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

2024-10-07

统一思想(精选12篇)

1.统一思想 篇一

统一思想

抓住关键

——县农机校积极开展“三问三观”大讨论活动

按照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意见,4月18日上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了“三问三观”大讨论活动。

在活动中,系统学习了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刘云山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系列讲话精神。观看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联系群众专题教育片。开展了题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和群众观,权力观,事业观”大讨论。结合近期全县农机普查工作相互交流了个人学习调研体会。提出了个人在坚持群众观点,拉近与群众感情,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办法。会上,校长刘严峰作了题为“分析形势、把握重点”的讲话。此次讨论会由支部书记张诚主持并作总结发言。

在讨论会上,全体干部职工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襟怀坦白地阐明了关于坚持群众路线的立场和观点,正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谈出了心声,触动了灵魂。刘严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意见和独到见解,并就下一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任务,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汇聚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强大力量!

(澄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办公室2014年4月18日

供稿)

2.统一思想 篇二

一、爱国主义是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出发点

中国的统一与富强是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志士们的理想和夙愿,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也是孙中山坚持不渝的政治主张。诚如他自己所说“文,爱国若命。”[1]孙中山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认识到“统一是主流”,是历史总趋势的民族意识。早在1903 年,孙中山就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看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是历史总趋势,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隔之势”“,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到1922 年,孙中山又在《孙逸仙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中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2]同时,孙中山又从当时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和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及由此造成的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又混战不休的国情出发,指出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神圣使命和职责。“中国人民对连绵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因而,我们正在尽力完成赋予我们的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3]1924 年11 月24 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记者的谈话中着重指出“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的浅显易懂而又无比深刻的道理。

在祖国的统一问题上,孙中山向来尊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重视台湾在中国的地位,重视台湾问题。1912 年5 月孙中山与革命人士罗福星的谈话中指出“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收复。”从革命之日起,孙中山时时牵系着台湾的收复与台湾同胞的苦难,就将收复台湾作为革命的目标之一。在孙中山革命生涯中,台湾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奔走革命,从1900—1924 年他不顾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安危四次莅临台湾,传播革命思想,宣传三民主义,把革命组织发展至台湾,表现了他对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极大的关爱。甚至临终时他仍念念不忘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台湾的回归。在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下,台湾响应大陆的革命行动,同时掀起革命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大陆的革命斗争。一批批爱国台胞辗转万里,潜回大陆,投入到推翻清王朝的伟大斗争中。从1911—1927 年,台湾同胞在台湾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十多起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掀起了抗日斗争新高潮。其中最具特色,同辛亥革命关系最密切的,是罗福星在苗粟发动的抗日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这些抗日起义,虽然都被日本殖民者镇压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表明了台湾同胞心向祖国、心向革命的爱国之心。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或革命党人直接领导下展开的这些台湾同胞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同胞在斗争中遥相呼应,互相支援,共同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构成祖国辛亥革命在台湾的支流,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兴起、发展与壮大,与祖国宝岛台湾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台湾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也随着祖国大陆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两岸人民在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互相支持,互相影响,把中国近代革命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充分体现了台湾与祖国两地同胞的血肉联系和亲情关系,也促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孙中山把爱国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捍卫祖国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统一祖国”的远大理想旗帜指导下,努力奋斗,持之以恒,奋斗不息,誓死不渝。从青少年时代到1925 年不幸病逝,四十多年如一日奋斗不息,孜孜不倦,努力探寻中国统一、富强之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了祖国的统一,孙中山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真正做到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二、结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历经艰难探索,日益发展完善祖国统一思想

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摸索前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也不例外。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中包含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民族统一思想。孙中山在民族统一思想上从“反满”、“五族共和”、到大汉族主义的“融合”与“同化”,又到国民党“一大”提出“民族自决”的主张,提出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的主张,体现了孙中山民族统一思想的发展与进步,更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其祖国统一思想。

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与统一,孙中山从青少年起就致力于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祖国统一大业,并取得了伟大革命成果。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腐朽统治,同时摧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但由于自身的因素和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客观形势,他的革命事业、统一祖国思想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艰辛和坎坷。辛亥革命,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北洋军阀所篡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被迫拿起革命的武器继续战斗,1913 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以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1915 年发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1917 年孙中山又举起“护法”的大旗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分裂割据。在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始终高举共和、民主、统一的大旗,不幸的是数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但孙中山并没有气馁,而是屡败屡奋,愈战愈坚,与时俱进,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丰富作战方法,逐步深化完善国家统一思想。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国际共产主义的帮助下,寻找新的依靠力量,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同时建立黄埔军校,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齐心协力,掀起了统一中国的革命高潮,虽然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终止了中国近代史上蔚为壮观的统一壮举,但却无法抹灭其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的伟大功绩。

3.统一思想 坚定信念 助推发展 篇三

一、把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一是省委老干部局及时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下发《关于组织全省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省老干通【2012】48号),对全省开展学习作出安排部署和指导。二是“一把手”亲自过问、亲自指导、亲自向老同志传达会议精神,其他领导积极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学习贯彻的强大动力。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向部分副省级老干部、厅局级离退休干部等,传达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并组织讨论;九个市州委离退局长和省直单位老干处负责人以报告会、座谈会等向老同志作传达。三是以中心学习组、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研读报告原文,领会精神实质,交流学习心得。

二、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及时开展宣讲活动,迅速在全省老干部及老干部工作部门兴起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一是成立宣讲报告团,全面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老干部工作部门以成立宣讲报告团、纳入当地学习统筹、参加当地报告会等,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宣讲报告团,分成三个组,分别深入遵义、六盘水等八个市、州举行报告会8场,近3000名离退休老同志和老干部工作者聆听宣讲报告。

二是举办培训班,切实提高宣传员的理论水平。省委老干部局、黔西南州委离退局等单位,分别利用老干部党校、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平台,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培训班”,培训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老年组织负责人等近800人。

三是举办专题报告会,广泛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全省各地各单位主要领导带头向老同志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大代表、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安顺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赵贡桥,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兴仁县委书记郭玉海等领导分别向离退休干部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并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履职尽职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尽心竭力为老干部服务。省委老干部局、贵阳市、道真县、水城县等离退局分别邀请专家、学者作“学习贯彻十八大,奋力后发赶超”、“高举旗帜铸辉煌业绩,科学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等辅导报告。

四是送学上门,向不能参加集中学习和易地安置离休干部传达会议精神。老干部工作部门普遍向老同志发放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读本,以电话、走访慰问方式向易地安置离休干部传达党的关怀和会议精神。丹寨县等将学习资料送到老同志家中,并耐心向他们宣讲。

五是结合“四帮四促”,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宣讲。省委老干部局“四帮四促”带队队长陶崇敏深入湄潭县西河乡下坝村,松桃县委离退局干部深入帮扶联系点太平营乡永红村等,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向村支两委、党员、村民宣讲十八大精神,增强基层群众对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

六是积极组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行动。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把组织学习与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学习讨论,畅谈学习感想。南明区、花溪区委离退局等单位组织开展“迎金蛇、看新貌、寄新语”学习交流,极大的调动了老同志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情。

三、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通过学习,广大老干部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决定,坚决拥护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从思想和行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发挥优势,以饱满热情支持发展,促进贵州同步小康建设。原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何仁仲在发言中说:“我是一个老党员,一定继续努力学习十八大文件和党章修正案,把学习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继续努力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扎实工作,认真搞好年度工作总结,理清工作思路,谋划好2013年工作。老干部工作者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变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按照“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要求,以“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为标准,真切关心、真情服务离退休老同志,积极帮助离退休干部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贵老综)

4.统一思想 篇四

入党就要有坚定的决心,要有正确的动机,最后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党员。我希望用我的实际行动践行我入党的决心。这两天在关注新的经济发展的新闻之后思考了很多。极不寻常的2008年过去了。这一年我们虽然遭遇很多的心痛的事,但同时我们也在收获感动,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寒冬中,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也蕴涵着重大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的清醒判断、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既坚定了我们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也激励着我们从逆境中把握难得的机遇。这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全国力量,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毫无疑问,在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但是,再大的外部危机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必须凝聚力量、迎难而上。应对困难和挑战,关键是上下同心,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做到这一点,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是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思想认识的高度一致,保证行动和工作的高度协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既看到眼前,更看到长远。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既看到挑战,更看到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只要我们切实实践科学发展理念,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就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新的优势。

我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帮助我,让我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会不断的思考,细心的分析,我想我一定能够最终成为合格的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徐行

5.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加强领导 篇五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简报

第8期

中 共 江 苏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委 员 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 年 8月 21日

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加强领导

我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8月20日,我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第十七组)组长、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德奎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书记、校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常征作动员报告。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彭坤明主持。出席 1

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的有,督导组成员:省新闻出版局印刷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郑高潮同志、省委宣传部干部处科长林庆生同志、南京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科长茅炜同志,以及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副主任、人事处副处长王晓天同志。我校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党员出席会议。

常征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是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工程,是推进我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常征强调,要正确把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工作原则。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以及党员队伍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的章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挥优良传统,切实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决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以及涉及

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

常征指出,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各项工作明显进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要抓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二要把握一个主题——就是要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三要明确一个着眼点——就是要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着眼点;四要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个方针;五要坚持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二是坚持正面教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四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五是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争取“自选动作”有创新,关键是要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常征强调,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目前学校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常征指出,我校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要下大力气解决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第二,要下大力气解决有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

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第三,要下大力气解决好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发展事业的能力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的问题。第四,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少数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

常征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第一,领导机构各司其职,落实工作责任。第二,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第三,认真安排部署,强化教育过程。第四,要切实注重推动工作。

常征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为实现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陈德奎代表省委督导组在动员大会上作重要讲话。陈德奎指出,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要自始至终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要明确目标要求,抓好关键环节,坚持探索创新。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先进性教育

活动顺利开展。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党员把这次教育活动作为锤炼品格,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作为一次接受学习教育、考验锻炼的极好机会。要保证教育活动和各项工作能够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把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立足本职,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强大动力,展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风采。

第一党总支书记刘健青、基础部党员教师韩承辉分别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和党员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

报: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委教育工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6.统一思想 篇六

2014年8月12日下午,光明路南社区下派工作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乌鲁木齐市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暨转发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韩勇、李学军同志在自治区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访惠聚”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的通知》的通知,统一了对推进“访惠聚”工作深入开展的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当前稳定形势的准确判断上来。

进一步加大“访惠聚”工作力度。工作组始终坚持以上带下、以下促上,转作风、带作风、促作风,把基层工作带起来。针对新疆稳定活跃期、激烈期、阵痛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体目标,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亲身感受群众冷暖,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入户走访,宣传党的群众路线,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群防群治群控,确保社会稳定。始终牢记稳定是硬任务、不出事是硬要求,坚持“两个坚决防止”不动摇,协助并督促社区下功夫抓好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区委一系列维稳措施和各项硬招实招的落实,认真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打牢“三个基础”,发挥“三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作用,着力夯实基层维稳工作基础。帮助社区完善反恐维稳工作预案,构筑全方位、立体式基层治安防控体系,打一场反恐维稳的人民战争。

形成了维护稳定的合力。下派干部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混合编组,共同开展二维码手机入户排查、巡逻防控工作,准确掌握社情动态,全面细致排查各类隐患,查找解决维护稳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协助社区在深入推进“四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流动人口限时工作法,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物品的排查和管控。定期开展大排查、大清查活动,将社区治安乱点、流动人口聚集区作为排查的重点区域,重点清查出租房屋、小宾馆、沿街夜间留宿门点等,做到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对发现的可疑人员,要加强询问与盘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及时上报。指导帮助社区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做好信访工作,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管委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以及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创建活动,经常性排查各种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热点问题,把握各种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的趋势和苗头,坚决制止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下派工作组成员争先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和模范,带动基层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带头开展与各民族群众交朋友活动,互学语言,带头促进民族团结,带头弘扬新疆精神。

落实民生建设任务,办好民生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打牢基层基础。按照“基层群众所盼、自身力所能及”的原则,加大对帮扶共建社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力度,帮助解决群众教育、就业、住房、社保、扶贫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办、结对帮扶、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错时服务等制度,确保社区居民八小时之外能够得到社区服务,不让群众跑“冤枉路”。完善社情民意登记办理制度,做到群众的事情都有答复、有回音。组织开展帮扶困难户活动,工作组对困难居民的帮扶进行一对一结对子,特别是对残疾人、孤寡老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要重点给予帮扶。发挥下派干部优势,开展特色、亮点工作。工作组在社区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基层阵地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扩大群众参与度和覆盖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聚正能量。为社区打造一处宣传阵地,长期开展科普、文化、惠民政策等相关内容的宣传。以文体活动为引领深入参与到社区的工作中,协助社区与文体局在辖区北门玖玖珍藏馆组织开展了“大美新疆书画展、“大美新疆戏剧展”等系列活动,在兵团第三干休所老年活动室举办了“光明路南社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及民族团结模范社区知识宣传活动”,在光明苑小区开展了“民族团结大家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凝聚民心,凝聚正能量。为改善无人管理院落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居民拆除违章搭建的建筑物,协调下派工作组单位在院内安装健身器械,并安放休闲桌椅。通过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来促进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顺利召开。

7.统一思想 篇七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过:“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使大家不仅有触动, 更有行动呢?只有“知”、“行”双管齐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一、“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 “行”的本意是道路, 引申为行动和践履。知行并举的概念, 早在先秦就已出现, 如《左传·昭公十年》的“非知之实难, 将在行之”和《古文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就是主张知行统一的, 贯穿于整个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知行统一理念的最好写照。读书人求知的目的是要经世致用, 所以孔子要周游列国, 希望把自己的“仁政”、“德治”的美政理想实践于天下。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指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效》) 这其中包含着行高于知、而知指导行的朴素的知行统一观。

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 (《语类》卷九) 他认为知行统一, 交互作用, 尤其强调行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 要领在于体悟实行, 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 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传习录》) 在他看来, 没有付诸行动就不算真的“知”, 知和行是合一的。

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主要体现在《实践论》中, 他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其生活教育的思想是“教学做合一”。即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二, “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三, “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2]。在陶先生看来, 生活是做的, 而站在教师角度是教, 站在学生角度是学。

约翰·杜威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之一, 其教育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 主要包含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 他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 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 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3]。他认为, 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 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只要有了社会的环境, 学习就是一种需要, 而如果学校与社会隔离, “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 因此也无益于品德”[3]。这些思想中都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中“知行脱节”的主要表现

当今的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 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社会做贡献,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死读书, 死啃书本的人, 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都成问题, 更别提为社会做贡献了。我们很多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出来后, 不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转变, 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人际关系糟糕, 总是处于一种焦虑、郁闷、紧张、失败的情绪中, 并最终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 死读书, 没有较好地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 知行脱节, 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脱节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行脱节的具体体现。

1.教学方式上, 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认知教育层面上, 以知识、原理的直观灌输为主, 而忽视了情、意、信、行等其他诸环节的配合, 导致学生对所传授的理论的认同感、接受感、体验感的不足, 形成一种空对空的状况。学生只需要掌握书本上的基本概念, 把它们当作英语单词、数学定理那样记忆就行了。而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同于这些以认知为主的课程的,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仅仅知道了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认同、参与和行动。

2.考试方式上, 目前大多还是按照老一套在搞, 着重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记忆, 题型上多是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等, 闭卷考试为主, 而不是着眼于考察学生运用原理来分析、判断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考试是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的, 这种考试的方式明确无误地在告诉学生, 你只要把书本上的概念背下来就行了, 至于你认同不认同、接受不接受、会不会去做, 那都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考试方式自然不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了。

3.实践教学上, 虽然也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安排, 还给予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和分数, 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没有各部门的配合作保障, 再加上一个任课教师一学期带几百个学生, 有心无力, 在时间上和学生的精力投入上都得不到保证, 当然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就无法达到, 成为一种虎头蛇尾的摆设, 最后大多是要求马虎, 学生也就是呆在宿舍里简单用文字编写一下, 就算自己完成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 对此, 教师和学生都是心照不宣。

4.教学评价上, 教务处在制定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时, 都是以课堂讲授的效果为准的, 没有谁去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也就只能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应对这种教育评价上, 从而也就相应地忽视了对实践教育环节的投入和重视。

以上的种种, 导致的结果, 就是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空对空的道理说教, 在学生们看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抽象、空洞、喊口号的代名词, 在这种认识惯性的指导下, 对此类课程表现出反感、抵触和冷漠, 也就成为可以想见的事情了。由于对“知”的方面都表现出不信任、抗拒, 甚至逆反, 更别说是“行”的方面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很多道理都是浅显的, 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 “所知甚多, 所行甚少”, 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通病, 而这种通病又何尝不是我们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所留下的呢?许多学生是非常清楚有些事情应不应该去做的, 但就是在行动上不付出。因此, 知行统一的问题不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强化“知行统一”教学的具体路径

只有从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选取、实践环节的指导, 以及学校各部门的配合上这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实现。

1. 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原理与理论进行透彻地“讲”

“知行统一”表现在“知”和“行”两个方面, 是缺一不可的。要正确地“行”, 首先就要正确地“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理论的灌输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就说过:“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 一个人只讲究品行上的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 就会矫枉过正, 只有两者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也就是应该“知行统一”。所以, 孔子既向学生讲授“六经”, 也向学生传授“六艺”。

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社会上贪污盛行, 政府赏罚不明, 一个纯洁的青年, 毕业以后不久就可以为社会所潜移默化。只有培养理知……大学虽短短的四年, 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若是一个大学能彻底的培养理知, 于道德必大有补益。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 无论社会如何腐化, 政治如何不良, 他必能独行其是。” (1945年9月23日) 一个青年学生只有在大学期间培养了正确的理知, 有了自己坚定的价值取向, 才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被污染。

在当下的网络信息充斥社会、阅读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形下, 学生的认知方式偏重直观性, 忽视理性分析与理论学习, 再加之他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复杂化等因素, 都使得对“知”的灌输的难度不断加大, 因而在“知”上如何将主流意识思想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认知体系, 真正入耳入脑, 仍是需要下大气力的事情。

2.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 引导学生在学中“思”

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原则, 是我们家喻户晓的, 它道出了学思并重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带着两只耳朵进教室, 不用自己的心和脑去判断和思考, 抽象的概念与原理是无法真正入心入脑、成为内心认同并坚信的东西的。对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5]。他说, 不能只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苦思冥想, 而是带领学生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 以“太阳、树木、花果、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这些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东西为内容, 使学生把学习建立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之中。他总结说:“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 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 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 由此产生了活的思想”[6]。我们的教师, 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概念讲授给学生听, 更重要的是, 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概念进行积极思考, 并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包括疑惑、甚至是反对的看法。只有在这种主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 一些似是而非的、偏激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也能得以澄清, 学生才能起建构自己的相对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

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合理的取舍, 因为每一门课的课时都是有限的, 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必须要突出重点, 每一章只选取一到两个最核心、基本的问题来讲述和讨论, 从正正反反各方面透彻分析清楚, 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大多数人的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 不可以拔高层次, 乱提要求。我们一直以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与教育, 之所以真正去仿效他们的人不多, 感动而不行动, 就是因为他们被塑造得太高大了, 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层次定得太高, 让人望而生畏, 进而就望而却步, 结果就什么都不做了。

3. 以小组而不是个体为单位, 进行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由知到“行”

明代王阳明在谈到知行关系时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传习录》) 。如果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 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自己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这跟从来没有接受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从促成学生的坐言起行的转变上下功夫。

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在其公正团体理论中提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群体的情景中, 而且这种情景通常对个体的道德决策制定产生很大的影响, 真实生活中个体的道德行为通常是这种规范与过程的函数”[5]。也就是说, 道德行为是在某种意识形态和道德氛围中施行的, 道德氛围就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规范。这提醒我们教师在设计实践教育时, 要以小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组织, 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 4至6个人即可, 大家就某个任务进行集体讨论, 在不断地沟通、协商与妥协中分工合作, 最后完成实践作业。在这种集体氛围中, 每个成员都要和其他成员打交道, 互相之间由不理解、不认同到逐渐接受、求同存异, 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其实这也是一个由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片面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到不断打开自己的心胸和眼界、愿意理解与接纳他人和不同意见、不断走向客观、理性、宽容的过程。

在有限的课时内,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效, 把实践指导落到实处, 而不仅仅是图个热闹, 一方面需要我们事前精心的组织和安排, 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每学期的主题不宜多, 一到两个即可。那些下了工夫、做得好的小组, 可以直接给予很高的实践作业分数, 甚至直接成为课程的期末总成绩。

4. 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帮助学生完成“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英语、数学以及其他专业课程不同, 仅仅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是不足以形成学生的价值判断体系的, 它是一个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于一体的课程, 需要各环节的衔接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才能取得实效。比如说, 学生们在课余要进行实践活动, 需要我们各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和学工部配合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活动, 需要我们的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奖励;为了更好地落实由“知”到“行”, 我们的课程成绩构成应该向平时表现、实践活动倾斜, 也就是说, 平时表现、实践作业成绩与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起码达到60%:40%的比例, 甚至70%:30%。只有有了这种导向, 才能让学生由应付“知”的考试态度转变为落实“行”的学习方式, 这就需要教务处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我们的教学改革, 等等。只有各部门齐心合力, 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由“知”走向“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4.

8.浅析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篇八

关键词: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和发展

“统一战线”指人们在某些问题上抱相同的态度。而“统一战线思想”是“统一战线”的高度化、具体化、策略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宝物。下面本文将结合历史按时间顺序阐述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及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一、概念的形成

统一战线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概念,它的形成包括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首先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再形成概念,接着是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相向发展并最终合二为一融合起来,随着历史河流不断发展。

(一)从形式上说

从形式上来说,“统一战线”这个名词最初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1869年马克思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中写道,“英国人民……必然要和统治阶级结成反对爱尔兰的统一战线。”1892 年恩格斯在《致奥古斯特·倍倍尔》中写道,“那些老党……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我们。”

(二)从内容上说

从内容上来说,1847年马克思在《关于波兰的演说》中使用的“各民族的联合和兄弟联盟”,1849年恩格斯在《民主的泛斯拉夫主义》中使用的“革命的各族人民结成反对革命民族的同盟”;1895年列宁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使用的“工人阶级的联合和团结”等等。这里的“联盟”、“同盟”“联合和团结”等词皆是统一战线的代名词,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形式和内容的融合

统一战线概念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融合,是专指无产阶级战线的统一。这一定义由斯大林和列宁先后提出然后集中使用并最终定型的。

1917-1929年期间,斯大林在《前途》、《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列宁在《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致格·叶·季诺维也夫》、《关于参加三个国际的代表会议问题》等都使用了“统一战线”的概念,从而使统一战线有了明确界定。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定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团结本阶级,并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和社会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

二、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统一战线思想从形成到发展然后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形成了各种不同影响,经过各伟大领袖人物的解读和领悟在各自的国家形成了各种领导策略。而我国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也逐步形成发展。

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决定了一种思想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伴随着党的产生而产生,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被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民主联合战线(1921–1927)——初步诞生

1921年-1927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揭开了中国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序幕。毛泽东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存在的利益分割对革命的影响,初步阐明了统一战线的一些基本观点,统一战线思想开始萌芽。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形成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相当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离开了革命队伍,革命阵营里只剩下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中较贫苦的部分,故共产党退入农村,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有了进步,对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统一战线思想逐步形成。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9)——发展和成熟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以及抗日的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此期间,提了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等主张,这些都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极大丰富,是对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和全面总结。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1976)——丰富发展时期

这时期,毛泽东提出同其他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上,共产党通过公私合营等措施实现了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确保了社会主义整体改造的顺利完成,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又维护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三、结束语

统一战线思想始终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宝物,值得我们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它的精髓不仅于此,本文限于篇幅及水平,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还希望各位同行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淦.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理论溯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陈光洁,单连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综述[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31-34.

9.统一思想座谈会发言稿 篇九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03区队的代表,首先很荣幸能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在这个灯光交映生辉的学校礼堂里发言。丹桂飘香,硕果连连,心中共同的那份理想使我们相聚在这个美丽而又神圣的警院殿堂,在这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经历了许多以往不曾想过的经历。永远忘不了第一天穿上春秋常服时内心的那种激动,忘不了大檐帽下我们将撑起祖国正义的蓝天,忘不了烈日下我们如磐石般坚定站立的身影,忘不了,这一切一切值得我们留恋与纪念的美好经历。

在大队领导的高度关心下,我们成功召开了思想统一活动。这次活动紧紧围绕着是否该严格管理以及细节管理这一主题思想,经过为期数天的统一思想,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需要严格管理与细节管理。

这次活动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思想上:统一思想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大学不应当管理这么严,而应当注重个性自由发展,让学员们在大学这个多彩的舞台上绘出自己不一样的精彩。统一思想之后,大家都深刻认识到严格管理所带给日后要走上公安岗位的我们切实利益,自然而然的,大家接受了严格管理这一我们所必须有的品质。

生活上:统一思想之前部分学员生活作风上有些许散漫,行为上也缺乏一些严于律己的信念。统一思想之后,大家的作风得到了非常大地改观,行为上能严格要求自己,出外聚餐也能及时的向大队领导汇报。内务方面也能抓细节,把寝室整顿的很好。

精神上:统一思想之前,部分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而且每天心事重重,眉头紧锁着,抱怨也很多。统一思想之后,大家从内心认可了严格管理与细节管理这一积极思想,心里得到了很大的放松,精神风貌也就突显出来。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坚持不懈的决心,绝对服从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品质,向着我们心中的那份理想,向着人民公安岗位不懈努力吧!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次思想统一活动的看法,谢谢大家。

10.统一思想 篇十

努力开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2010年全市质监系统春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0.2.24 同志们:

上午刚开过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下午我们又紧接着举行春训动员会议,就春训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与往年不同的是,市局今年没有专门下发文件,就春训工作进行统一安排,而是让各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春训,切实提高春训的实际效果。关于春训的意义,经过多年反复的宣讲,同志们都已有了全面和充分的认识,今天我不再多讲。下面我重点就今年春训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取得的效果讲几点意见:

一、通过春训,进一步认清面临形势。认真分析内外环境,正确判断面临形势,找准自身所处位臵,是我们科学设定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合理安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面临怎样的形势呢?当然,由于各单位实际情况不同,面临的形势也各有不同,就阜阳质监系统整体而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从内部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各单位发展不平衡。市级技术机构总体发展较快,成为全系统完成预算和实现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县区局发展则相对缓慢,对全系统发展的贡献与其所处的地位有较大差距;二是人员总数较多,而可用人才不多,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全系统现有在职职工900人,其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上的83人,占职工总数9%;通过

继续教育取得专科以上学历的450人,占职工总数的50%;全局731名事业干部职工中,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33人,占事业干部职工总人数18%,均离“十一五”规划目标有很大差距。即便这个统计数字,含金量也很低,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文凭的同志有其名、无其实,只重拿到文凭证书,不重能力提高,取得学历后依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全系统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基层单位职工福利待遇普遍不高。应该说通过大家努力,这一问题已有所缓解,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损害了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成为影响稳定的主要因素。要建立健全工作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四是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总得来讲,我们干部职工队伍的情况是好的,想干事、谋发展、思进取成为主流,同志们希望通过发展来改变面貌,提高待遇,但也有一部分领导干部,或者固步自封,满足现状,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或者看问题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本本主义严重,只重眼前利益;或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作风飘浮,精神不振;或者口头上说发展、讲创新,实则昏昏然、乐悠悠,胸无目标,忙于应酬;或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年复一年,山河依旧,与广大干部职工盼改变、求发展的愿望相去甚远。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与全省系统大发展的局面不一致的矛盾。通过外出考察、异地挂职及其他渠道,同志们都已体会和感受到了兄弟市县局快速发展的迅猛势头,不要说与南方市县局比较,就是与北方一些情况和我们相近的市县局相比,我们也已实实在在处于后进的位臵,如果现在还不奋起直追,那么我们将彻底沦为全省系统的累赘,被边缘、被遗忘;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近6年来,阜阳市生产总值一直连续保

持两位数的增长,2005年生产总值是324.6亿元,到了2009年达到了607.8亿元,反观我们的预算收入,不少县区局都是原地踏步或者是略有增长,与地方GDP的增速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质监工作没有完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同步、不合拍;三是服务能力和愿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一方面是服务能力不强、技术手段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不够,找不准服务的切入点,不知如何服务的问题,致使质监工作游离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之外,这一点也恰恰是质监事业发展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上述挑战之外,我们质监事业还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央作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决定。质量工作首当其冲,对质监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二是“三定”方案即将出台,质监职能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不断拓宽;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为我们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四是阜阳经济走上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为质监工作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五是省局下定决心促进基层技术机构发展,为我们整合县区局技术机构、破解发展的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各单位要利用春训机会组织研讨,深入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谋发展,靠发展解决问题,靠发展树立形象。

二、通过春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春训期间,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读本地政府工作报告,传达省市局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和讨论,切实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把认识统一到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上

来,把行动统一到省市局工作部署上来,确保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坚决摒弃那种徒有表面统一、实则我行我素的假统一。当前,必须在以下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一是国家粮油加工食品质检中心建设,为阜阳质监整体上台阶、上水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县(区)局技术机构的发展,是基层局解决稳定与发展的牛鼻子;三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绩效奖惩机制,是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四是干部交流、轮岗、多岗位锻炼,争创优良的工作业绩,是干部成长的途径;五是包容、协调、联动、共赢,是良好的工作机制形成的必然前提。请各有关单位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而不能只顾及部门和眼前利益,扎扎实实、按质按期地把以上这些事关阜阳质监事业稳定发展的工作做好,坚决防止和杜绝相互观望、推而不动、因循守旧、不敢担当的现象,这也是对各级班子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和执行力的一次检验。

三、通过春训,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新一年的工作走势如何,能够取得怎样的成绩,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仅仅决定于我们如何真抓实干,如何辛勤努力,还与我们如何规划部署,如何布局谋篇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清醒认知自身面临形势和当前状况的基础上,各单位都要通过春训,总揽全局,精心谋划,把各项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与省市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明确全年工作思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比如技术机构的整合与改革、农业标准化的制修订与示范园区的创建、名牌产品的培育与争创等,这些既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期盼,也是我们有为有位、服务发

展、赢得党委政府信任的有效抓手,务必要作为2010年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力求取得突破,真正做到抓主抓重,统筹兼顾。同时要崇尚实干,不尚空谈,兢兢业业干工作,实实在在创业绩,不搞没有实际效果的虚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要坚决围绕既定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拼搏奋进,为实现工作目标、推进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通过春训,进一步解决存在问题。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各单位要以此次春训教育为契机,坚持春训教育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情况予以逐步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建设“学习型、效率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学习氛围不浓的问题。有学者称,学习已经成为继阳光、空气和水之后的“第四元素”,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增强本领。首先,要唤醒学习意识。很多同志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按部就班,驾轻就熟,自我感觉知识已经够用了,学与不学都一样,学习意识淡化。这是很危险的,一旦形势、环境发生变化,就很难适应,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境地,这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质监事业的科学发展。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意识到,放弃了学习就等于放弃了岗位、放弃了进步,要真正把学习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第一责任。其次,要坚持自主学习。只有自发、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充得进”、“蓄得住”、“放得出”。不能单纯依赖单位组织培训来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举办培训班只能是促进掌握一些专题知识、专项技能,是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一般性的知识,通过自学完全可

以掌握,就看你是否真正投入。只有把个人自学放在第一位臵,才是真正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再次,要健全长效机制。要加强与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把干部职工培训纳入到地方党委、政府人事培训工作中,定期组织优秀年轻干部到党校学习培训;要坚持“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的方法,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公务员、执法人员、技术人员培训活动;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领导干部、技术骨干的培训,提高开拓创新、干事创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继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比武、大练兵活动,不断掀起讲学习、比能力的高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单位的活力,积蓄发展的力量。

二是解决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宗旨教育,引导和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感情贴近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决杜绝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其次,要严明组织纪律,认真落实省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的若干规定》,严格执行“十个禁止”规定,一丝不苟地推进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对办事效率不高,影响发展环境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三是解决服务本领不强的问题。推动质监工作开展,服务经济发展,是春训教育活动和其他一切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质监部门要深入思考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把质监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首先,要更新服务理念。适应质监服务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牢固树立“四种理念”,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牢

固树立企业至上的理念、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质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由环节性服务向全过程服务转变,由普遍化服务向普遍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转变,由便利性服务向综合全能性服务转变,由传统单一型服务向更加重视现代技术信息服务转变。其次,要增强服务实效。在坚持均等化服务的同时,当前尤其要突出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行业的“一对一”跟进服务,以及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服务。努力把质监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为企业发展站岗放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解决大局观念不强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局。大局不是“空中楼阁”。要立足现实讲大局,立足当前讲大局,立足工作讲大局。对质监部门而言,发展是当前要全力以赴为之服务的大局;对干部职工而言,立足工作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大局。其次,要自觉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最关键的就是要保证政令畅通。嘴上挂着大局,工作就是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这不是真正的讲大局。全系统9个县区局、5个直属机构、近千名干部职工,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稳定发展的大局。要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个人必须服从组织,把上级布臵的任务,安排的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这才是真正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第三,要主动维护大局。对组织的决策部署、工作安排有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反映,决不能为了宣泄个人不满情绪,不顾大局,我行我素,说出不利于团结的话,做出不利于工作的事,影响组织权威,扰乱干部思想。凡事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岗位做起,主动维护单位团结和系统和谐,这既是对个人形象的维护,更是对大局的维护。

五是解决精神状态不振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总体上看,我们队伍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比如:一些同志感到职务上进步不快、工作上劲头不大;少数干部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贪图享受,纪律松弛等等。存在这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心态不够端正。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心态决定状态”。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和一定的能力基础上,心态决定命运,状态决定人生。提振状态,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知人难,知己最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个人的一些利益看得过重了,对自己估计得过高了。一起参加工作的,别人都提拔了,我还是原地未动,觉得没面子。职位是个金字塔,愈往上,位子愈少,资源愈稀缺。如果一味地把这个作为个人追求的目标,个人心态就始终不会安定。要求进步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把这种进取的愿望转化成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提高境界、干好工作的动力,把自己的岗位作为立身的职业,作为实现价值的平台,专注于现在的岗位,把工作做实、做细、做精,作出成绩,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尊重。其次,要正确对待同志。同志是我们干事立业的亲密战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同志关系和谐是系统和顺的重要基础。对待同志,贵在坦诚。坦诚相见,不是一团和气,关键在相互切磋,求同存异。当面说不足是可贵的,背后说长处是可敬的;切忌当面说好话,背后放谗言。相处共事,贵在沟通。我们的联系点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都是沟通的形式,但关键要增强沟通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多沟通、多勉励、多切磋,这样才能出友谊、出和谐、出合力。再次,要正确对待工作。工作岗位,是每个人立世存身的根本,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绝大多数同志,都将长期在质监部门工作,岗位虽不同,但使命相同。要从全局高度

认识自己岗位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持续的岗位使命感、光荣感,既干之、则安之,既爱之、则专之。爱岗敬业、用心耕耘,赢得尊重、收获快乐。

六是解决干事效果不佳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大多数干部都是想干事的,但一些同志思想上还是有顾虑的,放不开手脚,“干多了,别人会怎想”,“干多了,会不会出更多的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看吧、慢慢干吧”,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直接影响了干事成效。我们要鼓励想干事的、支持会干事的、激励干成事的,大力营造争先进位,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这里,有三点与大家共勉。第一,干事要尽心尽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许多工作干不好,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责任问题。我们每位同志都要立足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干好自己应该干的工作。只要尽心尽责干事,就会有为有位。第二,干事要雷厉风行。雷厉风行才能争取主动,雷厉风行才能赢得先机。对已经决定的工作、已经安排的事项,就要立即着手,紧抓快干;对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早发现、及时研究、尽快解决、赢得主动。第三,干事要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干事,既要有善谋全局之略,又要有关注一域之智。工作成效如何,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要坚持大事细办、小事细做,从细节上抓起、从细节上挖掘、从细节上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干成事。

同志们,这次会议既是春训教育的动员,也是2010年培训教育的总动员,希望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把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新起点,作为

强化素质建设、构建和谐质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以崭新的风貌、务实的姿态、卓越的业绩创造美好的未来。

11.统一思想 篇十一

【关键词】情知统一 ; 情境 ; 氛围 ; 情感体验 ; 表现机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47-01

一、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情趣,让学生因境动情

适宜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生成的, 适宜的学习情境会成为滋生情感的土壤,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于发问、能够发问、主动发问乃至乐于发问的情境。一个人对问题的剖析,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辐射影响,使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思维运转速度会加快,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自然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备好课,在课堂中捕获有价值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策划与引领”,控制课堂教学发展方向。

2.创设心理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等,使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情感起伏,陶冶学生性情。

导语是创设心理情境的突破口。 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当我们仰望璀璨的星空时,会看到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关于爱的神奇故事…”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柔美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学生自然会用心灵去感受,遐思幽想顿起,期待着一个美丽故事的娓娓道来。有了这样的心理情境,自然会对学习课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知”有所获的同时,满足了情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3.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有些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帮助理解。

比如,在《秋天的雨》一課中,有这样一段话,“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对于“勾住”一词,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正路过这样的果园,闻着这香甜的气味,你最想做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大吃一顿!”然后,教师点醒“看来,你们的脚也被香味勾住了。”此时,对于“勾住”一词,学生已心领神会。至此,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幸福、愉悦中既学到了“知”,又收获了“情”。

4.创设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实验中探索,在“做”中验证假设、获取真知,在“做”中形成能力、磨练意志,学生不仅得到观察、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的锻炼,还会在教师的激励、鼓舞下形成自信,获得满足,生成持久的学科兴趣。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渗透情感,让学生自主生情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上敢说、想说、爱说的轻松学习氛围,用赞美的语言、鼓励的微笑、期待的目光悄然地向学生传递认同、赞许、鼓励的信号。纵使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也要维护他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因学习而快乐,因收获而愉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并要抓住时机悄然向学生渗透情感,使学生自主生成情感。

如在《七颗钻石》一课的结尾时,可以这样向学生渗透情感“小姑娘在焦渴万分时把一罐水分给小狗喝,小狗获得新生,送给生病的母亲喝,母亲为了女儿宁肯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自己口渴难耐时,小姑娘又把水送给了(生:过路人),最后(生:……那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是什么让奇迹出现?”此时,教师播放《爱的奉献》背景音乐,饱含深情地说: “因为有爱,我们才感到温暖。当我们沐浴在爱的柔光里时,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教师再趁热打铁,“相信此时,你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请说出内心的那份感动吧!”在教师期待与认同的眼神中,学生自然有感而发。

三、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对学生轻松育情

教育家夏沔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朗读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或惊喜,或忧伤,或同情,或陶醉,学生的情感已与主人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泪由心生,喜由心出,不仅深刻领会了课文内容,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几句话,在读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再用朗读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自然会对文中“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一句话有了深刻的感受。这无疑是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了意志品质的教育, 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给予成功的表现机会—情知共进,让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意志、信念、性格和自信心的培养,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和平台,毫不吝啬地给予赞美与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满足感。这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平台:

1.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梯度。要把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留给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表达的机会,不要让课堂有“被遗忘的角落”。

2.小组活动时,指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优点与特长的机会。

3.课堂交流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奇异”、“独到”,让这“意外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顺势启发、感染其他同学, 引起全班同学的讨论。

4.让学生养成课堂上有一个人发表观点,全班学生都进行思考,每个人都可以补充、纠正和评价的习惯。

教虽有法,却无定法。作为教师,我想:只要用心付出,做个教育的“有心人”,用情感感召情感,学生一定会有质的飞越,我们也会有幸福的收获。这个道理,就像“回声”那么简单。

参考文献

[1]冷冉.教育操缦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0.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立音.“情·知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2.统一思想 篇十二

一、以读代讲,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明理

低段的讲读必须注意:在读中理解课文和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 边读书边识字, 读懂了课文, 才能明白道理。例如, 《回声》这一课, 初读课文时,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1.注意读准5个生字的音;2.看看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读后检查效果:出示生词卡片, 要求读准前鼻音、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音。然后设疑引读第一自然段。提问: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2. (看投影片) 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这一段是景物描写, 是回声产生的环境。指导学生观看小河上那座美丽的小石桥和它的倒影, 启发学生用不同语言回答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第四、五自然段。在理解第四自然段时如果只带着问题“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 (观察图二, 再放录像:青蛙妈妈投石击水。) 对低年级的学生只从逻辑推理上去讲述, 是很难说清楚水波荡出去碰到障碍又荡回来这个现象的。问题是思维的导向, 先提出思考题, 在读中去搜索答案, 再观察插图, 继而看录像, 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独特作用, 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显而易懂。这里, 在同一时间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同座位互说:“怎样投石击水”。在理解的基础上填词句, 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出示:jiǎn捡起、rēng扔进bōwén波纹、dàng荡回来)

青蛙妈妈 () 起一颗石子, () 进河里, 河水激起一圈圈 () 。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 () 回来。

教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让学生读议: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逐句理解, 并在句中比较词意:

1.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2.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 也要返回来。

在语境中理解:荡:摆动、波动的意思。返:回、还的意思。理解词意后填词读句:青蛙叫的声音的 () , 碰到桥洞的 () 也要 () 回来, 请两位学生分别读以下两句话。

比较:1.小青蛙高兴地说:“妈妈, 我明白了, 这就是回声吧?”

2.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 说:“妈妈, 我明白了, 这就是回声吧?”再请这两位学生带着表情、动作分别演示这两句话。

至此, 学生对第五自然段 (重点段) 的词与句有了深入的理解, 并懂得回声是怎样产生的。词句训练是二年级的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有的段落以读代讲, 重点部分逐句理解, 在读议中比较了“荡”与“返”。结合观看实验两次填空读句, 使之理解:水波、声波, 表演读句, 不仅理解了“一蹦老高”的词意, 而且领悟了为什么要一蹦老高。与此同时, 物理学的术语———回声, 这一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设计读、议、情、练,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认识深化了, 情感才能得以发展。《鱼游到纸上》,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紧抓课后思考题: (1)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 “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围绕本组训练重点, 从内容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理解词句。“举止特别”一词指动作、神态均与众不同。说说怎样不同?即“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引导理解, 画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的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反复诵读, 体会词意:呆呆地、静静地;体会句意:爱鱼爱到了忘记自己的程度。

2.联系全文, 深入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默读勾画出“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这两个自然段。提问:“先”, 告诉我们“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启发用关联词语说说这种关系。 (学生用了“因为……所以”“之所以……因为……”“由于……因而……”等关联词) 这样, 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到运用, 不仅理解了“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 而且突出了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 达到忘我的境界, 使学生自然地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三、在品析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北师大教版小语教材文质兼美, 很多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材料。我们教师要挖掘内涵, 深化感情。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五壮士昂首挺胸, 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带着抗战必胜的信心, 准备跳下悬崖之前的一幕情景。提问:当五壮士被敌人包围在山顶时, 他们想的是什么, 他们决定往下跳是为什么?是什么精神鼓舞他们往下跳。通过看图思考问题, 深入讨论, 激发想象, 使学生的脑海中展现出烈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 心中想起五壮士以自己的壮举, 向日寇和所有侵略者证明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 做个自强不屈的中国人。一篇文章, 作者常借助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 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在文章中常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字、词、句、段,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 挖掘其中深层内涵,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事理, 受到教育。

上一篇:初中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雅思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