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反思高中数学

2024-12-15

课改反思高中数学(精选14篇)

1.课改反思高中数学 篇一

新课改下的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课改反思高中数学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 要求教师, 决不能再“照本宣科”, 而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 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改变教法, 在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 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 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 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因此, 课改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经过猜疑、尝试、探索,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 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 基于对学生的观察, “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 “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 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 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 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 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提倡进行变式教学:一题多问式、一题多解式、一题多变式、多题一解式, 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改革角度看, 充分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及时合理完善解题步骤, 以此锻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 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 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 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时应注意, 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 不等于思维活跃, 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是否适用所有学生, 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 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 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只有经过思考, 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总之,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5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以至更少的时间内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另外, 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课件, 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还是能力的要求, 都有一次大飞跃。会不会学习,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 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较多, 主要表现在: (1) 学习懒散, 不肯动脑; (2) 依赖性较强,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不会听课, 记笔记; (4) 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5) 不懂不问, 一知半解; (6) 不重基础, 好高骛远; (7) 不总结, 不归纳。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 学法与教法结合, 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 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练习是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托,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作业试卷, 及时批改, 认真统计, 寻找其共性问题, 对问题给予及时指导, 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 更有实效性, 通过精讲、精评, 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 从纷繁复杂的习题中找到本质的共性的东西。另外, 习题、试卷评讲还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 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 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六、师生情感交流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才能逐渐自然消失, 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 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学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师的成功要靠学生的成功来实现, 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 一切为学生着想, 才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潜能, 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3.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存在问题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改;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广泛的得到推广。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在高中阶段,数学对大家来说都是比较吃力的科目。高中数学的课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与传统高中学术教学相比,有着很大的灵活性,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角色的认识不清或错误。 在新课改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由其主导,在这种角色转化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对此认识错误,在课堂中讲给学生的很少,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的模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少,有些学生投机取巧不务正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自主合作的推行要在学生有足够的自制力的前提下,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是有限的,需要不断的提高。

2.过分运用赞许激励措施。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给与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有的老师过分的运用表扬, 不论学生学生表现好取得进步了,还是表现不好退步了,都给予其表扬,这样的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表扬的价值,并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不能一味的忍让,犯错误了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将批评与表扬结合起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3.存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形式化现象。新课改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高中数学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和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有的教师却把教学过程形式化,例如设计的教学活动比较的随意,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不能让学生受益。

4.数学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数学教材是根据国家的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但是新课改的数学教材中中发现以下问题:知识点安排顺序不够合理,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材内容有所删减,并且有些内容的顺序有所调整。但是有些版本的数学教材将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内容安排在不等式的前面,这样造成在学习函数的集合、定义域、值域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知识点的删减不利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例如根式运算的简化,就不利于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学习;还有有些地方的知识点衔接不得当;

二、对新课改高中数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课程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的理解新课改的内涵,并将新课改的理念内化,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

1.活学、活用教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媒介,不只是教教材而使用教材教。作为教师要深入的理解高中数学教材,可以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对于脱离课标要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进行删除或修改,对于不足的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新课改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需要教师发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断的扩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3.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着复杂的公式和推算方法。有些时候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容易将复杂的问题讲明白。但有些时候,使用多媒体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可以直观的将内容展现给学生,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高中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能够使教师及时的掌握当前信息,方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课程,我们要将之付诸行动,把课程设计的目标、理念和课程的内容、结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把课程的内容定位、结构关系和学习指导、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将探索与实践结合起来,使高中数学教育不断的得到完善和发展,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个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于永志.实践创新以完善数学教学--对高

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与教学探索[J].中国科

教创新导刊,2010(30)

2 翟新荣.树立教育新理念,创新教法促课

改:高中数学新课改探索[J].教育战线,2011

(10)

3 李雷.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沙

棘(教育纵横),2012(12)

4.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四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这几年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体会颇深。

一.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变革。首先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传授式逐渐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式、自学式、互动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式。教学策略有原来的布置巩固练习到布置巩固及预习:每堂课结束前布置下一节课预习内容。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时而出现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即充当了“控制者”“评估者”和“组织者”,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学耗时多,收效低。

教师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中英语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部分教师仍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语法、词汇知识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听、说、读、写的课内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听不懂,讲不出”。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在传统的课文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侧重课文内容的分析并讲解语言知识点上,未能通过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升各方面能力。因此,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少,学习效果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文教学把课文看成是信息的载体,使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材料,使他们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信息的获取能力只能通过参与信息的获取过程来获得,因此逐渐采用:读前,导入——预测„ „读中,略读——细读——精读 „ „读后,复述——讨论的教学模式

1、导入:阅读铺垫(Warming up 部分提问、讨论)

2、预测:主题理解(Pre-reading 及题目、插图理解)

3、略读:段意理解(分段、找主题句等)

4、细读:细节理解(W/H问题、选择题、填写表格等)

5、精读:语篇理解(文章结构、遣词造句)

6、复述:课文运用(缩写、填空、)

7、讨论:加深理解(问题讨论、结果展示)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学习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

又如在语法教学方面,传统的语法教学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往往是教师列举句型,告诉学生属于什么语法现象,它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出若干练习题,学生做对了就算学会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依赖的状态,没有体验,没有问题,没有思维活动。新课程要求语法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杜绝单纯传授、讲解的做法。因此采用了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语法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语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学”变“导学”,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借助各种工具书和利用平时所学的各种学习方法,灵活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及各种能技,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本人认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出现,使之能够主动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主动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的下一步工作才会有意义。

2.开发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信心,意志不够坚强等。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其恒心和决心。如果老师急于求成,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其逐渐失去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制作导学案布置预习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性学习,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利用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及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 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使我强烈的意识到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要教好学生,首先教师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必须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新教材内容很多,材料也很多,我们要懂得合理重组,删减教材内容,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和多媒体应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材特点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组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成为研究性的教师。

教师还需注重研究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能力,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妥善结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做出评价,对他们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给以肯定,重激励,重发展。

总之,通过几年的新课改的实施,有收获,也有困惑,还有不足,需要改进,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本人会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教学。

5.小学数学课改反思1 篇五

1、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反思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有的小学数学教师以大纲为纲,机械的把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导入环节,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在教学准备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器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针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能够为小学数学做好准备,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反思

6.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7.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篇七

一、遵循的原则

1. 和谐互动:

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交流、诚恳辩论, 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 促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 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西方谚语云: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 但你无法强迫牛喝水。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 是教育影响学生的关键。以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性不强,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互动。因此, 把师生互动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 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 这是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 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2. 真切体验。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切体验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通过体验才能深刻领会知识, 才能内化, 产生情意变化, 形成多种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考教育。

二、策略的选择

1. 预设教学文本, 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教师预设文本导读路径和切入点。教师应注重教材与学生认知的联系和融合,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对教材再加工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文本, 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思索教学思路, 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对学生的引导。理出导读的切入点、连接点、困惑点。这样就使教材成为学生认知的支撑,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依据教材、课程标准、社会背景、学生认知水平, 确保预设文本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如对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先介绍了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险状况, 引导学生选择和处理相关信息。

2. 合作学习, 促进学习过程的深化。善于提出有深

度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艰苦思维的愉悦。学生认识兴趣的形成有多种制约因素,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力量和教材的相关度。对学生发展最优的相关度是教学条件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力量开动起来, 并把它导向一定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针对那些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内容, 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提问, 并努力使设计的问题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 让学生从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中获得答案, 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

三、流程的安排

1. 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上课时, 首先运用多种方法, 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因此, 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情境化, 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即以言诱景、以形设景、以情激景、以理育景,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因和条件。

2. 引导信息加工。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调动起学生学习欲望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 或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信息, 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去分析、概括, 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而学会学习。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信息收集的帮助者、信息加工的引导者, 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遇到困难, 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拨, 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引导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引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 引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引导还须把握好“度”, 防止回到原来的知识直接传授的老路上去。

这种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其结构模式和方法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探究政治教学的有效方法,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8.课改反思高中数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深入领会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思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新课改中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传递者,而应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课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掌握、

获取知识的能力远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和发展观念。此外,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还要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教育目标来设计教学计划,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思考、交流、讨论来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帮助学生构建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应当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心位置,通过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内容出发,抓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样有利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问题情景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说明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重要性。由于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的动力,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之后主动获取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尤其对于高中数学概念、定理等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启发、指导下,通过认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多媒体教学法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图形、图像、动画等手段直观演示,使抽象、微观的事物得以具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

三、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结论本质,更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一中心,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所要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探究问题中已知条件的隐含价值和使用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一种或多种思路,并结合已知条件的隐含价值和使用方法对所探寻的解题思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直至获取最佳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主动提出一个或多个首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运用所学数学概念、技能和结论本质的同时,体会数学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

四、对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中,教师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依据,这种目光短浅的评价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借助新课改这一契机,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和实践,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学生发展状况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构成整体认识。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季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新西部:下旬刊,2011(2).

[2]王云华.树立教学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方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

[3]卢邦生.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参考,2011.

9.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九

十二中学教师

冼少邦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和兴趣,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改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重视物理实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

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改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10.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

大竹县庙坝中学

杨昌志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四川省从去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

(一)(二)的认知

人教版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昼夜交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P15);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P(16);动口:引导学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P4)。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近两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近两个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对付高考,我们不得不把以往的旧地理课本搬到了课堂,因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人口的变化”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工作上与现行的高一地理新课程的要求明显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师手中没有挂图,上课只好用手画图,这一方面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老师教学进度。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相对缺乏,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此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这些也都对新课改教学带来困惑。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

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组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1.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 反思

一、新课改提出后的英语教学

新课改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面对着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为当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可以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方法,也可以使教师在沟通中认识到自己不足,从而不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成就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教学法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许多挑战与实际情况是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我们要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使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二、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

英语教学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国家与学校较多的师资投入,但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的师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不得不承认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条件较差,比如多媒体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是很难较深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仅表现在教学能力上,更表现在自身修养上,这对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障碍,学校没有重视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及教育就是一种师资力量投入不足的表现。

2.应试教育使师生走进误区。

应试教育制度在我国已经很长时间了,其实在一定时期,应试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因为它是从国情出发的,决定了它是难以改变和影响巨大的。在教学与学习中,过分重视语法的培养而忽略实际的应用,使学生甚至不能自己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过分重视书面写作而忽略用英语交流,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单纯的一门学科、一种负担,没有兴趣可言。虽然这种现象是交际语法学欲急迫改变的,但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仍给新课改带来一定困难,令人堪忧。

3.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深。

新教改的提出对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新的指导,但教师对教改的认识普遍不深,除了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教改任务外,对教改的研究题目不求甚解。有的教师虽然对新教改的要求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完成教学方法中的转变,那么学习新教改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对新教改下的英语教学的反思

对当前英语教学在新教改下的反思,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使英语教学得到更深刻更彻底的改革。

1.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其难度决定了它的投入是比较大的。只有完善教学设施的建设才能使英语教学的起点与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接近,才能实现对教育设施的利用。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也应该自省自律,只有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教师在和谐的气氛下将英语教学进行得游刃有余。

2.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既然应试教育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在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应试目标的同时改进一下教学方法也未尝不可,二者并不冲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出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英文语言交流、打造一个英文与母语结合的双语课堂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3.应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与应用。

12.课改反思高中数学 篇十二

1.以教定学。

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强烈。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结果设定的教学重点与实际的教学点不相吻合,很难看到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以本为本。

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成为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所授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观察和实践被束之高阁。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受教学活动计划的影响大。教师认为教学的最理想状态是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每当学生的思路与预设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预先的设想作出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

4.学法单一。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缺乏信息交流。课堂上很少看见同学间的交流和探讨,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二、反思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反思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实现自我感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索及学习能力。

反思二: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要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教学成为充满激情的过程,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过程。要给予他们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关爱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和尊重学生。

反思三: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中要转变教学方式

第一,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高中政治课中的一些政治概念和原理很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教育家赞可夫说,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巧设疑问。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政治课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把图画、幻灯片、录音、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去。

反思四: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中应转变角色

13.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学

简介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课改的浪潮,虽然各种模式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现状结合课改的要求对新教学方法阐述自己的一点建议。

一、新课程改革的概况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职业中学学生现状介绍

职业中学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对于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说,在工作上存在了很大的难度;又由于当前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形势,普通高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职业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并且,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因此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根本无心学习。另外,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环境优越,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因此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

但是,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结合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三、新课标下的中职数学教学之我见

首先,树立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中学将成为我们新的起点和人生跨越的开始。

给学生一个较低的门槛,小步快跑向成功。自信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可以说,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是能否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由于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中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是个位数。这些学生在初中时不被关注,从而留下了很多的消极思想,认为老师讲课跟我没关系,反正我以前就已经什么都不会了,自我放弃,没有学习的动力。而数学课不同于专业课从头开始,数学从我们上小学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学生长期落下的旧知识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数学课就”头疼”。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动力,然后我们开展教学工作才会顺利进行。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数学课与以前的数学课有很大的区别,职业中学的数学课本内容少,知识难度小,注重强调技能,而且在我们整个学习内容中占得比重也小,只要我们认真听讲,一定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核心,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课堂。

2、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解析几何教学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因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在讲解立体几何中,我们可以安排动手操作课,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立体几何图形,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提高学习动力。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关爱他们,尤其是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最迫切需要信任,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其热爱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3、抓住课堂效率。据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职业中学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后没有完成作业的自觉性,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的效果。鉴于这种现状,教师只有抓住课堂效率,让学生“忙”起来,参与课堂的活动,思考。向40分钟要成绩,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技术活,熟能生巧,注重的是练题,所以教师在课堂安排上要给予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应该偏低一些,以适应大部分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次,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做为一名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课改和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要真正体会新课程理念,作为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需要做的工作还相当的多,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学习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最终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目标。

石楼职业中学

曹溶珍

下 的 数 学 教 学 反 思

14.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解读与反思 篇十四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我认为,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现在的学生幸福地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是让学生把学习当做是一种内在的追求, 一种爱好!

当我第一次拿到“数学课程标准”, 就被第一页的三句话吸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第一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的学习状态, 首当其冲就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 而且还是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这样的学习, 还会使学生感到不幸福吗?

二、反思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没有遗憾并不完美, 没有问题缺乏真实。新课改势必要在摸索中前行, 我们可能会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际中看过或听过的, 我试图通过五个典型的不等式, 和大家一起来分析思考。

1. 创设情境≠任意编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 也有一些情境是人为编造的, 不切实际, 甚至是无效的, 是为情境而情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至少应考虑一下情境的真实性与情境的有效性。

2. 探究学习≠拒绝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课堂上没有探究是不是就不能教学?

有一位教师在教“统计”时, 让学生把每种花的数量统计出来后在方格上涂色, 并且标明所统计事物的名称、频数范围、单位名称等, 接着问道:“你们能不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学生有的说“漂亮的花”, 有的说“数花朵”, 有的说“你最喜欢哪种花”。接着教师提示名称:“我们把这种图叫做统计图。”

我们知道, 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 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 “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 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 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 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 挫伤积极性;第三, 学生个性不同, “探究式”也好, “接受式”也罢, 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我们可能见到如下非常熟悉的镜头: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 学生围成一圈, 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 学生马上动了起来, 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教室里很是热闹, 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 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 成了专门的发言人, 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

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 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 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2) 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

(3) 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 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像不能友好相处、讨论过于喧哗、远离讨论问题等。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4. 提倡鼓励≠无度表扬。

现在一些老师常常喜欢采用以下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一是过多廉价表扬;二是不敢否定学生;三是大搞物质刺激。课堂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赞赏应该有“度”, 千万不可滥用, 否则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 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5. 张扬个性≠不要纪律。

有一次去听课, 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 而是各种小礼品, 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教师不断地提问题, 学生跳着、喊着、抢着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我还没有回答呢?”学生们小手如林, “老师, 我, 老师, 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 老师全然不顾, 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 有人质疑:孩子的个性自然是得到张扬了, 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 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 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 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 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 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 养成尊重、理解他人, 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 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上一篇:提高高中成绩方法下一篇: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