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共8篇)
1.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篇一
04457城市设计与规
城市设计与规划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古代西方保留至今惟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2、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理想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是地主所有制,而欧洲是封建领主制。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的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3)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但中国由于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而欧洲很早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4、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准确地为可持续发展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促进城市起源的重要因素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理
6、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
7、城市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占主导地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位。
15、隋朝建造的大兴城除了
8、度量城市化水平是以城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镇人口为标准的。城市化可分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生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坊里。
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水平达到
16、唐长安城布局特点中轴30%左右;
2、中期阶段,城对称布局、规整的方格网、居市化速度较快,较短时间城市住里坊制
化水平达到60%左右;
3、稳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体系
成。由此有城市化进程的S形
17、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曲线图。
类的标准:大城市,是指人口
9、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生重要影响的《考工记》,写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口50作于西周。
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
10、工业革命后,城市布局发不足20万的城市。生了变化:城市圈层式的扩
18、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展;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商业与公共用地;交通系统变分级编制,由城市的人民政府化大;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题。
19、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与发展
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11、三国期间,魏王曹操公元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中,以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局方法。
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
12、《雅典宪章》和《马丘比段。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综合丘宪章》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和经常性、实践性的特点。出一些重要的方向,而且它是20、按总体规划的层次要求,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雅典宪章》中最核心的城市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思想是功能分区,“雅典规划。详细规划可分控制性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两种类型。
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马
21、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丘比丘宪章》中着重提出了生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和详细规划建设用地的各项控谐问题。
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13、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生活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安排和规划设计。
心在城堡,而经济中心在城
22、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层市。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放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性的特征。
14、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23、各层次规划图纸比例要
求: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0~1/25000,小城市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
24、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5、确定城市发展性质依据: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切忌主观想象,不要随意提出国际、国际化、大都市等;城市性质的表述应语言精炼、定位准确;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26、城市规模的研究所包括的内容有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是受自然、机械增长率支配的。
27、城市人口是指与城市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口。人口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28、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的部门从业人员;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政府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第四章 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指标
29、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18.0~28.0平方米/人;工业用地10.0~
25.0平方米/人;道路广场用地7.0~15.0;绿地≥9.0;其中:公共绿地≥7.030、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用城市用地。
31、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
32、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33、地下水过量开采会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漏斗。
34、风玫瑰图一般指风向频率玫瑰图和平均风速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一般常用8个、16个方向
35、机场用地适用坡为0.5%~1%。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36、城市煤气管网布置中,煤气管不能在地下穿过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37、卫生防护带可以与高压走廊统一布置,从而节约用地。
38、城市给水水源取水点上游100米以内不得有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
39、地震的基本烈度是以100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是设防的依据。
4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提供科
学依据。
围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市的41、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周围,并按工业性质和污染程类用地是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度,均匀地、合理地布置在城地;二类用地是需要采取一定市的四周,城市内部有若干工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点。这种三类用地是不宜进行城市建布置形式或以避免工业的大设的用地。
量运输对城市的干扰。工业区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 工业
42、城市总体体布局的基本区布置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原则: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呈间断式交叉布置,这种形式发展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工业企业不同的污染情况布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置工业。组团布局:在城市总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体布局中,根据规划布置意图带动全局。
组成几个规划分区,每一分区
43、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组团中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居小类三级进行划分,以满足不住区,使生产与生活有机地结同层次规划的要理求。城市用合起来。群体组合布局:在工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业用地布置中,有的将工业用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哪地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些用地?
业区、远效工业区等,而使城
44、工业企业内部的专用仓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库属于工业用地,露天矿用地
48、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属于水域和其他用地类,居住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配置,城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属市各类公共设施需要配套齐于居住用地。
全,应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
45、防护绿地指对城市环境分级或系统的配置,局部地域卫生、灾害等具有防护、减灾的设施按服务功能与对象予作用的林带等绿地。生态景观以成套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的确定要考虑居民对设施方有直接影响的区域。我国规定便使用的要求出以,也要考虑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到公共设施经营管理的经济额为每人7平方来,没有上限性与合理性。公共设施的分布限制。
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46、绿地在保护城市环境方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面的功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就其所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有权归属方面。基本可分为:
公共性绿地、专用性绿地、私第六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有性绿地。
49、城市道路交叉口间距快
47、工业用地在城市总体布速路为1500~2500米、主干局中有四种布置方式:工业包
路为700~1200米,次干路为
350~500米、支路为150~250米。
50、城市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表示。
51、主干道指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次干道指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52、步行街的类型包括:完全步行街,公共交通步行街;局部步行街;地下步行街;高架步行街。
53、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于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如工业区、仓库区、货码头等)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54、铁路建筑与设备分为二类:与城市直接有关的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站,与城市无直接关系 :编组站、车辆段、列车段、客车整备场
55、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宜为4~7km2,再近接警报后5分钟应到达出事地点。
56、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压力管就避让自流管。
57、排水制度的分类:分流
制: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或污水,各自独立成系统,污水管专门排污水,有些工业废水要单设管道系统。合流制:只埋单一的管道系统来排除污水和雨水,此种系统目前已不常采用。
58、排水系统布置的一般形式:截流布置:由主要管道分区收集污水,在各主要管道末端用一根大的干管连接,将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扇形布置;在地势向河流方向有较大倾斜的地区,为了避免管道坡度和污水流速过大,严重冲刷管道内壁,常采用这种形式。分区布置;在地势高差较大时,可在高地区和低地区分别布设管道,高地区的污水可直接流入污水处理厂,低地区的污水,如在需要,可用水泵抽送入污水处理厂。分散布置。在地形平坦,或向外倾斜,或用地分散的城市,为了避免污水管埋设太深,采用分散布置较为经济。各分区有独自的干管和污水处理厂,自成系统。
59、城市给水工程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给水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60、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城市人民防空规划。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61、居住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报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62、城市居住区的尽端式道工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用地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居住较之小城市的比重要高,相对区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地居住用地比重会低些。同时63、一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也由于大城市可能建造较多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高层住宅,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会适当比之小城市低。城市性地;二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公质:一般老城市建筑层数较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低,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用地的比重会高些;而新兴工主的用地。三类居住是指市政业城市,或是相对独立的产业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园区等,因产业占地较大,相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对居住用地比重就较低。自然等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条件:如在丘陵或水网地区,居住是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会因土地可利用率低,增加居用地。
住用地的数量,加大该项用地64、低层住宅是指1~3层的的比重。此外,因纬度高低的住宅,多层住宅是指4~6层不同地区,为保证住宅必要的的住宅,中高层住宅是指7层日照间距,而会影响到居住用及以上的住宅。
地的标准。城市用地标准:因65、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服务半径应为800~1000m,居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半径应为400~500m,居住组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70、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应为150~200m。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是66、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包括: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系统甩组成。这种人车分行的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道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私人方面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之后,制方面的影响;住宅的层数对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地区便广为采用。人车混行的有很大影响。
道路系统,是居住区最常见的67、住宅群体的平面组合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形式,这种方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边布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置;混合布置;自由式布置。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68、居住区道路分级布置的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红线宽度要求。第一级:居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都20~30m;第二级:居住小区采用这种方式。人车共存的道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更加强14m;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路,红线宽度一般为4~6m;车来应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第四级:宅前小路,一般宽度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不小于2.6m。
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69、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主勃勃生机。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城市规路系统
模,在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第九章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的比重方面,一般是大城市因
历史更新
71、《内罗毕建议》中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的;《威尼斯宪章》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国际宪章。
72、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绝对保护区以外,其周围还要划出50米的建筑控制地带。73、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到历史城区及其自然人工环境的过程。历史地段:也叫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74、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1)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2)现状城市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7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市记忆;继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契机。
2.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篇二
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用以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维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 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乡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 是独特魅力之所在。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 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 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 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 在共性中找出个性, 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城市生态和谐
(一) 城市空间上的和谐
1)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只有实现生态化, 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之中,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些共生, 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 又有与大自然的融合, 创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 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购物、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天堂。
2)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要大力保护和显示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 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 重点抓好历史文化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东西。在建筑上追求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积极创造既适合现代化功能又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增强和展示城市建筑的艺术个性和人文特色, 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对话和载体。
(二) 创新发展的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城市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功能, 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创新功能, 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 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指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
三、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态规划
(一)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 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 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 (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河湖生态系统等) , 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 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 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 (如农田、河湖等) 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 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河信息流, 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 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 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 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 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 同时,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引发公害。
(二)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 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 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 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 支持人们的活动, 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近年来, 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 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 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四、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 从宏观、综合的角度, 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 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 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 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 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 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 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 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 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 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二) 循环再生原则
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再生过程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 使自然资源获得最佳利用, 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及居住环境, 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低。
(三) 区域分域原则
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 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 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总之, 城乡规划是科学严谨的, 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生活氛围, 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乡规划, 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 也是我们这一代, 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摘要: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用以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 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
3.浅析城市排水规划与设计 篇三
【关键词】城市排水;规划;设计
一、从宏观角度审视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排水规划设计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了解该城市的水资源情况并巧妙利用此条件来带动创造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故城市排水规划和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本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排水体制的相关性因素以便做出正完善的规划设计。
排水体制的整体规划应该根据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来作为参照,如当地平均降雨量和最大降雨量的多少,地理位置的高低,水的质量的好坏,偏酸性或碱性,常年的天气情况,或者说是季节性的天气情况,原来的排水设施的完好度及其废水处理并重新利用率等等,都是应该在设计规划中要考虑到的必然因素。在一个商业化的发展城市中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若想构建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排水体制需采用分流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来针对性的做规划设计。
1、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防洪排涝的理念:其实洪水分外洪和内洪,外洪主要以防为主,例如防洪堤、水库或大坝等等,而内洪则主要是排蓄为主。对城市来说,在规划设计时,不应有“涝”的概念在里面,只有怎样才能将雨水排除或者蓄积起来的问题。
2.排洪与排水标准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主要是解决较短时间(5~120分钟)内暴雨所汇集的较小面积雨水的排水问题,参照是每年的最大暴雨量。而排洪索要考虑的汇水面积较大,需考虑近几十年的最大雨量,使用某重现期(如20或50年一遇)24h暴雨量为基本参照数据,其选用暴雨样本是年的最大值法。因此在进行防洪排洪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
3.排洪的具体措施
规划雨水排放通道时必须考虑到所在城市的周边地势,结合当地相应的地理结构(如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丘陵地带)结合横向和纵向设计廊道雨水系统。排洪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增高洪区地面,二是雨水泵加滞洪区。尽量让洪水从城市导入附近的村庄,也可带动周边农业及其畜牧业的发展。
4.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水的利用作为非工程措施,只需将先天的自然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加工,便可以变废为新,同时增加对废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再次转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耗资少,人力也少,成果却是立竿见影。目前节约用水也成了大众所努力的方向。世界各地都倡导节约能源,如三峡大坝的修建就很好的帮助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成了防洪控涝的一道铜墙铁壁,很好的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水利兴则国兴。
二、从微观角度审视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针对所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如居民小区、商业发展区、教学区域、科研区域、科研区域、绿化区域)设计出最合适的排水方案,以最快捷最合理最节约的规划来达到目的。它们是理想与现实的衔接,如①街头绿化区域、行政办公、教育科研主要是以蓄水为主,在旁边修建浅沟达到雨水资源的最大利用,加强植被对水分的吸收或设置水体景观。让人们能够就地取水用水,节约时间的同时也高效的利用了资源。②道路、广场、停车场、临河区域等主要以控制水的量为主,在道路两边上的绿化隔离带内设置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净化初期的雨水;在进水口加入过滤截污装置,在道路雨水排水管道上,选取一些雨水沉淀装置,雨水和污水经过沉淀后,方可导入城市水体;在对滨河区进行改造时,应保护好周围的自然植被不被破坏这样,也能很好的净化水质,提升水质。
三、从中观层角度审视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排水计划在城市与乡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缓解了城市中雨水和污水的涌滞状态,从而也带给周边地区的农作物以滋养,减少了南水北调工程所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同时为城市和村镇带来了双赢。
在城市排水设计中有以下这些注意的事项:
(1)注意将雨水和污水的总量作为依据,才能制定不同的排水标准。
(2)注意将雨水和污水分布处理的规模及其排水的走向和位置确立。
(3)注意排水管道的面积,高度及其坡度的计算。
(4)注意让管道的设计避让开一些障碍物或是危险地域。
(5)注意排水管道埋入口位置的选择及其出口位置的选择。
排水规划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雨排安全性。提高了城市区域内水利工程规划排放标准,以保障了雨水排放的安全稳定性。
(2)原生态更环保。本着节约开支的理念,保留现状山体、水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来换取原生态并且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和谐城市文明的措施。
(3)污水排放与处理应该分步实施。设置临时污水处理设施中转站以便接纳近期排放而来的污水,保护了区域的水环境不被污染,避免了雨水和污水混和的问題。
(4)合理预测污水的量。只有科学预测了该区域的污水量,才能合理确定污水管网管径及构筑物所需要的规模,保障污水排放顺畅,设施的正常运作。
结束语
城市排水系统对每个公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水,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发展每个城市的排水规划建设才能引领城市欣欣向荣的发展。只有适当提高雨水排放标准,控制雨洪滞留;合理利用污水的量,解决近远期污水排放和处理不当的问题,有利于设计出与新区域发展更为匹配的排水规划设计。近年来城市环保成了最热门的话题,环保节能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航标,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要珍惜并善加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它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与时俱进。引领祖国和人民走向富强,早日达到小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康.城市新区排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3):76-77.
[2]刘应宗,李明等.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2):97-98.
4.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篇四
自从有城市规划以来,传统城市的特色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刚刚听到的一个观点„„虽然偏激,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今天的规划,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加上制定规范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人,真正了解城市和人的深层需求的,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的寥寥可数,他们的“产品”算得上城市规划吗?
另外,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能够规划、或说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变化比规划快”,我们所处的城市时代,是城市发展变化激烈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过程。环境最差的城市,往往又是人口最拥挤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土地受害,住房困难,交通紧张,绿地减少„„城市化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环境破坏的过程。
“城市形象不光是规划和建筑两者之间的事”,明白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很重要,可使偶们不必过于自恋或自卑,而以平常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设计只是若干重要环节中的一个。
但是,全面的分析之后,这个话题的焦点被(“偷偷地”)分解了,偶又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觉得有必要建议大家回到“专业地带”来继续讨论。
这个问题的确可以从城市大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前面偶们多多少少也提到了体制、立法、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说:他们也应该对目前的不良状况负责,甚至责任相对更大。不知道如果是在一个“体制”、或者“立法”方面的专业论坛里讨论同样的话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估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要说:因为设计行业水平太差!也许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地位不够高呢!——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这种很有道理却可能导致扯皮的争论里耗太多的时间,只要能概念性地搞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后就必须尽快回家先把自己的脸洗洗干净,否则到最后大家依旧灰头土脸,到底是图个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牢骚、叫屈或者互相声讨推委吗?——偶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讨论并着手解决问题呢?
所以我们不妨回过头来,从专业本身看出去,先把自己的专业工作对城市面貌的影响做个客观的总结,并不见得非得拿“破坏力”做切入点吧。
面对现实,我们是否还顽强记得自己的“理想”,又是否怀疑过从一开始就走错路的可能?
5.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篇五
一、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源于1958年创建的“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他为我国现代造园学构筑了基本框架,也为我校园林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在徐大陆教授、郦湛若教授、刘旭云教授等老一辈园林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在我校设立,拉开了我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序幕。
二、学术队伍情况
高学历、年轻化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学科教学队伍的特点。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具有教授职称者1人,副教授职称者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人员15人,占总人数的71%。45岁以下教师18人,占总人数的86%。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系统。
目前本学科下设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1.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本方向重点研究城市绿地与城市环境的复杂关系,致力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林建筑、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承担多项部省级项目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城市和园林建设作出了贡献。
2.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本研究方向从园林发展历史入手,探讨与总结中西方园林发展的脉搏,园林思想形式与风格的演变过程;追踪当今国内外园林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园林行业中的重点与热点内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3.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本研究方向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核心,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区域学等学科,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城市问题,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三、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科自2001年4月以来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江苏省扬州市、宿迁市、盐城市、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兖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浙江省下渚湖湿地公园、山东泰安天平湖水上公园、江苏金坛市顾龙山公园、愚池公园规划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研究等课题百余项,近三年内拥有科研经费1530余万元,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12万元/年·人。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居住区景观绿化模式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研究、河北省遵化市、迁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研究等42项课题,其中部省级7项,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826万元。5年来本学科来共发表论文82篇,出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著14部。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学科地位,丰富了教学内容,对学科梯队的成长及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人才培养
5年来本学科共招收硕士生122人,已授予硕士学位41人,目前在学硕士研究生97人。2003年至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源50%主要以地市级项目为主,20%以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部省级项目和其他项目占30%。本学科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五、工作条件
本学科近三年在投入229万元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期、分批投入近50万
元改善工作条件,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现共有园林景观VR实验室、园林工程及建筑、园林设计等5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越的专业实验室,总面积720多平方米,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40余台。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26 万多册,拥有中外文期刊86种。工作条件的不断提高,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规划设计系
城市规划设计系成立于1996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专职教师10人,教师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本校毕业生组成的高质量教学研究队伍,其中博士4人,博士生5人,硕士1人;高级以上职称2人,中级及以下职称8人。城市规划设计系注重教学质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积极广泛参与各类城市规划与设计项目,曾主持、参与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1项,规划设计项目81项,获各类教学、规划与设计奖17人次,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本系设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城镇规划设计技术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等问题。包括:(1)城镇总体规划,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研究;(2)城市设计,尤其是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3)居住区规划及其环境设计研究;(4)拓展新农村规划建设关注领域,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景中村(风景区中的村庄)的保存与改造研究;(5)人居环境研究,关注城镇环境更新、修复与治理领域。
城市规划设计系主任:唐晓岚
城市规划设计系支部书记兼系副主任:崔志华
6.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篇六
★考核知识点: 物流的分类,参见讲稿章节:1-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在人们常提出的物流活动中,下述若干物流应属于宏观物流,即: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
★考核知识点: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参见讲稿章节:1-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对物流的理解:物流中的物,泛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材料,有物品、物体、物质及相关信息等含义。物流中的流,是泛指物质的一切运动状态,有流动、移动、运动的含义。物流又同时表现为空间状态的变化和时间锁行的转移,所以物流过程不改变性能和形状,只改变时间和空间状态。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的特征,参见讲稿章节:1-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系统的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参见讲稿章节:1-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运输功能、仓储功能、包装功能、搬运与装卸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
★考核知识点:物流战略的目标,参见讲稿章节:2-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选择好的物流战略和制定好的企业战略一样,需要很多创造性过程。有创见的方法往往会带来竞争的优势。物流战略的三个目标包括:①降低成本;②减少投资;③改进服务。
★考核知识点:物流战略的基本原则,参见讲稿章节:2-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混合战略概念与多样化分拨战略相类似:混合分拨战略的成本会比纯粹的或单一战略的成本更低。虽然单一战略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简化管理,但如果不同品种产品的体积、重量、订单的规模、销量和客户服务需求差异巨大,就会出现不经济。混合战略使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分别确立最优战略,这样往往比在所有产品组之间取平均后制定的单一的、全球性战略成本要低。
★考核知识点:设施选址的内容,参见讲稿章节:2-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设施选址战略:储存点及供货点的地理分布构成物流规划的基本框架。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设施的数量与规模、地理位置、规模,并分配各设施所服务的市场范围,这样就确定了产品到市场之间的线路。寻求成本最低的需求分配方案或利润最高的需求分配方案是选址战略的核心所在。
★考核知识点:物流产业结构划分,参见讲稿章节:3-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按照物流产业组织化程度可以将物流产业划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第一、第二和第三方物流组织的核心业务分别是生产和供应产品、采购并销售商品、物流业务。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的特征值,参见讲稿章节:3-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对物流系统评价需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这样才能衡量物流系统实际的运行状况。一般把衡量系统状态的技术经济指标称为特征值。物流系统特征值由物流生产率和物流质量两部分组成。物流生产率通常包括实际生产率、利用率、行为水平、成本和库存五个指标。其中行为水平是系统实际的产出与期望的产出之比。
★考核知识点:设施布置设计的基本类型,参见讲稿章节:4-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定位布置是指产品(由于体积或重量庞大)停留在一个位置上,设备、人员、材料都围绕着产品而转,其特点是具有相对较少的产品数量,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按照作业的级别来安排生产顺序。
★考核知识点:系统布置设计阶段,参见讲稿章节:4-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布置设计四阶段分别是①确定位置——确定所要布置的相应位置;②总体区划——在布置区域内确定一个总体布局;③详细布置:确定各个作业单位或各个设施的具体位置;④施工安装:编制计划,进行施工安装。
★考核知识点:设施布置设计的基本类型,参见讲稿章节:4-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成组技术布置是将不同的机器分成单元来生产具有相似形状和工艺要求的产品,成组原则应用的目的是要在车间中获得产品原则布置的好处,包括: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在制品和物料搬运;缩短生产准备时间。
★考核知识点:物料搬运路线系统,参见讲稿章节:4-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料搬运系统一般分为两种类型①直接型路线系统:各种物料能各自从起点移动到终点;②间接型路线系统:把几个搬运活动组合在一起,在相同的路线上用同样的设备,把物料从一个区域移到其他区域,包括渠道型和中心型两种方式。
★考核知识点:物料需求计划,参见讲稿章节:5-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是美国企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借助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探索生产与库存管理规律的实践中,开发出的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技术与方法。
★考核知识点:库存系统控制策略,参见讲稿章节:5-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库存系统控制策略包括定量订货模型和定期订货模型。
★考核知识点:物流中心的概念及理解,参见讲稿章节:5-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中心是指处于枢纽或重要地位的、具有较完整物流环节,并能将物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中心应当成为区域经济圈的枢纽、运输网的依托和物流链管理的中枢。
★考核知识点:管道运输,参见讲稿章节:6-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管道运输的主要技术经济特征:运量大,占用土地少,投资少,自动化水平高,运营费用低,管道运输安全可靠、连续性强,耗能少、成本低、效益好,灵活性差。
★考核知识点:国际多式联运实现合理运输,参见讲稿章节:6-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可以通过货物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区段的划分和对各区段实际承运人的选择达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速度,以实现合理运输的目的。
★考核知识点:系统需求的资料来源,参见讲稿章节:7-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功能需求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新系统的各种系统相关者。系统相关者是对系统的成功实施感兴趣的人。通常,系统相关者分为以下三类①用户,那些实际使用系统处理日常事务的人;②客户,购买和拥有系统的人;③技术人员,确保系统运行在组织的计算机环境下的人。
★考核知识点:需求分析方法,参见讲稿章节:7-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常见的需求与分析方法有功能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其中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以数据、数据的封闭性为基础,从问题空间到某种表示映射的方法,由数据流图表示。★考核知识点:供应链系统设计策略,参见讲稿章节:8-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按照供应链的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两者在基本目标、制造核心、库存策略、提前期、供应商标准和产品设计策略等方面均不同,效率性供应链的制造核心是保持高的平均利用率,响应性供应链的制造核心是配置多余的缓冲库存。
★考核知识点:供应链物流的管理,参见讲稿章节:8-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供应链在成员组成及相互关系方面虽然可以本着发展的原则进行动态地调整,但是,应当自始至终地强调以用户为优先。
★考核知识点:逆向物流的特征,参见讲稿章节:8-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部分功能是相同的,但逆向物流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分散性、缓慢性、混杂性和多变性。相较于正向物流,主要表现有:预测较为困难,分销模式为多对一,产品质量不均一,运输目的地、线路不明确等。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参见讲稿章节:1-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适应性。物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的特征。★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通过产品的仓储和运输,尽量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满足商业活动和企业经营的要求。
★考核知识点:总成本最低战略,参见讲稿章节:2-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总成本概念不仅用于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当分拨渠道内一个企业的决策会影响其他企业的物流成本时,就有必要将系统的范围扩大到物流部门或者企业以外,甚至可以包括几个企业。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素,参见讲稿章节:2-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素是指系统分析的项目,具体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目的、替代方案、模型、费用和效益、评价基准。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的结点选址,参见讲稿章节:2-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选址模型按照被定为设施的维数、目标区域的特征、选址成本和选址约束不同要素可以分为不同类别。按照选址目标区域的特征,可以将选址问题分为连续选址、离散选址和网格选址三大类。
★考核知识点:物流一体化运作管理模式,参见讲稿章节:3-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一体化是20世界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运作模式之一,是指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的物流合作,分为垂直一体化物流、水平一体化物流和网络一体化物流三种运作形式。垂直一体化物流以战略为管理导向,要求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人员从面向企业内部发展为面向企业与供货商及用户的业务关系上。
★考核知识点:物流系统模型设计,参见讲稿章节:3-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系统模型按结构形式分为实物模型、图式模型、模拟模型和数学模型。
★考核知识点:物料搬运设备分类,参见讲稿章节:4-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SHA根据费用对物料搬运设备进行分类。简单搬运设备:设备价格便宜,但可变费用高。复杂搬运设备:设备价格高,但可变费用低。
★考核知识点:显著的协同效应,参见讲稿章节:4-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若干要素的有效组合、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比各个因素的单独作用产生更大的效果,即产生“1+1>2”或“合力大于分力之和”的效果。
★考核知识点:仓储系统的构成要素,参见讲稿章节:5-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仓储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存储空间,货品和人员及存储设备等。
★考核知识点:配送中心设计原则,参见讲稿章节:5-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配送中心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安全、适用和经济。★考核知识点:物流运输方式陆桥运输,参见讲稿章节:6-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陆桥运输,是指以大陆上铁路或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从形式上看,是海-陆-海的连贯运输,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
★考核知识点:总体结构设计的定义,参见讲稿章节:7-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是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在结构上的划分,硬软件环境的配置和确定子系统与模块的处理流程,对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宏观设计。
★考核知识点:供应链系统的组成,参见讲稿章节:8-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供应链系统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业务流程和供应链管理要素。
★考核知识点:供应链的整合方法,参见讲稿章节:8-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供应链的整合方法主要有确定回收渠道的参与者,对关键结点进行有效控制和对回收产品再处理中心的控制。在整个闭环供应链中,生产商与回收产品再处理中心是两个关键结点。
★考核知识点:供应链的整合方法,参见讲稿章节:8-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整体价值。
★考核知识点:系统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2-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般地,物流系统具有输入、处理(转化)、输出、限制(制约)和反馈等功能,其具体内容因物流系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考核知识点:选址模型的分类,参见讲稿章节:2-4-6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选址模型按照被定为设施的维数、目标区域的特征、选址成本和选址约束不同要素可以分为不同类别。按照选址目标区域的特征,可以将选址问题分为连续选址、离散选址和网格选址三大类。
★考核知识点: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参见讲稿章节:3-1-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性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考核知识点:物流一体化运作管理模式,参见讲稿章节:3-2-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一体化是20世界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运作模式之一,是指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的物流合作,分为垂直一体化物流、水平一体化物流和网络一体化物流三种运作形式。垂直一体化物流以战略为管理导向,要求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人员从面向企业内部发展为面向企业与供货商及用户的业务关系上。
★考核知识点:系统布置设计(SLP)要素,参见讲稿章节:4-2-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在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中,R.缪瑟就将研究工厂布置问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P产品、Q数量(产量)、R生产路线(工艺过程)、S辅助服务部门和T时间。
★考核知识点:仓储系统的构成,参见讲稿章节:5-2-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仓储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存储空间,货品和人员及存储设备等。
★考核知识点:配送中心的规划与设计,参见讲稿章节:5-4-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配送中心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安全、适用和经济。
★考核知识点:运输系统分为两大类,参见讲稿章节:6-1-4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一般情况下,把运输系统分为生产领域的运输系统和流通领域的运输系统两大类,生产领域的运输系统一般是在生产企业内部进行,因而称之为厂内运输。
★考核知识点:陆桥运输,参见讲稿章节:6-4-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陆桥运输,是指以大陆上铁路或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从形式上看,是海-陆-海的连贯运输,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
★考核知识点:管道运输概念,参见讲稿章节:6-1-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管道运输是输送流体运货的一种方式。它随着石油工业发展而兴起。并随着石油、天然气等流体燃料需求的增加而迅速发展,逐渐形成沟通能源产地、加工场所及消费者之间的输送工具。管道不仅修建在一国之内,还可以连接国际甚至洲际,成为国际、洲际之间能源调剂的大动脉。
★考核知识点:系统需求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7-2-1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需求是新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也就是确定系统的功能范畴。在此活动中,系统分析员确定一组系统功能。在分析期间,分析员详细地定义和描述这些功能。换句话说,分析员把这些高层功能分解为详细地系统需求。
★考核知识点:总体结构设计定义,参见讲稿章节:7-3-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是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在结构上的划分,硬软件环境的配置和确定子系统与模块的处理流程,对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宏观设计。
★考核知识点:供应链分类,参见讲稿章节:8-2-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按照供应链的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两者在基本目标、制造核心、库存策略、提前期、供应商标准和产品设计策略等方面均不同。
★考核知识点:系统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2-1
★考核知识点:物流战略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2-1-1
★考核知识点:物流战略规划的定义,参见讲稿章节:2-1-3
★考核知识点:精益物流系统定义,参见讲稿章节:4-4-1
★考核知识点:配送中心的定义,参见讲稿章节:5-4-1
★考核知识点:联合运输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6-4-1
★考核知识点:多式联运的定义,参见讲稿章节:6-4-2
★考核知识点:物流信息的定义,参见讲稿章节:7-1-1
★考核知识点:信息系统定义,参见讲稿章节:7-1-2
★考核知识点:逆向物流定义,参见讲稿章节:8-4-1 ★考核知识点:闭环供应链定义,参见讲稿章节:8-5-1
★考核知识点:物流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参见讲稿章节:2-1-3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物流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物流的发展模式的定位及中长期目标的确定,物流战略规划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整个物流的发展指明方向,这当然是建立在科学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与目标、科学技术发展动向、物流业发展基础与需求走势等要素的基础之上的。
②物流基础平台的布局与规划,主要指交通运输网络(如铁路、公路、航空、水道乃至管道运输等)、物流中心分布、物流信息网络等方面的骨干线路与结点的建设规划,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与水平、分布形态均应满足包含物流需求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总要求。
③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物流的发展必须有稳定、开放、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这需要一系列政策作保障。
★考核知识点:设施布置设计的基本类型,参见讲稿章节:4-2-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工艺原则布置又称机群布置或功能布置,是一种将相似设备或功能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方的布置形式,比如按车床组、磨床组等分区。
产品原则布置也成装配线布置,是一种根据产品制造的步骤来安排设备或工作过程的方式。
公艺原则布置与产品原则布置之间最基本的区别是工作流程的路线不同。在工艺原则布置中,物流线路是高度可变的,而在产品原则布置中,设备和车间服务于专门的生产线,采用相同的设备能避免物料迂回,实现物料的直线运动。只有当给定产品或零件的批量远远大于所生产的产品或零件的种类是,采用产品原则布置才有意义。★考核知识点: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参见讲稿章节:5-4-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配送中心的规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前期准备,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其中包括当前和未来配送服务需求、配送中心建设的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约束、配送中心功能定位及作业流程、潜在用户的数量、规模与分布等。
②确定系统目标,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基本规划资料分析),确定配送中心在近期、中期和长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
③作业功能规划,依据系统目标对配送中心的功能要素加以分析,结合配送需求的形式确定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选择配送中心所应具备的功能。
④选址规划,根据客户需求、用地条件、运输条件、公用设施及相关法规等约束条件,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配送中心的地址做出选择。
⑤作业流程规划,根据配送中心的功能,结合商品特征和客户需求确定具体的作业流程。
⑥设施设备规划,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配送中心的建筑模式与空间布局、设备选择与安置等做出规划。
⑦信息系统规划,根据配送中心内部作业与外部客户服务的需要构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
★考核知识点:物流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参见讲稿章节:6-1-5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
①铁路运输:适应性强,运输能力大,安全性好,运行速度快,能耗小,环境污染程度小,运输成本较低。
②公路运输:技术经营性能指标好,货损货差小,安全性舒适性高,送达性优良,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
③水路运输: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投资省,劳动生产率高,航速低,受气候影响较大。
④航空运输:科技水平高,速度快,高度的机动灵活性,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回收快。
⑤管道运输:运量大,占用土地少,投资少,自动化水平高,运营费用低,管道运输安全可靠、连续性强,耗能少、成本低、效益好,灵活性差。
★考核知识点: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评价指标,参见讲稿章节:7-3-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评价指标如下: ①系统的正确性;
②系统的可靠性,包括系统的容错能力、恢复能力、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可靠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长,恢复能力强的系统平均排除故障所用的修理时间段;
③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的相应时间和处理速度反应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④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修改性。可移植性是指系统可以不作改动或仅作少量改动,在不同的硬件环境或软件环境中运行;
⑤系统对用户的友好性。
★考核知识点:逆向物流网络的系统功能,参见讲稿章节:8-4-2 考核知识点内容详情:
尽管不同的逆向物流系统设计的具体活动可能不一样,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功能。
①收集。收集是指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将分散在各地的废旧物品集合起来,运往处理的地点。
②检测和分类。对回收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以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并据此进行分类。
③再处理。对回收产品或其零部件进行处理,以重新获取价值。
④废弃处置。废弃处置是指对那些处于经济或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再利用的废旧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销毁。
7.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篇七
现存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处理往往是两种方法, 一是把城乡结合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 作为一种对于城市的被动式辅助性规划, 所以往往是除了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认可之外, 并无其它设计内容;二是大而化之, 作为大的区域规划中农村或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这两种方法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 无法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 同时也缺乏发展性, 城市进一步扩张, 这样的规划处理显然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 我国学者在借鉴了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后, 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城乡结合部的专业理论, 比如城乡一体化理论, 再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埃比尼泽·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在《明日的花园城市》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一书中提出的“城市新区”, 对于城乡结合部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 并提出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城乡结构形态, 为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构想。譬如此类, 不一而足。但现实中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混乱、肮脏、无序的状况。对于大城市而言, 如北京的南郊和北郊、上海市莘庄以西、南京市西郊和东郊, 天津的西北郊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区域如不及早地规划, 就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中小城市, 由于经济实力和自身条件的限制, 处理起来面临更大的难度。
2现代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分析
何为城乡结合部, 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
(1) 城市市区、城市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 这一地区成为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2) 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
(4) 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 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 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 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5) 城市市区与乡交界处的一段地方。市区与乡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线而已, 城市在发展, 市区的建成区就会扩大, 市区沿界线一带也会建设起来;而在乡的那一边也要发展, 会依托市区的一边开发建设。这样, 沿着边线一带就形成了城市的建设。
通过这些定义, 我们可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 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 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 不具有统一的形态。但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 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 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 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 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 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 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 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 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 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 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 使其在规划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 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 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 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3具体解决思路探索
我们知道, 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是运用于城市设计的一项专业理论, 同济大学卢济威的《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一书中介绍, 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
(1) 背景研究, 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 对设计范围及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 特别要寻找基础地的环境资源;
(2) 确定城市设计目标, 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
(3) 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 制定设计准则 (或称导则) , 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 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
可见其特点是可以整合各种要素使设计手法具有前瞻性, 我们不妨开拓一种新的思路, 对其进行借鉴, 将其前瞻性的特点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区域的规划设计。
3.1 背景研究
(1) 交通要素:
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 往往是车流量很大, 很多地区标识不清, 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
(2) 配套系统要素:
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 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 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 缺少配套商业零集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 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 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 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 住宅都成为了孤岛, 没有办公、没有商业, 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3) 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
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 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 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 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3.2 设计目标
正如1953年英国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 (Town Design) 一书中所说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 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以往的那种过度性、临时性的观点来对待它, 其城市规划及设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 使其建筑空间、功能和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 我们不能以普通城市空间的设计要求来做, 必须要更多地联系建筑以外的因素, 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等, 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3.3 具体规划设计思路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3.3.1 交通问题
关于交通的设计, 单纯只有规划范围的界定、现状调查及研究、区域环境分析等内容作参照是不够的。因为现有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计, 往往只是关注目前的交通需求, 而忽视这样的设计将完全不适用于进一步发展, 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 如果不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 将是极大的浪费。
3.3.2 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及商业氛围
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分析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与布局、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内容, 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的合理一体化, 毕竟商业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3.3.3 注重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现代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特色和风貌, 整个城市化的过程是旧城市的改造和新城市的设立及其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前者往往是有悠久的历史, 而后者则往往是平地而起。由于这些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功能性质不同, 历史长短不同, 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 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所以在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时, 必须重视塑造展现其固有的或将有的风貌、特色。尤其是对那些以古城、古镇为基础改造建设起来的大小城市, 历经沧桑所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更要精心保护和发掘。以往不少城市城乡结合部饱经风霜保存下来了的一些古建筑、景观、街巷等历史文化遗产, 在规划建设中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设计须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古迹等进行修复和保护, 寻求和挖掘地域城市特色要与本市历史人文实现承袭和对接。
3.3.4 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
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 在众多的设计内容 (要素) 中, 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 天际线设计:天际线是城市面貌的体现,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设计, 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城市中的做法, 从而缺乏针对性。比如如果我们不对城乡结合部的建筑高度做一个限制, 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对城市不会有太大影响, 那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景观, 即使不从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上来考虑,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应该慎之又慎, 应该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天际线的建筑都应仔细研究它与整体的关系。因为一旦缺乏控制, 无论是从城市向外还是郊区向内, 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一个:“围城”, 高高的城市边缘天际线将造就一个压抑的城市。
(2) 轴线设计:我们知道, 在城市中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 将主要景观联系在一起, 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一些公共建筑, 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设为视线焦点, 在轴线上成为空间序列的高潮。作为城乡结合部, 其空间之于城市中心较为简单, 所以城乡结合部的轴线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景观的导向, 而应该是交通的导向性作用。
(3) 边界设计:城乡结合部可以视为一个城市的入口, 通俗说就是“门面”, 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边界。设计中应以原有的环境景观为基准, 即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 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因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重点。打造边界休闲观光带, 不但可以作为城市休闲游乐区, 对于其后续发展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有了好的环境, 我们就可以全面整合商业功能, 让这一区域易于接近, 提高其边界形象作用。
(4) 细节设计:“细节决定成败”, 或许有些夸张, 但一个出色的区域环境不单是由设计优秀的公园和建筑组成的, 而应该是宏观至整体微观至细部的。因为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形象。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入口的重要性, 所以优秀的细节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认为其所处的不是中心位置而忽视细节的设计。以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标志为例,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 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 有助于使一个区域获得统一的效果, 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 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 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细腻的一面。
(5) 结合点设计:在各个要素的整合过程中, 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结合点设计必须是三维的, 结合点的选定可能是二层步行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点, 也可能是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广场的结合点、作为地下与地上空间联系的下沉广场等。诚如《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中所说的:“要素应该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 要素互相渗透已成为现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城乡结合部一旦具有完备的结合点设计, 在今后的发展中, 就可以以此为依托, 对于未来城市的拓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是一个必须认真探索、深具内涵的严肃课题, 对其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本文提出的设计思路只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某些特点而作的探讨性研究, 希望能起到开拓思路的作用, 城乡结合部的设计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城市规划法的不断发展, 相信更多的设计人员也将越来越重视和关心城乡结合部的设计及未来的发展, 从行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来看, 业界在此方面的设计和理论成果定会更为丰富。 [ID:5023]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 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 在建筑及规划界,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结合多年城市设计实践, 对现代城市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借鉴城市设计机制理论, 提出较为前瞻性的设计方法, 以期为目前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规划与建设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现代城市,城乡结合部,规划,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篇八
关键词:给水系统 排水系统 资源优化 防涝环保
1 开发区给排水工程规划简述
从应用角度看,开发区的给排水工程关系到生产和开发的重要基础,因此给排水的过程的规划从某种程度上将影响一个开发区的产业引入和生活附属设置的建设,即开发区的建设往往依存于其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是开发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开发区的给排水系统之所以需要缜密的进行设计和规划就是因为此种目标。对开发区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规划主要满足的是为开发区企业供水,并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合理的引流和治理,以此保证企业集中区域的环境不受到污染。合理的给排水系统设计甚至被看做是开发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主体在给排水规划和设计中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引导思路,因此高水平的开发区给水和排水体现是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标的。
2 城市开发区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方针
2.1 给水系统。城市的发展让水资源越发紧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对于开发区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给水系统涉及到开发区的基础建设问题,更是关系重大。水资源的局限性,需要对其提高利用的效率,即对整个给水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和优化是开发区给水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因为开发区往往处在城市拓建的新区域,在未开发的地区当然也就不存在原有条件的限制,因此更应当利用先进的思路和技术对给水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以满足未来发展和资源优化的需求。
在实际的设计和规划中,,也应当根据开发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如在雨水充沛的时候对其进行适当的储存,实现对水量的调控,以平衡区域内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量。以此缓解开发区日常的用水紧张的情况。同时应合理利用便利的水资源,如开发区邻近水库的应对其给水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方式非正常的浪费情况出现,从而导致整个供水系统出现超负荷运转,而导致用水高峰出现缺水的情况。尽量平衡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在开发区建设中应合理的设计水源的形式,如: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进行适当的区别,利用不同管网对其分别供水,以此降低部分工业用水的处理成本和来源。这样就可以将部分工业中水回流进行二次利用,提高工业聚集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之在给水系统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本着持续发展的长远思路,对开发区的供水系统增加技术性投资,使其用水效率得到提高。
2.2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首要目标就是将生活和工业废水排出并实现集中处理,同时也兼具了防洪和防涝的作用,近期多个城市在集中降水中出现了内涝的情况,从根本上看就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老化而造成的,所以排水系统对开发区的意义甚至高于给水系统。所以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开发区排水问题。这个层面主要是从防涝的角度进行考虑,即对防洪排涝的功能上进行完善和系统化,主要利用自身设施的完善和与周边设置的配合来对较大的降水进行及时的排出,以此防止内涝的出现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则是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污水是每个城市和开发区域必须应对的问题,因此在开发区的排水系统规划中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尤其是应综合其自身的产业特色而设计污水排出和处理设施,既要保证污水处理的能力满足工业发展的增长也要满足其处理的技术措施,即量、质都要满足开发区的发展需求。并将该环保和在利用的思路融入到设计中,如:生活污水反应器的应用,或者高效生物载体的处理工艺的应用等。
同时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还应注意:①污水的总量进行科学的预估,以此为排水面积、污水管道选择提供直接的一手资料,从而确定管径和坡度设计,为设计及人员正确选择规划方案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②污水管的设计,在污水管布置的过程中,必须有效的而快速的将污水排出到集中的地点,污水管的直径应根据坡度和污水量来选择;③在排水管网设计的时候应将其与给水管网进行合理的交错,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干扰,同时还应注意其循环的效果和功能,尤其是开发区对工业用水的分流,在排水管網设计时应重点对其进行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排水管网形式,以此满足分流、雨水排放、净化的多重需求。
2.3 综合规划与设计思路的实施。在开发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中,应把握综合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将从整个城市出发,从开发区自身的条件出发,首先将开发区的给排水系统与城市和周边的设施结合起来,然后在规划和设计时适应自身条件的给排水系统,进而达到设计适应开发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的目的。按照此种思路在设计中应对多种给水、排水设备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即在规划和设计完成后可以在施工中获得经济性提高,并保证其今后的使用效果。
3 开发区给排水系统的具体设计要点
城市开发区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和城市给排水设计相似都要面对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应用效果和效率。也应当和前面的分析相似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
3.1 给水资源平衡与优化。在给水技术中大量的变频设备被应用到了管网中,特别是对水网压力的智能化监控,实现了给水系统的技术性升级。从城市到开发区面临的供水问题主要是变化系数的增加,高峰供水量不断增加,从而相应的需要更大的供水为其进行服务。开发区供水应利用合理的二次供水和储水设备来缓解用水高峰对供水网络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企业用水的稳定供应。另外,根据前面的分析,供水系统必须具备远期发展的规划,为将来的开发区拓展预留必要的空间,如道路管线综合时应预留水管的位置,设计合理的供水水管径和泵站等等。
3.2 雨水排出的重点规划。通过前面的分析,城市排涝的系统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开发区当然也不例外,因此防洪排涝应和城市的立体管网结合起来,特别是地理位置相对低的开发区更应当对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适当提高。如对流经的内河进行正确的治理,提高其满溢的标准等级,按照经常性满溢条件来设计。同时将雨水管道的管径适当的增加以减轻排水的压力,提高其排水的速度。
另外,应将合流、分流相互结合起来。在开发区的建设中应采用分流思路,即将降水进行快速分流,分散到多处引流渠道中。但是也不能一味的采用分流规划,也应当在适当的位置采用合流以此增加排水的能力。严格的分流方式只有在污水处理场才能实施。
4 结束语
城市开发区规划中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往往会影响其后续的发展,因为工业和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和处理。其不仅仅关系到开发区眼前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还会影响到城市开发区建设的未来发展。因为水资源的应用与污水处理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瓶颈,开发区也不例外。所以在设计和规划中应本着综合优化的思路,即对给水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保证水源的稳定;排水系统则应将排涝和净化作为设计重点,这样设计的给排水系统才能保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成全.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2]胡平.浅谈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价值工程,2010,(04).
[3]王博实,杨忠义.浅论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10,(16).
[4]马晓颖,王小强.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5]方宏.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03).
【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推荐阅读:
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06-25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10-08
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11-21
大学规划与职业设计08-23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06-24
云南省城乡规划法10-02
城乡规划法小抄06-20
注册城乡规划师法规07-11
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11-05
《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