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精选2篇)
1.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 篇一
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
【摘要】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虑与就业需求的对接。本文从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入手,分析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物流专业 就业能力 就业需求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用工单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物流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者供需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物流业80%左右的从业人员从事具体操作工作,这就决定了物流业需要的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我国已经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建立了物流专业,总在校人数达15万,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满足不了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并没有职业特色,这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刚刚开设物流专业、实训室及相关设备配备不足,学校教学仅停留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就造成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比较低,就业面比较窄,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一方面是大量高职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待业在家,另一方面是用工单位也在抱怨很难招聘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1]
二、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
尽管许多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持有不同观点,但是,分析多数学者的观点,以下表述获得了普遍赞同:就业能力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如下:
(一)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物流业由许多环节构成,属于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物流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和实践操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学生不仅更要具有物流专业的综合能力和是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还
要具有仿真软件及物流设备等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完全培养出来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纷纷建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创新能力,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于能力的活动,比如专家讲座,课外竞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三)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对近两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因为面试时不能准确传递自己的信息遭遇淘汰,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现在的面试用人单位更注重考察应聘者综合技能,如何把自己的综合能力充分展现出现,则主要依靠应聘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因此,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影响学生求职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面向就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与其它专业不同,物流专业包括的知识面非常广,仓储、物流信息、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代理、报关、线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涉及。由于具体工作根据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安排,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高校不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位开设课程,必然造成学生知识面虽然比较宽泛,但是不能做好任何岗位的工作。因此,必须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太过宽泛的课程体系。高校必须面向就业需求,打破固有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不刻意去追求学科建设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建立面向就业需求的新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
对物流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物流工作岗位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改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2];根据
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践操作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物流专业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由于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常会对学生造成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课堂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采取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知识外,可以进行案例教学,通过研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3];另外还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借助物流模拟软件进行物流实验,使学生可以亲身体会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的操作流程,加深其对物流知识的把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模拟游戏教学法等。
(三)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物流实训室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它能给学生创造专业实训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专业理论的把握,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物流实训室的建设要结合物流专业的核心理论与主干课程,并注意与各个院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综合规划,全盘考虑,实训课要避免流于形式和游戏型的实验环境。物流实训室应具备的实训条件包括物流教学体系、物流设施、物流视频和实战模拟课件、实践操作手册、实训教学计划、物流单据填写、物流操作案例等。
(四)改变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和就业心态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跟现实的就业需求相结合。若总是抱着“非高薪企业不去,非国有大企业
不进,落后地区不考虑”的就业心态[4],在现实中就会处处碰壁。在大学毕业生人激增,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生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就该坐在办公室做一些轻松的工作,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自然而然了。大学毕业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同时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就业需求与自身条件有机结合,做好准备,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小结
总之,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物流业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就要将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从深层次改革教学体系,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这是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飞鹏.我国物流人才的就业现状与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08(15).[2]丁锋.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提升[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4).[3]张宏英.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2009(07).[4]李华.现代物流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03).
2.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 人才培养 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84-02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产品设计、制造、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各方面,许多企业中的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催生了许多新的岗位和新的岗位群。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械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及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企业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广西制造业紧密结合,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生的岗位设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的企业既有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和广西玉林正方机械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调研采用走访企业、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了区内外近100家企业和近三年从事机械行业的机制专业毕业生,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面向高职机制专业的企业工作岗位。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负责产品研发的技术部门人员组成基本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少数优秀的高职生通过努力凭借自身才能也可成为其中一员。其生产车间拥有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主要能力要求是先进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对工艺、品质和生产管理人员、高技术高精度设备操作和维修员等工作岗位人员需求量大,需要高职机制专业学生承担企业车间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走技术工人的上升路线,这些企业一般都设置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或工种大师→全能大师或主任技师)的上升通道。此外,高职生的另一上升通道是基层管理人员,从技术工人到班长、工段长、部门经理等。
对于国有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机制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场所也是生产一线,主要工作岗位是生产和加工工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这些岗位要求操作能力较强,专业知识面较广,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此外,从近三年机制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比较宽泛,制造业的工作均有参与。对于非机械制造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设备维护、调试等工作。对于机械制造业,本专业的就业面可以覆盖“产品设计→产品实现→技术服务”的全过程,其中约80%的学生参与产品实现阶段的工作,2%的学生参与产品设计阶段,8%的学生参与技术服务阶段,这些都与企业提供的适合高职学生工作岗位相对应,大多数学生都在企业生产一线承担技术工作。
综合以上,高职机制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车间生产一线的机械加工工艺员和品质管理员、技术部门的绘图员、设备管理员、高技术高精度设备操作与维修员、现场生产组织与管理员等工作。
(二)岗位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对于高职机制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企业要求其具有机械识图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熟悉各种机加工设备的操作和常规要求,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制造行业质量检验及管理,熟练使用各种计量器具,熟悉技术资料文件档案的分类管理,熟悉电脑办公软件操作。此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责任心强,自我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可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轮换,成为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80%的学生参与产品实现阶段,从事生产一线技术工作,根据调研结果,形成了企业对产品实现阶段的车间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群的能力、知识要求,如图1所示。
二、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近几年的调研与分析总结,本专业的学生首次就业的岗位多数是生产一线工人、机械设备操作、维修类岗位。工作一两年后,多数学生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渐能够独挡一面,上升到技术员、现场工程师等岗位。因此,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我院自身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实现阶段服务,也就是培养现场工程师和机械工艺师,其核心能力是工艺实施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熟悉机械设计与制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了解6σ\TS\ISO质量体系的5大技术基础,能够迅速融入现代制造业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制作以及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进行机械产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改造、机械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和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对应企业岗位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根据专业定位及产品实现阶段的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岗位群的岗位设置和岗位任务,在充分了解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等要求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艺实施能力为核心,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的职业化三级递进模式来构建课程体系。
(一)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实现阶段的岗位群主要有机械加工工艺实施、设备管理与维修、设备操作与加工、现场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专家组,以企业高压喷油泵加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及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加工制造过程,制定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设计与实训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对接。endprint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对于高职机制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也做了充分调研。55%的企业认为机制专业学生应具有机械冷加工工种(车、铣)证书,61%的企业认为应有工具、维修钳工证书,40%的企业认为应有数控操作证书,46%的企业认为应有电工证书,59%的企业认为应有CAD软件证书。因此,在CAD软件应用、实用电工理论与技能、数控机床与编程、机加工技能实训、钳工技能实训等课程中全面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为实训载体,增强实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南宁某企业生产的高压喷油泵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载体。在机加工技能实训中,通过泵体及相关零件加工,认识工艺文件及专用工装,熟悉工种工艺,并掌握机床操作技能。在制图、材料、公差综合实训中,通过对高压喷油泵零部件测绘,学会零件选材与精度设计,会正确使用几何量具及绘图软件。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实训中,通过设计泵体零件三孔钻专用机床的主轴箱,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流程和相关计算方法,并熟练使用三维绘图软件。在计算机辅助工艺工装设计实训与工装制作实训中,要求学生运用三维软件进行泵体零件的工艺与专用夹具设计,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泵体夹具,通过亲身体会找出设计缺陷,获得设计与制造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工艺实施能力。企业真实案例高压喷油泵的融入,为专业课程内容重构提供了教学载体,突出了高职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也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四)专业素养与岗位职业素养的对接。在课程教学中,将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企业精神、企业标准、企业质量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与南宁某企业合作,开设6σ\TS\ISO质量体系的5大技术基础课程,并将该课程融入到计算机辅助工艺工装设计实训与工装制作实训中。在实训中引入企业设计标准、质量审核标准与6S管理,要求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按照企业流程,从产品开发与立项阶段、手工样件阶段、工装样件阶段到批量制造,制定APQP文件(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完成工装设计与加工,既培养了学生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严谨作风等职业素养,也加强了学生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技能。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更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於红梅,李鹏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33)
【作者简介】伍咏晖(1973-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及教学。
(责编 丁 梦)endprint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对于高职机制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也做了充分调研。55%的企业认为机制专业学生应具有机械冷加工工种(车、铣)证书,61%的企业认为应有工具、维修钳工证书,40%的企业认为应有数控操作证书,46%的企业认为应有电工证书,59%的企业认为应有CAD软件证书。因此,在CAD软件应用、实用电工理论与技能、数控机床与编程、机加工技能实训、钳工技能实训等课程中全面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为实训载体,增强实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南宁某企业生产的高压喷油泵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载体。在机加工技能实训中,通过泵体及相关零件加工,认识工艺文件及专用工装,熟悉工种工艺,并掌握机床操作技能。在制图、材料、公差综合实训中,通过对高压喷油泵零部件测绘,学会零件选材与精度设计,会正确使用几何量具及绘图软件。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实训中,通过设计泵体零件三孔钻专用机床的主轴箱,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流程和相关计算方法,并熟练使用三维绘图软件。在计算机辅助工艺工装设计实训与工装制作实训中,要求学生运用三维软件进行泵体零件的工艺与专用夹具设计,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泵体夹具,通过亲身体会找出设计缺陷,获得设计与制造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工艺实施能力。企业真实案例高压喷油泵的融入,为专业课程内容重构提供了教学载体,突出了高职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也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四)专业素养与岗位职业素养的对接。在课程教学中,将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企业精神、企业标准、企业质量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与南宁某企业合作,开设6σ\TS\ISO质量体系的5大技术基础课程,并将该课程融入到计算机辅助工艺工装设计实训与工装制作实训中。在实训中引入企业设计标准、质量审核标准与6S管理,要求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按照企业流程,从产品开发与立项阶段、手工样件阶段、工装样件阶段到批量制造,制定APQP文件(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完成工装设计与加工,既培养了学生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严谨作风等职业素养,也加强了学生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技能。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更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於红梅,李鹏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33)
【作者简介】伍咏晖(1973-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及教学。
(责编 丁 梦)endprint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对于高职机制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也做了充分调研。55%的企业认为机制专业学生应具有机械冷加工工种(车、铣)证书,61%的企业认为应有工具、维修钳工证书,40%的企业认为应有数控操作证书,46%的企业认为应有电工证书,59%的企业认为应有CAD软件证书。因此,在CAD软件应用、实用电工理论与技能、数控机床与编程、机加工技能实训、钳工技能实训等课程中全面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为实训载体,增强实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南宁某企业生产的高压喷油泵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载体。在机加工技能实训中,通过泵体及相关零件加工,认识工艺文件及专用工装,熟悉工种工艺,并掌握机床操作技能。在制图、材料、公差综合实训中,通过对高压喷油泵零部件测绘,学会零件选材与精度设计,会正确使用几何量具及绘图软件。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实训中,通过设计泵体零件三孔钻专用机床的主轴箱,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流程和相关计算方法,并熟练使用三维绘图软件。在计算机辅助工艺工装设计实训与工装制作实训中,要求学生运用三维软件进行泵体零件的工艺与专用夹具设计,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泵体夹具,通过亲身体会找出设计缺陷,获得设计与制造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工艺实施能力。企业真实案例高压喷油泵的融入,为专业课程内容重构提供了教学载体,突出了高职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也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四)专业素养与岗位职业素养的对接。在课程教学中,将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企业精神、企业标准、企业质量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与南宁某企业合作,开设6σ\TS\ISO质量体系的5大技术基础课程,并将该课程融入到计算机辅助工艺工装设计实训与工装制作实训中。在实训中引入企业设计标准、质量审核标准与6S管理,要求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按照企业流程,从产品开发与立项阶段、手工样件阶段、工装样件阶段到批量制造,制定APQP文件(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完成工装设计与加工,既培养了学生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严谨作风等职业素养,也加强了学生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技能。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更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於红梅,李鹏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33)
【作者简介】伍咏晖(1973-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及教学。
【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推荐阅读:
关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11-13
加强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07-10
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06-30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学论文09-11
关于IT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06-23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10-21
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06-20
关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思考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