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状元学习方法

2024-06-27

高考语文状元学习方法(8篇)

1.高考语文状元学习方法 篇一

来自360E网通

1、作文稳中求新法

——黑龙江理科状元 刘诗泽

作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影响着我的语文成绩。我尝试过很多办法去提高自己的作文成绩,但效果还是不大。想了很长时间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考场作文和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文学创作可以让你自由发挥,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考场作文不是这样。

“带着脚镣跳舞”,你跳舞再好,也会有一个束缚,无法轻易跳出这个框来,每年的高考都会有满分作文,这些作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新颖,但我认为这是极具冒险性的。100篇追求创新的作文中,极可能只有一篇是创新的,所以“稳”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做到“稳”呢?

我认为至少有两点要求:一是主体要鲜明。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记叙文要像记叙文,不要写成四不像的东西。现在有很多同学喜欢在考场作文中写散文,我个人认为,散文是一类比较难把握的文体,如果写作者水平很高,文采特别好,散文的确可以作为争取高分的有利武器,但反过来,一旦写偏、写散,得到的分数就会很低。我的作文水平不高,所以较少尝试散文。如果一定要写这类文体,我倒建议,可以考虑把它糅合到议论文和记叙文中,写成议论散文或记叙散文。只有文体鲜明,老师才能依据评分标准给出分数,而自己在估分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二是如果写的是议论文,观点要明确,尽量在文章开头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而不是逐章显志。关于这一点老师在讲课时也是反复强调,写议论文入题要快,切忌统圈子。一般来讲,评卷老师对作文的开头是比较重视的,他们会认为这样的文章结构稳定,不会跑题,所以应及早亮出观点,传递给老师一个简单明了的信息。至于求新,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突破。第一,使用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表达观点,很多时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我们要表达一种观点,用 自己的话会显得罗嗦,而恰当地引用一种古语,既言简意赅,又会让老师眼睛一亮,觉得这个学生的知识很丰富,就会赢得好感。第二,注 意文章的立意和思路。议论文的格式是很固定的,换句话说也很“八股”,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段分析观点,进行论证;第三段联系实际;第 四段总结升华,千篇一律,容易让人厌倦。这时,如果你的文章有新的立意和思路,就能吸引住老师的目光。比如说现在有些作文会在大标题的下面,提 示出一句重点的话;有的文章会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如分成几个板块,每一块都有小标题,小标题连起来又是一首诗,虽然这样在内容上不见得创新,但 是在形式上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作文可能因此得高分。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稳”的基础上。

2、作文素材积累法

——山东文科状元 林小杰

作文的关键是素材,所以我的方法就是作文素材积累法。我的作文素材主要有四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就是剪贴。学校给我们订了《作文与考试》这本杂志,上面都是一些中学生的范文,都是不错的文章,可以剪下来,把它贴在作文素材本上。第二个来源,就是《智慧殿堂》和《时文选粹》这两本书,也是比较适合中学生读的,上面有些话比较优美、精彩,可以抄到本子上。第三个来源,就是在小组里批改的时候,借鉴其他成员的一些好的句子、好的格式,向其他同学学习。第四个来源,就是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抄 抄这些作文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或者借鉴他们的构思、思路。

为什么要把这些积累到一个本子上呢?因为这样翻阅起来比较方便,如果你把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背起来不方便,如果你把它们都放在一起,就 可以集中来背。考试之前你可以多背一点美文,提前进行构思,搭一个骨架,从你的素材本上找到平时积累的好素材,把它给填上去,再给它添上“血”,画上“肉”,这样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子里有东西,写的时候你才能下笔如有神。

3、作文提升思想深度法

——山西理科状元 陈敏

我以前写作文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词句,用大段空洞的排比造势,后来发现这种作文得分的偶然性很大,去掉一些浮夸的内容后,真正有思想的东西很少,而思想的深度才是作文的精髓。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其实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 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即将面对高考的学习,尚未步入社会,思想不会太深刻,但也绝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关键是如何通过训练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比如平常很多同学都会作一些摘抄,我作摘抄的时候很注重摘抄一些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东西。我曾经摘抄过吉米的一首诗:“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援救,夜深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发现最美的风景。”这些诗句可以说比较简单,但是却表达了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此外,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其实学习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无意识的劳动,远不是一两种具体方法所能概括的。我认为“学贵有方”,也相信“学无定法”。当某种适合个人的方法成为一种习惯后,学习就不再枯燥无味了,而是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4、基础知识积累法

——山东文科状元 林小杰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一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语文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比如字形、字音、词的意思、成语的意思。我的方法就是平日大量做题,广泛搜集各种辅导材料。这样你碰到的东西多,考试的时候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平常我经常做些综合卷子,我只做前六道题,把字音、字形、词义、还有标点和病句做完就行了,基本上课间就能做几份。一般做完四五份或者是六七份,再一起对答案。将做错的、重要的题目记录在小册子上。有些多音字、形似字可以集中到一起,对比整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我一般分为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标点和病句六部分。

基础知识中的病句、标点是难点,我的方法还是“广撒网”,题型见多了就不怕了。当然这只是初级阶段,关键还是弄懂理论。比如病句常见的类型有搭配、赘余、杂糅、逻辑等理论,标点符号中有句中点号、句末点号及各种标号的常见用法等知识。将 遇到的问题分类上升到了理论层次后,便可举一反三,所向无敌了。

5、广义积累法

——河南理科状元 王轩

语文的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积累和积淀,然而积累并不仅限于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病句、作文素材。对于阅读,也应该像学习数理化那样用错题本来不断地积累、总结做错的题目,特别是现代文阅读的客观题。做完一篇阅读后,要 像对数学题一样仔细分析自己做错的地方,看看自己掉了出题人精心布下的哪一个陷阱中,并引以为戒。比如,我就总结出了这么几条经验:

注意区别“形态”和“形态特征”、“信息”和“信息技术”,留心这种偷换概念的情况。在一篇有关中国人起源问题的阅读中,有 一个选项说华北地区现代蒙古人和北京猿人某些牙齿和骨骼形态是一样的,而原文中提到的却是形态特征相同,这就是偷换了概念。

此外,每天坚持做2—3篇现代文客观题,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考试中那4道选择题作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提高解答理综题的读题效率和审题准确性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量的阅读也能开阔你的眼界,拓展你的知识面。

高考是一生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经过高考,再回望高考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其他学科的学霸经验分享,关注藏经阁其他帖子的更新哦!

2.高考语文状元学习方法 篇二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作文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

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勤于积累,不善于运用,则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材料。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题目,便有三分妙处。题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词,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广告词,更可以直接化用诗文等。比如我们当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标题《谁解书中味》《人在风中》《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等,还有历年经典的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其实,除了文题可以巧妙点化,行文也可以相机运用。比如往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因用古体诗形式书写,因而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当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周海洋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写作时临场发挥,巧妙地运用革命历史,自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然而有些同学虽然知道积累素材,却不知道怎么运用,针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语言不要求深、求难,要以我手写我心。生活化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场面,岂不很好?语言方面不宜逞才,但适当嵌入诗词也是一种选擇,亦不可牵强。关于方言入作文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南方的同学,因为写作是用普通话,平日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无法写入作文,与真实的自己还有距离,确实遗憾。但若想做有心人,可以想想哪些方言的词富有灵性,且写成汉字可以让人看明白,如果适当使用,甚至作为题目(但在文章中一定要巧妙地解释清楚词义),可能会出奇制胜。

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素材运用中要注意什么呢?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无米”的问题,我建议除了多读报,还可以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变多用。积累得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3.高考状元谈理科语文复习 篇三

“所有科目中,语文是见效最慢的一科。一段时间没读可能成绩也不会有明显下滑,读了可能也不会有明显上升。但到一定时间,比如说高考,平时读与不读的就会体现出差距。”

“复习语文,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来,每上一个台阶是可能会停滞一段时间才有新进步。我们需要的不是赶进度,而是要在平时多积累。”

积累:分散到每一天学习中

很多理科生,提起语文都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如果明白了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说白了,高考语文考的就是知识与能力,积累的是知识,而把积累的知识展现出来,就是能力了。

就比如理科生都头痛的文言文阅读,一些字词的解释就是平时知识积累的内容之一。高考不会直接考词义,可能会让你辨析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这就是在积累基础上的能力移迁。

知识积累,需要时间。按要求在三年时间内达到目标的,不要压缩到一年甚至半年来“速成”,应该把目标分散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去。我到了高三才有这样的感悟,如果能早点感悟,我想语文复习起来会轻松得多。

能力的培养,也是个漫长过程;不过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来说,能力是可以取得短期压缩式突破的,周期拉得太长,效果反而不好。比如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训练主观题,保质保量做好题目,做完后再进行分析。一段时间集中“轰炸”后,对某类题型的解题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阅读:通读概读无需深读

我的积累功课,其实就是两部分:一是背诵古诗词,一是阅读一些名著。从高三开始,我每天都会利用零碎时间背诵古诗词,除了课内要求的一定要记,其他的就自己找些唐诗、宋词、元曲来读。这块内容其实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一般三餐饭后基本都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消化时间,不会马上“开工”,正好拿来背诵古诗词。

背诵古诗词的好处很多,一来高考本来就要古诗鉴赏,多背些古诗词对这道题有帮助;另外,对写作也很有裨益,很多名句可以运用到作文里,增加行文中的文化气息。

至于名著阅读,这部分内容高一高二的学生现在就可以阅读了,如果到了高三再来读名著的,建议大家买本名著阅读纲要之类的教辅。我当时就是按着教辅复习,花了3个月时间,把名著“走马观花”过了一遍。

复习名著阅读,没必要把名著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一遍,也没必要挖得太深。一来复习时间有限,二来很多名著即使现在读了,也未必有什么收获,因为我们人生阅历还没到那个层次。

作文:考前别“伤筋动骨”

作文这块,平时可以抓紧时间做些写作训练,关键是贵精不贵多。每次训练,最好都要有所总结,能从中得到提升。不要练十篇,十篇都千篇 一律。如果自己看不出来,可以请老师帮忙看看,总之不要写完了就放在那,那样子基本等于没成效。

考前可以适应做一些集中训练,保持手感。如果只剩两个月了仍然对作文没有头绪的话,不妨试一试套路模式。套路写作,未必能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但还是有可能提高你的高考作文分数。当然,即使是套路最好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开篇、结局别千篇 一律,引用的材料最好鲜活生动不是人云亦云那类,否则阅卷老师看烦了千篇 一律的套路,下手可能也不会很留情。

4.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篇四

一、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中等生同学在平时成绩不理想时,常常将此归结为自己学习和接受能力太差、或者基础不够扎实,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至少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来说这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中等生而言,这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有取得理想成绩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处于潜藏状态(即由于中等生学习能力相对有限,

因此第一遍学习后对相关内容仅有部分的掌握,但在考场上时常感觉有劲却使不出,尚不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能力),但这些可观的潜藏的能力由于没有被明确化,

因此基本上处于被“废弃”的状态,你的成绩也因此不能常常被 “大打折扣”。

因此要将这部分处于潜藏状态的能力显化,使之在高考中充分体现出来。

但潜藏的能力显化即基础的夯实并不是非要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达到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完全与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复习,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复习,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且可持续进行的复习,在方法部分详细讲解。

二、应试能力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中等生在考场上发挥总是 “平常”甚至“失常”而不是 “超常”

考场上的“超常”发挥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对应试能力扎实学习,你就可以做到“超常”发挥,并且是一种“稳定的超常”发挥。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解题能力是基础——也仅仅是基础而已,因为同样的基础体现在高考成绩上会有多样的表现:同样的基础,有的.同学能考110多分,有的同学仅能得90几分;有的能考100分,而有的只能得70多分、80分。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很极端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个别同学临场发挥欠佳而有的是超常发挥而已,言下之意即这是偶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然不能排除个别同学确实会偶然性的超常发挥,但我们要说的是每个同学都可以达到所谓“超常发挥”的能力,且是让这种所谓的“超常”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2、所谓的应试能力其实是容易达成的,只是急躁的心态以及过于紧迫短暂的应试能力学习时间阻碍了你对它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针对选填题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就有很多种——特例法、分析法、数形结合法等等,一些同学会想:这么多的方法谁能熟练掌握啊?在考场上谁能那么有意识清晰地明白用哪种方法啊?其实选填题的解法不过就那么八九种,而且常用的也不过四五种而已。

如果要说掌握这些很有限的几种方法都觉得是要求过高的话,那复习数学需要你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又有多少?因此要掌握这些方法不存在任何难度,

只是你从来没有用哪怕很少的时间来有意识地学习它而已。

大题部分同样如此,需要对通过多次有意识的“踩题点”就可顺利突破大题关,下面讲解,在此不表。

应试能力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是在日常繁杂的复习中很大同学都忽视了这个常识,如果说三年时间的学习是“画龙”,那么在三个月的零碎时间中的对应试能力的培养就是“点睛”之笔,因为它能让你摆脱让人苦恼的“发挥失常”,而使可遇不可求的“超常发挥”变为一种“稳定的能力”状态,它可以使你在“稳定的”

5.怎样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状元心得 篇五

来源:滨河小区

07年高考,我的学生李伟考了144分,其实,一番经历,成功的人说出来就是经验,失败的人说出来就是教训。因此,我只是在这儿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他的经历罢了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刚进高三时,李伟被分到了学校的重点班,班上高手如云。那时他的语文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在100到110分之间浮动,他意识到这样的成绩在高考中对他不利。因此,在平时他就有意识地把语文放在优先地位,也为此制定了学习计划。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李伟主要还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回顾课本,掌握基础知识。“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扎实,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如果将任务拖到第二轮复习,那就麻烦了。”除了跟上老师复习的进度,李伟自己还另有“独门诀窍”。他平时随身带有几个小笔记本,其中两个就用在语文方面。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一个是文摘集锦,专门收集一些俗语或从报刊中摘录一些他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段落、句子等,如果摘录的东西太长,就把它裁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拿出来翻翻,这样既可以记忆也可以催眠。

另外,李伟躺在床上还要做一件事,在他的枕头边长期放了一本成语词典,每晚睡觉前他都要看4条成语。他说,不要认为每次看得少,一旦长期坚持下来,一年就会记住1000多条成语。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些积累对我有多重要。因为我在今年高考中,前三道考查语音、字、词、句的大题中,自己一分未失。”

2、文言文:硬骨头天天啃

说到文言文,它在语文试卷中虽然只占20分左右,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考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三分,因为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与现在有很大区别。而李伟对付文言文也有自己的方式。他讲究的也是积累,按他的话说就是平时要多翻翻文言文字典。他认为,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就是难在一些实词和虚词上。其实,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没必要求全,只要能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例句即可。

李伟说,其实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也不多,2007年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有100个左右,而文言虚词只有18个,如果再把这些分摊到每天去学习的话,量就很小了。

并且李伟这样做了。

这样的坚持让李伟在平时考试中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在进入第三轮复习之后,文言文选择题部分他每次保持全对,就是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部分也是一分都没溜走,并且整个文言文部分只丢掉了一分。

3、大语文:广摄取 活应用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所以李伟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强调大语文观,他很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他说,大语文观要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用时之需。

李伟平时的“留意”也没让他白费精力,就在高考前学校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要求考生给超市拟一副对联。如果李伟要全靠自己去想去编的话,一是时间不允许他多想,二是自己想的未必就能得高分。当时李伟就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在逛一家超市时看到过的一副对联,所以他就把那副对联给搬了上去,最后还得了个满分。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有道考题的上联是“社会主义好”,要求考生写出下联,李伟当时很快就对出了“人民生活甜”的下联,此题12分,他拿下了11分。

4、作文:凤头豹尾还求新

虽然李伟的语文取得了144分的优异成绩,但他还是有遗憾。他说作文本来就是他的强项,但遗憾的是他仅以一分之差未能获得满分。

对于作文,李伟自然也有“胜经”一套。他说,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也是很多同学不易得高分的部分。老师常常讲作文的注意事项,可别轻视这些事项,它们往往是作文制胜的法宝。首先,要重视卷面,即要书写工整——书写潦草是作文的大忌,出现这种情况,阅卷老师在心中给你扣掉的印象分可能不止5分,甚至是一个档次的问题。其次,掌握好文章的两头——凤头,短小精悍;豹尾,刚劲有力。在平凡中力求创新,多运用一些名言名句,多运用一些修辞会令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最后,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制作,标题不可太俗气,这样会令人觉得你水平一般。平时多模仿一下报刊上的优秀标题,必要的时候采用拿来主义,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除此之外,经过高三一年对语文的学习,李伟还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坚持。高三一年的复习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文,读、写、背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坚强的意志,想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惟有持之以恒,将自己的各项计划按时完成,最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二是重视写的作用。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可以加深记忆,充分利用大脑的各种感官,在做到心脑手统一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错别字的作用。三是听老师的话。这一点好像是教小孩子的口吻,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老是有自己的一套,全然不顾老师的计划。其实,这种做法有时是舍本逐末,因为老师的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该学什么,该怎样学都是经过仔细琢磨后才形成的 10位高考语文单科状元,亲!诉!高分秘诀

要像学霸一样成为高考状元,光有学霸笔记怎么够?来听10位高考语文单科状元为你揭秘语文高分技能!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单科状元杜美欣(语文144分)

想要学好语文,就要先热爱语文,因为你只有爱她,她才会给你回报。阅读是提升语文成绩的最好方式。我读过不少书,也形成了自己的读书风格。快速大量的阅读可能一时不能显著提高成绩,但长久的阅读下去,必能有所广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全身心投入,不计得失,才能学好语文,只有落到笔头上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很多同学只是进行机械的背诵,殊不知只有多练多写才能取得质的飞跃。另外,字写得好不仅能在阅卷上得到好处,也会让自己看着舒服,更能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2016年河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王彦超(语文145分)

学习语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每一日的阅读、背诵、交流、写作之中,你将形成语文的思维,你将提升语文的素养。大而言之,在中国,学好语文是理解和交流的基础。小而言之,在高考,语文是第一关。最后的高手过招,争的是一分两分的高下,而语文,能提供十分二十分的可能。学好语文要随时随地锻炼思维。平时读一条新闻,身边发生一件小事,你都可以思考: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换了我会怎么做?问问同学的观点,为什么他们想到的我没想到?应该强调的是,作文一定要舍得花时间。

2016年湖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张依典(语文140分)

语文绝对不是一个靠刷题就能得高分的学科。自己平时很少买语文资料书做,课外时间大部分用来看书。我读的书杂而多,觉得书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书就是好书。虽然读书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不会“立竿见影”,但阅读多了,积累多了,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碰到好的作文素材,我会标注下来,反复翻看。平时对生活有感触,随时记下来,主动练笔。写作文时,结构很重要,一般入题要快要准,结尾最好能升华,中间不要有超过十行的超级段落,开头结尾想写好,可以化用积累的素材。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孙婧妍(语文148分)

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认为一个有语文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行为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着、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对于写作,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同时,还要学会自我分析,让自己从模仿走向创作。[NextPage]

2013年高考吴川语文单科状元陈洁明(语文132分)

“万能摘抄本”帮语文拿高分。从上高一开始,陈洁明做了一个摘抄本。每次遇到不会的字、词、句、成语以及好的文章就把它记下来。到了高三时,平时几乎所有会遇到的难词和难句都在里面了。每次大考前都会拿出来翻一翻,作用很大。”此外,陈洁明还一直有用日记本练笔的习惯。课余,她偶尔写几段生活感悟,还写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作文,写日记不仅缓解了学业的压力,还使自己的文笔得到了提高。

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单科状元赵丽(语文134分)

我觉得日记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我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文章具备细腻的描述。初三时写作文经常用诗人或是词人或是才女,那是感觉这种文章很吃香,可是到了高中看,几乎每个人都会用这些人,而且语言文字丝毫不差。所以就会感觉很无聊,因为几乎都是一样的材料。语文是门语言,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认真对待,需要真情实感,用零碎的时间去查字典。

2011年山东高考语文单科状元王伟(语文144分)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也是很多同学不易得高分的部分。老师常常讲作文的注意事项,可别轻视这些事项,它们往往是作文制胜的法宝。首先,要重视卷面,即要书写工整——书写潦草是作文的大忌,出现这种情况,阅卷老师在心中给你扣掉的印象分可能不止5分,甚至是一个档次的问题。作文要在平凡中力求创新,多运用一些名言名句,多运用一些修辞会令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最后,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制作,标题不可太俗气,这样会令人觉得你水平一般。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单科状元邓莉莉(语文137分)

经常练笔的话,组织语言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写作能力以及写作习惯自然会被强化,写作就不再是让人害怕的事情了。自己一直保持着练笔的习惯,喜欢写诗歌和散文。要学会感悟生活,习惯用眼睛观察,从生活中发现那些有趣或感人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就是我们作文里很有用的素材,比生搬硬套历史典故更值钱。阅读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方式,有了语感,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提升,做阅读理解、错别字鉴别、诗歌赏析以及基本语言应用等语文题目都会变得轻松一些。感受生活,写出时代特征,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风格。除了议论文之外,我们的作文里不一定要用到很多典故,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是最精彩的素材。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理科状元赖昌涛(语文129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会反复读上几遍,甚至抄下来。由于这些句子是自己喜欢的,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就会自然地运用。写作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带着真情实感去写,一气呵成。平时自己几乎不看作文选,写作思路从来不受禁锢。

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单科状元黄晓敏(语文138分)

从5岁开始就喜欢上看书。后来,家里每个月给的350元零花钱,基本上都被她买了书,如今她自己收藏的书籍已经有500多本。语文就是厚积薄发,我现在很庆幸坚持了自己的写作道路。除了广泛阅读的深厚积累,还要归功于自己坚持了一种在应试中稍有风险的写作风格。

重视作文复习

作文分值之大以至于没有人敢不重视它。但是,要复习好,需要技巧。首先要突破审题关,不论作文写得如何好,写偏题目就得分低。对于审题,我一般是每星期都审四至五篇题目,然后列提纲,给老师看,然后检查出自己哪出了问题。这样训练几次,审题就显得不那么困难了。其次是要突破材料关,材料充实是高考作文高分必备。一般议论文起码要有两三个例子做论证,最好一古一今,一正一反,而且要衔接恰当。这就要求平时多背多看多记。最好找几十个典型人物的例子背熟,这样往哪种作文题材套都行。再者要突破结构关,我一般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用排比论证,这样气势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结尾也要写得漂亮,这样给评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最后要过书法关,高考作文不是书法大赛,但是一样要求写作工整,建议大家在高三一开始就每天坚持练字。不一定要练得很漂亮,但一定不要拖泥带水、龙飞凤舞,做到字字匀称,标准的汉语字体就行了。

通过习题,训练答题技巧 语文的阅读题都需要一次性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做题的技巧,也是关键。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一般是按照文章的思路来安排的:第一题常常是关于文章开头的问题,往后会依次问到文章的中间段或者结尾,最后的题目则一般需要你从整篇文章的角度来回答。像今年的高考题,可以说完全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问的。所以当你找不到答案时,可以按这个思路来思考问题。此外,所有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文章内容、结构、语言、主旨这几个方面来提问和回答的,特别是一些题目问到“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时,这几个方面一定要考虑。还有一点,组织语言做答时,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形式:先答理论的标签,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比如,诗歌鉴赏题中回答关于艺术手法的问题,你先应该说明用了何种艺术手法,然后说明它的作用和好处,然后就具体的诗句做分析。这样的回答才算完整。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总结这样的“标签”,例如开头和结尾的作用,比喻和拟人的作用等等。这些对答题都有好处。

理科状元 高鹏

文科类的东西,最重要的在于记忆和理解。它们包含许多的知识点,同时有很多东西需要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感受、品味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逐渐提高。

首先,基础知识点。包括语文的字音、字形、成语、熟语、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等,这些知识点数量庞大,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需要你化整为零,逐个去解决。这个工作可以从高一就抓起来,当然高三也不晚,但一定要自觉并且坚持不懈,千万不要等待老师去帮你。至于方法很简单,准备一个笔记本,把不熟悉的字词记录下来;然后利用点滴的时间来记忆,比如饭后的五分钟,睡觉前的十分钟等等。我从高一开始就做了大量这样的笔记。在对这些基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习惯于这样做:熟悉的东西一笔带过,不熟悉的东西要做详细的记录,对于易错的地方要用红色的笔做好标记,这样在记忆时就会有强的针对性。此外,在记忆时,要一边动口,一边动手,一边读,一边写,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积累”。

其次,整篇的文章。包括语文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读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信息。而这一点需要从课本做起,课本的作用也正在于此。平时每接触一篇课文时,建议大家做以下工作: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平时勤于练笔,坚持写日记,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思想历程,不仅能提高语文能力,日记是人的精神相片,多年以后,翻阅泛黄的扉页,仍能看到心灵是怎样一步步由幼稚向成熟的蜕变。贴贴„„„„„„„„„„„„„„„„„„„„„„

高考于每一位考生来说是一场战争,而语文考试则是一场讲战略更讲战术的战役,考场上的答题应试技巧至关重要。2016年的高考迫在眉睫,为了让考生们在有限的150分钟内快速正确取得高分,随着关注知识点吧的吧友不断增多,特意发此贴,希望对每一位同学都有所帮助。

一、心态要稳

快速适应考场环境,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要奢求自己每一道题都会。尽己所能,将所有能够做的题做对就行了。自己不会做的题,别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对,考场上不妨多给自己一些宽慰。错一两道题其实无所谓,问题是不能因此而患得患失、急躁不安。

二、把握答题规律

语文试题从表述上看,没有看不懂的,也很少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做的。因而建议考生拿到试卷,看清题目要求,按顺序去做,不必首先浏览全卷,更不必先看作文题是什么,因为一旦看了题目,潜意识里就开始把它当作负担,很难集中精神一一突破前面那些选择题、主观题。特别是如果作文题出乎自己的意料,或是感觉难写的时候,那就不仅是分散精力的问题了,甚至会影响整个语文考试的情绪。等到我们把前面的题目答完后,再集中思维考虑作文,那该是更有把握的。

若碰到自己没有把握的题,要借助题目本身所给的条件进一步推测判断,特别是阅读题,题目的顺序是精心安排的,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从上面的题目中找到一些提示;也可以从本题所给的多个选项中进行比较和排除,以加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关于答卷的时间安排,建议:

单项选择题用50分钟左右答完,主观试题用40分钟左右答完,作文用50分钟左右答完,争取留下10分钟左右的检查时间。这种时间安排,你可以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实际试验一下,形成自己的规律。

三、各大题操作要领和时间分配 第Ⅰ卷(共70分)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1---3)(共9分)

该模式俗称“小阅读”,题型为单项选择,三题共9分;社会科学类文章占绝对优势。主要从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理解重要概念和关键语句、分析作者观点等角度设题。

从2015年的高考看,小阅读难度增加,首次出现理论在题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论述类文本仍然强调对核心概念的准确把握,但更强调整体阅读意识,也就是“读懂”的意识,所以说小阅读文本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题目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因而快速阅读文本是关键,聚焦关键信息,在两分钟内准确把握文本要点。然后连缀重要信息,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做题时要排除干扰,认清实质。定位,对照,判定。

第1小题一般考查文中的概念或者定义,一般来说比较容易,但同时也是做容易做错的题。作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的提问方式,看题目是考查作用、原因、目的还是纯粹的概念,审清题干之后,排除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正确项,之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排除错误项,即可得到答案。第2小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在作答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一些限定、修饰性的字词,如:好坏、可能、大概、也许、部分、某些等。第3小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推断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好描述性、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同时注意内容上的相连,以做到准确理解,快速判定。(此题应在15分钟内完成)

第二大题 古诗文阅读

由文言文阅读(4---7,赋19分)、古代诗歌阅读(8---9,赋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0,赋6分)三部分构成,赋分36分。

1、文言文阅读 材料多为短小的传记,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考生应首先对此心中有数。考题从2014开始去掉了信息筛选题,取而代之的是给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断句。

快速阅读文章,了解传主所做之事及所表现的精神品质,然后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答题。

第4小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从2014年的试题来看,从以往的单词考查变成了双音节的实词含义的考查,难度不大,个别词语较为生疏,但完全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判断;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第5小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此题时,要在通读上下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找出标志性的词语进行断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题就要定位原文,比较,最后确定答案;

第6小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的能力。作答此题时,要在明确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分析判断细节,仔细判断各项中的有关细节,明辨各项的表述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念无中生有,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第7小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时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请背过以下文言文翻译秘诀:熟读全文,领会大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此大题用时宜在15分钟左右)

2、古诗词鉴赏

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答题时要弄清楚出题人的意图,明白该问题考查哪个考点,联系诗歌内容,结合答题模式作答。

①形象题要结合诗句确定形象特点。注意答题步骤: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炼字题要先联系具体语句来确定字词的用法,然后放在诗句里来说说诗的意境。答题步骤:字词+诗句的含义(如有活用或修辞手法要指出来)+突出了对象什么特点(或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考查表达技巧题要正确判断艺术手法,答题语言和步骤要规范。限定角度+引诗词中语句+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此诗词怎样体现了这种艺术手法+表达效果(要联系主旨)(该题用时不超过10分钟)关于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特别注意】 看注解,看题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 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3、名篇名句默写

在2014年,默写题的命题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的试题都是补出上句或下句,但2014年改为礼理解性默写,一般是“初中两句高中四句”,且都在《考纲》要求的64篇范围之内。该题用时最多2分钟,即使有一两句写不出,也不可因小失大。答题技巧:按规定默写,要求写几句就写几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写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写。

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属于选做题,一定先要选定其中一个,再做题。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4年的这个模块也有一点微妙的变化,以往的试题中都明确把文本定义为小说,而2014年的试题却把阅读材料《古渡头》笼统的称为“作品”这说明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被淡化了。选材一般是中外名家之作,赋分25分,题型是一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分值依次是5、6、6、8分,客观题主要从5个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两项,两道6分的问答题主要考查概括人物形象,揭示重要语句含义、分析表现手法等,一道8分题是探究性试题,一般探究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情节安排、结构线索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作品的基本要素上,即放在对作品主人公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作品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上,这也是阅读小说类文本的两个关键问题。解答此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读材料,自己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再看题做题;另一种是先通读题目,再读文段。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不易受到题目的误导,但用时较多;后者解题较快,但易被题干中的陷阱误导。采用何种方式,应因人而异,并在平时训练中摸索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作答此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目要求,弄清楚考点,然后按照平时训练的要求,结合文本进行作答,一定要运用答题模式和专业术语,完整而准确的作答。(完成此题大概需要20分钟)

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这道题分值、题型、阅读材料的篇幅等,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完全一致,考点也基本相同。这一模块的题材的选用的都是人物评传,所记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而且都是影响较大的科学家、教育家、画家、军事家等。较之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名人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陕西卷的选考题,二者答一即可。解答这道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完成此题大概需要20分钟)第Ⅱ卷(80分)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

这个版块历来是命题者捕捉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的触发点,是检验学生语文功底是否扎实的试金石。这个版块由三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构成,分值20分。三道选择题依次是:成语运用、语病辨析、语句衔接,每题3分,共9分。这是陕西卷延续多年的试题,非常稳定,有陕西卷的“铁三角”之称。2014年的成语题发生了“形变”,变为选词填空的形式,难度有所降低。两道主观题变数最大,曾经风行多年的“仿写”,到2013年突然偃旗息鼓,被“图文转换”取代。目前,两道主观题暂由“补写句子”和“图文转换”各领风骚。作答这个版块时关键是要审清题干要求,避免偏差。解答成语运用题最重要的是根据所识记的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思考,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病句辨析题只需快速判断哪个句子有问题,至于什么问题,不必细究,考场上选择题需要的是选出正确的答案;

语句衔接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找准选项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再通读语段,检验选择是否正确。

补写题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或者具体的语境进行逻辑思维,从而合理地推导出缺失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补写,需要对情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结合所给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图文转换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分清楚图的类型,结合老师讲解的答题方法及模式,用流畅的语言作答此题。作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字数要求。(此大题用时10分钟左右)

如果换用了别的类型试题,也不必惊慌,只需按照平时训练的要求,审清题目要求,细心作答就是了。

第六大题 作文(60分)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赋分60分,几乎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材料作文是陕西卷中的“铁打的营盘”。命题材料关注社会生活和考生的生活体验,把人文关怀、传统美德、价值追求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有利于考生的人格塑造,又为考生展示优良的思维品质搭建了驰骋的平台。选择的材料更注重学生进行多项思维,全面立意。

考场作文关键是要注意审题,找准自己落笔的思路,然后选择最佳的最有感情的材料、最有说服力的事实、道理论据,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体现。

这里主要谈几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准确的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2、抓关键句法。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一粒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2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4、由物及人法。有寓意的材料或者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5、多项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项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也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6、去异存同法。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两则或者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的审题。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可以确定立意。

①作文应该是关注“人生、社会、发展”。可能考的话题有如下一些: “面对挑战”“竞争与合作”“沟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环境”“精神家园的保护”“文化的破坏”。呼唤人才--人才的“要求、定位、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人才要会交际—“沟通”。②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还是话题作文 ③展开联想: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为了使文章达到800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正面写到反面,由自己写到别人,由古代写到现代,由中国写到外国,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由学习写到生活,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由文学写到艺术,由体育写到军事,由凡人写到伟人……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话题中去,扣住话题以免中途“跑题”。

材料运用: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如十大感动人物、社会新活材料,社会方面的吸毒、腐败、治安改革等问题,科技人员方面的盖茨、袁隆平,自然环境方面的沙尘暴,高科技方面的基因技术、数码技术,经济界的人物,尤其是 要结合政治老师列举的典型事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影响、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④谋篇要出彩: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 论点(起)——二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句——三到5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6到7段(结)。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⑤文体要固定: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一般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

少写,最好不写深奥的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⑥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⑦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政 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

⑧语言要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⑨细节要生动:一定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⑩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3分);字数要达到(10字1分)写满作文纸;字迹要工整(3个错别字1分);卷面要整洁(可扣3分),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 结束语

6.高考状元怎样学语文 篇六

赖绮玫说,主要不是自身聪明,而是要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要靠平时的积累,她除了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所有内容外,还坚持做剪报,看时评,“看时评很能提高思维能力。”

孙曦(江苏文科,语文123分,语文附加分35分)

孙曦如此解读高考语文,“首先要读懂考纲,第二步是做一下历年考卷,熟悉高考的题型。作文则要多看高分作文,这样才能知道阅卷老师最喜欢什么。”

她的文笔却细腻非常。不仅得过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还写得一手好字,硬笔书法曾经获过奖。极快的作业速度让孙曦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候还保持了每天晚上10点出头倒头就睡的习惯。

王星焘(海南文科,语文121 分)

如何学好语文?王星焘说,首先要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多看书,跟着老师走,老师的方法和经验都比学生要丰富。

其次,还要多看书,加强对文章的思考,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课外书一定要看,但是在时间上要调整好,不能因为看课外书而耽误学习。作文方面,注重积累,素材、语言,甚至作文的思路都要积累。而积累的方法就是多看报纸、杂志,内容比较短,课余10分钟,可以用五六分钟来看看报纸,既能让大脑休息一下,也能学习里面的典故知识。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学会思考和表达。

石啸天(重庆理科,语文127分)

谈到学习方法,石啸天说:“方法啊?唯一的方法是勤奋呗,但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理科生必须多做题,多训练思维能力。”说起语文这个曾经的心头痛,他说,以前自己老是喜欢用理科生的思维模式去对待语文,结果用错了方式、导致此路不通。

乔良(宁夏文科,语文127分)

“博览群书谈不上,但至少要做到涉猎广泛。”乔良说,语文成绩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积淀中提高的。“我和同学们经常在课下对诗、对对联,进行成语接龙,都形成习惯了。”

谢远航(河南理科,语文123分)

谈起高考的应试经验,谢远航说,文科类的东西,最重要的在于记忆和理解。没有涉猎群书、感悟经典的阅读体验,很难领会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多读文学作品,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滕少华(陕西理科,语文145分)

他是这样复习语文的:

1.把系统化知识调制成为高分催化剂。高三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最后的模拟测试。做完卷子后要把重点的东西重新看一遍,做好总结。比如语音是一个系统,复习时候要密切关注所有学过的字词的读音,像形近字、多音字、容易误读字的读音等,将诸如此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归纳,便于记忆掌握。

2.紧追常用知识,不与生僻内容亲密接触。在高三复习阶段,我把复习的着眼点集中在课本上,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作淡化处理。

3.训练应试作文模式,拿下半壁江山。应试作文,与一般文章的写法有很大区别。应严格训练根据不同题目选取不同立意和结构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高考高分作文固定结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应试作文模式,争取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

王伟(山东理科,语文144分)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所以我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强调大语文观,很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大语文观要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用时之需。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有道考题的上联是“祖国江山好”,要求考生写出下联,我当时很快就对出了“人民生活甜”的下联,此题12分,我拿下了11分。

陈敏(山西理科,语文124分)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关键是如何通过训练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比如平常很多同学都会作一些摘抄,我作摘抄的时候很注重摘抄一些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东西。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罗远航(贵州理科,语文132分)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文学阅读,可能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可以读懂那篇文章,但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知所措,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根据老师的建议,我找来了一些比较规范的参考书,然后按照平时做题的速度阅读上面的文章,在大脑中构思出答题的要点,最后再和参考答案来对比,久而久之,我就发现了一些术语或者某一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训练,在后来做文学作品阅读题时我的下笔非常快,回答问题也得心应手。

耿泉(安徽理科,语文122分)

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所以要多读、多背一些比较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首先对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言课文一定要能够背诵,其他课文也要熟读,并要特别留意课本上的注释和一些关键字词,掌握相关知识点。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平时还可以多读一下《古文观止》等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著作。

朱师达(湖北理科,语文129分)

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但如果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记忆。当你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段时,就不会感觉陌生。

孙田宇(吉林文科,语文132分)

我主要通过日记来练笔,把平时生活中发生的那些大事小事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把日记写成读后感、观后感。比如看完一本书、一些杂志、某个电视节目,会有一些感受,那就写出来,记在日记本上。你平时经常写日记的话,写作文的思路往往来得很快,可以从平时的日记里获得很多素材,要是灵感一下子和日记契合上了,下笔就觉得不费事,写得顺畅,比较流利。我初、高中都一直坚持记日记。我的日记除了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及一些读后感、观后感外,有时也把一些名言警句、一些好文章摘抄到里面,可以激励自己,或者激发一下自己的创作灵感。长期这样记日记,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此外,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和自己写作风格比较相近的范文,学习它们的长处。

最后,以周杰伦《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作结,与你共勉!

高三,天天向上!

7.高考状元高三学习方法 篇七

查: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查,作业和考试是查的主要方式。查是对第一个环节学的质量进行分析和检验的一个超额虽解决针对性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老师通过布置作业或安排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写作业和考试并不是老师的目的,布置作业和安排考试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考试来了解自己知识点的漏洞。

改:就是对知识不稳固和漏洞进行整改,一个很有效的法是建立错题本,并隔段时间将其再做一遍。

如何建立和使用错题本呢?

一:给每科都建立一个错题本;

二:应每天做当日作业前,把昨天的错题解决后再开始新的作业。

三:对每道题都要做错误过程陈述、错误原因分析、错误类型总结、最后将正确解题过程写出。如果有多种方法也应该做出。

8.高考状元学习方法总结 篇八

我觉得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常常是与一般的同学即广大中等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是完全脱节的,中等生需要一种专门适用于广大中等生学习方法。以下内容就这样的学习方法的详细讲解,希望你满意。

讲前说明:

1、以下学习方法是一种容易上手、且可持续运用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讲解较为详细系统,所以希望同学们将其保存到word文档并打印出来,以便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翻阅,并真正落实到整个高三阶段。

2、该方法正好是专门针对学习一般的同学,或者称之为专门适用于中等生(平时成绩在80分左右至110分左右之间的学生)的方法,希望该方法不只是如过眼云烟般仅仅引起你一时的激动,而是让你在整个高三阶段真正能上手、真正能持续运用,并真正能在高考成绩中有效体现。

3、该方法是完全不同于一些对各种学习方法抽象描述的书籍(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预习、如何进行反思等),也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看似近乎完美但却严重脱离中等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方法(如一些所谓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等),而是对一种能与广大中等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无缝对接的学习方法的详细讲解。

4、该方法以数学为例进行讲解,其实它同样也是适用于其他各科的方法;而且由于其他各科的难度相对于数学要低,因此该方法在这些学科中运用效果的显现要更快更好、用时更短,对于侧重于记忆的文科则更是如此。

言归正传

第一部分 中等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澄清

该部分是对同学们学习思路的澄清与引导,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理解。

一、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中等生同学在平时成绩不理想时,常常将此归结为自己学习和接受能力太差、或者基础不够扎实,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至少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来说这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对于平时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中等生而言,这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有取得理想成绩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处于潜藏状态(即由于中等生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第一遍学习后对相关内容仅有部分的掌握,但在考场上时常感觉有劲却使不出,尚不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能力),但这些可观的潜藏的能力由于没有被明确化,因此基本上处于被“废弃”的状态,你的成绩也因此不能常常被“大打折扣”。因此要将这部分处于潜藏状态的能力显化,使之在高考中充分体现出来。但潜藏的能力显化即基础的夯实并不是非要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达到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完全与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复习,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复习,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且可持续进行的复习,在方法部分详细讲解。

二、应试能力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中等生在考场上发挥总是 “平常”甚至“失常”而不是 “超常”

考场上的“超常”发挥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对应试能力扎实学习,你就可以做到“超常”发挥,并且是一种“稳定的超常”发挥。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解题能力是基础——也仅仅是基础而已,因为同样的基础体现在高考成绩上会有多样的表现:同样的基础,有的同学能考110多分,有的同学仅能得90几分;有的能考100分,而有的只能得70多分、80分。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很极端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个别同学临场发挥欠佳而有的是超常发挥而已,言下之意即这是偶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然不能排除个别同学确实会偶然性的超常发挥,但我们要说的是每个同学都可以达到所谓“超常发挥”的能力,且是让这种所谓的“超常”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2、所谓的应试能力其实是容易达成的,只是急躁的心态以及过于紧迫短暂的应试能力学习时间阻碍了你对它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针对选填题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就有很多种——特例法、分析法、数形结合法等等,一些同学会想:这么多的方法谁能熟练掌握啊?在考场上谁能那么有意识清晰地明白用哪种方法啊?其实选填题的解法不过就那么八九种,而且常用的也不过四五种而已。

如果要说掌握这些很有限的几种方法都觉得是要求过高的话,那复习数学需要你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又有多少?因此要掌握这些方法不存在任何难度,只是你从来没有用哪怕很少的时间来有意识地学习它而已。大题部分同

样如此,需要对通过多次有意识的“踩题点”就可顺利突破大题关,下面讲解,在此不表。

应试能力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是在日常繁杂的复习中很大同学都忽视了这个常识,如果说三年时间的学习是“画龙”,那么在三个月的零碎时间中的对应试能力的培养就是“点睛”之笔,因为它能让你摆脱让人苦恼的“发挥失常”,而使可遇不可求的“超常发挥”变为一种“稳定的能力”状态,它可以使你在“稳定的”发挥下成绩就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部分 适用于中等生的学习方法讲解

一、有效的复习方法——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你是不是常觉得成绩比你的实际水平低20分,甚至更多?潜藏的能力的明确化就能使成绩反映你的实际水平——使你的成绩提高20分,甚至30分,这不是电视购物般的语言,而是切实可以实现的,不是个别体现能实现,而是大部分的中等生都可实现的.。当然前提是前两年你曾在数学上努力过,但成绩始终不理想,这部分同学的头脑中才具体客观的潜藏的能力,如果你在该学科未曾付出,那么使本方法也难有效果。

回到正题。

造成潜藏能力不能显化的原因在于广大中等生几乎全是“一遍式的学习”(即学过一遍的内容和做过一遍的习题以后就不再理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老生常谈的方法就是“总结与反思”,但在此要说明的是“总结与反思”是大多数中等生的能力所难以企及的,广大中等生需要与自身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其中能让绝大多数中等生容易上手、且可持续运用的方法是重复,但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机械的、不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重复,而是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可持续进行的复习(“有机的复习”,区别于常规的“机械式复习”)——倒追式复习,在此不表,将在下面详细讲解。

回到“一遍式学习”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中等生难以掌握的“总结与反思”,而是对第一遍学过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呢?以下做出有说服力的讲解:

第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用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打比方来说,第一遍学习只是掰玉米“掰”的阶段,而要取得收获,还要将已经掰下来但还扔在地上的玉米最后回头“捡”起来放到筐子里才算是已经收获了,而这个“捡”的环节就是“复习”的环节。

第二,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所谓“自下而上”是指这个过程是将知识弄“懂”以及将题解出来的过程,好比是将附着在玉米秆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将知识弄“懂”及如何将题解出来上面,好比将玉米掰下来,这个过程虽然需要付出大部分的精力,也是最终取得收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它毕竟只是其中一步而已,要取得最终的收获,你还要经历一个“捡”的环节。

第三,如果说“学”需要付出七八成的精力,那“复习”只要付出百分之二三成可,就像收获玉米一样,“掰”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而“捡”却相对容易很多。

第四,“复习”时间只是“学习”所用的时间的20%,但将潜藏能力显性化的效果确是学习所获得的明确效果的几倍,此即说明“复习”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是能使撬动你高考成绩的杠杆。

(二)具体的方法——以真题为框架的倒追式复习

1、以真题为框架

一套真题就是一个短期复习计划。

以真题为框架,即以每一套真题作为一个小周期(7~10天)复习的纲领性文件。以真题为框架就是以每一套真题作为一周的周计划,这样每一周就都可以按这一套真题的内容进行固定流程式的复习;8~10套真题下来,整个第二轮复习的三个月左右时间就都可以进行如此有计划、有条理的周而复始的复习了。

真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计划,每一套真题就包括了所有的知识板块;而且重点板块的内容会重点命题,且重复率高,因此以8~10套真题为框架,就能做到对重点章节的重点命题线索做到多次针对性的复习,就能够形成对数学试题的一种“亲切感觉”——即一种“踩题点”的本领。

2、倒追式复习

对于中等生来说,倒追是夯实基础易行有效的方法;以真题为导索的倒追式复习,就是激活了思维,对复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有了兴奋点。

所谓倒追,其实就是通过真题返回到复习资料这样一种逆向性的题海战术。在以真题为框架的复习中,以一道真题为导索,即当你做了一套真题后,然后以其中的题目——比如一道涉及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填空题——为出发点,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即数列通项公式返回到第一轮或第二轮的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知识板块比如等比数列部分的内容。

以一道真题为导索,那就是在解答这道真题时发现自己在该部分知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倒追回复习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自然会对存在不足的地方尤其关注,这就是激活了思维,对复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有了兴奋点,因此在就会对该部分内容的复习就更加有效和稳固。

反之,普通的复习是一种机械式的复习,在复习时没有目标,难以产生针对性和兴奋点,一遍复习过后难以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复习方式效率的低下导致同学们对第一轮内容的回头复习失去信心。

(二)以真题为框架倒追式复习的方法示范

1、第一步,以一道真题为导索

在第二轮复习中,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的自由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时,根据真题中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导索(或称之为引子),返回到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知识板块的内容。

例:一道关于三角函数图像中心对称问题的题目,具体题目略。

讲解:以一道真题为导索,不管一道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是什么,只要知道该题大体上考查哪个宏观知识点即可。如该题,虽然其中具体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图像中心对称问题,但在倒追时不必具体到如此微观的程度,只要知道该题是关于三角函数图像这个宏观知识点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降低复习的难度,因为宏观知识点的识别比具体的知识点的识别要容易很多,所有同学都能做到;二是倒追这一环节如何做到“有感觉”的问题。

这就可以克服机械式重复所引起的大脑疲劳,进而引起复习效果欠佳,最终导致对复习失去信心。而倒追式的复习正好可以克服这样的缺点,倒追可以通过那样一道作为导索的真题,引起思维对复习对象产生兴奋感,从而保证有效的复习效果,并保持良好复习的状态。故此,同学们在每次复习中,必须有能使思维产生兴奋感的方法——倒追。

2、第二步,倒追到复习资料中题中所涉及知识点的对应章节

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图像,因此可以返回到第一轮复习时学校统用的复习资料(以及第二轮的对应部分——当然,是在倒追时该部分内容已经学过的前提下)复习三角函数图像部分的知识和习题。

因为每一套真题都能将所有的知识板块包括其中,所以将一套真题中的每一道题都作为一个导索,然后返回到复习资料再次复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将一套真题从头到尾过一遍后,复习资料上所有知识板块的内容都可以被部分地复习。

例如上题是一道涉及三角函数图像的题目,那么在复习资料中就只复习三角函数图像的相关内容,而其他的如三角函数变换、正余弦定理等内容就此次就可以不用复习,一是这样可以减少每次复习的内容避免思维疲劳、保证复习效果,二是三角函数变换、正余弦定理等内容自然会在其他年度的真题中涉及到,因此不会被遗漏。

3、如何有效复习对应章节的内容

对题目中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内化是复习对应章节内容的有效方法。

在平时复习中老师经常强调要注重巩固基础,但同学们通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贯彻之而仅仅将其当做一个口号喊一喊而已,那么有什么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真正能将这一口号化作日常复习中具体的行动呢?通过题目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是实现夯实基础有效可行的途径。

通过题目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总体上的操作方法是对于不会做的题,首先参考着解答部分自己做一遍,然后返回复习资料回顾该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携着“知识点在题目中具体如何运用”的感觉审视该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流程就可以真正做到对知识点的内化,让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感觉注入使得它成为活的知识,即对知识点的巩固与深入理解,而且这样的过程同样也是对该题解题过程在头脑中

一个有效的稳定化过程。

下面讲解回顾与内化的具体方法。

倒追时在遇到仍然不会做的题时,需要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内化。倒追时在遇到不会做或者不熟练的题,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这些题目,在做完后,需要从以下步骤着手:

第一步,对知识的回顾

知识点的回顾是指在参考解答部分做完一道原本不会做的题后,当对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在你脑子中不是很清晰的时候,不能只是大概想一下就过去了,这样根本达不到将头脑中模糊的知识巩固的效果,这个时候一定要“回顾”,要用眼睛看到它,然后才能参照着做到对知识的内化,达到对该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和更深的理解。首先要翻开书本中该知识点,这样它就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了,然后才能参照着它进行第二步中对知识的内化。

第二步,对知识的内化

如何对知识进行内化,使知识具有活力,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这是所有同学都希望达到的层次,但要说通过何种具体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常常让人茫然。

通过具体的题目对知识的内化,其实就是有“观点”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深入的理解。所谓“观点”,并不需要同学们在做题时有意识地、刻意地创造出来,而是只要通过题目而后回顾知识时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种感受,是通过题目与知识之间(回顾与内化)相互产生的联系而自然而然产生的。

二、切实提高应试能力的方法——细水长流

1、选填题部分

对选填题的各种间接法的学习需要通过 “细水长流”般的方式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些间接方法。

第一,“细水”即在以每套真题为框架的7天的复习周期内,每天只对一两种间接方法进行学习,这样的话,在每个周期内就对几种常用的方法有了细致深入的学习。

当然,并不排斥,相反倒是很支持在复习周期内为了达到对所学的间接方法的提高和巩固,而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更多的选填题(即在你准备做更多的题目时,一定是为了学习某一种或几种间接方法而做,而不是没有目的的为做而做),这些选填题最好是那十套被选为复习框架的真题之外的高考真题,因为现在很多省都是单独命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题资源作为练习使用。

在这些选填题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间接方法,在遇到一道题时首先思考能否运用间接方法解题,如果一时想不到就先用直接法解答,可以在纵向复习时再次思考该题是否能用间接方法解题。

第二,“长流”即不是奢望仅仅在高考最后一个月应试能力就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是要用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即通过8~10个复习周期来达到对选填题的常用间接方法的多次重复式的学习。也就是说,逐渐地学习体会,但每次学的时候都只用很少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选填题的正确率是方法与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使选填题的正确率得到有效提高,绝非一两个月就能达到的,因此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练习中不要对正确率有过高的期待。不过没关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率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

2、解答题部分

解答题部分的应试能力主要体现为“踩题点”的本领。

三、该方法专门适用于中等生

1、该方法对于广大中等生而言具有易上手、可持续运用的特点

该方法实质上仅是将“一遍式的学习”通过合理的机制变为“两遍式的学习”,不要求“反思与总结”,是一种与广大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无缝对接的方法,因此几乎没有运用难度,是一种极为容易上手的方法。

说到底,复习框架就是一种机制,犹如课程表一样的机制,只要跟着现成的流程即可,这就避免了同学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内容但又难以持续的难题。一般的学习方法都只是关注方法的微观细节,恰好缺少支撑其学习方法得以可持续运用的宏观框架,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学习方法难以做到持久的运用。而基本方法的复习框架作为一种现成的机制推着学生向前走,从而保证基本方法运用的持久性、易操作性,这正是基本方法的生命力所在。

2、该方法可以使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有主线、有条理

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能够使漫长紧张的复习过程有条不紊。由于很多中等生在第一、二轮复习中需要巩固的基础部分不只是若干个点,而是一大片,也就是说基础部分普遍需要再次夯实。但是在第二轮复习的重压下,同学们面对普遍需要夯实的基础部分处于“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的无计可施的境地,同时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导致第一、二轮复习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后在这样无计可施与复习进程的双重裹挟下走进高考考场。

有框架的倒追式复习,为同学们提供了在第一、二轮复习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有序高效地夯实第一轮内容的途径。这就可以避免个人盲目地、过于理想化地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真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很稳定的计划框架,可以使复习在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下进行。

上一篇:物业管理经理自我评价下一篇:演讲的感想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