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

2024-09-12

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共18篇)

1.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 篇一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翻译,信达雅

1 陌生化与信达雅

陌生化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 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主要讨论文学语言中脱离语言背景, 违背语言常规的语言现象。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 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同样也会对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的语言现象没有兴趣。因此, 需要这样一种手段来让人产生新奇感, 而这样的新奇感在很大程度上能让人具有美的感受。陌生化便是这样一种手段, 在语言的领域里, 人们通过陌生化的方式, 造成语言对常规的偏离, 进而在理解与感受上产生陌生感, 从而产生美的体验。而诗歌正是这样的陌生化语言的集结地,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大量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陈述, 才让诗歌具有了特有的美学价值。形式主义学者们认为, 正是陌生化构成了诗歌之美。这一理论大量的运用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领域, 对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构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对于翻译领域, 笔者却少有发现将陌生化理论运用的翻译批评中来的案例, 因此希望在本文中运用这样一种理论工具, 对翻译, 尤其是翻译之“雅”, 进行一番阐释。

信达雅是由我国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 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信”指译文要准确, 不歪曲, 不遗漏;“达”指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要追求原文本身的古简优美。此三难当中, 前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相对好操作, 也好理解。唯独“雅”字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那么如何评价一篇译文是否“雅”呢?笔者认为, 所谓“雅”,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美学价值,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这样的美学价值往往就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当中。因此, 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中试图阐述这样一种观点:要做到翻译之“雅”, 就是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文在语言学的各个层面上的陌生化现象, 从而保留原文的美学价值。下面笔者将从语音和句法两个层面来分析两位翻译大家的优秀译文, 力图证明优秀译文之“雅”, 其本质就在于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陌生化特征。

2 语音层面的陌生化与翻译

韵律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诗歌不论中西, 都依照一定的韵律模式进行编排。值得注意的是, 当我们在讨论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的时候, 那些传统诗歌所固有的韵律模式是不应该被当做陌生化现象来对待的, 因为这些模式虽然对于日常语言来说是新奇的, 陌生的, 可是对于诗歌这个较小的范畴来说, 这些韵律模式又成了诗歌语言的常规。因此, 常规的韵律如:ABAB CDCD EE这样的模式并不能看做是诗歌的陌生化特征, 因而并不具有美学的价值。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反而应该是诗歌当中那些违反基本韵律规则的地方。下面我们以朱生豪先生所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为例, 分析他的译文之雅是如何成就的, 原文如下:

这首十四行诗的尾韵严格遵循传统的押韵方式, 表现为ABAB CDCD EFEF GG的模式, 不过正如我们刚才所说, 这样作为诗歌的一种内部规范的表现形式是不足以成为诗歌的陌生化特征的, 也就是说, 并没有特别的美学价值。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全诗前四行除了标准的ABAB韵脚之外, 第一, 三, 四行还有额外的相同发音/ei/, 而第二行虽然不是/ei/, 却也极为相似。这就造成了语音层面的超出常规, 陌生化。而这样的陌生化所带来的美学意义何在呢, 很明显莎士比亚是希望在全诗的一开头就通过让day, May, date这样三个音和意都具有相似性的词的叠加出现, 来刻意表达出诗人在诗中想要阐述的是人和时间的关系, 想要强调时间的主题性意义。而对于诗歌的最后两行, 除了常规的押韵模式GG之外, 诗人对于so long这样词汇的重复同样具有主题意义, 这样连续的词汇叠加, 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于美丽将会天长地久的希望。因此, 这种词汇的叠加对于本诗而言同样是具有主题和美学意义的。那么这些具有主题意义, 美学价值的部分, 朱生豪先生是如何做到翻译得“雅”的呢?请看朱先生的译文: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A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A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A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A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B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C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D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E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F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G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H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G

只要一天有人类, 或人有眼睛, I

这诗将长存, 并且赐给你生命。I

通过译文我们可以发现, 朱译对于尾韵的处理并非像现在很多译者般简单照搬原诗的尾韵模式, 而是仅仅在前四行和后两行采用了AAAA和II的韵律模式。而对于其他8行诗句, 则没有明确的尾韵模式, 甚至可以说非常随意。那么是否朱译就没能做“雅”呢?非也。正如我们在理论一节里面提到的一样, 诗歌的美学价值, 不在于这些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韵律模式上, 而恰恰是在于那些突破常规的, 陌生化了的部分。朱先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理解, 因此, 我们在分析原文时提到的两个具有主题意义的部分, 朱先生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尾韵将其保留了下来。尤其是译文前四行的尾韵完全一致, 这和原诗前四行尾韵的超出常规的统一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尽管不能一摸一样保持原文的独具匠心, 但也可以说是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这些本来就该突出的部分。而原诗后两行虽然是一个词汇层面的陌生化, 但是译文在没有办法完全在词汇层面进行陌生化的移植的情况下, 通过语音层面的陌生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 正是因为朱译在语音的层面对于原作的陌生化特征的大力保留和移植, 才使得其译文达到了“雅”的高度。而对于剩下的几行诗句的常规性的尾韵, 由于其算不上陌生化特征, 不具有美学价值, 因此朱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将其忽略掉了, 完全不影响译文对于原文之美的表现。因此在这里,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 译文之“雅”就体现在语音层面上对于陌生化特征的保留和移植。

3 句法层面的陌生化与翻译

前文从陌生化的角度在语音的层面上讨论了译文之“雅”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从句法的层面来讨论一下诗歌当中的那些因为陌生化而具有美学意义的部分是如何被优秀的译者成功保留和移植到译文当中的。在句法的层面, 我们以最小单位词汇为例, 来研究陌生化的翻译。下面以郭沫若所译雪莱的Stanzas Written in Dejection-December 1818中的一节为例来进行分析, 原诗如下:

Alas!I have nor hope nor health

Nor peace within nor calm around;

Nor that content surpassing wealth

The sage in meditation found

And walk’d with inward glory crown’d;

Nor fame nor power nor love nor leisure.

Others I see whom these surround

Smiling they live and call life pleasure:

To me that cup has been dealt in another measure.

不难看出, 原文中短短9行诗却一共重复了9次“nor”。雪莱的这首诗创作于他的第一任妻子刚刚溺水身亡, 小女儿也病逝的情况之下。雪莱自己也深受病痛孤独的折磨, 加上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让他觉得作为一个诗人很是失败。我们可以想象他在那不勒斯完成这首诗的时候, 是处于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之下, 因此一连九个“nor”, 完全的违背语言常规, 完全的陌生化, 将这样一种自我否定推向极致, 将全诗的情绪推到高潮。可以说, 正是由于在这个句型层面的单词重复所造成的陌生化, 让诗歌的美学意义得以体现。那么我们看看郭的译文是如何处理的。译文如下:

啊!我是失望而多病,

心也不平, 身也不宁,

贤者坐而忘机,

行则智光冠顶,

我也无那种卓荤的殊珍,

我无名, 无势, 无爱, 无闲情,

我环顾周遭,

人都熙熙而乐命,

命杯于我独不深湛。

首先, 我们可以看出, 郭沫若先生的译文整节用了三个“不”字, 五个“无”字, 虽然不可能做到原文一摸一样的强化效果, 但对于翻译来说已实属不易。重要的是, “不”和“无”的叠加使用, 其意义正是在于对原文所具有的陌生化特征的复制和移植, 从而将雪莱当时那种绝望, 自我否定的情绪形象地再现。译者非常清楚“nor”的重复使用所制造出来的陌生化效果, 正是他必须极力复制保留的重点。其次, 原诗第一, 二和第六行, 除了反复使用“nor”一词之外, nor A, nor B, nor C, nor D的结构使得诗句在短语的层面上来说也是超出常规的工整, 进而使“nor”的意义更加被放大, 具有重要的主题意义。那么译者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看到郭在翻译第二和第六行诗的时候, 几乎是完完全全照搬雪莱的结构, 对其陌生化结构不做任何破坏。而第一行当中, 如果照搬原文生硬译为“无希望, 无健康”, 则会显得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的语言系统其实是排斥“无健康”这种说法的。因此郭先生稍作修改, 但同样保留了原文的排比结构, 可以说, 仍然是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的陌生化特征加以保留。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郭沫若先生的译文之“雅”, 其实质就是来自于他在句法的层面上对于原文当中那些超出常规的陌生化特征的保留和移植。

通过这两个小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朱生豪和郭沫若两位优秀译者之所以能够做到翻译之“雅”, 其本质就是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都尽量保留和移植原诗当中的那些因为超出常规而变得陌生, 进而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部分。而对于原诗中看似很有诗意的地方, 比如传统的诗歌尾韵等, 则并没有太过拘泥其形式。因为优秀的译者懂得, 这些形式看似华丽, 却未必就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4 总结

运用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 从语言学的不同层面来探讨翻译的信达雅问题, 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体系的融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 能够提供一个思路, 将文学理论, 语言学理论, 翻译理论放到相同的框架下讨论, 尤其希望将西方文学和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对于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阐释当中。本文即是笔者的一次小小尝试。本文仅仅讨论了在语音和句法层面上的陌生化的问题, 以及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翻译之“雅”的问题。事实上, 陌生化的理论可以运用到语言学的各个层面, 从语音到词汇到句法到语义, 每一个层面上都可以看到陌生化是如何在诗歌当中得以实现的。因此, 对于翻译之“雅”的判断也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这些不同的层面来讨论。另一方面, 陌生化理论不但可以用于翻译批评, 同样对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为了尽量做到翻译之“雅”, 就因该尽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首先去体会原文的陌生化特征以及其所带来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然后再实践中尽量的将这些陌生化特征在语音, 词汇, 短语, 句型, 语义等各个层面上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和移植, 那么, 我们离翻译之“雅”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Leech G N.A Linguistics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Saussure D.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don:Long man, 1974.

[3]郭沫若.沫若译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浅析臧克家诗歌的“陌生化”特色 篇二

关键词:臧克家诗歌陌生化

一、导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臧克家以其健康清新的笔调、朴实沉稳的风格描绘了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新诗多元化的竞争中,他始终保持忠于生活、忠于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熔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现代诗歌美学于一炉,描写他热爱的农民、农村、大自然,博得了“农民诗人”、“乡土诗人”的称号,并于2000年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人奖_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在中国诗歌界史无前例。

纵观臧克家的诗歌,在我们赞誉他的诗反映现实之真实、生活之丰富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诗人作品语言的凝练生动、形式的独特多样、构思的精巧新颖所折服。他的诗歌体现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更具有音、形、色的和谐之美。本文试结合俄苏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臧克家诗歌中的“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探讨其诗歌独特的形式艺术魅力。

二、“陌生化”概念

“陌生化”概念是西方文论史上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苏形式主义理论家提出的著名的诗学命题。“陌生化”意为在诗歌语言中使用变形、扭曲、悖论式的词语使读者与已熟知的事物或形象的距离拉开,变得陌生,从而延长读者的审美过程,引起读者的注意。俄苏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知,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作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不可能原样照搬,因此,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陌生化”就是必不可少的方法。“陌生化”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形式主义理论家在谈“陌生化”问题时,主要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他们还探讨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日常用语是熟悉的、被“感觉自动化”了的语言,它以交流为目的,而诗歌语言是有意为摆脱感觉自动化状态而“人为地”创作的语言,是“受阻碍的,扭曲的语言”。在这种语言系统中,语言的实际交流功能退居二线,而其他构词因素(声音、节奏、韵律、形态)获得独立价值。

三、臧克家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臧克家以其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才思突出运用“陌生化”手法,在平淡的诗句中凸显语言的新颖,开拓了别致的意境,取得新奇的效果。

(一)日常用语的诗意表达

在臧克家的诗歌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大量日常用语、口语在诗句中出现,尤其是在描写农村,.反映风土人情的诗句中。这和诗人扎根于农村,生活在农民中间,熟悉这片他热爱的土地是分不开的。“我就是在这样的乡村里,从农民的饥饿大队中,从大自然的景色中,成为一个泥土的人”,“我不爱/刺眼的霓虹灯/我爱乡村里/柳梢上挂着的月明”(《铜铁的灵魂》)。在这些平白如话、清新洗炼的诗句中,除了诗人所蕴含的真情外,语言本身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分析其原因,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语言,诗人却把它富有诗意地表达,组合,从而产生新奇效果。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之间搭配的不和谐:“铺一层大地,/盖一身太阳,/头枕一条疏淡的树荫”,(《歇午工》),“送行的队伍/锁住了大街/掌声把一串串眼泪/拍落下来”(《送战士》)。(2)诗句的颠倒:“认不清亲疏远近/饿花了的眼睛”(《饥馑》),“一根棘条上咬烂了狗牙”(《冰花》)。(3)悖论语的运用:“在马粪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稳又甜”(《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提倡诗的力度,悖论语言使这首诗产生了很强的张力,无疑是一首极有力度的好诗。”在诗人的笔下,这些日常语言被强化、颠倒,是“对普通语言所实施的有暴力的组织”,由于“在日常语言的俗套中,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和反应变得陈腐、滞钝了,或者——如形式主义者所说——被‘自动化了。”这些诗歌语言不符合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习惯,使读者一下子不习惯这种表达,从而被拉开距离,心理上引起注意,甚至重新回味一下,这大大延长了感知的时间。藏克家诗集中那些传世的名篇佳作、鲜活生动的诗句很值得人再三斟酌玩味,这一方面与诗人浓厚的生活底蕴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出的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二)修辞手法的新奇运用

在臧克家的诗集中,艺术成就最大的莫过于《烙印》、《泥土的歌》。诗人创造性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称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平常的事物在他笔下有了新意,抽象的概念被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这里有“日头坠到鸟巢里/黄昏还没熔尽归鸦的翅膀”的傍晚,有“暗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的黎明,也有“自从宇宙带来了缺陷/人们为了一种想念发狂/精神上化出了一个影像/那就是你——美丽的希望”。

诗人用恰当的比喻,抓住事物的本质,一语切中,又不入俗套。如写升起的太阳光芒万丈“一万条太阳的金幅,撑起一把大伞”(《依旧是春天》);写夏日的干旱“大地是旱海,/风尘是长帆,/村庄是死的港口,/生命的船只搁浅在里边”(《旱海》)。诗人也用其它手法来描写事物,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写炉火“炉火卷起条条红舌/舐得屋内温柔四溢/壶水喁喁向人说话/口里喷出缕缕热气”《一年》(拟人);写饥民“眼前有石头/也抓过来充饥”《饥馑》(夸张);写祖孙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排比),写犁地“一双老黄牛/齐步向前/一只手把犁/跟在后边”(对称)。充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展现诗意的美、形式的美、艺术的美。

(三)意念形象化,意象、叙述视角的突转

臧克家诗歌的意念丰富且形象化,王佐良在《英诗的境界》中指出: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是将抽象的名词人格化——“雄心、豪华、荣誉、知识、贫寒”等。意念形象化是臧克家常用的手法,他在1942年至1943年间写的生活小品辑“希望、爱情、友谊、热情、欢乐、思想、世故、生活”等中将抽象的意念比拟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如他写“希望是开在人心头的一朵花,/只许站在远处看,/不让你用手去触它。”(《希望》);“爱情是火/它以高度的热/吸引着玩火者”(《爱情》),这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成非常熟悉的事物,也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空间。

还有一个现象是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叙述视角在途中突然转换,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不符,甚至矛盾,从而造成了读者的“期待受挫”。“这种想象的惯性又时常难以为继,受阻遇挫,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挫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感到欣慰满足。”

首先是意象的转换。《村夜》中写到:“太阳刚落/大人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了被窝……/再捻小了灯/强撑住千斤的眼皮/把心和耳朵连起/机警地听狗的动静”。在常人的想象中,应该听的是门外的动静,诗人却把意象转到“狗”身上,从而转移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提高了诗的艺术魅力。同样,意象突转还表现在《穷》里:“屋子里/找不到隔窗的粮,/锅/空着胃,/乱窜的老鼠/饿的发慌。”诗人写人穷,不直接表达,却笔锋一转,描述锅的一无所有和老鼠的饿昏了头,这完全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不相适应,在感性上是违背的,但理性上又是合理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观察的精妙和眼光的独到,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意境。

3.路过的陌生诗歌 篇三

看不见你的夜晚

却想像你的眼睛

如星光灿烂

温暖的问候

熟悉的交谈

我们忘了名字

用心却聆听春暖花开

我们跨越性别

如兄弟般迎接风雨霜雪

路过的陌生

是相逢的缘

我们不是彼此生命的岸

却真诚的祝福彼此的明天

我们不是对方永远的眷恋

却依然牵挂着对方的平凡

路过的陌生

相逢的缘

两颗心在阳光下真实的盛开

不为明天而美

不为今生不安

路过的陌生

是相逢的缘

问君何怜窗前月

惟留清辉照人间

路过的陌生

是相逢的缘

莫道花落人憔悴

弦断之处曲千年?

七行诗.致我们的友谊

不是所有的云烟都是明天的色彩

不是所有的牵挂都是出轨的爱恋

阳光可以是风雨的灿烂

也可以是夜晚的失眠

不是所有的飘谢都是枯萎的红颜

不是所有的祝福都是黑色的思念

4.我已陌生为名的诗歌 篇四

痛恨命运为何如此欺我,痴心的人注定无法解脱?

执子之手、说了太多,与子偕老、最后却只剩我。

春风吹过那条街道,曾经我们许下承诺,为何春去秋来,情景转变太多。

曾经的携手并肩走过,奈何现在擦肩而过。

换季的颜色、痛苦的折磨,三年时光就此流过。

悲痛是放弃的前一站,而我在这一站停泊。

曾经的幻想笑看结果,现在的泪眼痛守执着。

从来没有那么狼狈过,也许永远无法摆脱你带给我的折磨。

为你守在空旷的树底,连风都有轻蔑表情,狠心带走你的声音。

5.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 篇五

在充满阳光的威尼斯,作者麦克尤恩不带脏字的描写了一个肮脏的故事,这么一个诡异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是瘟疫般的抑郁,让人不禁感叹“恐怖伊恩”的叙述魔力是如此强大,一场惊艳的谋杀背后揭示的是家庭危机的出现,科林与玛丽平淡的性欲被陌生的恋人重新激发出来,“人本恶”意识诱发出人物的不正常的渴望,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使得作者对恶的批判更有力。

二、陷阱——陌生人的慰藉

作为游客身份的科林与玛丽已经熟悉了每日两人的“任务清单”:谈梦、洗澡、做爱、抽大麻、精心打扮、出门游玩,如此反反复复,而就当两人的性爱关系陷入僵局或倦怠之际,两人都把性爱的激情抛之脑后,却关注于做爱的规矩和程序。在旅途中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令他们的旅程多了一份惊喜与未知。如果没有当时的那一场奇遇,他们谁也不会肯承认他们的已经进入了一种倦怠期,而且十分的脆弱和敏感。

罗伯特与卡洛琳正好出现在他们的性爱关系进入僵局之际,而作为女性的玛丽,抵制不住好奇的冲动。在陌生的环境中,别人的私生活总是会引起自己的密切关注。罗伯特以陌生人的身份讲述了自己的奇特的家族史以及遭遇,而卡洛琳作为罗伯特的妻子,在他们的性爱关系中扮演着受虐的角色,她向玛丽坦言,相爱就是会为对方做任何事,甚至甘心让对方杀死自己,而且在性爱中越是痛苦越是感觉到兴奋。这种对性爱的全新看法,在玛丽心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影响。

在回到旅馆之后,玛丽与科林惊讶的发现,他们之前的平淡性爱焕发出无穷的乐趣。而他们的这份激情从何而来?正是来自那对陌生人的不正常的性爱关系的刺激,这给予他们本来正常性爱关系多了一份新鲜感和冲动。“他们在做爱的过程中,玛丽喃喃念诵说她要买通一个外科医生,将科林的双臂和双腿全部截去……”两人只是把这种变态的性爱想法作为行为的驱动力,并未付诸实施,但是他们却已经掉入了罗伯特与卡罗琳精心为他们设下的陷阱。

三、照片——恐怖的陌生人

罗伯特与卡罗琳之间谈不上有爱情,两个人的结合顶多算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他们是一对典型在性爱和心理方面都深深陷入性虐关系当中的人。卡罗琳成为罗伯特性爱的囚犯,而她又享受于此,在邂逅科林与玛丽之前,他们的性虐体验也陷入麻木的一种状态,他们需要寻求新的感官刺激来充实性爱体验。

科林与玛丽在威尼斯度假的第一天就被罗伯特意外遇见,科林是一个俊俏的男子,罗伯特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想把他作为自己的性爱对象。“罗伯特那天拍了很多照片,不过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张,我真是永志不忘。罗伯特回家来的时候兴奋莫名,后来,他又把更多照片带回家的时候,我们重新又越来越亲近了……”这些照片揭露了一个黑暗的预谋。而玛丽是女权主义的信仰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她首先注意到了“照片事件”,噩梦使她顿悟到科林竟是罗伯特家中照片里被偷拍的那名男子,好奇心驱使她去一探究竟,寻求新鲜刺激,他们自愿投身到陌生人罗伯特和卡罗琳精心为他们埋下的陷阱。这对“不正常夫妇”密切关注着科林这个美貌男子,他的照片成为他们新的性爱体验的神助,这也拉开了一场残暴血腥的屠杀的序幕。

四、死亡——“只爱陌生人”的最终结局

同是同性恋又是施虐者的罗伯特是谋划这起奸杀事件的主导者。正当科林与玛丽一心一意的迈入陷阱中时,在罗伯特家就餐前,罗伯特打了科林一拳,科林没有还手,反而默默隐忍了,甘愿担当了被动承受者的一方,在罗伯特的试探中,他确定了科林的女性地位,此后就更加的肆无忌惮。在他带领科林前往他的酒吧的路上,他紧紧握着克林的手,手指交叉而且一直用力扣紧,罗伯特故意选择了一条能拍碰到尽可能多熟人的路线,他更多地是一种炫示。科林使得罗伯特看起来容光焕发,这是他与卡罗琳在一起时看不到的一种朝气,因此,罗伯特看中科林作为他和卡罗琳最后的奸杀对象也不足为怪。

最高潮的一幕发生在科林最后被罗伯特以及卡罗琳当做性玩具被杀害、淫猥、奸淫的一刻。“她把下嘴唇上的血迹都集中到食指上。然后把血涂抹在克林的嘴唇上。”而在这残忍的一幕发生时,科林的状态是平静的,他已经完全的沦为了罗伯特与卡罗琳性爱的工具,至此,这种变态的性爱关系已经走向高潮,科林也完成了他向女性角色的最终转变,而这一代价是走向死亡。

五、结语

两对陌生人的意外邂逅,给彼此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波澜,他们凭靠着对于他们来说的陌生人的慰藉,挽救了彼此陷入僵局的性爱关系。“只爱陌生人”使他们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寻求痛苦的兴奋至高点,这是男女主角彼此相互吸引、契合的结果。作者麦克尤恩让我们细心品味这篇文章中的人性,并且是不带着一丝怜悯之心投注其中,“只爱陌生人,不要爱陌生人”。

参考文献

[1]伊恩·麦克尤恩.只爱陌生人[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梦见陌生人 篇六

“我的母亲告诉我,她昨天晚上梦到一个陌生人背对着她,她开始时感到有点害怕,后来就问,你是谁?那个人一句话也不说,也不回头,于是母亲就去推他,结果发现那个陌生人身子非常轻——母亲一推他,他就一下子掉进了一个大箱子里,当母亲就再往箱子里看,那个人却不见了。当时母亲感到非常奇怪,但是还没有感到害怕,可当她转过身时,却发现那个陌生人就站在她的面前,这把她一下子就吓醒了。我母亲从来就不相信迷信,但是那个陌生人在梦中的表现,似乎与鬼神一样,简直无法解释。这个梦对母亲的影响很大,她显得紧张、焦虑,尤其害怕在睡眠中再出现类似的梦境,为了母亲的健康,所以我想请分析师解释一下这个怪梦。”

■梦分析师:

这个梦从表面看,显得比较难以分析——情节比较少,可以分析的信息相对也很有限,对梦归纳一下,就是梦见一个陌生人掉进箱子,转眼又活了,使人感到奇怪又害怕,影响到梦者以后的睡眠。

我们把梦中关键部分解剖一下,首先是有关梦中陌生人的出现,从象征的角度来看,陌生人一方面可以代表梦者所不熟悉的其他人,同时也表示着梦者自己尚不了解的性格部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梦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人过于敬畏或过分关注外界纷争的话,晚上就会遇到陌生人。这陌生人象征着对他人的不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梦者自身的能力受到了抑制的话,也会在梦境中出现陌生人。在此梦中,这个陌生人可能指向的就是儿子,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在逆反心理的笼罩下,突然地向自己的母亲“发难”,对一个没有思想准备的母亲来说,忽然感到朝夕相处的“乖儿子”转瞬变成了“陌生人”。而陌生人被推一下就掉入箱子里,母亲感到他“身子很轻”的感觉亦是母亲感到陌生人“年纪很轻”的转义表达。实际上这个梦境的真实含义是亲子关系的象征,儿子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自己独立自主了,在母亲的眼里,一个人掉到一个奇怪的箱子里是非常危险的,而实际上掉进去的人突然消失了,转眼之间长大了,因为他没有消失,而是活生生的站立在母亲的面前,从小孩(很轻)变成了大人。

另一个使人感到兴趣的就是梦中的“大箱子”。在过去,如果梦见箱子通常表示梦者即将出远门,箱子代表准备携带各种旅行物品,然而现在,旅行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对箱子的认识和象征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一般代表某些陈旧物品的储放地点或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梦中的箱子在精神层面上表示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必要性。箱子还象征梦者怎样隐藏自己的感情,也许准备隐藏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以及深层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母亲把“行同陌路”的儿子推入大箱子,是潜意识中希望把儿子占为己有,是自己“陈旧物品”的一种,不希望他长大、离开自己,所以这个梦说明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具有“保护过度”的倾向,这对儿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7.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 篇七

忽然,他听到了外面传来一阵“咚咚咚,咚咚咚”的响声,小兵心里想:难道是妈妈忘记带钥匙了?还是丁丁叫我一起去公园玩?他放下笔,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走过去,问:“您好,您是谁呀?”陌生人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

他慢慢地走到书房里,搬来椅子,站在椅子上,从猫眼里看见是一个陌生人,他想:我该怎么办呢?这时,小兵灵机一动,眼珠子一转,想起了妈妈对他说的话,他就在猫眼里大喊:“我家当警察的外公来了。”

陌生人听到这句话,直达哆嗦,一溜烟不见了。

8.陌生人的作文:陌生社会 篇八

在时,发生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冷了多少人的心,在马路上,年仅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路过了18个路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悦悦已像木偶一样瘫作一团电子眼记录了一段视频,十八个路人,两名司机共四十只眼睛都没有发现,或就是对其“视而无睹”。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良知还在吗?在视频中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在血泊中孤独挣扎的小悦悦,很多人流了泪,很多人心流血了

我们习惯了熟人社会怎么生存,怎么“守望相助”,怎么“远亲不如近邻”,但却不习惯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面前掏出爱心,传递爱心,我们学会的是怎么明哲保身

想当年我们学习雷锋,学到的酒只有明哲保身,保全自己吗?雷锋他每一次帮助别人都会依依惜别,鱼水情深,那时是一种多么好的`社会风气。

就在小悦悦走了的那个月,24岁的刁娜在下班途中救起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女孩,但她也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断了腿。她说,一条腿换来一条命,我只希望小悦悦的悲剧不要重演。

如今,我们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失去了良心,我们要怎么才能变成有良知有人情有道德的人呢?

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相互信任,信任的断裂——加重了道德的沦落,社会的沦落,难道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沦落的国家,成为一个沦落的人吗?

唤醒我们的良知吧,从小事做起,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有道德的中国人,有良心的中国人。

9.都市陌生人 篇九

小区外的行道树,头天还好好的,一晚上不见了;马路对过那家做了几十年生意的小烟纸店,突然就蒸发了;再过几天,横幅拉出来,又过几天,机器开过来,轰隆隆几下子,三十年前你和幼儿园玩伴打过玻璃弹子球的那排弄堂,只剩一堆散砖头了……

说实话,身边总这么天天向上,弄得我们玩命好好学习都赶不上趟了。我们老觉着自己哪个地方不对了头,这副德性,如果不唐突动物的话,倒也可以叫作“惶惶如丧家之犬”。

二十多年前,上海的王安忆有篇小说叫《悲恸之地》,讲的是山东农村一个小伙子,姓刘,想出去卖姜赚钱,顺便也长长见识。头回出门,就到了上海,没承想在大马路上和同伴走散了,结果大上海成了大伤害,他受不了一个人担惊骇怕,最后自己跑到一幢百货大楼的顶上,冲着下面的人群大喊大叫,等警察到的时候,“他朝后退了一步,消失在平台前面”了。

小伙子在房顶上,望着脚下这座城市的时候,他也惊叹,“多么美丽的上海啊!”那会儿我们正年轻,这城市还在苏醒的前夕,王安忆也还没来得及写《长恨歌》。我们跟着小刘一起,“俯瞰着这个伟大的城市,极目远眺望,望见了楼房连成的遥远的地平线”,跟他一样,“心中充满了雄伟的情感!”那会儿我还真有点不明白,城市这么伟大,小伙子这么年轻,怎么好好的,结果让自己“消失”了呢?

小伙子一消失就是二十年,这座城市也魔术一般高了起来,快得连小朋友学“雨后春笋”这个成语,老师都不用拿什么竹林之类的来解释。如果现在还有个小刘到上海,他会发现那幢老百货大楼顶上已经望不到什么了。要是心细,他多半会觉出,当年让那小刘惊惶失措的本地客,今天大多也仿佛成了陌生人。

10.我们都是陌生人 篇十

可是有一天, 我经过他的办公室时, 他却叫住了我。我有些惊讶, 也有些警惕, 他是公司的一个小头目, 虽然权力触及不到我的部门, 但总归是比我高一级的, 难道我近来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他走近了两步, 我却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 我就这样隔着一定的距离等他开口说话。他笑了笑, 又低头想了一会儿, 终于试探着开了口:这个周末你有没有空, 我们去喝茶。听说你很喜欢看电影, 业余时间还给报纸写评论, 我这儿有个挺好的法国电影, 你拿去看看吧!我看他伸过来的手里, 放着一张崭新的光盘, 是一个我平时就想看却怎么也买不到的精彩电影。于是我机械地说着谢谢, 接过来就赶紧走开了。

那个电影实在是很棒。可我的脑子里, 一直在盘旋着他那种真诚在我看来却是暗含深意的微笑。我将认识他之后的每一天都细细回想了一遍, 实在想不出自己曾经有什么地方得罪或有恩于他。我在去还他影碟的一路上, 终于下定决心要问个明白, 我不想无缘无故地受人恩惠。尤其, 是一个几乎陌生的人。

他听了我的问题, 照例是很友好地笑笑:其实真的是没有什么事, 我只是看了你发表的一篇电影评论, 恰恰我也喜欢电影, 所以想与你聊聊, 交个朋友;毕竟, 我们的生活里, 不是只有工作……

11.陌生人作文 篇十一

记得有一次上击剑课,因为击剑有很多装备,所以我的剑袋很沉。那天烈日当空,我本来就有点不舒服了,再拖上这么沉的一个剑包,可想而知,有多难受了。我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靠上车里的柱子,就觉得有点犯困,还感到一阵阵寒冷。此时,我多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呀!过了一会儿,我感到更加头晕了,更加天旋地转了。

恍恍惚惚之间,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说:“小朋友,你不舒服吗?我这里有风油精,帮你搽一下吧。”我顺着声音望过去,是一个漂亮的姐姐。她的眉毛弯弯的,像一弯月牙,眼睛又大又亮,像是会说话似的,好漂亮呀!小姐姐又接着说:“可能是有点中暑吧?在车站里很热,上了车又很凉,可能一下子不适应。把汗擦干,再搽点风油精,休息一下就没事了。”这时,我激动的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是呀,我和她完全是不认识的,但她不怕麻烦,毅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我连忙对她说谢谢,她在两站后就下车了,而我竟然连她的名字也没有问到。

这件事令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充满善意的,我记住了这个漂亮的小姐姐,也记住了她的善举。我也要以她为榜样,多帮助有需要的人,做一个热心的“陌生人”。

12.正视陌生人 篇十二

正视陌生人

泉州七中高二(14)班李少聪

茫茫然地看书,茫茫然地考试,茫茫然地生活,茫茫然地一下子把自己从原有的坐标上拿开,却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的位置,两眼茫茫然而心中顿生哀愁,我们是否真的已经缺失了心灵的一角?

当我们以纯真的自我融入异己的社会,行色匆匆的我们,有多少人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回音,当我们走在街头,看着身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能否用一种善意的.、温暖的眼光看他们,并觉得他们中并不个个都是大尾巴狼?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太粗糙,不知道哪一天,他或她被陌生人骗了,而受惩罚的却是整个社会和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人们只好紧紧地裹着自己的盔甲,用自己的盔甲把别人排斥在千里之外,而自己也活得越来越不自在。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了钱以后很多人都变得不喜欢他。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将他带到镜子钱,问:“现在你有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的确,倘若我们也如富人一样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那么,我们的亲人会离我们远去,朋友也会变成陌生人,而陌生人却也无法走进我们的世界,最终,我们的世界只会剩下孤独。

但是,倘若我们用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宽容的双手扶起曾经上海过自己的朋友,用广阔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即使我们再不幸,被陌生人伤过一回、两回、三回,那么。年轻的我们又何必害怕、彷徨,生活中又有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着坚强?

13.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 篇十三

中国的单位制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伊始, 国家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通过控制单位来将所有就业者牢牢地束缚在单位体制中, 掌控者几乎全部资源, 并以单位制为中心, 形成一系列社会制度, 对于城市社会的管理和城市居住空间的塑造以及经济分配都产生直接影响。单位制社区成为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叠合的共同区域, 而且承担城市的大部分社会职能, 由此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类似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熟人社会”一般。随着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兴起, 单位制度逐渐走向消解, 单位制社区也丧失原有的功能和作用。商品房社区日渐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类型, 由此而形成的是陌生人社区。城市社会治理模式也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中国城市社会进入到后单位制时期, 这种转型不仅意味着权力、资源、空间等方面重组, 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城市社区形态、人际关系、阶层结构。

一、后单位时代陌生人社区特点

城市社区是社会结构变迁和转型的承载体。与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单位制熟人社区相比, 后单位时代陌生人社区在治理方面、邻里关系方面、空间结构以及权力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

(一) 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

与乡土社会中的熟人社会一般, 在单位制“熟人社会”里, 社区的构成成员基本都是单位的同事, 工作和生活具有高度的重叠性, 成员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和了解, 人际关系也是围绕社区展开。而随着城市全面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 单位制作为中国社会城市管理基础架构逐渐解体, 个人对工作单位的依附关系大大减弱,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开始脱离单位控制, 成为“社会人”, 城市社区进入后单位时代, 邻里关系发生变革和嬗变, 逐渐陌生化。在货币主义的冲击下, 社区之间的邻里关系陌生化, 传统的邻里关系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二) 社区治理方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下, 城市社区管理的直接主体是单位, 社区实行的管理制度也与单位息息相关。这种管理体制下, 生活在社区的人从生产到生活全都受制于单位, 国家通过单位控制城市居民经济生活的所有资源, 实行“管治”, 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社区居民的意愿与利益无法通过合法的制度化途径予以表达。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单位制逐渐让出管理主体, 无法继续实行“管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城市社区开始出现社区管理“真空”和“缺位”。多元主体逐渐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 城市社区“自治”应运而生——即为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等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但是,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呈现出碎片化, 尤其是社区的陌生化, 很难充分发挥社区的自组织功能, 无法得到不同阶层民众的一致认同, 缓解不同阶层的冲突和矛盾。

(三) 社区空间结构的分异与隔离

在传统的单位制社区中, 社区生活和单位生活高度重叠, 生产、消费、养老等功能都集中单位于一体。社区空间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和同质性。而陌生人社区由于社区居住成员的高流动性, 以及其异质性, 社区空间结构上是分异的, 并相对松散和开放。陌生人社区的社区主要功能是居住, 因此, 外人很容易进入其中, 造成社会阶层的差异及彼此的隔离。

二、后单位时代陌生人社区生成机制

后单位时代社区的陌生化与我国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变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社会结构变迁促使我国城市社区由“熟悉”向“陌生”过渡。

(一) 陌生人社区是社会变迁、发展的产物

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描述到: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 形成一种差序格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 打破了这种格局, 其中, 最主要的是陌生人的出现和进入。生活的社区中, 充斥着没有任何关系的大量陌生人, 无法让生活在社区的人连接在一起, 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居民就会缺乏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性和认同感。

(二) 单位制的消亡促进催生陌生人社区的形成

在单位制社会中, 单位充分发挥着国家的行政权力, 掌握着社区的全部资源, 人人都封闭地生活在单位组织之中, 单位社区是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熟人社会”。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单位社会走向终结。由“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控制体系向“国家—社区、社会团体—个人”协同参与的模式转变。在社区中, 人们生活的地位与自主性得到提高, 加之住房体制改革, 大量商品房出现, 社区居民流动性提高, 职业与社会地位开始出现分异, 以金钱为中介、以产权为纽带的社区成员不再有特殊的“熟人连接”, 彼此生活在各自的空间中, 相互分割与隔离。

(三) 当前快速的社会流动是加速陌生人社区的生成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后, 社会流动加剧,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到城市, 扩大了城市空间和规模。而城市社会成员中一部分人收入得到提高, 开始摆脱传统单位型社区, 从中分离出来, 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外来人员对传统单位制社区依赖性较强。社区成员的身份也从单一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和分化, 加剧了社区陌生化。

三、后单位时代社区认同建设难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单位制逐渐走向终结,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到城市之中工作、生活, 加剧社区陌生化, 也使城市社区基础的社会治理处于无序状态, 无法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对于陌生人社区的认同建设, 在当前呈现出以下难题:

(一) 社区治理权力移交难题

单位制的终结, 使单位从社区组织管理权力角色中退出, 许多原本由单位所“代管”“代办”的事情开始转移到其他个体, 企业、学校、社区开始具备相关功能。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发生转换, 从“单位”让渡到“社区”。社区成为居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基本生活共同体。而当前的社区依旧按照单位制的管理方式, 受传统街居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治理过程中, 政府依旧发挥重大的功能。行政力量在大量介入社区的日常事务和居民公共生活领域的同时, 又无法全方位地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呈现出行政权泛化的形式化, 无法建立有效的引导性机制, 使居民丧失参与共同体的意愿, 大部分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

(二) 社区公共道德培育与建构难题

在后单位时代陌生人社区中, 社区居民不再具备熟人社会中的某种“血缘”“地缘”等关系纽带,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是彼此隔离, 不具有强有力、普遍性的伦理道德与纽带, 所有人都是陌生的、不信任的。如何能够使陌生人社区中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有认同感, 重新建构居民间的社会关系?这需要继续发挥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与价值, 发挥政府在公共道德建构的主导性作用。

(三) 共同体困境

“共同体”是社区的本质。生活在同一区域, 但是没有情感认同和交往合作的人群不能算作是社区。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塑造“生活共同体”,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使其成为“社会共同体”, 通过社会化方式, 构建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精神共同体”。在当前我国陌生人社区建设中, 主要难题就是社区认同与参与不足, 人们对现有社区的概念理解为只是一个居住的概念, 没有归属感, 对于社区的建设持有“事不关己”的态度, 造成“共同体困境”。造成这种现象, 郑杭生认为是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导致的人际关系疏松化和日常生活的公共化造成的。刘少杰认为, 社会人的职业群体生活摆脱单位, 职业与生活分割, 社区只是居住的地方, 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社区的发展, 对社区的依赖性不强。无论哪种原因, 社区建设“共同体”都面临很大困境。

四、结语

如何能够在后单位时代更好地针对陌生人社区做到社会单元的治理, 核心在于实现社区从一个单一的地域共同体到人们的精神共同转变的社区再组织化 (后单位时代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 , 以此来实现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因此, 需要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社区治理结构, 利用各方主体的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为社区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并通过资源动员, 让社区居民积极加入共同体的治理, 将个体的利益融入到公共福利之中, 建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社区成为真正的地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何绍辉.场共同体——陌生人社区建设的本位取向[J].人文杂志, 2015 (04) .

[2]田毅鹏, 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06) .

[3]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02) .

[4]田毅鹏.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N].社会科学报, 2010-8-28.

[5]浩杏春.后单位时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探讨[J].大连干部学刊, 2009 (11) .

14.《陌生人》 篇十四

Publisher: Dutton; First Edition edition

The Stranger appears out of nowhere, perhaps in a bar, or a parking lot, or at the grocery store. His identity is unknown. His motives are unclear. His information is undeniable. Then he whispers a few words in your ear and disappears, leaving you picking up the pieces of your shattered world.

Adam Price has a lot to lose: a comfortable marriage to a beautiful woman, two wonderful sons, and all the trappings of the American Dream: a big house, a good job, a seemingly perfect life.

Then he runs into the Stranger. When he learns a devastating secret about his wife, Corinne, he confronts her, and the mirage of perfection disappears as if it never existed at all. Soon Adam finds himself tangled in something far darker than even Corinne’s deception, and realizes that if he doesn’t make exactly the right moves, the conspiracy he’s stumbled into will not only ruin lives—it will end them.

在酒吧、停车场或杂货铺,陌生人就这么凭空出现了。他的身份无人知晓,他的动机深不可测,他的一切都不置可否。他在你耳旁低语几句后马上消失,只剩下呆若木鸡的你慢慢拼凑你已经分崩离析的生活。

亚当·普利斯输不起: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幸福的婚姻,两个优秀的儿子,以及美国梦的所有附属品:一所大房子,一份好工作,一个近乎完美的生活,然而陌生人闯入了他的生活。他先是听到关于妻子科琳的一个秘密,这足以让他崩溃,他质问妻子,此时完美的海市蜃楼瞬间崩塌,像是从未存在过。很快,亚当发现他身陷一个比科琳的欺骗更加黑暗的深渊之中,而且如果他再不采取行动,这场阴谋不只会毁掉他们的生活,而且要为其画上句号。

15.陌生人 篇十五

一天上午,阳光明媚。我一蹦一跳地走到小花园,欣赏着竞相开放的花儿,色色俱全,花香扑鼻,眼前的一节,令人心旷神怡。

突然,一个陌生人鬼鬼祟祟地跑过来,望望四周,慢慢把手伸到树枝上,摘了一朵鲜艳的花儿。我看到这情景,不禁皱了皱眉头。心想:这个人太不保护环境了,中国的脸面就是被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人给丢尽了,据说,中国人只要去过的国家,许多商场都将在门口牌子上,用中国字写着:中国人请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违反者处罚,谢谢!甚至有些商场还会写:中国人请勿进。难道中国人不会创造好的环境?我一定要制止他!我走上前去,一场激烈的战争开始了:

“喂,你有事吗?没事就走!”陌生人没好气地冲着我喊。

我大声说:“你不该破坏绿化!你破坏绿化,也就是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哟嘿,小小毛孩,教训人呐!”他眯着眼,夸张地拍手大笑,“你一个屁孩管得了我,城市不就是我家,我随便摘我家的花,有你事吗?”

我恼火了:“哼,城市是我们自己的所住的家,我让你破坏你的房子,你舍得不舍得?”

陌生人无话可说,给我翻了个白眼,生气地走了。我叹了口气。

16.优美现代诗歌:有一种陌生叫阻隔 篇十六

草儿用稚嫩的茎芽期盼

突兀的山岩

挺直僵硬的`身躯

固守冷漠

破冰的小河唱着情歌

匆匆的鸟影在柔风里搭窝

干涸的泪水

映照出罗泊湖

贫瘠的春色

柳笛儿声声

牵扯出春的外壳

时间和空间把

关于季节的遐想来割舍

当我静静地凝视

才知道有一种陌生叫阻隔

立秋

我听到秋的冷瑟瑟落下

好似受到不堪承受的负重

精神的堡垒在逐渐坍塌

冬天即将归来,凄惶

秋叶不能忍受无边的严寒和冰冷

就像太阳落入北极的深渊

倦鸟扑棱着双翅找寻春天

昨儿还是夏日

今儿已成秋天!

一个单调的声音在心底响起

嘎吱嘎吱

它使我晃晃悠悠

康斯泰勃的干草车正渡过河

碾转了无数春秋的车轮漫过浅水和心坎

那个古老的磨坊

17.陌生人诗歌:陌生人?陌生人 篇十七

凭借这款上线3 月用户就超4 万的匿名即时聊天工具,华东师范大学姜宁团队去年获得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150万元天使投资。 日前, 刚毕业的姜宁又在A轮融资前拿到了来自青松基金的千万元风投。

不过,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已经无关“几度”了,是另一个全新的平台。

用“点名”了解陌生人爱好

今夏的丽娃河畔,姜宁从国际关系研究院毕业,成为第一批“90 后”研究生。 申城连日高温,他的团队却无一人缺席创业。

眼下,这个创业刚满周岁的团队居然重起炉灶,与主流的人人网、微博、微信模式 “背道而驰”,开始专攻陌生人社交,开发出一款名为“Simplr”的社交应用。

这个单词源自英文Simple(简单、纯粹)。 与传统社交应用最大的不同是,用户每次登录都是结交新朋友,而非维护熟人关系。 目前Simplr向上海31 所本科院校开放通道,注册用户已达数万人。

“几度”初获成功不久,姜宁便与合伙人 ——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研究生陈之弘深聊了一次。 两人发现, 从大学生使用“几度”的习惯看,他们或许并不想与 “半熟人”聊天,而索性选择与“志趣相投”的陌生人攀谈。

去年底,“几度”停止更新,Simplr开始接棒。 Simplr所有用户虽然匿名,但须经过严格的校园身份验证,包括后缀为edu的邮箱认证或校园卡认证,以及真实头像认证。 Simplr基于用户地理位置运行,打开第一个界面,排列着许多同样在线的大学生用户头像,只需点击某个头像就开始聊天。 同时,也可指定结识某所学校或学院的学生。

“90 后” 更了解 “90 后”, 他们发现陌生人之间往往面面相觑。“但如果有人请教我一个问题,我会很乐意回答。”姜宁说。于是Simplr被注入新功能,用户可“点名”让对方回答六类问题,包括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这样,一来一往就聊上了。

有个朋友告诉姜宁,在Simplr找到了知己。 这名男生喜欢歌剧,同龄人里实在小众。 每次使用Simplr时都会询问对方兴趣爱好,偶然一次结交到另一名歌剧迷女生,两人一拍即合。

在“宿舍办公室”开会工作

Simplr推广中, 团队在校园人流密集处张贴海报、 分发传单。 果然,这种社交新模式受到欢迎,三天内就有500 多人成为“忠粉”。

但好事多磨,他们刚上线就遭遇即时通讯环节“死循环”,导致用户无法正常注册。 从得到反馈到问题解决,团队仅用了1 小时。 原来姜宁团队创业之初,利用两间闲置的8 人宿舍,分别给设计组和技术组用。 团队12 个男生的吃住和工作都在其间完成,7 个女生每天到宿舍“上班”。 一旦平台出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应对。

校园中,一直流行室友“卧聊会”。 然而在“宿舍办公室”,姜宁团队每次睡前开“卧聊会”,内容紧紧围绕产品,聊到兴致浓时,会起身继续工作。 如今毕业了,宿舍无法续租,姜宁在闵行莘庄租下了一栋别墅。 20 多人团队在别墅内同吃、同住、同创业,就像一个大家庭。 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也没有统一的打卡机制。

团队技术部门中,几乎个个都是“夜行”程序员。 上午,姜宁召集策划团队,商定平台优化方案,列出交给技术部门的工作。下午至深夜,就是技术部门编写代码和功能调试的时间,大家常到黎明时分才收工。 等姜宁起床,就能基于前一晚的成果开始新一次策划。

找到投资“团队”的投资人

今年6 月初,姜宁团队开始接触投资人,洽谈“pre-A”轮融资。但连着几家未果,姜宁也很无奈。不过,现在他们找到了谈得拢的投资人。估值环节之后,出手就是“千万级”。投资人说,风投看重的不光是大学生匿名社交前景, 更是对姜宁这支团队的投资。 因为姜宁曾带投资人看过“宿舍办公室”,投资人当即就对他们简朴务实的办公氛围啧啧称赞。

去年7 月创业初,姜宁就对团队提出:成员放弃手头的学生工作,除了上课都把精力放在创业上。 这让另一位合伙人小朱犯了难,因为小朱正参与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考虑再三,小朱逐步交接掉项目工作,全身心投入自由创业。 每每提及此事,姜宁总忍不住感激团队。 他们平均年龄才22 岁,其中还有4 位大一的学弟学妹。 川妹子李如愿就读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刚入学没几天就加入团队,负责产品推广。 这是她大学的第一个暑假, 看到微信朋友圈满是老家同学发的四川火锅照片,她直言被馋到了。 但她说,留在上海更能分享与众不同的经历。

18.陌生人来信 篇十八

梅女士几年前就退休了,退休之后就在小镇经营着一家书店。平常日子里,书店里只有她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梅女士时常被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所包围。丈夫去世多年,儿女们经常不回家。每当夜幕降临,梅女士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绝望感,甚至觉得生之无趣。突然有一天,一张明信片不知从哪里寄到了她的书店,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孤独的世界里,有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你抱团取暖?”落款写着:“你好,陌生人。”梅女士仿佛听到某种声音在呼唤着她,她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

往后的每个月,梅女士都会收到一张来自陌生人的明信片,明信片上记录着陌生人生活的点滴。梅女士猜测陌生人应该跟自己一样孤独无助、惶恐不安,急切地想找个人倾诉内心的想法。陌生人会把自己遇到的很多有趣的事情告诉梅女士,梅女士也从这些趣事中发现了不一样的人生。渐渐地,梅女士感觉她和陌生人似乎已然成了各自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分割了。如果梅女士很长时间没有收到陌生人的明信片,她就会担心起来,害怕陌生人出了什么事。而一旦明信片到来,梅女士就觉得自己重新活了一次。

有一次,梅女士的家人无意间发现了这些明信片,以为梅女士在谈黄昏恋。梅女士连忙否认,但家人并不相信。梅女士没有再说什么,因为她不愿意把她和陌生人之间的秘密告诉别人,生怕会破坏了那份温暖而又神秘的美好。梅女士非常想跟陌生人见上一面,但她又不知道陌生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连个联系方式都无从知晓。梅女士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也许陌生人一开始就没打算见面,又或者陌生人有什么别的难言之隐。

1月末将至,陌生人的明信片还未到来。梅女士有些忧虑,害怕出了什么事。正想着,明信片悄然而至。明信片上写着:“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寄明信片了,感谢你这么些年不厌其烦地接收我的明信片,分享我的生活点滴。不过这次医生说我没有多少日子了,能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跟你倾诉我的故事,我已无憾。孤独的世界里,总有一个人与你抱团取暖。谢谢你!”落款是:“再见,陌生人。”梅女士看完很想大哭一场,但她忍住了。她想,如果陌生人在场,大概不愿意看到她伤心的样子。

不久,梅女士将自己的书店名字改成了“陌生人来信”。她依然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书店,也在等待着什么。也许某个陌生人的明信片很快就会到来,又或者从此杳无音信,但终究会有个结果。

(郭靖荐自《三联生活周刊》)

责编:Ester

上一篇:如何做好财务分析评价下一篇:债权转让协议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