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2024-08-10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精选8篇)

1.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一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的问题

通过对“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的学习,我对语文课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领会。存在着拼命做题,题海战术的局面。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旧观念在作怪,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也有各级教育部门的原因,他们的观念没有转变,用旧的一套管理教学,指导教师,评价学生,往往用一张卷子测成绩,用分数来衡量学生。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即使有也很多都在走过场,追求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较多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告诉式”。最后是“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简单地理解对话,把对话理解为一连串问答,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解决;对话的核心是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克服。

2.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二

关键词: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所在的培智学校教育对象已由轻度智障儿童向中、重度智障儿童转变,仍旧沿用国家统一颁布的第一套培智教育课程,教育的目标将难以达成。我们渴望有适合现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来指导我们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改革。

2001年底,我校加入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香港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系、香港保良局余李慕芬纪念学校合作的《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编制与教学实验》的研究与实验,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推动我校弱智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

(一)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培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及认知能力。

(二)摸索出一套与该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相关专业技术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

(四)形成与该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

(二)研究的过程

2002年初我校成立了课题实验小组,选取低年级的两个独立班(共20名智商为中、重度智障学生)为实验班。

在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评估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本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确定了适合我校学生的12个教学主题。根据学生在听说、阅读、写作和符号理解等方面的语言评估结果,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出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与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实施教学活动。

在使用目标课程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我摸索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情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整理房间”的教学时,我将学生带入家政室,以整理房间为动机,让学生依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在客厅里擦茶几、在餐厅里搬椅子等),然后引导学生用目标语句进行描述。这样,结合教学内容融情入境,情境交融,学生较容易地就将[介词+名词+名词(位置)+动词+名词]这一句式用动作、用语言表达出来。

2. 个别化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集体教学基础之上,教学组织形式是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到个体的一个循环过程;学习上既有量的不同,又存在质的差异,以此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如王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们通过实物、图片等与字词相结合的方式,帮他达到对字词的理解,在集体授课中,不要求他与其他同学一样听说读写等方面均能达到目标,而是重点训练他的语言表达。学生的作业,更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层设计,不搞“一刀切”。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作业分为两个层次:高组学生根据所提供内容写作应用文,低中组学生抄写范文。这样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赏识激励

让智障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是促进其自信心形成的有力措施。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大胆地说出来。我更多地使用的是“你能行!”“你真棒!”“能再试一次吗?”等鼓励的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有信心、有主见。

4. 多种手段弥补不足

(1) 提供实际经验

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变得较为困难。在教学中,我大量使用实物、模型及图片等材料,在“清洗厨具”的单元教学中通过实物厨具的运用在“大扫除”的单元教学中利用家具模型,等等,丰富了智障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在知识和认知结构间建立起了桥梁。

(2)利用辅助教学手段

实验班中半数以上学生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音调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还有两名学生存在口吃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矫正学生的构音障碍,我编制了舌唇操来训练学生,恢复他们语言运动器官的功能,为学说句子做了很好的准备。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评估来实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初步评估、教学效果评估、总结性评估这三种评估方法。评估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对学生在不同范畴的能力与表现有透彻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学。在得到适合每个儿童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后,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按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四、研究成效

(一)学生受益

90%以上的学生在各范畴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教师受益

参加实验的教师在课程编写、教学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三)学校受益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教科研的有力推动者,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们确立了以语文为主体的分融结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即课程设置上是单科课程的设置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融合了常识及数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又融入了语言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 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

[2]刘全礼.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和实践.长春: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9.

3.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三

长期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打好识字、识词的基础,为学生的读写创造条件;要重视语文教学纵横交错的联系,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把字、词、句、段、篇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教学的单一性;要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不仅要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而且要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养成“多思、乐思、善思”的习惯。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思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特例除外)。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时,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的字和词,而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小学生年龄小,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不成熟,一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尝到学习的快乐,满足心理需要。

三、实验研究的价值及策略

本次教改实验研究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出发,以思维为中心,以多思为主线,以乐思、善思、学好语文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多思”和“整体”两个层面:一是将“多思”教学引入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通过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理性的认识过程;二是突破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以单项为主的格局,采取从整體入手,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三线并举,综合改革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识字教学。以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和为低年级学生提早读写打好学语文的基础为目标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落实了在低年级(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和先识的字群。②落实了识字教学的新程序,如先教什么、后教什么。③落实了识字教学科学化,以“集中识字”为主,兼容“字理”“溯源”“韵文”识字教学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科学地、理性地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识字的巩固率。

2.阅读教学。为了克服低年段阅读教学高段化,我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重点进行词、句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精要。通过“多思”教学,着力于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凭借思维能力,主动去获取学习的成功和自身的发展。

3.习作教学(说话、写话)。为了克服低年段习作内容稀缺问题,我们加强了有顺序、有系统,由易到难的顺序训练,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提早做好了习作教学的起步训练。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侧重于“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既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注重构思习作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方法。

根据“多思理论”和“整体性”原则,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实验研究总的策略是: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整体改革的方向、内容及目标,用“多思教学”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目标的达成。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实验研究分为两大阶段和两大重点进行。第一大阶段重点是识字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目标。“以需引思”“以趣诱思”是其主要教学特征;第二大阶段重点是习作(说话、写话)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为目标,“以疑激思”“以难促思”为主要教学特征。“阅读”教学作为衔接“识字”教学和“说、写(写作)”教学两个阶段的纽带,为“巩固识字”和“习作积累”服务。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其中二年级上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为2007年9月~2009年2月):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兼顾阅读教学。本阶段的实验研究具体目标及程序是:集中大量识字。确定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识字总量为2 800~3 000个常用汉字,除去原教材中的1 600~1 800个汉字,实际增识1 000~1 200个常用汉字。低年级在两年内基本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为复习巩固阶段。要求做到“低要保底”(认识1 600~1 8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上不封顶”(多识不限),识写分流,增识不写。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后直接转入韵文阅读训练,为说、写进行积累。同时,在本阶段还要做好以下工作:制订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措施,建立实验领导机构,培训实验教师,组织编写实验补充校本教材。同时,明确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即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将“三思训练”(要思、多思、善思)作为实验的主要改革内容,把识字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理据,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其中一年级下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于2009年2月~2010年9月):以读、说、写为教学重点。本阶段确定的研究目标及程序是:“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提早读写,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突出重点,简化教学,加强整合,重视阅读积累、感悟和熏陶是本阶段教学的主要特征。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低、条理性差”的现状,将思维训练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是实验的主要任务。

五、实验研究的实践及成果

(一)重建识字教学的新程序

我们改变过去先用三到四周的时间教学汉语拼音,然后进行识字教学的传统教法,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重新调整了识字教学的顺序。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认识2 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掌握与此有关的更多知识,其生理上完全能够承受。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近些年也曾进行集中识字实验,学生在两年内识字2 500个已有先例。为了及早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提早进入读写,在低年级主张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2 500~2 8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为学生自主识字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汉字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其规律,即可化难为易。比如汉字形成的规律是:先笔画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结构简单的,后结构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只要顺应汉字的这些固有规律来进行教学,就会一顺百顺,势如破竹。我们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笔画、笔顺规则后,再掌握200~300个汉字部件(偏旁部首、基本字),同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然后进行普通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和识字补充教材的集中识字教学。(如下图)

师:哪个同学说说这两组用“钻”字组成的词语读音的不同点和形、义的不同点?

生1:两组词语都有一个“钻”字,“钻”是“金”字旁,表示与金属有关。

生2:第一组词语都有表示动作的意思,第二组词语都表示物体的名称。

生3:表示动作的词语读“zuān”(钻);表示名称的词语都读“zuàn”(钻)。

师:同学们观察分析得很正确。(zuān 钻)多用于打眼子,造窟窿,有穿过或向深度钻的意思,(zuàn 钻)多用于打眼子的工具和物体的名称。今后大家在阅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

2.释义。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每一个生字用得准确,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字义上。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解字义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确定字义。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词典中查出“钻”字的字义分别有“①用尖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②穿过;③钻研;④指钻营(谋求私利);⑤打眼的工具;⑥指钻石”等6个义项。接着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3个句子:

①你能不能从洞里钻过去,先要用尺子量一量。

②这台钻塔竖得真高啊!

③请你帮我在这块玉的上方钻一个眼子,好用红线把它挂起来。

师:这3个句子中都有一个“钻”字,它们分别在以上句子中的确切含义是哪一项?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答:

生1:第①句话中的“钻”是穿过、进入的意思。

生2:第②句话中的“钻”是钻塔的“钻”,意思是打眼用的大型设备(名称)。

生3:第③句话中的“钻”是用尖锐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打成眼子的意思。

以上教学,让学生结合字、词的具体环境“正其音”“释其义”,通过分析揣摩,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生字读音,理解字义,通过思维去学习和识记生字,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重个体,重系统,坚持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相关的汉字构建成不同的系统。所以,科学的识字教学,既要把握单字的理据,又要把握好该字的连带系统,其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字,多识字,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做好单字理据的个体突破;二是把握该字的连带系统,做到“举一形而统众形”“学一个而带一群”。最后,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进行正音、朗读、释义,把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使用的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是分散识字教材。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生字的整合性。整合是为了把分散识字变为局部集中识字,力争做到“部首归类”“基本字带字”。我们的原则是“能带就带、能靠就靠、能联就联、能比就比”。现仍以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为例:本课生字共21个,其中要求会认13个、会写8个。整合如下:

(1)部首归类:突破“脑”字的形、义教学,可带出“肥、肿、脸、胡”等字,还可联系“狡猾”进行教学;突破“钻”的音、义教学,又可带出“镜”字。

(2)以“义”相联:(把)胡(子)刮(干)净(小猫)刮胡(子)(先抹上)肥皂(才能)刮(干)净。(以上带出的字为本课生字。)

通过以上的“带”和“联”就整合了13个生字进行集中教学,其余未能整合的就放到课文中进行分散教学。在实验中我们兼容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两大优势,既运用了“集中识字”汉字学的部首系统,带出相关的一组字,又突出了随文分散识字的特点,将字与词、句、段、篇相融,有利于理解字义的优点,发挥了汉字的系统作用,大大加快了识字进度和识记能力。

2.构建了以“多思”为主线的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以識字为重点抓好综合训练,整体提高;二是克服单纯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把思维的方法、途径、过程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见下图)

3.突出学生为主体,渗透思维训练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三三制”,即每节课40分钟里,“课内预习,师生互动教学,课内训练”各占1/3时间。

A.教学模式要求:第1课时

①目标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表达顺序)。②内容步骤:第一,破题读文(包括解析题目、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及文章背景介绍)。第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落实预习要求(感知课文大意)。第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理清叙述脉络)。第四,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知。第五,再读课文,品评词句、感悟、体会思想感情。第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落实语言训练重点。

B.教学模式要求:第2课时

①目标任务: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②内容步骤: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第1课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第二,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第三,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课中预设。第四,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质疑)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和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种学习方法)。第五,回归整体,赏读课文或积累语言,或将文章写法迁移进行综合小练笔。

(三)各种实验指标凸显实验的优越性

经过两年的实验,通过对一、二年级实验班共587名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平均写字量、平均课外阅读量、平均写话字数(篇)等方面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识字量、写字量方面远远高出课标提出的低年段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优秀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超过了3 000字,会写的字超过1 500个,80%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已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量,且会写1 300~1 500个常用高频字。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识字量的增加,为学生提前阅读提供了保证,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兴趣浓厚,课外阅读量也大大超出了课标的规定。大量的识字、阅读,促进了学生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能熟练地说话、写话,能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完整、意思连贯的一句话、一段话,还能根据图意或要求写出字数在400字左右的作文。

此外,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检测,阅读成绩及作文成绩对比,我们同样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表达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普遍充满了主动识字、阅读、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活跃,心智发展更加迅速,各方面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在实验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的兴趣,识字量大大增加。大量的识字为阅读打下了基础,丰富的阅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语文能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随着课题实验深入、有序地开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得以不断转变、更新,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得以形成,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丰厚的成果。近三年来,36名实验教师共有86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10篇论文在各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谭晓帆、廖丽华、王晓英等教师在自治区、市(区)举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荣获一等奖。

通过近三年来的改革实验,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改革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各学科考试成绩稳居同类学校前列。语文教学彻底告别了“塌腰”现象,学生告别了繁重的课外作业,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全面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实验成果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关注,深受社会各界和廣大家长的欢迎!学校于2009年5月和2010年6月先后两次就该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一、二、三年级近千名实验班学生在家长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下,现场进行识字、阅读、作文展示。家长现场抽检孩子的识字、阅读成果,当堂出题让学生写话,要求40分钟内完成。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在30分钟内交卷,学生最多能写出800字,最少能写出400字左右语句通顺、具体、连贯的习作,学生书写字迹工整,基本不用拼音代替汉字。展示会上还展示了42本实验班学生优秀作文集和学生优秀习作板报。实验的显著效果以及丰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兄弟学校的领导看到实验带来的变化而深受启发、鼓舞,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好的教改经验带回去学习、研究、推广。

(责编 欧孔群)

4.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下册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例如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诗,通过一个山区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山区孩子对北京的向往,对首都的爱。这首诗读起来很亲切,学生们读了,会在内心油然产生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在情感上受到爱首都的感染。

《自己去吧》一课,小鸭要游泳,妈妈让它自己去游。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要妈妈带它去山那边看看,妈妈让它自己去,小鹰学会了飞翔。孩子们读了这故事会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性格。

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如第三单元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要爱她。共4篇课文:《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它们有的是纪实文章,有的是童话故事,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己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义务。又如第六单元我们是新时代的儿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共4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画家乡》、《快乐的节日》,学生读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同时也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得来是无数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下册八个单元八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在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起到深刻的感染、熏陶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的又一特点就是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如上册汉语拼音第一课aoe,第二课iuǖ 创设了情景图。一幅情景图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必然会发aoe或iu的音。这样,把抽象的拼音字母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有趣易学不枯燥、不单调。在汉语拼音教材中又编进了70个常见字和一首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插图。字、词、句子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常用的,插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字词句的编排从字到词,到词组,到简单的句子,到内容较丰富的句子,循序渐进。这样的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但没有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读拼音、识字、看插图、讲故事、读词语、读儿歌。既学了汉语拼音,又认了字,读了词语、句子和儿歌。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开始学语文,就感到学习语文是很有趣的,从而爱语文,爱学语文。教材真是发挥了多功能的作用。又如下册第二单元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有4 篇课文:《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课文内容都是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写得极富童趣。一颗颗美好的爱心,一份份真挚的亲情跃然纸上。学生读这些课文,他们的心情会和课文中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从而孕育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如第八单元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共5篇课文:《棉花姑娘》、《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火车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些课文有的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有的描述了人们的创造发明,学生读了这些课文会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的进步不断有新的创造,造福人类。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科学,从小就有到自然中去摸索,去发现,去创造的兴趣。《乌鸦喝水》一文后有道思考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兰兰过桥》一文后的思考题: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头想一想,然后把它画下来吧!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引导学生去想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外,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的提示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练习要求和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少而精的改革精神。练习设计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崭新的面貌,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

下册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创新离不开积累,学生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靠积累。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日积月累弓!导学生通过读、背、写等实践活动积累词语,句子、诗歌、短文等精彩的语言材料。口语交际、展示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教材还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都有较扎实的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资源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学习资源,内容是十分宽广、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当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教育的渠道。实验教科书中重视了对丰富的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开发和实施的指导。如展示台的识字加油站和识字擂台里有:我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你呢?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识很多字呢!我很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了许多字,咱们交流一下,好吗?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不断提高识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下册《识字1》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快来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柳树醒了》一文后有道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识字4》有两道题我要仔细看看蚂蚁是怎么生活的,我还想多了解一些小动物呢!这些练习题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教材内容引向大自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从而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5.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五

16﹡青山不老

案)

兰考县孟寨乡憨寺小学 李寒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青山不老

执教人:兰考县孟寨乡憨寺小学 李寒良

【人物原型简介】

高富是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大队的造林专业队长。1967年,当时已65岁的高富,动员了陈壁、祁五满、王润

五、宫二小、申忙、袁二喜6个老汉组成了老愚公造林专业队。7个老汉一条心,他们决心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把八角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全部披上绿装。经过16个春秋的苦战,共造成片林7163亩,四旁植树7.5万株,先后绿化了3座沙梁、10条荒沟、7华里公路,使昔日荒山沟岔变成了一片林海。1983年7月,中共神池县委、县政府为他树立造林功臣碑,并立传写入县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钻研教材,根据教材重难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就在这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一位81岁的老农却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6课—青山不老。

板书课题,齐读。

这篇文章源自于《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在1983年写的一则消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的故事,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梁衡曾这样描述: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打开书68页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 肆虐 山沟 奇迹 创造 绿洲 价值 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感悟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认识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思考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2.将学校与3700亩林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敬佩)。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预设: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3.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1.师:这是梁衡在采访中发现的一名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的几页内容:(出示手记课件)

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手记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当你的眼前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动笔写下你对老人的看法。交流感悟。

2.师: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课件展示绿意葱茏的图片)

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推荐一生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提升——铭刻一种敬意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默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7.“青山不老,感动中国!”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老人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位植树英雄——马永顺老人,他有着和高富一样的情怀,2009年被评为百位感动中国人物。(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五、拓展——影响你我他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1)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大环境──恶劣

无私奉献

奇迹

小环境──艰苦

造福人类

﹡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燕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6.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六

《雷雨》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

后的景色特点。

2.3. 体会课文观察仔细,用词准确的特点。产生观察的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教学难点:

产生观察的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18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

师: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北方夏季很常见,你们想不想知道雷雨前后有哪些变化呢?请看大屏幕,把你看到、听到的讲

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雷雨天的动画)

师:想不想知道作者笔下的雷雨是什么样的?请打开书,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大屏幕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指名读问题)

师巡视,指导

随回答板书: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二、研读“雷雨前”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雷雨前的部分,找一找雷雨前有哪些天气变化。

(随学生回答板书 雷雨前 乌云 大风 闪电 雷鸣)

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重点讲解:“黑沉沉”写出了什么?

“压”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乱摆”说明了什么?

比较一下大风前后有什么不同?

“垂”字又说明了什么?

用“越„„越„„”说一句话

怎样才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出雷雨前天气的特点呢?(师范读)学生试读,个别读,仿读,集体读。

小结:作者不但观察仔细,而且用词准确,生动,形像。总结学习方法,找特点——勾词语——朗读体会

师: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下面的部分吗?

三、自学“雷雨中”

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作者看到、听到、感觉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板书:雷雨中 雷声 雨声 树 房子)

同桌交流,划出你喜欢的词?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怎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呢?

“哗”、“看不清”说明雨大,雨点多而急。读重音。

“渐渐地”表现雨由大到小的过程,说明雨要停了,语速要慢。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为什么?小组评出最棒的。

播放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雷雨变化的整个过程。

四、学习“雷雨后”

观看大屏幕,读课文,找出事物特点

(板书:雷雨后 太阳 彩虹 池塘 青蛙等)

你能把这些画出来吗?(小组讨论,进行展示)

大屏幕出示雨后的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怎样才能读出雨后的清新、洁净、充满生机呢?(同桌互读,评价后,进行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1、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观察过其他天气现象吗?把你的观察写到日记里吧!

六、板书

18.雷雨

雷雨前 乌云 大风 闪电 雷鸣

雷雨中 雷声 雨声 树 房子

7.实验教学在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篇七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影响下,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由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 是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前提, 是激发起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积极性, 增长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 物理教师要在课堂设计上增强求趣意识, 挖掘教材的内在引力, 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根据教材内容介绍一些奇异的自然景观、物理奇观、物理学史等奇闻轶事, 或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追根究底、探知奥秘、想获得知识的欲望。如讲“大气压强”时, 首先演示了“瓶吃鸡蛋”的实验, 把煮熟的去皮鸡蛋放在一个广口瓶上, 将将落不下去。先把一块点燃的酒精棉球投入瓶内, 等棉球燃烧一会儿, 把鸡蛋小头朝下, 放在瓶口上正好把口堵严。棉球熄灭后稍过片刻, 瓶子开始慢慢“吃”鸡蛋了, 最后竟能把整个鸡蛋“吃”进瓶里。学生看后个个拍手称奇。这时老师引入新课, 就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通过实验活动, 启迪智慧, 培养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物理教学应该按照物理规律本身的科学性来组织教学, 物理基本概念的建立, 物理规律的论证, 重点的突破和重点知识的巩固, 往往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启发思维, 特别要重视实验在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作用。如何以实验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 造就开拓性人才, 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验必须通过观察和测量才能获得结论, 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手脑并用的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学不好的, 智力的发展也要受到影响。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自觉性, 并指导学生观察方法, 使他们懂得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以及观察后怎样思考分析。

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 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对启迪智慧, 训练意志品质有积极作用,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此外,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 开展了一些别开生面的科技信息等专题讲座, 并积极鼓励学生学生们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结语

8.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篇八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放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学生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开放、自主、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式”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变换和教学时空的拓展,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面向整个生活面,走出教室小天地,走进社会大课堂,汲取生活的甘泉,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精神,在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的合作交流中学习语文。

二、创设开放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们老师要想把知识当作礼物馈赠给学生,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礼物。而开放式教学能使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气氛。比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片再现、语言描绘,角色体验等手段将言、行、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思维灵动起来,使“不学”变为“愿学”,使“苦学”变成“乐学”,使“死学”变为“活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三、强化自主开放,促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宽松的环境。为此,我们教师要树立适宜开放性教学的理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决摒弃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自主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努力把学生推到台前,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思考,获取知识;凡是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适当的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只有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才由老师来解决。一句话,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锻炼,课堂上即使乱一点,也并无大碍,学生即使答非所问也不必立刻给予否定,要注重启发诱导,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可在实际中,我们老师往往沉不住气,急于想摆脱“冷场”“混乱”的局面。其实,碰到一些“说不清,理还乱”的问题,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将它延至课后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后解决,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老师可以有准备地提前组织学生预习研究,使“课始趣已升,课终意未尽”,对于学生“沉默寡言”,老师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放得开,收得拢”,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把本来属于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结构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四、拓展教学时空,提高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没有广度,就没有深度。联想拓展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材料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积累,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学习,得以巩固已学知识的重要步骤,是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要让学生真的提高语文素养,需要拥有广阔的生活外延和深厚的生活积淀。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著名语言学家张松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于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所以,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对教材的传授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就要一改传统的封闭教学方法,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引导学生拓展其狭窄的生活外延,在广度尽可能地延伸之后发掘深度。实践证明,只有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堂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领域才会变得海阔天空。

上一篇: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试题AB卷试题--答案下一篇:保险申请书的