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精选4篇)
1.《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 篇一
《最后一分钟》评课稿
周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周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把学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
一、在谈话中导情。
课堂伊始,出事紫荆花的雕塑图片。走近香港,了解香港。进而带学生走入,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课题“最后一分钟”又意味着什么?人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这种导课的形式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迁移和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感受情感。
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本堂课上,周老师让学生观看香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带领学生感受屈辱的历史。录像看完,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纷纷举手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受。
三、将情感“铸”进学生心中
理解“铸”字时,先通过了解这个字的本意。对比“铸进”和“放进”的差别,引导学生体会“铸”的深刻,深刻地留在心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侵略者的残暴,以及香港曾经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通过“虎门销烟”的事件,将这份感情升华了。
四、利用朗读表达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作为诗歌更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周老师对于这首诗的朗读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初步感知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在理解了某段文字后由学生们对比着读:老师与学生的对比,学生与学生的对比。课文最后是师生齐声的朗读,整个过程听到的是孩子们越来越精彩的朗读。老师没有过多技巧的指导,只有感情的渲染。
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高涨,每个人都能积极投入。略显不足之处是,老师如果能从诗句中抓住那最能表达情感的词语来切入,引领,可能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刻。
2.《最后一课》说课稿 篇二
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烘托气氛、推动情节,表现中心,反映人物性格。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总让人有一种感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代替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究。做老师的好像很少考虑更多,包括其中的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让学生从体验角度、从情感出发,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感悟其中的奥秘。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设计探讨课文……接下去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因在应试题中也会考这方面的内容。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有哪些呢?”
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然后又不失时机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准备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情感,不断鼓励学生提问。谁知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同学突然举手,为了体现平等,以示关怀,我便用柔和的语调问道:“刘晔同学,你有事吗?”刘晔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以问一下吗?”我说:“当然,你有问题说明你在动脑,应该表扬才对。”于是,我停下原来的讲课内容,示意他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他捧起语文书,说道:“51页中,第19段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中,爹妈不关心学习,老师叫学生丢下功课浇花;钓鱼时放学生假,这值得写吗?另外20段中写‘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韩麦尔先生这么多废话,不是浪费了这宝贵的最后一节课吗?”听完这个同学质疑,我觉得有些出乎意料,如果不给予回答,显得不妥,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短暂的思考,我灵机一动,叫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的话是不是废话,与中心有关吗?有同学说:“这与中心有关,通过自责,能更好表现出高度民族责任感,爱国之情。”还有说:“这‘最后一课’不是指45分钟的一节课,意思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后边不是说,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课。所以老师憋在心里的话是有时间说的。因此这不是废话。”我心头一颤,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3.小班段一课三研评课稿 篇三
小班第一学期的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以内物体的数量,但按数取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选择的数学活动是《小鸡吃虫》,这是一个以游戏贯穿始终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用感官感觉到游戏中3以内的数量,学会按数取物,知识点得到提升。而且能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下面就由我来说一下我们一课三研的研讨开课经过及本次活动后的评析内容。
首先来说一下我们在一研前的教具准备,在确立活动的内容后,我们准备了多样化的教具,每个孩子的小鸡头饰、各色毛毛虫,数字胸饰及相匹配的数字小箩筐,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身临其镜的效果,我们还设置了一个大草坪,让孩子们在情境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学习。
在上周三第一研的活动中,我们罗老师按照教案的设计,一环接一环地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端,我们总结归纳了有几下几点:
1.幼儿入场时马上入坐不够游戏化。
2.教师带孩子听音乐做规定动作太死板,没有很好带幼儿初步感知数字123.3.幼儿看数字找小箩筐前的示范过于简单,用图谱效果会更好。
4.幼儿的数字胸饰直接贴好,不利于幼儿对数字的巩固认知。且胸饰粘性 不够,容易掉落。
5.在小班数学活动中我们罗老师的语言不够严谨,也可以再童趣化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一研后我们的教具组教师马上把教具进行了改良,新增了图谱,并把数字胸饰改成了数字挂饰。罗老师也对活动进行了重构,进入了周五的第二研,在第二研中,幼儿入场时由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进入活动室,一开始就进入了很好的活动氛围,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教师的示范也非常到位,(由于这些孩子在平时生活中对1—3的数量关系掌握不够)所以在“小鸡找虫”环节这一环节,也就是活动的重难点环节,遇到了新的问题,孩子们看数字找到篮子后再马上找对虫子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孩子不能按数取物。加上实物篮子太大,毛毛虫在篮子底里不能直观地看到,给老师的评价也带来了难度,所以在二研中,活动的难点没有突破,教学目标3没有很好的完成。
二研后,为了突破难点,我们罗老师集思广义再次对活动进行了重构,把活动的第三环节“小鸡找虫”分成了两个小环节,先引导孩子们在找对篮子再去找虫子,孩子们会更容易掌握。我们的教具组再次修改了教具,把实物篮改成了纸篮,在引导孩子按数取物时,可以直接把虫子贴在篮子上,这样能让老师和孩子更直观的看到数量的对与错,幼儿易纠错,老师易评价。
经过了一研和三研,今天三研活动中就显得比较成熟了,就今天的上课环节来看,罗老师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活动一开始教师扮演了鸡妈妈的角色带领孩子们进入游戏情境,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将自己融入到幼儿当中,与幼儿一起边做操,一边渗透了数字“123”的数量教学,孩子们在做动作的同时也巩固了3以内的数量,第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也是活动的高潮部分,罗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示范、观察、动手操作,把孩子的原有经验进行提升。再提高难度,让幼儿看数字找篮子再找虫子。活动最后让小鸡宝宝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回家,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情感。今天的活动中难点有了突破,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接下来评一评罗老师的教学手法,在整个活动中罗老师采用生动直观灵活的教学手段,尊重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活动中始终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师做到了最少干预,最多引导,最大鼓励,并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如让一平时不是非常能干的孩子上来在按数取物,教师给予了肯定,其实这是对这个孩子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幼儿的引导。整个活动教师是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成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罗老师的教态富有感染力,举止从容、语音语调比较平和。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积极投入情境,师生互动也是相当有效的。
当然本活动也存在较多遗憾:
1.小班的数学课,教师语言的严谨性还是不够。
2.环节把握还是不够到位,作为一个有时间规定的活动课来说,整个活动时间有些过长,有些环节可以适当紧缩。
4.《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 篇四
陈老师是一位年轻有活力的老师,相信她一定为本次的赛课付出了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背后这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一次又一次的打磨,才造就了今天这堂课的精彩。陈老师那娓娓动听的嗓音,简洁优美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让人如沐春风,意犹未尽。纵观整节课,处处皆精彩。
一、趣味导入揭课题
于永正老师说过:“无情无趣不成教学。”开篇伊始,陈老师用一则绕口令很快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初读绕口令,有些难度,细心的陈老师便给孩子们范读,既降低了认读的难度,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真好。接着陈老师相机出示扁担的图片,并让孩子们说说扁担的作用,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他们侃侃而谈,说了不少扁担的作用呢!随后陈老师揭示课题——朱德的扁担,衔接自然,环环相扣。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孩子们无法具体感知,陈老师又出示朱德的简介,一起走进这个伟大的人物。
二、言语激励增自信
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评价语言,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更能影响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陈老师毫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嗯,不错!”“你真棒,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读的真响亮,能当小老师教大家吗?”整堂课,陈老师都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与孩子们共同探究新知。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孩子们很紧张,不敢举手发言,但是陈老师的激励语言,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备受鼓舞,并快速喜欢上了她,从而让学生缓解了紧张,适应了课堂。课堂上学生乐于表达,勇于展现自己,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双眼;那一声声充满自信的回答,就是陈老师课堂的成功所在。
三、识字教学夯基础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这节课,陈老师就非常重视字词教学,从板书课题时就强调“扁担”一词是这节课要学写的生字,然后在田字格中范写,并让学生一起书空,加强识记印象,通过给“扁”字扩词,并说说“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担’字?”,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集中识字时,陈老师不仅出示生字,还给每个生字配上形象生动的图片辅助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引领学生从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到词语中认读等交流识字形式,特别是对“德”这个字的识记,陈老师处理的很巧妙:“德字右下方是‘一’和‘心’,说明朱德同志一心为民。”既加强了字理结构的识记,又让学生初步感知朱德同志一心为民的精神,升华了情感。特别是放飞气球、开火车读词卡的小游戏,可以说,把识字教学推向了高潮。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汉字教学充满了生机,活泼有趣。整个识字教学环节由易到难,让孩子在多样的认读形式中自然巩固,水到渠成。
四、品读感悟升情感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才能入情入境。本节课陈老师以读为本,把读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在陈老师的引导下读得有滋有味,整节课书声朗朗。
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通顺读准确,整体感知课文,随后陈老师让孩子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朱德的扁担是干什么用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挑粮?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孩子边读边思。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感受当时挑粮的艰辛,由此实现了学生个性在朗读中张扬,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如果在品读环节中能加入老师的范读就更好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齐读环节减少些,学生个人品读环节再增加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五、汉字书写展魅力
汉字展现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一笔一画都蕴含着无限诗意,值得人细细品味。《课标》要求写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怎么落实?这就得在每节语文课中扎扎实实地训练。本节课,陈老师进行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在指导书写环节时,陈老师指导学生“一观察”、“二范写”、“三识记”、“四临写”。“一观察”,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二范写”,陈老师范写生字时洒脱自然,一撇一捺都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识记”,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有利于学生词汇的积累。“四临写”,学生有了前面的识字基础,再进行临写难度自然而然就小多了。陈老师对于生字的指导,有章有法,循序渐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陈老师本节课抓住了低段学习写字的特点,但汉字的书写量稍有些多,如果指导书写汉字时数量再减少些,精细地指导两个字,相信孩子们的字会记得更牢,写得更美。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堂深刻、有情趣的语文课。本堂课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尽显语文味。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恰到好处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展现出陈老师教学功底的扎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 语文评课稿
★ 评课范文
★ 评课稿范文
★ 评课格式范文
★ 优秀语文评课稿范文
★ 《画风》语文评课稿
★ 语文微课评课稿
★ 小学语文评课稿
★ 语文评课发言稿
【《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推荐阅读:
《最后一课》续写09-10
续写最后一课09-22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11-17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8-13
最后一课小学阅读答案06-23
最后一课阅读文答案08-12
小学课文最后一课原文11-04
《最后一课》读后感400字07-01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11-10
小学上好期末安全教育最后一课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