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论文资料(精选8篇)
1.企业文化论文资料 篇一
企业文化宣传资料
优秀的员工应树立正确的心态。努力工作,改变工作作风,积极的心态:要成功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微笑、积极的手势、积极的语言,当然主要的是积极的行动。
1. 主动的心态:主动就是:“没有人告诉你而你正做着恰当的事。”
2. 空杯心态: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那你必须以空杯心态融入到企业中,融入以团队中,否则你永远是企业的局外人。
3. 双赢的心态:我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坏企业公司的利益。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企业没有了利益,你也肯定没有利益。
4. 包容的心态:作为企业的员工、你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其素质各有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包容人,包容他们的处事语言,处事方式,处事风格。避免一些矛盾的升级。
5. 自信的心态:自信是一切行动的源动力,没有了自信就没有行动,如果你充满了自信,你也就会充满干劲,你就开始感觉到这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完成的,是我们应该完成的。
6. 行动的心态: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切计划,一切目标、一切愿景都停留在纸上,不去付诸行动,那计划就不能执行,目标就不能实现,愿景就是肥皂泡。
7. 给予的心态:要索取,争取工资高,首先要学会给予,唯有给予,也就说:要努力工作付出劳动。
8. 学习的心态:现在的社会竞争是实力和能力的打拼,谁都要加强
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10、老板的心态:象老板一样思考,一样行动,你具备了老板的心态,就会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否则你永远得不到老板的认同和重用。
1、试过才知道,不管结果怎么样,具有高效任务执行的人,在接受一个任务后,不管这个任务充满了多少未知因素,有多大的难度,在进行周密计划后。果断地去尝试执行任务,不管怎样试过才知道,实践出真知。
2、对是错的不断纠正: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顺利的。难免有失败的体验.我们只能希望自己既经历失败,也能获得成功,错了就要不断纠正错,直到对为止,对是错的不断纠正,误差是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付产品。
3、方向正确就一直走
方向是战略的目标,工作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了,思路清晰了,还要通过团队不懈努力,才能达成团队目标,找对方向不是难事,难的是能够一直坚信这个方向,并且一直往这个方向走下去。
4、做一个负责任的员工:有了自觉的责任意识以后,才会产生积极,圆满的工作绩效。没有人能够想保有一份好工作,而且要靠自己的责任感去争取一份好工作。工作就意味着你必须担负责任。世上没有一份不必承担责任的工作,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千万别害怕承担责任,工作中最愚蠢的就是推卸责任,敢于承担责任就意味着专注与忠诚、负责任、尽义务是成熟的标志,你逃避责任,机会也同样逃避你。只有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老板、上司、客户负责。对大部分员工而言,报酬和职位与他所担负的责任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警示:当责任从前门进来,你却从后门逃走,你失去的是伴随责任而来的机会。
5、记住这就是你的工作:每个人都必须有责任感,无论对家庭、工作、亲人、朋友。正因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责任,我们才会对自己行为有所约束,在职业场中没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要相信自己,你比别人更出色,你一定能够承担起如何正常职业。不管你在那个职位上,把你该做的事做好,都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儿”,不想失业,就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只要忠诚对自己的工作,勇敢地对自己工作负起责任,充分地使自己所在岗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巩固你现有的位置并为自己的提升奠定基础。
好员工秘诀十二条
一、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或者接受别人不愿承担的任务。
二、适当地自我张扬,只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不够的,你还得让你的上司注意你。
三、尽量展示自己的优势,而不要把自己的劣势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四、让上司喜欢你,让他(她)重视你的人品和业务素质。
五、不要因为过强的优越感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要老是挑剔别人的毛病,而应该尽量得到易相处、靠得住的好名声。
六、你的工作难免会有失误,不要因为自己不充足的理由而使你的上司和同事恼火。
七、要善于抑制激动、委屈或者愤怒的情绪,保持冷静,要让人感觉你是个理智型的人,而不是情绪型的人。
八、永远都不要垂头丧气,更不要怨天尤人。自信、乐观应该永远写在脸上。
九、努力使集体接受你。在一个群体中,你都会找到你喜欢的人,要善于和他们打成一片。
十、如果上司让你做不熟悉的工作,不要以“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为理由加以拒绝,而应该面带微笑,满怀信心地说:“好,我试试,我会尽量做好。”
十一、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干,不要没完没了地向周围的人提各种让别人厌烦的问
十二、不要在上班时办自己的私事,更不要和周围的人闲扯。
2.企业文化论文资料 篇二
一、中英旅游资料的文化差异
语言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就像尤金·奈达曾经提出的那样“实际上对文本能否正确理解更多的是涉及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 而不是语言差异问题”。因此, 有必要弄清楚文化差异的问题
1. 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导致了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王德春教授称这些词为“文化负载词”。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导致了语言的独特性。例如, 像“阴阳”、“八卦”、“五行”和“气功”这类词, 严格说来, 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而对于“饺子”、“包子”和“馒头”等食物, 由于西方国家没有这类食物, 我们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对应的词。此外, 对于“龙”和“狗”这两种动物,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它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在中国, “狗”这个词一般带有贬义, 而“龙”为褒义, 但西方则刚好相反。在西方国家, 狗常被当作主人忠诚的伙伴, 人们往往对狗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就是为什么英语句子里会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 , “lucky dog” (幸运儿) 等表示褒义的句子。因此, 翻译的困难不仅涉及语言本身, 更多的是关于文化方面的。
2. 审美观念的差异
受和谐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其中之一就是强调平衡美。例如, 对偶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尤其是在诗歌和谚语中。此外, 汉语中还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来强调平衡美。用这种方法描述出来的事物和景象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显得过于夸张, 不真实。相反地, 西方哲学更强调的是理性和逻辑。所以英语旅游资料往往使用的是平白朴实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事实。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这些审美观念差异同样也给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带来了困难。
二、目的论和旅游文本翻译的原则
目的论由威密尔提出, 该理论主要强调翻译的交际和社会文化功能。该理论认为, 译文的形式应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换而言之, 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
旅游文本是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结合体。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旅游景点, 传递相关信息, 帮助他们读懂、听懂和看懂旅游的相关资料, 从而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目的明确了, 旅游翻译还得有它要遵循的原则, 即传播中国文化, 以旅游者为导向。在旅游资料的中英翻译过程中, 应尽量保留中国的文化信息。这是因为了解中国文化是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目的, 而且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交流。
三、旅游资料的翻译策略
译者在翻译时, 需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期望、文化知识和美学观念,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翻译, 使他们能读懂, 并感兴趣。译者更有责任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旅游者。
1. 增添法
增添法一般用于翻译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和典故等, 增添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其中涉及一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向游客提供一些附加的信息以帮助他们理解。例如, 在翻译“林边有一个洞, 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时, 就得说明白娘子为何人, 为何在此修炼, 否则外国游客将不明所以, 这将降低游客的兴致, 并减少景点的欣赏价值。因此, 本句可译为“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 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2. 删减
删减法有时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非常有必要。需要删减的是一些没有必要以及没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前面讨论过,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或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而西方人喜欢平白直述。因此, 在把中文旅游资料翻译成英语时, 应删掉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信息, 以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让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例如, 对于“在大明湖800种花卉草木中, 数量最多, 久负盛名的是荷花和柳树。公园的湖内池中广植荷花, 盛夏时节红白竟放, 花光照眼, 叶翻绿浪, 香气侵衣。湖畔岛上有垂柳千余株, 浓荫覆岸, 柔条拂水, 临风起舞, 婀娜多姿”这几句, 可把中文里的一些四字成语删掉, 译为“Lotus flowers and the willow trees form the major part of the park’s 800 kinds of plants.In summer, white and red flowers glimmer among the sea of leaves, giving off delicate scents.Along thebanks and on the islands more than one thousand willow trees dance in the breeze.”
3. 解释
解释是指对外国游客不熟悉的字、词或句子等进行字面意思的解释。例如“传说中的白鹤泉、笑啼崖、响鼓岭旅游点。登上传说中的望湘亭, 俯瞰长沙, 景象万千。”可译为“There are also legendary Baihe (White Crane) Spring, Xiaoti (laugh and cry) Cliff and Xianggu (Loud Drum) Ridge.From the Wangxiang (looking down at Hunan) Pavilion high on the Yuelu Peak, one can have a bird’seye view of the beautiful Changsha”.译文对几个景点名进行了解释, 更加有助于外国游客理解其意思。
4. 类比
类比指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时把中文旅游资料中的有关内容转换成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 使外国游客更能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例如, 将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比作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把济公比作罗宾汉。
5. 改写
改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根据需要调整原文的内容或句子的顺序, 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翻译。相反, 译者需基于原文的基础采取此翻译方法, 并保持原文的主要意思不变。例如, “走近世界地质公园, 感受中国灵秀泰宁”可译为“Welcome to Taining World Geopark”。
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向外国旅游者介绍中国迷人的自然风光、旅游景点和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 而且其中涉及不同的文化因素, 恰当地翻译旅游资料并使其具有吸引力对译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为了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不失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文旅游资料和英文旅游资料的不同特点, 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外国游客的增多, 中文旅游资料英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 旅游资料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出发汉英旅游资料翻译的策略包括增添、删减、解释、类比、改写等。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文化差异,目的论,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曹玲娟, 焦爱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翻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 (2) .
[2]陈红.旅游资料翻译技巧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8) .
[3]李瑛琳.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旅游文本的英译[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4]罗宁萍.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的中文旅游资料英译[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5]师媛.旅游资料翻译风格的技术处理[J].延安大学学报, 2003, (8) .
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管理研究 篇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管理系统 专题数据库 知识分类
分类号 G250.74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Zhang Xiaofeng, Yu Naihua, Qian Yich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yles and character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 this paper argues its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and offers solutions to some critical problems. It puts forward an idea of constructing an online management system by drawing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mature library scie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hyper text managemen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 through this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Database of special topic.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简论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虽然是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传统文化事项,但其往往是通过附着有这些传统文化事项的某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式保存和呈现出来,使我们得以能够使用文字、图像等某种“物化”了的形态去纪录、保存、总结研究非遗各种事项。例如对技艺、技能、原生空间等非程式化的过程性知识类事项,使用全程不间断录像纪录完整的制作流程,用照片纪录器物、工具、制成品的外观和质地,用文字、录音纪录和描述传承人口述史及有关该工艺的原理、用途、制作技艺、沿革流变、文化含义等相关知识要素……这样不但能够详细记录非遗传承人制作、表演的整个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还记载了他们对所传遗产的理解。在不割裂原生语境和个性情形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文字、图像、声音相互参照的“三位一体”形式将非遗知识转化为文献知识,这些纪录和保存构成了可供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非遗资料,有利于对非遗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组织管理,建设完整的资料体系并实现充分利用,能够对非遗知识进行更好的保护,促进交流、传播和发展,使其跨越时空,为人类所共享。“文化信息一经文献化,就借文献这种客观实在的物质形式得以外化,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物化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信息存在形式的转换才使它可以成为供众人共享的智力资源并为跨时空的存在与扩散奠定了基础。”[1]
1.2 非遗资料类型
非遗资料主要内容包含有相关事项源与流的各种显知识,文化空间等“言不尽意”的隐知识,传承人和传承流变情况纪录,资料采集者和研究学者撰写的调查报告、背景资料、备注及所作的文化诠释、科研成果等等。非遗资料主要载体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1.3 非遗资料特点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以杰出传承人口传心授活态传承与流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现象,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构成特殊的价值,非遗资料具有多样性、自然语言丰富、碎片化、异构性等特点。
1.3.1 多样性
其一,非遗事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传承变异过程,非遗资料是凝固的文献化信息与传承人活态文化信息的有机结合体。其二,非遗关联知识甚多,知识脉络交叉重合,很多知识处于一种隐知识况态。其三,受语言、地域、族群等影响,非遗知识结构地方特色鲜明,普遍性和独特性共存,相同主题表达方式不同,同一文化事项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名称也存在多样性和多义性,如某些题材跨越地区,甚至流传全国。不同的文化环境演变派生出多种表现形式、内容、种类、门类,不同的版本,同一地区也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差异。其四,口承传统的重复性、情节性、叙事场景化及韵语化使得口承传统文献化的形式本身具不稳定性,所谓同曲不同韵。不同传承人性格上的独特度带来的共性与个性区别,即使同一个传承人讲述由于表达程度、环境分围、时间长短、着重点差异、状态等也会产生差异,保存下来的口头传统艺术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口承传统操演由一定的程式化的文本为基础,但……每一年表演出来的文本,都具有某种随意性和偶然性,都是不可再现和不可重复的。”[2]最后,非遗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形态,在不断的发展传承中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特定现实需求,会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和内容。
1.3.2 自然语言丰富
极强的地域性差异特征,使非遗事项表达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语言变体,运用大量来自民间,由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口语化、通俗化,语境化,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还存在大量的行话术语。
1.3.3 领域知识碎片化
“民间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不单一性。一个民间文化的品种或类型不是单一独立,而是混同一体,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文化的整体。”[3]非遗事项更多地来自民间基层群众的创作,缺乏有序完整的文字记载,原生状态的非遗资料大都未能经过系统的显性整理,处于支离破碎状态。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一个完整的非遗知识集合往往以许多相对独立而又通过某种纽带联结在一起的知识片断形式呈现出来。换言之,是许许多多零散分布的相关知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遗文化事项。如同属于某一个事项范畴的一则传说、一件实物、数张照片等。碎片化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大量分散,还未能为研究者或传承群体所认知和清晰定义的相关领域知识。
nlc202309040339
1.3.4 数据结构各异
其一,非遗事项本身表达方式和纪录符号丰富多样(文字、语言、音乐、美术等);其二,同一事项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和不同的版本,如一则故事可以派生出文学、戏剧、剪纸等等;其三,现代化技术在非遗资料收集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多种形式的承载体(文本、磁带、照片等)。
2 非遗资料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从民间搜集到的大量非遗资料呈现出形式种类多样、内容繁杂混乱、彼此割裂、无法系统利用的状况,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实现非遗资料科学有序的组织和控制。寻求能够适应非遗领域知识内容特征与传承规律的知识融合、知识存储、知识组织、知识检索方案和法则,在最大限度保持原始性的同时,对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非遗资料各种相关知识元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解构和主题描述,通过各种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手段和技术清晰揭示这些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以及与其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促进非遗知识元素有序化、规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多角度、立体地反映该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实现超文本的知识连接、重构与检索,形成能够被用户所充分利用与共享的完整体系。
文献是纪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从文献学角度解读非遗资料,与传统文献并无本质改变,只是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历经长期发展,作为知识信息管理学科的图书馆学在针对知识的组织、规范管理和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有效,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习惯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汲取借鉴图书馆学文献分类、目录、语词控制、检索等专业知识技能,借助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成就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建设科学规范、结构合理、利用方便的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技术风险。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4]非遗事项更多来自民间,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非遗资料数据库的用户群体十分广泛,既有具备高深领域知识和检索知识的专家学者,还有大量没有接受过较高层次文化教育,信息素养相对偏低的基层百姓,他们可以是传承人、参与者、爱好者。结构层次如此丰富的用户群体访问使用非遗资料数据库的目的不同,需求各异,查询和使用的习惯和方法各不相同,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必须面向全社会,具备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系统构成和服务方式以基层用户能够理解和掌握为原则,提供人性化服务,在网页界面、检索策略和检索工具、搜索引擎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各类型用户的诉求,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熟悉和掌握的方式方法,方便、快捷地使用资源。网络是现代社会各阶层熟悉和习惯使用的访问平台,同时大量非遗资料用户的检索更着重于单元知识而非深入完整的过程性知识,使用的检索点主要集中在项目类名、传承人等,需要搜索引擎那样方便快捷易用的检索工具和功能,数字化与网络化成为非遗资料管理系统的必然之选。通过提供超级链接、专题跟踪服务、知识发掘工具等形式和手段满足高层次读者需求。
非遗资料管理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数字化非遗资料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需要实现以下技术指标:所记录和提示的相关信息全面、丰富;全系统拥有良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强;方便对资料进行动态更新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方便在不同文本及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之间进行超文本自由转换;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检索和调用;能够在调查人员、传承群体、研究学者、用户群体以及资料管理人员、数据库管理系统编程人员之间实现交流与互动。
3 非遗资料数据库建设述要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非遗知识内容体系的特殊性和丰富性,需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知识组织技术和知识揭示形式进行创新,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
3.1 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人类非遗分划为五大类,我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中分为与联合国基本一致的六大类(将“文化空间”明确列为一个基本类别)。我国实际颁布的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只使用了一级类目,分别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项(三批名录只是少数项目的称呼有些变化),采用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五项内容以表格形式发布。综观联合国和我国颁布的分类方法和实际颁布的名录,都是笼统的出自保护目的产生的纲领性基本分类,难以与国际各种分类体系接轨,无法起到非遗领域知识组织和充分利用的作用。我国目前尚缺乏一种权威、统一的非遗事项分类方法,制定一个涵盖非遗所有事项,既充分尊重和执行联合国和国家分类标准,又能够与现行主流分类体系接轨融合,自上而下、层次丰富、脉络清晰完整,可资对海量资料进行实际操作管理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是建设非遗资料管理系统首要任务。
我们在此针对非遗事项及其资料进行主观的分类和解构,只是出于管理和研究上的方便,而不是人为的主观割裂和定义。具体解决方案如下:对照国家发布的第三批名录,将非遗资料划分为与名录十大项名称完全相同的十个基本大类作为一级类目,每个基本大类之下根据事项各个维度和向度的知识单元,严格依据《中图法》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对各次级类目的设定作进一步细分,需要的话还可仿照《中图法》的《地区复分表》《时代复分表》《民族和种族复分表》等附表制定符合本地域特点的方法和细则对主表类目进行复分,从而实现与《中图法》最大程度的接轨。分类代码使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
3.2 著录事项
参考依据国家文献著录正式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制定的规则和方法,结合非遗资料的内容和外形特征,将非遗资料的著录项目确定为题名与责任者项、版本说明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项、载体形态项、系列项、附注项、获得方式项八个大项目,下设若干小项目。结合非遗事项国际、国家、省级和县级四级名目划分确定著录的详简级次。款目有所区别侧重,一些普通文献著录中不甚重要的项目在揭示、识别和检索非遗资料时却显得富有意义,如文献特殊细节项、载体形态项、附注项和声像资料著录的系列项。著录格式沿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数据字段的结构、录入方法和使用的标识符号。
nlc202309040339
非遗资料碎片化给著录带来很大不便,因为它们既是同一个文化本体的构成要素,又以一种相对各自独立的姿态存在。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记忆》的技术方案,将“件”作为数字馆藏最小的知识元素单位对这些碎片进行分散著录,并将同一不同形态的内容进行表征统一化,制定整合融入标准,将相同文化事项范畴的“件”进行聚类,体系化组织在该文化事项之下,“聚件可以用来组织更为复杂数字馆藏”[5]。群体传承项目的著录问题类似碎片化,既包含纵向的历史沿袭产生的多名传承人,又存在横向的多位传承人,可仿照上述方案处理。
3.3 领域知识形式化
“活态传承”是非遗最为显著和独特的表征,存在大量模糊而不确定的自然语言,存在同一文化现象不同称谓和个性化释义现象,过程性知识缺乏统一、规范的概念和定义,内容特征抽取复杂,规范困难,给领域知识的形式化表示带来很大困扰。从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的角度来看,非遗资料管理体系必须保证对非遗知识理解和运用的一致性、精确性、相对稳定性、可重用性和共享性,根据非遗事项的核心内容特征和表达的基本形式进行规范标注和描述。
词表有助于实现某个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管理和利用。通过编制和利用非遗知识领域中文概念词典及兼顾语义和语法的范畴词典和范畴语法等对自然语言进行严格界定和语义规范,消除歧义,在充分保存“话语”体系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话语”控制,强化领域知识词条目录的规范控制以提高知识序化程度,保证语义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准确反映类目及词汇之间的等级关系、相关关系等特定关系,规范检索点,方便计算机理解、匹配与管理利用。由于只是出于利用目的,非遗对语义复杂逻辑的需求不是很高,可以通过对现行受控词表进行改造和补充的办法编制各种词表。例如参照《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模式编制非遗领域知识分类主题词表,使大量的民间词汇能够转换为正式主题词。还可以按照代表人物、传承谱系、流派等作进一步的区分,辅之以地区、民族等复分表,实现对内容和表达层面的揭示控制。增加叙词表相关词间关系语义描述、组织和揭示,在叙词下设置更多参照项,在叙词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反映主题词之间关系的概念完整的语义网络。叙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非遗事项的特点、现状和发展,从标引和检索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对主题词的标引深度,以内容和以内容结构类型为对象进行款目聚集,在类目下增设多重列表或多表列类与主题词对应,从多个角度组织揭示信息。例如同时从主题对象、环境、流派、题材等不同角度增加标引,提供更多检索入口。所编制的各种电子叙词表应当是开放形式的,能够实现动态更新和修改,增强词表的兼容性、涵盖性,避免缺漏、不够严谨等弊端。
元数据能够提供一个统一的语义基础和标准,使用元数据方案描述、管理和揭示非遗资料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格式相对简单、检索功能强大的要求。依靠现有DC元数据标准完全解决非遗知识领域语义异构的问题力有不逮,需要在15个DC元数据核心元素基础上,依据非遗事项中人物、事物、器物、文化空间的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内容和形式特征适当增加一些辅助标准,从描述型和管理型两方面设计、制定完善的非遗DC元数据标准。
3.4 知识检索路径
知识大多呈现为二维形态结构,可以用扁平树状或网状序列结构的有向图来表达。非遗事项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表示形式和特点,其构成形式类似立体多向度的化学分子式模型,是由多个二维结构形式的知识节点,如时间维度(悠久的历史)、空间维度(地域)、表现形式维度(不同的版本)、传承维度(传承人及流变)通过具有相同关联属性的知识节点联系在一起,层层叠加形成多维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全面、立体地反映该事项知识和知识关联,通过体系中某一个节点与另一个知识网络中有着相关领域知识联系、相互重叠的节点相连接,可以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维度,经过周而复始反复搜索连接,形成对该领域知识完整的遍历。知识元素之间按知识内在关联形成这种具有层次关系的网状知识结构体系,为我们实现非遗知识检索途径和检索工具的开发提供了指引和途径,通过多次检索、层层深入的方式,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3.5 统一技术标准
针对各项技术制定相应统一标准。如照片采用包含信息量大、无压缩的RAW格式存档,使用读取运行方便的JPEG格式提供阅读浏览。音频采用通行的MP3格式。视频文件尤其要注意保存好母带,根据不同播放器灵活设置相对应格式。
3.6 保护知识产权
在服务器上设置一个网关,避免信息系统直接暴露于外部。通过水印、标签、限定文件大小等方式对图像进行保护。
4 建立基于Web平台的非遗资料管理系统
4.1 选择Web平台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在数字化文献中,各个知识对象最终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着的,或者说它们可以脱离原来所属的物理载体,单独被用户或系统所访问、编辑和描述。”[6]非遗资料主要载体形态是文字、音频、视频、3D多媒体资料,非遗资料管理系统选择的管理机制必须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组织方式才能实现对项目的立体重现和完整描述。超文本的管理平台优势是允许把参考资料和非线性的补充信息混合起来使用,从而实现不同文本之间方便转换利用。“这种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从拓扑性质讲,超文本或超媒体是一个由若干个节点及节点间的链构成的语义网络,它模拟人脑的联想思维,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技术。”[7]超文本链接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机构,它将文档中的不同部分通过关键字建立链接,使信息得以用交互方式搜索,通过一组关键词或相关主题词不同的组合检索,利用超文本技术多媒体与文本共同作用实现知识网络的立体重构,多角度、全面反映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很方便地对站点上的信息进行更新和改变,实现跨平台、跨操作系统、跨语言数据交换。超文本平台是一种用户接口范式,一种有机融合体,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超文本中的文字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所指向的文字。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游览环境下的结合。用户不仅能从一个文本跳到另一个文本,而且可以激活一段声音、显示一幅图形、播放一段视频动画。
nlc202309040339
Web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它的三种表现形式即是超文本、超媒体和超文本传协议,具有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它是动态化和交互式的,可在一页上同时显示文本和图形。Web使得文本不再象一本书一样是固定的线性的,而是可以从一个位置跳到另外的位置,通过FORM的形式可以从服务器获得更多的动态的信息。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器可以实现很大的访问频率和更高的信息承载度。Web还具有强大的导航功能,可以方便地转到另一个主题上,想要了解某一个主题的内容只需要在这个主题上点一下,从一个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就可以跳转到包含这一主题的文档上,实现在各页面各站点之间进行浏览。Web技术传播信息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能够充分发挥用户的作用,构建的服务平台是开放的、共享的,不仅仅能支持用户与系统之间,还包含了用户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Web平台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如同为非遗资料管理度身定制,选择Web作为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平台是不二之选。
4.2 利用.net技术搭建非遗资料管理系统框架
非遗资源的特点决定了资料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和动态性,能够有效解决资源异构问题,提供高效的Web网站查询和服务。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平台,.net是一种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用于服务器上开发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构建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具有标准的、联通的、适应变化、稳定和高性能特性,其执行效率高,对代码控制好,支持Web cotenmet功能和多种语言,具高安全性、管理性和高扩展性,.net开发工具的兼容性非常好,能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能提供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对于开发人员来讲,开发成本较低,简单易用,效率高,可以轻松地创建网页和应用程序,将自定义功能集成到应用程序中。.net技术提供的正则表达式可以让用户通过使用一系列的特殊字符构建匹配模式,把匹配的模式与数据文件、程序输入以及Web页面的表单输入等目标对象进行比较,查看比较对象中是否包含匹配模式执行相应的程序,实现检索信息的提取,包括检索到的记录总数、每条记录的标题、责任者、超级链接、相应的摘要和背景资料等信息,是一种非常适合非遗资料实现超文本管理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 1 ] 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3.
[ 2 ] 朝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0-11,18.
[ 3 ] 陈勤建.寻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C].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23.
[ 4 ] 马盛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2(3).
[ 5 ] 真溱.美国记忆:特点、技术方案要点及质量标准(上)[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4):313-315.
[ 6 ] 张成昱.数字化文献的知识解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32-36.
[ 7 ] 毕强,杨达,刘田学,等.超文本信息组织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
张晓峰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员。安徽黄山,245041。
俞乃华 黄山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安徽黄山,245041。
钱益查 黄山学院学生处助理工程师。安徽黄山,245041。(收稿日期:2013-01-06 编校:刘勇定)
4.《企业文化》考试资料 篇四
此资料按头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一、判断题
“X理论”把人看成是社会人,而“Y理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
“超Y理论”把人看成是文化人,而“Z理论”把人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人。(×)
“企业的办公室里洁净、井然有序”反应了企业文化氛围里的制度氛围。(×)BI的作用是企业理念的动态表现。(√)
BI是CI活动的核心。MI和VI都必须通过BI加以升华和体现。(√)
BI在企业识别系统(CI)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所接触的层面最广泛,可快速而明确地达到认知与识别的目的。(×)
CI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式,是企业文化的社会传达。(√)
CI是塑造企业文化形象的,是传播企业文化的载体和途径,而企业文化则是CI的灵魂。(√)CI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MI。(√)
MI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的,它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审美性和简单性等特征。(×)VI的功能主要是直观、形象地展现MI和BI,它是内在文化的“显示器”。(√)VI的作用是企业理念的静态表现。(√)
按共性与个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按空间分布特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按时间的继承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东方模式和西方模式。(×)按现实性和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形象的基石。(√)
传统的管理靠的是权力而不是人的意愿,是独裁式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则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提倡员工参与决策。(√)
传统管理是以物、以事、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把人的要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采用各种激烈手段去激发人的积极性。(√)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最高目标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追求最高、最强、最佳、力争卓越、创造一流是企业的基本经营宗旨和管理哲学。(×)
从企业楷模的来源看,有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从企业楷模的形成特点看,有共生楷模和情势楷模。(√)从企业楷模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从企业楷模形成的时期看,有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定格设计是建设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环节。(×)
服务形象是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基本理念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整体印象。(×)公司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形成的公司文化称为企业守业文化。(√)公司开创时期孕育、形成的企业文化称为企业守业文化。(×)环境形象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媒介和手段。(×)集体主义是东方文化的特征。(√)
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教育保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理念形象是企业及全体员工在营销服务过程中所表现的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客观评价。(×)
目标型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最高目标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追求最高、最强、最佳、力争卓越、创造一流是企业的基本经营宗旨和管理哲学。(√)
企业成员在相互交往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态度,如企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工作配合默契等,是企业文化氛围中的感情氛围。(√)
企业的服务行为主要通过企业经营宗旨、社会责任心和企业道德标准表现出来。(×)企业家的基本职业能力是企业家胜任复杂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特殊本领,它是企业家先天素质和职业修养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企业家的基本职业修养就是企业家从事事业开拓和经营管理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或指导思想。(×)企业家胜任自身的职业所必需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及由此决定的品质和性格等,这是企业家的基本职业修养。(√)
企业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过程上讲,一般需经过三个阶段,即企业精神的倡导阶段、确认阶段和深化阶段,三个阶段密切关联,层层递进。(×)
企业精神对全体员工是一种具有共性的精神特征。(√)企业精神具有稳定性,它是企业员工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群体人格健康、向上心态的外化,是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群体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表现形态。(√)
企业精神是一种个性精神,它反映了不同员工的独特个性。(×)企业楷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与实践者。(×)企业楷模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企业理念的激励功能可以把广大员工潜在的热情、能力与智慧挖掘出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把能量贡献给共同的事业。(√)
企业理念可以使整个企业团结一致,产生奋发向上的群众意识,凝结成极大的集体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是理念识别系统的激励功能。(×)
企业理念可以引导企业的行为方向,又可以引导和激励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把企业员工的一切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方向上,这就是理念识别系统的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源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文化传播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企业文化的激烈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企业文化的经济属性是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济组织的性质决定的。(√)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体现着强烈的“群众意识”,可以改变那种从个人角度建立价值观念的一盘散沙状态,把员工的个人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企业文化的无形性是针对形式和载体而言;有形性是针对内容而言。(×)企业文化的选择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冲突过程。(√)
企业文化氛围由物质氛围、制度氛围和感情氛围等三部分构成,其中物质氛围是核心,它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表现。(×)
企业文化积累量及速度与企业发展成正比。(√)
企业文化既有经济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完美统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体原则就是坚持企业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物、以事、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文化理论注重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的管理(×)
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以现有企业文化为基础所设计的一类企业的文化特质要素的构成方式及稳定特征。(×)企业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某一时刻一下产生的,不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连续传播、积累的产物。(×)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格、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观念。(√)
企业文化是一门纯理论的年轻的边缘学科。(×)
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加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不会变革。(×)
企业文化正向积累是企业文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健全的、优良的企业文化;反向积累是企业文化恶化、衰亡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病态的、不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应持的正确人才观是既重才也重徳,把才放在第一位。(×)
企业员工的仪表、语言、风度、气质等是企业伦理道德在经营活动中服务行为的体现。(√)企业员工对生活、金钱、工作和企业等的看法,这是群体价值观。(×)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与培育者。(×)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与实践者。(√)
企业员工以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识为标准,自觉地用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就是理念识别系统的向导功能。(×)
企业整体价值观念是企业的基本信念、追求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它与企业精神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整体价值观是指导、制约和统帅着个人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
企业主体的品德主要通过企业经营宗旨、社会责任心和企业道德标准表现出来。(√)群体价值观具有综合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
群体价值观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它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人本文化是企业文化目标模式最基本的内容。(√)日本企业的激励制度主要是着眼于个人,而不是团队。(×)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团队精神。(√)视觉表象统合的过程是VI的导入过程。(√)
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程序是:确立设计理念、编制指导手册、设计开发、反馈再加工。(×)团队型企业文化是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推崇个人能力主义是美国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特征。(√)物质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是关键性的保证措施。(×)
以个人为单位,崇尚“自我”以及激进开放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理念,注重说实话、办实事、重实效、一切惟实、不拘形式、反对浮夸和虚假作风,这是传统型企业文化。(×)
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
只求办实事,只想在企业界大显身手,不为各种荣誉所动心,不为各种仕途所吸引,这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只有先进企业有企业文化而一般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制度保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于1987年。(×)追求精神自由是欧洲国家文化的特征之一。(√)
二、单选题
(A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A 企业整体价值观念)是企业的基本信念、追求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
(A 企业主体的品德)是指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
(A 同构易播规律)是指相同或相近企业结构的企业文化共同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易于奏效。
(A感情氛围)主要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交往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态度,如企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工作配合默契等。
(A理念形象)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在哲学境界的表现形式。(A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A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A企业楷模)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A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源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A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A企业文化积累)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
(A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发展过程。(A企业文化目标模式)是指以现有企业文化为基础所设计的一类企业的文化特质要素的构成方式及稳定特征。
(A生活惯例礼仪)是指与员工个人及群体生活方式、习惯直接相关的礼仪。
(A物质保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
(A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和政策。(B 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标志,对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贡献甚大。
(B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B 企业精神)与企业整体价值观念是紧密相联的,是企业规范化和信念化了的意识的表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积极的主导意识。
(B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格、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观念。
(B 企业文化传播)是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B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形象的基石。(B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B工作惯例礼仪)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带有常规性的工作礼仪。
(B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
(B理念识别系统)是CI基本精神所在,也是CI运作的原动力,它反映的是企业精神现象的本质,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B企业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
(B企业文化礼仪)是指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仪和固定的仪式。
(B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一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要素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反映一类企业的整体文化面貌和一般精神状态。
(B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企业文化的载体。(B制度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是关键性的保证措施。
(B制度氛围)主要是企业成员对企业各项政策、制度及规定的态度、情绪等。(C BI)的作用是企业理念的动态表现。
(C 企业文化冲突)的结果,或是融合不同质的企业文化,使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或是变更企业文化的特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完全为其他企业文化所取代。
(C法律环境)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保证。
(C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制度,广义地讲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C服务形象)是企业及全体员工在营销服务过程中所表现的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客观评价。
(C共识)是企业文化的本质。
(C行为识别系统)是CI活动的核心
(C行为识别系统)是以企业理想为核心,表现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制度、教育等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公益事业、公共关系等的动态识别形式。
(C纪念性礼仪)是指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活动中的礼仪,如厂庆、店庆等活动。(C教育保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C企业败业文化)是以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谨小慎微、明争暗斗为特点的文化。(C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是调整企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C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C企业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企业整体环境中,体现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C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C群体价值观)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它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C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是指相异甚远或全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体,一般说来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慢,影响小,不易奏效。
(D VI)的作用是企业理念的静态表现。
(D VI)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它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审美性和简单性等特征。
(D 企业风貌与形象)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行为特征、视觉特征以及企业风格、风气、传统、习惯等,表现为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大小和企业内部精神面貌的好坏。
(D服务性礼仪)是指在营销服务中接待顾客的礼仪,如接待顾客的程序和语言规范。(D公共关系形象)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媒介和手段
(D环境形象)是一个企业内外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的总体表现,它是影响人的心理重要因素。
(D交往性礼仪)是指企业员工在社会公众联系、交际过程中的礼仪,如出访礼仪、谈判礼仪、宴请礼仪等(D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
(D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是通过具体可见的视觉符号,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识别设计,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各项信息,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
(D企业文化选择)的任务就是要对企业的文化政策作适当的调整。(D企业文化选择)是对同质文化中的历史成分和现实成分进行筛选,有选择地积累和储存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部分,摒弃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部分。
(D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构型。
(D企业文化整合)指的是企业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D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物质形态、经营管理行为和精神面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或者说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D企业整体价值观)具有综合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D人本文化)是企业文化目标模式最基本的内容。
(D视觉识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直观、形象地展现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它是内在文化的“显示器”。
(D员工形象)是企业劳动者的整体形象,是决定企业形象的能动力量。
“企业的办公室里洁净、井然有序”反应了企业文化氛围中的(C物质氛围)
“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要”的观点是属于(BX理)论
CI是(A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简称,它把企业及产品形象中的个性与特点有效地传达给一切可接受信息的消费者,使其对企业及产品产生统一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CI是在(A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
CI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A理念识别系统)
按共性和个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D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按时间的继承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A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按现实性和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C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
把企业文化划分为成长型企业文化、成熟型企业文化和衰退型企业文化,是按什么来划分的(企业的性质)。把企业文化划分为目标型企业文化、竞争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务实型企业文化、团队型企业文化和传统型企业文化,是按什么来划分的(内容特质)。
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强人文化、拼搏与娱乐文化、赌博文化和过程文化,是按什么来划分的(A市场角度)。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其文化风格各有不同,这是企业文化的(A 个异性)特征。传统管理靠的是纪律和监督,是(B强制性)的管理 传统管理靠的是权力,是(D独裁式)的管理。传统管理是以(A物、事、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从企业楷模(C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 从企业楷模(D形成的时期)看,有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从企业楷模的(A来源)看,有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从企业楷模的(B形成特点)看,有共生楷模和情势楷模。从企业文化积累的方向看,(A 正向积累)是指企业文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健全的、优良的企业文化。
从企业文化积累的方向看,(B反向积累)是指企业文化恶化、衰亡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病态的、不良的企业文化。
从事飞行员工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要冒生命危险,这样引起的焦虑是(C次生性焦虑)。公司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形成的公司文化称为(B企业守业文化)。公司开创时期孕育、形成的企业文化称为(A企业创业文化)。
积极向上,努力把事情办得最好。这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哪项基本原则?(B卓越原则)
建立了(B团队文化)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员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前途和命运;员工追求一体化的目标;企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企业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协调一致。
建设企业文化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B企业文化礼仪)。
具有(A求实文化)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求实;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形成了扎扎实实工作作风;员工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实在化;企业中人际关系明朗化。
具有(B竞争型企业文化)的企业把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重点,从企业精神的表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等,到处都渗透着竞争精神,体现企业追求卓越、赢得优势的价值追求。
具有(C创新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改革成为企业的主导意识;企业员工不满足现状,对开拓和创新具有狂热的兴趣,并且乐于尝试和实践;企业中蕴藏并不断造就着一大批改革骨干和革新迷;企业具有一整套鼓励改革、创新的奖励制度。
具有(D团队型企业文化)的企业行为特征是,一般采用集体决策,在工作中强调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鼓励员工亲和一致、爱厂如家,把精诚团结、形成一个拳头作为取得经营优势和谋求企业发展的根本。
具有(D务实型企业文化)的企业中,表现出浓厚的说实话、办实事、重实效、一切惟实、不拘形式、反对浮夸和虚假作风,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一个人的惟一尺度。
具有(目标型企业文化)的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上都追求最高、最强、最佳,力争卓越、创造一流是企业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企业的基本经营宗旨和管理哲学。
具有优秀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为人们积极进取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这就是企业文化的(D教化功能)。
具有悠久历史的同仁堂药店,生产管理严格,用料讲究,精心研制,质量好,疗效高,直到今天,这种(D严细)精神依然光彩夺目。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小组信奉“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只要干得有意义,有效果就好”,这种思维体现了美国企业文化强调(C理性主义)的特征。
民生实业公司提出“职工困难,公司解决;公司困难,职工解决”的一体化思想,它体现了企业的(C“人和”)精神。
民生实业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展生产、富强国家”为准则,主张对内“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它体现了企业的(A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精神。
企业(A人本文化)的确立,具体表现出如下特征:具有比较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员工参与管理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具有一套运行良好的动力机制;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
企业环境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复杂性和(A不确定性)等特性。
企业家的(C基本职业意识)就是企业家从事事业开拓和经营管理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或指导思想。
企业家的(D基本职业能力)是企业家胜任复杂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特殊本领,它是企业家先天素质和职业修养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企业家胜任自身的职业所必需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及由此决定的品质和性格等,这是企业家的(B基本职业修养)。
企业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D倡导者和培育者)。企业精神的(A主体内容)即企业文化的精髓。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过程上讲,一般需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B 确认阶段)。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整个企业文化的主导意识,其在(B形态特征)上表现为企业员工人格、心态,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等等。
企业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正宗的文化与企业处于非核心地位的文化、非正统的文化的冲突,以及企业整体文化与企业亚群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属于(A 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
企业楷模产生于群众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现实的基础,易于为群众所认同和敬佩,于是产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围的员工,使整个组织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力量,这就是企业楷模的(B聚合作用)。
企业楷模能以其优秀品德、模范的言行、生动感人的形象感染人们,他们为人、功绩是群众直接体验的,容易使群众产生感情共鸣,因而乐于去仿效,这就是企业楷模的(A榜样作用)
企业楷模是企业先进文化的(B体现者)。
企业楷模以自身在企业中地位和优势,在解决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冲突时起着(D调和作用)
企业理念的(D激励功能)可以把广大员工潜在的热情、能力与智慧挖掘出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把能量贡献给共同的事业。
企业理念可以使整个企业团结一致,产生奋发向上的群众意识,凝结成极大的集体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是理念识别系统的(C凝聚功能)。
企业理念可以引导企业的行为方向,又可以引导和激励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把企业员工的一切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方向上,这就是理念识别系统的(A向导功能)。
企业伦理道德主要通过企业主体的品德、企业服务行为、企业经营客体和企业内外部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企业员工表现出来的仪表、语言、风度、气质等属于(B企业的服务行为)。
企业文化不是强制人们遵守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而是强调文化上的“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这是企业文化的(B非强制性)特征。
企业文化的(A凝聚功能)体现着强烈的“群众意识”,可以改变那种从个人角度建立价值观念的一盘散沙状态,把员工的个人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企业文化的(A物质保证)是指通过改善企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扩大生产经营成果,完善企业的文化设施,来物化企业的价值观,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的(B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
企业文化的(B制度保证)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民主制度等,使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规范化、制度化,使员工的行为更趋合理化、科学化,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的形成
和巩固。
企业文化的(C教育保证),是指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启发员工的觉悟,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之能够成为承载和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力军。
企业文化的(C教育保证)是指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启发员工的觉悟,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之能够成为承载和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力军。
企业文化的(D保证体系)是指企业以保持和发展优良企业文化为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科学方法,坚持以人为中心,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企业文化的形成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众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各种活动更加协调,个人工作时心情也比较舒畅。这就是企业文化的(D协调功能)。
企业文化的选择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C冲突过程)。企业文化的选择往往通过(C冲突)来实现。企业文化定格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以后,尽管其核心的和有特色的内容不易改变,但随着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还是需要不断(D完善提高)。
企业文化定格后,就要创造条件(实践巩固)。
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这就是企业文化的(D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氛围由物质氛围、制度氛围和感情氛围等三部分构成,其中(A感情氛围)是核心,它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表现。
企业文化建设的(B一体原则),即坚持企业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
企业文化理论把(D人的要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采用各种激烈手段去激发人的积极性。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就是以(D人)为中心。
企业文化理论是(B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企业文化理论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C对症下药)的办法,通过满足职工合理需要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重“以德育人”,从而使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企业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C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是多数员工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是企业文化的(C共识性)特征
企业文化是个多元的体系,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观察,可以概括出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B超前性)
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企业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始孕育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A 客观)属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D第四座)里程碑。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C 亚文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统合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A 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格、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观念。
企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它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这是企业文化的(C本质)属性。
企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是企业文化的(D “两分”)属性。
企业文化像一根无形“纽带”,维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这就是企业文化的(C维系功能)。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加的过程也就是(A企业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朝令夕改,但根据企业内外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会不断地得到调整、完善和升华,这是企业文化的(D相对稳定性)特征。
企业应持的正确人才观是既重才也重徳,把(C徳)放在第一位。
企业员工对生活、金钱、工作和企业等的看法,这是(B。员工个人价值观)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B创造者与实践者)。
企业员工以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识为标准,自觉地用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就是理念识别系统的(B制约功能)。
企业正向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企业精神基本内涵的哪一方面?(A主体内容)
确立了(D竞争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全体成员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企业树立了正确的竞争观;企业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造并保持独树一帜的经营特色;企业内部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是(A团队精神)。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团队精神,下面哪一点不是团队精神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表现(D励制度主要是着眼于个人)。
视觉表象统合的过程是(D VI)的导入过程。
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程序是(A确立设计理念、设计开发、反馈再加工、编制指导手册)。推崇(B个人能力主义)是美国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我国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人本文化、团队文化、(D创新文化)、竞争文化、求实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西方的人学理论中的(AY理论)把人看成是社会人。西方的人学理论中的(BX理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
西方的人学理论中的(C超Y理论)把人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人。西方的人学理论中的(DZ理论)把人看成是文化人。
下面哪一点不是东方民族企业文化特点?(D重视物的因素)下面哪一点不是美国文化的特征?(D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
下面哪一点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B人文主义)
下面哪一点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C和谐一致的精神)
下面哪一点不是欧洲国家企业文化的特征(C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下面哪一点不是日本文化的特征?(A人个主义和自我价值)下面哪一点不是西方民族企业文化特点?(A集权式管理)
下面哪一项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D统一原则)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定格设计应遵从的原则。(C精神)下面哪一种不是企业精神的取名方式?(D外延扩展命名式)以下哪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D企业文化变革总是由质变到量变的)以下哪一本书是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B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以下哪一点不是企业文化的从属特征。(A个异性与共识性相统一)以下哪一点不是企业文化的学科性质。(D古老学科)
以下哪一点不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原则?(B动态性原则)
用以调整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C企业伦理道德)。
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包括业务洽谈、经济往来、新闻发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能向社会大众展示本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这就是企业文化的(B增誉功能)。
在企业识别系统(D VI)CI)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所接触的层面最广泛,可快速而明确地达到认知与识别的目的。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光是要善于根据人们工作绩效大小进行奖励,以鼓励他们以更好的心理状态、更大的努力投入到下一轮工作当中;而且目的还在于把人们的着眼点从“过程”转向“结果”,避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这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哪项基本原则?(D绩效原则)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A亲密原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在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中,企业楷模的公正主张和远见卓识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能够起到引导员工言行、强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这就是企业楷模的(C舆论导向作用)。
只求办实事,只想在企业界大显身手,不为各种荣誉所动心,不为各种仕途所吸引,这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A基本职业追求)。
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主要表现为(D十个并存)并存。
三、多选题
(企业整体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整个企业文化的方向、本质、层次。
BI的主要内容可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划分,对内包括(企业环境、组织机构、员工教育、员工行为规范化)等内容,目的是达到全体员工自觉遵守统一的行动方式,使企业内部变成一个整体。
BI的主要内容可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划分,对外包括(产品规划
、营销策划
、公共关系)等内容,目的是宣传企业形象,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好评。
CI策划通过MI、BI、VI三者相互协调一致的活动,使CI具有(识别功能、代表功能、解释功能、象征功能)。
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简称,其内容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方面。VI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的,它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审美性、简单性)等特征。按共性与个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一般模式、特殊模式)。按时间的继承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现代模式)。按现实性和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实际模式、目标模式)。
不论是企业文化的国际传播还是国内传播,都遵循着以下(同构易播规律、异体抗播规律、异构抗播规律)共同的文化传播规律。
除了新创办的企业外,多数企业建设自身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都是“非零起点”。所以选择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必须从企业现有的文化状况出发,具体应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入手、企业组织结构的重大攺组、制度的重大创新入手)等方面入手。企业文化变革主要是在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内部人、财、物组织规模、制度等发生巨大变化,原有文化对企业发展已经产生阻碍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的。企业文化理论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研究、“以德育人”、对症下药、纪律监督),从而使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传统管理靠的是纪律、监督和权力,是(强制性、独裁式)管理。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参与决策)。
从根本上讲,评价企业文化效果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有助于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但从企业文化不同功能发挥的程度看,可从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维系功能、激励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等方面评价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
从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内容分析,最基本的企业价值观包含(经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等几方面的内容。
从企业楷模的来源看,有(群众楷模、领导楷模)。
从企业楷模的形成特点看,有(共生楷模、情势楷模)。
从企业楷模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全能楷模)。
从企业楷模形成的时期看,有(历史楷模、现实楷模)。
从企业文化积累的方向看,包括(正向积累、反向积累)。
东方民族企业文化具有(集权式管理、重社会责任、重共同意识、重家庭气氛和密切沟通理)等特点。非正式群体具有(整体性、目的性、非强制性、有条件性)等特点。
根据企业文化处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企业创业文化、企业守业文化、企业败业文化)。建立了团队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员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员工追求一体化的目标、企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企业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协调一致)特征。
建设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以下(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实践巩固、完善提高)环节。
具有创新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改革成为企业的主导意识、企业员工不满足现状,对开拓和创新具有狂热的兴趣,并且乐于尝试和实践、企业中蕴藏并不断造就着一大批改革骨干和革新迷、企业具有一整套鼓励改革、创新的奖励制度)特征。
具有求实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求实、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企业中人际关系明朗化,形成了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员工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实在化)特征。
具有人本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具有比较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员工参与管理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具有一套运行良好的动力机制、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特征。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是(突出个人能力、强调理性主义)。
欧洲国家企业文化的特征是(强调理性主义、强调创新、竞争精神、重视员工的“参与”管理)。
培育企业价值观可以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升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用有特色的语言表述、要得到员工的认同)等方面入手。
企业管理理论的前三座里程碑是:(科学管理、企业文化、现代管理科学)企业环境具有(等特性。稳定性、有序性、复杂性、不确定性)
企业家必须具有独具慧眼的创新精神、敢担风险的开拓精神、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还应该具备(科学理性的实效精神、尊重人才的宽容精神、面向世界的竞争精神、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者,也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精心培育者、身体力行者、转换与更新的推动者)。
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追求、基本职业修养、基本职业意识、基本职业能力)。企业价值革命是企业最深层的文化变革,它通常涉及(企业价值观变革、管理哲学变革、管理思想变革、企业经营思想变革)等方面。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为企业生存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等方面。
企业价值观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从纵向系统考察可分为(员工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整体价值观)几个层次。
企业精神的表述应遵循以下哪些原则。(准确而深刻、有个性特色、简洁而生动)
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主体内容、形态特征、载体基础、发展机理)几个基本点。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过程上讲,一般需经过以下哪几个阶段?(确认阶段、倡导阶段、深化阶段)
企业楷模的作用表现为:(榜样作用、聚合作用、舆论导向作用、调和作用)。
企业理念识别反映的是企业精神现象的本质,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指导企业整体行为的特殊精神,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内容。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向导功能、制约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
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发掘企业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习俗,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把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提高员工素质结合起来、坚持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等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
企业伦理道德具有以下哪些特征?(与社会伦理道德具有一致性、与规章制度紧密相连、具有稳定性、具有连续性)
企业伦理道德主要通过(企业主体的品德、企业的服务行为、企业经营的客体、企业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
企业文化保证体系包括(企业文化物质保证、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企业文化教育保证)等内容。企业文化冲突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企业文化从市场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强人文化、拼搏与娱乐文化、赌博文化、过程文化)。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思想的创建与创新、企业作风的创建与创新、企业价值观的创建与创新)等方面。
企业文化的从属特征包括(无形性与有形性相统一、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超前性与滞后性相统一)等方面。企业文化从发育状态上分类可以分为(成长型企业文化、成熟型企业文化、衰退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企业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弘扬。、企业文化是新的社会文化 的“生长点”。)方面体现出来的。
企业文化定格设计应遵从下述原则:(从实际出发和积极创新相结合、创造个性与体现共性相结合、领导组织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企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企业文化是不断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市场运行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改革与进步的一种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能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端正企业行为。)。
企业文化氛围由(物质氛围、制度氛围、感情氛围)等构成。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目标原则、共识原则、一体与亲密原则、卓越与绩效原则)。企业文化具有(个异性、共识性、非强制性、相对稳定性)本质特征。企业文化礼仪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企业理性上的价值观转化为对其成员行为的约束力量、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文化传播最现实的形式、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成员的情感体验的最佳形式、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成员的人格体验的最佳形式)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格、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观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一门(年轻学科、边缘学科、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古老学科)。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企业整体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观念、企业风貌与形象)。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现象,具有(客观属性、亚文化属性、本质属性、“两分” 属性)特征。企业形象具有(整体性、对象性、效用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特征。
企业形象是(主观和客观、抽象和具体、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的统一。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企业整体价值观指导、制约和统帅着(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
强调理性主义和创新、竞争精神是欧洲国家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注重建立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注重相互模仿,因人设事、重视制定着眼于世界市场的企业战略)。
确立了竞争文化的企业,一般具有(全体成员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企业树立了正确的竞争观、企业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造并保持独树一帜的经营特色、企业内部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特征。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提倡集体主义管理、提倡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激励制度主要是着眼于团队)。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是(强调经营理念的重要性、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识别系统分为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个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品牌、企业标志
、企业宣传标语)等内容。
视觉识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直观、形象地展现(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它是内在文化的“显示器”。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程序是(确立设计理念、设计开发、反馈再加工、编制指导手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结合、以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为指导,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的理想目标、保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吸收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坚持企业的科学管理,积极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人本文化、团队文化、创新文化、竞争和求实文化)等内容。西方的人学理论包括以下哪几种理论。(Y理论、X理论、超Y理论、Z理论)
西方民族企业文化具有(制度化、讲究效率、重视物的因素、强调科学性)等特点。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的方法包括(演绎方法、实证方法、对比方法、实践方法)。
以下哪几方面(个性化原则、整体性原则、战略性原则)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原则。以下哪几方面(质量、信誉、顾客满意度)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
以下哪几方面是企业精神的特点。(是一种个性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具有实践性、具有稳定性)以下哪几方面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精神支柱、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基础、实施CI战略,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以下哪些方面表现为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民主意识与个性发展意识并存、改革开放意识与封闭保守意识并存、法制观念与人治传统并存)
以下哪些理论是企业文化理论发展的基石。(人学理论、社会动力理论、领导理论、学习理论)以下哪些是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公正、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克己奉公)。
以下哪些属于企业文化内传播的通道。(企业神话、奇闻轶事、各种语录、标语、标记、口号、雕塑、企业家及其管理者的意识、行为、作风、要求)
以下哪些属于企业文化外传播的通道。(主动输出传播、示范传播、攀比和模仿传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目标原则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引导企业员工的认识和行为、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为考核与评价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和文化行为提供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下哪些方面能够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团队意识、人本思想、和谐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吃苦耐劳、勤奋自强的性格、求实、求索和开拓精神)
5.企业文化论文资料 篇五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树立企业形象,创企业名牌,是企业文化的一大功能。文化增加企业自身的魅力,增加别人对企业的信任,增加企业在竞争中的成功率。企业的文化愈深厚,给外界的认识就愈深,企业的知名度就愈高,企业的整体业绩就会上升。
2、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励士气,使人奋发进取,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而且可以使员工自觉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力。
3、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机制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增长,对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巨大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企业的经营者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4、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它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建国内一流企业的内在动力,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外扩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如何理解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2、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企业战略目标、企业作风、管理理念、安全理念、道德建设理念、服务理念、企业文化活动、企业环境建设、企业经营理念等。
3、企业文化的结构:
A: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物质文化,它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
B: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也叫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C: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也叫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种规定或条例。
D: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叫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综合。
4、企业文化的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
2)、企业文化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
3)、企业文化具有团体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
4)、企业文化具有行为规范内在的约束作用;
5)、企业文化具有企业创新活力的推动作用;
6)、企业文化具有企业形象美化的辐射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营造
1、建设企业物质文化
1)、遵循“品质文化”的规范。品质文化原则,即强调企业产品的质量。
2)、遵循技术审美原则;
3)、遵循顾客愉悦原则;
2、建设企业行为文化
1)、企业行为的规范;
2)、企业人际关系规范;
3)、企业公关策划及规范;
4)、服务行为规范。
3、建设企业精神文化
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2)、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
3)、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
4、建设企业的制度文化
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观念。
5、建设企业环境文化
通过企业的厂区、车间和办公室的环境布置、装饰效果、宣传栏、标语口号以及员工的服饰、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表现出来。
四、企业精神的提炼
1、什么是企业精神?
所谓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全体(或多数)职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
2、企业精神具有的基本特征:
1)、它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
2)、它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
3)、它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4)、它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
5)、要求务实和求精精神;
6)、具有时代性。
2、企业精神的提炼原则:
1)、体现企业个性的原则;
2)、体现时代特征的原则;
3)、体现激励作用的原则;
4)、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则;
5)、体现前瞻性的原则。
3、提炼企业精神步骤:
1)、认真学习企业精神的内涵,明确提炼的原则;
2)、动员职工参与、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3)、汇集专家论证;
4)、反馈、讨论;
6.自考企业文化-理论资料收集 篇六
1.企业文化定义:是
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模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2.企业文化的特征:
精神性特征;习惯性特征;稳定性特征;同化性特征;可塑性特征。
3.企业文化的内容:
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为: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有机整体的核心。
4.企业文化形成及其
发展的动因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企业文化形成及发
展的影响因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主要包含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关系;企业所隶属的行业和所生产品。
6.企业文化形成及发
展的具体方式:磨合方式和取舍原则。
7.企业文化的作用:
是管理、经营、竞争、扩张四个方面的作用。企业文化除了这四种基本作用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作用,如具有企业公关作用。
8.企业文化研究的方
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统一的方法,主要表现为调查与统计、对比与借鉴、抽象与塑造、案例研究等方法。其中,案例研究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来说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理论往往是一系列关于经典案例研究的直接结果。
9.标志企业文化兴起的四部著作:《日本企业管理艺术》、《Z理论》、《企业文化》、《寻求优势》。
10.7S管理框架:战
略、结构、制度、人员、技巧、作风和最高目标。其中,战略、结构和制度为硬管理要素,人员、技巧、作风和最高目标为软管理要素。
11.Z理论:Z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找到协调每一个人的努力以便产生最高劳动效率的途径。这一途径包括:增加信任;增加微妙性;增加亲密性。Z型模式就是能够增加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的企业管理模式,如IBM公司就是Z型模式的企业。
12.企业文化的五个要
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
13.文化网络的三个特
征:艺术加工性;歧义性;口头性。文化网络是企业内部消息传播的隐蔽的非正式渠道。
14.知识经济对企业文
化兴起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和经营;知识经济衍生了大量需要进行文化管理的行业;知识经济造就了大量需要进行文化管理的员工;知识经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消费需求;知识经济导致了无孔不入的文化经营环境。
第二章企业文化内容
1.企业行为文化的具
体要素:企业行为文化是通过全体员工的企业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具体要素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其中企业行为文化的显性要素,集中表现为企业交往礼仪,企业交往礼仪的内容是:行为礼仪规范、语言礼仪规范和仪表礼仪规范。
2.企业行为文化的显
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关系。显性要素是企业行为文化两个要素中的中心要素。在优质的企业行为文化中,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总是处于统一状态,在劣质的企业行为文化中,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总是处于矛盾状态。
3.企业物质文化的具
体要素:企业物质文化就是以企业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其具体要素为基础要素、产品要素和环境要素。基础要素是中心要素,分别由五个子要素构成: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以及企业吉祥物。产品要素分别由产品本身、产品包装和服务三个子要素构成。环境要素的子要素包括:整体环境、局部环境和工作用品。
4.企业精神文化的具
体要素:核心要素、引导要素、制约要素、习惯要素。核心要素在企业精神文化诸要素中居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其子要素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引导要素的子要素为:典范榜样、英雄人物、故事传奇和历史传统。制约要素包含企业规范、企业制度、企业伦理三个子要素。习惯要素的子要素为企业习俗和企业信念。
5.企业精神文化诸具
体要素的关系:以核心要素和习惯要素为中心、以引导要素和制约要素为辅助的相互关系。
6.企业文化基本要素
之间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统一于企业价值观,全部企业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以精神文化为中心,并最终统一于企业价值观,以企业价值观为最终中心。
第三章企业文化评价
1.企业文化性质相对
性的表现:相对于条件的相对性;相对于时间的相对性;相对于地点的相对性。
2.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两重标准:形式标准和内容标准。
(1)形式标准。形
式标准是优质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形式标准有:认同性、系统性、统一性、惟一性、稳定性、开放性。
(2)内容标准。内
容标准是企业文化的充分条件。内容标准有效率性、道德性、公益性、创新性。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四个内容标准,综合概括为人性化标准。
3.企业以人为本的两
种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以股东、员工和顾客为本。
4.企业以人为本的完
整含义: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手段。以人为目的,就是在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活动中,都必须把人看成是最终目的。以人为手段,就是在坚持以人为目的的基础上,也将人看成是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手段。
5.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应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手段。
6.企业在实现以人为
本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坚持辩证的优化观:坚持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手段的统一,以人为目的构成了这一辩证关系的基础;坚持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的统一,伦理建设构成了这一辩证关系的基础;坚持共性原则和个性原则的统一。
第四章企业文化管理
1.企业管理理论的三
个发展阶段:
(1)古典管理理
论。最初的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经典代表。
(2)行为科学管理
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包括人性理论、激励理论和群体理论。其中人性理论包含了“社会人”假说的理论、“X—Y理论”和“超Y理论”。激励理论包含了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强化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群体理论则包括四要素及八要素论、群体行为论、敏感性训练理论和群体动力论。
(3)管理丛林时
代。西蒙所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是最能代表管理丛林时代的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主要包含:管理决策论;决策过程论;决策准则论,即满意准则和相关准则;技术决策论。
2.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诞生的逻辑必然性: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或者说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古典管理理论是最初的肯定阶段,重视对物的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否定阶段,以关于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丛林阶段的管理理论是对行为管理理论这一“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并重新以科学理论为管理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管理正是在管理丛林阶段管理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全新管理方式。
3.企业文化管理的限
制:企业文化管理是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但不是企业管理的惟一形式。企业在推行文化管理时,必须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用科学管理对其加以限制。
4.企业文化管理的定
义:提炼和贯彻优质的企业价值观,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使企业员工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企业文化管理的要义在于提炼和贯彻优质的企业价值观系统。企业文化管理包含三层含
义:提炼和贯彻优质的企业价值观系统;形成共同的优质企业价值观系统;实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5.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提炼和贯彻优质的企业价值观系统。
6.企业文化管理方
式:提炼企业价值观系统;贯彻企业价值观系统。
7.提炼企业价值观系
统的基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关系;企业隶属的行业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
8.提炼企业价值观系
统的程序:确立提炼企业价值观系统的基础;企业状况、原有企业文化和员工意向的调查;实际的提炼过程;评估与修改工作。
9.贯彻企业价值观系
统的三种方式以及关系:以内在的方式,具体包含以引导的方式、激励的方式、关怀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即以目标牵引价值观、以英雄激发价值观、以表率带动价值观、以激励倡导价值导、以关怀培育价值观、以教育塑造价值观;以外在的方式,即用制度与规范的约束保证价值观;以氛围的方式,用氛围营造价值观。以上三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五章企业文化经营
1.企业文化经营的定
义:将企业文化贯穿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企业文化经营属于企业当代经营方式之一,超越了传统经营。科特勒提出销售观念发展的五个阶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科特勒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社会营销观念。
2.企业文化经营的重
要基础:对接顾客文化需求。
3.企业文化经营应首
先使企业文化对接顾客文化需求的理由:
(1)从文化管理和
文化经营的关系看,企业文化经营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目标市场顾客的文化需求。
(2)从实用需求和
文化需求的关系看,目标市场顾客的需要主要包含了实用需要和文化需求,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
(3)从传统经营和
当代经营的关系看,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商品,使顾客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精神文化需要。
4.对接顾客文化需求的主要内容:企业面对的特定文化群体的顾客;特定文化群体顾客的具体文化需求。
5.对接顾客文化需求的基本原则:以顾客为中心;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6.产品的文化经营:
产品本身的文化经营,产品本身必须符合企业文化和产品特征,必须符合顾客的文化需求;产品包装的文化经营,必须(同上);服务的文化经营,必须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并将服务与满足服务对象的文化
需求结合起来。服务的文化经营,在当代经营中往往成为促进产品销售的核心因素。
7.品牌的定义:品牌
是企业名称、标志、吉祥物、主导产品等外显要素和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在要素的有机整合。外显要素是内在要素的表现形式,内在要素是外显要素的核心和灵魂。
8.对品牌进行文化定
位: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定位,包
括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的自身特征、目标市场顾客的文化需求。
(2)形式定位,从
企业的名称和标志来看,要遵循可识别要求、抽象性要求;从企业的吉祥物来看,应遵循形象化要求和亲和性要求。
9.通过品牌实现营销的具体途径:通过品牌来实现更好的销售;通过品牌来实现更大的市场占有;通过品牌增加产品的含金量。
10.广告媒体的文化选
择:立足于企业文化和产品特征;立足于目标市场顾客的文化需求。
11.广告内容的设计要
求:广告内容设计应体现企业文化和产品特征,尤其要体现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基本价值观;应体现目标市场顾客的文化需求;应遵循共性原则,即广告内容必须精练、明确,有个性。
12.广告形式的设计要
求:体现企业文化和产品特征,特别是要体现产品特征,并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应体现目标市场顾客的文化需求;应遵循共性原则,即广告形式设计必须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
13.广告营销的当代意
义:经营方式的转变突出了广告推广的地位;经营区域的变化突出了广告推广的地位。
第六章企业文化竞争
1.企业(文化)竞争:
指参与竞争的各方企业,通过扩大自己在市场中(凭借文化)力量对比的优势战胜对手的一种方式。企业竞争必须是参与各方企业之间的竞争。即是相互关联,并存在利害关系的企业。
2.企业竞争的道德含
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本质上是调节资源的有效手段,因而是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增长的必要途径,市场竞争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途径。
3.企业文化竞争与企
业文化管理及企业文化经营的关系:
(1)企业管理文化和
经营文化大致包含了企业竞争文化,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
(2)企业管理文化和
经营文化与企业竞争文化仍然存在着差异之处。其一,无论是企业管理文化还是企业经营文化,除了能够增强企业文化的竞争力之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其二,从企业竞争文化来看,企业文化竞争虽然大致包含在企业管理文化和企业经营文化之
中,但是,一旦作为一种单独的企业文化现象进行讨论时,就要深入企业文化竞争的本质,考察企业如何更好地增强文化竞争力、更有效地进行文化竞争。
4.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具有整体性特征;企业文化竞争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灵魂。
6.企业文化竞争的限
制(正确对待企业文化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不能代替其他方式的企业竞争。不能无限夸大企业文化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也具有某种限制。表现在:不能忽视依靠资本实力的竞争;不能忽视依靠科学技术的竞争;不能忽视其他任何方式的竞争。
7.企业培育具有竞争
力的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伦理精神、个性特色和恒久动力。其中,培养企业文化的伦理精神,主要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培养企业的个性特色,主要培养企业的个性意识。企业文化的恒久动力来自企业的变革意识,培养企业文化的恒久动力,主要是培养企业的变革意识。
8.如何全面培养企业
文化的责任意识?
正确理解企业的责任意
识,必须立足一个基础、坚持两种责任。即立足于企业基本价值观,以企业基本价值观作为企业责任意识的基础。坚持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责任,坚持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
从企业责任意识的责任对象出发,企业主要应该培养四个方面的责任意识:面对社会大众的责任;面对股东的责任;面对员工的责任;面对顾客的责任。
从企业责任意识的表现层次出发,企业主要应该培养三个层次的责任意识:最低层次的责任意识;较高层次的责任意识;最高层次的责任意识。
9.企业责任意识提高
企业竞争力。从长期出发,责任意识更强的企业虽然因责任意识“付出”更多,但是,它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大大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企业竞争在强下的舆论监督下,其企业力必须依赖企业的责任意识。
10.企业责任意识培育
出著名品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往往被看成是企业竞争力的风向标。任何一个著名的品牌,支撑它的最后根基都是伦理精神。
11.如何培养企业文化的个性意识?
企业的个性意识是企业
文化具有个性特色的基础。
(1)自觉提炼个性
意识。企业必须坚持个性特色的客观基础,主动自觉地提炼个性意识。
(2)融入企业伦理
精神。企业文化的个性意识必须融入伦理精神,与企业的责任意识结合起来。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必须融入企业伦理精神,与企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12.如何培养企业文化的变革意识?
(1)明确变革的必然性。要充分认识到变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2)坚持变革的科学性。企业文化的稳定与变革属于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优质的企业文化既不能没有变革,也不能没有稳定。其次,优质的企业文化总是变革和稳定相互交融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变革,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质企业文化的变革总是基于继承的变革,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的变革也总是基于继承的变革。
13.企业内部团队文化
竞争力建设的内容:加强每一个员工工作态度的文化建设;加强所有员工协作精神的文化建设;加强整个企业效率意识的文化建设。
14.企业内部团队文化
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更强的团队性、和谐性;表现出更强的效率性。
15.企业内部团队文化
竞争力的建设方式:树立和贯彻崇高目标;树立和贯彻务实精神;崇高目标和务实精神的统一。
16.企业外部形象文化
竞争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形象,就是企业在社会大众,尤其是顾客心中的综合性的品质形象。企业外部形象文化竞争力建设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是CIS系统的三个子系统。CIS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即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VI(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是核心部分,也是导入了CIS系统的原动力,行为识别系统是理念识别系统的动态表现,而视觉识别系统则是理念识别系统的静态表现。
17.企业外部形象文化
竞争力建设的两个目标:一个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具有知名度;另一个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具有美誉度。
18.企业外部形象文化
竞争力的建设方式:
(1)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途径:包含广告宣传;新闻报道;公共关系活动;促销活动;公益活动。
(2)提高企业美誉度的途径:进行优质的企业文化管理;在进行优质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同时,进行优质的企业文化经营。
19.企业创新文化竞争
力的建设目标:企业创新就是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企业不断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打破静态均衡状态,引起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全新组合。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引进新的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的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20.企业创新文化竞争
力的建设方式:确立创新意识;确立学习意识;确立宽容意识。
第七章企业文化扩张
1.企业扩张的定义:
是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或连锁经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企业发展具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自我积累的方式,一种是企业扩张的方式。资本扩张构成了企业扩张的本质内容。
2.企业文化扩张:是
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扩张的手段,运用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扩张。
3.企业文化扩张是当
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1)资本配置的全球
背景。当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其中包含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就是资源配置活动。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
(2)脱颖而出的企业
扩张。当代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的经济活动,直接导致了通过资本扩张实现企业扩张的企业发展方式。具体说来,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配置,从而导致了资本的广泛流动性。一方面,资本的广泛流动性使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本重组,使证券市场上的资本流向优质企业。另一方面,资本的广泛流动性使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合资、合作、并购、连锁经营等形式进行资本重组,使要素市场上的资本流向优质企业,从而使优质企业可能通过要素市场实现资本扩张,并且进一步实现企业扩张。由此出发,企业扩张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4.企业文化是企业扩
张的文化保证:
(1)不可避免的文化
冲突。企业扩张,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其结果都会使不同的企业重新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使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冲突。
(2)企业文化的解决
途径。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途径才能解决。企业文化属于深入到企业员工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企业在重组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冲突,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加以解决。只有通过不同企业文化自身的磨合与协调来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重组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企业的文化扩张是企业扩张的必不可少的方式,是企业扩张取得成功的文化保证。
5.建设强势企业文化
基础的内容:
(1)建设优质文化。
建设优质文化是建设强势企业文化基础的第一步。必须立足于优质企业文化的标准,采用正确的优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式。其中,采用正确的优质企业文化方式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在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中形成优质企业管理文化,以作为优质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在企业文化经营过程中形成优质的企业经营文化,以作为优质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二。
(2)创建优质企业。
创建优质企业,必须立足于优质企业的应有职责,采用正确的创建途径。创造优质企业的正确途径,就是有效地将优质的企业文化真正贯彻到全体或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心中。
(3)推广企业形象。
推广企业形象,即包含正面推广企业形象,也包含竞争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强势特征的最为主要的展示途径,并不是正面推广企业形象,而是与其他企业的实际竞争。
6.强势企业文化的提
升建设内容:
(1)高度自律的领袖
意识。
(2)百折不挠的扩张
精神。
(3)海纳百川的开放
胸襟。
7.企业文化扩张的三
种方式: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
8.互补式企业文化扩
张:以扩张企业文化略占主导地位的扩张企业文化和被扩张企业文化之间的平等融合。这是一种弱势企业文化扩张。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是互补式企业扩张。互补式企业扩张,就是以扩张企业略占主导地位的扩张企业与被扩张企业之间的平等合作。
9.互补式企业文化扩
张的形式:互补特征决定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所具有的“平等融合”的形式。其中,扩张企业文化具有微弱的优势地位;被扩张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平等地位。
10.改造性企业文化扩
张的主要表现:扩张企业用自己的企业文化改造被扩张企业的企业文化,使之从整体上与自己的企业文化保持一致。这种企业文化的扩张形式带有明显的“兼并”形式,因此,这是一种强势企业文化扩张。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是改造性企业扩张,采用收购兼并。
11.改造性企业文化扩
张的形式:兼并。但并不排斥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也属于扩张企业与被扩张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对于优质企业文化的改造有两种情况:一是将被扩张企业的优质企业文化改造成类似于扩张企业的优质企业文化,最终达到了不同优质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二是仅仅改造被扩张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使其与扩张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保持一致,同时保留被扩张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色,最终达到不同优质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对于劣质企业文化的改造则是彻底的改造,分两个层次:一是输入和贯彻扩张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二是形成体现扩张企业价值观体系的企业文化氛围。
12.一体化企业文化扩
张:指的是扩张企业文化的强势特征十分明显,扩张企业文化纯粹利用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扩张,通过自己的文化与其他企业的资本联合,建构与自己的企业文化保持高度一致的新兴企业。这是一种超强的企业文化扩张,其基础在于一体化的企业扩
张。一体化企业扩张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体化”。一般来说,扩张企业属于典型的优质企业。
13.一体化企业文化扩
张的形式:复制。一体化企业扩张的“一体化”特征,决定了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所具有的“复制”形式。正确理解“复制”所考虑的两个方面:一是新办企业文化与扩张企业文化必须高度一致,复制意味着整个企业价值观系统的复制,和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全面复制;二是新办企业文化与扩张企业文化不能机械一致。新办企业在坚持“复制”的基本原则下,应适当考虑新办企业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适当采纳新办企业所在地域文化背景中的某些因素。实践证明,一体化的企业文化扩张形式,是当代企业非常有效的扩张模式。
第八章企业文化融合1.民族文化的定义:
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模式,以及民族群体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含民族行为文化、民族物质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三个子文化。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价值观系统。
2.民族文化界定的原
则:绝对性原则;相对性原则。
3.民族文化与企业文
化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民族文化是企业
文化的共同性基础。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共同性基础,因而对企业文化具有支配和影响作用。
(2)企业文化具有超
越民族文化共同性的特殊内容。
4.中西文化的互补特
征:伦理性特征与科学性特征,中华民族文化是以孝和忠为核心的伦理文化,科学精神始终是古代希腊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特征,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提倡孝与忠的自然结果,西方民族文化的个体特征与古希腊人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模糊性特征和清晰性特征,中华民族文化的模糊性特征与伦理性特征密切相关。西方民族文化的清晰性特征,直接导源于西方民族文化的科学性特征。
5.中西企业文化的互
补融合:
(1)人治精神与法治
精神的互补融合。
1)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人治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伦理性特征的直接结果。中国企业治理的人治精神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其一,企业治理中尤其得视人情关系;二是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情感常常超越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导致整个管理具有主观随意的特点。
2)西方企业文化中的法治精神是西方民族文化科学性特征的直接结果,其表现是:企业治理尤其重视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的严肃性和不可动摇性,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其二,管理者只能依据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进行
有章可循的管理,整个管理具有客观教条的特点。
3)人治精神和法治精
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既相互差别又相互补充。做到人治精神与法治精神的互补融合:将法治精神作为企业治理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将人治精神作为企业治理中以法治精神为基础的升华精神。
(2)团队意识与个体
意识的互补融合。
1)中国企业文化的团
队意识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个体服从整体,二是集体主义的管理倾向。
2)西方民族文化的个
体性要求,个体的价值与地位高于整体的价值与地位。其个体意识表现为:一是整体服务个体;二是个体主义的管理倾向。
3)团体意识与个体意
识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既相互差别,又相互补充。企业中团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相互补充的性质说明,优质的企业文化必须将个体意识与个体意识有机融合起来。具体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以团体意识为主,当企业作为整体,团体与个体员工发生矛盾时,应该以整体的利益为主,使个体意识让位于团体意识。其次,在以团体意识为主的前提下,应该将团体意识与个体意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二者能够相互补充,相互统一。
(3)情景管理与科学
管理的互补融合。
1)中国企业文化中的情景管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模糊性特征的直接结果,并且与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人治精神直接相连。情景管理的方式是:反对严格死板地固守某种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倡导根据具体场合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倡导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西方民族文化的清
晰性特征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的情况,科学管理就是将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纳入以科学方式制定的制度与程序之中,从而使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行为和经营方式都按照清晰的制度与程序进行实施。
3)情景管理和科学管
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前者强调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管理,具有高度灵活的特点,后者强调一般情况共同对待的管理,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两者互补融合,即把科学管理当一种基本管理,情景管理作为提升管理。即应该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情景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统一。
6.中国企业文化国际
化的原则:
(1)以现实文化为起
点。这一原则要求中国的企业文化在走向国际时,必须从中国现实社会存在的企业文化出发。
(2)以民族特色为基
础。包含的三个理由:其一,客观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企业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民族文化去建构自己的企业文化;其二,从主观上看,中国企业文化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进行企业文化的互补融合,并在互补融合中走向国际化,最终仍然是为了完
善和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其三,从增强企业文化竞争力来看,中国企业文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增强中国企业文化在国际企业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3)以经济效益为目
标。
(4)以美好生活为归
宿。
第九章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关
1.企业公关的构成要
素: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中介。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公关中介。企业为了达到公关目的,其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包含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
2.企业文化的公关地
位:企业文化是企业公关的最重要中介。企业公关活动所传播的本质内容就是企业文化。
(1)在企业公关活
动中,企业公关的中介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意义。内容之一是传播工具,即传播的物质载体,它们自身往往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企业所特有的文化。企业公关中介的内容之二就是传播工具所载有的传播信息。这些传播信息就是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信息。
(2)企业文化是企
业公关的最重要中介。从企业文化方面看,企业文化形成及其发展的具体方式,其实就是企业公关活动本身。企业文化形成及其发展的具体方式是“磨合”试,而磨合就是沟通与协调,在企业与环境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正是企业公关活动。
从企业公关方面看,企业公关作为一种企业公关主体向企业公关客体传播信息的活动,其传播的一切信息都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信息。
3.企业文化的“四种类
型说”: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迪尔和肯尼迪将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
(1)强人文化。形
成于高风险、反馈快的企业,企业崇尚敢于承担风险、勇于竞争的个人英雄。
(2)努力工作,尽情
享受的文化。形成于风险小、反馈快的企业,如房地产经纪人、计算机、汽车批发、大众消费行业的企业。
(3)赌注文化。形
成于风险大、反馈慢的企业,企业崇尚敢于冒险、深思熟虑、坚忍不拔的企业精神。
(4)过程文化。过
程文化形成于风险小、反馈慢的企业。企业崇尚有条有理、认真细致的工作。
4.企业文化类型对应的公关形式:
(1)强人文化要求员
工坚强、乐观,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同事之间互不干涉。
(2)努力工作,尽情
享乐的文化要求员工对人友好,善于交际,易示亲近。
(3)赌注文化要求员
工具有远大志向,理性成熟,同事之间视为良师益友。
(5)过程文化要求
员工遵纪守时,谨慎周到。
5.企业文化用于企业
内部公关的目标: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
6.企业文化用于企业
内部公关的方式:收集企业内部关系的信息,包含企业人员状况、企业评价状况、人际关系信息、企业员工期望;制定企业内部文化公关方案;实施企业内部文化公关方案;评估企业内部文化公关活动。在评估企业内部公关活动中,其方式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评估人员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其二,评估人员对文化公关对象进行调查的方式;其三,评估人员收集分析各种相关资料的方式。
7.企业文化用于企业
外部公关的目标:企业外部的沟通与信任。企业的外部环境,具体包含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8.企业文化用于企业
外部公关的方式:
(1)收集企业外部关
系的信息,包括外部公众构成;企业外部形象;相关经营信息;外部公众需求。
(2)制定企业外部文
化公关方案;
(3)实施企业外部文
化公关方案;
(4)评估企业外部文
7.企业文化论文资料 篇七
随着旅游全球化趋势的明朗化,在跨文化交际成为现今时代主要特征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传中国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已经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障碍的存在,使旅游活动中主客之间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旅游行业有着越来越大的市场,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外国游客的到来刺激了旅游景点有效推广的需求。如何向外国游客传递我国的文化信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而达到有效翻译,成为旅游资料翻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量的汉语版、英语版或英汉对照版的旅游资料,如宣传册子、旅游交通图、旅游杂志等等出版了。
旅游资料的英译活动是一个集合了译者遵从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结构,以及译文读者反馈信息的多维转换过程。在旅游资料英译实践中,译者可以灵活的采用多重翻译技巧来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缺失,以便使译文让更多的读者所接受。旅游资料的英译具有发展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诞生不同的时代性的译文。因此要把译文交给读者去检验,注重读者的反馈。故而译者在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要清醒的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始终有意识地坚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促成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现。中国旅游景点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外国游客旅游的追求决定了涉外旅游资料不仅应该介绍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景点魅力、服务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介绍积淀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我国的景点往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这就对旅游资料的翻译提山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资料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根据纽马克的划分,应该属于以呼唤功能为主的资料。旅游资料的主导功能是诱导性的,因为旅游资料的目的在于吸引游客,激发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趣,并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个目的的取得必须以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前提。读者在做出决定去游览某地之前和在参观景点的当时都希望得到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所以信息性也是旅游资料的一个重要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性是前提,诱导性是最终目的。翻译旅游资料时,当原文提及一些人名、地名、朝代、诗词典故等,如译者不作任何改变,直译,由于文化差异外国读者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也就很难完整地接收译文要传递的信息,从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样就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很好的理解旅游资料传达的信息,实现旅游资料的最终目的,译者必须要以偏向译文,侧重译文读者的方向为准则,调整翻译方法,以期达到有效翻译。旅游资料的翻译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更应该充分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上良莠不齐,给中国的旅游行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给外国旅游者留下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不完整的印象。
旅游资料的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处理译文,因为读者才是译文质量好坏的验证者,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性,不能一味地去依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那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将无法为读者所理解。必要时译者可以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放弃部分原文而保持译文的完整性以及可接受性。在有些时候,原文和译文在语言表达、文体风格、读者认知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很轻松地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含义相等或相近的说法,然后仿照着原文格式,将译文创造出来。不增加内容,也不删减内容,原文和译文的表达是对应一致的,这种翻译方法笔者称其为对等式翻译。一般来说,在对等式翻译中,景点名称无外乎就是用拼音翻译或者用英语翻译。它们或单独出现,或两种方法混合出现。
笔者以为,无论采取什么译法,都应该以宣传中国文化、吸引游客兴趣为取向作为导向原则。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英旅游宣传资料差别很大。首先,在表达风格上,汉语文本注重文化的感染力,以此达到宣传旅游景点效果的目的。而英文则多用生活中常用词汇介绍景点信息。汉语强调心境情绪的表达,赋予具体的景物以抽象的情感,主观色彩浓厚;而英语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罗列出具体的景物,表明其优点和特点。其次,在篇章结构上,汉语旅游篇章往往着重突出旅游资源的社会特征,如社会影响,历史内涵,发展业绩,风光景色和人文特色。而英语旅游篇章重在传递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语言并不像汉语那么多。
再次,在思维模式上,汉语句子结构显得松散,主谓之间关系松散,词语和句子的排列顺序依据语义逻辑,倾向于先旁征博引,再切入主题,用词虚实结合,选词华丽。而英文句式紧凑,倾向于先有主题句说明文章的中心,再从各种角度论证说明问题。
8.企业外宣资料翻译原则与方法 篇八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加入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外宣翻译贯穿于企业技术和商贸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对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是企业拓展国外市场的前提,良好地翻译对外宣传资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因而对企业翻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原则
作为旨在唤起读者好感的企业外宣资料在翻译时要求译者一定要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与功能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译文应符合原文预期效果
企业宣传资料具有信息功能,企业在宣传自己时,通常会使用一些描述性较强的词句,中文企业宣传材料尤其如此。而浏览企业宣传资料的外国人则主要想了解该企业的实用信息,所以在文本翻译时译者应更多地突出译文的“信息功能”,删除和简化过多描述企业的渲染信息。
(二)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点与习惯
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许多企业外宣资料的句子表达由于受中文语言思维及表达习惯的影响,其翻译往往是将译文与原文进行逐字对应翻译,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因而常常造成读者理解困难,甚至是误解。西方企业外宣资料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直抒其意,表达时力求准确客观,因而在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上注重简洁朴实、明快利落、流畅自然。
例1.PepsiCo is a world leader in convenient snacks,foods and beverages with revenues of more than $43 billion and over 198 000 employees. Our Values & Philosophy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company we aspire to be.
从上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英文企业宣传资料的特点即用词简单,多使用简单句与主动语态进行描述。
(三)译文应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
翻译并非是语言的逐字对应及转换,其更深刻的内容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首先要精通源语言与目标语,同时也要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注意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充当对接文化内涵的桥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文本进行适当处理,翻译时或简化,或归化。涉及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时,译者可通过解释说明及意译的方法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信息。下面笔者将举例说明各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二、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方法
(一)归化法
归化法即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把源语本土化,采用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原文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在翻译“龙头企业”时,有译者翻译成“dragon-head enterprise。如此翻译会让外国人感到费解,因为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将企业比作dragon head会让其感到一头雾水,如翻译成leading enterprise则明了易懂。
(二)简化法
中文企业外宣资料重视描述与渲染,偏重文本的“呼唤”功能,这对于汉语读者,能起到强调作用,加深印象。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这种描述在译语读者眼里可能会显得冗长累赘。因而在处理文本时,译者要着重提取实用信息,删繁就简。
例2.格力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风景如画的南海滨城——珠海,在全球建有重庆、合肥、郑州、武汉、石家庄、芜湖、长沙、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大生产基地。
The company has its head-quarters in Zhuhai,a beautiful coastal city in south of China. Gree has established 10 production bases around the world,7 are located in China, another 2 in Brazil and Pakistan..
该译文省略了原文国内各基地的名称,因为外国客户并不了解中国的城市名称,他们只关注企业规模。译文经简化处理后既言简意赅,又实现了突出主题信息的目的。
(三)增补注释法
企业翻译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应该运用增补注释法对其进行处理。
例3.其中“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电磁组及其管理模块”入选国家“863”计划。
Among its products,“Ni-MH battery pack for mixed-power passenger car and its management module”was chosen into the state“863 Program”.
看到上面的译文,外国读者会对863计划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增补注释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述译文应添加对“863”计划的解释。863 program: The program aims at lifting China's own effor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program's specific plan gives preference to research in bi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tronautics, laser technology, automation, energy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
三、結语
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要实现其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顾客的最终目的,就需要在翻译时既要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内涵,又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对译文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把源语本土化,从而达到译文的预期效果。
(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
【企业文化论文资料】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论文10-30
论企业文化论文01-20
现代企业文化论文02-09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论文06-13
有关企业文化的论文06-28
企业文化论文及其翻译07-12
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论文08-01
东西方企业文化论文08-28
电大企业文化建设论文11-25
2022企业文化复习资料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