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设计论文

2024-08-26

低碳化设计论文(7篇)

1.低碳化设计论文 篇一

浅析森林公园的低碳化开发建设

摘 要:“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背景下提出的,蓬勃发展的森林旅游需要解决低碳化问题。国际低碳化的压力、森林旅游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低碳旅游意识的提升等都将促进森林旅游低碳化的推进,但在实践中,需要旅游企业实行低碳化运营,需要引领旅游者低碳化消费,还需要政府的低碳化激励。

关键词:低碳旅游,森林公园,生态,景区运营

早在古代,哲人们就认识到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伦理关系,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了解自然个性特点,寻求天人合一,许多论述都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事实证明,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势必会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矛盾重重、举步维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

一 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是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寻求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突破,它“摒弃21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采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制度,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

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旅游涉及“行、住、食、游、购、娱、营销、环境”等诸多层面,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 旅游业本身具备一定的低碳产业性质,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具有响应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成果的先天优势,也必然成为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前沿阵地。低碳旅游就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低碳旅游的推广和实施是一件惠及我国旅游界的大事,是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但这种推广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旅游企业、旅游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难度较大。森林公园创建低碳旅游景区,能很好地将这些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为政府、当地社区、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和实施低碳旅游行为,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平台。

森林公园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在世界各地已有成功的先例。为此,森林公园在旅游规划、旅游吸引物的营造、产品策划、设施配置等方面都要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打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景区”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内涵两部分。自然内涵是指,把对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与低碳理念紧密相连,在开发和运营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人文内涵是指,森林公园的低碳景区建设要有一个良好的倡导低碳旅游的社会环境,要有对建设低碳景区的深度意义充分理解的广大参与者(包括建设者和游客),把建设和保护低碳景区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和本能行动。

二 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强大的碳汇功能。森林蓄积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1·83 t二氧化碳,放出1·62 t氧气[1]。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通过扩大森林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目前来看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2]。森林不只是最大的陆地碳库,而且作为生物类材料具有环保性,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林业生物质能源材料的生产既能固碳,又能减少对化石材料的需求,还能促进经济发展[3]。

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公布的协议来看,林业成为其中唯一一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亮点,各国表示将通过REDD+(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发达国家300亿美元经济援助及碳排放交易等机制,加快世界森林资源保护,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滥砍滥伐现象加以制约。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将成为促进森林公园旅游低碳化与产业升级的动力。

(一)森林公园旅游蓬勃发展中的需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们逐渐厌倦充斥着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已成为新的旅游潮流,以休闲、健康见长的森林旅游备受游客青睐,近年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林业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低碳经济理论与思想促进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发展是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三者可以和谐统一,既保护生态又促进森林公园的经济发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也排放二氧化碳。同属旅游范畴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同样存在高排放、高耗能的问题。在全球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森林公园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业也要勇于承担低碳化的任务。

(二)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森林旅游过程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森林旅游要借助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每种交通方式都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饭店作为高消费场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污染源。一座中等规模饭店的燃煤锅炉,一年会排放4200 t二氧化碳、70 t烟尘和28 t二氧化硫[4]。再如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在购物环节,厂商为吸引顾客眼球,土特产和纪念品的包装上大量使用难降解材料,既浪费资源,又对环境造成污染;旅游者乱扔的垃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同时也产生碳排放。森林旅游各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森林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优良的环境是森林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森林旅游业的竞争力所在,为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求节能减排,保护森林旅游赖以发展的环境。

(三)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可操作性

多年来,森林公园不断地沿着“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方向发展,已为低碳化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依托, 利用森林及其环境的多种功能发展低碳旅游,不但能够以较低成本达到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的目的,而且带来就业与收入增加、扩大交流、社会进步等多种协同效应,是林业产业体系中实现三大效益最明显的产业之一。此外,与木材加工、造纸等第二产业相比,与伐树开荒、毁草耕田、放牧渔猎等传统农业相比,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业应当而且可以成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先锋产业。

三 发展森林公园低碳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习惯差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森林公园发展低碳旅游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游客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游客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二)技术门槛高

建设低碳景区,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涉及到景区能源供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以及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大多数森林公园而言,资金缺乏是最重要的瓶颈。况且,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

(三)经济成本高

从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森林公园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举步维艰。

(四)衡量标准不确定

目前的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的旅游业发展。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这些硬性的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对景区的评定衡量中,经济GDP至上一直是奉行的理念,提高游客接待量、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是景区GDP的主要增长点, 然而,毫无限制地扩大游客接待量和过分开发势必对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现行评价体系与低碳景区评价标准不相符。

四 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运营机制

目前,国内外及社会大众对“低碳”的理解有所不同,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对低碳经济都存在一些误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在中国还刚起步。在森林公园推行低碳旅游,将面临诸多障碍,要将低碳观念转变为自觉的低碳行为将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一)森林旅游企业的低碳化运营

森林公园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公园内的旅游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旅游是无烟工业”、“环境投资是旅游企业的负担”的观念,应该认识到投资环境是旅游业重要的竞争手段。森林公园的旅游企业经营者要主导低碳消费方式,具有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并进行技术创新,为营造良好的环境,系统选择低碳运营方式,提供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品。

1、交通低碳化

发展绿色交通,建设低碳道路等途径,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森林旅游区内禁止外来车辆、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以保护生态环境;修建生态停车场,使用无污染生态材料,如石板、卵石、沙子等铺设景区道路。

2、建筑低碳化

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建设依赖于自然的旅游住宿设施,注重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考虑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推广节能灯与智能控制等降低能源消耗。杭州黄龙饭店1-3号楼的外立面贴有TOTO科技瓷砖,可以吸附有毒气体,并释放纯净氧气, 1 m2瓷砖的净化效果相当于种植了40棵白杨树, 5、6号楼的外立面铺设了NAX的纳米科技瓷砖,不仅外观靓丽,还有独特的自洁功能,能让楼宇长时间保持光洁如新[4]。

3、能源低碳化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尽量使用自然能源、生态能源(沼气)、清洁能源以减少石油能耗的增长,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低碳化;在日常运营中节约用水,减少使用洗涤剂,尽量减少水污染。

4、用品低碳化

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物品尽可能地反复使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在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将其回收,把它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5、商品低碳化

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合理利用当地全生态、无污染的原材料,采用绿色、生态标志,让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

6、废弃物低碳化

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使用生态垃圾桶等方式,发展低碳环境卫生设施;通过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提倡清洁厕所、节水厕所,推广生态、沼气厕所;餐厅内每天残余的食物,作为一种可堆腐的有机物,可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

(二)旅游者低碳化消费观念的引导

1、提高低碳消费意识

低碳旅游者只会存在于现存的低碳消费者中,即低碳旅游者只是低碳消费者的延伸。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大军的行列,数量庞大的旅游者是践行低碳旅游方式的主力军,他们的示范效应又会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中普及,为此,景区要引导旅游消费者将低碳旅游观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低碳旅游行为方式的转变。对于景区内各接待服务单位、本地居民、导游、外来游客应经常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影响。例如,可以与景区内的各接待单位签订《低碳环保经营协议》,有效加强督查和管理。让居民们了解到 , 好的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导游和游客可以采取免费发放《景区低碳旅游行为指南》的举措,,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指导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低碳旅游方式的转变。

2、引导低碳消费行为

旅游低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政府层面对低碳旅游早已重视,非政府组织、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个人也有响应,全社会低碳旅游的意识渐渐提升。九寨沟各宾馆从2007年起,逐步取消一次性生活用品。杭州怡莱连锁酒店正在酝酿“碳积分计划”,鼓励客人在住店过程中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客人在住店过程中的各种减碳行为都将获赠相应积分,酒店给予奖励[5]。2009年3月,作为旅游中介的携程旅行网推出国内旅游行业首个“碳补偿”项目,身为旅游者个人的周迅以零代言费全力支持,捐出238棵树苗来抵消自己2008年航空里程的碳排放。

2009年6月, 10位上海市民组团“低碳”游北极,并为自己在行程中产生的所有“碳”买单[5]。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环保局等机构发起的“穿越长三角——— ‘绿色出行看世博’联合行动”于2009年10月13日从上海出发,宣传低碳理念,推崇绿色出行[6]。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起,并会同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多家旅游权威机构共同主办的以“发展低碳旅游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09两岸三地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0年3月在深圳隆重召开。2009年是中国第二个生态旅游主题年,活动主题为“发展低碳旅游,培育低碳生活”。随着相关活动的推广、舆论宣传的跟进以及政府与企业的积极引导,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绿色交通、碳中和酒店、碳补偿行为(如种树等),越来越多组织与个人加入低碳旅游的阵容。

旅游者要自觉肩负起环保责任,做有责任的旅游者,用低碳生活方式指导旅游活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尽量食用绿色、有机食品生和生态食品,选择以蔬菜和植物性为主的低碳食物。通过旅游饮食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助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在选择旅游住宿时,抵制奢华之风,优先选择具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自备洗漱用具,不使用酒店提供的“六小件”物品;自觉节约水电;尽量减少更换床单、被子、毛巾的次数。

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中,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公交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在景区内尽量使用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在选择同一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形式,如徒步、登山、有氧运动等运动康体类活动以及科考等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旅游活动。

3、低碳化政策激励与管理

推动森林公园的低碳消费,必须要有低碳产业的支撑。低碳化需要上级管理部门应用政策工具,采取管理措施,助推森林公园的旅游业低碳化。

(1)政府的政策激励

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期待大量的绿色环保企业。绿色环保企业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实践者。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政府应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通过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影响旅游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对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直接补贴。

(2)政府的低碳化管理

森林公园的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符合森林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要求的森林旅游产品质量标准、森林旅游旅游服务标准与森林旅游管理标准,使森林旅游开发、经营、消费和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鼓励森林旅游企业研发“低碳旅游”产品、服务及项目,开展“低碳旅游证书”等考评活动,以激励和督促森林旅游企业尽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为森林旅游业的低碳化经营服务。

五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现在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发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不管是旅游者方面,还是景区经营管理方面,都需要建立低碳观念,通过旅游景区、旅游者、旅游业等的共同作用,森林低碳旅游将取得突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在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7-09-29)[2009-10-28].http: ///jsly/showinfo/showinfo.aspx? infoid=0ff348fa-4701-43ca-ac2b-a4433f16060a&siteid=1.[2] 铁铮.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生活工作中的低碳经济[N].北京日报, 2009-9-23.[3] 铁铮.高度重视森林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 2009-9-15.[4] 薛惠锋.使命与挑战:构建节约型旅游生态饭店[J].饭店现代化, 2008(1): 60-64.[5] 祝洁炜.杭州酒店制定“碳积分计划”鼓励客人节能[N].每日商报, 2010-01-06.[6] 沈则瑾,“绿色出行看世博”环保行动启动[N].经济日报, 2009-10-14.[7] 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 2009-10-23.[8] 房田甜.倡导低碳经济•林业机会巨大[N].中国绿色时报, 2009-9-28.[9]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1): 13-16.[10] 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 J ].旅游学刊,2010(2): 11-12.

2.低碳化设计论文 篇二

住宅建筑设计应坚持以下三个方面: (1) 以人为本, 健康舒适。 (2) 节约资源、能源和再利用。 (3) 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融合。即住宅建筑应该在消耗最少的能源资源, 同时将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前提下, 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良好服务。

1 建筑节能是低碳化的关键

发展低碳经济, 建筑节能是重要环节之一。节能建筑是指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节能建筑中最关注的就是外墙保温技术, 它是通过在外墙体上增加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使墙体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使室内冬暖夏凉, 从而降低能源的损耗。从最初的绿色到生态, 到可持续发展, 到现在的低碳, 是一脉相承的。节能低碳要有应用新技术的系统观。在我国, 几乎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所有节能新技术,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把它们用好。比如, 在门窗节能技术中的中空玻璃、镀膜玻璃 (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 、高强度LOW-E玻璃 (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 , 还有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智能玻璃等。又比如, 在屋顶节能技术中可以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 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的通风屋顶等。再比如, 在节能建筑系统设计中的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等, 是在装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空调热泵比一般的空调机节能, 冷凝锅炉比一般锅炉节能。另外, 低碳不是一个点问题, 而是要通过全过程去实现。建筑与人一样, 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项目定位到后续的运营维护, 具体包含10个过程: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初步设计、做施工图、工程及产品招投标、施工、系统调试、工程验收、试运行、运行维护。参与主体涉及到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部门, 还有租户和用户。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参与主体脱节的现象。

要发展低碳建筑, 科技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 建材产业都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它的高能耗有三大原因, 即结构不合理、单位耗能高和总量增长快。因此, 节能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能耗、控制总量增长过快等几个方面进行, 而结构调整又是降低行业综合能耗的最重要途径。低碳建材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绿色GDP的建材产业发展模式。国际上公认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不仅大到包括了所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防噪声和振动对策, 而且小到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既能蓄热又能散热的天窗, 甚至是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可见, 建筑节能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 具体涵盖了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 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 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 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2 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思路

首先, 遵循建造与装修整体设计的原则。过去, 建筑和装修是分开设计的, 住宅建筑的平面形式和空间形态往往不能满足业主要求, 普遍存在业主入住后拆墙打洞的现象, 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整体设计要求下, 建筑师应加强与室内设计师的沟通, 避免上述问题再度出现。

其次, 延伸建筑设计内涵, 推行简装修、重装饰。虽然建筑设计与建筑装饰对于修饰建筑空间具有共同的作用, 但在设计的内容和工艺上仍有一定的区别。相对于建筑装饰, 建筑设计考虑工程性因素较多, 而工程性很少具有可变性。因此, 在实际过程中, 建筑师应减弱在表现个体风格特征上的量, 适度地控制每一幢具体住宅空间在表现风格上的度。这样, 既可以使住户通过自由选择或更换各种装饰品, 表现个性风格, 也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 设计方案标准化、模块化。近年来, 国家大力倡导住宅建筑部件的工厂化和装配化, 我国住宅建筑部件的尺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已基本形成。因此, 建筑师在优化设计方案时, 应尽量避免一些非标准化、非模块化的设计, 努力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

第四, 设计全过程遵循节能与环保的原则。随着建筑能耗问题的日益突出, 要求建筑师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必须做到:最低限度地资源和能源消耗,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3 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技术措施

随着住宅建筑低碳化观念的普及, 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各种变化, 建筑师应积极地改变一些不适应住宅建筑低碳化的传统设计观念, 理清思路, 从而设计出令业主满意的低碳化住宅。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属于日常生活领域, 其节能途径: (1)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 (2) 适当减少服务总量, 改变服务方式。

从建筑构造来讲, 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 (1)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增加房屋进深, 减小体型系数。体型系数愈小, 围护面积也就越小, 散热量愈低, 节能效果愈好。 (2) 选择房屋最佳方位。通过朝向和周围环境合理布局, 使住宅建筑在夏季能遮挡、避开太阳光直射, 节约空调的电能消耗。 (3) 减少传热面积。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与其传热面积是成正比的, 因此, 减少传热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热量。重视屋顶的保温隔热设计, 顶层尽量采用坡屋顶, 既丰富了建筑造型, 又有利于保温隔热。 (4) 合理控制窗墙比。设计应优选节能窗型, 将能量损失降到最小。 (5) 重视对冷桥和热桥的阻断。 (6) 重视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 (7) 要注意墙体材料和隔热保温材料的选用。选用的材料要有利于节土、节能、利废。

从设备、技术节能来讲, 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 (1) 供热系统和制冷系统的平衡技术。 (2) 变频空调和蓄冷空调技术。 (3) 高效采暖和供热系统。 (4)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 (5) 热泵技术。

从降低运行费用来讲, 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 (1) 自力式调节阀供热。 (2) 智能化控制设备。 (3) 按户调节热量及温控。 (4) 按户热量表计量。 (5) 空调系统热量回收。

从节约土地角度来讲, 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 (1) 合理规划用地。 (2) 科学分析日照。 (3) 合理控制层高, 提高容积率。 (4) 提高内部空间使用率。 (5) 利用地形坡度, 提高建筑密度。 (6) 利用架空平台、过街楼等节约地面层空间。 (7)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增加建筑面积。 (8) 细化土地平衡, 注重土地资源的存留和重复利用。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 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 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随着我国低碳环保理念的提高, 住宅建筑低碳化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一项重要内容, 前景不可估量, 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无疑成为降低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 培养下一代的低碳专家型建筑师, 打造中国特色的低碳宜居住宅, 实现与自然生态密切关联和良好的人际互动。

摘要:对于建筑行业本身来说, 房屋的施工与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建筑相关能耗占总能耗的46.7%, 建筑行业的节能减碳迫在眉睫。在全球实施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低碳建筑已成为国际建筑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为此, 结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形势, 详细介绍了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的思路和技术措施, 对我国开展住宅建筑节能, 实现低碳化,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英国的交通低碳化之路 篇三

政府领头,推动交通低碳化

采用全新动力能源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全球低碳减排的长远目标。英国人将低碳精神与决心延伸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每一根脉络,而交通是一条不可忽视的主神经。英国政府宣称,在不久的将来,在其国内的街道和停车场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和充电站。

这个被称为“充电场所”(Plugged-In Places)的计划,由英国政府于去年9月提出,计划耗资3千万英镑来支持建设充电站点,以满足今后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行驶需求,同时起到培育和壮大电动车市场的作用。该计划将分阶段实施,最初会先在英国3到6个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置站点,作为电动车技术实际应用的试点区域。这些区域在未来将成为英国发展电动车充电设施的基础性建设,并以这些区域为辐射中心形成全国性的电动车充电站网。

去年2月,前任英国交通大臣阿多尼斯勋爵在宣布该计划时说:“英国会成为电动和低碳汽车的先行者,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已经承诺投入约4亿英镑的经费,鼓励开发和了解超低排放车辆的原因。”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使电动低碳汽车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并行驶在英国的大街小巷。尽管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充电场所’是让我们坚定地走向低碳未来的重要一步。”商业大臣帕特·麦克法登补充到:“向低碳交通方式转移是汽车工业的一个转折点,而且具有创建新的工作机会和新产业的潜力,比如围绕着充电设施的建设。”

“在我们朝着绿色环保的目标前行时,”在今年9月的一次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SB)举行的会议上,刚接过交通大臣接力棒的菲利普·哈蒙德也强调说,“交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铁路将是未来远距离城际旅行的首选,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依然有84%的出行者需要使用汽车。“汽车在复杂的点对点旅途中为人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便利。”哈蒙德表示,“我们所提倡的环保,并不是简单地要求人们把车搁在车库里不开。”问题不是出在车上,而在汽车的碳排放上,他认为。

这个雄心勃勃的交通“电动”改造计划,将可能再一次将英国推至这场低碳革命的前沿,并在交通低碳化这个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全球化市场赢得极大的竞争优势。

跨界联合,多项目支持

为了加速推动英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2009年7月15日成立了跨政府的低排放车辆办公室(OLEV),主要职责是协调和简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政策,包括创新与技能部、交通部、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社区与地方部和财政部,并通过与城市、地区和工业界的联系推动政策的落实。

该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即为“充电网络基础设施框架”项目,政府将在这个项目中投入3000亿英镑,在3到6个城市试验和建立充电网络。早在2003年英国即建立了由300多个政府部门、汽车与燃料企业、环境组织、科研机构等参与的咨询性组织“低碳汽车伙伴关系”,形成促进低碳交通发展的初步跨界联合。

2009年9月9日,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SB)与英国交通部共同提出了10个创新研究项目,支持开发用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先进高效电气系统,资助金额1000万英镑。这些项目是总额为2亿英镑的“综合运输项目”(Integrated Delivery Programme)的第一批,旨在加速英国低碳型汽车的发展,约有30个英国企业与七所大学参与开发工作。

这是技术战略委员会近来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的第二次主要投资,今年6月该委员会宣布了“超低碳汽车示范项目”,将投资2500万英镑为340辆低碳汽车在英国进行18个月的路试提供支持。成立于2004年的技术战略委员会是由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支持下的非政府部门,主要支持全英国的技术创新活动。

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低碳汽车项目主管约翰·拉夫林认为,目前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在行驶里程与储存能量之间取得平衡。

委员会希望通过投入使英国居于低碳汽车技术的前沿。目前的重点是开发超高效电动与混合动力车的动力与辅助系统,使能量得到最佳利用。

联合城市,形成充电网

与此同时,英国能源技术研究所(ETI)也启动了名为“联合城市”(Joined-Cities)的专项计划,以协助各大城市部署具有成本效益和兼容性的充电站网络,投资总额达1100万英镑。该计划将致力于建立支持单一的全国性网络,使充电式汽车使用更便利,让更多驾驶插入式电动车的人士能够在英国的主要城市随时随地充电。

这项计划最初将在伦敦、伯明翰、考文垂、格拉斯哥、米德尔斯堡、米尔顿凯恩斯、纽卡斯尔、牛津和桑德兰等城市展开。为此,ETI成立了“智能基础设施顾问组”,将全球系统集成商和主要汽车充电网络提供商集中到一起,包括IBM、西门子、英国Elektromotive公司等业内翘楚都位列其中。

“联合城市计划”和智能基础设施顾问组是ETI于今年7月9日宣布的“充电式汽车经济与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部分。该项目包括了对消费者对充电式汽车态度的评估和对基础设施的支持,ETI将据此确定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设施部署和车主刺激策略,以发展可自持的大规模市场。该计划得到了英国科学与创新部的支持,并建立在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超低碳汽车示范项目”基础上。

该计划已立项来帮助铺设一个全国性的网络,该网络将最终使插入式电动车的使用变得简便,并且能够使其在包括自己家中等任何地方进行充电。

能源技术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大卫•克拉克说:“我们支持英国各市间进行的合作,这使评估变得简便,并加快插入式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速度。”

“由于插入式电动车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所以与汽油和柴油车较量,会存在很大的制约性。现在消费者对于插入式电动车并不了解,他们只关心这些车辆是否具备多种功能,他们是否能负担其费用,以及充电或加油是否方便。”克拉克对电动车的普及显示出了一丝担忧,但面对未来他显得很有信心,“但我们的计划将会帮助提高插入式电动车的多功能性,并使充电变得更加方便,让消费者在面对电动车时少一些后顾之忧。”

从政府“武装”到民间

英国Electromotive公司发明的被称为“充电湾”(Elektrobay)的路边充电站,刚刚获得英国杂志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它的外形象是个咪表,电源插座和家用的交流电源插座相同,由于电动汽车需要的能量比家用电器更大,因而为了减少充电时间,充电站的电流量达到了13安培,比家里的空调专用插座的电流量还大1倍多,因而不仅可以为微型电动车充电,也可以为大功率的电动车快速充电。

为了配合英国政府的电动车普及计划,英国政府出资2500万英镑,购买了500个这种路边充电站设置在停车场和路边,方便电动车使用。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使用零污染排放的电动汽车,将大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可改善空气质量并减少噪音污染。我们计划在伦敦建设25,000座充电站,这样可以使电动车的推行更加迅速。我很高兴地看到,伦敦也加入了‘联合城市计划’来帮助加速电动车在全国的发展。”

半数的充电站将由伦敦交通局组织建在伦敦,计划把这些充电站设立在街道以及地下和地面的停车场中。此种充电站的可用性被看作是成功向更加清洁、无污染交通形式转变的关键。它将鼓励汽车产业接受这一向传统汽油和柴油发动机车辆发起的严肃挑战,并能吸引到投资解决减少充电时间和增加每次充电量的问题。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鼓励电动车技术研究与开发,政府还在年初宣布了总数达2.3亿英镑的消费者刺激机制,将从明年一月开始为有意购买绿色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车价25%的优惠,每辆补贴上限为5000英镑。

英国政府单位也以身作则,规定其员工上下班必须使用低污染、低排放交通工具,并且鼓励英国民众也一起支持、参与到这项计划中来。可以看到,英国对于发展电动车充电设施的行动,将要从政府“武装”到企业甚至个人。

4.实现商业低碳化的路径选择 篇四

关键词:商业,低碳化,途径

1 低碳经济与商业低碳化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 (Low-CarbonEconomy, LCE) , 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 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所谓低碳化是一个过程, 是具体行业的体现, 即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的一个过程。低碳化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共识, 降低CO2的排放已是全球的共同要求, 成为人类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而商业低碳化是具体的行业体现, 比如物流行业、服务业等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商业低碳化是蕴涵在低碳经济之中的, 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部分。商业低碳化具体是指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商业企业自身运营的低碳化, 比如商业自身的节水、节电、节能状况, 商业自身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状况, 以及商业建筑的节能材料状况等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商业服务的低碳化, 比如低碳理念的宣传、购物环境的低碳化、商业物流的低碳化、提供商品的低碳化等, 因为低碳商业是人们所青睐的, 所以商业低碳化是目前商业企业所应重视和积极努力的方向。

2 商业低碳化的范围及意义

从低碳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低碳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而商业低碳化是在商业这一具体行业开展的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的一个过程。通过商业低碳化, 减少能耗、提高能效、节约成本, 提高商业效益, 保持商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商业来说, 走低碳化也有其重要意义。

2.1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三次浪潮, 即农业革命浪潮、工业革命浪潮、信息革命浪潮。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加上资源稀缺性,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节约成本等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 走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情况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焦点不再停留在原材料、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的竞争上 (在同行业内, 企业不同但这些成本几乎是相同的) , 而是更深层次的竞争, 如实施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化减少能耗、提高能效、节约成本, 大大提高企业利润。对商业企业来说, 走低碳化, 建设低碳商业设施、提供低碳化的商品、进行低碳化宣传将会大大节约商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销售额,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使商业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2.3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如何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走低碳化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低碳化减少能耗、提高能效、使资源可以重复利用, 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商业企业来说, 走低碳化能够促进商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确保商业企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 在当前, 商业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走低碳化已成为必然。

2.4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作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 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企业不仅仅是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还要进行环境保护, 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环境污染成为当今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低碳化工商企业不仅能生产供应大量的高质量的产品, 而且还能大大减少CO2的排放量, 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行环境保护。同样对商业企业来说, 在当今走低碳化道路也是商业企业作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3 实现商业低碳化的途径

商业低碳化是行业的具体体现, 实质就是通过商业企业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从大的方面来看, 商业低碳化主要指两个方面, 即商业企业自身运营的低碳化和商业服务的低碳化。下面就围绕以上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商业低碳化实现的途径。

3.1 政府、金融部门联手出台一系列支持走低碳化的政策,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作为低碳化的推动者, 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支持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政策, 包括资金扶持政策、税收政策、奖励政策等;另一方面还要联手金融部门出台一些扶持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资金政策, 加大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资金支持力度。

3.2 在新商业设施建设和老设施的改造上引入环保概念, 全面使用环保材料

对商业设施进行低碳化, 引入环保概念, 全面使用环保材料为商业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提供了砝码。比如,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从商业设施的建设材料到装修材料全部使用环保材料等。

3.3 在经营销售上, 经营销售“绿色产品”, 实施“碳标志”, 推行“碳揭露计划”

商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 就需要走低碳化道路。一方面要经营销售高质量的、安全的、环保的产品, 即“绿色产品”, 通过提供“绿色产品”增加顾客购买的可能性, 促进销售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实施“碳标志”, 即在商品标签上表明此商品低碳化的量化指标, 推行“碳揭露计划”, 对经营的商品和商业实施如实公布碳排放量, 让顾客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提高顾客的购买量和购买率。

3.4 在采购进货上, 注重商品的绿色环保以及质量安全问题, 推广实施“绿色供应链”

对商业企业来说采购商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经营。在当前市场日益竞争的情况下, 谁采购的产品质量好、安全、环保, 谁就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反之, 谁采购的产品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 它就会在竞争中无立足之地。因此, 对商业企业来说,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 就必须在采购环节严把进货的质量关, 采购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安全的产品, 从生产厂家到商业企业直到消费者实施推广“绿色供应链”, 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

3.5 在形象宣传上, 经常组织“绿色环保”活动, 广泛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绿色商业”问题

对企业来说, 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两个同等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 “好酒不怕巷子深”, 可对当今市场经济来说, “好酒也怕巷子深”, 可见企业形象树立、品牌的宣传是多么重要, 甚至一些营销专家说:只要企业宣传的好, 就是产品质量次一点也能销售出去。我们也经常说:不怕不赚钱, 就怕不宣传, 广告一登, 销量大增。可见, 在当前广告宣传对企业生存、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3.6 对消费者来说, 转变消费观念, 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 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 实施专家消费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 随着商品进一步丰富化, 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彻底的改变, 由原来的盲目型消费转变为目前的专家型消费, 顾客有更大的余地来挑选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这样对企业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企业就必须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环保的、安全的产品。因此, 对消费者来说, 转变消费观念, 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 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 实施专家型消费才能促进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坤民, 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

5.建筑施工中的低碳化研究 篇五

关键词:建筑施工;低碳化;节能减排;现状;因素;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碳排放也随之得到了增加。根据建筑实际施工过程当中的低碳,经过对建筑施工中的碳排放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得到控制低碳化的有效措施,并有效解决问题,保证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的节能减排,为建筑施工的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依据。

1.对我国建筑实际施工中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有了逐渐增多的建筑数量,应该保证建筑的质量水平,还应该对节能减排进行充分的重视【1】。从相关的资料知道,我国每年建筑业的实际碳排放量已经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节能减排的责任。同时,在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会消耗非常大量的能源以及资源,进而增大碳排放量。相对于建筑施工来讲,我国的建筑业更加重视建筑的设计以及实际的运行,但是建筑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有着更加分散的碳排放,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而建筑实际施工中会有非常集中且突发的碳排放,很难进行控制【1】。因此,我们应该对建筑施工当中的碳排放进行充分的重视,对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降低。

2.对建筑施工当中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一定的分析

2.1分析施工中的碳排放

通常来讲,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相关机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占总量当中的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比例,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更換极其,应该适当的选择节能型的相关设备,这些节能的机器会有效加快工作的进度,还能减少碳排放量,因此,对机器进行适当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除此之外,在建筑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居住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例如住宅的保暖以及隔热的效果等,选择保温以及隔热的材料会降低使用采暖设备以及空调,能够减少碳排放。现在,分析办公以及生活当中的照明,一般都是白炽灯,其排放量高于LED灯,若对LED能够很好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完成工程之后处理废物时会产生非常多的碳排放量,例如,运输、土埋以及焚烧过程中都会有碳排放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碳排放,施工的有效管理可以将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降低,若机器发生严重的磨损,开启机器就会导致能源的耗费,就一定会产生碳排放【1】。对于机器若不能及时进行修理以及功能的升级,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水平,还会降低生产率,非常容易出现相关的故障,会增大油的使用量以及电的电量,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大碳排放量【2】。

2.2分析运输中的碳排放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当中,对建筑材料以及设备进行运输会导致一定的碳排放,碳排放与运输的工具、效率以及运输的距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建筑材料进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关系着全部的运输工具,一般都遵循就近的原则来对建筑材料进行购买,在该过程中所运用的运输工具基本都是平板车,这些工具根本不会产生碳排放,如果建筑材料的实际运输距离比较远,那么就需要使用铁路或者海运的运输方式,相比于航空以及高速公路运输,也会产生相对比较少的碳排放,因此,在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应该选择距离比较近的供应商,进而对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降低【2】。同时,建筑的成本以及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输效率,运输的效率高会提高材料以及设备的使用效率,还能够 有效减少碳排放。除此之外,碳排放有效减少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驾驶员的技术【2】。

2.3其他的碳排放

通常来讲,还有很多因素会造成碳排放的产生,具体表现为:建筑的具体规模、施工的管理方式、建筑所具有的比较复杂的结构、相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当中运用的水泥以及钢筋、实际用地的质量水平、温度等【2】。

3.对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的相关方法以及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3.1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碳排放的相关方法

在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控制碳排放的方法应该需要一定的计算,之后还应该分析,通常能够运用两种方法来具体表达:第一种是横向图,该图能够直白以及形象的表达碳排放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还能够充分掌握碳排放的程度,进而实现有效的控制【3】。第二种是弯曲图,该图能够将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不同于第一种横向图,它能够表现出工程的具体进度。

3.2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碳排放的相关措施

(1)对施工的设计进行有效的优化

当施工设计方案投入建设时,应该向相关的招商单位充分展示设计方案当中所包含的比较优秀的技术、管理以及实力,若设计方案足够优秀,这会大大增加中标的概率。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缩短工期,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资源以及降低碳排放量【4】。

(2)对机械以及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

通常来讲,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运用机器时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进而及时淘汰耗油量大以及性能非常落后的一些机械设备。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温度以及环境,进而实现能源以及资源的有效节约【4】。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机器出现故障,应该尽可能将其修好,若不能修好应该进行淘汰,避免麻烦。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行机器的维修以及养护制度,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能源的损耗以及碳排放【4】。除此之外,降低能源使用效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具体包括:油的质量水平、渗漏以及机器发生故障等,因此,我们应该聘请专业的人员来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以及养护,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便于之后改进使用,同时还应该详细记录维修机器所需要的所有工具,降低油的消耗,提高安全性【5】。油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挥发性非常强,存放的时间过长会造成严重的蒸发,因此,应该更换油存放的容器,应该保证容器的大小,并对油的实际温度进行一定的降低来减少蒸发,例如,帆布洒水会有效降低油桶的实际温度【5】。

4.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节能减排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研究影响具体施工当中碳排放的相关因素,进而来对具体施工当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降低,本文还研究分析了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碳排放的具体措施,并相应解答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有效预防未来的施工过程当中碳排放的实际状况,提前给出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对低碳化进行了向导。

参考文献:

[1]黄桂然.论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9(20):48-50.

[2]张剑.浅议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节能环保技术[J].中华居民(下旬刊),2014,12(04):121-123.

[3]张忻.绿色施工--节材型低碳化模板体系[J].中国建设信息,2012,24(10):45-46.

[4]周红艳.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07):18-19.

6.低碳化设计论文 篇六

一、中国经济低碳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 两种类型的低碳化

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经验都表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有其内在规律的一方面,即如果不考虑能耗结构的影响,随着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水平自然也会降低,这是一种类型的低碳化。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低碳化,是在经济自发低碳化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减碳”措施,使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并使其低于自发低碳化情境下排放强度,这是一种“外生型”低碳化。中国经济低碳化,就是要实现“外生型”低碳化。

(二)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标准

要判定低碳化是“内生型”还是“外生型”,必须首先确定碳排放基准线。利用Eviews软件提供的ARMA模型,根据1990-2008年的数据进行推测,得出我国碳排放的基准数据。其中回归又分为两种情况:(1)“十一五”以来,我国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可能会对碳排放数据造成扰动,因此剔除2006-2008年数据,根据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13.17%;(2)将2006-2008年的数据也计入,按1990-2008年数据进行回归,即如果保持目前的工作措施,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28.41%。

综合来看,规范意义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低碳化标准是,到2020年可比价的单位GDP(净)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幅度高于13%,或者更进一步,到2020年,可比价的单位GDP(净)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幅度高于28%,可定义为“二八基准线”,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超过该基准线,则认为是经济在逐步“低碳化”。

(三)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意义

促进经济低碳化、建设低碳经济是各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承担国际责任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也成为发达国家维持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战略性工具,发达国家拥有低碳领域内的技术制高点,而且,一些高耗能产业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领域内的发言权,通过征收碳关税、发展CDM机制等推行“碳规则”全球化,进一步维持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未来,国际间竞争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竞争,而且包含了碳生产率的竞争。

对中国而言,推动经济低碳化既是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又是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性选择。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低碳化的第一步,实质上是加速提高碳生产率的过程,是技术水平加速提高的必然结果,因此,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这意义上来看,经济低碳化是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目标,是生产方式的高技术化、消费结构的现代化、能源结构的最优化、体制机制的完善化等过程的集成效果。

二、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解析

(一)不够科学的城镇化模式和资源过度消费的城市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迅猛推进,但城镇化模式却不科学,即过分关注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忽视城镇化之本是“人口城镇化”,导致目前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年以来,我国城区面积增加61.7%,人口仅增加32.1%,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几乎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两倍。

土地利用方式向建成区的转变,意味着碳排放源增加,尤其是我国大多数城市是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蔓延,大部分建设用地是由城郊农田转变而来。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我国不同类型用地方式的碳排放监测数据显示,建设用地的单位碳排放水平是耕地排放水平的100多倍。从我国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来看,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和消费增长1.4个百分点,由此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

现有的城镇化模式下,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同时拉动建设用地增长2个百分点,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投资、消费增长引起碳排放增长8-10百分点左右,综合来看,碳排放弹性系数大于1,目前的城镇化模式是不利于“低碳化”的模式。城镇化引起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关系见图3。

国内许多城市的发展中都采取了低密度蔓延的模式,类似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已由2000年的105.5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133平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3平方米的水平。我国许多城市过早推动了郊区化,世界城镇化的一般经验表明,郊区化等是在城镇化率较高时期出现的,但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采取了这种模式。郊区化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市政设施的规模效应,引起家庭轿车的大规模增长,并且加速拉动城市空间的拓展,导致能源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增加碳排放量。

(二)产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

与世界总体结构以及发达国家排放结构有很大不同,我国碳排放来源主要是产业排放,终端能源消费中运输所占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约低16.6个百分点,民用、商业、农业所占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约低7.6个百分点。从各类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来看,工业排放强度最大,其次是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目前,我国产业发展耗能最多,产业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1%;产业排放又主要集中在六大高耗能工业部门,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六大产业耗能就占我国全部能耗的51%,而且这些产业也是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使用最为集中的产业,六大产业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82%,综合起来看,六行业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

一些研究因此认为,要实现经济低碳化,必须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但从碳排放强度的角度来看,尽管我国一些高耗能行业的用能效率不高,但除了个别行业差距仍大外,其他行业差距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缩小,2003年大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水平与最先进水平差距已经在1.2-1.4倍左右。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加快,上一轮经济周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的钢铁、化工、电力等企业,大多数是规模庞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我国高耗能工业的能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缩小。

主要因为,高耗能工业的产品多是中间产品,是其他产业的主要原料,换句话说,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了这些产品增长。高耗能工业产品投入的行业多是我国目前支柱产业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可以推断认为,这些高耗能产业的载能量随着中间投入品已经分散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因此,碳排放水平较高是由于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引起的。

正是由于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才导致我国经济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2009年我国以不足世界10%的GDP消耗了占世界40%的钢材、45%左右的水泥。由于我国经济对高耗能产业的过量消耗,才是拉动高耗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经济低碳化角度来看,是由于我国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对高耗能产品的利用效率不高,由此引起了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未来,要实现经济低碳化,不能仅从供给上即碳排放量大的产业进行控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高碳排放强度产品净出口量过大

目前,中国出口产品层次多,种类丰富,除了以机械电子和纺织产品为主,高耗能产品占有比重较大,2008年,中国钢材净出口达4380万吨,其他还包括焦炭、水泥等。

从经济低碳化角度,需要进一步测算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强度,即出口商品的单位增加值排放的温室气体状况。利用如下公式,测算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强度(CIex)。

CIex= Cex/ Pex

Cex为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Pex为单位出口产品的增加值。据测算,2007年我国出口制造业商品的贸易附加值率总体为38.47%,炼焦、煤气和石油加工业的附加值率为42.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32.75%,纺织服装类为34.29%,化学工业为31.45%;其中加工贸易附加值率仅为20%左右。

对比我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焦炭、钢材、水泥、生铁、塑料制品都是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除了熟知的高耗能产品,塑料制品等也远超过了平均水平,高耗能产品和塑料制品等的出口不利于我国低碳化进程。

(四)消费结构升级引起的碳排放叠加效应

消费拉动碳排放大幅增长是各国普遍规律,发达国家的碳排放结构中生产、生活、交通各占1/3,这也是发达国家众多耗能产业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碳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我国正面临着以“住行”升级为重点的消费结构升级,碳排放结构也将向发达国家的“靠拢”,即交通和生活(主要是住房)的碳排放总量将有大幅上升。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可能突破50%,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城市社会,全社会消费特征更多体现出城市消费特征;目前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特征与中等偏上户的特征基本一致,未来,城镇居民消费特征将向目前的高收入户特征转变,最主要的升级表现是住房和交通通信等比重提高,住房和交通通信分别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1.92、4.72个百分点。

交通消费升级拉动碳排放强度上升。交通消费升级的典型特征是私家车的普及,在我国还表现在航空出行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私家车的排放量以十几倍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石家庄市做的实地调研报告显示,交通出行的GHG(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高收入组家庭是低收入组家庭的18.7倍;因此,到2015年我国交通排放的总量将增长几十倍。即使考虑到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交通升级引起的碳排放强度也将处于上行区间。

居住结构升级进一步扩大碳排放量。我国人均住宅面积处于迅速增长中,房地产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是一个高碳排放的过程,房地产的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和排碳量也很可观,其中的碳排放情况通过建筑业排放表现出来,住宅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是持续的。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属于生活排放部分,目前我国的建筑多是耗能量较高的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商业建筑能耗是住宅的10-15倍。因此,以每年新建成房屋量为10亿平方米, 每平方米碳排放量0.8-1吨计,则每年建筑新增碳排放8-10亿吨。

(五)体制机制中的缺陷

由于我国能源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能源资源价格水平偏低,煤炭等能源价格大多只反映了资源开发、运输成本,而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失的外部成本,导致我国碳生产率的下降幅度不够大,导致了扭曲和不合理的投资行为以及矿产、水、环境等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致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始终锁定以“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阶段。另一方面,由于能源价格相对较低,高耗能产业大规模扩张,国内无法消化产能时,只能依靠大规模出口高耗能产品,这也是造成我国高耗能产品大量出口的原因。

由于“碳”领域内的市场机制不完整,碳排放效率无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为经济低碳化提供持久的动力;要提高碳生产率,使得“碳”能够成为调控资源流动的重要工具,从根本上来说还需要建立碳产权制度,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碳产权制度。

三、各种制约因素再解析

从我国经济低碳化的难点来看,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有“正”有“负”,即有的因素是现代化进程中自然会出现,包括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等,限制低碳化的主要是这些进程中的不合理环节和成分,对其调控方向应是减少其中不合理的环节,但另有一些影响碳排放强度提高的因素则是负向,如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较低等,以及单纯追求增长的外贸结构、不完善的市场体制、未建立的碳交易体制等,这些因素是负向的,是需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调整和修改的。

四、加快中国经济低碳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走“人本化、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

突出强调“人口城镇化”在城乡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以物为本”的城镇化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转变,走“人本化、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农民工的“本地化”,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步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要增强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化成果。要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维护群众利益。对在城市已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大力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注重对现有城镇空间的高效利用,建设紧凑型城市。盘活城市存量土地,适当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对城市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走城市用地内涵式挖潜的发展道路。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完善现行城镇用地制度,严格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制度,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让价格真正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和成本。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化道路,改善城市形态,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建设紧凑型城镇,通过“空间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出行低碳化、住宅低碳化、动力低碳化、生活低碳化”五个领域,全面建设低碳城市。

(二)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

以功能性产业政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我国以前多使用倾斜性和鼓励性产业政策,偏爱某些产业类型,这容易造成有产业发展之名、却无技术升级之实。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转向功能性政策,即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考虑到经济低碳化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还应重视碳生产率提高这一目标,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尤其是,支持和鼓励传统产业的核心环节进行技术升级,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等我国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在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上加大支持力度,重点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逐步下移政策重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的优势,更好适应企业面向市场竞争中的多样化需求。

打造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通过做小分子即降低碳排放和做大分母即提高增加值的方式推动经济低碳化。加大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改造产业,摊薄单位产值的碳排放成本,实现可持续的工业化。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附加值,做大分母。

(三)减少高碳排放产品出口,优化外贸结构

限制高碳排放产品出口,支持重要原材料进口。坚决禁止和限制高碳排放的产品出口,包括钢铁、水泥、焦炭及其他资源类产品等,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对该类产品的出口课以重税。支持进口重要的原材料,或在国外建设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稳定供应基地,包括油气、矿产、木材和纸浆生产基地,减少国内相应的产量,减缓碳排放总量上升步伐。

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向“微笑曲线”的上游拓展。进一步完善出口政策,细化、深化出口产品鼓励政策,细化产品代码,鼓励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出口,重点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和大型机械、成套设备出口,鼓励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类出口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形成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着力减少顺差,实施“走出去”战略。从经济低碳化的最高目标来看,必须逐步降低贸易顺差,逐步实现进出口平衡,避免以国内碳排放支持世界消费。逐渐降低加工贸易的比例,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引导企业向一般贸易转型,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鼓励更多采用国产料件。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分类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限制加工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加大力度,扶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如家电、纺织品服装、轻工等,通过境外投资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把一部分加工环节转移到境外,改变原产地标签对我出口贸易扩大的制约。

(四)引导消费结构理性升级,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

以住、行为重点,引导消费低碳化。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要在全社会形成出行依赖小汽车的习惯之前,大力提倡和发展符合低碳原则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大城市重点培育中高级汽车市场,还原汽车使用的本来面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促使汽车由工作代步工具向家庭休闲旅游工具转变。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速度,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倡导开展汽车以旧换新,节约能耗。推广和建设低碳建筑。加快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城市低碳建筑,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步推动对城市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扩大低碳建筑的比重。

推动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适度的消费规模、适当的消费结构、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为重点,引导形成节约型、生态化、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尤其是引导消费结构理性升级。摒弃以高消费为生活追求的消费模式,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开发可持续产品,引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倡导资源节约利用的社会消费氛围。

(五)鼓励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调整能源供应结构,就是要增加低碳或无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比重,进一步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石油等能源,改变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与世界结构倒挂的现状,实行能源多样化、清洁化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核电,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降低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的产业化成本,多种措施综合配套,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依托能源重点工程建设,突破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先进核电站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积极跟踪和参与氢能及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碳捕获与储存、核聚变、海洋能利用等前沿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争取尽早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

优化能源结构还包括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应用先进清洁发展技术,优化发展煤化工等深加工企业,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和使用效率。

(六)推动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对低碳发展的内在调节机制

探索建立碳产权制度、发展碳排放交易、征收碳税,通过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增加“碳”这个可调控要素,使资源配置中体现出“碳”要素的价值,促使资源由碳排放效率较低的企业向碳排放效率较高企业流动。

瞄准经济低碳化要求,重点推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确保资源价格能够反映推动形成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转嫁给社会的生态成本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从而保护和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要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使之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在具有竞争潜质的资源市场领域,应引入竞争机制,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不适于或者不具备条件引入竞争机制的领域,必须加强和改进政府价格监管。

参考文献

[1] 韩文科,等.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

[2] 刘强,庄幸,姜克隽,等.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发展研究,2009(1).

[5]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6: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王毅.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广州能源体系低碳化路径选择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济大跨步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大幅度上涨,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据广州市环保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广州市PM2.5和PM10状况恶化,其中PM2.5年平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51倍,比2012年上升3.9%。PM10年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03倍,比2012年上升4.3%。近5年(2009~2013年)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2013年PM10浓度为最高。导致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能源不合理的过度消耗,随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兴起,广州作为沿海发达城市谋求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顺应绿色经济潮流走能源体系低碳化之路。

二、广州市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

广州市目前没有自产煤矿,对化石能源的供应主要依赖于外省调入和进口。从相关数据测算得出,广州市化石能源总生产量(主要包括焦炭、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火电)自2007年至今平均每年1,050万吨左右,其中生产量最大的是柴油和火电,分别占据能源平均年生产总量的42%和30.5%。广州市能源消费(生产与生活)方面,从绝对数量来看,能源消费总量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5,000万吨标准煤,2010年突破6,000万吨标准煤,2007~2014年每年能源消耗量平均增长370万吨左右标准煤;从相对数量来看,广州市能源消耗总量自2007年至今,每年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与《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未来五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应控制在4.3%左右”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广州能源体系低碳化路径选择

广州市能源体系低碳化问题涉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从全局来看,解决能源体系低碳化的实质,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妥善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环境相适应的过程,走出一条适合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道路。

(一)建立能源-经济-城市系统图。(图1)为了实现广州市能源体系低碳化,需要建立一个能源-经济-城市模型作为宏观战略指导。该模型通常可以分为能源需求、能源供应与转换、经济影响、城市发展等子系统。通过模拟的能源、经济、城市发展的关系结构图,能够更科学的进行综合能源体系规划与管理,提出广州市能源体系低碳化具体对策。

(二)规划与管理能源。加强能源规划与管理就是要改善能源体系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绿色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减缓总体需求的能源增长和能源生产、分配和消费,使较少的能源提供最大的贡献,同时减少碳排放,减轻环境污染。针对能源消耗大的产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引进或开发低碳能源技术,完善能源市场体系。

(三)优化能源体系

1、广州主要化石能源低碳化措施。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原煤、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的回归方程:CO2排放总量Y=0.222柴油+0.390原油+0.201原煤+0.199汽油+0.011焦炭。从方程中可以看到,原油回归系数为0.39,居五大化石能源之首,这显示原油对CO2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同时,原油在提炼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柴油、焦炭、汽油、煤油等化石能源,导致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因而减少原油消耗是重中之重。交通领域是原油使用的重要领域,最具明显效果的是用电力、天然气来代替原油消耗。天然气热值高、排放低,没有烟尘颗粒,产生的温室气体比煤炭减少约1/2,比燃油减少约1/4,而且比汽油更安全可靠。

柴油的回归系数仅次于原油,且是第一个进入回归模型之中,这说明柴油不仅对CO2排放总量影响较大,而且其偏回归变差也最大。这是由于近几年经济复苏,日美投机致使石油等价格暴涨,同时企业为完成增加的订单,大量购买柴油机发电,导致柴油消耗量大幅度增长,要缓解此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购买柴油机发电的监控力度,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石油、柴油发电。同时,可以建立生物柴油示范基地,其燃烧性好于柴油,残留物可使机油使用寿命增长,无须改动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此外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高达98%,降解速率是普通柴油的2倍,可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原煤对CO2排放总量影响程度位居第三位,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广州市是电力输入大城市,每年对原煤的消耗量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最大比重,对原煤的优化,重点要解决发电问题。广州可利用水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优势来代替煤炭发电,同时发展洁净煤技术、GEO-COAL煤炭优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利用率而且可以满足排放标准。

汽油在回归方程中位于第四位,对CO2排放总量影响较小,对汽油的消耗主要是汽车。近几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逐年增加,汽油消耗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因而限制私家车数量、提倡公共交通成为重要手段。可以借鉴日本、香港等地区提高相关税费来控制汽车数量,比如提高上牌照费、油费、停车费,规定官员出行必须选择公共交通等。

焦炭对CO2排放总量影响最小,主要是因为市场对其需求低迷,供过于求,消耗量少。焦炭对经济发展上的贡献不大,对环境影响较小。

关于化石能源的优化,一些学者做了简单假定和匡算。如果煤炭消费降低一个百分点,代之以水电或核能,则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减少1.14%,就是用含碳量低的化石能源天然气或石油替代煤炭,每减少一个煤炭消费百分点,碳排放量将分别减少0.46%和0.28%。(表1)

2、科学开发利用广州绿色能源。绿色能源共同特点是污染少、理论储量很高,今后发展前途很大。能源体系向低碳化、均衡化方向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这既是能源战略的核心问题,又是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绿色能源的总体战略有:把开发绿色能源放到能源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增加投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技术,降低开发成本;建立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基地,加强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

广州可以开发新能源的顺序依次是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属于资源性能源,开发利用难度不大;而生物质能属于技术性能源,主要基于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开发利用有一定难度。广州应充分发掘水能潜在优势,开发增城和从化的河流水能,同时注重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的开发,可利用地势建立大中型水电站,回资快、效率高、节能环保。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借鉴国内外城市措施,通过税收等政策扶持太阳能相关产业,开发推广太阳能产品,把太阳能落实到社区居民生活,交通设施中。至2020年达到40%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和热泵集中供热水系统。对于风能,广州应积极开发南沙、万顷沙沿海一带的风能,利用风能作动力带动各种机械装置或者风力发电。

3、加强国际合作。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大环境下,能源体系低碳化成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时代潮流。能源商品国际交易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化趋势。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实施能源走出去战略,已成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广州在实现能源体系低碳化过程中,注重国际合作十分重要。首先,合作主体要多元化。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发展为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学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其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由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风能、生物燃料、节能、能源科技装备等多个领域,广州应该开拓特色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的实质性合作,并加快技术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应用,为绿色能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合作内容不断深入。从能源生产工艺环节来看,能源低碳化国际合作应从单一的上游开发,拓展到上下游一体化合作;从合作的技术含量来看,由能源进口,发展到低碳技术联合开发、能源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从合作的战略意义来看,由解决能源短期问题的合作,发展到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

(四)优化产业结构

1、能源高碳产业低碳化。能源消耗碳排放最高的行业是公共电力和热力、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建筑物是耗能大户,在建筑设计中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可在外墙立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或风力发电系统,建筑材料可选用墙体节能建筑材料,安装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广州可以借鉴上海市节能建筑典范“汉堡之家”经验,其能源消耗比传统建筑少90%,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世界顶级标准,室内照明用电和热水基本自给自足。交通运输方面,可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减少浪费,推广使用节能燃料汽车,争取到2020年,广州市生产新能源车达到年产80万台,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地下铁路推广使用电力机车节能技术、铁路机车操纵节能技术等。对于船舶节能,关键是节能船型优化设计,此外可在万吨货船上采用电脑控制的风帆助航,节油率可达15%。

2、各个生产领域低碳化。工业方面:第一,改善工业能源结构。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整体效率,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政府制定高碳工业产品税收政策,鼓励低碳工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家进入低碳工业领域;第二,优化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工业内部比例关系,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比重,优先发展耗能低的信息产业,依靠节能技术改造重点用能产业;第三,建设工业低碳园区。最大限度使用绿色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着力于园区内低碳产业链和产业网的建设,吸引更多低碳工业入驻。农业方面:畜牧业和林业是农业中典型行业。畜牧业是高排放行业,林业是主要的碳汇行业。调整农业结构,可加快高碳农业行业向低碳化转型。畜牧业方面,主要是集约饲养立体养殖,降低排放,开发清洁能源。林业方面,主要是发展碳汇林业,引进林业建设和管理技术,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服务业方面:为适应工业、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服务业产业结构也要优化升级。包括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活性服务业、激励创意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间资源循环等。鼓励低碳旅游业、低碳物流业的发展。

3、能源低碳技术是引擎。不论是优化能源体系结构,还是优化产业结构,低碳技术起着关键作用。低碳技术涉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引擎。从碳减排控制方式看,大体上分为零碳技术、减碳技术和去碳技术。从对碳减排的控制流程看,低碳技术分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三个阶段。将上述两种方式合并,即可得到低碳技术构成体系。

(五)完善能源市场体系

1、政府调控能源市场供需。广州市能源体系低碳化发展首先需要政府政策作为坚强后盾,政府作为能源体系优化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应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弥补市场不足,为能源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空间。第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国内外经验,要全方位建设与能源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传统化石能源排污标准、节约能源法、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能源领域垄断与民营企业比例、产权保护制度、税收补贴制度、专项资金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及能源监管法律制度等;第二,加强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政府应加大对能源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如对于新能源汽车可建设充电桩等基建,给消费者信心,促进新能源良性循环。欧美等国家为加强各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都确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目标、行动路线及投资计划,这给我们带来借鉴和启示;第三,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体系。价格机制是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机制,也是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一方面要改变现行资源能源价格只计开发成本的做法,要把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再生补偿等都纳入价值中来;另一方面在产品定价时应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第四,调控引导能源市场需求。推广使用绿色能源产品和技术,鼓励企业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低碳产品,对低碳产品科学定价。同时培育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低碳消费知识,倡导低碳消费理念,促进消费者延续和扩大其低碳消费行为。

2、企业节能减排,承担社会责任。随着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能源危机的出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不再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要对环境负责,积极参与到能源体系低碳化进程中来。首先,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上,企业应加大对自有技术应用的投入,自有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淘汰落后装备和生产工艺,从源头节能减污。提升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应用力度,提高主要耗能设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同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加强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排污管理;其次,完善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技术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信息、科研成果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三者结合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途径。广州市企业应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技术,吸纳低碳人才,为企业节能减排奠定充足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最后,培育绿色能源产业项目。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未来发展潜质的绿色能源项目上,研究开发低碳绿色产品,比如广州15MW级燃气热电联产机组、从化万宝冰箱光伏项目、国际合作新能源汽车项目等。广州市绿色能源产业项目的选择充分证明了能源发展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又符合社会能源发展大趋势。

3、全民参与落实低碳能源生活。在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的今天,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已经步入全民低碳生活,可见居民对能源体系低碳化的重要作用。作为公民,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吃穿住行方面力所能及为低碳经济发展做贡献。在“衣”的方面,减少高能耗纤维产品消费,侧重可再生植物纤维衣物;在“食”的方面,提倡低耗能、营养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消费结构,多用节能烹调方式;在“住”方面,使用家庭节能灯具和电器;在“行”的方面,多选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在“用”的方面,节水节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总之,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转变,而不是能力加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生活细节实践低碳生活,为节约能源做一份贡献。

随着全球日益变暖,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寻求的发展目标。广州作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能源资源却十分贫乏,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实现广州可持续发展,化石能源低碳化、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体系成为广州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和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2012.12.

[2]黄立洪,林文雄.能源消耗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付兴友.低碳经济背景下清洁能源发展的研究及建议[J].四川水力发电,2011.2.

上一篇:雷锋月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规范用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