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共12篇)(共12篇)
1.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一
宽阔清晰的立交桥上来来往往整齐有序的汽车在十字路口时而前进时而停顿,用快镜头有意描述这个画面,似乎正反应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缩写:历史的快速变迁,把我们的教育推到了十字路口的非常时期,人们有评击,但人们依然迷茫。
我只谈谈发生在我身上的教育,茫茫个案中的一个。
1978年末,我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启程的号角也同时吹响。6岁时,我成了村里第一个幼儿园的第一批孩子中的一个。8岁时,我就读村完小,校内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校舍是苏式的一层平房,红绿电线裸露在教室的墙壁上,记忆中那个黑黄的灯泡从来就没有亮过。简陋的木制课桌和凳子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总是放不平。雨天里,教室的课桌凳永远是排不整齐的,因为我们和课桌都要为漏雨的屋顶腾让地方。冬天来了,老师会让我们募捐白色塑料薄膜,用来封住没有玻璃的窗子。我还记得,那斑驳的黑板,老师想写几个粉笔字,还总要找个合适地方……
描写到这里,我感叹:我们太穷了。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时针”已指向了1990年。
,我自己的孩子出生了。当我已为人母,我会强烈地感受到良好教育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我理解的良好教育环境是什么?有好的学堂、好的老师,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去学习琴棋书画等,不求多,但一定是投其所好,择优选学。我作为母亲,不图孩子将来成为大师,但只求他在儿时和以后的成长期里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而这些在我的儿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纪录片中,有描述现今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学英语、学书画、学琴棋、学珠算,我也很有感触。有专家指出这是教育乱象,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这些,是对孩子摧残。又称中国孩子的终极目标是清华、是北大,是中国教育形成的悲哀……
我以为专家的.这些评价也并非全面。三四十年前国家依然一贫如洗,三四十年前的孩子在今天多半已成为孩子的家长,他们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也没错啊!让北大、清华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有错吗?而显然,进北大、清华也只是国内极少数的学生才进得了的,自知之明的学生与家长们也自然都会有各自的理想目标。
拿我们的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去比,假如把它作为前进的衡量标准去研究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拿他国的教育现状来评击自己,可是不准确的事。首先,两国的历史渊源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发展进程不同,自然教育前进的步伐就不同,我们的教育走到今天,有人说,已到了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改革,那么我们能改变多少,怎样改变,真正的问题找到了吗?
国家在大的改革中也曾走过弯路,但我们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一路摸爬滚打,但我们终究是在前进,我们依然昂首屹立在世界之东方。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我们随历史的浪潮不断洗礼,在成长中不断反思是必然的!尊重生命的过程,尊重成长的足迹,尊重一切自然现象。教育,作为一个另类生命体,又何尝不需要被尊重?
2.齐白石能改变中国制造业吗 篇二
总产值3.9万亿元人民币的文化产业、规模达到数十万亿的传统制造业,这恐怕是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受关注的两个领域。前者已经被确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后者正面临着“升级’’带来的挑战。
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贵的电影、出版物、动画片,还是越拍价格越高的古画、到处圈地的文化产业园?在把自己做到5万亿、10万亿、20万亿乃至100万亿元之后,文化产业能给整个中国带来何种改变?
在文化产业之外,来自传统制造业等其他领域的企业家们又如何看待它的兴起?
“自叙帖床罩”5万元
齐白石,中国第一流的艺术大师,他能改变多少种传统制造业产品的价值?
在北京798艺术区白石茶馆二楼,有一个这样的艺术授权“样板间”。挂画、摆件自不用说,茶具杯碗,玻璃门窗、陶瓷加湿器……无一不带有齐白石的印记。
这个房间里还有其他一些东西——比如唐代怀素和尚的《自叙帖》,原作收藏于台北故宫。印制了《自叙帖》的丝质床罩,售价5万元人民币。
白石茶馆的主人,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说,这件产品在海外有着不错的销售记录。而台北故宫的书画作品版权,是交由艺奇文创代理的。
以齐白石画作为装饰的玻璃门,由玻璃先生(中国)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2012年1月,工信部提出“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19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玻璃行业再次名列其中。此前,工信部已连续3年强调淘汰玻璃行业落后产能。
玻璃先生董事长廖仲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除了调控压力,房地产行业的低迷对玻璃行业也有极大影响。
其实,玻璃行业的三个主要动力——房地产业、汽车业和出口,近年都因宏观经济形势而倍感压力。
到2012年3月末,国内已有约六分之一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停产,这种玻璃是应用最广的一种产品。玻璃行业从2011年初的赢利到第四季度出现亏损,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扭亏。
廖仲明的艺术玻璃,是整个行业中压力较小的一个分支。回想起当年转型制造艺术玻璃时,他说,很多同行都用“吹牛”、“异想天开”评判他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玻璃行业产能暴增,已经做了十几年平板玻璃生意的廖仲明将资金全部投入艺术玻璃行业。这就是他今天走近齐白石的源头。
“整个行业都不认同。”廖仲明说,玻璃从来就是遮风挡雨的,没人认为它需要附有艺术感。他带着产品参加展销会,全场只有他们一家艺术玻璃厂商。
那也是中国制造业腾飞的时代,是今天多个受调控行业产能暴增的时期。比如从90年代初开始,陶瓷行业产能就开始名列世界第一。
不过这时在海峡对岸,和成卫浴获得了被誉为“荷花之神”的国画大师张杰的授权,将其荷花作品用于卫浴产品。
和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士凯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当时他们就觉得,这种艺术卫浴产品代表了两种经营思路,“有的企业就是要走量,注定利润低;有的走限量,利润就会高。”
和成卫浴在2010年与ARTKEY艺奇文创签约,彼时后者已拥有超过10万件经博物馆、艺术家正式授权的艺术作品版权,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艺术品授权企业。
梵高工作过的银行
其实,听郭羿承解释过艺术品授权概念的人都会有相似的感觉: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只是过去几十年里,好像没人往这张纸那边看一眼。
按照行业规则,一家企业获得某件艺术品的艺术授权,除了支付一定额度的最低保证金外,还要将销售额的5%至15%作为授权费返还给艺术家或版权所有人。但是,获得艺术授权的商品利润也更高,比如在礼品行业这个数字是30%以上。
邱士凯说,正规艺术品授权带来的成本提升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而来的利润也显而易见。
此前,和成卫浴曾专门邀请现代水墨画大师刘国松、旅美陶艺家范振金等为艺术陶板原作绘画。2008年,和成卫浴与著名琉璃艺术家杨惠姗合作,推出“中国石头”系列产品,其中的冲水马桶售价超过5万元。
除了传统制造业,其他以前看起来与文化产业不沾边的行业也在和郭羿承合作。
比如2011年《富春山居图》合璧,大陆出现了由浙江博物馆授权、印有《富春山居图(剩山卷)》的“天翼民泰银行卡”。
一个成功案例是:1997年,荷兰银行台湾分行得到授权,将梵高的画作用于信用卡,3个月之内创造了300%的成长率,让一家原本在台湾名不见经传的外埠银行迅速成名。
拥有梵高艺术品授权的郭羿承向本刊回忆说,他的朋友为了获得荷兰银行附赠的梵高作品延伸产品,只用荷兰银行的信用卡消费。
后来梵高成为荷兰银行在亚洲的象征。荷兰银行上海机构的招牌一边是“荷兰银行”,一边写着:梵高曾经工作过的银行。
在接触艺术授权之前,玻璃先生只能将修改后的梵高《向日葵》制成玻璃产品,看来看去,都不如原作自然。
在获得正规授权后,“原版向日葵”提价四成,并且在出口时获得市场认可。
艺术品授权在国际上并非“新兴”产业,2012年1月9日,第38届香港玩具展、香港国际文具展、婴儿用品展与香港国际授权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同期举行,就是因为这些产业已经与艺术授权水乳交融。
“环境”不只是产业园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兴起还有一个过程,那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则时不我待。
对于未来3至5年卫浴行业是否会出现中小企业“淘汰潮”,邱士凯认为,这是“必然问题”。
据预测,2011年起3年内,国内的陶瓷卫浴产能还会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而出口量却年均下降12%,房地产业将会因宏观调控每年下降15%以上。另一项产业基地调查显示,中国陶瓷冲水马桶的行业产能过剩量将达6000万只。至于陶瓷行业整体情况,则无法令人乐观。
不过,用邱士凯的话说,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还需要一点儿时间”,原因“在于环境”。
比如消费者是否愿意付出更多金钱购买经过合法授权的艺术衍生产品。
nlc202309021650
廖仲明举例说,目前能够接受这种产品的人群比较小众,作为家装主体的年轻人一方面购买力有限,另一方面对文化、艺术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邱士凯说,消费者是否认可艺术品的价值、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年是有很大改观的”。
当然,让买假者无处可买也是另一种办法。企业家们都觉得,这还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作为。
廖仲明作为评委参加过一些艺术玻璃产品评奖,结果发现好多选手就是“山寨”了玻璃先生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打这种官司前景并不那么乐观。
包括郭羿承,他表示还从来没有就侵权行为进行过诉讼。“这类小公司一般注册资金就10万元,官司大了,大不了关门另开一家。对我们来讲,每件侵权都诉讼的话真没法承受。”
根据行业惯例,以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金额968.46亿元人民币推算,中国艺术授权所带来的生产总值可达近3000亿元。
而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这种“升级”带来的产值恐怕是个天文数字。比如目前中国玻璃深加工率仅为3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可达85%。加工后的增值率中国仅为原片2.5倍,发达国家为5倍。
只是,这些能令中国GDP实现“有质量的增长”的新支点,都需要“环境”的呵护——这个“环境”远远不单是指那些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不能替代文化产业
在郭羿承的客户中,已经有成功“升级”的案例。比如广东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在获得艺术授权后,在用地和税收上都获得了部分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而对于更多传统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来说,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提法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明晰。
比如廖仲明说,现在让传统玻璃企业转到艺术玻璃生产上,短期内还无法看到利好,因为政策导向并不明朗。
“其实做艺术玻璃就是一个深加工的过程,企业必须引进新设备、新工艺。”他说,企业要么具有远见,要么到了生死边缘,否则很难下定决心。
一个例子是生产齐白石艺术品陶瓷家电的深圳辉宇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它是国内第一家参与艺术授权的家电制造商。虽然在加湿器、豆浆机等小家电产品推出后很快就获得了千万级的销售成果,但是为产品增值的过程并不轻松——历经6个月才得以将齐白石的《圆满》与《喜气》成功复制到自家陶瓷家电上,其间出了5次样品才获成功。
这种“升级”不仅实现了制造业的提升,也使文化产业增加了产值,不过目前还没能获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政策支持。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在做客人民网时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创意只是文化产业的—个类别,而且特指以设计为主要形态的创意活动。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不能替代文化产业。”
他还解释道,并不是说文化创意产业不重要,而是说要把它的层次搞清楚,“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融合是大势所趋”。
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这位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官员认为,它并非过去文化部所管辖的产业,“其实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的范围要比这个范围大”。
邱士凯更愿意把目前文化产业政策激励的不足,理解为地方政府仍需吃透中央政策,“还需要一些时间”。
而对于关系中国前景的制造业升级问题,他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看。第一是技术、工艺的提高,比如更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第二就是品牌、设计方面的提升,“山寨企业没法升级”。
4月初,瞭望周刊社在博鳌论坛期间召开过亚洲制造业圆桌会议,曾做过日本通产省次官的日本机械产业纪念财团会长福川伸次在会上发言谈到制造业未来面临的时代追求问题时说,要把艺术和科技进行结合,也就是说要把文化的因素融合到产品当中,无论是设计电动汽车或是其他产品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文化和艺术的因素,把文化和产品进行结合,可以为制造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廖仲明则着重提到,舆论对于制造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位置,“关注度还不够”,这可能也是无法引起相关政府部门聚焦的原因之一。
文化产业可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贵的电影、出版物、动画片,但肯定不只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贵的电影、出版物、动画片。这个道理,还需要更多人去认知。
用艺术品改变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只是郭羿承的目标之一。按他的设想,完全可以在中国大飞机的机体上出现齐白石的画作,米老鼠、HelloKitty都做过这样的合作。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艺术授权,艺奇文创在苏州参与打造了一个更大的“样板间”:以台北故宫馆藏作品、齐白石画作以及西方著名画家艺术画作为主题元素的“ARTKEY艺术酒店”。
郭羿承觉得,文化产业最理想的环境应该是“艺活”——艺术如同空气,就在人们周围。当艺术使生活愉悦、令人亲近,对于艺术权益的尊重必然会让这个个行业良性循环。
3.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篇三
-----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陈名剑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9数本4班 2009224406)
在《基础教育学教程》的课堂中,教育学老师推荐我们观看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推出播放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是以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下存在的教育问题为题材,以专业、客观的角度直击教育焦点问题,反观如今教育界和全社会面对的教育现实问题,更唤醒人们乃至全民族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及反思。为什么中国教育的变革如此艰难,在风起涌动的世界改革浪潮中,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们应当着力去贯彻和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同时更要将我国的教育的制度深刻化、法律化,让我国的教育改革从高层面地回归到教育本原,杜绝一切形式化的“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让中国的教育再度出发,成为民族振兴的基石。
第一集《起跑线上》。
有那么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家长们,然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等等这些因素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方面,高昂的大学学费更使很多家庭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不断传来了相当数量的应届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的消极消息,使得我国教育推上了改革的风头浪尖,甚至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但是当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家长也正忙于“抢跑”、“择校”等等的“揠苗助长”式教育,寄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确,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地区教育差异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长们希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也并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并没有解答出“钱学森之问”。而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一问:“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更是让我们震撼于当今我国教育的目的,值得每位家长去反思与思考。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走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前途的教育之路,但是我们需要自问,这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对比日本式教育和汲取日本应试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中国的起跑线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第二集《学习革命》。
学习的革命看似是一句颇负震撼力的口号,然而这样一场革命能成功吗? 美国一部《两百万分钟》的教育记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比了中美印三国的教育,也让我们警醒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消极层面,我认为,学习的革命,就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是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虽然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需要灌输,但“灌输”绝不应该作为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借鉴美国式创新教育,学习芬兰等国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尝试去改变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创新之路,但是绝不应该将他国的教育模式全盘复制,正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如今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教育模式,但是学习的革命不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是尝试的吗?这样的改革是需要一辈甚至是几辈人的共同努力。不管怎么说,杜郎口的教育模式终究是个例,但是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学习,也将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集《公平之惑》。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贫富地区教育状况差异大,这些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地方政府,做不到让每位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地方政府开脱的借口,就我观点,如今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比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条件下,孩子们的教育就耽误在这杆不公平的天平上。那么关于平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使得发展教育成为各地方政府重视的方面,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与支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将是我国对于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切实关键点。对于贫困家庭上学难、农民工子女读书难这些不公平的问题,我认为各级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通过两方面的良好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相互推诿,耍太极的态度,要切实将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详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视为工作问题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不应该出现公平之惑。
第四集《高考变局》。
在中国,对于绝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高考无疑将是他们必经过程,那么,在如今我国社会的转型及发展期,又重新出现了种种关于废除高考的声音,宁波大学的一位教授就提出要废除高考,甚至抛出高考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论断。而另一方面,又有其他的教授和学者纷纷支持高考,但是需要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就我观点,我是不赞同废除高考的,正如片中学者们提到的论点,也许对于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高考的改革似乎没有太多的变故,然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高考无疑是一条比较光明的道路,这也就注定了高考的改革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将指明了我们的改革将不会是彻底的颠覆而是一种从怎么考的模式转变为考什么的模式,那么,高考的改革又会何去何从?我们固然没能下得了论断,但是不管怎么说,高考的改革步伐是不能停止的,也将会是不断进步的,就我个人观点,我们应该将现行的高考改革确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为核心进行制度上深层次的改变,这也将是我国进行改革的衡量标准,社会需要精英,祖国需要人才,那么我们的高考就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去培养这类的人才,更是为了我国的未来,培养出钱学森先生所希望的杰出人才。
第五集《大学危机》。
如今我国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本原,一方面是大肆扩招,争抢生源,另一方面,各院校风风火火地进行基础建设,大兴土木。然而这些都不应该是大学重视的项目,不应该成为个高等院校拼杀的舞台,我们需要明确,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杰出人才为己任,引用到梅贻琦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认为,这句话就应该是我国对于未来高等院校改革的目标与标准,使得高等教育改革回到应有的航向,千年前的《大学》的论点就曾道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纵使此大学非彼大学,但是它深刻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的,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改革的航向灯塔。
结束篇《再度出发》。结束语:再度出发!
我国当今的教育,确确实实在很多地方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危机,而中国的教育更是被这些危机推到了风头浪尖,甚至是到了一个不得不改的地步,正是
4.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四
八项规定执行一年多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更加清明。日前热卖的通俗理论读物《八项规定改变中国》通过年鉴式的记述,展示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及一年来国家之变、社会之变、民生之变、环境之变,再度将社会各界对“八项规定”的讨论推向高潮,激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
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公款吃喝少了,灰色收入没有了,公款购买礼品贺卡没有了,反腐力度强了,干部作风转变了,这些改变就是八项规定出台这一年时间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可以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是一句人人都能感知、能认同的真命题。
那么,八项规定以何改变中国?
最关键的是中央高层领导的率先垂范。总书记出行不用警车开道,不住大房子,自己排队买包子,开始探街访巷子,与群众的交流多了,跟群众的距离近了;开会没有了鲜花水果,时间变短了、内容深刻了,说的都是群众听得懂的大实话,做的群众看得见的大实事。中央领导人以严格的自我要求,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头践行着中央八项规定。这种率先垂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各个地方也将转作风逗硬起来了,也意识到转作风不是一阵风,急速收敛并整改作风问题。风越刮越硬,整治“四风”下手狠,警示和威慑作用不断加强。
逗硬的执行力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基本保障。八项规定明确了干部作风纪律,但要让纪律变得铁纪,必须要有逗硬的执行力。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的干部为数以万计,不论是“老虎”和“苍蝇”,还是“四风”问题,都严惩不贷,让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推进了作风转变的进程。
八项规定从最初的“影响中国”,到后来的“改变中国”,干部从最初的“敷衍”到后来的“转变”,群众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的“肯定”。八项规定依靠着领导的率先垂范和逗硬的执行力不断改变着中国,这样的好形式还需继续深入下去,中国需要一场更持久的转变,让干部将八项规定当作行为习惯,以全新的面貌,为民务实的作风,推动中国更好的发展。
汇报人:xiexiebang
5.网络教育的学历能考研吗 篇五
二、除了网络教育学历还有哪些学历可以考研
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的可以以同等学历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历资格报考一般要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注:含电大,夜大,函大、职大,自学考 试,俗称五大生)后经过二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的学习后,达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才能报考。
答案明了了吧,除了网络教育学历可以考研外,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电大学历都为国家所承认,所以上述这些学历也都可以考研。
三、有了网络教育学历除了考普研还能考什么
不要小看网络教育学历哦!既然为国家所承认就说明了它的严肃性、官方性。那么网络教育的学历除了考研还能考什么呢?这里问的当然是有份量的考试(举重而 明远程教育网 http:/// 轻嘛^_^),事实上,除了能考研外,有了网络教育的学历你还可以参加考:公务员考试(部分要求全日制)、一级建造师考试(高薪职业之一)、医师资格考 试(高薪职业之一)、司法考试(高薪职业之一)、MBA(工商管理硕士)等很多很多要求学历门槛的考试!
6.3D打印能改变世界吗? 篇六
原理:用计算机“堆砌”出物品
3D打印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用盖房子的方法,把一件东西精确地“堆砌”出来。
首先需要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对要打印的物件进行三维建模(3D建模),之后用软件对虚拟的这个立体模型进行分层,以便于3D打印的分层打印。完成分层模型文件的制作后,将文件传输给3D打印机,3D打印机随即使用其装载的原材料(比如液体,粉末或者是板材)开始一层一层地“堆砌”,最终完成物件制造。不过,这个打印过程只是打印出一个“毛坯”,打印出来的东西要比初始设计的原样稍微大一些,随后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加工,通过铣、磨等方式,去掉多余的部分,使最终零件的尺寸和表面质量等都达到初始设计的要求。
分析整个3D打印过程不难发现,3D打印机的材料使用、机器大小都在限制打印物品的材质、性能和大小。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最便宜的3D打印机价格在1万元左右,其加工精度只有米级,用来加工门板之类尚可,若用它来打印牙签,打出来的只能还是门板。而要制造那些厘米级的精细物件,则需要百万元以上价格的3D打印机。
应用:几乎涵盖三百六十行
3D打印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省去了加工和组装的过程,以往生产一些物件特别是工业制品的时候,由于这些制品往往形状不规则,有棱有角有分叉,使用传统切削工艺会浪费很多原材料;而用铸造工艺制造,精度又达不到要求;如果分段建造并组装,强度又不够,而3D打印技术可以一次成型,保证整体强度,同时其初始精度虽然还需要深加工,但是已经远超铸造工艺,因此被广泛用于样机研究、建筑、工业设计、军事、工程等领域。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不少难题都是用3D打印技术成功突破的。而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筑大学的设计师们于今年1月已经开始打印全球第一座打印建筑物了。
除此之外,医疗、时尚、珠宝、教育和食品等领域也开始使用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为复制人体代用器官提供了更为精细的选项,比利时和荷兰科学家联手用3D打印为一位83岁女性打印出了人造下颚,德国一家公司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人体血管。前不久,浙江龙泉的艺人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精细的青瓷工艺品,其加工精度与优秀大师的作品不相上下。还有一家美国公司尝试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猪肉,目前生产出的第一片猪肉几乎与普通猪肉一样。
前景:三大瓶颈有待突破
3D打印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它要想一飞冲天,还需要突破几个瓶颈。
首先是材料的瓶颈。3D打印使用的材料或者是粉末,或者是融化的材料,包括钛合金、光敏材料等,目前价格都非常高,难以推广。另外,这些可融化材料的熔点都较低,因此3D打印出来的部件不能用于高温环境,这大大限制了3D打印的应用范围。2012年美国一个工程师在自己家里用3D打印机制造了一个步枪零件,这个树脂步枪零件与真实步枪零件相差无几,但是如果真用这个3D打印零件替换真枪零件,打上几发子弹后它就要被高温烧蚀掉,而真枪零件可是能承受上万发子弹射击的。
其次是推广的瓶颈。目前3D打印机低端产品不少,加工精度在米级上下,而高端产品才能体现3D打印精细化和一次成型的优势,但是目前这些高端3D打印机的价格至少几百万元一台,几千万元或者上亿元的机器也有。高昂的价格使3D打印机无法大规模投入生产。而且目前使用金属材料进行3D打印的制造效率不高,每小时只能“堆砌”100到3000克左右,对于动辄几百公斤的部件来说,这个制造速度太慢了。
再次是设计的瓶颈。3D打印的核心之一就是计算机模拟实际物品进行三维创作。应付简单构造的物品还可以,遇到复杂的物体,比如大脑等人体器官,由于人类本身对其的认识水平都十分有限,3D打印技术就爱莫能助了。在3D打印技术的北京体验馆,观众可以在现场打印出自己的三维模型,但是这个模型仅仅只是个空壳,无法体现人体内部机能。
以上三点的解决,必须依靠人类在基础学科的理论和实验突破才能解决。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科学上的瓶颈迟早会突破。精细化的3D打印技术一旦普及,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模式:以往需要大型厂房、工业流水线才能组装的飞机、汽车,可能一个人在家里就能打印完成。由此带来的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将是难以估量的。——不过,由此带来的社会伦理思考更令人挠头:如果有一天,人们可以在家里使用3D打印技术任意制造出枪支甚至重型武器,人类社会是会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
(责编:石磐)
7.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七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六部门规划,职业院校学生将可考研。
这被认为是改变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最高只有高职层次,高职毕业生要进一步深造,有诸多现实条件限制。而在国外,职业教育不但有本科,还有硕士和博士,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当然有利于改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局面,但仅仅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而不解决困惑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职业教育的前景还不容乐观。因为就是授予职教博士,或许也会被认为比学术博士要低一个档次。
从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来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学历教育为导向。事实上,我国一些职业院校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而是热衷于升为本科院校,就是学历导向的结果。如果这种办学导向不变,接下来,职业院校会热衷申请硕士点,甚至博士点,结果是职业教育的研究生规模体量增大,但却偏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定位。这与国家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是背离的。
职业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因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被认为是低层次教育,地方政府把办本科院校、综合性院校作为重要政绩,而职业院校也缺乏办学自主权。
8.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八
2010年央视开门大戏《奠基者》,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余秋里和康世恩等中央领导带领和指挥5万石油大军开发大庆油田的真实故事。
这部电视剧再现了大庆创业史。剧中人物从中央领导、英雄模范到参加会战的人,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英雄群体。剧情真实感人,尤
其是石油人看了精神振奋,颇感亲切和自豪。这是激情燃烧难忘的历史。在剧中,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石油部老领导、老同志余秋里、康世恩、李聚奎及铁人王进喜等,特别让人高兴地是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关注石油的发展。他们,都是改变中国贫油历史的奠基者,挑战者和领军人。
解放军后勤部原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在危难中担任了石油部部长。他带着党和国家领导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面对困难敢于向贫油挑战,率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缺粮、缺房、缺资金、天灾人祸等各种困难,依靠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一举拿下了大油田,改变了我国贫油的历史,带动了全国石油业的大发展。1960年大庆原油进入大连石油七厂,结束了石油七厂靠炼洋油的历史,用国产原油炼出合格的石油产品,特别是生产出优质的航空煤油,保证了军需用,为国增光,为石油人争了气。
《奠基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领导者也是群众,过去在《创业》、《铁人》中领导者很少出现,突出群众是对的,但领导者也是群众,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奠基者》的主人公余秋里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和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员,又是带领数万会战大军的领军人。这是完整客观的反映历史,完全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其
二、坚持精神与物质两手抓。余秋里看到国家缺油四处告急,他感到内心有愧,有油才能堂堂正正当石油部长;王进喜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煤气包,感到有压力,自责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就是石油人爱党爱国的强烈情感产生的精神力量。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在剧中看到会战人学“两论”,这就是改变贫油的力量源泉。余秋里在会战中,坚持把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他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依靠集体智慧力量的最好解释。当初,急于找油,没能很好的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使四川会战失败。余秋里等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在松辽会战中,他尊重科学技术,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全面调查分析地质情况,按科学规律办事,找到了世界一流的大油田,这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坚持唯物辩证的重要方法。
石油人过去在艰苦环境和极其不利条件下,敢打敢拼发扬硬骨头精神,打出争气井,拿下大油田,这种气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9.APP能改变我们的行为吗? 篇九
Mailbox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首先,它是给Gmail重新设计的程序。它没有给Gmail增加一点实用功能,但却对用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使我们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处理邮件。这个“合适”指的是:用户对于如何处理邮件本有着自己的想法,可以用多种方式,但Mailbox已设置好特定方式。这点和其它邮箱客户端允许用户“自主决定”的模式很不一样。
现代的软件很有吸引力,因为软件设计者不断升级软件,设计出能直观使用的复杂工具。尽管产品是有缺陷的,但有些相对出色。另外,最佳软件的创作方式也令人惊叹:这是周全的设计和持续的实验强强联合的产物。设计师们发动头脑风暴、创作,实验员再去检验是否可行。实际上,这个依靠芯片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听到有人提及“科技”一词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电脑和手机,而不是飞机、疫苗或者核反应堆。
这也难怪“行为设计”会成为一句流行语。华威商学院行为科学教授尼克.查特提出,基础科学的研究和面向用户的设计理念的结合是很强大的。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行为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大量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这些设计师有经验和能力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全。
英国华威商学院和设计委员会(Design Council)新办了一家合资企业,命名为“行为设计实验室”。另外还有一个Ideas42,是经济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在马萨诸塞州建立的“设计实验室”(“42”的含义:在找到有用的答案之前,必须完善自己提出的问题)。全球发展研究中心发行了一个Ideas42新政策文件,这是索加托.达塔和森德希尔.穆莱纳桑提出的,他们用化肥的例子来证明行为设计。非洲农民的化肥使用量远低于预期,遭受了低产率。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农民买不起化肥(解决方案:补贴);二是化肥没有农学家所言那样有效(解决方案:农学家请让步);三是农民并不明白化肥的好处(解决方案:教育)。
但是,行为经济学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农民想要使用化肥,但是作为消费者,总是禁不住诱惑把钱花掉,最后在需要化肥时一次性付不起。一个预想方案是:提供储蓄账户,允许农民保存他们的现金。当这种方案在马拉维验证时,农民们都乐意开户,化肥的使用量迅速飙升。同时,提供化肥免费送货上门这一补贴,很受农民欢迎,比起等值的价格折扣还要实惠。
10.《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观后感 篇十
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时,看见很多人流着热泪忏悔自己的过往;看着很多人都在念叨某种信仰的重要甚至是绝对;看见很多人都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我便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三十二岁的我,现在还相信什么?还执着什么?还坚持什么?
中国传统教育是渗透式的,从我们牙牙学语时起我们便被教育“吃亏是福”、“谦虚有礼”、“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心系天下”、“光宗耀祖”……
可是,等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发现很多事情似乎和我们从小学习的并不一样。我们诚实、吃亏,有人更厉害地欺负你;我们谦虚有礼,有人便嘲笑你的虚伪;我们心存善念、日行一善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我们心系天下、可是天下心系我们了吗?……
想着想着,就悲观起来。再回头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里面的诸位,他们的虔诚和执着,让我羞愧——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自然是有很多规则的。有的是正面积极的、有的是晦暗不明的;有的是积极向上的、有的是不可告人的;有的是不求回报的、有的是锱铢必较的;有的是为他人分忧的、有的是……
关键,是你自己践行什么、坚信什么、坚持什么。
感谢唐老师在这个时候,给我一次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去看一看、去问一问、去想一想,自己心中的那个神到底姓甚名谁。
我自己知道了答案,我也会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11.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十一
4年来陈不取分文,只用1块钱的手机,穿8块钱的布鞋,在一场报告过程中,有人给他捐了12万元现金,红纸包着,沉沉的,陈老师分文不取,全部捐给主办方,主办方也表示分文不取,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这种全身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几乎每一场报告都有很人要求登台当场忏悔,有的当场表示放弃犯罪计划,有的当场表示要向父母磕头认错,有的当场表示不再离婚。。。类似的动人故事每一场都有,这让每一个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汗颜,我们的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教育能救人于水火吗?
陈老师在讲座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人是可以教的好的,他这里不是指的是分数,而正是学校教育所忽视的做人,道德,人道,天道——而这恰恰是对学生成长,对家庭幸福,对社会和谐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他所举得例子里很多反面的例子里的主角都是高材生,都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的精英, 例如一个著名大学学法律的高材生向其父亲要钱,其父不允,这个高材生挥刀捅向自己的生身父亲,一共捅了12刀,其父倒在血泊中,临死前还告诉他儿子:孩子,快跑吧,你杀了人了,警察要来抓你;还有一个孩子是到日本留学归来,在机场因为前来接他的母亲不同意给他提供更多的资金就拔刀捅向自己的母亲,致使其母深受重伤,而且更有甚者,这个孩子在被抓之后丝毫不为自己的行为忏悔。。。。这些高材生就是我们平素眼中的好学生,高考的得胜者,分数上的王者,但却成了笼中鸟,枪下鬼,连羊羔都会跪着喝母亲的奶,他们连畜生都不如。。。
江河日下,世风不古,今天伴随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泛滥, 使的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已经面临着文明覆灭的危险,这种危机感使得每一个民族的脊梁深感不安,这也是陈老师及其团队全职做义工,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因。陈老师屡次在现场痛心的表示:我们今天这种情况原因出在哪里,根在哪里?根就出在教育上,教育出问题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出了问题!都不宣传传统文化了,都把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天道伦常丢掉了,这才造成我们今天这种道德危机,人不会做人了,人都变成鬼了,那什么做不出来,毒奶粉,黄金大米,小悦悦事件,如此等等,这是古人所不能想象的。。。一个国家即使再富强,即使再发达,但如果只要道德沦丧,就不会长久下去的,古罗马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一线的老师,不但不能宣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反而随从世俗偏见对传统文化横加批判,这不是在造孽吗?今天的社会会变成这样,其中有一份就是我们得功劳,想到这里,我感到心里很惭愧。但是正如报告中所提到的一样,命这个字怎么构成的,就是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个一字,下面就是一个叩字,含义是只要人一低头命就会变,也就是只要人肯低头认错,上帝就会给人以机会,就如圣经里所说的那个浪子回头一样,虽然他之前不听父亲的话,悖逆父亲,但当他回到父亲那里祈求父亲惩罚他时,父亲不但饶恕你,反而把最好的衣服的给他穿上,为他摆上最好的宴席。
当然,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病根不在我们这些老师身上,根源之一是体制——也就是应试教育体制,今天的教育已经沦为商品化流水线车间,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完全脱离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只要有了高尚完整的人格,技能知识也才有意义。古人云:欲平天下,必先国治,必先齐家,必先修身,必先正心。今天的教育只有治国,齐家修身和正心缺失了,而这恰恰是最根本的,你想想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一个身心不正常的人,即使拥有最高科技的知识,即使拥有最好财富,那么他都会成为整个社会的危害!儒家的祖宗孔子在教学生的科目中,首当其中的就是德行,德行不过关,其他的都别谈,其次才是工具性的知识,语言 政事和文艺,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四科,而我们今天完全是舍本逐末。
再看看我们学生,80后和90后的学生跟古时也不同了,你不能体罚,你也不能骂他,他们大都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要求自由平等民主,不知道《弟子规》为何物,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看到老师直呼其名,老师稍有不当即要投诉,这样的学生,你还期望他会感恩吗?你还期望他会毕业后回来看你吗?你还期望他会将来常来母校吗?不会的,当然这个也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学校教育自己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也怨不得这些孩子。
如果一个学校只重视分数,不重视人格之教育,不重视道德人伦,那这个学校就是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是培养工具的学校,把人当成工具当成商品来生产的车间,甚至说,就是一个不讲人道的学校。一个不讲人道的学校是一个制造悲剧的发源地。一个制造灾难的发源地!人们都把学校当成花园,把老师当成园丁,把老师当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我们所做的却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工作,为此,我深深惭愧!
造成学校教育工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的因素,传统文化的缺失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他缺失了不是几年,而是缺失了100多年。古人说,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而我们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不读圣贤书了,我们已不是面目可憎的问题,而是性命攸关,文明存亡的问题了。自新文化运动的全盘否定,及至“”的冲击,及至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的传入,传统文化已经奄奄一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这本书里就明确提到,将来我们和社会主义的的战争不是军事上的,而是价值观上的,是和平演变。当他们的年轻人不再信仰他们的传统文化时,那么我们的价值观就将占领他们,就能不战而胜。这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原理的运用。尼克松这本书预言会实现,今天实现了没有?我向人们心里都会有个明确的答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先辈出于救国的需要不得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把他们贴上封建迷信落户的标签,把他们打入了地狱,这种看法今天还广泛存在,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的原因,就连我以前都认为《弟子规》等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应该扫进垃圾堆,但是现在我认识到了我的看法是错的。
12.个性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同频互换吗 篇十二
我考虑片刻,给出善意提醒:“@xxx妈妈 您好!关于复习班的事儿,我也给孩子报过,是在孩子初中阶段。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我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就报了,结果孩子老不愿意了。上了一段复习班,成绩不单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老师也反应孩子听课不在状态!究其原因竟是孩子觉得反正课上听不懂,我就不认真听还有辅导班接着呢!孩子这样的想法导致学校不想学,辅导班学不透。而且辅导班老师讲课风格和学校科任老师有所不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而且孩子逐渐养成了不与老师同频的习惯。而且不愿主动思考问题就等着辅导班老师输灌知识。结果就是遇到同类题目成绩偶尔会提升,题目稍有改变孩子就不会举一反三!成绩哪有不下滑的道理?!学习还是要看孩子的主观意识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如果学校周六有新课程安排,不如让孩子跟着老师的步伐学习。一点小建议,仅供您参考!”那位妈妈过了一段时间回复我了“谢谢!主要我儿子愿意上,我也不想打消他的积极性不是!”
看来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我提醒的目的。也没有设想一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与孩子上辅导班之间有没有损失和冲突就贸然和老师请假。您有没有想过老师的感受?!您这是在公然冒犯学校规定,老师准假就是对学校规则的欺凌。不准假您有觉得老师不近人情。一天有多少新课程孩子会错过机会学习,学了旧的落掉新的知识,得不偿失不说,您也是在公然质疑老师的教学能力,更是不尊重老师!您再信任辅导班也不能践踏学校制度和老师的公信力,所有家长都提出罢课去辅导班,学校岂不.......哎!真的无语这样的家长!
家长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爱孩子,可是有时候您的决定真的不高明!家校沟通一定要本着尊重孩子的切实利益,老师家长的人格尊严,不违逆,不干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然后再谈个性教育才是王道!个性教育与学校教育能互换但不能同频,因为学校要考虑大多数孩子的利益,无法满足个别孩子及家长的特殊要求!家长也不能因为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就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
作者:唱秀荣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推荐阅读:
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08-06
观看《认识可爱中国》教育报直播观后感08-02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读后感11-02
中国教育思想11-07
中国教育改进报告07-15
中国教育沉思辟谣07-23
开展中国梦教育08-07
中国性教育08-26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10-03
中国网络教育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