够善于有个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教育是治国之本”, 有了教育人类才能得到净化, 人的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育已成为被进一步研究、探索、改进的话题。如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教育才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升华, 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
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往往使人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在中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 仅仅是通过音乐教学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找出适合每一位学生共同成长的结合点, 根据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条件去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创作个性,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音乐课改中对每一部分所体现的主题思想、音乐欣赏中各个国家不同的音乐体裁和各民族不同风格民歌的设计, 以及所体现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吹奏部分和创作实践部分, 无不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新挑战。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把握、教案的设计以及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所体现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二、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欣赏、演唱、演奏、创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方式
在一个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社会中, 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音乐教学活动是实施其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它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演唱、演奏、创作四方面的实践, 探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方式。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那样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对音乐教育的展望
在音乐教育中“单向方式”的音乐教学仅满足于传授和灌输, 排斥交流与互动, 不能在音乐学习上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和理解。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渠道, 今天的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要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 使他们拥有了超过成年人的对信息的掌握和对新事物的理解。他们没有旧看法, 对音乐的学习往往没有任何把握, 没有学科的清规戒律, 而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力的优势, 更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与活力。世界在变、社会在变、教育在变, 教师在这个社会上只扮演教育者的观念也需要改变, 音乐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思考、观念反哺给老师已是一种必然。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 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社会生活, 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初步鉴赏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在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目的是培养人,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因为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器演奏, 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能活跃起来, 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诚如学生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其次, 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力。现代美育提倡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 开启智慧, 陶冶心灵。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去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 (3)
普通音乐课是我们提高每个人对音乐艺术体验的途径, 在这门课的每一点, 在每一个活动中, 我们都必须不断地瞄向被体验的音乐的直接性, 特别是创造性。音乐本身以及它对我们的主体意识发出的力量, 是我们教学的全部内容, 一旦我们通过一门如音乐艺术所应有的和所有学生都需要的那样综合、系统, 并且在审美和教学上都成立的教学课程, 一旦成功地做出这种贡献, 则普通音乐课将会有可以使它有资格完全列入学校基础课之列的那种成熟性。通过更大的努力, 还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伙伴, 把音乐教育引向更光明的前途。
注释
11 卫燕萍.课程改革中的沉思[J].中国音乐教育报刊, 2005 (135) :36.
22 钱真伴.关于音乐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报刊, 2005 (131) :38.
7.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七
今天一位朋友问:我想提炼出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比如领导让我去买土豆,我怎么去处理买土豆这个过程?有没有相关的书籍可以推荐,有没有相关的建议呢?
我想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关注的好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般人谈到思维方法书,优先推荐的无非是《思维导图》《全脑思维》,又或者是《麦肯锡方法》咨询顾问丛书,再深一点的就是哲学类的方法论。
我想这些书销量都不低,所以同时看过前两类书的人都不少,那么他们是否就建立了思维方法呢?
我觉得很难。
拥有一个好的思维方法的头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而且还和好几个关键因素有关:
关键因素一:知识面
我觉得企图通过看几本书速成学到思维方法是很天真的,你得看很多书,完全不同的书,观点对立的书。
我想一个人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先得知道有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们不能一一体验,唯有通过读书去了解。
太多人读书爱读感性的书,而不愿意读那些充满思辨的书,那些让人激动的书,感觉能快速上手的书,只怕你杂七杂八读了很多,你的大脑依然是一团浆糊。
大部分人读书不过是想通过阅读找到和自己思维模式接近的那个作者,寻求认同,抱团取暖。他们何曾能耐心看看和自己立场不同的文章?
比如在微博上观点不同立即破口大骂的人少了么?哪里有什么左派右派,都是不讲理派。
可假如你真想学理性思维,就得广泛阅读,了解各种看世界的视野,无论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你得耐心分析立场观点背后的论证和事实,这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方法。
关键因素二:经历面
即使是固化在一个方向,要学到一套专业操作流程(流程还不是思维,思维是知道为什么流程该如此设计),光阅读也不够,得反复训练。
比方说你学到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麦肯锡的“现象–问题–原因–对策–反馈”循环,看起来容易,但真成为你的思维武器库中的一种,你至少得找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
记住是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把一件事情反复做一百遍和用一个方法反复做一百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我常常见很多人的工作经历其实不过是工作年限,哪儿有什么工作经历?没有经历,你又如何能让一种思维深化成你的职业本能?
关键因素三:思考面
读书学习能让你知道世界如何运行,经历能让你验证你学到的知识是否真的和世界合拍,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你还是依赖经验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思维。
所谓经验,我的理解是,你可以提出一个对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做就可以解决,一一覆盖,谁覆盖的多谁厉害。
但如果你有思维,就可以解决没有经验覆盖的事情,你至少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事情从哪里开始,下一步会出现什么?那么大家的对策又是什么,然后我们该如何反应,思维有多深,你的思想就能走多远。
所以越是有了经验,越要主动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他抽象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框架,当你能够提炼出某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框架时,你就开始有了思维。
很多人有了经历,却少了总结,长期下去,他越来越依赖本能或者经验做事,对于他熟悉的工作,他做得很好,也就以为自己有了思维,其实不过是有了对待某类事情的条件反射。
假如遇到环境的改变,他就会手足无措,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无能。
要总结思想的方法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写长文,一个连一万字原创文章都写不出来的人,就别谈什么思维理性了吧,那是个笑话。
关键因素四:换位面
可一个人有了结构化思维,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世界之大,思维种种,未必大道相通,也可以南辕北撤。
遇到你不能接纳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你怎么办?
比如我现在就比较反感大道至简,玄而又玄,幻而又幻的说法,但我心里其实明白这些之所以流行,是有道理的,也是有社会和现实事实做支撑的。
那么我在遇到我不认可不喜欢的思维方式,我该如何包容化解? 这是更高的命题,也更难。
如果你只能理解用你的思维来理解世界,那么你一定无法得到世界的回声,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你而设计的。
可在宽容和理解之间,往往站着我们不肯妥协的内心。
假如你真的理解这些,你就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速成的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路。
8.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八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着初中劳技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展开了教学改革尝试。提出了“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多元评价”等创新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践,证明这些教法是行之有效切的。从而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劳动技术创新教学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多元评价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一、观点与问题
观点: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复合人才,应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必须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师生中形成了追求升学、追求分数的不良传统和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就范式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程式下,难免会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人才问题上出现的“第十名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低下,不适应时代需求。劳动 1
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特别到了初三(九年级),劳技课程早已被移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名存实亡),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我在劳技课教学实践中,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及改革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方法与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重知识、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例如:初中九年级(试用)劳技课本《电子与电工》,其中的第二章第一节“电阻的识别和检测”一节,是学生学习电子制作技术的开始,其中理论知识及电阻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是基础中的基础,多用表的使用更是学生技能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用到。为此,我打破常规,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线,设计了“认识电阻——辨析电阻——检测电阻”的三步创新学教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实效。
具体过程是,从“认识电阻”出发,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
息的主观能动能力,通过“辨别电阻”让学生去接触电阻器,与电阻器面对面,辨别清楚什么是定值电阻,什么是可变电阻,什么是金属膜电阻,什么是碳膜电阻等各式各样电阻。通过“检测电阻”加深同学们对电阻的认识,以及学会准确记录数据,正确掌握测量方法,加深学生对误差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多用表检测电阻的实际动手操作,养成对科学检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创新潜能。
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本人花了好多时间,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小兔、小牛、小猫、小猪等)。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小白兔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 “老师,小猪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我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学生在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同样,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我在讲评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
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3、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如果我们把每件事都手把手地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七年级课本《手工制作》中的“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借助“放飞风筝”,使学生回归自然,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如果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就照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这些新的造型就无从谈起。但这种想象、设计,要有一个前提,即一定要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科学性。
4、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
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有些问题教师口授几次不能解决,学生往往经过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情感的形成,要在战胜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例如:我在《自行车脚蹬的拆装》一节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安装操作,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把脚蹬碗装反,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正确是11粒),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我就巡回辅导,指正学生学会,使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创造素质。
5、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创造力人人都有。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
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激励评价的方式有: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虽然有缺点但有创意的作品)。
例如:初一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平时作业不怎么优秀,粉笔雕刻作品也不出众,但是在一次插花的构思创意中,用一枝白色百合花和一枝红色的玫瑰花,创意了一个很好的意境,我就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从此以后,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几次插花竞赛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也很具有欣赏价值。所以说,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路上他们适当的激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9.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九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本文主要以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和实践来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同时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一项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领域。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教育观念。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别人失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才能用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开阔思路,有所创造,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他们乐界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意义特征及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金科呢个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习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上进心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 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性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分析创造性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是为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定势创造思维
10.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篇十
摘要: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传授数学知识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数学知识将最终转化为数学应用能力及研究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着重进行中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应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思想;思维能力;应用及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37-01
数学思想及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以及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事实”,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将一种关系结构变成或映射成另一种关系结构,又可反演回来,于是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找到了。
有思想深度的课,能给学生留下长久的思想激动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可能遗忘了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将永存。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通过一些数学思想的传授,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头脑”,使他们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带有鲜明的“数学色彩”,这样的数学一定会有真正的实效和长效,真正提高人的素质。
数学的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践――理论――实践”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为此,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数学能力。
数学的研究能力,是指能够用高等数学的观点去解剖初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揭示出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了研究解它们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数学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自主分析、体会教材,在质疑问难中探索,在问题解决中研究。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中学数学的内容,是常量数学和变量数学的初步知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不是全部)概念和理论的原型和特例所在。因此,从高等数学观点来看中学数学,首先就要把高等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与中学数学里相应的原型和特例联系起来。这样,就不仅能够加深对高等数学的理解,而且能使我们准确把握中学数学的本质和关键。比如:连续函数在闭区间[a,b]上一定有最大值、最小值。用原有的高中数学知识在解决高次函数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但是利用导数的知识和方法,就显得得心应手,从容不迫。由此看来,要力求将高等数学思想全面渗透入中学数学,要在高等数学概念、理论的通俗化,与中学数学概念、理论的抽象化上,寻找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结合点。
【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推荐阅读:
如何把握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思想06-21
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0-2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08-09
重点培养对象思想汇报10-06
党员培养对象思想汇报10-14
党员思想汇报:严格要求自己10-17
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思想思想汇报12-21
12月思想汇报—严格要求自己11-09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超越自己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