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概念的教案(精选6篇)
1.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篇一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
(三)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分段函数的求法;(2)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教学重点:函数图象的画法。教学难点: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函数的图象,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在黑板上演示它们的画法。2.讨论: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例1.画出下列各函数的图象:
(1)f(x)2x2(2x2)
(2)f(x)2x24x3(0x3);
例2.(课本P21例5)画出函数f(x)x的图象。
例3.设x,,求函数f(x)2x13x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
作业布置:
课本P24习题1.2A组题7,B组题2; 课后记:
2.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篇二
一、弗赖登塔尔的 HPM 思想
汉斯·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是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数学教育权威,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数学教育领域的带头人.弗赖登塔尔反对教学中的灌输思想,在对比了“发生方式”与“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之后,提出了数学中的“再创造”理论,并对再创造理论中的HPM思想进行了归类和层次划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历史发生原理为指导进行“再创造”;(2)有指导的“再创造”;(3)基于数学现实的再创造中的HPM思想;(4)学习过程中的再创造的HPM思想.
基于以上HPM思想,下面就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概念的教学为例进行设计.
二、集合概念教学设计
1.追溯集合渊源———以历史发生原理为指导进行“再创造”
集合这一术语对学生来说并不陌 生,但究其本 质,则模棱两可.为了更好地引入集合概念的教学,首先必须要了解集合产生的背景,以历史事实为依托,以弗赖登塔尔的历史发生原理为理论指导,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来理解和挖掘集合的实质,以期达到“再创造”的目的.
有关集合的数学理论源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集合论,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集合论发展阶段一: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理论,该新领域的出现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但对微积分逻辑理论基础的建立一直处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原因之一 则是对无 穷概念没 有精确的 定义.“为寻求微积分彻底严密的算术化倾向”,成了集合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集合论发展阶段二:康托尔试图解决了任意函数的三角级数的表达式是唯一的问题,为其创造集合论创造了条件;在研究了无穷集合能够与它的部分构成一一对应关系的性质,则标志着集合论的诞生.
集合论发展阶段三:在集合论得到 公认的同 时,罗素悖论的出现则使数学陷入了矛盾之中,因而出现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之后公理化集合理论的出现弥补了此前集合论中的逻辑空缺.从此集合论从朴素集合论过渡到了公理化集合论阶段.
然而,在中学数学中所学习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础的知识,在《数学教育 学》一书中,斯托利亚 这样表述:“集合论概念”这个术语在这里指的是朴素集合论的最简单的概念,它是在“类的逻辑”的名称下首先发展起来的.
可见,“类的对象”具体准确地揭示了集合 的本质,对“类”的对象的研究和刻画也成为中学集合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探讨集合本质———有指导的“再创造”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太过于数学化或者生活化的引入都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捕捉.教学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的本质特征.
由上文可知,集合的本质是“类的对象”,对研究的对象进行适当的“分类”是集合的功能.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集合是关于“类”的概念非常必要.为此,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建构集合概念
1多媒体展示画面:农园中大片的苹果树、桃树;天空中飞翔过的雁群;池塘中嬉戏的鱼群;西藏牧场上白白的羊群等,精美的动态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从而产生“类”“整体”等直观印象.
2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这也正是弗赖登塔尔基于数学现实再创造中的HPM思想的体现.如:高一(1)班中所有的男生;××中学2014年入学的 全体高一 学生;2000年到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所有科学家;本学年学生所学到的所有课程;等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其共同特征,从而抽象出集合的本质,形成集合概念,即“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
(2)加深概念理解
1个别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当评委,不仅能调 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便于促使学生对集合有更清晰的认识,及时把所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2教师提问:20以内的正偶数(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学生意见不统一);我班的高个子男生(意见不统一).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此时则顺利过渡到第三个环节.
(3)提炼集合特征
特征一:确定性要求.在上面两个问题的争论中,教师让学生再一次的审读概念,对“指定”两字进行解读,学生则深层次理解到集合对属于其中的元素的确定性要求.
特征二:互异性要求.教师给出 例子:1,2,3,3,4,5能否构成集合.相同元素3构成认知冲突,此时经小组交流讨论从而确定了集合元素的唯一性特征.
特征三:无序性要求.教师同样给出例子:{a,b,c}、{b,a,c}、{c,a,b}是否是相同的集合?此问题学生不难回答,从而很容易得到集合对其中的元素顺序没有要求的性质.
以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了新课标下数学知识的生成性和学生探索的自主性要求的目的.同时,该环节的设置能使学生从高角度审读集合的概念及本质,达到了对集合概念的准确把握.
3.浓缩集合思想———学习过程中的再创造的 HPM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布鲁纳曾说:“掌握数学思想可使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领会数学思想是通向迁移大 道的‘光明 之路’.”集合的本 质是有关“类”“整体”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整体”思想是集合思想的核心,它是整个中学数学的高度概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中学数学研究对象.故在本节教学内容即将结束之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就集合的整体思想来对以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1数域扩充中渗透集合思想.自然数集→正分数→非负有理数集→负有理数→有理数集→ 无理数→实数集.进一步扩充到后面所要学习的复数集.从数域的扩充可以看出后面的集合都是在前一个集合基础上按某种等价关系得到的,其中也渗透着集合中的整体与部分思想,即后面所要学习的子集概念.
2方程(组)、不等式(组)中的集合思想.中学数学中学到的方程主要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不等式主要体现在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上,求这些方程或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求满足条件的实数集合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数集和点集.下面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为例.
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6>0的解集.
从中可以看出满足x大于3的实数或x小于2的实数都是此不等式的解集,同时也体现了集合运算中的交集与并集思想.
3初中几何中的集合思想.初中几何主要是在欧氏空间中以点、线、面为基 础所形成 的简单几 何图形.其中,点在线上、线在面内,点、线、面之间就体现出简单的集合整体包含思想;除此之外,三角形、平行四边 形中,集合思想也是随处可见,如:{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三角形中的{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等.另外,角平分线性质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也都蕴含着丰富的集合思想.
除此之外,有关函数、圆 锥曲线、排列 组合、微积分等知识上体现的集合思想后面再继续补充.可见,集合思想统领整个数学领域,是现代数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石.
三、结语
本文依据弗赖登塔尔的HPM思想从多元角度对集合概念进行了探讨,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了解更多关于集合方面的数学文化史,同时又能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体悟丰富的数学思想.可以说,HPM思想在课堂上的渗透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体现和需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融入HPM思想将是今后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摘要:HPM是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的简称.着重探讨了基于HPM视角下的集合概念教学.
3.集合的概念案例 篇三
授课面对的学生是职高美术班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尤其对数学,大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进一步提高的愿望,但这些学生比较活跃,思维开阔,执行力强,热情好动,一旦激发到他们的兴趣点,有着无穷的后劲,对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用数学问题引发数学兴趣,以少带多,以活动带教学,以数学主题带数学思维。
课堂效果:本节课总体非常成功,用集合这个数学问题,引发了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兴趣,将职业学校的学生从注重专业,不注重基础学科的误区中拉出来。
二、教学内容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集合的概念”。
设计意图:本节课属于基础模块,内容并不复杂,但也有一定的数学意义,要求通过这个内容进入数学思维,将生活中问题的理解数学化。
课堂效果:达到课程的预计效果,并能结合职高生特点贯彻课堂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含义;明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并能将这些性质在题目练习中应用;掌握常用的数集。正确判断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利用数学理论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并利用集合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心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达到课程的基本目标,更要达到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整体目标,同时注重个性目标培养。
课堂效果: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数学方法,达到预期目标,激发兴趣,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班有41名同学,现在我说出几个分类方法,大家按我的要求分一下,男同学是一组,女同学是一组,怎么分?按年龄,17岁的,18岁的怎么分?按个头分,1.7米以下和1.7米以上的怎么分?通过这个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职高生的数学课一般情况下比较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甚至参与量比较小,这个引入让所有人都集中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让学生的期望比较大,有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展开。
课堂效果:这个开场效果很好,很多平时对数学课没兴趣的同学都很关注,不知道今天的数学课是什么内容,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在热烈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师的任务,虽然中间夹杂了一些其他成分,但并没有偏离主题。
2.提出概念
先给学生播放微视频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接着提出在这节课中最主要的概念——集合,但还有一个概念必须提出,那就是元素,将这两个关联性概念弄明白对接下来的学习很重要。
(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一般的,符合某种条件(或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的全体就构成了一个集合。一般用大写拉丁文字母A,B,C…表示。在熟悉这个概念时,让每个学生举手说出不同的集合。最后还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示意集合的概念和举例。
(2)元素:集合里的各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一般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这个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对照前面集合的概念的,并把前面学生的回答问题再复述。对照两者答案。
(3)最后通过教师举例将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解释:比如以城市来讲,全球的城市是一个集合,每个城市,如北京就是一个元素;中国的城市是一个集合,北京也是一个元素;中国的直辖市城市是一个集合,北京也是它的一个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出集合和元素的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集合中有些元素可以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举例为主,先不直接给出集合和元素的很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是用大家熟悉的例子先入为主,并且全员参与,等大家积极参与进来,并且印象深刻了,教师再总结,得出准确的概念。
课堂效果: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乐于接受,是一种软着陆,尤其对职高生来讲更为适合,没将学习任务强加给他们,所以课堂效果特别好,很多学生主动参与,在不自不觉中掌握了很重要的数学概念。同时通过播放微视频,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集合元素的特点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2)集合的元素具有互异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3)集合的元素具有无序性。
元素的这三个特点是对集合和元素概念的再次理解和一些集合常识的了解。在授课时,以小组活动进行。让各小组以本班学生为例分头找出集合和元素有什么特點,看哪个小组描述得准确、全面,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本班学生一定是14(1)班的,如果不是就不可能成为这个集合的元素,即确定性;本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特征,具有唯一性,即不重复性;大家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是回到家,仍然是14(1)班的学生,具有无序性,一旦有序就可能成为另一个集合,比如前三排的学生。
设计意图:以活动总结特点,增强记忆。
课堂效果:特点得出很自然,仿佛是大家刚总结出来的,效果十分明显。
4.常用的数集
数学中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先直接给出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零以外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另外还有无理数集等。在课堂上进行了常用的集合数集的背记,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设计意图:常用的数集也是对集合和元素概念的再次理解,尤其要消除误解。另外小组竞赛形式活跃了课堂,提高了记忆效果。
5.课堂练习
(1)将给出的事物进行分类,分出集合和元素
如:国家:英国,美国;蔬菜:芹菜,胡萝卜,圆白菜;演员:张柏芝;杨幂。
(2)下面的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所有的好人 (B)14(1)班的高个子学生
(C)和2004非常接近的数 (D)方程3x-6=0的根
(3)用符号表示常用数集和元素的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并采用抢答形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检验并强化本节知识的应用。
6.课后总结
通过学生小结和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和元素的概念、性质并能举例说明,将集合生活化转变为数学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另一方面总结这节课对今后学习的影响,包括兴趣培养,集体合作,小组学习方式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同时本节课通过微视频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家康托尔,通过对数学家的了解,学习数学家的精神,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以学生活动为主,注意集合、元素的概念、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了常用数集的背记,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记忆效果。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4.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篇四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xyz|xyz|x,y,zxyz的值所组成的集合是M,则集合M1、已知为非零实数,代数式|x||y||z|
等于()
A、{-4,-2,0,2,4}B、{-4,-2,0}C、{0,1,2,3,4}D、{-4,0,4}
2、已知集合A{1,2},集合B满足AB{1,2},则集合B有个.A{x|
3、已知12N,xN}5x,则用列举法表示为
(ðA)
4、设全集U{1,3,5,6,8},A{1,6},B{5,6,8},则(RB)=
2A{x|ax2x10,xR},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取值范
5.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篇五
例
9、已知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使f(c)0,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答:(3,))
3考点7.复合命题真假的判断。“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真假相反”。例10在下列说法中: ⑴“p且q”为真是“p或q”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⑵“p且q”为假是“p或q”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⑶“p或q”为真是“非p”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⑷“非p”为真是“p且q”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答:⑴⑶)
考点8.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若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命题为“若q则p”;否命题为“若﹁p 则﹁q” ;逆否命题为“若﹁q 则﹁p”。提醒:(1)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即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2)在写出一个含有“或”、“且”命题的否命题时,要注意“非或即且,非且即或”;(3)要注意区别“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否命题要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否定,而命题的否定仅对命题的结论否定;(4)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利用等价关系“ABBA”判断其真假,这也是反证法的理论依据。例
11、“在△ABC中,若∠C=900,则∠A、∠B都是锐角”的否命题为; C90,则A,B不都是锐角)
例
12、命题p:“有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p是()A.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B.所有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C.所有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D.所有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像这种存在性命题的否定命题也有其规律:命题p:“存在xA使P(x)成立”,┐p为:“对任意,它恰与全称性命题的否定命题相反,故的答案为C。xA,有P(x)不成立”
例
13、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y∈R,x+y≥2,求 证x、y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证明:假设x<1且y<1,由不等式同向相加的性质x+y<2与已知x+y≥2矛盾, ∴ 假设不成立∴ x、y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1[注]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欲证“若p则q”为真,先证“若p则非q”为假,因在条件p下,q与非q是对立事件(不能同时成立,但必有一个成立),所以当“若p则非q”为假时,“若p则q”一定为真。
考点9.充要条件。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划主谓宾),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从集合角度解释,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若BA,则A是B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例14给出下列命题:①实数a0是直线ax2y1与2ax2y3平行的充要条件;②若“若xy0,则x0或y0”的a,bR,ab0是abab成立的充要条件;③已知x,yR,
(答:在ABC中,若
逆否命题是“若x0或y0则xy0”;④“若a和b都是偶数,则ab是偶数”的否命题是假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答:①④);
例15设命题p:|4x3|1;命题q:x2(2a1)xa(a1)0。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答:[0,])
考点10.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化为axb的形式,若
a0,则x
ba
;若a0,则x
ba
;若a0,则当b0时,xR;当b0时,x。
例16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ab)x(2a3b)0的解集为(,),则关于x的不等式
(a3b)x(b2a)0的解集为_______(答:{x|x3})
考点1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联系图象)。设a0,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实根,且x1x2,例17解关于x的不等式:ax(a1)x10。(答:当a0时,x1;当a0时,x1或x当a1时,1a
x1)
1a
;当0a1时,1x
1a
;当a1时,x;
考点12.对于方程ax2bxc0有实数解的问题。首先要讨论最高次项系数a是否为0,其次若a0,则一定有b24ac0。对于多项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最高次项中含有参数时,注意同样的情形。
例
18、a2x2a2x10对一切xR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1,2]);
例19若在[0,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满足等式cos2x
2xk1,则实数k的范围是_______.(答:[0,1))
考点13.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间的联系。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即为二次不等式22
axbxc0(0)的解集的端点值,也是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例20
ax
例21若关于x的不等式axbxc0的解集为(,m)(n,),其中mn0,则关于x的不等
32的解集是(4,b),则a=__________(答:
18);
式cxbxa0的解集为________(答:(,
例23不等式3x2bx10对x[1,2]恒成立,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
1m)(
6.《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尝试着给本课田字格中的生字组四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正确地书写该课的四字词语。教学难点:
1、会认6个生字,能给本课田字格中的生字组四字词语。
2、能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前准备:
3、(1)教学课件。(2)、预习题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这里边有三个生字,一定要写好它们。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师边板书空边讲解: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所以千万不能写掉。
师:盾的外侧由两撇组成,第一撇是横撇;第二撇是竖撇,只要写好这关键的两撇,整个字就好看了。集,要注意它的笔顺。
2、齐读课题:师:来,齐读课题——
3、了解矛和盾的功能:(出示幻灯片)
请看这幅图,谁是矛?谁是盾?(生一起说)我们来看看关于他们的介绍,边看边想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4、抽生说功能,师板书——
过渡:矛和盾这本来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可是一位发明家却把它们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好,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25课。
一、检查预习:
(一)自读抄下来的难读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发的预习卡,看到第二题,自己读读整理出来的难读词语。
(二)同桌考读自己整理的难读词语,读不准的互相教读。师:现在请把你整理出来的词语用来考考同桌,如果同桌不会读就想办法帮助他,开始吧!(大家考得很认真!)
3、每组筛选难读字词进行汇报。
师:现在请语文组长组织大家从你们四个人整理的词语中,筛选出你们组认为最难读的1——2个词语,并用笔把它们圈出来。
4、各组长汇报难读的字词,老师板书、统计(教师要有所筛选)。师:好了,现在我请一位组长来汇报。(抽组长汇报)(师:其它组长认真倾听:当别人汇报的词语与你们的一致就不再重复了)
5、解决大家汇报的难读字、词。
师评价:大家提出的词语的确都很难读,也很有价值。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着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争取读准确。(1)自读板书的字词。
(归类板书: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搜集的词语)
字音难读:履带、坦克—跟重庆话有区别;胜利、戳不到等 策略:注拼音、学生教、抽刚才不会的读、教 字形混淆:手持;
(2)齐读标拼音的词语。(擦掉借助拼音就能读准的词语)师:其实读准这些词语和那简单,只要记牢它们的拼音,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解决了。
(3)解决难点的几个词语。
坦克
履带 重点理解“坦克、履带”。
1、坦克:组词——(平坦、坦荡)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坦克——它是一种作战工具)
2、履带:在坦克上找——哪个地方是坦克的履带呢?
3、读句子。
三、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解决了这些难读词语,下面我们来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请快速地默读要求——
1、出示读流利的要求:(1)读好长句、标点的停顿。
(2)做到“三不”:不破词、不破句、不断读。(3)朗读的速度适中,不要太快或太慢。(4)不唱读。
(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抽生说,师解决?)
2、自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师:现在,请大家按照上面的要求自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4、同桌考读,并相互评价。
师:能读流利了吗?好,现在请你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读得最流利的自然段读给同桌听,同桌一定要边听边用“?”在他读不流利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出示标准,生默读)严格地给他打等级。
师:好,现在请同桌交换书,拿起笔(待大家做好每个动作后再交待任务),开始吧——(师巡视,发现问题,关注有没有读第三自然段的)(3)统计读的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大家非常认真,那现在我来统计一下:得A++的同学请举手——
5、重点结合1、2训练点进行练习。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那没得到A++的同学是哪个地方有问题呢?
(1)抽1个生读,其余生认真听,然后对他的朗读做评价。(关注读2、3段、5段的同学)
(2)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训练。
师:那我们就以这个句子为例着重来练习练习。
1、读好长句的停顿;
2、读好标点的停顿;
3、读好重音的停顿。(3)抽生读,提醒停顿和标点。(4)齐读这个句子。
小结:其实,要想把课文读流利不是一下子就做到的事情,他需要咱们平时每次朗读的时候都要按照这样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多读几遍,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把课文读流利了。
四、小组合作概括主要内容:
师:好了,现在咱们来完成一个更大的挑战——(出示要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真是一群勇敢的孩子!
1、回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从题目入手: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一齐读一遍。
这里的集合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交代要求)
2、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
3、小组合作填表格。(出示幻灯片)
师:现在请小组长带领大家结合你们刚才勾画出来的关键句子合作完成这份题单,咱们看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准。开始——
4、交流、订正表格内容。(找失误小的组进行实物投影仪展示、交流)
(1)抽组展示。师:来,我们看看他们填的(生默看),其它组有和他们有不一样的答案吗?(2)其它组补充、订正。
5、齐读主要内容。
6、师教方法:
师:同学们,你看,刚才我们从题目入手,再围绕题目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与之相关的关键句子,这样就轻松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交流自己搜集的四字词语,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1、出示会写的生字,齐读。
2、同桌交换读预习卡第3题中搜集的四字词语。
师:昨天同学们回家给这些生字组了四字词语,那现在请拿出你的预习卡,同桌交换读读搜集的词语,并快速记下你认为组得好的四字词。
3、抽一个同学上来展示,教读。
4、交流书中的四字词语。
师:在这一课中也有很多四字词语,来,我们一起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和停顿。
5、完成作业:积累四字词语。
【集合的概念的教案】推荐阅读:
集合与函数概念例题11-15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12-03
《的概念》教案06-10
导数的概念教案07-23
算法概念课的教案09-19
27ke1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0-04
高一数学教案:变量与函数的概念09-15
集合教案设计08-06
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合06-20
幼儿园安全教案小班集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