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2024-06-09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共9篇)

1.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一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一、从模仿开始

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教师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似乎凭这一节课就能和特级教师一样一举成名。要知道,特级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其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犹如我们写字临帖一样,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然后想办法再出帖。教学也一样,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特级教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然后再转益多师,水到渠成,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模仿着眼的角度比较小,也容易学到手,是初学者常用的方法。再造性模仿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地全搬照抄地模仿,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当然,局部的个别调整也是必要的,但整堂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采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整体模仿能体现特级教师的风格,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模仿起来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就比较灵活,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小,教师可以有选择的采用,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灵活性比较大。只有当教师的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然后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二、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许多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书读得少,缺少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三、从网络开始

教师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网络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四、从课题开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课题实践中,教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而不得不广泛阅读,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的前、中、后等方面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作者: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夏立新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2.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二

一、构建“双主体互动”的教研模式,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双主体互动”的教研模式是基于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把教师视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潜能, 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另一主体, 在与教师有效的互动过程中, 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促使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反思研究型迈进。

1. 让教师在多种教研方式中得到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以实践为核心, 以问题的探究学习为有效途径, 变注入式学习为主动反思学习, 变参观式观摩为研讨式观摩, 开展多元有效的教研活动, 满足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实际需要, 让教师在“优秀案例对比分析式教研”、“实践体验式教研”、““参参与与互互动动式式教教研研””、、““教教育育活活动动点点评评式式教研”中不断反思,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 在一次观摩活动后的现场研修中, 大家对音乐欣赏活动“拨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研员没有直接判断谁是谁非, 而是运用“实践体验式教研”, 通过启发式问题、看图谱、听音乐、谈感受、做游戏等方式, 通过层层引导和教育活动的实际反馈, 让教师们明白图谱是音乐形象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的一个载体, 不应该束缚、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而是借此引领幼儿充分地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使它承载着音乐与幼儿情感体验以及美好的想象,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欣赏的核心价值。

2. 梯次培训, 深入指导, 共同提高。

根据学习研究理论, 教师的学习是主动建构性的学习, 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 是基于经验的反思性学习。在了解教师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依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面对有差异的教师, 实施有差异的教研,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践中, 针对业务园长我们实施专业引领, 促进其发展。首先, 我们将超前的、相关的教育信息传递给他们, 以丰富他们的教育资讯。其次, 以市、区级各项教学评选活动为契机, 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再次, 定期组织业务园长进行“焦点问题大讨论”活动, 园长们把园所教学中的困惑、难题列举出来, 大家共同研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不断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针对骨干教师我们提出问题、引发其思考。根据骨干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和研讨中的表达, 判断教师当前水平,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促使教师不断质疑、反思、设想、实践与尝试, 丰富和调整了自己原有的行为和认知结构, 促使他们向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 逐步实现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教师个体我们发现问题, 及时交流。我们捕捉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的问题, 调动教师已有经验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困难。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 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不同反应有所应答。

二、全程参与, 全面指导, 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

我们从园本教研入手, 以提高业务园长的教研能力为有效途径, 加强对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强调专题的针对性、计划的操作性、过程管理的实效性。在实践中, 我们狠抓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 确立专题。首先, 我们根据全区情况列举出可供选择的专题, 引领研究方向。其次, 立足教师需求, 自下而上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研究专题, 把确立专题的过程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过程, 了解教师的教研需求, 在真诚地听取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后, 确立一个符合本园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的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共性问题的专题。专题确立后, 组织全区业务园长对各幼儿园专题进行“会诊”, 诊断专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对有疑义的问题大家展开讨论, 在相互交流中澄清问题、达成共识。

环节二, 制定计划。具体翔实的教研计划是有效开展教研的前提。立题后, 我们注重引导业务园长对专题设计的相关理论先行学习, 对各园所的专题计划实施对话式指导, 鼓励“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的园所, 帮助有问题有困难的园所, 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使计划真正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为优化教育行为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阶梯。

环节三, 关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研员以引导者、研究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园所行动研究之中, 通过更新园本教研方式, 开展教研指导随笔大家谈活动, 建立共享协作组, 使园长更加关注教师的需求与成长;使教师融入其中解决困惑, 得到收获;使园所在交流中澄清问题、探求策略、共享经验。

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夯实教研过程。一是以教研指导随笔为载体, 提高业务园长的指导反思能力。我们鼓励业务园长在教研过程中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教师、关注教师上, 赏识、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 对教师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园长研究分析每位教师教育行为中所折射出的问题,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困难所在, 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帮助、指导教师转化教育行为的教研随笔。二是倡导业务园长结合专题研究情况, 带着问题深入各班。“今天要去哪个班、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上一次已解决的问题在这位教师身上得到反馈没有”等。三是业务园长利用批阅教案的环节, 根据所研究的专题, 对教师反映在教案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倡导园本教学研究内容相似的幼儿园形成协作研究小组,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过程中, 澄清问题、探求策略、共享经验。

环节四, 总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 教研员通过调研, 关注专题落实情况, 学期中、期末组织园本教研阶段成果展示等活动, 促进教研成果的反馈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3.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三

【关键词】副校长 引领 专业化 教师队伍

对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化水平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校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副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行政领导,只有致力于教师专业建设,才能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学生才能全面成长。因此,副校长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发多渠道的策略,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全面推动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一、制定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提高教师认同感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校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教师认同并满足其职业发展的需求的学校发展目标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副校长身为学校的领导者之一,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时既要结合学校近期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也要考虑教师的职业需求,才能确保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凝聚教职工队伍,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观,激发教职工产生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动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副校长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行政会或职工大会等展开理论学习,引导全校教师统一认识,提高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促进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用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提供多驱动能,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师走专业化之路过程中,副校长除了要切实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还要充分驱动作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第一,培训驱动。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副校长应连同其他领导制定较为完善的培训方案,定期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具体措施:开展新课改理论学习活动,组织新课改最近理论研究报告会,让教师及时了解课改的新情况,为教学创新和发展奠定基础;设立教师论坛,组织教师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借鉴,加快整个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步伐;等等。

第二,教研驱动。从一所学校的科研水平基本可以看出校领导的管理水平,反之,校领导的管理水平亦对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实践平台,副校长一定要立足于这一平台的作用,组建教研小组,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让教师学习研究各类课题,全力发展“双师型”骨干教师,扎实推进教学实践研究,用科研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三,教改驱动。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副校长要大力倡导教改活动,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总结与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写成教学报告、案例,通过评比分析等形式推广有价值的教改研究,为教师事业成长提供动力。

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专业成长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很多,制度建设的作用尤为突出,主要在于这些制度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而副校长身为行政领导,在制度建设上有着关键性作用。为此,副校长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具体包括:校本研究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制度,副校长都要保证实施过程公开化、公正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为了切实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副校长要以身作则,不徇私舞弊,不看人说话,一切工作都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说话,成为遵守制度的表率。当然还要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关注中层管理者是否遵守制度,一旦违反制度,一定要给予严厉处分,不可区别对待。必要情况下可建立监管部门,专门负责监督和检查工作,这样效果更好。

四、营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给教师专业成长基础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除了依靠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之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副校长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切实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经费,专款专用,不可不经上级领导同意擅自挪用,为教师成立培训资金,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邀请教育专家到校培训。同时,建立专业的实验、教研教室,配置专业的设备仪器,为教学教研活动的专业性研究奠定基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五、结束语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副校长的工作职责,也是工作的第一要务,所以副校长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目标、构建多方驱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营建良好的环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世统. 和谐学校管理[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79.

[2]朱旭东.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4.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四

又是一年开学季,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职业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浦阳一小教育集团邀请浙江外国语学院吴卫东教授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夏辇生在浦阳一小多媒体教室作了题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童话游戏教学》的专题讲座。一小集团和联盟全体教师共计四百余人聆听了这次精彩纷呈的讲座。

吴 教授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职业自我”这一主题,以“鸡为什么要过马路?”这个有趣的提问开始抛砖引玉,以深厚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教师专业发 展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从专业意识的形成、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身份的获得、专业意识的获得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她不仅向大家传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架构,还道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激发了教师们对自身职业的激情,对 自我专业发展的深思。

上午三个小时的讲座,吴教授以甜美动听的嗓音、风趣睿智的语言、精彩生动的案例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位教师。

下 午,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童话家、小说家、画家,资深记者夏辇生为大家作讲座。她的儿童作品《四个太阳》入选了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她和老 师们一起探讨了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揭密创新思维教育,帮助大家建立起创新思维体系。夏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将自己多年来研 究儿童、研究教育的所学、所悟与老师们一起分享,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赞叹声。

5.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五

教师培训心得--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我听了教研室薛主任、白老师、姬老师和崔炉中学齐校长的报告后,心中不由地涌起了这句话。短短三天的教师培训结束了,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他们的讲座为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学习针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双领四清”教学管理机制、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新课程新理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理论性的指导。其中深深打动我的是崔炉中学齐向东校长大胆实践创新,不甘平凡的精神,促人反省、催人上进。下面是我这几天来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注重学习、转变教师角色。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在课改实施以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有时真的感到非常悲哀,也非常内疚。众多的学生喜爱读课外书籍,也喜欢谈论看过的某一篇小说之类的文章,却不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是不是自己所上的语文课不够吸引学生呢?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中心思想…….单调老套,虽然有时也尝试用现代的多媒体,引进一些新颖的内容,但也只是一时的。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就变成了无聊乏味、缺乏新意的课堂了。试问你所教的学生,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再看一看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给了学生什么东西,除了用来应付考试,还能做什么呢?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创新

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认真实施“四清”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做好“四清”工作。树立自主学习学生都能学会的学生观,明确“四清”的目的,重视考后一百分。

三、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能摧残人才。“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我身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制定自我发展目标。

6.专业化引领促进教师幸福成长 篇六

一、用校本教研,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以有效备课为抓手, 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我校有效备课的基本思路是:以个人备课为基础, 以集体备课为保障, 集有效备课与教学研究于一身。语文、数学以同年级教师组成备课组, 科任学科按学科组成备课组, 教研组长为负责人。每月初,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度及计划, 对全月集体备课活动作出安排, 明确本月集体备课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主备人。组长在安排备课内容时要做到单元整组备课和具体课例相结合, 不同的课型都要涉及。

二是以课例研讨为载体, 提升教师实施评价能力。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 把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 通过组内上研究课, 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以教研组的成长带动教师的个人成长。

三是以专题活动为平台,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改进程, 深入贯彻“以理念为引领、以实践为主体”的教改方针, 以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 观念的转变, 为学校的可持续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经常组织一些扎实有效的专题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以质量监控为手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坚持听评课制度, 业务领导坚持参与随堂课、研讨课、评比课, 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并随时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坚持质量监控方案, 注重过程管理, 做好质量抽测、学科竞赛, 学困生检测等教学活动, 进行质量分析, 改进追踪。通过质量监控达到科学评价与激励, 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建立“梯级名师”培养机制

一是目标激励机制。适度的目标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成长的欲望, 要把具体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新教师经过3-5年培养要“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合格、四年成熟、五年骨干”。

二是情感激励机制。在名优教师培养活动中, 领导如果与教职工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 可以使教职工产生被信任、受尊重的体验, 产生比有形的物质奖励更深刻、更持久的激励作用。要特别重视情感在学校管理中的激励作用, 视教师为挚友, 在管理中讲求以情治校, 办事原则体现情, 思想工作注入情, 精神鼓励蕴含情, 物质激励富于情, 以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是奖惩激励机制。为了激发、挖掘教师的潜力, 要注重不断优化积极导向的奖惩激励机制, 考核、评优、晋升等都应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 发挥教师个性特长, 让教师有表现自我, 自我完善, 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多措并举, 促进教师幸福成长

一是引导教师认识自我, 重构价值观。学校把教师看成什么, 教师就会成为什么;教师把自己当成什么, 就会让自己发展成什么。学校注重引导教师不要简单的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教书匠”, 而要向更高层次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塑造职业精神。

二是广泛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管理首先是师德管理, 我们认为规章制度效能的真正发挥, 最终依赖于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 学校把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做到“管理先管人, 管人先管心, 管心先知心”。而且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 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温暖自己, 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

三是倡导健康风气, 创设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学校形成了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崇尚一流, 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让教师的精神追求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加强交流与合作, 倡导团队观念、团队精神。班主任, 备课组、教研组采取捆绑式考核, 培养教师团队意识, 团队精神, 营造集体创优的氛围。

五是强化服务意识,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五大平台”。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 鼓励教师学习进修, 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为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业务比赛活动, 定期邀请教研员到学校指导课堂教学, 为教师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加强集体备课、集体研讨, 为教师搭建研究交流的平台;健全教学反思制度, 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的平台;广泛开展“每人一堂好课活动”,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教学基本功比赛”等, 为教师搭建活动展示的平台。

六是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领导设身处地的体谅教师的难处, 想方设法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家庭有困难, 领导教师尽力相助, 帮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

七是深入开展“学生评教”、“社会评校”活动。努力形成“做学生爱戴的老师,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浓厚氛围。

7.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七

从初登教坛的青涩与懵懂, 到今天成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一名学员, 在20 多年的成长历程中, 教学与研究并行不悖, 已经成为我不可磨灭的生命烙印。在教学工作中, 我致力于生本课堂的研磨, 带领学校教师开展案例式研究课堂观察活动, 解决了师生地位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优化等困扰教师许久的问题,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2002 年开始, 我先后主持了天津市规划课题“有效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之策略研究”“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等研究工作, 参与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共生模式的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校区间异地同步教学教研策略的研究”等近十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涤洗这漫长而艰辛的行进之路, 非常幸运的是在我的身边有许多聚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师者, 有一个又一个致力于教科研工作的优秀团队, 是与他们的相濡以沫、互惠发展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

请您谈谈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以自己的成长之路为鉴, 我觉得校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至关重要。要想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长首先就要做行家里手, 以自己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率先垂范, 让教师感受到专业成长并非遥不可及, 与教师共享专业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其次, 都说一个好校长能成就一所好学校, 那么, 一位专业水准高的校长能成就一批走专业发展之路的教师, 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 矫正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行为, 为他们搭建专业发展的舞台, 名师出高徒的道理毋庸置疑。,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习, 对您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有哪些指导和帮助?

近三年的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习, 有时我觉得就如同一尊熔炉, 为我们蓬勃教育情怀、重构教育理念, 让我们碰撞教育思想、积淀教育方法。聆听众多专家名师的理论引领, 走进各地的名校考察, 还有教科院的导师以及学员间的交流与探讨, 对我的专业水准的提升以及对管理之道的领悟都极有裨益。

请您谈谈学校管理的理念。

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管理就是要对师生的成长负责, 为师生的成长服务。

请您谈谈对“成长为教育家”问题的思考。

8.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八

一、夯实专业基础充实自身素养

真正高水平的教师, 注重的是自身文化底蕴的修炼。学校老师缺乏什么?干部们经过诊断发现,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 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归根结底是教师学养不够丰厚。现在的任课教师, 毕业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后, 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逐步遗忘, 平日里忙于教育教学工作,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 学校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无止境心丰厚”, 要求教师把缺乏的知识必须补上。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基础知识”“篇欣赏”“古诗词鉴赏”“文学欣赏与阅读教学”“汉字学与语文教学”“汉字书写津梁”“修辞”“如何撰写论文”等培训。从拼音开始, 到字、词、段、篇以及修辞, 让教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并加以运用。通过学习培训, 教师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学、品味文章, 不再觉得没得讲、不会讲。教师们还运用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四种造字法, 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意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字的同时, 了解中华文化。

书籍是精神食粮, 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等专业期刊, 购买了《论语心得》《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 校长送书《学习性评价丛书》……。阅读, 使教师的学养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全面提高, 让教师在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中, 不断提高人文底蕴。

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区智力资源优势, 请有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开办讲座, 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等, 使广大教师在积淀中成长。仅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就邀请到20多位 (人次) 专家走进校园, 举办专家讲座6次, 专家送课3次6节, 听评课40多节,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写字、音乐、科学7个学科, 惠及各科教师80多人。

二、写字培训入手实施专项达标

国家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需要写好字, 这既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质, 更好地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 学校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写字专项达标校本培训。

学校聘请专家邹方程老师进行课堂指导和专题讲座, 培训教师掌握写字规律和写字指导方法;教师们有计划地进行书写练习, 语文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书写, 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纳入考核;教师自愿报名参加1—6年级上册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汉字体例编写, 签署协议书, 履行协议职责完成编写工作;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每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临摹练习, 例字编写教师每周额外上交例字作业, 数量不限;组织开展“如何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期末撰写专项培训与指导学生写字相关的案例或论文。

学校还建立了培训考勤制度, 制定了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 建立了教师个人写字档案, 给予教师等级证书, 并按照考核等级给予数百元的奖励。参与教材编写及例字编写的教师按照学校论文等级颁发证书,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补助相应的劳务费, 教师例字被编辑字帖, 每人奖励相应奖金。教师考核待达标者, 扣除相应奖金, 给予一个学期的再学习时间, 同时取消本学期各种评优评先和考核优秀资格, 仍不达标者则安排转岗或待岗。

三、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例研究

问问自己:痛苦在哪里, 是否在自己?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话题, 学校教研小团队以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来开展教研活动。每个组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 教学干部和组长都要组织教师们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讨论定出本组的研究主题, 每学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学校教研小团队建设, 严格按照主题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步骤清晰的原则。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出扎实有效的“八步”校本教研活动程序, 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责任, 知道应做什么, 该怎样做;目标是什么, 如何达到;个人在组内的角色, 需要发挥什么作用。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每次教研活动, 校长和教学干部都全程参加, 一方面了解教学研究的效果, 同时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他们每次都与教师一起备课, 一份教案经常几异其稿, 干部、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开诚布公, 营造了一个集体研究的氛围。

如果说学校作为一个大团队, 那么学校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和项目组就是一个个教研小团队。小团队的建设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 形成在参与中研究, 在研究中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 在交流中享受快乐成长。

四、明确研究主题依托专家引领

学校的一些课题组、项目组, 以教师兴趣爱好为核心自愿组合, 打破学科、年级、身份的界限。每个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努力。

例如, 多年来拼音教学的教法没有变化, 三位二年级的教师深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面对教师的困惑, 学校引进了拼音实验项目。项目组成员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 在专家引领下开展实验。项目组成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拜访专家, 进行学习、备课。他们改变了拼音教学原有的教学顺序, 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教学中运用动作、情景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拼音的读音、扩展、阅读、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专家一起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共同反思, 不仅研究了如何教拼音的方法, 更从专家的身上学习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三位教师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一起备课, 共同研讨, 读同一篇文章, 写同一篇教案, 同上一节课, 同研一个问题, 同写一篇反思, 共享成功的喜悦。她们相互鼓励, 克服畏难情绪, 彼此增进了友谊, 形成同甘共苦的研究小团队。通过这项实验, 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真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

学校聘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康静涵老师, 指导教师在全校开展“习作教学”研究活动。在康老师的指导下,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 总结出“学生预作为先, 师生共赏”的新模式。这种以了解为基础, 以欣赏、自悟为核心, 以兴趣为目的的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更使其学会欣赏、尊重、关心帮助别人, 同时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通过问卷和访谈、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个体发展的信息、各种教研活动的照片及影像材料、专家参与教研活动的感受等, 评估教研工作的效果, 并形成了学校教研资源和专家培训资料库。

五、加强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研活动制度不够完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以及缺少专家的引领等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通过完善教研相关制度, 做到有规可依。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活动, 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指导各教研组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教研文化。落实研究主题, 明确教研目的, 加强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经验。学校每个学期都定期召开优秀教研组交流会, 通过这种形式, 给教研组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教研组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达到经验分享, 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思想,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还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评选活动, 改变过去的一两句教学反思, 变为写生动的教学故事。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记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故事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 对自己的做法再进行深入认识。通过整理、交流、评选, 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处理一些问题的理性做法, 从而使很多教师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解决了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做的问题。

每个学期期末总结时, 教师将一学期的经验、感受、遗憾、希望都倾吐出来。这是一个交流的机会, 也是一个提升教师品位的机会, 更是凝聚人心、汇聚思想的机会。校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全校每一名教师进行点评, 在点评中提出希望和要求。

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定期谈心制度, 以面对面或心语信箱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也可用短信、笔会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 为每位教师配备个人发展“档案袋”。教师们定期将个人的教学设计、读书感悟、发表文章、获奖证书等整理归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变异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爱生学校”等区级群体课题和若干校级课题研究, 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民主、开放的组织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团队约定, 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成为团队的重要支柱。

9.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九

关键词:学习型,教研组,专业成长

一、什么是学习型教研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学者佛瑞斯忒就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他的著作《公司企业架构的一种新形式》中就系统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结合我国学者帅良余的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型教研组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从而集体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分析学情,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体现个体的价值,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科的教研能力,并能够稳步促进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型教研组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正面作用

首先,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建立起组内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学习型教研组在功能上能够组织很多组内的教研活动,如备课、听课,这种集体的抱团式研究性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同时,教师的个体价值其实是与教研组的共同价值分不开的。合作氛围浓厚,有着共同愿景的教研组实际上是提高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和改善教师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下,教师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愿景,那么这个团队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动力。组织中的各成员在组织活动中就不是被动的。只有教研组各成员的主动性体现出来,教研组才能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和教师的依赖。这样,教研组就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其次,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促进教师的多样性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的社会,尤其是小学校园,则是发展多样化创造能力的基地。而教师在完成自身专业教研工作的同时又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这种双重的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教师在学习型备课组中可以向同事有针对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促进自身多样化发展。

三、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合理的教研组设置以及学习型教研组的功能定位

万事开头难。学习教研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合理设置和定位。教研组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统一以及教学质量的监控上。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订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并在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学习型教研组也能够改变以往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能够克服目前教研组功能不断改变、备课环节一体化、备课流程预想化、备课管理失控等弊端。同时,这种备课方式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的教学实际出发,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2.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行政推动

为了防止部分组员出现偷懒等不良行为,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一些相对严格的制度。首先,制定考勤制度来约束教研组成员。高质量备课是在时间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用考勤制度来约束教师集中时间进行备课活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还要提前请假。另外,在集中备课时间内,对教师的一些行为还进行了限制,比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准闲聊、不准看小说杂志、不准玩游戏等。一般教研组集体讨论的时间应当不低于每周一次。这些要求从表面上看对教师苛刻了一点,但这是提高备课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便于达到备课目标。再次,建立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去鼓励教学组成员。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学组相关负责人员可以定期对组员进行相关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教师的年度考评挂钩。这样双管齐下的方法,是促进学习型教研组建立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 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目前在很多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中都在做,但建立什么样的共享机制才能称之为有效则很值得推敲。有效的共享机制,首先要构建共享信息的平台,教研组活动、校内BBS、教师的个人博客建设等都是这些共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及时性也是共享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好的点子,从脑中闪过,或者某位老师在课堂中闪过的一些想法、思路如果得到及时共享交流的话,不仅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还可以通过共享、交流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加合理,体现教师团体的创造性。

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还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影响,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和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所以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初一生活初中作文下一篇:大二大学生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