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怎么做

2024-10-04

课题怎么做(精选8篇)

1.课题怎么做 篇一

篇一: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

结题申报、鉴定书

课 题 编 号:

课 题 名 称:从色彩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负责人 : 郭高勇

工 作 单 位: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中学 申 报 日 期: 2011年10月鉴 定 日 期: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0一二 年月日

一、小课题结题申请表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五、主要研究成果

六、鉴定意见

七、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篇二:小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如何写结题报告

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问题提出:

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2.研究对象与步骤:

①研究对象:把什么人作为研究对象就写谁,具体到班级。②研究步骤:完成任务的时间划分以及成果形式。总的研究任务分几个阶段,或分几个方面完成,每阶段的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研究步骤可以列表表示,也可以文字叙述表达,只要把研究所经历的步骤写清楚就行。3.研究过程与方法:

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小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

4.研究成效:

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5.问题讨论与建议:

①问题讨论:主要是讲研究的不足。回顾研究过程,觉得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也就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不要多,两三条主要问题即可。②建议:结合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醒别人开展类似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6.附件:

主要是列举报送的附加材料,即成果清单、必要的成果复印件、参考文献等。小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篇三:初中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创设和谐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

2、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在需要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将以行动研究为主,来完善课题,提高课题的应用实效,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来确定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2010年11月,学生已经能在课堂中变得活泼,更自主、更和谐。

2.课题怎么做 篇二

一、精心策划设计好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就像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那样是施工的依据,做教育科研课题首先要精心策划,做好课题方案的设计。

1. 课题名称

课题的名称就是课题的题目,研究什么内容就用什么标题,一般不用新闻报导标题、文学标题、副标题。

2. 问题提出

(1)无论写问题的提出或研究背景或研究动因,都是为了说明要研究这个课题的理由,因此,要真实地阐述自己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切忌牵强地抄录别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那些资料。

(2)可从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入手说明动因:

第一,从分析历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第二,从分析国际、国内教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第三,从分析当地教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第四,从分析本校教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分析一、二方面的背景,是对大一点的课题而言的,一般的应用性的研究课题,要重点对第三、第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说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别人已研究的状况。

(3)写研究动因时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一,引用的背景材料和所要研究的课题脱节,形成背景分析和研究问题“两张皮”;

第二,对问题的分析不客观或不切合实际,主要偏差是夸大事实,使研究的问题缺乏真实性;

第三,写得太长,形成“大头爸爸”或“大头儿子”;

第四,只有国际、国内教育背景的分析,没有本校教育、教学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自己的看法。

3. 理论依据

(1)写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研究该课题的理论基础或政策法规依据。理论依据一般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在撰写时,首先要交待选择什么理论,再简要说明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研究“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时,用得比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在行文中,除了说明要运用这个理论外,还要用简要的话语加以表述,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实践—认识—实践”等。

(3)写这个问题时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一,所选择的理论或政策、法规依据与研究的问题不一致,理论依据被架空;

第二,只提出了理论概念,而无具体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等。因为这些理论的内容很多,不知道该课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理论作指导;

第三,用某个人的话语作为理论依据,这难以说明它是什么样的科学理论。

4. 课题界定

课题界定也叫概念界定。界定的目的是对课题名称或重要概念作解释。一般地说是对所用的新概念或别人难懂的概念予以说明,对通俗易懂的常用的概念不必解释或界定。写课题、概念界定时,应采用定义式的语言说明其定位或内涵,不要拖泥带水,含糊不清。

5. 研究目标和内容

写研究目标和内容的目的是使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内容具体,使本课题研究的任务清晰。研究目标和内容应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研究目标是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研究内容是指该课题围绕上述研究目标将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研究目标和内容要条文化,要简洁、明确,不要展开论述。一般的行动研究或应用性研究课题,可以不写假设,因为研究目标包含了设想。若用实验研究法应有假设内容。

6. 研究方法

写研究方法的目的是要说明在进行该课题研究中将采用哪些方法。如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宪法、反思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在行文时对其中主要的方法要重点说明。如采用行动研究法,不仅要说明行动的方法,还要说明研究的方法。

7. 研究措施及步骤

这项内容应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而定,在课题方案中大致说明就可以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还会有调整。

8. 预期成果

写预期研究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过该课题研究打算产出哪些成果,这些成果用何种方式表现?一般地说,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理论成果,包括专著、论文、报告、模式、策略等;二是实践成果,是指通过研究,直接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程度或效果。形成哪些成果应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而定。虽然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果要在课题总结时才能揭晓,但在课题方案中对成果应有设想。

二、注重过程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我省中小学教师做课题是从“八五”期间开始的。1990年省教科所立项了28项省级课题,如素质教育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高中毕业会考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等。“九五”“十五”期间,中小学的研究课题发展到了几十项、几百项。

反思近20年的课题研究,它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从课题研究本身分析,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省教育学会“十五”期间立项了154项课题,结题率为58%,成果产出率为35%,成果应用率更低。有专家将其概括为“三多三少”,即教研行动多,科学研究少;立项课题多,产出成果少;获奖成果多,转化应用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又忽视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将研究过程和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为了突出过程和问题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三点:

其一,成果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不能凭空想象出来,更不能从报刊和著作中抄录而来,只能在扎扎实实的研究过程中产生。

其二,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教学研究行动,而要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在研究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要深入地对某一现象的规律或本质进行探索。

其三,要理顺研究、成果、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研究是手段,成果是载体,应用是目的。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明确以上三个问题外,还要抓实三项基础工作或熟练三项基本功。

1. 切实转变思维方式

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课题是在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起步的,有的教师其思维方式并未转变过来,仍然用教研思维指导科研行为,所以,做课题的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

有的教师认为,行动研究的目标是抽象的,只有教研行动才是具体的。于是将课题研究方案变成了一个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的教研计划,而研究过程只是一些看不到半点研究踪影的教研活动;其研究报告是一个没有科学含量的地地道道的教研工作经验总结。这样的教育科研确实变了味。

研究者应十分明确,所谓行动研究是将行动与研究结合,研究与行动并进。开展行动研究,原来的教研思维显然不能适应。因为传统的教研是指教材教法研究,它习惯于运用接受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接受、掌握、传承,也就是说,执教者只要接受教学大纲,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将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进行教育科研或做课题,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接受性思维,而且更应具有发展性、构建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研思维,因为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切实改进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将课题转变为成果的一种手段,是“过河的桥梁”。建立在传统教研思维模式基础上的教研方法,其特点是封闭的、线性的、经验式的,它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的质量和效益。

不少教师在做课题时将教研方法替代科研方法,由于方法不当,往往达不到科研的目的。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有显著的区别。从范围上分析,前者广,后者窄;从过程上分析,前者实施严密的研究方案,后者实施教研计划;从研究深度上分析,前者回答“为什么这么做”,后者回答“应该这么做”;从成果总结上分析,前者揭示规律或本质,使其具有普遍应用性,后者总结教学研究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运用。

在明确了上述区别的基础上,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还要特别注重整合研究方法,如调查和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叙事研究与提炼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中小学教师只有切实改进研究方法,其研究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 切实端正教育科研价值观

所谓教育科研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科研的看法,也就是对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或追求。教育科研价值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隐性的“航标”,是一种内驱动力,并渗透于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的过程之中。

当前,在中小学课题研究中,价值观不端正的问题较为突出:

(1)利用科研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不迫切。虽然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早就提出来了,但不少学校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一吹掉在地上,从未在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中去落实。拍脑袋决策学校工作,沿袭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仍然司空见惯。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科研成果“供过于求”。

(2)在课题研究中追求成果应用价值的意识差。致使有的科研成果品位不高,应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成果获奖后难以推广,难以转化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

(3)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不纯或价值取向偏离。有的单位和个人深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做课题不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而是“装门面”“打广告”“促营销”。取得了成果也无心推广,将其作为应付上面检查评估、展示政绩、提高单位和个人知名度的砝码。在他们那里,成果得了奖,教育科研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虽然奖牌、奖状多多,但都成了摆放在客厅或陈列室里的一盆“塑料花”。

教育科研价值观不端正,对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已造成了严重危害,若不及时纠正,势必降低课题研究质量、降低成果的品位和应用效能、降低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的权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首先研究者要像中小学实施新课程那样抓“三维目标”的落实。对课题研究也同样要有深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研究中和成果形成后都得强化实用意识,追求应用价值;再是有关部门在进行科研成果评奖中,应加大成果转化为应用效益的权重,或设立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奖。总之,要建立一种机制,解决研究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

三、反复提炼撰写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几年研究工作的总结,一定要重视。研究报告有多种写法,不管怎么写,总的要求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有理有据。下面讲6点参考意见:

1. 研究报告标题和摘要

标题的内容一般用课题标题内容,不要用副标题。摘要是研究报告的提示,要用简短文字介绍研究报告的重点内容,不作为一个部分,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

2. 研究概述

写研究概述时,可将研究方案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不要将原方案照搬过来。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动因(问题提出或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及过程等。如果研究过程的内容多,也可单独成为一个部分。研究过程不能只说明分几个步骤研究,要写清楚研究过程中的思路、策略、碰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概述部分应控制在2000字左右。

3. 研究成果及分析

所谓教育科研成果,是对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有一定科学含量和应用价值的著作、论文、模式以及指导教育实践所产生的效果。写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重头戏,要写实、写充分,特别是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都得写充分、写具体。写成果时要紧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不要把与此无关的材料写进来。如论文要与课题研究有直接关联,为课题研究者所写;又如写实效,也应与研究有直接因果关系。不要将研究报告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那里装。成果分析,主要是对成果本身的品位、价值、社会反响、创新之处以及通过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性的认识、观点、见解等。要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进行分析,回答研究中提出来的问题和对研究作出结论。这部分可写3000字左右。若成果分析的内容多,也可单独成为一个部分。

4.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主要指在研究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未作结论,或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可写在研究中的体会等。此项内容是否写要从实际出发,若写,要非常简明,一般写几百字即可。

5. 文献及附件

引用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要予以注明。附件是指研究报告中未写进去的内容,如研究方案、研究计划、有代表性的论文等。不要将所有资料都作为附件,要选择与研究报告有直接关系则必须加以补充说明的材料。

6. 注重文风

3.做校本课题研究的引领者 篇三

一、以实践的理念引领选题

科学选题是做实校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征、专业成长的自主性特点和校本研修的实践表明:只有研究来自于实践、生成于发展需求的课题,才能有效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激发其探究和创新精神、促进其专业成长。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了“从实践中生成、服务于实践”的校本课题选题指导原则,通过“强化反思制度、搭建教研平台和提供资源支持”等措施来引领教师选题,既为选题找到了有效路径,又为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是强化反思制度,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从小处着眼、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现原则,建立了教学反思制度,确定了问题发现的路径。要求教师将个体初备、集体研备和二次精备的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疑问记录下来,作为教研课题或话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引领教师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等具体环节着手,在备课反思中、课堂实践感悟中、学生学习状态观察中、作业批阅的体验中,产生灵感并提出问题。

二是搭建以同学科教师为活动主体的教研承载平台,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源。相同学科教师使用的教材相同、面对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状态相近;虽然他们在教法上各有特色,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但相似环境下的教学体验总会产生一些共鸣,这些共性问题正是校本课题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感悟作为教研活动交流和研讨的话题,并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和探讨,汇聚群体智慧,提炼并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三是建立校本课题征集和梳理制度,为教师选题提供指导。通过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对实践中产生的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列为学校教研课题,编制校本课题研究指南;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发展情况,以及实践和研修需求科学选题;并通过专家引领,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提供经费等方式,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与资源保障。

二、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

科学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是做实课题的基础保障。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就是要组织和指导教师依据“重实践、重过程、重创新、重实效”的校本课题研究原则,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创造性地实施研究,力求实现突破、创新和生成等多维发展目标。

制定科学的课题研究方案,是引导研究与探索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高效运行的保证。我们把指导教师做实课题研究方案作为推动“创新”的切入点,引导研究者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定位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预设成果,科学设计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和步骤,形成既充分体现引领和驱动功能,又突出创新与生成作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研制过程的引领,使研究者明白:“实践”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过程”是课题研究的载体,“创新”是课题研究的动力,“实效”是达成策略生成、措施生成、方法生成的期盼。

创造性地实施研究过程,需要研究者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实践和探究。课题研究既不是做文章,也不是课时设计,更不是常规的话题交流,而是一个融理论研修、实践和探索为一体的递进性专业认知的深化过程,更是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规划、预设,需要在理论引领下经历反复的实践验证,并在不断反思、提炼、改进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优化策略和方法。其过程既是一个策略实践与方法验证的漫长且艰苦的探索过程,又是一个内化理念、追求创新与实现突破的奋斗过程,在这个不断探索与奋斗的历程中,必然会有诸多障碍、困难及挫折。因此,我们坚持以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指导研究,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设身处地设想他们可能的困惑和疑虑以及需求;在他们可能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服务和帮助;在他们疲倦时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努力激发其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体验解决困惑、破解疑难问题的乐趣中,培养奋斗精神,进而生成克难攻关、超越自我的能力与智慧。

三、以发展的思维激励创新

如果说课题研究过程是引领教师实践理念、探索措施和专业研修的发展过程;那么科学归纳与总结成果、深化成果的推介与应用,则是理念转化为常规、成果转化为行动的新起点。只有以发展的思维总结成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和推广成果,成果才能成为创新的生长点,研究才能成为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课题研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通过三项措施,引领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发展、服务于质量提升。一是引领教师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化认知的成果梳理和分析过程,提炼并形成可供推广的成果报告,使成果梳理过程成为教师专业认知的深化和发展过程。二是通过组织开展融成果汇报、评价、推介为一体的同课异构、说课、评课等展示活动,举办成果点评、教育论坛,邀请专家与教师对话等交流活动,引领教师从活动体验与反观对比中吸纳精华、开启潜能、创新思路。三是通过不断完善“注重过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教研引领和激励机制;用制度规引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研修,提升能力;用激励措施引领教师立足于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发展。

实践表明,这种突出“求实”的理念,基于“实践中发现问题、实践中解决问题、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校本课题研究,依托的是学校自身的资源,解决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追求的是措施改进、师生发展和质量提升,其研究过程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其成果在工作中用得着、见效快,因而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它不仅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找到了载体,还使课题研究成为了融实践与研修为一体的人人能做、人人愿做的常态性工作,是引领教师深入开展业务研修,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4.论文课题研究方案怎么写 篇四

1 选题依据

快乐教学方法已在教育部门开展了十多年了,这一思维方式基本上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不足,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言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地创新。

然而,目前我校仍很匮乏,把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电子教学等误以为是语言生活化。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教师的自身素养,学生学识的欠缺,生活范围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加之中考的主导,教学评价的不足,造成了教改的不能深入。

新课标的变化,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向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使语言的生活化能完全地融人到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可使课堂产生融洽,合作,互敬的气氛,为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故而,本课题组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作了一些实践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风格。

2 理论价值

语言生活化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因此,实践中产生新的做法和思想,可丰富教学理论的内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知识的重现,重现确认,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跟随时代的必需。是教育理论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学语言生活化是联系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开放性,提升了人们对教学中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事情,是教学主导与主体的体现。它应归交往行为的范例,可以丰富理论,起到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 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要点是要用语言来交流,言谈与倾听,沟通与合作。以师生心理世界开放为特性,以互动为方式,使师生之间心灵世界得以相遇,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的专业化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语言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把知识引入社会实践,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促进其积极思考,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革命,同时也是给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找到适合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准确地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4 研究内容

4.1 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及其应用范围。

4.2 对语言生活化程度的理解和表述。

4.3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知识,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

4.4 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方法。

5 研究途径

5.1 收集资料法:查阅资料,了解知识的动态,借鉴有用的做法。

5.2 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运用效果,并提出新方法。

5.3 行动研究法:分析实施中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

5.4 经验总结法:对课堂实践研究、分析、整理相应的方法。

6 进程设计

6.1 准备阶段:

6.1.1 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

6.1.2 学习有关理论,落实课目。

6.1.3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了解其障碍,找出问题,写出报告。

6.1.4 为研究课题提供情况,找到研究的基点。

6.2 实施阶段:

6.2.1 分析学生学习障碍,规划好“语言生活化”的实施方案。

6.2.2 边实践边改进,克服旧的教育理念的习惯思维,顺利开展研究。

6.2.3 整理可操作性资料,在教学中研究实践。

6.2.4 写出相关论文,写出结题报告。

7 研究能力

本课题聘请了我校数学组成员,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也有学校的教学中坚,县级优秀教学能力,等大力的支持。有编写学习资料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成绩优异,获得社会的好评,所以我坚信本课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8 实施方案

8.1 保证每周有1节课时间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8.2 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灵活多变、生活化。

8.3 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化繁为易的感受。

8.4 研究过程中,请相关教师给予帮助,提出建议,及时改进。

8.5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8.6 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和教训,产生研究成果,写出论文。

9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识与实践中生活的联系。

(2)通过语言生活化,重设教学“场景”

难点:(1)生活中教学知识的寻找

(2)做好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平衡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学生敢于设问的场景

10 预期成果

(1)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语言生活化得失的分析。

(2)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3)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撰写论文。

(4)指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得与失。

“数学语言生活化”的结题报告

1 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逐步进入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有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也相应增多,老师的主导性显示无尽的力量,改革教育方法,探索高效课堂的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点,并成为教研的课题。

实施开放式高效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变“畏学”“苦学”为“乐学”,“我要学”;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过程是不断地发现,探求,总结,不断的创新,从学习的成功获得乐趣,实现成功,从中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的探索,是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目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正处于形成各种兴趣的最佳时间。我们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时期,进行教育。然而,如今数学教学情况不令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或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大部分学生走进了“苦学”的状态,身心疲惫,把数学学习当成苦任务去完成。其中,40%左右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另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初中数学无用而直接放弃。这对数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极大,因此,解决好这种现状成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

1.1 教学改革是发展只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急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1.2 高效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精讲多练,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顺应时 展的需要,更是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须。

1.3 高效是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高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应用各种方案,合理有效,快捷地掌握更多知识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的能量做到最大的释放。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堂教学依托社会环境,从数学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针对我校的情况,引进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及当今的教育思想探求开展初中数学教育的方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面向社会,向社会生活开放、拓宽数学教育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中用数学,学数学,让学生喜爱数学,知道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个性特征,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同,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交流合作为主要方式,课堂活动为支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加强课堂内容,获取更大的效益。也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力量源泉。

2 理论依据

2.1 基于优化教学理念:即在有效的时间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全面地孝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奠定了本课题研究依据。

2.2 有效的教学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教学有没有教学效率,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最大的能量,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因而,有效教学理论成为本研究最直接的研究依据。

3 课题研究目标

3.1 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增长教师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上有所新的突破。

3.2 发展目标。

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用。

4 课题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把握情况,注意取舍,做到让学生多讲一些,多做一些,更轻松一些,让学生学的更多一些。

5 研究方法

5.1 调查法。

①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情况。

②互助学习,以通俗的语言表述知识。

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引人生活中。

5.2 案例法。

5.3 文献法。

5.4 行动研究法

6 研究成果

6.1 增强主体意识:

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联系社会生活构建数学模型,参与,合作展示学生的能力,语言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6.2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兴趣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6.3 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从枯燥的教学中,转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中,更灵活有效地解决难题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6.4 撰写一些案例,心得,论文,提炼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素材。

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

案例:《应用题教学的对策》

7 研究过程

7.1 从兴趣和能力着眼。

①数学话题轻松,使学生对数学有需求感。

②让快乐进入课堂,相信学生,共同进步。

③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感,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美。

7.2 合作讨论。

①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②让神奇的数学从生活体现。

③记好课堂笔记。

7.3 共同进步。

①结对子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②诊治错题,找出症结,引以为戒。

7.4 师生的共同反思。

反思是教与学的力量源泉,是探索,总结,再探索,再总结的一个提升过程,逐步完善教学,而学生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并应用于生活实践。

8 课题研究反思与设想

8.1 结题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即将结题,但我们仍要坚持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与推广并拓展。

8.2 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5.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篇五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一个人教师想要把教学搞好,就得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科研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证明,从而使教学工作走向最好的方向。所以,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我们先来辨析几种课题研究的误区。

课题研究的误区

1、“远离教育科研”。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研究距离甚远。

2、“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一般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

3、“忙”字当头。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

4、“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

5、“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

6、“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

7、“不”字当头。目前多数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

弄清楚了这些误区之后,我们在看看什么是课题?怎样做课题研究?

什么是课题

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怎样做课题研究

(一)首先要选好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

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1、课题从哪里来?

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之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其实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更加生动有力。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

2、选题的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

(2)科学性原则: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就缺乏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

(4)价值性原则: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是理论价值(学术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

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5)明确性原则: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

(6)伦理性原则: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3、选题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

(2)不要贪大求全。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

(3)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理因素的影响?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就是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前苏联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学,不在高校。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二)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

与应用研究相对的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主要是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有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主要是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一般地选择带有典型性教育实践经验为题,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践性环节比较研究》、《现代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一线教师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可以推广开来,并有效的使更多的老师运用这些成果。

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

量力而行。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氛围的研究。

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

理论条件 资料信息 设备工具 氛围环境

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

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俱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

(三)做好方案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听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

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2)问题的提出(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8)研究保障(9)成果预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11)经费预算(12)资料附录

(四)阶段要求

准备阶段

1、理论准备。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怎样论证呢?

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

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实践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形式:

1、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2、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是较为常见的或者说是最普遍的研究合作形式之一。

3、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

在合作研究时,要尽量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民主、合作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则。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同时要消除依赖心理。

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方式有:

(1)教育科研报告(结题报告)

用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几种类型。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A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发展

B方法:做好本课题的作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如何争取改善条件,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C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D评价:对成果和不足作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科研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2)教育研究论文

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等。

6.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篇六

有网友给小课题研究一个通俗的定义: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我的定义: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经验的过程。主要特点是“小”。

1、选题内容和范围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关注的是学生、教材、教学等方面问题的“某一点”,某一细节;

2,研究难度小,周期较短(长则一学年,短则一星期),参与研究的人员少(1至3人);

3、方法简单,操作容易,见效快。

有专家认为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长即成果”的理念。▲苏联优秀教师维尔霍汶尼娜的研究案例(理解: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已经由来已久。她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在区和州的讲习班上做过几个报告,后来这些报告被发表在学术性的刊物上(但发表从来不是主要目的)。在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她和其他的教师相比,并不显得有什么特殊的根底。实际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她非常关心——即学生的入学训练和家庭里的智育、德育问题。有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眼界非常狭窄,语言极其贫乏,这给教师带来了不少苦恼。但是这些事实的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却并不那么容易。因此这位女教师开始研究一些事实,分析学生在入学时具备的概念、表象的范围,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较仔细地观察家庭的精神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在他的有意识的生活中迈出最初几步时所处的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环境。

初步地研究、观察和对比事实,进行了好几个月。维尔霍汶尼娜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跟其父母的兴趣、文化修养和知识眼界做了对比。当观察进行到第一学年末的时候,她已经得出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家庭的文化修养的结论。这些结论说明,必须及早地关心学生的入学前的训练。后来,维尔霍汶尼娜找那些有孩子即将要入学的家长们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如何丰富家庭的精神生活,来扩大学生的表象、概念、兴趣的范围。家长们接受了她的关于建立家庭藏书、让入学学生阅读儿童读物的建议。在新生入学前的好几个月里,维尔霍汶尼娜就把自己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里来活动,并且带领他们到田野里去、到河边去。这是一项有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积极词汇,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维尔霍汶尼娜还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概括成一篇文章,在一份国家级的杂志上发表了。这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为何?首先,案例阐述了维尔霍汶尼娜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选择的是入学新生的语言问题;第三,研究时间约计一学年;第四,选择了简单的观察、对比等研究方法;最后,研究人员仅1人。

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仍以上例交流:怎样进行小课题研究)案例:(同上)发现问题:“有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眼界非常狭窄,语言极其贫乏”;

2、分析问题、确定课题。发现问题后,维尔霍汶尼娜思考的是“这些事实的原因何在”,也就是“为什么如此”?这一问很有智慧,是科研精神的体现,反观身边不少同行,一遇问题就问“怎么办”,没弄清楚原因就伸手要招,这不科学。维尔霍汶尼娜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分析问题,采用研究、观察和对比事实等方法,“研究一些事实,分析学生在入学时具备的概念、表象的范围,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较仔细地观察家庭的精神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在他的有意识的生活中迈出最初几步时所处的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环境。” 笔者提议,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像维尔霍汶尼娜一样科学、审慎地下结论定课题。

3、实施行动、解决问题。维尔霍汶尼娜“找那些有孩子即将要入学的家长们谈话。”建议“建立家庭藏书、让入学学生阅读儿童读物”,“在新生入学前的好几个月里,维尔霍汶尼娜就把自己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里来活动,并且带领他们到田野里去、到河边去。”最终问题得以解决,“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积极词汇,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维尔霍汶尼娜解决问题何以如此高效?关键之一在于她善于分析问题。假如她也如同一般老师发现问题就问“怎么办”,紧接着伸手要招儿,然后胡乱试一通,恐怕会事倍功半,即使某个招儿居然灵验了,她也无法形成正确的经验和科学的研究习惯。在实施行动过程中,研究者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其中反思至关重要,因为“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

4、表达成果,实践应用。“维尔霍汶尼娜还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概括成一篇文章,在一份国家级的杂志上发表了。经过小课题研究产生的文章,可谓水到渠成。▲小课题研究源自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心里有,眼里才有”:“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她非常关心——即学生的入学训练和家庭里的智育、德育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关注本学科教学领域的问题,二要多学习储备学科教学的知识与经验。

三、关于选题的几点说明

(一)如何选题

1、要考虑是否有价值:于我是否有价值,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是不是最突出的问题

2、必须立足于“小而精”:要选择自己(或同备课组的二、三人)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搞得好的具体实在的课题

(二)问题来源,即选题的基本途径:a、教育教学困惑;b、与同行切磋交流;c、个人阅读学习中的思考;d、以学生言行为“标本”,通过观察、调查选题;e、应用他人研究成果。

(三)题目命名

1、重视拟题:确立一个合适的题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对于整个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内容、重点、方法的把握,题目含糊不清,意味着:研究方向不明、研究内容不清、研究重点不准。

2、拟题容易出现的问题(→后为修改建议,下同)(1)题目范围过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小学二年级提高语文复习课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研究》→《小学二年级数学新授课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2)句式不规范,包括三种情况 滥用祈使句:《让复述不再是背诵研究》→《增强复述的趣味性研究》或《提高复述口语化研究》 重复喽嗦:《语文书面表达写作方法训练及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书面表达方法训练研究》

《关于英语兴趣激发、持续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成份残缺:《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小学三年级阅读习惯的研究》(3)逻辑问题:

前后逻辑关系颠倒,研究重点不明。《构建主题课堂,实施主题阅读研究》→《实施主题阅读,构建主题课堂的研究》

逻辑关系不清,关键词前后交叉并存。《对小学生厌学与不写作业问题原因探析与解决对策研究》→《小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3、确定题目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确定关键词。一个标准的课题题目往往包含五个关键因素:方向、范围、内容、重点、方式或方法。研究范围、对象要界定清楚,研究内容与重点要明确,关键词要提炼准确,整个题目的表述要做到意思完整、语言简洁,即体现明确、准确、完整、简洁四个基本特点。例:《小学低年级语文集中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

明确。点明研究范围(学段/年级/学科)——小学低年级语文

准确。突出研究重点(内容/重点)——集中识字/教学策略,而非笼统的“识字/教学” 完整。一般格式为《XXX的研究》。

二是采用陈述句。一般不采用“走进文本”“贴近生活”“我能行”之类口号式题目,或含蓄委婉得令人难以捉摸的表达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通幽的有效引导”“诗词——古典文学跳跃的音符”“点燃文学激情,润泽学生生命”,另外,尽可能不采用祈使句

小课题研究题目举例

《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策略研究》 《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研究》

四、小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经验总结、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行动研究”的方法

1、经验总结:从大量教学实践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

2、叙事研究:叙述事件。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的意义性的教育教学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

3、调查研究:最适合教师做的一种“小课题研究方法”。分问卷式调查和谈话式调查等。在研究开始时作调查,可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汇总,用一定形式的数据呈现学生的需求,呈现某一现象或行为的严重性,利于我们进行反思,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

4、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广泛学习先进理论,虚心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贯穿始终的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促进思考。研究也好,探索也好,都是伴随或者说是依赖思考的。也可以说,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

▲有人说:失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光干不想的人,一种是光想不干的人。小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你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含量;小课题研究重在实践,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实践。

五、小课题研究成果

1、成果内容,包括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1)显性成果

教师层面:教师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措施,教师总结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等等 学生层面:能够看得见的学习行为改善、态度优化、成绩提高,班风班貌改观等(2)隐性成果

教师的素养、学识、思考能力、方式方法等一些难以量化、难以物化的方面的提高 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兴趣、动机、精神面貌的变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隐性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数据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故事形式呈现)

2、成果形式,小课题研究成果可以用课例、经验、教学反思、故事、调查数据等呈现 严格意义上讲,最终的成果呈现形式,最好还是完整地、有条理地将上述在研究期间形成的阶段成果进行汇总,最终以《小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结束语: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做小课题是研究大课题的一种策略,是解决大问题的一种方法

7.课题怎么做 篇七

一、呈现几个问题

倘若开设一节课题课,老师们的问题通常会是怎样的呢?

问题一:“开宗不明义”,即首先就不懂什么是课题课,等到进行教学设计时更是云遮雾罩,不明就里。

问题二:“混为一谈”,即认为课题课就是教研课。经常听老师们私下议论:教研课是课,课题课同样是课,一样的课用一样的教学设计,这有何妨?

问题三:“无从下手”,即感觉课题课不同于教研课,但究竟怎样不同,却说不清楚,因而教学设计无从下手。

问题四:“移花接木”,即认为课题课的教学设计是由课题研究方案与日常教学设计嫁接而成。因而,很多老师采用复制、粘贴等手段,将课题研究方案中若干措施“粘贴”进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具体是否合乎课情,有无适切性的措施,等等,全然不谈。

归纳起来,前两个问题是不懂,后两个问题是不会,解决了不懂、不会的问题,一堂课题课的教学设计自然会眉目清晰。

二、澄清两个概念

俗话说,“学佛先解惑”,弄清何谓课题课是解答难题的首要一步。

课题课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一种方式,诞生于课题,因而是教育科研的产物。和常规的教研课相比,它是作为一种新型课型出现在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当前,关于这种课型的话题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中提炼出一种个人观点:课题课即体现课题研究思路的课,通常是指在涉及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按照课题研究思路预先设计解决措施,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验证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一种实证和运用方式。[1]由于这种课型在开设时需要经过课题组同行的参与鉴定,因而,它从本质上来讲是公开课,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证性的显著特点。

与课题课相比,教研课是教学研究的产物,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特点重在“研而有果”。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交流、合作,对一堂课进行反复研磨,最终成功展示,这是教研课的通常做法。

虽然这两种课型都具有研究的特质,但是它们的研究性质不同。课题课从属于教育科研领域,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去探寻教育教学规律,重在通过预设的、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和困惑。而教研课从属于教学研究领域,是对已有的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重在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教学设计来看,课题课针对研究中的某个问题的解决来预设措施,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有的课题直击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个部位,有的课题关照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其课堂教学设计或着眼于研究问题的“插入”,或关注到课堂全貌。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猫》为例,对课题课教学设计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做一次整体构思。

三、“一课三思”———《猫》的教学设计形成过程

课题课是教师将自己教育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的预设带进课堂的一种尝试。它并不要求教师要有完美的课堂呈现,但要求教师有完美的问题解决方式。[2]如何通过完美的课堂实证的方式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题呢?《猫》这节课是参与《中学语文课堂“主导-主体”对接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位老师开设的课题课,以这堂课为例,回顾一下开课之初教学设计形成的三个思考历程。

(一)“一思”———研究思路向教学思路的转化

课题与课堂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实现二者之间的跨越却非易事,其中,实现课题研究思路向课堂教学思路的转化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首先,寻找课题在课堂的着落点。课题《中学语文课堂“主导-主体”对接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的研究思路旨在通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探索出一套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效对接的教学策略,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主导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实现“对接”,这其实是一个颇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到课堂,如何化抽象为具象,是难点所在,也是课题研究进入课堂通常最先碰壁的地方。破解这个难题,课题组抓住课堂教学常见的三个薄弱环节(质疑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反馈总结环节),从中寻找“对接点”,这些“对接点”恰恰是课题在课堂的着落部位。具体做法是:从三个环节中筛选出日常被教师忽略或处理不当的典型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刻即为“对接点”,透过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借助课堂反复验证。

其次,随机调整课堂教学环节。由于课题研究涉及到三个教学环节,而这三个教学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未必会同时出现,更何况一堂课也不能包揽课题研究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课题组决定先从质疑环节入手,在实际课堂中,“质疑环节”通常形同虚设,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猫》这堂课在设计时,在不打破课堂教学常规的情况下,课题组特地将质疑环节“植入”教学环节。从时间划分来看,质疑通常包括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为解决学生不会提问这个问题,这节课将质疑环节设置在课前及课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由此可见,课题进课堂,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常规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为研究提供时空保证。

再次,假设在前,实证在后。由于课题课是教师将自己对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的预设带入课堂的一种尝试,因而必须预设在前,实证在后。教学环节确定后,接下来是策略问题。针对学生质疑存在的实际困难,课题组预先设计了十多种“双主”对接策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这些“处方”,执教老师不一定照单全收,而需“对症抓药”。《猫》这节课,执教者选择了提问辅导、问题卡、问题筛选、问题分类四个策略。其中,前三个策略用于指导学生课前生疑,后一个策略用于课中导疑。通过对课堂学生质疑情况的观察记录,来验证策略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发展。

至此,《猫》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基本确立:通过课前和课中的质疑环节,运用预设的“双主”对接策略,促进学生主动设问并释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二思”———如何形成课题课的教学设计

1.如何确立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

教学思路清晰之后,接下来如何进行《猫》的教学设计呢?我们知道,课题课是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体,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承载了双重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课题课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研究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研究目标则是教师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要达到的效果。[3]遵循这一思路,《猫》的教学目标中特别增加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形成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研究目标:实施引导学生质疑的教师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其次,课题课既要有教学过程,又要有研究过程。《猫》的教学过程经过调整,增加了研究过程:

课前质疑(研究过程)———导入———质疑解难(研究过程)———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深度质疑(研究过程)——反馈总结。

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看似是简单的“插入”,实则不然。一是它们需要借助课堂教学去实施和达成,任何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的课题课不能称其为课题课;二是虽然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的价值指向是相对独立的,更关注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指导与培养,但是,它们与教学目标并不悖离,同样指向于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指向于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它们不但为教学服务,而且更致力于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思想。

2.如何预设问题解决方式

如果说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决定着教学设计的“走向”的话,那么,课堂中问题解决方式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需详细设计,倘或模糊不清,交待不周,则不利于课题课的顺利开展。四种策略在《猫》这节课中该如何预设呢?

①课前质疑策略———“预习案”来助力

A“提问辅导策略”———针对学生不会提问这个难题,教师在教学前制定预学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提问:

一是寻找对比、比较点设问;

二是抓住文中不合理、不妥当处设问;

三是刨根究底,深入追问。

再结合课文《猫》指出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向:

一是对第一、第二只猫的描写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考考你的同学?

二是关于第三只小猫的描写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是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之处呢?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提问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明确具体的问题指向,进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B“问题卡策略”———预学案中设计“我的疑问卡”,让学生提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课堂解决。此卡同样适用于学习后新问题的产生。

设计意图:由于课内经常没有学生质疑的时间,要求学生提前将问题记录在疑问卡上,以便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及课堂重点解决,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大致了解。

C“问题筛选策略”———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筛选条件首先是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其次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筛选策略能够指引课堂走向,使问题聚焦于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将课堂引向深入。

②课堂质疑策略———问题“串串烧”

D“问题分类策略”———问题经过筛选后,教师将疑问卡上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去劣存精,在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生1:第一只猫是怎样的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2:第二只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现?

生3:第一只猫失去后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4:这两只猫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5:它既然不想吃鸟,那它又为什么常常凝望着鸟笼呢?

生6:为什么作者最后会说“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教师用PPT出示以上问题,学生以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六个问题中前三个属于认知型问题,只要学生圈点勾画基本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后三个是教学难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分类后,这些问题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利用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良好习惯。

(三)“三思”———课题课《猫》的课堂检测

《猫》的教学设计出炉之后,问题又随之出现: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会按照预设展开?是否能验证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问题是否会得到真正解决?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都将影响到研究预设的运用效果。因此,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课堂观察方式进行效果检测。由于观察目标集中于“双主”对接策略和学生的质疑情况,显然普通的课堂观察量表不适用于此,需要为课题课量身定制量表。考虑到该课题的关注点既在教师,也在学生,为防止听课人员观察时顾此失彼,课题组设计了A、B两种观察量表,由听课人员分头观察。持A表的观察对象是学生,记录学生的提问及老师回应情况,并给出评价等第;持B表的观察对象是老师,记录老师课堂指导策略的运用效果,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此两表互相印证,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课堂实况,了解问题的解决程度。

诚然,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堂课、一两天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持续不断地观察与对比,需要对研究预设反复地调整与完善,最终解决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课堂是研究的发生地,让研究从课堂起步,让研究在课堂中,让研究的成果反哺课堂,才是真正粘合教研和科研“两张皮”的“强力胶”。“一课三思”是我们在寻找课题课教学设计突破口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段历程,期间有困惑,也有顿悟,有歧路,也有捷径。课题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科研载体,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总结,期待我们能够学会用更为睿智的目光审视我们的课堂,推动课堂的深度改革。

注:学生质疑常见类型:A.认知型B.理解型C.评价型D.创造型,请把相应序号填入上方表格。

注:质疑环节课题组预设的系列策略:1.疑问卡2.提问辅导法3.提问规定法4.问题分类法5.问题筛选法6.分组讨论法7.问题标注法8.运用学案法9.课堂留问法10.语言激励法11.仿照提问法12.学生自我命题法13.巧设问题托14.其它

参考文献

[1]蔡金星.课题质量追求:重视课题与课堂的对接[J].苏州教育,2015:7~8,26~28.

[2]肖林元,林静.课题研究课:教育科研扎根课堂的重要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66~67.

8.一线教师做小课题研究要“五需” 篇八

一、需提高认识

问题:认识性不足。很多教师把“小课题”与“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混为一谈,课题不够微观,同时认为这是学校里少数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研究。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没有为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同时认为这是两回事,研究课题会分散教学精力,花了力气不一定能有研究成果,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会得不偿失。

对策:提高认识。小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行动性研究,就是教师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做的小课题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研究,不一定非得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只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原来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高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意识,应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小课题逐一进行研究并有效解决。小课题要“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小课题要“近”,就是要贴近自己的教学现实,不好高骛远;研究要“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研究要“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感受、真成果。

二、需平衡价值

问题:功利性太强。很多教师因为各类先进评比和参加各类组织推荐都有课题研究成果方面的要求,所以一味追求小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多而无为,虚而失实,伪而乏真”的现象。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等同于课题立项、成果获奖,认为课题不立项、成果不获奖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而立项和获奖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就产生了不要研究的思想,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对策:平衡价值。一线教师做小课题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不能太功利。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教师开展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会耐得住寂寞并自愿投身于比较枯燥的课题研究活动,才会静得下心并自觉投身于比较长久的课题研究活动,才会创造性思考并自乐地投身于比较理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当然,每位教师都不可能这么伟大与崇高,如果要有坚持的动力与毅力,能锲而不舍、永不放弃,需要有更多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研究成果参加评比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实,获奖的机会本来就少,一线教师能获奖的概率更小。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多整理案例、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并及时撰写成论文、案例和随笔,积极投稿或参加各种评比,这样就会增加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因此,一线教师做小课题应该平衡价值。

三、需抓实过程

问题:过程性缺失。很多教师虽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但是没有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研究计划、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三者严重脱节。很多教师能按照研究计划开展活动,但没有及时收集资料,没有及时梳理存在问题并有效改善,没有及时总结推广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活动,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策划与思考。因此,存在着诸如“开始轰,中间空,结尾松”的现象。

对策:抓实过程。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就是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能就确定为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如果不能则暂时放一放,当然也可以找人一起合作研究或等有能力解决时再研究。2.学习借鉴、初定方法,就是要学习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同行对于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初步形成自己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3.尝试实践、及时调整,就是要根据自己初步的成因分析和策略思考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4.总结提升、形成成果,就是要把开展的活动、形成的结论、获得的感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与总结,并用论文、案例或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成果记录与表述,便于自己在以后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与同行共享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反思研究过程、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主动学习别人经验、理性思考解决策略、积极实践预设策略、合理调整教学策略、科学总结解决策略,每一环节都必须抓实抓好,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也不能突击抓搞机会主义,更不能靠抄袭行拿来主义。也只有抓实抓好过程,才能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分析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更加开阔。

四、需持续研究

问题:持续性没有。很多教师研究小课题爱追风头、赶潮流,热什么就研究什么,很多时候都不是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之间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也没纵向的发展连续,缺少对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层次、长时间的持续性研究,或者没有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效的系列性研究,课题研究成了随意的、孤立的教育行为,研究没有深度与广度。

对策:持续研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小课题研究的终点,还需要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里逐步进行推广应用。在检验和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方法进行必要、及时的完善与提升,甚至对原小课题进行深入的持续研究。近10年来我对“如何读懂学生”进行着持续性研究:2002年开始作为副组长兼执笔人参与绍兴市重点课题“引导学生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重点就是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改善学习方式,具体要改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改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尝试学习、体验学习、做数学等六种现代的学习方式。2005年开始研究小课题“读懂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重点就是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分析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实施教学方案时充分重视课堂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真正做到“理性分析、了解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2007年开始研究小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策略”,重点就是要“三读”,也称“553策略”:读懂教材是有效设计的基础,关键要“五读”;读懂学生是有效设计的重点,关键要“五读”;读懂流程是有效设计的难点,关键要“三设”。2010年开始研究小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预习后教’的策略”,重点就是要做好教学三环节———预习思考、反馈交流、巩固提高,十五二建议———预习思考“十要”、反馈交流“五问”、巩固提高“二要”。经过这些持续性研究,我不但对“如何读懂学生”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而且对“如何根据学情进行有效教学”有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

五、需科学总结

问题:总结性不够。很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及时总结成败得失,往往只是比较机械地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很少总结阶段性成果。也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往往只是罗列一些开展的活动或感性的经验,科学性和理论性不够。更不重视研究成果的多样化表达,往往只是完成研究报告并去评奖,很少能根据研究结果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很少写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与案例并通过投稿或参评的方式与教育界同行交流。

对策:科学总结。小课题研究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总结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或别人解决相同问题提供借鉴。总结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研究过程的再次梳理与提升,不总结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总结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和提升。教师在总结过程中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及时梳理,梳理“自己是怎么做的”,习惯地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会更有效”,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尝试更多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第二要积极写作,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和成败得失、教学感悟如实加以记录,可以是论文、案例或随笔,用写作的方式促使自己进行深入学习与实践反思,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第三要科学提升,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并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有感性的描述又要有理性的思辨,既要有感而悟又要有悟而发,既要有由点及面做发散性思考又要有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挖掘,从而提高思考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学术性。

小课题虽“小”,但其价值并不小。如果一线教师在做小课题研究时能做到上述“五需”,不但会使小课题研究变得简单,而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能为以后做大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大课题研究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先把大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再把若干个小课题研究成果串连与整合成大课题。

上一篇:父亲70寿宴致辞下一篇:以我的发现为话题的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