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2024-07-17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精选12篇)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一

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已是不争的事实,配股和增发新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主要方式。配股和增发新股能够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动,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配股和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对配股和增发新股政策进行了重新规范,进一步降低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财务指标要求,提高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市场化程度。随着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条件的宽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中出现了上市公司积极申请再融资的状况。20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减持国有股主要采取存量发行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公司)向公众投资者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这样,增发新股又与国有股减持直接联系起来。在当前国有股股东普遍放弃上市公司配股权的条件下,配股和增发新股本身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即流通股比例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比例的相对下降。但是,这一比例的变化程度如何,在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方面有无显著意义,上市公司能否利用再融资方式优化股权结构并实现对经理层的激励,在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基金方案出台后,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应如何借再融资这一契机来改善其股权结构,对这些问题? 幕卮鸺染哂兄匾?睦砺垡庖澹?簿哂泻芮康南质狄庖濉?/P>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其再融资特征

1.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按照这一改革框架,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都属于国有股权。国家对国有股和法人股有明确的规定,即要保证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作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纯粹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和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截至月31日,沪深股市发行的总股本已达3709亿股,市价总值已达48473亿元。但是,沪深股市的流通股仅为1329亿股,占股本总额的35.8%,有2380亿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其他少量内部职工股、转配股处于沉淀状态,占股本总额的64.2%;流通股市值仅为16219亿元,占市价总值的33.46%,非流通股票市值高达32254亿元,占市价总值的66.17%。在非流通股份中,国有股所占比例超过80%。

我国向国有股倾斜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畸形状态。上市公司股份过度集中于国有股,使得其难以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对大股东负责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又由于这种持股主体是一种虚拟主体,它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内在动力,上市公司的经营体制出现向国有企业复归的现象。另外,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不同和持股集中度不同,导致了“同股不同价”和“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为了使上市公司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绩效,股权结构的调整有其必要性。

2.特殊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再融资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融资方式的选择受资本成本影响。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在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筹资成本。它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也表现出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的倾向,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和国有的控股股东普遍不到位的现象,已经严重削弱了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导致经理层过分追求对资本的控制权,其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明显的偏好;再加上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息压力,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即成为了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将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排列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前几年,由于新股增发比配股审批困难,配股自然也就成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年深沪市场A股筹资规模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了近几年配股融资和增发新股在我国资本市场筹资中所占的地位。见表1。

表1 1998-2000年A股筹资规模统计 年份 市场筹资总额(亿元) 配股筹资总额(亿元) 配股占市场筹资额的比重(%) 增发筹资总额(亿元) 增发占市场筹资额的比重(%)

1998 736.12 286.81 38.96 48.29 6.56

 809.25 290.56 35.90 56.31 6.96

2000 1535.63 500.19 32.57 297.20 19.34

资料来源:深交所巨潮资讯网。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增发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有关,但是反过来,配股和增发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配股和增发导致的股权结构变动程度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证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1.上市公司配股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从理论上讲,配股是向公司的原有股东按照其持股比例发行股票,如果全部股东都全额认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不会发生变动。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往往会放弃配股权。因为在国有股股东配售的股份仍是非流通股份的情况下,国有股股东若与流通股股东按照相同的价格配股,容易造成股东资金的沉淀,其结果自然是国有股股东不愿意参与配股;再就是有的国有控股股东在发起成立股份公司时,已经将资产全部投入,配股时根本无力参配。而在非流通股股份普遍放弃配股权的同时,流通股的配股往往由券商进行“余额包销”,所以一般都能够全额参配。在这样的条件下,势必造成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下降。

2000年沪市上市公司中实施配股的有82家,在此其中只有13家公司国有股股东实现了全额参配,其余69家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均部分或全额放弃了配股权。我们对这69家公司配股前后流通股占总股本比

例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考察,以分析国有股放弃配股权对股权结构变动的影响情况,并进行了公司配股前后股权结构变动的配对T统计检验,以查明这些公司在配股前后股权结构变动是否显著。见表2。

表2配股前后流通股所占比例变动的检验 项目 样本个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配股前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 69 0.19 0.69 0.354 0.112

配股前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 69 0.22 0.7 0.405 0.114

T值(双尾检验) 19.043

显著性水平 0.001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度报表。

结果表明,由于持有非流通股份的股东放弃配股权,使得这些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相对上升,平均上升了5.1%(即0.405―0.354);与此相对应,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平均下降了5.1%;进一步,配对样本检验结果也显示配股前后股本结构变动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双尾检验)。

2.上市公司转配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转配股是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国有股或法人股股东将配股权转让给社会公众股股东,由社会公众股股东认购的股份。而放弃配股则是指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既不参与配股,又不将配股权转让与他人的情况。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4年4月5日发出的《关于在上市公司送配股时维护国家股权益的紧急通知》规定:(1)有能力配股时不能放弃,以防持股比例降低;(2)在不影响控股地位时,可以转让配股权;(3)配股权转让的限制及通过购买配股权认购的股份的转让办法,均按照证券监管机构的规定执行。中国证监会于1994年10月27日颁发的《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指出:“配股权出让后,受让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暂不上市流通。”

转配股这种做法在1995―间最为集中,停止。由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转让配股权后,转让的部分不得上市流通,因此,随着上市公司送股、转股和配股的实施,待处理转配股的总数逐渐增大。我们对96家转配股的沪市上市公司由于转配而导致的股本结构变动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能够看出转配股份对股权结构的影响程度。见表3。

表3 转配股前后股本结构变动的检验

项目 公司数 级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转配这前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 96 0.52 0.45 0.97 0.68 0.13

转配上市后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 96 0.61 0.32 0.93 0.59 0.13

T值(双尾检验) 10.99

显著性水平 0.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相关数据整理。

结果显示,转配股使非流通股份(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平均降低了9%(即0.59―0.68),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转配前后股本结构变动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双尾检验)。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配股权还是允许转配为好。这是因为,在允许转配的情况下,股权结构的变动程度要明显强于仅仅是放弃配股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如果允许将配股权转让给其他机构投资者,将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极为有利。

3.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除配股之外的另一种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沪深上市公司增发了A股。195月,太极实业、申达股份、上海三毛、龙头股份和深惠中5家纺织业上市公司开创了增发A股的先河,之后,新钢钒、上海医药相继增发。,上菱电器、深康佳、真空电子、东大阿派几家电子类上市公司也完成了增发,并且在发行方式上进行了创新。2000年,吉林化工、深招港、江苏悦达、风华高科、托普软件、南通机床等公司进行了增发。到2000年底,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35家。增发新股与配股的区别在于前者面向所有投资者,后者只面向公司现有股东。增发新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既面向公司现有股东也面向所有新的投资者,在19的增发中,还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

三、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

有数据表明,目前上市公司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有56%是国有股股东。由此看来,国有股比例过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导向确有相悖之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作为上市公司主要发起人的企业通常可以用20%~30%的资本调动、支配70%~80%的其他资本,而我国资本市场中国家用62%的国有资本仅调动38%的社会资本,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主动放弃配股或将配股权转让,以及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既是相对降低国有股比例的有效途径,也为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回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能够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实证分析表明,放弃配股、转配、增发新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为5%~10%不等,按照我国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国有股占较大比例的公司应能经得起两次以上这样的“冲击”。另外,对于国有资本拟进行战略性退出的上市公司来讲,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发的资金进行国有股的回购或配合增发新股直接出售部分国有股,将国有股的比例降至30%左右甚至以下,保持相对控股地位,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

2.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有效

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首先,就代理权的竞争而言,股权集中程度有限或大股东仅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就有能力影响公司的重大决策,致使经营能力低下、经营业绩不佳的经理得以更换。其次,就监督机制而言,对于有相对控股股东的公司来说,股东具有对经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优势,在经理是相对控股股东的代理人的情况下,其他大股东也会因其具有一定的股权数量而具有监督的动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来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或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股权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实现国有股持股比例相对降低,由绝对控股股东变为相对控股股东(笔者认为控股比例在30%左右较为理想),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

3.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股权激励

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资料显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40%零持股,总经理中有20%左右零持股;即使有的董事、经理持股,平均持股量也很低。不可否认,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数不少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对公司负有重大的责任,这样,如何克服经营者与众多股东利益不一致的现象,如何避免决策行为的短期化,就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股权激励的办法能使经营者处于类似股东的地位,可以促使他们着眼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一些基本的制度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使得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推行中遇到一些障碍,而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符合法规规定的股票来源。如果上市公司利用企业资金从二级市场购买本公司股票,会与《公司法》中“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的规定相抵触;如果不能从二级市场购入实施经营者持股所需要的股票,公司只能将发起人持有的股权转让给经营者,这又会与《公司法》中“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的规定相矛盾;如果在激励制度中使用非流通股份,则又会由于股票不能在市场上变现、经营者不能得到实际利益而大大降低激励效果。但是,上市公司若在再融资过程中定向将部分股票配售给管理层成员,管理层持股问题便可? ?卸?狻K?裕?鲜泄?就ü?偃谧视呕?时窘峁故保?芄槐冉先菀椎厥迪止扇?だ??/P>

四、结论与建议

1.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通过再融资实现国有股的相对减持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实现资本结构优化的设想,对于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我国上市公司是适宜的。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过程中,可以通过国有股股东放弃配股权、转让配股权等方式使国有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通过增发新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样,上市公司在再融资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使股权结构得以优化,可谓一举两得。进一步,我们还认为,再融资过程中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者素质的提高等因素,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动后管理绩效的提高。

2.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放弃的配股权,仍应允许转配,以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伴随转配股上市日程的排定与实施,通过转配股的上市流通而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想法将变为现实。因此我们认为,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放弃的配股权,仍应允许转配,甚至可以考虑将配股权定向转让给其他法人机构。我们提出定向转让配股权的理由是: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快地降低国有股比例,也可以使上市公司引进新的机构投资者,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趋于合理;另外,其他法人机构参配,使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优化的同时,可获得更多的优质资产,这对于上市公司改善资产结构、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水平都极为有利。

3.利用再融资的契机进行国有股的回购和出售部分国有股是股权结构优化最为有效的方式。允许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发的资金进行国有股份回购,或在上市公司再融资时限定其出售部分国有股,是实现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的较佳途径,对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也极为有利。从目前来看,申能股份和云天化的股份回购试点虽取得了成功,即通过国有股回购方式减持国有股,不仅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水平、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变现和保值增值,而且也可以保持二级市场的稳定,但这种方式的实施依赖于公司是否有比较充裕的现金,因此在配售价格过高和数量过大的情况下,其结果并不很理想。比如“中国嘉陵”和“黔轮胎”两家公司都有一定数量的股份未配售出去,由承销商自留。我们还应看到的是,配股和增发新股是资本市场中常见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我国市场对再融资行为的反应已经较为理性,利用再融资的资金回购国有股份,既解决了回购国有股的资金来源问题,又避免了上市公司直接向社会公众配售国有股的尴尬,这一思路只要运作得当,不失为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的有效选择;另外,在增发或配股时限定少量的国有股同时售出,只要价格制定适当,也应该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股权结构优化。

 

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二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也就是一个公司的筹资结构。资本结构是分析财务风险、确定筹资策略、利用财务杠杆的前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否优化合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行为及公司的价值,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使其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化,达到即定目标的过程。对于企业实行资本结构优化战略管理,使企业能够在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在产权清晰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改革的成败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股份企业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使约束与激励机制均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促使企业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完善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从长期资本来源构成看,企业长期负债比率极低,有些企业甚至无长期负债。特别是在连续数次降息,在债务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长期债务比例不升反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一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去上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加快企业改制、优化资本结构,而是获取最低成本的资本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弹性小,是资本结构的另一缺陷所在。这一现象是重股轻债的衍生现象,具体表现在融资工具的选择上,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等很有弹性的融资工具,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千篇一律,融资标准过于一致,股权结构设计大多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特点,使资本结构显得缺乏灵活性和柔韧度。

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分析

(一)融资顺序逆转

严重依赖外源融资。根据融资顺序偏好理论和西方有效资本市场的融资顺序,先内部融资、其次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是新的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则与之几乎相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内源融资在上市公司融资中所占比重非常低,不达20%,远远低于外源融资。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并非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内部积累,我国上市公司创造盈利和自我扩张的能力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二)外源筹资比例不平衡

股权融资优先于债务融资,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从上表中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融资行为,不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对股权融资比重更加偏好。据上表可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外源融资70%,股权融资的比重远高于债权融资,存在严重的重股轻债现象,这有驳于优序融资结构原理。目前,我国的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则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如果不能如愿,则会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征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从而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通过债权融资。

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成因

(一)对负债经营缺乏正确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有资本不足,资金短缺主要依赖大量举债来维持生产经营,导致企业负债经营比例极高,以至企业大都“谈债色变”。因为过去的高负债率所造成的压力而影响到现在的经营决策,使经营者认为债务利息侵占公司利润,或害怕经营不善而导致财务危机,一旦被改组上市,成为股份制企业,首选的筹集资金方式就是大量发行股票,增加所有者权益资本,而不愿或很少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

(二)我国的股市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虽然中国从2001年开始就实行了核准制(2000年3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发布<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通知》,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体制开始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2001年3月17日,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正式启动),但由于证券监管机构长期对股票发行实行额度控制、审批制,所形成的一种制度惯性仍然存在,致使股票市场的求大于供,对于企业来讲“上市”是稀缺资源,一旦上市公司就会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所有再融资时股权融资必是首选。

(三)股权融资成本较低是企业偏好

股权融资的经济动力。债务融资的付息“硬约束”和股权融资分红“的软约束”,使我国债务融资的成本大大高于股票融资。

(四)过度投机行为加剧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发展

长期以来,股票发行的“卖方市场”和“赚钱效应”,使股票发行到目前为止还很少遇到发行失败先例。因而在上市时追求高额的股票发行,上市后推出高比例的配股,发生亏损后采取股权重组来吸收新资本的注入,这种“一年发股、二年配股、三年重组”已成为众多公司股权融资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市场治理机制失衡的反映。

(五)债券市场发展极其缓慢

中国在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失衡特征。一方面,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明显小于其股票发行规模。另一方面,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规模一直很小。以2006年债券发行的结构为例,企业债发行只有935亿元,占所有债券发行的1.8%,而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分别是6673.3亿元和7738.1亿元,分别是企业债的7.14倍和8.28倍。

五、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策略

为了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构建上市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一)完善资本市场

修正资本市场功能定位,提高运行效率。要弱化资本市场的政策性功能,开发和发挥其资源配置等其他功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建设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在加快股票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设,扩大其他金融产品的试点和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工具。积极发展和规范产权中心、证券交易中心等形态的交易市场及网上交易。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改革。积极推行经理人持股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发展资本市场,培育经理人市场,逐步为经理人持股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同时,借鉴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思路与方法,根据我国目前的法规,设计出既能保证在现阶段使用,又能保证我国与国际接轨后实现顺利过渡的经理人股票期权方案。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考虑自身的利益,不愿大量举债经营。针对这种情况,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股权过度集中不仅使小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而且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也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股权过度集中于国家股股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同时还应该放宽对个人持股的限制,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以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

我国上市公司要不断提高自身积累能力,开拓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渠道。有证据表明,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内部融资是其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我国上市公司不敢举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产盈利水平低下、缺乏效率,上市公司自我积累机制严重弱化。为此,要增强内部融资的能力,就必须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资产盈利水平,增加上市公司的自我积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调整上市公司负债结构

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主要从负债期限结构和债源上调整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上市公司可通过债务重组减少流动负债,适当增加长期负债的比例。同时,在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情况下,公司可考虑发行债券。选择债券融资有以下原因:首先,目前我国债券利率水平非常低。现行企业债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这是企业债券利率的上限。按上市公司债券利息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计算,一年期的债券利率水平大约在5.8%左右,比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7.47%(2007年12月21日)还要低;其次,预测未来几年通货膨胀会逐渐上升,可实现最低成本的中长期融资。

(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

负债筹资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主要有财务杠杆作用、节税作用,但同时债务的增加也会导致财务风险和代理成本的产生。当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大于其借款的成本时,超过成本的部分就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提高,此时可适当提高负债融资比例,以取得杠杆效应。负债融资,按其需要资金的原因分三种情况:一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需求,公司需要资金扩大再生产。这种情况主要看其业绩能否保持持续的增长,只要上市公司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盈利不断增加,就可提高负债以带来高收益。二是上市公司规模扩张,进行收购兼并等原因需要资金。这类公司应着重考察其兼并收购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若项目前景好,能给上市公司未来带来好的效益和现金流入,则有必要增加负债实施计划;否则就需谨慎。三是上市公司因效益低劣,前期借入大量债务需偿还而需要资金,这类公司应降低负债比例,减少利息支出,以缓解公司债务压力。

六、结论与启示

我国上市公司还处在建设和发展之中,其资本结构还存在不够合理和完美之处,这是由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所致。资本结构决策从属于企业的财务战略决策,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和战略管理也是对公司实行战略管理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资本结构的优化,其标志:一是功能强。各种资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周转快。在经营中各种形态资本能较快地依次转换其形态。三是增值多。通过经营能实现较多的资本增值。四是抗风险。能抵御异常情况而减少损失或带来收益。我国上市公司应按照这样的资本优化标志,对不良资本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才能提高公司价值,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摘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方面突出的问题就是偏好股权资本、严重依赖外源融资,对负债经营缺乏正确认识。其成因是股权融资成本较低,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发展,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等所导致的。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应积极构建上市公司最优资本结构,完善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调整上市公司负债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广东: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

[3]徐宁,谭安杰.控制权收益及其资本化趋势[J].会计研究,2003,(9).

[4]颉茂华.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成因及优化途径分析[J].中国学术研究,2006,(3).

[5]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

[7]叶晓铭.EVA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11).

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负债结构

引言:资本结构优化对于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以及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学者认为优化资本结构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中一条是进一步提高债务资本所占的比重,另一条是尽可能快速地构建债权人市场。[1]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目标资本结构现象,如果实际资本机构与目标资本结构产生偏离时,公司就会进一步调整实际资本结构,但如果调整的方向存在不同,其调整速度也会相应改变。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现状分析

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在优化的同时应当逐渐过渡到多元化,也就表示由原来的单一要素构成的资本结构逐渐转变为多要素资本结构。此处所谓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主要指的是试图获得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的具有最优影响的资本结构。[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资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特别与国外资本结构相比,当前我国在资本结构优化对策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缺陷。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应当充分借鉴国外资本结构相关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3]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当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二、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机构状况分析

当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本结构方面的负债率几乎比其他行业要高、银行短期贷款是其主要负债结构、国有股是主要股权结构、先负债后股权是融资主要顺序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选取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上司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样本,选择截止2012年年底的相关102加房地产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资料,并将2个极端数据剔除,下面将以数据统计的形式对其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负债率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7.255%、57.763%、59.876%,房地产行业的负债率总体高达80%以上,整个数据较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超出18%左右。从这些数据资料就能够看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负债率较别的行业有所偏高,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发展就会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4]一旦资金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链锁反应,不仅会造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严重财务问题,更可能造成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瘫痪。而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瘫痪就会直接损害到国家银行的直接利益,并且会进一步波及到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经济链条,还会造成国家经济不稳定。

表1  2010年~2012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统计量

(二)银行短期贷款为主要负债结构。从表2中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短期借款融资是样本公司主要的负债融资途径,其占到公司负债融资总额的40%以上,当企业负债中存在过高的中短期负债时就表明公司所具有的活动资金产生严重不足。为此,公司与企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短期债务从而为企业的顺利运营提供保障。[5]如果流动负债偏高,也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金融市场行情发生巨大变化时,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损失。近些年来,我国央行逐年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折旧可能导致公司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导致公司出现流通风险与信用风险。

表2  2012年我国主要行业债券结构

(三)公司融资主要是先负债后股权。当前我国主要的融资渠道为股权融资与负债融资。负债融资包括的种类主要为:①银行贷款。当前我国住房消费者与企业的贷款比例高达80%以上,银行贷款主要是短期负债的主要形式,而公司债券与银行贷款是长期负债的主要形式。而银行按揭贷款则是预售账款重要来源之一,其他负债则由部分应付款构成。就上述分析而言,我国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主要负债融资来源。[6]②房地产信托。房地产上市公司企业资金中的一小部分组成就是房地产信托,其占据的比例仅有1.0~1.5%。③债券融资。③债券融资。在房地产公司资金综合中,债券融资所占的比例也小于同期房地产公司金额投资总数的1.0%

股权性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①股权融资。在房地产行业在中,房地产上市公司所占的比重较低,仅在0.8~1.0%左右。作为外部融资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股权融资虽在一般企业中受到重视,然而在我国房地产公司中却并不被看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30146家房地产企业,然而上市公司仅占到企业总数的0.23%左右。[7]当前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就是股权融资,其占据所有融资总额的40%左右。股权融资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融资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②房地产资金。这种股权性融资占据的市场份额也较小,远低于其他几种。

(四)国有股为主要股权结构的股东组成。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5月,深沪两市超过1380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持股份额占总股份的67.12%,其中政府机构持股数与国有控股企业持股数占据总股本的52.4%,可见国有股占据绝对优势。而公司董事会中超过72%的成员均由股东单位派遣,来自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人数名额占据董事会总人数的额一半以上。由表3数据统计也可以得知,我国大多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都是以国有股为主,其在控股地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银行贷款的实质是给政府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是不存在任何风险的。[8]在我国商业银行采取股份制改革措施之后,第一股东仍然是政府,所以说房地产企业贷款是有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作为担保,而这正是我国房地产公司更加趋向于使用债务融资的主要原因。

表3  2008年~2012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三、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拓宽各项融资渠道。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容易渠道拓宽的手段主要包括:①全力开拓房地产基金的发展,积极募捐社会闲散资金,并将其投资在房地产行业之中,这不但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规避银行风险,更能够全面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以大规模投资收益回报给投资者。②积极创新融资手段。[9]创新融资手段主要是权威融资方式辅之以股权融资,从而构成一种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这种模式之下的融资手段不但能够保证融资领域中国有商行的主导地位更能够将股票市场治理融资结构等有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以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这不仅仅是一种以银行和市场为核心的融资模式,而是一种在银行融资比例下降的情况下强化了治理的功能,以及股票融资所占比例下降但却控制了潜在风险的一种混合融资模式。

(二)尽可能防止扩张过度问题。当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扩张越来越快,很多房地产公司取得建设贷款后并没有将其应用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而是利用贷款反复买地,再将买到的地用来抵押贷款。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资金链条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债务的积累也变得更加繁重,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资金链条都会受到巨大牵连。从财务管理方面分析,最优资本结构能够将资本结构的最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当市场长时间走高的话,合理运用资本结构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10]由此可见,对扩张知否过度进行判断十分必要且重要。有很多的企业都不明白如何对过度扩张进行测试。文章尝试通过利用某一年中土地投资资金之项目建设资金之比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施工进程进行衡量。这一指标不但可以有效反映出商品房未来2~3年内的具体供应情况,还能对未来预期目标进行判断。如果指标值走高,则说明房地产公司中持有的待开发土面积在不断增加,这可能提示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利率以及低价等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测,并且有足够的信息面对未来房产价格的长期走高。关于这一指标临界值的确定,可以依据我国房地产企业长期以来的平均指标进行,一旦高出平均指标,则可能提升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扩张存在巨大风险;如果其小于平均指标,则可能体现出政府在调控市场行情方面的政策效果。

(三)做好充分的资金准备工作。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普遍特点就是高负债,其现金流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结构安排。例如安排长期及短期负债现金流;②时间安排。例如安排资金获得以及债务偿还的时间。关于债券融资金额数目以及期限结构,可以使其匹配与其经营活动的周期,从而尽可能避免不够合理的债券融资安排,最终实现融资效率的提升。强化企业流量与存量的管理,对现有债券融资进行合理利用,进而避免因支付危机而导致的企业破产现象。

(四)加大风险测评力度。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普遍特点就是高负债,因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必须注重对风险的测评工作。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应当与风险测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上市公司也应当依据不同年限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调整可以优先或同步于我国房地产资本结构平均值。[11]对负债融资进行风险测评应当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走向,融资总量与方式、融资难易程度与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融资风险指数,这能够对市场可能潜在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大哥销售市场长时间走高的话,由于约束条件较为宽松,从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可以采取积极的融资应对策略,而在销售市场长期间低迷的状态下,由于约束条件较为严格,从而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保守融资措施。由此可见,对于市场高点转向低点的临界值进行把握十分重要。由于房地产行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周期,因而在长时间内,房地产上市公司保持一种高负债结构相对安全,加上上对风险进行测评,当市场走向产生拐点之前对资本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就可以有效应对企业应高负债结构导致的支付风险。

(五)战略规划布局调整。当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战略规划的布局与调整也能够实现资本结构的全面优化。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性与回报性都比较高,因而企业应当与低风险行业联合进行战略规划的布局与调整。在房地产行业中,有责较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而低风险行业中则具有较弱的财务杠杆效应。如果高风险与低风险行业的关系是负相关的,那么其组合在一起的企业风险就能够实现彻底抵消;如果两者的关系是正相关的,那么组合在一起的风险也可以实现很大的降低。通过这种战略规划的布局与调整,能够有效保证房地产上市公司始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并且有利于财务风险的降低。

(六)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一方面,积极开展资本合作。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扩张的主要对象就是资本合作,其选择的集团大多数都具有极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例如华润集团被万科集团选作为第一股东。通过引进华润集团扩张股权,从而为万科集团的发展开辟出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基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途径为万科集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对开发风险进行分散,帮助推进项目的扩展。所谓的项目合作指的是与相同行业一起进行投资,帮助股权合作方式开发项目,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分散开发风险,同时有利于部分公司在一些城市的立足,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资金方面存在的难题,我国部分城市之间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在开展项目合作,从而缓解自己压力。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开发的范围并不是仅仅在国内,在香港、澳门等也有房地产上市公司达成相关合作协议,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联合效果。

四、结论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当前房地产上市公司不断追求的目标。从整体上看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由于资本结构特征具有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房地产行业应当充分结合市场因素、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充分调整企业战略结构,从而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完善。笔者认为,当先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负债比例为0.55~0.60最为合适。一旦有企业的负债比例高于这一比值,则提升房地产行业应当关注财务风险,并制定科学应对策略;而低于这一比例也不代表其负债结构不够合理,但也要结合风险防范、资金安排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 严也舟,刘艳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13,12:67-69+77.

[2] 张红,杨飞,张志峰.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1:77-85.

[3] 谢卓君,倪磊.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01:146-150.

[4] 罗寅,王洪卫.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效率研究——基于不同政策环境与调整路径的交叉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06:3-14.

[5] 高鸣含.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122-123.

[6] 黄翔.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01:85-88.

[7] 贺海毅.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与优化思考[J].财会月刊,2011,18:21-23.

[8] 崔熙凯,何瑛超,宿琳,王健,刘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与治理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34:57+85.

[9] 袁绍彪,赵永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统计,2010,06:30-32.

[10] 李冬梅,陶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01:109-113.

4.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四

[论文摘要] 我国快递企业在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现象;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针对国内快递企业在物流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①转变观念,找准定位;②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③加强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

物流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经过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为了提速快递运作效率,都积极致力于建立现代物流标准化管理系统。

我国快递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快递业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更是相对落后于快递业,影响了我国快递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快递系统之间以及与国际快递系统之间的兼容。

一、我国快递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现状

1.什么是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标准化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标准化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物流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物流软件、硬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流程到另一个作业流程衔接的标准,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的规格标准、建设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等。

2.我国快递企业的物流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和快递业务的需要,快递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在统一的品牌下设置组织机构,包括机构名称、岗位编制、职责的标准化,企业的标识、着装的统一等,还有规范的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制度。②物流业务的标准化:包括有关快递专业物流术语、业务种类、服务内容、计量单位、客户服务合同、物流单据、标签、业务流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化。③物流网络的标准化: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设立原则、选址、规模、设施布局、设备配置、标识的标准化,车辆尺寸、载重量、车厢标识、包装、运载容器、装卸搬运工具等的标准化。④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客户编码、货品编码、容器编码、储位编码、订单编码的标准化,物流信息系统文件格式、数据接口标准化等。

目前,我国快递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和体现在在快递操作流程相关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快递各个站点及集散中心的流程操作按统一标准来进行,即SOP(标准化作业流程)。SOP,英文意思是“STANDARD ORPERRATIONPROCESS”,可以理解为标准操作程序,也可以称为标准化作业流程。我查了很多资料,只查到了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下的定义。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下的定义是“对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先后顺序、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称为工作程序标准。工作程序标准是工作标准的一种,其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条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工作秩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标准操作程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标准的程序,而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的定义更强调的是标准和规定。因此,我们可以把SOP定义为“达到了工作程序标准要求的程序或流程。”

我国一些快递企业通过了SOP,它的整个操作流程如调度、取件、站操作、集散操作、派送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制定了标准规程,快递操作的工作人员如客服人员、调度、递送员等也都规定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作业要求,不仅如此,许多快递企业在邮政编码的正确书写、快递服务人员的着装、操作区域的安置、安全监视系统、派送车辆的标志、检修维护、取件派送的管理要求、递送员出车、取件、理货、交接、信息的发送及接收、分拣、装袋等涉及到快件流转的方方面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标准的制定,为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标准的制定,微观上使公司运作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货物、人员及车辆的安全性,使公司以统一形象、标识和服务规范面对客户,提高了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宏观上起到了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开拓了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规模效益等作用。

标准的制定不一定代表标准执行的到位。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企业中存在草草行事,走形式,不照章办事的现象,没有起到实质作用,经常发生不按标准操作的现象,致使快件丢失、延误经常发生,为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影响了企业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现象,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对企业标准的实施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有“人治”而非“法治”现象。实际上,标准的知识应该当成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必修课,在思想上树立企业标准就是企业的法规,必须严格自觉遵守。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是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内行和支持者,只有增强全员物流标准化意识,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秩序,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致使部分管理人员和职工对标准化建设作用认识不够。管理人员对物流标准化作用和相关知识了解不够,甚至不知道物流标准化到底是干什么的,对物流标准化的认识上不去,甚至错误地认为物流标准化会约束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相对来说,快递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而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顾客和操作的货物,如果他们对物流标准化作用缺乏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直接影响的就是顾客满意水平和货物操作质量的降低。

(3)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标准化的建设并不是把相关的标准化制定好了就完事大吉了,标准化的组织执行和监督反馈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否则一系列的条文和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丝毫起不到它应该有的作用。

二、我国快递企业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1.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所谓改变观念,就是提高大家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认识,不要以为标准化管理就是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事,事实上就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标准的制订、修订要靠标准化专职人员和各专业部门共同完成,靠广大职工共同遵守。同时,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法制观念,把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当成法律的要求,把企业标准化工作当做企业完成发展战略目标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从而使企业领导从支持转变为积极推动;同时,引导员工理解,学习和执行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使员工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

所谓找准定位,是指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不仅包括一定时期内标准体系应有的标准,还包括待定、修订的超前性发展的标准,是企业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话动。它不仅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人员使用标准化提供了方便。可以说,一个不断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一个企

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佐证。

2.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大物流标准化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企业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企业合理的标准化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要求,制定适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系统全面审核标准的全局性和协调性,克服就事论事的现象;采取合适的策略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突出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任何管理制度不管优劣,只有全面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实现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一个标准制定出来,如果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而落实不到行动上,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因此,只有通过贯彻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的作用和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3.加强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

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执行好坏,直接影响到操作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企业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只有及时配备了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才能确保操作货物的流转质量。通过监督,一方面可以及时处罚违反标准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迅速反馈标准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如果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放任自流,不去监督检查,标准的贯彻就可能走样和流于形式,即使有较高的质量和较高水平的标准,也不会完全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对标准实施严格的监督,才能保证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所以,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以一系列制度加强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贯彻实施,并对标准实施进行严格的全过程的监督,才能保证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国的快递企业必须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快递从业务人员物流标准化意识,以有力措施保证标准化组织执行和过程监督,只有这样,我国快递企业物流标准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规范企业流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茹宜红:《物流学》铁道出版社2003.4

[2]湛克宇李少华: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实施策略分析,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3.12

5.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五

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有效改善城商银行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司高管激励体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在上市前体现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经历了以来的增资扩股热潮,但股权结构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而且体现出地方色彩。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公开募集股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投资主体范围得到广泛扩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将使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根据本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境外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向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将突破25%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境外机构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强化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2、有助于改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虽然监管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不断强化,但由于关心信息披露的利益主体仍然不够公众化和普遍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进行的信息披露并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得不到纠正。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崭新的市场主体上市后,这将会极大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后,城市商业银行除了要遵循银行监管机构发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相关财务制度,还要遵循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其披露质量和水平。

3、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

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2条规定,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并对激励对象、数量、股票期权、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9月,国资委发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股权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授予数量、授予价格及其确定的方式、行权时间限制或解锁期限、申报、考核和管理等具体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基础,很难对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作出重大突破。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开展长期股权激励,完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1

[2]谭 震.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1

[3]陆岷峰.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02;12

6.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六

叶东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物流管理专业,南京 21004

4[摘要]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关键词]财政税收,财政结构,战略调整,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政府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政府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①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②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③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

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①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②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看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从而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今后的财政投资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我认为,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②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体现政府职能原则。财

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联系,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政府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政府职能范围。②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③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④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⑤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①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③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④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7.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七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

注:内源融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折旧 (1998年以后来自现金流量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 1998年以前来自财务情况变动表) 。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 (股本+资本公积金) 和债权融资 (银行信贷+债券) , 其中, 债券融资为应付债券, 银行信贷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和。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一) 融资行为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相悖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认为, 企业偏好将内部资金作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次是债务, 最后才是新的股权

资料来源:裴平,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研究》

单位:亿元

融资, 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从表1、2、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 在1995—2003年期间, 在三种融资方式中, 内源融资比率最低, 其次是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比率最高。以2003年为例, 内源融资比率仅为18.80%, 债权融资比率为32.74%, 股权融资比率为48.46%。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依赖于外部融资, 其总体融资结构与西方资本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明显相悖。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2005) 》, 百家出版社。

(二) 股权融资比率高

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融资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讲, 在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这三种融资方式中, 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最高, 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恰恰偏好股权融资,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除2003年以外, 其余各年的股权融资比率均超过了50%, 一直占有较大份额, 以股权融资比率最高的2000年来说, 其股权融资的比率达到了57.1%。

(三) 内源融资比率较低

内源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通过留用利润而形成的资本来源, 其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内源融资无需花费融资费用, 资本成本低, 通过表2与表1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到, 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中, 内源融资所占比率普遍较高, 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的内源融资比率甚至超过了50%,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率在20%左右, 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 债券融资比例小

债券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 而股权的支付则是在税后进行, 因此, 运用债券融资可以得到节税利益, 增加普通股每股收益。而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较小,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企业债券的发行额要远低于国债和股票的发行额, 以债券发行额最多的2004年为例, 债券融资额为395亿元, 而国债和股票的发行额分别为1510.90亿元和6734.27亿元。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原因分析

(一) 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偏低

我国原公司法规定, 上市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 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 并提取5%—1O%列入法定公益金, 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 经股东大会决议, 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 因此, 普通股每股股利最多只能为每股股利收益的85%。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际情况, 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 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采取种种手段推迟分红或者是象征性的分红 (如表4所示) , 从而使股权融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 按照我国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计算的股权融资成本大约只有1.42%。

资料来源: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二) 缺乏发达的债券市场

与股票市场相比, 企业很难从债券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主要原因是国家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如《公司法》规定,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净资产达到3000万, 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 最近3年连续赢利, 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一年的利息等。加上我国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完善, 还没有形成公正、权威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融资结构其实可以看成是企业各利益关系人相互博弈的一种结果, 尤其是公司经理层与股东的博弈。在西方发达国家, 现代企业制度相当完善, 企业有着非常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对企业拥有强大的控制权, 企业经理的行为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的聘任和罢免, 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及股票期权等方面的制度规定, 将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经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在我国, 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还相当严重, 使公司行为更多地体现了经理人的意志, 而非股东的意志。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必然会放弃债权融资, 选择股权融资。一方面, 由于公司破产风险与举债的比例呈正相关, 而经理的报酬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 (控制权收益) , 如果采用举债融资, 将导致破产概率增加, 经理的非货币性收入就会减少;另一方面, 债务融资需要还本付息, 可能使“自由现金”枯竭。目前, 控制权收益 (非货币性收入) 占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收益的主要部分, 经理因此较偏好于采用股票融资, 通过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越多, 越有利于其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因此, 必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

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一) 完善现有的股票市场, 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有效的股票市场是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的外部条件, 在有效的股票市场中, 股票的价格包含了所有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信息, 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企业的价值。为此要积极推动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 一方面, 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 并且要给其内部经理人必要的激励与约束, 推进各类基金组织发展, 鼓励多家企业相互持股, 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制衡机制;另一方面, 严格配股审批制度, 将目前配股审批的单方面控制改为全方位监管, 严格跟踪审查公司配股之后的相关行为, 跟踪审查的结论应作为公司配股资金的必要条件, 从而加强对配股公司资金使用上的约束, 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利于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

(二)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支持债权融资

一般来说, 资本市场应当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债市和股市, 分别承担债权融资和债权交易、股权融资和股权交易的职能。发展债券市场有助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的环境下, 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对降低代理成本是有利的, 这也与国际融资潮流———股权融资的衰落和债权融资的兴起相符合。提高债务融资比例, 一方面, 要深化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 取消企业债券利率与银行利率挂钩的做法、稳步扩大企业债券利率浮动范围, 实现企业债券完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利率水平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 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批方式改革, 政府应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或规模管理, 最终建立政府有效监管下的企业债券市场体系。

(三)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对公司控制权的合理配置, 使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以产生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在于明确能真正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外部出资人, 并形成一套机制, 使外部出资人有动力和压力从经理市场择优选拔企业经理人员, 并有效监督和约束他们的经营行为。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A股上市公司有三分之二以上不能流通, 长期以来管理层一直寻求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5年5月, 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分置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A股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将会最终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同股同权、多元化股权结构对于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激励机制有着积极作用, 可使控股股东与流通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共同面对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此外, 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 通过制度创新和综合治理, 可使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相对理性, 也有助于优化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

摘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认为, 企业融资的优先顺序应为: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却与其相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偏低, 缺乏发达的债券市场, 影响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应完善现有的股票市场, 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支持债权融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票融资,债券融资

参考文献

[1]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宋爱玲.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M].吉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叶晓铭.EVA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1) .

[5]徐宁, 谭安杰.控制权收益及其资本化趋势[J].会计研究, 2003, (9) .

8.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八

关键词:资本结构;现状;中小板上市公司;制造业

一、资本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比较低

表一是根据在我国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情况。对数据的筛选原则是:剔除ST上市公司和数据异常或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下同)。本文以下数据均根据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的相关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得到。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低于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偏低,但呈现出与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接近的趋势。

(二)长期资本的结构变化不大,但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表二给出了2004-2009年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资本的构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构成情况变化不大。股东权益和长期负债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其中,股东权益占了绝大部分,而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说明,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的结构变化不大,但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表三根据所取得的实际数据,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低,从2004~2009年基本上都在10%上下波动;而流动负债比重偏高,基本上维持在90%左右。

(四)外源融资比重高,内源融资比重低

表四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04~2009年的融资结构进行统计。表中的“内源融资”按公司的年末“累计折旧、”“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计算;“股权融资”按年末“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计算;“债务融资”为年末“负债总额”。

从表四中可以发现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重低,基本每年平均在20%上下,而外源融资则高达80%左右。

二、优化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下面本文针对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从宏观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

(一)发展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尤其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是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首先,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可以设计诸如项目债券、长期债券等,以满足不同投资及融资需要。其次,要改革现有的债券发行和监管模式,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实现债券融资。

(二)完善股票市场

首先,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选择优秀企业上市是保证合理融资行为和高效的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其次,要适时调整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

应建立灵活的贷款责任制,改进信贷业务流程,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通过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上市公司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承担起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抵押的重任。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就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中央政府要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良好的担保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志国.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3).

[2]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1,(5).

[3]张亚春.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09,(45).

9.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九

[摘要] 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当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簇群化是产业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形态的组织形式,这种聚集对产业融合和渗透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在一定区域内高密度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则可能产生新的产业簇群,产业生态化中资源持续循环的特征将贯穿未来的产业簇群和产业融合的发展之中,产业簇群和产业融合也因生态化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如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跨产业的企业兼并层出不穷;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方兴未艾等,显现出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

簇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园区”、“一条街”等实际上就是产业簇群的一种形式。

产业簇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簇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产业簇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簇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由于簇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簇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簇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极大化。产业簇群内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资源与企业效益的良性运作,增强了簇群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使产业簇群具有一般经济形态所不可比拟的柔韧性,造就了产业簇群得以持续繁荣不衰的优势。

产业簇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近几年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簇群,有政府规划扶持的各种工业园区,如上海于规划启动的漕泾化学工业园区,目前已吸引了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如BP公司、拜尔和巴斯夫公司等,总投资达70亿美元的项目已签约启动。到“十五”计划完成时,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区。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簇群,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的小型群落,形成以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簇群。虽然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我国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尚在不断地发展,并将在调整、兼并、重组和合作中成长壮大。

融合化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又一趋势。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始料不及的速度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产业在这些大变动中必然会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整合。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革新的迅速展开,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合作,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影、音乐、广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产业的融合浪潮,1月引人注目的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至此,国际产业融合化发

[1] [2] [3]

1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十

(一)股权激励内涵 1股权激励相关基本概念 2股权激励机制原理

(二)理论基础 1 委托代理理论 2 人力资本理论 3 双因素理论

二美的集团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一)简介

(二)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三)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1减少高管投资短视行为 2减少高管融资短视行为

3减少高管经营管理短视行为

4提升公司整体经营绩效和股东收益 5实施效果总结

三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绩考核指标设计过于简单

(二)行权价格制定过低

(三)对高管层的激励过于集中

(四)股票来源单一,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四、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方案问题解决对策

(一)改善股权激励实施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三)提高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结论

11.对我国石油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石油产业;集中度指标;市场结构;优化对策

从产业组织理论范式SCP研究来看,对于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主要由外生变量所决定。石油产业市场结构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其资源划拨和运作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将从集中度理论入手,就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展开探讨,并提出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一、市场集中度理论研究

市场结构是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组织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通常对产业进行划分为完全垄断型、寡头垄断型、垄断竞争型和完全竞争型四类。而对于市场集中度来说,则是对于产业中企业数目及规模的衡量,以反映其垄断或竞争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其产业中垄断性越强,市场竞争越低。在对某一产业集中度测算中,有多种方法来反映行业内企业的集中程度。本文采用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法来进行石油产业结构的衡量。如贝恩结合石油产业组织特点,以来对产业中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主要从产值、产量、资产总额、职工人数等方面进行排列。CRn作为对行业内企业规模及企业数量的反映,难以从市场份额及产品差异上来进行对比。为此,赫芬达尔指数法将行业作为整体,并从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上进行推算,其公式为:。对于HI表示为赫芬达尔指数,X代表产业市场总体,Xi表示某一企业的规模,Si表示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对于HI值越大,则市场集中度越高。

二、我国石油产业不同阶段的市场结构

我国石油产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调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石油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其市场结构变化更为显著。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石油产业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无论是勘探、开采、还是炼化、运输等环节均属全民所有,其市场结构以完全垄断为主。第二阶段是改革初期至上世纪末,我国石油产业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石油公司的改组,逐渐形成上下游分割、、海陆分家、内外贸易分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石油产业以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在市场化进程中显得垄断成分较大,监督机制不完善,当然,对于民营油企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三阶段的石油产业进行了全面重组,特别是在南北分治、产供销一体化集团性公司的组建中,以上游开采和下游炼化为主的结构逐渐形成。第四阶段是石油产业市场化阶段,随着对石油石化产业的监管体系的构建,对于政府管制下的石油垄断局面进行了调整,如2005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成立,2009年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投产,使得多家油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从整个中国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来看,无论是上游产业还是下游产业,其CR3指数一直大于70%,也就说仍属于寡头型市场结构特征。

从当前我国石油产业发展阶段来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将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市场化的发展将有助于推进石油产业结构的不断均衡。总的来说,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是当前市场集中度仍然居高,对于市场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仍然很大,需要政府从政策导向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二是CRi指数及HI指数将逐渐下降,并从石油产业链的一体化中逐渐形成竞争局面,逐渐打破传统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从石油资源配置上进一步优化;三是石油炼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小规模石化企业竞争的重要阵地,特别是下游原油加工类企业将逐渐增多,如中海油将逐步进军石油下游产业,促进CR3指数和HI指数的进一步下调,从而优化我国石油下游市场结构。

三、我国石油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目标研究及路径

依据产业组织SCP范式来看,对于市场结构的研究首先要从影响市场绩效的市场行为着手,石油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同样需要从石油产业组织目标上来明确。对于当前我国石油产业发展来说,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其市场结构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如果缺乏有效的管控,将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为此,本土石油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定位及发展,需要结合政府对石油产业的未来规划,既要从规模经济上激活市场结构,又要从竞争力上保持一定的寡占型。纵观世界范围内石油产业发展现状,很多国家都从监管体制上进行了改革,优化了市场结构,通过引入竞争来打破传统垄断格局。由此带来的石油资源的规模经济性和竞争活力,有助于促进石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将推进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另外,我国石油产业在效率上与国际竞争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发展机制及管理水平上,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对于石油安全风险还较为突出。因此面对严峻的石油资源和国际竞争压力,更需要从石油企业的重组中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国际竞争力。

针对当前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在优化路径选择上,主要从三方面来着手:一是强化政府监管,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针对石油产业的独特性,在保持相对经济性垄断的同时,更应该从政府政策导向上来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化格局,通过对石油企业的战略性引导,从市场结构的优化上来完善产业管制策略,增强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推进市场化发展。二是注重石油企业间的协作与重组,构建完善的竞争环境。对于石油产业化发展中的油企间的竞争与协作,在各环节融入竞争的同时,要从市场结构中构建战略联盟,特别是股权与非股权的合作,推进石油企业的合理重组。再者对于国家控股的石油企业,要从区域分割中打破界限,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并从石油协会的组织中推进民企石油集团的发展,以构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三是强化产权结构的优化,促进寡占型市场结构的形成。对于石油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应该从多元化机制上促进油企的合理竞争,避免因国家管控而导致的无序及重复建设。如对上游产业从管道输送上以国有产权为主,对下游产业可以放开对社会资本的吸收,从总体上保持多元模式的产业结构,以充分保障国家石油企业的活力和有效竞争。

【参考文献】

[1]吴新民,汪涛.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0(02)

[2]李忠民,孙耀华.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石油产业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01)

1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篇十二

一、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作用

首先,上市可以不断地为企业筹集数额较大的资金,改变企业融资难得状况,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其次,企业上市后为公众所知,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对企业的产品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再次,由于上市对公司的资质有一定的要求,公司上市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双考核,于是上市后的公司能获得更高的信誉。对于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由于其是分步堆出创业板市场的一步棋,上市的门槛相对于主板企业并没有降低,还从公司的成长性和科技含量方面提出了要求,更提高了其上市后的声誉

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企业的资金来源来自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公司融资顺序存在一定优先顺序,即公司在拥有内部自由资金的情况下,往往首先利用内部自由资金为其投资项目融资,然后考虑信息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最后才会选择股权融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有以下特点:偏好股权融资;都采用内源融资方式,但比例很小;债券融资比例很小。这种融资结构造成股权融资的增加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长期负债比率较低, 由此可以看出融资结构失衡仍然是困扰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发展的瓶颈。

三、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带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带来的问题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过低的债权融资比例使企业不能充分享受负债融资的节税利益和杠杆效益,降低了资本的收益率。其次,股权融资具有不用偿还的特点,偏好股权融资弱化了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经营管理者有可能不合理利用资金甚至投资,降低了资本的投资效益。再次,偏好股权融资会导致股权稀释,控制权分散,当公司经营收益持续低下时,会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也会转而投资其他的股票。

(二)原因分析

1. 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

我国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的额度控制、审批制形成一种制度惯性,企业发行股票的风险一部分由国家信用承担。上市公司把配股、增发新股等当成对其经营业绩好的一种奖励。于是经营者不顾融资成本、不顾企业价值。“制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发新股的业绩来。此外,对上市公司考核制度不合理,上市公司管理目标应该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我国依然习惯以税后利润指标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税后利润指标只考察了债务成本,未能考察股权成本。这就使得股权融资成本是一种软约束带来的软成本,相比之下,债务融资是一种硬约束。所以,公司总是厌恶债券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

2. 融资成本的差异。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所占比例远大于股权融资。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股权融资成本却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股利。我国大多数的公司很少发放现金股利,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发放,通常是以股票股利的形式发放⑵公司股票的发行成本。公司股息率远远低于债券利率和长期贷款利率⑶股票发行的负动力成本。企业发行新股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比重,从而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独有的股权结构导致激励的效应并不明显,这种成本在我国现在基本不存在。因此,股权融资成本的相对低下就成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3. 企业债券发展相对缓慢。

首先,政府行政干预严重。政府对企业发债实行了规模管理。规模管理下的审批制使企业债券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补充贷款规模不足的工具,造成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大大增加;其次,以个人为主的投资者群体与债券风险等级不匹配。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是企业债券主要投资者之一。这类投资者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意识,一旦发债企业发生违约行为或不能按期偿付,这些投资者往往会要求政府或金融机构承担责任与损失,形成政府沉重财政负担和银行大量不良金融资产。再次,缺乏健全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现有企业债券市场中,债券发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淡薄使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形同虚设,更进一步使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四、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问题,必须依据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特点,在加强市场监管、构建股权融资体系、构建债券融资体系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市场监管

1. 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不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推进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执法体制,进一步加强并合理配置稽查力量,统一使用执法资源,优化案件查处程序,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的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加强与公安、工商、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等相关行政执法机构以及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的协调合作,建立有效的执法协作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资本市场仲裁机制,发挥仲裁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争议解决功能。

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率。

借鉴国际市场的监管经验,不断深化监管机构自身改革,加强监管的独立性,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建立更加富有吸引力和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使监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构成更好地服务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不断改进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推动监管重点从以审批为主向以信息披露为主转变,监管模式逐步实现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加强对市场发展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逐步完善由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交易所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

3. 加强监管协调,防范金融风险。

不断加强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和完善针对各种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快速决策和反应机制,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

(二)加强股权融资体系的构建

1. 建立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其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的具体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在坚持“从严监管”的前提下,降低市场风险,努力扩大中小企业板的市场规模;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变化,扩大中小企业板的行业覆盖面;推动融资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一线监管,不断完善退市制度,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创业板的发展,尤其是创业板退市机制的形成,不仅会带动和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刺激风险资本以更大的规模进入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的建立,可以鼓励、扶持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 并允许其上市交易或场外交易,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广阔的服务平台和便利的融资条件。

2. 建立国家和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受到条件、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作为过渡阶段的融资手段,可以考虑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设备更新、扩大再生产、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提供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支持技术创新和开拓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应建立公开和严格的管理办法,规范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在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条件下,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不断积累和壮大基金规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加强债券融资体系的构建

1. 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结果成为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信息。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催化剂,只有在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能够真正自主发行债券,同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投资人自己承担风险的市场环境中,才能产生对债券信用评级的真实需求,使债券信用评级发挥其评价优劣、揭示风险的指标性作用,也才能让信用评级机构珍惜信誉,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与提高。

2. 在实现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发行市场和交易方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应完善市场管理,逐渐放松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保证资金自由流动、市场竞争充分、透明度高。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标准、程序、频率及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

3. 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服务,将提高债券交易效率。债券是由投资人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只提供中介服务,因而必须对债券和客户资金实行严格的第三方托管。目前的债券托管方式和客户资金的托管方式,不能从技术上保证客户资产和资金不被挪用,必须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在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转托管制度,将登记结算公司现有的席位托管制改为客户托管制,并完善制度堵住漏洞,提高债券转托管的效率,有利于客户对发行、交易场所的选择。

4. 促进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明确债券市场监管以功能监管为主,债券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由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避免出现多重监管或监管盲区。实现功能监管,应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定位。监管部门应作好定位:一是制订债券发行、交易规则;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并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对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行为予以惩处。在此前提下,取消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的限制,把中小企业债能否发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并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真正的核准制,并尽快实现注册发行管理。同时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监管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乐娜.上市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

[2]章晓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3]王祥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王霄, 张捷.关于中小企业问卷调查的若干问题——与美国中小企业融资调查之比较与借鉴[J].统计研究.2007

上一篇:化工工艺开题报告下一篇:学校中秋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