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14篇)
1.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一
浅谈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 要:体育教学多是在室外进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会进行大量的肢体活动,有的体育活动还比较剧烈。小学阶段孩子比较活跃,往往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扩大化体育活动要求。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氛围,即使教师非常仔细的组织教学,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小学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下,进行的群体活动。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尤其是室外活动,更是小学生的最爱。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学就是在室外进行的肢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不难想见孩子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就是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非常注意,也难免会在教学过程中中出现种种的安全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忽略了准备活动,过急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刚从教室跑出来的学生会处于极度亢奋状态,很多学生拥挤在一块场地上活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项目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做出危险动作,这些往往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教师“备课”出现问题。教师对体育课的设计不完整,没有安全的具体内容,且长期忽视安全教育环节,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盲目参与体育锻炼。
(3)教师组织能力差。教师业务能力较差,教学时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组织无次序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使学生活动形式松散、无秩序。此外,教师的跟踪辅导不到位,且对意外情况的预见性不强,导致伤害事故发生。
(4)教学设备出现问题。尤其是室外器材,如单杠、爬杆、吊绳等器材长期受日晒雨淋,保养、维修、更换不及时,学生运动时容易在破损器材上受伤,甚至是摔伤。在课前准备时,学生没有及时摆放器材;课上,学生在搬运器材时易因哄闹导致受伤;课后,投掷器材和球类器材随便摆放、无人管理,学生随意玩耍,容易造成伤害。
二、解决措施
(1)教师具备安全意识。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只有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安全教学,减少安全问题。学校可以加强管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体育课程安全管理条例》,每位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应严格按照条例执行。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由于不当言行造成伤害事故,那么,学校就其负有法律责任,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来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全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2)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课前安全教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一些安全小常识,才可以防止安全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从自身做起:一是提前准备好场地、器材,创设良好的上课育人环境;二是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扩大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关注度;三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检查服装,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更换要求;四是教学过程中讲解要精练细化,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加强保护帮助,同时加强纪律约束,避免学生争强好胜、打闹等现象出现;五是做好放松活动,并注意观察学生课后的反应,如发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医治。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体,因自我保护意识差、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损伤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在体育课中经常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时刻对学生灌输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不安全因素及错误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3)及时规划安全导向。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受到学校的监督,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问题督导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也要将安全问题划归在内。评价的结果直接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果与不足,评价是否正确合理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制定可行的学校体育安全评估评价指标有利于全面考察和科学安排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校有目的地实现管理目标。同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管理水平,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要使小学体育教师注重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天性得到释放,学生身心都能在愉悦的氛围得到发展。可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预防体育安全问题的能力也较差。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引导者,教师要做好学生安全预测,防止或减少学生发生安全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二
1.1 食品可食用的品质标准信息获取难度大
现在的食品与传统的食品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如果没有正式标准, 消费者无法凭经验或者直觉判断食品是否能够食用。首先, 现在大多食材通过人工种植及养殖获得, 与传统或天然的食材相比, 外观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区别。其次,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为追求生产效率或改善食品的品相、口感, 现代化学或物理工艺及各种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 导致食品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
这些利用现代种植 (或养殖) 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 或经过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食品, 由于其营养成分与传统食品的营养成分已经不同, 那么, 这类食品是否可以食用, 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这类食品主要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达到了食用标准;二是这类食品所含的物质成分是否对人体具有危害性。然而, 这两方面的判断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 普通消费者对此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 特别最后一个问题, 对于某些物质的危害性, 即使专业的机构也难以判断。比如人造奶油, 人们是在食用了近一个世纪后, 才知晓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害。
1.2 操作规范、流程及卫生标准信息不对称
对于食品应含有的主要营养可以用列举法, 但对于食品中不能含有的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则无法用列举法一一列举。为了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不被有害物质污染, 须在食品生产全过程, 对从业人员及其使用的工具和环境等设立操作规范。通过这样的卫生标准, 约束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 避免其所使用的添加剂、工具等给食品带来病菌[1]。例如, 农药的使用如果没有标准, 一般消费者凭经验无法知晓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是否农药超标;还有各种塑料制作的食品盒, 消费者也不可能掌握正确判断与选择的相关知识。有了标准, 消费者才有可能据此作选择;对于生产者来说, 也就有约束与遵循的依据。
2 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
首先, 食品的品质 (即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与具有毒负作用的成分) 是否达标, 消费者很多时候无法通过食品的外在品相来辨识。一些食品甚至在消费者食用后, 也无法从口感、体验等方面判断其品质。比如一些添加剂, 可以使食品的外观、口感更好, 但其中的毒负作用又不会即刻显现, 而是慢慢累积起来,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现。这样消费者即使因消费了有害食品受到了危害, 也难以确认其危害的来源[2]。
其次, 检测费用昂贵。理论上, 如果有相应的标准, 只要将怀疑有问题的食品送检便知。但由于检测费用昂贵, 且费时费力, 个人除非受到严重的伤害, 否则很少会主动去检测。至今在消费者心中留有巨痛的“三鹿奶粉”案, 就是生产厂商利用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谋利, 损害消费者的典型案例。由于消费者无法通过奶粉的外观得知其营养成分是否达标, 即使严重后果“大头娃娃”出现了, 消费者也一时无法确认病因与奶粉有关, 致使三鹿奶粉在全国范围内为祸数年。
3 责任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 从生产环节来看, 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农业生产模式为主;从消费市场来看, 却是全国性统一的大消费市场。这就决定我国农产品的来源零散, 流通环节多。许多食品, 特别是以农贸市场销售为主的生鲜类食品, 几乎都是没有品牌、没有产地来源信息的。也就是说, 在我国, 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几乎完全被隔绝, 这就有可能刺激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参与者制造假信息。
4 结语
从3个方面来分析食品安全产生的根本原因, 分析得出食品市场的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的监管。同时, 食品市场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食品安全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近来已成为民众热点关注的问题, 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使得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普遍不足。基于此,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 重新解读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形式与根本原因。
关键词:食品安全,原因,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陈茹, 李金玲, 陈曦.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及解决途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9) :9-11.
3.简析民办大学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三
[关键词]民办大学;德育教育;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初,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设施差等现状,国家无力将更多地财力物力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补充的民办大学就应运而生,其起到弥补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推动国家的高校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可见民办大学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无论是国家支持的公办院校还是作为公办院校补充的民办院校,在学校教育这方面,应秉承的根本任务都应当是对人才的培养,促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人才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宗旨。特别是要建设合格的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之一就在于开展德育工作的力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在培养技术之前培养如何做人,这就充分体现出学校教育当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民办高校此起彼伏的出现,不少民办高校尤其是办校历史比较短的学校当中,德育教育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所以,对德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的揭示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够解决问题。
一、民办大学存在的德育问题
想要了解民办大学存在哪些德育问题并找到造成问题的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德育。关于德育概念的出现,从教育史上看,是源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代学术界把对道德教育的简称看做是狭义的德育。而我国当前的德育属于广义上的德育,主要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总称。
胡守芬教授认为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概念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具体到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指民办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所进行的对大学生政治立场、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以及文化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教育。总之,德育教育是指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但是民办大学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德育问题,比如德育教育重要性不受重视,领导将德育教育放在无关紧要的地位;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起到德育教育的典范作用,并且在传播德育过程中,教法简单、死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德育教育,出现学生思想教育堪忧的现状等等很多方面,这严重影响着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未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的原因就有待深究,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高等教育之中技术传播,而忽视思想和道德的传播?
二、民办大学出现德育问题的原因
民办大学出现德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民办大学建校历史较短,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大学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对于民办大学出现德育问题的原因,我认为除以上的文化积淀不足以外还存在多方面,其中观念方面和制度方面也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
(一)观念方面——重收益而轻德育
民办大学大多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一般采用资金滚动发展的模式,学费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学校各项事业建设的主要支持,所以,追求必要的经济效益往往是诸民办大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民办大学中最直接影响其经济来源的就是生源,因而民办大学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和新生的招收,因为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收入,因此,民办大学最重视的是对学生就业等显性技能方面的培养。财政的支持和工作的关注都放在对学生就业和招生工作方面,对于党委领导的德育工作就予以忽视,甚至把德育工作放在空地,更有甚者在学校建设中根本没有德育活动的机构,可见,部分民办大学在办学初的宗旨就是盈利而非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不仅学校领导在办学初所持的办学宗旨不正确,在民办大学中担任传播德育教育工作的工作者也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在民办大学的师资队伍中,作为德育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实施者就是思政课的教师,其对于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驾驭,理论水平和课堂吸引力的提升都直接关系着德育教育的传播。但是,部分教师基本上持有的态度就是能够顺利的将课上完,学生不调皮捣蛋就行。在这种态度的支持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法死板,照本宣科,课堂内容空洞乏味,不能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也没有更新教学手段,制造课堂气氛,总是秉持应付了事的态度。所以,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在德育传播的工作中观念上存在严重问题。其实,责任也不全在教师。由于民办大学存在生源质量偏低的现状,这些学生所持的思想态度就是这门课程根本没用,我以后找工作也用不到,所以我也不用好好学,因而在上课期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淡漠已经司空见惯,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看到德育是其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体现一个人全面性素质的重要方面。并且学生对于学校所进行的部分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很赞同,对学校有抵触的情绪,再加上自身的懒惰和自卑心理,因而更形成了忽视德育教育的态度。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能够看到民办大学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贯彻当中,三个主要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观念问题,因而导致民办大学出现严重的德育问题。
(二)制度问题——重形式而轻内在
民办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有好的团队才会制定好的制度,民办大学的教学师资随着学校的发展需要已经形成一支自己的团队,但是民办大学所形成的队伍的稳定性还不够。民办大学的师资队伍组成通常是从公立大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这两部分占据主要比例,专任教师数量会逐年增加,同时还会存在大量的兼职教师。退下来的老教师会沿用他多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以新的教学形式相结合;青年教师本身经验少,还会在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或不符合学校发展时选择离开;兼职教师则只以上课为主,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则疏于关心。因此,除了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大学能够逐渐与公立院校接轨,留住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的队伍之外,其他民办大学很难形成一支思想和业务兼具的且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所以,教书育人难以落实,德育教育就无法实施。
并且,不仅仅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也亟待增强。由于民办大学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因而在待遇和社会福利方面都和公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民办大学中存在人员数量偏少和素质不高等现象。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辅导员为例,民办大学的辅导员多数是刚刚毕业的本科学生或研究生学生,在管理经验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在自身素质方面有待加强,自己都没有成人又何谈育人,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生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都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示范,因而,他们自身的师德失范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培养。并且在这支队伍当中也同样存在不稳定性的因素。学生管理队伍成员的流动性极大,使得刚刚建立的规章制度以及刚刚培养的学生的行为习惯,随着管理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这也是造成民办大学德育问题的根源。
至此,民办大学产生德育问题的原因已经很清晰,没有一个正确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没有一支把学生教育放在首位的稳定的师资力量和管理团队,这是造成民办大学德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找到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乃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乐娟.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研究—以江西民办高校为例〔D〕.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1.
4.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篇四
1.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国家和集体乃至他人的财富。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此外,一些人们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起而效尤,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非常活跃和猖獗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有时候,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而见风使舵、拉帮结派、弄虚作假、鼠窃狗盗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反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就可能丧失。
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首先,腐败损害经济发展,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腐败从多方面会损害经济发展,腐败水平提高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大大降低。保罗·莫罗的回归分析显示出,腐败指数(从1到10)每低2.4,人均收入增长率就高4个百分点。其次,腐败危害社会秩序。另外,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改革开放开始后,利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机,一些领导干部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谋取不义之财,从而一夜暴富。非法致富,权钱交易,腐败泛滥,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威信,并使人们对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和政府倒台。
三、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1.紧抓道德建设
在加强政治理论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风党性教育,勤政廉政教育,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2.引导舆论宣传 遏制腐败.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我们党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宣传扬善抑恶、以正压邪,反腐倡廉、以正胜邪;同时宣传从严惩处贪官污吏,消除领导干部腐败的案例。通过宣传一方面使反腐倡廉的思想占领导干部的思想阵地,造成一种学有目标,做有要求,赶有方向,比有标准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掌权为公,用权为民,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时代风尚。3.营造法律环境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才能取得成效。
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建立健全机制 遏制腐败制度建设是关键。5.提倡民主监督
5.朝鲜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中国对策 篇五
一、朝核问题因何而起
朝鲜核问题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间谍卫星发现朝鲜平壤以北约90公里处宁边的核研发基地有些异动,怀疑朝鲜正在秘密研制核武器,便以朝鲜已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为名要求核查。对此,朝鲜方面坚决拒绝。于是,1993年前后形成第一次朝核危机。据报道,当时美国政府已制定了一项对朝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计划,但由于韩国坚决反对而未曾实施。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赴朝同当时的朝领导人金日成会晤,朝核问题暂告缓解。不料这年7月8日金日成突然去世,计划中的朝韩峰会告吹,但这年10月美朝还是在日内瓦达成了一项框架协议,规定朝鲜放弃其核计划,美国负责筹款为之建设两座采用轻水反应堆的电站,电站运转前美国将向朝提供用作燃料的重油。这样,第一次朝核危机宣告化解。
但是朝美框架协议执行情况并不好。原计划2003年完工的电站工程至今仅仅完成约24%。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情报部门宣称发现了朝鲜的秘密核计划,并称已掌握了近年来朝鲜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核技术和设备采购的证据。2002年10月3日,美国派出特使凯利赴朝鲜追究朝鲜“违约”责任。双方会谈时,朝方代表起初否认,但第二天新任主谈径直承认朝鲜业已恢复核计划,并称如果美国答应双方签订和平条约等4项条件,朝鲜就准备放弃核计划。但美国方面认为这是“讹诈”,并确定了其对朝基本政策:不谈判,不做交易,同时准备对朝施压,迫使朝鲜首先放弃核计划,“回到协议上”,然后再谈其他。双方互不让步,第二次朝核危机形成。
2002年10月16日,美国公布朝鲜“违约”秘密恢复核计划后,即同韩国和日本协调步伐对朝施压。11月14日,美国主导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决定自12月起中断向朝提供重油。朝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12月12日,朝鲜宣布由于美方中断供油,朝鲜决定解除对核计划的冻结,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12月22日,朝宣布撕掉核封条,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视设备,随后驱逐其监控人员。
在今年4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中、朝、美3方北京会谈中,朝鲜代表以非正式的方式,但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告诉美国代表凯利:朝鲜已经制造出若干枚原子弹,“你们打算怎么办”?此后,朝鲜于5月22日宣布退出1992年它与韩国签署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6月18日朝鲜政府正式宣布朝鲜已拥有核武器。在此期间,美、日、韩多次协调政策,宣布“决不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朝美双方都表现出决不退让的决心,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
二、朝核问题向何处去
国际舆论对朝鲜研制核武器的理由主要有如下看法:
一是“打牌说”。这种解释认为朝鲜不是真的想拥有核武器,朝实际上也不具有这种能力。朝公布核计划,甚至宣布拥有核武器,只是佯攻,用以阻遏美国的威胁。
二是“筹码说”。这种观点认为,朝鲜搞核计划,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同美国做交易,用以换取美国的让步。
三是综合动因说。这种观点认为,朝鲜发展核计划有多种目的和目标。在推进这一计划过程中,可以此为筹码与美谈判,做交易,这是“过程目标”,而“最终目标”则是拥有核武器,以提高阻遏美方攻击能力。同时,核武器的研制还具有鼓舞朝鲜国内人民斗志,提高领袖威信,增加民众凝聚力,显示把发展军事放在优先地位的“先军政治”的正确性等多重使命。
在美国方面,在确认朝鲜业已秘密恢复核计划之后,美国虽然表示在朝核问题上“不谈判、不做交易”,但它还是做好了谈与打的两手准备。不过,它把谈的前提条件和目标定为朝首先放弃核计划。今年4月北京3方会谈时朝鲜正式宣布它已拥有核武器以后,美国明显地调整了其对朝政策,其基本倾向是更加强硬。
首先,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工作重心,从与朝谈判转向动员国际社会孤立朝鲜。因此,美国利用国际社会普遍主张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一立场,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力争组成反核统一战线。5月中旬,美国总统布什邀韩国总统访美,5月下旬,邀日本首相小泉赴美会晤,6月初借参加圣彼得堡庆典之机会晤俄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朝核问题是这些外交会晤中的重要议题。此外,布什还促使八国集团会议和亚太安全会议等通过了有关反对朝鲜有核内容的决议。自从4月20日澳大利亚查获朝鲜商船走私50公斤毒品以后,美、澳、日等国纷纷指责朝鲜长期从事贩毒和走私、制造假钞等“不法活动”,并开始分别对朝采取措施。
其次,美国开始认真考虑对朝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并已制订了空袭方案。5月11日,《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防部已着手制订用精确制导导弹打击朝鲜领导中枢的方案,该方案同伊拉克战争开始时针对萨达姆的“斩首行动”类似。5月20日,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通过决议取消业已遵守10年的一条禁令,准许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据行家称,这种低当量核武器实际上是专门对付诸如伊拉克、朝鲜那种地下深层建筑物的。
美国目前已提出进行中、美、朝、韩、日5国参加的5方会谈方案,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但是,朝鲜认为5方会谈将形成对其不利态势,为反击日本制裁朝鲜,朝提出排除日本,举行4方会谈。美国认为,为维护美、日、韩3国同盟,必须要日本参加,而且,万一达成某种协议,还需要日本出钱呢。
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努力。4月下旬,中方邀请朝鲜和美国来华进行北京会谈。外交部副部长王毅表示,朝鲜半岛核问题有着复杂的背景,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和各方的不懈努力,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继续显示诚意,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朝鲜半岛核问题纳入和平解决的轨道作出努力。
7月中旬,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一行先后访问朝鲜和美国,分别同朝美双方就朝核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与此同时,历时4天的朝鲜和韩国第11次部长级会谈7月12日结束。双方首席代表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表示将通过适当的对话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洛修科夫7月17日发表谈话说,俄正采取措施以防朝鲜半岛发生冲突。关于朝鲜和韩国7月17日发生交火事件,洛修科夫说,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朝韩分界线局势的紧张,这再次证明朝鲜半岛局势在继续恶化,应通过谈判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势。>>总之,当前朝鲜核问题武力解决和谈判解决的可能性都在增加,朝鲜核问题僵局短时间内难以打破。
三、中国的对策
对待目前朝鲜的事,中国宜以静制动,不出牌,根据情况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金正日怎么闹腾,都不会闹出多大的名堂,不予理会。中国要有信心:没有中国的参与,朝鲜的核问题不会妥善的解决。真想解决的问题的国家,最后一定会邀请中国出面。朝鲜单凭自己的能力,能搞出核武器来吗?我看在近十年内,是搞不出来的,因为朝鲜缺乏搞原子弹所需的,最起码的人、财、力。最基本的核武器是原子弹,即铀弹或者是钚弹,原理倒是简单,从互联网上都能找到制造原子弹的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大了。别的国家怎么搞原子弹的不清楚,就比照着中国当年搞原子弹的情况,推算一下朝鲜搞原子弹的可行性。
世界上的国家凡是能搞出搞原子弹的,都离不开人。当年中国搞原子弹的时候,集中了几个世界级的一流人才: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其中有的科学家国防价值据说抵上几个(装甲)师。现阶段的朝鲜,就没听说过有世界级的科学家,特别是核物理学家。现在的朝鲜,比当年中国的国力还差,当年中国为了搞原子弹,陈毅元帅都说过要当掉裤子搞原子弹的狠话。搞原子弹需要的钱是用亿来计的,就是一个爆轰实验,也要花掉上千万人民币,这笔钱朝鲜跟本拿不出来。当年苏联专家撤退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重型机床,这是工业基础的基础,由此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铀分离提纯厂,这是生产武器级核装炸药的第一步。我还比较相信这条消息:苏联当年还留下一颗原子弹模型,搞工程的人都知道,有没有个东西参照着,设计起来是大不一样的,照猫画虎可是比闭门造车容易得多。从公开的消息上看,目前朝鲜统统没有这些条件。至于那些不公开的消息,大家只能只能自已去推断了,数一下在美国的各国留学生,有几个是朝鲜人,就可以推出朝鲜在人才方面的不足。科学是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怎么说,我也看不出朝鲜能在这十年内搞出核武器。
为什么朝鲜在核问题上越闹越厉害?我想主要是闹给美国人看的:’你断我的能源之路,我就给你搞些麻烦’。这一招说穿了就是相信能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什么要闹给美国人看呢?是小金想给美国人施压,以提高自己在美国人心中的份里。从骨子里小金就想绕开中国,而与美国人直接打交道。只要美国人真接与小金打交道,就增加了小金对中国打交道的法码,从而小金就占了主动。这些年来,金家受中国的窝馕气实在是太多了。从中国人的观点出发,小金有点忘恩负义,但如果我们能从朝鲜人观点与利益出发,就能较好的理解朝鲜对中国的恩恩怨怨了。人心都差不多,当年苏联援助咱们多少东西!就说东北吧,三大动力厂,长春一汽,连原子弹都给了一个模型。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后来不是还债了吗?其实不对,还债绝大部分是还当年的军火钱。苏联一撤专家,中国人民心中,老大哥一下子就变成了苏修,不共戴天了。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小金肯定对中国愤愤不平,只是没公开撕破脸罢了。
国际上公认,朝鲜是一个问题多多的国家,但说句公道话,在处理朝鲜问题上,邓公时代,与江核心时代,都很失算,这里就说两件事。当年,邓公与南韩建交,连个招呼都不跟老金打一声,老金还是从公开媒体上知道的中国与南韩建交的事情,就等于老邓当着大伙的面打老金的耳光。当时就把老金气得背过气,到医院急救才缓过来,由此做下病根,不久老金辞世。九八年之后,朝鲜一场大旱,饿死人无数,中国官方那点援助,跟本救不了几条人命,倒是民间的粮食交易真的救了不少人命,但朝鲜也是国力大伤,粮贬子只管挣钱,哪管活命?没钱,拿金条找!就这场旱灾,朝鲜的黄金流失多少,怕是小金也统计不出来,发财的都是中国人粮食贬子,其中就包括扬斌。至于最近中国对待朝鲜的难民、小金钦点的新义州杨特首的事情,小金心里的感受就不用多说了吧?
虽然当年中国为金家保住了半壁江山,但任何重要的事情,即使不是人为的故意忘却,也会被时间冲刷成淡淡的记忆。如今的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对小金而言,中国也许是家仇国恨的代名词,而美国,也不似当年的不共戴天,在小金看来,也许是一根救命稻草呢由于地缘的关系,朝鲜一时不会与中国撕破脸,越南与中国撕破脸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金家父子也看到了。最重要的,在生死关头,真正能为朝鲜站出来的,也只有中国,这与中朝关系无关,完全是地缘因素决定的。所以,不管小金怎么闹,都无法摆脱中国的控制阴影。中国不怕小金在那闹,没有中国在背后撑腰,小金那是瞎闹,相当于武侠小说中,中国不出掌导入真气,朝鲜就徒有架子,没有功力。
北朝鲜,对美国而言是一块可取可弃之地,因为美国已经驻军于日本、南朝鲜,在东北亚有立足点,朝鲜只要别发神经主动对南韩出击,美国也懒得理小金,世界上比朝鲜更闹心的事多着呢;对中国而言,北朝鲜则是大门,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至关重要。美国动了朝鲜,大家就没有战略缓冲地了。目前,恐怖主义才是美国实实在在的危胁,搞掂萨达姆大叔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北朝鲜在核问题上的所有举动,给美国造成的是声誉与脸面上的难堪:即然都是邪恶国家,美国有本事就动一动我朝鲜?美国坚持要对伊拉克动武的口实就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我朝鲜已经有了,有本事你打过来吧。美国没精力腾出手来,给小金一巴掌,也没有心理准备真与朝鲜开战。小金大概也是看到了这点,才敢如此恶心美国一回。很可能最终美国会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还能够与小金说两句话,真假的与朝鲜还有点外交关系的,世界上就那么几家,中国还算是其中的一家。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对美国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甚至有些取悦献媚美国,但中国是唯一的一个在战场上让美国难堪的国家,而且其中的一个战场就是在朝鲜。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美国不可能绕过中国,原因无它,还是中国地缘因素决定的:让中、美两国到中东,或者是太来洋上单打独斗,中国肯定不是美国的对手;但如果中、美两国在靠近中国的陆地上,说白了,就是朝鲜这个地方较量较量,中国未必会输!至于中、美两家较量过火,互相攻击对方本土,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也许大家都来不及讲这个故事,就都成了地下工作者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俄罗斯这几年国力虚弱,美国又落井下石,九九年潇洒的揍了南斯拉夫一顿,相当于抽了俄罗斯一个耳光;今年美国又退出七二年与苏联签定的反导条约,狠狠地给了俄罗斯一掏心拳;北约最近正张罗着邀请波罗地海五国加入北约,不蒂是再给俄罗斯一记扫堂腿。所以,凡是出点能让美国难堪的事,俄罗斯都会偷着乐。俄罗斯巴不得小金把事儿闹大,给美国下不来台才好呢,如果朝鲜这事能让中、美两国闹个脸红脖子粗的,普京这哥们睡觉都会乐得抱着伏特加喝呢。普京现在的心里,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热闹的就怕事闹的不大。不给俄罗斯足够的好处,俄罗斯是不会出面的,等待事情的发展。别看俄罗斯发表谈话:要尽一切努力解决朝鲜半岛的核危机。尽一切努力的潜台词就是什么也不努力,如果俄罗斯真的想出面,不用这个努力,那个努力,断了朝鲜的核燃料棒来源,不就釜底抽薪了吗?大家都清楚,凭朝鲜的力量,是搞不出核电厂的,朝鲜的核电厂、核技术,俄罗斯怎么也摆脱不了干系的。中国不用担心俄罗斯会插手平息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俄罗斯插手,只会想着怎么将这事儿弄大。
最着急的应该是南韩,朝鲜这么一搞,许多南韩人认为金大中阳光政策已经失败了。还好,最近卢武玄当选下届总统说明南韩人还没有对阳光政策失去信心。南韩人看来是不希望小金将事情闹大,美国大兵撞死南韩学生,搞得南韩人反美声浪一波再起,如果小金将自己刻意弄成一付反美的形象,赢得一片南韩人心,南韩政府那才叫被动呢。所以,才有了卢武玄呼吁中、美、俄、日、欧联手解决朝鲜问题。而卢武玄就任总统后,访问美国的重要行程一定是解决朝鲜的核问题。现在韩、美关系因为美国大兵的事正搞得两家都很闹心,谁都不想在朝鲜半岛上再添不确实因素。中国可以静观韩国的举动,在不损失中国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助韩国一臂之力,给卢武玄好处,在卢武玄任期内,加强中、韩两国合作,对中国的经济有好处,加强与南韩的合作,同时也可以给小金点颜色看看---不听哥哥的话,哥哥也懒得理你。日本的想法最让人搞不清楚,可能日本会找到借口,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中国及亚州国家不想看到的事情。中国要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日本的动向上,如果日本借朝鲜这事想搞点事情,要坚决给予揭露。从历史与现实上看,朝鲜对日本的恨,远比对中国的恨要大得多。如果小金搞成了核武器,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就是日本,所以,日本朝鲜搞火箭,核武器之事一向反应很敏感。
欧盟对朝鲜这件事儿,无所谓,欧盟是真正的观众,不说也罢。说穿了,朝鲜也就是想闹一闹,最后一个闹剧收场,对朝鲜来说,这几年小金搞闹剧就没停过,再搞一部大家也见怪不怪了;美国可能找个台阶,换个方式给朝鲜点援助,两家关系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进展,对中国是件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朝鲜人民吃饱了,到中国的“朝鲜难民“就少了,中国也不想总背着这个包袱;卢武玄如果能利用好这个机会,继续打金大中留下的“阳光政策“的牌,会为自己在国内、国际上增加不少分数,当年金大中就是凭“阳光政策“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对话,和解毕竟是世界的主潮流;日本最好别吱声,不然会惹一身臊。
6.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六
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固有的节律性经常处于紊乱的状态,比如,过去关注的事情现在不感兴趣了,平时不费力气就可以注意的事情现在不上心了。不能专注于工作,工作中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接连出现差错,思想不能高度的集中,以及出现记忆力水平的下降的状态。
心理暗示性强
情绪和思维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波动,心理学称为易受暗示性,平时我们说是意志力的薄弱,我们的一些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了群众的不满意情绪和行为影响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以至发生的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比如,态度生冷,发脾气,出现口角和暴力等过激行为。受暗示性的特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多少存在,但是水平和程度应该是有差别的。
心理活动受激惹时波动大
抵抗心理的刺激的能力降低,对于外界的微小的刺激就可能出现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的心理感应速度快、强度大,有冲动感、有不可控感,经常出现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雷霆、一发不可收拾。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降低
心理不健康的警察在强烈的精神打击后会遗留后患,不是经过一段的痛苦之后就逐渐的忘却,而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挥之不去,以至于有的警察会每日每时都把已经过去的事件缠绕在心头,严重的会折磨人的一生。
心理康复能力降低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种创伤,但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和恢复的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从创伤中恢复的能力叫心理康复能力,心理康复能力高的人恢复的快,不留什么痕迹,而且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的比较平静,原有的色彩也很平淡。
心理自控力差
心理自控力是人的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的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的控制。多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时,他的心理活动是十分自如的,人的情感表达就会恰如其分,词语通畅、显得仪态大方。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既不拘谨也不防纵,警察落落大方的仪态可以判断出的良好心理状态,相反警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过分放肆的玩笑和过于拘谨的行为看出其心理问题。
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自我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分析综合能力。当我们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结果会出现估计过高和估计过低的两种倾向。表现为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不自信。这样的心理偏差导致的倾向都不好,前者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在实际工作中失败,后者可能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不敢承担任务,出现回避或逃避的行为。
社会交往能力降低
有了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才得以产生和维持发展,当一个人出现了没有什么让人认为是适当的理由,而与其亲友和其他社会成员减少或干脆断绝来往。或者,突然变得十分冷淡,这叫做社会交往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并且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倾谈表现得过于兴奋也不正常。
社会环境适应能力降低
7.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七
近一个时期, 特别是近五年, 我国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 这对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不好。那么本文认为应从安全事故背后去挖掘事故产生的内外在原因, 从根本上弄清楚其发生的内外部机制, 我们认为除了技术原因外, 管理的缺失和经济的不合理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其中事故本身的条件性、有效的产权明确性评价、价格违背规律的扭曲存在是经济上导致事故不断升级的核心要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和合理规避安全生产事故的产生呢?单靠政府部门惩罚或者一定的行政管制性措施是达不到目的的, 我们要加快观念转变,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重视在思想上进行安全教育, 从源头上克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达到安全生产, 维护煤矿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地。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事实:煤炭行业是我国经济生产中最危险的、最容易出伤亡事故的产业之一, 危险系数很高, 每年伤亡人数在6000~7000人左右。全面地看待每年的煤矿安全生产情况, 各年度百万吨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 但由于国家的社会大环境、经济状况、管理的跟进程度, 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反复现象。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重视生命, 看重生活质量及企业追求自身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安全感已经成为广大员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煤矿灾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导致不利影响已经超越的经济利益本身, 每一起事故的发生, 都给国内外社会各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和震撼, 这不仅使煤矿企业自身形象受到巨大损害, 还会使企业市场亲和力明显削弱, 给煤炭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难题。
总而言之, 如何避免矿难频发, 已经成为各类煤矿、企业, 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煤矿安全事故根源的探究, 就是要系统地, 全面地分析和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中寻找出关键的问题, 从而给煤矿行业的安全管理, 政府部门的决策等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而减少和从源头上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就煤矿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就进一步解决该问题, 提出了规避该问题的几点思路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2 原因分析
本文从频繁的煤矿事故现象背后, 充分借鉴理论界和行业内的各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特别是行业煤矿安全专家及相关部门都从各自研究的视角进行的分析和探讨。有的认为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是主要原因, 有的则把原因归结为是企业管理失范, 也有的指出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和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官员处罚不严等等, 必须承认, 这些分析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矿难频发可以看作是高能耗,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面前, 企业处理要追求经济利益, 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减少支出, 维持自身长期发展, 另外由于行业自身的无法克服的实际原因, 特别行业性质及工作特点等决定了矿难发生的必然性, 矿难频发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我们认为应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才能得到辩证的解读和合理的分析。
2.1 煤炭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不容乐观, 这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一大硬伤
从我们国家煤炭的自然状况来看, 我国煤炭类别层级相对突出, 分类差异大, 大中小型煤炭企业并存, 我国现有的煤矿含量也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说不能比及的。但是,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 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能力不集中, 处于十分分散的境地, 这样十分不利于技术的普及和重要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升, 不仅对于大型煤矿也不利于中小型煤矿自身的发展, 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 抗灾能力差, 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2.2 煤矿安全生产缺乏观念上的重视, 煤矿开发难度逐渐增大及煤矿防灾害系统尚不完善
当前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仍然是瓦斯, 煤尘, 水, 火, 顶板等几大自然灾害。近年来多数国有煤矿对主要和重要的防灾系统环节进行了技术改造, 建立了合理的通风系统, 相当部分高瓦斯矿井新建了瓦斯抽放系统, 多数高瓦斯矿井和部分低瓦斯矿井建立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国有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安全生产效果明显。但在防排水, 防灭火, 防尘, 机电运输等方面实施技术更新改造和投入的力度普遍不大, 进度相对滞后;在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预测预报, 防治等难题上缺乏联合科技攻关。国有重点煤矿的防灾系统相对较完善, 国有地方煤矿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3 规避措施
煤矿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管理确实, 安全观念缺乏, 技术手段落后等, 是产生安全事故的内部原因;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管是外部原因, 本文认为要从源头上克服或者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产生就要从根本上提出相应措施兼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法律体系和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并举, 通过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 共同承担起企业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任。本文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规避煤矿安全事故的几点措施。
3.1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意识, 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
加大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安全科技投入, 尽快弥补煤矿安全欠账。允许煤炭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的高线提取安全费用, 部分特例可突破规定的高线提取安全费用。依法对安全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目前安全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 有些企业挤占和挪用安全资金。为此, 要制定安全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的部门规章, 建立由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对安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制度, 确保煤炭企业的安全资金管好用好。
3.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措施, 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共性, 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 加强科技攻关, 提高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识别能力, 监测预警能力, 防治与控制能力;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水平, 事故的抢险救灾水平, 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 事故的鉴定分析水平等。以危险源辨识, 监测预警, 灾害防治, 应急救援, 事故分析处理, 科学管理等方面为主线, 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客观事实, 对煤矿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做了全面的分析, 并就如何规避煤矿安全事故的产生, 维护广大矿工的人身安全, 提出了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和思路, 强调必须树立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 深入开展现代煤矿安全教育, 从源头上克服安全事故的频发, 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分析,规避措施
参考文献
[1]石建文, 桂祥友.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及问题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 34 (1) :62~64.
8.初中生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篇八
一、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硕放地区初中生中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导致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3)不懂得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4)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不够。
二、综合分析了学生中存在这些问题,通过不同个体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原因
(1)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快速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现在的孩子失去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动力。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进一步导致现在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而正是由于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孩子学习的态度就更加随意。
(2)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父母疲于工作,这就必然的挤占了关注孩子的时间,而由于缺少的父母关注和必要生活指导,导致孩子在生活中良好习惯的缺失: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的随意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成为必然了。
(3)由于忙于工作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注,代际交往出现困难,进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于是孩子不懂得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他们也就不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而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于一身,在家庭的圈子中,逐渐培养成缺乏必要的尊重他人,尊重长辈的教育,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4)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第二代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在家庭生活中无法学到与同龄人相处的技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多家庭都是生活在集中程度很高的社区里,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在社区中也很难学到与人相处的技巧。
三、基于以上原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综合解决这些问题
(1)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与家长结成孩子教育共同体。通过以上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家庭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家庭的配合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要取得家长的配合,首先应该做到真心诚意。只有我们老师是真心诚意的关心孩子,并且在跟家长联系的时候,让他感觉到我们老师的这份真诚,他才可能与我们合作。平时经常换位思考,多替家长考虑。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家长的生活压力很大。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要他们抽出时间配合我们的工作,确实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如果我们多替他们考虑,他们也能体会到老师工作的不易,进而就容易跟我们老师产生共鸣。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应该随时注意到尊重家长。俗话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先尊重别人。而同样的道理,只有我们尊重家长,家长才可能与我们配合。同时还要做到多报喜少报忧,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学生家长,尤其是习惯差成绩差的学生的家长,因为他们很少听到自己孩子受到表扬。而正因为他们孩子经常受到批评,而导致他们对孩子也慢慢失去了耐心。而此时,如果我们改变方法,多表扬孩子的进步,就会让他们重拾对孩子的信心,就会更容易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都是在学生出了问题后才与家长联系的,事实上这是很被动的联系,这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而现代的通信手段很发达,特别是家校通平台,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能很好取得家长的理解。
(2)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现在初中学生的家长大多为70后一代,这一代人大多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一般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他们在接受新事物和利用现代媒体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方面都较前一辈父母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较前一辈父母也更加的有优势,当然也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在生活压力之下,他们很少有时间来系统学习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也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导致现在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问题。他们将孩子的教育简单的认为就是学校教育,而忽视自身家庭的作用。因而对孩子的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就很必要了。如果家庭教育科学合理有效了,孩子就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摆正学习态度,就解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的问题了。
(3)多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很重要也是很关键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单一的、简单的思想教育方式,很难获得学生认可,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所以,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不妨从著名德育教育专家孙云老师的感恩教育活动中得到一些领悟,一场场“成就精彩人生”的讲座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很多我们老师眼中的“差生”在听报告过程中痛哭流涕,悔恨交加,立志改变自己,做一个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人。宣讲的方式不同、感染力不同、得到的效果更是不同。这样的讲座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德育教育不在形式,不在口号有多响亮,而在于能唤醒良知,触摸人性中最纯真最善良的部分,进而感染全身。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善良的人性。
当然,要彻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我们老师、学校单方面能实现的,离不开家长、社会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在学生教育方面,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与家长沟通的几个技巧》
[2]《六A的力量》
9.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篇九
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这样的消极心理不仅有损教师的身心健康,还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碍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有些教师遇到学生不守纪律,便往往成为引发他们宣泄消极心情的导火索。个别教师甚至会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迁怒于学生,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课堂上的一点动静也会引起他们大发雷霆,训斥以至辱骂学生。
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令人不安的事实呢?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博学多才的智慧、现代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求异的思想观念,也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说社会要求教师最好应当是最理想的“完人”。现实中,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复杂和艰辛的,而教育工作成效的滞后性和评价机制的急功近利产生的矛盾,再加上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外界各种浪潮冲击着教师的内心世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及教师在社会中多角色的担负,教师产生了很多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对这些心理冲突处理是否得当就体现了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教师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导致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的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很多教师以至于走进“挫折感—发火动怒—更强烈的挫折感”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难于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更难以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我想可以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而教师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如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不应过分强调用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聘的依据,以使教师心理“松绑”“减压”,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二、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不会随下班而结束的,我们必须在下班后再备课、进修、学习、家访等等。在这样的工作重压下,我们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写作旅游都能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
三、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10.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十
摘 要:近年来改革步伐不断深入,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社会各层次的问题也在日渐暴露,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依旧存在问题,其中信访问题尤为突出,这将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会政治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权益渠道以达到维稳的状态。同时需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 原因 对策
一、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意义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凸显,这样将影响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会稳定。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现状
(一)主体的广泛性与规模的集群性
从信访主体来看,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与各个领域,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习惯的信访群体,而且有城乡的被拆迁户、私营外商企业主等具备时代特色的群体。既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等社会弱势群体,也有军转干部、复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对共同利益问题产生共鸣,于是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与申联,产生集体访、群体访。(二)活动的组织性与行为的对抗性
从行为激烈程度看,现在的一些信访人员违反国家信访法律法规,或喊冤叫屈,或采取静坐、下跪、拦截车辆,或围堵与冲击国家机关,威胁、殴打工作人员等方式上访,并且有扬言自残、自杀给党与政府进行施压。
(三)矛盾的尖锐性与内容的涉法性 从复杂程度看,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家庭矛盾、邻里纷争,也有社会管理、经济利益、体制改革,从反映内容看,涉及城镇规划、社会保障、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法律法规,一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
(四)惩治的微弱性与形势的严峻性
信访人大多事由问题需要解决的,但借机闹访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非法集体上访,冲击国家机关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受到制裁的却很少,使得少数不法上访户有恃无恐、信访形势严峻。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原因
(一)执法人员的主观因素是直接原因
1、执法不公
个别执法办案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低,原则性不强,徇私枉法,在案件处理中参杂着关系、金钱与人情,造成一系列冤假错案。此外案件久拖不决、久侦未破。错案长期得不到纠正以及执行难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使得信访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办案能力欠缺
一些执法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办案能力差,在行政执法、案件侦查、起诉、审判与执行等各个环节由于原始证据采集不及时或不全,事实认定不清,责任划分不明,审理程序不合法,使用法律不当,处理判决有误,造成执法过错与过失以及案件瑕疵。
3、有错不纠
个别执法人员明知案件处理不当、有误,但怕揭短亮丑,影响单位形象,不采取正确有效的补救措施,严格依法办事,而是蒙骗搪塞群众,更有甚者,为了树立执法权威,以法压人,以权压人,一错再错,对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二)现实客观因素是重要原因
1、信访成本低,解决问题快
信访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低,经济条件差,对于一些涉法案件,通过司法途径,难以支付高昂的律师费与诉讼费。
2、情理法冲突,处理难度大
有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错综复杂,于法不据,目前根本无条件,无法处理。特别是“文革”期间被平反昭雪的案子,现在要求国家赔偿,支付劳动改造期间的劳动报酬。
3、穷尽法律手段与程序,申诉上访成唯一出路
有相当一部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因信访人已通过行政复议、民事或行政诉讼等手段,通过一审、二审、重审、再审等程序,当事人仍对相关处理意见不满意或不服法院判决、不认罪伏法,抱着申张正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当事人只有通过向上级相关部门或领导多头写信进行申诉上访,造成一信多投、多访现象,形成信访骨头案、老案、沉积案。
(三)信访人观念认识上的因素是主要原因
1、唯官为上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强烈的人治观念,部分信访人存在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的观念,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信访思想。
2、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而且由于其自身原因,当案件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存在差异时,为了其个人利益,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旦未获得满足,就走访途径。此外在农村以老年人为主,普遍是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差,无论是否有理总要求政府包揽。尽管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口头上火法律文书中已告之当事人相关事宜,但当事人放弃该项法律赋予的权利。有的涉法信访还没有进入法律诉讼程序,或没有穷尽法律手段或诉讼程序。
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畅通信访渠道
1、党委主导,部门配合
大多数信访案件并不是某个政法机关自身可以把问题解决好的,而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尤其是信访人的当地党委政府。
2、首长坐镇,定期接待
对于信访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应该立即解决。需要限期解决的需要研究后进行回复。对于限期答复,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3、反馈信息,下访寻访
及时发现了解信访信息,排查纠纷,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时进行解决问题,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务必依法处理,维护群众利益
1、坚持执法为民
信访群众大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待群众信访,要理解、要同情、要疏导,最终进行解决。信访工作人员在心里一定要装有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对当事人的信访事项,无论反映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是否符合情理,都要真诚关注,及时进行办理。
2、强化接访技能
对于当事人要耐心细致地开展接待工作,缓解、消除当事人的对立与不信任情绪,尤其是对上访老户,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情相待,切忌简单粗暴,逐步提升适用法律与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3、规范接待工作
专门设立群众来接待场所,并由有经验的同志负责日常接待工作,把“热情接待、热心服务、热诚倾听、热衷实效”作为接待群众来访的基本原则。
(三)严格依法办结,正确息诉罢访
1、严格办理
办理每一件信访案件,都要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处理合法适当。要严把事实与证据,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2、依法终结
处理信访问题,案案都要有结果,且要依法终结,终结的案件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完毕,相关程序全部到位、合法。
3、息诉罢访
处理信访问题,不能以程序办结了事,还需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在息诉罢访上求实效,要依靠社会力量,促使息诉罢访,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尽量利用各种渠道已于适当救济,帮助解决信访人的具体困难。
参考文献:
11.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成因 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徐跃进(1958- ),男,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茶金学(1969- ),男,云南昌宁人,东华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 抚州 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ZD05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40-02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由于我们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式中,加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意识还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这已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当前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和“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高校按照教学大纲培养的合格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那么,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为什么会就业困难?企业为什么会对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为什么高校认为合格的大学生毕业生,企业却认为不是最合适的人才?凡此种种,说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综观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缺乏明确的人才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既有全国一流的大学,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大学,也有一批综合性的大学,还有一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学。这些高校,有的是研究型大学,有的是教学型大学,有的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按理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其承担的教育任务也是不同的,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高校却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从而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一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却打出精英教育的旗帜。这种不明确的办学定位,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使得许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在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趋同,培养目标一致,办学模式单一,严重缺乏个性。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特色情况下,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被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就业难。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
客观地说,当前不少大学生,拥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品质”。为了能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过去几年中,很多高校发展了一批容易发展的学科、专业,并大量招收学生,这既导致学科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也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在高等教育求大求全的攀比之下,我国有一些高校也不管条件具不具备,一拥而上,几乎每所高校都办了像外语、会计、计算机类等专业。由于师资不足、实验条件较差,使得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导致了这些专业学生就业非常困难。
(三)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导向
目前,有的高校甚至在大三时就把学生全部放到用人单位去实习,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这样做,完全不顾大学本应该让学生达到的培养标准。企业或公司招聘人才的做法也严重冲击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一些企业在10月份就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一经面试合格就提出要毕业生到企业上班,有的甚至提出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全部到企业或公司上班。这种做法直接或间接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将近一个学期,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只好附和企业的要求,压缩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学生的就业让路。当今社会,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标杆。客观地讲,这种做法,只会加重高等教育追求就业率的短期功利行为。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匮乏,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校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最近一两年才在少数地区、少数高校开展的,而且大多数只是两三次集中讲座,根本没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更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不间断的全过程指导)。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不少大学生直到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有不少学生更把就业当做父母的事,当做家庭和亲戚的事,似乎就业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再加上由于受到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毕业生把就业范围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少数热门行业和少数管理岗位上,“面子就业”思想极为严重,从而加重了就业的压力,也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途径
笔者认为,除了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有效需求之外,高校更应关注大众化教育背景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一)高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定位都要进行重新调整。大学校长要在培养人才方面走出学术精英的误区,明确大学生是普通的劳动者。大学校长应该明白:每个学生都是可塑造的人才,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成才。因此,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明确学校定位,确定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研究型的大学要突出科研优势,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教学型的大学要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职业技术学院要突出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否则将会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与千篇一律,学生也将难以就业。
(二)高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人们总以为高校是以教学为中心,时至今日,一些高校的校长仍然认为如此,由此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根本任务的认识产生了许多误区。既然高校是以教学为中心,那如何理解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呢?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高等教育法》第39条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委主要职责就是“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主要职责、中心工作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所以高校的工作只能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不能有别的中心,更不能有多个中心。不管是什么层次的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充分就业,甚至于能不能自主创业,其实都与高校是否真正关注人才的培养、是否真正以人才培养为自身的核心功能密切相关。高校如果不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质量,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绝不可等闲视之。
(三)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必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制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而开展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利用“职业倾向测试”软件及相关科技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从而确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在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和职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大学四年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2.素质拓展与创业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所进行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团委要充分利用学生各类协会组织、文体活动、科技文化讲坛等阵地,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3.求职应聘的技能技巧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所进行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人才招聘会,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还应通过用人单位、就业指导人员和部分就业基地负责人来校讲学,对有不同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求职应聘基本的技能技巧,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
4.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也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广泛宣传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政策,通过就业指导课、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专题报告,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并正确及时地处理就业信息。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毕业生派遣的手续和办事流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高校要建立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学校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长和公司董事长担任。所有合作方案,比如经费预算、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改革方案、实践环节、教材、兼职教授的聘任等都要报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审批。
2.企业要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就业指导、学生实习和学生就业的各个环节。企业要拿出有说服力的专业设置论证方案、教学内容强制更新的科学根据和学生就业市场前景分析报告,为高校的招生计划、设置专业、学科建设和就业指导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产销对路,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3.企业要积极参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和捐赠。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有自己企业标志或企业形象的教学设施,也可以通过直接捐款的方式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为高校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是非常乐于与企业合作的,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4.建立教师双向流动制度。高校要吸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做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企业则要吸收高校的骨干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学习和工作,熟悉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和流程,着力为高校打造“双师型”教师,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5.鼓励优秀教授参与企业咨询。高校要主动出击,鼓励优秀教授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前景分析、产品质量论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工作。高校通过教授进行互动,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企业也应积极与高校合作,在委托教授做研究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时候,可以让教授多吸纳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研究项目,项目完成以后,企业就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来企业工作。
6.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企业要与高校积极合作,在企业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不足的问题,是提高大学生实践经验的最佳途径。企业与高校都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切实做好大学生实习项目。通过大学生实习项目,企业可以审核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学生也可以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当学生毕业以后,企业就可以直接录取这些学生来工作。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不但可以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博,孙海华.优质就业的法宝:特色与召回[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7-12-24.
[2]章国平,徐跃进.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3]莫军成.强化实习 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业时空,2007(22).
[4]程克坚.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5]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35).
[6]张金华.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
[7]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8]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2.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十二
一、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角度来看, 城中村改造将极大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则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而使得失地农民因城中村改造而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收入状况。因此,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出发点与农民利益在本质上应该是并行不悖的。然而, 在现实的城中村改造中, 一部分失地农民不但未能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反而形成失地又失业的局面, 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进行研究。
(一) 土地征用过程过快过急致使失地农民就业安置被忽视
因为政府对GDP的追逐和其他相关的利益导向,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任务繁重、时间仓促、波及范围广、拆迁面积大、利益关系复杂”这些现象, [1]对速度和短期利益的追求致使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同时征地拆迁的过快过急, 也使得失地农民既没有思想准备, 也没有再就业的资金与知识技能的储备, 从而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就业压力, 由此频频引发农民因征地拆迁而与政府和用地单位发生矛盾纠纷。这样致使有些地区的失地农民甚至几年乃至终身也无法就业, 这种情况在大中城市的城中村尤为突出。
(二) 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法定安置途径存在缺陷
现行《土地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被征用土地农民进行安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和房屋安置。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这种方式虽然易于操作和执行,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依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提供的数据分析, 2011年至今, 全省因城中村改造失去土地的农民大约有四十多万人, 采取货币安置政策最终自己谋取职业的有三十多万人, 比例高达72.99%。[3]易于评估量化、操作简单的货币补偿方式受到了各级政府机构和用地单位的青睐。但是对失地农民而言, 采取货币补偿和安置房屋的方式, 只能解决他们的近期生计问题, 却难以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保障, 尤其是对于因身体欠佳所造成就业难度大的老龄失地农民而言。更何况, 采取货币补偿的方式, 虽然失地农民可以直接发到数量可观的补偿资金, 但是由于农民在理财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 也可能造成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或使用不当而最终倾家荡产。
(三) 失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
失地农民就业的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也是形成其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相关制度缺失, 目前在征地过程中即有地方政府征地, 也有国家建设征地;既有招商引资企业占地, 也有本村建设规划占地。但在征地完成后, 谁来承担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上, 却缺乏明确的规定, 这就形成了政府和征地单位相互推诿的局面, 最终把实现就业的压力、解决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能力都推在失地农民自己身上。在失地农民获得短期的一次性补偿之后, 后续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 也增加了他们对政府的不满, 最终也会增加政府的工作量。
(四) 失地农民择业观念落后、就业技能和培训相脱节
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 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依赖, 长期依靠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使他们养成了视土地为命根、寸土寸金、安于现状的观念, 不愿意离开世世辈辈赖以生活的家乡, 更不愿意改变过去以耕地为主的生产方式。心态不能迅速转变, 已经使他们在快速发展的就业市场中落败;加之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的就业技能缺乏、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程度差、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最终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在政府方面, 如今我国尚没有建立起针对农民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系统, 相关培训机构缺乏, 农民积极性不高, 造成就业培训跟不上。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 最终买单的却都是这些失地农民。
(五) 城市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是因为人才素质跟经济发展不匹配, 造成了优秀人才稀缺而普通劳动者过剩的结构性局面, 加之高校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猛、退役军人安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后的下岗失业人员安置一系列就业问题, 社会整体就业压力之大毋庸置疑。而与此同时展开的城中村改造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也给形势严峻的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而在这些富余的劳动力群体中, 这些失地农民无论从信息获得还是自身素质方面来说, 无疑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这也成为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预防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应拓宽思路, 多方努力, 改变思维方式。因此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切实提高生活水平, 应把完善职业培训制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失地农民提供可靠稳定的就业创业环境作为基本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探索多样化失地农民安置制度
探索安置政策时, 应将实现失地农民就业作为重点, 使得失地农民拥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除采取以货币补偿安置为主的方式外, 各级城市应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多种安置方法与配套措施。本着谁开发谁保护, 谁征地谁负责的原则, 要求征地单位要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相对较为不错的就业岗位, 吸纳适龄失地农民就业, 同时依法治途径加以保障实施。例如可以采取在招商引资出让土地时, 将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作为取得征地的基本条件, 同时为那些不能就业安置的老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资金。[4]除此之外, 在城中村改造后所形成的新型商业区, 因其拥有很大的就业空间, 相关用工单位可以组织对失地农民就行培训, 使失地农民通过开商铺等途径参与商业区服务与管理。
(二) 加强失地农民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 提高其就业能力
在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培训要具有层次性。针对失地农民不同的身体、年龄、素质技能、文化水平、性别、求职目标等情况, 全方位的开展职业技能、农林知识、创业培训、经营理念和方法等不同方面的培训, 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目标, 更好地为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服务。二是培训要具有针对性。通过了解宏观市场和具体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制定相对应培训方案, 针对失地农民的不同状况和求职意愿开展培训, 提高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三是要加强教育与宣传的力度。通过有效的心里引导, 帮助失地农民增强就业信心, 转变择业观念, 积极加强专业技能提升, 主动出击并参与市场竞争, 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创业。总之, 培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因人而异, 灵活进行, 推动“市场引导就业, 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
(三) 利用近城农村地域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由于城中村往往具有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商业发达等特点, 因此, 将城中村改造中的失地农民转移到对技能文化知识要求不高且容纳就业人数多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最佳选择。改造中, 各城中村可根据自身不同特点相应发展不同类型的第三产业;同时通过对人员进行培训, 发展较为高级的有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行业,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政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从而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创造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途径。
(四) 探索建立征地单位参与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制度, 做好就业兜底工作
各个地区应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 依据所在城区的市民阶层的社会保障标准,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终使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享有和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在保障基金的筹集上, 应采取以政府主导资助、个人缴纳为主、用地单位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筹集, 当然经济情况好的地区政府和用地单位可承担多一点, 失地农民负担少一点。在保障费用制度设计方面, 应采取措施激励农民多参保、早参保, 可以依据商业保险设计思路和经验, 针对不同参保农民的意愿和条件实行不同的保障方案, 从而为失地农民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解决其后顾之忧。如果被征地农民存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 可由政府和用地单位承担主要社保资金, 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斌, 张咏梅, 王佳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J].西部论坛, 2011 (7) .
[2]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计划20l2—2015白皮书[M].郑州:24-25.
[3]申晓梅.四川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4) .
13.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十三
改措施
学系列讲话。着眼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深入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党的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区别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学习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中央“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本人认真查找自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剖析自己“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积极整改落实,现作以下对照检查。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
本人认真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等重大政治问题坚决拥护,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严格遵守组工干部纪律,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没有违规行为。但深刻反思起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1、政治敏锐性不强。本人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忽视党的组织纪律的想法,出现了在生活中听到或网络上看到一些攻击党的领导、损毁党的形象、反对党的政策的话语时,虽没有去附和追随,但表现出了一种冷淡和漠然,听之任之,没坚决反对和制止。
2、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在平时的工作和日常言行中,我作为一名党员,严格遵守党章,能在不断学习和理解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至始至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执行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始终保持端正的思想,并在各项工作中尽力把好党的方针政策的这个大方向,没有违反党的政治
纪律,没有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和言论。
(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县委相关规定的情况。
本人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和州委十二项和县委相关规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厉行节约意识还不够强,自觉执行力度不大。比如:在接待上级业务部门,在餐桌上过余讲排场,好面子存在浪费的现象;
2、对厉行节约的力度执行力不够,比如:单位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有时用好酒好烟接待;
3、深入基层偏少,与老百姓接触较少。比如:关心林农不够,缺乏主动性,与林农接触或传授的林业科技知识较少。
4、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答复,没有跟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影响了干群关系,比如:对群众、老百
姓反映的问题有时借工作忙或会议多而没有及时答复。
(三)践行“三严三实”的情况
在“严民律已、谋事要实、创业要实”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近年来,一些党员之所以无视党纪党规,屡屡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破坏党的政治规矩,更有的党员公然发表反共反社会主义言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在基层党组织存在纪律涣散、组织涣散等问题,对不合格党员不敢处理或者不愿处理,甚至放纵一些谣言“大V”、无良“大V”等问题党员屡屡挑战政治底线、社会底线,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总书记明确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要整顿不合格基层党组织,坚持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
1、工作激情和主动性有所减弱。比如:认为年龄大了,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大的变化了,所以有时会有“做一
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14.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十四
谈谈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字数:5244 【摘要】:在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员工不良心理现象,其行为轨迹直接或间接演变为事故,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试就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笔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安全生产; 心理现象;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长电公司 凌建华
在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员工不良心理现象,其行为轨迹直接或间接演变为事故,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试就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笔者进一步探讨。
一、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的常见现象
企业职工的心理现象,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它对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列举其中十种:
1、疲劳心理。疲劳是人体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员工疲劳心理主要有:精神恍惚,工作失误。人的疲劳使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员工带着疲劳心理,从事发电生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事故。
2、厌烦心理。厌烦是人的情绪受到影响,大脑对工作失去兴趣,兴奋程度降低的现象。员工厌烦心理主要有:消极对待,抵触情绪。工作随便,不细致,缺乏主动性,没有挑战性。情绪取代理智,埋怨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人为我解决的问题。
3、浮躁心理。浮躁是人的情绪轻浮急躁,内心焦躁不安的现象。员工浮躁心理主要有:行为随便,过者为灾。不安心本职工作,片面追求荣誉、地位和待遇,缺乏踏实工作的耐性。内心显得异常脆弱,心绪不宁而浮躁,表现为过急期望改变命运的欲望。
4、麻痹心理。麻痹是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的知觉能力降低的现象。员工麻痹心理主要有:丧失警觉,事故频发。麻痹心理者,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当回事,得过且过,凭自己过去习惯经验去工作。
5、糊涂心理。糊涂是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员工糊涂心理主要有:盲目操作,造成事故。工作关系糊涂不清,对工作任务不清楚,生产过程不熟悉,我行我素,难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6、侥幸心理。侥幸是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的现象。员工侥幸心理主要有:习惯违章,自演悲剧。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一次违章不出事,再次故技重施,抱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心态,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已。论文题目
谈谈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字数:5244
7、紧张心理。紧张是人的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丧失平衡,难以控制的心理现象。员工紧张心理主要有:处事慌乱,操作失误。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心理慌慌张张,手忙脚乱,指挥不当或处理失误,造成事故扩大的严重后果。
8、依赖心理。依赖是做事依靠别人,不能独立自主的现象。员工依赖心理主要有:放弃主宰,遭遇不幸。在工作中完全依靠别人的支配做事,不能形成独立人格,自我防范能力差。工作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他人。
9、逞能心理。逞能是显示自己能力强、能干的现象。员工逞能心理主要有:工作错位,顾彼失此。自居有工作经验,技术高人一等,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盲目蛮干,一知半解充内行,忽视自身职责和安全责任,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
10、逆反心理。逆反是一种无视行为规范或管理制度,我行我素的心理现象。员工逆反心理主要有:明知故犯,后悔莫及。视标准化工作程序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为图方便,嫌麻烦,简化工作程序。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违章作业造成事故。
二、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产生影响安全生产的不良心理现象,分析其原因,既有工作中的客观因素,又有员工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员工心理素质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员工心理因素所致。
1、产生疲劳心理的原因:一是生活无规律,身体疲劳。业余时间不注意休息,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等,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感知不清晰,记忆和思维障碍。二是不顺心的事情,身心疲惫。与同事间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折或情感危机等,造成情绪低落,意志衰退,动作紊乱失调。
2、产生厌烦心理的原因:一是员工对工作缺乏新鲜感,消极懒惰。工作地点偏远,人际交往少,内心寂寞。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敷衍了事,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二是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受限,没机会晋升,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
3、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一是攀比地位。员工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偏差,追求私欲,与人攀比。身边同事升任领导了,自己还在生产一线工作,不满工作现状。二是攀比待遇。生产一线工作辛苦,管理人员工作舒服,心里不平衡。
4、产生麻痹心理的原因:一是思想放松警惕。自认为从事电力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从未造成安全事故,自认为技术水平过硬,不重视学习,思想麻痹。二是安全意识淡薄。对必要的安全知识、工作规程、规章制度的培训教育等,视为老生常谈,抛于脑后。
5、产生糊涂心理的原因:一是工作不思进取。平时不努力学习,不钻研专业知识,不熟悉设备性能,持混日子的态度。思维混乱,不知道什么是违章。二是疲劳心理的升级。现场工作时,心不在焉,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规程,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
6、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习惯违章成自然。试图应用旧的习惯做法,侥幸处理新问题,侥而不幸。二是急于求成违章。为了求简、求快,省事,常把安全看作是多余的,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不去注意,明令禁止的违章行为,照样去做,出了事故才后悔莫及。论文题目
谈谈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字数:5244
7、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一是员工技术素质低。工作生疏,缺乏专业技能,对工作任务能否完成,心里没数,心理压力大,引起心理紧张。二是“违章受罚”阴影的干扰。习惯性违章被严重处罚的阴影,难以消除,心理特别紧张,心跳加快恐惧,工作能力降低。
8、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一是教育不当。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念。思想上存在“安全生产靠领导,安全措施靠班长,操作过程靠监护,何必自己去操心”的思想。在工作中过分依赖他人,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上。二是自卑衍生。知识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缺乏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9、产生逞能心理的原因:一是个人英雄主义,表现欲强。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表现很自信、有把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二是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安规》和规章制度,“走捷径、找窍门”,有意漏项或跳项,简化工作程序。
10、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不适应规范化安全管理。思想上对标准化工作程序,消极对待;行为上不遵章守纪,图快图简;工作中不按工作要求,凭过去的经验进行工作。二是心理负荷重。各种文件规章多、培训考试多、各级检查多、工作考核多等,过多的预防措施,负荷过重,产生抵触情绪。
三、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现象的预防措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企业员工随着工作特点、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变化,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已构成事故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素质,应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1、预防疲劳心理,实施心理疏导。一是要与员工心理接触。关心爱护员工生命,了解疲劳心理的症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要深入生产班组,与员工和谐相处,了解身心疲惫的原因,做到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步调适员工心理状态,让员工舒展心情,缓解心理疲劳现象。三是要注意员工身体健康。在工闲期间,组织员工参加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外出疗休养,改善工作的精神状态。
2、预防厌烦心理,实施人本管理。一是实施人文关怀。要与员工交流思想,了解他们所需所想的心理,与员工之间缩小心理距离。尊重员工的个人兴趣和志向,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岗位或交换工作环境,增强新鲜感。二是制定生产员工倾斜政策。要生活上多关心、待遇上多优惠,合理调整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创建员工事业发展的平台。要鼓励生产员工参加技术职称的考试、技能等级的鉴定、技术能手的评选和“专家”的评聘,并将取得的资格,直接与职称晋升或职务待遇挂钩,激励他们对期望的目标充满信心。
3、预防浮躁心理,矫正价值取向。一是思想价值观导向。要调适心理状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前途与本职工作的绩效相联系,晋升机会总是为企业安全生产,踏实工作作出贡献的员工。二是行为价值观导向。结合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安全工作行为,矫正员工的价值观取向。三是建立岗位竞争机论文题目
谈谈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字数:5244 制。要实行公开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使员工磨掉浮躁,涵养踏实,自觉控制浮躁心理。
4、预防麻痹心理,强化安全教育。一是加强安全责任教育。运用“例证法”说明电力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培养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二是加强安全常识教育。要以“安全生产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文化力潜移默化影响员工良好行为的习惯,增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三是加强安全警示教育。运用“安全警示教育片”和“安全通报”宣传资料等,培养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等,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警惕性。
5、预防糊涂心理 明确工作关系。一是对班组成员明确工作现场相关知识。工作负责人针对现场工作要求,采取现场问答与解答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和工作规程等。二是明确交待工作现场的信息。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明确交待系统运行方式、设备运行状态和检修工作任务,明确交待现场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确认知晓。三是明确安全责任。工作负责人重申工作班成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安全生产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信息和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6、预防侥幸心理,安全现身说法。一是再现血的教训。引用人为造成的伤亡事故案例分析,通过录像资料,再现事故的情景,让员工认识到,有章不循带来的后果。本人痛苦:死亡、肢残,痛不欲生等。家庭痛苦:一人遭难,全家遭殃。警示员工要以科学的态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请原事故当事人家属或本人现身说法事故悲剧。讲述事故发生的原因、违章操作的经过和思念亲人的痛苦,触动员工的心灵,警示侥幸心理者遵章守纪,使他们认识到,安全不是靠侥幸和运气,只有遵章守纪,才能确保安全。
7、预防紧张心理,强化教育管理。一是实施岗位培训目标管理。要根据员工的岗位要求,制定各层次的岗位培训目标,强化教育培训考试,激励员工岗位成才,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遇事才能沉着,应付自如。二是做好思想疏导。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克服紧张心理障碍,认识自己的不足。三是从严要求、从轻处罚。防范事故的发生,只有遵章守纪,制度约束,才能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发生事故的责任者,视情节轻重,酌情处罚,以达到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让员工感恩企业,为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8、预防依赖心理,鼓励独立自主。一是要鼓励独立自主,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要从思想上 “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观念。在现场工作时,发现疑问立即停止工作,并向负责人报告。二是要鼓励独立自主,增强安全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员工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做到:一想、二看、三复诵、四核对、五操作,消除员工过分依赖监护人的心理。三是鼓励自主培养自信心,加强自我培训意识。要求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安全措施,熟悉安全生产过程,逐步弱化员工依赖心理,增强独立工作的自信心。
9、预防逞能心理,落实安全责任。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规》制定工作考核细则,将安全生产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开展“反违章”论文题目
谈谈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字数:5244 活动。平时多检查、多督促、多防范、多纠正违章行为,开展千次操作无差错和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激励员工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三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管理制度和生产工作规范等内容,宣贯到各生产班组,明确员工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安全文化与员工的安全意识相融合,树立安全思想意识,才能发生质的改变,安全管理才能治本、持久、深远。
10、预防逆反心理,启迪思想认识。一是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严禁未经“工作许可”就盲目工作,弱化“逆反心理”,启迪员工正确认识标准化工作程序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二是正向要求的逆向提问。要坚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要求员工应该做什么改变为员工不应该做什么,启迪员工怎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思维性,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的水平。三是“亲情化”沟通。要尊重、关心、理解员工,工作中要少批评,多指导,以教训方式改变为说服形式,深入基层,真诚与员工沟通思想认识,营造温馨、和谐的安全工作氛围。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安全生产,要重视客观因素上的预防,又要重视员工心理上的矫正,更要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实现标本兼治。人人都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欲望,都珍爱自己的生命,谁也不愿发生事故,造成自己和他人伤害。在电力安全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形成合力,预防员工的不良心理疾病,培养员工良好心理素质,把握天下第一关,才能杜绝安全事故、构建和谐企业。2011/04/05
①该论文发表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2011年5月
邮编:313100
地址:浙江长兴迎宾大道888号 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 人事保卫部 凌建华 电话:0572—2429016 手机号码:***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06-27
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06-30
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的问题、原因与对策10-18
中国的食品安全太有问题11-12
浅谈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8
食品安全问题统计06-15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08-16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21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07-14
食品安全问题案例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