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13篇)
1.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一
一、背景与认识
2008年广饶县实施城区资源整合,将位于城区内的2所乡镇初中和2所小学整体合并成立了广饶县英才学校。由于是整体合并,学校成立后,我们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教师:年龄老化,素质整体偏低,240名教师,平均年龄40.3岁,30岁以下占6.2%,40岁以上占52.1%;学生:生源92%以上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且成绩好的学生都择校到了条件较好的学校。当时全县共有20所初中,合并前的两所初中中考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倒数第2、3名。
一所承载着领导重托和全县人民期望的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1.3个亿),却是这样的一个基础!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没有退路,只有走改革与创新之路,才能破茧成蝶、浴火新生,打造成一所管理规范、理念超前、质量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一流名校。为此我们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之路。
二、探索与创新
1.公开选拔中层领导
新学校成立后,迅速组建一支结构合理、肯于奉献、有领导才能、充满活力的中层干部队伍,是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原来4所学校仅中层以上领导(级部主任)就有68名,怎么安排这些人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胆量。于是我们本着“以前的模糊,未来的清楚”,不看过去,不唯学历,在全体教职工中公开选拔中层领导干部。所有在编正式教职工都可以公开报名、竞聘演讲,教工打分,评委考察,纪检领导监督,这样25名德才兼备的中层领导经过公开选拔,竟聘上岗。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次人事改革是成功的,新的领导层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为全体教职工树立了榜样,为学校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艰难的教改之路。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成立后,迅速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学校制定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方略。我们走出去,汲取外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经验,走进杜郎口、洋思、潍坊及当地一些教改先进校,仅杜朗口我们就连续去了两批,先后100多人。2010年,我们在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指导下,开始尝试构建“先学后导”式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放弃自己已经使用了一、二十年,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学习和使用这种全新模式,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尽管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合校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部分老师年龄老化、职业倦怠、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原因,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出现了很强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的老教师我行我素,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一情况,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一是文化引领。我们提出了“建一流名校、创英才品牌”的办学目标,确立了“和融共进,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及一整套办学理念,并逐步强化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对学校发展的信心。二是措施促动。我们通过进行校本教研、开设教师论坛、组织观摩研讨、参加各类培训、举办讲课大赛、褒奖课改先进、加强合作交流,克服了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三是制度规范。我们根据“先学后导式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建立了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修改完善了《教师考核办法》和《教职工奖惩条例》。学校大力支持课改教师参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创造学习机会,推荐外出讲学,促进了课改的顺利进行。同时,不使用新模式的教师,各级各类评优活动学校一律不予推荐。目前“先学后导式和谐高效教学”课堂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模式
1.课堂理念: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
“学”有两层涵义:一是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学生和课程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导”是指对学生自主合作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有三层涵义: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和生本联导。
2.课堂理想:富有人文情怀,充满智慧挑战,洋溢生命活力。
3.课堂性质:启智、生态、人文。
启智:激活思维,开启心智,萌生智慧。
生态:回归教育本真,关注持续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人文:以师生发展为本。
4.课堂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课堂载体:一体三单,即成长共同体、问题导读单、问题生成单、问题训练单。
6.教学策略:
◇先学后导,以学定导,以导促学。
◇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任务驱动为途径。
◇培养自觉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关注过程,体验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成长。
7.基本课型: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惟其如此,教学方法“单一”是课堂大忌。多样是新课程的追求,因为只有多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教学使我们走上了课型多样的平台。有效教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生成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评价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于是,我们采用了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为目的的“问题发现课”;以师生共同备课、合作生成问题为目的的“问题生成课”;以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三维达标的“问题解决课”;以巩固提高、拓展提升为目的的“问题拓展课”;以学生搭台、学生唱戏为目标的“问题展评课”;集发现、生成、解决、拓展、训练于一堂的“综合解决课”等。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课型。
“先学后导模式”课型多样,工具数种,看似繁杂,常常使人望而止步,实际上这是一个比照传统教学模式省时、省力而且高效的模式,我们的老师甚至喊出了“辛苦一星期,幸福一辈子“的口号。意思是我们寒暑假各组织一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全校所有学科、所有年级的老师就可以一辈子不用品尝备课之苦。这话虽有些过分,但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之后的欣喜可见一斑。就课堂教学来说,看上去大家要面对五个不同课型的实施,其实课堂的基本动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课堂任务。比如,“问题发现课”的任务是:长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养成预习习惯,而课堂任务是在个人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小组问题;“问题生成课”的任务是在个人与小组问题的基础上生成班级问题;“问题解决课”的任务则是要解决学生与教师共同备课生成的问题;“问题拓展课”是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延展与提升;而“综合解决课”则是集“问题发现、生成、研讨、拓展、训练等各种教学动作于一体”,实现对三维目标的达成。任务的确不同,但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动作却是几乎相同的。这些共同的话语是相辅相成的七对关键词,那就是“氛围与情境”、“目标与任务”、“自主与个辅”、“交流与合作”、“展讲与展示”、“训练与指导”、“归纳与延伸”。教师在模式实施过程中,若能处理好这七对关键词的关系,课堂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8.教学环节:创境领标——自学生疑——交流展示——点拨引导——拓展反思。
四、成就与成效
1.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大胆、自信,交往能力强了。
◇学生爱看书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了。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
◇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增强了。
◇学生迷恋网络和网络小说的转变了。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了。
2.课堂变了
◇成为“基于问题”提升能力的课堂。
◇成为“以生为本”共同成长的课堂。
◇成为“张扬个性”阳光开放的课堂。
◇成为“积极参与”和谐高效的课堂。
◇成为“多边互动”亮点纷呈的课堂。
3.老师变了
◇教学观念更新了。
◇科研意识浓厚了。
◇教学合作有效了。
◇教学行为优化了。
◇教学付出收获了。
《手上的舞蹈》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先学后导式和谐高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列入了市教科院《课程与教学校本研究丛书》并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校本课程的有效性研究》、《周记式作文教学研究》分别获2010、2011年度省教研室课题成果一等奖,100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4.学校变了
◇师生面貌昂扬向上。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专家充分肯定,家长广泛认可,社会高度评价。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引领全县乃至全市义务教育的一面旗帜,连续两年被县政府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教学工作示范学校”,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等,并被确定为全国少儿素质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全国机器人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五、问题与展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现阶段,我们的“先学后导式和谐高效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例如多种课型模式的建立、学习工具单开发的最优化、成长共同体综合评价、学科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基本模式下教师主动性发挥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精细化,在此提出,也期望得到上级教科研部门、专家和同仁的指导帮助。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英才人正以高昂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英才学校辉煌灿烂的明天。
2.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二
在如今一轮又一轮课改的今天, 高中数学内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动, 添加了较多新的内容, 但教学的时间却比原来有所减少.这必然带来的问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 如何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学水平, 向我们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在45分钟乃至40分钟里让学生接受系统的, 高水准的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那么, 低效课堂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笔者认为低效率课堂的形成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备课不充分, 讲解不得要领.即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送的信息或不精确, 或不完善, 或滥竽充数, 或教学繁琐不得要领.一句话, 从学生的收获与师生的付出来看, 其“性价比”较低.这样的课堂, 常使得学生思维密度不够.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 不善动脑去分析问题, 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时间损耗多, 教学节奏慢.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 教学环节过度不紧凑, 缺少设计, 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闲置时间, 这样也就不易完成当节课的任务和要求, 更难以有所提高.
3.教师教学语言单调贫乏、平铺直叙、缺少激情,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很难互动交流.一些学生恹恹欲睡, 对老师的讲解没有兴趣.反过来学生的低迷状态又可能进一步刺伤教师的情趣, 从而相互形成负面影响, 进入恶性循环.
4.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信息形式单调、乏味, 不利于学生感官的综合运用,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5.教师不关注学生, 不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不能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从开始到结束一讲到底, 不给学生思考时间, 不给学生练习时间, 不给学生回味时间, 学生无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无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懂或是没懂.
提高课堂的效率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从儿时走到如今我一直与课堂这个神圣的空间朝夕相处.从读书时代追求如何在课堂上汲取更多的知识到今天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努力让自己的学生成长得更快, 我一直想让这个课堂活起来, 让老师与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宰, 让学生喜欢上学而不是被要求上学, 让学生喜欢上课而不是不得不上课, 让学生喜欢数学而不是为了高考而去学数学.由此, 我做了以下尝试, 取得初步效果, 供大家借鉴.
一、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自学教材
要求学生在每节上课前自学教材, 这既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也是解决当前课改中的突出矛盾的有力措施.教是为了不教,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另外, 当前课改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内容多时间少.那么, 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 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从而在课堂上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目前的学生学习活动普遍缺乏预习, 内因主要是有很多同学还没有养成先预习后上课的习惯, 也缺乏预习的方法;外因则是课业负担过重, 无暇顾及预习, 教师的要求、指导和检查也做得不好.在这方面, 师生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学生在课前不认真自学甚至根本不看书又怎么办?这是一个教学能否落实的问题.不要以为课前自学落实的责任全在学生.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有相应的责任, 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这里有几条课前自学落实的措施供分享.
(1) 向学生讲清楚预习的重要性.课前有无预习, 是学习能否落实的重要原因.没有预习的学习, 往往是被动接受.在预习基础上的学习, 感知在先, 问题明确, 目标清楚, 课堂学习专注, 参与和探究的准备较充分, 效率较高, 学习内容落实较好. (2) 教师督察预习是否落实.可以利用课前2分钟去检查.看书要能复述要点, 要有书间笔记;思考讨论问题要能当众阐述;要求记忆的要能当众背诵和默写.上新课之前进行普查或抽查, 促进学生落实. (3)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负担不能太重, 应减少其他书面作业.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活动应以学生主体代替教师中心.建构主义揭示了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规律, 即学习数学是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重新建构.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讲清知识的逻辑结构,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就应该由学生的积极活动来代替.事实上, 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可能实现数学的多维素质目标.一般来说, 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自学, 提问, 探究, 讨论, 借鉴与综合解答等.这样, 学生就常在好奇心驱使下, 去进行尝试, 探究, 发现等学习活动.如, 遇知识分散或解题技巧性强等问题, 则由教师系统讲解或精心点拨, 启发.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接受式与活动式的互补、结合, 是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关键.西南师大“GX”实验也告诉我们, “先做后说, 师生共做”是高效益的课堂教学应当遵循的教学原则.总之, 让我们“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堂上, 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的活力和丰富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或
自我解读,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从而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 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3. 在学生自己提不出问题的时候, 老
师应设计一定数量的有用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如, 在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 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 让学生归纳其解法, 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 稳定有意
注意, 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 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 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 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 必须进行及时调节, 此时, 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 教师讲课时, 可加重语气与声调, 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 或转讲为练, 以练代讲, 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保持, 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三、采用快速循环的教学模式
教学速度上以适度的快循环上升代替持久地精雕细琢夯基础.传统的精雕细琢夯基础虽有其合理性, 但更主要的是应试的需要.其出发点是升学预备教育, 而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客观上, “精雕细琢”使不少学生望而生畏, 学而生厌, 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另外, 从知识与能力中度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出发, 过分看重基础, 必将形成浪费.赞可夫“高速度前进”的教学原则和布鲁纳提倡的“螺旋式的组织课程”的理论以及由陈重穆先生提出的“积极前进, 循环上升”的教学原则已经过实践验证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它确实不浪费时间, 且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充分发挥时间的更大效益, 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适度的快速循环, 绝不是囫囵吞枣, 而是数学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之一.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结构, 而不是零星的知识, 突出重点学习结构,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避免知识的庞杂而不得要领, 使学生易于领会, 同时, 系统的知识是记忆的支柱, 又便于联想和应用.教师教数学的重心应有所提升, 应当遵循“开门见山, 适当集中”的原则.从新课程标准来看, 其内容改革力度相当大, 新增的大量内容和课时减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在高中实施“快速循环”的教学方法当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四、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 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 要适时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 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 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 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 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 以增强学习信心, 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 达到表扬一个人, 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
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基础,以高效的学习方法为指导,这样才是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方法,大致归纳了以下几点:学生主导课堂、深化小组合作、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方法。
一、学生主导课堂
要想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就得营造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作课堂主导。以往教师板书讲解学生做笔记学习的单一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无趣乏味,对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营造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主导课堂是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的一个方法。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注意力集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
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导课堂,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让学生之间互评试卷,互相学习解题技巧以发现欠缺和不足。教师可以把某次测试的试卷随机地发给学生,让学生代替老师给同学评判试卷。教师参与其中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一些好的解题思路,从中也能发现一些自己解题思路上的欠缺和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深化小组合作
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动讨论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学到许多学习方法,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在学习六年级的应用题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六年级应用题的重点在于解题思维,一道题可能存在多种解题方法。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其他学生好的解题方法,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例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鱼缸长30厘米,宽10厘米,高20厘米。问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问题,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影响了解题的速度和质量。有的学生细心,先换算单位,这样计算起来相对容易。有的学生运用“整体”的思维方法,先计算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减去上底的面积,这样的思维方法更完整。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其他同学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方法,也让课堂的效果变得和谐和高效。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为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期待,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只有喜欢上这门学科,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课堂效率才能变得高效,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应该运用有趣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使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等图形对称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并按照对称轴条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叠,总结对称图形的规律: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这样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再遇到这一类问题就可以轻易地迎刃而解。
四、拓展思维方法
在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外,还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拓展多种思路,让问题解决的方法变得形式多样。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它能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会受到习惯性思维方式的约束和单一性模式的影响,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
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高效准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更快的提高。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数学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能助学生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
4.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四
罗湖区侨香学校
艾有新
【摘要】: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小学数学分组教学案例探究谈认识。【关键词】: 分组教学法
教学模式
优越性
问题
实践再认识
一、“分组教学”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是一个教育学专用术语。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适应个性相异的学生群体,主张分组教学,但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到尖锐批评与指责,认为这是不尊重儿童人格,表现出教育上的不平等、不民主。当时,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50年代后期,尤其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撼了世界,也给世界教育发出一个信号,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组教学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再度受到重视。
二、分组教学的分类
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由于同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跨学科能力分组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C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对A组授以较高深的课业,对B组授以普通课业,对C组授以最基础的课业。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组。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教师还可以对各组布置不同分量的作业,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分组教学的基本方式
1、分组原则
分组时要特别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家族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合理搭配,混编成组,以每个组6至8人为宜,并由各组学生自行选出小组代表。
2、记分方式
课堂中由教师创设问题,请不同的组回答,也可以由学习小组问题,并允许指定其它组具体同学回答该问题,但提倡不重复提问。鼓励合作小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答疑解惑,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在学组教学过程中,以各小组回答问题质量,讨论问题成果,课堂表演精彩程度,课堂精神面貌等指标为衡量标准,划分3分2分1分、不计分和扣1分四个层次,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参加小组表演的无论优劣都能得分,最低得一分;学生互提问题回答错误的记零分;扰乱课堂秩序的将被扣除一分,其它按照回答问题或者表演节目的质量给予不同分数。课后总结每组分数,并设积分制,长期保留积分,作为一定时期内的评价依据。
3、分组教学占用课堂时间比例
分组教学方式应放在课堂回顾和教授新课过程中,而预习和课堂复习不宜采用分组方式。
四、分组教学的优越性
1、分组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
在分组教学方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组记分评价才能顺利实施。通过精心组织,在班级中形成了五至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冠名权,“小虎队”、“雄鹰队”等一个个响亮有趣的名字让学生为之沸腾,在没有正式分组教学便让学生充满了热情和期待。教学中,利用分组教学计分的方式,各组开展各项比赛,让学生通过小组一起学习,一起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分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个人、小组、班级3个层次分别达标来完成教学任务。组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达到不同标准,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使小伙伴在组内达标,并实现全组达标;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评比奖励,各组相互学习,赶先帮后,力争全班达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评价小组学习的情况,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五、分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新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兵教兵、兵练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分组教学实施案例进行探究说明:首先组建学习小组:全班按优、中、差成绩搭配,6人为一组,指定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组以作业、课堂展示等方面进行加分评比。但过不了多久,新的问题出现了,小组内部排挤具有潜在能力的学生(以下简称“潜能生”)现象很严重,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下降,展示的条理性、逻辑性不强,并且预学案(洋思中学称为“导学案”)完成质量不高。组长情绪也低落下来了。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与班主任商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小组。我们将原来老师指定的组,变成“一帮一或帮二”,“小老师”带徒弟自愿组合,推荐学习组长。学习有困难找“小老师”,你心甘我情愿地互帮互学,就不会有排挤了,课堂上如果由潜能生回答问题,加倍加分,实行潜能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优生评价。于是课堂重新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因此科学理性化的构建学习小组,为新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分组学习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组长负责检查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预学案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有错,这样能做到及时纠错。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预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会凑到一块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他们通过预学策划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内分工合作,而且还组与组比。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为了展示更好,他们在积极预学、策划之中,就理所当然地查找资料,认真阅读,寻找规律和方法,甚至还演练展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那些平时不太爱学习的也能主动参与学习了。课堂展示不是一开始就能如愿的,展示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训学生,以点带面,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曾尝试好几次,开始的展示无头也无尾,找不着落脚点。如展示一个简单的算式:7/10-3/5,学生就只会说结果,根本讲不出运用了什么方法,联系到了哪些知识点,数学语言不完整也不精练。通过不断地摸索,我归纳出了数学课展示的步骤:
1)、审题(展示时,必须先说要求,要念题,可自念或带念)
2)、说理解(说题的特征及对题目的分析过程)
3)、说数学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说感悟(说对数学现象、数学规律的感悟与体验,强调知识要点)。
这样一来展示有了头绪,然后我就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宰课堂。说他们的探索发现、说数学方法、说数学规律、归纳知识点,找疑释疑,运用等。要求展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人点评。整个课堂,教师只是策发者、合作者、聆听者,适时点拨,恰当鼓励。从而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
2、分组学习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新理念的教学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的知识更为重要。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造。孩子们最具有挑战性。在挑战中最能体现他们的思维的独特性,在争论中能提高他们的合作与创新意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常常担心某些重点学生不能理解,难点不能突破。通过实验我们错了,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相信学生是老师的一种能力。我在执教《倒数》一课中:重点、难点是对“倒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我预设一组简单的两数之积为1的题,让学生说发现,找规律。一组在展示发现了倒数的规律后,在说对倒数的理解时,他们判断“3/8 × 8/3=1,3/8是倒数,8/3是倒数”的对错时,应判断为错。应更正为“3/8 × 8/3=1,3/8是8/3倒数,8/3是3/8倒数”。紧接着有位学生的点评说:“他们这组用举例的方法说明倒数是相对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的,虽然很正确,但我的想法更好。我觉得应该这样说“3/8 × 8/3=1,那么3/8 和8/3互为倒数”。多精练的语言,一下就突破了互为倒数的难点。他又接着说“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与因数一样,不能单个说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因数。因为倍数和因数是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如10是5的倍数,那5是10的因数,所以倒数也可以理解为两数之间的关系”。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倒数知识进一步升华,也很好的突破理解“两数的关系”这一难点。这就是学生在合作中的创新。还有在质疑的环节中,甲生提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吗?”针对他的问题,课堂沉思片刻,乙生很肯定的回答:“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他反问甲:你能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倒过来说吗?甲生想了想回答:“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乘积是1”。“对了,两个互为倒数的数乘积是1,那么三个数、四个数的乘积是1则不是倒数,所以,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课堂上响起了掌声,多么精彩呀!再次突破了教学难点,连老师也没料到。因此精彩的展示能给课堂带来生命,能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还能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必须摆好教师的位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人。合理分组,科学诱导,不仅组内形成互帮互学,而且组与组之间合作密切。如:在教学倒数这一课中,张明亮组展示如何找倒数这一环节中,他们在“找出3/
7、7/5、1、4、8/
15、0的倒数”这组题中,展示了找“3/
7、4/
15、7/
5、4”的方法并找出了这几个数的倒数之后,说:我们还有1和0没有找到倒数,谁愿意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经过1分钟的酝酿后,刘慧就说:我们这组帮你们解决。接着他们分工展示了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并说出了0没有倒数的理由。课后,我问张明亮组长,你们当真不知道找1和0的倒数吗?他说:老师,我看你在预学案上特地问了1和0的倒数,就估计这是个重点,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我们就提了这个问题,让别组来展示。真聪明,有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人文精神,太棒了。
新课堂改革实践中,通过分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技能得到了培训,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对别人提出的疑问能耐心的解释,尽可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对课堂上如何打断别人的话,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还经常与老师交流这个方面的内容。是的,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而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分组学习中这些技能才能得到训化。
六、实施分组教学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应首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规模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制作预学案要结合学情来定,同年级同科组共同参与,分组的数目应当不超过教师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某一组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2、分组教学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如果一开始就把完整的课堂完全分为几个小组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立水平不同,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指导。教师应该首先给一个小组安排特殊任务,这个小组被教师严密监控,其余学生仍保持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或更多的小组可以同时活动;最终,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富有成效地学习。一般地,需要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磨合期。
3、小组成员不是完全随意自我选择的。虽然自我选择通常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群体,但这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不一定合适。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被安排在个人与组织共同获益的位置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把具有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而有时又需要异质组合。例如:如果教师希望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与自己能力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会有目的地进行异质分组,以使组内成员的能力和社会特征多样化。
4、分组学习需要教师坚持培训小组长,以点带面。特别是小组进行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组长要把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凝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减少个别学生懒动脑、开小差的现象;确保人人有事做,组组有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另外,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5、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有以积分为评价量的评价结果,还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合作评价有机结合。可以说,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有时,每个小组提交一份作业,教师可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平均成绩得分;有时,教师可采取独自测验的方法,同学之间不能互相帮助,每组成员分数累加算出小组成绩。
七、结语
经过尝试,笔者体会到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敢于提问,勤于讨论,课堂成为师生愉快学习的乐园;分组将竞争引入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和大局意识。总之,分组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赵琦.分组教学的形式及指导方法[J].中小学管理.2001(01)
5.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五
----------------------------牛叶峰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四五十个学生集于一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就难以应对了。按以往的 “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势必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很不利的。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至此,我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目标教学”进行教改试验,经几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目标教学,其主体是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小组教学、个别辅导 互相兼顾的教学形式,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分层教学是通过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实施分层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要的是要优化师生关系,使课堂中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民主的教风与学风,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并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分层是把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要向差生表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使他们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 集体。
二、分层教学的模式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处在A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学过程中应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理解所学知识、如何掌握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实践环节上除了加强“双基”规范演练外,还要多提供略有变化的情境,同时加强思路和方法的引导,要求并带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练习。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处在B层次的学生学习从众性强,往往学习方法会有不当之处,而致命弱点是做事缺乏,毅力与恒心,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时刻为他们鼓励打气,使到他们萌生出一种对社会要有所作为的观念,有不甘人后的精神。在导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要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急于冒进,以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为主,逐步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在实践还节上应是立足课本,适当补充,注重讲审题、讲思路、讲规律、讲延伸、讲答题技巧,通过选讲“小、巧、灵”的题目,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去认识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所以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争上游、夯基础、并肩走”;(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处在A层次的学生,应注意尽力把学生稳定的兴趣逐步确定为一种终身的志向;在导学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独立学习为主要目标,着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环节上则让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只在非常必要时稍加点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精妙之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所以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立志向、导探索、自己走”。诚然,在同一年级的学生中,存在这种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和动机状态等方面的层次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A、B、C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1)A层次学生能模仿课本例题,做好课本配置的练习题,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对A层次学生立足对知识掌握和记忆,对B层次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对C层次学生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3)A层次学生应对数学学习减少恐惧,肯记肯做,做到记忆好定义、公理、公式和使用它们的方法; B层次学生应做到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根据以上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应是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B层次学生是新课标中所有的教学要求,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按下面几个程序进行:
①导入目标:上课开始时,利用2—5道题对本堂课需预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或检测,以便判断学情,创设意境,以旧探新,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展示目标:讲解新课前,向学生简要地展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各组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提高每堂课的学习效率。
③冲刺目标:这个过程很重要,一堂课最终能否使各层学生顺利达标主要看这一环节。首先,教师要针对目标备好课,根据本节内容的要点和学生认知水平,3 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一方面精心设计课件,按学生情况设计问题,使各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小高潮。另一个方面,每组问题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使几个小问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并使问题与问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密扣,步步高升,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兼顾局部,做到精讲精导,点拨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向目标奋进。同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
④检测目标:检测是课堂结束前的反馈测试,测试题目一般为各层次2—3题,当堂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它可以较客观地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
⑤小结目标:对全体学生简要地进行内容、方法、规律的小结,使学生对整课目标有一个完整的理念。
4、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
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问题可按三层布局,易、中、难有度。让学生作答时按层次“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为了巩固新知识,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分层提供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课堂练习可分为两个层次:达标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达标性练习三个组的学生全做,提高性练习鼓励C组学生全做,B组学生选做。题目的安排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提高性练习不宜过多。配制的练习要有利于A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要有利于B组学生有所提高,还要有利于C组学生的充分发挥,这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5、分类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测验、考试原来是全班统一一个标准,A层学生的平均分始
终在45分左右,在测验、考试中A层学生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将时间消耗在超越他们能力的试题方面,这种测验、考试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气馁或厌学情绪。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所有学生面对同等难度的试题是不恰当的。后来我们感到有必要改革评价方式,要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方法。我们的做法是一张试卷中试题从易到难排列,要求C层学生全部做完,B层学生做到某一题,同时教师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往下做,做对的加分,同一层次的考题,A层的得分值可超过B层,B层的得分值可超过C层。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三、分层教学的启示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一方面,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作为教师是辛苦的,需要精力和汗水,需要教师辛勤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出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是值得的,分层教学是可行的。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的努力下,这几年期末统考,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其他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较大的增长点,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十几个百分点;
6.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六
理想化的阳光课堂让师生关系更和谐,关爱生命的有效教学与高效学习,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的和谐达到理想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高效,课程有效,教学实效。
新课改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构建师生“理想”“和谐”的关系,是广大教育者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新兴”的热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的有效“教”与“学”,这是维系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最关键的环节。这种关系是在师生交往上着力,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使其愿学、乐学、巧学,重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有效“教”与“学”,以此培养人格健全、善于交往、积极进取的少年儿童,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理想化的阳光课堂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我们学校2012年提出“阳光教育”理念。“阳光,让每一个生命有爱!”是这个理念的主题内核。我们所构建的“阳光教育”,是以建设“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为出发点,通过学校这个强大的教育场,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温馨关爱、正大永恒的精神,用(教师)生命培育(学生)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领下,使每个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赢,充满成功与快乐、鲜花与笑脸的阳光校园,使教育事业成为真正让人民满意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理想、和谐的阳光教育涵盖了以下这些内容:
1.公正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保证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孩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无论本地还是外地,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无论你是谁家的孩子,无论你来自何方,阳光教育致力于把阳光播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给予每个孩子享受充足阳光的权利。
2.个性教育。我的阳光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阳光有七色,我提倡对学生多理解、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开设七彩课程,为孩子打造七彩人生。
3.快乐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享受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我的阳光教育将致力于创造开放式的课堂,田野、村庄、社区、大自然处处都是孩子们充分汲取营养的快乐课堂,使他们成为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活得快乐的一代新人。
4.爱心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以爱育爱,以情唤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懂得用阳光般的爱去温暖学生,知道正确的示爱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让孩子们在善待与被善待,爱与被爱中学会合群、合作、合享。
5.健康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态。我的阳光教育将致力于构建大气、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气息,为学生设置全面发展的健康拓展课程,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构建温馨美好的文化学园。
阳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阳光孩子。要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就必须通过阳光教育实践来完成,我们的阳光教育实践包括五大板块,即:阳光德育、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管理和阳光文化,其实施主体就是阳光课堂。我们现在一直在致力于阳光激情课堂的建设,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化的阳光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那么,理想化的课堂上所建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是理想的师生关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在理想的课堂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以师与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生业务关系。这种业务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的分工合作,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即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流展示。
第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上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流。本着这样的思想所建设的阳光激情课堂,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和学生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师生之间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的性情和灵魂得以共同提升。
二、关爱生命的有效教学,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基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有效“教”与“学”,是指把建构师生和谐关系作为一种目标、一种策略,通过高效课堂,建立强大的教育场,提高师生学习和交往技能,重构师生关系,实现“主体参与”前提下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让教育理想化,让学习和谐化,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谐教育的核心是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是学校教育健康运行的关键。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有一种和谐的教育无疑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欢欣、和乐、幸福的感觉,从而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主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和谐的教学法,就是按照教育教学目的,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法。和谐教学法和和谐师生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高效,教学实效
我们所建立的高效课堂,是在基于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张扬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围桌而坐,导学案、学习小组、课堂评价成为课堂的三大要素,“2253”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是学习的法宝。所谓的“2253”是课堂“两抓”,即:一手抓课本,一手抓导学案;是课堂的两大特点:自主高效、生命阳光,是教师的有效点拨和高效训练;是课堂学习“阳光五步流程”,即:独学、对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学案整理和达标检测。是教师的三查学情。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解放,“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这个课堂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展示中充分享受被信任、被尊重的愉悦,个个登台,人人展示。课堂激情飞扬,思想绽放,情绪激昂。这样的阳光课堂,就是学生心中理想化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苦苦追寻的和谐课堂。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晶;是师生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人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的、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7.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七
一、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学习“内力”
《圆的认识》一课伊始, 教师由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切入——白雪公主为了感谢小矮人的救命之恩, 为他们每个人分别准备了一份礼物。她把礼物藏在距离自己3米的地方。如果用O点代表白雪公主的位置, 礼物可能在哪儿呢?多媒体课件动态呈现图1。教师问学生:礼物可能的位置为什么会是一个圆。
这一数学情境的创生, 再现了现实情景, 学生“疑”中生趣, 探究新知识奥秘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这一环节隐去情境美丽的外衣, 凸显数学问题“礼物可能在哪儿”, 引发思考。学生感知礼物的位置, 应在O点周围的某个位置对应的一个点, 无数个点逐渐形成了一条封闭的曲线, 由点及线, 渗透了一一对应及有限到无限的极限思想。接着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礼物可能的位置就是一个圆上的某点。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产生认知失衡, 激发了求知欲望, 引出学习新知的迫切需求。这样的设计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 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 设定教学的逻辑起点,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数学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发并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活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于一体, 有时还能够创设教材难以呈现的情境, 再现鲜活世界, 激发学习内驱力。教学中, 教师要研读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 立足实际, 巧设诱因,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提供丰富资源, 增添学习“活力”
学生探究出圆的特征后,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先呈现正三角形中心到顶点的三条线段和到边上的三条线段, 问学生是否相等, 并直观演示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增加感知容量, 引发学生体验——随着边数的不断增加, 中心到顶点和到边上的线段越来越接近。继续追问学生:到什么时候这些线段会相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了丰富的资源, 学生很容易猜想出正无数边形中心到顶点与到边上的线段相等。教师再次追问学生“真是这样吗?”学生的回答很肯定。教师可以再利用几何画板验证演示。当演示正1 0 0边形时, 学生说它很像一个圆。随着边数再增多, 线段逐步接近……当变成正无数边形时, 正多边形的边也就成了点, 正多边形就成了一个圆, 这时中心到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图2) 。这一环节将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融于现实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变得简单。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能唤起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供丰富资源, 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及表达的理论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的画面, 再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 增加感知容量, 进而增添学习活力。
三、突破重、难点, 保持学习“张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 一中同长也”这一重要特征, 教师设计了车轮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圆形的四辆赛车比赛场景, 让学生猜一猜哪辆车能获胜 (图3) 。动态演示车轮转动的不同画面, 引发思考: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车轮大多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学生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演示, 感知到:车轮做成圆形不颠簸, 车轴应装在圆心, 到圆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至此,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的直接感知中轻松突破了。
这一环节的卡通动画设计, 取材于孩子们生活中所看的动画片。平时, 学生不易发现数学问题, 这里引导他们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 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发思考, 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生活现象, 学以致用, 真正实现了“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张力。
四、及时反馈评价, 培养学习“能力”
课前, 教师布置学生上网收集与圆有关的资料。课堂反馈时, 有的学生呈现出太极的图案。教师抓住这一资源进行了有效引导:你知道太极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吗?如果大圆直径是8厘米, 画的时候圆规两脚距离应定为多少?你还能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还呈现出《周髀算经》中的割圆术, 教师同样进行了有效引导:如果要在边长为4 0 m m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你会画吗?圆的半径是多少?
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 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有效载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手段, 对学生及时反馈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成功的美好体验, 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提高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达到所希望的效果时, 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设立一定的任务, 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预习新知、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知识背景等, 为学生独立学习、建构知识奠定基础。
五、强化师生互动, 挖掘学习“潜力”
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 累积了学习经验。接下来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反思探究, 小组合作, 互动交流, 逐步生成圆的特征。但是学生很难得出圆的旋转不变性。教师让学生将正三角形沿着中心稍做旋转, 观察旋转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留下的轨迹是否完全重合。再试着沿圆心旋转圆形, 从而得出圆具有旋转不变性。接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将正三角形、正方形、椭圆、线段等, 沿着某一点, 按照特定角度旋转。学生边观察边发出阵阵惊叹。教师继续追问:其他平面图形, 绕着其中的某一点旋转, 会不会也出现和圆有关的美妙图案呢?学生此刻已跃跃欲试。
一个是直线图形, 一个是曲线图形,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演示, 却能够看到二者的紧密联系——圆其实就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任何一个平面图形, 只要抓住这两条, 绕其中的某一点按特定角度旋转, 也会出现和圆有关的美妙图案。这一教学环节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这一过程既有通过画图操作, 归纳类比, 验证结论的合情推理, 又有通过数学思辨, 用数学本身固有的逻辑关系得出数学本质的演绎推理。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结合,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使数学思维更具理性。当学生探索不出圆的旋转不变性特征时,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适时呈现, 提供交流平台, 强化师生互动, 挖掘学习潜力。
8.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基本思路;课堂流程;培训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103
初中数学教学能否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走上一条以人为本,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教改之路?在现实条件下,能否把新课程的理念和策略落到实处?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次考察、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成功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本区实际,经过反复的论证与实践,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思路
“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这五个教学步骤。其关键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上,教师要由“演员”变成“导演”,从台上走到台下,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指导他们学习,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并让学生自主交流、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价能力,获得一种成就感。总的来说,“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堂流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这五个环节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前后黑板始终展示着预习成果、探究过程和拓展的问题,对目标的阐述是通过课堂助理在组织教学中来实现的,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从预习、展示到拓展都在助理的协调中有序进行,达标测评则在拓展阶段用导学单辅助完成。
(一)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内容以前一天导学练预习部分为主,反馈中要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质疑和解疑,可以抽查4~6名学生互相印证完成。
(二)自主探究
这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尽可能地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逻辑思维严谨的学生来阐述,同时要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对学生确实不懂的问题,教师除提前做好导演外,还需及时做好补救工作,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完成人员应控制在4~8人。
(三)拓展升华
这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延续,知识点要贴近生活,拔高难度,此项任务主要由探索能力较强的学生和教师完成。
三、过程中的几个培训
(一)对课堂助理的培养
课堂助理是教师的助手,课堂需要他协调组织,目标要靠他来传递,师生之间的学习要靠他完成协调,测评更离不开他,因此对助理的要求很高。
刚开始,必须由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学科思维严谨且情商较高的学生来担任课堂助理,一旦选定就要做好培训工作,比如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师生间、生生间的语言协调,及时有效的补救方法,扎实有效的自我预习等,都是一个课堂助理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另外,助理还要找几位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同学担任助手,以便在一周的组织过程中帮助自己收发作业,准备问题等。其他学生可以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前面好的做法,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担任助理做好铺垫。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助理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助理队伍也会越来越庞大。
(二)合作方法的培训
预习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体现自学、互学、群学,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来完成,其中学法指导是要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自学、互学、群学,逐步完善,以求每一个独立环节解决什么相关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都清楚明了,最后细化为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呈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学习成果,大胆地展示,力求整个课堂活而有序,既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充分认识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实质,把握好教材体系,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导演,掌控好整个课堂,还要成为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无法解答的疑点,哪里就要有自己的身影。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言的权利,即使错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学生一次次的补充和修正,必将使其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样,也能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三)处理好助理和合作团队的关系
每一个助理事先都要选好十个左右的合作伙伴,一周后还要对积极参与学习的其他同学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此可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有力保障,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情商。
(四)处理好学生展示与媒体应用间的关系
多媒体的应用,使许多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直观,但过分地应用和依赖多媒体,把投影当黑板,用预设的结论代替师生推理的过程,不可能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学中应避免一刀切、一边倒的现象出现。
从朴素的改革意识到明确的改革方向,从零散的尝试到整体改革,从经验上升到模式,青西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已经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这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只有时刻关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关注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改革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俊召.五环节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 闫美卿,王志进.初中数学“五环十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数学,2013(10).
9.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九
美院附中素描基础教学基于它与学院本科教学上的链接关系,同时又是造型艺术基础之基础这一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乃是附中阶段素描教学的根本所在。
附中专业的基础教学是沿袭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的,立足于传统具象写实的原则。进行造型规律,形式规律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引导学生以对客观物象的研究作为素描入门之本。譬如在素描静物教学中,以几何形体作业作为素描学习的开始。使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体积、结构和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以及几何形体的普遍意义在其他物体上的反映;引导学生由摹写过渡到造型语言的思考和把握。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我们以线性结构素描,色调素描及多种对比关系与表现列为教学单元,分别展开教学。
一、线性结构素描。
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线性结构素描教学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画面的有序组织这三方面的把握。
1、透视法则的掌握。其要点是使学生明白平行透视(一点透视),余角透视(二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石膏几何体的反复描摹加以理解。为了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并准确地掌握角度、比例,应把看不见的部分(虚体)也画出来,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圆锥体是由长方体“切割”变化而来。
2、合理的结构分析。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物体结构分骨架型、积量型两种类型。素描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从物体绪构方面去认识,在构造上去把握,本质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素描表现的深刻性。
3、画面的有序组织。即画面的构成因素,“通过圆柱、球体、圆锥来表现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视里去„„”塞尚的观点是从自然法则中用几何形式去发现有序结构的绘画形式,也就是运用归纳法,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客观自然世界。静物素描教学中遵循此法,要求同学从物象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以及物象之间的组合关系,物象与背景的生存关系,对布纹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从而构成画面一个有序的整体。
二、色调素描。
用明暗塑造的方法,概括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以达到光影真实,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全因素素描。在色调素描课题训练中,应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以及增强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
1、光影与黑白意识。光影产生明暗,明暗构成黑‘白,它是构成完整视觉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光影是我们知觉空间中最重要的标志物;明暗是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结构的反映;物体本质结构,决定了物体明暗值的变化,而物体的形状和它本质结构又不随光线的变动而变化。由明暗而产生黑与白,要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与背景的正负空间,以及物体明暗生成画面的黑白构成关系。其中关于黑白中心的关注、黑白对比与节奏、黑白分割与衔接、黑白灰布局、黑白基调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10.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十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在企业。因为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也在影响着企业。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标志,是一个企业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精神。从大的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包含有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具体一点说,包含有竞争精神、创新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企业文化强调以企业精神为侧重点,以企业自身作为凝聚的核心,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主要服务目标。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树立了自己的企业精神,我们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树立了“团结、勤奋、求实、效能”的企业精神,在这企业精神的熏陶下,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浓郁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它能把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侧重以企业本身作为凝聚的核心,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宿感,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经营奋斗目标积极努力工作。企业文化具有辐射作用,塑造着企业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企业形象除对本企业产生很大影响外,还会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灵魂与主要力量,是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与途径。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因素的支持力,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力。
1、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也应该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第一,就是要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的权利,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一方面要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各种需求。第二,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公正民主。要从公平正义出发,妥善协调员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员工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家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员工的各种利益。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诚信友爱,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氛围。诚信友爱,就是要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
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企业的亲和力,架起企业和员工间沟通和消除隔阂的桥梁,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第四,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安定有序保和谐。安定有序,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准则。安定有序,要求企业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秩序,安定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正常健康发展,增强竞争力。
2、建设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企业才可以取信银行和客户,取信于社会,这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诚信经营知识培训,使员工真正认识到诚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诚信生产经营、诚信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包装、广告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
3、建设责任文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必须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取得利润,求得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首先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企业还必须履行和实现应负的社会责任。因为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企业只有主动维持同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才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壮大。企业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履行回报社会、支持公益、救助贫困等社会责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社会上会获得很好的知名度,对企业持续发展会产生推动力。同样,作为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也要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对自己提供的服务负责,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和员工都要有责任感,才能为创建和谐企业创造条件。
4、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兴衰存亡的丰富源泉。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时刻做到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洞察变化的市场,用创新的思维去了解分析外界和内部“质”的变化,充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企业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在进行创新文化中,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以创新学习型组织为载体,要有适合企业特点、高效运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灵活合理的经营战略,不断加强企业技术进步,使企业不断推出符合社会要求,满足客户要求的新产品,以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包括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只有始终把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才能不断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动力。
11.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十一
摘 要:笔者经7年文科院校“文科”数学课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上大合班数学课,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数学教学不再是授课辅助手段,已经上升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合班课 多媒体 教学课件 数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70-03
一、引言
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数学教学的中心工作,文科院校数学课程的设立、完善与改革更是受人关注。我校是以语言类专业为主的文科院校,作为必修课的“文科数学”在一年级面对语言类、法学、对外汉语、新闻学等专业开设。近几年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合班人数由80人增加到近200人,尽管教学硬件大大改善,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它必将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这个事实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数学工作者的关注。另外,由于文科学生善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因为他们专业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后续课基本与数学知识没有关系,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也是微乎其微,因此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能用数学思想处理有关问题。笔者从事外语院校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七年,其中讲授大合班文科数学课已有6年,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多媒体手段作用有限,只适用讲课中的某些地方。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与教师对多媒体潜力认识不足以及多媒体技术不高有关。只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多媒体技术,认真钻研,完全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处处使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小手笔,而教学手段的更新却是彻底的,史无前例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单单是一种技术上的引进,使用多媒体设备与教学课件根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它激发了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文化与艺术等方面深层次思考。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出版,单单是数学类就近一百种,笔者认为,优秀的课件应看成是一种共享的教学资源,如果将现成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拿到课堂上来用,仅仅起到播放的作用,这只是在表面上与传统授课方式——粉笔板书不同,并非真正的教学手段更新。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各不相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老师授课要针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所选用的教材,教学课时数,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与接受能力等),可以部分利用现成课件内的具体内容(公式,定义定理的叙述),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思路,重新编排组织、设计适应自己教学对象的课件。另外,同一个课件如果不做任何修改扩充,用上好几个教学周期,这样也无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也不会欢迎。在几年的文科数学教学中,我们年年更新自己研制的课件(我们研发的两部大学文科数学多媒体课件分别在2005年、2008年由科海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把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学生的反馈建议、相关的数学文化思想、较新的解题方法及时补充到课件中去,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课件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学生学习状况,确保课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不仅仅起到辅助作用。
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在数学教学界仍有不少人对课件的使用持旁观或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方式只不过是播放幻灯片,只是一个事先写好的电子黑板,因此只能用在讲课中的个别地方,如:阐述数学定义、展示图形、公布练习题的答案时使用。也就是说,多媒体课件只能是辅助手段,而传统讲课的粉笔板书形式仍是主要模式。甚至有人怀疑,使用课件是否只是为了教师减轻备课、授课的劳动强度。笔者认为这些想法是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甚了解,是不准确的结论。笔者十分赞同华中科技大学毕志伟、周军在《教学手段升级谈》一文中的观点,即,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当是也必须是现代大学课堂中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1] 下面我们将以自己在近6年大合班讲授文科数学课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以证明多媒体技术不再是辅助手段,而已经上升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二、课前备课
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利用Office中的Powerpoint(简称PPT)制作幻灯片是件耗时费力的工作,备课量要远远大于传统讲课备课工作。根据笔者的实践情况,利用PPT备课的工作量一般是传统方法的7~10倍,而且我们也常常感到,经多次修改的课件还是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好像永远达不到自己认为最完美的程度。
在已出版的各种课件中都包含着基本数学公式、图形与定义定理的叙述,这是可以拿来就用的材料。我们将这些现成的资料粘贴到自己的课件中去,这确实省去不少录入的简单工作,提高了效率。然而,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需更加关注的是对现有课件的更新与改造,其中主要的做法有:
1.用动态图形表达数学思想。现成的课件中有一些动态图形,但是数量不多,需要大量补充。我们使用mathematica的符号演算、绘图及动画功能,加上幻灯片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实现直观流畅的演示,由于有了形象的视觉感知,使枯燥的数学理论与演算变成生动活泼的演示,同时也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生动的形象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分析与几何结合在了一起,使学生跟着灵动的幻灯影像深切体会到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突出了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变得具体、将深奥化为浅显的优势。比如,极限的分析定义是文科学生很难理解的概念,首先用幻灯片组自定义动画,分别描述了用“割圆法”求圆的周长和“截棰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了什么是“无限趋近”。再用图形解释区间的含义,然后再展示极限定义的文字叙述,最后还要告诉学生,定义虽只有50几个字,但字字值千金。再如,导数的概念虽然中学已经讲过,但大多数学生依然觉得抽象。其实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用20张幻灯片描述了平面曲线上的一动点,沿曲线无限逼近曲线上一定点的过程中,割线随之变化,而成为定点的切线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此学生自己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导数是曲线切线的斜率。进而理解导数的概念是用增量、极限为工具来定义的。
2.用结构图总结各章重点。每章讲完之后,在一张幻灯片中,用PPT中的“自选图形”与“绘图”工具制作知识结构图,对了解该章全部知识点及突出重点内容十分有效。有时由于一章内容较多,一张幻灯片无法将所有内容展示,还可以用“超链接”工具将某个大问题中的若干个小问题安排在另一张幻灯片中,把若干个元素组成一个链系,使这章内容依然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使学生更好地理清脉络,掌握其中承上启下的关系。
3.解题注重步骤。文科数学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如何,最后总是要通过计算题目来检验。解题的步骤清晰直接反映了对某概念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制作计算题演算过程中,我们用动画效果一步一步展示做题步骤,重点步骤还通过不同的颜色、底纹或放大字体来强调,在设计动画时还可以将与某个步骤相关的根据同时展示,使学生可以看到这样演算的理论依据,从而突出了关键和重点。
4.贯穿双语教学。为贯彻“尽快与世界先进科技接轨,开展双语教学是必要的”指导意见,对重点概念用英文和中文同时标出。[2] 同时充分发挥语言类学生英语程度较好的特点,将一些概念、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相关数学家的成就,用英语介绍。既贯彻了推广双语教学的精神,又提高了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突出数学文化思想。我们也尝试了用数码相机将一些纸介质的图片或资料翻拍到幻灯片中,加大了教学中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敬慕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
以上这些做法的优越之处是传统教学方式——粉笔板书所无法比拟的。
三、课堂授课
课堂讲授时,使用事先做好的幻灯片演示,可以大大节省课上用粉笔抄写定义、定理的板书时间。而且,再好的板书也无法与幻灯片上清晰的文字、标准的图形相比。在播放课件时,考虑到学生大脑的反映速度与媒体传播速度的不同,学生需要思考和做笔记,便放慢讲课语速与幻灯片播放速度,非重点内容可以加快翻页,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播映速度。大合班课学生人数多,为加强师生互动、双方交流,老师有时需要离开讲台,到学生中去,我们靠手中的电子笔依然可以在教室任意位置切换幻灯片,使用电子笔按钮还可起到教鞭的作用,也就是说,放映课件并不会限制教师的行动,老师只要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同在传统课堂上一样,随处走动,不必自始至终一直坐在计算机旁。
尽管如此,板书在讲课中还是不能缺少的。在播放幻灯片时,有时教师会想临时增加一些内容,然而,这种“板书”完全可以不用在黑“板”上“书”写。这时,教师可以使用绘图笔、电子粉笔在屏幕上书写,想突出重点还可使用放大镜功能,另外,电子橡皮又可随时擦掉不需保留的内容。在做练习题时,笔者常常在题目下留空,课堂上当场用绘图笔手写演算过程,如果想保留写在幻灯片上的字也完全能够做到,只需在关闭幻灯片时点下保留“墨迹注释”的按钮就可以了。学生经常在课后拷走课堂上使用的幻灯片作为课下复习的资料。有的教师认为电子课件无法完全替代板书和传统讲课方式,将多媒体课件仅仅看作是一种辅助手段,很可能是没有充分了解到多媒体的功能所致。只要我们将多媒体的功能潜力开发出来,多媒体可以做到我们原先认为它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即使现在看来还离不开的一些传统教学手段,将来也完全可以由多媒体取而代之。
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常用数码相机把作业中典型错误拍下来,然后放进幻灯片中展示,这样做既快捷,又直观。比用粉笔板书的方式节省了不少时间,作业上留下了学生的手迹和教师批改的痕迹,更具真实性,比将学生作业抄在黑板上,更生动形象,并为讲课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
四、课下辅导
由于文科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逻辑思维,“文科数学”课对于他们而言是一门令大多数人头疼的课程,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又多,教师很难满足每个同学的要求,而课下又无法找到共同的时间进行辅导。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将课件、习题解答、补充题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制成网页链接到校园网上,供学生浏览、查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与学习状况上网下载,大大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另外,平时让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我们对问题进行整理,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答案录入到文档中,添加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到网页中去查看。这样基本可以做到及时解决同学们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充分消化讲课内容提供了保证。现代科技将课堂扩展到了空间与时间无限广阔的网络上,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与教师对话交流,这其中的方便与高效率是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个学期的最后一次课,当与学生话别的时侯,他们给予的热烈掌声使我们深深享受到教学工作带来的无穷快乐。应该说我们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学生的肯定与欢迎。
参考文献:
[1]毕志伟,周军. 教学手段升级谈[J].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年论文集,2006:104-108.
12.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十二
作为美术教师, 笔者认为, 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艺术,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民族荣誉感, 要在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和乡土教育, 例如中国古建筑 (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堂建筑、民居建筑) 、中国画、中国石窟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工艺美术等, 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同时真正懂得如何去挖掘美、改善美、创造美。当然, 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是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的,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 教师要利用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特点, 让他们自主分析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 做到有章可循,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一、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即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 是否能建立和谐高效的美术课堂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 同样也需要学生的努力与参与。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中生的美术素养, 作为教师, 我们要和学生成为朋友, 平时多观察他们、关心他们, 做他们美术学习上的引路人。另外, 教师要学会和学生聊天, 在聊天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 前不久, 笔者从和王丽同学的闲聊中得知, 她很喜欢美术欣赏课, 因为美术欣赏课开阔了她的思维和视野。通过欣赏课, 她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高, 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由此可见, 多和学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想法,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才能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才能营造出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才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教学才更具实效。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在声画结合中吸引学生的注意,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笔者“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一课的教学为例, 由于此课讲的是宫殿建筑, 笔者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典故:“公元前206年的某一天, 汉高祖刘邦回到长安, 看到新落成的未央宫, 觉得规模过于宏大。他质问丞相萧何, 战争尚未完全胜利, 怎能如此劳民伤财营建王宫?萧何回答:‘正因为胜负未定, 宫殿才应该建造得更加壮丽, 否则怎能显示出您的赫赫威势呢!’”由此, 让学生考虑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个小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导入课堂内容, 从而使课堂变得和谐而高效。
相传, 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 担夫争道, 从而提高了书法水平;怀素观夏云多奇峰, 夜闻江涛, 启发了他的书法艺术的灵感。这些“艺无定法”的事例告诉我们, 欣赏和学习艺术没有固定的方法, 教师须将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让学生进行愉悦的、创造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体现课程设计的人文性、科学性、愉悦性和审美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源于美的启迪。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演绎美的情境, 帮助学生在欣赏和评价中提升能力, 并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再创作欲望, 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不断提高欣赏和创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多项才能, 培养创造性才能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曾经看过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 讲述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学生画苹果,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 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中国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 规定出画的顺序, 学生模仿练习;日本是由教师拿着苹果, 让学生在观赏之后作画;美国则是教师提着苹果, 由学生任意画。其结果是, 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而日本、美国孩子却画得丰富多彩。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是:学生天生有着独特的思维和创造性才能,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通过观察和思考大胆地想象和创造, 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现。教学若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 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 给人“艺术般的魅力”。
美术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 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画家, 而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美术是丰富学生视觉语言的钥匙, 缺少它就会减缓个性的发展。尽管绝大多数学生步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与美术无关, 但他们在学生时所受到的探究性美术教育会对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13.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十三
正视差异,分层合理,小组合作,分层达标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
刘克森
结合十多年教学经验,我对新课改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感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建立一种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机制,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点,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本人有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动态分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功感
马克思曾指出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精辟地阐述了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作为教师根据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或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语文基础扎实;B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C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也较差。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功感,对以上的分层应该是动态的,可以定期进行调整的。分层完毕后,要建立学生档案,及时做好记录,加强与每位学生的个别交
流、沟通,以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眼光,充分运用对学生的良好的期望效应,对学生进行赞扬、激励,及时调整学生层次,帮助其递进。
二、分层备课,体现针对性原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分层施教,因此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备课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多种提问方式,启发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和范围,切实设计好“问什么”与“问哪类学生”的问题。鉴于以上的针对性原则,我在教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备课的教案中明确写上“对茅以升的介绍”,以及“文中作者为什么写了赵州桥后还要写卢沟桥,赵州桥与卢沟桥有何个性特点”等这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尽量请A类学生回答。至于那些较容易的题目:如“文中写到中国石拱桥有哪三个特点”,这样的问题请C类学生来回答。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题,那么在分层施教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分层施教,注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A类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对B、C类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C类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A类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室中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优势,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诱发C类、B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让A类学生在开课时就开始自学新知识,因为他们基础扎实,完全能放开手脚完成任务。
譬如,我在教冰心的《小桔灯》一文时,我尝试着请学生当“老师”的方法。为了使学生能胜任“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备好课。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采取的方法:A类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独立完成备课任务;B类学生在老师教给他们方式方法后完成任务;C类学生在老师的“扶持”下,与老师一起完成任务。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一致认
为老师这种教法很受他们的欢迎。
四、分层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需要为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降低任务难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为能力超出一般的学生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给他们布置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以便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较深的问题和独立研究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分层次作业练习题,可分为基本题,加深题,拓展题。要求基本题人人都做;加深题为C类学生选答题,B、A类学生必答题;拓展题为B类学生选答题,A类学生必答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方法,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甚至没有了,抄作业的现象消失了,勤于思考、独立研究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五、分层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首先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A、B、C三类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A类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
此外,对学生评价还可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不能以近期显性的效果和单一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态度、情感、知识,能力诸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阅读量,习作量等进行评价。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有很多优点。分层教学能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调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推荐阅读:
赏识学生 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12-09
优化分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09-19
小学和谐高效课堂探微08-13
打造高效和谐的团队09-09
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和谐发展08-21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08-13
和谐共赢 高效有为 学习心得体会01-01
强化机关作风建设 创建廉洁高效和谐稽查09-10
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7-12
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