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

2025-03-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精选8篇)

1.《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 篇一

然后马上就到豆瓣上找这部片子,居然没有,百度了一下,资料也很少,最后通过剧本作者的博客终于找到了一些资料,于是赶紧为豆瓣添加新电影条目。无奈提交了两次,等了4天,豆瓣就是不通过。直到今天,才发现别人已经添加成功了。于是就来写评论了。

那天是1月7号上午,正好是这部片子在CCTV6上首映。剧本是大庆晚报的记者王智君先生根据真人真事采访手记写的,后来被导演选中拍了电影。难怪好此感人呢,来源生活,反映生活,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孩丫丫的原型在电影中扮演另外那个叫梅梅的小女孩呢。

影片结尾导演经过艺术的处理,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丫丫的魔法实现了,妈妈真的回来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确需要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

最后,我必须再说一句,这真是一部值5星的好电影,淳朴、真诚、深沉,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请允许我向剧本作者王智君先生致敬,向导演韩赤飞先生致敬!

2.电影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 篇二

胖女人在农贸市场北侧西拐角开了处副食品批发部,她硬拉着小女孩到自己那吃好吃的,以弥补对小女孩的伤害。

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胖女人更是放下了架子,好一顿热情:“小手咋弄的,这么黑?快来,我给你洗一洗。你妈不管你呀?捡矿泉水瓶子干吗?你瞅瞅,你瞅瞅!”

小女孩手里的瓶子被胖女人抽走,扔进了垃圾筒。小女孩赶忙跑去垃圾桶捡回来,并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胖女人很是感动,从摆放门口的大冰柜里往出拿各种各样的冷饮,不住地让小女孩吃:“这是‘奶油脆皮儿’,这是‘笨笨熊’……”

小女孩向胖女人投去感激的目光,还说起了想妈妈的心事。

胖女人双眼有些湿润,蹲下身子:“阿姨有个和你一样大的孩子。成年到辈儿在他爷爷奶奶那,我也怪想的。都一样,母子连心哪!孩子想妈,妈想孩子!你管我叫妈吧?我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

小女孩咬一口“笨笨熊”,晃动着小脑袋:“你是好人,可不能叫妈妈,宝宝只能有一个妈妈,我有妈妈。”

胖女人噗哧一声笑了:“你这小孩,怪聪明的,还挺能咬死理儿,阿姨喜欢。从今以后,我就拿你当女儿了。等你想好了就管我叫一声妈!”

过了一段时间,小女孩碰见胖阿姨抱着儿子逛商场。胖阿姨也看见了她,很热情招呼她:“快快,我儿子回来了,我给你俩买玩具!”

玩具是买了,可价钱大不一样。胖阿姨给自己儿子花了一百八,给小女孩仅花了八块钱。最刺激小女孩的是,她受不了胖阿姨把她撇在一边,和自己儿子那个亲热。

小女孩脆弱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冲击,她把玩具塞给胖阿姨,扭头跑出商场,消失在茫茫人海。

在偏僻地方的一个水泥涵洞里,小女孩满脸泪水,她使劲哭了一场,一遍一遍吧喊着:“妈妈,妈妈,人家的妈妈都抱自己的宝宝了,你快回来吧……”

哭够了,心里敞亮多了,小女孩的埋汰小手擦了一下眼泪,暗下决心:快点捡矿泉水瓶,这是早日见到自己妈妈的最好办法!

天气闷热闷热的,小女孩拎着袋子,不知不觉又走到了胖阿姨家的批发部门口,她感到又渴又累,心里盘算着,再捡二十个矿泉水瓶卖了,就够八十一个金币了。

胖阿姨家门口的冰柜里,花花绿绿的冷饮像长了小手揪着小女孩的心,她咽了一大口涎水,坚定地把目光移开。

这时,一个民工扛着一箱矿泉水从批发部出来。胖阿姨送到门口,嘴上唠叨着:“你们这帮人,哪有正经事儿!没料停工就歇着呗,打扑克赢什么水?”

怕让胖阿姨看见,小女孩躲在了两个唠嗑的大人身后。胖阿姨进屋了,她紧跟民工后面,眼睛死死盯着他肩上抗着的那箱矿泉水。过了一条横道,拐了两个胡同,到了一处工地。

工棚对外开的小窗户下不规则躺着七八个空矿泉水瓶。小女孩欣喜若狂,她小心脏哐哐直跳跑上前,麻利地把地上的矿泉水瓶收捡起来。她不甘心,脚底垫两块砖头儿扒着工棚的小窗户往里瞅:一帮人正吆五喝六地“斗地主”,地桌上摆着十多瓶快喝完的矿泉水。

起风了,凉风裹着尘土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刹那间,豆大雨点从天上狂泻下来。

小女孩仰脸瞅一瞅黑压压的天,心生恐惧,她想往回走,可实在舍不得那些即将被喝空的瓶子。于是,她抱着单薄的小肩膀蹲工棚下躲雨。

工棚盖儿是油毡纸压的,棚沿儿窄窄的,根本不挡雨。

啪啪啪,从工棚的小窗户扔出来六个矿泉水瓶。小女孩哈腰捡起,心里数着,还差四个,快点呀快点呀……

真是事随人愿啊,小女孩终于又捡到四个矿泉水瓶,她用头绳扎好装空瓶子的袋子,疯了一样的往家的方向跑。这时她才意识到,天快黑了,奶奶一定在到处找她。

她有些慌了,左拐右拐脚下一滑,摔倒在水泡子里,右膝盖虽然磕在一块石头上,但是,她只感觉麻酥酥的,并不觉得疼。当她她双手拄地往起站的时候,右腿不敢吃劲儿,身子一栽歪又趴在水中,她呛了一口脏水,咳脏水的时候她忽然大哭起来。脸上雨水和泪水掺杂在一起,杀得眼睛睁不开。情不自禁,她竟然喊叫出好久没喊过的声音:“妈妈……”

装矿泉水瓶的袋子嘴儿开了,十多个瓶子在水泡子上面漂浮晃动。小女孩挺着脖子爬向水泡子中间,一个一个够,一个一个抓,而后一个一个重新装进袋子里。

雨声、雷声伴随着刺耳揪心的“妈妈”声,在阴暗低矮的天空滚荡开去,让人不寒而栗。

“卡嚓”,一道蓝色的闪电,好像把黑蒙蒙的天撕了个大口子,雨倾盆一样,更大了。小女孩惊恐万状,她里倒歪斜站了起来,像一头受到惊吓的小兔子东躲西藏,不知道怎么跑到一棵大树下。

雨似乎小了许多。小女孩浑身瑟瑟发抖,她低头一看裤脚儿,鲜血从裤脚儿那往外淌,她吓懵了,又哭起来喊妈妈……

一搂粗的树干散发着热量,她扑过去,像扑到日夜想念的妈妈怀里,她双手紧紧地抱住大树,好像抱住的是妈妈那热乎乎的腰,她不想松手更不愿意离去,因为她已攒够了那九九八十一个金币!

有妈妈在,心里真热乎,妈妈,你心咋这么狠……妈妈,钱比你的小心肝宝贝更重要……妈妈,你想我了吗……妈妈,我能挣钱了……妈妈妈妈,我再不会松手让你走……

也许是累了,也许是受到难以承受的惊吓,小女孩昏厥过去,身子顺着树干往下滑,最后摊倒在树根处。

这一幕让一个人看到了,他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收废品的老爷爷。老爷爷赶着小牛车收废品,因为他备有雨衣,没有遭到雨淋,然而,拉车的牛却被雨淋得像掉进了河里一样,满身湿漉漉的。路过大树旁的这条道时,老爷爷看到小女孩抱着大树哭的情景,突然,小女孩软绵绵的摊倒了,他猜测小女孩被雷击了,吓得他后脊梁“吱吱”冒冷汗,他赶忙跑过去,救人要紧。

他跑到大树下,俯身一看,小女孩他认识,就是那个捡矿泉水瓶卖的小丫头!他来不及多想,简单的检查一下,发现小女孩还有鼻息,也不像被雷击的样子,于是,他脱下身上破旧的雨衣,包裹上小女孩,随即抱起她,心急如焚的往牛车那跑。

他把小女孩放在小牛车上,举起鞭子,拼命赶着牛。为了给牛车减重,让小牛车跑得快些,他没有坐在车上,而是在牛的后面跟着跑,嘴上一个劲儿喊:“驾驾驾”!

牛皮儿鞭子像雨点一样落在牛背上。拉车的牛眼睛瞪得溜圆,把废品车拉得悠悠蹽。收废品的老爷爷扭头看一眼废品车上的小女孩,心里不住的念叨,不远就有家医院,快到了,快到了,孩子,你可要坚持住啊!

小女孩躺在病床上,右膝盖缠着纱布,左手腕儿插着点滴管儿。她苏醒过来看到奶奶双眼红肿,反倒安慰起奶奶:“奶奶,你哭什么呀?我攒够了八十一个金币!”

奶奶眼前一片摸糊,用颤抖的嘴唇,一遍一遍吻着孙女热乎乎的脸蛋:“够了够了,奶的宝贝,你终于睁开眼了,可吓死我了……”

奶奶抱着孙女去卖了最后一趟矿泉水瓶,把换来的金币和原有的金币加在一起正好是八十一个。奶奶数了三遍,孙女数了三遍!

前趟街小卖部的老板娘兴匆匆地来对奶奶喊:“你儿媳妇来电话了,你快去接!”

儿媳在电话里说,国庆节工厂放三天假,回来看孩子不赶趟,叫婆婆把孩子带去。

孙女乐得蹦了起来,高喊:“魔法显灵了,魔法显灵了!”

忽然,她又憋憋着小嘴,双眼闪动着委屈的泪花一头扑倒奶奶的怀里……

妈妈穿的干干净净来接站。当她抱起久别的女儿时,眼泪哗哗流下。

她贴着女儿的脸哽咽着说:“你为了见妈妈……攒了八十一个金币?!”

女儿扭过脸不让妈妈看到自己湿润的眼睛,小手指着北京这座美丽的大城市,说:“妈妈,大楼好高啊!”

电影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二:

1月7日8时15分,一部叫《八十一枚金币》的电影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上映。一时间,感动、震撼等关键词在民间和网络盛行。

虽然,两年过去了,可通过网络观看此片的人越来越多,感动、震撼仍在继续,如潮的好评持续不断。该影片以深刻揭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和故事情节催泪,赢得一片叫好声,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湖北一名叫“怡涵”的网友留言:影片让我几度流泪,在外打拼多年,早已习惯了忍受孤独和不如意,观影时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影片中留守儿童丫丫那份日夜想念妈妈的心情。是啊,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啥都不重要,心中的唯一就是妈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这个起码的要求,竟然变得那么艰难和奢侈!外出打工挣钱很重要,牺牲了对孩子的爱,太揪心!

“凌云”在博客中说:“当前社会有种坏风气,那就是追求奢华,或称之为浮华,拍一部电影投资几亿元,可是情节凭空捏造,远离现实,不接地气,真是让人惋惜。中国需要《八十一枚金币》这样真正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重大问题的电影。”

河南省鲁山县教育局的王利在忆石中文网发文:这部电影太好了!作品接地气,朴实感人!她建议全县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当今留守儿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情感缺失、生活贫困,希望作家多写这样关注现实的作品,少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大庆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庞壮国说:“大庆非专业作家的文学作品能够搬上银幕的,可以说是奇缺,王智君创造了一个传奇。”

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资深新闻人崔武在影评中这样写道:影片通过留守儿童的特殊生活,反映农民工“进退两难”的大主题;故事情节十分感人,催人泪下,某些程度超过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正剧”多年不见了,尤其是这样深刻、感人,可见作者的功力;这样的优秀作品,一个作家不容易写出来,新闻记者也不一定有这功力,只有新闻记者出身的作家才能完成这样的力作,纵观整部作品,折射出了人性之光……

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三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

B认识多音字差

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

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9、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 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4.《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四

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挣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5.《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案 篇五

2、指导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分析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知道,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3、拓展延伸,让学生切合自身的实际谈生活中如何体谅父母的辛劳,做父母的好孩子,在领悟及情感的升华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真情。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6.一枚金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六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

城关中心小学 史玲霞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人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三次看到金币被扔时5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儿子看到金币被扔时心情的变化。

四、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等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学习第一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的一个懒惰儿子,老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①指名读2-8自然段

②讨论:老人“受不了”什么?“再”字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③于是老人对妻子说出怎样的话来?哪些词语体现出老人的痛心? ④母亲有什么反应?母亲替儿子辩解的话,谁来读? ⑤可老人坚决地说——

你怎么理解老人的话?(老人态度十分坚决,但并没有进一步断定儿子什么都不会干。但是,儿子懒惰,什么都不干的确是真的,所以老人坚决地说——要是儿子一枚金币都挣不来,无论如何也不把财产给他。

分角色朗读老人和妻子的对话。

过渡:这时,失望的父亲终于想出妙策,可以让儿子体验劳动的滋味。(一枚金币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读课文9-28自然段,理解儿子“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屏幕上的表格。

2.指名口头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确定重点问题,引入阅读三次对话。)

①第一次“母亲”是怎样给儿子金币的?引读——

“母亲”这样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不对,这是纵容儿子骗他父亲。)

“父亲”怎样做?怎样说?引读——

“儿子”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还笑了起来,走开了?有没有心疼这枚金币的样子?为什么呢?(这枚金币并不是儿子“挣”来的。)

②第二次“母亲”又是怎样给儿子金币的?引读—— “儿子”为什么要跑两俄里路,跑得浑身冒汗呢?

“母亲”为什么要继续这样纵容儿子骗“父亲”呢?(溺爱)“母亲”这样做,是帮了儿子还是害了儿子? 积累关于“汗”的成语。

“父亲”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引读—— 谁能把此时此刻“父亲”的感受说出来?你又有什么感受? 听了父亲的话,儿子难过吗?(看来对这位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两枚硬币根本不算什么!这,就是“母亲”溺爱、纵容的结果。)

③还好,第三次这位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谁来读?读到这儿,你的心里又有什么感觉?(这位母亲终于有些觉悟了……)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走了,这回他去干活了吗?引读—— “儿子”都干了什么活,干得多辛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父亲”怎么做?怎么说?

“儿子”“受不了”什么?哪些行为表现他“受不了”? 理解:“当牛做马” “苦差使” 谁能读出“儿子”的感受?

(父亲扔了他挣来的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他随意挥霍浪费,花去了多少金币啊,父亲该是多么受不了,这回他应该都体会到了吧!)

(四)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是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父亲用心良苦,要让儿子明白的就是这个道理。

7.《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 篇七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 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8.《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八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处暑的短语美句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