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23

生物学习心得体会(共14篇)

1.生物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生物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生物新课改,给我许多思考,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下面谈谈自己在本次新课程培训中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改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新课改的定位更加着眼大众,为的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新课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能力。

二、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一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长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长,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三、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

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科学)。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总之,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2.生物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以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兴趣,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七年级新生的第一堂课,可先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方面的发展前景,并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逸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自然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生物老师,而爱学生物这门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做到学高为师,让学生因钦佩你的学识而喜欢这门学科,而且要亲近学生,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因接受你而喜欢学习这个科目。因此,课上,老师要带着激情走进教室,语言幽默,表情丰富,声调富有起伏,令学生情绪高涨,对于一些枯燥难懂内容,以形象的比喻或恰当的肢体语言加以辅助,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课下,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理解、尊重。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产生欢愉的情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三、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我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附着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我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做上述实验时,还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并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课后学生表示,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混淆了。

2. 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让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感到疲劳,难怪学生说:“一堂课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四、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合理地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因为“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为具体、形象,见后易懂、易记,不易忘却。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学生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宽了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在讲“皮肤与汗液分泌”这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将皮肤的结构、汗腺的结构、汗液分泌的过程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貌似在听课,实际上却“溜号”,有的学生感觉课堂沉闷,知识枯燥,产生厌学情绪等现象。所以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究,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动物细胞分裂和植物分裂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演示动物分裂和植物分裂的过程。有些学生利用花生制作细胞核,利用彩纸制作细胞背景,有些学生利用腰果制作液泡,清晰准确地表示分裂的过程等。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利用趣题,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如何学习高中生物 篇三

1.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知识。

2.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

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3.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4.正确的学习方法

类比法。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从实验中观察认识问题的方法。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应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自己勤动手、勤思考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知识归纳法。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科学记忆法。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同学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记忆就应该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乱,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即同学们应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

4.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教师:建设初中 王宗波

通过对《生物新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学习指导书的阅读学习,让我知道了:新教材的设计理念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③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使我明确了本学科教学真谛,懂得怎样去教、达到什么目的。新课标确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生物新课程的内容要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具体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课标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中大量设置探究实验内容,比如说:在《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弄清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就安排了探究水、温度、阳光、空气等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对比试验。虽说实验不可能在教学时间内去做,但是可以不只为课后实验,学生根据第一节学过的科学探究方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改变实验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做法是完全能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科学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亲身体会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新课标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

2011年课程标准增加了50条概念,大概增加的文字约2000多个字。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是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有支撑作用,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术语或描述内涵的方式传递生物学概念,而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概念可以更好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变。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如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让课标解读进入到了课堂操作的层面。第三、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

织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生物统计学学习心得 篇五

胡文翠 2009343008 济宁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2009级生物工程3班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的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一些统计理论知识,还学习了如何设计试验,如何利用百度获取资料。本文主要概括了在生物统计的学习中的收获及一点认识和对课程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认识

收获

建议

BIOLOGICAL STATIST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Hu Wencui

2009343008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Jining University biological

engineering 3 class 2009 level

Abstract:Through this semester biometric course of study, I not only learned some statistical theory knowledge, but also learn how to design tests, how to use baidu for material.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statistics in biological in the study of harvest and a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and some advice.Key word:biostatistics cognition experience suggest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通过设计、分析手段,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性语句以表达自己想法的一门学问。学好生物统计对我们以后设计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科学而精简的结论有很大帮助。仅仅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学会这一逻辑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实在很难,在以后的试验中做到灵活运用更难。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一学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多思考,多实践。生物统计学的认识

经过这一学期的生物统计理论学习,我对这一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1.1 生物统计的概念

生物统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需要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做科学依据,又需要数理统计知识做分析工具。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整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推断总体特征,然后用生物学的语言加以描述的工具。我们不难看出,生物统计是要我们根据部分所反映出来的性质,推断总体的性质,在推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出错概率,我们只是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将这一概率降到最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设计试验,获取资料的方法,还提供了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1.2 学习生物统计的重要性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并显得日益重要。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整个生态系统,小到核苷酸序列,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物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收获

在这一学期的生物统计学学习中,按照试验安排,我们先后学习了如何设计试验,对试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描述,统计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在学习试验设计环节,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以应对不同的情况,但在试验设计中我们都遵循重复,随机和局部控制的原则。后面的学习多是教我们对数理公式的应用以解决生物学问题,这一阶段更体现了生物统计学逻辑性强的特点,就像有些同学中途有过缺课,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相当吃力了。

此外,我觉得这短短一个学期的课程还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只是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我都会用统计的思维去处理。建议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主次分明,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例的结合都做的很好,让我们能掌握重点,知道如何应用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但是,就我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资料整理与分析,统计假设和方差分析时,尽管老师讲的精细,同学听的明白,但是,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即便课上听的很明白,不加以练习,用不几天就要忘了,更不用提以后的应用了。生物统计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开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生物统计学的知识解决以后试验中的问题,只有多练我们才会使用。3.2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学习

生物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统计计算过程繁琐,而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也多是利用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我们仍不会处理问题,只是懂些理论知识,那我们就失去了开这一课程的意义了。

另外,如果增设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学习课,可能会更加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原本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更灵活。

6.学习初中生物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六

王福丽 2012、8、21-22日,我有幸参加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龙口海湾酒店举办的初中生物新课程培训,经过两天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程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

神。

3、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菜时,是把种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湿的脸盆里。“另一名学生紧接着辩解到。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求把实验到落到实处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5、重视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7.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生物课堂 篇七

生物学作为学生认识事物、感知自然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生物老师, 更应该在课堂上和课堂外挖掘生物学自身的魅力,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从多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生物上来。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谈几点体会。

一、情感投入, 激发兴趣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 良性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因此, 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笔者的体会和做法是:第一, 老师要奉献真诚的爱心;第二, 老师要放下架子, 把学生放在心上;第三, 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第四, 老师要学会宽容、公平对待学生。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 进而喜欢这门学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特色导课,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仔细推敲, 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 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的作用。例如, 实验导入:通过实验, 把看不见的生命活动过程变为可以看到的现象, 促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想象和理解。例如, 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内容讲解前, 笔者先拿出两个大烧杯, 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和清水, 将两小块新鲜的萝卜分别放入其中, 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引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思考, 同时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再如, 直接导入:通过直接导入先声夺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例如, 学习“伴性遗传”时, 可以直接提问:每一个人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为什么有的发育成男孩而有的发育成女孩了呢?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趣味。

三、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一位伟人说过, “理论来自于实践, 实践要有理论指导。”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与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还可以指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讲生理功能的知识, 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和病理现象, 如皮肤大面积烧伤后为什么容易感染?为什么要注射各种各样的疫苗?等等。又如, 学习蛋白质代谢时, 可以提出为什么早上空腹喝牛奶不好。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直观手段, 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首先, 应尽量利用现代的电教设备, 用多媒体课件, 将课本上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例如:细胞增殖、生殖发育等内容, 在普通学校是无法观察和实践的, 因此要采用动画或观看有关科教纪录片的形式演示这些生理过程。课件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或上网下载, 录像资料可以从电视上录制。其次, 尽量利用直观的教具、教学模型让课本的知识形象、具体化。例如, 讲“神经”的结构时, 可用一根电缆做教具, 解析神经、神经纤维等。

五、组织竞赛, 激发兴趣

竞赛就是教师提出问题, 让各组之间, 男女生之间进行比赛。如:讲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时, 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 对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分别用具体例子来说明。学生搜肠刮肚, 组内同学互相讨论, 拿出自己本组最好的例子。如在美学价值中同学们举了不少名诗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通过竞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难以掌握的知识变容易了, 大脑也得到调节, 从而使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8.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物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 中学生物 教学论文 引导学习 兴趣引导

从小学到初中,仅仅只是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却增加了4门较为主要的学科,这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不小的压力。在不少孩子心中,语数英这三门是主课,其他的学科是副科的观念十分深刻,因此在这几门学科的学习中并未投入过多的精力。不少同学在这几门学科前期的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这对初中生物以后的学习十分不利。作为一个生物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生物的初期中遏制和改变这种现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生物。

一、熟悉课程内容,强调重要性

旧的教材,旧的教育理念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但也必定有其不足的地方。而新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在改革,教材也在不断改进中。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让自己适应教材,了解初中生物课本主要传授些什么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新的老的教学理念糅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对此,必然就要求我们熟悉教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前通读将要讲到的内容,根据教师用书掌握其重点和难点。就我看来,一本教材是完全不够的,若是有条件,可以在图书馆找出其它出版社的教材,对比同一内容不同之处,借鉴其好的地方。

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便是以人为本。教学的主体是老师,而教学的对象还是学生。要教好生物这门学科,我想,首先还是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正如我上文所说,不少同学认为生物只是门副科,不列入中考范围,也因此并未用心。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学生带入课堂。所以,有必要对同学们强调本课学科的重要性。在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时代里,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检测一个人水平的高低仍然是考试。学生们更看重的是将来考试里会不会考查,在考题范围内的知识,当然会更加用心学。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点心理,“投其所好”,譬如:告诉他们“生物成绩虽然不计入中考成绩,但它仍然是你进入重点高中的参考成绩。”“生物地理两科总分120,倘若没有达到XX分是没有资格报考省重点高中的哦”……当然,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还需要更具当地政策来说,万万不能信口开河。

二、紧贴生活,通过兴趣引导

不论什么阶段的学识,一切所学的知识都要服务于实际生活。语文如此,数学英语是这样,生物也不例外。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适用于生活。在生物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带动教学气氛,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从而向要我知道、要我学到我想知道我要学的模式转变。那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呢?

我们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东西。在生活中,生物知识生物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的,在学习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培养孩子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能力。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生物课本里,第一单元便是讲生物和生物圈。那什么才是生物呢?生物又具有哪些共性呢?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对着课本念概念,记定义,那教育便失去了其“引导”的意义了。因此,我认为在同学们预习之前,打开课本之前,先让他们思考:我们生活中哪些是生物?为什么说他们是生物?这是,孩子们会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猪、牛、羊……这里,我们老师可以用孩子们不易想到的东西来问他们“昆虫是生物吗?”“植物是生物吗?”“细胞是生物吗?”“那病毒呢?”……答案当然会有否定和肯定的。对于那些不确定的答案,我们可以先摆在一边。让同学们分析已确定是生物的物种的共同点,并与非生物的太阳,水等对比。在学生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我们再让同学们从书上寻找答案,对比自己得出的结论与课本概念的不同之处。

贴近自然也是融入生活的另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离不开大自然的魔法;生物的学习,更是以自然为根。可以说,大自然是生物知识的万花筒。

三、通过实验带动兴趣

实验在生物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物实验也是生物学习的重点知识,显微镜的使用,观察各种细胞等都是中考以及将来高考的考点。另外,生物课中的实验也具有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用实验来带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实验课里,学生都有容易被实验器材吸引其注意力的通病,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有破坏实验器具的现象。对此,我的建议是,实验桌上只摆有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实验器材。对于破坏实验用具的现象,在情况不严重的条件下需要老师宽容对待。过于严厉将会降低孩子们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在实验课中,我喜欢在课前先把实验的预习布置下去。在课中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与指导。

生物的学习并不复杂,最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生物的态度。我们无法逼迫孩子学习生物,也无法要求他们的生物成绩达到某一指定要求。因此,我们唯有通过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态度。在兴趣的指引下,相信孩子们的成绩一定有所提高。

9.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学习心得 篇九

一、发生趋势预测

2013年我市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2.64万亩。由于今年虫口密度大、发生面积大(特别是杨扇舟蛾四代,在通道新植幼树发生1.2万亩,预计明年危害程度将会更加严重。美国白蛾较去年小面积增加),如防控不力,2014年极有可能呈现扩散、暴发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今年发生防治情况,预测明年发生情况如下:

(一)美国白蛾。根据周边县市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一般是一年发生,二年蓄势,三年成灾。今年是我市发生的第二个年头,疫情涉及市区、桥东办、赞善办、綦村镇,疫点达9个,面积达2960亩,虽经我们严密防控,但较去年发生面积疫点数仍有所增加。预计2014年发生3000亩,三代累计发生5300亩,需防面积5300亩,范围为今年发生区及周边乡镇,极有可能扩散蔓延到通道绿化带。

(二)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是杨扇舟蛾、杨小舟蛾、金龟子。今年我市发生杨扇舟蛾1.5万亩,重点是通道绿化带、桥东办、十里亭镇等,中度以上面积2500亩,其中辛寨、杜村个别地段有吃光现象;金龟子500亩。预测2014年发生面积为:杨树舟蛾8000亩,4代累计发生21000亩,金龟子500亩,共计21500亩。重点是绿色通道、辛寨、杜村等。

(三)杨树蛀干害虫、腐烂病。蛀干害虫天牛类发生300亩,重点是高速公路常庄段,辛寨等。腐烂病50亩,高速公路林场段、周庄办事处河南庄。

(四)油松虫害。扁叶蜂发生2000亩,重点是老爷山林场和蝉房乡。红脂大小蠹发生2000亩,其中中度以上500亩,重点是老爷山林场和蝉房乡石盆南沟村。

(五)木燎尺蠖、刺蛾类。是山区林木常发性虫害,今年木僚尺蠖发生2000亩;刺蛾类500亩,中度以上达400亩。预测明年木僚尺蠖发生面积仍为2000亩。刺蛾类尤其是近年新发现的汉刺蛾有扩散蔓延趋势,达800亩左右。其中中度以上可达500亩。重点是老爷山林场、蝉房乡。

全年共计发生18650亩,各代累计33950亩。

二、防治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以落实防治责任为抓手,以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主线,改变传统防治手段,实行专业队防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努力建立防控长效机制,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趋势,有效保护我市的森林资源安全。

三、任务目标

2014年完成防治作业26000亩,成灾率控制在3.8‰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7%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6%以上,严密防控美国白蛾危害,主要风景区、交通要道、市区等窗口地带叶片保存率在95%以上,村庄及周边地带叶片保存率在90%以上。

四、防控工作重点

(一)严密监测查访。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病虫害监测网点,全市设监测点11个,聘请兼职测报员11名,定人定点、定时监测,及时上报。林业局根据监测结果,预测发生趋势,及时通过报纸、电视等向全社会公布。加强虫情调查查访,特别是今年美国白蛾发生乡镇及有关单位要配备查访员12名,在各代幼虫发生危害期,不间断的到重点地段调查走访,关键时期采取拉网式排查,力争不留死角。

(二)突出防治重点。根据今年发生危害情况看,明年我市的防治重点是美国白蛾和杨树食叶害虫。重点区域是今年美国白蛾发生区:市区、桥东办、赞善办、綦村镇,以及通道绿化带和高速公路绿化带。在做好重点防治的同时,严密防控常发性病虫害,继续对红脂大小蠹、桑天牛进行工程治理,配合邢台市站,对新发现害虫汉刺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进行专项研究,为今后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三)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在今年杨扇舟蛾严重危害区辛寨和杜村,发动群众,人工挖蛹,降低虫口密度。有条件的园区地段采取挂杀虫灯诱杀,或者涂毒环,粘虫胶,剪网幕等多种人工物理防治法,尽量减少药物防治次数。对确实需要化学药物防治的,根据监测结果,选择高效低毒农药结合仿生农药、植物源农药,治小、治早、治了,重点抓好1代防治,加强美国白蛾三代幼虫和杨树舟蛾类四代幼虫的监控防治,力争做到有效防控,有病虫不成灾,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上级要求,成立沙河市美国白蛾防治指挥部,由主管市长任指挥长,政府办分管主任和林业局局长任副指挥长,乡镇办及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防治原则,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市与乡、乡与村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确保不出现责任空挡,将成灾率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

(二)加大资金投入。我市2014年森林病虫害预计发生面积33950亩,需防面积26000亩,财政部门要按照《邢台市2014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中各县(市区)要根据林业资源总量和防治任务量,按照地面喷药防治每亩30元的标准,将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要求,落实防治资金,以保证防治工作顺利实施。

(三)建立应急防治专业队。积极探索专业队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新模式,林业局建立1支15人以上的应急防治专业队,重点乡镇单位:桥东办、白塔镇、十里亭镇、蝉房乡、老爷山林场建五支半专业防治队,每支8-10人,在康源、泰华、百川、栾卸等森林资源集中区举办森防工作培训班,培训半专业防治人员100名。

10.生物化学学习心得 篇十

一、强化集体备课,激发群体思维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章节采取警体备课,在备课时要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开展以他们为主讲人的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前主讲人要广泛收集教学素材,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成功的集体备课能让所有生化老师群体受益,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互相促进,从而保持教学多元化。

二、授课时多结合临床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是学生感到生物化学枯燥及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力求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侧重于将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生物化学课程与后期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的密切配合。如在讲授酶时,把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概念和高烧对人体的危害、冬眠疗法、高温灭菌、低温保存生物制品等医疗工作措施联系起来。在讲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联系一些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和抗癌药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机理,在讲述糖代谢时,可列举糖尿病病例,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理论不再空洞,加快其领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施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方法,学生必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若在教学中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的抑制原理时,可以先讲古代日本渔民打鱼趣闻,他们用生长在海边的一种藤条状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后来研究发现鱼的死亡是由于呼吸链被抑制,细胞缺氧而死亡,就把这种抑制剂称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又如,在讲解三羧酸循环时,把循环过程比喻为操场,草酰乙酸比喻为运动员,乙酰辅酶A比喻为矿泉水,运动员沿着操场跑步,每跑一圈喝一瓶矿泉水,然后总结三羧酸循环的特点,每循环一圈,消耗一分子乙酰辅酶A,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化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主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生化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课堂内容,再现传统教学难以表述的内容,具有将抽象理论形象化、平面板书立体化、信息摄取多元化、教育过程人性化等特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使图片和动画内容生动活泼,直观性强,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先将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感性知识,再通过教师的深入讲解,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理性知识。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注意表格的应用,图表的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地列举事物,便于记忆。图表格式的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是记忆外储的一种良好形式,图表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绘制表格的基本原则是简单明了、避免杂乱繁琐。设计合理、精美的表格能起到一览诸要,便于记忆的作用。并且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适当应用提问、讨论和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形体语言的交流,建立“教师―媒体―学生”相互作用的新教学模式。

11.“合作学习”创新生物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Q9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85-03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1]由于合作学习创意独特、理论科学,对于弥补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很快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广泛应用,而中国起步比较晚,而且更多的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展,或许在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或是对于合作学习理论不能深透的理解,合作学习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成果的许多科学家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无不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在社会中要具备竞争的机会首先要学会合作,合作能力一个方面能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另一个方面合作能力也是交往能力的体现,所以生物教学中应该运用相应的合作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产物,代表着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构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改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或服从,而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来自外部的教学影响主动构建。基于这种对学习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认为这种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各种观点的评判、各种生物现象的假说、各种生物实验的讨论及内部协商,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收集相关的论据和资料进行共同的讨论和沟通,得到思维与智慧的交流,群体共享学习成果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对丰富生物教学是极为有利的,避免学生了闭门造车最后走入死胡同。建构主义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有利于学生之间思想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合作学习的思想是一脉相承,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上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上潜在的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过程中,儿童心理水平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个理论不光适用于儿童,对于初高中生皆同样适用,因为学习过程少不了教师的指导和强有力的伙伴合作,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从而相互作用促进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实际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学习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这些重要的合作学习思想在生物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最终能把生物教学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更好的结合。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类需求时指出,人人都有对胜利、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这些较低级的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到较高层次的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来自于人自身的需要,他归纳的人的多种需要中,与合作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至少有4中,即:交往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格拉赛在马斯洛需要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自控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他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种种方式,去满足自己对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和合作需要。”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样如此。他在《自控论在课堂》一书中比较了学生的体育小组和学习小组,认为两者很相似。都是依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完成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因而保证了学生能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4.“群体动力”学理论

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指出,群体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动力整体。他的同事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勒温又进一步的阐述,第一,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群体内部有一种“能源”,在合作群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这些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中撞击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用群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若生物教学在基于这些理论的基础生开展,其群体动力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学生自己的理论,在这个学习群体中互勉、互助、互爱,利于学生自尊心的发展和情感交流,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的发展,从而达到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合作学习的主要模式

1.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tudent Team Learning)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莱文博士创设的学生小组成就分工法,简称STAD(Student Team—Achievement Divisions)。是根据学生的成就、民族、性别等因素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在教学程序中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们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共同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教授内容,最后以学生各自单独的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同组成绩集合给学生综合评定。这种学习模式小组奖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学习小组的一种评定和认可。

2.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 Together)

这种模式是约翰逊兄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出来的理论,认为合作学习主要有5个要素构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加工。”按照这些要素要求,共同学习模式设计一下教学程序:①互赖性的教学材料,分配角色。②教师就学习任务进行解释,特别强调小组的目标,采取适当方式来确保个体责任的落实,使预想的小组行为具体化。③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努力以达到小组目标;相互帮助,彼此分享信息,并就小组任务进行合作活动。④教师监控小组的活动和个体行为,当学生需要及小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在这种模式中小组一般以5人为佳,最实用与生物课堂的讨论。

3.团队探究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

这种模式是由以色列拉维夫法学教授首创,这一模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复杂主题分解成多个子题目,分别由不同的研究小组进行探究。一般可分为6个阶段:①教师确定将要学习的总课题,组织研究团体。②研究团体共同计划活动——确定研究对象、程序、角色分工,根据兴趣爱好,学生自行分成小组进行活动。③每个小组制定计划并开展调查和探究,个体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相互交流信息、材料和观点。④研究团体各小组准备报告。⑤每个小组向全班做报告,报告分发给全班。⑥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对探究过程和结构进行评定。此模式适用于生物教学的实验探究,把不同的实验派个不同的小组,最后共同分享各小组的实验探究结果。

4.结构方法模式(Stucture Approach)

这种模式强调教师掌握一系列简单的、即时可用的团体活动结构,并根据不同的活动任务,用有意义的、艺术的方式来联结和排列这些结构,以形式复杂的课程。卡甘夫确定了7种基本结构:①课堂构建结构。②小组构建结构。③沟通建设者结构。④精熟结构。⑤概念形成结构。⑥劳动分工结构。⑦合作项目结构。这种模式强调“同时性互动”,所以4人小组分成两半,以提高互动的频率和质量。

5.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 Instruction)

科恩设计的很适合于科学学科的探究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在任务的确定和分配上类似于团体探究模式,但探究活动是由教师和团体成员共同完成的,而不像团体探究模式中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全班通常被分为由四五个人组成的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场所,分别探究不同的但相关的现象,然后向全班报告其结论。这中模式注重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地位,强调通过为地位较低的学生寻找其圣人的活动领域来改善他们的地位,并激励他们发展其他领域的能力。

6.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 Approach)

伯里顿和巴内斯提出的这种理论把团体中的相互依存更多的看作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不是一种技术。此理论假设认为:发生于日常学习中的学习主要是社会性的,以语言为主要沟通手段,因此社会互动是人类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这种模式可分为5个阶段:吸引——教师介绍一种观点,为即将进行的团体工作提供基础;探索——学生对观点和信息进行初步的探索;迁移——学生进行信息重组的活动,如组织、澄清、详述、实践;呈现——学生向同伴呈现其发现;反思——学生对团体动力和学习经历进行反思,可个体进行,亦可以结对、小组乃至全班等形式合作进行。这种模式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有两个团队或称小组:一种是基本小组(Home Group),探索、迁移等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另一种是共享小组(Shring Group),呈现等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

基于以上提出的合作学习模式,以生物教学中的两个列子来看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包括了两个方面,可能合作和课外合作。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课堂内讨论、阅读课文,掌握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小组派代表上黑板演讲、演示实验等。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课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分组引用老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计算机程序根据不同的粉料现实出不同的生长状态,派代表上讲台演讲,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老师给出预先准备好的检测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自测,进行简单的小组竞赛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做适当的讲解。课外可进行异质小组共同预习、讨论作业、试卷、讨论新问题等。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一节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外给出3个思考题:(1)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在你身边存在哪些方面的环境污染?它们都有哪些危害?(2)谈谈你对某一项环境污染防治的设想。(3)设计一套关于“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方案。要求第一小组成员在课外找资料,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和方案,课堂上在班上交流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出现了个个有话说,人人有见解的活跃场面。农村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农药、化肥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设想通过“生物防治,以虫治虫”、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和“转基因作物”来取代农药、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城市学生想到了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汽车排放的尾气、家庭装潢材料和有氟电冰箱的使用、温室效应、噪音污染以及垃圾的利用等,并针对不同的污染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设想,如有学生建议加强核能的开发利用等等。在这种情形下,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欲望,也有倾听他人意见的需求,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表现出众。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合作学习这一重要的学习形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把一个十分注重竞争的课堂转移到强调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为主流的课堂上来,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圣待解决的问题,但“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所以“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的发展,以及后进生自信心恢复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8.

[2]周玲丽.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在建构主义下的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

12.关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意识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意识开始,使学生重视这一学科,下意识地去学习。如何使学生重视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宣传。教师结合一些最新的科研项目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等的开展,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结合学生的自身利益一会考、高考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引发起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还要营造好一个学习生物的氛围,生物教师除了课堂上用生动的言语、举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外,还要利用课外的生物学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生生物论坛等丰富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学好生物的热情。

二、提高教师素质

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身要是一条溪流,而且是流动的溪流。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知识是活的,与时代相流通。当教师自身知识稳扎且广阔时,才能是学生信服,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调动学生,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分析问题时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的回答。所以教师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以真才实学让学生钦服,这样自然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

同时教师的态度也是一个因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爱心,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生物了。

三、探索适宜的教法

学习生物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的过程,所以不能只是一时地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应该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在教学上应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同时,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四、开发学生的潜能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潜能激发的心理因素中,IQ的作用仅占20%,而EQ的作用却占80%。因而现代教育已由重视IQ的开发转向重视EQ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信心、意志、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具有一个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对于学生EQ的培养,一方面结合学生各阶段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共同问题进行面上的专题心理辅导,包括《EQ与潜能》、《自我激励的方法》、《常见心理障碍与调整》、《考前心理调节》等专题系列。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个别的心理状态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通过点面结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其树立信心,学好生物科学的欲望变强,毅力和自控力增大,精神面貌好,学习潜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起着“导”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教师顺势而导,学生顺心而学,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顾星华:《关于生物兴趣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04).

[2]许雅芬:《生物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的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4,(06)

[3]蒋汉林:《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教学与管理,2004,(15).

[4]秦碧野:《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2,(21).

[5]李唯波:《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9,(C4).

13.生物新课标学习培训心得 篇十三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学习新课标,我明确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①面向全体学生;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③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次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很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下面就以我过去的教学感受和这次培训的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二.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设备的影响,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生物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14.生物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高三年级 靳伟

2016年8月26日,楚雄州2017届高考生物教研会在楚一中召开,我有幸聆听了楚一中董智明老师等关于生物学科备考的专题:分析2016年生物高考试题特点,找准复习的着力点;复习备考策略与方法的案例分析。以及其他学校老师备考的一些建议。学到了不少知识,现在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近几年大纲知识点比较解读 1.考纲知识点分析。

通过比对发现三年考纲考点基本没变化,样题略有变化。

2.考察能力。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一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察。

在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事实上也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是命制试题考查知识的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联系实际有利于使高考试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材料开放,思路开放和答案适度的开放),材料的开放为增强试题的新颖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上述能力要求来看,它符合“在注重综合素质考查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这一命题指导思想:既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也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特点

1.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重点内容会持续考查,并不回避。高考命题由于不断的改变设问角度和设问方式,做到了推出陈出新,高考题都是原创的。层层递进的命题技术继续使用。

2.高考生物命题坚持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学生生物科学基本素质。既要体现21世纪高校对新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在适应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还考虑中学教学实际。

3.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因此,高考备考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链和知识网尤为重要。4.以能力测试为核心,试题题型基本保持不变,对各种能力的考查力度会持续加强,尤其是实验与探究能力。探究性实验的素材一般会用科技新知

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策略

2016届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丙卷)生物试题的考查几乎覆盖了全部主干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全州生物平均分估算为52.15分,难度值为0.58,是一套区分度较好的试题。但从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全州高考理综的平均成绩较2015年有大幅度提升(增幅为9.66%)的情况下,生物高考成绩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⒈脱离课本而复习,没有真正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内涵记忆不牢固,外延拓展的宽度、深度不到位。⒉对课本隐性知识不重视,挖掘和拓展不够。⒊以“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为载体,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力度不够。⒋针对高考试题出现的“开放性答题”的模式,进行专项的有效训练较少,答题不规范,失分较多。

基于以上原因,2017年高三复习备考的建议如下: ⒈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强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

⑴一轮复习不能只依靠复习资料,还是要以课本为主,在老师的带领下,梳理、归纳、记忆基础知识,同时解决过去教学中遗留的问题。

⑵老师要根据2016年高考试题的特征,以课本作为蓝本,对相应的知识板块进行深度和宽度两方面的适当拓展,教会学生迁移、整合知识,厘清知识脉络和知识点、考点的联系,从构建小模块开始,逐步构建大模块知识,完成主干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

⑶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从“瞬时记忆”转变到“短期记忆”再转变为“长期记忆”,需要强化刺激、重复刺激和多样刺激。首先,教师要进行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使“瞬时记忆”变为“短期记忆”。其次,在复习教学中使用“滚动式连接记忆”,让学生大声说出知识点,理解与现时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促进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第三,精心筛选和评讲典型例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反思、归纳和对比,学会运用,牢固知识记忆。

⒉注重研究教材编排的目的,挖掘课本隐性知识考点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命题的基本资料是教材,更何况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以及学科专业术语、表达方式都来自于教材,这是学生在考试中回答简答题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落实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材,学生完成学业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掌握的层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中,更要潜心钻研、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中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道题,以及“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旁栏思考题”、“知识链接”、“资料分析”、“技能训练”、“探究”、“模型建构”、“科学史话”、“科学家故事”、“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中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再结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正文文字、图表、图解等知识信息,进行图文转化训练,提高回答问题的能力。

⒊以“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为载体,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能够正确识图分析、阅读材料,获取完整信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网络形成主干体系,二是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什么?通过逻辑(把意识按照顺序进行排列)进行思考就叫做逻辑思维。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逻辑思维有形式结构思维、概念思维、命题思维、推理思维、归纳和类比思维、因果思维等几种类型,而通过教材提供的基本素材进行经常性的逻辑思维训练,例如用“细胞的结构基础”、“细胞的物质基础”等训练“形式结构思维”;用“概念的内含和外延分析”训练“概念思维”;用“试题解答和评讲”训练“命题思维”;用“生物实验及实验原则”、“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家系图谱”等进行“推论思维”训练;用“本章小结”、“知识拓展”、“方法归纳”等训练“归纳和类比思维”;用“自变量”、“无关变量”、“单一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训练“因果思维”,就能达到培养和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

上一篇:银行案件警示教育下一篇:《基石》观后感和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