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精选6篇)
1.2022年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篇一
谈吃苦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1) 吃苦,是一种资本。
(2) 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被击倒的拳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角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 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那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 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勒进隆起的胸肌 ......
(3) 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4) 没有经历挨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种者的可敬, 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可悲和可怕。 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都是多余的东西。
(5) 你没有受过寒流的抽打,你的血液里,你的骨髓中就不能孕育出抗争的细胞。你必然十分脆弱,容易发抖,容易胆寒, 周身缺少足够的热流和火焰,靠什么温暖爱人冻僵的脸庞和手指?
(6) 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凉语,看不到冷脸,过多的奉承让你长出发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有一天, 你背靠的大树倒下,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 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7) 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这个道理,近期报上刊载的两篇文章可以佐证。
(8)<< 中国青年报 >>驻宁记者在盛夏满含深情地写下一篇报道: << “火炉南京”:栖身墙下啥滋味 >>, 文中描述了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在蚊虫的叮咬和暑热的炽烤中,夜宿墙下、桥下、树下的艰辛,而农民却说:“日子过得比家好。”
(9)<< 新民晚报 >>报道,上海一个年仅 18 岁的`姑娘陈琳琳,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然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 7 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 一直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 这般脆弱。
(10) 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面前, 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保存父辈创业的秉性, 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11)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过于娇嫩了。我们怕风怕雨, 怕冷怕热,怕打怕骂,怕受刺激 ...... 真可怜啊!
(12) 我曾在下班路上看到,有个弹棉花的乡下人家, 一个瘦弱的婴儿在母亲背上睡了,两根布带拴住他的身体, 他的小头额像被吹倒的麦穗儿在母亲背上晃呀晃呀,我真替他捏把汗。 可没几天竟见他下地跑呀跑呀,一双眼睛很亮很亮,证明他有极强的生命力。
(13) 吃苦,会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
(14) 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 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以后你就会知道这种养分的价值无穷。
1 、本文 (2)----(6) 段作为“吃苦”的例证主要有哪些?每条概括不超过四个字。
(1) 拳击手被击倒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2 、第 (8) 段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9) 段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 (10) 段中加点词语“这种病变”指什么? ( 用原文回答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试简要说明运用对比的段落及内容。
例(1)第4段饥饿的人与打着饱嗝的人对比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4段中加点的词语“成长的季节”应作何理解? “养分”一词与前面哪一个词相呼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_____ 和 ___________ 。
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依次是: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2)纤夫拉纤(3)挨饿 受冻(4)寄人篱下2、苦, 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3、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4、(2)第8段农民不怕苦和第9段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经不起挫折对比 (3)第10段日本人让子女学会吃苦和第11段我国青少年过于娇嫩作对比 (4)第12段乡下人的生存环境恶劣和生命力级强对比 5、青少年时期(或人的成长的阶段) 资本 6、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7、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1)吃苦是一种资本 (2)
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磨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3)吃苦,会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
2.2022年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篇二
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长约1700公里,最高海拔约2000米。林区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年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木材生产基地之首。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许多树木不宜在这里生存,所以树种比较单纯。但这里夏季多雨,日照时间长。在大兴安岭的峰(蛮 峦)沟壑(hè)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松构成的林海。在茫茫林海中还生长着针叶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杨、水曲柳、红柳等树木。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www.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于建筑、桥(梁 粱)、矿山、铁路等建设上。它的树皮还可以提取烤胶。
在林区众多的植物中,杜香、蔷薇、榛子、山丁都是人造板的好原料。黄芪、柴胡、沙参都是极好的药(才 材)。各种野花遍布山岭。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 大型的珍贵动物有 黑熊 棕熊 驼鹿 梅花鹿 珍贵的毛皮动物有水獭(tǎ) 紫貂 雪兔 鸟类有一百多种 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
大兴安岭地下的矿藏也相当丰富。已探明的有:黄金、铅、锌、铍等。
茫茫大兴安岭,满山遍野都是宝。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多么令人向往和自(豪 毫)啊!
1、给短文的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2、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字。(2分)
3、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有哪些树木?(2分)
4、短文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哪几类动物?(3分)
5、填空。短文通过介绍大兴安岭的植物、( )和( ) ,说明大兴安岭( ),表达了作者( ) 。(2分)
参考答案:
1 。 : 、 、 、 , : 、 、 , , 。
2(略)
3 落叶松、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水曲柳、红柳。
4 大型的珍贵动物、珍贵的毛皮动物、鸟类。
3.一个馒头阅读题含答案 篇三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
11.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12.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3.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14.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15.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4分)
答案:
14.(1)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成“里三层,外三层”说明母亲对馒头珍惜,格外小心细致,“小心翼翼”突出母亲希望儿子能吃上热馒头的小心谨慎的心理。(1分)(2)肖像(外貌)和动作描写。(答对其中一种即可得1分)写出了母亲年老,一路上的劳累和因“我”扔掉馒头,对她的爱不理解而季度伤心。(1分)
4.你这个傻瓜阅读题含答案 篇四
也就在这时,我忽然下意识地浑身一怔:这……这不是父亲常说我的一句话么!
于是……于是就转过身去,一阵风似的奔向父亲的墓地,跪在那儿,只顾一个劲地自言自语:“ ”
这同时,我的脸上早已泪雨滂沱。
24、填空(4分)
①故事情节:开端:父亲去世时,我回忆往事,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满。
发展:
高潮结局:
②感情线索:不满→ → 。
25、本文的主人公是 ,主要采用 描写的方法。(2分)
26、根据上下文,在倒第二段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一句话。(2分)
27、你怎样体会“你这个傻瓜”这五个字的含义。(3分)
28、从记叙顺序上看,本文采用 ,其好处是
。(2分)
29、文中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写父亲,但在四、五两段却用了第二人称,为什么?(2分)
30、从选材、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本文作点赏析。(30字左右)(2分)
31、根据以下示例,仿写。
母爱如水,温柔、体贴,甚至有些啰嗦。
父爱
32、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俗话有“生儿方晓父母恩”,“打是疼,骂是爱”。
②有位父亲,因儿子不做作业,竟活活将儿子打死。
③一位儿子,因向父亲要钱买手机未遂,竟当街大骂父亲。
探究结果 :
参考答案:
24、①儿子出生,我与妻子充满自豪和喜悦;我“骂”儿子时,领悟到父亲的真爱,到父亲坟前深刻忏诲。②喜悦 后悔
25、父亲 侧面
26、“我是个傻瓜啊!……我是个傻瓜……”
27、“你这个傻瓜”是父亲深沉、博大、无私的父爱的体现,是防止儿子误入歧途的路标,这五个字鞭策着儿子不断向前,是利于病的苦口良药,也是利于行的逆耳忠言。
28、插叙 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增强艺术表现效果。
29、用第二人称就像与父亲面对面交谈一样,这样更能表达出对父亲不满的情感。
30、本文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艺术地表现父亲深沉博大的父爱。
31、如山,博大、深沉,还有些许粗糙。
5.2022年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篇五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4.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改为感叹句)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多像一支乐曲呀!5.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操场上人真多,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球,有的在打羽毛球。
6.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洞庭湖的湖面平静极了,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7.当周围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照样子写一句)当清风吹来的时候,柳树跳起了柔美的舞蹈。8.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缩句)巨人度过了严冬。
9.我帮助了别人。我感到幸福。(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我感到幸福。10.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把小鸟当作人来写)
小鸟在树枝上唱起了欢乐的歌曲。11.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缩写句子)
木匠拿起雕刻刀。
12.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仿写带有连续动作的句子)小明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向垃圾桶走去。
13.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改为陈述句)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没有办法。
14.满月的小猫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你见了怎么会责打它呢?(改为陈述句)满月的小猫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15.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任凭坏人使出多少招数,他也不屈服。1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我非将这道难题做出来不可。17.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无论妈妈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听。
18.那座漂亮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缩写句子)
花园里洋溢着笑声。
19.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仿写排比句)天上的白云真是变化多端,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小绵羊,一会儿像小狗,一会儿像棉花糖。20.远看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用比喻手法形容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缩句)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写成反问句)
难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23.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改成比喻句)五六个小村庄像散落的珠子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24.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轻快好听。(用比喻手法换一种说法)
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如同轻快的音乐一般。
25.在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缩句)
李博士走进手术室。
26.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缩句)爱心架起了生命桥。
27.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缩句)周恩来忘不了话。
28.好奇心驱使着周恩来,一定要去亲自看个究竟。(改成反问句)
好奇心驱使着周恩来,怎么能不去看个究竟呢?
29.但是,在那个地方,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
6.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含答案 篇六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6.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3分)
17.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参考答案:
16.(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17.“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18.“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2022年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推荐阅读:
名著《水浒》阅读试题训练和参考答案08-08
名著阅读训练八年级09-23
目送名著阅读阅读答案12-13
初三暑假名著阅读答案10-05
水浒传名著阅读题答案08-10
《海底两万里》名著阅读及答案01-01
傅雷家书、名人传名著阅读题(附答案)08-22
浙江省义乌市中考《名著阅读》(含答案)09-20
九年级名著推荐及阅读答案《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07-28
听时光飞舞阅读题含答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