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2024-08-15

大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17篇)

1.大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10月22日晚上7点30分,计算机系11级计1班及2班全体同学在计算机楼108室开展了主题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班会活动。此次活动目的是通过开展以“大学生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增强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全力营造“感恩”文化,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构建文明校园、亲情校园、和谐校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思想;让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深刻理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保护环境、勤奋学习、回报社会;珍惜幸福、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班会就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感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此次主题班会采用了(宣传活动的意义,举行感恩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布置宣传板,悬挂条幅,创设校园感恩氛围,班级制订感恩活动方案以及召开感恩主题班会等新颖的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如下现状:如今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对家长的关怀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很多时候表现得比较自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肯定是感有心生,表现于外。很多人不懂得感恩,是因为他没有对比,没有感受,没有苦与甜的比照。我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和灌输,需要营造一个相对的环境。大家注意否,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很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听过报告后往往表态,要学习那些先进人物,而且这样的感动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另外的例子,从教堂做完了弥撒或者观礼,人们往往心境平和,面带笑容和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刚刚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感动,人们都能够得到一些精神的升华。

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是多组织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活动中感受别人的辛苦付出,感受生活的艰辛与丰富,逐步发现自己的一份努力,换来心灵的净化,在灵魂的升华上可以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这样这种感恩教育才能够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地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

生命只有在感恩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感恩中才能永具魅力。感恩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活动,我再一次深刻的休会到: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体会感恩是一种幸福。学会感恩是一种文明。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了:父母养育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同学朋友关心我们,他们在某一瞬间给了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了:思想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许多学生学会了发现爱、感受爱、懂得爱、播种爱、传播爱;通过感恩教育,学生体谅父母的多了,浪费的少了;学习的热情高了,逃课的少了;遵纪意识强了,违纪的少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矛盾冲突少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相互不理解的事少了;通过感恩教育,达到了培养人、教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然而感恩教育不能流于表面,给父母洗脚固然一个重要的活动,但能不能从内心感激父母的辛劳和奉献,自觉主动地寻机回报,那才是感恩教育有了成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

开展感恩活动,使我们大学生体会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去关心帮助他人、去勤奋学习,去学会包容;开展感恩活动,对大学生起到了提示、启发、引导、教育的作用。他是思想教育新的载体、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展感恩活动,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开展感恩活动,使大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收获并不都是自己的成就;开展感恩活动,在重要的纪念日、节日进行的效果更好,我们注意了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和实效性。

由于在座的同学积极表现,使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很有意义,很成功,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系着你、我、他;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和鲜花;愿平安永远着伴随我们大家!

感恩活动,我们在继续„„

2.大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二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 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需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环境, 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导, 更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理解, 才能最终显现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传播感恩的全过程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细小案例, 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环境育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 实际是规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 是尽量让思想的影响与引导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使大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 避免大学生的年轻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 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层建设和双面互动, 保证思想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不脱节。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句宽心的话语, 一点经济上的帮助等, 即使微不足道, 却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例如, 在学校迎新广场上, 学院设立了教师节留言墙和许愿书, 鼓励新生写下对教师的祝福, 也让新生进入师大后就树立和坚定了教师最光荣的职业信念。不少学生留下“老师不要太辛苦, 健康第一”“光和热的奉献, 普通的伟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语。一位2007级新生在给班主任的短信中, 坦言“老师您好!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见到您, 就感到您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 您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今天, 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体健康, 节日快乐!”

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引发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业中, 学院要求新生寒假里, “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 并在返校后的特别班会上予以分享和总结。这样, 家庭的良好反馈会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也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

新学期开学, 学生们在交流班会上从不同的角度述说了发生在自己家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给母亲泡茶、护理生病的父亲、给父母洗脚……大一新生小石特地为新疆哈密的父亲寄出了一封“感谢信”, 在信中记述了三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事, 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一次!我们把信读了又读, 高兴啊!听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们要好好感谢老师!”电话的那一头, 石爸爸的兴奋与欣慰清晰可感。

二、文学育人, 抒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文学院的学生工作, 向来注重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优势, 采取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双赢的方式来进行。因此, 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在文学育人的理念下, 学院注重让学生拿起笔来, 用语言和文学做工具,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封写给爸爸/妈妈的家书”, 是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布置的一次特殊作业——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尽管学生们认为发短信、打电话等方便快捷的现代沟通方式足以取代书信, 但在班主任的鼓励下, 学生们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家庭作业”。这一次感悟亲情的自我教育, 收到了出乎学生意料的反馈。

“我没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如此激动。妈妈说她感动得哭了, 爸爸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想到我会给他们写信。我决定以后要坚持给他们写信!”

“我发现在信中更能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以前打电话、发短信, 不过是泛泛而谈, 甚至只是日常问候而已。而写信就完全不同了, 我感觉爸爸妈妈好像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 他们其实除了在乎我的学习, 也考虑别的……”

于是, 学院在更大范围内发起了“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的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学院、学校、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短短三个月, 全校10余个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千余份稿件纷至沓来。细心遴选出的103篇文章, 在社会力量支持的基础上结集出版, 它们是《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和《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两本书籍。

厚厚的两册书, 为社会深入了解80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阅读参考, 也成为北师大“感恩”教育的范本。

三、实践育人, 引导学生传播感恩

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离开实践, 整个感恩的教育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1]。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 才能够为大学生在实施感恩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提供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和升华的平台。

在农村基层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 就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在反哺社会。每年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奔赴平谷农村, 为当地的民俗旅游作宣传策划, 将自己的所学回馈于农村发展。学院也积极鼓励党团支部到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进行义务支教, 先后200多人次都走入了打工子弟学校、农村基层小学, 和孩子们亲切交流, 积极捐书捐物, 并申请社会力量捐赠书籍, 切实地解决了孩子们最迫切的问题。

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体现, 在第一阶段的感知和回报后, 还需要将感恩教育的情愫传递下去, 不断用实际行动传播感恩。学院本科生和博士生党支部携手共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将感恩教育送进社区, 送进校园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向中学生们赠送了“感恩书系”和《中华敬老故事》书籍, 还亲手制作了近百张爱心卡片送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学生们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 在爱心贺卡上整齐地写着自己的感言:“母爱是伟大的, 同时也意味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父母的教育是独特的, 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要去珍惜和理解;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父母, 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在此, 有些话我实在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就让我在此对天下所有关爱、疼爱我的人说一声, ‘谢谢’!”“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感受到了,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现在认真地想想, 觉得以前对你们发脾气真是太不对了, 你们每天风吹日晒地在外面, 而我却还怎么也不满意。现在我想对你们说, 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我爱你们!”

在城市中小学学校传播感恩心是高校将感恩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主动向外界输送的有效举措。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延伸和展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挑战, 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感恩教育具备充分的实践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学院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的举办, 将感恩教育贴近实际生活, 跟进大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 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新的建设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3.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篇三

一、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感恩对象的狭隘性

对于“您认为感恩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调查,8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父母、老师、朋友,而选择大自然、社会、其他行业服务者的则少之又少。在“请将您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对象按顺序排列”这一题中,答案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朋友,社会、大自然、其他行业服务者等则排名比较靠后。这与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感恩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感恩行为由孝敬父母进而推及其他。这使得中国人在一定的人际交往范围内有着非常浓重的感恩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感恩是由里向外(家人到外人)、由近及远(熟人到陌生人),并随着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变逐渐减弱,以致于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片面、狭隘地将感恩的对象限定在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老师这一范围内。在调查中,75%的受访同学将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作为自己感恩的对象,忽略了给予我们恩惠和方便的大自然以及社会上其他各行各业的服务者。而对于竞争对手、陌生人等“外人”,他们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感恩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除了向父母、师长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以外,还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把感恩情怀扩展到全社会。

2.时间上的滞后性

有60.5%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能力尽孝父母、回报社会。等以后学业有成,走上工作岗位,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有能力回报他人。其实不然。感恩并非是单一的从物质上资助他人,还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德行回报教师;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以此回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其实每天都有实施感恩的机会。

3.感恩行为的无条件性和盲目性

36%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无条件地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别人给予了我们帮助,我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但同时也要清楚感恩并非是完全无条件的。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要注意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的许可。首先,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挂念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思想负担。其次,感恩行为也必须是在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不能因为急于报恩而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更不能因为报恩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知恩图报既要选择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人及人,体现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

4.感恩行为的短暂性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心存感激,回报恩情的意识非常强烈。但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会慢慢减弱,甚至被遗忘。在调查中,62%的同学认为自己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以回馈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一直做下去就非常困难。这种理解还是源于当前我们国家的感恩文化和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强制性地实施。在感恩文化和观念普及的情况下,感恩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它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人的一生。

二、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建议

感恩意识和行为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因此,高校德育部门和工作者要加大感恩教育力度,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感恩教育的途径。

1.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观是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正确的感恩行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及时为大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专题讲座等实现以下德育目标: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让他们明白感恩并非狭隘的孝敬父母、尊敬教师,感恩还有更多的内涵,让他们知道感恩不是讲江湖义气,报恩也不能是盲目和无条件的,感恩可以有很多途径和方式等等;第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懂得奉献与索取、受恩与施恩的辩证关系;第三,教学生学会正确归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看待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等等;第四,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感恩意味着责任,感念祖国、社会之恩,就要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念大自然之恩,就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就要理解、孝敬父母;感念对手之恩,就要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等。一个人对社会、自然、亲友等的感恩之心能够让他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感恩与回报的更高境界。

2.情感层面:营造校园感恩文化,陶冶学生感恩情操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效果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可以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构建高校感恩文化。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感恩教育的理念。校园内的建筑物、绿化和装饰、宣传标语等都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的外在体现,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可利用校园网展开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播放感恩教育影片等等,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知感恩的良好风气。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感恩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将感恩品质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德育工作人员如任课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要注重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恩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绳;再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推广感恩教育。制度是保障学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大学生知恩、报恩、施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时,可将“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大自然、回报祖国和社会”等与感恩相关的内容引入其中,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于在感恩行为上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大力宣传,给予嘉奖。反之,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反社会公德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作为反面教材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相信通过以上举措,感恩之风定会在校园中盛行。

3.行为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体会受恩与施恩的幸福,从而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感恩实践活动:第一,以庆祝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国庆节、环保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在学校可举行大型的诸如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还将每年的补考时间定在母亲节当天,提醒学生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第二,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如献爱心、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环保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感恩的意义,体验施恩的快乐。第三,与家庭、社会合作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恩认知和行为。因此,高校可与家长、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感恩教育。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溺爱孩子,并且以让孩子安心学习为由替学生包办所有事情。应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做到生活自理,同时担当起作为家庭成员应当担当的责任。除此之外,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品德表现,避免出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行为判若两人的现象。其次,高校可与社会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义务工作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或调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工作者的真实生活状况,了解其中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 碧泠.教学生懂得感恩的十七堂课[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4.小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感恩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下面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3 月 11 日,我们学校就举行感恩教育活动。这天下午,天气很阴,老师们有秩序的组织同学们进入会场,每个班坐成一排,各班老师在自己班的旁边,从三楼往下一看,黑鸦鸦的一片,人太多了,很多家长都来观看。

开始,是彭老师先上场,一开始,讲了一些笑话,都把我们逗笑了。后来,他介绍了俞老师,他说:“俞老师的感恩教育曾经震撼了很多同学的心灵。”接着,他说了一句有请俞老师上台,俞老师一上台就说:同学们,感恩,要每个人都会的接着过来一会儿,他又讲了自己的经历,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说母亲是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的。

他说,他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就去世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永远记在心里,他说:“报答母亲不一定要有钱,有房子,有车子才能报答,平时一句关心的话语,爸爸妈妈劳累时送上一杯茶”。关心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俞老师的演讲很精彩,也很感人,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

他鼓励学生上台去,用最大的声音向父母说一句心理最想说的话,六(1)班有个学生上台去,泪流满面大声对着说话筒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听了,一个感动得情不自禁地流下泪。那一刻,好我们学校所有学生一下子长大了,一下子懂事了好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确实,感恩都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生活中的亲人、老师。

篇二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我们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生育我,养育我。如果没有父母,那现在也就没有我。我的生命,我的身体,我身上流淌着的血液,都是父母赐于我的。我生活的种种条件,包括吃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是无私的,世界上最平凡的爱就是父母的爱,最伟大最特殊的爱也是父母的爱。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感恩是牡丹。人人都知道牡丹的惊艳,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沉下新来领略其中的美。就象,人人都知道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地学会了感恩这至亲的亲人。在这个世界,在芸芸众生中,我们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甚至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父

母。是父母赋予我们血肉之躯,养育我们长大,又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父爱是山,伟大坚实而又广博,他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母爱是海,温暖无私而又细腻。她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爱去善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只要你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幸福点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老冲着自己发火的爸爸和那个老爱唠叨的妈妈,在他们的伪装下藏着深沉的爱。感恩是牡丹,他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就要先学会感恩我们亲人。

篇三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一横老师感恩教育报告会,报告会十分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老师在台上先说了我们在学校不光是学语文,学汉字;学数学,学计算的。我们学习的更多是德、智、体、美、劳。德放在第一位。一个人如果有德无才,可以慢慢学习,但如果无德有才,对社会危害是很大的。然后他又说因为一横老师很忙,没时间来学校。所以就给我们放了一横老师的电脑视频演讲。

看了这个报告后,我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惭愧。因为我明白了我在家以前的所作所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我深感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庭。

母亲带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并且用她的身心养育着我,爸爸辛辛苦的工作供我上学。可是在以前我不知感恩父母,还时常埋怨他们。让他们生气。经常为爸爸妈妈的严厉要求而提出抗议。譬如,妈妈有时让我写完作业,并检查没错误后才让我出去玩;考试出现了错误,妈妈总是唠唠

叨叨的说了一遍有一遍。对这些我总是表现出反感的态度。可是听了一横老师的演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我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非常伟大的。作为我我们每一位小学生,我们一定要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这个报告会非常感人,他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感恩。以后我会时时刻刻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5.大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2019初中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一)

三月份,我们班开展了“学会感恩,感知责任”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有许多感触和收获。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的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心怀感念,并应该从内心自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厚爱中成长,我们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有没有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希望我们能从活动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是家庭的宝贝,我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种牺牲。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在班集体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同学爱集体。大爱无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感谢爱过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以同样的爱意和热情去回报周围的人,回报生活和社会。

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一定都需要别人帮助。“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为何不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别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你在感激别人的时候,把这种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多好啊!我们回报帮助我们的人,我想还可以把这种感恩的心用在别的地方不使我们的光阴虚度,来回报关心我们的人。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有“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对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2019初中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二)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感恩的人。父母是我们感恩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有了生命。老师也是我感恩的人,是他们让我学到知识,让我学会做人。等等,只要帮助过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恩人,问你就要感谢他们。我们要学会有一颗感恩的心。

今天,我们在上第四节课,我们班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今天下午学校要开展《感恩创造奇迹》演讲活动。”

到了下午我们体育老师叫我们按顺序,把自己座的板凳搬到操场上老师指定的位置上。

然后,老师在上面做开幕词,最后一位彭老师上来就开始正式教导我们了,老师讲的一个个感动的故事把我们一个个感动哭了,当时有些家长感动哭了。

俞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老师说:“感恩不一定要等到我们有车子了,有房子在去报答,等到有的时候可能那人等不到了。”

说的,我们一定要有一颗滚烫的感恩之心,一定要学会感恩,感恩不一定要等到有车、有房子时,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2019初中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三)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我们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生育我,养育我。如果没有父母,那现在也就没有我。我的生命,我的身体,我身上流淌着的血液,都是父母赐于我的。我生活的种种条件,包括吃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是无私的,世界上最平凡的爱就是父母的爱,最伟大最特殊的爱也是父母的爱。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6.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体会,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2

10月20日,在学校操场上风轻轻地吹,拂过了我的心房。感恩中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更要感恩父母!听有声音了,那便是“感恩我们在行动”开始了!是我们崔主任首先讲了观会的要求,并介绍了此次演讲的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静静的倾听。告诉我们,在她第一次上台演讲时,心里想的不是别的,是大家都需要“我”。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吴迪老师深情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是感谢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吧。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的拥有幸福。

人际和谐应从学会感恩开始,将感恩理念大胆引入学校德育,开展感恩教育和活动,让学生常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党和国家关怀之恩;常怀报效党和国家之心,报效父母之心,报效师长和同学之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试想,一个怀着感恩理念的学生,感受到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学技术,为的是让他成为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时,他能不努力学习,以优越的成绩报效父母吗?一个怀有感恩理念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教育他成长时,能不刻苦钻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吗?所以我们懂得感恩,我们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是你成长的人。”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知恩者,幸福!感恩者,快乐!报恩者,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于心,报恩于行,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颗心中扎根,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的旋律吧!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

感恩二字不需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不需用大地、阳光、鸟儿来比喻。只需用平淡的动作与语言来诠释这个美好的品德。

学校的这次活动——感恩成长报告会。没有用长篇大论、古往今来来解释感恩,这只是催眠的语言,以令人厌烦,毕竟一件事物千篇一律就没有什么可欣赏的了。而这次的活动却牢牢抓着了我们这些简单孩子们的心,我们不喜欢枯燥,而喜欢简单,所以孩子的心是简单的。这也体现了学校的良苦用心。一个个生动精彩又感人的故事,这双大手牢牢地抓住着了我们,让我们的思绪飘入其中,静静的倾听着。

简单的故事深入简单孩子们的心。深情的泪水划过简单孩子们的脸颊。

每个人都有感情,即使是一个内心丑陋的人,他们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但他们心中也有那么一份情,只是丑陋遮蔽了它,让他无法自拔,则这份感恩则深深的藏在地下。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懂得感谢和报恩的心,很简单,很单纯,很自然,很美丽,它包含了所有的优秀品德,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可见每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美好。

每个人都可以学会感恩,这要看你有没有那份想法。感恩很简单,就是对世间所有人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这也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可以说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值得去感恩,这也关系到一个人看事情的态度问题。至于这些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同学的帮助等等,这也是大家张口提的事情了,对于这些简单孩子们,以是如每天吃饭,学习一样了,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了。

7.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七

然而, 笔者认为, 要开展感恩教育, 首先应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及高校目前的感恩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评估。关于感恩, 本课题沿用学者陶志琼的观点, 将感恩界定为“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本课题以上海某高校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 主要考察当今大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社会的感恩意识和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并结合一线思政教师及学生工作者的意见, 以此探索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模式。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0份, 回收率95%。问卷对象涵盖各个年级、文理医工等大部分专业。值得说明的是, 大二学生在本次调研对象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 高达80.6%。但笔者认为, 这并不影响调研的客观真实性。从某种程度而言, 经历了近两年大学生活的学生, 更能反映出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也更能说明问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及其教育的状况

1.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在调研中, 我们围绕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这四个层面展开。

大多数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80.6%的学生对父母的生日记得很清楚, 61.3%的学生每年都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 87.1%的学生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9.7%的学生从来不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 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 也从不主动做家务。

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老师怀有一种尊敬与感激的感情, 但不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少部分同学, 对老师的辛勤培育表现出冷漠。22.5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去看望老师;54.84%的学生表示在过年过节时会送去祝福;16.13%的学生心里感激, 但没有表示出来;6.4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表示感激,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责任;3.23%的学生甚至认为路上遇见老师, 都没有打招呼的必要。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会受到同学、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肯定自己与整个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他人或社会有助于自己时, 会表示感谢;当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 自己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但也有少数同学不以为然。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成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与他人无关;6.5%的同学不喜欢与宿舍同学相处, 认为很多习惯无法协调;16.1%的同学在别人有困难时, 不太费事才会帮忙;3.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对身边的人施与关爱。

大部分同学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87.1%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在国家有困难时, 挺身而出尽自己的一份力;12.9%的同学表示会有其他人解决, 自己不会出面;83.87%的同学认为是国家的发展给了自己良好的生活环境;16.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奋斗的结果, 与国家无关。

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有少数同学的感恩意识不是很强烈,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对父母的恩情及日常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都默默记在心里, 并立志回报。唯有不足的是, 很多同学不知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也是我们高校感恩教育需要引导和突破的重点。对于极少数缺乏感恩意识的学生, 应通过各个平台加强教育, 引导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现状。

大部分同学对当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评价不高。58.06%的同学表示有必要在大学里开展感恩教育, 但也有41.9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大学里的感恩教育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感觉到了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但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收效寥寥, 对于教育的效果颇有争议。

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部门院系学生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据了解,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 仅有《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 部分篇章涉及感恩。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 成为当下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生工作者队伍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从班级活动看, 29.03%的同学表示进入大学以来, 所在班级开展过感恩教育活动;48.39%的同学表示没有, 22.5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学生印象较为深刻的感恩教育活动有:主题班会、母亲节寄贺卡活动、感恩节主题活动、为山区儿童捐赠书籍等。这些活动开展的效果, 50%的同学表示效果良好, 内心深处有所触动;50%的同学表示效果一般, 活动前后没什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 主要与组织者的能力、活动形式是否吸引人、活动目的是否明确等相关。在班级以外, 仅有12.9%的同学参与过学校其他组织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 67.74%的同学没有参与过, 19.3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总体而言, 高校的感恩教育较为薄弱, 没有系统地推进, 且活动效果受到各方面影响, 较不理想。因此, 若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则应当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 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 重点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 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笔者认为, 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主要由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三方面组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开始的时间更早, 持续更久远, 影响更深入。研究表明, 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对其之后的人生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在两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一, 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有些父母自身缺乏感恩意识, 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其二, 如今很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呵护, 使得有的大学生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习性, 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2.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 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 存在多元价值观, 金钱至上、不孝敬父母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获取信息越来越快捷和方便, 一些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能抵御这些负性价值观的冲击。与此同时, 选择的多元、思想的差异、互联网对生活空间的挤占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越来越少, 这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进入大学之前, 在高考压力下, 学校通常会主抓文化课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进入大学以后, 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较为薄弱, 收效甚微。目前高校在感恩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 有的高校没有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有的高校对感恩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2) 感恩教育的方式通常为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 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 因而效果不佳; (3) 感恩教育的内容、层次不清, 缺乏系统地推进。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 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 主要应围绕两方面内容:其一, 强调感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其二, 通过各类感恩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表达感恩之情的渠道和平台。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 也非一时即可产生效果, 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者通力合作, 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在被问及哪些个人或组织应当承担感恩教育的职责时, 辅导员占比88.24%, 思政类任课老师占比70.59%, 团委或学生会占比47.06%, 学工部占比29.41%, 专业课老师占比17.65%。

1.加强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 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获得学生信任。因此, 辅导员应当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 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沟通中,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由于辅导员受本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所限, 未必能很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及院系应对辅导员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搜集典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案例, 共同探讨如何在班级的层面上开展感恩教育。辅导员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从班级的管理者转型为教育者, 将感恩的理念贯彻于班级活动之中, 设计既能吸引学生参与, 又能启发他们有所感悟的活动, 并适时点破活动的意义。此外, 辅导员应当以身作则, 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感恩意识, 为学生树立榜样。

2.任课老师积极配合, 将感恩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任课老师需承担部分职责,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 目前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 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接纳度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可以增加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比重, 或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 以引起学生重视。同时,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以强化授课效果。

3.抓住教育契机, 营造感恩氛围。

学校氛围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应抓住教育契机, 将感恩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之中,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将感恩意识内化成自我的价值观。

高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但娱乐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如何寓教于乐、将教育理念贯彻于精彩的活动之中, 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团委、学生会应当整合各个学生团体的资源倡导感恩理念, 并积极提供平台, 打造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动, 让更多同学关注并参与其中。

4.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要努力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学校为纽带,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拓宽感恩教育的渠道。如上所述, 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因素。因而, 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事施教, 使感恩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 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 在实践中受教育, 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 并为其回馈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 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究其原因, 主要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有关。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 应重点围绕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为学生搭建表达感恩的平台两个方面展开,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4 (04) .

[2]马云献, 扈岩.大学生感恩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05) .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4]亢婧.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9.

8.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篇八

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毫无回报的意识,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教育学专家徐学俊教授说,在我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觉得自己接受老师及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比如,大多数父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把上重点、读名牌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法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人们的防范心加强,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必然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铭谢,更不知责任。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学界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专著稀少。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出现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笔者主要收集了《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学会感恩》和《感恩》,主要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

在国外,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现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宏观操作部分,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侧重于对宏观策略的研究且表述很笼统,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不够明朗,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个祝福短信,做一件报恩事,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也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算一笔求学账,诉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还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以班级生活和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展相应的探讨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

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暴露出感恩教育中的短视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的,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形式层面。“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如果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泥沼,当然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会造成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又加剧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9.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九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所谓感恩,就是记得别人的好,给予加倍回报。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而能真正做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生命来自父母,教育来自学校,服务来自社会,工作来自单位。人的一生,时刻都在享受他人的付出。感恩之心很容易激活,只要幡然醒悟,只要记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工作单位的教诲之情,善待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之心就会充盈在心。

九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我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因此,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教书育人的理想来感谢报答学校长期给我的关心、教育和帮助。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的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蓝方泽

10.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

今天xx小学开展全校传统美德主题班会学习,主要由六(2)班全班同学担任本次活动。下午,没有下雨,我们的活动如期进行。大哥哥姐姐们准备很充分,他们准备老师礼物、自己的作品,表演、歌颂、感谢父母、感谢老师的话很感动我。我知道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讲出你日常生活中为父母所做的事。

本次活动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父母,体验父母的无私和伟大,让我们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激发我们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让所有的爱,唤醒并传达儿女对父亲、母亲的情感。让我们知道对父母的爱,我们要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在老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11.“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篇十一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90后”大学生泛指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我国高校自2008年以来,已经开始迎接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目前,第一届“90后”四年制本科大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且大部分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从社会对他们的综合评价来看,“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是非判断意识客观,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导致他们感恩意识与感恩精神的缺乏。这对高校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1、功利主义至上。

“90后”大学生处于我国社会转型变革的最激烈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多了他们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行为。当问及最关心的事情时,他们回答的往往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业、考研与住房问题,对国家、社会、学校关心甚少;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学分,是否有益于评优,否则任凭老师做动员,毫无做事的积极性;从事学生干部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了服务师生而是为了捞取入党的政治资本,一旦目标实现,便以各种理由撤退等等。在功利主义充斥下,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片纯净的乐土,谈感恩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2、自我意识浓厚。

“9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时代。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情感丰富观念开放,但也往往过于自信,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缺乏。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与认可,却很少主动关心他人。团队合作意识差,恃才傲物现象严重。这也直接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影响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3、反叛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差。

“90后”大学生更多来自于“6+1”的家庭结构中。他们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攀比意识重、反叛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问题习惯于抱怨社会或环境的不公平,很难做到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

因此,高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正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感恩教育。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感恩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启发和引导学生,创建和谐、宽松和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要尽量减少说教性,增强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2、情感性原则

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行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浓厚,认知能力强,希望被尊重,被理解。

3、普遍性原则

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把贫困生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在高校资助工作出现与国家资助初衷相背离的背景下。不可否认,贫困生需要进行感恩教育,毕竟他们是高校国家资助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倘若连这一群体都不能认识到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培养与教育,心怀一颗感恩之心,确实是高等教育的遗憾。

三、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增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性。

高校是大学生现阶段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对学生生命教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重要职能。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细化。

2、加强过程管理,不断创新感恩教育手段及方法,增强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它对教育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阐释身教言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恩”的存在,从而在师生间建立真实、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

3、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为感恩教育提供环境支持。

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学生关注的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在感恩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为感恩教育提供环境支持,让感恩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要素。

【参考文献】

[1] 毕蕾;陈桂香;高校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探因及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2.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感恩教育,人格完善,社会发展

大学生感恩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当今的天之骄子们, 他们的道德观念、人文情怀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真空地带”。而失去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我们的教育就是“半截子”教育, 就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感恩危机,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长期欠缺导致的不良后果”。[1]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而且要结合上述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懂得财富的得来不易, 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 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和该怎么样向父母“感恩”。

一.具体措施与方针

1. 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

感恩教育关键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和引导。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18岁以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要想让孩子“明事理”、“知道德”, 那么在他们懂事之初就得进行言传身教。如果等到孩子进了大学校门后再来“补课”, 此时孩子的诸多不良习惯已然成形, 改正的难度系数很大。所以, 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上海市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 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 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感恩这一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2、感恩教育源于真切体验。

由于抽象而空泛的理论说教, 孩子缺少感性体验的机会, “感恩”教育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腻烦甚至逆反心理, 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在具体的环境里, 让他们亲身体验父母的工作的辛劳和艰苦, 这样才会让孩子们理解父母的不易, 把“报恩”之情永记于心。笔者有一个学生, 今年刚大一。他暑假在一家饭店打工, 起早贪黑拼命干了一个月, 好不容易才赚到了500元钱。有了这个经历, 他真正明白了爸爸妈妈常唠叨的“工资是用汗水换来的”这句话。这些日子里, 他对父母比以前更加尊敬和关心了。的确, 让孩子真正有所体验了, 他们才会更懂得“感恩”的含义。而从真切的体验中受到的“感恩”教育, 显然要比教室里听课受益更多。

3、在素质教育中发展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书本的灌输, 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开展的实践性, 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兴趣,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2]现如今的部分大学生, 甚至不少中、小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 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废学业、不求上进, 根本就没理解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 没有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苦心和期待, 更没有好好地审视自己的缺点以及未来之路。这样的事实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经媒体调查证实的。因此, 迫切需要我们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发展感恩教育, 可以说, 感恩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上的重要作用

不久前成都教育学院在学生中推行了感恩教育, 其意义在于通过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 让学生们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 知道父母给他们的每一笔钱背后, 原来都包含着那么多心血。通过感恩教育, 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自立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2. 感恩教育能够弥补“感恩”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匮乏和缺失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 而现实中的当代大学生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如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而作为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更是常常被人们遗忘。只有通过“感恩教育”, 青少年才会认识到“潇洒一支烟, 父母半身汗”的道理, 才会在爱父母、感激父母的过程中克服奢侈攀比的不良风气, 弥补“感恩”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匮乏和缺失。

3.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加强感恩教育, 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3]“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 坐标的原点是“我”, 我与他人, 我与社会, 我与自然, 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建立。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 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 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

13.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三

根据县委关于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推动“执行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的通知,我按照通知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给了我什么,我为党做了什么;国家给了我什么,我为国家做了什么;人民给了我什么,我为人民做了什么;单位给了我什么,我为单位做了什么”这个主题回顾了我三十多年来的人生历程,感觉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感恩。

感恩党,是党为我制定了人生目标;感恩祖国,是祖国让我平安稳定;感恩人民,是人民养育了我;感恩单位,是单位为我提供了回报党、祖国和人民的平台。为此,在平时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这么做:

一、增强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心态,常怀感恩之心,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内心和谐,心灵宁静。只有每个人充满感恩,社会才和谐融洽,家庭才充满温馨幸福,世界才和平。感恩祖国,是祖国让我平安稳定;感恩父母,是他们用爱抚养我成长;感恩师长,是他们让我走出愚昧无知;感恩朋友,是他们帮助我走出困境;感恩配偶,是他让我一个温暖甜蜜的港湾;感恩社会,是社会不断让我去磨练自己,变得成熟理性。

生活、感恩工作、感恩自然、感恩社会融入到脑海里,让感恩之情渗透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平凡的工作当成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干,把本职岗位作为阵地来坚守,对工作生活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把动力变成能力,既要珍爱生命,珍视友情,珍惜团结,勤奋好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诚信做人,用心做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做好工作,完成任务,作出贡献,又要拥有感恩心态,感悟感恩心态,受益感恩心态,考虑、爱护、尊重、关心、协助他人的发展,把自己才和能、光和热奉献给他人、国家、社会,让对他人的爱、对组织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充盈、流动在工作中的各个角落,在回报他人、回报组织、回报社会中感受快乐,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书写人生壮丽篇章

三、甘于奉献,廉洁自律

14.感恩教育心得体会2 篇十四

XX村委会副支书 XX 通过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对知恩、感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干好本职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在下步工作和生活中,我将进一步把此项活动引向深入,使之成为自觉习惯。

人活一辈子,短短几十年。要过得快乐,就得学会知足感恩;要活得舒坦,就要学会爱岗敬业。!

如果我们能有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那你的心灵每一天都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知足感恩是我们生活的态度,所谓知足者常乐。做为一名村干部,一个共产党员,更应该学会知足感恩。在工作中更是要做到知足感恩。爱岗敬业则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任何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所谓知足,就是懂得满足,不过会地期求,但当然也不是安于现状。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如何常乐?知足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取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所谓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道德体现,是自我

发展的动力源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我深刻地理解知足感恩的涵义,一个人,一辈子,一条路,随着年龄的增长,观点,心态也随之改变。每天每夜人们都在庸庸碌碌的忙着自己的生活,不管你付出的贡献或大或小,不管你的职责或轻或重,这些都是你的使命,不要那么不满足,想想自己已经很幸福了。还有许许多多人根本连生命似乎都无法维持住,可他们还是那么顽强的坚持着,珍惜自己那无比保贵的生命。在考虑问题时,要多些知足,少些计较,只要知足就会快乐。

学会感恩,感恩才会使生活充满阳光。

我要感恩我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一家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顺序来也是要齐家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虽然我达不到那个高度,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因为知足,因为感恩,所以我更加爱岗敬业!我没法从其它方面对党,对人民进行报达,只好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为人民服务。我认为,“爱岗敬业”的实质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爱岗敬业,并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的职业操守;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决定了你是不是一名值得信赖、可以勇担责任的人。

“爱岗需要敬业、敬业更要精业”。这句话怎么讲呢?如果敬业是一个人的态度问题,那么精业就应该算是能力问题。做为一

名村干部,我们不仅需要好的态度,更需要好的能力,态度要改好,能力要加强。

15.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篇十五

当今社会, 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懂感恩、漠视恩情的现象, 不尊重师长、无故旷课、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学生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亲属, 不认真学习, 盲目地与别人攀比, 只追求物质享受;把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认为是应该的, 不按时或者不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集体的利益, 自私自利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绝大多数人在家里娇生惯养, 父母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 有求必应, 使得他们无法亲身感受和体会到别人的辛苦, 把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与此同时, 家长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只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 把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得他们的思想产生偏差。“啃老族”就是一种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 一些高校毕业生, 好高骛远、挑三拣四, 毕业后一切生活全靠父母供给, 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不但没有心存感恩, 甚至还嫌弃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为自己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

2. 学校对学生培养教育失衡, 削弱了感恩教育。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 注重自己学校的就业率, 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现象。很多高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明确的教育大纲和考评机制。与此同时, 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观念, 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甚至使学生出现仇恨教师的心理。很多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采用急功近利的方式, 没有根据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急功近利在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市场, 许多人都利字当头, 做事以利为目的, 把自己的行为市场经济化, 用“等价交换”进行衡量, 奉行有回报才有付出的想法, 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尤其是近几年层出不穷出现的“扶老人事件”, 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这一现象直接使大学生对从小接受的“助人为乐”思想产生怀疑, 这就产生了关于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讨论, 使得大家在做好事之前都要犹豫再三。现在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很强, 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形态发生改变, 道德教育缺失。尤其是一些报纸杂志, 采取极其不负责的态度, 宣传一些与感恩精神相违背的思想, 为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了负面的作用, 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和途径

1. 家庭。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要积极发挥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 在满足子女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的教育。在子女幼儿时期要加强感恩意识, 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说一声“谢谢”, 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在子女进入大学后, 更要注重子女的感恩教育, 大学是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父母在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向子女表示自己的辛苦, 让子女心存感恩之情。同时也要让子女亲身体会自己的辛苦, 让他们分担一些家务事如拖地、做饭等, 只有亲自经历才能知道其中的艰辛, 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感恩意识是根深蒂固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懂得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恩, 并有报恩的行动, 父母的这种行为有助于子女形成感恩意识并付诸行动。

2. 学校。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大学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 学校要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为感恩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平台, 促进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首先要保证宣传媒体能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挥正面的积极的宣传作用, 在校园范围内营造一个浓厚的感恩氛围, 通过学校的报纸、广播、出版刊物和校园网络, 对不懂得感恩、漠视恩情、忘恩负义等现象要进行无情的揭露和严肃的批评, 对于一些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人要给予高度的表扬和赞赏, 积极努力促进校园内“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 学校有众多的社团组织, 学校可以组织社团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宣传活动, 让同学们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栽培。同时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加强感恩教育的方法, 并开展课外理论学习活动, 切实加强感恩教育。再次, 高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言传身教把感恩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动中。

3. 社会。

良好的社会感恩环境,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品质。政府作为社会环境的主体,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首先要借助社会舆论, 倡导感恩。政府要监督舆论机构, 对与感恩教育相关的事件, 要弘扬感恩情感, 贬斥忘恩负义的行为, 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实行感恩行为。其次, 政府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 保障感恩, 对社会上出现的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正面形象要给与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 使得社会上形成惩恶扬善的环境, 这有助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 并对感恩教育的成果有积极的作用。

4. 自己。

大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受教者, 要秉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对待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只是形式教育, 要付诸日常行为中。在家里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够承担的事务, 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在学校要团结同学, 感谢同学给予自己的帮助, 同时也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尊敬师长, 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感恩后勤人员为学校干净环境的付出。在社会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

四、结论

感恩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主人, 感恩意识在其身上不仅不应该缺失, 还应该得到传承与发扬。

本文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 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自己”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途径, 促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 使大学生形成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 (7) .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论谈, 2006, (1) .

[3]徐晓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之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

[4]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6.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49-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蕴涵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贴近生活的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新突破口,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社会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拓宽高校感恩教育载体,实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剖析感恩教育的不足之处,同时结合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的调研,探讨二级学院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以期对高校感恩教育提供相关借鉴。

一、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感恩教育具有特殊性[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教育者寻找到新的切入点开展相关教育,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不容乐观。高校虽然投入了众多人力、财力,花费了较大精力,但感恩并未内化为大学生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习惯。相反,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泛滥,冲击着当代青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道德观缺失,特别是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感恩教育环境缺位,内容匮乏

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能够使感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不断提倡依托人际互动、社会生活等现实情景教育,启迪和感染学生内在心灵的目的所在。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的环境比较弱化,突出表现在家庭德育欠缺和学校教育片面化两大方面。从高校层面来讲,学校过多地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弱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2]这也使得学校出现德育模式单一、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目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理念落后、目标模糊[3],加之对感恩教育的内涵、方式、途径等缺乏足够的研究,没有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现实、多元的特征展开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的教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使得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面临环境缺失的尴尬局面。

(二)感恩教育创新性不足,实效性不够

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依托于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创新。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感恩教育形式陈旧[4],在教育载体、教育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当前许多高校德育载体单一化,承担着德育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载体是校园文化活动。我们要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涵、内容、方式、途径等进行充分创新,尽量避免组织学生参加缺乏实效性、盲目追赶潮流的活动,避免将感恩任务化、程式化、作业式等。而另一方面,某些高校也在积极创新感恩教育模式,尝试通过开设感恩教育理论讲座对传统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过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课程设置方面难免存在内容缺乏系统性、形式俗套,整个过程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等问题,还是不能弥补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可以说,当前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呈现出表面化态势,感恩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脱节,不可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化”,导致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外在显而易见的成效,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养成教育。而感恩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通过短期活动就可以达到。这一矛盾现象带来的结局是,感恩教育内在的情感教育得不到来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导致感恩教育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实践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5],这势必影响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有效发展,影响到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感恩教育内化机制的路径探讨

如何有效改善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现状,凸显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德育探索内容之一。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立足自身实际,依托“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进行在校生感恩母校、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意识熏陶,将感恩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系统、序列地纳为一体,将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纳入学院的长远规划,较好地实现了感恩教育从特定情境到日常生活的过渡。

(一) 挖掘“感恩”主题,营造“感恩”情境

良好的感恩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首要条件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情境。一方面,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感恩月”文化品牌,以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策略,营造相互关爱、无私奉献的校园风尚。另一方面,在保留传统感恩教育形式的基础上,该院深入挖掘“感恩”教育主题,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通过选拔历届优秀毕业生群体,创设条件与在校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为学院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氛围与情境。目前,“优秀毕业生群体”已成为该院开展感恩教育的一大重要载体,为在校生树立了感恩回馈母校的良好典范。该院还积极通过各种媒体舆论,大力宣扬优秀校友感恩母校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努力营造“温情”“感恩”的良好氛围。

(二) 创新“感恩”形式,体认“感恩”价值

在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创新感恩教育形式也尤显重要。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通过定期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学生交流互动,强化大学生的感恩体验,使在校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增加人生阅历的基础上切实体认到真实的感恩价值。自2008年开始,该院定期举办“优秀校友论坛”之优秀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走出校门的优秀校友为不同的在校生群体讲述求学经历,畅谈人生经验,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技能反哺等,教育大家常怀感恩之心回报师长,回报母校,回报社会。这些感恩教育资源的合理挖掘利用,为在校学生实现经验传承,走向成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感恩”机制,拓展“感恩”外延

高校感恩教育脱离了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将感恩教育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通过学生志愿者、学生社团等团体积极构筑服务社会的平台,不断辐射出巨大的德育影响。此外,该院还通过设立优秀校友经验交流会等长效机制,将德育与专业成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序列地纳为一体,使其呈现系统化、序列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理学院强化感恩教育内在的情感教育,通过长期开展历届毕业生跟踪访谈,完善优秀毕业生感恩教育资源,保证了感恩教育体制机制呈现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毕业生群体的积极引导,不但为在校生群体树立了感恩反哺母校的良好榜样,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而且“毕业生”的感恩实践也为学院长远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在校生提高专业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等创设了优良条件。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融入这一群体中来,该院也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重构青少年的成才评价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大学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学会感恩。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者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创新德育形式,拓宽德育载体,善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恩教育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习得式转向,让感恩教育实现从特定情境到日常生活的过渡,使大学生们能够真正逐渐学会感恩,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实现人际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和谐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洪.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48-49.

[2]陈海娟,周祥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2):93-96.

[3]王东辉.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189-190.

[4][5]陈宪民.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49-50.

[责任编辑:陈明]

17.励志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七

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感恩朋友,是他们给了我们友谊;感恩挫折,是它们让我们成长”,说的多好啊,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写照,如果没有这一切,那么我们就不会成长,也许人们就不会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而我,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是他给了我幸福的家;感谢孩子,是他们给了我欢乐,让我感受到为人母的喜悦与忧愁。所以,我要感谢上苍给我的这一切,能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在自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长大,则能体会的更加深刻,幸而,我很早以前就悟到了这个道理,无论是自己的父母还是爱人的父母,都好好的对待他们,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如果自己都对父母不好,那孩子呢?他们一定会看着你,学你的样,等你变老的时候,会同样待之。我想,父母一定要带好头,要告诉他们赡养老人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形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孩子负责。

与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全面发展,各方面都能很优秀,但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会上,朱老师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向父母们及老师们说出心里话,为自己今后的表现做个表态,改正自己从前犯下的错,能上台的孩子都非常的有勇气,说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我的孩子却做不到,她有些胆小,我多么希望孩子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把自己的不足都能补足。我想,这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做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他们才不会变得畏畏缩缩。也许我们还欠孩子一个拥抱,也许这个拥抱能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也许我们很少与孩子沟通,当我们心情不好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只会一味的冲着孩子发火,这样只能打击孩子,伤了他们的自尊,久而久之孩子会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我,偶尔也会这样,现在想想,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而需要更多的关爱与耐心。另外,一定要多与孩子沟通,无论任何一方出现错误,都要学会道歉,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

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励志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二)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以前知道却不太明白的心得,第一就是对父母,多公司,多身边所有的时或者物都要有感恩的新心,感谢涂老师在我人生的转折点上了我人生的第一堂前所未有的课,感谢公司给我这个学习的平台和就业的机会,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一切一切对我好的和不好的人,陪我成长,让我成长。

我看到了,我身上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责任感,我以前总是以为只要把我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好了,老是推卸责任,对事情老是一股漠不关心的态度,就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我身上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盲点,总是会在潜意识里面浮现出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而自己却不知道,我会慢慢的把我的盲点变成我的优点。

因为我的固执伤害了很多的人,我以前老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可是上过这次课之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执着,自己的自以为是伤害了身边很多的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在我证明了我是对的时候,我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我失去了曾经很好的朋友,失去了一段感情,就是因为我的执着,我的自以为是。

我现在只想和我曾经无意之中伤害过的人说一句对不起,同时也说一句谢谢你!

经典的励志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三)

伴随着第一声叫声,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得到过许许多多的关心与帮助,虽然我们都不能一一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想到这句话,就会让我想起生我养我的父母来了。感恩父母,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回忆起小时候是父母用手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学会走路,学会奔跑,每当我们遇到失败与困难的时候总是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们身后鼓励我们,让我们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头上已经是长起了白发、眼角也长起了皱纹,但是我们何曾认真想过父母的哪一根头发不是为我们而白?哪一丝皱纹不是为我们所生?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然而,认为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是我们应得的,可以尽情的享受。我们何尝想过感恩父母呢?在今天,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从今以后,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以自己成绩的优越与进步作为对父母的回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当想到这一句话。就会令我想起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您—老师来了。感恩老师,在那次感恩教育活动中,当与老师拥抱的那一瞬间,我们似乎想到了什么:老师啊!你犹如一位辛勤的园丁日日夜夜为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所操劳着,在早上您一早就回来教导我们要好好珍惜早上的时间,然而在办公室里就有上百个作业本等待老师您的批改。在中午,当我们在看电视、在玩耍时,老师您却在批改作业。在深夜里家家户户都熄灭了灯进入梦乡时,唯有您的屋里是亮着灯的,在那灯光下是您老师一直拿着笔不放为明天备课,想到这儿我们不禁流下了眼泪,在流下真挚的眼泪的同时我们知道错了,我们没有明白您苦心孤诣是为了谁,您辛苦的付出是为了谁,花朵以它馥郁的芳香作为对大自然的回报,那我们就以学习上的进步向您表示感谢吧!

感恩有你,感恩有我,正因为有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正因为有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正因为有感恩,我们才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模板励志感恩教育心得体会(四)

在草长莺飞,百花飘香的季节,鲁沙尔大源学校,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正开展着一场撼动人心的德育教育活动——感恩励志教育。现已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我们现将我校的感恩励志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动因

长期以来,鲁沙尔大源学校一直秉承着“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培育了数百名优秀学子。但是,在当今新的社会条件下却遇到了新的问题:开设的思想道德之类的课程有些学生不爱听,每年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之类的活动也收效不大。而现实却是学生中存在着很多令人忧心的问题,诸如一些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信息归属虚无,理想概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任性、傲慢、冷漠、自私;一些学生不明荣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偏激;一些学生心境浮躁,学习不努力,做事不认真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摆在了校领导班子的面前。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在县教育局及中心学校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全校一千余名师生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我们所以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首先它符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对青少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第二,感恩之心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德,是当前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三,它符合我校学生思想实际,是所谓“对症下药”,势在必行。

二、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概况

今年春季开学伊始,主持学校德育工作的李添全校长和李军主任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提出“本学期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使师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并能自信自立,励志成才。”还决定将3月和4月定为德育教育集中活动月”。于是,以“感恩励志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4月12日,校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倡议书。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

随之各个班级相继召开“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一场场感人心扉的主题班会,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恩故事在师生们的心底回响、激荡。于是感恩励志的文章、诗歌、书画如雪片般飞来。据初步统计,在近两周的时间里,全校举办了10余场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收集到有关感恩励志的诗文30余篇,各类墙报、板报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班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演唱感恩歌曲、举办感恩朗诵会、看感恩电影,制作宣传感恩内容的手抄报等等。大源学校校园春意浓浓,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如润心田的春雨,如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每位学子的心田。

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感恩并不那么遥不可及,感恩也并不那么复杂。感恩无处不在,感恩就在你身边。感恩,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正如八一班赵艳清同学所说:“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你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哪怕小小的帮助时,你也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受到他人鼓励时,你要说声‘我会努力的’!这就是感恩”。小学部叶玉兰老师深情地说:“心怀感恩天地宽啊!”

优秀的励志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五)

三大步励志教育已经推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可以发现,一年多以来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确有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化非常的明显,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

正像_同学的一片成长记录中写得:“本周收获不少,每天都会为了在成功记录表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而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找些有意义的事情做,它激励我的成长”。所以每天的成长记录对于那些想上进的同学来说的确是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结合这四周以来的工作经验,我觉得要想更好的推进励志教育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1、导师对学生的成功记录必须及时检查,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效果,尤其对于那些本来就想偷懒的学生来说,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在成功记录表上写评语的时候,应多写一些实质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内容,给学生指明方向,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不是简单的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这样学生每天都会很期待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对学生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2、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周末我班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成长记录给他母亲看,因为他感觉最近他变了很多,进步了很多,本来是想让母亲多鼓励一下自己,结果没想到母亲却说,你给我看这些东西没有用,我最想看到的的是你的考试成绩能有很大大进步。结果学生就很失望,刚刚积累起来的自信一下子被打击了不小。

我觉得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家长不理解这次励志教育的意义,而且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我们有些差别,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与家长及时做好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3、对于那些不太配合的同学我采取了一些不寻常规的做法。比如我班有两个同学,一个叫_,一个叫_。这两个同学的特点是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太懒,经常是上课睡觉,自习课说笑,作业不做,甚至在上学期末两人相约去网吧上通宵,三大步励志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两人并不太配合,像_第一周的时候一片成长记录都没写,并不是因为他每天的表现都很差、没有可写的东西,相反,开学以来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我分析,不写的原因一个是因为懒,在一个就是不够自信,认为自己做的很差。所以我在第一个周末的时候,趁学生放学回家的空隙把一周来该生的表现认真的填写上,然后偷偷的观察该生的反应,果不其然,周一的时候该生第一次交上了他的成长记录本,并且写了一句话,觉得愧对老师。

对于_的教育,我则是让他去认真阅读其他同学的成长记录本,看看别的同学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进步,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求他给其他同学写上批语,我发现,他写批语的时候非常的认真,写得也很好,接着,我又让他仔细阅读了北大清华成功学子的心路历程,从别人的成功道路上寻找经验足迹,甚至对于很好的文章我要求他能够复述下来,通过一上午的努力,段__同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他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是在混日子,这样下去没什么好的结果。

上一篇:电路故障分析教学设计下一篇: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