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

2024-10-31

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16篇)

1.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 篇一

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对《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尝试”转换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起民主的课堂气氛,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

这一课的课堂设计,引入综合活动的观念,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深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西风颂》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老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大娘,包含深情地在和志愿军战士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感情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高潮。于是一位小金花、小崔莹、朝鲜大嫂应运而生,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重现出来,成了学生笔下回忆的鲜活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地写出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互评、互改,这一段段文字成了一篇篇深情的文章,学生也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以至于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就把那深奥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这种设计,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将课内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目前的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在语文学习中,融进了音乐、美育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风颂》这首带着深深离别情怀的乐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引得离情别感愈发浓郁;多媒体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事迹片段,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动人事迹的感召下,更好地体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意,很好地挖掘了文章的内涵,领悟了表达的技巧,语言文字的美。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诱导者。教师应用充满了自信与激励的个性色彩,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亲切地交谈,在民主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激励。要让自己成为首席发言人,引导学生写作,又要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体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了激情,用深情并茂的叙述,极具鼓动的技巧,把在场的每个人都带入了情景之中。

总之,这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想象空间,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充分,学习方法新。为在语文课上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习内容: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读为主线

三、学习步骤:

1、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对朝鲜人民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3、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

一、用音乐奠基调

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让课堂上洋溢舒缓、深情的曲调,营造情感氛围。

二、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

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

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

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

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1)了解写作内容。

(2)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三、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四、用音乐结尾,产生余音缭绕之感。

2.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 篇二

一、略读的定义及应用意义

略读, 又称为快速浏览与快速阅读。略读, 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 是指在阅读文章时, 通过对文章的快速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并通过略读文章细节来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技能。通过对文章的略读可较快的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在生活中, 人们通过快速阅读报纸来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 以此来节约时间。另外, 在工作时, 通过对工作文档的快速阅读与记忆可提高工作效率。在考试时, 可通过对卷子的略读, 了解卷子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重点,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在阅读文章时, 培养一定的略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往往出现两种教学误区:第一,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讲解时, 对文章的精读与略读不加区分, 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二, 将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进行等同定义。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略读这一阅读能力的错误理解。这两种情况是教学中的极端, 一种是对于学生的过度看管, 另一种是对学生的过度放松。这两种情况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较为准确的理解略读的真正含义, 不断进行观摩与思考。有效的将略读这一阅读能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略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 就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有所偏差。虽然在现阶段老师对于新课改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但是, 对于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老师往往以为略读课文等同于选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 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养成无论什么文章都略读的坏习惯。而略读课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指导。由于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片面认识, 就造成了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错误指导。在语文的授课课堂上, 当遇到略读课文时, 不知如何去教。虽然在教学之前, 老师有一定的心理、教学、教法课程的培训,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深入与研究。老师对于现代的教学理念缺乏认识与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枯燥, 与现代的教学理念不相符。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大大降低。

3.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惰性。新课标是否能够成功改革这与老师是分不开的。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新课标改革的内容。要不断探索改革理念与改革要求。不断创新与实践, 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语文课堂的略读课文教学办法。

四、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略读课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 要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 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 就针对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语文的教学中, 一定要理解略读课文的真正含义,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课文的精读与略读加以区分。通过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与集体研讨的方法, 让老师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2.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全面教学。老师要掌握“以生为本”的这一教学关键点。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 有效的将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关注度,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阅读能力。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 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略读课文办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略读课文的教学办法要求课堂要积极、活跃, 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 老师要组织和调控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 让学生感受略读课文的魅力,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五、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 我们应加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媛娴.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1 (3) :178, 186.

[2]鲍宗武, 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19) :9-9.

3.刍议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三

一、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性质

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渗透阅读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时迁移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二、略读课教学,读是基础,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朗读。

第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自己熟读了课文,才会被课文中的内容所吸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把自己初读的收获写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同桌互读课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也可常用。同学之间可以利用互读的机会纠正读音,更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朗读的技巧,改善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学生通过再一次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学生读后谈收获,这是初读的最终目的。读完课文,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是集体交流。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对于学生模糊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给予补充。

三、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不能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更为集中,不是没有重点,而是重点会更少更突出,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细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学略读课文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让学生体验文本带给他们的快乐。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要使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略读课文不是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是:在“精”与“略”之间,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学,让学生在略读教学的实践中学会阅读。

4.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 篇四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由来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年四季,各有特色,然而秋天,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秋天不仅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而且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不仅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而且有情:哀怨悲喜,委婉含蓄。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去感受、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色、怎样的声、怎样的形、怎样的情。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底蕴,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解决几个问题: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全班回答】(清、静、悲凉)

一开篇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北国的秋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们说的开篇点题,统领下文。本段就是课文的中心段。,这句就是“文眼”。

2、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景物来写这秋味的呢?(请学生找)

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四、领略意境,探究学习

1、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一幅小院秋景图,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幅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明确:听得到飞声——境的宁静

5.小学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

(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

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容。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

(四)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

(五)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

(六)小结前三段。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三个人物来写呢?

(七)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称“亲人”?

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文中每一段都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

(九)总结全文。

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同归于尽:尽,完结。一同死亡或毁灭。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的代价: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

(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又一次,再一次。

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

3.小练笔。

要求:本篇文章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述说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表达一下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6.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 篇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7.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七

关键词:略读课,必要性,思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待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出现这样的趋势:要么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没什么区别,在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等方面都面面俱到;要么是略读课文被轻描淡写一读带过。针对这样现状,下文将对略读课文教学展开论述。

一、略读课文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 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二、对如何开展略读课教学的讨论

对略读课教学来说,一直受到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备受争议。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并呈螺旋上升趋势,到了六年级,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比重是平分秋色。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的问题,一些语文老师以《鹿和狼的故事》为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并开展了专题辩课讨论。

(一 ) 在略读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否有成效

有些老师用狼和鹿的图片和一个主要问题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些老师则用音乐、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些老师抓住“宠儿”一词,联系学生认知情境进行教学;还有一些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狼和鹿的成语效果很好。

(二)略读课所得的交流形式有哪些

有些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电脑这一途径交换资料或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交流。有些老师看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虽然有效但是过于频繁,是否应该把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起来?有些老师认为边听别人的发言边积极思考也是交流。有些老师指出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去学习,不应该局限浅显的课本教材内容,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容量。还有一些老师则让学生自己和文本交流并学会做批注,然后学生间交换看。

三、对有效开展略读课教学的思考

(一)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所以略读课文中要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单元导读”和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是依据,应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拨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二)加强交流反馈,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当中还有一项重要环节是交流反馈,首先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在同学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给学生在关键性的问题处进行点拨和引导, 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进行自主的思考,不能包办代替。能不给学生提示的尽量不要提示,遇到非常难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提示,注意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表达,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真实情况。

(三)采用主题阅读,使学生学会对比阅读

运用主题阅读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

四、结语

8.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语言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問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9.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10.小学语文白鹅课文教案 篇十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供养不周、架子十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从“鹅”字入手,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出示丰子恺先生画的“白鹅”图。

2、指导写“鹅”字。

3、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自读生字、读准字音;读给同位听。

2、检查难读的词语,如:

“净角”一词,借助图片理解词语,提醒“角”一字的不同读音。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边读边思考:

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师根据生的汇报相机小结。)

2、引导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指导读句子,读出高傲的语气。)

理解词语:

高傲。

相机板书:

高傲

3、再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一旁用简单的词语写写体会。

指名汇报自己画的内容,谈谈体会。

4、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品析词语,指导朗读:

⑴ 学习鹅的叫声:

① 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抓住“厉声叫嚣、厉声呵斥”等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这只白鹅想说些什么?

② 指导朗读:

个别读、齐读等。

⑵ 学习鹅的步态:

① 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抓住“净角、步调从容”等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鹅走路的“高傲”。

问:看来同学们还没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想看吗?

(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生看影片,谈感受,你觉得净角出场怎样?

② 在有感受的基础上再指导读句子,读出鹅走路“大模大样、从容不迫”的特点。

(个别读、评议、齐读等)

③ 师小结:

这鹅就是这样走路的,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能读出它的不同来吗,练习练习。

④ 师出示鸭走路的句子:

学生自由对比练读、个别分角色读、分组分角色读、配动作读等。

⑶ 学习鹅的吃相:

① 生汇报找到的有关鹅吃饭的句子,说说鹅是怎样吃饭的?

(可以读句子,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② 相机理解词语:

三眼一板。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读出鹅吃饭的有趣。

③ 进一步对比学习鹅的吃相:

把文中的“鹅老爷”的称呼改成“白鹅”。

出示修改过课文:

因为附近的狗……空空如也

生自读句子,汇报发现了什么?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④ 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个别汇报读。

⑤ 小结:

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倌一样不胜其烦伺候这位鹅老爷,你觉得作者对它怎样?

(生自由谈)

⑥ 回读句子(读出喜爱之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⑦ 变句式拓展(根据你的理解或用文中的词语来说):

好一个___________的动物!

四、延伸课文

1、师根据学生汇报做简单小结。

2、出示已丰子恺先生《白鹅》原文中在选入课文时已被删掉的章节,再次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引发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和对下节课的期待。

11.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单元教学;自主学习;注重引导;抒发感受

略读课文在教材中有明显的标志,区别于精读课文,这就说明我们不能以精读课文的要求来展开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它是略读课文而忽视它的作用,一带而过,不闻不问。那么,该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采取单元教学,精略读课文一同学习

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发现,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整个单元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这样我们就可以采取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有利于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有利于各文章之间的对比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这个整体中体会到文章联系和差别。尤其在这一教学方法下的略读课文,能够与精读课文成为一个体系,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尤其是对于略读课文来说,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感受。在略读课文的感受中,我们都强调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联系前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将这些内容放在一个时间范围内,这些感受会更加强烈,更加令学生记忆深刻。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时候,单元教学这种巧妙的组织形式,既简化了教学,又让学生对通过环境和心理描写抒发感情的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强调自主学习,略读课文成为学习检测

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对于精读课文学习的检测,要将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迁移过来。略读课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应该强调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精读课文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形成某种学习习惯,或者是拓展某种阅读思维。这些在精读课文中所要求的内容学生是否掌握了,是否能够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我们就应该在略读的课文中对这些加以检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对课文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学习提纲,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积累,要注重抒发自己的感想。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及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样长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课内学习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教师引导,切忌放任自流

学生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在学生略读课文的时候,不必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的内容,而是精选内容让学生进行详细的学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从时间上考虑,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抓住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文眼提出问题,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层次地阅读课文。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尤其是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是要参与到学习中,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引导,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生积极地互动也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略读课文的引导不能像精读课文那么详细,但是,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是要尽可能地给予解答,尤其是大众化的问题要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略读课文学习的课堂其实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堂。

四、引导学生感受,沉淀学习所得

在略读课文学习完成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些课的目标是否达成,都蕴含在学生的体会中。学生在交流感受的时候其实也是一场学习汇报,会清晰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高与欠缺。感受就是这些课文学习的总结与延伸。

学生将自身的感受讲出来,与学生分享,也是一次对知识的内化,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说明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体会不一样,这样的表述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机会。这种感受的碰撞能够延伸出更大的效果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强化学生的这些感受,促进这些感受转化为能力,能够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和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语文学习是有重大意义的。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我认为,略读课文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已经基本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看作是检测,是积累,是自我发挥的一个平台,是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一个机会。语文学习需要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很多学生苦于不会阅读,不懂阅读,不愿阅读而错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而略读课文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次引导。而且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莉.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宋燕晖,万新,张增甫.小学中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2004(03)

[3]杨勇.我用“预学单”教高年级略读课文[J].课程教育研究, 2015(20).

12.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 篇十二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13.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十三

一、创设自由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遵循《标准》的指引,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主线牵引,顺藤摸瓜。

本课教学设计以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留车、还车”这一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找相关段落和语句,畅谈感受,从感受父亲内心的挣扎,理解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三、由点及面,从细节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整个教学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去体悟人物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质疑、研读、探索、解疑,升华领悟人物品质。并将说话练习贯穿其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的最后,以一段视频和畅谈身边的相同事例来拓展升华,感受诚信的魅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升华情感,从细节处层层铺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同时结合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写课题,理解:中彩(中彩票、中奖之意。)

2、创设情境,体会中彩的心情,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

1、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奔驰 馈赠 疑惑不解 捎信 教诲 拮据 梦寐以求

(教师随机正音)

3、结合文中与生词有关的句子以及写作背景,重点指导:拮据,同时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重点指导生字:寐,通过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渴望得到汽车的心情

三、深入剖析理解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的为难及品质。

1. 初读3—8自然段,思考:中奖中的是一辆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到父亲面临的难题

(1)初读课文后,学生针对故事大胆质疑。(如:中了奖,父亲为什么不高兴?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究竟是什么?父亲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归还汽车?)

(2)引导学生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是:留车还是还车

3. 解析留车的理由

(1)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哪些对父亲的描写里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生默读,标注)

(2)学生找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评。

(3)PPT出示相关的句子,教师小结。

(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一说父亲留车的理由。

(PPT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

4.解析还车的原因

1.默读相关段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辆车能留下来的理由,学生自由谈感受。(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师简要板书留车的理由)

2.剖析父亲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1)找到故事结局部分,生读: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2)父亲在面临这些难题时想到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想到了什么?(PPT出示:就算……也不能……)

3.引出母亲说的话,生齐读。(PPT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四、总结升华全文,拓展延伸。

1.生谈自己获得的启示。(母亲说的这句话,再结合中彩那天父亲做出的选择。这件事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出示新闻视频。(相同事例)

3.生谈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的道德难题。(师简单评价总结)

4.拓展:这样一个道理,对文章中的“我”来说,是当时就明白的吗?当时的我心理是很复杂的,这一点在课文中没有具体地去描述。想想看,当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取走的时候,文中的我会有什么表现?想一想回去以后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14.高二语文《师说》课文教案 篇十四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句读()谀()经传()

郯()苌()聃()蟠()巫()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

(2)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郯子之徒

③吾从而师之

④句读之不知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__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古:

今:今:

⒊吾从而师之⒋吾从而师之

古:古:

今:今:

⒌小学而大遗⒍今之众人

古:古:

今: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__。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__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__。”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__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__”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__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__”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5.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研究 篇十五

一、设计主问题, 进入文本

张化万老师对于略读课文教学也曾指出:“略读课文不要只在单一的人文意义的渲染, 略读课文略读什么, 一定要精心选择课文, 突出主干、突出文本特点, 其他可删。”抓住文本最突出的语言点, 读懂、读会, 甚至运用, 一课一得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 要设计一个或两个重点设计课文的“主问题”, 就是课堂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 是教学有效性地完美体现。“主问题”, 在课文理解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而, 引导学生在课前的思考, 讨论, 理论, 品味, 欣赏之后, 以整体参与性为原则, 研究设计“主问题”, 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引导”, 激活学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 略读课文教学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此, 教学略读课文, 教师就要把握好教学行为的分寸, 在教材的生成点, 重点、难点的地方, 要精当点拨, 激活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略读课文中, 教师的引导语要力求做到言简意赅, 目标明确。学生在这些引导语的指引下, 自读自悟有了方向, 教学效果也就更理想了。

三、对话交流, 文本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 指出了这三者的关系。略读课文的学习, 看重地是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突显读着的主体地位。略读,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 理解作者的心灵, 与作者沟通, 感受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 体味文本蕴含着含混的、模糊的、多义的独特话语世界。

1. 矛盾处品味

矛盾是指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事物。翻阅文章, 会发现有的文章存在着“矛盾”现象。有文本内容之间的前后矛盾, 有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产生的矛盾, 有文本语言之间存在着的排斥、对立面。小学语文文本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有文题与内容的矛盾, 有情节上的矛盾, 有课文内容前后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现象很多带着作者的构思, 带着主要人物的思想碰撞, 带着文章主题的升华。有意识地解读这样的文本, 揭示这样的矛盾, 就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探究。

2. 空白点想象

我们的国画与西方油画最大的不同点是空白, 充满了意境。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不确定”与“空白”, 我们把这称为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到之处, 往往能带领人们徜徉在想象的空间, 是人们阅读鉴赏的能动性。因而, 利用学生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 利用文本的“空白点”, 自由发挥学生的想象, 对略读课文进行学习、鉴赏。

3. 学法上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崔峦老师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其中一个关键词:“指导学习”, 要指导学生读法、写法、学法。略读课文中, 有的课文是朗读的好题材, 有的课文是适合练写的。在教学时, 教师要有指导学习的意识, 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4. 主脉线深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紧扣文章的行文线索, 紧扣文章的结构导图, 学生就有“序”可循。不少课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索, 顺藤追寻,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探究, 就会硕果累累。一堂好的语文课, 往往一两个问题就能起到统领整堂课、直指作品主题的作用, 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 课文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尤其是略读课文, 并不是面面俱到, 但也需要一课一得。

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中, 得到了生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不是靠老师通过一支笔, 一本教参就能告诉学生的。因此, 在略读教学中, 在主问题的带领下, 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对话交流, 体会文本, 体验文本, 抒发情感, 感受生活, 精彩也就生成了。

参考文献

[1]蔡君英.对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3]肖成全.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4]王立.解读上好一堂课的四个基本要素.上海教育科研, 2008.9.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3.

16.人教版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深挖钻研;精讲;略读

我们都知道人教版语文七至九年级的各册课本目录中,将课文分成两类:一类是篇目前没有标*的,另一类是篇目前有标*的,即将其中课文分成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都能很好地掌握精读课文的教学,会懂得要深挖钻研教材、精讲课文,力求将所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对于略读课文,有的教师认为这些课文不是重点课文,考试也一般不会考到,所以随便让学生自己课后读几遍,掌握了字词就算上完了;有的则认为它们和精读课文是同等地位,怕该教的东西没有讲解到、分析清,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掌握不好,考试时这不会那不懂的,于是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一篇课文,一课时教学不够就两课时甚至三课时。这些都不理想,或过于简单随便,或过于细致深入。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什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略读课文教学要注意“一分、二法、三读、四点、五放”。

一“分”

即首先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区分开来。那怎么区分它们呢?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它既表明略读课文的重要性,又道出了略读、精读的区别与关系。精读课文是为略读课文服务的。教师给学生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是在传授或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一种知识、能力。而略读课文则是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展示他们阅读能力的广阔舞台。所以,教学时要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区分对待,不能混淆起来,过于片面。

二“法”

“法”就是指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不只是朗读,还有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那略读的方法是什么呢?什么叫略读呢?略读与精读相反,精读课文是对文章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而略读课文就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略带着看过去,大概地浏览阅读。评判略读的标准,在此课程标准中也进行了阐述:“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即初知文章大致的内容。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我们很少有必要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只要了解它的大意即可。所以,掌握略读这种阅读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先把略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训练学生。

三“读”

就是强调学生对略读课文的自我阅读。对每篇略读课文,都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后阅读,而且在课堂上也要让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但是,作为农村中学学生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仍有许多人不能很好地阅读课文、熟读课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此,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安排相应时间,落实学生“阅读课文”的略读行为,至少阅读课文一遍以上。而且,“读”也可以是默读、速读、放声读,它可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四“点”

所谓“点”,就是指相关的知识点。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各种体裁文章的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是指略读课文所在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每册教材都将课文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四至五篇课文(到九年级时为四篇),其中设置二至三篇为略读课文。而且在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单元提示,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为略读课文。同时,在单元课文开始前写了两段话: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前者主要是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主题作提示,后者则是告诉同学们本单元需掌握注意的知识点或技能。

作为教师要将这两方面的知识点,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给学生。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除了紧扣“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扣住单元提示中的重点或某一方面进行略读。教学时主要扣住单元提示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这一点,让学生在略读中理解感悟,前者是在不幸、痛苦、挫折的面前要镇静振作、勇敢乐观、勇于追求的主旨,后者的主旨则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该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对于“文章的表达技巧”,第一首不是很突出,不必涉及,而第二首领悟了诗的情感,其象征手法也是显而易见的,树林里路的选择象征人生道路的选择。

五“放”

这里指的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略读课文,根据要求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学好课文,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水平稍好的学生还要结合不同文体的相关知识学习,复述课文,扣住单元提示中的重点或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或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谈出自己学习后的体会或独特看法。教师只有通过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技巧得以发展和提高。这也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不过,放手还要与检测相结合。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略读效果进行检查测试。检测分为课堂和课外。即在学生略读完后,在课堂上教师依据自己的观察有目的地选择部分学生提问或完成练习,以此检测看看他们掌握的程度、略读的效果如何,从而在下次上课或课后作业布置中拓展延伸课外素材,巩固提升其略读的能力。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略读课文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要因不同的课文、不同水平的学生而异,也因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异,我们大家都还要认真探索。

参考文献:

李晓华.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00.

(作者单位 福建省清流县长校镇长校中学校)

上一篇:中考作文素材:位置下一篇:珠宝鉴定师工作计划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