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2024-06-30

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精选8篇)

1.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篇一

附件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

一、适用范围 (一)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本标准共设置4章90条,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评价的依据。

二、标准分类 (一)基本条款。将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列为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推荐条款。在基本条款基础上,针对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推荐条款,以“★”标注。

三、条款分布 章 节 基本条款 推荐条款★ 第一章 功能任务和资源配置 10 1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6 5 第三章 业务管理 32 2 第四章 综合管理 12 2 合 计 80 10 四、能力结果表达方式(一)结果采用A、B、C、D四档表达方式。

A档:代表“优秀” B档:代表“良好” C档:代表“合格” D档:代表“不合格”(二)评判原则。凡是达到B档“良好”者,必须先达到C档“合格”要求;

凡是达到A档“优秀”者,必须先达到B档“良好”要求。

(三)能力标准的性质结果。

档次 项目 A B C D 结果表述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情况表述 有持续改进 或成效良好 有监管 有结果 有制度 能有效执行 有制度或规章,但未执行 五、能力结果 类别 基本条款(80条)推荐条款(10条)C档 B档 A档 C档 B档 A档 达到 推荐标准 100% ≥60% ≥30% ≥90% ≥60% ≥30% 达到 基本标准 ≥95% ≥50% ≥20% / / / 前置条件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机构名称 执业注册第一名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格式为: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符 合 □ 不符合 □ 医疗安全 评价前一年及当年未发生过经鉴定定性为二级及以上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符 合 □ 不符合 □ 机构管理 无对外出租、承包内部科室等行为。

符 合 □ 不符合 □ 目 录 第一章 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 1 1.1功能任务 1 1.1.1基本功能 1 1.1.2主要任务 1 1.2科室设置 1 1.2.1临床科室 1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2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2 1.2.4职能科室 2 1.3设施设备 2 1.3.1建筑面积 2 1.3.2床位设置 ★ 2 1.3.3设备配置 3 1.3.4公共设施 3 1.4人员配备 3 1.4.1人员配备 3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 2.1服务方式 4 2.1.1门急诊服务 4 2.1.2住院服务 ★ 4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 2.1.4转诊服务 5 2.1.5远程医疗服务 ★ 5 2.1.6出诊服务 ★ 6 2.2服务内容和水平6 2.2.1医疗服务 6 2.2.1.1病种(见附件)6 2.2.1.2急诊急救服务 6 2.2.1.3全科医疗服务 7 2.2.1.4中医医疗服务 7 2.2.1.5口腔医疗服务 ★ 7 2.2.1.6康复医疗服务 ★ 8 2.2.2检验检查服务 8 2.2.2.1检验项目 8 2.2.2.2检查项目 9 2.2.3公共卫生服务 9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9 2.2.3.2健康教育 9 2.2.3.3预防接种 10 2.2.3.4儿童健康管理 10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10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10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1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12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2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12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3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3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3 2.3服务效果 14 2.3.1服务效率 14 2.3.2满意度 14 第三章 业务管理 15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15 3.1.1执业管理 15 3.1.2规范诊疗 15 3.2医疗质量与安全 16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16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6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6 3.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16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17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17 3.2.2.3首诊负责制度 17 3.2.2.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 17 3.2.2.5血液透析管理 ★ 18 3.2.2.6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18 3.2.2.7临床检验管理 19 3.2.2.8中医管理 19 3.2.2.9康复管理 19 3.3患者安全管理 20 3.3.1查对制度 20 3.3.2危急值报告管理 20 3.3.3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20 3.3.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21 3.4护理管理 22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22 3.4.2执行《护士条例》 22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23 3.4.4护理安全管理 23 3.5医院感染管理 24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24 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 24 3.5.3手卫生管理 24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25 3.6医疗废物管理 25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25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25 3.7放射防护管理 26 3.7.1放射防护管理 26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26 3.8药事管理 27 3.8.1药品管理 27 3.8.2临床用药 27 3.8.3处方管理 28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28 3.9公共卫生管理 29 3.9.1公共卫生管理 29 第四章 综合管理 30 4.1党建管理 30 4.1.1党的组织建设 30 4.1.2党风廉政建设 30 4.2人员管理 31 4.2.1绩效考核制度 31 4.2.2人才队伍建设 31 4.3财务管理 32 4.3.1财务管理 32 4.4后勤服务管理 32 4.4.1后勤安全保障 32 4.5信息管理 32 4.5.1信息系统建设 33 4.5.2信息安全 33 4.6行风建设管理 33 4.6.1医德医风建设 34 4.7科研管理 34 4.7.1科研管理 ★ 34 4.7.2培训管理 ★ 35 4.8社区协同和居民参与 35 4.8.1 社区协同 35 4.8.2社会认同 35 4.8.3志愿者服务 35 附件 36 第一章 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 1.1功能任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1.1基本功能 【C】 1.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2.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3.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B】符合“C”,并 具有辐射一定区域范围的医疗服务能力。

【A】符合“B”,并 承担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学、培训工作。

1.1.2主要任务 【C】 1.提供当地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服务。

2.提供适宜技术,安全使用设备和药品。

3.提供中医药服务。

4.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有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5.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提供转诊服务,接收转诊病人。

7.提供一定的急诊急救服务。

8.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和技术管理。

【B】符合“C”,并 1.提供住院服务。

2.提供康复服务。

3.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A】符合“B”,并 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1.2科室设置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2.1临床科室 【C】 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

【B】符合“C”,并 设置口腔科、康复科、中医综合服务区。

【A】符合“B”,并 至少设立一个特色科室,有一定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C】 设置药房、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B超与心电图室可合并设立)、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供应室(可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B】符合“C”,并 设置中药房。

【A】 符合“B”,并 承担教学任务的机构,配置操作实训室。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C】 包含预防接种室、预防接种留观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

【B】符合“C”,并 1.设置听力筛查、智力筛查室。

2.预防接种门诊达到当地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

【A】符合“B”,并 1.增设心理咨询室、健康小屋,预防保健特色科室等。

2.预防接种门诊达到数字化门诊建设标准。

1.2.4职能科室 【C】 设有院办、党办、医务、护理、财务、病案管理、信息、院感、医保结算、后勤管理等专(兼)职岗位。

【B】符合“C”,并 至少设立3个以下职能科室:院办、党办、医务、护理、财务、病案管理、信息、院感、医保结算、后勤管理等。

【A】符合“B”,并 独立设立病案管理科、院感科。

1.3设施设备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3.1建筑面积 【C】 按服务人口数量业务用房面积达标:1400平方米/3—5万人口、1700平方米/5—7万人口、2000平方米/7—10万人口。

【B】符合“C”,并 1.设有病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要求增加建筑面积。

2.1—50张床位,每增设1张床位,建筑面积至少增加25平方米。

【A】符合“B”,并 50张床位以上,每增设1张床位,建筑面积至少增加30平方米。

1.3.2床位设置 ★ 【C】 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

【B】符合“C”,并 1.实际开放床位20-50张(含)。

2.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家庭病床。

【A】符合“B”,并 实际开放床位50张及以上。

1.3.3设备配置 【C】 参照《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要求配备相关设备,配备必要的中医药服务设备。

【B】符合“C”,并 1.配备与诊疗科目相匹配的其它设备。

2.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心电监测仪、远程心电监测。

3.配备一定数量基于信息化的便携式出诊设备和出诊交通工具。

【A】符合“B”,并 空气消毒机、呼吸机、动态心电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仪等设备仪器。

1.3.4公共设施 【C】 1.卫生厕所布局合理。

2.无障碍设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等区域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私密性保护措施。

4.在需要警示的地方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B】符合“C”,并 1.厕所达到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

2.候诊椅数量配备适宜,舒适度较好。

3.有必要的采暖、制冷设备。

【A】符合“B”,并 配备使用自助查询、自助挂号、自助打印化验结果报告设备,使用门诊叫号系统。

1.4人员配备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4.1人员配备 【C】 1.达到《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要求的配备。

2.人员编制数不低于本省(区、市)出台的编制标准。

3.卫生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单位职工总数的80%。

【B】符合“C”,并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50%以上。

2.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不少于2人。

【A】符合“B”,并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

2.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

3.中级职称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5%,至少有1名正高级职称医师。

4.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不少于3人。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1服务方式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1.1门急诊服务 【C】 1.门、急诊布局科学、合理,流程有序、连贯、便捷。

2.患者就诊方便,有导诊指示线路图,诊室标识清楚,设施设置人性化。

3.能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慢性病管理。

4.急诊服务区域标识醒目。

5.基本急救设备配置和药品配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运行状况好。

【B】符合“C”,并 1.设立咨询服务台、候诊区,开展导诊、分诊服务,提供轮椅、担架等便民设施。

2.能实现挂号、收费、医保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3.在挂号、检验、药房、收费等窗口有针对抢救患者的优先措施。

4.有急诊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

【A】符合“B”,并 1.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

2.独立设置急诊科。

3.职能部门对门急诊管理工作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门急诊工作质量。

2.1.2住院服务 ★ 【C】 1.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诊疗。

2.执行留观、入院、出院、转院制度,并有相应的服务流程。

【B】符合“C”,并 1.能为患者入院、出院、转院提供指导和各种便民措施。

2.有部门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并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转诊和出院病人随访。

【A】符合“B”,并 1.能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

2.职能部门对住院诊疗情况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住院诊疗工作质量。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C】 1.合理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2.明确划分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区域。

3.明确签约服务包的内容(包含中医药服务)。

4.签订签约服务协议。

5.按照协议提供服务。

【B】符合“C”,并 1.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3.签约居民续约率达到70%以上。

4.每个签约服务团队服务人口不超过2000人。

5.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6.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A】符合“B”,并 签约居民续约率达到80%以上。

2.1.4转诊服务 【C】 1.至少有1家相对固定的转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2.有转诊记录可查。

3.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并落实。

4.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疾病恢复期病人。

【B】符合“C”,并 1.转诊机构之间有转诊信息反馈机制。

2.能提供上级医院预约挂号服务。

3.有转诊信息系统。

【A】符合“B”,并 能提供上级医院预约检查、预约住院服务。

2.1.5远程医疗服务 ★ 【C】 1.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2.配备远程医疗的设施设备,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3.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远程医疗服务。

【B】符合“C”,并 1.不断完善和及时改进设施设备、信息技术。

2.通信网络和诊疗装置维护完好,能接受上级医院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

3.能开展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评价,有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及成效评价。

2.1.6出诊服务 ★ 【C】 1.制定有出诊服务标准或规范。

【B】符合“C”,并 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出诊服务,有记录。

【A】符合“B”,并 定期对出诊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持续改进。

2.2服务内容和水平2.2.1医疗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1.1病种(见附件)【C】 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50种常见病、多发病。

【B】符合“C”,并 1.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60种(含C中50种)常见病、多发病。

2.近3年累计收治住院病种不低于10种。

【A】符合“B”,并 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100种常见病、多发病。

2.2.1.2急诊急救服务 【C】 1.提供急诊服务,具备急救能力,能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和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休克及一般急危重症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

2.医务人员应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

能够开展清创、缝合、止血、包扎、简易骨折固定(如夹板外固定等)等急救技术。

3.急救药品配备齐全,定期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每年至少组织1次急救演练。

【B】符合“C”,并 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等重点病种具备初步识别与处理能力,对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尽力提供支持。

【A】符合“B”,并 1.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

2.医务人员急诊诊疗情况有登记与分析评价,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急诊服务有成效。

3.掌握胸腔穿刺术、环甲膜穿刺术等技术。

2.2.1.3全科医疗服务 【C】 1.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服务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2.能进行腹痛、腹泻、发热、贫血、咳嗽等常见症状的初步鉴别诊断。

3.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B】符合“C”,并 1.对诊断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康复期、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能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2.能完成外科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转运等处理。

3.提供儿童常见疾病诊疗服务。

【A】符合“B”,并 1.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分析并持续改进。

2.提供眼、耳鼻喉、烧伤等其他临床专科服务。

2.2.1.4中医医疗服务 【C】 1.有中医门诊,诊室具有中医文化氛围。

2.有具备资质的中医师。

3.能辨证施治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

【B】符合“C”,并 1.提供合格的中药饮片,并提供代煎服务。

2.能够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2种以上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3.对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管理。

【A】符合“B”,并 1.能够积极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方法,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2.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

2.2.1.5口腔医疗服务 ★ 【C】 1.能对口腔科常见疾病进行识别和初步诊治。

2.能提供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服务。

3.对口腔服务工作有记录。

【B】符合“C”,并 能提供复杂牙拔除术、正畸修复等技术服务。

【A】符合“B”,并 定期进行口腔医疗质量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

2.2.1.6康复医疗服务 ★ 【C】 1.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

2.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师对每个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并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3.能开展红外线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中医药治疗,超短波短波治疗,微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牵引。

4.有针对康复病人预防二次伤害的预案。

【B】符合“C”,并 1.能开展关节松动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作业疗法等服务。

2.康复治疗计划(含中医药服务)由康复医师(中医师)、治疗师、护士、病人及家属、授权委托人共同落实。

【A】 符合“B”,并 1.能开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运动疗法等。

2.对转入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连续的康复训练指导。

3.科室对康复计划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有改进措施。

2.2.2检验检查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2.1检验项目 【C】 开展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清电解质、血糖检测、ABO红细胞定型、ABO血型鉴定等检验项目(可依托第三方)。

【B】符合“C”,并 开展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淀粉酶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艾滋、梅毒抗体检测(初筛)、Rh血型鉴定等。

【A】符合“B”,并 1.开展心肌损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微生物等检测。

2.对中心临床诊疗临时需要,而不能提供的特殊检验项目,可委托上级医院或第三方检测中心等单位提供服务,或机构联合开展服务,但应签署机构之间的委托服务协议,必须有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以及结果回报时限等保证条款。

3.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经论证后及时推出新项目。

2.2.2.2检查项目 【C】 1.开展胸、腹部透视、CR摄片、心电图、B超检查。

2.检查设施设备配备符合相关要求,检查项目与临床工作相适应。

【B】符合“C”,并 1.开展DR摄片、彩超。

2.开展心电监测等。

【A】符合“B”,并 开展远程心电监测、动态心电监测、动态血压监测等。

2.2.3公共卫生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C】 1.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遵循国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范。

【B】符合“C”,并 1.辖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70%以上。

2.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

【A】符合“B”,并 1.辖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2.2.3.2健康教育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辖区健康教育服务。

3.健康教育服务内容符合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1.健康教育形式和频次达到规范要求。

2.利用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媒体、新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A】符合“B”,并 1.开展辖区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评估。

2.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

2.2.3.3预防接种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3.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流程与冷链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1.预防接种证(卡)建证(卡)率达到100%。

2.辖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A】符合“B”,并 1.辖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连续三年及以上未出现预防接种引起的医疗安全事件。

2.2.3.4儿童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儿童家长反馈。

【B】符合“C”,并 1.新生儿访视率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指导,必要时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孕产妇反馈。

【B】符合“C”,并 1.早孕建册率、产后访视率分别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有异常的孕产妇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异常的孕产妇进行指导和处理。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健康体检结果及时向居民本人反馈。

【B】符合“C”,并 1.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7%以上。

2.对患病老年人及时治疗或转诊,对发现有异常老年人及时转诊并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

【B】符合“C”,并 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4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6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

【B】符合“C”,并 1.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3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6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开展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反馈。

【B】符合“C”,并 1.在“应管尽管”基础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

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3.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培训指导、转会诊制度。

【A】符合“B”,并 1.在管患者服药率达到80%以上,其中规律服药率达到45%以上。

2.患者病情稳定率达到80%以上。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转诊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常住的肺结核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反馈。

【B】符合“C”,并 1.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达到9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0~36个月儿童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中医药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B】符合“C”,并 1.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50%以上。

2.相关服务由中医师及其团队开展。

【A】符合“B”,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5%以上。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

3.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B】符合“C”,并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95%以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95%以上。

【A】符合“B”,并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100%。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100%。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规范开展辖区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B】符合“C”,并 1.实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零报告制度。

2.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达到95%以上。

【A】符合“B”,并 辖区内连续三年以上无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不良事件。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C】 1.按照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或协助开展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

2.具备开展相关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3.建立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

【B】符合“C”,并 1.服务人员熟悉掌握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要求与工作流程。

2.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完成任务目标。

【A】符合“B”,并 辖区内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针对的健康危险因素、健康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C】 1.有育龄女性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制度与流程。

2.提供基本的宣教资料,放置在侯诊区、诊室、流产后观察室等场所,便于观看或取阅。

3.门诊及病房提供多种形式的避孕节育知识健康教育、咨询和就诊指导。

4.至少有一名兼职咨询服务人员。

【B】符合“C”,并 有相对固定的咨询服务人员,并定期接受培训。

【A】符合“B”,并 提供避孕药具自助发放服务。

2.3服务效果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3.1服务效率 【C】 1.每年至少开展1次服务效率总结分析,并有记录。

2.对诊疗效率有针对措施。

【B】符合“C”,并 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16人次。

2.辖区居民年平均就诊人次数不低于1人次。

【A】符合“B”,并 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20人次。

2.辖区居民年平均就诊人次数不低于2人次。

2.3.2满意度 【C】 1.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包括对机构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的满意度。

2.定期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包括工作环境、绩效分配方案、工作量等。

【B】符合“C”,并 1.有提高职工和居民满意度的具体措施。

2.职工满意度不低于80%。

3.居民满意度不低于80%。

【A】符合“B”,并 1.职工满意度不低于90%。

2.居民满意度不低于90%。

第三章 业务管理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1.1执业管理 【C】 1.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2.执行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1.在机构醒目位置公布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接受社会与公众监督。

2.职能科室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

【A】符合“B”,并 对科室诊疗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1.2规范诊疗 【C】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

2.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知识更新及时。

【B】符合“C”,并 1.设立专门职能科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和考核。

2.根据医学发展和本院实际,及时补充完善诊疗规范。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和反馈,持续改进。

3.2医疗质量与安全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C】 1.成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2.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3.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B】符合“C”,并 1.对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2.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数据分析质控有效。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C】 1.有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

2.有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3.有医疗质量管理的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

4.有机构及科室的相关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

【B】符合“C”并 1.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能覆盖机构医疗全过程。

2.利用多种形式对医疗质量控制结果及成效进行反馈通报。

【A】符合“B”,并 1.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制度。

2.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有监督、检查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明显。

3.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C】 1.有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

2.有针对不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

3.有与培训相适宜的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

【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0%。

2.有指定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

【A】符合“B”,并 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0%。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C】 1.住院诊疗活动的医疗质量管理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

2.对卫生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

【B】符合“C”,并 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住院诊疗质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3.2.2.3首诊负责制度 【C】 1.建立首诊负责制度,有首诊处理流程。

2.制定转科、转院程序和流程。

【B】符合“C”,并 1.各科医务人员应知晓和掌握首诊负责制度和处理流程。

2.首诊负责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完全落实。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落实情况有评价,持续改进。

3.2.2.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 【C】 1.有医疗文书书写相关的管理制度。

2.医务人员知晓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管理制度。

3.医疗文书书写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4.规范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2.定期开展病历展评,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

【A】符合“B”,并 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不低于90%。

3.2.2.5血液透析管理 ★ 【C】 1.符合《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等要求。

2.建立健全血液透析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血液透析室进行监督管理。

【A】符合“B”,并 对血液透析工作开展定期评估并持续改进。

3.2.2.6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C】 1.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并在校验期内,工作场所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2.提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与中心功能任务一致,能满足临床需要。

3.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并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

4.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健全合理(如无执业医师审核报告,可开展远程影像诊断审核流程)。

【B】符合“C”,并 1.各类影像检查统一编码,实现患者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

2.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检查,总结分析,落实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医生工作站可以调阅,至少可实现近1年在线查询。

2.有针对对比剂过敏反映的培训和演练记录,并记录过敏反应的不良事件。

3.2.2.7临床检验管理 【C】 1.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

2.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3.检验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健全。

4.检验报告单格式规范、统一,有书写制度。

【B】符合“C”,并 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2.能定期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

3.科室有专门人员定期自查、反馈、整改。每年至少一次向临床科室征求对项目的合理性意见。

【A】符合“B”,并 1.微生物检验项目对医院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充分支持。

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落实整改措施,持续改进。

3.2.2.8中医管理 【C】 1.有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并落实。

2.根据中医特色,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与教育活动,并有相关记录。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本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4.按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医疗文书。

【B】符合“C”,并 科室内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反馈,质量持续改进有成效。

3.2.2.9康复管理 【C】 1.有规范的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

2.有康复科(室)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

3.有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4.有具备康复资质的治疗师、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

【B】符合“C”,并 1.对转入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康复训练指导,保障康复训练的连续性。

2.科室对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反馈,康复治疗质量持续改进。

3.3患者安全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3.1查对制度 【C】 1.有规章制度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方法正确。

2.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就诊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3.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

4.至少同时使用包括姓名在内的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出生日期、年龄、性别、床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5.重点科室及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B】符合“C”,并 1.完善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2.对就诊者住院病历身份实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

【A】符合“B”,并 1.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急诊、手术室)病人使用条码管理。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有监管、反馈和改进措施。

3.3.2危急值报告管理 【C】 1.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2.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医学影像部门、心电图检查等)有“危急值”项目表。

3.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

【B】符合“C”,并 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有记录。

2.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至少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一次评估。

3.3.3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C】 1.有防范患者跌倒的相关制度,并体现多部门协作。

2.有患者跌倒等意外事件报告相关制度、处置预案与工作流程。

3.主动告知患者跌倒风险及防范措施并有记录。

【B】符合“C”,并 1.中心内有防止跌倒、烫伤等安全措施。

2.对患者安全风险质量监控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A】符合“B”,并 定期分析患者意外事件,持续改进,降低事件发生率。

3.3.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C】 1.有医务人员履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2.医务人员知晓重点环节,邀请患者或其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安全管理。

3.宣传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B】符合“C”,并 1.专业人员向患者提供安全用药咨询。

2.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针对病情的可选择诊疗方案。

【A】符合“B”,并 1.有数据证实“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取得的成效。

2.职能部门对患者参加医疗安全活动有定期的检查、总结、反馈,并进行整改。

3.4护理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C】 1.有在主任(或副主任)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2.按照标准配置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3.有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计划,与机构总体发展规划和护理发展方向一致。

4.相关人员知晓规划、计划的主要内容。

【B】符合“C”,并 1.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对各层次护理管理人员有考核。

2.有效执行计划并有总结。

【A】符合“B”,并 有对规划和计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分析,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3.4.2执行《护士条例》 【C】 1.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制定相关制度,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2.建立和完善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

3.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有工作方案与具体措施。

4.依法执行护士准入管理。

【B】符合“C”,并 1.护理部门对《护士条例》执行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护理部门能够按照临床护理工作量对全院临床科室护士进行合理配置和调配 【A】符合“B”,并 1.对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2.开展延续性护理和个案管理。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C】 1.依据《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制定分级护理制度,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护士掌握分级护理的内容,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

3.有定期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制度。

【B】符合“C”,并 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措施,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

2.科室对分级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2.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成效及结果。

3.4.4护理安全管理 【C】 1.制定并落实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2.有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演练。

3.严格执行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七对: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B】符合“C”,并 1.护士熟练掌握常见技术操作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

2.职能部门定期进行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成效评价,持续改进。

3.5医院感染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C】 1.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3.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工作规划和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

4.有针对各级各类人员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计划和内容。

5.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职责并履行。

【B】符合“C”,并 1.有对中心、科室两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月召开专题会。

2.对上级管理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调整完善工作计划和内容。

【A】符合“B”,并 对医院感染管理定期评估,对存在问题有反馈及改进措施,并持续改进。

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 【C】 1.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2.有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监测的目录/清单,开展感染发病率监测,符合(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4.对感染高风险科室及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B】符合“C”,并 1.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对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2.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与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A】符合“B”,并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持续改进,并有成效。

3.5.3手卫生管理 【C】 1.定期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有记录。

2.手卫生设施种类、数量、安置的位置、手卫生用品等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WS/T313-2009)。

3.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有中心、科室两级对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整改措施。

2.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70%,洗手方法正确率≥70%。

【A】符合“B”,并 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80%,洗手方法正确率≥80%。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C】 1.有满足消毒要求的消毒设备、设施与消毒剂(可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2.定期对有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测、对消毒剂的浓度和有效性等进行监测。

3.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重点部门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和落实措施,并执行。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医用耗材、消毒隔离相关产品的采购质量有监管,对设备设施及消毒剂检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有总结、反馈,及时整改。

2.有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有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程序、规范及判定标准。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持续改进的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记录。

3.6医疗废物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C】 1.有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2.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工作,上岗前经过培训。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制度与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开展监管,并有记录。

【A】符合“B”,并 根据监管情况,对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追踪与成效评价,有记录。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C】 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并与生活垃圾分开存放,医疗废物的处理符合《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要求,有运行日志。

2.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与监测的原始记录。

3.无环保安全事故。

【B】符合“C”,并 定期开展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的培训,并有记录。

【A】符合“B”,并 1.医疗废物全部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集中进行处置。

2.定期对污水进行相关监测,并达标。

3.有根据监管情况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得到落实。

3.7放射防护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7.1放射防护管理 【C】 1.有中心领导及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2.职能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熟悉有关规定,能够履行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

3.每年一次对放射设备及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达标,有警示标志。

4.制定工作人员和受检人员放射防护制度并配备相应设施。

5.每90天至少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1次个人剂量监测。

【B】符合“C”,并 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改进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有记录。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设备、操作人员的放射剂量检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反馈和整改。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C】 1.有保障设备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

2.对设备实行统一保养、维修、校验和强检。

3.有设备使用情况的登记资料,信息真实,完善,准确。

【B】符合“C”,并 1.操作人员能执行日常保养和维护。

2.有放射医学设备故障维修情况的分析报告,用于指导设备的规范使用。

【A】符合“B”,并 有根据放射装置使用监管情况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得到落实。

3.8药事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8.1药品管理 【C】 1.设立药事与药物治疗管理组织,有相应工作制度。

2.有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制度与流程,有药品贮存相关制度并执行。

3.疫苗的流通、储存、领发、登记及使用等符合有关规定。

4.药品库存量及进出量、调剂室库存量及使用量定期盘点、账物相符。

5.中药饮片相关管理制度健全,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等符合相关规定。

6.有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有关规定并执行。

【B】符合“C”,并 1.实行药品采购、贮存、供应计算机管理。

2.根据药品用量金额评估药品储备情况,药品储备适宜,与医院用药相衔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药品供应、质量和数量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3.8.2临床用药 【C】 1.临床药物治疗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相关规定。

2.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2.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有临床用药监控体系,有干预和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与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成效。

3.8.3处方管理 【C】 1.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本单位处方管理实施细则,对注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权、医嘱或处方开具等有明确要求。

2.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制定处方点评制度并实施。

3.每月至少抽查50张门急诊处方(含中医饮片处方)进行点评。

【B】符合“C”,并 1.处方评价结果纳入质量考核目标,实行奖惩管理。

2.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有记录可查。

【A】符合“B”,并 有案例证实,根据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持续促进合理用药。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并有记录。

3.制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处理办法和流程,并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符合“C”,并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奖惩措施。

2.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数据库或台账。

【A】符合“B”,并 对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分析,有整改措施。

3.9公共卫生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9.1公共卫生管理 【C】 1.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室和责任人,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2.制定本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方案。

3.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4.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如实完整报送相关服务数据。

【B】符合“C”,并 1.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内容充实、有分析评价。

2.开展居民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和获得感。

【A】符合“B”,并 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跟踪管理。

第四章 综合管理 4.1党建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1.1党的组织建设 【C】 1.成立党的组织,按期换届。

2.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要求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党建述职,认真开展党的各类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3.严格落实党务公开,按时足额缴纳党费。

【B】符合“C”,并 1.实现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

2.定期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日活动,有活动记录和照片。

【A】符合“B”,并 党的基层组织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或支部内党员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4.1.2党风廉政建设 【C】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岗位风险分级和监管等制度。

2.定期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3.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对“四风”。

4.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

【B】符合“C”,并 重点风险岗位制度完善、有监督机制,提醒管理常态化。

【A】符合“B”,并 党风廉政建设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相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4.2人员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2.1绩效考核制度 【C】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培训、继续教育等。

2.有基于医德医风、服务质量和数量并综合考虑岗位、技术、资历、风险和政策倾斜的绩效考核方案。

3.绩效考核公平、公开、公正,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

【B】符合“C”,并 1.绩效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重点工作岗位倾斜,合理拉开差距。

2.对绩效考核方案动态调整,考核公平合理。

【A】符合“B”,并 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绩效考核。

4.2.2人才队伍建设 【C】 1.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发展计划。

2.每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至少1名)到区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3.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新员工须经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后方可上岗。

【B】符合“C”,并 1.人才梯队建设合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发展需要,按规定选派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住院规范化培训或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2.在岗人员按照规定完成医学继续教育要求的相应学分,学分达标率≥ 80%。

【A】符合“B”,并 1.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2.在岗人员按照规定完成医学继续教育要求的相应学分,学分达标率≥90%。

4.3财务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3.1财务管理 【C】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

2.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收费价格透明。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固定资产明细目录,台账完整,账物相符。

4.财务人员配置到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机构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报账员。

【B】符合“C”,并 1.认真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预算,定期进行经济(财务)运行分析,有分析报告。

2.有内部监督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定期开展财务管理制度培训。

【A】符合“B”,并 有定期财务管理总结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财务工作。

4.4后勤服务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4.1后勤安全保障 【C】 1.有水、电、气、电梯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3.制定耗材、物资和设备采购计划,加强后勤物资管理。

【B】符合“C”,并 1.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措施和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

2.有后勤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A】符合“B”,并 根据演练效果和定期检查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

4.5信息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5.1信息系统建设 【C】 1.制定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

2.设置信息化管理专(兼)职机构或人员。

3.建立财务、药房、门诊、住院、检验、放射等信息系统,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需求。

4.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专题会议,建立信息使用与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B】符合“C”,并 1.机构内医疗、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检查检验等信息互联互通。

2.信息系统支持运行、管理、监管及签约服务等业务。

【A】符合“B”,并 1.信息系统支持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开展。

2.系统具备临床决策支持功能。

3.建立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部署在区县级及以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4.5.2信息安全 【C】 1.有加强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

2.有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具有防灾备份系统,实现网络运行监控,有防病毒、防入侵措施。

3.有信息网络运行、设备管理和维护,系统更新、增补记录。

【B】符合“C”并 信息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病人隐私。

【A】符合“B”并 1.有信息安全运行应急演练。

2.具有防灾备份系统。

4.6行风建设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6.1医德医风建设 【C】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德考评公示制度。

2.医德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晋职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衔接。

3.设置投诉电话或举报箱,及时处理群众投诉。

【B】符合“C”,并 医德医风建设有成效,对优秀科室及先进个人,制定宣传、表彰、奖励措施并落实。

【A】符合“B”,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风建设有成效,相关工作得到县(区)级及以上政府相关部门表彰。

4.7科研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7.1科研管理 ★ 【C】 建立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B】符合“C”,并近3年至少承担1项科研课题。

【A】符合“B”,并 注重课题研究结果产出和转化。

4.7.2培训管理 ★ 【C】 1.作为地市级培训基地。

2.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培训计划、大纲、总结等。

3.开展了相关培训。

【B】符合“C”,并 1.作为省级培训基地。

2.开展了相关培训。

【A】符合“B”,并 1.作为国家级培训基地。

2.开展了相关培训。

4.8社区协同和居民参与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8.1 社区协同 【C】 与街道、民政、公安、教育、残联、老龄办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B】符合“C”,并 与街道和社区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定期总结。

【A】符合“B”,并 1.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相互配合。

2.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推进医养结合。

4.8.2社会认同 【C】 定期邀请社会监督员对机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

对监督组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

【B】符合“C”,并 年内服务投诉处理有登记,处理结果记录完整、清楚。

【A】符合“B”,并 被社会各界认同,受到媒体等关注和正面宣传,得到各级各类表彰。

4.8.3志愿者服务 【C】 建立志愿者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B】符合“C”,并 开展志愿者相关培训工作。

【A】符合“B”,并 通过组织慢性病患者俱乐部、患者同伴教育、自助健康体检等活动,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附件 医疗服务推荐病种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基本病种(66种)(一)内科(26种)高血压病(I10.x0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25.103)、先天性心脏病(Q24.900)、心肌炎(I51.400)、脑卒中(I64.x00)、眩晕综合征(H81.901)、偏头痛(G43.900)、急性气管炎(J04.100)、支气管炎(J40.x00)、肺炎(J18.900)、肺气肿(J43.90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27.90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6.900)、腹泻(K52.916)、胃肠炎(A09.901)、结肠炎(A09.902)、胆囊炎(K81.900)、泌尿道感染(N39.000)、急性肾小球肾炎(N00.902)、糖尿病(E14.900)、高脂血症(E78.500)、贫血(D64.90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45.900)、带状疱疹(B02.900)、皮炎(L30.900)、肺结核(A16.200)。

(二)外科(17种)阑尾炎(K37.x00)、腹痛(R10.400)、胆管结石(K80.500)、泌尿系结石(N20.900)、腹股沟疝K(40.900)、睾丸鞘膜积液(N43.301)、痔(I84.900)、便秘K(59.000)、肛周脓肿(K61.001)、前列腺增生(N40.x00)、头部外伤(S09.900)、骨折(T14.200)、椎动脉型颈椎病(M47.001+)、肩周炎(M75.001)、关节炎(M13.900)、腰肌劳损(M54.505)、腰椎间盘突出(M51.202)。

(三)妇产科(7种)女性盆腔炎(N73.902)、宫颈炎性疾病(N72.x00)、急性阴道炎(N76.000)、子宫内膜炎(N71.902)、输卵管炎(N70.904)、卵巢炎(N70.903)、助产单胎分娩(O83.900)。

(四)眼、耳鼻咽喉科(10种)结膜炎(H10.900)、急性鼻咽炎(J00.x00)、急性鼻窦炎(J01.900)、鼻出血(R04.000)、急性扁桃体炎(J03.900)、急性咽喉炎(J06.000)、急性咽炎(J02.900)、疱疹性咽峡炎(B08.501)、中耳炎(H66.900)、非化脓性中耳炎(H65.900)。

(五)口腔科(6种)龋齿(K02.900)、急性牙周炎(K05.200)、牙列部分缺失(K08.104)、化脓性牙龈炎(K05.101)、口腔粘膜溃疡(K12.109)、口腔炎(K12.112)。

(以上疾病代码按《GB/T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执行。)二、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国卫办医发〔2016〕12号)中所含部分病种。

2.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篇二

关键词:社区服务,标准体系

1 社区服务概念

社区服务是指国家政府、社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的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其他文化、生活、物质等方面的服务, 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 是一种福利性质的公益性的便民利民服务。但是社区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 它与具有经营性质的社会服务业是不同的。它是以社区整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 互助与自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 而且它也不只是一些社会志愿性和自发性的服务活动, 而是属于有系统、有指导、有组织的服务体系。

2 我国社区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和退休人员进入社区,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再加之各大中小型城市开发的楼盘越来越密集, 人们的居住聚集量越来越明显, 呈现出大量的现代社区。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给我们的现代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一层的新要求。社区服务在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已有20余年的历史。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积极指导下, 依靠社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参与和推动,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积累了大量经验, 并为我们早期的社会服务奠定了大量的基础, 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形象窗口。但社区服务是公益性较大、互助性较强、服务对象众多、服务范围广的特殊社会活动, 仅仅依靠我们的经验以及一些文明精神口号来作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还没有明确细化的规范标准和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形成的对社区服务的多要求高要求, 同时也大大限制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社区服务的进一步拓展。

3 国内外社区服务标准化现状

众所周知, 标准化可以规范社会的生产活动, 规范市场行为,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建立最佳秩序, 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随着标准化重要作用的日益突显, 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生产、我们的产品中, 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我们的各个行业、产业、服务以及生活中, 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提及到标准二字。只有标准化规范化了, 人们才会有规可循, 有据可依, 才能使我们各个行业、产业、服务、生活最大利益化、最高效率化、最强保障化。最近几年来, 关于标准化在服务业的研究引起了全球世界各地的重视, 社区服务标准化就属于服务业标准化范畴。国外对社区服务的概念划分界定以及管理模式并不一样, 而且对标准化建设的划分和国内有一定的区别。目前, 国外没有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这一提法, 也没有制定具体的社区服务标准体系。但是发达国家对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比较多, 同时对社区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比我国早, 涉及的范围也要广, 深度也更深, 早已将社区服务的各类标准归纳到了相关类似的行业标准以及政府的一些法律法规中。例如法国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 规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美国、日本、英国还具体细化到制定了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及服务标准, 来规范社区体育管理服务。欧洲发达国家这些对社区服务的标准规范化, 为国家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大大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提升了社区居民的需求满足感。在国内, 社区服务标准化也同样引起了政府一定的重视。2007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商务部、体育总局和旅游局下发了《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国较大领域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社区服务标准化也是服务标准化探索的重要领域。2009年, 国标委出台《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对社区服务的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尽管在研究方向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说到我国社区服务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还是社区服务一直以来没有具体标准化。目前, 虽然我国社区管理服务涉及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法规有50余项, 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有9项, 各地地方标准30多余项。但是鉴于社区服务的独有特点, 这些标准单一、零散, 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远远满足不了这一特殊服务业的要求, 需要一个更全面更具体更详细更整体的标准体系来规范评价我们的社区服务业, 这就是所谓的社区服务标准体系。

4 社区服务标准体系的意义

3.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篇三

一、卫生法统领医疗卫生事业

1984年,加拿大通过了《加拿大卫生法》(Canada Health Act)。这是加拿大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基石,为加拿大永久居民或公民享受全民免费医疗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加拿大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统一标准。加拿大的医疗卫生制度以公费医疗为主,即由政府出资、由私营医院医生提供医护服务。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在全国10个省和3个领地实行一整套相互挂钩的全民医疗保险计划。(它是由公众(政府)出资,由私人经营;从普通税收中拨款建立;统一由省级政府进行管理,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给加拿大所有公民和永居者;所有加拿大的居民不分种族、病史、收入、生活水平,都统一享受相同的医疗服务。)加拿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的各部分都必须符合《加拿大卫生法》规定的5项标准:

一是医疗卫生管理系统的公共性,各省的医疗系统必须由非营利性的公共机构管理并接受审计。因此,各省区政府卫生部门便成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单位;

二是医疗保健项目的全面性:体系必须包含全部的医疗服务,包括综合医院、家庭医生、牙医等;

三是覆盖人群的普适性:全体居民(包括加拿大公民、永久居民,以及持有特定的居留身份的非永久性居民等)都有享受此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权利,并都能享有相应的医疗服务,必须被给予公平注册医疗体系的权力;

四是医疗卫生系统使用的无障碍性: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对公民就医有影响的因素,任何公民都不会因种族、经济、身体健康或地域等原因,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受到制约,搬至其他省份的居民必须被目标省份医疗体系所保障,旅游至其他省份的居民享有随时使用急诊的权利;

五是系统使用权的通用性。鉴于国家体制的联邦性,各省区拥有各自系统的管理权,但要求各省区的保障体系是通用的,各省的医疗保障项目应包括省内居民临时在其他省就医所获得的卫生保健服务,各省的医疗体系必须提供可便捷使用的终端,这些家庭医生、手术大夫、牙医必须被给予合理的报酬。

二、分层管理体系及相关标准

加拿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就诊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监管体系,就诊服务包括三级体系:第一级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守门人”,也是居民直接联系对象,是病人进入医院或专科门诊的控制点,主要由全科/家庭医生及其诊所组成,绝大部分是个体经营,具备很高的自由度,薪水与其名下注册居民的数量和工作量直接挂钩,居民可自由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本类其他从业者还包括牙医、护士、药剂师;第二级是二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加拿大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全面深入的医疗服务,也是家庭医疗服务的协助或直接提供者;第三级是专业/补充医疗卫生服务,这级拥有向其他研究机构、专科医生或医院推荐病人的权利,其中许多专科医生也是个体经营,并可以在医院挂职和接受病人预约。

加拿大医疗卫生监管体系也实行分层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加拿大医疗卫生监管体系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联邦政府对各省、地区执行《加拿大卫生法》情况及保健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联邦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职责是制定一套全国性医疗卫生原则或标准(即《加拿大卫生法》),并通过加拿大医疗转账基金(CHT)向各省医疗卫生事业提供资金。那些经济欠发达省份还可通过平衡拨款从联邦政府获得医疗卫生经费。另外,加拿大的育空、西北和努纳武特3个地区,还可通过地区特殊资金(TFF)从联邦政府获得支持,协助其向区内居民提供包括卫生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此外,联邦政府还要履行宪法所规定的各项职责,包括为几类特殊民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如:退伍军人、在居留地生活的加拿大原住民和因纽特人、现役军人、联邦监狱的在押人员以及加拿大皇家骑警等。

第二个层次是各省政府对省内医院及其他有关卫生机构保健经费使用效益及卫生服务质量的监管。根据加拿大宪法,医疗保健工作主要由省、地区政府管辖。各省、地区除了与联邦政府一起资助医疗保健工作外,主要负责管理和实施本省或地区的各项医疗保健工作,包括:医院、私人医生和专科医生提供的各种医护服务及专科辅助性医疗服务(占省或地区医疗总开支的63%)。

有些省与地区政府还负责提供不在卫生法范围内的补充医疗服务(如处方药品、家庭护理、医学仪器和设备等),但是,所占医疗总开支的比例相对不大(如药物开支仅占省或地区医疗总开支的8%左右)。

市政府主要是有选择性地对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地面急救车提供资助与服务,拥有并管理老人之家。关于地面急救车服务,由市政府与省、地区政府各提供50%资助。

第三个层次是医院对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加拿大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考评和监测体系,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评价。医生就业证书由医师协会负责发放,医生获得从业证书后,就可从事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医师协会具有认证、教育调查、纪律处分、处理与患者的关系等多项功能。各省护士必须在其所在省份的护士协会进行注册,护士协会依据护士工种的分类制定职业标准。护士协会与雇主、教育机构和政府合作,确保护士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加拿大还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信用评估体系和医院经费使用效益评估体系,并由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研究机构等)对医院进行衡量和排名。

三、几点启示

观察加拿大医疗卫生体制及标准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国家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大法。借鉴加拿大经验,我们有必要尽快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对医疗卫生的性质、体制、机制、要求等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予以法制化。

二是构建覆盖全国涵盖农村的公立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从加拿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看,其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我国为最大限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要优先建立公办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中高级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管办分离、分级分层监管。政府的职能是在保障社会公平性方面提供服务、监督和管理,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办医院”真正转向“管医院”,不能直接经营管理医疗单位,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

四是整合全社会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最后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

4.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篇四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最大投资效益,特制定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第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主体,其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四条 指导意见所称建设项目,是指经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列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除执行本指导意见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建 设 原 则

第六条 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尽量利用原有基础设施。

第七条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和有关建筑技术规范,从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努力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装备适宜、经济合理。

第八条设计、监理、施工等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和方面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第九条应贯彻安全、环保的原则,充分考虑节地、节能、节水、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十条应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避免交叉感染,保障安全。

三、建 设 标 准

第十一条 建设规模依据填平补齐的原则,合理确定。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构成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房屋建筑包括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医技科室用房和管理保障用房等。临床科室用房主要包括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等;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医技科室用房主要包括检验室、B 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消毒间;管理保障用房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室、办公用房等。场地包括道路、绿地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包括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

第十三条 应设置观察床,原则上不设住院治疗功能的病床,可设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功能,压缩住院治疗功能床位,逐步取消手术、产科等专科医疗功能。

第十四条 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床位规模应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设置0.3—0.6 张床位,且原则上不超过50张。相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设置。

第十五条 不设置护理康复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确定建设规模。按人口规模可分为三档,具体为1400㎡/3-5万人、1700㎡/5-7万人、2000㎡/7-10万人。设置护理康复床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按每床不超过25㎡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六条 配置X线机的,按每台不超过60 ㎡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七条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八条 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见下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比例表

用房类别比例

临床科室用房53%

医技科室用房13%

预防保健科室用房28%

管理保障6%

第十九条 新建独立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容积率宜为1—1.5。

第二十条 绿化用地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

四、设备配置标准

第二十一条 设备基本配置标准参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除基本配置之外,可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相应增加康复理疗、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设备。

五、建 筑 要 求

第二十二条 建设选址应方便群众、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避开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场所。应充分考虑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特殊性质,按照公共卫生有关要求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十三条 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交通、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

第二十四条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科学合理、节约用地。

(二)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三)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能耗。

(四)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如设在其它建筑内,宜选择相对独立区域的底层或带有底层的连续楼层。

第二十六条 新建独立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为单层、多层建筑,建筑造型宜规整。

第二十七条 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设计,确保建筑安全。

第二十八条 房屋建筑耐久年限不应低于二级。建筑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二十九条 建筑耐火等级应不低于二级,消防设施的配置应遵守国家有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三十条 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应分别独立成区,分设出入口。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用房宜设置在首层。

第三十一条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应设置独立出入口。污物运送出口宜单独设置。

第三十二条 设计、施工和选材等要严格贯彻国家建筑节能、环保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第三十三条 建筑内外装修和院区环境,应符合简朴、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卫生行业特点和当地人文特点。宜选用经济、耐久、功能性好并符合卫生学要求的材料,严禁奢华装修。

第三十四条 应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应考虑满足对患者救治特殊需要设置无性别卫生间。

第三十五条 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时应设电梯。

第三十六条 主要建筑的围护结构及屋面,应符合建筑节能和防渗漏要求。外窗应选用气密性和防水性能良好的产品。

第三十七条 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用房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室内净面积不宜低于下列规定。

(一)全科诊室10㎡、中医诊室10㎡、康复治疗室40㎡、抢救室13㎡。

(二)预防接种室65㎡、儿童保健室10㎡、妇女与计划生育指导室18㎡、健康教育室40㎡。

(三)检验室28㎡、B 超和心电图室12㎡、西药房16㎡、中药房16㎡、治疗室8㎡、处置室8㎡、健康信息管理室16㎡、消毒间20㎡。

第三十八条 宜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0m;两侧候诊,净宽应不小于2.70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0m。

第三十九条 一般医疗用房室内净高宜为2.7-3.3m。医技科室用房应根据需要确定。

第四十条 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和医技科室用房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墙面、顶棚应易于清扫、不起尘、易维修。踢脚板、墙裙应与墙面平。有推车(床)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撞措施。

(二)地面应采用防滑、宜清洗的材料。检验用房地面还应耐腐蚀;有防尘、防静电要求的医疗设备,用房地面应选择相应功能材料。

(三)化验台、操作台等台面应采用耐腐蚀、易冲洗、耐燃烧面层。相关洗涤池和排水管应采用耐腐蚀材料。

(四)药房应有防虫、蝇、鸟、鼠等动物侵入的设施和防潮设施。

(五)消毒间、卫生间、污物(洗)间等有蒸汽溢出和结露的房间,应采用牢固、耐用、易清洁的材料装修到顶,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蒸汽排放顺利、楼地面排水通畅不出现渗漏。

(六)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易清洁的建筑配件。卫生间的洗手池和便器应采用非手动开关。

第四十一条 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

第四十二条 供电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电源装配容量应满足现有设备及近期的增容需求。不小于500mA的放射医疗设备的电源,宜由配电室直接供电。

第四十三条 放射、功能检查、检验、消毒等用房以及未设外窗的房间应设置通风设施,有条件的宜设置空调。

第四十四条 有条件的可根据使用特点和需求设置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第四十五条 主要建筑的排水管道应采取防堵塞、防渗漏、防腐蚀措施。应设置管道井,主要管道沟宜便于维修和通风,应采取防水措施。

第四十六条 给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第四十七条 污水排放系统应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有关规定。

第四十八条 污物处理系统应满足《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归集、存放与处置应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5.社区“一站式”服务标准 篇五

“一站式”服务标准

一、文明服务。服务场所规范、设施便利;工作人员挂牌服务,语言文明,态度热情;尊重隐私,保守秘密,诚实守信。

二、公平服务。对所有服务对象一律平等对待,公平服务,不歧视。

三、优先服务。对于就业困难的求职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和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应提供优先服务和重点帮助。

四、高效服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服务;主动简化办事程序;注重增强求职人员竞争就业能力,培养其自主就业、自主创业意识。

五、灵活服务。服务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内容和服务约定。

六、公开服务。公开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政策规定和审批程序,设立监督电话,接收监督。

6.城乡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篇六

建设标准(试行)

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提高农村新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社区管理服务作用,特制定农村新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现将建设标准公布如下。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硬件设施:

1、标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2、选址: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应设在社区主要场所的一楼,服务大厅面积在80平方米左右。

3、配套设施:电子触摸屏、显示屏、服务评价器、电脑、电话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档案柜等办公设施,以及桌椅、茶几、饮水机、雨伞、老花镜、签字笔、服务卡、办事须知等便民用品,做到服务设施齐全。

4、窗口设臵:大厅可设民政事务、计划生育、社会保险、综合治理、党员服务、农林服务、家电下乡、综合服务等窗口,各镇(街道)也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一般设臵3-5个窗口。

二、软件设施

1、服务人员:中心实行坐班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5名,窗口人员可由镇(街道)干部、大学生村官或专职社工人员担任。

2、服务事项:涵盖县委、县政府调整下放到社区的73项办事事项,并结合当地群众的服务需求,适时增加自选服务事项。对社区不能办理的事项,一律给予代办或协办,实行代办或协办事项和服务承诺公开制,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所办的所有事项要用专用登记本进行逐件登记。

3、服务平台。建立较为完备的网络基础材料信息库,依托县行政审批中心统一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电子化运行(各镇(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不再单独建设信息化业务系统)。建立网上虚拟办事大厅,办事群众可进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

4、服务制度。主要有以下制度:(1)工作人员岗位职责;(2)首问负责制度;(3)一次性告知制度;(4)AB岗工作制度;(5)廉政建设管理制度;(6)工作人员守则。

5、印章管理。群众办事中涉及的各类印章,采取以“印章加编号”的形式,分授到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同时,加强印章管理,建立印章使用审批、登记、备案、管理制度。

三、大厅布局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臵“一站式”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

1、背景墙:上面为红、蓝两只紧握的手图形构成的一 2 个心形图案(红色代表提供服务的一方,蓝色代表接受服务的一方),下面为黑字服务标语:“一切为了群众”。

2、墙上布臵内容:服务大厅四周墙上需张挂以下几项内容:

(1)各项工作制度

(2)工作人员形象公开栏;(3)服务流程图(4)办事事项流程图(5)电子显示屏

3、厅内布臵:服务大厅内要放臵电子触摸屏,办事群众填写、休息桌椅,饮水机等。

四、其他要求

1、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要按照上述建设标准,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于2012年11月底前完成规范化创建,完成率要达到100%。因受场地限制,服务人口少,办件量少等原因,需适当降低标准或不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说明详细理由,以书面形式报县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审核批准。

2、县纪委监察局计划于11月初进行检查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标准

一、硬件标准:

(一)场所

1、标识:按照省里的统一标识。

2、挂牌:××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内设办公室挂牌:社区综治办、人民调解室、社区警务室

3、面积:规模2000户以上的社区原则上要有3个独立的房间,确保社区综治办、人民调解室、警务室能够独立设臵,每间工作室用房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建设示范社区的,中心场所总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4、布局布臵:社区服务中心窗口要有独立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接待窗口,挂“综合治理”的牌子。综治办按照温馨、简洁原则,将综治工作组成人员亮相牌、综治工作职责等上墙。调委会组成人员亮相牌、调委会职责、工作原则和任务、工作纪律及纠纷受理范围、调委会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调解流程等按照市司法局统一制定的范本上墙;调解室统一悬挂人民调解徽章和“公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等标语;调解室内设有调解员、记录员、纠纷当事人等桌牌,摆放规范。警务室对社区民警亮相牌及有关制度职责上墙。

(二)设施配套

1、基本设备:“一办二室一窗口”内要确保必要的办公设备,社区综治办要配臵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电脑,确保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正常运转。

2、专门设备:调解室要配有调解桌,社区要配臵巡防设备。

二、软件标准:

(一)人员

社区综治办要配备2—3名专兼职综治干部,其中1名专职综治干部专门负责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社区警务室要有1名民警专人负责;人民调解室要建立若干名调解员的人才库;按上级有关规定配备禁毒社工;社区协警按照新居民每500人增配1名的标准配臵。整合社区原所辖各村综治人员,组建“平安和谐服务队”、社区巡防队伍等社区综治组织。建立一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素质过硬的综治队伍,提升社区安全防范能力。禁毒社工按辖区实有吸毒人数的5%的比例配备到位。

(二)服务内容

1、服务项目:组织开展综治“网格化”管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治安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加强归正人员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等重点人员的帮教管控;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大力推进各类平安创建和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平安建设知晓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平安建设群众参与度;协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反邪教宣传教育、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法律援助、新居民服务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等平安建设相关工作。

2、服务要求:以“五个到位(即:网格划分到位、队伍组建到位、职责落实到位、信息平台建设到位、作用发挥到位)为目标,推进综治网格化管理“一张网”工作模式;建立社会管理动态“数据库”,按照“以综治工作为主题、5 以掌握信息为重点、一化解矛盾为目的、一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工作要求,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全方位落实动态信息采集和处臵工作,提高信息录入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综治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社区调解机制建设:整合社区所辖各村调解力量,及时有效地化解社区各类矛盾,消除治安安全隐患。要进一步抓好社区调解组织建设,以社区书记或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调委会主任为直接责任人,经推选吸纳本地有威望、热心人士组成社区人民调委会,承担对民间纠纷等矛盾纠纷的调解职责。

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各社区和公安派出所要按照上级有关社区警务工作规定,积极抓好警务室建设,实行警务公开,整合建立社区巡防队伍,开展治安巡防,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重点人员教育管控等工作,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文体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硬件标准

(一)场所

1、标识:“××社区文体服务中心”

2、挂牌:文体服务中心内挂社区学校、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排练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等牌子。

3、选址:文体服务中心应选在居民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社区的中心位臵,与社区其他四个中心的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可以将中心建在一幢楼内,方便居民的参与。

4、面积:文体服务中心室内活动场所面积要求不少于300平方米,其中多功能室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点或电子阅览室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文体活动室总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

5、布局:多功能室内一般设社区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老年大学、党员远程教育等多媒体教育培训机构;文体活动室根据实际设臵书画室、健身室、乒乓球室、棋牌室、排练室等。为照顾社区内老年人的活动方便,文体活动室要设在大楼的低楼层内。室外文体活动场所一般要建篮球场或(门球场)、健身苑点等,有条件的社区还要建有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文体休闲公园、室外演出舞台等文体活动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

6、其他要求: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体生活,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服务。

(二)设施配套

1、室内:

多功能室要配臵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影视播放等所需的电脑、投影、音响、桌椅等基本设备、器材。

图书阅览室(含农家书屋)配臵图书不少于1500册,7 品种不少于1200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电脑不少于1台,并具备满足出版物陈列、借阅、管理的基本条件。图书、报纸期刊的内容要满足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等多种人群的需求。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要有3台以上的电脑。文体活动室内应配备的器材有:书画用的笔、砚、纸不少于5套,乒乓球桌、球拍、乒乓球不少于2套,各类乐器、棋牌器材不少于4套,室内体育活动器材不少于5套。

2、室外:

文体休闲活动广场(社区全民健身广场)面积3000平方米,应建有以下设施:

(1)一片标准的塑胶(或水泥)灯光篮球场;(可与学校篮球场建设相结合)

(2)一片标准的塑胶网球场(或门球场)

(3)一个400平米以上的水泥(或大理石)健身广场;(4)一条200米以上的健身路径(宽度不少于1.2米);(5)20件以上的健身器材(可安臵在绿地中);(6)室外乒乓球台2副;

(7)小型儿童娱乐设施;(可与社区幼儿园娱乐设施健身相结合)

(8)一个长10米以上的宣传长廊,包括居委公开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9)大舞台的标准为宽12米、深10米,可供日常演出需要。

可用当地特色体育项目的活动场地来代替上述1-7项的某一场地。(该场地应与被替换场地具有大致相同的规模)。公园应保持环境整洁,并设臵安全管理制度及规范行为的标识牌。

二、软件标准

(一)人员队伍

各社区至少要有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有条件的社区可聘用有文艺专长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文化工作指导(辅导)员、助理员。由县、镇(街道)两级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文化管理员工作报酬,切实保障社区文化管理员相应待遇。积极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至少配有2名文体管理员或活动指导员,组织、指导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至少各配1名管理员;以上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兼职使用;建有2支以上业余社区文体骨干队伍1支有特色的团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中作用明显。有条件的社区可聘用有文体专长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文体工作指导(辅导)员、助理员。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体专长的人员成为文体志愿者。

(二)服务内容

充分利用服务中心的文体设施,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在多功能室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形势任务教 9 育、公民道德、文化、法制、科普、卫生、环保、交通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经常组织有社区特色、群众乐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节庆每年组织4次以上文化体育活动;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开放室内文体活动场所每周不少于48小时;文体工作情况及开展活动的图片、文字材料都要记录在案,艺术档案健全规范。对落实制度与会议分析,有责任分工,有责任落实等配套措施,照章办事。

(三)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健全文体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制度上墙,确保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主要制度有:

1、农家书屋管理制度;

2、农家书屋管理员工作细则;

3、借阅须知;

4、网络播放室管理制度;

5、棋牌室管理制度;

6、图书室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7、自学园地管理制度;

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二级中心管理制度;

9、其他各活动场所的管理办法等。

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硬件设施:

1、场地面积:200平方米以上。

2、标识:××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

3、选址:已设镇(街道)卫生院、计生服务站所在地的农村新社区原则上不再重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进行资源的整合,增加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宣传采集职责。但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计卫联络制度。

4、科室设臵:全科诊室、治疗室、处臵室、药房(药具发放室)、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室、B超妇检室、健康信息管理室(信息管理办公室、宣传教育健康咨询室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室)、开展输液还应单独设输液室。

二、软件设施

(一)人员:配备3名以上具有职业资格的卫技人员,必须有1名执业医师、1名执业助理医师(女)、1名护士以上。

(二)人员聘用方式:由卫生、计生、药监部门以及镇(街道)负责。

(三)服务内容:

1、卫生防病

(1)负责辖区内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建立传染病报告卡,及时登记并按时上报。

(2)负责辖区内计划免疫工作,加强安全接种的宣传,保证及时预防接种。已设臵中心镇(街道)卫生院建立规范化的接种门诊室,指导辖区内其他社区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3)负责辖区内慢性病、肿瘤的管理工作。

11(4)指导辖区内居民委员会除四害、讲卫生、净化居住环境。

(5)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管治工作。(6)完成上级疾病控制中心布臵的工作任务。

2、妇幼保健

(1)开展妇女保健和优生咨询服务,积极防治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2)掌握辖区内的孕情(包括流动人口),按孕产妇系统管理要求,负责或协助做好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对围产期妇女进行定期家访和随访。对高危孕产妇应建立专案管理,努力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3)掌握辖区内儿童的出生与死亡情况,按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要求,对0—6周岁儿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做好体弱儿童和残疾儿童的专案管埋工作。

(4)积极开展儿童口腔、眼、耳保健工作。

(5)开展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工作。

3、康复服务

(1)协助残联系统共同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建立残疾人档案,定期为社区内需要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记录康复训练情况。

(2)协助残联开展社区康复员及残疾人亲属的康复技术培训,普及康复知识。

(3)做好恢复期病人康复服务。

12(4)做好慢病康复服务。

4、健康教育

(1)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或其它疾病患者不同阶段或生理状况下的特殊需要,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

(2)根据社区内常见健康问题制订健康教育规划,遵循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3)开设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学校,开展社区人群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并注意季节性疾病预防。

(4)设臵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橱(柜),定期更换(至少每月一次)。

(5)健康教育资料入户。

5、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1)开展辖区内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宣传、咨询服务。(2)开展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服务。

(3)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6、医疗服务

(1)运用适宜的中西医技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2)提供院前急救和急诊服务。

(3)开展上门医疗、家庭护理、设立家庭病床等服务。(4)对疑难、重危病人或特需病人开展会诊、转诊服务。

(5)提供口腔、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

(6)与家庭签定保健合同,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

(7)开展家访和随访服务。

(8)开通医疗求助热线电话和开展医疗预约服务。

7、卫生信息

(1)掌握辖区内0—6周岁儿童、育龄妇女基础资料,建立60周岁以上辖区内人群的健康档案。

(2)建立社区人群疾病、死亡、人口统计、儿童健康、妇女保健的资料分析,加强对资料的管理使用。

(3)做好辖区内社区卫生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上报工作

8、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宣传采集。

(四)设备:

1、计生设备:

(1)基本设备:B超、电脑、检查床、避孕药具柜等。(2)各室要用规范标牌标示,室内桌椅等办公用品整洁摆放有序。

2、卫生设备:

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观片灯、体重身高计、血糖仪、出诊箱、治疗推车、急救箱、供氧设备、电冰箱、脉枕、针灸器具、火罐、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药品柜、档案柜、计算机及打印设备、电话 14 等通讯设备、健康教育影像设备。

(五)制度建设

1、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2、技术人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

3、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等各项技术服务操作规程;

4、家庭卫生服务技术规范;

5、科室工作制度;

6、服务差错、事故防范制度及投诉调查处理制度;

7、会诊、转诊制度;

8、财务、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9、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10、全面质量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制度;

11、社会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

12、传染病管理制度;

13、慢性病管理制度;

14、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制度;

15、收费标准。

(六)社区卫生服务上墙资料

1、社区平面示意图;

2、社区组织机构图;

3、社区区域概况图;

4、计划生育基本情况图或表;

5、妇女、儿童保健基本情况图或表;

6、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基本情况图或表;

7、社区疾病谱或死因谱构成图;

8、便民措施或服务公约。

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指在城乡社区内设立的集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这一机构既协助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内养老服务信息管理、评估、补贴发放、服务质量监督等工作,又是具有提供20位以上老年人午餐、午休、康健、活动等功能的服务场所。同时,还可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为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特制定本标准。示范型:

一、建设要求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均要实施“五个一”建设要求。即: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建设一支服务队伍。建立一套服务机制。建立一个规范的服务体系。建立一个政策支撑体系。

二、服务人员要求: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对待老人要有爱心,具备相应的岗位上岗证书。

三、选址要求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选址应在建筑低层部分,相对独立,并有独立出入口。二层以上应设臵电梯或配套无障碍设施。环境安静,临近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宜。

2、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供电、给排水、通信等市政条件较好。

四、建筑标准及有关设施: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总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实际用于为老服务面积);应保证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供电设施应符合设备和照明用电负荷的要求;并宜配臵应急电源设备。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房屋建筑宜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消防设施的配臵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其建筑防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室内装修应符合无障碍、卫生、环保和温馨的要求,活动场地地面统一铺设防滑材料,并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应根据网络服务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覆设线路,预留接口。

(五)日间照料室(每张床位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房门净宽不应小于90CM,走道不应小于180CM。以每间容纳4-6 人为宜,室内通道和床应满足轮椅进出及日常照料的要求。日间照料室内设卫生间,有可供老人沐浴的热水设备,地面应防滑易清洗。需配备可供老年人午休的床位不少于2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不少于10张)、轮椅5张、被子、毛巾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室内应配有电扇、空调等。

(六)公用卫生间:分男、女卫生间。卫生间内应装有紧急呼叫器,门的上方留有观察口,门宽不应小于90CM,以便于轮椅出入;抽水马桶以坐坑为宜,边上安有扶手。

(七)老年食堂(含配餐间、餐厅):有一定的厨房设施设备,可供20人以上就餐的场地及桌椅设备。有卫生设施,食(餐)具应消毒,餐厅必需与厨房分开,并有独立的建筑系统及合理的通道相连接。应将生、熟食分开放存放,并有足够的冷冻设备。应有效的除“四害”防治措施,有一定的防护器具。

(八)电教室:有电视机、投影仪、播放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可供50人以上学习的桌椅。

(九)康复用房(含医疗保健室、康复室、心理疏导室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调整):有康复器材,开设医疗保健服务、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服务。

(十)娱乐用房(含阅览室、棋牌室、视听室等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调整):有阅览、网络、娱乐活动等服务。

(十一)楼梯、过道应设有扶手。

五、统一标识和名称

在建筑物门口醒目处悬挂市民政局统一设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名称和标识。

六、服务项目

在醒目位臵有公告栏,对管理人员、服务单位、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电话要向社区居民公开。

七、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公开透明: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准确无误,有公示栏、有群众监督投诉箱。

八、规章制度: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服务队伍管理制度,与加盟单位签订协议书制度,公示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服务质量跟踪回访制度,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各项制度均上墙。

九、服务质量:有偿服务质量,老年人基本满意率要达到80%以上,政府补贴对象服务质量,老年人基本满意率达到90%以上,做到服务有回访、有反馈,程序到位,效果明显。

十、安全设施:根据消防部门的要求设臵火灾自动报警装臵、安全标志、防火器具以及紧急疏散通道。

十一、注册登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可以参照社会福利机构注册办法,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或工商法人登记。

十二、服务管理

1、各项管理制度上墙,包括内部日常管理制度、各类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公示服务中心开放时间、服务项目内容及收费标准、安全防事故应急预案等。

2、有一支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员队伍,专门为居家养老老年人提供上门的有偿低偿服务;建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无偿为老服务活动。

3、所有服务人员均要实行持证上岗。

4、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包括防火、防电、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伤害等内容在内的安全防事故预案要健全和细化,鼓励以整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单位参加意外伤害责任险。

5、服务管理细则由各县(市、区)民政局、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自行研究制订,也可参照市民政局设计的统一版本,但必须具备以上基本内容。

标准型:

一、建设要求: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均要实施“五个一”建设要求。即: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建设一支服务队伍。建立 20 一套服务机制。建立一个规范的服务体系。建立一个政策支撑体系。

二、人员要求: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 对待老人要有爱心、耐心、真心、细心。具备相应的岗位上岗证书。

三、选址要求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选址应在建筑低层部分,相对独立,并有独立出入口。二层以上应设臵电梯或无障碍坡道。环境安静,临近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

2、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供电、给排水、通信等市政条件较好。

四、建筑标准及有关设施: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总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实际用于为老服务面积);应保证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供电设施应符合设备和照明用电负荷的要求;并宜配臵应急电源设备。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房屋建筑宜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消防设施的配臵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其建筑防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室内装修应符合无障碍、卫生、环保和温馨的要求,活动场地地面统一铺设防滑材料,并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应根据网络服务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覆设线路,预留接口。

(五)日间照料室:房门净宽不应小于90CM,走道不应小于180CM。以每间容纳4-6人为宜,室内通道和床应满足轮椅进出及日常照料的要求。日间照料室内设卫生间,有可供老人沐浴的热水设备,地面应防滑易清洗。配备可供20位老人午休的床位或躺椅,轮椅2张以上、被子、毛巾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室内应配有电扇、空调等。

(六)公用卫生间:分男、女卫生间。卫生间内应装有紧急呼叫器,门的上方留有观察口,门宽不应小于90CM,以便于轮椅出入;抽水马桶以坐坑为宜,边上按有扶手。

(七)老年食堂(含配餐间、餐厅):有一定的厨房设施设备,可供20人以上就餐的场地及桌椅设备。有卫生设施,食(餐)具应消毒,餐厅必需与厨房分开,并有独立的建筑系统及合理的通道相连接。应将生、熟食分开放存放,并有足够的冷冻设备。应有效的除“四害”防治措施,有一定的防护器具。

(八)电教室,有电视机、投影仪、播放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可供老人学习的桌椅。

(九)康复用房面积(含医疗保健室、康复室、心理疏导室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调整),有康复器材,开设医疗保健服务、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服务。

(十)娱乐用房(含阅览室、棋牌室、视听室等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调整)。有阅览、网络、娱乐活动等服务。

(十一)楼梯、过道应设有扶手。

五、统一标识和名称

在建筑物门口醒目处悬挂市民政局统一设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名称和标识。

六、服务项目明确:在醒目位臵有公告栏,对管理人员、服务单位、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电话要向社区居民公开。

七、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公开透明: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准确无误,有公示栏、有群众监督投诉箱。

八、规章制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服务队伍管理制度,与加盟单位签订协议书制度,公示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服务质量跟踪回访制度,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各项制度均上墙。

九、服务质量:有偿服务质量,老年人基本满意率要达到80%以上,政府补贴对象服务质量,老年人基本满意率达到90%以上,做到服务有回访、有反馈,程序到位,效果明显。

十、安全设施:根据消防部门的要求设臵火灾自动报警装臵、安全标志、防火器具以及紧急疏散通道。

十一、注册登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参照社会福利机构注册办法,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或工商法人登记。

十二、服务管理

1、各项管理制度上墙,包括内部日常管理制度、各类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公示服务中心开放时间、服务项目内容及收费标准、安全防事故应急预案等。

2、有一支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员队伍,专门为居家养老老年人提供上门的有偿低偿服务;建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无偿为老服务活动。

3、所有服务人员均要实行持证上岗。

4、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包括防火、防电、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伤害等内容在内的安全防事故预案要健全和细化,鼓励以整个服务中心为单位参加意外伤害责任险。

7.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篇七

积极和自愿参加这次“科学健身志愿服务队”的全国行业的骨干健身器材生产企业主要有 (排名不分先后) :山西澳瑞特、青岛英派斯、南通铁人、山东英克莱、宁波凯利斯、福建舒华、宁波新贵族、福建WNQ、山东宝飞乐、浙江永康宏亮、北京京海体育、山东烟台激浪、武汉昊康、山东日照中大、杭州五洲、北京冠之路、山西长丰和山西澳瑞特石化等, 共19个单位的20多名科技人员积极自愿的参加了这次志愿队服务。

健身休闲器材专业委员会组织这次志愿队服务和进行科技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目的, 除宣传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日”活动和进行实地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外, 还旨在我国强制性和系列性的健身器材国家标准将要实施执行的前期, 对我国公园、社区大众普遍使用的健身器材, 进行一次初步和现实的科技及管理性调研。

期间, 通过这次初步的实地性考察和调研, 也显露了北京市乃至在全国范围, 安装在公园社区等场地的公益性健身器材, 在实际使用、维护保养、售后服务和实施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些现实存在问题, 虽然仅占所调研器材的约5%, 但却从另一方面显露了采购方、生产方 (或经销方) 和使用方在管理方面的薄弱问题。例如:

一台应名为“双位式悬空转轮”的室外健身器材, 一端的悬空转轮及其连接件, 不知何时早已不翼而飞。而另一端的运动位上正有一位肥胖型的男性老者在悬挂着健身……我们不敢设想, 假若该端的悬空转轮也因年久失修或其它原因突然断裂后, 该位健身老者的头部将会如何。

还有一台“单立柱双位儿童型座姿秋千摆动式器材”, 其脚踏杆底部距其运动地面之间的距离不足80mm, 也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许多现场的中老年人都反映, 在该台器材上, 已有多个儿童因此而损伤了脚部, 而至今仍然在继续使用中。

另外一台应名为“三位扭腰健身器”的室外器材, 其3个转动式的站立转盘, 已有2个损坏。其中一个上部的注塑型转盘已经不见踪影, 而另一个的塑料转盘中心也因长期使用而磨穿, 且随意即可取下和显露其内部的腐朽木板。此类损坏后的站姿转盘, 虽然青年运动者不会导致损伤, 但体弱年老者却难以预测。

有一台应名为“组合式儿童运动器材” (也称儿童运动乐园) 的室外器材, 其标志牌上标明:2002年出厂 (或安装) 。可见, 早已超过了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19272-2003) 规定的安全使用寿命期 (4年) , 但仍在继续使用。其中, 最为明显的是:斜坡形铁链式悬挂攀梯的七根木制踏杆, 已有三根损坏。现场调研时, 仍然有不少儿童正在攀登, 其后果也不难想象。

一台应名为“双位漫步机”的室外器材, 其中一个运动位上的两个摆动形踏板, 已有一个损坏后不翼而飞, 仅剩下无法使用的单根摆腿在其上孤单的吊着。

在志愿服务队的考察和调研中, 所有骨干生产企业的现场产品均有其注册商标、生产厂名和客服电话等。但是, 也存在有少数无追踪溯源信息的器材。例如:一台名为“腰背按摩器”的室外健身器材, 不但其按摩轮已损坏, 按摩支架也已完全断裂, 而且更无可追溯任何信息, 纯属三无产品。

其他还有一些如螺栓盖壳损坏、有健身标志牌却无产品实物等不良现象。

通过对上述7个例子进行分析, 1例属于产品设计或安装问题, 6例则属于管理不善问题。

因此, 在我国健身器材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批准发布的前提下, 各类健身器材产品的实体质量保障, 无疑主要依靠于采购方、生产方、经销方和使用方等各方面的系统管理。也即, 注重其有效的系统管理, 将成为我国“全民健身工程”中的重要课题。

同时, 我们也特别地提示有关方面:我国已经批准发布的9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固定式健身器材》 (GB17498.1-2008/ISO20957-1:2005GB17498.10-2008/ISO20957-10:2007) , 虽然主要是针对室内使用的健身器材。但是, 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GB19272-2003) 之“前言”中所述:“室外健身器材除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 还应符合GB 17498-1998《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的相关条款”。

现在, 在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固定式健身器材》 (GB17498-2008) 已经批准发布之后, 所替代的国家标准《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GB 17498-1998) 即予以废止。

8.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篇八

关键词 医学高职院校 社区卫生服务 办学特色

建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地的意义

建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符合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积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兴专业,提倡走“医教结合,教学搭台,卫生服务基地唱戏”的路子。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主旋律,就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医学职业技能培训,不仅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而且也正是医学高职的办学方针。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地是促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形成综合办学特色的良好途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基地的建立,一方面为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找到主战场,明确专业定位目标;另一方面让具备系统专业知识的医学生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互相补充,互相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与卫生服务基地的有机合作有利于在职服务人员回到校园接受理论培训,实现教学与实践双向互动。

办学效应

医学教学与社区基地实践的融合,是今后培养人才的发展趋势。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在社区卫生服务基地训练中,实行现场指导,根据真实病例,零距离学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环境及条件,运用实验证据(循证医学)的原理,从问诊获得第一手材料开始,到分析-归纳作出最终的诊断,经过小组讨论、现场老师的指导,加深感性认识,培养综合判断能力,使医学生在社区诊断的技能得到实质性提高;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基地实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训练,让受训者参与其中,从中发现问题,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对各项操作技能的掌握,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校调整与完善教学计划,将是目前医学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的有力依据,促进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基地训练,对加强基础医学知识的正确运用、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良好的服务态度的形成和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以及认真学习氛围的环境,是其他训练方法不可替代的;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全部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作为医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通过在社区卫生基地所在区域内进行各种健康调查实践,有利于受训的医学生在社区工作的锻炼中体会到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对健康知识的渴望,了解和处理“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关系,培养对于如何重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一定有启迪的作用。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社区医疗活动的关键。设计一个“以工作描述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模式”,在基地训练中严格监控,不断评价,体现出明显的定向性。从社区卫生服务入门教育→以医学基础教育为中心的理论培训→以任务为目标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基地训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运用,自始至终围绕着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方向发展。而此项教学工作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团队合作效应的培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地建设,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水平的提高。利用示范基地训练来完成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能够发现不足,规范卫生服务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规范的社区基地,为高职医学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良性互动。加强社区训练基地的建设,通过接受实用型医学毕业生,既可以免除医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就业单位而改行的尴尬,又可以避免基层社区服务医疗人才资源的浪费。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可信度不高,制约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不高,直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医疗设备更新缺乏资金支持,与上级医院又缺乏合作,社区服务能力较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缺乏切实可行、成效肯定的指导措施,对社区健康干预力度不足,大部分居民不理解其存在的意义。

医教结合迫在眉睫,磨合有待时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需要的服务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及应用方法的训练,需要在训练基地完成。然而,目前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以及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很难达到这种标准的要求。高职医学生与医学本科生的通科教育是不相同的,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是定位在基层社区服务以实践技能为主开展教学的,而且学生们在一般综合医院中又不可能学到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之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医教结合迫在眉睫。但是,要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落后,医疗水平不高,以及医学生到社区参加社区服务的问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培训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

以社区培养为基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在“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依托行业,紧邻企业,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本科院校的“产学研”侧重在教学、生产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结合,而高职专业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则侧重在将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以社区培养为基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是今后培养人才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比较高矮》大班数学教案下一篇:2022军训动员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