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2024-11-21

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精选10篇)

1.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篇一

【 论文 主题词】 现代 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

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2.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篇二

20世纪90年代, 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入, 介词语法化研究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数量越来越多。虽然也有评述介词研究成果的论文出现, 如万莹的《现代汉语介词二十年》 (2008) 、史冬青的《汉语介词研究评述》 (2007) 、李瑞的《近年来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论》 (2005) 等, 但专门对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文章还不多见。我们试图在对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分析这些成果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并预测了介词研究的发展趋势, 希望对以后的介词研究有所帮助。

一、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外语法化理论的引入, 运用这种新理论对介词进行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我们就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介绍。

金昌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论文《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1996) 中就探讨了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及过程。在阐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时, 他说“徐通锵先生认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变异之源’, 据此, 他提出‘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个公式对语言系统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认为, 用这一理论来观照动词向介词的虚化问题, 可以解释许多过去难以解释的问题”。也就是说, 金昌吉先生同意徐通锵先生的观点, 认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随后他还解释了“把”字句、“被”字句和“比”字句出现的原因, 并提出了认识虚化现象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即系统性、持续性、限定性、同一语义范围内的优选原则、词义渗透、虚化链、分离和类变。在谈到虚化的过程时, 他认为动词虚化的过程也就是词义由实到虚的过程, 这一过程“以意义为依据, 以句法地位为途径”, 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中间有许多相关的环节。一般来说, 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过程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 X (动→介虚化过程中的词语) +NP之后出现另一个V (p) 。这是X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2) 某些实在义素消失, X与另一个V (p) 之间的相互制约减少。 (3) 义素的进一步失落, NP范围的扩大。 (4) 句法位置的基本固定化。这些观点在他的专著《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中也有体现。

陈昌来这方面的成果有专著《介词与介引功能》 (2002) 和一些论文。他在论文《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2002) 中认为, 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 即虚化为介词的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 或者是充当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 否则, 动词没有虚化为介词的基础或前提。他还认为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刘丹青的主要成果有专著《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 (2004) 和论文《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 (2001) 等。他指出大多数介词还处在由实词向虚词的语法化进程中, 完全虚词性的介词很少, 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赋元动词是介词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是“连动句的句法环境”是汉语前置词来历的主流。他认为动词向介词语法化具有单向性、渐进性和叠加性。

齐春红、邱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了动词向介词的虚化。代表性的成果是《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的入句位置》 (2003) 。他们认为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背景信息, 为了表达新信息, 就必然创造一些介词, 这就是现代汉语中介词大量产生的认知基础。

张旺熹在论文《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 (2004) 中“重点描述了汉语衍生为基本介词的动词的非终结性特征, 并认为, 非终结动词在句法语义上都要求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 形成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 以满足句子语义完形的要求。而当一个句子同时出现多个动词短语时, 受语言结构主从关系原则的制约, 非终结动词短语就要发生语义降级, 可以说, 汉语介词可能是一部分非终结动词在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中由语义降级而产生的句法后果”。

除了上述成果以外, 关于介词语法化的成果还有:傅雨贤等人的专著《现代汉语介词研究》 (1997) ;张谊生的专著《现代汉语虚词》 (2002) 等。论文有:马贝加的《介词“向”的产生及发展》 (1991) 、《介词“沿”的产生》 (1992) 、《介词“同”的产生》 (1993)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1997) 、《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 (1999)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000) 、《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 (2003)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的《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1995) ;李琳莹的《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1999) ;陈安平的《介词“问”的产生》 (2001) ;陈勇的《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 (2005) ;陶振伟的《“到”的语法化》 (2006) , 《“拿”的语法化》 (2006) ;何洪峰、苏俊波的《“拿”字语法化考察》 (2005) ;邵宜的《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 (2005) ;刘永耕的《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 (2005) ;孙福婷的《动介的非完全语法化状态》 (2006) ;肖任飞、陈青松的《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 (2006) ;周芍、邵敬敏的《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2006) ;黄敬轩的《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 (2007) ;刘祥友的《“向”的介词化过程》 (2007) ;林运运的《“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2007) ;郑宏的《介词“将”的产生》 (2008) ;刘瑞红的《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 (2008) ;范志飞的《“和”类虚词的语法化》 (2008) 等等。还有很多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论文也以此为研究的对象,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对介词语法化研究成果的介绍难免以偏概全, 也会存在疏漏之处, 但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语言学界对介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这些年来对介词语法化进行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 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语言理论结合汉语实际进行研究。

借鉴国外的语言理论或语法体系研究汉语语法其实从汉语语法学建立之初就开始了。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马氏文通》 (1898) 就是模仿西方的语法理论体系写成的, 比如它模仿西方语法名词、代词的“格”而为汉语设立了“次”, 认为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一一对应等。又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 (1924) , 它的体系主要来自英国《纳氏英文法》等。但这些成果的不足是抹杀了汉语的很多特点, 没有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而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研究汉语介词语法化的成果同样是借鉴了国外的语法化理论, 但并没有照搬照抄, 这些成果是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汉语中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特点进行的研究, 借鉴先进的语言理论不仅促进了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化, 而且也解释了汉语研究中各种界限的划分难以“一刀切”的原因。

(二) 研究成果不断深化, 研究思路不断拓宽。

通过梳理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 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前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介词的来源和研究介词的语法化过程, 如《介词“向”的产生及发展》 (1991) 、《介词“沿”的产生》 (1992) 、《介词“同”的产生》 (1993)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1997) 、《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 (1999)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000) 、《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1999) 、《介词“问”的产生》 (2001) 等。研究介词的语法化原因和机制的成果也有, 但比较而言较少。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研究介词语法化的过程而且进一步剖析介词语法化的原因和机制, 如《实词虚化的机制》 (1998)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2002) 、《汉语动词介词化动因考察》 (2005) 、《“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2007) 等。因此, 研究成果不断深化。

研究介词语法化的思路也越来越宽。不但注重介词的个体研究, 而且研究某一部经典著作中出现的所有介词, 如《〈韩非子〉介词研究》、《〈国语〉介词研究》、《〈西游记〉介词研究》等, 还有介词框架的研究, 如《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在N的V下”介词框架考察》、《汉语介词框架“PP”上研究》、《介词框架“在X前”的考察》等。

(三) 个体介词语法化研究充分, 对动介兼类的原因有了新认识。

在我们检索到的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中, 探讨某个介词语法化的成果最多, 如我们前面介绍的《介词“向”的产生及发展》 (1991) 、《介词“沿”的产生》 (1992) 、《介词“同”的产生》 (1993)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1997) 、《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 (1999)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000) 、《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1999) 、《介词“问”的产生》 (2001) 、《“通过”的语法化和语义研究》 (2006) 、《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 (2007) 、《“向”的介词化过程》 (2007) 、《“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2007) 、《介词“将”的产生》 (2008) 、《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 (2008) 、《“被”字的语法化及被字式的发展》 (2008) 等。所以说对汉语个体介词的研究比较充分。

汉语中引进语法化理论以后, 学者们对动介兼类的原因有了新认识。陈昌来先生在《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中说“现代汉语介词除了少数古已有之的传统介词和个别受外语影响而产生的介词外, 多数是在近现代汉语中从动词虚化而来的。……正是这一事实, 使得现代汉语的介词跟动词纠缠不清, 因为虚化是一种过程, 过程中充满竞争。有的词虚化过程比较彻底, 完全失去了动词意义和功能, 成为典型的介词;有的还没有失去动词性, 或者说, 有时表现为动词功能, 有时表现为介词功能, 相当一部分词是属于动介兼类词”。

当然, 在对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历时研究, 忽略共时平面的描写

有关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介词语法化的过程或机制, 而对共时平面的描写比较少。既然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那么介词的语法化就不可能是突变的,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应该有其发展变化的痕迹, 所以, 我们既要理清其语法化的历时过程, 也要在共时平面探究其逐渐虚化的轨迹,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是比较全面的。

(二) 研究“动介非完全语法化状态”的成果较少

孙福婷认为“动介非完全语法化状态”是指虚化程度不太高, 动词用法占主流, 介词用法还没有被广泛关注, 正处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过程当中的一种状态。我们的现有成果中研究“动介非完全语法化状态”的成果还不多, 像孙福婷的《动介的非完全语法化状态》 (2006) 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认为只有搞清楚了非完全语法化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印证我们目前得出的介词语法化的原因和机制的科学性, 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该深化。

(三) 介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有待加强

在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中, 我们应该加强对比研究, 如汉语介词语法化与印欧语中某一种语言介词的语法化进行对比研究, 也可以是汉语介词的语法化与汉语副词或连词的语法化进行对比等, 从而揭示其共性和区别, 有利于发现汉语介词语法化特有的规律。

三、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介词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

1.汉语介词是一个封闭的类, 其数量是有限的, 所以, 可以做到对每一个有语法化现象的介词进行研究。因此, 我们认为个体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将继续加强。

2.随着国外新的语言学理论的引进, 介词语法化的研究角度也将不断增多。目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动词向介词虚化的成果已经出现, 这类研究成果还将不断出现。

3.研究内容也会越来越广, 如对介词框架以及介词语法化以后对句式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可能将会受到关注。

介词是汉语中一种很重要的虚词, 对介词的语法化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介词的研究进程, 并促进对其他虚词的语法化研究, 从而带动对整个汉语虚词的研究。因此, 介词语法化研究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汉语学习》1996年第2期

[2]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万莹《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二十年》, 《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

[4]李瑞《近年来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论》,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5]史冬青《汉语介词研究评述》, 《东岳论丛》2007年第6期

[6]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7]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动因考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9]齐春红、邱渊《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的入句位置》, 《云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0]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 《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

[11]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3.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优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 现代汉语 语法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7-02

一、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通过学习现代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将来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或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这样现代汉语的语法内容主要包含词类、短语和句子三部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知识点非常琐碎,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使语法教学陷入了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用性差。和其他课相比较,现代汉语不像文学类的课程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愉悦身心。另外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普遍感到迷惘,学习没有目标,觉得语法学习没有实用性,对此学习兴趣不高。即使以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言类的知识成分所占比重也不多。

二是语法比较抽象。语法本身就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最大的性质是抽象性、概括性。表现在语言学专业术语较多,不太好懂,而且语法规则像数学公式一样,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普遍不高。

总之,由于教学内容抽象概括,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方法不当,未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暂时也无法感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的实用性,因而现代汉语语法课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有10多种,比较通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伯荣、廖序东的版本,有的学校还自主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通过调查研究,使用这些教材进行语法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在高校很多专业开设,不同的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编辑出版专业要培养编缉和记者,教学时侧重于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病句的能力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以语法知识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法现象,分析病句。对外汉语专业强调语言的使用,侧重于微观的语法现象的比较。针对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侧重点也不同的情况,谢达生提倡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他认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材还存在着不分对象,不分专业,不分阶段,一视同仁的现象,课程针对性不强,灵活性不够,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例,词类的误用,标点符号等内容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而言特别重要,可是却设置成了自学内容。而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缺乏实用性,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是侧重宏观而缺乏微观的分析,涉及的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

所以目前的语法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2.教学体系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同时,要辅以其他语法体系

我国的很多语言学家不仅重视语法规律本身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语法的教学,形成了科学语法体系和教学语法体系。朱德熙先生在《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中指出“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语法事实和语法规律的表述,即用来表述已知的语法事实和规律的框架,不是企图揭示语法构造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这里的语法体系即教学语法体系。王力先生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不仅要学习语法理论,而且要把语法理论运用于实践。把语法理论称为科学语法,把用于实践教学的语法称为学校语法。他在《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语法着重在实践,科学语法着重在理论的提高。这并不是说学校语法不需要理论基础,但是在中学里必须把理论寓于实际材料之中,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也不是科学语法不解决实践问题,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历史的关系等。学校语法和科学语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学校语法要以科学语法为源泉,科学语法要以学校语法为出发点。”他所提到的“学校语法”即教学语法。根据王力先生的表述,科学语法体系和教学语法体系是不同的。语言学发展到现在,科学语法体系有很多,如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三个平面的语法体系等,每个语法体系都有自己的优点。

那么教学语法应以什么为体系?上个世纪,我国规定使用的教学语法系统分别为《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简称《提要》),《提要》是在《暂拟》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也称为“新教学语法体系”,于1988年秋季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实施,一直贯彻至今。目前高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多达10多种,如黄廖版、邢福义版、陆小所版、胡裕树版等。不管哪个教材,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都是以《提要》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语法,也就是说现在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是传统语法体系和结构主义语法体系的结合。

我们认为,无论科学语法体系,还是教学语法体系,以结构主义为主,这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从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其它语法体系而言,结构主义语法体系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初学者,认知语法涉及其它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转换生成语法符号较多,比较抽象难懂,国内研究者都相对较少,因此教材选择了结构主义。但是结构主义语法体系本身也有不足: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地结合其它语法体系,避免结构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不同的语法体也可以相互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内容要有前沿性。

目前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较为落后,很多教材大同小异,知识陈旧落后,没有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语法理论上,可适当添加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举例时也可以结合当前热门的,比较新颖的语言现象。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进一步语言研究作基础。通用的黄廖本教材,现已出增订六版,每次增订都会或多或少地增添一些内容。最新版本教材上新增了胡裕树、张斌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动词等,但是力度仍不够。

4.教学内容要有学术性。

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中学填鸭式的教学,缺乏活力,没有学习自主性。为了改变学生这一现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就要体现学术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上课时我们除了讲一些定论的东西之外,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供学生自己讨论。并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搜集语料,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增加学习语法的兴趣。

教材只是编者语法观的体现。语法学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一语法现象,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可能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语法体系的不同语法观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学生会发现存在着不同的语法观,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读更多的课外书,不断地进行深究,增加学生语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如现代汉语教材大体系基本相同,但是小体系却不统一。对于词类的划分,不同的教材划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集中在词气词是否应该归入到助词,叹词和拟声词的归属,区别词是否应该独立等问题上,由于语言学观点不统一,划分的结果相应地就不统一。这些有争议之处很多,都可供学生讨论,通过课后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语法观。

5.要与中学语法内容进行有效对接。

高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部分内容在中学就学过,因此出现部分重复内容,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如句法成分、病句分析、复句等内容,学习兴趣当然不会很高。对此如何将高校汉语语法知识与中学语法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这是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重点。我们认为同样的内容,高校的讲授重在学术探讨,而中学的讲授在于阐明知识,侧重点应不同。

三、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目前教学改革已有多年,但大学教学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是一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之外还有研讨法、探究法、对话法、提问法、演示法等多种。但是让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教学有很多困难。一是中小学中一直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如果突然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无法适应。最终讨论会无法进行下去。二是班容量大,一个班50—60人,大班教学,课堂上不可能让人人都参与讨论。

虽然困难较多,但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研讨型的人才,我们也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可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课堂上一方面可采取与方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单纯讲普通话语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将普通话语法与方言结合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熟悉自己的方言。不仅对自己方言的认知加深,而且方言语法学习与普通话语法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讨论。语言发展变化很快,特别是网络语言中每年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新的语法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调味剂。课外一方面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方言语法调查。最初可以以自己的方言为调查对象,然后再扩大到对其它方言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更好地巩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所习内容进行归纳,让学生自行对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复习已学的知识,形成知识链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的语法特点中都提到重叠,若课后自行总结哪些词可以重叠,哪些词不能,以及重叠形式和语法意义,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会变得更加巩固。

总之,讲授法虽然比较呆板,但是是必须使用的方法,和其它的方法相结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讲授法占多长时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以一节课45分钟的时长来计,讲授的时间占到15—20分钟是最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教学活动比以前更加便利,方便了老师和学生,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老师和学生都过度依赖课件,老师离了课件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一味地照抄课件,无暇听老师讲解,还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后拷贝课件,把简单的照抄和拷贝课件当作学习的任务,课堂上没有互动,对知识不作深入的理解,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扬长避短。

2.将语法与语境有效结合

只有将语法分析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语法与语篇、语用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语法规则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加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孙在讲授词类时,就是把它放在具体的文章中,将文章中不同的词类用不同的字体来显示,培养学生的语法直觉,以提高其语法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语法学习与语音、词汇相结合,不能孤立地进行学习。

语音、词汇和语法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很多语法现象和语音、词汇有一定的关系。多义短语有些是由语音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如“他们两个人一组”“拿五块钱出来”,前者停顿处不同,语义不同,后者音强不同,语义也不同,和“出来”是否读轻声有关。有些和词的意义有关,“长五米”中“长”可理解成形容词性的,也可理解成名词性的“长度”,词义不同,短语结构就不同。

4.可尝试专题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每位老师承担一个或几个班的课程,从头讲到尾。而北京部分高校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几部分,根据老师的研究专长进行分配。这样教师虽只讲内容的一小块,但是可把内容讲得更深入,更细致。与吕叔湘先生提倡的专题研究类似,也可以称为专题教学。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少,有时间有精力进行充分地备课,以最优化的方式将优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5.举例要典型,生动有趣。

语言是门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文学作品的语言、网络语言、广告语言、街道名、店铺名、歌词、电影电视语言,小品相声语言等,学生对这些语言非常熟悉,在教学中将这些作为语法教学的用例,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语法的热情,进一步对汉语语法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亟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各种措施,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 篇四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大都不注重对汉语语法的学习,表现的过于“轻视”、淡化。所以语法大多成为我们的一大盲点。这门选修课的开设,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门学习语法的机会和平台。其实,语法学是语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还是学习语言的拐杖,特别是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它的规律。语法就是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总结和研究。我们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才不会闹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笑话和错误。

本课程目前共学习了五章。第一章汉语语法简史。汉语语法学的建立,通常以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起步晚的四个原因以及汉语语法学自1898年建立到现在的四个阶段;重点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成长发展的历史,并指出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第二章绪论。绪论一章分为七个方面来说:关于语言,分别从语言的功用、语言的本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认识语言,从而全面的理解语言的定义;关于汉语,明确汉语的重要性和汉语存在的历史,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的特点;语法到

底是指什么?给我们指出了语法真正的科学说法;语法和语音、语义,指出了语法和语义分别对语法的制约和影响;关于语法单位,简单的介绍了语法的四种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及其意义与作用;三组概念关系,简述了语法学中适用于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三组关系(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简单与复杂);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分析指出句法结构中的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三章语素研究。介绍归纳了语素名称演变的简况;重点从音节、意义和功能三方面介绍了语素的分类、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需分清的三种界限;简单的介绍了词根和词缀;最后讨论了有关语素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四章词汇研究。简述了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准词);从词与语素的区分、词与短语的区分讲了词的确定;简单介绍了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所列的形态、句法类型以及陆志韦在《汉语构词法》中分析建立的新的构词法类型体系;词的语法分类,讲了分类的两个角度(结构和功能)、分类的标准、分类的层级;接着讲了词类划分的五个标准;讲了词的跨类(兼类和活用),对兼类词的词性判定提出四种判定方法。

第五章短语。分两节来讲(短语的特点和分类、短语的变换个辨识),重点讲了短语的特点、词与短语的区分以及短语的变换。

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我发现该课程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语

言事实结合起来,用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来支撑观点,从而更好的掌握语法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去背一些概念和名词。“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邢福义)要认真领会、掌握语言学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注意把握知识的内在体系,自己头脑中要形成一个清楚的轮廓、脉络。

经过将近九个星期的学习,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目前的学习,只是跟随老师走,自己还缺乏一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不明白的问题不求甚解。“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想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认真上好语文课,传承中国文化,一定要重视汉语语法的学习,千万不能忽略语法的学习;前人研究汉语语法,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真正做到学好并掌握语法;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就像接力赛,需要一棒一棒的传递,也需要一棒一棒来通过努力达到目的地。前人留下的接力棒,我们需要接过来并且要加倍努力进行传递,这样,才能完成这次接力的任务,才有可能争取成功。

以上就是我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这门课程这学期的学习总结报告。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旨在揭示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它以当代人口头使用的活生生的语言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学习语法,掌握语法规律,领会分析语法现象的方法技巧,提高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5.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篇五

(带“• ”必读)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

 卢福波(2011)《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修订版),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杨玉玲(2011)国际汉语教师语法教学手册,高教出版社。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施春宏编著(200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孙德金(2002)《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参考语法

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施春宏编著(2010)《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刘月华、潘文娱、胡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

6.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1。

7.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篇七

“在”一词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在, 存也。按, 字从土, 与坐同意。”最早出现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中, 义为“存在”。分析比较《辞海》和《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对“在”做了动词和副词的释义, 但也不难发现许多不同:古时“在”可以表示“察, 视”之意, 而现在不能;现今“在”多了“介词”的用法, 这个义项在古时也是没有的;“在”与“所”联用虚化为表强调的词语, 没有了实在的意义。本文就将对其动词, 副词, 以及虚词做典型性分析, 以期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在”字, 对其语法化做初步的探究。

一、作动词, 表达词汇义

黄廖版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一类词。1而“在”则作为动词表示“存在”也是其最典型的用法:

1.“在”字的出现较早, 最早广泛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2.“在”字的词汇义发展脉络比较清晰。这些意义除了“存问, 察, 视”义消失以外, 其余各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

3. 其中, 义项“参加”、“留在”的语义比较抽象, 难以继续语法化, 也不容易构成可以重新分析而引起语法化的句式。

二、做副词, 表词汇义

汉语中, 副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类。既可以充当语法成分, 归入实词;又具有某些不同于实词的个性特征, 如黏着, 定位, 虚化和封闭。可以说, 副词是一类“半封闭”的词类, 且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和虚化, 现代汉语的副词仍然处于不断增长和消亡的过程中。

“在”有“正在”之意, 常充当状语。但也有其不同于一般副词的特征, 例如“在”不能修饰形容词。此外, 在张斌版的《现编现代汉语》中提到, 副词具有附着性, 大都不能单用, 比如问“味道怎么样?”只能回答“好!”或者“不好!” (形容词性) , 不能说“很” (程度副词) 2但“在”则不同。回答可以是“在。”“不在。”。此时当“在”作为省略句存在的时候, 又具有了实词的特征。可见, “在”作为副词的时候, 仍处于一个动词虚化的时期, 其实词的性质大于传统副词。

此外,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我在吃饭。”的说法。当其被译为英文为“I am eating.”。不难发现, 当“在”作为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 其作用类似于英语中的“ing”对正在进行式的标记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看, 其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而存在, 标示着一定的语法意义, 有具有显著的虚词特征。

三、作介词, 表达功能义, 起标记作用

“在”作为介词的用法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时权拥军在柴桑。”现代汉语中也一直保留该用法, 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 表示和动作、形状有关的时间、处所、范围和条件。

黄廖版《现代汉语》中明确指出“在”字作为介词的用法是由“在”作为及物动词的用法虚化而来的。处于实词虚化的一个过渡状态, 与及物动词“在”通行, 可以根据语境, 意义判别他是动词还是介词。但在有些语言现象中, 其二者间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例如, “在…中”结构中, 若中间插入的是名词性结构, “在”则充当介词;但在“艾滋病在蔓延中。”“在”又充当的是谓语中心语, 为动词。但如若后面还有后续, 如:“青藏铁路在设计中, 工程技术人员遇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在”又成了介词。可见, “在”作为动介兼类词在此类划分时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四、与“所”连用, 表功能义, 起强调作用

我们还注意到“在所不辞”等语言事实的出现。此时“在”和“所”字连用, 表强调, 后多接“不”。这样的用法仅限于一些四字结构, 并且大都是处于“在所不X”的凝固结构中。此外, “在”和“所”连用表强调, 不能单独使用, 此处的“在”的使用方式向我们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就表示此时“在”的使用已经进一步虚化了。此种用法“在”必须和“所”连用, 不能单独使用表强调, 有了极强的黏着性, 成了一个依附性极强的词缀。

在当今语言学对“语法化”研究大都停留于一些虚化程度很高的典型介词, 例如“被”、“把”等。而诸如“在”等语法化程度不高, 且正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词汇的研究并不多, 也不深入。经过本文对“在”语法化路径的详细面熟, 希望能使初学者对语法化研究有初步认识。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 (增订第四版) , 黄伯荣、廖序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第9页

8.现代汉语语音在语法中的标记作用 篇八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音 语法 标记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53-01现代汉语语音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法手段来使用,这对于口语语法来说尤其如此。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音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语音与语法的結合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汉语中的儿化、音节重叠、声调等语音形式所体现的语法意义各有不同,可以起到一定的标记作用,使我们在看到某种语音形式时,即明白其蕴含的语法意义。

1 儿化在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标记作用

在普通话系统中,er可以自成部分音节,如耳、儿、二、尔等,但不能与声母相拼,也不能构成复合韵母。实际上,在普通话中,er常依附在其它音节后边构成儿化音,使该音节成为一个带卷舌动作的儿化韵母,这种韵母被称为儿化韵,一般用汉字表示为“×儿”。儿化可以表达词语的语法意义,使该词语的词性发生改变,具有名词的特征和作用。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名词儿化,如:头儿、嘴儿、瓶儿、牛儿、信儿、眼儿、白面儿等。

(2)动词儿化,如:滚儿、盖儿、扣儿、夹儿、钩儿、刺儿等。

(3)量词儿化,如:条儿、点儿、根儿、块儿、袋儿、个儿等。

(4)形容词儿化,如:粗儿、活儿、圆儿、好儿、鲜儿、零碎儿、好歹儿等。

(5)兼类词儿化,如音节“huā(花)”可以儿化成“huār(花儿)”,儿化后,其语法属性有了较大改变,“huā(花)”可以表示度过、在支付或支出上用掉钱(动词),可以表示有杂色的、有花纹的(形容词),也可以指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名词),是一个兼类词,但是儿化后其就只能专指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名词)了。

2 音节重叠在现代汉语中的新语法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音节重叠非常常见,具体有AA式,如人人、家家等;AAB式,如聊聊天、走走路等;ABB式,如沉甸甸、绿油油等;AABB式,如安安静静、兢兢业业等;ABAC式,如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等;ABCC式,如傲骨嶙嶙、波光粼粼等。音节重叠在现代汉语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变化词形,二是能够使新词具有重叠前的音节所不能具有的语法意义。就第二个作用而言,我们可以把音节重叠作为新语法意义的标记来看待。

2.1 名词重叠AA式,具有“所有”“全部”“每一”等意思

如:家家、日日、月月等。

2.2 量词重叠AA式,可以表示数量上的增加,也可以表示“复数”

如:个个、块块、片片、堆堆、坨坨等。

2.3 形容词重叠为AA式、AAB式、ABB式、AABB式等形式,可以表示程度增加或减弱,也可以表达亲昵可爱或厌恶的意味

如:小小(的)、红红(的)、重重(地)、缓缓(地)、胖乎乎、毛茸茸、轻飘飘、稳稳当当、明明白白、安安静静等。

2.4 动词重叠为AA式、AAB式、ABB式、AABB式等形式,可以表示少量、短时、尝试等

如:尝尝、听听、跑跑步、哭哭啼啼等。

3 轻声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缀、虚词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语音序列中,有一些音节常常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值而不是原有声调,这就是轻声现象。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不是阴、阳、上、去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轻声也有调值,但轻声不标调,其发音时音长较正常音短,音强较正常音弱。一个实词或实语素根据实际需要音变为轻声后,其所表示的意义往往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实语素)变成不包含任何意义的词缀(虚语素)。实词(实语素)轻声化为词缀(虚语素)后,其存在的价值仅仅是在为构筑某种语法结构服务,从而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即轻声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标记词缀、虚词的作用。当然有一些词缀正在虚化中,还保留一定的词汇意义,这另当别论。

3.1 轻声的词缀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数量在词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大部分双音节词中,构成词的两个语素在词义表达上占据的地位往往不同,会产生前轻后重或前重后轻的现象,从而促使了词缀的出现,较常见的结构有:

(1)前缀。其表达形式为“第×”“小×”“老×”“阿×”等,如:第五、小猫、老鼠、阿姨。

(2)中缀。其组合形式有A+B+C(三音节词),A+B+(C+D)、A+(B+C)+D、(A+B)+C+D(四音节词),如吃得(不)开、犯得(不)着、滑不唧溜、酸不溜湫、花里胡哨。

(3)后缀。其表达形式为“×儿”“×子”“×头”等,如鸟儿、儿子、苦头。

3.2 轻声的虚词标记作用

虚词没有实际含义,不是句子的必要构成成分,但是它们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现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常见的虚词有“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呢”“啊”“嘛”“哩”等,这些虚词在现代汉语发音中都是读为轻声而不发原调,但大多在发音时要根据其前一个音节来进行音变。如语气词“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时,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就读作“呀”(y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等。

4 声调在现代汉语中的形态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类型,对于同一个字来说,可以有多种读音,这种有多种读音的汉字我们称之为多音字。对于多音字而言,不同的读音往往代表不同的含义,其所表示的词性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声调作为一种语法标记手段来使用,使同一个汉字的不同读音形式在构形和构词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声调成为一种形态标记。例如,“种”可读为“zhǒng”“zhòng”,也可读为“chóng”。读“zhǒng”时是名词、量词,表示植物果实中能长成新植物的部分、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胆量或骨气等;读“zhòng”时是动词,表示把种子或幼苗等埋在泥土里使生长;而读“chóng”时是形容词,表示幼稚。同样是“种”字,其在用不同的调值发音时,给予我们的语法功能提示迥异。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汉字还很多,如“差”可读“chà”“chā”“chāi”“cī”“chài”,“背”可读“bèi”“bēi”等等。

综上所述,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语音形式可以标记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儿化可标记名词,音节重叠可标记新的语法意义,轻声可看着是词缀、虚词的标记,而不同的声调可作为形态标记来使用等等。可以说,加强对现代汉语语音在语法中的标记作用的研究,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这也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宗济.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J].中国语文,1982(6):17-19.

[2]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4-35.

[3]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102-104.

9.汉语语法教案 篇九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讲解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词类,各类词的用法,短语结构的类型,句子分析和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复杂化和句式的变化等,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知识,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提高分析语句和识别、改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

词类之间的区别;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句子分析及确定句型;多重复句的分析;识别和改正病句。具体说来,词类部分,以虚词为重点,以识别同形异类词为难点;短语部分,以短语的结构类型为重点,以复杂短语的分析为难点;单句部分,以句子成分的划分为重点,以句型的识别为难点;复句部分,以复句类型为重点,以多重复句的分析为难点;病句部分,以判别病句类型为重点,以如何修改为难点。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一)语法是什么

讲语法,总要给语法下定义,然而语法的定义却是不大好下的。好的定义,应该符合准确、完备、简明三个条件。要做到这三条,是很困难的。高更生先生在《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中所下的定义:“语法是语言中大小音义结合体的组合、聚合规律。”(见该书第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定义,它符合“准确、完备、简明”这三个条件。此定义中所说的“大小音义结合体”即指各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这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既有组合问题,又有聚合问题。所以上述定义很准确,又很完备,它排除了“语言结构”这种说法的笼统性,又将聚合现象包括了进来。同时它也是简明的。

(二)语法学的分类

语法学分词法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词法学的研究范围是词的结构、词形变化和词类。句法学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法和句法有相互依存的关系。(1)合成词的组合情况与短语的组合情况基本一致,即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组合规律:主谓、偏正、动宾、补充、联合。这说明汉语在词的构造和句法构造上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结构规律。(2)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是语法功能,特别是词与词的组合情况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后者正是句法结构规律。例如,名词一般排斥副词,结合数量短语,动词、形容词正好相反。如“不黑板”“很粉笔”不说,可说“不走”“很好”。又以“看小说”为例,从词法进行分析,“看”是动词,“小说”是名词。定为动词、名词的依据很多,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看”可以带宾语,经常作谓语;“小说”经常做主语、宾语,而能否作主语、谓语、宾语等,正是词的句法特征,可见,词法是离不开句法的。从句法进行分析,“看小说”是动宾短语,这是因为动词“看”直接放在名词前,名词“小说”放在动词后,两者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动宾关系。而“看”是动词,“小说”是名词,这些词类定名正是词的句法功能的体现。可见,句法和词法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2.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是材料。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例如:鱼!妙!好!票!3.短语:短语是语法上和语义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语调成为句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短语有以下特征:

(1)短语是交际造句的备用的材料单位,语言的静态单位,短语本身没有进入说话的语言环境,没有目的性、针对性,没有语调。因而短语不等于句子,虽然有的短语独立出来比某些句子还长,但对它所从属的句子来说,它永远是小于句子的。

(2)从语言单位看,短语是句子内部的语法单位,是从句子里分析出来的,因此,短语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

4.句子: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1)句子的特征:

①句子都与一定的说话环境(说话对象、时间、地点等)相联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目的性(告诉别人一件事、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向别人命令或请求、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这就与词、短语不同。如单说“鱼”是一个词,但别人钓鱼时,看见鱼上钩了,就高兴得说“鱼!”这时的“鱼”就是句子了。这里的“鱼!”之所以成为一个句子,是跟“钓鱼”这个环境有关,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表达了一种惊喜的心情。又如“好文章”单说是一个偏正短语,但当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一篇写得十分精彩的文章,就激动得说“好文章!”这时,“好文章”就不再是短语了,而变成了名词性非主谓句。因此,词或短语如果具有了某种目的,就可以成为句子。

②句子有特定的句调。这是句子特有的,词、短语不具有。

③句子在材料上和结构方式上往往和词、短语等同。

词(短语)+句调=句子

(2)句子的种类

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可分为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分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句又分五种: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

(3)句子、短语、词三者的关系

句子和短语、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词、短语构成句子,句子抛开句调就是词或者短语,因此,句子在材料上和结构方式上往往和词、短语相同。但是,词、短语同句子也有不同,它们的区别是:词、短语没有句调,没有目的性;词、短语是语言的备用单位、静态单位,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动态单位,是“成品”。短语和词加上句调后从备用单位(材料)变成使用单位(成品)——句子。

(二)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按照不同的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定出不同的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有8种: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这8种成分是句子的一般成分。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独立语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四种。

三、中心词分析法

(一)中心词分析法

中心词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析句方法,又叫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叫多分法。大体上看,它把句子作为分析的对象,以找中心词为重点,以确定句子的六大成分,寻找句子的格局为目的,方法上以多分为主。中心词分析法不承认短语能作句子成分。如“小王认真地读完了马列的书。”一句采用中心词分析法便可作这样的分析:

小王 ‖[认真]地 读 〈完〉了(马列)的 书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中心词分析法的优缺点:

1.优点

能表明词与词之间的接连关系,有利于说明词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便于检查病句,便于教学;重视中心词的分析,有利于认清句子的格局,这对初学语法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中心词分析法存在不少缺点。

2.缺点

第一,中心词分析法原则上采取一词析出一个句子成分,不承认任何短语都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结果使短语的结构成分和句子的结构成分混淆在一起,看不清语法结构的层次关系,以致不利于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我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英汉词典。按中心词分析法,分析为“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定语、定语、宾语”一长串句子成分,看不出层次关系,而只看到某些词充当某成分。至于有歧义的结构,则更是无能为力。

第二,中心词分析法一般把句子分为六大成分,说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其他是连带成分,或说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其他的是连带成分。拿来一个句子,先找中心词,说这些中心词的关系是“主——谓”或“主——谓——宾”,这本来是它的优点,但如果不加条件限制,有时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句子的实际内容。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根据中心词来分析,则变成“天是天”“人民是人民”,莫知所云;有时分析出来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他不是我们的敌人”分析成“他是敌人”,不分析还清楚,一分析反而糊涂了。

第三,彻底的中心词分析法缺点太明显了,分析具体句子往往行不通,就有不少改良的办法。比如,有些语法书在分析主谓句时,第一步先分成“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中心词分析法,而吸收了层次分析的方法,但是为了坚守中心词分析法,以致不承认“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就是句子的成分,只说“主语部分主要的词是主语,谓语部分主要的词是谓语”,而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比如“读书很重要”“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如果说“读书”“学习的敌人”不是主语,不是陈述的对象,“读”“敌人”才是主语,才是陈述的对象,这是说不通的。有的语法书也承认短语能作句子成分,只承认“并列结构”“主谓结构”“的字结构”这几种短语可作句子成分,不承认“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理由很简单,如果偏正短语充当成分,等于定语、状语没有了,动宾短语充当成分,等于宾语没有了。还有的语法书认为“读书是很重要的”中的“读书”可作句子成分,即认为动宾短语也可作主语;但却又认为“我读书”中的“读书”不能作句子成分,“读”和“书”才是句子成分,即不承认动宾短语可作谓语。同一个短语,一会儿可作句子成分,一会儿又不能作句子成分,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一些改良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仍不能弥补中心词分析法的弱点。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析句方法:

《提要》较好地结合了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以说是一个以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为基础,同时采纳了传统语法的成果的综合系统。既能反映句子结构的客观层次,又能维持住句子的整个格局,并且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也较灵活。

(1)保留了“中心词分析法”的某些优点,强调了“句子的主干”。

《提要》指出:“所有的单句,不论多么复杂,如果把它逐层压缩,就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一般地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状、补语都压缩下来之后余下的部分。”并说:“遇到很复杂的句子,先把它的主干找出来,对于理解全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甚至跟原句相去很远。”我们认为,上面这段话,从语法结构和句子意思两方面把问题说得较全面,抓住主干只是帮助分析和理解句子的一种方法,不见得都能完全圆满地揭示句子的构造和表达句子的意思。《提要》分析句子采用了“符号图示法”。“ = ”表主语,“ ─”谓语,“﹏ ”宾语,()定语,[ ]状语,〈 〉补语。

(2)吸收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句子结构的客观层次性。

《提要》认为句子是逐层组成的,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只有主语和谓语(多半由短语充任,因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至于定、状、补及至宾语则只是短语(实即主语、谓语)中的成分,即是句子成分的成分。因此,它分析句子就基本上按照层次,但是不抛弃句子成分的名目,具体作业时多半采用“框式图解法”。不过,《提要》对分析句子还是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它有时采用“符号图示法”,有时采用“框式图解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它认为分析句子可以根据目的和情况的不同,既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一次就分解开来,也可以逐层加以切分。

四、短语、句子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切分法(阶梯形图解法)

切分法是一种从大到小、由外向内的分解法。从左到右。

(二)类聚组合法(树形图解法)

类聚组合法是一种从小到大、由内向外的合成法。从右向左。

(三)简易线条符号标记法

简易线条符号标记法也是表示层次的。简易法只是把它立体的阶梯层次符号变成线性链条式的符号罢了。课堂练习:

1.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大学生

2.我拿着书走进教室站着上课

3.他请李老师教孩子学外语

4.他送给图书馆两套书

5.看不看《子夜》这本书

6.世界珍贵稀有动物熊猫的故乡中国

从教学实践来看,似乎以采取“从大到小”的方式为好。因为,第一,从大到小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切分过程,用起来比较方便。第二,从大到小的方式,不必一定要分析到最小的层次才算结束,可以适可而止,避免繁琐。第三,复句、句群的层次分析都是从大到小的,语句的分析也宜采取同一程序。

六、分析短语、句子、多重复句、多重句群的步骤

(一)分析短语、句子的步骤

1.首先排除语气词和特殊成分。(句子)

2.总观全局,决定最大的结构关系和切分线,把这个语言片断分成两大部分。一般的短语两分,连谓短语和联合短语多分,兼语短语三分。

3.逐层解剖,到词为止,固定短语不再分析。

切分短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被切分出来的各个部分都必须有一定的意义。如“孩子个个健康”,不能切分成“孩子个个/健康”,因为“孩子个个”没有意义,应当切分为“孩子/个个健康”。“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不能切分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因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没有意义,应当切分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

(2)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之间,应能构成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如“跑出来了一个人”,若切分为“跑出/来了一个人”,显然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都各有意义,但两个部分在语义上却不能构成任何搭配关系,应当切分为“跑出来了/一个人”。(动宾)

(3)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搭配起来必须符合语段的原意。如“穿好衣服,准备好书包就出了门”中的“穿好衣服”不能切分为“穿/好衣服”,虽然切分开的两个部分在语义上能构成搭配关系(动宾),但它不符合语段原意,原意是指“把衣服穿好”,只能切分为“穿好/衣服”。

(二)分析多重复句、多重句群的步骤

1.圈出关联词语,并注意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关系。

2.鉴定出这个句子有多少个分句,这个句群有多少个句子,分别用①②③„„标出来。

3.找出第一个层次,用单竖线隔开,并标明是哪种意义关系。

4.逐层解剖,复句到单个分句为止,句群到单个句子为止。

①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②但是如果因为有了这些成绩,│││③就

转折

因果

骄傲起来,││││④并且认为可以歇一歇脚,││⑤那就不妥当了。

递进

假设

这句有5个分句,4组关联词语:但是、如果、因为、并且,由此可知,这个句子一定有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就可以解剖这个复句了。

有些复句的关联词语不全出现,我们可以根据逻辑关系给它添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这样,就便于看清层次。如:

①竹叶烧了,②还有竹枝;③竹枝断了,④还有竹鞭;⑤竹鞭砍了,⑥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① ││② │ ③││④ │ ⑤││⑥

转折

并列

转折

并列

转折

10.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篇十

1、语法这—术语有哪几种含义?

答:语法这一术语有三种含义:(1)语法规律,例如:“汉语语法并不难掌握。”这里的“语法”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2)语法科学,例如:“语法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律。”这里的语法指人对客观语法的认识。(3)语法教材或语法著作,例如:“这本语法教材写得不错。”

2、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例如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一是把整体切分成部分,例如把句子分成主语、谓语等等。进一步要寻求分析出来的单位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包括:语法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等等;语法单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如施事、受事等等;语法单位与谈话人之间的关系,如陈述、疑问等等

3、什么是词类?为什么要给词分类?

答: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语法上给词分类,为的是说明语句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4、汉语划分词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对汉语的词进行分类,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1)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例如名词经常作主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2)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例如名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组合后发生偏正关系。名词的前面不能加“不”。

5、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

答:根据词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实词,例如“人、跑、红、马上”。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虚词,例如“从、了、吗、和”。

6、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答:可以先用“不”测试,不能加“不”的是形容词。再用“很”测试,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是上A或AA的;双音节动词是ABAB,形容词是AABB。名词主要作主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定语和谓语。

7、实词包括哪些类别?

答: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体词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另外还有代替以上各类实词的代词。

8、虚词包括哪些类别?

答:虚词在句法结构中起附着或连接作用。介词、助词、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附在实词或短语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把两个或更多的语法单位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9、两个特殊的词类是什么? 答:叹词和拟声词都能独立成句,叹词在句法结构中通常不跟其他词发生结构关系,拟声词可以充当多数句法成分,它们是两个特殊的词类。

10、名词有哪些词法特点?

答:名词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一座山,两滴水”。名词不能用“不”修饰。名词能直接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宾词组。例如“对人(热情),向朋友(招手)”。

11、什么是方位词,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什么?

答:方位词包括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种。单纯方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中、间、旁”。合成方位词是在单纯方位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面加“以”或“之”,如“以上、以前、之内、之间”。方位词经常用在其他词或短语后边,组成方位短语。方位短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处所,如“桌子上,教室旁”;有的表示时间,如“放假之前,比赛中”;有的表示某个方面,如“事实上,政治上”;有的表示界限,如“县以上,五天之内”。

12、数词分为哪两类,词法特点是什么?

答: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如“三十、二百五”;也可以表示次序,如“第三、第五、初六”。数词经常和量词组合,构成一个量词短语,充当句法成分。数词不能单独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一草一木,一知半解”是文言遗留现象。

13、什么是量词?举例说明量词的分类和语法特点。

答:量词是用来计算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包括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量,如“一条鱼、两丈布”。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如“谈一次、跑一趟”。时量词表示时间的量,如“一天时间、忙了一年”。量词经常用在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后边组合成量词短语。如“一个、这次”。不少量词都可以重叠,表示“每一”的意思,如“句句是实话”,是“每一句都是实话”的意思。

14、动词有什么语法特点?

答: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一般能受“不”的修饰。绝大多数都能带宾语,如“写文章、姓李、加以解决”。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死了一个人,来上海”。动词重叠表示动作属未然,同时常用来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如“你休息休息”。有时也表示尝试,如“这辆车我来骑骑”。

15、什么是趋向动词,有什么特点?

15、答: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列举如下: 上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也常用在动词后边充当补语。例如“出去、跑下去、唱起来、讲下去”。趋向动词除了表示动作的趋向以外,也经常起表示动作性质“开始”或“继续’’的作用,其意义已经虚化。

16、什么是助动词,有什么特点?答:助动词是表示可能或意愿的词,包括:能、能够、可、可以、可能、会、该、应该、应当、要、敢、肯、得。

助动词能单独作谓语,例如:“会”。能用“x不x”的格式表示询问,例如:“该不该去?”助动词经常用来修饰动词,例如:“应该去”。有的助动词还可以构成“不x不”的格式,例如:“不敢不来。”

17、什么是形容词,说明形容词的分类和特点。答:形容词是表示性质和状态的词,能充当定语、述语,不能带宾语。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性质形容词能重叠,重叠方式是AA或AABB,前边都可以加“很”。例如“红红的、很红”。状态形容词有的也能重叠,重叠方式是ABAB,例如“雪白雪白、喷香喷香”。前边不能加“很”。有的形容词只能修饰名词,如“方格子、优秀教师”,有的也能修饰动词,如“高举”。

18、什么是加词,加词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形容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和副词有什么区别?答:加词只作名词或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不能作主语、宾语,也不能作述语。加词分为区别词和副词两类。

区别词是只能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妁词,例如“正、副、大型、初级”。区别词经常在名词前边作定语,例如“正班长、袖珍词典”。加上“的’’可以组成“的”字短语,例如“男的、民用的”。不受数量词修饰,否定时用“非”,例如“非民用、非海洋性气候”。

副词一般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可以表示程度、情态、方式、时间、频率、范围、否定、语气,副词的语法特点是充当状语。多数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边,部分表示时间或语气的副词还可以用在句首,修饰后边整个主谓短语,例如:“忽然电话铃响了。”

形容词也能作状语,跟副词不同的是,形容词能单独成句,能作述语和定语,副词除少数(“不”、“也许”等)以外,一般不能单独成句,只能作状语,例如“突然想起、突然事件”、“忽然想起”。时间名词也能作状语,跟副词不同的是,时间名词的前边可以加“从、到、在”等介词,例如“刚才发生的、在刚才发生的”。

19、什么是代词,代词分为哪几类?答:代词是表示替代的词。代词几乎能代替所有的实词和短语,代词和其他实词的区别反映在代替功能上,代替功能就是它的语法功能。代词可以分为三类: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例如“我、你、他”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2)指示代词,既有代替作用,又有指称作用,例如“这、那、这个、那个、这儿、那儿、这会儿”等等。此外“每、各、另、其余、其他”也是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主要表示询句,例如“谁、什么、哪儿、怎么、怎么样”等。疑问代词还可以表示虚指,表示任指,例如“打他个落花流水”、“我什么也不要”。

20、什么是介词,说明介词的分类和特点?答: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等前边,组成介词短语的词。介词短语的主要用途是作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如“跟老李谈谈’、“把敌人赶跑了”。介词“对、对于、关于、朝”等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时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例如“对老王的意见”、“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介词短语不能作述语。介词历史上是由动词变化来的,有的词还兼属介词和动词两类。例如“他在黑板上写字”、“他在家”,前一个“在”是介词,后一个“在”是动词,21、什么是连词,连词有哪些特点?答:连词是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或分句的词。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例如“和、跟、同、与、及、以及、并且、而、而且、或、或者”。连接分句的连词,例如“于是、并且、不但…而且、或者……或者、因为……所以”。

22、什么是助词,助词分为哪几类?答:助词是附着在词或短语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其他助词等。

(1)结构助词:的、地、得。(2)动态助词:着、了、过。(3)其他助词:所、似的。

23、什么是语气词?答:语气词是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词,普通话里最常用的语气词有“的、了、吗、呢、吧、啊”。

24、什么是叹词,什么是拟声词?答: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应的词。例如“唉、啊、哎哟、哼、咦、喂、哦、嗯”等。叹词的特点是或者独立成句,或者充当插说语,不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

拟声词是摹拟客观世界各种声音的词,例如“丁当、哗啦啦、丁令光郎”。拟声词能独立成句,能充当插说语,也常充当定语和状语。

25、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与同音词有什么不同类与词的活用有什么不同?答:词的兼类是指少数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语法功能的现象。例如“报告”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

词的兼类与同音词不同,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同音词是两个不同的词,不是兼类。例如“说得对”中的“对”和“一对枕头”中的“对”。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兼类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特色,而活用是由于修辞的需要把甲类词临时当作乙类词来用。例如“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胖开”的“胖”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不属于兼类。

26、什么是短语,汉语有哪五种基本类型的短语? 答:词和词组合成句法结构,包括实词与实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也包括实词和虚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词和词的组合统称“短语”汉语短语的基本类型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

27、什么是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和同位短语? 答:连动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性词语连用构成的句法结构,连动短语中几个动词性词语之间没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关系,例如“去打电话、赖着不走”。兼语短语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词语连用构成的句法结构。兼语短语中前一个动词性词语的宾语兼作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主语。因此称为“兼语”,例如“请他吃饭、使他高兴” 同位短语包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指的是同一事物,构成同位关系,例如“周恩来总理,驾驶员小王他自己”。

28、什么是句法结构的功能? 答:一个句法结构可以从整体上考察它同别的词或短语组合的能力,这就是它的外部结构功能,例如“新衣服”是名词性的,“打扫干净”是动词性的。

29、句法结构按功能可以分为哪几类?答:句法结构按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体词性、谓词性和加词性三类。(1)体词性句法结构的语法功能和体词相当,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包括定中、同位、“的”字和由体词组成的联合短语,一般不能作述语。(2)谓词性句法结构主要用作谓语,功能与谓词相当。包括述宾、述补、连动、兼语、状中短语和由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联合短语,主谓短语一般也属于谓词性结构。(3)加词性句法结构经常用作定语和状语,一般不作主语、宾语或谓语,它们的功能与加词相当。介词短词是加词性的,它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修饰成分,最常见的是用作状语,有时也可以作定语,例如“从北方来、对于目前形势的看法”。

31、举例说明什么是直接成分和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答:例如“我哥哥准备今年去海南岛”这个短语,两个直接成分是“我哥哥”和“准备今年去海南岛”。它们之间是主谓关系。进一步再分析“我哥哥”,直接成分是“我”和“哥哥”,它们之间是偏正关系。

32、层次分析须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通常只有两个,一般采有二分法,有的句法结构包含的直接成分不止两个,那就要三分乃至多分。层次分析一般切分到词为止。层次分析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一个句法结构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应该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1)一个句法结构切分下来的直接成分应该能够搭配:(3)一个句法结构切分下来的直接成分搭配起来的意义要符合整个结构的原意。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后面切开.那么“一位语文”不是语言单位,“一位”和“语文”无法搭配。再例如“大红苹果”,如果在“大红”后面切开,那么搭配起来的意义不符合整个结构的原意,正确的切分应在“大”和“红苹果”之间。

33、什么是主语和谓语?答:主语和谓语是主谓结构中的两个直接成分。它们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两者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在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联系比较松,因此主语之后往往可以有停顿,或者加上语气词“啊、呢”等跟谓语隔开。例如:“这几种药品,都已经买到了。”“你这个人呀,真不知好歹。” 32、30、层次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答:层次分析的目的是要透过语言结构表面挨个儿排列的形式,揭示内在的结构层次。

34、主语按施受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主语按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三类:(1)施事主语,例如“我写了一篇文章”,“小猫上房了”。(2)受事主语,例如“玻璃杯打碎了”,“那封信写好了”。

(3)中性主语.例如“明天晴天”,“小明是我的同学”。

35、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能不能作主语?作主语和作状语有什么不同?答: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具有双重性质:一是时地性,一是事物性。它们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作为谓语说明的对象,这时主要体现了事物性。例如①十月一日是国庆节。②天安门广场成了花的海洋。③昨天是工休日。④桂林风景很美。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也可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的主语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处所条件,体现了时地性。例如:⑤昨天晚上他来我家作客。⑥路口几个警察正疏导车辆。

36、动词、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吗? 答: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例如:①跑步对身体有好处。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③写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④漂亮也不能当饭吃。

在汉语里,动词、形容词虽然都能作主语,不过这种句法结构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同这种主语组合的谓语通常是形容词,由“是”构成的短语、使令性动词或其他表示评价,判断的词语。

37、谓词和谓词性短语可以作宾语吗?答:汉语里体词和体词性短语经常作宾语,不过,谓词和谓词性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谓词性短语作宾语同动词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动词,例如“同意、赞成、反对、喜欢、担心”等,既能带体词性宾语,也能带谓词性宾语。也有的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例如“感到、主张、打算、希望、禁止”等。谓词和谓词性短语作宾语的、例如:①我们主张尽快解决这个问题。②领导正讨论派谁去参加会议。③政府对这些人进行了批评教育④我赞成给上边打个报告。⑤我明天打算去。

38、什么是双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有哪些类型?答:有的述宾短语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动词后面可以只出现两个宾语中的任何一个,例如:

①问我一个问题②教他们数学。

第二类动词后可以单留一个近宾语,不能单留远宾语,例如:

③告诉他一个好消息。④托你一件事。

第三类动词不能光留近宾语,但光留远宾语倒是可以成立的,例如 ⑤借了小沈两本书。⑥偷了我们不少东西。

第四类动词后两个宾语缺一不可,例如:⑦称他老大哥。⑧当他好人。

39、什么是补语,补语可以分为哪几类?答:补语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前面的谓词性词语作某些补充说明的成分。补语可分为六类:

(1)结果补语,充当结果补语的大多数是形容词,只有少数是动词,例如“照亮、走近、抬高、弄明白、听懂、走散”。中间加“得”或“不”可以构成可能式,如“照得亮、照不亮”。(2)趋向补语,由单纯趋向动词或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例如“拿来、借去、登上、走进、爬上来、跳下去”。趋向补语的可能式是在中间加“得”、“不”。例如“拿得来、拿不来”。(3)可能补语。可能补语要用“得、不”,但它的“得、不”不能去掉。常见的可能补语有“得来、不来”“得了、不了”“得、不得”,例如“合得来、合不来、拿得了、拿不了、吃得、吃不得”。(4)情态补语。情态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谓词性短语,例如“爬得高、爬得很高很高、摔得重、摔得重极了、气得浑身发抖”。有时候,结果补语的可能式与情态补语的形式相同,例如“做得好”有两种理解。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否定形式不同:“做不好”和“做得不好”。第二,它们的提问形式不同:“做得好做不好?”和“做得好不好?”第三,情态补语可以扩展,例如“做得很好”,结果补语的可能式不能扩展。(5)程度补语,有带“得”和不带“得”两种,例如“害怕极了、恨透了、高兴得很、强得多”,它们没有相对的否定格式。(6)数量补语,包括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两类,例如“砍一刀、打一拳、去三次、读两遍、跑一趟、住了三天”。40、举例说明宾语和补语的区别。

答:宾语和补语都出现在动词之后,有时容易混淆二者的区别应注意以下三点:(1)要注意分析动词与后置成分的语法意义。例如“他喜欢干净”和“我们把教室打扫干净”,前者的“干净”是“喜欢”涉及的对象,后者的“干净”是“打扫”的结果,是补充说明“打扫”的。再如“他浪费了三天、他用了三天、他买了三米”,后置成分都是宾语;“他休息了三天、他写了三天、这个比那个长三米”后置成分都是补语。(2)要注意区分数量词中的物量词和动量词。用物量词的一般是宾语,例如“他写了三篇、一天他吃了三顿、电影他看了两场”。用动量词的一般是补语,例如“他写了三遍、他把孩子教训了一顿、他要大干一场”。(3)要注意区分后缀“得”和结构助词“得”。某些动词带有结构词后缀“得”,例如“获得、懂得、晓得、值得、记得、认得、使得、舍得、懒得”等,它们和结构助词“得”不同。试比较:

a.他显得很高兴。

b.我们玩得真高兴: 我觉得不太好。

他写得不太好。我们取得了胜利。

他疼得直哭。a组是带后缀“得”的动词,后面成分是宾语。b组的“得”是结构助词,后面的成分是补语。

41、怎样区分定语和状语?答:定语和状语的区分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

(1)修饰语本身。有的词用作修饰语时只能是定语,例如人称代词:“我的童年、他的离去”。有的只能作状语,例如副词:“很多、极其深刻”。(2)根据偏正短语里的中心语来判断,多数偏正短语同它的中心语功能是一致的。例如“美丽的校园、伟大的母亲”,其中名词的修饰成分是定语。例如”慢慢地走、非常地复杂”,其中动词形客词的修饰成分是状语。(3)根据整个偏正短语的语法功能来判断。如果整个偏正短语是体词性的,例如“勇敢的青年”、“新部长的到来”,里面的修饰语就是定语。如果这个偏正短语是谓词性的,例如“勇敢地进行斗争”’、“十分激烈”里面的修饰语就是状语。处在主宾语位置上的“仔细的商讨”,“仔细”是定语还是状语则是两可的。

42、什么是句子?答: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未有一个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来表示语气和停顿。

43、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哪两种?答: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复说语和插说语两种。两个词语同指一个事物,一个用在句首或句未,另一个用在主语或谓语里,这句首或句来不属于主语或谓语的那个词语叫复说语。复说语有两种:

一种是称代式复说语,例如:①工作,这是个神圣的字眼,可是有些人却随便地对付。②杭州,我也知道那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另一种是总分式复说语,例如:③爷儿俩,一个去跑原料,一个去跑销售。

④这次参加全国通俗歌曲大奖赛的专业演员,辽宁电视台选送的得了第一名

插说语是同句中别的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位置比较灵活的成分。例如:

⑤唉呀。你怎么这么瘦呀?⑥又来了,你看,真没办法呀!⑦依我看,咱们有些同志说话大多,做事太少。⑧接理说,我们应当找他当面谈谈。⑨据气象部门预测,这种晴日高温还要持续一段时间⑩一句话,我们要统一思想,同心同德,齐心合力,44、什么是句型,怎样确定汉语的句型?答:句型就是句子的格局。根据结构关系,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非主谓句是根据整体功能确定其下位句型的,可分为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等等。主谓句的下位句型是根据谓语的性质与功能确定的。可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句型是以语言中全体句子为对象进行归纳的。一个具体的句子可能包含一些跟句型无关的因素,在确定句型时必须排除。这些因素有:(1)语气的因素不影响句型;(2)增添特殊成分不影响句型;

(3)扩展不影响句型;

(4)省略不影响句型;(5)倒装不影响句型

45、什么是句式,常见的句式有哪些? 答:汉语中有一部分句子在结构上比较特殊,或者有特殊标志,通常称为句式。常见句式有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它们在结构上比较特殊,此外还有“是”字句、“把”宇句、“被”字句,它们有特殊的标志。

46、非主谓句分为哪些类型? 答:非主谓句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构成的句子。非主谓句主要有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三种。

名词句通常由单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按照表达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示发问、应答和呼唤,例如:“什么人?”“班长!”(2)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处所,例如:“春天。”“龙须沟。”(3)表示呈现的事物,例如“鱼!”“飞机!”(4)表示祈使,要求对方拿出或接受某个东西,例如;“票!”“你的电话!”(5)表示赞叹、贬斥,例如:“好大的雪!”“该死的东西!”(6)表示解释,例如:”规矩。(这是规矩!)”“界外!” 动词句大都由述宾短语或其他动词性短语构成。可分为这样几类:(1)叙述自然现象或情况的变化,例如:“出太阳了。”“上课了!”(2)表示号召、命令、禁止、劝告或催促,例如:“为人民服务!”“谢绝参观。”(3)表示恭敬、祝愿或斥责,例如:“多谢!”“祝你健康!”

(4)表示发问或应答,例如:“为什么?”“可以。”(5)还有一些动词前边不能出现主语的句子,例如:“亏了你们这几句话呀!”“看花容易栽花难。” 形容词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构成,例如:“不行。”“好吧!”“奇怪!此外,叹词和拟声词也可以构成非主谓句,例如:“哎哟!”“砰!砰!”

47、主谓句分为哪些类型?答:主谓句可以分为四种: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名词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说明和判断。单个名词作谓语限于表示时间、天气、节令的句子,例如:“昨天星期天。”“明天阴天。’’名词性偏正短语、量词短语,“的”字短语也可以作谓语。例如:‘‘这孩子是山里人。”“小伙子十八岁。”

动词谓语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大都由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叙述,例如:“敌人失败了。”“他走累了。”“我在图书馆看见他。”一小部分非动作动词及其宾语组成的谓语,其作用是对主语的说明或判断,例如:“村子里周围全是水。” 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可以分为四类:(1)大主语与小主语有隶属关系,例如:“大象鼻子很长。”“这出戏,主角是小花。”(2)大主语是动词的受事,小主语是施事,例如:“造成事故的原因,我们调查清楚了。”“你那个看法,我认为有些片面。”(3)大主语是动词的施事,小主语是受事,例如:“他一句话也不说。”“这个人什么活儿都会干。”(4)大主语表示范围、对象和关涉的事物,例如:“厂里的事,他比谁都在行。”“这次比赛,小黄是得分最多的一个。”

48、什么是连动句,常见的连动句有哪几种类型?答: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常见的连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几个动词表示先后连续的动作,例如:“震海随手把头上的大草帽摘下递给了媳妇。”(2)前一动词或后一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或表示依据,例如:“你别瞪着眼睛发愣!”“我不是听你的话进来了吗,”(3)后一动词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例如:“我喝了两口烧酒壮壮胆子。”“小李考大学录取了。”(4)动词1和动词2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说明同一事实,例如:“你别扔下妈妈不管!”

(5)连动句的前一个动词也可以是“有”字.例如:“域隍庙有很多小商品出售。”

49、什么是兼语句,兼语句有哪些特点,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有什么区别? 答: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典型的兼语句前一动词经常是“使、叫、让、请、派、催、逼、劝、留、求、托、强迫、推举、督促、组织、召集”等表示使令和促成意义的动词,例如:

“我请你吃饭。”也有的兼语句前边的动词没有使令意义,例如:“他给孙子起了个名字叫贝贝。”兼语句的前一动词也可以是“有”或表示存现的动词,例如:

“他还有几个同学睡在床上:”“外面还来了许多人要参观。” 兼语句的前一动词多含使令意义,有一动词和兼语构成述宾关系,例如:“他们派老王担任这个职务。”主谓作宾句的前一动词多表示感知意义,它和整个主谓短语构成述宾关系。例如:

“他们同意老王担任这个职务。”这两种句子的语音停顿也不同,兼语句前一动词后不能停顿,只能在兼语后边停顿,主谓作宾句可以在前一动词后边停顿。50、什么是存现句,存现句有哪些特点?答:存现句是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存现句的基本结构是:处所词(或时间词)+动词+名词。存现句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首有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有时也可以是介词短语;(2)谓语动词表示存在或隐现;

(3)从语义看,宾语大都是施事或系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例如:①昨天,村里死了一个老太太。②院子里有许多葡萄树。③在这幅竹子的右边,立着一个五尺高的乌木雕龙灯座。④那时乡里跑了不少农民。

51、什么是“是”字句,“是”字句分为哪两种类型?答:“是”字句指用“是”表示判断或强调的句子。“是” 字句主要有两种类型:(1)“是”是动词,表示判断,后边的宾语大多是体词性成分,例如:“周老师是语文组组长。”“这孩子是急性子。”“这种牌子是一块五。”(2)“是”是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有强调的作用,例如:“老王是明天离开杭州。”“这孩子是机灵。”“是……的”句实际分属两类,例如“这件是姐姐买的”其中的“是”是动词。“这件事,他是知道的”这句话,其中的“是”是副词。

52、什么是“把”字句,“把”字句有哪些特点,使用“把”字句须注意什么? 答:“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置于动词前边的句式。“把”字句有三个特点:(1)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尤其不能是单音节光杆动词。动词的前后总要有别的词语。(2)“把”后边的词语表示确定的事物。所谓确定的事物,大都是上文出现过或对说话双方来说是巳知的。(3)助动词、否定副词一般要用在“把”字前边。

使用“把”字句,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条件:(1)一般情况下,动词须是表示动作的及物动词,并且在意念上能支配“把”后边的词语。不及物动词和某些表示心理、感知的动词用于“把”字句有限制。如“知道、同意、赞成,以为、相信、希望、主张、要求、听见、看见”等不能用在“把”宇句中。

(2)如果动词有受事,或带上其他后置成分,由于结构上的要求,往往要用“把”宇句,例如:“她把《红楼梦》改编成电视剧。”“老师把作业改得很仔细。”(3)在可以用“把”也可以不用“把”时选择“把”字句,往往是为了强调动作的状态和结果。试比较:“别到处乱扔果皮。”“别把果皮到处乱扔。”

53、什么是“被”字句,“被”字句有哪些特点,使用“被”字句须注意什么?答:“被”字句是受事作主语,用介词“被”引进施事的句子。“被”字句在结构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谓语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后边一般要有别的词语,如“了、着、过”,补语或宾语,例如:“他从来也没有被人这么尊重过。”“她似乎被这话拨动了心弦。”“被”字句中的词语动词,有的本身含结果意义,如“采纳、解决、接受、拒绝、理解、说服、感动、逮捕”等,前边有状语时,动词后边可以没有其他词语。(2)“被”字后边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出现。(3)助动词和表示时间、否定的状语一般要放在“被”的前边。运用“被”字句需要注意:(1)有些及物动词,如“接受、离开、依靠、产生、告诉、等待、服从、享受”等不能构成“被”字句,(2)如果受事主语是指物名词,又不必引进施事,一般不用“被”字句,如:“茶杯打破了。”“钢笔丢了。”(3)主语是指物名词的“被”字句都有相应的非“被”字句,如:“苹果被弟弟吃了”可说成“苹果弟弟吃了”。选择“被”字句往往是为了强调被动关系。如果主语是指人名词,施事须指明,则必须用“被”字句,例如:“我被坏人骗了

54、什么是复句,复句和单句有什么区别?答: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区分单句和复句要看结构,单句的内部可以划分出句子成分。复句是由分句构成的,分句之间有逻辑关系,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例如: ①温柔的海风,没有月亮,只有星星。②片面地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

例①是复句,尽管它的第一分句是非主谓句。第②是单句,尽管它的主语是一个复句形式。复句之间常有关联词语,但有关联词语的不一定是复句。例如:

③无论谁,都要遵守法律。④只有这项工作,才适合我做。这两句都是单句。

单句的句子成分之间也可以有停顿,不能把这种停顿看作分句的标志。不过,有时候比如连动句和连贯复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停顿,例如:

⑤老张推开门走出去了。⑥老张推开门,走出去了。例⑤是连动句,例⑥是连贯复句。

55、什么是联合复句,联合复句有什么特点,联合复句有哪些类型?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复句,称为联合复句。联合复句的特点是:在语义上,各分句之间分不出主次;在结构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联合复句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解说等几类。

56、什么是并列复句?答:几个分句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这样的复句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单用的有“也、又、还、同时、同样”等,合用的有“既A,也B、“也A,也B”、“又A,又B”、“有时A,有时B”、“一方面 A,一方面B”、“一会儿A,一会儿B”、“一边A,一边B”。

57、什么是连贯复句?答:几个分句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连续的动作或连续的事件,这样的复句是连贯复句。连贯复句关联词语单用的有“就、便、才、于是、然后、接着、跟着”等,合用的有“首先A,然后 B”。

58、什么是递进复句?答:后一分句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等方面比前一分句更进了一步,这样的复句是递进复句。关联词语单用的有“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甚至;更、还”等,合用的有“不但A,而且B”、“尚且A,何况B”、“别说A,连B也C”等。

59、什么是选择复句?答: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个可供选择的事情,这样的复句是选择复句。关联词语单用的有“还是、或者”,合用的有“不是A,就是B”、“要么A,要么B”、“与其A,不如B”、“宁可A,也不B”。60、什么是解说复句?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进行解释、说明或总结,这样的复句是解说复句。解说复句没有关联词语,一般靠意合法,例如:“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大阳。”“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

61、什么是偏正复句,偏正复句有什么特点,偏正复句分为哪些类型?

答:由具有主从关系的分句构成的复句,称为偏正复句。偏正复句的特点是:在语义上,两个组成部分有主有从,正句是全句正意所在。在结构上,即使全句包含两个以上的分句,也总是可以先分成偏正两个部分。偏正复句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有时偏句在后,则带有一种追说、补充的意味。偏正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偏正复句可以分成因果、假设条件、转折、让步等几种。

62、什么是因果复句?答:分句之间有原因和结果、理由和结果,或理由和目的之类的关系的复句,统称因果复句。它分为说明因果、推论因果、目的因果三类。说明因果所用关联词语单用的有“由于、所以、因此、因而、以致”;合用的有“因为A,所以B”等。推论因果单用的有“既然、就、可见”,合用的有“既然A,那么B”等。目的因果又分为积极、消极两类,积极目的关联词语单用的有“以、以便、用以、借以、好、好让、为了、为着、为的是”,消极目的单用“以免、免得、省得、以防”。

63、什么是假设条件复句?答:分句之间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这样复句是假设条件复句。假设条件复句分为三类:充分条件句、必要条件句和无条件句。充分条件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A,那么D”、“假如A,就B”、“只要A,就B”、“假若A,便B”、“假使A,也B”、“要(不)是A,就B”。必要条件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有A,才B”、“除非A,才B”,有时也单用“才”。无条件句常用“不管、不论、无论、任凭”表示条件,“都、总、就、总是、还是”表示结果 64、什么是转折复句?答: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不顺着说,而是转到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上,这样的复句是转折复句。关联词语单用的有“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只是、不过、倒”等,合用的有“虽然A,但是B”、“尽管A,可是B”等。

65、什么是让步复句?答:两个分句之间既有带明显假设意味的充分条件关系,又有转折关系,这样的复句是让步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使 A,也B”、“就是A,也B”、“就算A,也B”、“纵然A,总是B”、“即使A,但是B”、“即令A,也B”等。

66、什么是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有什么作用?答: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不是一种词类,而是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成分。关联词语是复句中分句关系的语法标志。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分句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是因果关系,“如果A,那么B”是假设条件关系。67、关联词语配对使用有哪些情况?答:关联词语配对使用,可以是连词和连词的配对使用,例如“虽然A,但是B”,也可以是连词与副词的配对使用,例如“虽然A,却B”,还可以是副词与副词的配对使用,例如“也A,也B”。有时同一个关联词语可以跟不同的关联词语配对使用,表示不同的分句关系,例如“既A,也B”表示并列关系,“既A,更B”表示递进关系,“既A,就B”表示推论因果关系。68、什么是多重复句,怎样分析多重复句? 答:分句之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称为多重复句。分析多重复句,要特别重视关联词语的作用。关联词语不

但可以指示分句间的结构关系,还可以用来切分层次。在多重复句中,高层次的关联词语覆盖的分句多,低层次的关联词语覆盖的分句少,因此根据关联词语的覆盖面便可以确定相应的切分层次。遇到没有关联词语的分句,也可以用试添加的方法来判断层次和关系。另外,分句间的意念关系也是分析多重复句的重要依据。意义关系松的地方层次高,意义关系紧的地方层次低,最松散的地方,应该是第一层次的所在。69、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有什么特点? 答:汉语句法结构的成分位置比较固定,如主语一般在谓语的前面,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语的前面。可是在一定条件下,句子中成分的位置可以倒过来,变成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宾语在前动词在后,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但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倒装句。例如:

①多么幸福啊,年青的一代!②小马要结婚啦,我刚听说。倒装句的特点是:(1)可以复位。(2)语音上,后置部分往往轻读。书面上倒装的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要用逗号隔开。(3)倒装句往往是说话人情急之下,要强调的意思脱口而出,然后再追补原来应该先说的部分。因此,表达重心在前置的部分,后置的部分则带有一种“申述”或“追补”的意味。

70、什么是省略句,省略句有什么特点,省略句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省略是对语言的理解而言,句子里原来该有的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出现。省略有以下几个特点:(1)可还原性,即省略的成分都可以确定地补出来。(2)省略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省略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承前者。例如:①我弟弟八岁了,刚上小学二年级。②“谁来了?”“小王”。2)蒙后省。例如:③吃过饭,他就去图书馆了

3)对话省。例如:④“上哪去?”“上学校去。”

4)自述省。例如:⑤“收到你的来信,很高兴。” 71、什么是紧缩句,紧缩句有什么特点,分为哪些类? 答:紧缩句是由复句变化而来。紧是指复句内部的语音停顿取消了,分句间的联系更紧密了;缩是指有些成分给缩略掉了,或者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既不同于复句,又不同于单句的特殊的句子,通常称为紧缩句 紧缩句的特点是:(1)紧缩句中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句子成分的关系,而是分句间的关系,也常用关联词语来连接,构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例如“不……也”、“一……就”、“越……越”。(2)紧缩句中各个部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有些成分还有缩略。

紧缩句分为两类。(1)句中不能有停顿,而且又缩略掉了某些成分的。这类紧缩句两个组成部分的主语一定不同。例如:

“我说了他半天不吭声。”(2)紧缩句巳形成了一些紧缩格式,即使加上停顿,补上缩略的成分,往往也不能复原为复句。例如:

“话不说理不明。”“你不考也是第一。” 72、语气有哪几种?表达语气有哪些手段?答: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表达语气的手段首先是语词,这是每句话必须具备的。其次是词。某些词语和结构格式也常用来表示语气。73、疑问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疑问句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是非问的结构形式和陈述句完全相同。陈述句只要句尾语调升高都可以变为是非问。例如;“老李今天请假—老李今天请假?”是非问的句末常用语气词“吗”,例如“老张病了吗?” 特指问大多用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点。如果把特指问中的疑问代词换成相应的词语就成为答句(陈述句)。句未有时用语气词“呢”,不用“吗”,“你的帽子呢?”意思是问“你的帽子在哪儿呢,”所以是特指问。

选择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供选择的部分,中间用“还是”连接,构成“(是)A还是B”的选择形式。句未有时用语气词“呢”,不用“吗”,例如:“你去杭州还是去苏州?”

正反问中的谓语是正反并列,构成“×不×”的格式。有时用语气词“呢”,不用“吗”。例如:“他来不来呢?”

74、什么是祈使句,有什么特点?答:祈使句是表示命令、请求、劝告、制止、叮嘱或敦促的句子。句末常用语气词“吧”、“了”或“啊”,语调是由高而降。

祈使句有下列特点:(1)谓语大都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的动作是未然的。

(2)主语一般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往往省去。也有时用第一人称的“咱们”作主语。

75、“不”和“没”有什么区别? 答:“不”和“没(没有)”都是否定词。

“不”是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对动作、意愿和事物的性状加以否定,例如“他不吃”是对“他吃”的否定。“没”作为动词,用在体词性成分前边,是“不存在”或“不具有”的意思,如“井里没水”。“没”作副词,用在谓词性成分前边是否定行为动作或事情的发生,如“他没吃”是对“他吃了”的否定;“他没听懂我的话”是对“他听懂了我的话”的否定。“他没病”里的“没”可以看作动词,也可以看作副词,所以有两种对立的肯定形式,一种肯定形式是“他有病”,另一种肯定形式是“他病了”。“不”和“没”都能修饰行为动作动词,但是是有区别的,用“不”否定的是意愿,例如:“我这次不去上海。”用“没”否定的是客观事实,例如:“我这次没去上海。”

76、什么是“词性弄错”,“词性弄错”答: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位置上,要求用某种词性的词语。结果搞错了,就是“词性弄措”。“词性弄错’’有这样几种类型:

(1)在谓语位置上该用谓词的用了名词,例如:

“小王这次非常决心。”应在“决心”前加上“有”。(2)在述语位置上该用动词的,误用了名词或形容词。例如:“这几天,我一直在思想着这件事。”应将“思想”改为“思考”。(3)在述语位置上,该用及物动词的,误用了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我们必须发达信息科学。”“发达”应改为“发展”。(4)宾语的词性弄错。例如:“他订出每天自学两小时左右。”在“订出”后应加上“计划”.(5)修饰语的词性弄错。例如:“外国留学生友谊地表示要同中国同学交朋友。”“友谊”应改为“友好。”(6)联合短语内部成分的词性不一致。例如:“这帮小流氓成天干的是谎言、欺诈和骗人的勾当。”“谎言”应改为“说谎”。77、“词语运用不当”分为哪些类型?答:“词语运用不当”包括以下类型:

(1)实词运用不当。例如:

“他看完了电影再走的。”“再”应改为“才”。再如:“近二十多名同学先后通过了英语测试。”应去掉“多”。(2)缺少必要的虚词。例如:

“今年,他考上了北师大举办作家函授班。”应在“举办”后加“的”。再如“王师傅每天早晨把她负责的几条街打扫干干净净。”应在“打扫”后加上“得”。(3)滥用多余的虚词。例如“这是我们两国之间第一次的友好合作,具有深远意义。”“不久,他又亲自主持召开了对剧本的讨论会。”前句的“的”和后句的“对”都应删去。(4)虚词用错。例如:“犯罪分子拒不投降,公安人员对他们发出了警告。”“对”应改为“向”。“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工作证和学生证。”“和”应改为“或”。78、什么是“主语残缺”和“谓语残缺”? 答:一个主谓句应该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如果在主语位置上没有适当的词语作主语,就造成了“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介词短语是没有资格作主语的,如果让介词短语占据主语位置,就会造成“主语残缺”。例如:

①在她最累时,也想到过甩手不干。②由于老师们的帮助,使他进步很快。

例①的“她”应移到句首。例②应去掉“由于”。

在复句中,由于主语省略不当也可能造成主语的残缺。例如:

③民警李秀英抱着小兰兰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找孩子的家,最后终于在麻线胡同找到了,一进门就扑到妈妈怀里哭了起来。

应在“一进门”前加上“孩子”。

有时,处在分句位置上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它既不能独立构成一个分句,又不是后面分句的一个成分,这就犯了谓语残缺的语法错误。例如:④她整天在家做饭、挑水、扫地等琐碎的家务活,一天忙到晚。应在“做饭”前加“干”。79、什么是“搭配不当”,“搭配不当”分为哪几种情况?答:“搭配不当”是句法成分与句法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不能配合,违反了词语组合的选择限制。“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1)主谓搭配不当。例如:①他的崇高品质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②她的这次考试已经录取了。例①应把“品质“改为“形象”例②应将“录取”改为“通过”。(2)述宾搭配不当。例如:③张峰一直仔细观察着对方的每一句话。④中国队在比赛中发扬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平:例③应把“观察”改为“听”。例④“水平无法发扬”,将“发扬“改为“打出”。(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⑤葡萄沟人民今年又提出了响亮的战斗任务⑥今后我要努力地生活,报效伟大的祖国。⑦老师笑得那么慈祥,笑得那么耐心。例⑤将“任务”改为“口号”。例⑥应将“生活”改为“工作”。例⑦应把“耐心”改为“开心”。这三个例子分别是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和补语搭配不当的例子。80、什么是语序不当?答:语序的安排不合乎语言习惯,就会犯“语序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①领操员的口号划破了寂静的清晨。②全体同学深刻地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③他便瞪了我狠狠的两眼。例①“寂静”应与“清晨”颠倒位置,改为“清晨的寂静”。例②状语“深该地”应为定语,改为“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③定语“狠狠的”应为状语,改为“他便狠狠地瞪了我两眼。”

81、什么是结构杂糅? 答:同样一个意思,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有时,先是想用一种说法来表示,说到一半,又想用另一种说法了,结果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这就是“结构杂糅”。例如:①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的缘故而引起了新陈代谢缓慢。②她的脸色惨白得十分吓人。③我们应该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例①可去“的缘故”。例②应在“惨白”后用逗号断开,去掉“得”。例③或者去掉“我们应该”,或者去掉“也是十分必要的。”

82、“把”字句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哪些?答:“把”字句常见的语法措误有:

(1)“把”字句的述语不是及物动词,或虽是及物动词,但意念上不能支配“把”字后面的词语。例如:“班主任老师在新学员进校以后,先把班级干部一一谈心。”“谈心”不是及物动词,应将“把”改为“与”。(2)“把”字句的动词是光杆动词。例如:“请大家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再抽时间讨论。”“考虑”是光杆动词,改成重叠式:“考虑考虑”或改为“考虑一下”(3)“把”字结构误放到否定副词、助动词的前面了。例如:“学校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应该很好地贯彻下去。”“他把校长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两句的“应该”和“根本不”都应该放到“把”字结构前面。

83、“被”字句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哪些?答:“被”字句常见的语法错误有:

(1)不必用“被”的“被”字句,用上“被”反而不好。如:“这些彩旗都被悬挂在高空,迎风飘扬”,应去掉“被”。(1)“被”字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例如“小沈被当选为团支部书记。”应把“当选”改为“选”或“推选”。(3)“被”字结构与动词中间被否定副词或助动词等隔开。例如:“我们被固难不能吓倒。”应把“被困难”放到“不能”之后。84.复句中常见的语病有哪些?答:复句中常见的语病有:(1)关联词语的位置弄错。例如:“不但她音色美丽,而且音域宽广:”应把“不但”放在“她”之后。

(2)关联词语用错。例如:“他因为保卫工厂的财产,勇敢地同盗窃犯展开了搏斗。”应把“因为”改为“为了”。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也是关联词语弄错。例如:“不管天气多么冷,运动员们却能坚持训练。”应将“却”改为“都”。

上一篇:我家买车了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