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2024-10-13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16篇)

1.(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一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教材已经使用两年多了,可是一些教师并未完全领会该标准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抑或是对课程标准误读、不了解语文素养的真实内涵,实践中感觉到无所适从,因而导致课堂教学行为的混乱。

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去教学生掌握语言的本质,就是教学生通过接触各种语言现象,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经验,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发展语文能力。

语言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不断去获取新的知识。与之相反,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一堆僵化的东西。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将语文素养理解成无所不包的“筐”,把握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把什么都当作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就会游离于科学的教育目标之外,直接导致课堂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因此,语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掌握语言这样的工具进行言语交际,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个体在言语交往中学习文化和社会经验,同时还必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养成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即言语(交往)能力。言语能力是指个体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言语交往、表情达意、理解沟通,从而完成言语交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养成,先是在学龄前,大体靠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交往习得,而进一步规范专门的口语,尤其是书面语的交往能力,则要靠相关专门的学得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或是发展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就必须在语文教育中处理好“习得”与“学得”的辩证关系,即通过科学规律的学得教育,使个体自觉地在社会言语活动中习得语言,促进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人掌握母语,形成语感,具备语文能力,永远要靠个体自身的言语活动、靠习得。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能力都只能在相应的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语感和语文能力永远不可能由语文老师直接讲出来。习得活动是掌握母语的基本途径,永远是学得的前提、基础。学得是通过有序的科学高效而规范化的言语活动技能,包括言语习得活动的技能训练,来推进言语习得,提高人们言语活动的水平。以习得为基础,通过以训练为核心的学得教育推进习得,不断提高学生的习得水平,并为今后终生的言语习得打好基础,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职责,它也是语文课、语文教师存在的依据。换句话说,语文课、语文教师就是管言语学得的,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要研究学得,这便是语文课价值之所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技能训练来科学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这便是语文教师职责之所在。

语文教学与整个学校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更好、更全面、更快地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习得──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自然状态生活中的活动,活动方式不自觉,常常是不规范的,是自发自为状态的效率不高的活动;而学得──科学世界的教育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觉的理性的、专业技术化的科学高效的活动。那么语文教学──言语学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起促进作用,它要通过学得来促进习得,语文课应该成为加速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语文课就应该以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语文课便没有存在的价值。

然而,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运行两年多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两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其一,语文教学停留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层面上,出现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局面。显然这是应试教育思想残留的表现,是一些教师的惯性操作。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悖于事实和情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更是思想上抱残守缺的表现。

其二,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对课程标准解读的偏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且着力于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落实。这样的提法,在概念上好像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会让许多教师茫然不知所措。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太空泛,层次不清楚,主次不分明。新课程标准中采用“语文素养”这样的提法,容易将语文的内涵无限地扩大化。

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盲从随意、少些混乱无序,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语文教学。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名词术语,首先它必须是科学规范的、准确明了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界定,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语文教师行为的随意混乱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科学认识“语文素养”后,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模式中肯定包括知识、技能有力、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其中,知识是核心基础,技能是条件中介,培养能力是最终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是内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无法直接地去施加影响;因此,必须是通过外显的活动──技能来实现;运用技能,就必定涉及到相应的方式方法与策略。这样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言语活动,并逐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高效的言语活动、方式方法和策略,形成言语技能;之后,通过反复地实践运用言语技能,逐步地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言语能力。当然,在知识──技能──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肯定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和渗透。

在梳理了上面诸因素关系之后,我们认为应该确立方法与策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语文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中,知识与技能是立足点、是核心。只有确立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有助于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观的理性思考,有助于将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有助于摆脱现实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行为迷惘的局面,真正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混沌感悟的状态。

确立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型,语文教学也就会“拨开云雾重见日”了,语文教学也就会快步走上科学高效之路,并且抓住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能力;确立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的职责也就十分明朗,即是抓好学生的言语技能训练。因为技能训练是专业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手段,除此之外,别无二法。靠整体感悟、体悟也是绝对行不通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回顾历史,百年前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主要靠学生习得感悟,学得成分很少、水平很低,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因此数千年来尽管出现了一大批文章家、文学家,但更有大量的孔乙己们!如今是科学昌明的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回复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决不能退化为私塾先生,语文教学不能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也决不能是培养空泛的语文素养。──请想想,淡化技能训练、片面强调学生多读多背自我整体感悟,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还要语文课干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2.(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二

一、通过合理分组, 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是无论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 生生互动远远优于师生互动。例如, 学习《岳阳楼记》这篇古文的前一周, 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各显神通, 利用多种途径走近它、了解它。如, 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的吗?你能搜集到岳阳楼的资料吗?你能找一首熟悉又喜爱的曲子配乐朗诵这篇古文吗?你有哪些独特的记忆方法记住诗中的生字?并要求课内交流时中下生优先发言。这些中下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支持, 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他们通过上网、逛书店等种方式搜集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在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 他们把古文读了又读, 轻松过了生字关。在之后的课内交流中, 这部分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 对内容有了较大的把握, 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在合作学习进行时, 教师要强调整体的进步, 让小组内形成主动扶持较差学生的氛围。教师也要在观察、巡视或参与中, 特别关注他们, 发现他们的困难, 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优化内容

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合作欲望有关。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合作欲望的支持下,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首先,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争辩性, 如能形成两个或者多个立场更好, 让学生有话可说, 这样讨论气氛才会活跃而且具有实效。其次, 合作学习内容应难易适度。有些问题应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解决不了, 学生就有合作的欲望和需要。例如, 在教学《羚羊木雕》时, 很多学生在讨论时都认为父母重财轻义。我就启发道:“羚羊木雕在父母的眼里仅仅是因为它的价钱吗?”学生思考讨论后觉得, 羚羊木雕是父亲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的, 蕴含着父母的爱, 哪能轻易送人呢?从而, 把学习引向深入。因而我们要掌握介入的时机, 使合作学习有序、有实效。

三、中肯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 但小组汇报员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 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 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 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 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列, 比较强弱胜负,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评价时, 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评价学生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求人人成功, 只求人人进步, 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 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的怪圈, 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可以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 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 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催化剂。

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法浅探 篇三

选入课本的文章,无一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遣词造句自然是金声玉振、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

1.妙设导语,诱发学生主动读。1000多年前,有位文人却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把自己听音乐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说到这里我停下了,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表情,富有感情、认真地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体会作品的形式美。

2.教师有意识范读。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能够用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感情、带着表情地诵读课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的感情抒发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如此“言传”,学生既可将适才的“读”与现时的“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丰富的感官享受,加深了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进行一番对比后产生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二、品读:引导学生探幽发微

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探幽发微,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之韵致。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乐曲轻声地边“听”边“读”,哀景哀曲,乐景乐曲,或忧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很容易就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2.一咏三疑,层层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疑就会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但由于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就需要教师适当布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三、通读:一线串珠,学以致用

4.(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四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5.(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五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到底最主要应关注学生什么?笔者认为更需激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因而,语文课堂应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有目的引领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诱导学生把每一堂课都看作一次精神的探险,来共同创设一种新的教育境界,体验课堂教学中释放的无穷魅力。

一、挑战思维定势,尊重学生思考的多元性

语文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因为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多义性及个性化以及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差异等因素都会使语文教学出现不同的阅读个体或产生阅读感受的多元化,决不是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所谓“标准答案”所能规范的。因此,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以创造活动为核心,通过这种思维的开发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1、求新思维在厚积中喷薄而出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对作品的解读,对意境的想象都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不囿陈说,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更要不拘于“标准答案”的权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多听一种声音,寻找另一种诠释,多一点选择。上市级公开课--赏析《山居秋暝》时,因为同学们查了许多有关该诗及作者的资料,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当有同学问到:“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是指空荡荡的山,可是下面写到了浣女,莲动,清泉所发出的声音,这不是矛盾了吗?”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回答好,但正因为同学们作了充分预习,并没有让这个问题难倒。记得一位同学这样回答:“这里的空山是指幽静的山,而不是空荡荡的意思。这使我想到一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山上都是茂密的树林,遮住了一切,让人一下子不能看到人的活动,而莲动,泉流,竹喧声都是作者听到的,这样达到了静中有动,以声衬静的效果。”还有同学认为“竹喧归浣女”中的“喧”不是指竹子发出的声音,而是鸟儿们归巢时欢快的叫声给原本宁静的竹林带来了喧闹。还有的则觉得这是浣女们归来时经过竹林留下的一片笑闹声。听着这些富有创意的回答,正象马格丽特所说,孩子通过本人能重新发现一个原理,即使他的发现对人类文化传统的贡献等于“零”,也是有相当价值的,因为真正营造出了属于每个孩子的创维空间。

2、求异思维在反其道中奔涌而来

求异思维是一种广开言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反过来说”、“倒过去看”。这样去逆向思考问题,容易为学生的心里展开一片多彩的天地,奔涌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意。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比较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使学生能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如:在讲授新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哈尔威船长毫无表情的随着船一同下沉时,他此时的内心在想

用心爱心专心 1

些什么呢?你们觉得他这样牺牲植吗?”同学们顿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的说他在想“牺牲我一人,挽救了大家,值!”;有的则认为,船长他很想活下去,但当觉得无力挽救自己时,他也要让自己用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完美的铭记在人们的心间;还有的则说:“哈尔威船长在想念他的家人,为自己的亲人作最后一次祷告。”等等。大家畅所欲言,猜想着当时船长的感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船长在想什么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任何负担地参与到了问题的探讨中来,迸出了各种不同的思维火花。

二、激发环节趣味,珍视学生参与的互动性

趣味总是与人的愉快感情相伴出现,互相作用的。它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作为智能活动的动力系统能使大脑神经过程敏锐、灵活,长久维持大脑的优越状态,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满怀兴趣就会全神贯注,执着一念,专心致志,变被动吸收为主动进取,由完成任务到迷恋醉心,满腔热情地进行钻研,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甚至还可以弥补智能的不足。例如,拉扎勒斯(A?L?Layarus)在语文课教学情境中,将高中学生分为智能组 与兴趣组,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不感兴趣,而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只有10 7,但很喜欢阅读与写作。这两组学生皆必修“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两组受同样的 测验,待一学期结束时,两组总成绩相比较,兴趣组远优于智能组。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中学生是满怀兴趣去学语文,还是怀着厌恶的心情去学语文,其质量和效果是大不相同,因此,在市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中,我确定以“走进五彩科技圆,编织生活缤纷梦”为活动主题。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这快舞台上的主角,在环节设计上把活动分为三大系列版快:

(一)“心声”版块即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用语言来表达出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吐露自己的心声。

(二)“展示”版块 即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科技作品或购买的科技产品进行现场展示及演说

(三)“设想”版块 即用自己独特的想象构思未来社会的一些高科技产品。

同时,在形式安排上我首先自己介绍一下,是一位“梦想演播室”这档节目的导演,让学生突然之间觉得很好奇,而后告诉大家这档节目是对“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进行现场录制,每一环节由全班推荐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这一版块,并请三位同学模拟摄影师进行现场采访,必须佩带记者证及话筒{事先准备}。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沉醉在模拟的空间里,他们对自己所向往的这些主持人、记者、摄影师可以说模仿的惟妙惟肖,至此我还记得班上的三位“摄影师”扛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来回的跑,一会儿对准观众,一会儿拍记者,一会儿又给主持人来个特写,他们那股认真劲,让我还是欣慰的感到课堂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由此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被动学习的痕迹,相反在模拟实践中,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也增强了学生自我的认识能力,以至于在那一周的周记里。当过主持人的那位同学写到:“我原来以为自己很胆小,但那一环节主持以后,我突然感到胆大了许多,其实面对同学和老师讲话也不过如此,我真为那天的主持高兴。”所以能让学生从课堂中找到感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应该是一节课真正的成功。

用心爱心专心

2在上《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这堂公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由四位学生分成一组,成立“创意工作室”,为朋友、老师、父母、偶像等假设一个理由送上一束转基因花。这一环节激活了他们所有的兴奋点。大家进行了大胆想象和夸张,创造性的设计出了许多意义独特的花卉,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

除此之外,设计的“记者招待会”、“广告策划”、“剧情设计”、“根据诗意即兴作画”、“产品促销会”等环节,让学生也乐此不疲。真正让课堂成为了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模拟演练场,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享受到了教学互动的乐趣。

三、营造和谐氛围,陶冶学生纯真的个体性

创新牢牢粘连着个体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实在是婀娜多姿,世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落叶,人的双脚也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么你创造出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若没有个体的差异性,等待着的也自然就是在同化中消失。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的培养便是要踏过的第一条河流,个性的消失意味着创新的衰竭,我们应当用对待神灵般的虔诚来重新审视个性。因此,培养个性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门学问。由此,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就要从开启学生的心灵入手,这种开启应找准切入点,如学习文学作品就要注意情境熏陶与情感体验,并将二者沟通起来。要善于抓住情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把握突破口,使学生深受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另外,教师要把自己的“导”建立在学生的“学”之中,大胆介入学生的思维,善于从学生回答的内容中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诱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

《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在这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中,人物,情节以及构思相当巧妙,其精髓应该让中学生大胆吸收。但是鉴于课文的难度,若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被动的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接受课文,学生能真正掌握与理解吗?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篇带有文言色彩的小说感兴趣呢?当然,可以以研究及扮演文中角色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要扮演,必须吃透文中的人物,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求认心理,难道不比教师强迫他们读课文来得更有效。在上课过程中,同学们首先了解到本文主要人物及涉及到的人物有“贾雨村、门子、英莲、冯渊、薛蟠”,当然把他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那桩“命案”最终为何又在“护身符”的威慑之下变成了错案呢?这些疑惑使得人物的性格开始复杂,矛盾化,最终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只能大胆交给学生解决,只有学生演活了,想了,做了,一切都会真相大白,从这一点上,形象的情境比空白的说教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在大胆让学生充当角色的同时,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品所蕴涵的人物情感与思想感情。在这基础之上,能否在课堂中表述出来呢?在课堂实践中,笔者让前后四人或随意选择四人,其中一人为主持人,另外三人扮演贾雨村和英莲二人外,还可以扮演门子与冯渊。对话的话题必须围绕谈论贾雨村和门子的性格为中心。整个氛围的把握完全由主持人调控。在“实话实说”的过程中,扮演曹雪芹的学生很自然的谈到了为何设计贾雨村和门子二人有何目的,而扮演英莲、冯渊的人物则大胆畅谈本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话的同时,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主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真正显现。

所以,创造性思维虽看不见,但可以让人感受到那象大海一样波涛汹涌的气势和美感,用心爱心专心

3其实它就象一棵树,可让心理想象依靠那亦真亦幻的心理冲动,使学生的情感在虚实交辉中更加灿烂、真切、动人,从而创造性思维也会因为心理想象的广阔天地而散叶开花。

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探论文 篇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性;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拓展思维与想象空间的主要阵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够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更主动地参与交流与讨论,大胆表达个人见解,从而主动获取、整合相关学习信息,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也是以学生知识获取量和主体参与性为主的。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充斥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积极参与互动与交流,不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大胆质疑。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屡见不鲜,初中生的主体参与性呈现明显下降状态,语文课堂比较沉闷、压抑,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地提升。而现代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交流和讨论、敢于和老师对话且大胆质疑的一种学习状体。因此,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参与性,主动探究、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民主性、参与性、开放性及多维互动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其终身学习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应用策略

1.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教师可一改单一的板书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教学,从而更加直观、形象、立体地将枯燥的文字知识展现于学生眼前,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其更加身临其境地进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握文本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比如:在《热爱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通过震撼的画面效果更直接地感受到人与自然抗争的激烈和残酷,进而让学生在更加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2.精心设计并提出相关问题

俗语说:响鼓还需重锤!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并精心设计、合理提出问题,从而以浑厚、激越的一槌敲出“响鼓”,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性,从而更具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地引入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首先引导学生以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即: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这时,教师可设计疑问:皇帝受骗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由此引出并分析皇帝、大臣、骗子、老百姓等人物形象。再比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递进式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善变”的特征表现?他善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宗”指什么?促使其一变再变的因素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到将军家后的态度又会怎样变化……合理的问题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与合理提出,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

3.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与情境

一定的教学氛围与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与参与的热情,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交流、讨论、探究,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前,教师可巧妙借助流行歌曲“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让学生感受一下“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从而更加深入、真切地感受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再比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可在课前播放歌曲《乡愁四韵》——据说歌手罗大佑在当年台湾的现场演唱中,曾让在场观众热泪潸然。以这首歌带入浓浓的思乡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作者——离开大陆三十多年诗人的“乡愁”,理解其独特的视角、平实的语言和满含深情的表达方式,深化对其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思乡之情以及深刻的时代烙印。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应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留有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戈玉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教育教学论坛,(12):132.

7.高中语文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浅探 篇七

1. 关注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言学习离不开学习者的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自主阅读是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注重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语言素材表达的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习惯和能力。可以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其语言理解感悟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彼此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发挥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自主阅读方式来理解文本内容。这种自主阅读方式主要有默读、朗读、轻读等。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由的学习发展范围,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习惯,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适应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学习。这种自主阅读,应该注意激活学生的语言理解感悟思维,特别是对文章中的思想主题的多元与个性、人物情感的复杂与丰富、理解感悟过程的变化与深化等予以特别留心,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带着质疑去探究思考。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引导中,为了能够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我在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充分融入到阅读学习过程中。如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阅读中,我要求学生首先利用网络等学习资源,找出刘烨园、林海音等作者的写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像在《站着读与跪着读》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这两种读法不同,又有怎样的效果?最后,建议学生列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以便进行合作探究。

2. 发挥团队作用,鼓励学生多元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质疑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探究。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鼓励阅读者自主理解外,更要鼓励他们能够进行感悟。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途径渠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更为丰富的阅读思考方法,增强阅读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个体单位,运用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机合作探究,不仅能够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对此,我们可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运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进行思考探究,以此来活跃阅读学习的氛围,有效解决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阅读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发展创新能力。

在《语文读本》必修一的《再别康桥》阅读探究中,我要求学生能够就该诗的线索、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合作,特别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比喻”修辞运用对于诗人离别情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3. 整合合作成效,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合作探究不仅需要一定的引导,而且需要能够将合作探究的成效予以充分整合表达,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这种整合能够使得探究过程更为具体,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和语言表达予以充分展示,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信心。

我以为,整合阅读合作成效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中的理解感悟,通过语言表达或者其他的途径予以呈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和反思运用能力。这种整合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多样性,按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表达。(2)准确性,学生在合作探究后的理解感悟应该是理性思维的具体化。(3)创新性,即这样的阅读学习探究能够是学生感悟体味和文本语言表达的有机融合。

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策略运用,能够在发挥好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利于激活学生丰富的阅读学习思维,优化阅读学习思维,增强阅读教学效果。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认知思维和整体理解感悟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满足他们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芳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7, (11) .

[2]丁明照.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1) .

[3]丁莹.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1) .

8.(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课堂活力 师生关系

一、语文课堂活力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一)课堂活力的概念界定及对教学的意义

1.课堂活力的概念。所谓“课堂活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具有和保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及氛围。一个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其表现主要有:有明确、多元化的目标;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师生关系融洽,互动良好;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课堂活力对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学活动来说,课堂活力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互动良好。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的意义

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满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激发。学生会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会积极思考,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教学热情的提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相对于高中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育人方面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将会直接促进教师教学热情的提高,会在课堂上感受到来自学生们的活力和激情,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会表现出极大的教学热情。

3.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可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具有授受关系;在人格上具有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具有相互促进关系。我国新型师生的特点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具有活力的课堂往往是师生互动良好的、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不断的加深理解,会更加相互尊重,加深师生之间的默契,促进师生在心理上的共生共容。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没有学校,稳定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为提高课堂活力,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学校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实践,学校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语文课堂活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要建立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学生的家长一般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不用操心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学校,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懈怠,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好好学习的坚定信念。

家长的素质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直接影响着受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亟需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看电视、看报纸、与教师交流等方法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学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三)教师方面

9.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篇九

河北省河间市一中 白志敏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

策略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师生互动气氛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2、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合作愉快的氛围。

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如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3、课堂上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孩子训练成“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孩子的思维,窒息孩子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教学主体凸现

1、要始终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 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要特别注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3、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不同的决定。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药》一课讲到写作目的时,一学生突然问:“鲁迅明知道国民愚昧不可救药,还写这篇小说作什么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报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

5、教师要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坦然面对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接`纳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法学法创新

1、教法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多变,尤其是必须反对“满堂灌”、“传送带”式的教法,尽量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空间去激发与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课堂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内容呈开放性。

3、课堂教学中,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允许和鼓励学生利用绘画、音乐、手工、肢体运动等多种渠道,以喜闻乐见的或闻所未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

5、改进作业设计、评价方法,反对单

一、机械的抄写式、推演式作业。

二、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氛围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记。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变口若悬河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改革备课方法,把传统教学的单一知识结构改变为认识和培养主体性人格双层面的教学结构。

以往撰写教案时往往把教学步骤、教师的提问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效果,说白了即考试时如何让学生少丢分,得高分,知识领域关注多,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少;教师抄写教案用时多,钻研教材用时少;钻研教法用时多,研究学生用时少;教学中教师以“灌输讲授”为主,课堂上很难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找出的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

4、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

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质,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观上总是希望获得成功,成功了才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也非常明显。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因为在同龄人中敢于坚持与众不同,也需要力量,老师要使学生心理上得到一种支持,即使有时他们想的不全,或错了,也要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勇于探求,才能发挥出聪明才智。

(二)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凸现课堂教学主体 1、启发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有了兴趣,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渴望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电教媒体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交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提倡“合作”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 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自我反馈,二次创新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主动巩固旧的知识,发现新的质疑点,寻找二次创新机会。在自我反馈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学习中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寻求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或逆向思维,完成第二次思维创新。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全方位、多途径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知识传授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2、在改进教法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3、在参与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心理学表明,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 篇十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应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日益丰富,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中显得更加迫切。课堂教学出现热烈讨论、互动互助、竞争合作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及教学措施进一步落实,发展需要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方法被提出: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适应不同的课堂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现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意识不强,在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小组活动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有惰性,不具备积极主动探究思考的学习意识。缺少必要的前提准备,没有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普遍存在自主性差的问题,学生在缺少明确引导的情况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常常出现合作次序混乱,没有中心,钻牛角尖,互相争执,浪费了很多时间,学习效率差。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当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教授课本上的语文知识,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动自发地探究,积极主动地汲取语文知识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灵活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小组合作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需要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成员间不断交流合作的过程。若要高效地完成任务,就需要组员明确分工,親自积极参与,并不断互相修正。这种小组合作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过程,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索。

三、有效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1.准备

教师要对整体课程进程“吃透”。首先要做到对教材熟悉通透,可以灵活地把握整个课程的节奏。对小组合作的目的、问题的合作价值、合作的时机、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等一系列的状况进行周密的安排,最终达到精练、高效、因材施教的目的。

2.分组

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功效,分组是重要前提。分组的目的是小组间能够公平竞争。组员之间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所以,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别、心理素质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使小组间水平相当,每个组内成员优劣互补,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

3.分工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有些情况难以控制,表面看似讨论热烈,实质是局面混乱,阻碍了教学的进度。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就要让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合作规则。既能完成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又能使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能控制住教学进度,课堂气氛活跃,一举多得。

4.引导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小组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提出问题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当出现不同答案和思路时,再展开小组活动,这样可以使讨论内容更有质量。教师要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越是独特新颖,合作活动设计越精巧,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利于开展教学内容。

5.注意

在设立小组目标时,要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达到目标,才是小组整体完成任务。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其他学生;能力较差的学生,出于集体荣誉感,会更加积极参与学习,这样这个小组就会整体进步。

小组合作不仅仅是完成老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培养组员间的合作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对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切合实际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改进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可以随时掌握整个小组活动的进程和方向。在小组活动出现状况时,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引导,提供点拨等。

四、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强的参与感,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互相合作能力、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开展良性的合作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整个班级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被主动吸引,主动进步,从中获益,真正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娄志军.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1.(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十一

一、合作探究不能无的放矢, 应该目标明确

我们都知道, 飞机上天需要导航, 轮船下海也需要导航, 甚至野外旅游也离不开导航。离开了导航, 它们的后果都不堪设想。什么是导航?通俗点讲, 就是给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其实, 我们上课也需要“导航”。教者在布置学生合作探究之时, 给学生制订了合作探究的目标, 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导航”。我们应该告诉学生, 为什么合作?怎样合作?合作探究什么?怎样探究?合作探究要用多长时间?如何呈现 (方式) 探究的成果?每个人在合作探究时应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做多大贡献?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的合作探究就有了行动的准绳, 合作探究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例如, 我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让四个人一个小组共同探究“课文多次写见到父亲的背影,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让四个人组成一个探究小组, 每个组都选一个组长, 负责协调组内人员的发言顺序和纪律, 每个组安排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过程;每个人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 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探究时间为4分钟 (组内交流) +4分钟 (全班交流) =8分钟。对讨论激烈、成果显著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弄明白了三次背影、三次流泪的意义。浓浓的父子之情在合作探究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合作探究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有规有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探究前,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立一个规矩, 比方说不准大声喧哗, 不准瞎扯跟合作探究内容无关的话题。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做到“四个会”:会听———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 这是尊重发言者的起码要求;会记———听的时候, 对重要的内容应该做点记录;会说———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 与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会思———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要让自己的思维在探究中不断迸发灵感, 不断生成智慧的火花。

有了这些规矩, 学生就有了遵守的标准, 合作探究才不会变成一盘散沙, 从而提高了合作探究的效率。

三、合作探究不能草草过场, 应该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探究问题, 不是撒网捕鱼, 不可能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就有答案。作为教者, 应该明白探究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我们的脑子里应该有一种思想, 那就是探究首先是一个过程, 其次才是答案。我们不能刚把探究的问题布置下去, 就迫不及待地问学生:“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小组讨论, 你有答案了吗?”有的老师甚至着急起来, 就径直告诉学生答案。显然, 这是违背探究的宗旨和规律的, 这样的合作探究还能谈得上有效果吗?

四、合作探究不能袖手旁观, 应该师生、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本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两者都是主人,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在整个合作探究的活动中, 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说教师是合作者, 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该学生说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做好“听”的角色;该学生做的时候, 教师要能够做好“看”的角色, 该学生表演的时候, 教师要能够做好“欣赏”的角色。说教师是引导者, 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在学生迷惑的时候给予指点, 在学生个性张扬的时候给予肯定。说教师是参与者, 是要求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合作探究的局外人, 要深入“群众”, 与各探究小组共同探究问题,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鼓励各小组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例如我在执教《小石潭记》时, 让学生分组探究“文中所写的水、光、鱼、石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时, 我也加入其中一组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讨论, 我感受到学生思维活跃, 对文本的感悟超出我的想象。我在讨论中,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体会水、光、鱼、色其实是浑然一体的。

五、合作探究不能没有成果, 应该交流收获

合作探究不能流于形式, 应该有探究、有汇报。汇报的形式有组内汇报、全班交流。可以口头汇报, 也可以书面汇报。对于各小组的汇报成果, 要及时总结, 表扬先进, 激励后进。优秀的探究成果, 可以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学习园地、小喇叭每日一播等途径进行展示。例如我在执教《过零丁洋》时, 让学生分组探究:学了这首诗, 你有什么收获吗?请谈一谈你读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学生口头交流后, 我又让学生把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写下来, 有的学生竟写成了六百多字的读后感。通过交流, 学生对文天祥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2.(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十二

一、依据学生情况合理划分小组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体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有的学 生语言组 织和表达 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领导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每 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划分每个小组,尽量做到每组有一名领导能力强的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动手操作员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例如,在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这一实验时,教师可这样分 组:每组六人,其中负责 带领全组 讨论、明确实验原理、过程的组长1人,负责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的2人,负责实验操作的2人,负责实验记 录并发言的1人。由于责任落实到位,分工具体,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当然这种小组分工不应一成不变,否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学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以教师讲解为主。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对于减数 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自学即可;但是在学习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时,学生个人很难解决,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特殊时期是哪些,然后再绘制曲线图。

三、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并给予必要 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讨论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它能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获起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会出现怎样变化?液泡大小有何变化?颜色有何变化?在清水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会出现怎样变化?液泡大小有何变 化?颜色有何变化?通过实验,学生能观察到: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洋葱鳞片 叶外表皮 细胞会出 现质壁分 离现象,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在清水中,洋葱鳞片 叶外表皮细胞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液泡体积逐渐变大,颜色变浅。教师此时可提出问题:当溶液浓度大于或小于0.3g/mL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该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溶液浓度大于0.3g/mL时,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时间更短,如果浓度过大时,细胞就不能质 壁分离复 原了;如果浓度 小于0.3g/mL,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从而可以用来判断细胞液的浓度以及判断细胞的死活。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另一问题:如果把0.3g/mL的蔗糖溶液换成5%的KNO3溶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如何解释?教师再引导他们分析一下,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原来活细胞会主动选择吸收钾离子,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吸水,从而发生自动复原现象。

四、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要重视和关爱每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进步,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要仔细观 察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要深入到小组内,要及时地对小组予以肯定。如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小组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对能够提出独特见解的小组给予肯定。

其次,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回答问题积极的、语言表述精确的个人提出表扬,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如果他能够勇敢地站起来代表本组发言,那么要给予表扬、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然,对小组、个人肯定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给予肯定,还可以通过组内评选优秀组员,班级小组之间评选优秀小组和个人来给予肯定。

1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小组合作

一、关于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1.学生合作学习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近年来,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其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非常明显,应试教育仍是目前教育的主要弊端。因而,大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仍需要进一步培养,其主要表现有:没有独立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习惯,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善于提出疑问,缺少个人见解等。同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偏重于教学任务,对于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调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足,致使学生无法进行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保持相互合作,为了一个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学习成果必然是集体合作得来的。然而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不参与,作为旁观者在观望;有的学生对组内成员不关心,只专心于自己的学习;还有的不知该如何合作,导致合作效果不理想。同时,小组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时,很多学生以“我认为”作为开头,小组合作成果成为个人的,无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老师在最后做结语时,也会经常以“按你的想法”为开头,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小组内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3.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事先分配好时间,先提出问题,然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这可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最后再开始小组学习,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然而一些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会立刻让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依赖,坐等老师和别的同学的答案,其合作成效显而易见。

4.评价缺乏科学性。在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但要评价学习过程,还要对学习结果有所总结。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习结果远超过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不客观辩证,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大的打击。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课前查找关于本课内容的资料,布置给学生关于课文的任务,让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在课前对于本课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举例说明,在学习《詹天佑》的时候,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内容可以为詹天佑的生平,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背景以及铁路修建成功对于我国的影响。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詹天佑的形象以及詹天佑的优秀品质,说出文章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等等,在课堂上通过分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识到合作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能力。

2.提升课堂的教学成果。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会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课上让组内成员自由的探讨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说出经组内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帮忙解答,最后没有解答的问题进行汇总,由教师进行解答,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关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第一,让学生学会听。倾听在合作中尤其重要,不管发言者所说是对是错,学生都要认真听,只有倾听完别人的想法,才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敢于质疑。学生要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非常重要,学生不但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对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当然前提是要有理有据,不能胡编乱造。

2.分组要有效。分组合理有效,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得到良好开展的前提。在分组时,语文教师需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语文成绩、学习风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让学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学生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小组内部也可设置组长、记录员、观察员、发言员等,使每个学生既能各施其职,又能分工合作,从而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小组学习开展一段时间后,可根据组内情况调整成员的职责,使学生能尝试不同的职位和角色,从而得到锻炼的机会。

3.教师需综合考虑知识难易程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并将问题设计得更加合理,题目不能偏难抑或偏易。对此,语文教师需根据课程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将充满争议的问题挑出来作为合作学习的要点,让学生积极发言讨论,这样学生才有讨论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争辩、交流掌握知识。

4.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进行总结点评时,教师需将评价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将学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最好稍稍偏重于学习过程,将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二者相结合,对集体的评价应放在首位。另外,教师在点评时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量,然后就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整体肯定和表扬,对表现一般的小组成员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形式可以多样,并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挖掘新的方法。我们完全相信,只要语文教师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初中语文新课改必将迎来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群.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2]张锐.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周刊.2013(06).

[3]杨叶.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调查与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

[4]李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

14.(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十四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1、导入激趣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背影》、《皇帝的新装》、《咏雪》、《化石吟》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真的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化石吟》中下下载大量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及影片《侏罗纪》的图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自主创造

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给予学生上网,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独立网上学习。如初一的两个信息班进行的“四个一”的活动比赛,先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模仿学习,进行更新创造。整个比赛大力提倡一个口号:“像学者一样认真阅读,像作者一样创新写作,像书法家一样端正书写,像工程师一样灵活运用……”,加强自主独立性的培养,增添学习的成功感。如在创作“励志格言”电子书签、创作一个寓言的过程中,同学们先在网上搜索学习名人伟人的励志格言、网上研读《伊索寓言》后,再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创作,并配以精美的文字、插图处理,自创励志格言、寓言故事。其效果很好。

3、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通常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挑战竞赛,由此增强竞争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授寓言四则——《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时,可以即时上网阅览这些寓言的VCD片,看图模仿角色进行讲故事比赛。又如下载的《皇帝的新装》的10幅忍俊不禁、妙趣横生的连环图片引来学生阵阵的笑声,给这些连环图片配上动情的音乐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复述故事比赛,这样的效果当然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改变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是录音机播放示范朗读录音的固有形式,还积极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对“说”的能力切实地加强了训练,务求做到“促学生想说,教学生会说”。

4、引探释疑

引探释疑的过程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在教《诗两首》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 1

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在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5、迁移实践

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像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有的学生擅长网页制作。如根据实验班的实际,已经循序渐进式地开展了以下的“多个一活动比赛”:设计一张“励志格言”电子书签比赛;设计一次自由命题的电子手抄报比赛;创作一个电子寓言;以爱护我们的母亲河为题设计一则广告词;……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让学习的语文知识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求新求精、超越自我的好品质。

我们构建这样一个模式,并不是说课堂上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和怎么讲。模式中提到的各个环节粮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把握,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三、探索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我们在实验中进行优化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探索出常规可行的教学策略优选法。

如散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策略优选法是:“一读了解作者,了解背景;二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三读理清重点,梳理结构;四读品味词语,挖掘内涵;五读概括主旨,领会中心;六读联系现实,提高认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间的“小组读”、“集体读”、“听读”、“赏大河高山画”等形式,选择配备“文、声、画、像”等媒体信息,教学效果良好。

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精选教学策略是:1.图片激情导入;2.简介作品选集;3.速度感知内容;4.概述寓言要旨;5.研读剖析难点;6.小结文体特点;7.口头创新寓言;8.课外自选阅读。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要把握的宗旨。

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优化教学策略是:1.观卡通夜空星光灿烂图——课文激趣引出诗文(听);2.观万家灯火图,配乐朗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读);3.观“郭沫若”相关图片——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说);4.网上找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复述故事,理解主题(说、读);5.观“牛郎织女”图,配乐朗读——品味特色,再现意境(说、读)。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实验,经历了酝酿准备、尝试运行、持续发展的三个研究阶段,试验班从开始的1个语文教学班扩展到现在一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学班。通过师生的相互学习,把学文、作文与做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明显地增强。学校于本学期初又装备了近三十台有较高配置的新电脑,在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学生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学生创作的作品有些具教学示范作用,如以“保卫我们 2 的母亲河——黄河”的PPT广告语制作、电子励志格言等。

参加研究实验的老师而言,精诚团结、合作互动。继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语文的科学教学模式,继续研究相关的语文的优化教学策略,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我校多次举行的语文公开课获得区市教研室,其他兄弟学校的好评。其中我校参与该实验的年轻老师在区教研室举办的优质课比赛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撰写多篇教学教育论文,其中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篇。所辅导的学生也有多篇作品公开发表或获奖。

五、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不断变换“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更有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4、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5、要广泛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合作,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15.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五

一、通过创设情境深化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通过紧扣教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有效亲近文本、“入神入化”, 真正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篇, 获得深刻印象, 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和想象, 神游于文章的人和事之中, 真正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从而让学生能够不断体验和感悟课文。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创设情境深化阅读教学。 (1)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让美妙、动听的音乐不断渲染情境, 通过音乐激荡学生的心灵, 抚慰学生的情绪, 从而起到帮助学生不断深入文本的效果。笔者需要强调地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好音乐, 最好尽可能地通过多媒体将音乐元素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联动起来, 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借助图画创设情境。通过鲜艳、逼真的图画, 让学生快捷、立体地容亲近阅读内容, 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面地感知课文。 (3) 开展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改编课本剧活动, 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以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二、通过课堂提问深化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深化阅读教学, 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实际情况, 把握教学目标, 调控阅读进程, 强化教学指导, 通过提问有效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边议、边练。提问不仅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也是在课堂上提升学生语文技能的有效手段。所以,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问, 讲究提问质量、讲求提问策略。 (1) 提问不能“满篇问”。教师要备课时, 须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学情, 向学生难以领会的地方去发问, 向学生难以理解的方面去发问, 从而促进学生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 提问不能“满堂问”, 语文课堂提问要一张一弛、有的放矢,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抓住“课眼”, 通过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深挖学生的潜力, 这就要求提问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坡度, 千万不能教师一提出问题, 三五秒钟后大部分学生就‘唰’地举起手来。提问一定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回答之前必须要经过严谨推理、合理判断。 (3) 提问要讲究序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要要讲究序列, 问题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 还要掌握好时机性, 何时抛出问题, 何时开始启发, 何时实施点评, 都要见机行事、恰当进行, 从而诱导学生对阅读所得的信息进行深入地个性化思索, 甚至提出不解之疑或者不同看法。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 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 有的可以直接讲解, 有的也可以直接交学生探究。

三、通过组织讨论深化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深化阅读教学, 必须要有针对性组织讨论, 让学生围绕具体的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 讨论形式可以是分级讨论也可以是同座讨论。让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现能力, 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设计好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挖掘好教学资源、设计好相关议题, 从而不断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多方面论辩。 (2) 指导好讨论。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巡视, 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努力督促学生认真发言和仔细倾听。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适时掌握学生讨论的进度和质量, 要关注议题的展开情况以及扣题程度,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的讨论素材, 并迅速介入, 引导和矫正学生的讨论内容。 (3) 实施好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深化阅读教学, 必须要及时实施评价, 通过评价活动来激发和放大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的评价要着眼点于学生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广度和创新度等方面,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要客观全面, 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态度、思考习惯以及相关能力成长等方面。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光光停留在对阅读对象的客观把握上, 而是要不断让学生亲近文本、展开个性化思考, 真正让学生能够与文本高度融会、高度和谐, 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为俊.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6 (9) .

[2]王立良.小议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 2008 (11) .

[3]蔡立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16.(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篇十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新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帮助,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课堂学习的热情氛围,让初中语文的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所在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还在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正迎合了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更好更有效的完成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将来的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合作的重要意义。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团队的互助讨论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权衡,认真实施教学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学校给的教学规定,或者某种教学改革,便强制性地开展小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然而,并不监督、引导学生讨论,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的诡异,个个都无话可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极其不理想。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了在学校公开课上让学校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行力度,便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给出学生一个探究问题,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就这样学生便展开讨论、小组之间共同探究,可是,教师给出探究问题之后,就没有及时地监督、引导学生,这就使有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不积极地发表见解,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应权衡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的时机与方式,认真地实施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认知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及资源环境,合理地给学生分组,用符合学生探究、思考的教学方式组织、实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探究有难度的语文问题,让优秀的学生启发较差的学生,整体性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所说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我们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同学、伙伴,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并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同时在一旁监督学生参与的状态,让同学之间优劣互补,共同完成这一问题。不过,在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也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洞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一切发挥与表现。而且,还要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讨论学习无法继续时,教师应巧妙地给予提示,以便学生的小组学习更加精彩。

三、重视评价

对结果的评价和探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由每组的组长对本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在某一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的成员可对其进行提问,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当然,若是存在观点发生偏离的情况,老师也要做好引导作用,必要时可以适当加以点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组织学生在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只有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真正快乐的学习,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阀门行业发展下一篇:老人与海七年级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