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2024-06-26

公共服务(精选11篇)

1.公共服务 篇一

社区公共服务

概念

所谓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面向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和体育等服务

内容

(1)社区就业服务的内容。包括: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咨询服务、再就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创业服务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内容。包括:为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老年护理服务

(3)社区救助服务的内容。包括: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的内容。包括: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包括: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7)社区安全服务的内容。包括: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巡逻守望、看楼护院活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做好消防工作。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

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

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是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其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驻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服务的对象包括居家的孤寡老人、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服务的方式有捐赠、互帮互助,电话救助网络、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等

社区志愿服务

所谓志愿服务,就是指任何人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技能,在不取得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进步、推进社会福利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社区商业服务

社区商业服务是由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可以将社区中的一些商业服务业纳入社区服务的框架中

2.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

“一站式”服务

“一站式”服务是指政府将所有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全部集中于一处的服务方式。其实现方式,有的是集中于同一幢楼内,有的是集中于某一楼层大厅内,也有的集中于社区的某一平房内

委托服务

是指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有些行政性工作,本身属于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分内职责,但落实到社区时,由社区组织做起来更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这种服务方式。但是在办理委托关系时,必须赋予与职责相应的权利和经费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是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而由政府全额或部分埋单,具体实施是通过竞争的方式,向所有符合资质的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这里的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向社区组织或其他社区民间组织购买的服务。这是政府投入机制的一种方式

项目管理

项目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社区公共服务中的项目管理,就是将某一项公共服务作为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技术来进行管理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实际上就是服务电话,居民有服务需求时,都可以通过服务热线来提出,服务热线根据居民的需求事项和要求,联系有关组织或个人为居民提供服务。

2.公共服务 篇二

1.1 构建管服一体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线上”实体服务手段和“线下”虚拟服务手段结合起来, 前者主要是窗口和政府大厅, 后者包括互联网、自助服务以及智能手机等;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基础, 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期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对于公众平台的服务兼容能力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提升, 各种新型的第三方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都要逐渐包含在信息化层面中, 将平台的开放性和先进性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在公共服务内容方面也要扩大覆盖面, 逐渐覆盖到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各个领域, 更好地将服务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区域协同和业务一体化体现出来, 全面覆盖公众服务对象[1]。

1.2 探索全新的公共服务模式。以往的业务经办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在服务模式方面比较单一, 这些都是急需改变的, 很多在大厅进行的业务环节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网络申报等新型技术延伸到场外, 积极进行业务经办和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 开发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例如“视频服务模式”、“预约服务模式”等, 减少人民群众排队和到场的次数并且控制排队的时间, 真正在群众的身边和加重构建起公共服务平台。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移动服务系统的思路

2.1 平台与标准一体化。在进行平台设计的时候采用的是“1+X+API”的构架, 其中“1”指的是构建起全市范围内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 从而统一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以及服务渠道;“X”指的是市级平台可以弹性接入市级的各个服务机构;“API”指的是以webservice等技术为基础, 在平台上进行标准调用接口的开发, 保证平台可以快捷接入各种第三方服务系统、服务设备等, 这样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就可以通过平台统一提供[2]。

保证了平台一体化的基础以后, 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制定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为平台的接入和出口统一以及共享设计理念打好基础。我们通过服务环节来描述服务, 服务环节的概念是服务对象和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交互过程, 是信息化描述服务的最小单元, 从业务经办的实际需要和建设信息系统的具体要求出发, 在服务流程中制定了如下标准:

一是服务流程标准, 每个服务都要有自己完整的服务流程, 其中包括开始、中间以及结束三个环节;二是服务交互标准, 主要是对外部操作进行体现并且响应对应的计算机系统;三是服务管理标准, 主要是对服务的管理标准进行构建, 例如审核周期多长、纸质材料具体需要哪些等;四是服务命名标准, 从业务的特点出发统一进行命名规则的编制, 对于规范管理接口更加有利。

2.2 线上和线下一体化。

(1) 统一进行身份认证。统一对服务对象进行身份认证, 只需注册一次就可以使用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中中的每一项渠道;并且积极将二维码技术利用起来, 结合线上和线下服务, 为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2) 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实现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 大厅窗口有限并且业务人员数量有限, 在集中办理业务的时间很容易出现排队的情况, 而有的时段又没有过多的业务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 所以如何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 一方面减轻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更好的提供服务, 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积极利用新型技术, 使服务对象在办理业务之前在相应的网站或者移动终端上进行预约, 或者选择那些业务办理人数少的经办机构, 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办事群众业务办理中排队的时间, 同时也改善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改变了传统的“柜员式”业务经办服务模式为“零站式”, 实现了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郭海霞, 常永平.移动图书馆信息构建评价体系研究——以图书馆微信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5, 03:22-25.

3.公共服务 篇三

[关键词]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县级在我国处于基层政府,连接城乡,沟通条块,承上启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民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服务短缺、不到位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人们更多地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公共需求,然而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状况难以满足日趋变化的各种需求。

一、政府公共服务概念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概念,学术界的解释不同。汤敏轩概括指出:“社会服务职能即可以看作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公共服务顾名思义就是由政府安排并生产的服务,即政府同时扮演了安排者和生产者的角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本参与者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①作为公共服务的安排者也叫提供者,他们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或者反过来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对公共服务的供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政府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承担生产和供给的职责②。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于21世纪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基本理论内容如下:

(一)服务,而不是掌舵

在过去,政府曾是导航者,政府是机构和项目的主人,掌控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如今社会是互动的复合体,各种群体利益和多元利益纷杂在一起。

(二)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政府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是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但这不意味着就由政府垄断公共服务或亲自参与生产公共服务。政府必須致力于形成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价值理念,创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

(三)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除了要对“顾客”的种种需求给予回应,精力还要投入在与公民建立信赖以及与公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上。

(四)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

认为,为了实现集体意识,紧接下来的就要确定角色和责任,此外要为实现预期目标确立具体的行动步骤。在执行的过程中把各个群体联合起来,共同向既定的方向前进。

(五)责任和义务并不单一

政府不仅关注市场,还应该关注公共利益以及宪法和法令。责任问题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官员已经并且应该受到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务员在复杂的环境影响下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和公共利益。

(六)重视人,而不仅是重视生产率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识到公务员工作复杂性和巨大的挑战性。他们不仅仅重视薪水保障,而且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领导权注重组织和社区倡导的目标、价值和理想,具有相互尊重、彼此适应和互相支持的特点。

(七)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务员应知道自己不是机构和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公务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

三、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存在问题

通过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深入调查,认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对公共服务重视不够

因为历史和底子薄原因使得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人民满足公共需求的建设方面不够重视。随着社会进步,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此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公共服务主体单一

单一性就造成了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公共资源,垄断了公共服务的提供。使得政府原本就有限的精力还涉及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政府感觉不到竞争压力,人民毫无选择余地,政府要继续垄断公共服务领域的话势必会让政府顾及不全,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或者希望所得到的不能正常得到。

3、公共服务城乡分配失衡

在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农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同等待遇。不管是政府重视度,还是资金的投入均不能和县城相提并论。农村的入学率、教育设施、教师质量方面,都远不及县城的水平。农村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医疗卫生设施落后。

4、财政资金不足且使用不合理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力集中于中央。县级政府与省、市是两级分税的,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大部分税收收入都上缴上级政府,财力也集中在上级政府中。中央不断向地方政府转移支出责任,支出责任一直从中央经过省级和地市级,最后转移到县乡级政府身上。这就导致县乡级支出责任最多,任务最重。财政负担过重,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低下,财、权、责不对等,使得县级政府对于公共服务提供缺少必要。

(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来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认识不足

从根本上和思想上来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务意识淡薄,认识不足。我国封建社会形态时间长,传统“官本位”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政府人员对于公共服务意识一直比较淡薄。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就会导致政府顾不到人民的需求。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决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用行政计划取代了公众意愿,从部门利益和政府利益出发。造成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2、政府的角色仍是掌舵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县级政府还没从掌舵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这样的政府是全能的政府。对县域的一切工作都按政府制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在现实的操作层面,计划性原则渗透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政府领导习惯和倾向于用行政办法代替市场,政府大量投资于一些竞争性产业和商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行政垄断阻止了社会上其他资本进入。许多本应由社会自身来管理的事物均被纳入县级政府的管理范围之中。

3、政府责任和义务单一

县的发展一般落后于大城市,在这一现实下,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是单一的。新公共理论认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单一的,责任问题其实极为复杂。随着近经济发展,县级政府注意了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问题,与以往相比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政府还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基础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这些社会事业,是政府参与供给的重要领域。在错误的政府绩效观下,这些公共服务领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4、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

百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直接接受者和服务质量好坏的感受者,但是政府却用自己的意愿来提供一切公共服务,很少会愿意去获知公民的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务是为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增加公共利益。但是县政府的做法无形中就背离了这个初衷。政府并非全知全能,公民参与是政府获知公民公共需求的重要方式。在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中,百姓没有参与到其中,因而没有享受到应享有的权利。这与新公共服务倡导的重视公民权是相违背。

四、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来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让县级政府更大的发挥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作用。

(一)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尊重公民,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与我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公共服务精神,关键在于重新摆正政府的位置,改变政府传统的优势感和自我中心意识。

首先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前提环节。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心中、意识中建立公共服务,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意识作为前提,政府的公共服务也不再是一种盲目和虚设。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加强,为民服务理念的树立能够从本源上调整政府工作人员的心态与行为,从而从内心驱动着外在的变化,促使政府工作人员行政方式发生改变。

(二)明确政府公共服务定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不该掌握社会新的发展方向,而应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据此,我们应该将政府的角色重新定位为“服务”而非掌舵。

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是服务,为县域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使政府管理部门转变为社会服务部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特别是各级政府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加快解决就业、收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上来;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体系③。

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为服务,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提供领域中来。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打破政府对一切的垄断。社会上的各种组织进入其中,分担了政府的繁重事务,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本该做好的工作。

(三)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

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关注和回应公民的声音而不是顾客的需求。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让政府了解公众的意愿,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而且还能为政府赢得很高的公众认同度和支持度。

政府可以提供多层次平台。对于不同群体的需求表达,县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多层面的平台。为不同群体提供表达利益的制度性平台,使群众有合理、合法的形式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确保政府与公众进行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

(四)重视公民权与完善公民参与

新公共服务理论设计的路径是让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政府人员不仅要分享权力,还要通过人民来工作,使人民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公民积极的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同样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举措。

1、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公民的参与意识的培养。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意识觉醒后的必然行为选择。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来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此外,公民本身要认识到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是自己享有的权利。为公共事业积极努力作贡献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行使自己的权利。

2、政府对公民进行引导

政府要在公共服务提供的政策制定前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优先、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防止统治者侵犯公民的利益,对政府形成监督效果。公民参与形成的监督力量,是保证廉洁的最有效手段,是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有力工具这样才更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负责任的行政。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0

[2]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85

[3]薄贵利.完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双点[J].新视野,2004(5):44

注释

①[美]E.S.萨瓦斯,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8-70

②汤敏轩,李习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界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23

4.公共服务相关论文 篇四

一、逐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当前,应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优先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积极落实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保险政策,解决农民工最急需的权益保障问题。这就是重点突破,即重点保障项目要突破、重点工作环节要突破、重点行业领域要突破。以农民工工伤保险为例,需要建立重点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示范工程,将工伤保险和风险防范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工安全保障意识,促进企业积极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降低和化解潜在安全风险。在农民工就业比例较大、风险较高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涂装等重点行业,通过企业申请的方式,选取一些大型企业、大型工业园区、中小型企业聚集地等开展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示范工程。对于小矿山,小化工、手工作坊等小企业较为集中,农民工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引导有关培训机构或企业设立联合培训基地。在重点领域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制定灵活多样的参保办法,便于农民工参保。由于农民工群体具有复杂性和日渐分化的趋势,采取分层、分类的措施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是理性的选择,也是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到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要求,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过渡性制度安排的设计要坚持制度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匹配。

以农民工医疗保险为例,根据农民工职业特点、市民化意愿等特征,有的农民工在城镇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关系稳定并且市民化意愿较强,对于这样的农民工,由于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实现稳定就业,要求随单位参加“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尽管这类农民工可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劳动关系不稳定,因此,对这类农民工应实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按照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通过实行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为主、雇主缴费,将农民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加上保门诊待遇,目的是提高政策的参保激励效果。

对于自雇或灵活就业农民工,可以由本人自愿选择参加务工所在地的'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办法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要对社会保险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适应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要求。针对农民工中许多人员收入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强,经济承受能力低,难以按时交纳与城镇职工同额的个人缴费,企业缴费难处理等困难。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与城镇职工一个模式缴费,存在较大的困难。各级政府应当探索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缴费模式,创新管理方式,例如,针对建筑业社会保险的缴费问题,可以要求城乡建设部门给予配合,施工单位在招投标中,需要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费纳入招投标预算,减轻施工单位资金压力。

二、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尚未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当出现经济困难或因大病、重病导致家庭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救治费用等情况时,农民工必然承担很大的生活或精神压力,会严重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因此,要在现有城市救助制度基础之上,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救助网络,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连接,为保障处于困难阶段的农民工正常生活而构筑最后一道安全防线,这是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履行最基本民生保障责任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建立和实施,一个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基础部分、同其他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网已初步成。这个保障网由一条经科学测定后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一个稳定的来自政府财政的资金渠道、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保障手段、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一个相对严密的管理体制和以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为特征的运行机制构成。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提高农民工社会救助的覆盖率。有步骤地推进农民工的社会救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生活救助范围,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以维持基本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渡过困难期。除此之外,还要探索农民工医疗社会救助、失业社会救助和法律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新途径,完善农民工救助体系,加强整体推进。

三、强化农民工住房和子女教育保障机制

5.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篇五

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是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例如从政策的调研、制定到执行、修正,都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确立人本意识,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民众意志为根本导向,在执行公务中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我所在的单位是地税系统,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我们的工作宗旨,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我们要关注民生,服务发展,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要增强责任意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公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以对民众负责为崇高使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要确立正确的权力服务观,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税务部门要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税法宣传与税收咨询服务,要对税源进行跟踪管理与监控,确保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要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不断专研学习。公务员素质的好坏,决定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善于总结。学习是公务员各方面成长的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有所获,要遵循工作规律,大胆创新,要勇于面对挫折,在失败中看到自己的短处,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进。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从事的行业相关规章制度更要了熟于心。不仅要透彻理解各项政策,还要能正确运用政策,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们税务系统的公务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努力学习各项税收法规政策和税收知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为纳税人提供过硬的服务。

6.公共服务测评整改信息 篇六

满意度测评工作

在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友爱镇将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作为整改提高工作的主要依据,做到真抓、细抓、实抓,力求测评的广泛、客观、公正、准确、有效。

一、宣传力求广泛性。

1、摸清家底,对全年所有的测评内容进行汇总,建立测评考核的类目,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开展专门的测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镇领导、干部走村的机会进行宣传;通过村干部安排工作时宣传正面事迹、群众得实惠的具体事例。

2、加大对村(社区)“三务”公开力度,运用多种方式,如:群众宣传队、宣传单、口袋书等,扩大对镇“两务”、村“三务”公开宣传面,通报全镇党风廉政建设进展、做法、成效等情况。

3、成立了社会评价和宣传队伍,邀请市调查队、县统计局对涉及乡镇的问卷内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把问卷内容所涉及的工作落实到位,按“一岗双责”把责任书签到村(居)小组长,到普通镇干部。组织全镇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开展集体培训,熟悉问卷内容,并由包片镇领导在每个村(社区)召开“坝坝会”,要求参会人员要有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村(居)小组长、全体议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现场测评答卷、现场收集问题。通过20个村(社区)“坝坝会”,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达200余件。

二、取样力求公正性

由镇纪委牵头组织成立调查队,成员分别由镇、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随机组成四个工作组对20个村(社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上取得的成效,以及各村(社区)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服务民生方面的各项惠民举措等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组以走村入户方式发放《2014年友爱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测评问卷》,开展随机测评活动,每个村(社区)采集20个样本。

从调查情况看,今年以来,各村(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但是在建设公共服务项目的同时,全镇各村(社区)还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村、社道建设未全面铺开,路面不整洁,个别偏僻地方道路路况差,且维修不及时;沟渠淘修质量差,水流量小;河流污染严重,养殖场、电池厂废水乱排放;公交站点太少,远离群众生活区;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情况不透明,各类信息未全面公开;村干部权力需要加强监督,公正、透明度需要加强,干部作风有待改进,素质有待提高等。

三、整改力求实效性

1、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针对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满意度低的问题,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由分管领导牵头加快推进道路、沟渠、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和对接县级部门推进升平、金台安置点建设,明确领导责任解决迎凤等村(社区)及“二绕”涉及征地拆迁农民长期过渡问题,清溪等村失地农民社保问题,有效化解群众矛盾。

2、抓好升镇、村干部能力提升。着力解决好村、组党员干部掌握运用政策能力较差,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升村“两委”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3、加大对镇、村(社区)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开展镇、村干部的培训,提升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严格的镇、村干部管理制度,规范干部行为,加大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考核力求严肃性

7.公共服务 篇七

一、国外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最早的“公共产品”的思想出现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著作的《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 在分析他的观点来看, 国家和政府是为个人提供诸如公共防卫类的公共产品。从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思想来看, 政府的职责是保护社会, 使之不受侵犯, 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等。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中, 庇古也将公共产品列为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公共产品这一理论作出了贡献。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中, 对于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型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 其定义是“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减少”。也就是说, 增加一个消费者, 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这种“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型的公共产品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 但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第三类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但无法排他[1]。但也有人在研究中认为, 第二类型为俱乐部产品, 第三类型为共同资源, 并把这两种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其“准公共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但一般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因此, 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含义和范围界定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为“纯私人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特征的分析与判断

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首先要对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才能进行准确划分。根据某一公共产品满足其特性的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 即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 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 如果公共产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它所期望的最大利润。而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 排他成本较低由私人公司生产通过市场分配和销售收入融资。在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可分为拥挤性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 这些被称为混合性产品也叫做非纯粹产品, 而这种混合性产品, 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某些特征的产品。根据某一产品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地域范围, 还可分为不同层级的地方公共产品。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 对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来讲, 其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而减少和下降。而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但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就意味着, 一个人使用公共产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 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花费成本太大。

俱乐部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容量的约束范围超过之后, 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 从而减少观众的效用和收益。俱乐部产品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的区别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只要不是一个消费者, 就会相互影响对该产品的消费, 并且有减少消费者数量或质量的特点;而俱乐部产品的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的限额后才会彼此影响消费的质量。因此, 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具有排他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些性质的产品, 其所提供产品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的享有, 是可分的, 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所享有, 是不可分的, 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2], 这种现象也就是具有它的外部性。如卫生事业和教育等行业基本都具有这种特点, 但也有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具有这种利益外部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有排他性。

具有公共资源性的产品。即公共资源 (也有纯自然性的资源) 也是指一些产品而言, 公共资源也具有竞争性, 在技术上也具有排他性, 排他的成本是可接受的但有些成本非常高。但由于某些原因, 其产品的权不能交换, 不能分配给任何个人, 人人都享用该财产的利益, 这也就不具有排他性了, 这种产品也就是公共资源。

按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大小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对于一些公共产品来说, 即使是同时被不同的消费者共同地集体消费, 但因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受益范围仅仅局限于地方辖区之内的公共产品, 应为地方性公共产品, 或者一些产品仅一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使用, 也可以称为是民族性的。如公共产品的受益远远超出了区域性范围, 使一国内所有居民所共同享用它就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特征。当然在地方性公共产品中, 也存在范围大小之分, 因此, 地方性公共产品内部也存在层次性。

从理论上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后, 也可以对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一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如果不存在非竞争性, 该产品就不是纯公共产品。二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排他性, 如果有非排他性则为拥挤性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三是如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 也不存在非排他性, 该产品肯定是私人产品。四是该产品如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其成本在经济上是可接受的, 此产品应是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五是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和有非排他性, 则该产品必然为纯公共产品, 即使该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排他成本很高, 此产品也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指出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其产品原来排他在技术上不可行或排他成本很高,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但在技术上可行, 而且在经济成本上也可接受的产品。因此, 对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同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产品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此外, 按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可对公共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实物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性公共产品 (即公共服务) 。同时对产品性质的区分还应考虑市场发展的程度。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认为, 依照公共产品受益区域的大小, 可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区性公共产品, 并且地区性公共产品内部还可以继续细分, 这就为地方财政体制划分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即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由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几个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有关地区联合提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经历了一个由公共性程度最高到公共性程度逐渐降低的深化过程。后来, 学术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其基本观点是, 公共品根据其性质可通过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或者志愿者组织来共同提供。

一是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来看。由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 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 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的。而政府具有依靠其社会管理者身份有纳税的权力, 可以将所得到的税收用以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从这些传统的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最好提供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由政府提供, 从不同发展历史时期, 以及不同国家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范围和种类也是不一样的。纯公共产品, 一般应由政府提供。但准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以及受益上的外部性, 因而有的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其成本。从许多产品的外部性来看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 一些纯公共产品可能没有私人部门和企业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但现在却可以由私人提供或者私人愿意提供, 这些就有可能从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成为准公共产品了。

二是从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理论来看。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 由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形成了政府财政的支付压力, 甚至造成了支付危机。而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 从此这些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可能性。而论证从三个方面提出市场供给的理由:其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率和质量低劣。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动力和激励去创新, 由此造成公共产品的成本或价格居高不下和质量低劣。其二是从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中的亏损和债务引发财政支付危机。公共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大量的公营事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亏损和债务, 造成预算紧张, 对政府财政构成强大的支付压力甚至造成支付危机。其三是由于大量的公共产品都是通过政府以税收的形式筹集收入, 如果政府的税收形式比较复杂和隐蔽, 也会造成政府规模的增加和监督政府的困难。使腐败和政府规模上升, 造成公众的普遍不满。但如果政府将大量的私有产品, 也列入公共产品的范畴, 这也会形成一个“全能型的政府”。这也就是完全计划下的体制, 人们实际得到的和人们原本期望的会截然不同。由于这三种原因而构成了政府应推动公共产品民营化的强大动力。

三是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也称民间组织[3]。这是通过自愿的机制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从提供的理论来看;通过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 并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这是因为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会失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 弥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中的失灵, 那么对有些失灵中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可以通过第三部门来提供,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一部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这种组织 (如慈善机构、自愿者协会等) 主要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对那些特殊人群供给他们急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 这种供给具有效率的优势, 也弥补了政府失灵的缺陷。

摘要:“公共产品”这一古老而应用最广泛的词语, 在学术界存在许多的争议,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应用、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和各学术界学者的不同观点, 从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上进行综合分析, 给予不同的界定, 有助于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P·A·samuelson, The pur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es and Statistics, 36.

[2]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M].华文出版社, 2009年.

8.一切为了公共服务 篇八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政府创新的成效尤为明显。习惯于市场经济高效率的社会民众,越来越无法接受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低效率。政府的廉洁高效成为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的逢勃发展,推动着政府的改革创新。

2006年,我们推荐了新农村建设十大典型创新案例。

2007年,《小康》从全国无数的创新案例中选出了十个不同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予以推荐。他们或者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提供服务,或者引发了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创新。

当然,政府行为的最终裁判权应当属于它所服务的公民。因为政府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公民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

创新单位:杭州市工商局

事件:网上年检申报备案制

电子商务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或许你还会知道国内那家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就是从杭州出来的。

电子政务你熟悉吗?杭州的电子政务其实也搞得有声有色了。

2006年杭州市工商局推行网上年检申报备案制: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无需年检,申报备案即可,其年检所花的时间在理论上为零。更有意思的是,“电子签名”被运用于政府事务了。在网上提交的年检报告上点击“电子签名”即产生与在纸质材料上加盖物理印章相同的法律效果。

2006年初,杭州市工商局从10万多家企业中遴选出三分之一试行这一制度,在经过确定名单、社会公示、确认及申报等程序后,32228家企业最终入选并获通过,占杭州市企业总数的31%。使用了“电子签名”的企业将近10%。网上年检申报备案结束后,杭州市工商局对其年检申报资料的真实性按一定比例进行严格抽查,对有虚报情况的依法予以严处,以督促企业如实申报年检,确保年检质量。

创新单位:山东胶南市政府

事件:创办”新农村大学堂”

在山东胶南市各镇驻地,都有这样一所学堂——农民不用交学费,就能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和技能;虽然没有资格发放正规的学历和文凭,却能培育农民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虽然称不上是人才高地,却能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招牌。这所学堂被当地农民称为 “新农村大学堂”。

从这里走出去的800多名农村大嫂已经由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了服装工厂的工人,并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品牌,吸引了不少服装企业前来落户,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新农村大学堂”是开放的,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都可以进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培训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前来参加咨询。无论技能培训还是咨询服务全部免费。“新农村大学堂”的老师,除了镇党政领导干部和聘请的专家,大部分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

事实上,“新农村大学堂”已经成为了新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点,为农民提供了福利,走进学堂的农民因此得到了实惠,生活因此而改善,连带一起改善的还有新农村的村庄建设。

创新单位:湖南郴州市政府

事件:设舆论监督奖支持媒体工作

新伊始中共郴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的意见》,特别设立了一个“舆论监督奖”,“专门奖励主动把舆论监督线索交给郴州调查处理或通过舆论监督对郴州工作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央、省级媒体记者”。

文件要求郴州各级党委、政府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转来的舆论监督线索,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派专人核实处理,并以书面形式及时回复。对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对待,并将落实整改的情况向有关媒体通报。

据该文件,媒体记者采写湖南郴州的舆论监督报道,不但有可能得到“舆论监督奖”,还有可能被授予郴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意在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明的态度”支持新闻媒体开展工作,因为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重要的。

创新单位:河北省政府

事件:公布“权力清单”

在河北省,被称为“对权力机关进行自我革命”的宏大举措———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改革,才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改革的试点选在邯郸。从市长开始,邯郸市的每一个官员都要进行权力清理明晰权责。权力清理结束后,结果要向社会全面公开,试点规定,“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除涉及国家机密和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之外,必须全部公开。”对不能公开或暂时不公开的,试点单位要逐项列出目录,说明理由,并报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

同样的试行改革也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商务厅展开。在大规模清理下,全省各试点单位共清理和审核各类权力2309项, “砍掉”近300项行政权力。

2006年3月,“河北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经过一年试点,进入全省实施阶段。作为全国第一个进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的省,自改革后,河北省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阳光下的权力行使带来了行政的廉洁高效。

创新单位:沈阳总工会

事件:首创农民工维权日

每年的9月25日,都不再平常。但对于沈阳的农民工,从2006年9月25日之后的每一个9月25日,将成为沈阳市农民工维权日,在全国,尚属首例。

维权日当天, 8辆维权车在沈城内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服务。以后每天维权车都将上路。

维权车的功能不可小觑:向农民工讲解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方针政策;团结组织农民工入会;承接农民工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投诉;及时受理农民工遇到的欠薪、工伤、劳动合同、子女就学的问题,并会同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快速解决,建立农民工“诉讼快速通道”,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沈阳市还正式开通了农民工维权投诉热线电话—96333,这在全国来说,并不多见。

同一天,沈阳市表彰了农民工的先进典型,首次命名10名农民工为“沈阳市十佳新市民”,并授予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沈阳市设立农民工维权日最终目的是为农民工维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沈阳,成为沈阳的新市民。

沈阳市此举对强化社会各界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关注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创新单位:安徽省政府

事件:首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

在安徽,类似像上派出所改名字、上户口这样的琐事,农民们不再需要自己亲自办理了。由坐班的乡镇干部帮忙当跑腿。

这得益于安徽在全省农村推行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自2002年试点“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以来,到目前已有80%的县市实行“代理制”。绝大多数乡镇在该制度框架下,分别设立代理室,群众有事只需要向乡村代理室申请,由代理室全程予以办理,办结后通知申请人。

迄今,安徽100%的乡镇设立了服务中心,90%以上行政村设立了规范化的代理室。全省乡村代理服务机构累计为群众代理事项近百万件,群众满意率在95%以上。全程代理的内容随着农民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已从证件办理、婚姻登记、户口转移、建房审批等一般性生活事务,向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的良种求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传递致富信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拓展。

把乡村干部能从大量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这是推动乡村工作职能转变的有效措施。

创新单位:深圳市政府

事件:政府为企业创新买单

在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7天后,深圳莱宝科技负责人高兴地从深圳市政府领导领到了一张100万元支票。像莱宝一样领到支票的企业共有38家,深圳市政府为首批进入成长路线图计划的企业发放支票,开创了科技企业上市政府“买单”先河。

中小企业上市路线图计划不过是深圳再次进行科技研发资金改革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内容在全国都是首创,譬如:从企业项目申请,改革为企业研发补贴;对非共识项目给予资助,激发民间创新人员的活力;深港创新圈计划;龙头企业培养计划……

科技研发资金是政府对科技创新最直接、最重要的投入形式。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从1992年的200万元,已跃升到今年6.5亿元的资金规模。深圳在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府投入规模,未来5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科技研发要超过100亿元。

有评论认为,深圳若能够率先完成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使资源配置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和自主创新实践的要求,将带动政府研发投入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迎来第二次飞跃式发展.

创新单位:福建省政府

事件: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

借新农村建设之东风,村容整治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方面,福建的“清洁家园”行动立题鲜明,富有成效。

按照部署,各地因村制宜,探索不同的垃圾处理运营模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有条件的山区,按照产业化的方式,统筹布局,积极发展焚烧处理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边远地区近期则采用农家堆肥或减量填埋,实现资源化利用和低污排放。

福建还加强农村沟渠、水塘、沿村溪流治理,清理污泥积水,逐步达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的要求,努力实现村庄布局优化、村落绿化、庭院美化、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沟渠净化的目标。福建省还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500个镇(乡)、5000个以上建制村的垃圾治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

道路整洁,空气清新,村容村貌亮丽,农民群众的心情舒畅了,更重要的是,这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村民的卫生观念。

创新单位:上海市政府

事件:率先全民社保

在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尚未完全纳入国家保障体系的时候,在上海,纳入社保的人数已达1100多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民社保,走在了全国前列。

针对小城镇就业者和失地转移的农民,2003年上海启动小城镇保险,实施“25+X”的模式,“25”表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缴费比例为25%,这部分带有强制性,归社会统筹,用于基础保障;“X”是在基本保险基础上的综合性个人账户,不带强制,也没有细化,用途多样。

针对外来从业人员,上海出台了综合保险政策。这种保险的缴费相当于城保的1/4,并且都是用工单位交纳。待遇是“养老、大病医疗、工伤等三个基本待遇+综合保险卡买药的功能”。

目前,上海市城镇在职社保缴费人数达450万,养老金领取人数达270万,全面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的达到110余万(含征用地离土农民80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47万多人(含养老金领取人员39万人);参加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有240万人。

创新单位:中国青基会、河南新县县政府

事件:启动“希望医院”

2006年7月25日,青基会在河南新县启动“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在新县箭厂河乡投资50万建立我国第一所希望医院——-仁和希望医院,在卡房乡建立我国第二所希望医院——华帝希望医院。

青基会推出”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正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严重存在的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的问题。根据规定,“希望医院”的捐资标准为50万元,地方政府按不低于捐款额60%的比例匹配资金,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危房改造、更新医疗器械和培训医务人员。

9.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 篇九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

关键字:公共服务 市场化 政府 责任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即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突破了政府决策、政府执行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之间的复合配置,凸现了双方各自的功能优势,从而为政府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可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具体地说,还有一个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问题。这一目标模式,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即要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从低效政府向有效政府的转变。

市场化是当今时代之大势,公共服务市场化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政府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适应公

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与要求,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是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这一体制。各级政府应该紧紧把握住当前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努力推进中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这些问题和缺陷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化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市场化是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往往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市场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客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市场化中悄悄流失。

二是市场化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视。例如说,在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一般来说在消费者之间不会存在差异。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因为生产者以盈利为目的,它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服务;而对消费者而言,它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而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

三是市场化引发腐败与私人垄断。因为市场化就是通过一系列化公为私、公私合作方式,借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市场化不一定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市场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由于市场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了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这样,对于公众而言,市场化就是用私

人垄断代替政府垄断。

四是市场化带来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直接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市场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如此等等。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五是市场化带来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市场化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如突出表现为一些提供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或被私人收购后,出现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

六是市场化可能引发政府管理危机。对各级政府来说,实施市场化是一种公共决策的过程,它要求决策者对决策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包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任何轻率的市场化措施都可能会发生问题。事实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个复杂的改革进程,改革者既要有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市场经济的专门技术,才有利于确保改革不会漏洞百出,反复无常。

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还有: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口号下将社会公益事业统统推向私营化和市场化,规避政府责任。还有,市场化后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质量并未达到政府和公众的要求。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在节省政府资金的同时,保持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尽管许多地方的改革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但也有不少的公共服务在市场化改革后出现下降的局面,与政府和公众原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公共服务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何在?我们认为,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不清,政府职能“缺位”和市场化“过度”;政府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行政管理体制缺陷;条块分割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不合理;改革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二、对策分析

一)、强化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关键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不管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发展公共服务事业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变的不是企业和当地政府领导或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引进和实行了市场机制,这种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并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办,政府应该做的是组织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去办,政府要从公共服务事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管理者。具体而言,在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对市场化公共服务实行有效监管

政府要认真分析可能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若干因素,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实施监控,同时注意收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在具体实施方案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减少改革的盲目性

公共服务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支撑,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经济和效率,政府还需要考虑其它众多的因素,有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可能并不适合推行市场化。另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节省政府直接资金的同时,也对政府在谈判技巧、监管能力、评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终的决定之前,应该组织机构和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在制度层面强化对政府相关人员的监督和制约,降低和消除廉政风险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权力在市场领域中的运用,政府在确定服务价格、挑选服务提供者、制定监管规则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发生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行为。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腐败丑闻不断,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行此项改革时,要特别注意相关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网上办公、完善政务公开外,政府还需要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员,是对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的当务之急。

三)、必须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制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所谓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授予企业在一定时

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制度。其实质意义在于用政府“有形之手”控制、弥补市场“无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特许经营制度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经营主体的选择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二是政府授权;三是主体双方用协议的形式界定各自的权责利。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许经营权的申请与授予。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政府依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社会招标,择优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由主管部门代表当地政府向被授予特许经营权者颁发权证,并由主管部门代表政府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二是特许经营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产品和服务标准;价格或收费的确定方法和标准;以及监督机制;违约责任等等。三是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终止。在协议期限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未按要求履行合同,产品和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情况,主管部门可以变更和终止协议。

五)、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各级政府和公共服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参与对公共服务的经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培育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制定公共服务行业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市场行为。二是防止对“市场化”的简单理解,出现“一卖了之”的现象。有很多人理解市场化就是卖。说十六大精神就是一个字,卖!快卖!国有企业都要赶快卖,急功近利,根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些地方搞偏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要明确市场化决不等于私有化。三是认真分析和分别对待各类公共服务行业。不加区分统统推向市场是不对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服务就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对公益性事业和补贴性行业,政府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保证其正常运转。综上所述,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于政府管理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各级政府官员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全法制、依法治理,不断调整对公共服务事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

资源配置的目的,就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管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03 第一版

10.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一)发展现状

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年种植小麦11多万亩,玉米5.5万亩。苹果20xx年均培训20xx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

资金投资主要来源是: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体系资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和店里支持下,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农机耕作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完成机收小麦9.5万亩,机收率占98%,还田6万亩,机械碾打3.5万亩,机耕面积1.5万亩,机耕率100%。其中深耕7万亩,机播9.8万亩,机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种7万亩,全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达到78%以上。

(二)新技术发展步伐加快,从20xx年开始,我县连续七年实施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先后,建立巨家车圈、亭口、昭仁、枣元等4个示范园区,其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7.0022万亩。从而转变了广大群众的耕作观念,示范基地宣传带动作用明显。

(三)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新成立农机合作社2个,合作社农机户45户,农机协会14个,从业人员1870人,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四)农机化培训教育不断投入,近年来,我中心采取课堂教育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380人,农机技术人员120xx年共检验拖拉机405台,职业技能鉴定30人,新增维修网点1个,办理农机互助保险175分,安全互助会员175名。

(五)农机购置补贴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我县争取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20xx年不发工资,老无所养,站所坍塌,机械设备老化,中枢带头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基层无服务。

(六)专业技术人员薄弱,农机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年龄偏大,大多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加之知识老化,专干不专,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等带来一定影响。

(七)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后劲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80后无人从事农机事业,加之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转方面启动资金短缺,群众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农机化服务工作发展滞后。

三、对策建议

(一)稳定农机队伍,强化专业技术学习和职工队伍建设。

县级农机管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农机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稳定农机队伍,因现有职工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给农机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现急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为农机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业不断兴起,对于农机来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积极尝试新机具、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且让技术和机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实现农机自身的效益,使农机活的了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形式,农机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渗透到农业服务新领域开展服务。

(三)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农机成人教育,技术鉴定,管理组织,行政执法等系列化服务的龙头,加强乡镇基层站建设发挥中骨干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大户,有计划的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农机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四)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11.公共服务 篇十一

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与中国船检文化、加强船检文化建设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作用和基层船检文化建设

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层 公共服务 文化理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航运业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也为世界港口和航运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远洋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4位,总运力已位居世界前列,航线遍布全球各地。在新建船舶方面,中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据克拉克松统计(按载重吨计),2010年中国在三大指标上均超过韩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造船大国。但从金额来看,中国在完工船舶和手持订单方面的金额实现均落后于韩国,显示出中国在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领域和船舶建造平均周期仍落后于韩国。这也反映出中国离全球第一造船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作为为中国航运和船舶制造业提供公共安全与技术服务的中国船级社就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提高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基层船检的服务能力建设,在努力实现中国航运大国和造船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船检工作本质的需要

1、船检工作中的公共服务内涵

中国船级社的宗旨是通过对船舶和海上设施提供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入级标准,并通过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为航运、造船、海上开发及相关的制造业和保险业服务,为促进和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

所以,船级社的本质是一个参与提供为促进和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

2、增强基层船检公共服务能力的紧迫感

公共服务的职能主要在基层,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2月的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当今世界在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随着海运贸易的增长以及船舶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船舶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以经验应用为主的传统观念正逐步被取代。在国际上,海洋运输业的环境保护和人命安全一直是各国际性组织所重点关注的方面。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ACS协会批准通过新的决议和技术标准要求逐年增多,这些标准的设定越来越多地重视船舶航运带来的环保、人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并且从局部的、单项的技术调整,越来越多的发展为新科学、新知识的船舶设计理论上的全面应用和全面更新。首先,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必然不断地提升船舶技术标准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其次,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存问题之一,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威胁,船舶航运也不能置身事外;同时,通过设立标准以达到技术输出等目的,也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常用的手段。在这一社会转型、技术大发展的年代,作为第一服务窗口的基层船检必须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加强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建设,以适应时代,满足中国海洋战略发展的要求。

3、基层船检工作在服务能力建设上的不平衡

发展了的船舶工业基地与新兴船舶工业基地船检能力的差别。据国防科工委所统计的数据,我国船厂有三千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是387家,主要位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和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三个基地,可以说中国船舶工业数量较多,除了三个中心外,大多处于水平低、小而散的格局,地区造船能力差别凸现,而地区船检能力的发展是依附于地区船舶业和航运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地区发展与人力资源滞后造成的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后发展地区的专业船检人员的人力资源与地区快速发展不匹配,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的不足。

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船检管理服务能力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后发展地区船舶工业的大面积发展在这些地区也就近几年开始,船舶工业与地区原产业毕竟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工业系统化与产业个体化的矛盾在这些地区向船舶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将始终伴随着,人的思想观念转型也同样在矛盾中前行,这对这些地区船检管理服务能力将产生影响。

加强船检文化建设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公共服务能力与中国船检文化

我国船检是伴随着近代海关和航政机构的设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船检作为近代航政管理机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安全航行和促进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中国船检也经历了由公共行政到公共服务的转型发展过程,这种转型需要以权利为本位向以民为本位、以社会为本位转变,即向服务性船检转变。而服务性船检的基本理念就是:第一就是服务,船检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应该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产品;第二个就是服务性船检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法规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以业界、社会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船检。这就是服务性船检的基本含义。为提高服务型船检的服务能力,就要对它原有的文化进行转型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型中定义: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船检文化建设也是这样,它应该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否则船检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生命力。增值开发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化建设自然要以民本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并通过这一思想的开发利用,使职工群众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参与船检的民主管理。坚持人的平等性,认为“人皆为尧舜”,这正是过去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的增值开发并用于现代船检的文化建设,将为船检职工提供平等竞争的,倡导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运行机制。务实精神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对此如能发扬光大,必将形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船检精神,努力提高船检公共服务能力的精神。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定义文化:“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企业文化则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建设船检文化,实际上就是要重新审视船检所遵循的价值观体系,根据长远发展战略重新建立起一套可以共享传承,可以促进并保持船检正常运做以及长足发展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提高船检人的公共服务能力。

2、加强船检文化建设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作用

能力素质模型创始人大卫.麦克里兰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的表现在于人,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理解,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这充分体现建设良好的船检文化对提高船检公共服务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船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实践基层船检文化建设的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置于重要位置。文化需要渗透,为了用船检核心价值观引领基层船检队伍,我们在实践基层船检文化建设中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工作,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推进单位的“共产党员示范岗”的创建工作。树立“服务至上,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服务质量,加强廉政建设,设立廉政专题走廊,加强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把我们的基层船检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精细化,理念先进化,技术精湛化,工作廉洁化”的在地区具有良好影响的基层单位,使我们队伍的船检工作服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结语

船检服务是一种混合型的公共服务,是政府服务的延伸,以标准为基础,它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也是一种基础性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我国交通、特别是海上交通基础性科研,如应引导对我国的船舶业相关标准、以及涉及环保节能的船用设备标准的系统化梳理和研发制定,并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使之与快速发展的海洋交通发展相适应。

上一篇:小学师德师风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高中生如何选择留学(胡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