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2024-06-16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精选11篇)

1.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一

艺术学子以最好的精神风貌体验军训

两周的军训,紧张、严格、艰苦,也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收获。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再加上恶劣的天气让艺术系的学子少了份娇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赖,多了份自强;少了份怨天尤人,多了份勇往直前;同时也懂得了自制、自爱、自理和自强”,“军训是苦的,但也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更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会记住这次军训。保留着其中的精华,以准军人的姿态迎接学习生活,以至于整个人生”,这些,摘自部分学生的军训小结。

“要把军训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互助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努力学习,战胜一切困难,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自律,为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书写灿烂辉煌的人生乐章!”,这是艺术学院领导对所有军训学生的期盼。

军训生活是难忘的,它是否已经过去?崭新的学习生活该如何面对,这才是军训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军训的意义所在和价值延伸。

早晨,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白天,饱满的精神令人赞叹;晚上,寂静的氛围吸引学子。在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身上,我们正感受着军训的价值——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自立和独立的思想,自由与纪律的合理把握,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团结一心的责任……

对于当代大学生,军训有助于他们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深刻领悟“铁的纪律”的内涵,形成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军训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愿新生,将军训精神在校园积极认真地诠释,愿所有学生,用实际行动在校园掀起认真学习、坚毅守纪、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之风,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二

一.鲁迅的人文精神永放光辉

鲁迅思想中最光辉的—面就是他的人学思想。他剖析自己, 剖析社会。他认为每个人要选择承担自己的一生, 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不能放弃自己, 不能把自己委托给他人。同鲁迅生活的时代相比,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鲁迅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极大关怀, 坚强不屈的意志, 绝不妥协的精神, 永不停歇的精神求索, 依然是我们—种重要的精神营养, 也是当今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

其一, “立人”思想和高度责任感

学习《藤野先生》, 我们知道鲁迅是怀着救国的信念到日本留学的。一次偶然的幻灯片事件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只有彻底改变他们的精神, 才能从根本上拯救他们, 进而从根本上拯救中国。鲁迅认为中国要生存发展, “其首在立, 人立后而凡事举。”在回答怎样立人时, 他指出“其若道术,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这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反观的结果, 是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尊个性而张精神”, 着重强调个体生命的精神独立与自由, 其最终目的是根除束缚个性抹杀精神自由的奴性, 根本更新民族精神状态, 重塑民族品格。时代是前进的, 责任是永恒的。鲁迅的“立人”思想在他那个时代是振聋发聩的空谷足音, 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正视“立人”思想的文化价值, 告别过去那个符号化“神”的鲁迅, 回归到“痛则大叫, 怒则大骂, 乐则大笑”的活生生的“人”的鲁迅那里, 让先生提出的“立人”目标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中得以真正实现。

其二, 博采众长, 勇于创新的精神

无论是生活道路的选择, 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 鲁迅始终坚持走—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和他同出身的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鲁迅选择了学洋务, 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在保守派全力维护文言文时, 鲁迅毅然抛出了第—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人们或崇洋媚外或盲目排外时, 鲁迅喊出了“拿来主义”。他说过“抬出祖宗家法, 那自然是极有威严的, 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 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正因为有这种勇于“做新马褂”的精神, 鲁迅才走出了—条与众不同的路。“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 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昭示要勇于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这种创新精神为我们的教育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历久弥新的爱国精神和民族魂

在阅读鲁迅作品时, 我们能感受到那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意识。《藤野先生》—文中, 鲁迅写到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枪毙中国人时, —句“在讲堂里的还有—个我”, 让我们感到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 鲁迅肯定了那些“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认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其实,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脊梁”?鲁迅生活在中国灾难最深重的时候, 险恶的环境已使人们“惯于长夜过春时”, 有人沉沦, 有人麻木, 当然也有人在为黑夜之后的黎明而奋起抗争。鲁迅就是这众多抗争者中的—个。他自知“决不是—个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但是, 他依然挺起脊梁, 高声呐喊以求唤醒同胞, 震慑敌入。正像毛泽东对他评价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明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自己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 唯有它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进步”。鲁迅说的“民族魂”就是“我以我血荐轩镶”的大无畏精神;“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而先生毕生致力于重塑现代中国人的灵魂, 为中华民族的完全解放而奋斗。七十多年前, 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伟大人物而不知道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鲁迅就是我们民族这样伟大的人物。将近—个世纪的历程中, 无论鲁迅个人遭到贬损还是被政治异化, 他的作品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摘要:针对当今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感, 作者指出, 鲁迅的“立人”思想、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高度责任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要力争实现的, 所以应该鼓励今天的学生去读鲁迅的作品, 去和鲁迅对话, 去理解鲁迅精神。

3.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三

关键词:黄土风貌;长安画派;绘画语言

一、当代黄土风貌水墨山水画的继承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长安画派的首辈画家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特色,赵望云、石鲁等老一批画家开创了表现黄土风貌题材的先河,并从艺术方法的高度上明确指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时代精神的表现,这对黄土风貌水墨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令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图式语言及笔墨技法等。相比其他画派来说,长安画派还十分注重对继承者的培养工作,一方面使这一地域的绘画文化得到较好地传承,并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更加丰富了表现黄土地域特征的新作品数量与种类。在众多的继承者中,赵振川、徐义生等人的成就更为凸显。

赵振川自幼跟随其父著名画家赵望云学习国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上世纪60年代初,赵振川在陕西省美协创办的学员班中进行了近两年的绘画学习。60年代中期,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使得他对黄土风貌有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无论是生活风俗还是自然特征,都为他的绘画创作构建了坚实的根基,这也正契合了老一辈长安画派画家所提倡的“伸向生活”理念,令赵振川更加深刻地领会了长安画派的风格特征。从赵振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笔墨由于活用于写生和服务于创造而激发的活力。在美术史上,能够开宗立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后人能够继承下来、并且随之能够发扬光大也同样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更何况,继承并非简单的传承,继承在先,创新也就紧随其后了。

徐义生上世纪40年代生于陕西岐山,他早年跟随石鲁、何海霞等人习画,后在北京又师从李可染等人,而这些国画大师的风格特点各异,且都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由此也促成了徐义生不仅对民族艺术精神有深刻的解读与继承,同时在传统山水笔墨领域也颇有成就。他的画作中对黄土风貌的描绘呈现出厚实质朴、洒脱俊逸的风格特征,将诗意、情绪与水墨融为一体,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令观者震撼。

二、当代黄土风貌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随着新的国家政策的影响,新时代的黄土高原也展现出新的精神风貌,众多投身于描绘当代黄土风貌的画家也逐步走向了历史舞台的前端,担负起树立黄土风貌新气象的任务,如刘文西、崔振宽等。

刘文西于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浙江嵊州,幼年就热爱美术并习画,50年代初考入浙江美术院深造,在此期间夯实了西方绘画的科学造型技法,同时得到了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直接教诲。在进行毕业创作时,通过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让他一炮而红的名作《毛主席和牧羊人》。刘文西是典型的学院派出身的职业画家,虽然他的创作对象以人物为主,而这些人物多是生活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其作品的背景则丰富且真实地表现出了黄土高原的地情风貌,不仅有对山水的描绘,还有众多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活场景与生产工具的描绘,从里到外、从背景到主体都高度呈现出了黄土高原风貌的本质特色。例如刘文西创作的巨幅长卷作品《黄土地的主人》,陕北地区独具代表性的生活居所窑洞,适合黄土地生长的植物,黄土高原的风貌特征如塬、梁、山沟,以及劳作生产工具、家养的牲口等。这幅作品通过流畅的线条勾勒,苔点相辅,再用破墨渲染,并用色彩进行点缀,画面生动且传达出朴拙的味道,有疏有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贫瘠的黄土高原,通过刘文西的描绘却呈现出另一番味道,让人直感浓厚、淳朴、幸福、热烈,传达出陕北人内心所具有的不畏困苦、勇于征服、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颇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这也正契合了先辈所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这也真是继承和拓展了前辈们所创作黄土风貌水墨山水画的体现,可以说是做到了与时代同时进步与发展。

崔振宽60年代初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而当时,正是长安画派孕育的成熟时期,也是长安画派公开于社会且产生巨大影响之际。崔振宽在1980年之后,真正地迈开了个人艺术创造的步伐。从艺术形式美的角度讲,他抓住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的笔墨,积墨法古已有之,但是到了近代的黄宾虹才发挥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崔振宽显然从黄宾虹的路子里吸收了不少东西,并加以消化、转化、强化,变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崔振宽把自己的艺术面貌从根本上、在总体上推向了现代,这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对水墨语言符号化倾向,以及整体画面结构的平面化,但最终使崔振宽获得成功的,还是他早就打下的长安画派的深厚基础。他的所有借鉴和改造,都是为了描绘他心目中的那个黄土高原,抒发对于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的眷恋之情、报答之意。所以,传统也好,现代也好,最终是要看画家自己心里能有几分真切。

三、现代绘画特征的影响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密切,东西方的文化之间也互相影响和交融。自19世纪末始,西方绘画大量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上百年,对我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而黄土风貌水墨山水画从西方绘画中的构图、技巧、色彩等因素,汲取了许多的养分,尤其是当代的山水画家们,长安画派的罗平安和非长安画派的吴冠中便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罗平安曾就读于西安美院附中,毕业后就跟随长安画派主力方济众习画。罗平安不仅继承了长安画派的笔墨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将长安画派的创新精神展现了出来。他的艺术视角一直坚持从平凡的乡村和塬头上,始终感受着这最朴实的感动,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冷静的当代意识和当代地域性意识。他作品里最突出的形式就是借鉴了版画和西方色彩,在构图上的处理则体现了构成原理的应用,画面切割,充分利用点、线、面的平面构成形式,以单纯的重复排列形式表现出黄土高原磅礴的气势,而这其中也充满了更具现代性的装饰美感。另外,在他的画面里,整体的思想感情、意识和笔墨则是以中华民族平和、温醇的传统而存在。

20世纪现代中国画坛中的风云人物吴冠中,年轻时曾在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杭州艺专习画,他虽然学的是油画专业,但同时也兼修国画专业。他创作出了一批追求意境、充满现代形式美感的当代国画新作,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这之后,他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又提出了饱受争议的“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并成书出版。他主张通过点与线的构成形式,传达出国画的形式美,并以此突破传统国画观念,推动现代国画的发展,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吴冠中的创作题材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地域,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当然他也曾通过全新的国画理念手法描绘出黄土高原风貌的作品,如他创作的《黄土高原》《老虎高原》等。吴冠中的这些作品多通过现代平面构成中的点线交织来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抽象美,巧妙的形式美使得这与其他传统描绘黄土风貌的国画作品迥然相异,让人印象深刻,不仅表现出了他个人对艺术的激情,更传达出了中华民族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四、八五美术思潮的影响

1985年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由于一批青年艺术家对当时的艺术界弥漫着的左倾味道感到不满,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窠臼和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也觉得不满,他们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中有着新鲜的血液和营养,以颠覆传统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国内的艺术圈中发起了一股新的美术思潮,这也促使了当时我国的美术创作以极快的速度接收了大量西方的现代美术理念及艺术形式,为我国当时美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的推动力,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发展局面,并一直持续至今。当然,国画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这股思潮之中。

尽管在美术思潮之前,有画家进行黄土风貌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但总的来讲,所占比例较小,在美术思潮形成后,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先后来到陕北地区开展绘画创作,其中突的山水画出代表画家有谷文达、陈平、赵卫、卢禹舜等,而他们不同于先辈们的是,紧随时代的发展,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对黄土高原进行了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解读。在谷文达的黄土高原题材水墨山水画中,多采用实验性的水墨,肢解重构夸张离奇的构图。作品中可以看见他那反叛的精神、新潮的思维,他将黄土高原的贫瘠与沉重更加夸张化。而陈平、赵卫、卢禹舜等人通过不断的反思,欲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用传统的水墨表现出来。

从本质而言,他们这批画家是在沿承传统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吸收新的文化思想及外来艺术元素发展新的语言形式。新的思潮肯定会给旧的事物带来新的能量与养分,这也促使创作者们对描绘对象有更新的深入认识,在黄土风貌山水画创作中,这股新的思潮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

参考文献:

[1]梁鑫喆著.长安画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朱良志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士增著.说画说人张士增美术文集[M].北京:古吴轩出版社,2006.

[4]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崔振宽著.崔振宽06-10新作选[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6]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7]陈传席著.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8]罗平安著.梦笔家山[M].西安: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4.忆当代雷锋精神 篇四

2雷锋的名字已经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雷锋这个名字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响彻神州大地,传遍五湖四海,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享誉中外,成为一种具有震撼力的精神力量。

3上世纪60年代全国性学雷锋活动的展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建设高潮的到来。其实,雷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我们从小学雷锋就熟悉这了这些黑白照片:认真学习、校外辅导员、4关心战友、艰苦朴素,他的伟大寓于平凡的服务人民的行动中,使得22年短暂的生命体现出高贵的品质,我们学习雷锋也要从平凡小事做起。“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5雷锋日记记录了很多真实情感,但多数都是为人民服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6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让这个名字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之后,在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持久的学雷锋热潮。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全国蔚然成风。雷锋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

7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他所凝聚出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名叫詹姆斯的美国人在雷锋纪念馆留言:“雷锋的精神就像一滴油,它能覆盖整个大洋,使世界更加平静。”雷锋,一个去世时只有22岁的普通中国军人,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追忆、怀念和称颂,还跨越国家疆界,被世界上无数善良的人们所接受和敬仰,最能引起不同人群强烈共鸣的,就是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8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雷锋精神持久广泛传播着,她改变着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影视剧中塑造了众多的雷锋形象。田亮版的电影雷锋。9吴军版的电影雷锋形象。

10“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做到了,“雷锋传人”郭明义做到了,“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这是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学习宣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11在获得2010感动中国人物时,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12大媒体大宣传: “大爱无声 郭明义20年无偿献血6万毫升”“ 大善无形郭明义裸捐16载重新定义幸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他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他热忱为他人排忧解难,用真情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精神境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向郭明义同志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

13这不是简单的三个数字,这里面承载了多少多少辛勤劳碌;实现了多少山村孩子的求学梦;支撑起多少宝贵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模范人

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又一个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共产党员的时代典范。

14让我们欣喜的是更多的雷锋出现了。“郭明义爱心团队”正式成立于2009年7月,在长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过程中,郭明义同志感到,面对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萌生了成立爱心团队的想法,并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支持。这个团队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大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慈善义工大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和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七支大队。全国各地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大队、分队17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到6万多名,参加活动的志愿者遍布全国。

15可敬可爱的郭明义在2011年3月25日,开通了新浪微博,也开始了一段新的爱心传递旅程,近一年后,千千万万的“郭明义”跟着他一起学雷锋。在微博上很快就有超高人气,归根结底源于郭明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郭明义的力量,是雷锋精神的力量,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郭明义说:“雷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让我知道了一个答案,就是什么才是‘好人’,怎样做才能成为‘好人’。”微博成为郭明义传递爱心,凝聚人心向善的平台。郭明义微博上阐释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记住雷锋 因为雷锋心里装着人民 别忘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依托新浪微博平台的巨大影响力,万千网友通过郭明义新浪微博感受雷锋精神。16郭明义传承和弘扬的雷锋精神也将传染给更多的普通网友,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道德的感悟和提升。这是腾讯“郭明义爱心团队”官方微博,认证资料写到“以善小而为,奉献社会为宗旨。”

5.雷锋精神在当代 篇五

当我们身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时,雷锋精神是挂在嘴边,还是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那么多的公益广告是否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提法是否已让你我有所警醒?

时代在变,思想随之在变,曾经的无私帮助或许早已变成了有偿服务。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已和鲁迅笔下的国人如出一辙,变得对世事冷眼旁观、变得漠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不可避免的让雷锋式的行为渐行渐远。但永恒不变的或许是雷锋精神,他早已深埋我们的心底,等待着你我的触碰,让雷锋精神焕发馨香。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锋从来不会离开我们,而我们却似乎几度远离了雷锋。

21世纪的我们更需要向雷锋叔叔学习,把雷锋精神融入在十三亿人民的行为中,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已成为当代永远的呼声,奉献的呼声,有爱的呼声。雷锋精神的涵义早已超越了他本身的定义,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让我们永远要去探索的话题。而我们的国家也会因为这笔精神财富更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国民,也会更加和谐融洽,我们的国家更会因为注入了雷锋精神而更加年轻。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也会别有一番风味,折射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当当代的雷锋成为郭明义时,他说:“雷锋的道路是我的选择,雷锋的精神境界就是我的追求,让爱自然地流淌在上海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参军入伍时的无私奉献,16年里捐出的12万,19年间献出6万毫升的血,15年里提前2个小时的上班,对陌生工友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30多年来,郭明义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忠于职守、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风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以点滴的奉献汇聚成浩荡的爱心潮流。

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既体现着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又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气质,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内涵。颁奖辞这样说道: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郭明义的事迹感动着世界、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重新认知我们的世界,原来雷锋一直都在,原来我们早已被爱包围着。郭明义的事迹已成为最经典的公益广告让我们这个世界满是爱,满是欢笑。

榜样的力量永远都是那样的深入人心,精神的震撼永远都是那样的让人自省。5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一个又一个感动中国人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代雷锋”无疑郭明义已成为代名词,今天无论是遍布全国的上百支郭明义爱心分队,还是郭明义微博上680多万的粉丝,亦或是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泪流满面的听众。无不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与时俱进,越来越成为时代的风尚独领风骚,越来越成为我们心底的呼唤。时代需要雷锋,我们需要雷锋。郭明义说过:“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郭明义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也非高不可攀,每一笔的捐款、每一次的献血、每一次笑对人生洒脱。无不让我们感受到雷锋精神其实就在身边,更让我们人懂得雷锋精神无关乎声望、无关乎名誉、无关乎财富,仅仅关乎于爱与奉献。“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感人事迹及其引发的强烈社会效应也在昭示着:你我一样,无需轰轰烈烈的贡献,只需我们生活中心中有爱。滴水亦可穿石,点滴的爱亦可感动你我温暖这片土地。

当下的我们需要行动着,需要热心人。让我们将感动赋予实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传承下去,将雷锋精神的感动延续下去。让雷锋精神以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让爱与奉献成为我们最基本的民族精神,让世界满是爱的味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012年3月13日

6.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回归 篇六

一、改革开放的30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当代艺术发展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不断调整中的文化政策与艺术家之间的互相试探, 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将85美术新潮作为一个开放的节点的话, 那么这之前的当代艺术是一个基本上处于地下状态的艺术实践。今天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 我们佩服先驱们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中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这个时期的作品形式更多的倾向于全面学习西方。有观众在看到这个时期的作品的时候, 评论道:“这完全是对西方赤裸裸的模仿, 甚至不加掩饰。”开放的社会环境对艺术家的冲击是巨大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图像摆脱了单一的题材而进入到对个性本身的关注的时候, 这个时候似乎只有一个标准, 就是西方。对独立和个性的抒发与追求对于刚刚开放的中国的年轻一代是极有吸引力的。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不管从样式上还是思路上都表现出全面的西方色彩。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新的情况, 资本作为一个新的因素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中。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 为当代艺术走向市场、收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 艺术家逐渐意识到艺术是可以换成物质生活的。资本的介入逐渐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在不断发展中, 对卖作品的追求更多地占据了创作的领域。1993年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登上世界舞台。从此开始了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历程。这是中国当代艺术被世界关注的开始, 也正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显现, 中国文化在这个时间得到关注。国际资本开始干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一批艺术家迅速以明星的身份出现在各大媒体封面头条。但是对于这一段历史, 吕彭的说法是: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没有任何政治批判的含义, 它所运用的政治符号只是挑逗市场的策略而已。21世纪初, 卡通一代的热潮典型地印证了中国式的实用主义。轻易上手的卡通一代, 以细腻的制作和儿童式的想象力呼应着迅速膨胀起来的收藏市场, 果冻画法的一颗颗白色高光挑衅者收藏家金丝边眼镜后面充满期待的双眼。中国艺术家, 特别是艺术家中的年青一代, 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便有机会与画廊签约, 通过“艺术”过上好的生活。真正有价值的卡通一代艺术家并没有几个, 而今天的卡通几乎销声匿迹了。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当代艺术其实是一段非常好的时光。在资本突然抽离了当代艺术的背景下, 艺术家开始反思和沉淀自己的艺术创作, 开始在一个不景气的市场中找到新的出路。而在艺术市场低调的一两年左右之后, 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面貌。大浪淘沙, 这场金融海啸以强大的力量冲击掉了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的艺术家。留下来的艺术家们, 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二、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情况

在讨论东西方文化时, 有的人喜欢用“现代”这个词来代替“西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紧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亦步亦趋, 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描述成是一种中国当代艺术对现代化的补课。而今天,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历程, 艺术家开始逐渐回归到对传统艺术精神的追求, 甚至有国外的艺术家开始以水墨作品创作的时候,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当代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一种具有中国文脉的当代艺术, 它在传统的中国画之后, 从新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

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对于敏感话题的开放与包容, 中国艺术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快参与进了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建构当中。脱离了对西方当代艺术形式上单一的模仿, 勤奋的中国艺术家在开放的话语环境中紧紧跟随着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上的探讨和追逐, 已经接近了西方文化的最前沿。西方话语作为现代性话语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过强大的智力支持。今日的中国艺术家并没有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成为话语主导和强势的一部分。但是今天的中国艺术已经逐渐开始, 并慢慢强调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在自己创作中的重要性。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不是政治符号的调侃和挪用, 不是语言学上的暗喻和挑衅, 而是真正的面向文化背景, 面向历史积淀, 面向中国人自身的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殊形态。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又给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不管是外籍画廊入驻中国, 还是中国画廊参与国际市场, 还是世界开放的美术馆、双年展,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以极高的参与度出现在这些地方。从北京到纽约, 从东京到威尼斯, 随处可见中国艺术的身影。我们为中国艺术在今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感到高兴。

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的时候, 看到的不只是繁荣的表面。中国艺术家在09年以后展示出来的新的活力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种新艺术的主体。艺术以新的形式对不同领域的介入是我们看到的全新情况, 英国的学生运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等等, 新的沟通方式正在以陌生的身份续写着新世纪的历史。艺术在这时似乎难以归类, 占领华尔街的各种形式让我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不得不思考: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在哪里?除了艺术, 似乎已经无法解释这种人民的狂欢的创造力根源。在这样的语境下, 艺术家的创作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卢迎华和苏伟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展览《小运动》则是其中的典型。艺术以什么样的身份发起, 如何区分其与生活、与运动的联系成为《小运动》关心的中心。比丽安娜策划的《占领舞台》项目是在行为艺术领域开展的连续计划, 通过对行为艺术的回顾、演绎和再创作, 重新讨论当下语境中行为在艺术中的可能性。没顶公司、双飞艺术中心等等小组以机智幽默的团体作业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小群体的价值观。这些对当下、对自身的关注是一个方面。一部分艺术家和策展人回归到了对传统精神的探寻。吴洪亮策划的《观》是一个典型的展览。其邀请艺术家依照传统文人雅集的范式邀请观众现场观看收卷册页, 从形式感上回归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本源。而他在阐述展览的时候说:现行的美术馆体质是一种西方的, 为了平等的观看机会而设计的展示方式。中国的美术馆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展览。应该做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同样我们看到许多年轻艺术家, 他们放弃了追随西方的创作思路, 从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历史和生活中寻求养分, 注入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中去。还有一部分艺术家, 怀着一种自我的情怀, 制作出感性的作品, 而这种作品中从骨子里透露着一种非常东方的感受。这都是在被洗涤过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到今天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 我们高兴地看到一种民族情怀作为一种主体支撑起了更多的艺术创作。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艺术家终于正视历史, 分享全球同步的公共资源, 以“现代的”观念展开艺术创作。这种意识下产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理由在世界当代艺术的舞台上载歌载舞。它作为一种地方化的特产, 为全球化的丰富性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同所有的现代化国家一样, 我们的艺术要关注的是人本身, 是身体的美学, 公共的政治, 历史的积淀。在他者之间, 则选择了保持距离, 寻求平衡, 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易丹.吕澎.《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9

[2].尹吉男, 《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雷锋精神在当代7 篇七

雷锋,这个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名字,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很重的分量。雷锋,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中华民族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当代,一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雷锋,他们长相不同,甚至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信念。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的励志歌曲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向雷锋同志那样做着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光阴如梭,一晃儿雷锋殉职就50周年了。细细回想一下自己走过的年轮,很多成长的烙印上面都沾满了有关“雷锋”的名字,雷锋精神始终在深深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可以说,雷锋是我心中永恒的丰碑。

在我们的心中,雷锋是助人为乐的楷模,同时,我认为他也是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战士,他在《雷锋日记》中写道“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正是的信念在支持着他,坚定不移的朝着理想迈进。

他是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在他短暂的22年的生命中帮助了无数人,他是一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他无私的行为完全是出自自己最本源的想法,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任何利益的追求,他用最纯粹的信念解释了他做的那些在旁人眼中所无法理解 的事情,他把党比作母亲,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国家和人民的,“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是他对自己的承诺,也是他启迪后人的名言。除了有坚定的阶级立场,他还用行为告诉了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雷锋在政治上的思想高度是大多的人所不能企及的,他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坚守岗位,言必行,行必果,将理论知识深刻的落实到了实际生活之中,在雷锋众多先进的思想风格之中,公而忘私是最具代表性的,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坚定不移的将集体利益摆在首位,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基于他终身都奉行着的人生核心思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名战士。

雷锋这个名字曾经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古老的中国正在蓬勃发展。我相信,在世界更多的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指南。因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是不能缺少雷锋精神的。

而我们,作为在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首先在思想上,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他人,将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转化成切实的行动,自觉地在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实践这项宗旨,在班级和院系中,为有困难的同学排忧解难,从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关心同学,了解他们的动向,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其次,在生活作风上要艰苦朴素,一切从简,坚决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行为,虽然我们的社会现在已经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方面的压力相较从前要小,可是我们仍然要秉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要时刻牢记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前人们用鲜血和热泪换来的,世界上还有很多正在穷苦之中饱受苦难的人们,我们所浪费的也许就是他们最需要资源。

最后,我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雷锋日记里说:“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也就是胜利即将来到的时候,可也是最容易动摇的时候。因此,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个考验的关口。经得起考验,顺利的通过这一关,那就成了光荣的革命战士;经不起考验,通不过这一关,那就要成为可耻的逃兵。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革命战士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透过困难看到胜利,透过失败看到成功,因此他们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畏怯逃避,碰到严重的失败,也不至气馁灰心,而永远是干劲十足,勇往直前,终于成为时代的闯将。”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只做温室里的花朵,应该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斗转星移,移不走雷锋的魂灵;岁月流逝,逝不去我们的热忱。同学们,新学期已到来,你们感受到那股温馨而祥和的春意了吗?让我们时时以雷锋为榜样,处处留下当代活雷锋的足迹。也许你不经意一句善意的话语就能打开一个人的心灵,也许你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就能为他人带来一片和谐。

8.当代雷锋精神座谈会 篇八

不知大家对提到雷锋有什么想法,或者说大家对雷锋有多少了解。简介雷锋”在坐的各位就在前几天也都看了关于雷锋的视频。虽然那只是电视剧的其中两集,但就在这两集中我们大家也能看出雷锋精神所在。郭明义说:“50年来,雷锋一直是我心中光辉的榜样,一面闪光的旗帜,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现在大家来畅所欲言一下关于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吧!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雷锋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实质正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核心,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表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新诠释.一,我们应学习雷锋精神什么? 【1】、雷锋在工作中具有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其精神核心是把个人融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是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今天的雷锋精神中的敬业精神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又不甘平庸,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

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现在我们虽然服务不了人民,但我们可以乐助于人。雷锋精神并不单一是服务人民,无私奉献,在学习中我们会有迷惘,会有退却,那我们还可以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4】、雷锋“对待他人像春天般温暖”,雷锋精神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雷锋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总是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关心弱者,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雷锋真诚地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无微不至,无所不至。他把人民大众都视为自己的亲人,只要是人民需要的,不管份内份外都主动去做。这种对人友爱、善良做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实践。同学之间亦该如此!

二,该怎样学习?

郭明义——当代“雷锋传人”,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他这个称号不是莫名而来的,在20年中他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量的10倍多。从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几乎一贫如洗。可以说郭明义就是“爱心和奉献精神”于

现在我们是一位大学生,可以说我们无法做到像郭明义那样的伟大,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我们校园为起点,从我们身边的同学做起,将我们的小爱奉献给每个人每件事中吧!三,在现在为什么活雷锋越来越少,是不是现在的人都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

虽然现代社会有些人拿着别人的爱心当饭吃,或者讹诈善良的行为。前几年,南京青年彭宇好心将一位倒地老太太扶起,并帮忙送至医院。看似本是一件学雷锋的好事,结果老太太以彭宇将其撞倒为由将彭宇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彭宇补偿老太太损失。看到这个结果后,让人们谈起学雷锋就噤若寒蝉。但是“活雷锋”还是前赴后继,每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时都会感动一双双泪眼。我们敬佩他们。不要对类似彭宇事例太在意,更不要把它当成行为准则,不要让自己的爱心和良心变成了负累。

四,雷锋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或感悟?

走雷锋道路,做雷锋传人,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雷锋精神。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进步,雷锋的精神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雷锋精神的内涵就是通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括德才兼备与德能双修的人格追求,雷锋精神的外延就是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的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目的就是努力形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艰苦奋斗,礼让宽容,和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

9.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九

一、用科学精神关注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科学在于揭示共性规律, 精神内涵是求真、求实、求新。现当代文学学科作为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涵盖多学科知识, 如哲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但我们不能让现当代文学学科承担起其他学科知识传授任务, 这就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各个环节必须做到科学、准确、缜密、系统, 真正将本学科的特点反映出来。

一是教学内容选取上的科学性。首先在作家遴选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众多,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千差万别, 即使同一作家, 其一生前后思想也不一致。如何正确选取这些作家, 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眼光分析辨别, 不仅看他的政治观是否先进、落后或反动, 还要看他的世界观是否追求和平, 更要看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在现当代文学学科“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中, 其中就有“重估”不同政治立场的作家的问题, 如沈从文、张爱玲等。其次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作品可以说汗牛充栋、良莠不齐, 如何筛选、甄别这些作品也是一个关键。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 现当代文学学科曾对一些作家作品的选择存在误区。尤其在“工具论”、“泛政治化”等思想指导下, 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曲解、别解、误解、歪解, 导致许多不应有的教训, 如延安文学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十七年文学中“鲜花”与“毒草”问题等, 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反思。

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一种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 这种方法能否促进学生对作家作品内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并引发他们对现实进行“介入式”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 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 如果对同一种文体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 有时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厌倦心理。因此, 应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同是曹禺话剧, 《雷雨》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方法, 《原野》可以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引导学生理解曹禺不同作品中的精神实质。

三是课后各种实践活动安排的科学性。课后各种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实现本学科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文学作品艺术再高妙, 不和具体人生相关联, 也没有意义。因此, 课后各种实践活动的安排必须有科学性。如可以举办与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相关的征文活动、演讲会、辩论会、座谈会、讲座、笔会等, 还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等参与课后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科学实践, 开阔学生视野,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思想情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真正使本课程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走入生活, 并在今后人生中扎根落户。

二、用科学精神关注现当代文学学科创新方式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之一。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4]“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5],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的创新定位于学习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必读篇目之一, 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学习过该作品, 若大学还像中学那样教学, 则已失去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建议学生将其改编创作成话剧、电影剧本等, 并作为一次作业完成。现实证明, 许多学生能大胆想象, 跨越时空创造出许多合理人物形象, 构思出许多精彩片段、台词和结尾。又如余光中那篇脍炙人口的《乡愁》一诗, 诗人将人类难以表达的抽象情感,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 将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出来。这些学生当然都知道, 再讲解意义不大。作为在外求学的大学生, 他们大多数也远离家乡在外求学, 同样有着“乡愁”。教学中可让学生写写《乡愁》, 且文体不限。实践证明, 学生写得很精彩:乡愁是一部电话机,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乡愁是面对故乡发出的一条祝福微博或微信……对学生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教师应给予表扬与鼓励, 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开动脑筋, 创新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而逐渐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二是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怀疑与批判精神是学习和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古人常说“学贵于思, 思起于疑”, 有疑才会研究, 才会钻研。罗斯扎克曾说:“任何缺乏苏格拉底批判精神的教育理论都不可能达到激发年轻人寻找新思路, 争做新人和最终更新文化的目的。”[6]批判精神培养已经成为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为此, 现当代文学教学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批判他人观点, 提出独到见解, 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我们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 要用科学精神关照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性, 关照学习主体,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 让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真正充满创新与乐趣。

三、用人文精神关注现代学生的生态人格建设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人类带来发展、财富的同时, 也有可能带来灾难, 尤其20世纪以来, 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等危机日益严重, 人类生存环境呈多元化的同时日益窘迫化, 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 这种生态危机不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更导致人类学和人格系统的破坏[7]。在“科技主义”、“工具主义”盛行与泛滥的今天, 强调人文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科学精神的诸多要义最终要靠人文精神来实现、巩固与提升。

当代人类学认为, 人类生态困境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人性困境, 因而他们提出构建生态人格的人性生成目标。这种生态人格的核心是“善于处理人类与自然、他人及自身的关系, 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格形态”[8]。这种主张不失为解决当代人生存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此, 作为人类教育环节之一的高等教育离不开生态人格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教育之一的现当代文学学科, 在此征途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关注生命, 关注生命存在状态, 关注生命价值是人文关怀的深切体现, 是生态人格建设的核心之一。现当代文学教材中汇聚着众多名篇佳作, 其中涵盖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 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自由精神等。其中尊重生命、促进生命健全发展、探求生命的创造潜能是不懈追求, 也是教育最根本的立足点。

但是, 传统“人”的教育是偏颇的, 更多时候强调一种“智”的教育, 影响学生健康人格发展。以前我们一直主张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爱国热情等理念, 这些固然不错, 但这种人文意识教育往往是不到位的, 常常让学生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漠视他人的生命, 在热爱自己民族的同时不能正确接纳其他民族。这种生命意识的狭隘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会销蚀我们的创造力与包容力, 阻碍我们和其他人、其他民族和平共处。从这个角度看, 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要在重视学生“智”的教育的同时, 更要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关注个体生命的生态人格建设, 如通过对有关作品的讲解,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美启善、以美启真, 引导、渗透与强化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同情他人的高尚情志, 引导学生懂得真诚呵护生命, 创造美好生命状态。因此, 这种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的生态人格建设, “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即如何回应当下人的生存困境与人格发展的现实问题”[9], 必然会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美好生活情感, 让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因充满人文关怀而更富有活力与魅力。

总之, 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真善美及内在和谐性的追求, 不仅更好地实现本学科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为将来他们成为有爱心与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提供某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刘新成.历史教育并不等于人文教育[N].光明日报, 2002.03.19.

[2]《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48.

[3]张媛.杨叔子院士: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才是“绿色教育”[N].科技日报, 2002.6.19.

[4]饶爱民.习近平:广大青年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J].中国人才, 2013, (11) :68.

[5]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9年6月15日)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9.

[6][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苗华健, 陈体仁译.信息崇拜—计算机神化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202.

[7]吴苑华.哈贝马斯论晚期资本主义[J].实事求是, 2004 (1) :44-47.

[8]孙力, 马宇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人格培育[J].生态经济学, 2005 (10) :100-104.

10.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十

【摘要】: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雷锋生活的时代不先进文化的表征。作为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今后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保证。虽然我们当代大学生与同,但我们当代大学生却与雷锋同步,我们的价值取向与雷锋精神同步。当代大学生肩负祖国兴盛大计,是匡扶社会风气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雷锋精神 大学生 精神文明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社会越来越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人民信仰流失。社会迫切的需要一种精神的引导,更需要英雄模范作为信仰。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但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惜的民族是可怜的。”雷锋便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学习的英雄。但人们也觉得雷锋精神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那么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到底过时了吗?学习雷锋精神有什么样的意义?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有何关系呢?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这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正文】:

一、什么是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条:

1、助人为乐

2、爱国精神

3、热情似火

4、默默无闻

5、勤俭节约

6、无私奉献

7、爱岗敬业

8、热爱劳动

9、忠于革命,忠于党

10、钉子精神

二、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多年来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有人发问: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困惑?我们的价值观到底在哪里?有人早就指出:70年代,人们从小被教育的是“勤奋、努力、拼搏”;80年代,是要“挣钱、富裕”;90年代教育又变成“自由、想干嘛干嘛”。究竟什么是标准?我们为什么活着?幸福是什么?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在内心中,人们找不到答案。有的人是很富裕了,可同时,幸福感又很低。人们追到了物质,却没有感到精神的快乐。

一些评论说,由于现在是多元化和自由社会,人们已不把国家未来、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特别是消除贫困悬殊等,作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这些都已不是问题或根本没有作为问题的可能性。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本身是一场增强传统价值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的举措,是强调人是互相联系性的,是符合人生普遍精神意识的需求,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遵循,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是加强中华传统价值和社会主义价值凝聚力的要求。践行雷锋精神,其实是正本求源,将中华价值找回来,把人的精神家园找回来,发挥中国人民的精神高地的凝聚作用。让人固本发新,安身立命于一种清新向上的心境,让个人的命运与天下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定住”自己的东西,不要再找不着北。

三、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有人说:“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半个世纪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和雷锋精神产生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人利益至上,事不关己方为做人之道,早已不是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年代了。谁还会发扬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雷锋如果还在世的话,一定会吃不少苦头„„”、“雷锋精神早就过时了,要不然怎么彭宇下车救助跌倒老太太却吃官司,怎么小悦悦遭车碾轧数次18路人经过却视而不见因此惨死,怎么货车侧翻,水果散落一地却遭人疯抢?”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有郭明义,还有白守礼,还有青岛的微尘,爱心伞,还有许许多多像雷锋一样的人们在默默地为人们奉献着。

雷锋精神是永远不过时的,因为它反映人与人互相善待的要求,是人的一种无法否认的共有普遍性。今天再提雷锋精神,是再适逢其时不过的自然与必然性的历史与社会需求。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十年商品经济大潮,社会在整体物质方面有很大改善,但这并不等于说,雷锋精神与时代不符了、过时了。

相反,需要理解的是,市场经济是在夸大个人自私性上建立的理论,它对人与人互相善待的共性追求是起制约作用的。市场经济社会出现道德滑坡,“雷人之语”及怪现象频发、人心惶惶,危及社会稳定,是逻辑使然。市场经济是中国历史性地采用的发展自己的手段,这是改革开放的初衷。这个初衷是没有

改变的。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对人与人和谐关系消极影响和制约人与人互相善待共性追求的现象,要起到随时调整作用,要使经济发展不致以牺牲人在和谐关系中得到的精神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代价。

因此,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性的文化价值,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与人互相善待追求的本源精神,再提雷锋精神不仅不是过时,而是强烈时代感的。

正是因为社会有些令人心寒、心伤、心痛的事情存在,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更加迫切的需要雷锋精神,毫无疑问,雷锋精神从未过时,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雷锋!

四、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主要包括:刻苦学习,善于钻研,乐于助人,做好事不求扬名,有创新精神,有“螺丝钉”精神,爱岗敬业,勤俭节约,能勇敢面对挫折,孝敬长辈和师长,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1)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热爱祖国是任何人任何集体都必须摆在第一位的事情。我们要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人民的幸福,为社会的和谐,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刻苦学习,善于钻研。

虽然大学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但绝不可以虚度光阴,沉溺于虚拟世界。要认清大学生根本任务,要抓住这黄金的最宝贵的学习时间,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可以遇到问题就放弃或绕过去,要有钉子精神,提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这是大学生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少同学过生日好面子、讲排场,动辄几百、上千元,吃不完也不打包,直接倒掉。有的娇生惯养,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逃避体育课、军训、课外劳动。当年陈毅元帅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但仍然需要我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我们的品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4)直面挫折,踏实求是。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直面挫折,不畏不惧;冷静分析,从容面对;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我疏导,自我排解。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迎难而上,成为生活的强者。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一定要踏实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人云亦云。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得到真知。

(5)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我们绝不可以以冷漠的态度面对社会上的冷漠事件,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热情融化社会的寒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绝不可以忽略个人的力量,要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带动社会的正向发展。

五、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从微观说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刻苦学习,不迟到早退,不旷课逃课,认真完成作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比如不浪费粮食,不铺张浪费,不攀比炫耀,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不弄虚作假,抄袭论文;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让座,帮助在路边跌倒的老人,拾金不昧等等。从广义来说就是践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总结】:

总之,雷锋精神从未过时,只要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从小处做起,时时学雷锋,处处做雷锋,就一定可以让雷锋精神充满我们的校园,当代大学生也一定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11.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篇十一

专业:机电 班级:机电12—4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寇恒超 学号:12024410415 成 绩:

浅谈长征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它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表现为: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 1 / 12 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长征精神?不同的人对长征精神有不同的概括。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则将长征精神概括升华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析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这是红军将士最终战胜敌人、克服险阻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是整个长征精神之源;其次,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将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第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基础;第五,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只有在这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上述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长征精神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着严重的给养不足、自然环境极其险恶的生存问题。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与险阻,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与牺牲。但是,自然和社会的困难并没有难倒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阻挡红军战士前进和走向成功的步伐“红 2 / 12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何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有的精神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讲,来自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为他们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2)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严重地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自身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并不是只顾自身的安危,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处理长征与抗日、国内阶级斗争与抗日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把红军的战略退却与北上抗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红军的战略转移变成向抗日前沿阵地的胜利进军。在经过国共的十年内战,又经历了长征中“追剿”与反“追剿”的血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再度倡导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3)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长征是在革命形势极其险恶、斗争异常艰苦、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又一次的危险,把红军屡次推入绝境。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无比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不怕困难和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长征把中华民族知难而进、“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奋进精神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红军将士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知难而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铸造了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红军战士、伟大的人间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四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3 / 12 火炮20多门、骡马约2 000匹。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红军损失了10多万人。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民族的忠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将永远为人民所敬仰和缅怀。

(4)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团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积极因素的有机凝结和最佳整合。长征实现了全军的空前团结。长征途中,红军各部队围绕党的作战意图,密切协同,互相配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红

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总是将方便和生存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长征在全国人民中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看清,只有红军的道路, 才是他们争取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谊”,使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兵力支援和精神动力,从而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长征是一首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互相合作、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5)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朴素的壮丽史诗。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途中,红军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斗争之艰苦卓绝,为人类战争史之所罕见;长征途中生活之艰辛,更是常人之所难以想象。长征途中,红军缺少给养和武器弹药,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和重重险山恶水,边行军,边作战,野菜充饥,篝火御寒。

/ 12 二.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精神导向价值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追求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的灵魂。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讲理想、讲信念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相结合的胜利,也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蒙哥马利元帅)。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也称赞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我们后人在缅怀这段历史时常在困惑:是什么让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没有飞机和大炮,没有汽车和坦克,没有足够的枪支和弹药,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援助,温饱不能、缺医少药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翻越了终年积雪、陡峭险峻的高山,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一道又一道封锁线,使红军长征成为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什么力量支持着并让红军指战员们那样坚定不移、义无反顾、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地向前冲呢?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所孕育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坚信中国革命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为此他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红军在长征这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中,正是靠这种崇高的理想支撑着他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因此,长征的胜利是坚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胜利,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定会激发出不懈的追求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今天,对于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面临着复杂的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考验,又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这种种考验面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需要大力弘扬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长征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我们要自觉做到既有远大理想,又能正视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5 / 12 目标之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无一不是理想、信念等长征精神的时代体现和延续。这正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二、凝聚向心价值

“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凝聚向心时代价值的重要内容,是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体现。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英雄赞歌,是团结起来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携手奋进的征程。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生死与共、风雨同舟,涌现出了许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事迹。其一,表现在红军将士们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心维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发生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政治事件,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红军的团结统_。其二,长征中红军的团结协作还表现为在战斗中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听从中央的统一指挥。尽管长征中的各路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时大都是独立进行的,但在长征这一全局中大家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有些部队不惜牺牲局部利益,为了保证主力部队的安危,无怨无悔地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无条件地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其三,红军的团结协作还表现在红军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行动上。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物质极度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和紧密团结人民群众,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长征途中,红军每到一地都严守革命纪律,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帮助各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群众以主动为红军带路、看护伤病员、给红军献粮草,甚至参军打仗的行动来有力地支援长征。在红军长征中,6 / 12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斗志和崇高的品格,看到了源自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强大的凝聚力。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长征胜利告诉我们:维护团结,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同样,维护团结,也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弘扬“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向心中作用的体现。长征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导向。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既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同时也体会到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活动的主体意识被一些人异化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公平竞争的经济手段被扭曲成为钱权交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损人利己不道德行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但我们应该懂得这种经济关系只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层面,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小利,无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那么整个社会秩序必然失衡,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现代化的新时期,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向心”的时代价值,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地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并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感召励志价值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长征精神感召励志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的感召励志价值是号召、激励、感动人们的意义所在,是红军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长征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永恒的丰碑。72年沧桑弹指一挥间,尽管长征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渐行渐远,但长征为我们播下了坚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信念和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斗志。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也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所作的生动描绘直到今天仍然影响重大。“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激励勇于奋斗的人们的最富鼓动力的座右铭。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勇于 7 / 12

探索、开拓创新”的奋斗史。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坚信“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体现着感召励志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长征路上,我们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不仅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追求理想信念、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而且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过去、现在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后也必将激励中华民族完成新的崛起和腾飞。

三、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震古烁今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对红军长征胜利进行回顾和思考时强调指出: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8 / 12

必然胜利的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其间险象丛生,生死莫测,战士们都不知前面有多少敌兵,今夜在哪里宿营。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跟党干革命为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激励着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邓小平同志曾用“跟着走”三个字来概括自己的长征,这“跟着走”就是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跟着红军队伍走,跟着党走。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才能有英雄气概,昂扬斗志,乐观情怀,才能用生命奏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战歌,把长征这一悲壮的战略撤退,变成了走向胜利的序幕。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而不懈奋斗。

2、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上所罕见的。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殊死决斗;长征中的跋涉,要翻越多座空气稀薄、鸟兽绝踪的雪山或穿越沼泽密布的茫茫水草地。但气吞山河、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使这支红色铁流始终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长征胜利的丰碑。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面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困难和压力,我们决不能畏缩不前,知难而退;而应当像当年红军战士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翻越夹金山那样,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奋发进取、坚定不移地朝着武汉既定的努力实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开拓前进。

3、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典型范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9 / 12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把我党我军从危亡边缘挽救出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客观情况和形势的变化运筹帷幄,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制定机动灵活的战术,及时修正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巧妙用兵,出奇制胜,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突破层层堵截,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挫折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今武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以长征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追求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尽快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4、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凝聚合力的精神。

70年前红军的英雄业绩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创造出来的。长征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战胜了党内分裂的严重危机后,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内部、军民间的大团结而取得全面胜利的。在同优势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较量中,红军各部队胸怀大局,服从指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长征中各路红军先后有八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是革命力量的会合与团聚。广大红军指战员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艰难和危险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义薄云天的动人篇章。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加强团结,维护稳定,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最近,党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一定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 10 / 12 紧抓好,努力构建和谐武汉。

5、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中部队所到之处,红军指战员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扰民,不动民间一草一木。非但如此,而且还常常没收军阀、官僚、劣绅的财物,分给民众。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为群众排忧解难,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求解放的人民军队,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无论是红军力量的补充,军需物资的补给,还是救护掩护伤病员,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船只、乃至直接为红军驾船渡江渡河,人民群众都对红军给予了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这是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长征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继承革命传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 11 / 12 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上一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下一篇:it项目管理考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