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14篇)
1.《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鸡街九年制学校 左志荣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
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板书:课题
3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师: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
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5]
1、在试管中加入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加热时,过氧化溶液一般不放出氧气;在稍微加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能迅速放出氧气。
[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想问大家的,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化无疑为新疑,不断激发兴趣]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生: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
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
[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板书: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
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猛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猛+氧气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板书: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加深理解]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强化、巩固]
2.《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二
一、创设系列问题
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取2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置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加热时的异同点有哪些?
问题2:取2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置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高锰酸钾,加热时的异同点有哪些?
问题3: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时会发生几个反应?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时的催化剂吗?为什么?
问题4:能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概括出“催化剂”的特征吗?
问题5:除二氧化锰外,可选择其他物质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系列问题层次分明,有梯度和深度。这样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在“思考-讨论-表述”等学习活动中,能抓住催化剂的重要特征“能改变相应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质的总质量,而自身质量、化学性质不变”,学会发散性思维、学会判断催化剂的方法,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认识“同一反应可选用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值得一提的是:问题5解决之后,部分学生则会提出,“不同的反应可选用相同的物质做催化剂吗?”此时,笔者迅速表扬说:“你们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同学!”并将该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进行讨论。经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后,学生自主以“过氧化氢和氯酸钾的分解均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为例,证实“不同的反应可选用相同的物质作催化剂”。由此可见,在系列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增补相关实验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课堂中,增补一些相关实验,能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本课教学中,笔者增补了如下实验:
实验1(分组):比较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和水的两支试管中液面以下部分内壁上的异同。
实验2(分组):观察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后的现象。
实验3(分组):单独加热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实验4(演示):单独加热试管中的氯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实验5(演示):加热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2-5(1)]之前补做实验1,对比中可感知:常温下,过氧化氢能缓慢分解生成气体,水则不能分解生成气体;学生在[实验2-6]之后补做实验2,排除了“二氧化锰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或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水生成氧气”的疑虑,确认“二氧化锰催化分解的是过氧化氢”;学生在分析出[实验2-7]中氧气生成的三种情况(1只是氯酸钾的分解; 2只是二氧化锰的分解;3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同时分解)之后,经过讨论、分析确定补做实验3,证实“只是氯酸钾的分解”;通过演示实验4,学生从中可知:1单独分解氯酸钾需要较高温度;2二氧化锰能降低氯酸钾的分解温度。演示实验5,除证实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的温度较低外,当学生观察到“管口有紫烟冒出”的现象时,课堂迅速热闹起来,这对“发生装置中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增补的相关实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了“做科学”时的严谨性。
三、注重渗透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分类法”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前期学习中,学生虽对“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给物质进行“混合物和纯净物”分类,但运用“比较、分类法”进行思考、学习的习惯还尚未形成。为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比较、分类法”,对学生“养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书写出“3个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之后,把科学方法渗透在以下3个小活动中:其一是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变化”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出3个反应“一变多”的共同特征,并学习分解反应,之后引导其把“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进行了比较,促使其加深理解了两种基本反应类型;其二是引导学生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分类、比较中分析出“分解过氧化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原理;其三是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比较、分类中使其认识“分解过氧化氢”属于“固-液,不加热”类,而另外2个反应则为“固-固,加热”类,为学习气体制取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埋下伏笔。这样做调整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催化”其形成运用“比较、分类法”等方法的习惯。
四、加强引领示范
化学学习启始阶段的初三学生,由于实验的机会和次数还很少,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还尚未形成,而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其继续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对划火柴都不会的初三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呢?加强教师规范化的实验示范,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3.用土豆制取氧气 篇三
我们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去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我们径直来到实验室,放在大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有:1个装有水的大盆子、1个空盆、6个塑料杯、集气瓶、土豆丁、毛玻片、烧杯、双氧水(过氧化氢)、打火机、小勺和小竹条。大家好奇地看着这些器材,它们和今天的实验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张老师告诉我们,今天的实验——用土豆制取氧气,需要用到这些材料。
张老师为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实验的整个过程,我听得很认真。我是这样做这个实验的:
拿出集气瓶和装有土豆丁的盘子,用小勺将土豆丁舀进集气瓶里。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小心将土豆丁撒到外面,就捡进集气瓶。
拿出塑料杯,从小盆里取一点水,把水倒入集气瓶,水要完全没过土豆丁。接着,不停地摇晃集气瓶,直到水变得浑浊,再把水倒入空盆里。重复两次这个操作,直到集气瓶里的水不再浑浊。现象:往集气瓶里倒入水后,土豆丁沉于水下。
取出装有20毫升双氧水的烧杯以及毛玻片,将双氧水倒入集气瓶,迅速盖上毛玻片。奇迹发生了:土豆丁浮在了水面上,并且开始冒泡,还发出“”声。注意:不要让双氧水沾到手,否则,皮肤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拿出打火机和小竹条,用打火机点燃小竹条的一端,马上吹熄,只留火星。千万要注意:不要被火烫着。
通过这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知识。科学真奇妙!如果没有科技的力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无法实现:不能用手机联系,不能随时随地用网络交流……科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4.《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四
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5.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五
答: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收集不到氧气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2、装有药品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防止药品表面吸附的湿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
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在对药品加热时,为什么有的时候试管内出现火星并发生爆炸?
答:可能药品中混有可燃性的炭粉、纸屑等。
5、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不宜过长,只需稍稍露出胶塞即可?
答:伸入过长,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6、实验过程中试管为什么会炸裂,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有:①对药品加热前未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向上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就加热;④试管质量较差;⑤铁夹夹试管过紧;(以上五个原因也是用试管给其他固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炸裂的主要原因);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导致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⑦实验结束洗涤试管时,试管炸裂,其原因可能有:实验刚结束,未等试管冷却就用冷水洗涤;洗涤时用力过猛。
7、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再熄灭酒精灯?
答: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里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8、为什么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答:对于气体的收集应采用什么方法,与它的物理性质(即溶解性和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有关。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采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9、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
答:因为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净,当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气泡放出时方可收集。
10、收集完氧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为什么要正放在实验台上?
6.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六
教案设计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新屯子镇中学
姓名:张玉美
初中化学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 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 【难 点】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砖粉、香、火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给学生自主看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及状态。【学生小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实验探究教材P37实验。实验编号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实验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理解领悟。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深入探究】
设问:砖粉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学生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 减慢的催化剂。【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学生看教材回答
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文字表达 式进行对比。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水 B.石蜡+氧气C.氧化汞D.铁+氧气加热 点燃
氧气+汞 四氧化三铁 点燃
2.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对吗?(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小结】 学生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收获和学习体验,明确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2.高锰酸钾
三、催化剂
反思:
优点: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验为主线,本节课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完成学习目标。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本节课安排实验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使观察和描述尽量全面。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很低,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二氧化锰加热
水+氧气
7.“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七
2012年4月12日,讷河市初中化学学科在全市教学研讨会上,来自讷河市讷南中心学校的薛瑞辉、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的樊力敏、讷河市第三中学的陈永生、讷河市长发中心学校的孔丽华4位老师,针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就“设计实验、探究、交流”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化学课的说课,化学课处理重点难点的策略,如何进行化学课的教学反思问题向与会领导、专家做了精彩的展示。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高级教师刘政军对展示的内容做了点评。该项活动对全市化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以及驗满和检验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进行过程中辅以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活动,让问题层层深入、思维环环相套,使整节课的内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教师引导:下面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片段为例,重点谈谈我在“设计实验、探究交流环节” 是如何设计的。
请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及操作步骤。用屏幕显示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4.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答中复习学过的知识,调动了激级性,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信心,为探求新知做铺垫。)
师:同学们知道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反应原理不同,那么制取氧气的装置也可不同,把两套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这两套装置分别适合用哪种药品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表达问题的能力,符合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
师:同学们的选择是对的,相信你们的能力,说出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能力,激发潜能,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进取的精神。)
师:反应物不同和反应条件不同,发生装置不同。那么,氧气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发生装置确定,自然想到收集装置,逐步引导从而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师: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大致相同,那么我们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复习,学生自然进入新课,激发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回答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依据。我们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同样要确定药品、反应原理,再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制取。我们接触过哪些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它们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并得出均不适合的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师:既然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都不适合制取二氧化碳,就请大家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师:酸能和含碳酸根的物质反应,下面分组实验,药品分别为碳酸钠粉末、碳酸钾粉末、碳酸氢钠、块状大理石分别和盐酸、稀硫酸。
(教师指导学生阐述各个反应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恰当的药品。)
8.氧气的制取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课本p.16
催化作用:课本p.16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加深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板书】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记录并加深理解。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板书】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做练习二。
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和主要操作,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深理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
。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
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C 2.B 3.C 4.B 5.C 6.D 7.B 8.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
单孔橡皮塞 酒精灯(火柴)水槽 集气瓶 玻璃片 9.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 催化剂 生成物
附4:随堂检测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是给固态物质加热(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9.2.3制取氧气教案 篇九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
4.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2.催化剂的概念。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实验准备
试管、到气管、水槽、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药匙、棉花、火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分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1.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入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参照教科书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示范要点,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然后进行实验模仿,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实验现象
(1)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2)木条复燃(或火星变为火焰、木条着火)。3.结论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注意事项
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由于高锰酸钾的分解比较平稳,易于掌握,不致发生意外,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里吸收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3)加入高锰酸钾,并使之斜铺试管底。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4)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装配仪器,铁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5)加热时,先将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并缓慢地向管底方向移动,使高锰酸钾有控制地逐渐分解,氧气平稳地放出,便于收集。
(6)开始加热时排除的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氧气才比较纯净,此时才能收集。
(7)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倒吸。5.模仿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实验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了注意的事项。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下节课我们学习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第2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在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教科书图2-15)。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在实验中,学生应该密切注意教师的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在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时,要通过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溶液的浓度是关键。由于过氧化氢容易分解,贮存时间长了以后,浓度往往会降低,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应预先进行实验,而不能仅仅根据标签上的浓度来配置溶液。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3)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实验(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的氧气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2):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3):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
3.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未见变化。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4.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
5.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三个制氧气反应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而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课堂小结
10.《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十
关键词:氢气制取;性质验证;家庭趣味实验;实验设计;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倡导鼓励化学教师开发研究成本低、污染少、现象明显、安全性高和操作方便的化学实验。同时也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开发的化学实验仪器或实验装置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1]。
作为初中教材中三大重要气体之一,氢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在教学和考查中有重要地位。但教材中氢气制取及性质实验的器材、药品选择,不适用于学生进行家庭实验,且制取气体的操作相对复杂,有些性质验证实验安全性欠缺,教师做实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做实验也会有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实验内容较多,在教材中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容易产生遗忘等。结合新课程倡导的要求和相关知识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我们有必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以“生活化”为基础,“绿色、安全、实用”为主要目标,进行二次创新设计,以期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2]。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创新设计。主要设计思路:我们用大注射器作为制取氢气的反应装置,用低泡洁厕液和废旧电池上锌片作为反应药品,用眼药水瓶收集氢气进行验纯,用粗针头作为燃烧尖嘴管,以带打火机点火器的小注射器作为不纯氢气爆炸装置,以自制酒精打火机作为热源等,所用物品皆来源于生活中。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所有实验完成仅需要4分钟,极大地缩短了实验时间;同时,改进后的实验降低了操作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实用性。其中,爆炸实验安全且有震撼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进行家庭实验。2014年12月,我们将此设计在江苏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上代表盐城地区参加展评,获省一等奖。
1 设计理念
实验用品选用和设计体现“生活化”理念;实验装置设计反映“一体化”理念;实验过程凸显“绿色化”理念。
2 实验用品
注射器、眼药水瓶、输液管、打火机点火器、玻璃管、打火机(装酒精)、一次性水杯、洁厕灵(低泡型)、废电池、肥皂液、铜丝等
3 设计方案
3.1 制取氢气
氢气发生装置见图1。
3.1.1 实验步骤
(1)打开注射器活塞。
(2)装锌片。
(3)吸取洁厕液。
(4)固定装置。
3.1.2 注意事项
(1)锌片要清洗干净,去除表面杂物。若有杂物或一些碱性物质会影响反应的速度。
(2)洁厕灵要选择低泡型的,高泡型的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泡沫,影响实验效果。
(3)发生装置的注射器不可太小,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完成后续实验采用50mL的注射器较为可行。
3.1.3 实验说明
(1)下方一次性水杯为溢水杯,为后续排水法收集气体作准备。
(2)药品以洁厕灵为酸液,与废电池的锌片反应制取氢气;洁厕灵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应避免碰到皮肤,若不小心碰到皮肤上,要及时用水冲洗,并用肥皂进行擦洗。
(3)将锌片预先装入注射器,需要反应时吸取洁厕液,实验结束推出酸液,实验可以反复进行。
3.2 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氢气纯度
实验装置见图2。
3.2.1 实验步骤
(1)药水瓶吸满水。
(2)倒置套在注射器口。
(3)检验氢气纯度。
3.2.2 注意事项
(1)选择口径较小但能套在注射器口的药水瓶(眼药水瓶较好),口径稍大会收不住水,就无法完成排水法收集。
(2)排尽水后,要用手指压住瓶口,口向下移近火焰,才能确保验纯的可靠性。
3.2.3 实验说明
(1)其收集原理是利用大气压压住水的原理,倒置时水不流出,气体进入,水被排出来。
(2)移近火焰,氢气不纯有爆鸣声,气体纯净则声音很小。
(3)该实验安全可靠,实验效率高。
3.3 点燃氢气
点燃氢气的装置见图3。
3.3.1 实验步骤
(1)插上针头。
(2)点燃氢气。
(3)拔下针头。
3.3.2 注意事项
(1)验纯后插上针头,待约5秒后点燃,防止针头内残留少量空气,点燃引起爆炸。
(2)实验过程中不可以移动注射器活塞,防止吸入空气,引起爆炸。
(3)针头要粗一点,出气量大,火焰明显。
(4)要采用拔下针头的方法熄灭火焰,这种灭火方法比较安全可靠。不可以用嘴吹灭,防止将火焰吹进反应容器,或者没有熄灭,引起安全事故。
3.3.3 实验说明
(1)作为家庭实验,该实验现象明显,但如果作为课堂演示实验,由于氢气量较小,其现象不易观察,这时可以用火柴头靠近火焰,证明燃烧。
(2)指导学生做该实验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来完成,即:先验纯,装针头后过2~5秒,再点燃,其安全性是肯定有保障的。
3.4 发射“火箭”
不纯氢气点燃爆炸实验见图4。
3.4.1 实验步骤
(1)排水法收集氢气。
(2)换装带电子打火的活塞。
(3)按动打火按钮。
3.4.2 注意事项
(1)收集气体的注射器预先吸入半注射器水为宜,实践得出作为家庭实验,此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把握,其效果也非常好。
(2)换装带电子打火的活塞时,要将活塞推进到堵住小孔,形成密封空间。
(3)电子打火是从电子打火机拆卸下来,打火前端要用两根铜丝焊接加长,以确保能伸到注射器内。焊接后,要测试一下,确保打火质量,然后安装到注射器活塞上,并用胶带固定。
(4)由于爆炸后有较强的冲击力,因此点火时,不能对着人或易碎物品,以确保安全。
3.4.3 实验说明
(1)图4中间部分为排水法收集氢气装置(原理同实验二)。收集前,预先在注射器活塞末端打一小孔,用手按住小孔,吸入半注射器水,用封闭的针尖头封住注射器口,再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2)图4右边部分为点火装置。在换装点火器时,要确保点火器前端不能靠到注射器管壁,防止沾水影响打火质量,造成实验失败。
(3)告知学生,该实验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现象明显,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从而很好地完成该家庭实验。
3.5 还原氧化铜及吹肥皂泡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见图5。
3.5.1 实验步骤
(1)连接带玻璃管的导气管。
(2)插入表面氧化的铜片。
(3)通入氢气,加热。
(4)冷却,抽出铜片。
(5)用玻璃管口蘸取肥皂水,吹肥皂泡。
3.5.2 注意事项
(1)连接后,要通约5秒氢气,后预热,再集中加热,防止混有空气引起爆炸。
(2)现象明显后,先移去热源,在氢气流中冷却20秒左右,再拿出铜丝,防止还原后的铜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
3.5.3 实验说明
(1)我们经过多次实践发现,铜片氧化后再还原,比用铜丝现象明显,且耗时要短;玻璃导管尽量细一点,用时会较短,现象较明显;对于热源,我们尝试用烛焰及煤油打火机,发现容易将玻璃管熏黑,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我们将煤油打火机的燃料换成酒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2)铜片现场氧化,效果最佳;氧化铜片时要用灯外焰氧化,防止铜片被熏黑,影响实验结果。
(3)本实验按照操作要求完成,其安全性是完全有保证的。
4 价值与指导
我们将这个实验作为家庭实验布置给学生去完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知识价值。有关氢气知识的系列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之一,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家庭实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二是,实践价值。通过指导进行家庭实验,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条件,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学生在家中利用身边常见的瓶瓶罐罐、废物废料,自己动手做家庭实验,其具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素养价值。我们发现,不管课程标准如何变化,但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设计绝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实验装置,多年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学生头脑中形成固定思维,学习过程中不懂变化,也不敢变化,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以本实验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传统装置的同时,教给了他们一种实验创意设计的意识,学会实验仪器、药品的迁移、联想,引导学生大胆突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框架,多角度去发散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实践证明,本组家庭实验设计确实意义不凡。一是,实验用品的“生活化”培养了学生“因陋就简”的科学理念;二是,气体的产生、收集、验证等实验现象明显,爆炸实验安全且有震撼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将氢气制取、收集和性质验证等零散实验“一体化”,简化了实验装置,学生容易整体把握相关知识;四是,本实验设计,节约了药品,实现化学实验过程的“绿色化”,需要反应时吸入酸液,需要反应停止就排出酸液。但创新不忘继承,如用吹肥皂泡说明氢气密度小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我们设计时便加以吸收。
5 实践与收获
我们充分认识到,家庭实验有着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家庭实验的开展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本组实验只是其中一例。为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家庭实验,要有检查督促机制;其次,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家庭实验。一要拟好计划。家庭实验作为化学实验课的内容之一,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实施,教师在开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对涉及的内容非常熟悉,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家庭实验的开展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及当地情况对家庭实验进行适当增减,动员和组织培训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二要精选家庭实验。这个过程要考虑家庭实验的“时间性”,有些可以在所授课程内容之前布置,有些实验可以放在课程内容完成后才布置给学生做;要考虑“趣味性”,如上述实验学生兴趣会很浓的;要考虑“生活性”,学生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完成实验,一方面便于学生取材,节约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贴近生活。三要加强指导、督促和交流。特别是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参观、比较、评价他人“实验成果”的同时,会主动对照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成功和不足,分析原因;再次,要取得家长配合。做家庭实验,用到一些实验物品、器材,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家长对家庭小实验的支持与否,是影响实验顺利进行的因素,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家庭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力争得到家长的配合。除了物质支持外,家长还可以对实验的安全进行、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家庭实验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化学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立实验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善思、严肃、认真、务实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虽然我们在学生家庭实验方面的实践还在路上,但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在大力开展家庭实验后,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不仅在化学课堂上津津乐学,甚至课后谈论的话题也经常是实验,其直接体现就是化学成绩快速提升,我校化学抽测成绩已经跃居全市前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祭彦加等.中学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技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9~244.
11.《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布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课后习题让学生做,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的同时,学生也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2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下面进入整节课过程说明。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相关文章:
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2.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4.制取氧气化学教案
5.制取氧气说课课件
6.制取氧气试题训练
7.制取氧气的说课课件
8.《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1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报告 篇十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燃烧匙 三、实验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硫粉,红磷,铁丝 MnO四、实验原理:2KClO3 2 2KCl+3O2
三、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向下。
点: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不溶于水。收集四瓶氧气。 离: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熄: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四、氧气性质实验操作:
1、观察氧气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娶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集气瓶中有纯净的氧气存在。反应完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跟氧气反应后产生CO2。 化学方程式为:C+O2 点燃 CO2
3、用细铁丝螺旋绕在燃烧匙是,另一端绕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放
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点燃 Fe3O4
4、取少量硫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硫粉熔化,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为:S+O2 点燃 SO2
5、取少量磷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点燃 2P2O5
五、讨论
1、在试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下列问题,要怎么解决?
A、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 答:这是因为试管底部受热不均匀,局部受热过高造成试管的破裂。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B、看到水槽内导管出现气泡,立即收集,收集后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口内试验,结果木条没有复燃。 答:这是因为没有充分排尽导气管中的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待导气管口出现连续气泡是才开始收集氧气。
2、试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这是因为固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加热时会有水蒸气产生,如果管口朝上,水蒸气
就会在管口附近凝集成水珠,量多时会流下来,因为试管底是热的,所以可能会引起试管爆裂。
13.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习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引入:如何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
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自学互研】
阅读课本P45~P46,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品
药品: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
其他用品:火柴、木条、棉花。2.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大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铁架台、酒精灯。(2)收集装置:玻璃片、集气瓶、水槽。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则收集不到气体)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放入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先预热,防止试管破裂)
⑤收—收集氧气;(刚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那是空气,可导致气体不纯)
⑥移—移除导气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用排水法收集时,看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8.放置方法:盖上毛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交流讨论】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
上—团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复习小结】
1.实验室制氧气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查、装、定、点、收、移、熄 3.收集氧气的方法: 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和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随堂练习】
1.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 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将其堵塞 D.防止试管破裂
2.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后点燃,以免爆炸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撤
离水中
C.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
盛水的集气瓶中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双手紧握
试管外壁)3.以下是化学实验室里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中a、b的仪器名称:a,b。(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
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填序号)。(3)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A装置中的试管口放一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盖好玻璃片 放在实验台上。
【作业布置】 【反思评价】
1.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由于需要记忆的较多,部分学生疏于记背,少数知识点没有记住。多督促。
14.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实验制定→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制取及实验操作 2.氧气在制取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型
综合课
六、教具
烧杯
导管
铁架台
铁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环节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在工业和实验室两个方面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大家都还记得吗?下面找同学说一说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物理变化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记得不错。
(化学反应,列举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菜豆)
环节二: 教师:实验使制取氧气有三种方法,重点是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听写。
(学生边写边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交换,用红笔批改。强调几个方面:丢生成物,写错条件,写错字,生成的符号。
教师:听写的效果不好,课下背诵不够努力,把写错了的表达式每个写三遍。
新授课
创设情境导入 环节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下面我们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
环节四:
板书:实验目的:制取氧气
教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做什么就是目的。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教师:我们知道做实验有什么用了,做试验用的方法就是原理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制取氧气了,那又如何收集呢?小组讨论 学生: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采用排水法 板书: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实验用品:药品,仪器
教师:根据原理我们选用了一套仪器,首先
我们一起认识基本仪器。
烧杯
试管(量筒)
导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铁架台
铁夹(试管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广口瓶)水槽(水缸)高锰酸钾
教师:我们一起切都准备好了,该具体操作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环节五:
板书:实验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如何检验呢?
学生:防止漏气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不知道的同学翻第一章。板书:2.装:装药品
教师:高锰酸钾为粉末状固体,加入时应注意写什么?
学生:一斜二送三直立
教师: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生思考后:不知道
教师: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集气瓶内氧气变红 板书:3.定:固定仪器
教师:固定仪器时试管口应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进入导管 板书:4.点:点然酒精灯
教师: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呢?
学生:不能,受热不均匀,易炸裂
教师:所以应该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教师:加热时弄酒精灯的什么焰? 学生:外焰
板书:5.收:收集气体
教师:我们收集气体是能否一冒气泡就立即收集? 学生:不能,里面有空气 教师:非常好
教师:那什么时候进行收集? 学生:等一会(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等连续且均匀时
教师:什么时候就收集满了呢? 学生:等没有水的时候
教师:非常好,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否则不满。板书:6.离:撤离导管
7.熄:熄灭酒精灯
教师: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如果操作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试管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水会倒吸,炸裂试管。
教师:回答非常好,不仅化学学习好,物理学习也不错,真是理化不分家,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好好学习每一科,科科相连。
八、总结
教师:实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简单记忆为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7个字
也可以记忆为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板书: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九、课堂练习
教师:这个实验是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需要那几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查 装 定 收 离 5字步骤,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过氧化氢是液体,安装时竖直。
教师:学习的非常好,说明你们这节课都完全学会了。
十、下课作业
1.把黑板上的笔记认真抄写一遍
2.练习册1—10选择题,11题实验题
十一、板书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茶)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实验原理:
(防止漏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庄)2.装:装药品
收集方法:
(加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向上排空气法(定)3.定:固定仪器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排水法
三、实验用品
(点)4.点:点然酒精灯
1.实验仪器
(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2.实验药品
(收)5.收:收集气体
(连续且均匀)
(利)6.离:撤离导管
(息)7.熄:熄灭酒精灯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07-24
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12-21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07-21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10-07
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设计11-30
氧气乙炔购销合同08-22
氧气雾化吸入须知11-01
氧气乙炔瓶管理规定08-31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12-02
氧气瓶乙炔瓶管理制度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