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正确洗手》

2024-06-18

社会课《正确洗手》(9篇)

1.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一

洗手用肥皂还是洗手液好?洗手液只能满足杀菌去除污垢,杀菌消毒是洗手的主要目的,而洗手液只能满足其杀菌的作用。因为大多数洗手液中都含有酒精,酒精不能有效地去除附于在皮肤细小缝隙中的一些污物,如灰尘、泥土等。

公共场合洗手液相对合适

其实在家里,只要按步骤充分洗净双手,肥皂还是洗手液,抗不抗菌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在公共场所,洗手液比固体肥皂相对更合适,因为洗手液是每次按压后取得一定的量,较少有被污染的问题,而固体肥皂则因放置和被人们反复接触,容易被各种病原菌污染。如果与感染源接触过(如护理病人后),可以用含酒精的消毒洗手液,进一步消毒和清洗。

很多时候人们洗手只是蜻蜓点水,沾点水,涂上肥皂,马上就冲掉,整个过程3~5秒钟就完事,甚至用手在水里蘸一下就算洗过了,这样洗手很不到位。要把手洗干净,除了要将肉眼可见的污渍洗掉外,每次洗手需要双手涂满肥皂反复搓揉10秒钟以上,然后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如果怀疑接触了感染源,还需要反复按照以上步骤彻底清洗。

洗手液购买需注意什么?

如果洗手液中的酒精含量少于60%,杀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洗手液洗手其实是没有作用的。在购买洗手液时,注意检查其产品标签上标注的有效成分含量,有些洗手液会以乙醇、对氨基苯甲酸及异丙醇等的含量代替酒精来标示,需要确认的是,无论标以哪种形式,其含量都应该在60%~95%间,如果含量低于60%,就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

不过,酒精含量也并非越高越好,如果酒精含量高于95%或者是纯酒精,杀菌效果反而会受到抑制。

洗手用肥皂还是洗手液?

相信大多数人都选择洗手液,因为其使用方便,能杀菌,还有润肤的作用。但杂志近日发表的文章却指出,洗手液不能有效地去除附着在皮肤细小缝隙中的一些污物。

洗手液只能满足杀菌

去除污垢,杀菌消毒是洗手的主要目的,而洗手液只能满足其杀菌的作用。因榇蠖嗍洗手液中都含有酒精,酒精不能有效地去除附于在皮肤细小缝隙中的一些污物,如灰尘、泥土、血渍等,所以,一旦手上沾染此类污物,仅用洗手液是不够的。可见,使用洗手液的前提是先把这些污物去除掉。

用肥皂洗手能杀菌消毒

肥皂成分:含硬脂酸甘油酯。添加剂:硼酸、硫磺、酚类等杀菌成分,能消灭一定细菌。其实,去医院就会发现,很多医生都使用肥皂洗手,可不是由于肥皂的价格便宜。

正确的洗手方法:

1、洗手液只能作为肥皂的后备军,最好的洗手方法是,先用肥皂洗手去除污垢,再使用洗手液杀菌润肤。

2、在用洗手液时,也并非多多益善,每次使用时按出一滴就足够了,在手上反复搓洗后,再用流动水冲洗15秒以上,这样就能把洗手液彻底清洗干净。

相关链接:用什么洗手最好最干净?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步骤

2.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二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困惑

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关注始于19世纪末, 1899年, 安德鲁.卡内基 (Andrew Carnegie) 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2]。1953年, 霍华德.博文 (Howard R.Bowen) 写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 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责任, 从而开启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现代研究[3]。自20世纪60年代起, 西方国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兴起, 并不断走向深入。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 袁家方主编《企业社会责任》一书, 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起到奠基性的作用[9]。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 也有不同的认识。得到较多人认同的主要有三种理论基础: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所谓利益相关者, 是指那些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利益相关者, 可以分为六个种类:股东、雇员、消费者、供应者、社会和政府。企业对他们有着不同的责任或与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社会契约”。企业的社会责任取决于它有哪些密切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11]。

中国学者林军认为, 权利和义务在社会制度中是固有的, 这些权利和义务被认为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 企业应对为它的存在而提供条件的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应对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无法超越社会而存在, 企业与企业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基本协定, 即社会契约[12]。

3. 企业公民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社会赋予企业生存的权利, 是让企业承担受托管理社会资源的责任, 那么企业就必然要为社会的更加美好而行使这项权利, 承担这项责任, 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一个美好的社会, 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 还需要政治的稳定和道德伦理的和谐[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据的理论基础, 是三重底线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观, 即企业行为要满足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在三重底线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 构建了一个以责任管理为核心, 以市场责任为基石, 以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的“四位一体”模型[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有企业 (包括公营企业、国营企业等) , 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有企业, 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各类公营工商企业。毛泽东1933年指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提出在战争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兴办各类工商企业, 发展经济事业, 以解决红军和革命政权的供给问题, 解决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问题[17]。1941年, 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通过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实现了生产自给的目标, 保障和引导革命事业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支柱,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为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于1929年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18]。同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有企业是执行革命和建设任务的经济集团, 国有企业是革命和建设的工具, 是革命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国有企业的性质, 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需承担起革命和建设的任务, 全面履行经济和社会职能, 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并发挥作用。

在现阶段, 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主要承担如下社会功能:

1. 基本经济制度的载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国家通过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 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对国民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重要关系发挥决定性影响。

2. 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

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偏废的“两手”,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又要发挥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进行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国有企业是政府控制和干预经济生活, 应对外部冲击的政策执行者和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3. 国民经济的建设者。

一是发挥投资、引领投资和服务社会功能, 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 服务社会大众, 非国有企业无力、不愿和不宜参与投资的重要战略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承担起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责任, 构筑起国民经济战略产业框架体系和服务社会大众的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竞争, 在生产、流通等领域创造产品、提供服务、赚取利润,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三是国有企业的发展, 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必要的份额、比重和控制力。

4. 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带头守法经营, 承担法律义务, 依法依规办事, 照章纳税, 足额缴交社保和医保等各项费用,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5. 先进企业文化的倡导者。

国有企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在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追求目标等方面, 发挥社会主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现代文明, 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国有企业坚持诚信经营,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 秉承儒商思想等优良传统文化, 吸收现代文明的先进理念, 营造“诚信”、“公平”、“以人为本”等经营理念。坚持扶贫济困, 乐善好施, 承担社会公益责任, 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弘扬创新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创新, 走在时代的前列。

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承担多种社会功能, 不是单一的经济实体, 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私营企业那样,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 并以此为方向确定和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以完全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为假设研究前提的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无法解释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原因, 也是中国的一些学者沿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法, 无法解答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根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国有企业是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经济工具, 同时承担政治和经济两大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包括稳固政权和保证国家安全, 经济责任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改善民生。政治责任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经济责任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 国有企业其他社会责任是这两大责任的派生和延伸。就发展经济而言, 法律责任是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规矩, 道德责任是企业应当遵守的社会契约, 慈善责任是企业良心的经济体现。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可替代性,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不可以由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来替代;二是长期性,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并存;三是冲突性, 国有企业要同时兼顾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 在资源分配、行为导向、利益选择等方面, 不可避免带来许多矛盾、造成行为冲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需要:

1. 正确评价国有企业的社会贡献。

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 以及由此决定的复合社会责任, 决定了国有企业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惟一, 履行政治和经济两大社会职能, 兼顾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 是国有企业必需满足的两方面行为准则。国有企业在创造同等经济总量时, 会承担较私营企业更多的责任和更大的经营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效益表现, 对此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各级领导机关和社会舆论, 对国有企业作出的社会贡献应当持肯定的态度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2. 鼓励国有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只有较好地发挥功能和履行责任, 才是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现阶段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优于其他类型经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个方面对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外资企业100强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进行研究。采用专家评价法, 依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按得分高低, 把企业分为卓越者 (80分以上) 、领先者 (60~80分) 、追赶者 (40~60分) 、起步者 (20~40分) 和旁观者 (20分以下) 五类。自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30日的年度评价结果是:卓越者1家, 国有企业;领先者23家, 其中国有企业21家、占91.3%, 民营企业2家、占8.7%;追赶者36家, 其中国有企业21家、占58.3%, 民营企业9家、占25.0%, 外资企业6家、占16.7%;起步者35家, 其中国有企业10家、占28.6%, 民营企业9家、占25.7%, 外资企业16家、占45.7%;旁观者205家, 其中国有企业47家、占22.9%, 民营企业80家、占39.0%, 外资企业78家、占38.1%。前三类较好的企业共有60家, 其中, 国有企业43家、占71.7%, 民营和外资企业共17家、占28.3%;后两类较差的企业共有240家, 其中, 国有企业共57家、占23.8%, 民营和外资企业共183家、占76.2%[19]。

3. 鼓励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的本质是企业, 除了少数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外, 追求利润最大化依然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不断深化改革, 国有企业浴火重生, 昔日机制僵化、浪费严重、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有了很大改观。国有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 但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 从2002年到2010年, 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平均每年减少7500家左右, 但同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 利润年均增长23%。1994年, 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 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到2011年,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 中国企业占69家, 其中国有企业38家, 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位居前10名[20]。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当中, 国有企业不但可以生存, 而且可以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要增强信心, 摈弃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 敢于直面现实, 积极跻身市场竞争,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努力争创比私营企业更优异的经济效益。

4. 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1) 公平竞争。就企业经营成本而言, 国有企业承担了比私营企业更重的经济负担:一是过度就业,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超员现象, 冗员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足额纳税, 足额承担医疗、保险、住房、养老、补贴等各项费用, 而民营企业普遍承担不足;三是需向国家上缴利润, 而民营企业利润全留;四是慈善捐赠、扶贫济困、支持公益事业发展, 是真捐赠而不是广告行为。数据显示, 国有企业近年税负均值为27.3%, 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多, 是其他企业中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的税负平均值的2倍[21];国有企业参加社保、医保、养老、失业等保险的比率近100%, 而非公企业参加医疗保险仅为8%、养老保险仅为18%、失业保险仅为1%[22]。应当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法制环境, 提倡讲道德、乐公益、好慈善, 要求所有企业都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 营造公平竞争的企业经营环境。 (2) 合理考核。借鉴国际上为多数人认同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 结合中国实际, 制定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责任体系。建立覆盖不同情况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制度, 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社会负担企业, 正确评价企业社会负担, 剔除非经济因素, 还原企业真实经营成果, 实施差别考核, 要求所有国有企业都应该努力达到和超过社会平均经营水平, 发挥绩效考核的杠杆调节作用, 正确实行绩效奖惩。

摘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今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 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多、分歧较大的研究课题。简单照搬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 不足以回答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不能脱离中国实际, 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 从国有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企业性质、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才有可能揭示国有企业的本质, 认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 从而正确理解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本文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现状, 指出现实的理论研究不足以解释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从中国实际出发, 阐述国有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企业性质和社会功能, 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提出看法。

3.预防流感,正确洗手很关键等2则 篇三

进入12月份,便进入流感的高发季,尤其是学校人群是流感的高发群体,小学生身体抵抗能力较弱,更容易被传染。因此防患于未然,预防流感的发生才是关键。那么如何预防呢?1.要及时增添衣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2.要坚持用冷水洗脸,增强鼻粘膜对空气的适应能力。3.多喝白开水。4.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和湿润。5.在流感的高发季节,尽量不要到医院、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勤洗手。

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学问很大。而大多数人没有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洗手。一般人在洗手时,多半只是简单快速地搓洗一下手心、手背,就以为已经完成任务。要“有效”地洗手,就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步骤——

1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双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内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钟才冲水。

4用流动的水冲洗至少10秒钟。

5完全擦干净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6用干毛巾或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用干手机吹干双手。

7双手清洗妥当后,别再直接触摸水龙头,防止再度脏手。应以抹手巾包裹水龙头,或在水龙头上泼水冲洗干净,才把水龙头关上。

什么时候必须洗手?

懂得洗手,也要懂得什么情况下该洗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饭前便后”之外,还有很多情况是必须要洗手的。

从医院出来

医院可以算是一个细菌和病毒的“集散地”,医院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超乎你想象的强大致病菌,而你在医院时肯定会不可避免地与它们正面接触,所以去过医院之后一定要洗手。

回家后

进家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否则外面的细菌一定会被你带回家,在楼梯的扶手、门把手、钥匙、电梯按钮上也都有数以万计的细菌,你肯定不想自己的家也变成是公共场所吧!

打喷嚏或咳嗽后

打喷嚏和咳嗽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无数细小的飞沫,从你的鼻子和嘴里“喷涌而出”,你也许会下意识地用手去捂,而打喷嚏或咳嗽则代表有呼吸道感染存在,所以你的手在这时就成了“接力”传染源。

接触钱币之后

钱币是流通的,经过多少双手后才到了你的手里。所以哪怕你就算是用手指夹了一下硬币也不行。

干嚼食物能提高思维能力

生活中,我们在吃馒头、面包、饼干时都习惯喝点汤、饮料或水,因为,水会把比较干的主食稀释使之更容易下咽。但据专家说,食用这些主食时如果不用饮水,而用自己的唾液稀释后吞咽,可以锻炼和提高神经反射弧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在不用水配合的情况下咀嚼食物,可刺激口腔黏膜和舌感受器,从而引起味觉及其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到唾液分泌中枢并使之兴奋,然后由副交感神经传出到达唾液腺,促使唾液分泌。这样的循环往复,实际上锻炼和提高了这个神经反射弧的兴奋性。

4.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四

活动要求:

1、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在饭前饭后、点心及大便后要洗手。

2、学会念《洗手》儿歌。

活动准备:一条脏毛巾。

活动过程:

一:用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学习洗手的愿望

老师:今天我听到毛巾架上有哭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举起脏毛巾)这条毛巾对我说:“有一个小朋友手没洗干净就在我身上擦了,你看,把我身上擦脏了。”

提问:

1、谁在哭啊?

2、毛巾为什么哭?

3、怎样让毛巾不哭?

二、学习正确洗手的方法,手心手背都要搓到,洗手后在水池上把手甩三下,不把水溅到地上。

1、老师边示范边念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冲冲冲,冲冲手,冲冲冲,冲干净,关上龙头耍三下,一二三。”

2、幼儿先在坐位上边学儿歌边练习洗手方法,学念儿歌,老师边检查幼儿洗手方法是否正确,边对个别幼儿进行辅导。

3.组织幼儿在水池边,实地练习一次洗手。

教学反思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洗手环节,只要认真的去观察、贴近幼儿的生活,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个小小举动,就是我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去动脑筋,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亲自体验的机会,把教育转化为幼儿的需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成功的基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体验孩子习惯的养成过程。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我爱洗手》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546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分享》》:小班教案《分享》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关心别人,和他人分享,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初步感知与别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分享》教案吧。

5.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五

一、道德

“道德”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大家正在排队上车或买车、船票,有人却插队“加塞儿”,面对众人的指斥,他充耳不闻,若无其事,或者干脆把别人挤开,自已“捷足先登”。对这种人,人们只好送他三个字:没道德!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干工作不计名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甘作奉献,不怕吃亏,把困难留给自已,把方便让给别人。大家都称这样的同志是道德高尚的人。可见,道德一词与人们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等特殊的社会手段加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情感和观念、标准和选择,都是一定经济关系反映和要求。也就是说,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只有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才能维持自身生存,抵御大自然的各种侵害,久而久之,这种共同占有,协作劳动,平均分配,以求得自身和种族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便深种在氏族成员的习俗和观念中。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谁也不能把集体劳动成果据为已有,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道、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使道德规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全体国民的道德要求。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的要求进一步表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道德规范得到极大普及。一九八六年九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九九六年十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二〇〇一年九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的提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需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以“八荣八耻”集中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继承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用许多新思想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原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催生出来。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体现了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这些要求,抓住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荣辱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自觉做到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民族是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在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荣辱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先秦儒家就提出了荣与辱的问题。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先哲们认为,知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感。匡正社会风俗,要从知耻做起。这种重视荣辱的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民族始终坚守着高尚情操,保持着不屈气节,洋溢着浩然正气。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荣辱思想,推陈出新,使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

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对祖国的态度历来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的最重要标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光荣,以危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时刻心系国家前途命运,倍加珍惜国家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关键时刻敢于同危害祖国的行径作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人民的感情融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甘当人民公仆。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无论什么人,只要与人民离心离德,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被人民所唾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崇尚科学尤为重要。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做到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自觉反对愚昧、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热爱劳动,能否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添砖加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要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讴歌劳动、赞美创造,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增进和谐。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崇尚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应当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团结友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危难关头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衷共济。任何时候都要反对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中心,都要贬斥冷漠无情、见义不为,甚至落井下石、巧取豪夺等卑劣行为。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是根,信誉是本。人无信不立。不讲诚信,一个人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身,也无法成就事业。没有诚信,一个社会就会风气败坏、人心涣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重视诚信。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应当以诚相待、重信守诺、有约必践,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决不能让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等行为在社会上有市场,更不能让其滋长蔓延。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是公民维护和发展自身权益的条件,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自身权益;都应当富有正义感,敢于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现象作斗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艰苦奋斗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过去我们条件艰苦,自然要艰苦奋斗。今天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了,依然要艰苦奋斗。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也不能丢。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精神,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种奋发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那些奢侈浮华、铺张浪费的做法,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行为,都是与艰苦奋斗精神格格不入的。

四、用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个社会里,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人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树立荣辱观,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要坚持重在深入人心、重在联系实际、重在弘扬正气,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自觉用“八荣八耻”规范自己的行为,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论是日常工作生活,还是社会交往,都应心存荣辱之念,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验光荣、领悟崇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自我约束,也需要外部制约。要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增强自律意识,自觉守住是非界限,守住道德底线。强化舆论监督,开展道德评议,褒扬高尚行为,谴责不良现象,形成正确导向。把“八荣八耻”贯穿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使人们便于感知、便于践行。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

6.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3、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活动方法:

1、故事法

2、名言引入

一、笑话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先跟大家说一个笑话:

古代笑话:一位解差解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把他的头剃光,然后逃走了,解差醒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即他又困惑不解:“那我在哪里呢?”

一个理智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然而要真正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就是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色扮演导出积极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一)思考名言:

在介绍方法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古人说“自知者自明,然后才能自律者自成,自盛者自强,自励者自恒。”

我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那位同学想发表一下意见。

引出问题:„„

老师解说:

A:自我概念积极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尽量扬长避短,不因别人的评价轻易改变自我概念,所以很快乐,很自信。

B:自我概念消极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自己不如人,经常自卑或妒忌别人,而且经常抱怨别人或说“老天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C:自我概念混乱的人,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异常,为别人的批评而垂头丧气,经常是悲时喜,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D:自我概念夸大者,为自己罩上耀目的光环,漠视自己的不足,自吹自擂。

现在让我们再思考刚才的话,从三位同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己清醒、客观地分析评价,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所以自我概念是否积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泰戈尔有句发人深省的名言“谁像命运一样地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

所以法国思想家蒙因也说“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三、老师介绍: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方法。

既然认识自我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呢? 我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行为又告诉了我们找到真我的重要性,但要找到真我用灯是不可以的,以下是一些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

反省和检验自己,自己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思考、反省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获得衡量自己的社会指标

1、父母

2、老师

3、同学

4、朋友

5、陌生人

通过与自己条件相识的人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提供互补、激励的信息——

1、相似之处

2、不同之处

3、保留之点

4、改进之点 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

1、智力测试

2、人格测试

3、心理健康水平

4、学习测验

5、能力测验

从自己的成败看自己。

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

1、胜利的经验

2、失败的教训

四、通过两面图引出:如何面对自己的优缺点。

请同学们一齐看看这幅图,不知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把刚才那幅图叫做两性图,即使是同一个图案,但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看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结果,悲观的人很可能首先看到的是“老妇”,而积极的人首先看到的更可能是“少妇”,虽然这说法并不绝对正确,但他指出了一点:积极的人容易看到美好的一面,而悲观的人容易看到阴暗的一面。

看图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缺点,同学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同样是对自己,你是否有时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很受欢迎、很聪明、很活泼、很坚强;但有时侯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很不受欢迎、很倒霉、很不中用。

我们要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面队自己的优点,我们要肯定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但不要自己为自己罩上耀目的光环,保持真实的自信,不断进取,冲破自责、自卑的枷锁,捍卫真实的自信,以求改变;面对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还需要悦纳自己,即包括喜欢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正和接受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面对你自己的缺点,你可有三种态度:

1、消极认命,让自卑的感觉成为永远的现实。

2、自暴自弃,用外在的强大来掩饰内在的虚弱,侵犯别人,危害社会。

3、正视缺陷,发奋图强,超越自我。

4、你选择哪一条路?那种态度对自己最有利?

积极的自我安慰

1、天生我才必有用,此路不通彼路通。

2、浓缩就是精华。

3、我很丑但我很可爱。

4、我知道自己长得很丑,属于困难户、重灾区,跟某人相比,我可以自豪地宣布‘我脱贫致富了!’。

任的一生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其实都在探索和回答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青年期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青年时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一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①接受自我。要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要接受自我,就是要树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也有自己的客观环境。我们如果只看重天赋,那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半,而且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半。另一半就是自我的客观现实,它是通过学习、锻炼和争取的一半,是可以改变的一半。因此,首先要接受自我,才能改变自我,也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做到接受自我的方法是:a.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短处;b.不要一味地与别人的长处比较;c.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控;d.注意体验积极的情感。

②克服自卑。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就要克服自卑的心理。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其实不一定就是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不足。人们最大的弱点就是通过一件事否定自己,结果被消极的情绪所困扰,失去信心,疏远朋友,愧疚自责,没有了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自卑心理的三种表现:胆怯封闭;自傲逼人;跟随大流。

自卑者的典型心理:消极看问题;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多疑;高兴不起来;老是想扫兴的事;不愿改变。

克服的方法有:a.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反复暗示:我能行,我还可以;b.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正确地表现自己(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小的成功克服自卑心理);c.增加交往,学会调控自己情绪的方法;d.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扬长避短,体验成功。f.设法正确地补偿自己。

③学会面对挫折。自古英雄多磨难,挫折永远都是你的好朋友,又是一剂良药,更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的基石。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就要学会面对挫折。挫折是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阻碍和干扰,需求得不到满足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人就是在挫折和失败中,不断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而成长起来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完全有办法应对它。应对挫折的办法是:a.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b.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c.转移和分散注意力;d.主动找知心朋友谈心,寻求支持和安慰;e.吸取教训,重新认识自我。(跌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在爬起来的时候,能看到更美好的东西!)

五:读诗

总是哀叹岁月的蹉跎总是埋怨生活道路的坎坷痴迷的我总是默默期待着窗前花落化开

终于有一天我失落了我迷失在了无边的森林我迷途在了茫茫的沙漠我无法把握自我灯光下的我又是默默的在孤独之中品尝自我、引啜自我此时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于是在默默中期待闪烁

六、如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产生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一个社会适应不良的人,心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改革的深入进行,必然带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造成社会适应不良,也会损害心理健康。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各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了下岗失业的问题;住房制度的改革,使得人们要花钱购买或租用住房;教育体制的改革,上大学要交学费、毕业不包分配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转变观念,适应社会的变化,就会引起很大的心理困惑和烦恼。此外,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的大量流动、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等也导致心理问题的增多。面对现代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只有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维护心理健康。

如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呢?

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使社会环境适合人们的需求;另一种是改造人们自身,去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人们自身的和谐一致,我们才能健康愉快地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有:

①要主动接触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环境。首先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环境中去,不管现实环境多么令人不愉快。只有接触环境,才能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最好的办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样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适应社会环境还分为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被动适应会表现出对环境的无可奈何,产生消极、忧郁、焦虑,甚至逃避的负性情绪。主动适应则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创造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产生积极向上、愉快、满意、充实的正性情绪,这不仅能够使我们很好地适应环境,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②要积极调整自我,提高应对的技巧。在接触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或产生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选择有利的环境条件,抓住机遇,同时能够积极地调整自我,学习有关的技能,提高应对的技巧,这样我们就能较快、较好地适应环境,并且取得成功。

7.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后现代主义开始衰落和分化。耐人寻味的是,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衰落并出现分化时,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成为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后现代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主要有如下原因。

1. 改革开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 西方一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些思潮中的一种。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缺陷, 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 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 它对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深刻反思, 对西方现代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的揭露, 有利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从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 经济的全面转型, 外国资本风涌流进国门, 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而起的是文化艺术的交流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各种西方后现代的文化类别, 如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等新的东西不断呈现在中国受众面前, 从而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氛围和趋势。

中国世纪之交的电影创作, 显然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电影艺术家, 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接受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 并在国际影坛的交流中, 接触观摩了大量的后现代影片, 这一切可以说是促生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前提。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 此时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为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 观众从原来的文化教育模式下解放出来, 进而步入对文化艺术的消费。人们看电影不再是为了接受教育, 而是一种消遣和享受。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一些具有后现代主义意味的电影开始出现, 如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田壮壮的《摇滚青年》等影片。这些影片总起来说, 一是脱离教化传统的主流, 离开主旋律, 尽量去适应一般人娱乐的需要, 娱乐性很快成为了这类影片所追求的主要目的。二是对长期以来人们所尊奉的理想信条和价值观念进行了轻率、大胆的嘲讽和调侃。20世纪90年代初张建亚创作的《三毛从军记》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界的一次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实践。这部影片排斥了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态度, 也没有了令人难以把握的观念上的深沉, 而是从一种很通俗的、平民的角度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重新的审视定位, 从而写出了人类生存的荒诞境遇中一个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可奈何。有评论家称《三毛从军记》等影片的问世, 标志着第五代导演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人材。

虽然说后现代主义的某些主张在中国颇有点惊世骇俗的震撼力, 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但他的批判精神对我们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 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完全忽视了中国的现状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文化价值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否定, 不仅会造成人们对现代化观念及价值认识上的混淆, 而且会造成某些反改革开放的守旧观念。我们既不必要全盘否定后现代主义电影, 也不能照搬后现代主义的做法, 这样不但会破坏我们民族电影的品格, 还会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含混。我们的电影毕竟是社会主义文化, 它有着建设精神文明, 促进社会主义道德高尚化建设的重任。因此我们的电影创作要坚决反对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对“主流话语”的“解构”, 要坚持高扬社会主义的大旗。我们需要的是进步的力量、科学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 需要的是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努力奋斗, 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优秀分子。只有大量的这类社会的精英, 我们的民族才能复兴发展。只有坚持这种主流话语和精神, 才是我们的民族电影振兴的正确之路。

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 造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 理想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 政治观念不清。部分大学生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 放弃信念, 不讲操守, 甚至主张政治观上的多元性, 以反主流文化为时髦。第二, 助长部分当代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价值观失衡。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下, 当代大学生的世俗化潮流愈演愈烈, 部分大学生在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中, 价值观中出现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倾向, 在物质生活上互相攀比, 金钱至上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享乐主义渐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第三, 导致部分大学生行为习惯随意化的倾向。后现代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反传统”意识的增强, 一方面加剧了青年人的反权威和逆叛意识, 另一方面又使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自我认识发生转变, 表现在行为习惯上的随意化加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放弃了道德原则, 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影响, 我们应首先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大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让大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形势政策的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们国家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认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 坚定社会主义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人类实现的信心。最后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大学生们渴望个性的张扬, 社会心理失衡, 我们应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借鉴和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以尊重人为基点, 帮助人为重点, 提高人为目的。帮助大学生从现实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逐步实现从矛盾的自我向理性自我的转化。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后现代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现实。因此, 研究和评价它的理论观点, 必须立足于西方文化的根基与现实, 不能盲目类比和追随, 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世界的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部分, 我们应该加以继承。

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形而上学时, 暴露出反本质、反中心、反整体的特性, 后现代主义不承认事物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 将对事物本质的搜寻视为形而上学的神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 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都以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必须走向事物的本质, 事物是整体而存在的, 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都必须挖掘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 通过对社会的表层现象作系统分析。后现代哲学在哲学形态方面接近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文明的病症, 却为人类的前途开错了药方, 走向反意义、反价值, 以“游戏”、“调侃”的理论风格面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深沉的终极关怀, 对那种“感伤的”、“美文学式”的理论病态, 历来不以为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方面, 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中国应当以认真而严谨的态度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分析其合理之处,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抵制其缺失之处, 对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吸取其具有建设性价值的内容, 为构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促进当代中国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原则或现代化事业的一些消极后果开展深刻反思而形成的新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现实,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参考文献

[1]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8.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八

[摘 要]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那么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断增多的社会新闻题材,使之同其他新闻一样起到稳定大局,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社会新闻;舆论;正确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17 — 02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江泽民同志关于“典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新闻舆论工作要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讲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称定。这五个“有利于”是新时期判断对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断增多的社会新闻题材,使之同其他新闻一样起到稳定大局,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理顺关系把好关口

社会新闻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有一个经典也是最基础的原则必须坚持,那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对新闻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新闻内容有所取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与受众联系较为密切的手段之—社会新闻也不例外。社会新闻无论是从选材,报道角度、方向,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都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坚持对舆论的正确导向。但是,在社会新闻领域却最容易产生虚假新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社会新闻在报道突发性新闻时往往存在时间短、任务急、核实难等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社会新闻内容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容易给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机。新闻受众水平不一,有的人对新闻媒体盲目信任,没有怀疑意识,虚假的社会新闻就会对这些受众产生误导。因此,在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要善于抓住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切忌一叶障目;必须善于从总体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必须善于把握社会现象的表象和内在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力求坚持社会问题本质的真实。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对新闻内容的取舍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在对社会新闻的实际选择中要把握正确的导向,注意理顺几方面的关系,把好几个重要的关口。一是理顺“主旋律”与“三贴近”的关系,把好源头关。党的新闻事业必须自觉地纳入政治轨道之中,用党性标准指导一切新闻工作。我国新闻事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因此,新闻要对政治负责,唱好主旋律。要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有效地发挥新闻的正面引导作用。要真正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深入基层反映群众心声。二是理顺“正导向”与“走市场”的关系,把好导向关。导向是媒体的生命和灵魂。任何媒体只有导向正,才能市场稳。导向不正,一是把读者往邪路上引,二是把自己往死路上引。一些媒体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多刊登几个大案要案,多发几则猎奇新闻,或者多搞几次批评报道,就能产生轰动效应,便会有更大的市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正导向与走市场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正确的典论导向,为读者提供较高品位、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可读性新闻,才真正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真正能燕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与欢迎。三是理顺“找卖点”与“讲政治”的关系,把好政治关。研究“卖点”没有错,但问题是“卖点”必须是“亮点”,必须是新闻的“闪光点”,必须是健康、向上、有益、有用的好新闻,而不能靠,猎奇的东西,满足极少数读者的媚俗之需。如果片面认为杀人、死人、情人之类的东西,才是看报人最关心的和市场最抢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恰恰相反,真正感人至深的新闻,往往是正面、正义、正气和动人的。真正的市场卖点,讲政治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能忘怀的第一要务。讲政治就是正导向,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公众媒体的最大优在于它的权威性、导向性、真实性和服务性。因此,抛弃了优秀的文化,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能是自寻短路。要正确地引导社会矛盾,反映群众意愿,理顺党政党群关系,对各类社会新闻要坚持低调适度原则,不能炒作、煽情和猎奇,多给人以普醒和教育作用。四是理顺“创特色”与“守纪律”的关系,把好纪律关。媒体要办出特色,当然就要大胆创新。在创特色过程中要特别注愈防止各种违纪问题的出现,要防止监督权利扩大化。监督的本质具有客观性和正义性,而媒体的本质只是传播信息的组织而非维护正义的组织。不能过分强调监督的权利和作用,大事小事都打监督的王牌.要防止记者采访特权化,要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心愿和疾苦,揭搏和抨击各种不正之风,但绝不能乱用权力,以权谋利。五是理顺“求发展”与“保稳定”的关系,把好稳定关.媒体要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稳健发展。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要对媒体负贵,加快发展步伐,同时更要对读者和社会负责。如果稍不注意,负面新闻就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搅得**不断.因此必须要有全局和稳定意识,掌握好宣传中的禁区。不论是媒体的利益还是对全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的局面,就没有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二、讲究艺术选择手段

社会新闻要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就要讲究引导艺术,采用合适的引导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十分引人瞩目的一个变化就是:正在逐步摆脱单一的宣传模式,开始注重研究和探索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其间对舆论引导艺术的研究,便是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没有引导艺术的舆论传播,非常容易使广大受众对本来导向正确的舆论产生误解,造成反感,引起厌恶情绪。这样的舆论引导效果不仅等于零,而且还呈负数表现,起着恶劣的负面作用。讲究引导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能使舆论引导工作落到实处,在人民群众中焕发出巨大的力。社会新闻报道的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传播面十分广泛,因此就更要注愈引导艺术,才能取得效果。总的来讲,社会新闻要对典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必须从以下四个基本方法着手。1.可信性。舆论传播能否站住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首先就要看其可信性;能否为广大受众信服和接受,发挥最佳的社会效果,也是必须要看可信性的。

2.权威性。舆论传播的权威性是大还是小,是有还是无,极大地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这跟媒体的信誉、活力、生命,前途都是命运彼关的。

3.贴近性。贴近性是指新闻要贴近受众,为受众所乐于接受,这是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要提高典论传播的贴近性,社会新闻采写就必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4.时效性。快速,讲时效,对引导典论而言是极为重要并具有致命的意义。只有讲时效,消息才能成其为新闻;只有讲时效,才能提高引导舆论的效率,同时增强其效能。讲究舆论引导艺术,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是社会新闻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基础。在充分掌握了引导艺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引导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总是为了统一社会认识,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每次引导的目的并不相同,因此,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就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

在此,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第一,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直接引导,又可以称为硬引导。它是一种刚性的引导,指通过提供经精心选择的一类事实情况,或提供一种标准意见,要人们去认可、接受、施行,它常常提供“一面理”,以强力作后盾,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所谓间接引导,又可称其为软引导,是指媒介在充分相信公众

判断力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多种客观、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和若千大众关注、充分说理、平易近人的意见,让受众自己去比较、鉴别、总结,去选择。第二,强势引导与适度引导相结合。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热点问题,他们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此,媒体往往高频率的报道对受众进行轰炸,也就是强势引导。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承受能力,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因此,应该在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抓住既是群众关心热点,又是有法可依的问题,精心策划、组织报道,吸引社会各界意见,解决问题,培养正确舆论。第三,超前引导和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所谓超前引导,就是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或对舆论起催生作用,或使正在形成的舆论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媒介是社会的守望者,进行超前引导就是履行这一职贵的重要方面。但是,超前引导必须和适时引导相结合,盲目超前是行不通的。超前的判断和预测一定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分析研究之上,把握好引导时机和火候。第四,要将理性引导和感性引导有机结合。从引导受众的方式来说,理性引导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理性世界的引导,感性引导是作用于人们感性世界的引导,从引导行为本身来看,侧重于阐释道理的是理性引导,而侧重于事实介绍的则是感性引导。对典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应该是既诉诸理智,又诉诸情感,做到情在事中,理以事显,事理一体,情理交融。

三、软硬分流实现良性发展

社会新闻也有软、硬之分,一般来说,硬新闻是指题材严重、具有一定时效性、注重报道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的新闻,是一种“纯粹新闻”,而软新闻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拨的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逐步市场化、商业化,而娱乐作为时尚潮流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种产业经济。同时受众对趣味性、贴近性、刺激性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正使社会新闻软化趋势愈演愈烈,不但软新闻更软,挤占了硬新闻的空间,而且硬新闻也在逐渐软化。

新闻的软化趋势在媒介改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新闻软化思路及操作的不断延伸和深化,一些原本属于硬新闻范畴的新闻事件和题材,也直接以娱乐性的方式来处理成刺激、趣味的效果,产生了过犹不及、令人反感的不良影响。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要注意控制软化的程度,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软包装,特别是对于那些题材偏硬的新闻,该硬就一定要硬起来。这对于在目前一片软化的氛围中实现社会新闻正常、有序发展以及发挥其对舆论引导应有作用意义重大。首先,硬新闻软化、娱乐化片面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闻,传播交流新情况、新信息是最基本的特点,将社会新闻中那部分题材偏硬的新闻过度软化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其原本引发受众思考的功能掩盖了,长此以往将影响全社会。因此软化、娱乐化应该把握尺度,绝不能违背新闻的原则和本性。其次,从长远看,一味采用硬新闻软包装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和人民正越来越成熟,正逐步走出仅限于满足感官刺激和追求趣味的状态,对真实、客观、权威、具有参考价值,能提供决策依据的硬新闻需求必将增多,事实也证明,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类新闻对人、对社会的历史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再次,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社会新闻发展方向不会“偏软”。我国的新闻事业始终强调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担负着监督和引导舆论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市场化,在这个大环境下,社会新闻也就没有持续偏“软”的环境。

9.社会课《正确洗手》 篇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提出不是对以往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

建设新农村,虽然是一个历史上曾多次提过的老话题,但又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变化的新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农村”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提出过,当时主要是强调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如在《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过,“发展农业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今后的任务是要尽力巩固合作化制度,同时继续反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央许多文件也都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但这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向,为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而我国到2004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649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548 亿美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人均 GDP超过1200美元,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比重已降到58.2%。2005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00美元左右,农业与非农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4: 86,就业结构约为50: 50,城镇化水平达到40%。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因此,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是恰逢其时,对于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应清醒地看到,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根本提高,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普遍,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确立,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工作上达到的新境界。

由此,不难看出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就其背景而言,这次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前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之处在于:以前提出一个奋斗方向,现在更注重建设的过程;以前着眼于目标,现在更着眼于手段;以前往往是一般的要求,现在更注重实际举措;以前是农业支持工业,现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的重大课题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这20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 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可以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这条主线,就把握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简单孤立发展,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和行为上的片面化。

一方面,要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环境整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必须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四位一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庄,才有条件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要自觉克服行动上的片面化。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还要防止两种片面发展的倾向:一种是“只见人不见物”。只强调新农民、新风尚,甚至用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而忽视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及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其他“硬件”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建设。这就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既不能持久下去,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种是“只见物不见人”。或者只强调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或者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忽视“四位一体”建设,忽视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

为此,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社会等方面建设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见“人”,又要见“物”,是“人” 和“物”彼此协调、同步推进、共同提升的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种口号式的要求,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要全党全民参与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建设,重在实干,坐而论道不行,等靠要也不行,只有靠实实在在地干。

第一,必须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任何一项改革和建设,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都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高度的热情,对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向往。因而必须顺应群众要求,进一步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各地的实践证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

第二,必须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民间团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联系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须重视农村各种良性组织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合作社组织的作用,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化解矛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要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重点,把那些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能人选拔到村领 导班子中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必须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服务者,要坚定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为此,必须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加强领导是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规划是前提。要立足当地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出总体路子和具体计划安排,同时要组织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为建设新农村献策出力,还要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搞“一刀切”、搞“形象工程”,而是既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村子、什么事情都抓,追求普遍开花。要切忌工作指导上的“一刀切”,脱离实 际,盲目照搬,急于求成,同时,也不能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子、抓一阵子,而要长期持续地抓下去、抓到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因而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敌。要建设好“新农村”,就要以农民为本,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农民是主体。只有增强政策观念,讲究工作方法,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才欢迎新农村建设,基层才拥护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求真务实,让农民得实惠的工程,与历史上曾提倡过的新农村建设相比较,这次的新农村建设除了内涵新之外,一个重要的新特征就是要加大投入,要拿“真金白银”。没有资金的倾斜支持,新农村建设就缺乏物质支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图有虚名。那么资金从哪里来?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切实处理好农民 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当前,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启动新农村建设,引导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同时要改进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各方面用于农村的建设资金,发挥整体效益。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广大农民群众才能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新特征的前提下,按照中央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上一篇:面试技巧一览表下一篇:居民房屋出租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