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共6篇)(共6篇)
1.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 篇一
安岳县人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杨光英:
利用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论文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生规则意识
论文摘要:“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意识,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今的教育,都崇尚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作为初中生,国家也制定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作为一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规则意识的涵义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那么,什么是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明确规则意识的内容。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拿排队作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没有这个意识,民主和法治都是空的。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一个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所以,重要的不是知道规则的内容,而是自觉地习惯地遵守规则。规则意识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学生的“游戏规则”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上存在或者成人告诉他们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学生制定的。这是学生自己规定的“游戏规则”,所以,他们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这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作为班级的组织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我的班规的制定,是让学生每人写几条鼓励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筛选、归纳确立,然后再决定执行。这样从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能够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在互相督促中,养成规则意识
班规制定出来,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学生自约力不强,往往会在不经意中违反班规,而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学生待在一起,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纠正。我就让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纠正,帮助改正。并且在小黑板上写下表扬篇和耻辱篇,让好的得到及时的表扬,让学生有榜样可学,有反面可警醒。让学生逐渐养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良好习惯。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的校规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我就让学生自己亲手种草、植树,给草地、小树命名,并且轮流管理草地、小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针对交通安全与遵守交通规则,我班开展了“我当一天小交警”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也开展了“交通事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去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提高规则意识。
(四)通过检查评价,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形成 是遵守规则行为的前提。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由他律到
自律的过程。严格检查和评价,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即内化为个人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班级管理时,必须建立起遵守规则的评价机制,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一套遵守班级各项规则的评分标准;然后定时或不定时地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测评;最后,学期结束时把每位学生的情况,向全班同学宣布并载入学生德育册中,作为学生评优受表彰的依据。实践证明,对于所制定的各项规则,进行严格地检查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班级的混乱局面,维持班级良好的秩序,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反之,如果只注重规则的制定,而忽视规则的检查和评价, 学生就容易违反规则,忽视规则的存在。不但不会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反而会让学生漠视规则。这样也会给班主任增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当然,在检查评价中也要力戒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状况,应充分发挥对规则测评的激励、发展、教育功能。真正做到检查、评价是为了培养、提高、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作为班级管理者,制定的规则必须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既定的规则必须严格地执行。执行规则时应采用积极的方法,还应该抓住学生关键时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强化。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用规则来约束自己。
2.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 篇二
【关键词】中职学生 英语学习 主体意识的路径
如今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其他教学阶段的学校,英语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但是在中职院校当中,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整体呈现出比较低迷的状态。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
一、在英语教学中创造英语学习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教师要充分了解中职院校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难免基础缺乏一定的扎实性,因此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情绪难免产生抵触情绪。然而学生学习英语时内心应该是享受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行引导,学生能够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因而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2.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从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方面着手,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十分需要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运用积极向上的语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信心。
二、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中职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来说十分重要。英语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转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关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要进行课堂氛围的调节,在枯燥沉闷的英语课堂中学生是不能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学魅力,将课堂气氛进行调节。例如教师在讲解休闲娱乐(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自己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休闲娱乐,将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通过ppt或是图片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将自己所想到的活动进行形体展示,例如部分学生通过sports体育的方式进行娱乐,部分学生喜欢Watch movie看电影等等。
2.建立英語课堂评价制度,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在进行中职英语教学的同时,可以在班级中建立相应的学生之间互评的制度,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也可以让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建立相应的英语评价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主体意识的提高。
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现如今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在考试的压力下已经逐渐由原来的兴趣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部分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只是对学生英语考试能力进行培养,而非从根本上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进行英语教学,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不高。例如经常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可以见到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英语知识采用灌输式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课堂的氛围也十分枯燥,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往往显得力所不及。在这种传统形式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位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教师也出于畏惧的心理,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
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学生教学时,要改变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英语对话,不要用教师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要重新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更改,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称呼自己的英文名,取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让学生认为教师并不是十分可怕的角色。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选择合适的英文名,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称呼对方的英文名,从名字的称呼上拉近大家的关系。通过这种形式,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从根本上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疑问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全面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地位进行提升,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中职英语教育阶段,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主体意识,主要从在英语教学中创造英语学习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中职学生学习英语主体意识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雁冰.浅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J].科技传播, 2015,07:173.
3.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 篇三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和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在这个历史阶段,知识的积累与更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传统与现代的冲撞激发出空前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它的发展也依靠创新,特别是依靠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人。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一、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石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有认识活动,又有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裴娣娜教授把人的主体性分为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本质特征。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践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的适应和能动性;而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主体性发展水平一方面表现为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能力,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由此可见,创造性是人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是突破,是革新和进步。主体意识强的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喜欢出新点子,有流畅的思维,对现实的刺激能产生大量的观点、意识和方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致力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培养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二、赏识教育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赏识教育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激励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的一种正向动力。虽然激励是一种外力,但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如果通过激励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态,建立了对自己替能开发的自信心,外力就会变成内力,学生就能不断前进。
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它可以给人以前进的信心,它可以鼓舞人扬起创造的风帆,提供他们发挥潜在才能的无限空间。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成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予以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评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
生活中也常常这样,最亲爱的人的一声赞美,会令你立即信心百倍。而一句轻蔑的嘲讽,足以教人信心全无,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寻找和重建。所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的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人以能支撑起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件长久而又艰苦的事情,在学生有了进步时,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可以使他们增加成功的快乐;在学生遭到挫折时,恰当的鼓励可以使他们减少失败的.沮丧,这样“十年寒窗苦”就会变成“十年暖窗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的心态中学习,“要我学”就会变成“我要学”,厌学之心就会被“学而不厌”所取代。当然,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但批评要讲究艺术,批评之前不妨先予以表扬,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另外,批评之中也要渗透鼓励,达到既不伤害其自尊心,又能使其正视缺点和错误的目的。
三、恰当运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教育”,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手段,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科学的导向,掌握好一个基本点:学生是人,是一个具有与教师相同尊严的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所以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并经常鼓励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缺点、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大惊小怪,更不能体罚学生,而是用宽容的、谅解的、耐心的态度去认真看待,热情帮助他们分析出现的问题并逐步克服这些缺点,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次,是掌握赏识教育的分寸与操作适度。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发现才能并给予赏识,如果没有“发现”或赏识对象不具备某些才能而去盲目“赏识”,并且不注意分寸,一味地夸奖或夸大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其结果就会与愿望背道而驰。不切实际的夸奖会使学生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了不起,骄傲自满,久而久之,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赏识就成了“捧杀”。这不但刺激了学生的虚荣心,而且会形成“华而不实”、“死要面子”的不良人格,这样的人,走入社会以后,无力应付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更不能承受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因此,赏识教育应该强调爱心至上,要求从严,切合实际的鼓励和恰如其分的批评相结合,才能真正把赏识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去,并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不能给学生乱贴消极“标签”。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而自信来自于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如果给予正面刺激,就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一但丧失了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淡化甚至消失,就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了。因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差生、笨蛋、低能儿、没出息、害群之马......”等等消极“标签”贴在学生身上。
4.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篇四
清道学校 田贵生 我们先来来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星期一,班上好几个同学没穿校服,老师问原因,他们理气直壮地回答:“老师你昨天晚上没有发短信,这不能怪我。”
镜头二:老师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乱七八糟,黑板也没有刷,问是谁的值日,连问了几遍,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也没人跑上来收拾。
„„
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关心集体„„ 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除了依靠家长家庭、社会等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校班级更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主阵地。教师在班级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去做这项工作。
一、在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以身作责,示范责任意识
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组织,而管理这一组织的人――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小觑。身教重于言传。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要书写规范、美观,我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和作业本上的批语也力求规范。不但我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我还不断地在同学中间树立富有责任心的典型,如按时完成作业的,关心集体的,帮助同学的,热爱劳动的,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让孩子的身边充满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因为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
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人有担当,通过实际锻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本学期中我与班干部一起讨论,全体同学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班级管理的形式和方法,使班级管理制度化,具体化。实行班级工作承包责任制。把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分到每个“责任人”头上。落实人人有担当,处处有责任。在做事中训练能力,在做事中培养责任感。如班级的清洁卫生工作,学期一开始我就制定了班级清洁轮次表,把公共地区、教室清洁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分工,谁扫地,扫哪一块地;谁拖地,拖哪一块地;谁擦玻璃,擦那一块玻璃。都分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哪个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一瞧便知。学生互相监督,每周评比,评比出当周的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提出批评与教育并提出努力方向,对于屡次表现不好的小组与个人,一定要耐心教育,分析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班会让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教育与帮助他们,感召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心尽责,既能主动严格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认真负责地做好某方面监督,班级的许多事情都不需我去提醒,学生会自觉地做好。这样,不仅锻炼和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而且激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增加班级责任意识。
二、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利用班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责任感。定期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开展以责任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和大讨论。通过故事和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根据近期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在训练韵律操参加校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过程中,有同学反映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其他学生练习时,他们在完成作业。针对出现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召开“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做些什么”的班队活动课。课上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热打铁提出咱们班能不能成为“同心协力,积极训练,为班争光”的要求。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可以!”班会过后,他们互相督促,共同承担起了班级韵律操训练的任务。从此,班级韵律操训练的事情我已不再操心。通过类似的班队会,同学们都树立了“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为班级做些什么”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一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内度过的。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境界。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非常重视自己所任教的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与课堂教学,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响。我很少给学生讲大道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在对待为人处事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这些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好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五位壮士为了完成连队交给的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是高度的责任感的表现。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在责任感上拓展开来,可以讲名人负责任的故事,也可以针对班上的负责任和不服责任的现象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为人处事的责任感。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教师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关键情节,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才能既落实了知识的教育,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
5.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 篇五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下放评定权给学生;提倡成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角色意识 参与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益终生的。
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构建民主平等 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我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例如,古文阅读,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 1 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1.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教师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授《鸿门宴》,我让学生自己写剧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然后在班里演出。学生提高了语文修养,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们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是一篇涉及美学评价的自读课,授课时间紧,课文内容较抽象,但它又是对学生进行美学启蒙教育的好文章。课前,我发动学生一起合作,找来了雕像、图画,用电脑下载了各博物馆中有关的图片做成了幻灯片。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学习任务很快地完成了。因此,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很大作用。
3.下放评定权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比如,作文教学,便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评教。教学相长,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进一步加强。
三、提倡成功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创造成功机会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采用“茶馆”式的讨论方法„„这样,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四、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 篇六
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研究
市北中学
韩立春
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还有人这样说:“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
然而,以往学校的道德教育实效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无视主体性是其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收者,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了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道德人格。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试着寻找一些途径,突破以往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化被动为主动,在具体的情境(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高中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学生仍处在养成教育阶段,所以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常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四个一”校外实践活动
所谓“四个一”是指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实事、每周为里弄做一件好事、每月为社区做一件好事、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四个一”课外实践活动点都是学生自己在开学初选定的,之后学生分成小组定时定点去劳动。劳动地点和方式各种各样,例如:超市搬运货物、公交车站打扫卫生、敬老院照顾老人、幼儿园帮助小朋友学习、街道出宣传海报等,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让学生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既丰富了阅历又得到了锻炼。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尊重别人及其劳动成果的意识、意识到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有的学生在随笔中感慨道:“以前我不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通过‘四个一’活动我才真正发觉劳动原来真的很艰辛”、“在敬老院和老人的谈心让我懂得了做父母的不容易,我以后还有什么理由对父母大呼小叫呢”“只有自己去劳动了,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看着这一行行发自肺腑的文字,我觉得收效要比任何的说教好得多。教育是教人读书做人的,“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一味的书本说教和灌输不是最好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去体会。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儿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不就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么?学生对实践中得出的真知也更加珍惜。
二、班干部轮换和值日班长制度
现代教育已经意识到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手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培养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的做法是班干部“终身制”,主持班级工作的往往就是那么几张“老面孔”,也有碍其他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我们实行的是班干部轮换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尽量让每位同学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锻炼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每学期(有些是不定期的)改选全部或部分班级干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长。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班级的管理中,培养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我们还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事无巨细,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最短的周期内参与班级管理,从进入教室起到离开教室止,从日常学习到环境卫生,从眼保健操到就餐秩序,都在学生的自主管理之内,使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学科学习小组活动
高一的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自愿报名,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小组,并且选出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以后每个学科的活动。这样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课代表一人负责制,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各项活动。最典型的活动就是“每日一题”,顾名思义,由学生自己选题、做题,并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向全班同学讲题,从中找到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其中最主要的是班级壁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内容,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奋进。班级环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要主题鲜明富有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设计,由班干部收集方案,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布置班级环境的任务。例如,一次我们班级的环境布置,学生在墙上贴上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字幅,就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激励。看着自己打扮的教室,学生格外高兴。这样既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又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都体会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性地位。
五、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全班学生共同的“家”,科学、健全、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意见,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班级管理制度是全班共同的制度,当由学生“自下而上”讨论产生,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一旦产生就坚决执行,这是班级良好运作的保证。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绝不会以旁观者的态度处之,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并最终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
【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班级管理方法思考】推荐阅读:
学生主体意识培养11-03
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8-20
基于岗位任职课程的学生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06-10
基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8-06
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06-12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的论文10-22
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李萍10-16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08-07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06-18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