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章制度范文(精选12篇)
1.学校规章制度范文 篇一
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民主理财制度
为加强学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实现学校资金运行规范化、财务收支民主化、财务公开阳光化,加强学校民主理财制度建设,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和上级有关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民主理财工作,由学校民主理财小组代表干部职工进行。学校民主理财小组在上级教育、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施对学校财务收支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
二、学校民主理财小组由学校教师民主推荐产生,组成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学校校长及专职财务人员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三、民主理财小组主要职责:
(一)负责对本单位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理财、民主监督;
(二)审查学校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三)审查学校的收支情况;
(四)经常与学校干部职工保持联系,及时征求和反映干部职工对学校财务管理的意见,组织调查、核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对本校集体财务活动进行的审计。
四、定期召开民主理财小组工作会议。民主理财小组工作会议每月不少于一次,会议由组长召集并主持。会议内容主要是通报当月本单位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审议通过大额支出,财务收支分析等,同时对本月的财务情况进行公示,会议应形成文字记录归档。
五、高坝一中学校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李杰
成员:李建朝杨德怀刘晓鹄祝庄华程锋叶祖芳
2.学校规章制度范文 篇二
关键词:公共领域,学校公共领域,学校制度改革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学校制度的改革无疑也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当我们思考学校制度改革此一问题时,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不是改革是否能展开,而是改革进程一旦展开,改革是否能最大程度地顺利发展,改革的成果是否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乃至发扬。 在笔者看来,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学校公共领域的创生无疑是关键。
一、学校公共领域:内涵与特质
1.学校公共领域的内涵
要对公共领域的含义有深入理解,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此一问题。 在《 政治学》 开篇,亚里士多德就曾细致区分出城邦和家庭两大领域,家庭是一种生产后代和获得生活必需品的生活,城邦则是一种政治的生活。 而人在本性上,是趋向于政治生活的动物,即政治动物。[1]言下之意,人不仅应该生活在家庭中,更应该生活于城邦中,参与政治生活,而这实际上就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分的雏形。 作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当代回应,阿伦特也区分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在她看来,人的三种最基本的的活动是劳动、工作和行动。[2]而公共领域则是人的行动的条件和场所,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条件。 人若脱离了公共领域,丧失了共同的行动,无疑将失去全部意义。[3]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通过历史地分析公共领域的形态演变,概括性地指出“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 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 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 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这种政治讨论手段, 即公开批判的确是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4]言下之意,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得以产生。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学校公共领域是作为国家和政府代表机构的学校管理机构与私人之间的,面向学校中所有个体开放的公众的公共空间,在这一空间中, 公众可以就他们关心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对话、 批判等, 进而对学校生活的发展产生影响。
2.学校公共领域的特质
由上观之,学校公共领域并不简单,它必须是超越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的。例如:学生中的朋友群体体现着私己性的情感,故而其只属于私人领域。班级组织则是学校权力的制度设置, 也并不能作为公共领域的判断依据。由此,要全面理解学校公共领域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第一,学校公共领域以守护理性为价值立场。正如哈贝马斯所说“: 理性体现在有教养的人共同使用知性合理交往过程当中, 由于任何一种统治关系都对它构成威胁, 因此它本身也需要保护, 以防表面化”。[5]由此,学校公共领域也应反对此一统治关系,而以守护理性为价值立场。
第二,学校公共领域以对话协商为运作方式。在学校公共领域中,与私人领域相区别,交往是平等、自由、非暴力的,强调以对话协商为运作方式。 而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了一起,形成了公众。[6]而在这一形成公共意见的对话协商过程中,其并不受来自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强制。
第三,学校公共领域以全员参与为实践旨向。正如哈贝马斯所说,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公民开放。[7]学校公共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它开放地面向学校中的所有成员。当然,当私人成为公众后,必须暂时搁置私人利益和特性,全面参与到公共性事务中。
第四,学校公共领域以自发形成为发展过程。学校公共领域产生于开放而富有弹性的公共交往,是独立于公共权力之外而自发形成的, 因而其必然不是公共权力的代言人, 而是一群拥有理性能力的公众形成公共意见的所在。例如:某些学生对某一公共事务产生兴趣,就可以自发地形成一定的组织,开展活动。
二、学校公共领域:学校制度改革的可能依托
1.学校制度改革的前提阐析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学校制度的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神,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因此,人为推动的学校制度改革总有着失败的可能。即便如此,这也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改革的缘由, 相反而应成为我们更加努力寻找改革成功基础的动力。在这里,我们将试图全面透析学校制度变革成功的可能基础。
第一,改革的实践参与基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迄今中外教育改革实践反反复复表明,改革的社会基础越是广泛、越是坚实,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代价也就越小。[8]学校制度改革也不例外,它最终将落实于学校中的具体教育实践,体现于学生、教师、家长等方方面面的体认。 因此,改革需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而努力让学校中每一个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一改革进程中来, 也才能让人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改革。
第二,改革的公众理性基础。学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因此,其成员对具体改革实践的理性认识、理解等,无疑决定着学校制度改革的合理发展和改革目标的达成。审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因为缺乏政治参与的经验,文人乃至文人煽动下的、同样缺乏政治参与经验的大众,对改革实践茫然无知,缺乏改革实践所必需的理性程度。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 民众的想象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9]正因为此,法国革命才走入歧途,成为了人的自由的坟墓。 因此,为确证改革进程的合理推进,公众的理性基础需要夯实。
第三,改革的舆论监督基础。在学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权力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涉及的。因为学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学校秩序的重构, 影响到方方面面的传统关系乃至利益, 没有权力的积极作用的发挥,诸如改革方案的提出、执行与评价等很难顺利地开展起来。但是基于对人性真实的深刻洞察,亚里士多德指出:“ 人们要是其权力足以攫取私利, 往往就不惜违反正义”。[10]言下之意,权力总是极其危险的,尤其对于没有监督的权力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为保证学校制度改革的合理推进, 我们势必应该积极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
第四,改革的价值共识基础。 可以说,任何一种改革必然要以一定的价值理念为基石,否则,很难想象,人会被认为是“ 理性的动物”。 那么,改革所依据的价值理念从何而来呢? 改革所面对的是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体,这些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实体,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 尤其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了。因此,为保证学校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我们应致力于使各方达成价值共识,即使不同的主体对诸如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达成一种一致或接近一致的看法, 从而使改革不致因价值的冲突而失去依凭、陷入困境,而是能够全面兼及乃至实现公共的福祉。
2.学校公共领域创生的改革价值
正如上文所说, 学校制度改革的基础在于实践参与等四个方面,但反观当前的教育现实,这些基础往往是缺失的。为重建此些基础,我们应该诉诸学校公共领域的创生,其缘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推动实践参与基础的进步。通过历史的审思不难发现,在以往的学校制度改革进程中,其往往采用的是“ 自上而下”的形式,即学校制度的改革更多依据的是行政的指令, 较少当事人自发、 自主而为。 例如: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的班主任制度,其根本上源自于俄国“ 班主任制度”,只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开始,参照俄国经验建立的,其发展的过程基本上由行政主导,从初期的《 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及《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到1979 年的 《 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 草案)》 ,再到1988 年的《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 与《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 ,在行政权力的直接指导下, 经历了一个从初生到完善的过程,深深扎根于学校生活中。而当我们积极促进学校公共领域的发展,我们势必能为个体以讨论、协商等形式参与改革进程提供一个空间, 而不是仅仅作为无声的改革结果“ 消费者”出现,为学校制度改革造就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二,强化公众理性基础的发展。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没有公众的理性作为基础,改革往往会被引入歧途。而这一理性基础的症结,在于公众对公共领域的参与。 因为,只有通过公共领域的参与,大众才能有机会在协商、辩论中明晰自身的利益,提升自身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抛却改革中的幼稚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学校制度的改革。 但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都保持着“ 家国同构”“ 皇权至上”的社会格局。 在这样的境遇中,类似“ 焚书坑儒“” 文字狱”等形式的对民间舆论的打压不时发生。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总体性体制逐步宽松,公共领域开始缓慢生长,一种更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公共领域也有了生长的空间。若我们能积极推动它的发展, 势必能强化学校制度变革所需的公众理性基础的发展。
第三, 促进舆论监督基础的实现。 正如上文所说,学校制度改革依赖于权力的执行,而对权力的舆论监督则是权力合理运用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对权力的舆论监督往往是缺失的。具体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公众往往无法进行舆论监督。而当公众推动了合理的舆论监督,甚至还会因此遭受到打击报复。在笔者参与的某次调研中,就曾发现过类似的案例。某校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出台了一些新规定,如校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的电脑联网,而教师办公室的电脑一律不联网;教师每天要在考勤表上签到,中午不得离校,而校长、主任因工作需要可以外出,等等。[11]这种因人而设的制度难免会让普通教师觉得这些规定只是用来约束他们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舆论监督机制, 他们的质疑往往只能停留于个人的“ 抱怨”,不能形成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以致阻滞了学校制度变革的更好发展。 由此,当我们积极推进学校公共领域的发展时,我们势必就会在学校中培育一个强大的公共舆论空间,从而为对公共问题的协商乃至由此而生的舆论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保证价值共识基础的落实。在以往的学校制度改革实践中,我们往往也会重视“ 价值共识”,即强调改革过程中的价值统一。 这种以“ 价值统一”取代“ 价值共识”的趋向根植于1949 年后的历史发展现实。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更成为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依马克思,价值多元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后果,对于价值多元的情况,作为先进阶级的无产阶级的价值理念应占据支配地位。[12]在此境遇中, 发生于国家之中的学校制度变革自然难以恢复到“ 价值———意义”的一神状态。因此,在学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我们往往就会借助于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渗透的方式,单向地、强制地来实现价值统一。 其不仅不能保障公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会使改革侵犯到公共的福祉。
3.学校公共领域的现实构建
第一,确立扩展限度。人的生活不仅包括公共领域,也包括私人领域。 无论对谁来说,私人领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阿伦特所说:“ 有许多东西无法经受在公共场合中他人始终在场而带来的喧闹、刺眼光芒;这样,只有那些被认为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值得被看和值得被听的东西,才是公共领域能够允许的东西, 从而与它无关的东西就自动变成了一个私人的事情”。[13]言下之意,人的生活不能仅仅依赖公共领域的参与, 对人来说许多至关重要的东西都只有在公共领域之外才能幸存下来,例如:经历公共领域中讨论、对话的喧嚣之后,我们需要一个私人的空间冷静、沉淀,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不为世俗所裹挟。 因此,学校公共领域的扩展应以私人领域为限, 尤其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更是如此。 阿伦特就很担忧公共领域的强光会伤害到未成年的儿童。
第二,构建制度保障。学校公共领域涉及到其中每一个人,是公众共同参与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人性并不能被寄予过高的期待,因此其中的制度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全面控制个体的生活, 而是旨在提升个体的福祉。 因为,排除了制度的规训,人的生活将陷入无以复加的混乱之中。 正如康德所说“: 未受培养的人是生蛮的,未受规训的人是野性的。耽误规训是比耽误培养更糟糕的事情, 因为培养的疏忽还可以后来弥补,但野性却无法去除,规训中的过失是无法补救的”。[14]在这样的情境中,公共福祉的提升就只是一种奢望。只有确立学校公共领域的制度保障,个体乃至公共的福祉才能得到真切的保障。
第三,夯实组织基础。学校公共领域的展开总是倚赖于一定的组织,如各类的学生社团、教师的教研小组等,它们是学校成员自发形成的,旨在就他们所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对话。 但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此类组织往往是非常匮乏的。 即使存在,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度干涉,其自主性也是非常成问题的,并不能体现出公共领域的应有本性。因此,学校应在制度、指导、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导学生乃至教师自主地、积极地发展各类公共组织,这对于个体乃至学校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尼采的中学时代, 他就与同学成立过由少数同学组成的小团体, 目的是为大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爱好寻求一种稳固的、有约束力的组织形式。[15]尼采后来感慨道“: 我们觉得, 我们应该无比感谢那个特别的小团体。……在它的氛围中,我们把我们的中学也只当做服务于我们的一般教育努力的个别手段”。[16]
3.学校规章制度范文 篇三
在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在严峻形势的挑战下,阜阳一中新的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决心迎接挑战,不辱使命,认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明确提出了“反思明辨、 学习借鉴、改革调整、加压加快、提高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皖北争一流、全省创名牌、为国育英才”为近期目标,以“全省争一流,全国创品牌,打造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人文化的现代一中”为远期目标,力争“打造完全意义上的阜阳一中”。
一、加强培训,以人文本,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同时也培养教师。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批师德高尚、造诣精深的优秀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带出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培训是最好的管理”。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会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1.通过校本培训统一思想
有计划地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教研组会、备课组会、全体学生会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学习,向广大师生反复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思路与做法等,让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其重要性,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增强实效性。例如校长在中层班子例会,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明辨形势,分析学校的“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如何催生最大的“生产力”,讲解办学的四个“要素”,希望教师勇挑重担,鼓励全体教职工把工作当事业,忠实于事业,忠实于岗位,建立业绩,与学校共荣辱、共兴衰。在新高一全体学生会上以“做最好的自己”为主题,即“5+2=最好的自己”,提出了5个要求,即主动作为、养成习惯、坚定不移、团队协作、反思自我;积极实现两个超越,即超越自我、超越过去。在高二、高三学生见面会上要求学生坚定信仰、激情拼搏、团结协作、排除干扰、挑战极限、勇攀高峰。
2.“走出去”更新理念
2014届新高一教师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研修学习;9月,校领导带领各部门、年级部、教研组领导与北京宏志中学、171中学对接,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经验;10月,全体班主任前往河北石家庄精英中学、衡水中学学习办学经验;11月,校长带领高三年级主任,重点班任课老师参加全国高三教学管理与重点生培养培训会。
3.开展人文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暨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教职工庆生日活动;组织开展了“妇女节”“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丰富师生节日生活;举办学校教工篮球赛,参加市教育系统职工篮球赛等,体现团队精神,彰显和谐主题。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既愉悦了师生身心,增强了大家的体质,又激发了全校师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其可谓一举数得。
学校主动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平时,工会在教职工家庭发生困难、教职工生病住院或教职工直系亲属去世时,都前往慰问、探望。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组织了教职工体检,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教学设施;关心退休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及身体状况,开展重阳节“祝寿”活动,让退休教职工切实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与培训,进一步认清形势,明辨是非、统一思想;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升教育品质。
二、深化改革,构建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
学校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构建机制,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只有实行目标管理,才能出效益。
1.实现教学区与家属区的分离,为学校的深化改革构建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阜阳一中是一所老学校,积压了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实现教学区与家属区的分离一直是个大难题,学校像闹市,像运动场,像停车场,秩序较乱。2014年8月,学校新领导班子成立以来,积极行动,内外协调,当年9月就实现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的分离。如今的一中校园开阔平静、井然有序。
2.构建年级部,扁平化管理,激发部门活力
把年级组改建为年级部。把年级部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由校领导直接管理,简政放权,让年级部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工作。改造图书楼为教学楼,实现一个年级一幢楼,独立管理。
3.制定目标,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不管做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以此来牵引工作。制定学生质量标准、教师水平标准、领导水平标准、学校环境建设标准和校风建设标准。
4.构建机制,向管理要效益
(1)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将每一项目标具体落实到科处室、年级部和班级,每一个目标设立主考核人,使每一个目标主考核人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地、自觉能动地做好每一项岗位工作,从而促使学校学期总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2)建立目标管理协调合作制
学校通过校长办公会、学校行政办公会和各种专题工作例会,建立目标管理的协调合作机制。各科处室、年级部要为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密切的配合;各科处室、年级部之间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信息相通,密切配合,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团结合作,协调发展,共同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任务,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创造学校的教育业绩。
(3)建立目标管理检查和考评奖惩制
以工会、督导室为依托,学校组织相关资深教师,成立以校长为领导的目标管理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组。通过量化测算,评估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等级的部门或个人。同时依据《阜阳一中规范岗位津贴方案》对目标达到度优胜者给予奖励,对未达目标者给予通报。
三、顶层设计,执行到位,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工作质量是学生质量(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证,学生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
1.优化教学策略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我们确立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迫使学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内容,优化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设立磨尖班、兴趣班、竞赛班、特长生班及文理倾向分班等;学校教师不分班级、年级,全校一盘棋,辐射到全体学生中、优势学生中。
2.细化教学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有其独特的内容,又与其他环节有相关性而无法割裂。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的五环节,学校制订了《阜阳一中进一步规范教研、备课活动方案》《阜阳一中推门听课制度》《阜阳一中推门听课学生评价表》《阜阳一中作业布置、批改和检查规范》《辅导方案》《规范考试与阅卷工作》等,紧紧抓住教学五环节,促使教师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目标、备教法、备能力;有效上课,重学生、重学法、重能力、重生成;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有效性、检查掌握程度、检查个体情况;及时辅导,注意对共性问题的集中辅导,个性问题的个别辅导,特殊学生的特别辅导;科学监测,科学选题、及时评析、科学分析。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
3.强化团队协作
学校提倡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反对闭关自守、单兵作战。
每个部门都是一个团队。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团队,领导班子成员都是长期在一线实干、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的。校长作风民主,与教师并肩作战,既有个人魅力,又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中层班子是一个团队,对上联系学校领导,对下服务群众,是一个中间带,既要对校领导建言献策,又要执行、宣传、沟通与化解,每一个中层干部都应找到结合点与兴奋点,精诚团结,相互配合。建立年级部和班级组团队,强化班主任在协调任课教师中的作用。
教研组、备课组也是团队。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学校每周在固定时间开展备课组活动。备课组安排的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拟定活动主题,集思广益研讨具体教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学校实行中年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制度,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四、树立大课程观,彰显文化,丰富学校内涵
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新课改精神,学校把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均纳入课程管理,积极发展校本课程和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014年,笔者到任后积极宣传大课程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小学学生社团课程、艺体课程等。大课程观构建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教育力,是学校的“精、气、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养成了好习惯、学会了担当、提高了能力、成就了梦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习品质的全面考查。它考知识、考勤奋、考信心、考耐力、考体能,是对考生的心态、意志品质、细节和习惯等的综合考核。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并行不悖,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
4.学校环境卫生制度范文 篇四
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
学校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洁、静、美的学校环境,蕴含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文明程度、道德修养,展现出学校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专门机构,做到齐抓共管
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要把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全校工作计划,并作为学校工作考核、评比的内容之一。坚持定期研究、部署、指导、检查和总结卫生工作。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教学卫生、环境设备、学生的生产劳动和体育锻炼等四个方面作总体部署。总务处负责全校卫生保健的教育与检查,特别是学习环境的检查、监督工作,并对学生中出现的异常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卫生常识教育
加强卫生常识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和举办卫生知识讲座,采用组织参观和举办展览、墙报、黑板报、幻灯、挂图等形式,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保健常识的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制订各项卫生公约及学生个人卫生保健要求等。
2、制订每日、每周和每月清扫制度:各教学班每天需派学生值日。值日生负责当天教室的卫生清洁工作。每周周末下午进行全校卫生大扫除。每个月底的一个周末,要求全校各班级彻底清除各自卫生“死角”。
3、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负担量,将学校教学环境划分为卫生保干区,劳动量大的区域划分给五、六两个年级,其他年级负责清扫保洁地段。
4、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强化学生“卫生保洁”意识。学校对各班包干区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
5、将卫生工作作为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做到每年级设立“卫生评比”。规定“文明班”必须卫生评比达优。凡无故不参加卫生扫除和有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2
为了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不断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文明水准,优化育人环境,努力使校区环境达到“清洁、整齐、文明、有序”的总体要求,特制订本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校园内公共、办公、教学、实验实训及科研场所。
第二条 本制度由后勤处负责实施。
第三条 由后勤处相关部门对所负责的卫生区域,按规定进行清扫和保洁。
第四条 各院各处室必须对所划分的卫生责任区定期进行清扫,始终保持整齐、清洁。
第五条 坚持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各院各处室要组织人员对室内外及卫生包干区进行认真清扫。
第六条 各院各处室必须将垃圾倒入垃圾桶(箱)内,严禁随处乱倒,杜绝焚烧垃圾、树叶等污染环境现象发生。
第七条 垃圾要及时清运,经常保持垃圾台(箱)周围干净。
第八条 禁止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和杂物,严禁投扔垃圾杂物。
第九条 全校师生员工要爱护环卫设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禁在各种建筑物、各种设施及树木上刻画、张贴。
第十条 各类交通工具必须按指定地点摆放整齐,不得乱停乱放。
第十一条 禁止随意摆摊设点,经学校批准的维修服务摊点实行划点定位,经营单位和个人必须保持摊点周围卫生。
第十二条 凡在校园内施工的单位要严格执行政府及学校有关建筑施工管理规定,坚持文明施工,不允许乱搭乱建、胡乱堆放材料,运输车辆不得沿途撒料、漏料,残土废渣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在施工场地设置护栏、挡板及警示标志,竣工后对现场及时进行清理和平整。任何施工单位不得在道路上搅拌水泥、制作水泥预制件。
第十三条 做好除“四害”工作,蚊蝇等孳生地控制在5%以下,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
第十四条 各院各处室必须建立健全卫生岗位责任制,经常保持卫生责任区整洁、卫生。学工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卫生劳动,经常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组织卫生检查,评价卫生效果。
第十五条 学生公寓环境卫生按学生公寓相关管理条例执行。
校园环境卫生制度3
一、校园环境卫生是校容校貌的重要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环境卫生是学校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树立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新风尚.人人讲卫生,处处讲卫生,天天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坚决执行;卫生三不要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杂物,不乱涂乱写乱画。
四、坚持卫生扫除制度,室内和室外环境卫生包干负责,天天打扫,保持全日整洁干净。并定期安排搞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每周一次)。
五、建立班级卫生责任制,负责室内外环境卫生包干打扫工作。
1、各班教室每日一打扫,安排在下午放学后完成。
2、各班包干区每日一小扫,分别安排在早自修或下午第四节课后完成。
六、健全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及时公布检查评比结果。
1、卫生检查评比工作由各专业部负责主持。
2、各班公共卫生区的检查评比由各专业部组织学生会干部进行,并及时公布。
3、每周卫生大扫除的检查评比由各专业部负责,并公布检查结果。
七、实行奖惩制度
1、检查结果作为优秀班集体评比条件之一。
2、对有意违反学校卫生制度者,视情节及时予以批评教育或惩罚处理。
八、办公室卫生: 每周末下午五时由校长办公室、体卫处组织人员检查,定期公布结果。评分标准(百分制)
1、办公室墙上有卫生值日表。10分
2、地面(含走道)拖洗过,无纸屑,无瓜果皮、无痰迹等。20分
3、墙壁和天花板无浮尘,无蜘蛛网。20分
4、门窗干净。20分
5、微机区域整洁。10分
6、教学用具、课本作业摆放整齐。20分
九、班级包干区和教室卫生:
(一)包干区:各班包干区每天坚持两扫,由校学生会卫生部组织检查,结果公布在校园黑板上。评分标准:(每项2分,共10分)
1、包干区内无杂草败叶,无纸悄、瓜果皮、烟蒂。
2、包干区内无积水、积雪。
3、路面无明显灰尘、泥土。
4、垃圾要及时清除。
5、交界地段发扬风格,严格要求。
(二)教室:坚持每天早晨打扫、全天保洁,由校学生会卫生部检查,结果公布在校园内黑板上。评分标准为每项2分,共10分。
1、教室内墙壁和电器无灰尘、蜘蛛网;
2、地面无纸屑、口香糖等杂物,
3、桌椅整齐,书籍有序;
4、桌堂内无废纸、水果皮等杂物;
5.2014学校领导值班制度范文 篇五
为加强学校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预防意外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使校园保持长期安全、稳定、和谐,经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与学生科值班教师一起值班,特制定中层以上干部值班制度。
一、值班人员职责
1、值班人员要加强检查,对损害师生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对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2、值班人员要加强“三防”巡逻,预防意外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防各类针对师生和学校的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如遇有紧急、突发事件,值班人员立即向校领导报告,并视情况及时拨打110、119、120电话。
3、值班人员要监督门卫工作,注意进出人员和车辆。
4、值班人员要协助学生工作部值班教师做好晚自习、就寝、活动的检查工作,维护好晚自习秩序。
5、值班人员要认真填写值班记录(值班记录在门卫),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次日反映到相关部门或主管领导。
6、值班人员要认真负责,如在迟到、早退、脱岗、空岗的时间段发生情况,要承担相应责任。
二、值班人员时间要求
1、值班时间:16:30~21:00。
2、值班人员要按时到岗到位,不迟到,不早退,坚守岗位,不脱岗,不空岗。
3、值班人员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岗到位的,要向办公室报告,并自行与他人调换,落实替岗人员。
4、值班人员无故不参加者,按旷工处理。
三、值班人员组织机构
中层以上干部值班设值班领导小组 组 长:
6.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范文 篇六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示例一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学校食品安全自律意识,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建立月度自查制度。校长是月度自查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定期组织召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题会议,每月组织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及时解决重大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月度自查的检查重点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管理、环境卫生、加工操作、原料贮存、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记录、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管理、相关公示项目等内容。
三、月度自查要做好详细检查记录。检查后认真填写,所有自查记录需留存完整,归档管理。
四、学校主要负责人应亲自参加月度自查工作,并在检查记录上现场签字确认。确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参加的,需备注说明。
五、月度自查情况应及时在食堂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六、学校对通过自查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应及时落实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作好相关记录。若发现有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报告属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七、学校应当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档案,《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月度自查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查记录应当归档管理。
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学校食堂开展季度检查、督导抽查、飞行检查等,及时督导检查学校食堂的月度自查工作开展情况。督导检查应从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月度自查表》和整改记录入手,审查自查过程实际情况,自查是否有针对性、发现的问题是否客观存在、整改是否及时到位等。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示例二
为切实加强我园幼儿食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效提高幼儿食堂的卫生水平,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自查范围
学生食堂采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关键流程的卫生状况。
二、自查内容
围绕我园幼儿食堂食品安全,按照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要求对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原料采购、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用具清洗消毒、留样管理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三、自查安排
1.各食堂负责人每天对厨房卫生及操作流程进行自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2.食堂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人员对食堂食品安全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要求主管部门及食堂经营企业及时整改,并根据整改落实情况兑现奖惩制度。
四、自查重点
(一)索证索票
食堂经营企业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索取供货商、生产商有效的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或批检报告。
(二)登记台账
食堂经营企业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填写进货台账,台账中应按要求详细填写当次原材料的详细信息。
(三)仓储管理
1.食品原材料存放是否离地、离墙。是否按区域堆放。
2.仓库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3.仓库内是否有过期食品原材料,过期食品原材料清理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四)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食堂经营企业按照要求建立企业是否有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原辅料进出库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五)加工过程控制
食堂环境清洁卫生状况;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状况;设施、设备清洁卫生状况;洗消毒执行情况;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况;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情况;剩饭剩菜处理情况。
检查规程:
1.食堂操作、加工、环境卫生是否符合标准。
2.是否合理设臵防蝇、防鼠设施。
3.查看餐具及环境消毒设备、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行,查阅灭菌消毒记录。
4.查看看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是否在有标识并在专门区域分别存放,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5.查看从事食品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是否按照规定佩戴防护用具。
6.查看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六)食品添加剂管理
食品添加剂是否专柜保存,并有专人管理。
(七)留样管理
产品留样样品是否有记录、是否按照规定的温度、重量、时间留样。
(八)从业人员管理
食堂从业人员是否取得有效健康证明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示例三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餐饮服务活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主体责任。
二、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餐饮服务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饮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四、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六、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服从食品安全管理员检查指导,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从业人员违反制度要求操作的行为。
七、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环节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八、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两次指出仍未改进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处理。
一、检查范围
学校食堂设备设施、卫生、食品及饮用水
二、检查内容
1、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围绕学校集体用餐食品安全,按照《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主要检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原料采购、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用具清洗消毒、留样管理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学校饮用水卫生:学校切实解决饮水问题,提供开水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对自备水源、供水设施及管道的防护和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自备水源应经所在区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
三、检查安排
学校食堂安全领导检查小组不定时对学校食堂进行抽查,每月至少一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专项检查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食堂自律与强化监管有机结合,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将宣传教育贯穿始终、完善制度贯穿始终、落实责任贯穿始终、检查指导贯穿始终,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检查效果。学校食堂各块负责人要密切配合,要根据相关要求,努力开展食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我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使我学校食堂从采购、加工、个人卫生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三)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学校领导要加强对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督促学校切实落实餐饮服务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不留盲点、不留死角。
(四)加强食堂检查督导,严查违法行为。学校食堂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将食堂作为食品安全事故防控的重点,采取措施,排查隐患,积极指导学校不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防控水平及应对能力。严厉查处食堂违法违规行为;对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案件,要加大处罚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认真开展全面排查。
7.中职学校内控制度建设 篇七
(一) 内部控制是确保中职学校财务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中职学校财务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涉及教职员工、教学设施购置等方方面面细致的工作。因此, 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离不开中职学校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因此, 内部控制为中职学校财务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 已经成为确保中职学校有效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性环节。通过严谨的内部控制, 才能使中职学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合理化规范化, 进而保证工作效率, 促使中职学校经营管理中各项工作及时顺利的完成。因此, 内部控制是实现中职学校财务高水平发展的最佳通道。
(二) 实现高水平经济发展是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
优质的内部控制关系着中职学校的对外形象和内部认同, 更关系着一个中职学校财务效益的及时实现。因此, 就目前发展情况看, 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已经是中职学校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搞好内部控制建设, 学校的发展才能真正出现转机, 才能为学校带来更加崭新的动力和活力, 以便实现学校财务效益目标。同时, 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才能使学校提升自身形象, 赢得社会各界的极大认可。
(三) 中职学校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战略关系
中职学校财务效益是内部控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中职学校财务管理预期效果的实现得益于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中职学校的财务效益是中职学校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二者的战略关系就在于, 将内部控制贯彻于中职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 做到时时控制, 处处控制, 实现中职学校各项管控工作的齐头并进。可见, 中职学校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是密不可分, 无法割裂的。
二、内部控制在中职学校财务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护佑着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步伐和发展水平。可见, 通过高效的内部控制才能减少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风险, 我们必须格外强化内部控制的落实, 使其为中职学校指明正确的方向, 使其发展呈现顺利运行的状态。否则, 中职学校的发展将停滞不前。因此, 中职学校内部控制具备极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 加强内部控制, 有利于保证中职学校财务发展的方向
中职学校的发展必然会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并为这个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因此, 中职学校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中职学校管理手段, 其保证了财务管理的水平, 使中职学校财务发展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作用, 会使中职学校财务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清晰。因为, 中职学校内部控制与中职学校财务效益存在密切的联系, 通过内部控制确保中职学校财务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举措。可见, 在中职学校寻求高水平财务管理进程中, 内部控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 加强内部控制, 有利于有效节约中职学校的成本资源
中职学校的发展依赖于雄厚的资本。然而, 如果无法进行有规划有目标的内部控制, 中职学校的成本资源必然出现不必要的浪费, 这与我国的优良传统不符, 更是与中职学校财务发展目标相悖。通过内部控制, 可以使中职学校的经济成本实现良好的控制, 杜绝了毫无根据的流失现象, 使中职学校成本资源实现了有据可循, 有据可查。节省下来的资本资源可以为中职学校拓展各项技术提供方便条件。因此, 内部控制为中职学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 加强内部控制, 有利于提升中职学校的对外竞争优势
中职学校若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胜利, 并有效巩固胜利成果, 离不开科学的内部控制,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职学校内部控制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使学校发展目标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 使中职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其他管理工作, 促进中职学校全面崛起, 最终提升并扩大自身在同行竞争中的优势。
(四) 加强内部控制, 有利于中职学校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中职学校不单单是在追求自身发展, 也应当通过发展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 这种社会效益的实现往往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比如中职学校在从事公益事业时更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内部控制能够使中职学校成本实现优化配置, 使资金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及时充分的发挥作用, 并利用合理的资金为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贡献应有的力量, 以使自身树立其应有的威信,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社会责任的及时承担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三、提升中职学校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措施
内部控制建设能够使学校充分受益。只有使学校实现受益, 学校的发展才能真正有所保障。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大幅度提升。为此, 中职学校应当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结合学校目前的“校情”, 采取各种合理妥帖的措施, 确保内部控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一) 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将内部控制有机融入到学校文化中
内部控制应当上升为规章制度层面, 并将发展理念及其详细规则原则写入中职学校文化。优质的中职学校文化能够调动中职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 使内部控制体现在每个细微之处, 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注意成本控制。此外, 中职学校领导更应当以身作则, 充分发扬表率作用, 使中职学校内部控制工作从我做起, 从细节做起, 最终落到实处。
(二) 加强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确保内部控制质量
中职学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人力的推动。不过, 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当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更新专业知识, 使其效益分析能力及成本管控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 在培训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 避免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因道德因素而导致的不良现象。当然, 学校发展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合理运用, 因此, 领导应当督促工作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树立创新意识, 使中职学校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 使内部控制实现高水平高质量,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三) 通过会议形式对工作进行总结, 倾听员工心声
中职学校在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 领导应当利用一定时间组织工作总结会议, 定期倾听员工者的心声, 关注教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想法, 并进行讨论。在会议中, 可以指定一名工作人员将发言内容落实到纸面, 并拿给领导进行研究, 以便掌握内部控制动态, 便于与员工及时沟通。教职人员感受到自身在内部管控中的重要地位, 会更加努力工作, 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
(四) 加强学校会计管理理念, 帮助内部控制实现规范化
学校要确保内部控制价值的充分实现, 必须重视会计方面的各项工作, 将会计工作的科学理念落实到中职学校发展进程当中。因此, 学校应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规范会计工作程序, 促使会计树立严谨慎行态度, 通过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好必要的发展步骤, 实现学校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审慎设计和有效实施。科学可行的会计管理理念, 才能使中职学校内部控制流程迈向规范化合理化, 才能确保学校内部控制有一个明朗的运行状态, 利于中职学校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结语
内部控制在中职学校发展进程中具备非常实际的战略意义。因此, 中职学校应当结合各方面因素, 采取稳妥态度, 从长计议, 搞好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切实做好学校内部控制工作, 才能使学校内部控制进入一个健康运行的状态, 打开一个崭新的工作局面。当然, 学校应当在整体上对内部控制给予一个高度的重视态度, 并积极采取措施, 将这种重视态度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从学校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投资管理规范化、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开展, 通过内部控制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确保学校健康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冯铁鹰.高等学校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点[J].西部财会.2006 (6)
[2]崔慧宇.关于中职学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2012 (8)
8.《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解读 篇八
《教育与职业》:请问《制度》的修订是为了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林皎:一是全面反映高校适应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改革陆续出台,不断深入推进。以编制综合预算为核心内容的部门预算改革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编制、执行及预算收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财政改革不断创新和充实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高等学校也结合实际探索了一些财务管理经验与做法。这些迫切需要在修订后的《制度》中加以总结与体现。
二是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近年来,一方面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颁布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在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统筹使用结余资金、推进绩效考评、加强财务监督等,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制度》颁布实施十多年以来,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日益复杂,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相关利益主体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更加关注,《规划纲要》已颁布实施且对高校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度》在结余资金、事业基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负债等方面的规定,已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相适应,为落实《规划纲要》和财政改革的要求,适应新时期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有必要对《制度》进行修订。
三是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一些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财务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部分高等学校的银行贷款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妥善解决将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又如,目前,高等学校的基建财务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并没有纳入到高等学校的统一财务管理体系中,这不利于加强对高等学校资产的管理。此外,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监督管理等要求也非常强烈,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修订《制度》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育与职业》:请问《制度》在修订中遵循的是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林皎:一是注重有保有改、相互衔接。保持《制度》基本原则和基本结构不变,改革不适应要求、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与条款。凡是符合当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要求且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予以保留;凡是与财政改革要求和高校财务管理实际不相适应内容,则予以修改、补充或废止。与此同时,注重与《规则》和《会计制度》的相互衔接,《制度》修订以《规则》为依据和指导,不得突破《规则》(修订稿)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实际加以具体细化与补充;注意与《会计制度》衔接和同步,因为《财务制度》直接影响到《会计制度》各会计要素核算内容与处理原则,《财务制度》的具体实施是建立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二是反映、适应改革。《修订稿》既要反映和吸收财政改革成果和高校财务管理的经验,又要符合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变化。另外,还应考虑未来各项改革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为未来新政策出台预留空间。
三是着力解决现实问题。这次财务制度修订,高等学校普遍寄予厚望,希望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突破,制度上有所创新,如引入权责发生制、合并两套相对独立运行的财务体系、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产绩效、开展成本核算、减少专项资金结余等现实的财务问题。因此,《修订稿》要坚持服务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现实要求,注重解决当前一些突出问题。
《教育与职业》:新《制度》的主要修订内容有哪些?
林皎: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着重从10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了《制度》的适用范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再作为适用主体。二是明确了总会计的职权职责。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三是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重点增加了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四是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将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明确界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五是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适应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和票据管理等内容。六是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规定,继续设置学生奖助基金等专用基金。七是强化资产管理。调整了固定资产分类和价值标准;要求高等学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八是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具体审批办法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九是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费用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而发生的当期资产耗费和损失,高等学校应当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成本核算,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十是完善财务监督的制度。要求高等学校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教育与职业》:今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9.培训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篇九
为确保师生在校的一切安全,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制定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一、课堂安全制度
1、每堂课的任课教师是当堂课的安全责任人。
2、不准把学生赶出教室
3、严禁迟进课堂或擅自脱离课堂。
4、教师如发现学生无故不上课,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紧急联系人。
二、课间管理制度
1、各部门负责人,值班老师必须加强课间巡视工作。
2、教育学生课间不攀高,不跳台阶,不追跑,上下楼梯和上厕所不拥挤,不做危险性游戏。
三、组织保障制度
1、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安全工作,法人代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安全工作由法人代表领导下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含校长,副校长和各部门负责人。
2、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人,每学期要签订各类安全责任书,建立重大事故报告制度,校内学生出现的重大伤亡事故一小时内报告给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学生出走,失踪要及时报告;对事故的报告要形成书面报告一式 两份,一份报主管部门,一份报公安派出所,不得隐瞒责任事故。
3、定期排查不安全隐患
四、突发灾害安全防护工作制度
1、学校应在各类灾害发生前做好信息收集和预测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实行全员监控。
2、在遭遇不可预见的火灾,地震等灾害时,应有序组织学生紧急疏散和撤离现场,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3、加强对学生进行防灾,抗灾的教育,传授遇灾的自救,互救办法,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
4、实行安全参与安全工作制度,不得回避安全工作责任。
成都益州紧急救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10.学校规章制度范文 篇十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或者要基础。为稳固教学的中心地位,为使教研组长有效组织好本组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科学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为进一步贯彻“集中领导、分级管理” 的方针,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中的调研、监控、科研的作用,教导处依据本校教学
实际,特制定如下教研组长例会制度:
一、每学期依据校历,单周一召开教研组长工作例会,(时间统一安排在上午第二、三节课内),非特殊情况不准请假。
二、例会内容:
1.学期开始,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学习讨论学校工作计划及教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要制定相应的联系本组实际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
2.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实例,交流教学心得(定中心发言人)。
3.反馈检查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反馈教师教案检查情况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比结果。
4.接受校长室指导,听取校领导意见,对照、检查、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得失,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
5.期中、期末对考试科目进行质量分析。
6.发扬先进,激励后进,奖罚分明。
7.其它日常教学工作的安排、布置、检查。(如试卷抽样检查,帮困情况调查等)。
三、例会考勤:
教导处将严格考勤制度,对缺席者要补课,对无故不参加者,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罚。
大固本学校2010年9月
大固本学校教研组长例会制度
11.学校非正式制度探微 篇十一
[关键词] 学校组织;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功能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1-0061-04
中国人对制度也许并不陌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辞海》里,制度的第一涵义就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看作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怪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①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之中,要使社会系统得以有序运行,必须通过各个层面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完成。近年来,人们不仅在理论上关心制度的研究,还在实践上注重制度的建设。② 制度理论日益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管理界的极大重视。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其内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和变革,“以‘制度挂帅引领学校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③。作为培养人的组织,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正式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同时更应考虑到非正式制度对学校变革和发展的惯性作用。然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学校中的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还不多,这显然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是不协调的。
一、非正式制度的涵义及其特征
非正式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制度学派的先驱——凡勃仑,他首先将制度纳入科学研究,认为“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由于习惯和被人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在生理学中的对应物,类似于各种习惯性的上瘾”④。尽管他没有单独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定义,但是这一定义为后来经济学家对制度的分类指引了方向。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其实诺斯更喜欢用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并且诺斯强调:“对非正式制度的关注是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之后最明显的学术改变。”⑤ 自此,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在经济学家的思想里不再模糊。尽管人们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正式制度是外部设计出来的并靠政治行为由上而下强加执行的规则,非正式制度是群体内部经验演化的规则。非正式制度包括人的习惯、内化规则、习俗、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它不通过组织的方式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出处罚,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行为、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组织内的舆论监督使制度得以执行,仍然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形式,但更多地靠人的自我约束,在群体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存在方式的内隐性,非正式制度往往不以文字、书面的形式存在,它是无形的,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以舆论、口传心授的方式相互传递,世代传承;(2)形成时间的早先性,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往往是先有不成文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尔后才有成文的法律、契约等正式制度;(3)作用发挥的自发性,非正式制度一般是经过人们长期互动选择演化而来的,违反时没有专门的组织加以明确的量化惩罚,成员遵守制度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所以,它不具有外在的强制约束机制,靠的是内在的心理约束,违反者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批判,一般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4)内容包含的普遍性,在一个社会里,正式制度是很少的,每个领域的正式制度可能不尽相同,但作为传统习俗、礼仪道德等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可能是普遍相同的;(5)存续状态的稳定性,正式制度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但存在于特定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其是经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不易被改变的,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表面稳固的正式制度只是形式的稳定而非质的稳定”⑥,但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构成
及其特殊性
1.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构成
过去人们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中,其实,我们可以把非正式制度“移植到”教育领域中来。在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并对学校组织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校非正式制度?笔者认为,它指的是在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长期经验演化而成的与学校有关的传统,如习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信仰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它内化于学校组织及人员的意识之中,是无形的,反映的却是学校组织的本体面貌。
学校传统是学校历史中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意义的复合体,是师生“理性、智慧与经验的积累”。学校存在的历史越长,学校所积淀下来的传统就越深厚、越丰富。学校“习俗”指学校组织成员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相沿成俗的、具有一定程度强制性和权威性的行为或生活模式。它来源于学校生活本身,产生于诸多并且明确意识到其作为会有如此结果的人们的各自学校活动,因此,它是师生参与学校活动累积的结果,体现的是“共同行动”⑦,是学校成员“自愿”通过学习和模仿而沿袭下来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如果说学校“习俗”体现的是“群体行为”,那么学校“习惯”则体现的是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由于学校是以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场所,所以,这里的学校“习惯”主要是指教师“教”的习惯和学生“学”的习惯,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习以为常的教和学的行为。“道德规范”是把个体行为引向某种秩序的规则,是潜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场域里,教师面临的是一群模仿意识极强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固守职业操守,因为其道德层次决定了学校道德水平的高低。教师职业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因为教育是“育人”而不是“制器”的活动。伟大的教育家总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孔子信仰“仁”和“礼”,卢梭信仰“自然”,苏霍姆林斯基则宣扬“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地去做,在于建造自我”⑧。笔者认为,教师的信仰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教师对学校组织的信心、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信念和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这三者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教师对学校组织的信心是最初的态度倾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信念则是其自觉进行专业反思和成长的思想准则;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是最后的升华,是教师依托教育事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应然追求。教师的“思想信仰”构成了学校非正式制度的核心。
2.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特殊性
学校非正式制度除了具备非正式制度的一般特征之外,还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第一,形成过程的文化性。学校是师生共享智慧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共同分享概念、符号和知识体系。教育活动一直是学校的主题,而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讲其实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习惯的养成、学校领导风格的形成、师生对学校组织信心的树立、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等都随着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而使学校特有的传统不断得到强化或消减,蕴含其中的文化特性不断提升或衰退。学校传统所体现的文化特性和学校存在的时间是正相关的。学校历史越久远,蕴含其中的文化特性就越浓厚。
第二,存在对象的差异性。在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产生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或是学校领导者大多数为知识性、智力型的人才,他们渴望的不仅是简单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的专业成长,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处事态度和风格。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文化的渲染,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进一步构建并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
第三,价值评价的变通性。从体现的价值来看,学校正式制度代表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面形象和肯定性价值,其规则和规范是刚性的。它是通过“应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以及“禁止做什么”等规定性的话语来体现其“刚性”的价值判断。而学校非正式制度的价值评判上具有可以“变通”的灵活性,常常表现为“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第四,影响结果的深远性。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场所,是教育使命得以完成的空间载体。良好的学校非正式制度会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能够激励师生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奋斗。反之,如果消极的学校非正式制度成为主流,其直接后果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变异。如教师教学得过且过,学生学习失去兴趣,师生价值观扭曲,学校不良“潜规则”盛行等,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师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专业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功能
存在于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制度作为学校正式制度的补充,尽管是一套无形的规则体系,但同样对组织成员有着潜在的约束或激励功能。具体来看,学校非正式制度一般有如下功能。
1.导向功能
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能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行为范式。学校的传统、习俗、习惯等都为学校师生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先验模式”,在师生潜意识中形成了“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的想法。良性的学校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会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释放他们的潜能、激情,一起朝着学校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反之,消极的学校非正式制度一旦占了上风,学校组织会呈现病态,学校发展则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2.激励功能
学校正式制度是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各种规范,规定着学校成员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些规范就如同无形的网,圈定了师生活动的边界。如果这条边界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内化于每个组织成员的意识当中,那么在边界线以内的活动,会得到他人的许可、赞赏和鼓励,超越界限的行为,则受到他人的排斥、舆论谴责。所以,学校非正式制度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或抑制什么的内在规范,借助群体压力和个人的道德修养等机制来实现。
3.替代功能
由于正式制度的局限性,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学校正式制度不可能对每个层面加以规范,组织成员的内心需求、价值追求、自我认知等方面,学校正式制度是无法详尽规定的,而学校非正式制度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组织成员可以借助这些非正式制度的惯性、协商性、约定性、教育性,对某些活动进行自我调控、监督和执行。
4.教育功能
由于学校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文化性已内化于学校组织成员的意识当中,所以这些无形的规范对学校组织成员的行为、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自我评定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并对师生品德的形成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学校有什么样的非正式制度就会形成和强化什么样的师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时,无疑会对学校组织成员具有正面的教育作用。
5.评价功能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得当,有着许多不同的评价尺度。学校非正式制度作为一种潜在的规范,同样具有对师生行为的评价功能,不过,这种评价不是靠有形的组织或技术来进行,它带有浓重的道德经验的色彩。作为学校非正式制度存在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是师生在学校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活、教育经验和惯例的集合体,通常具有伦理的性质,往往能对师生某些行为活动的合理性进行道德的评判。
四、结 语
学校制度不应只是一种技术性、实证性和工具性的存在,而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学校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固然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正式制度,但是更应注意学校非正式制度对学校正式制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是营造有序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保障,也可能是造成压抑沉闷的学校气氛的工具。学校制度的创新只有和学校非正式制度相容,才能被接受、被认同,才能存在,才会有效。
注释
①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②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③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第7页
④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8,139页
⑤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⑥李政涛:《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分析》,《教育评论》,1998年第6期,第15页
⑦李江源:《论教育习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5期,第8页
⑧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2.学校规章制度范文 篇十二
一、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的意义
(1) 规章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学校行政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对学校的行政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学校行政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也反映了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对实现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规章制度体系的完善能确保国家法律在学校进行统一实施。我国高校教育内部法制建设的步伐在这些年来明显加快。学校规章制度, 是学校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 因此它必须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等的“立、改、废”保持一致, 否则, 就难以保证学校规章制度与法律体系的统一协调。
(3) 规章制度建设的完善既是保障教职员工权益的要求又关系到学生权益的实现。过去学校在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中, 侵犯教职员工和学生权利的情况时常发生, 因为学校一味地强调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没有重视自我权力的约束, 对教职员工、学生权利缺乏必要的尊重和保护。当代法治原则要求:有权利必有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职权与职责相统一, 依规则行为并且强调规则的透明度等。学校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地,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才能创建和谐的校园, 也就是给中国的未来无限希望。
二、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1) 内容上的合法性。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应符合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学校制定规章制度必须是学校自主办学范围内的事项, 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 且要严格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 不得违反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制度, 更不得与上级法律法规的原则精神相抵触。更值得注意的是, 在关系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之类的原则性问题上, 学校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 标准不应超越于宪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以外, 否则, 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2) 程序上的合法性。程序上的合法性是指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立、改、废”等程序均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行政行为的执行也应该符合这一条件。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密切关系到教职员工和学生切身利益, 从程序上来讲,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拟订应该首先征求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如此一来才能响应宪法的制定程序, 真正做到民主, 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
三、权威性在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中的体现
学校规章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控制手段之一, 它是通过制定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和办法等来发挥作用的。因此, 学校规章制度在全校范围内都具有权威性。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具有如下特点:
(1) 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是一种制度性权威。为了使人们更易接受和认可,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是依据理性设计的, 是一种理性的权威,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此制度的这种理性和权威是公平客观的要求,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可预见性。
(2) 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必须在适度规范之内。学校规章制度是基于理性权威的体现, 但它还有个重要特点, 就是有限性, 因此它必然要受到适度的规范。学校规章制度所调整的范围, 因为其本身的作用会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必须承认一点, 就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能够指导或引导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的工具, 如法律、法规、规章等。
总之, 合法性和权威性是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属性, 承认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 且是与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的自主权相一致的。因而, 只有维护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学校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才能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向前蓬勃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
摘要: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 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 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组织管理程度的优劣。除法律、法规、规章外, 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只有维护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内部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规章制度,合法性,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学校规章制度范文】推荐阅读:
学校德育规章制度09-09
学校规章管理制度201103311-09
学校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09-29
学校治安管理规章制度10-31
2024学校领导值班制度范文08-28
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问答范文09-05
企业规章制度制定范文11-09
公司及员工规章制度范文08-21
超市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范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