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共11篇)
1.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篇一
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北方:俄国归欧回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二、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三、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四、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五、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2.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篇二
其一, 面对中国的崛起, 美国逐步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美之间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在中国提出建立“亚投行” (AIIB) 后, 众多大国尤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不顾美国的反对, 执意加入, 中国影响力的增长引起美国的不满, 使美国感受到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逐渐由接触转为遏制。基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考虑, 美国把战略重点逐步从中亚转移到亚太, 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 “再平衡”战略是包括外交、军事、经济政策在内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 美国的亚太战略加深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激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使得周边经济合作发展受阻, 安全形势恶化, 周边环境日益紧张。
其二, 中国的崛起, 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今天的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也是世界上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为了维护国内的安全, 保护不断拓展的国外利益, 中国顺应国内外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增长充满疑虑和担忧, 受现实主义“零和博弈”以及“强国必霸”理论的影响, 周边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打破地区力量均势, 挑战既有秩序从而引发战争。这种担忧加剧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信任,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 周边国家不断增加本国军费开支, 购买新式武器装备, 同时也增加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由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安全困境, 在彼此缺乏政治互信的前提下, 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阻碍了地区间交流与合作。
其三, 传统安全因素回归, 周边领土争端频发。中国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对中国的实力增长形成共识, 周边国家担忧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会使得中国在以后的领土谈判中的话语权会逐步增强, 维持现状的政策对中国越来越有利。为了避免未来形成有利于中国的解决方式和规则, 他们倾向的策略是在中国实力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前, 将争议海域和岛礁的实际控制巩固为法理控制。[2]所以, 当中日面临结构性矛盾时, 日本提出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问题, 这一做法引起中国的强烈愤慨, 使双边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菲律宾、越南也想加强对占有岛屿的“合法性”, 通过单方行为实现南海利益的最大化, 这使得南海争端加剧。
二、周边外交困境产生的动因
1. 综合国力此消彼长, 产生结构性矛盾。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带来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 而美国与周边国家的力量相对下降, 引起美国与周边国家不安。受到传统大国兴衰理论的影响, 它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 从而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当主导性大国认为其相对力量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退趋势, 那么它针对崛起大国采取预防性战略的可能性增大。[3]所以, 在美国感到自身力量下降,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 美国加紧实行既定的亚太政策, 对中国既接触又遏制。一方面, 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投入, 通过强化与传统盟友的联系, 保持对中国的战略威慑。同时通过宣传“中国威胁论”, 以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 促使非盟国加强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另一方面, 为了减轻自己维护现有秩序的压力, 美国积极敦促中国成为国际秩序“负责任”的行为主体, 接受现有国际秩序, 为维护现有国家秩序作出更大努力, 使中国在现有格局中承担更多责任。
2.“以经促政”的效果下降。
长期以来,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主要是围绕地区经济合作展开的, 中国影响力的拓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来推动与其他方面的合作。中国在与周边合作中通过加大对经济公共领域的投入, 对周边国家开放中国广阔的市场, 通过让利与周边, 使得“以经促政”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经促政”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这一政策必须能够保障周边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获益, 却不危机自身政治与安全。[4]近年来, 随着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安增加, 领土争端加剧, 传统安全问题回归, “以经促政”的效果开始下降。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 长期以来, 周边国家坚持对中美政经分离的“选择性依赖”。在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 为了防止过度依赖中国, 受到中国的控制和制约, 周边国家选择在政治和安全上依赖于美国, 加强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这种“选择性依赖”降低了“以经促政”的效果。二是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 领土和安全问题的凸显, 使得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安全因素往往会压倒经济合作, 对于安全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三是周边国家间经济竞争加剧, 摩擦不断, 地区经济合作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经促政”的政策效果。
3. 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底线的错误试探。
长期以来, 中国坚持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塑造了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但中国怀柔的外交政策却给周边国家造成中国为了维护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不会动用武力解决争端的错误心理预期。这种对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错误认知, 使得周边国家不断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底线, 其结果可能是最终导致中国放弃怀柔政策。[5]
三、和平发展的路径探析
第一, 在制度上, 维护现存合理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改革不合理的规则, 根据社会发展倡导建立新规则。对待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应一分为二, 正确看待, 对其合理规则中国应积极参与, 对其不合理之处应积极改变。如果对现存秩序不加区分, 盲目挑战与对抗, 这样不仅会增加中国崛起的阻力, 也会对周边国家及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进而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但参与并不意味着被迫全盘接受, 不应为迎合现有秩序而损害国家利益, 而是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在参与中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秩序与规则。所以, 对现存秩序我们应积极参与, 运用和完善, 在世界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 顺势而为, 塑造发展中国发展所必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6]最近, 随着“一路一带”、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系统而赋有长远规划的战略措施的提出, 充分体现出中国在遵循现有国际规则下, 不断运用自身力量改善和塑造现有国际体制。
第二, 明确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战略底线。长期以来, 在“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指导下, 中国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存在很大模糊性, 造成周边国家通过各种过激行为试探中国的底线。所以, 中国应向国际社会明确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 并根据对中国的重要程度划分出不同的范围与层级, 使周边国家明确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力量和决心, 减少不必要的战略试探。根据理性选择理论, 当周边国家认识到挑衅的成本大于收益时, 其会选择减少对中国无故挑衅。
第三, 发挥中华文化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 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我们应该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而构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秩序观, 以补充和发展现有的国际价值体系, 从而增强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 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尽最大努力减少和平发展的阻力, 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获益, 但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安, 出现了周边外交困境, 时而爆发的领土争端、经济摩擦加深了周边紧张形势。由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在各国缺乏政治互信, “以经促政”政策效果下降的背景下, 中国周边外交进入矛盾多发期。
关键词:和平崛起,周边困境,结构矛盾,“以经促政”
参考文献
[1]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J].国际问题研究, 2014 (1) :8-23.
[2]高程.周边环境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 2013 (5) :33-45.
[3][美]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M].黄福武,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翟崑.突破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J].国际展望, 2014 (2) :1-16.
[5]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 2011 (1) :29-58.
3.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篇三
张洁/主编
2015年1月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关于周边安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系列报告秉承研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宏观总结周边安全整体形势,重点分析热点问题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下年度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通过学术积累探索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制定中国的周边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在2014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大国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凸显;二是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虽然年底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但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解决;三是俄罗斯被迫转向亚太,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四是印度新政府对华实施经济上合作、战略上平衡的双轨政策,中印合作关系稳定而有限度。
海上安全仍然是周边形势中的聚焦点。一方面,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仍处于对峙中,中韩在黄海海域出现低烈度的渔业执法纠纷,南海摩擦多方位爆发,共同构成影响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地区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的一系列新观念的提出、新协议的签署以及新共识的达成,为中国构建新的海洋秩序丰富了内容,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一项对外大战略,已经从倡议的提出步入到务实的推进阶段。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战略,但首先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它以互联互通为支撑基础,以周边国家为起点和重点,在2014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对此,周边国家反应不一,有积极欢迎或参与的,有怀疑与观望的,也有抵制甚至是破坏的。
综合安全与经济双维度的发展,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引领与塑造周边的能力与意愿显著提升,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经济战略、以掌控海上问题为核心的安全战略双轨并行,中国周边大战略呼之欲出。这是本年度周边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征。
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美日及其同盟体系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挤压;二是管控海上安全、构建海洋新秩序;三是推进“一带一路”要面对的相关的外部压力。对此,中国应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内制定详细计划,对外积极宣介。“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取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取决于寻求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和战略对接,也取决于大国间的博弈与合作。
本评估报告共分为四个版块,包括总篇、“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
总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阐述,包括战略定位、内涵和实施路径等;二是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首先回应了上年度“评估”对2014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预测,其次对比研究了中国周边四组大国关系的变化与特点,分析了南海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发展的新动向,再次,重点归纳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现状、主要大国和各次区域对“一带一路”的回应、战略对接以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对2015年的周边安全形势作出了预判。
第二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报告选取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四个国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亚太战略、对华关系以及对 “一带一路”的看法与回应。
第三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报告分别考察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四个次区域,一方面是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对各次区域在2014年度的安全形势进行总结,二是评估了区域内各国、尤其是重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回应、战略对接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四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报告选择了三个功能性议题,即非传统安全、南海问题、投资的环境整治风险,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4.国际形势之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篇四
2、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第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2、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第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 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雁型安全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雁型安全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第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弄清楚自己真正“要
什么”;缺乏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外政策如何更有针对性;怎样正确对待美国这个重量级对手,我们的长处是什么,我们的短处是什么.第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有些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藩属国、或者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5.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篇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位于亚洲的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中国的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时刻关注我们祖国的周边形势安全与稳定。
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了解并研究中国周边形势安全是有很大的意义与必要性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和平与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国际环境的和平与安宁,中国就不可能取得发展。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古训,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中国周边环境状况,了解周边形势动态。
首先大体看一下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国境东部和南部分别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西北侧背靠亚欧大陆,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周边有很多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如朝鲜,蒙古,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虽然表面上都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外交关系,但我们仍然难以避免与周边国家发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我国当今仍与很多领国有着领土与资源争端,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因此,提高防范意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国同周边很多国家都曾有过友好贸易往来或者战争冲突等,由于地缘相近,关系总是非常“密切”,或是友好,或是冲突。下面简要谈下我对中国周边形势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
当前国际环境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短期来看,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局部地区仍然冲突与复杂。关于中国周边的环境特点,第一是复杂多样。当今世界格局已经从二十世纪的两极格局演化为一超多强,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其中“一超”是指当今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而中国怎么说也是其中的一强,邓小平说,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当今由于发展较快,中国的国际地位日趋提高,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引起世界部分国家的不满与嫉妒,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打着“人权”的幌子,指责中国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在国际市场上给中国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发展,或者暗中结交中国周边小国,确乎有所企图。另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能遮掩周边环境问题的很多不稳定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领国都与我国保持着良好关系,实际他们心里作何打算?是不是在友好的面孔背后埋藏着某些阴谋?我们不得而知。周边环境的复杂多样使得我们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务须发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优良作风,时刻保持警惕。
第二个特点就是变化多端。周边安全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有着相对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如我们与某些国家的关系相对较好,而与另外一些国家的关系相对较差;与同一个国家的关系在一个时刻较好,而在另一个时刻又比较差,等等。在这一方面,当今的热点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最近,中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又通过渔民问题得以激化,日方将中国渔民拘捕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他的野心,我们要坚决抵制日本对这一领土问题的说辞。朝韩关系进一步紧张以及相应的军事演习等相关事宜虽然不与我国直接相关,但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谁知道这一举措不是做给中国看的呢?另外美国方面曾在东南亚海域一带实行大型航母“巡演”,确实是对中国的一次公开挑战,含有诸多不友好与威胁的意味。最近的许多“新闻”无不表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多端性,确实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分析研究。
下面重点关注一下我国同周边几个大国的关系(仅代表个人观点)。首先是北方的大国俄罗斯。从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和无产阶级阵营中的“老大”,到现在的世界大国之一(虽然没有当时苏联那么抢眼),俄罗斯的实力一直都很强硬,不能被我们所忽视。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从现今来看还是比较不错的,正在平稳发展中,但愿以后能一直这样良好的保持下去,实现和谐发展,互惠互利。但对之的防范意识仍然不能有所消减。东边的朝鲜和韩国还是比较棘手的一对,特别是最近又在搞冲突,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其中朝核问题不仅对世界核势力分布有所影响,也特别遭到美国的严重阻挠,美国的插手似乎也对我国不利。关于日本,算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吧,可以说是我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横亘在我们的东部海域上,似乎形成了对中国东向出海的一道封锁线。历史上也属日本对我国的伤害最为严重,其曾经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分明就是想统治整个亚洲,足见其野心勃勃。我们在与日本发展友好贸易往来(多学学它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同时,也应该重点防范。西南方向的邻近大国莫过于印度,这个有着人口数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世界公认的“金砖四国”之一,正企图成为南亚的“霸王”。说实话,除了社会制度,这个国家还是同中国非常相像的。它与中国也有着边界之争,值得我们重视。但是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太平洋对面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不能算是我们的邻国,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能是地球成为一个“村庄”了,所以距离不能代表什么。美国自二战以后各方面发展都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老大哥”,而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了,因此个人觉得当年的美苏对峙可能演化为当今的“美中对峙”,虽然当今中国还远没有与美国对抗的实力,但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最近几年发展又突飞猛进,不能不引起美国的“关注”。我们是美国的对手,美国更是我们的对手。我们要对其格外的严加防范,防止被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全盘西化甚至颠覆。
6.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篇六
未来10年,中国周边环境将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一,面临美国重返亚洲的挑战。为了制衡中国在亚洲地区日益增大的影响力,美国开始调整战略,重返亚洲。美国主要采取了两手做法:一是积极谋求 加入东亚峰会,防止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机制的主导国;二是在东南亚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借助东南亚国家的力量制衡中国。2009年7月,美国政府签署了《东南 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为美国参与东亚峰会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2010年10月,第五届东亚峰会领导人达成共识,邀请美国正式加入东亚峰会,奥巴马政府的 重返亚洲政策正在得到“回报”。与此同时,美国极力支持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和独立性,“以阻止中国势力渗透到整个东南亚”。
第二,面临久拖不决的领土、领海争端激化的挑战。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导致钓鱼岛的争端升级。2011年以来,越南、菲律宾等与 中国存在南海主权争议的国家变得日益强硬,南海主权争议升温。与此同时,日本、印度等中国邻国也出现了与之呼应的声音,显现出“抱团”的意愿。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同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都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并未得到部分周边国家的认可。未来10年,中国与部分邻国在领土与领海、专属经济区的争端可能会日趋尖锐化。
第三,面临周边重大突发事件的挑战。在中国周边地区,仍然存在着爆发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未来10年,朝鲜核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 会导致核武器在东北亚地区扩散,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此外,中国也要对缅甸、巴基斯坦、中亚可能出现的事态做好预防工作。
第四,面临整合区域多边制度的挑战。目前,亚太地区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竞相提出区域多边制度构想。美国在确保APEC这一“老机制”继续存在的同 时,也在积极加入东亚峰会这一“新机制”,并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日本认为,东亚峰会模式有利于平衡中国快速增长的影响力,试图把东亚 峰会从战略论坛变成务实的地区合作机制。东盟则力图保持在亚洲多边机制构建中的领导者地位,以平衡亚太大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无论是现有机制之间的竞争,还是地区机制的新倡议,上述国家(地区组织)的倡仪或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平衡中国影响力的考量。
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
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利益和亚洲稳定,中国要始终把亚洲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位置。未来10年,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有新战略。
在应对美国重返亚洲的挑战上,中国要继续实施制度均势战略。“中美制度均势”的含义是:中美两国在经济相互依存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制度对彼此 实施的机制化制衡。中国要现实地认识到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历史存在和实际利益,以不损害美国重大利益的方式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美国则要务实地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在亚洲地区共生、共处、共荣。此外,中美都要继续加深两国间的经济相互依存。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会大大减少两 国之间的战略紧张,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在应对领土、领海争端激化的挑战上,中国要始终奉行和平协商战略。未来10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首 要外部因素。和平协商解决的思维路径和实践是实现领土、领海争端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2011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 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邻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在应对周边重大突发事件的挑战上,中国要尽早确立危机管控战略。未来10年,中国需要鼓励朝韩两国协作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防止任何一方对形势作 出误判和过度的反应。同时,中国仍应力主在六方会谈机制下以谈判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从长远来看,针对周边国家可能出现的政局动荡,中国要“对症下药”,比如说:针对“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问题国家”的政 局“混沌”,则应该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7.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篇七
从三代机到“概念机”
11月12日, 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概念模型在中航工业的展台公开露面, 一下子牵动了众多专业观众的心。
同样令人兴奋的是, 与下一代隐身战机研发息息相关的大推力发动机也在本届航展上给国人带来巨大惊喜。在现场, 中航工业高调宣传国产“太行”发动机, 它的最大推力达12.5吨, 是一款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尽管该型发动机距离未来四代机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但中国已拥有完整的航空动力科研与生产体系, 为今后开发更大推力的航空发动机奠定了基础。
这届航展上, 许多外国职业军人同样对“中国飞机”充满信心。许多记者注意到, 巴基斯坦空军派遣中国制造的JF-17战斗机参展, 其中一架直接升空表演, 同时巴飞行员还经常在歼-10、JF-17和空警-200等中国军机前来往穿梭, 看得出他们对这三款飞机很有兴趣。
实际上, 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已成为巴基斯坦空军下一代作战力量的基础。按照前任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卡马尔·苏莱曼的介绍, 未来巴基斯坦空军将以F-16、歼-10、JF-17为战斗机主力, 它们都具有“单发动机、可遂行超视距空战、后勤维护可持续、可满足大规模战争消耗”等特点, 是巴空军“用得起也用得放心”的装备。
“武直双雄”同台献艺
此次航展, 中航工业首次揭开了两种传闻已久的专用武装直升机的面纱, 即武直-10和武直-19, 让中国航空迷大呼过瘾。11月13日下午2时10分许, 备受期待的国产武直-10飞临航展现场。在观众的惊呼声中, 倒飞、莱维斯曼机动……黑色涂装的武直-10进行了数十分钟的精彩表演, 之后未作停留返回驻地机场。从现场观察, 由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武直-10外形流畅, 尽管有外媒声称该机杂糅了意大利、南非等国类似机型的技术, 但实际上武直-10完全是中国自行研发的“低空杀手”, 其在旋翼、动力、传动、航电、火控和机载武器方面均具有完全知识产权。
更令人欣喜的是, 中航工业还为武直-10准备了“黄金搭档”——武直-19直升机, 它采用窄机身设计, 可以降低被防空武器命中的概率, 雷达反射特征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作战时, 武直-19可以利用先进的侦察传感系统“先敌发现”, 然后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送给后方的武直-10或其他作战飞机, 从而“先敌开火, 一击致命”。
跟踪无人机技术前沿
现代战场上, 对战场信息的掌控程度主导着战争胜败, 集侦察、情报传输和火力打击于一身的无人机已成为信息化战场的新宠, 无人机技术被认为是军用航空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航展, 中国企业展示了数十款先进的无人机。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实机展示的“翼龙”。
该型无人机由中航工业旗下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 装有1台100马力活塞发动机, 具备自主起降和飞行能力, 最大起飞重量1 100公斤, 续航时间20个小时, 后部采用V形尾翼, 可携带多种侦察设备、电子对抗设备和对地打击武器。
有意思的是, 许多记者对WJ-600无人机十分关注。展出的WJ-600模型机身浑圆、机头隆起, 机体呈筒状, 尾部装有1台涡喷发动机。据展板资料介绍, WJ-600是应用于信息化战争的重要装备, 可装载光电侦察设备、合成孔径雷达、电子侦察设备等机载传感器, 具备反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的特点, 能够全天候执行侦察任务, 也可装载武器系统实施对敌攻击、电子战、信息中继和靶标模拟等军事任务。据航天科工集团工程师王凯介绍, WJ-600的飞行速度和高度都为国产无人机之最。一般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大约为30米/秒, 飞行高度在2 000米左右, 而WJ-600的飞行速度可达200米/秒, 飞行高度可达万米。
在航天科工集团展出的示意图中, WJ-600位于“金字塔”前端, 其机动力强、反应快, 可为JKZ-40无人飞艇、JL-1K系留气球、“刀锋”等一系列无人艇和无人机提供目标指引, 并能随时实施精确打击。
中国航空业“决战期”
专家指出, 作为国家“硬实力”的象征, 航空工业已成为中国实施产业升级与推动“技术强军”战略的核心领域之一。在此次航展中, 中国航空工业果敢地打出“大飞机”牌, 高调推出国产C-919大型干线客机, 并取得100架意向订单, 这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将从以往单纯满足国防基本需要向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方向迈出步伐。
从国内外航展透露的信息看,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决战时期。再过五年, 中国周边国家将开始普遍换装美、俄新一代战机, 中国航空工业能否及时研制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 确保国家空中安全, 值得重点关注。同时, 中国军用和民用大飞机也将在未来五年内进入量产期, 届时, 这些机型能否得到市场认可, 获取足够订单, 也决定着该项目最终能否成功。总之, 中国航空工业能否在这一关键时段杀出一条血路, 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龙之风暴”, 需要全民族的大力支持。
8.国际动漫展周边酒店品评 篇八
地址: 雪野路1188号
距离上海世博展览馆2.3公里
喜欢
酒店风格很大气现代,尤其喜欢他家的豪华江景房,大大的落地窗可以欣赏到浦江第一湾,非常浪漫。房间设施也很现代简洁,是我喜欢的风格。 ——网友小饕爱美丽
酒店地理位置好,看见中国馆和黄浦江,视野非常好。
——网友鱼x儿
人不是很多,所以难得的安静,很喜欢。
——顾客王小姐
不喜欢
要吐槽的是他家的地下停车场,一个口又要进又要出。进去的时候就觉得很危险要擦到了,出来的时候果然还是被擦到了,我再也不会去他们家了。——网友我是小cat_胖纸伤不起
办的婚礼,环境是不错,但是服务太差了,新娘名字写错不算,个个臭脸,根本配不上5星级的标准。——网友lan色的梦
完全是因为世博会的关系才建造的酒店,硬件和软件都还不错,不过交通不太方便,这样出行游玩会比较困难,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公交可以到达。——网友anna929
上海绿地万豪酒店
地址:江滨路99号
距离上海世博展览馆2公里
喜欢
菜色不错,推荐来这里住店吃饭。——网友猫猫ZWL
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满意,环境很好,处处都干净得发亮,客房的服务很到位,很不错的一家酒店,喜欢。——网友就不告诉你a
住的套房,房间比其他酒店都要宽敞,设施配备非常齐全。喜欢他家开放式的浴缸,可以边泡澡边看电视。这里到新天地、打浦桥、日月光都很方便。——顾客龚小姐
不喜欢
这家万豪酒店的交通太不方便了,从地铁站走过来要20分钟。自助餐很一般,菜式也少,也就是刚能吃饱。真心觉得这家万豪的档次不如其他的万豪酒店!——网友Smallapple
环境:偏僻。第一:打车不便;第二:根本算不上江景;
服务:对国人根本谈不上有服务!那服务费是用来提房价的!
价格:必须到网上订!千万别听信酒店人员,一样的房间网上订相当于门市的6~7折!你可以想象这个酒店多坑爹!——网友苏小白A
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
地址:打浦路15号
距离上海世博展览馆3.2公里
喜欢
算是这一带不错的5星级酒店。里面装修得别有洞天,从外面看不出来。周边环境相当方便。——网友merton
酒店胜在地理位置好,对面就是日月光,附近还有超多好吃的,到了晚上不怕肚子饿。因为公司在酒店搞活动,吃了几次茶歇,觉得茶歇真心比自助餐厅的好吃多了,强烈推荐茶歇的三文鱼三明治。——网友newyuyu
一楼的仕格厅很赞,很工整的圆形大厅,层高很高,围着落地玻璃墙,很适合用于婚礼。——网友minijuno
不喜欢
参加会议入住酒店,登记时态度冷淡,前台人员当客户面在发短信,退房时态度更差,而且对内宾外宾态度有别;入住人员素质差,无烟楼层有人吸烟。房间隔音差,咖啡厅服务差,换烟灰缸把烟灰洒落到客人身上。下次不会考虑入住。——网友yhangl
酒店装修有些中规中矩的。大堂感觉风格普通。 ——网友shimizuion
没有wifi很不方便。——顾客郑女士
上海华美达和平大酒店
地址: 斜土路688号
距离上海世博展览馆3公里
喜欢
地段相当不错,在这样寸金寸土的地方,收费还算合理。——顾客藏先生
环境很好,宴会厅的层高很高,结婚的话很气派。房间很温馨,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很乐意为客户服务。——网友wangyan26
不喜欢
大厅里坐着等朋友,沙发上一大滩污渍,严重影响印象。 ——网友东游西逛333
公司年会在这里举办,厅有点小,舞台搭得没有气场。菜色味道还行,量偏少。——网友江里欧
在四楼宴会厅办的酒水,气死我了。菜漏上,推上来又推回去。人家酒店都是菜上来,宴席结束结尾款的。我们在跟亲朋拍照时就被盯着要钱,还要挟我们钱不结,菜就不上。一辈子一次婚宴就受这种气!恶心得不行!——网友cici0086
9.论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篇九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海“海权”之争等,虽然我国周边地区存在着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周边格局主体态势还是良好的。
中国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一方面,包括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在内的周边形势动荡,与中国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反衬出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体制优势,凸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进而坚定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周边乱局充分暴露出西方“民主”、“自由”泛滥的弊端与危害,有利于周边国家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助于周边国家更好地维护本国主权独立、有效抵制西方大国以“民主”干涉其内政的企图;在周边某些邻国陷入长期“内耗”与难以自拔的同时,中国却能继续保持强劲崛起,彼此力量对比进一步朝中国倾斜,这将有利于中国对“和谐周边”的主动“塑造”。但另一方面,周边动荡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持续不稳定,势必分别波及中国的西北、西南与东北沿边地区,影响中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二是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中国的对外投资经营、工程承包与商贸活动统称“走出去”,而周边地区则是中国经济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与获取能源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拓展国际经济空间。而周边邻国政局动荡不定乃至发生政变与骚乱,将严重危及中国在当地的投资与人员安全。而周边极端势力趁机滋长、恐怖活动泛滥、乃至民族排外情绪发酵,也将严重威胁中国的境外机构与人员安全。
三是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美国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企图从多个方向、从陆地到海上对中国实施“立体堵截”,日本、印度、俄罗斯也趁机扩张;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朝鲜等“地缘支点”国家政局持续不稳,分别引发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其各自“地缘对手”印度、越南、韩国等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所在区域的长远稳定,美国等大国趁势“介入”更是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此外,大国加紧角逐周边油气与矿产资源,中国获取稳定可靠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将面临更大的变数。
四是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五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西方大国视朝鲜、缅甸、伊朗等所谓“问题国家”为“眼中钉”,认为中国与其关系“特殊”,敦促中国在防扩散与维护地区稳定上承担“大国责任”,无理要求中国放弃“不干涉内政”原则,对“问题国家”施加影响,致使中国在“问题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陷入两难。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维权”),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维稳”)与自身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10.中国周边军事形势分析 篇十
摘要
“在 21 世纪,中印两国都将是‘天降大任’的大国,两国如能不断增信释疑,定将开辟出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印两国未来有着相互合作的需求和潜力。保持合作这一过程本身便为互动关系提供动力,中印两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提高相互间的信任,两国间的边界问题才能彻底得以解决。
关键词:中印关系 困境 背靠背 展望
浙江大学本科生论文
中印关系进入困境的现实根源
中印友好源远流长,两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么为何建交 60余年来两国关系历程却又是矛盾冲突和僵冷的时间比友好合作的时间更长更令人印象深刻呢?美国学者高龙江(John Garver)认为,“地缘政治冲突一直支配着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背靠背”的两个大国,中印之间相近的地缘使得两国间的冲突与矛盾倍增,而这些冲突和矛盾集中体现在冷战时期的陆地争端及冷战后中印在印度洋上的博弈。
冷战时期,造成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西藏问题、边界问题、巴基斯坦问题。中印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国政府认为西藏是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的产生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而印度却欲将西藏变成中印之间的缓冲区。边界问题是中印之间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实质是西方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线长达1450 公里,加上被印度吞并或控制的锡金和不丹,两国实际边界线长达 2250 公里,而且全部都在西藏境内。目前,中印边界全线有 8 处较大的争议区,涉及到的领土面积达 12.55 万平方公里。中印边界线地理上可分为西、中、东三段。整个东段和中段争议地区基本上为印度所控制。在巴基斯坦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积极发展同南亚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同这些国家的交往,并不会对印度构成威胁。
然而,对于这三方面的问题,印度有着不同的认知。在西藏问题上,印度认为西藏是印度的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上继承了英印当局的安全战略观:变中国的西藏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奉行所谓“前进政策”;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重合,在印度陆军总部看来,与西藏接壤的东北边境是中国能向印度发动进攻的唯一脆弱地区。因此,处于安全的考虑,“喜马拉雅山已不能成为防范北方潜在敌人的有效屏障,除非有可能将西藏高原包括在内”;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在印度看来,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印巴争端中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对巴提供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是出于遏制印度成为南亚次大陆的主导国家的动机。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及两国间的合作增加,中印相互依赖加深。领土争端虽然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已不再成为中印两国压倒一切的关注点。然而,两国关系因印度洋而再起波澜。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从中东进口的所有石油皆须通过印度洋运输,印度洋已成为中国的战略安全地带,中国不得不关注印度洋上的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同时,印度洋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十分重要,中国与欧洲的大部分贸易亦须经由印度洋。因此中国希望通过与印度建立更加信任的相互关系,为这条海上航线的安全提供保障。然而,在印度对此
浙江大学本科生论文
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中国进入到印度洋,对于印度来说,好比一颗眼中钉”。在这种情绪之下,有关中国在印度洋构建“珍珠链”战略以围堵印度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由美国人炮制,2006 年一经官方出台,印度军政官员立即为其赋予了鲜明的印度式内涵。所谓“珍珠链战略”,是通过利用更多国家的港口和机场、建立特殊外交关系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展示中国正在上升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地域上主要包括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湾的广大地区。印度观察者从地缘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珍珠链战略”在战略上抵制印度的发展雄心和限制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战术上,其成功实施则将使中国有能力切断印度的交通和运输线路,也为迫使印度解决诸如中印边界争端等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战略杠杆。
面对中国对印度洋的关注,印度政府针对所谓的“珍珠链战略”进行积极的战略准备,除了自助之外,更采取了一项被外界称为“钻石链战略”的措施,其要旨在于尽可能地与相关大国和地区国家拉近关系,最大限度消解中国的同盟关系的同时,对中国进行战略反包围。其中包括美国、日本等与印度洋关系密切的大国和缅甸、澳大利亚等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越南等印度洋临近国家。印度如此警觉,出于历史和地缘两个方面的原因。历史上,现代以来的印度精英阶层一直认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近代亡国的重要分水岭,因此印度必须汲取历史的教训;地缘上,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素有“世界之锁”之称。其处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大洲的环绕之中,苏伊士运河又将其和欧洲联系起来,是四大洋中与个大陆平均距离最近的大洋。马汉曾说:“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七个大洋’的关键。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印度政府正是将这句话奉为圭臬,潘尼迦也曾说,“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其“使印度成为海权国”的思想成为印度政府致力遵循的理论指导。
概言之,中印之间不和谐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地缘上的冲突与矛盾。中印皆为地区性大国,与此同时,中印两国间缺乏缓冲区,加之中印曾经爆发边境战争的历史,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中印地缘上的冲突与矛盾倍增。这些现实存在的矛盾使印度总是以地缘政治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华的莫须有的疑虑”挥之不去,恐惧情绪难以消除,中印之间的信任因而更难建立。
中印困境改变动力及未来展望
时至今日,中印两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中印若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安全疑虑,妥善解决边界争端,在国际问题上相互协作,两国无疑会在亚洲及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且,中印友好合作关系本身就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历史上,中印这两大文明是“背靠背”的近邻,而不是古代西方文明那样“面对面”互相争斗、同归于尽。在当代,两国在建交初期即有友好交往、互相扶持的历史。当前,两国同为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重要成员,浙江大学本科生论文
“在国际体系变革、世界经济治理、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合作潜力巨大”。所有这些因素不仅构成中印关系恶化的“刹车闸”,更能成为中印发展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具体来说,两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经济、能源,和非传统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首先,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两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多边机制,加强两国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务实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保持合作这一过程本身即为双边贸易关系发展提供动力。数据显示,2000年中印双边贸易为 29.14 亿美元,随着两国多边合作的深入,双边贸易额大幅增加,2011 年,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 740 亿美元,增长 24 倍,2007 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的第十大贸易伙伴。预计到 2015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将提升至 1000 亿美元。中印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制造业发达,印度的服务业在国际领先,两国可以进行互补,具有巨大的合作和相互投资空间。“印度和中国有能力和动力去改变 21 世纪世界的全球经济”。此言并非虚妄,预计“到 2050 年,这两个国家将会占世界生产总值的近一半”。
其次,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目前,中印双方在战略互信与传统安全领域,尤其是边界问题与地区战略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中印关系的良好互动,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对中印两国来说,可探索开展有效合作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包含范围极广。因此可以预见,非传统安全合作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共识。这些领域包括: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打击海盗以及毒品走私和武器走私等跨境犯罪、海外能源获取和能源安全、核信任建设以及全球核不扩散、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共同防治艾滋病等。中印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资源消耗亦大幅增加。目前,中印两国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碳排放量、气候变化等问题上面对共同的压力和挑战,持相似立场。中印在打击恐怖主义威胁方面也加大合作。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国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中印至关重要,中印亦重视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对于能源领域,随着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攀升,而双方自身的能源供应严重不足,需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对中印的能源和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印两国应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与协调,保证石油供给。
“在经济贸易领域,中印优势互补明显,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中印双赢远远大于竞争。而在军事安全领域,中印互相间的防范远远大于信任。在传统的文化交流领域,中印之间基本没有竞争,主要是合作”。在竞争结构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中印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经济、能源和文化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达到“增信”的目的,并通过维持这一互动过程来平衡两国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带动两国关系整体向前发展,降低彼此的竞争观念。
“在 21 世纪,中印两国都将是‘天降大任’的大国,两国如能不断增信释疑,定将开
浙江大学本科生论文
辟出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印两国未来有着相互合作的需求和潜力。保持合作这一过程本身便为互动关系提供动力,中印两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提高相互间的信任,两国间的边界问题才能彻底得以解决。西方有句谚语:“好篱笆形成好邻居”。对于中印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有必要保持彼此的良性互动,维持互动过程,即是维持中印友好关系本身。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其他领域的加强合作促进双方友好身份的建构,最终找寻合理的方法解决边界问题,达到“好邻居形成好篱笆”的效果。“展望未来,中印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合作空间无限,面临着关系发展的‘黄金期’”。当中印彼此友好,强盛之时,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将从中获益,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力量也将得到极大增强。正如《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一书所言:“中印两大民族友好、强盛,乃是尧天舜日、罗摩盛世,两国人民之大福祉,世界人民之大福祉”。
浙江大学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秦亚青.关系与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美]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 [4] 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
[5] 彭霄.新时期东盟利益之比较.许嘉主编.中国国家利益与影响[M].北京:时事出版社 [6] 张植荣.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123).转引自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
[7]李而炳 主编.21 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
[8] [德]卡尔·皮尔尼[著],陈黎[译].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 刘庆.“珍珠链战略”:印度的认知与应对[J].南亚研究季刊 [10] 朱听昌.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M].北京:时事出版社
[11] 中印关系需要新思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 年 1 月 14 日第 001 版
[12] 杰伦·兰密施[著],蔡枫,董方峰[译].理解 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3] 黄正多,严晓凤.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印国际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 [14] 中印关系不宜笼统用“竞争”“合作”来判断.第一财经日报
11.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篇十一
2013年12月31日,缅甸释放了五名政治犯。总统吴登盛此前曾宣布,缅甸将释放大多数政治犯。图为两名政治犯获释后合影。
世界在忐忑不安中迎来2014年。这将是富于变化的一年,很多矛盾的量变因素都在加速积累,挑战无所不在。但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大国不认为自己安全环境中的挑战因素正不断增多,也没有哪个大国不在开展积极有为的外交,通过应对挑战延揽推进战略利益的条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大国,更应如此,更是如此。
2013年的中国外交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后的积极布局、主动谋势而精彩纷呈,为今后的更大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外交部长王毅在他的年终演讲中表示,2014年将是中国外交“全面开拓之年”,重点在构建大国关系框架、构筑周边战略依托、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加强经济外交、办好主场外交等五大方向作出不懈努力。王毅部长勾勒的图景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立体推进的特色和气势。
在中国的全方位立体外交布局中,做好每个点上的工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点是“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之间的最有力衔接,是检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发展的最佳载体。
如果说中国外交在2013年的工作重点是布局,2014年的重点就应是深耕细作,管控、经营好那些攸关中国战略利益的点,这在周边地区尤为重要。那么,展望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形势,哪些点上的工作最具挑战性又最有可为、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呢?
朝鲜。2014年将是朝国内和半岛局势至关重要的一年。在确立“惟一核心领导体制”后,其内外政策是因循守旧、继续逞强,还是真正踏上改革搞活之路,将有更为明晰、统合的线索。中国是朝生存和发展不可选择的首要倚重对象,无论朝国内政局发生什么变化,朝都无法背弃中朝之间相互的战略承诺,无法对中国合情合理的利益和主张置之不顾。
国际社会认为朝不可预知时,与朝开展良性互动的基本条件就是匮乏的。在减少朝及其他相关方不可预知性的基础上,推动中朝关系转圜,进而推动半岛局势转圜,应是2014年中国半岛政策的努力方向。
中朝关系正走出低谷,转圜是双方共同需要,也是中国针对当前困局对朝施加影响的重要筹码。实现金正恩访华是转圜的重要标志,两国间的分歧必须弥合到足以确保这样一次重要访问能够成功并为中朝关系未来指明方向的程度。朝显示通过自我改革重返国际社会的勇气,并表明停止核活动和重返六方会谈的决心,将有助于增强中方的信心。
朝核计划已走得太远,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弃核换和平”难以为继。朝要求无条件恢复对话,美、韩坚持惟有朝采取停核、弃核实际步骤方能重启会谈。如何在两种立场之间寻找中和点,促成会谈重启,并推动会谈为制订各方都能接受的半岛无核化与和平安排做出努力,考验着中国外交的设计和斡旋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相结合”的要求,理应适用于中国的对朝和半岛政策。
日本。日本同中国的对抗已持续一年有余,随着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而达到新高点,也发生了斗争态势的转折。中日领导人近期恢复接触的大门已经关死,两国政治关系在安倍下台前难有实质改善。2014年的中国外交应当乘势而发,书就在中日关系僵冷期有所作为的基本格局,强化这场带有战略竞争性质的对日外交、军事斗争的胜局,并为“后安倍时代”的破冰预做准备。
保持高层政治压力至关重要。除不与安倍接触外,也要预先设计好在其进一步挑衅的情况下中国所能打的牌,必要时可以考虑外交关系实际降级等反制措施。
应设法增加日本与中国对抗的综合成本。中国军队对东海防空识别区实施有效监管并频繁穿越宫古和宗古海峡,维权执法部门继续加强在钓鱼岛附近的常态化维权执法,有关公司企业据理依法开展东海油气田开发,将不断加大日本政府和军方承受的军事安全压力,符合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现实和长远战略需要。
中国已成长为亚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过去每逢中日摩擦必现的“政冷经热”模式不可能重来。重振沉闷的日本经济是安倍执政的首要目标。安倍政权在军事安全和历史问题上的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日本对华、对韩贸易和海外制造业,而出口疲弱、日元低迷是日本经济长期深陷通缩阴影的重要表现。中韩贸易额与中日贸易额的差距正迅速缩小,中韩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也在加速。推动中韩贸易权重在两、三年内超越中日贸易,将对亚太经济格局和日本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东亚区域金融互助、20国集团宏观政策协调、亚洲银行金融合作等地区性公共产品,中方可以考虑有选择地对日本的倡议和利益不予呼应和配合。
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朝鲜及东盟国家就日本问题加强沟通是必要的。美国在怂恿日本冲在遏华战略前沿的同时,对安倍“借鸡生蛋”突破战后束缚心存警惕,对中日对峙殃及中美关系心怀忌惮。美国固然不会在中日之争中站到中国一边,但也竭力避免在中日之间做选择,对日本政治走向极端化的牵制仍将有所作用。美国需要明白,其对日本的偏袒和纵容是在推卸美国对亚太和平与繁荣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有违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将产生“骨牌效应”,使美国承担失去对华关系的风险。
还要逆水行舟保持对日本社会各界的工作力度。坚持面向日本良知政治家、友好团体和基层、草根人士开展对话交流,积极面向日本民众释放政治信号,这些同样是针对日本投机政客和右翼势力的斗争策略。
缅甸。2014年的缅甸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高度关注的方向。其一,缅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将主办东盟一系列重要会议和东亚峰会。军政府势必谋求进一步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又必然要与借机加大对缅染指力度的外部势力进行较量。
其二,缅国内民主与和解进程步入2015年大选前的关键期。一方面,政府军在与缅北地方武装继续和谈的同时,将加紧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双方可能爆发新的战事。另一方面,昂山素季为取得参选总统资格一直在积极活动争取修宪,政府方面已经松口,但尚未做实。昂山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已宣布不论修宪与否,都会参加2015年大选。2014年缅和平与和解表象之下的政治斗争将会加剧,支持昂山和企图渗入缅北地区的西方势力也会加紧活动,缅国内政局将比较困难。
中国是缅甸第一邻国,缅和平过渡、顺利和解、发展繁荣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需要充分估计、妥善把握缅局势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巧妙、适度、不失时机地施加影响,维护好西南边陲的安宁,维护中缅友好和中国在缅的重大利益。一是鼓励缅政府与地方武装对话和解正确发展,不仅做好场地的提供者,也适当发挥调解作用。二是积极配合缅方在轮值主席任上增加在东盟组织中的影响,并且用好这个平台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三是在推进与缅当局友好合作的同时,与缅主要在野政治势力加强接触。据报道,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已向昂山素季发出访华邀请,昂山公开表示收到邀请,愿意访华。在2014年内促成昂山访华,是合情合理的。四是与缅政府、各界正面沟通,稳步推进遇困暂停的对缅投资大项目的恢复工作,防止已建成的项目发生问题。
中缅之间有着延绵的“胞波”情谊,它植根两国特殊的地缘、经济、文化联系,跨越两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风云,已经成为共同传统,指向两国关系的未来。只要我们工作得当得法,无论缅国内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缅外交都将呈现立足东盟、北依中国、西望印度、交好西方的格局,不会东倒西歪。
阿富汗。2014年是阿富汗局势的关键年。4月,阿将举行总统大选,卡尔扎伊不再参选。年底,美国将把安全职责全部移交给阿安全部队,从而完成自阿撤出战斗部队人员的进程。
美国正加紧布局“后撤军时代”的战略和政治安排,确保阿局势不失控并继续充当美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战略支点。为此,美国正软硬兼施力促卡尔扎伊政府尽快同美签署卡在司法豁免权问题上的美阿安全协议,以期达到以“帮助阿政府打击恐怖组织和训练阿士兵”为名在阿留驻6000至9000名军事安全人员和保留九个军事基地的目标。美国还与不同地盘上的温和派塔利班组织保持着秘密接触。
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阿周边国家也没闲着,与阿各派勾连纵横,都在避免在阿出现不利于己的局面。
反恐12年,美国及喀布尔政权从未真正控制阿全境。对于过渡后的阿局势,悲观情绪占主导,大致有三种预测:一是大片土地陷入武装割据和无政府状态。二是塔利班势力借选举卷土重来,阿再度极端化。三是在美国推动下,喀布尔与塔利班对阿进行事实分治,温和派的塔利班组织成员也可能进入喀布尔政府。不管怎样,动荡不安将是常态,碎片化趋势明显。
中国作为阿紧邻大国、中南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近些年建设性地参与了阿战后重建与和解进程,已同阿政府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阿影响力不断上升。2014年,12载的投入和耕耘到了衔接未来的时候。
新阶段的中国对阿政策应同西部大开发战略更紧密连接,在整个中亚、中东、南亚的战略布局框架下实施。结合建设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不断加强在阿的经济存在,在两战略构想及中国能源通道建设中赋予阿应有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边层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上的中阿安全关系,积极开展反恐信息共享、警察人员培训、安全装备更新等合作,以具体地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合作保障西部沿边安宁。
也宜把对阿富汗的政策与对巴基斯坦的工作统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筹划,协调处理与这两个真心实意信任、尊重中国的睦邻伙伴的关系,包括支持两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中国的对阿政策与美国的对阿政策固然有地缘竞争因素,但总体上不是对立的,两国都需要阿富汗的稳定,都不愿阿再度极端化,已形成战略默契,开展了初步合作。要进一步放大这种默契,并将其导入更务实的合作层面,但需张弛有度,不背不能背的包袱,不碰不能碰的麻烦。已有美国媒体和智库在宣扬中国趁美国军事陷入之机以经济为突破口“控制”阿富汗的论调,鼓吹美国向中国转嫁军事安全责任。
伊朗、叙利亚。2013年,美伊关系呈现缓和迹象,伊朗核问题6+1会谈达成阶段性协议,叙利亚化武危机以巴沙尔政权同意交出并配合销毁化武而告缓解,中东地区发生高烈度战争的迫切性显著降低,但较量远未结束,博弈还在深化。美伊严重缺乏互信,叙仍深陷内战,无论是落实已达成的协议还是按时间表推进和谈都难上加难,局势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美伊关系、叙利亚局势及伊朗核问题发生变化的一大背景是奥巴马政府力不从心、外交优先、避祸避战。至此,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之势明朗化了。这是2013年全球战略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变化之一,它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会逐步打破中东主要地缘政治力量间的均衡,引发中东战略格局重组。但美国在中东的收缩是局部和手段上的,不等于外交的缩减,相反,奥巴马执政后期边对话边施压迫使伊、叙当局就范的力度还会加大。
美国收缩中东战略的重要考量之一是确保有足够精力和资源投放于“再平衡”调整,战略重心东移,应对中国崛起。但美国的顾忌和掣肘很多,在中东和亚太又分别有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关键盟友以色列和日本,实际上陷入在中东想走走不掉、在亚太想回回不痛快的境地,东移不可能全面贯彻到底。而与此同时,美国在两个方向上对中国的借重都在增长。
严格来讲,中东并不属于中国周边范畴,但中东局势之变对中国战略利益、能源安全、经济利益的影响以及与周边形势的联动已很直接。中国要真正以大战略的视角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实现从跟随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转折。但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深涉中东的内部事务,更不可能替美国在中东担责。说中国将与美国“利益互换”,取代美国成为“中东最大外部势力”,纯属“天方夜谭”。
2013年,中国的中东政策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中国方案”成为打开伊朗核问题对话和平解决大门的重要动力,为叙交出和销毁化武提供了支持,并有力配合了化解危机的工作。加上5月份几乎同时接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访华,甚至可以说,2013年是中国正式成为中东利益攸关方的“元年”,那种认为中国可以对中东问题保持超脱的陈旧观念正迅速湮没在中国发展成长的轨迹上。在中东局势酝酿更多变数的2014年,相信中国将在中东热点问题上展现更为鲜明的发起倡议、提出方案、划设红线、促进和平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推荐阅读:
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06-16
如何认识中国周边形势及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个人认识12-18
中国周边国际战略环境06-09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06-10
2024年形势政策下半年——中国周边环境分析及综合11-24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10-12
中国周边国家局势07-19
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11-27
中国目前周边隐患分析12-13
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