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2024-12-01

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一

乡愁

洋里中学余秀容2011、12.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完美的形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仿写训练;

2.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3.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感同身受了吗?。

“终于可以回家了!挤出拥挤的中巴大门,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啊,故乡的空气真清新啊!’我美美地、深深地吸了几口,大踏步向家的方向走去„„”

这种情境大家感同身受吗?是什么情况之下的感受?真是故乡的空气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吗?恐怕只是“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清”的特有故乡情结吧?为什么要“大踏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因为家中有疼我爱我的父母,有日夜思念的兄妹,还有可爱的小猫、小狗„„

是啊,独在异乡苦求学,每逢周末倍思家,这可以说是道尽了你们这些初三寄宿生同学的心声啊!

2、故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对故乡的感情,真得很纠结啊!也正因为这样,许多文人墨客常常情郁于中,不得不发之于外,只好用诗文表达自己心中的块垒。大家能举些例子证明我的观点吗?

3、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思乡诗句。

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小结:大家不错,都能熟记学过的诗词。现在和大家一起聆听一位余老先生(他可是我的本家啊)的《乡愁》,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思乡情结。

二、听朗读

三、指导朗读,试读

1、要领指点

情感基调:低沉,愁闷、深情

语速:舒缓、稍慢

轻重音:着色的重读

2、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的脑海里?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圈画出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意象逐渐清晰起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个个怎样的“撩人心绪”的忧伤故事呢?

4、导出”余光中”,并做简单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年少时求学异地,不能常伴母亲身边;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远离故土,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婚后赴美留学,不能与妻儿相守;1958年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5、小结,导入:正因为这坎坷的经历,因此,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诗人的离愁别绪,勾起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品读诗人的“乡愁”。

五、品读课文

1、品读第一节

(1)展示一个画面的描述: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一个少年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抓住了邮票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少小离家”为读书,对母亲依依思念的深情。

(2)板书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分离

(3)、指导朗读:依依思念的深情

2、品读第二节

(1)煽情激趣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然而,新婚燕儿却两地分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无奈生活所迫,学业所需,“燕然未勒归无计”啊!然而相思之缕岂能说断就断?盼啊盼,盼啊盼,终于盼到了节假日,手攥那张能实

现夫妻相见的“窄窄”船票,心儿啊早已飞到了故乡„„就是这张“窄窄”的船票,凝聚了万千的殷殷相思之情。这就是诗的第二节,写出了作者长大后因夫妻分离的相思之情。

(2)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分离

(3)指导朗读:淡淡忧愁,丝丝柔情

3、品读第三节

(1)煽情激趣

余光中是个孝子,写了许多哀悼亡母的章句。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送母亲的骨灰合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是他二十多年来的心愿,但都尚未实现。因此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就是使他抱恨终生的那一方坟墓。睡着时,醒来时:回来时,离开时,那一方坟墓总在诗人的眼前晃动,但那方矮矮的坟墓,又岂能盛下诗人那浓浓的哀思?这就是诗的第三节,作者借 一方矮矮的坟墓,写出了母子死别的深深哀思之情。

(2)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母子死别

(3)指导朗读:颤音,如泣如诉的深深哀伤

4、品读第四节

(1)煽情激趣

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让诗人对祖国大陆望眼欲穿。生不能回到祖**亲的怀抱,死也一定要安枕在祖国大陆这张大床上。在《当我死时》中,诗人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浅浅的海峡啊,怎能隔断那滔滔奔涌的思乡潮?这就是第四节,作者借“海峡”表达他“现在”最大的乡愁——游子与大陆分离。

(2)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游子与大陆分离

(3)指导朗读:语调上扬,慷慨激昂

5、小结: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那么„„

(导入问题探究1)

六、问题探究

1、诗人抒发的四种感情有什么关系?顺序能调整吗?

四种感情是层层推进,越来越浓的,最终由个人的思亲、思乡之情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前面三节的感情为最后一节抒发爱国之情作铺垫。、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呢?

诗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

补充文学中类似的方法: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温庭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乡愁是凝重、浓烈的,可是诗中用来承载它的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样说好吗?

凝重的愁浓缩于面积 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七、看板书小结导入仿写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托物寄情,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本文构思精巧、句式整齐、旋律优美。

学了本诗,大家一定收获不少。下面大家也来露一手。

八、创意仿写

1、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

上学后

母爱————

背着它

————

长大后

母爱—————

枕着它

—————

2、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

穿的人在这头

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辆

我坐在里头

母亲站在外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部无线的手机

说的人在这头

听的人在那头

3、我也乡愁

放飞想象: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远行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故乡门前那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黄昏时天边升起的袅袅炊烟

乡愁,是一杯淡淡的酒,却酝酿了浓浓的相思„.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照耀着游子不眠的夜

九、相关链接

这浅浅的海峡阻断了多少回乡的路,揉碎了多少思乡的梦。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看了这段资料,你作何感想?

十、总结、寄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十一、深情朗读,集体背诵

十二、作业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三、板书

小时候母子分享邮票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别船票

后来母子死别坟墓

现在与大陆相隔海峡家国之情

十四、教学反思:

乡愁是抽象的,虽然作者把乡愁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上,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要通过诗中简短的几句话理解乡愁还是太抽象了。因此如何把几个具体意象展开几个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去品味,然后再指导朗读就成了这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确实 是十分有效的,它让学生真正品到了乡愁之味,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小有遗憾的是时间上安排还欠科学,有前松后紧之不足。

2.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二

指导学生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语言得体, 达到交际目的

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故事导入, 通过高考原题或模拟习题讲解, 讲练结合

一、导入:今天, 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 如果要大家写条横福来表达我们对老师们的欢迎, 该如何写?

明确:热烈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这里“莅临”是礼貌性用语, 指导是谦词敬语, 这样我们就可以表达完整了。

那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语言之得体。

二、1.掌握谦敬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知县好巴结上司。一天, 知府到他这儿巡视。在宴会上, 知县一边劝酒一边套近乎:“大人几位公子呀?”知府伸出两个指头回答“两个犬子”。说完反问知县“令郎几位”。这不问则已, 一问这知县就急了。你想呀, 知府大人都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 那他该怎么称呼自己的儿子呢?他想了好一会儿, 才毕恭毕敬地回答说:“回禀大人, 卑职只有一个五岁的王八羔子。”

这里“令”含有美好的意思, 作为敬辞指称对方, 犬, 卑贱的动物, 以此表示谦虚, 都是得体的。但是“王八羔子”是骂人的话, 作为谦词使用, 只能闹笑话。

所以说要使语言得体, 其中得把握好谦敬。

谦词

小、拙、鄙、愚、敝、不才、错爱、寒 (舍) 、草 (民) 、献丑、见笑、抛砖引玉、犬子等等。

敬词

令、尊、贵、大、高见、贤 (平辈或晚辈) 、仁、光临、赐、惠 (顾、书、存) 、鼎力相助、恭、海涵、呈正/雅正 (送请批正) 、斧正 (请人改文章) 、钧裁 (请人作决定) 等等。

做题训练 (略)

2.符合语体

我们每次回到家跟爸妈打招呼, 你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什么?“爸妈, 我回来了”而不会说“父亲母亲我回来了”, 这就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再比如我们常说“祖国, 我的母亲”而很少说“祖国, 我的妈妈”。这是庄重与通俗的区别。

语体即指口语或书面语, 庄重语或通俗语。要使语言得体, 还得符合语体。

下面看一个高考题:

根据语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1) 徐凡, 男, 江苏南京人, 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2) 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

(3) 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4) 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 (获优秀教育图书奖) ,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学校邀请徐凡教授与学生座谈时, 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 徐凡后肯定得加称呼, 性别不必。

(2) “系…后起之秀”是书面语, 必须转换, 如改成“是…研究专家”。

(3) “尤以…见长”书面语, 可改为“尤其在…方面有专长”。

(4) 括号中的文字必须转换, 括号或破折号是在书面表达时为加强逻辑关系而使用的, 口头表达不可能有这样的符号, 只能转换成口头表达。

调学生上黑板后批改, 指出问题然后给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略)

3.注意场合

俗话说,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说话还得注意场合。再听一个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男孩, 合家高兴极了。满月的时候, 抱出来给客人看, 自然是想讨得一点好兆头嘛。抱到一个客人面前, 这客人说:这孩子面相好, 将来一定是要做官的, 主人听了很高兴。又抱到一个客人面前, 这客人说:这孩子手相好, 将来一定是要发财的, 主人听了又很高兴。这时抱到一个青年人面前, 青年人听别人都说一定怎么样怎么样, 于是也说到:这孩子将来一定…一定…是要死的。结果他遭了大家一顿合揍, 被主人轰了出去。青年人有点委屈, 想我说错了吗, 难道他将来不会有死的一天吗?

我们说, 你说的话没有错, 但在这种喜庆的场合却不能说, 尤其在主人想讨吉言的时候。

所以说, 讲话要得体, 还得注意场合。

下面再看一个高考模拟题:

下列标语与所张贴的场所协调得体的几组是 ()

A.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

B.卷烟场车间:严禁吸烟

C.澡堂门口:谢绝观看

D.火葬场门口:把经济搞上去, 人口降下来

E.医院门口:宾至如归

F.婚姻介绍所门口:与人作对

G.某市交叉路口标语牌:多拉快跑, 争分夺秒

答案:BF

结语

3.公开课《白杨》教案设计 篇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http://video.pomoho.com/ent/3515241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xOTU5MTky.html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http://v.ku6.com/show/uxB-ohGyaJ0hflwz.html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白

白杨 边疆建设者(爸爸)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喻人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教学课题】

《白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展开讨论的事。爸爸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方法】采用了“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课学思路】

利用在百度、互联网中搜索资源,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以及采取“变序”教学方法,从而来突破重难点。

4.《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四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 不怕 / 远征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5.《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五

设计说明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梳理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理解相遇问题;根据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玩具小汽车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这是他们的电话录音。

淘气:喂,是笑笑吗?我今天想到你家去玩,路不熟,你能接我一段吗?

笑笑:好的,我去接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不见不散。

淘气:好的,一会儿见。

师:谁能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在电话里说的是什么事?

预设

生: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笑笑要去接他。

课件出示教材71页情境图。

1.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2)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相遇”的.意思,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有趣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有利于把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化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1.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2.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你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同桌合作画线段图后全班展示。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小组内讨论,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全班汇报。

预设1

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总路程(840米)。

预设2

(笑笑的速度+淘气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840米),也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预设3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时间。

(2)列式解答。

综合列式:840÷(70+50)=7(分)

(3)列方程解决问题:

6.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同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和热情,把培养人、发展人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学设计的内容则涵盖了以上的课改理念和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做,并且必须做得好的事情,教师将依据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设计必须在上课之前由教师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 既得考虑教材教法、还得具体分析学习者的相关情况,教师既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要将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实现有效课堂。那一次是我的一堂公开课,引发了我对教学设计的重新思考。

1课前准备

精心完成教学设计是上课的前提。 校长告诉我,下周教育局组织一次优质课展示活动,点名要听我一节课,我既兴奋又紧张。既然是公开课就得必须使用多媒体,我选的教学内容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借鉴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精心制作了课件, 无论是课件的精美程度还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都考虑的非常细致,经过一周的准备终于“杀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具体实施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要通过课堂效果来验证。我任教的班有两个,在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们听课之前,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先在一个班进行试教,看一下效果是否像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信心百倍的走上讲台,按照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几个教学环节下来都非常顺利,可是正当我要安排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怎么会这样,我百思不得其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才发现,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但是犯了新课改一个大忌,就是只考虑了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前面的试教课堂上教师上演了精彩的 “演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和练习效果,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一个个听客,三维目标落实相差较远。

3打磨修改

教学设计要兼顾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发现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马上找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给我出谋划策,对先前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教学设计的主方向是减少教师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减少幻灯片的数量,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和学生活动,放手发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情景状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相遇的时间, 求距离 ;二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距离, 求相遇的时间 ;三是已知距离,相遇时间和甲 ( 或者乙 ) 速度,求乙 ( 或者甲 ) 速度。以上三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在导学案和学生活动中做了精心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一段录音,创设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来解决,不明白之处可以邀请教师参与讨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样的方式方法比教师反复讲解要好得多。讨论的过程也是对新知识练习和理解加深印象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Flash课件和小组讨论,整理、展示,再加上之后的课堂练习,课堂效果肯定大好于上节课。

4公开展示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保证。 我信心十足的走上讲台,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逐步展开每个教学环节,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导学案的安排和我的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按照平时惯例,小组成员之间组织、记录、总结、汇报、展示各有分工,学生讨论问题非常积极,思维灵感的火花不断绽放,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气,奋笔疾书,可以看得出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关键所在。课后面对教育局的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我恳请他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5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对教学设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撰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照顾到教师怎样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学生怎样有效的学好基础知识,增加基本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更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

7.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2、翻译全文,理解文意,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性。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轮流翻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4、教师提示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苟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布�Z预习:

1、 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 完成讲义“预习作业”。

3、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把不会解释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语句画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板书课题:劝学

推进新课

一、 介绍作者。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是先秦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主张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们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的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共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和学术辩论等方面。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字是“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这才是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教师范读、指定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1、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屏示,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揉/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通假字。

“揉”rou通“ ”

“有”you通“又”

“知”zhi是“智”的古字

“暴”pu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义相近)

“生”xi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中zhong 砺Ii 参can 省xing qi

螯ao 跬kui 锲qie 镂1ou 臾yu

(3)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

*闻 博闻强识(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望。)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绝 以为绝妙(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音qiang,竭力,勉强。)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望 日夜望将军来,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4)分析下列词语的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上饮黄泉 上和下:上和下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2、自读要求及操作步骤:

①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②学生自学、质疑。

③老师点拨指正。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翻译课文,教师重点点拨。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词,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这里,“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都应该读第四声,作动词,“合乎、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揉”是动词,“揉”通“ ”,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理解为使动用法,“使……弯曲”。 “为”是动词,做成。

全句译为: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圆的要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舟楫”,指船只。

“水”,名词作动词用。“游水”。

“绝”,是会意字,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泛指一切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即“神灵”;

“圣心”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智慧;

“自得”在现代汉语中是“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在文言文中“自”是自然,“得”是“通”具备”;

“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全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品德,因而能自通神明,达到很高的境界,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智慧就具备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里的两个“之”是定语后�Z的标志。

“爪牙”是两个单音词,指爪子、牙齿。后来比喻“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心”是“用心”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4、摘录文中的成语名句,积累语言。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四、布�Z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大家摘录或创作的“劝学格言”整理在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性。

2、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颜真卿曾写过一首劝勉青年人学习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珍惜每分每秒,去发奋读书,切不可彷徨蹉跎、浑噩度日,否则,到头来只能落个“白发苍苍徒伤悲”的结局。那么,具体说,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学习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今天我们就从荀子的《劝学》中寻找答案吧。

推进新课

一、 检查背诵。

二、学生齐读课文。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起句“学不可以已”和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结句是用来阐述首句的。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可以“知明而行无过”,所以“学不可以已”。

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就“不可以已”;“日”,每天,亦证明“不可以已”。

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设喻的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

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通过三组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可见,苟子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可见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 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学习的意义 木直中绳 揉以为轮 提高自己 超越自己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三、研习课文第二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翻译第二段。(教师巡视、点拨、指正)

请在第二段找出作者设喻的句子。

――“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这些设喻都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是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登高而招”则“见者远”是承接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 ――“顺风而呼”则“闻者彰”,说明了“顺风”的效果。

――“假舆马”可“致千里”,说明了“假舆马”的效果。

――“假舟楫”可“绝江河”,说明了“假舟楫”的效果。

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我觉得“善假于物”是指上文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所假之物。不重复。

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前面三组所假之物“高山”“风”,这都是自然物;后面两组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

这一段先用“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接着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以及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达到理想的目标。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而望――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学习的作用 顺风呼――闻者彰 弥补不足 达到目标

假舆马――至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四、研究学习课文第三段

学生自由朗读,试译。(教师点拨指正)

请在文中找出作者设喻的句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由此推论到人“积善成德”可以备圣心,这是从正面论述的,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从反面论述的,说明学习上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这几个比喻都谈了学习的方法问题――广泛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远,而劣马能力虽差,

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很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能否成功,差别在于“不舍’’和“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组比喻都谈了学习的态度问题――坚持不懈。

――蚓无爪牙筋骨食埃土、饮黄泉;蟹有六跪二螯无处安身。这里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这组比喻也谈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专心致志。

作者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两个比喻句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的写法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结:本段主要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8.《采薇》区比赛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3.了解诗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4.培养学生在了解触摸生活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深入品读诗歌的能力

难点与重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听录音,读诗歌1-3章,思考:诗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明确:采薇。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季节更迁而主人公“采薇”的动作不变。

2.“薇”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让主人公如此眷恋反复采集?

明确:是一种野菜。征战连年,粮草不继,所以饥肠辘辘的士兵只得采集野菜充饥。古人闹饥荒时就经常采野菜充饥,红军过草地时亦如此。

3.我们从哪里得到征战连年的信息?

明确:“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前3章后6句讲述的都是因为战争而久久不能归家。

4.此情此境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极度思归。诗人反复咏叹“曰归曰归”,但从“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从年末再到久久的某个阴历十月),诗人始终未得归家,忧心如焚。

5.“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征人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①明确:常年鞍马劳顿,精神和肉体高度紧张。尤其在粮食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身体已不堪负荷。

②读诗歌第4、5章,从“岂敢安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语句中当可获得对紧急战情的体悟。征人一般会渴盼早日获胜以得安居。

三、难点突破

1.枕戈待旦的人必定思念安居生活,这点比较好理解。现在请大家读第2段,思考、讨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对于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何影响?

明确:诗句的意思是因为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提示:此时主人公家里可能会有谁呢?他会想知道家里哪些方面的消息?(扎根于生活的实处,则情感方能有真正的体悟)

明确:可能有妻,有儿,有年迈的双亲。

思考:这些人有什么好让他牵挂担忧的呢?他们大抵可以互相照料着的啊。

2.多媒体展示初中学过的课文《观刈麦》及杜甫《兵车行》相关诗句,引导学生诵读并从中得到启发。

明确:“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由《观刈麦》我们可知,中国传统以来就是男耕女织的社会,耕田的主要任务交由丁壮来完成。而下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则告诉我们那位家里没有丁壮的妇人,为了交朝廷摊派的赋税无奈地把田地卖尽,只得依靠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养活她嗷嗷待哺的幼儿。

那么,假若大部分丁壮皆已去服兵役,妇孺们又将如何生活呢?是否可有充足的麦穗可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杜甫《兵车行》我们可知,那些体力羸弱的女子勉为其难地进行耕种,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禾生陇亩无东西”“千村万落生荆杞”。贫瘠的黄土地上,投入大而产出不多,终其一年老百姓基本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未能保证一年的粮食收入。假如碰上个天灾人祸,青黄不接就是常有的事了。征战之时,碍于体力及各方面因素,大部分良田荒废,杂草丛生。收入本没有保证,而朝廷为保证提供前线军粮征收的确要经常比平时还多。试想,这样的情形下,一家老小的粮食又怎么有保证呢?自古以来战争中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儿童比例更高。

战争背景下,一般会先保证前线战士的粮饷。此刻,那正饿着肚肠采集薇菜的士兵,又怎能不牵挂,连他们的补给都没有保证了,家中妻小的情况如何呢?

假若,在出征之前妻子刚好有孕在身,他又怎能不牵挂,妻子是否平安生产,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去的时候孩子是否已经会叫“爹爹”乃至端茶送水了?他又怎能不牵挂,他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喂养安然长大抑或者已挡不过饥饿的侵袭而藏身黄土中?还有他的年老的双亲在与饥饿的对阵中是否胜出,是否依然健在?假若连他们也倒下了,家里一应大小事谁来操持呢?

一个自身经受着饥饿折磨的人,想起比他更脆弱的妻子时内心的种种煎熬,恐非已“忧心烈烈”四个字所能完全传达了!愈是无法托人去打听家中音讯,则其归思愈切。

应该说,“靡使归聘”使得主人公的思归之情愈发的浓烈,也愈显沧桑与沉重。思乡之苦在此可以包含三点:食物匮乏之苦,不得安居之苦,而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不知家中的音讯之苦。对家中景象的牵挂,实则为士兵人性美的体现。此刻,他心里想的不尽是家人可以为自己提供舒适的食宿体贴的问候,而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是否安康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男儿的担当,人性的良善,生命的艰辛都悄然流淌其中而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了解重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请大家诵读前三章,思考: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章中章与章句型重复,用字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字词,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体现的是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迭,主人公的炽热的思乡情怀也通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让我们深刻感知。同时,这一唱三叹式的表达,也使得诗歌呈现回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在理解保家卫国情怀的基础上深入领悟抒情主人公思乡之痛

既然思归之情如此强烈,那么对于征战,主人公表现如何呢?是否消极以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大家诵读4-5章,探寻答案。

明确:他们极度渴望结束战争,但是他们对于战斗却又是毫不懈怠的。他们意识到正是因为“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

“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3个词反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雄壮,透露出对己方阵营的自豪感和拥戴感。“四牡翼翼”更是透露主人公作战情态的关键词语。

“翼翼”意为“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而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只能源于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试想,假若兵士消极以待日日想着“弃甲曳兵而走”,阵容将如何谈得上整齐?他们的战马又何以能动作熟练?

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已经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因为想着保护好大“家”,才能有小“家”的幸福生活,所以他不轻言离阵;而愈是不能轻言离阵,则愈是家中了他对家中景况的牵挂。前线艰苦地征战,最终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可惜,此刻他连家人之生死都未可知,又怎知“保护”之责是否真正尽到?

(乡思何以美?美在责任,美在担当。若弃阵离家,则无思乡之苦。可是,家园是否得保,则又成了问题。)

生活的苦难中,两种情感执拗地厮缠在一起,将士兵的心房毫不犹豫地刻满沧桑。

二、难点突破

1.读最后1章,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情如何呢?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呢?这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

明确:①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长久的战争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②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悟一下(多媒体投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冢与杂草相伴而生之景。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③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呢?“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叫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呢?

三、总结拓展

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我们可有史册为证;而战争对于心灵的摧残,却难以触摸。情感的东西,一向比较抽象,领会诗人战争中征人有关思乡等情感,需要在触摸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空了“生活”这一土壤,我们对情感的体悟将无所皈依。一般认为读诗可以发展人的性灵,使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趋于丰厚,而这些都建立在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当生活的苦痛具体展现在眼前时,情感的体认也就有章可循了。假如我们目前的生活阅历较浅,无以让我们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那就请大家留意我们学过的相关诗句,在间接的经验里觅得灵光。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已经传为千古绝唱。其用的是以乐

景写哀情的写法,让我们在情与景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去充分体会主人公此刻内心的伤悲。

四、布置作业

熟读杜甫《兵车行》,在充分领悟《采薇》《观刈麦》《十五从军征》所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战争中士兵思乡之情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为何采薇? 载渴载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战争情势如何?(持续时间长)

一月三捷 岂不日戒

(每日枕戈待旦征战次数多)

载饥载渴

士兵之苦 不遑启居

靡使归聘

【注】:①韦凤娟《赏析》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兵车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教材分析】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诗歌单元中的一篇。一般认为《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但是,思乡这种情感又是较为抽象的,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来说,真切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诗中,主人公因日日枕戈待旦而产生的思念安居生活的情感结合生活中紧张劳作的一般经验即能有真切体悟,而不能获悉家中景况为什么使得主人公忧心如焚、久久的思念后终于得以回家时主人公为何未见欢欣鼓舞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这两点则往往为中学生所费解。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般文学作品的阅读皆须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之后完成,以抒情为主体的诗歌阅读尤其如此。假如学生不能充分领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诗人共鸣,那么再怎么丰厚的情感对他们而言都可能只是一个苍白的概念。如此,教学目的是否充分达成,就有待考证了。

因此笔者授课中拟将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授课重点,结合初中相关古诗文的解读,帮助学生在充

分触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领悟本诗厚重的情感。

9.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九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活动,活动定位,有效教学

前不久, 笔者所在地区举行了一次高中英语读写专题教学研讨活动, 笔者听了我市某高级中学的一节公开课, 教学内容为人教课标版模块六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针对阅读材料“Advice from Grandad”设计的一堂读写教学课。对本节课的观摩引发了笔者对高中英语读写教学课的目标与任务定位、活动及其实施的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教学回顾

(一) 导入与准备 (用时约5分钟)

(1) 由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一段新闻视频导入, 引出吸烟可能会给人带来的致命危害, 切入话题“smoking” (该环节用时约2分钟) 。T:What’s the name of the deadly disease?S:H7N9 (学生接着在教师的提示下答出bird flu) T:Who suffered most from the illness?S:Smokers. (教师提示male smokers) (2) 教师课件呈现“Each cigarette will shorten 11minutes of life”过渡到下一环节。T:Smoking does great harm to people.But some young people don’t know it and still start smoking at an early age.教师呈现三幅青少年吸烟的图片, 同时出现讨论的第一个问题:Why do you think some adolescents start smoking?学生进行讨论。

(二) 阅读与理解 (约18分钟)

1. 阅读理解para.

3 (借助前面的设问, 引导学生找出ways people can become addicted to cigarettes, 即人们可能染上烟瘾的方式) (4分钟) 学生通过关联词“First, Secondly, lastly”找出关键信息: (1) physically addicted to nicotine. (2) eraddicted through habit. (3) become mentally addicted.教师继续设问:T: (1) How many ways was James’granddad addicted to cigarettes? (2) Did he manage to quit smoking?S: (1) He was addicted in all three ways. (2) Yes, he did.

教师追问:Why?Why could he manage to quit?学生齐答:Because smoking brought him harmful effects.

2.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para.

4, 找出抽烟带来的诸多危害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 教师课件呈现关键信息, 学生完成填空。Do terrible damage to_____and_____ difficult to become_____Their babies may have_____or be_____Affect the health of_____terrible_____turn yellow Become_____quickly and be_____for sports.完成该任务后, 教师组织了group discussion:What other harmful effects will it bring to us?讨论完成后, 学生发言, 教师将讨论成果在黑板上呈现。 (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本堂课值得肯定与借鉴之处

(一) 热点新闻视频导入, 直观生动

读前是阅读的准备阶段, 在导入时, 教师引入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新闻, 使学生对于抽烟的危害有了直观的认识, 随后设计的讨论问题“Why do you think some adolescents start smoking?”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也提供了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 各任务设置围绕“读”和“写”展开, 紧扣主题

观察本堂课, 授课者穿插了三次讨论, 在“读前”阶段, 教师让学生进行“pair work:Why do you think some adolescents start smoking?”的讨论。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其实是为阅读做准备, 也是对阅读内容的一个预测。第二次讨论是在“读中”阶段, 形式是“group work”, 这一方面是对阅读理解的延伸, 同时也为写作做了一个铺垫。第三次讨论是在“读后”环节, 形式仍是小组活动, 学生就选择的任务场景展开讨论和合作, 确定话题和建议, 充分的讨论和准备为写作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成果展示来看, 此环节的设置非常有效。

(三) 拓展写作, 贴近学生生活

本篇阅读材料其实是一封建议信, 是James的祖父写给染上烟瘾的孙子劝其戒烟的。授课教师在读后的拓展写作阶段, 先设计了四个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 分别给主人公写一封戒烟建议信,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这四个场景来看, 无论是规劝爱抽烟的物理老师戒烟, 还是站在父亲的角度帮助染上烟瘾的儿子改掉坏习惯, 这些场景的设置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学生讨论时积极参与, 写作热情也非常高。写作成果展示环节也大胆踊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读写课有效性的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 如何促进读写活动的结合, 利用主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写作训练, 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 进而在写作活动中有效输出信息, 这是许多教师在读写课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读写课区别于纯粹的阅读和写作课, 教师在课前要分析阅读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标的相关度, 正确处理不同课型的读写关系, 合理分配读写时间。如果阅读文章为写作部分提供了范文, 如Module 6 Unit 5的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的文章The Lake of Heaven,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策略吸收和内化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文化知识等, 然后通过写作输出语言和表达情感, 因此完成写作任务和发展写作能力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而发展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居于次要地位了。

四、结语

10.牡丹的拒绝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十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

青县职业高级中学 孙增红

【文本初探】

牡丹,素来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然而,牡丹花语的背后却有它别样的故事、风骨和精神。古有“焦骨牡丹”的传说,今有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赞其骄傲,述其壮烈,誉其高贵坚定,品其卓尔不群。授课者通过“牡丹拒绝了什么”、“牡丹为什么拒绝”这两把钥匙,有依据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追述精髓、品味语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本文的脉络和结构、了解本文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

2.理解比喻、拟人、引用、反问等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3.学习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语句,通过朗读比较法,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性;

2、拓展及延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个性美的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阅读法

3、小组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辅助

(教学用具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可辅助教学,使所讲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深刻化)【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疏通文字,初步理清文章思路;

2、张抗抗的相关资料;张抗抗,1949年出生于杭州。1969年去北大荒上山下乡。1972年开始业余学习写作并发表作品。1977年就读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1979年调入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至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300余万字,出版专集十余种,并多次获全国及各省级刊物散文奖,短、中、长篇小说奖。1988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世界名 人录》,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抗抗绝不无缘无故地去写一景一物,除非她从中悟到了什么,使之能够“上升到超越于现实之上的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登泰山,从人对山的征服,体味人对自身的超越;从泰山形成过程中的三降三起,体会自然运动中的一种辩证法则:“如果它想要获得一个新的高度,它务必在造山运动中将自己再沉沦一次”。不知有多少人登过泰山,不知有多少人写过泰山,但很少有人把泰山的奇丽壮观与它的沉沦联系起来,并且看作是今日辉煌的一个动因。张抗抗的命题不是“一览众山小”,而是“仰无愧于天”。这是对人世乃至大千世界沉浮生灭的一种深层感悟,一种乐观积极的有进取意识的把握。

《牡丹的拒绝》可谓张抗抗近年的代表作,在整个散文的百花园中也是一枝上品。它的选材提炼、立意布局、行文语言都无可挑剔。……这里特别显出一个作家不寻常的艺术的洞察、思考、感觉和表现的能力。

积累字词:

仰慕 赞誉 雍容华贵 绚丽 惊世骇俗 跋山涉水 蔚然成风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瞻仰 黯淡萧瑟 恣意 濡染 窥视 膜拜 消遁 安之若素 贬谪 繁衍

【教学设计过程】

一、掀开面纱、初赏牡丹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牡丹之歌》,创设情境)

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美丽的礼物,每一种花都有它不同的寓意,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花,又有别样的欣赏,那张抗抗对牡丹是怎样的欣赏呢,那就让《牡丹的拒绝》来告诉我们吧!导入课题。牡丹的拒绝(板书)

(二)紧扣文本,预习验收 请大家梳理文章的结构

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第一部分: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看牡丹。(未到洛阳想牡丹)第二部分:写牡丹的拒绝。(到了洛阳赏牡丹)

第三部分:意在揭示牡丹拒绝的原因。(不见牡丹花开赞牡丹)

大家觉得牡丹美吗?那么我们手中的文章有提到这些牡丹的品种吗?

(请一名学生朗读)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品读语言)

牡丹的开放很美,文中怎么评价概括牡丹的美?

(全体学生齐声朗读)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鲜艳,美得惊世骇俗。”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集中概括牡丹的美。“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的美只是雍容华贵吗?牡丹的美只是国色天香吗?那它会不会有多样的美呢?

二、解题入手、再赏牡丹;

解读标题:拟人。只有人才会拒绝,花却能拒绝,有人的灵性。

我们再仔细来看一下题目,其中包含了我们解开这篇文章的两把钥匙。

①第一把钥匙:牡丹拒绝了什么? ②第二把钥匙:牡丹为什么拒绝?

三、解读文本、逐个击破;

(一)第一把钥匙:牡丹拒绝了什么?

我们先拿起第一把钥匙,走进《牡丹的拒绝》,看看牡丹到底拒绝了什么?

请以小组的形式自由讨论,并公布结果。

“文中提到牡丹有几次拒绝”,“牡丹都拒绝了什么”?

小组公布讨论结果,并加以阐述。

分步拓展:(放映幻灯片)① 拒绝皇威;(插入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

牡丹的故事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在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得更盛。

当百花都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时,只有牡丹拒绝开放,拒绝皇威,这次拒绝令牡丹被贬洛阳。

就此之后,牡丹是不是一蹶不振呢?

没有。反而,给牡丹带来了什么意外惊喜呢?

“这次拒绝让牡丹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使它流芳千载,造就了一座五彩缤纷的洛阳牡丹城。”

传说,都给洛阳牡丹蒙上了层神秘的色彩,也正应照了文中的一句话,是什么?

“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齐声背诵).所有这些都大大膨胀了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但是等待人们的是什么?

②拒绝荣誉和赞颂;

当慕名而来的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来参拜和瞻仰牡丹时,牡丹拒绝开放。

文中如何描述当时牡丹的姿态呢? 此时的牡丹美吗?美在哪?

为什么牡丹不开呢?明明四月到了。

众多看花人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地赶赴洛阳,人们本想为它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倾倒、疯狂,这是属于牡丹的“荣誉”和“赞颂”。③然而牡丹丝毫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绽放的时节,留给看花人的只能是惊愕、失望和疑虑。既然现实中看不到的,只能寄托于什么啊?

想象。

文中的“你”,又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花开、花落)

牡丹花开,是怎样的情景呢?文中有没有相关描写的句子,并找出关键的词语。

(学生朗读,第17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恣意宏伟、壮丽浩荡、倾其所有,品读语言)

“牡丹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牡丹花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文中有没有相关描写的句子,并找出关键的词语。

(学生朗读,第19段,整朵坠落、鲜艳夺目、壮烈悲歌、不吝惜生命,品读语言)

“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牡丹,它愿意接受委顿而衰老的死去吗?文中哪一句话告诉我们?(“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在它的一生不曾经历萎顿和衰老的阶段,这也迎来了它的第三次拒绝,拒绝委顿和衰老的死亡。

四、揭示主题、升华思想;

(二)第二把钥匙:牡丹为什么拒绝?

从牡丹的三次拒绝,我们不由得思考:牡丹为什么拒绝?

(学生回答:它要遵循自己的生长规律,坚守自己的原则,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牡丹以博大的胸怀将全部的美洒向大地,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这是一种美,一种个性美、内在美。用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

(高贵)

牡丹的凋谢和绽放,是轰轰烈烈的,那是一种美,一种外表美,也用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

(富贵)

牡丹正是用富贵的外表表现它高贵的品质。富贵与高贵虽只是一字之差。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除了花具备,还有谁也具备呢?(人)由物及人

殊不知,花儿也是有灵性和品位的高低,和人一样,有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花,也有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人,有不屈服、不低头、不慕虚荣、不趋炎附势高贵品质的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助一种事物的描绘,抒发某种情感和哲理。我们以前有学过类似的文章吗?(《海燕》、《爱莲说》)

五、解读花语、赏识牡丹

每一个国家都有既定的国花。当日本的樱花烂漫出历时半年的美丽,当泰国的睡莲静卧出水神的安详,当俄罗斯的向日葵诉说着对阳光的膜拜。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还没有确定法律意义上的、民众认可的国花,有人推崇牡丹,有人举荐梅花,甚至有人建议双国花。面对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到来,现在又掀起了一股评选国花的热潮。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国花的大国。今天,我们学习了《牡丹的拒绝》,了解了牡丹的个性,那就请我们同学为牡丹评选国花投上一票吧,为它写一份“推荐词”。

牡丹的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绽放;牡丹的拒绝,是为了完美,皇权可以蔑视,赞誉可以淡漠。拒绝是一种权利,却体现了人格的高下。【板书设计】

外表美 个性美

花开:纵情怒放、排山倒海 倾其所有

富 „„ 牡 高

花落:整朵坠落、鲜艳夺目 不吝惜生命

贵 „„ 丹 贵

不开:安之若素 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板书二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未到洛阳想牡丹

————————衬托、引用、传说、排比

到了洛阳赏牡丹

————————拟人、拟物

不见牡丹花开赞牡丹 ————————想像、衬托、引 板书三

富贵(外表美)

< 特征>

<个性品格> 花开:轰轰烈烈,辉煌灿烂 倾其所有,执着(把美丽洒向人间)牡丹

花落:整朵坠落 不吝惜生命,悲壮又绚丽

不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自主、倔强、固守自己的生活

方式、(卓尔不群,不一味迎合世人)保持操守、坚持原则

(品位即美之魂)

高贵(精神美)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感悟

当人们流连在繁华似锦的牡丹王国时,沉浸在花色的繁富、气香的馥郁中,哪有心思想深想远?惟独这次花期推迟而满目萧瑟凋零,能够漫步在冷而静的牡丹王国里,清净心灵空间,联想到更本质的东西。赏花如此,对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急匆匆奔向目的地,对过程中的花絮和意外熟视无睹。为什么不能用欣赏的心态体味身边的喜怒哀乐?每次打破常规都孕育新的机遇,在期望落空、伤心失意的另一端,会有惊喜欢悦填满你的希望之帆。作者在故事中给我们的哲理启示,昭示了一种欣赏失落,享受意外的审美理念,使我们有一颗从容、机智和达观地应对生活的心态。

散文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一格。题目本身便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文中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手法渲染牡丹之美,赋予牡丹高贵的品性和典雅的灵性。坚守个性,遵循花期,自由美丽的绽放,壮烈悲歌着死亡。虽然作者没能目睹牡丹花开,却在自己想象空间里构想了一个盛大的宴会:灿如霞锦的花色,恣意浓郁的花香,宏伟壮丽的气势“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清新明亮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六、作业:

上一篇:不忘初心 教书育人演讲稿下一篇:幼儿园半日活动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