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2024-10-19

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13篇)

1.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学以致用”是我国自古以来对做学问的看法,也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对于抒情散文,不光教会学生有感情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训练学生会写抒情散文。当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达到名家的程度,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尤其是记叙文,最好能够做到散文化、抒情化。即使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要求,教师起码也要告诉他们这是个发展方向。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能做到,或者是基本做到“我笔写我心”,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 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 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加以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 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 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 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 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 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 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 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 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 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 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 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欣赏到其中的美感,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 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 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 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 自己又赋闲在家, 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 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 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

初中语文学科, 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读与写的结合, 其作为一个独具优势的学科, 是一个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情感熏染以及深度理解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初中语文知识的方位更加广泛, 内容更有深度, 原有单一定向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因此, 亟需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以不断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 也可被理解为教学性质的多元化和思维的多元化。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可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化的教学拓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 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正是一剂良方。其有利于知识的有效传递, 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以及学生人格与情感的塑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开拓, 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 促使学生拥有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深度, 以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1) 合理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法。初中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思维、情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等。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促进

思想感情, 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 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 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 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 由景生情, 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例如《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 可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课文理解与分析的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与分析, 对于同一观点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在写作过程中, 则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 对于同一题目, 不同的人也会写作出不同的文章。而这就是思维的多元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身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综合。

(2) 以多元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教学理念, 更注重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 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 并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有效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课堂教学, 激发其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有效应用多媒体播放项羽、刘邦、范增等人针锋相对的短片视频, 呈现其精彩对话, 让学生置身于那个刀光剑影的空间, 将枯燥的文言文呈现得更加直观、形象, 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此外, 如果条件允许、适合, 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出游进行切身体

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很多优美的散文在带给人美感的同时, 也能够带给人很多思考, 给予人向上的力量。教师在散文教学中, 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形式、语言、情感之美外, 还要通过对人、物的特征及生活、场景的深入分析中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 感悟散文的哲思美。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堪称咏物散文中的精品, 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 展现其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 还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哲思:美好的事物是遏制不验。这样会远比在课堂上冥思苦想出来的好得多。

(3) 适当组织小组辩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多元化理念与思维的培养。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某一篇文章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 以互相促进、互相启发,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教师则应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及时进行点拨与评价, 更加直观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并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之下, 促进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成为全新的多元化人才。

总之, 多元化教学方法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而言, 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近些年来, 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阶段, 其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 也缺乏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 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住、杀戮不灭的, 它必将冲破各种障碍勇往直前地流动, 人们也应该勇敢地追寻人世间的美好。在《白杨礼赞》中, 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笔直”“力争上游”和周围恶劣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对于当时社会和当今生活中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3.谈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代表作,素有“美文”之称。通常认为,其具有流畅优美的文笔、清新典雅的风格、精巧细腻的构思、优美的意境,同时情和景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始终是中国教科书选用的范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本质和旨意。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散文教学在教学条件下对学生学习有何增益作用?采取何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增益作用扩大到最高限度?教师在学生学习品悟过程中扮演者什么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运用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受到教学策略怎样的影响?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现代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将散文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散文的入门方法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对散文的意境之美及本质和旨意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品悟。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位:感知《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学习散文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对散文的語言美进行欣赏和掌握;B 通过教师的指导鉴赏让学生从散文的意象入手对鉴赏诗歌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

人类精神生活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鉴赏主客体在不断的相互适应、相互契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学鉴赏活动,一方面鉴赏主体具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客体受到鉴赏主体的一定程度吸引。文学鉴赏活动在教学条件下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进行清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很容易对文本的表层意思进行有效的读解,但是无法对内容的本质和旨意进行深刻的认识,进而盲目产生满足感,进一步鉴赏的兴趣和动力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充分重视对学生鉴赏活动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强化并将其有效保持下来的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开,让学生生疑生惑,进而将学生的鉴赏需求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发现文本的魅力,进而对文本的本质和旨意进行深入的探究。

针对这种情况,本案例设计的起点定位学生的自我鉴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主要采用诵读的形式,始终贯穿可见,将音乐、画面、朗诵等试听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患者对散文的优美境界进行充分的感受,进而对文本意义进行自主探索和理解,将知识建构起来,最终促进自身鉴赏能力的显著提升,并将整体的发展获取过来。

【案例实录】

将新课导入后,让学生对配乐朗读的《荷塘月色》进行欣赏,然后提问:在你心中,你对《荷塘月色》的印象是什么?它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对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进行鉴赏。

老师通读全文,我们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的何种情感?学生回答,一种浓浓的忧郁、沉思的情感。老师问,这种情感具体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呢?学生回答说,文中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的好……”、“可见那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运用对比方法,用脑中的热闹衬托现实中的孤独和凄凉,进而将自己忧郁、沉思的情感想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案例分析】

自主、发现、探究是现代教育学中极力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本案例力图将这一教学理念有效体现出来。

首先,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鉴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寻找文本意义、感悟意境,而不是直接将这些告诉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鉴赏权、思考权较为充分,这就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精神调动起来,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策动并促成学生鉴赏是教师在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案例中教师始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问题化一定的教学内容,用问题对学生进行驱动,使其积极参与到鉴赏实践中去,而不是和盘托出、全盘授予学生知识,更不是将学习目标简单地设置出来或用指令性任务去对学生的鉴赏进行驱动。采用的主要途径归纳起来就是:展开或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探究问题,最终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学生的鉴赏活动中给予其帮助的方式是对难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将有效的支持提供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并对其思路进行有效的疏导等。

再次,将关键词式教学和声音意象式教学贯穿到鉴赏教学中。在关键词式教学方面,陈正喜的《自由的光辉——〈荷塘月色〉教学记》给予了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将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设定为“自由”,给予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心灵交流以充分的重视。但是,该教学处理没有并没有给予写作背景分析以充分的重视,极易引发学生的主观随意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该倾向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将其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声音意象”式教学方面,张国彦《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给予引导学生对课文以声写静的特色进行深入的品味以充分的重视,促使学生对作者清幽、高雅的情趣进行切身的感受,从而对学生的性情进行有效的陶冶。该方法具有创新精神,但是只给予了声音意象以充分的关注,很少有效分析视觉及嗅觉等,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弥补。

4.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技巧探讨论文 篇四

摘要: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在中学教学阶段来说,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说,无论从理解上,还是运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技巧来组织教学,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不断的提升学生们对散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散文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学生们进行散文教学,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散文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散文教学理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对散文教学技巧的探究,来提高学生们对散文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2001年颁发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就是要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所谓人文性,就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来不断的提升学生们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在散文方面的造诣能够有所提高。

1背景理解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文章的背景了解,如果不了解文章的背景,读者则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散文来说,比起其他的文章来说,了解文章的背景则显得更为重要。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了解,我们通过文章则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并无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形式上看,好多散文就有跳跃性的思维,即从一个场景变化到另一个场景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也是散文的一个特点,其实,散文本身就是作者在其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感觉,然后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此,在对散文的理解上,我们一定要充分的把握住文章的背景这样才能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意思。比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整理出来的,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这样,其文章的背景就会有很大的不同,1926年前的北京正是军阀时期,所以穷人的地位当然是无法保障的,而在南方的厦门,则相对于北方较好,所以其文章的讽刺意味也就会大不相同。这样,只要你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历史背景,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2通读训练

通常来讲,当一篇语文课文摆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读全文。散文也是如此。当我们要想了解一篇散文的话,我们也是要通过通读全文,来对文章形成初步的认识能力,以便于能够顺利的掌握文章。通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教师或伴奏语音朗读,一种是同学们自读或群读。每一种读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在第一种情况之中,教师可以可以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通过语调的高低,来为学生们理解文章的背景打好基础。在第二种情况之中,教师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们初步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以便于为下一步的理解打好基础。

3层次理解

在层次理解上,和语文其他的文体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要求我们让学生们通过对文章场景及心情的关注度的变化,来给文章分出层次,以便于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里需要说的是,由于散文的特殊文体,对其分起层来则相对于记叙文而言较难,而且,好多散文表面上和记叙文是接近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引导,以便于学生们能够重点把握。

4风格理解

散文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分为愉悦型、中型和悲伤型三类,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大体上都可以按照这样的风格去书写。所谓愉悦型,主要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心情比较舒畅,通过对景和情的书写,能够把作者的那种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以便于达到文体风格愉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文章让人很容易接受。所谓中型,主要是作者没有什么相关的环境影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文章表达出来。该种散文比较接近记叙文,但又没有记叙文要求的严格,所以大多以叙事或介绍型文章为主。所谓悲伤型,主要是由于作者自己遇到了重大的`波折,或对社会的某种现象感到伤心而产生的文章。文章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触景生情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那种悲伤的心情。甚至在有的时候,对天气的描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我们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把握住文章的风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脉搏,通过深呼吸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但是,在文章的风格定位上,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努力,去提升学生们对文章风格的把握,以便于能够让学生们提升其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5影响及意义理解

在这一方面,和我们刚接触文章时所提出的学习本文的目的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一开始,我们就会把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目的指引给学生,接着,通过我们对散文的学习,来不断的证明我们学习散文目的的真实性,以便于能够顺利的把握。需要提示的是,在影响和意义方面,我们则更多的需要教师把握住主体过程,以防止学生们理解偏差,导致理解失误。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不同于其他文体,需要我们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提高学生们对背景、风格、影响和意义的理解,来加深对文章的学习,通过过程性的教学,来提升学生们对散文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散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洪祥,新课标改革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08(25)

[2]李景龙,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散文教学[J],成功(教育),2008(07)

[3]徐小梅,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甘肃教育,2008(03)

5.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五

在现代化的教育形势下,要想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满足教育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教师就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此,在进行散文教学的顶设工作时,应该更多地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进行思考。减少对课文的主观剖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发挥更好的课堂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营造荷塘的氛围,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主动地投人散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一方面加深厂其对散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感受到作者的写作心情;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综合学生的个体差异

6.散文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篇六

散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我的“软肋”,每次碰到散文教学单元我就头疼,总感觉到花费的精力不小,可课堂效果并不好。有时一节课下来自己的教学思路竟然糊里糊涂的,虽心神疲惫,但从学生的眼神里仍然读出了他们的困惑。

我听了毛洪其教授的《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的讲座,顿开茅塞,受益匪浅。我想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淀为审美情感后的审美创造,文学作品中注“情” 最真,最深者莫过于“散文”,所以散文被誉为“情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散文情感的审美功能,探寻散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为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散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争散文教学的“语文味”。

(一)设计精美巧妙的导语:

对于情感色彩比较浓厚的散文来说,设计的导语要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和谐一致,这样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做到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 :

欣赏抒情色彩很强烈的散文须得“歌之抑扬”,“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范读时,一定要激情充沛,抑扬顿挫,注意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只有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范读时才能再现出课文的意境和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三)领会意境,启发联想

7.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七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想象力层面都比较丰富, 在科学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特征及现状

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自主及个性化的解读特征, 形象性、动态性、角色换位等特征方面。其中在形象性特征方面主要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简洁的审美刺激是源于直接的形象, 所以形象的输出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觉审美体验。在动态性特征方面主要是散文阅读审美的层次性所致, 在反复的阅读下也能够有不同的理解[1]。另外, 在角色换位特征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 在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过程中要和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换位, 这样在理解上就更深刻。

1.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散文审美阅读的时间上不是很充分, 审美阅读教育和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只是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对于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时间的控制就不能充分体现, 影响审美体验效果。

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使得学生在审美内容上相对立, 审美的过程变量缺失造成审美的标准产生对立, 以及审美的驱动内在封闭造成审美秩序出现对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训练比较重视, 忽视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讲解, 从而在文本的审美特征上没有充分重视, 这些方面造成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效率高。

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体验的情境进行创设, 从而对学生的审美热情加以激发。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不仅是学生的审美热情, 而且涵盖老师的审美热情。审美热情需要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 通过美的语言及情感的美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有最佳的感受。

第二, 要有效提高欣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能力层面得到有效增强, 散文阅读审美欣赏是通过文字构建作品的内在灵魂[2]。散文中含有作者浓郁的情感及独特的见解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 从中找寻暗藏的思想情感, 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下就能够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 要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 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内容的不同, 进行设定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中的兴趣的切入点。并要将诵读作为中心感官调动, 散文这一真实展现自我的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其并非是应用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美读的方式并带有赏析的目光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读的方式进行体悟。在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感官的调动, 这就包含视味嗅触听, 散文的个性化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况得以体现, 也是作者情绪比较多的文本体裁表达方式,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有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审美效果的强化上充分重视, 有效构建和提升审美人格。教育目的并不是创造某一物质产品, 而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及教育人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 通过对优秀的散文进行阅读欣赏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质上得到提高, 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体会, 同时也是对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的重要实现途径[3]。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中,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以实现,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 审美阅读体验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老师要对其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述, 课下要认真地引导学生主动对优秀散文作品加以阅读,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习,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有效提高。此次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及问题的简要分析, 提出重要的解决思路,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 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 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3 (07) .

[2]王金玉, 杨军, 陈岳纯, 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8.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分析 篇八

一、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初中很多散文都蕴含了作者及其丰富的情感,比如朱自清色散文《背景》就描写了作者对伟大父爱的抒发,在家庭突遇灾祸后,父亲到车站送别儿子。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翻越栅栏为儿子买桔子的情景,过程描写中作者将父亲肥胖的体型与艰难的翻越栅栏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其间还描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及父亲几次将橘子放下的情景,这深刻地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不忍。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冷眼旁观,便很难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便通读全文,也不能获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文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课程重点放在文章的情感解读上,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通过结合自身经历理解一个父亲在送别即将远行的儿子的。在洞悉全文的思想情感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文章的整体思想,随着情感的不断深入,学生就会逐渐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

二、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初中散文具有净化灵魂、提升哲学修养的功能。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散文的认识,将学生对散文中人物、事物、生活等的理解逐渐引入到深层理解上,探索隐藏在文章思想情感背后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观感受。例如,初中散文《风筝》中,鲁迅就描写了中年时期的自己,回忆自己青年时代严格遵守礼教的事情,并深刻自责,认为这是在扼杀儿童的天性。这种自责与宽容实则是作者建立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深思,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表现手段,使学生能够用相同的方法深刻反省自身,获得对作品哲学理念的升华。因此,一篇散文,能够挖掘的地方是很多的,作者可能在无形之中赋予了文章另一层的内涵,是作者内心声音无声的表现,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中隐藏的信息,获得对文章哲思的深刻认识。

三、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通常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首先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感悟作者使用的散文结构形式。比如初中散文《白杨礼赞》,文章一起笔,就照应标题,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然后,作者忽然调转笔锋,描写高原的风景以及高原宏伟辽阔的场景,实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结尾以设问的方式“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使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为下文描写白杨树做了最好的铺垫,积蓄了气势。紧接着,作者采取过渡的方式引出调和高原色彩的白杨树,既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又照应开头。描写白杨时使用了四个反问句,层层拨开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给读者最深入的解读,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散文的内在形式美,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具有精致的语言美。因此,在初中散文阅读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欣赏散文语言美的能力,理解文章语言的使用场景,感受不同语言在不同场景中应用的奇妙之处。例如,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使用了丰富的语言进行场景描述,对百草园内部场景的描述中,将各种景物的动作、色彩、形状等具体表现出来,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黄蜂”等,生动、细腻地将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冬天在百草园捕鸟的描写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将整个过程完整的再现,读者通过想象就能深刻体验其中的乐趣,让人跃跃欲试,这实则是被作者的文笔煽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能力。

五、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文章中所描绘的事物,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在散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像资料来深入理解作者文中描绘的“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场景。在欣赏散文的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清新的音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刻体验语言美、情景美,在脑海中构建作者当时的深刻体验。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能够提高学生对情感美、语言美、形式美的能力,获得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自身情感注入到文本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深入剖析与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进一步启发,从而使初中散文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9.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二、散文阅读 第二节 体会词句含义类考题破

一、(2010·四川)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自然(节选)(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 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3.(本节目标对应题)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4.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画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二、(2010·重庆)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5.(本节目标对应题)“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6.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7.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8.(本节目标对应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 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10.语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

【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重点】

1、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初读文本,解决字音。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第二自然段(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第四自然段(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11.试论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 散文;审美功能;广泛涉猎;心得感悟

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结构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多样的一种文体。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游记等都属于现代散文范畴。优秀的散文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智慧。

现行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篇幅最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学散文教学上让散文教学更大程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优化高中散文教学法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三种意识

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1、“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2、“鉴赏意识”。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转自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仅感受散文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3、“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二、发挥语文审美功能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中学散文教学更是美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采用鼓励吟诵法教学,吟诵是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形象的内在意蕴,唤起学生对作品和对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证。语言文字的东西是需要反复吟诵的,尤其是散文,一定要给学生吟诵文本的时间,因为散文生动的语言无需教师做过多的分析,过多的分析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朗读,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吟诵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的序幕,也实现了文本对学生的美的传递。同时,教师应用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文中富有情感的语段,用美的语调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进散文的美丽殿堂。教师自身的朗读应比磁带、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朗读能造成一种声音在教室回荡的艺术效果。好的散文语言就如同诗一样优美,在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中,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朱自清擅长运用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加之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从而构成了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例如《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写坐在梅雨亭看到的景色时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先为学生描绘一副“绿意盎然”的画面,通过这个特定的审美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领悟文本所营造的美学意蕴,从而使其受到审美熏陶。

三、广泛涉猎散文课程资源

散文教学既要看到著名作家和作品,也要看到作家写作的亮点以及写作目的,抒发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突出散文文体、散文风格的多样性的,展示散文的语言艺术的。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也要重视利用课外资源。散文是美文,对于散文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散文是体现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认识的一种文体,因此在广泛学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的课内与课外资源组合,学生的课上与课下的资源搜索,全面广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散文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大量广泛地引用相关课内外课程资源,指导阅读和写作。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引起教育观念、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将有全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形式、把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原则。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选择校外课程资源。

2、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要适当,课程资源要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

3、易用性(包括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校外课程资源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

4、多种感官配合原则:使用校外课程资源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淅,促进学生的理解。

四、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感悟

要求学生在完成拓展阅读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这是将阅读内化为语文素养的很重要的一步。指导学生不要写大而空的读后感,例“读余秋雨的散文有感”,应该小而深,角度集中,有针对性。

12.略议高中语文中的散文教学 篇十二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遗貌取神是阅读散文的重要原则, 这是由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的“散”, 即文章可以采用广泛的题材、灵活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行文中, 各部分之间不需要严格的衔接, 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完全没有形式方面的束缚, 致使文章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而所谓的“聚”, 即不管形式方面有多大的跳跃和变化, 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不能够改变的, 这一特点, 正是散文最大的魅力所在, 也是它深受喜爱的原因。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 作者在阐发对北平秋天的眷恋时, 没有刻意的安排, 而是随意地对庭院中的秋景、秋蝉、秋槐、秋雨等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 但在作者饱含深情的刻画下, 全文读起来却又浑然一体, 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苦闷和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感情充沛

在各种文体的比较中, 散文的抒情性仅次于诗歌。散文和诗歌一样, 都是作者用来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载体。散文的取材十分广阔、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描写的主体而不受任何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所有的这些材料, 一旦出现在文章中, 就立即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感悟, 这是由散文抒情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好的散文, 看起来有一种记叙文的感觉, 人物的刻画和景物的描写都是平铺直叙的, 不夹杂主观色彩, 但是读起来会发现, 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说, 没有充沛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很难写出出色的散文。

3.立意深刻

俗话说, 文以意为先。立意对于散文而言同样重要, 不管是写景的还是记人的散文, 都是作者心中有所感悟才会付诸笔端。作者笔下的景物, 带有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是其个人的精神产物。在散文的阅读过程中, 对立意的把握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 学生在学习散文的时候, 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和人生际遇来领会作者的意图。

4.语言洗练

散文抒情的含蓄性, 对它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阅读那些大家的经典名作, 我们会发现, 散文的语言充满了一种质朴的美, 它少了诗歌语言的那份刻意雕琢, 也没有议论文语言的那份鞭辟入里, 它是用洗练的语言诉说着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和体悟。细读散文中的语言, 你会发现, 作者为了增加散文的表现力, 不惜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都可以在散文中看到。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描写, 显示了朱自清先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他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现手法, 配合长短结合的句式, 使段落呈现出一种错综的美。

二、散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在语文教材选定的课文中, 散文是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文体, 但是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也是学生失分较高的部分。学生单纯的喜爱和阅读, 并不代表着散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这一现象, 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散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跟教师迫切地想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成绩不无关系。现在的语文教学, 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满足应试需要。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部分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 将授课的重点放在一些阅读技巧的培养上,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和能力。散文往往是作者深刻思想的积淀, 对于十八九岁的高中生而言, 他们很难独自领会文中的境界,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路人”的角色, 不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字词、单个句子的赏析上, 而失去了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使学生没有办法真正领会散文的精髓, 散文的阅读能力也会因此受限, 得不偿失。

三、散文的重要性

1.情感的陶冶

品析散文, 有如进行一次精神的旅行, 带领着读者走进一个蕴藏深厚感情的世界, 在这里, 学生可以经历到不曾经历过的事情、感受不曾感受过的情感, 学生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这是散文最本质的功能。

2.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的。散文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力工具。能力的养成, 源于平日的积累, 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散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 并以其朴实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 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散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这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都有有益的帮助。

3.文化的传承

著名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 一个民族的兴衰发达都保存在它本民族的语言中。散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必然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品读古代的散文, 仿佛在看一部史书, 告诉后来人我们伟大民族发展的轨迹和文明的进程。而现代的散文, 则又担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 启迪着后来人。

四、散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

散文是一门审美的艺术, 要想使学生陶醉于散文的天地里, 离不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在这一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 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讲授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方面, 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受。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江南的冬景》时, 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各地的冬日景色和江南冬景做对比, 借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明确, 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 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

2.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

要提高散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 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是师生间的, 更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师生互动中, 学生往往充当着被动的角色, 而学生之间的互动, 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他们共同探讨, 相互交换意见, 在意识的碰撞中, 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3.知人论世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文字是一座桥梁, 桥的这边是作者, 而桥的那头则是读者, 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 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材料, 这些是奠定作者情感的基石, 只有对这些有了充分的理解, 读者才会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营造的情感世界。

散文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 它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散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同时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安之凯.让散文阅读充满活力[J].文学教育, 2011 (7) .

[2]陈爱京.高中散文阅读技巧浅析[J].新课程导学, 2012 (5) .

13.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

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

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

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

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练习的机会。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比原来有所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仅凭老师的嘴来讲和从字面上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那大讲特讲有多美多美,甚至读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这时采用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二)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

一、巧用CAI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刺激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在这方面,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的CAI课件就有粉笔加黑板这种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因此,选题得当,制作精美的CAI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语文课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课件制作和运用要注意灵活性,一定要以是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

二、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制作了教学课件,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一一进行演示,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都参与进来,我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生疑、质疑,然后把问题汇总,再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选择共性的问题解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提的问题有深度,有讨论的价值,这样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深入思考。学生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还知道别人都提了什么问题,便于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增强自信,拓展思维。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扩大获取的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作文素材的积累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创设情境,从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我懂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七年级教学中的心得。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卢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

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安装中央空调要多少钱下一篇:确认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